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养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养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E-mail

网https://www.doczj.com/doc/ce1094442.html,

自动翻页

2013年8月17日星期六

天高高在上,冥冥太空,

广袤无垠。人脚踏在地,

朝作暮息,生老病死。天

无情无义,人有血有肉,

天是天,人是人,如何合

一呢?

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些有趣

的数字:

一年有365天,而人体有365个穴位;一年有12个月,而人体有12条经络;一年有24个节气,而人体有24块脊椎。等等,这难道是巧合,还是有未被収现的内在联系呢?

英国查尔斯王子曾说“如果我们对八千年的印度和中国医术视而不见,那么,我们的确漏掉了一些东西。我的这种感觉非常强烈,因为他们医学理论基础是看人在宇宙中,在和谐整体中的位置”这句话讲得既现实得体,又富有哲学水平。

巴西医生尤西夫说:“人们厌倦了西药的副作用。西医就像一个‘身体工程师’,将各部分分开治疗,只是表面的治疗,幵非真正的治愈”。这句话实在是点到了西医学的死穴。

乘坐在上七米高空的飞机上,背负青天朝下看,芸芸众生,不过蝼蚁而已。站在太阳的角度来看,地球不过是个“小小环球”。在太阳系中,地球受到最大制约的是太阳。其次是受地球的卫星月亮的制约。同时,又受到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影响(另外几颗星离得较进,影响较小)

在地球位置变化的时候,会収生一种巨大的生収力,同时还产生一种巨大的破坏力。五大行星与地球位置的变化,也影响着地球的运程。至于,月亮每天的升降,直接对地球产生巨大的潮涨潮落。

人类在宇宙中非常渺小,犹如一个灰尘。中国的先哲们,总结出“五行六气”来了解天体对人类的影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又根据各星球位置变换,形成年运,而总结出六十年为一个周期。(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天体运动是人类生命与健

康的决定因素,没有太阳

就没有人类。我们的命运

是跟太阳联系在一起的。

你的生活觃律,如果跟着

太阳走,你就有了朝气,

就一片光明。你背离了太

阳,你就少了阳气,就会

暮气沉沉。

人力借助上天力,你才能有力。人力不借天力,你感觉无力。我们常说要遵循客观觃律,而首先要遵循的,是人与自然乊间的觃律。

有一种认知指出:一年有

四季的觃律,一天也有四

季的觃律。照中医“子午流注”的理论,

凌晨3点—上午9点, 为一

天中的春季;

上午9点—下午3点, 为一

天中的夏季;

下午3点—晚上9点, 为一

天中的秋季;

晚上9点—第二天凌晨3点,为一天中的冬季。(“日冬”)

根据这一认知,每天早晨4—5点起床,不会算太早。而晚上9点,实际上已迚

入“立冬”时辰,如果你还没有迚入睡眠状态,就会耗散阳气。如果一个人11点不睡觉,是一个脸色;凌晨1点不睡觉,又是一

个脸色;凌晨3点不睡觉,就是耗子皮的颜色了。

早睡早起,这叫“天补”。对应的吃相应的食物与药物,这叫“人补”。但是,人补不如天补。所以,养生的第一大补,就是睡觉。百调不如一补,就是“日冬”一定要在睡眠中。

按道理讲,凌晨三点,人就可以起床了。这不是笑话。清朝,大臣们是凌晨三点打着灯笼上早朝的。清朝的皇太子是凌晨三点起床读书,晚上八点睡觉。

自从1879年10月21日爱

迪生収明了电灯,使人类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光明,人们便灯红酒绿地尽情享受人生。现代人的一个巨大健康隐患相伴而至。人类上千上七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而又正常的作息习惯,被悄悄地抛弃了。

二十世纪下半叶,电视机普及到每个家庭后,晚上睡觉时间推迟了。

二十一世纪刚开始,电脑,手机普及到了几乎每一位在读学生,这些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几乎都成了电脑人,天天搞到深更半夜。夜间十二点上床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睡觉时间。

白天劳作,黑夜休息,这是人体健康的一个循环觃律。但你是否知晓,人的五脏六腑,也有它的一个工作休息时间表。从凌晨三点开始是肺经,然后依次为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到晚上九点(立冬)开始的三焦经,胆经,到肝经(第二天凌晨三点—立春)结束。

24时形成一个人类诞生以来身体与自然相协调的循环觃律。其中,尤其以晚上九点到凌晨三点(一天中的冬季时间)格外重要。这是睡眠的黄金时段,这六个小时的充分睡眠,是白天十二小时的睡眠都比不上?的。

地球转到太阳背面时,它的磁场,气场,各种电波场等,最适合人体的睡眠与修复。你得到了这个睡眠时间的恢复,你就好比迚了大补,而且是天补,又分文不取。

人类文明収展到迷信一切可以人造的时候,现代病相伴而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脏病……日见增多。

最具讽刺意义的是加拿大

医学博士陈淑真先生在

《顺势疗法》中的一段话:

1973年以色列全国医生罢

工,为期长达一个月。该

月全国死亡人数下降了百

分乊五十。1983年以色列

医生再次罢工,为期长达

八十五天。在罢工期间,

以色列全国死亡人数下降

百分乊五十。

73年83年两次医生大罢工,死的人反而少了,少了多少?少了一半。面对这个叫人哭笑不得的现象。能引収你多少思考呢?

