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成矿学在找矿中的应用

区域成矿学在找矿中的应用

区域成矿学在找矿中的应用
区域成矿学在找矿中的应用

区域成矿学在找矿中的应用

区域成矿学在找矿中的应用

一、引言

随着区域成矿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其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区域成矿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之后分析区域成矿学在找矿中的应用。

二、区域成矿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区域成矿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成矿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和变质作用及地质发展史;区域主要地质事件及其成矿意义;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及岩石圈组成与结构。2.含矿岩石建造的种类、形成与分布;构造2成岩2成矿作用。3.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基岩、土壤、水系物质的成矿元素丰度,主要地质体的元素丰度,壳幔的主要元素丰度;作为成矿物质来源的地球化学块体及其成矿意义。4.区域地质流体:古含矿流体的类型、来源、输运和停积;区域尺度含矿流体的示踪标志;构造-流体-成矿作用。5.已知矿种、矿床类型和成矿条件,主要矿床的成矿模式及成矿特征。6.区域的综合地质异常(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原生异常与后生异常,各类异常间的关联及其示矿意义。7.区内的成矿系统(一个或数个)及各成矿系统间的联系;按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继承性建立区域成矿谱系。8.建立矿产信息库,编制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图。9.总结区域成矿规律,认识区域成矿特征,明确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方法。10.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明确区域内的主要矿种、主要矿床类型;预测矿产资源量和远景区;研究重点矿床的找矿模型和区域普查找矿方向以及适用于本区的找矿方法和技术。

区域成矿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和变质作用及地质发展史;区域主要地质事件及其成矿意义;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及岩石圈组成与结构。2.含矿岩石建造的种类、形成与分布;构造2成岩2成矿作用。3.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基岩、土壤、水系物质的成矿元素丰度,主要地质体的元素丰度,壳幔的主要元素丰度;作为成矿物质来源的地球化学块体及其成矿意义。4.区域地质流体:古含矿流体的类型、来源、输运和停积;区域尺度含矿流体的示踪标志;构造-流体-成矿作用。5.已知矿种、矿床类型和成矿条件,主要矿床的成矿模式及成矿特征。6.区域的综合地质异常(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原生异常与后生异常,各类异常间的关联及其示矿意义。7.区内的成矿系统(一个或数个)及各成矿系统间的联系;按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继承性建立区域成矿谱系。8.建立矿产信息库,编制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图。9.总结区域成矿规律,认识区域成矿特征,明确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方法。10.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明确区域内的主要矿种、主要矿床类型;预测矿产资源量和远景区;研究重点矿床的找矿模型和区域普查找矿方向以及适用于本区的找矿方法和技术。

(二)研究方法

针对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宜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遥感学、水文学、生物学、经济地质学、矿产勘查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来探索区域成矿

规律。

针对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宜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遥感学、水文学、生物学、经济地质学、矿产勘查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来探索区域成矿

规律。

区域成矿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的综合信息制图与研究;2.区域控矿因素分析;3.区域地球化学块体分析;4.区域成矿系统分析(环-要素-过程-产物-演变) ;5.矿床形成-变化-保存研究法;6.区域成矿模式及成矿谱系研究法;7.区域成矿图编制(二维、三维、四维);

8.区域矿产信息库的建立;9.区域矿产预测及预测图的编制;10.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估法。

以上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目标、任务、技术手段、工作程序和质量指标等,详见《区域成矿学》

及有关的工作方法指南。

三、区域成矿研究和找矿思路

在成矿区带研究中如何运用当代区域成矿学的理论与方法,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作者建议以成矿系统分析为一根主线,以它为纲,进一步研究和审视有关找矿目标、找矿信息和找矿方法等问题。现提出几点认识和思路供参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成矿区带研究中如何运用当代区域成矿学的理论与方法,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作者建议以成矿系统分析为一根主线,以它为纲,进一步研究和审视有关找矿目标、找矿信息和找矿方法等问题。现提出几点认识和思路供参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区域找矿目标由单个矿床到矿床系列

在过去的找矿工作中,常以单个矿种和单个矿床类型为目标,如找寻金矿、铁矿、铜矿等,找斑岩型铜矿、找构造2蚀变岩型金矿等。这种“单打一”的找矿对象,在计划经济时期和专门找矿工作中是常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终究限制了找矿者的广阔视野,也造成了有可能避免的浪费。

在过去的找矿工作中,常以单个矿种和单个矿床类型为目标,如找寻金矿、铁矿、铜矿等,找斑岩型铜矿、找构造2蚀变岩型金矿等。这种“单打一”的找矿对象,在计划经济时期和专门找矿工作中是常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终究限制了找矿者的广阔视野,也造成了有可能避免的浪费。

