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科学课堂精彩起来

让科学课堂精彩起来

让科学课堂精彩起来

甘肃省山丹县陈户中心校韩爱琴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字:教育探究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培养他们的能力,龙其是创造能力,他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发展自身。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施创新的教学呢?

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引导思维发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如在教学《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时,由于蚂蚁是活的动物,一停不停地在爬行,而且身体又小,很难让它静下来观察,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角度的发散:科学课中,为了得到某种事物的特征,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来进行观察。

2.教会学生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讲小学科学《生物链》时,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弄清了鹰、蛇、青蛙、蝴蝶、花五者的关系:花被蝴蝶吃,蝴蝶被青蛙吃,青蛙被蛇吃,蛇被鹰吃。照说,学生已理解图片的含义,但教师不应就此停步,转入练习。在此提出拓展性问题:如鹰多了,会怎样?学生马上理解到:鹰多了,蛇少了,青蛙多了,蝴蝶少了,花多了。这样学生会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并拓宽思维空间。此基础上,教师再设计动植物数量变化等的问题,促进想象的发挥,加强推理训练。这种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需要加强的方面,它是一种立足现实

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在想象的天空中,学生可以打思维的闸门自由翱翔,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是教学中一个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自然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3.突破常规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独创性是创造思维的根本特征,它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过程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突破常规”: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大胆设想,发表独特的见解,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简捷妙法。如在对蜗牛的观察中,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说要把蜗牛浸没在水中,看看蜗牛会不会被水淹死,会的话,它能在水中最多坚持多久。

二、创新思维的发展与训练。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寻访小动物》一课,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质疑,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寻访,对小动物的观察为什么叫访,为什么要访,到什么地方去访等一系例问题。也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质疑。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

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可以促进思维发展。

(1)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可以从观察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联想物品的用途是什么。可以从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联想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观察小动物的外形,联想小动物的运动方式。(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

我们每一堂课都离不开学生的观察活动,学生进行观察之后,一般都要进行一些描述。那么在描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重点训练学生的说的能力,在一个学生进行语言描述时,让其他同学进行仔细地听,听一听他的描述与你的观察一样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或你有什么不同的描述方法。你想进行哪方面的补充?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听的能力。

(3)在语言描述训练中丰富学生想象力。

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所以,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但这个想象要根据事实来展开,不是凭空捏造。

(4)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口语描述训练中,教师要求不模仿,不重复别人的句子。从课的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要求学生在对事物特征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尽量不重复别人的语言,从不同的观察点来进行描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对我的大树的观察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围绕树的特征和树上有什么来进行观察,而有个别同学他却树在校园中有什么作用来进行观察分析。

3.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正象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会使心更灵。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力的。科学课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也是很多的,这正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好机会。

三、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

解。

1.倡导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要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

对学习落后的学生的发言以表扬和纠正为主,不要简单批评。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发言时,不一定一次就能回答上来,教师要有耐心,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他们想一想,给他们答对的机会或让成绩好的同学进行帮助,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教师禁止用"傻、笨、差"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多用信任,鼓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班级中创设同学平等互助的氛围,使他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学会思考,尝试创新。

2.注重课堂师生的交往。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

科学课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科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地培养。

参考文献:

[1] 《科学课程标准》(S)

[2] 夏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OL).小学科学网教材之窗.2008.4.5

[3] 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论文信息:

参赛组别:小学科学组

作者姓名:韩爱琴

工作单位:山丹县陈户中心小学

邮编:734100

职称:小学高级

联系电话:151********

电子邮箱:hanaiqin12345@https://www.doczj.com/doc/c71091290.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