人的自然性表明:人类的科技再収达,再先迚。那怕再兊隆出一个“你”来,人终究与地球上的植物,动物一样,少不了生活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阳光,空气,水和食物等,少不了白天的劳作与夜晚的休眠。也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觃律。

“天人合一”的观点,从中华民族的収展历史中,能看到最淋漓尽致的表现。中华民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生生息息,绵延不绝,且越加兴旺。

能解说其中的原因吗?这个地球上有千千七七个民族,为何唯独中华民族会越来越兴旺,人口始终位于世界首位呢?有人归结为伟大的中华文明。这,当然不错。

自然养生的最高境界——规律生活 养生的最早记载可见于《黄帝内经

自然养生的最高境界——规律生活 养生的最早记载可见于《黄帝内经》,经后人不断实践发挥,才有顺应四时之养生、五脏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动静结合养生等。古书上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归结起来就是自然养生、规律生活。 古今中外,健康长寿者养生之道千差万别,但有规律的生活,却是共同的。规律生活还被列为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基石之首,这是人体内的“预定时刻表”,即“生物钟”在支配着生命正常运转的节律。如果人的生物钟运转与大自然节律合拍,就能实现“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目的,叫生物钟养生。国际上称生物钟养生为最佳养生法,是自然养生的最高境界。 生物钟养生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居于领导地位,所以要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现把逐日养生的“定时”项目列出。 定时觉醒与起床早晨5点30分至6点30分(按季节调整)生物钟处于上升时期,肾上腺分泌功能激素形成旺盛,此时觉醒说明睡眠已充足。睡眠比吃饭更重要,而定时觉醒比睡眠还重要。所以有“养生睡觉先”“睡眠胜似医疗”等说法。睡眠充足是益智、强体、抵御疾病的最基本手段。为完成生物钟由睡到醒的转换,醒后还要“懒床五分钟”舒畅心情,迎接新的一天。还可进行揉腹、叩齿、咽津、提肛等活动。让人体节律平稳完成由卧到立起的过渡。起床后主动饮水内洗涤,促进大肠蠕动。定时排便,可有效排毒,防止便秘。定时晨练,可在室内活动,如梳头、搓脸、转睛、挺腹、按摩等,早晨运动不宜剧烈。 定时饮水与三餐水是生命之源,可活命、强体,用量最好每天不少于1600~2000毫升以上。一天中最佳喝水时间有四个:早晨起床后喝300毫升,上午10时左右与下午3~4时左右各喝500~700毫升,睡觉前1~2小时左右喝300毫升,可降低血黏度,但喝水要因人因时而异。早餐7点为宜,午餐以12点为宜,此时消化腺分泌加强,可以吃饱。晚餐以18点为宜,要少吃。要讲究食品卫生,养成慢食、节食、杂食、淡食、鲜食、软食、稀食等饮食习惯。每天吃20多种以上食物,不要偏食,以素为主,适当荤食,七八成饱为度,食后20分钟再散步活动,促进消化,加速血液循环。 定时用脑与午睡生命质量的高低,在于头脑健康程度。脑子越用越灵,每个人用脑最佳时间不同。一般人有四个学习记忆高潮,即早晨起床后,上午8~10点,下午6~8点,睡前1小时,可达到用脑、护脑、健脑“三重效应”。 经常运动与定时静养要遵循“运动三原则”:即养成习惯、适量适度、脑体并动。每天至少进行3~4次,每次至少20~30分钟,步行被称为“百炼之祖”、“运动之王”。静养除了练形,更要注意练心,包括静坐、静立、各种静功。做到心神专一,心静则产生安静性健康波,对人体有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人 生 的 最 高 境 界 是 什 么 ? 5条最高境界的人生真谛 1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敢笑天下可笑之人 2圆滑而不世故。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说 的都是真心话 3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别人 4自私的同时可以无私 5抛弃爱自己的人的时候不让对方难过 与时间和宇宙相比人甚至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人们的和战争,勾心斗角,名与利对宇宙来说都没什么意义。 管你生老病死,宇宙是不屑一顾的。 人所谓的意义只在人类世界里,才算是“意义”。 那么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活着就是为了对的起自己的感觉,活个精神充实愉快。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生,但是,我们也不想因为自己的渺小而死,再渺小的生命也有它存在的权利。既然宇宙是没感觉的,那么就让作为宇宙中的智慧生物来替它感觉他的美吧。 既然活着,就先快乐的活吧! 当你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变得谦虚,知足时,当你知道同为大大的宇宙中小小的地球上的生物或人时,知道我们是平等的,那些耀武扬威的人没什么可牛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时,你不会自卑,而要坚强起来,人生只要快乐足已!! 人人有享受的权利。可是不同思想境界的人能享受到的自己的最高境界又有所不同。那些使你陷入永无止境的邪念,名利的欲望,就是你快乐的吞噬者,无底深渊。你只能对一种欲望贪心些,那就是一切自然给你的,你从心里向往的,可以使你消除烦恼,看清世界,使你不断进取,给你前进力量的一切享受与思考。 对它贪心些有何妨。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你所感觉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等。。。不是全部世界,也未必与现实符合。但是,这些恰恰不就是自己的一切了吗。人迷惑在其里,所以,唯心主义才产生了。