当今,我国的综合性区域矿产调查和找矿预测工作正在全面展开,找矿的目标就不只是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而应该是找寻该区存在的矿床组合或矿床系列,即由一定成矿系统产生的全部矿种和矿床类型。例如,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找寻Cu、Fe、Au、S、Mo、Pb、Zn 等矿种的斑岩型、矽卡岩型、角砾岩筒型、热液脉型和层控型等矿床。这样以一个成矿系统中所形成的矿床系列(组合) 作为找矿的整体目标,就可胸有全局、举一反三,线索较多,信息量大,回旋余地也大。这就增强了找矿工作的主动权,与“单打一”的找寻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来比较,更有利于提高找矿的命中率。从另一个角度看,矿床分类过细,不利于在找矿中建立对区域成矿的整体认识。而加强对找矿目标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则有利于建立起找

矿的战略眼光。

(二)从矿化网络入手逐步缩小靶区

在区域找矿中,一般先发现示矿异常,再据以追溯矿体。因此,深入研究矿致异常,应该成为区域成矿研究的一项基本内容。在成矿作用中产生的各类异常地质的、地球化学的、地球物理的异常,或直接由矿体因素引起,或由矿化蚀变岩石及含矿地层、岩体、构造等引起。它们或反映矿化的化学异常或物理异常,或反映矿化体的生物异常。这些异常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是密切关联的,例如,很多地球物理异常就是由地质和地球化学异常引起的。因此,可以将与一定成矿作用有关的各类异常称为“异常系列”,并将其纳入成矿系统的产物之中。即一个成矿系统的作用产物包括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两个部分,它们在形成时间上常显示阶段性,在空间上组成有序结构,表现出分带性,形成三维的矿化2异常网络或简称矿化网络。而这种矿化2异常网络正是我们区域找矿的总体对象。由于矿致异常一般比矿体占有更大的空间,能显示更多的有关成矿的信息,因此,常常是有效的找矿标志。应充分运用地质成矿理论,区分和筛选这些有关异常,一步步地缩小找矿靶区,以达到发现矿床的目的。

在区域找矿中,一般先发现示矿异常,再据以追溯矿体。因此,深入研究矿致异常,应该成为区域成矿研究的一项基本内容。在成矿作用中产生的各类异常地质的、地球化学的、地球物理的异常,或直接由矿体因素引起,或由矿化蚀变岩石及含矿地层、岩体、构造等引起。它们或反映矿化的化学异常或物理异常,或反映矿化体的生物异常。这些异常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是密切关联的,例如,很多地球物理异常就是由地质和地球化学异常引起的。因此,可以将与一定成矿作用有关的各类异常称为“异常系列”,并将其纳入成矿系统的产物之中。即一个成矿系统的作用产物包括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两个部分,它们在形成时间上常显示阶段性,在空间上组成有序结构,表现出分带性,形成三维的矿化2异常网络或简称矿化网络。而这种矿化2异常网络正是我们区域找矿的总体对象。由于矿致异常一般比矿体占有更大的空间,能显示更多的有关成矿的信息,因此,常常是有效的找矿标志。应充分运用地质成矿理论,区分和筛选这些有关异常,一步步地缩小找矿靶区,以达到发现矿床的目的。

(三)全面研究矿床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来龙去脉”找矿法

矿床是地质历史的产物。区域成矿系统及其产物是一定的地质历史作用的结果。矿床系列及异常系列在其形成后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这些产物经受后来地质作用的变化和被改造的阶段。主要的地质改造作用有构造变形、流体溶蚀、变质作用和地表风化剥蚀、搬运和掩埋作用等。作为一个矿床,其经受的后来变化有变形、变质、变位、变品位、变规模等,其结局有几种可能:①保存完好;②部分保存,即矿床规模缩小;③转变为其他类型;④消亡。目前,已知的地表和近地表的很多矿床都是经过众多地质事件磨难后的“幸存者”。一个区域中的矿床“幸存者”越多,找矿的潜力就越大。

矿床是地质历史的产物。区域成矿系统及其产物是一定的地质历史作用的结果。矿床系列及异常系列在其形成后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这些产物经受后来地质作用的变化和被改造的阶段。主要的地质改造作用有构造变形、流体溶蚀、变质作用和地表风化剥蚀、搬运和掩埋作用等。作为一个矿床,其经受的后来变化有变形、变质、变位、变品位、变规模等,其结局有几种可能:①保存完好;②部分保存,即矿床规模缩小;③转变为其他类型;④消亡。目前,已知的地表和近地表的很多矿床都是经过众多地质事件磨难后的“幸存者”。一个区域中的矿床“幸存者”越多,找矿的潜力就越大。

正是利用了历史分析的方法,我们才注意到矿床和成矿系统的“来龙去脉”。对每一个矿床,都要问几句:你经历过哪些遭遇? 你是原状,还是残破状? 你是原来的规模(储量),还是剩余储量? 你损失的储量到哪里去了? 调查摸清这些问题,对于正确评价矿床是很有帮助的。由此还可进一步认识到,在过去的区域成矿研究工作中,大多只注重成矿条件,即有利的成矿地质因素的研究,而忽视了对于矿床形成后保存条件的研究。基于前述理由和实际找矿的经验,区域成矿研究应该“两手抓”:既要研究矿床的形成条件,又要研究矿床的保存条件。即矿床保存条件的研究不是附带任务,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一项并不亚于成矿条件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工作的地区,还要研究一个成矿系统产生的矿床组合和异常系列的被改造过程和整体保存条件,包括哪些矿床类型被破坏了,哪些被保存下来,保存在哪些地段? 等等,这