唯心当然是错误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你会发现,感觉是多么的重要,他构成了精神生活的世界。刚才说到,贪心些也无妨,就是让你去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当然,每个人能达到的精神境界是不同的,不可强求,只要快乐就好,但是你要审视你寻求快乐的方式和你寻求的快乐是否是正确的。不然,别人会教育你甚至惩罚你)。 发展精神境界要从锻炼你的身心开始。人是物质的。你要使由物质组成的你的器官达到较好的状态。这样你感受和领悟外界的能力才会增强。 首先从肉体开始。要想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必须先磨练你肉体,使它卓越。 当然也包括你的大脑,大脑产生了你的精神,精神是你大脑的内容,而决不是你的大脑,它也是肉体的一部分。锻炼它会使你变聪明。聪明有利于你领悟精神的高境界,但是聪明不代表你的境界就高,有很多人没有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结果,使自己也仅仅是聪明而已。谈不上有智慧。比如,一些学位很高的人还跟着李师傅练功呢! 精神的质的飞跃,往往在肉体和心理受到很大的磨练后发生。所以,如果你想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那么,我告诉你,世上最值得你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磨练自己。肉体的磨练是为了改变你的心灵,把懦弱,自卑,自私,阴挚,懒惰,虚荣,精神的涣散。。。。。。通通消灭。达到心灵的自由,经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坎坷曲折,名誉金钱权利的诱惑,仍保持一个纯洁,宽容,的平常心。 磨练是手段。享受美好事物是目的。领悟是精神的充电器。在生活中渐渐领悟,珍惜每一次的豁然开朗的顿悟。磨练自己是不容易的,即使是德高望重的大师也只是顿悟多些,顿悟之后又与常人无异了。 享受容易得来,通过磨砺而来的更是另人赞许。有些人舍己为人,为他人着想,似乎没享受到什么甚至还失去了很多,我前面说过人的感受很重要,其实他发自内心的喜欢帮助人,他喜欢这种感觉,他还是享受到了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得到了看别人幸福的“乐”。人是社会动物,不管是什么活动都与其他人息息相关。所以,你有了精神的富足也不要忘记他人。物质上的富人可以帮助穷人,精神上的富翁也可以帮助精神的穷人。达到共同富裕,才是人民的目标啊! 人是相互作用的动物。我们都希望并感激别人的真心的而不是另有目的的帮助。既然是相互作用的,而且,人有很多共性------比如你所希望别人给你的也往往是别人希望你给他的。作为一个积极的乐观开朗的人,

浅谈音乐对身体的好处

浅谈音乐对身体的好处 懂得养生的人除了注意身体健康外,还会重视心理健康,以求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从而拥有幸福生活。而重视心理健康就要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常怀一颗平常心、仁爱心、喜悦心,为人处世心气平和,自然诸事顺利,万事不愁。如今的人养生养心,多会选择诸如运动、旅游、食疗、药补等方式,在这里告诉大家一种养生养心之法—一音乐。音乐也能养生,更能养心。 中国古代有“五音疗疾”的记载。五音,即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与人体内的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同时还与人的五志怒、喜、思、忧、恐相连。角调音乐具有木气属性,通于肝,可防治气郁,具有通肝解怒、养阳保肝、补心利脾、泻肾火的作用;徵调音乐具有火气特征,通于心,有促进全身气机上炎、防治气机下陷的作用,可养阳助心、补脾利肺、泻肝火;宫调音乐具有土气特性,通于脾,能促进全身气机稳定,防治气的升降紊乱,可养脾健胃、补肺利肾、泻心火;商调音乐具备金气特点,通于肺,能促进全身气机的内收,调节肺气的宣发和肃降,防止气的耗散,可养阴保肺、补肾利肝、泻脾胃虚火;羽调音乐为水气的体现,通于肾,能促进全身气机的潜降,防治气的上逆或过分上炎,有养阴、保肾藏精、补肝利心、泻肺火之效。总之,音乐能影响人体气机运化,平秘阴阳,调理气血,保持体内气机动态平衡,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属性,在听音乐时,可以有选择性地听,如要养

心,就可以选择听徵调为主的音乐,兼听其他,也可以采用自然的选择法,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听后最感觉舒适的调适。快乐心,以达到养心、养生之效。 清热方剂以针对压力过大、焦虑上火、身心疲惫者为宜,可多聆听明快活泼的乐曲,能令人心情愉快、精神开朗,有减轻生活压力、 消除忧虑的作用。 滋补方剂主要针对紧张忧虑、信心不足、患得患失者,可多听抒情柔美的乐曲.能令人心情舒畅、胸怀开阔,有舒缓紧张、增强自信、消除浮躁心理的作用。 理气方剂主要针对烦闷气滞、情绪低落、食欲缺乏者,可多聆听欢快高昂的乐曲,把情绪调动起来,提升身体功能,能释放心中不快使人精神振奋。 润燥方剂主要针对口千舌燥、失眠多梦、易焦虑易怒者,可多聆听平稳柔和的乐曲,令人心平气和、情绪安宁,有降燥火、平稳和谐地修养心灵的效用。 总之,音乐能养心护正气,愿音乐能给生活在大千世界的每一个朋友带来平静、平和的心境,带来温馨、美好的气和健康长寿创造一个祥和、宁静的环境。

养生的最高境界-形神合一

养生的高境界——形神合一 作者:张雪亮教授时间:2010-4-16 9:04:16 形,即人之形体,包括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五官九窍、肢体以及筋、脉、肉、皮、骨等,其中主要是精与气这两个方面。神,即神情、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因为一般来说,形体健壮的人,一般都精神饱满;而精神饱满健旺,反过来又能促进形体健康。 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能够均衡统一的和谐。形神共养在具体运用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前者是指从保护心理健康的基础上使心理和形体都能达到健康;后者是指通过形体锻炼、饮食调解、起居调摄等方面,使形体与精神协调发展。与西方现代的普遍认识不同的是,传统的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的调养。它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追求名利,不妄发喜怒,也不要有贪欲和妄想,尽量能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人身是一个小天地,一个小整体,不仅是指看得见的有形的脏腑血脉四肢五官等等,还包括无形的精神,这要求更高了呢,难度更大了,有形的躯体和无形的精神要看成一个整体,才称得上是

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真正的整体。 总之,中医追求健康的最高标准是形神合一,形是指生理,神是指心理和精神,健康就是要达到心理和生理共同的健康。对于养生来说,也不仅仅让身体不得病,而是要让心理也健康。一个健康的人,外在状态是阳光的、平和的,心理是非常健全的,在精神上非常愉快,情绪上没有太大的波动。心理和生理是互相影响的,中医养生不是强调只养形不养神,也不是只养神不养形,一定要形神共养。

论天人合一与修仙与养生

论天人合一与修仙与养生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就天人合一推演古代修仙与现代养生,凡是生物就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就跟环境塑造人一样(例子参照孟母三迁) 天人合一的法门:1.内平衡。意识平静,能场调整,身体健康。做到这三步的第一要求就是自然清静。身体,能场,意识三者动态平衡,通俗来说就是养生,吃好,睡好,心情好。让身体充满正能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意识平静有涵养,能场顺其自然。(最终成功的结果是,人会显得精神有气质) 2.内生态。生生不息,自然而然。身体强大会带动能场和意识壮大,而后两者会反哺身体。简单来说就是初步自成一脉(会形成独立气质,相当于百脉贯通的状态,但需要积累和天赋) 3.内链接.内部增长已经到达一个瓶颈,需要外部刺激,与外天地链接,用外天地带动内天地增长和发展。(相当于通天,会形成初步的法力,影响现实) 4.外链接。内天地与外天地相辅相成。在修炼的过程中会与外天地一同成长,并影响四周,形成福地。(最终,鸟语花香,灵性十足) 5.内天地。形成内核心。在一种程度上与外天地位格相等。(洞天雏形) 接下来两条路,仙与神! 仙:内核心寄托大道,与外天地不同,各自演化,依附程度低,并容纳大山(龙脉)依托。最终道果成境(三十三天,地府等) 神:弃内天地以容纳人心念力,以此执掌权柄(极端情况,人道神) 一般情况的仙就是用内天地映照山川,成为山神河伯以加快修炼(上古情况)

鸡犬升天,洞天福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此为上古修行法,极为吃天赋,现代修行此法极不合时,因为污染和人心,后面我会专门写修行的变迁以及原因,由对外的侧重转为对内乾坤的开发)

古今中医养生最高境界

古今中医养生最高境界:顺应四季、四时,天人合一 古今谈中医养生应循天时之变,一年四季,自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 古今认为从中医学传统的理论来看,季节不同,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也明显不同。四季养生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饮食与起居,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是古往今来的养生经典,在《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具体说就是“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即夏天;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即秋天;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即冬天;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即春天。”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各有对应的季节,肝对应春天,心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肾对应冬天。所以,根据季节的不同,每一个脏器的养生调理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人来源于自然。人类的活动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顺天应时,天人合一。 只有适应在自然的规律如此则气血运行畅达,健康长寿自然而来。人和树木是一样的。秋天的时候,分布在树枝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收了。秋末,枝叶相对处于营养不足的状态,树叶就会逐渐变黄、掉落。冬天,树枝上的营养藏于树根,树木完全停止

生长,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营养又从根部开始向树枝走。但因里边的营养向外发,外边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就会长出一个芽。夏天,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所以枝繁叶茂。而秋分一起,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树叶又开始变黄脱落。总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发、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规律。我们人除了整个生命周期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与自然界的四季相似外,在一年里受四季影响也十分明显。 古今谈一年四季之养生: 春生肝气,早睡早起精神好,春应肝而养生。《黄帝内经》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既然肝脏对应的是春天,春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肝为主。这里不仅讲了五行也讲了五味养生的精髓。春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是阳气初生且逐渐转旺的时节。在五行上春季属于“木”,此季多风。春季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人体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增加,各器官负担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镇定催眠的作用,从而使人倦懒嗜睡,这就是民间说的“春困”。但是睡觉不利于阳气升发,因此,应当控制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到户外活动锻炼,使春困消除。春季里要保持心情愉快、舒畅,胸怀开朗,要喜爱大自然,使自己的情志与春季万物生发之气相和谐,这样人体的肝气就会调和畅达,使周身气血和畅、五脏和平。

关于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养生观的认知及现代意义探讨

医药与保健2014年8月第22卷第8期 组织推荐的6个月纯母乳喂养标准还有一定差距。配偶是产妇在母乳喂养过程中的最重要影响者[7]。本研究中,67.44%的配偶对母乳喂养持支持态度,然而,在母乳喂养知识来源的调查中仅有10.47%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来源于丈夫。应积极鼓励丈夫一同学习,增加他们的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了解更多的母乳喂养知识,为产妇提供身心上的支持,对于提高院外纯母乳喂养率有重要意义。 综上,本次调查发现天津地区仍存在着一些影响四个月婴儿院外纯母乳喂养的因素,现建议如下:一、建议应在普及爱婴医院的同时,还要加强爱婴社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地区相关保健机构的作用,积极营造母乳喂养的院外大环境[8]。二、适当延长产假,落实带薪休假,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9]。三、鼓励配偶积极参与围生期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更多的母乳喂养知识,转变母乳喂养态度,为产妇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以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帮助产妇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10]。 参考文献 [1]于海静,罗阳,刘兵.国内外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5):37-39.[2]ChenLH,LiuCK,MerrettC,etal.Initiation of breastfeeding lessons from Taiwan[J].Paediatr Nurs,2008,20(3):34. [3]WadeD,HainingS.Breast feeding Peer support:are there additional benefits[J].Community Praet,2009,82(12):3-30. [4]Avery A,Zimmermann K,Underwood PW,etal.Confiden ceommit-ment15akey factor for Sustained breast feeding[J].New Mexieo De-partmenit of Health,2009,36(2):141. [5]刘一心,黄荣彬,姜海萍.深圳市母乳喂养现状及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574-575. [6]高昌荣.影响产妇泌乳不足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1,19:139-140. [7]孙忠清,钟春梅,赖建强.北京,天津,青岛三市1773例6-12月龄婴幼儿养育现状调查[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0,46(5):404-406. [8]袁婷,范琪,屈佳.4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现状调查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1):115-116. [9]谢萍,乔峰妮,冯俭,等.产后确如相关因素分析[J].中医药导报, 2008,14(8):78-81. [10]王茜,绳宇.院外母乳喂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0):35-36. 作者单位:300010天津市血液中心体采科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文献,其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通过养生摄生的方式达到益寿延年目的[1]。与此同时,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要与大自然相协调,才能生生不息,为人们所追求的最高养生境界。尽管在《内经》中并未明确记载有“天人合一”的字样,但在该书中已经出现了“人与天地相参、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阐释,而且该理论在其整个学术体系中均有所提及,就当时的医学水平现状来说,其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并发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理论。可以说,“天人合一”对“内经”的影响力是“流入血脉,渗入骨髓”的。笔者拟以本文阐述对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养生观的认知,同时对其现代意义进行简要评价,以供大家参考。 1《内经》关于“天”、“人”的理解 在《内经》中,“天”的寓意主要为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存在的且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正如《灵枢·经水》所言:“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其容量之大,既囊括自然万物,也包含有天气与天体等。而《内经》中的“人”则被阐释为自然阴阳二气之产物,是形神合二为一的复合体。在《灵枢·天年》中有这样的描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俱,乃成为人”;同时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有“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的说法;另《灵枢·玉版》言:“人者,天地之镇也”,此处已初见“以人为本”的思想雏形。 2《内经》“人与天地相应(参)”的含义 2.1人乃自然的一部分,二者有着一致的根源在“气一元论”的先秦思想影响下,《内经》认为“气”乃世界万物构成的基本根源,故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之所以存在,之所以变化乃至消亡,实则均为阴阳二七相互作用并促成变化的结果,“人”也不例外。如我们可以在《素问?宝命全形论》看到有这样的描述:“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以及“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等,这些均是在阐述这个道理。 2.2人的生存既依赖自然也被自然所制约关于此方面,《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这样说道:“天地分别食人以五气与无味,气经鼻入心肺,上使五色修明,故音声能彰;而味经口入肠胃,而味有所藏使五藏气得养,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据此理论而言,人 体外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人体而产生相应的改变。另在《素问·离合真邪论》又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的论述,均在阐述此理,而且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 2.3人与自然保持和谐是促进健康的保证在《灵枢·本藏》中,关于对健康的认识,有这样一段非常精彩的阐释:“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在该段描述之中,“卫气和”与“血和”可理解为现在常说的“气血运行和畅”,“志意和”则可同样理解为正常的精神活动,“寒温和”指人可对外界的温寒环境产生适应。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获得这样的启示,即是人要确保健康,就必须满足上述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等几“和”的条件,而其中的“天人和”即是“天人合一”精髓的集中体现。 3《内经》天人合一养生观下的现代养生原则 有学者在学习《黄帝内经》后,将其法则归纳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而笔者在长期的中医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黄帝内经》所提倡的养生之法付诸于现代即是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来管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其一,需做到春捂以顾护初生之阳,以备夏之蕃秀做准备,秋冻以使收敛阳气,以为冬天潜藏阳气,放到显示生活中来看,即是比如在夏天不应毫无节制地使用空调而使身体不出一点汗,如此阳气则无法外宣;而冬天同样不应毫无节制地使用取暖设备,否则在皮肤开泄出汗的情况将难以更好地闭藏阳气;其二,应晨早起以升阳气,晚早睡以潜藏阳气;其三,忌早不进餐与午餐而不饱,晚则应少食即可;其四,切勿将某些不切实际的贪恋与欲望当成自己的理想。就当前我国的社会现状来看,其物质生活条件还是比较丰富的,满足生活基本需求是几乎不存在问题的,而多数人累就累在自己的贪恋,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 4《内经》天人合一养生观的现代推广意义 相关资料显示,从2005年开始,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患病率表现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有研究者认为其在未来的十年内还 关于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养生观的认知及现代意义探讨 何贤 【摘要】《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经典,其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现。本文对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进行了一定阐述 【关键词】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养生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养生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养生 【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B 预防保健 110

东西方养生观

西方养生观讲究科学 西方养生在古希腊神话中就有最早的记载,埃及艳后特别注重养生,平时在饮食和生活起居上都有专门的营养师为其规划,并且非常注重皮肤的保养,为此她更斥巨资兴建“香膏花园”,以天然植物精油护肤、饮用,让香气充满全身,容颜长葆、倾国倾城。西方养生学主要集中在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各种维生素等物质给人体带来的好处。西方养生经过多年的科学验证,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养生观念:想健康长寿,务必动用“保、活、转、参、睡、调、听”这七个字。 ◆“保”即保持大脑的活力用进废退,中老年人要多用脑,如坚持读报看书,绘画下棋,培养各方面的兴趣爱好。研究表明,一个经常用脑的65岁老人,其脑力并不比不爱动脑的35岁的青年人差。 ◆“活”是指活动手指俗话说心灵手巧,经常活动手指,做两手交替运动可以刺激大脑两半球,有健脑益智、延缓大脑衰老的作用。 ◆“转”即转换不同性质的运动在较长时间的单调工作或读书、写作后,应及时转换另外不同性质的活动,使大脑神经松弛而不过分疲劳,使脑力保持最佳状态。散步、做体操等是较好的转换活动方式。 ◆“参”即参加社会活动和体育活动结交年轻朋友,以接受青春活力的感染,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脱离孤僻的生活环境。积极有趣的体育活动,可促进疲劳消除,体质增强,身体更健康。 ◆“睡”即睡好觉保证睡眠充足,中老年人要学会有规律地生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一天有8小时的睡眠时间。 ◆“调”是调节饮食做到粗细混杂,荤素搭配,兼收并蓄,多吃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红枣、牛奶、豆浆、蛋黄、桑葚、芥菜、芝麻、胡桃仁、百合、猪脑、猪心、木耳以及大部分蔬菜水果;少吃些动物脂肪和含糖类食物。 ◆“听”即听优美动听的歌曲优美的旋律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欢乐感觉。 东方养生观崇尚自然 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基础。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要随着四季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调整,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体自身的平衡。

出汗过多伤阳气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docx

养生先养心,如何养心 (一)夏天,心最累心是人体最累的器官,人体所有器官所需的气血,都要由心的工作才能推动。心像一头老牛一样自始至终都在为我们效劳,我们已经睡着了,它还在不停地跳动着,没有休息的时候。心昼夜不停地工作,人体的五脏中,肾有两个,坏了一个还有一个,肝脏、肺脏都有两叶,惟独心只有一个,所以心至为宝贵,也最辛苦。一年四季都应养心,但夏天尤其要着重养心,因为心为火脏,心气应于夏,一年之中,心与夏天的关系最大。夏天出汗多,也是伤心阴、耗心阳最多的时候,夏天也是心最累的季节,所以夏天要重点养心。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心者生命之本……为阳中之太阳,应于夏气。”(二)夏天如何养心?1. 野心静自然凉冶一年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阳主动。加之心为火脏,两火相逢,所以心神易受扰动而不安,出现心神不宁,引起心烦;心烦就会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会加重心的负担,那就不利于养心。所以,夏天首先要心静,“心静自然凉”,静则生阴,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静养心,首先要做到心静,如何做呢?要要要清心寡欲少一分贪念,就会少一分心烦。还要善于调节心情,尤其不能大喜大悲,中医有“过喜伤心”之说。要要多闭目养神有空就闭目养神,闭目可帮助我们排除杂念。要要多静坐静则神安,哪怕5分钟都可见效。可在树荫下或屋内静坐15~30分钟即可。也可采取听悠扬音乐、看优美图画、钓鱼、打太极拳等方法入静。2.夏天要心慢夏天,天气炎热,血液循环加速,心脏容易负担过重,所以夏天要慢养心,不能劳累。只有心先慢下来,呼吸才慢得下来。工休时要减慢生活节奏,使心跳减慢、呼吸频率降低,生命活动的节奏慢下来,心脏才能得到休息。3.乘凉袁适当出汗气温高能使人体体温升高,细胞分裂加速,代谢加快。夏天温度高易导致血流加速,心跳加快,加重了心脏负担。夏天出汗多,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汗多易伤心之阴阳。加之夏天温度高,体表的血量分布多,这样容易导致心脑缺血;并且夏天出汗多,易引起血液浓缩及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夏天要降低活动强度,避免高温环境,多到树荫下乘凉,避免过度出汗,并适当喝一点淡盐水。要提醒读者的是夏天属阳,阳气主泄,所以该出汗时要出汗,不能闭汗,开空调的时间不能过长。4.养心安神之品不可少夏天的养心安神食品主要有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5.夏天要善于养心阳夏天不宜多出汗。夏天属阳,阳主外泄,所以汗多,心阳虚的人出汗多就会加重病情。那么,什么是心阳虚?特点是什么?心阳虚是心气虚的发展,心气虚指心脏功能减弱,主要特点是心慌心跳、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如不注重保养,发展为心阳虚就会出现心慌、气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气,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弱无力。有心气虚或心阳虚症状的人,夏天尤应避免多出汗,以免伤了心阳。如因汗多出现心慌气短,可用西洋参泡水饮(3~5 克),或服生脉饮(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口服液。6.夏天要养心阴夏天阳亢,心阴最易被耗,所以要注意养心阴。什么是心阴虚?心阴虚有什么特点?心阴虚是指心阴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而出现的病症。因为血属阴,心阴虚可有部分心血虚的症状,但又不等同于心血虚。心阴虚的主要特点是阴虚阳亢,出现虚性内热,表现为五心烦热(胸心、两手心、两足心)、咽干失眠、心慌心跳、舌红、脉细数。心阴虚者需要注意少劳累、少出汗、多吃养心阴之品,如麦冬3~5 克、酸枣5~10 个泡水喝,或冰糖大枣小米粥,或百合藕粉,或银耳莲子羹。7.夏天要养心血心血虚主要是心血不足,使人的脑髓及五脏失于濡养而出现头昏脑空,乏力疲倦,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脉细而弱。可吃鸡血、鸭血、猪血及大枣、阿胶、当归炖肉等。8.充足睡眠袁少累心心是人体最累的器官,加之夏天天气炎热,更增加了心的负荷。所以夏天要注意休息、减少劳累,睡眠要充足。9.心情愉快袁享受夏天夏天心情要愉快,轻松,既不要过怒也不要过喜,在“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中,心虽然和喜悦的关系最大(心志喜),但也不能过喜、过悲,否则易伤心。为什么古时候范进中举大喜后突然晕厥?就是因为过喜伤心之故。《黄

道教养生 长生久安

道教养生长生久安 *导读:自古以来,人们探讨养生之道的极多,但最早最完 善最具有价值的是道教。道教的养生之法,起源于黄老,历史久远(引自任法融道长道教的养生之道)。并且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一一道教,其道教徒在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的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道教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 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盛行于世;唐末以后为第三阶段,这 一阶段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南北朝时刘韶把道教养生之道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指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们主张的神仙服饵;最下乘的是东汉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要求五斗米道徒修持的符篆禁庵(《灭惑论》)。宋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依修炼的内容分为清净派、炼养派、服食派和符篆派四类。宋元以后的道教大致分为炼养派(又称丹鼎派),在北方者称全真派和符篆科教派(即正一派)二大派(引自admin道教五种养生之道)。从而形成完美圆满的道教,道教 养生特点是拥有非凡的养生理念和高超的养生道法,叙述如下:

*一、非凡的养生理念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重视精神修炼,渴望人生的自由。其养生理念主要有三: (一)、清静虚无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二)、顺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三)、以气养生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大家好!很高兴又一次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健康的话题。在当今生活中,大家会发现,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体面,脸色却越来越难看;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可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少;人们吃的越来越好,可身体却越来越糟;当今人们长期处于一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竞争环境下,未免会产生焦虑、抑郁、神经衰弱、脾气暴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影响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所以目前提出了“养生先养心”的养生理念。 中医的最高境界的不是治病,而是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这里所说的养心不是指保护心脏,这里的心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心态,养心就是调控好心态和情绪。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有句话这样一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一个人心胸开阔,将一切看的很淡,不斤斤计较,同时心无杂念,这样一来,体内的正气就会顺畅的运行,机体就不会生病。《黄帝内经》还有一句话说:“百病从心生。”可见心态平和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其实,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一样。超过一定的范围就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中医学的传统观点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也就是说各种不好的情绪可以直接攻击咱们的脏腑,干扰人体各器官的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中医称为“七情内伤”。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不良的情绪会严重干扰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引起新陈代谢功能失调,生理活动紊乱而导致各种身心疾病。 不良的情绪可以引起哪些疾病? 有研究表明,很多疾病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都与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会发现,性格孤僻的人比性格开朗的人容易患病,斤斤计较的人比大度爽朗的人容易生病。不良的心理状态象抑郁、忧伤、愤

[养生不如养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养生不如养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 界 养生,首先应当养心。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小编现在就告诉你养生如何养心,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 养生不如养心:养心的养生之道 俗话说:“养生不如养心”。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按字义讲,“养”在这里指供给、培植、培养、休养。其含义一是指个人某方面达到的水平;二是指某个人后天逐步形成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三是指修身养性,陶冶精神,锻炼思想,培养情操。 养心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 先看一看先秦诸子是怎么说的。 孔子说:“德润身,仁出寿”、“大德必得其寿” (《中庸》)。他告诉我们,养生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相关的,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才能获得长寿。至于今日,“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因为,善于养生的人一般都会有一颗善良、高尚的心灵,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明朝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一士取科第不以正,然与正人相来往,外貌虽轩昂,而心中实绥,竟不一载而死”。

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庄子·刻意》)有修养的人性情温和宁静,不热衷于名利,就不会有患难的烦恼,也不会受到不正之气的侵蚀。这样的人,就可以保全他的道德操守,心力、精神也不会受损害。 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管子·内业》)这里的“正静”是指心的中正和清静,心能正静,既可以濡养身体,又可以开发智慧。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传》:“乐善不疲,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再看专业人士的说法。

谈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谈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姓名:曾伟燃学号:2009111183 系别:09级临床医学6班“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中所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系辞上》所说的“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以及《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 中医具有其深度的养生思想观: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

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同时,中医养生有其独特的看法: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

美的最高境界-境界美.

美的最高境界-境界美 在古人的眼里,宇宙是生命的宇宙,“道”,既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也是善与美之源。道之尊,德之贵,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美本就在自然的普遍生命之中,与道德紧密相关,人要欣赏美,就要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1,也就是说要以天人合1的道德观、生命观和世界观去领略美的内涵和意义。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天道永恒不变。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阐述了为人处事原则,即人们的行为应该效法天道,才能包容1切,天下就会归从,也才能够长久。表现出人们对天道和永恒的感悟。天地极其广大,覆载万物,人们怀感恩之心,往往把“大”与崇高的境界联系在1起。孔子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赞颂了天地的伟大,也赞颂了尧崇高的人格。这里的人格之美是对自然的1种顺应。周公循天道制作了礼乐,通过礼乐道德教化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义是天地之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音乐是天地之间的美妙声音,礼序乾坤,乐和天地,这是何等宏大的气魄!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当时的人们都非常重视和遵守礼乐制度,使国家得到大治。审美与伦理道德在天地同1节奏的合奏中实现了统1。老子认为,要真正达到“天人合1”,人们就必须要修身养德。思想上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坚守心灵的宁静才能做到静则生慧。待人不骄不躁,诚恳谦虚,包容万物。谦和之美是人生的1种境界,也是做人的美德。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及“克己复礼”等道德原则,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容的、安定的、和谐的社会秩序。孔子倡导人们做“君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有5美,“恩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里,孔子将美与德等同起来,认为决定美的实质是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历史上人们敬天、敬德,提出以德配天,把品格德行的修养看的极其重要。道德的审美观使“比德”成为传统文化中的1个重要特点,即将1事物比拟成1种人的美德,如松象征“正直”,竹象征“节”,梅象征“骨”,莲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等,强调事物的内涵,凸显了任何美的艺术也离不开道德和伦理原则。纯洁的道德、高尚的勇气、尊严、端庄伴随着无畏、宁静平和的气质,使人感受到神圣的理性之美。不义、妒忌、恶毒、卑鄙而阴暗的心理、目光短浅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古人说:“自制、仁爱以及各种德性,都是理智和纯净,甚至就是智慧本身。” 孔子论《诗》3百,1言以蔽之,说“思无邪”,他赞赏“诗3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合于善的要求。孔子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行,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强调了善的重要。孟子认为君子要仁民爱物,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别人1道行善,珍爱生命,爱护他人,爱宇宙万物,以达到至善的境界。古人探求真理和天道、追求崇高境界的精神感动着后人。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世。中国古代养生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养生文献典籍,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道家养生文化最为丰富。道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炼丹术等一系列养生方法,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中国养生学作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独特贡献,随着现代养生科学的发展,以道家养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模式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其文化内容和价值逐渐被揭示和肯定。它以其系统而博广的义理,为人们阐释了一种科学的保健养生观。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子的自然观, 如道生一, 冲气以为和, 道法自然, 神形合一, 守静笃,不妄费, 保精气等见解,都对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对道家的养生观的形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积极推动的作用, 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先河和开创者, 也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道家的养生思想自成体系, 独树一帜,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的方法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一种养生观。 1 . “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老子认为,“道”及由它而派生的天地万物按其本性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人为如此的。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疾病,导致衰老。所以,老子在养生上极力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即在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生生不息。这一切就是现实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道。可见, 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这里的道既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又是指的客观世界本身。在老子看来,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在自然界产生, 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变化。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是从“人天同律”的思想出发,主张养身必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钟吕传道集》说:“气液升降为天地之阴阳,肝肺传导若日月之往复”,这揭示了“人天同律”的客观法则。既然人天同律,那么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应当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互勾通,保持平衡。 〔2〕是从“人天同构”的理论出发,主张人体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在道家学者看来,人和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因此人完全可以同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抱朴子·至理》也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这都从一个角度告诉人们,气构成了人体,人们要实现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使人体小宇宙同自然大宇宙息息相通,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得有益于生命的精气。 2 . “重人贵生”“形神相依”的心身整体养生观。 “重人贵生”是道家养生理论的又一重要原则。《老子》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人和天地看作同等重要的物,“重人”这一点是先秦诸子的共同思想,如儒家讲“爱人”;墨家虽讲鬼神,但也主张“利人”、“爱人”。但儒墨既重人又信“命”,主张“立命”,消极对待人生;而道家则主张“重人贵生”,认为人应该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健康,就成了道家养生和宗教行为的目标。 “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在心身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心又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修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