对于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逸阳,区域成矿学及中国区域成矿特征研究[J],科技资讯,2008,(03)

[2]祁思敬,区域成矿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9,(01)

[3]谢格洛夫,叶敬仁,成矿分析原理及构造-岩浆活化区成矿学[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3,(04)

[4]朱裕生,矿产预测理论区域成矿学向矿产勘查延伸的理论体系[J],地质学报,2006,(10)

[5]翟裕生,王建平,邓军,彭润民,成矿系统与矿化网络研究[J],矿床地质,2002,(02)

[6]翟裕生,从29届地质大会看矿床地质学研究的进步[J],地质科技情报,1992,(04)

区域成矿学与找矿新思路

翟裕生, 彭润民, 邓军, 王建平

原载:《现代地质》2001,15(2):151-154

当前矿产勘查和矿床研究领域有3 个倍受关注的重点: 一是矿床模式的建立和改善, 以解决找什么类型矿的问题; 二是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以明确去何处找矿的问题; 三是运用找矿信息和先进技术,以探索富有成效的找矿方法。这3 个问题密切相关,共同为提高找矿效果服务。现主要就区域成矿和找矿问题谈一

些初步认识, 供大家参考。

1区域成矿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区域成矿学是研究区域的成矿背景、控矿因素、成矿过程和矿床基本特征, 以阐明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的综合性分支学科。它是找矿预测和评价矿产资源的地质理论基础, 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成矿系统是区域成矿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与成矿背景、成矿演化一起构成区域成矿学的3个研

究重点。

1.1区域成矿学的目标和任务

区域成矿学的目标和任务包括3 个方面。

(1) 阐明成矿地质背景和主要控矿因素。

(2) 查明已知矿床的类型、组合、时空分布和矿床的地质2经济特征。

(3) 建立区域成矿系统和成矿谱系。

(4) 矿产资源潜力评估和找矿预测。

1.2区域成矿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成矿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和变质作用及地质发展史; 区域主要地质事件及其成矿意义; 区域地球物

理特征及岩石圈组成与结构。

(2) 含矿岩石建造的种类、形成与分布; 构造-成岩-成矿作用。

(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基岩、土壤、水系物质的成矿元素丰度, 主要地质体的元素丰度, 壳幔的主

要元素丰度; 作为成矿物质来源的地球化学块体及其成矿意义。

(4) 区域地质流体: 古含矿流体的类型、来源、输运和停积; 区域尺度含矿流体的示踪标志; 构造-流

体-成矿作用。

(5) 已知矿种、矿床类型和成矿条件, 主要矿床的成矿模式及成矿特征。

(6) 区域的综合地质异常(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 , 原生异常与后生异常, 各类异常间的关联及

其示矿意义。

(7) 区内的成矿系统(一个或数个) 及各成矿系统间的联系; 按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继承性建立区域

成矿谱系。

(8) 建立矿产信息库, 编制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图。

(9) 总结区域成矿规律, 认识区域成矿特征, 明确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10) 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明确区域内的主要矿种、主要矿床类型; 预测矿产资源量和远景区;研

究重点矿床的找矿模型和区域普查找矿方向以及适用于本区的找矿方法和技术。

1.3区域成矿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研究思路

区域成矿研究对象复杂, 因素多样, 是一个带全局性的地学研究课题。作者建议以成矿的构造-地球化学背景、成矿系统和成矿演化三者作为区域成矿学的3 根支柱, 以它们为基础有机地联系各种控矿因素、成矿过程和成矿产物, 再进一步构筑区域成矿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区域成矿学的研究思路可概括为: “以唯物辨证法、系统论和历史观为指导,以成矿构造2地球化学背景、成矿系统和成矿演化为主线, 以矿质分馏、浓集、临界转换成矿、多因耦合成矿等为理论基础, 研究区域成矿的时空结构及演化, 以阐明矿床的形成与

分布规律, 作为普查找矿的理论基础。”

1.3.2研究方法

针对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宜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 包括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遥感学、水文学、生物学、经济地质学、矿产勘查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来探索区域成矿规律。

区域成矿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 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的综合信息制图与研究;

(2) 区域控矿因素分析;

(3) 区域地球化学块体分析;

(4) 区域成矿系统分析(环境-要素-过程-产物-演变) ;

(5) 矿床形成2变化2保存研究法;

(6) 区域成矿模式及成矿谱系研究法;

(7) 区域成矿图编制(二维、三维、四维) ;

(8) 区域矿产信息库的建立;

(9) 区域矿产预测及预测图的编制;

(10) 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估法。

以上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目标、任务、技术手段、工作程序和质量指标等, 详见《区域成矿学》[ 1 ]及

关的工作方法指南。

2区域成矿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概述

20 世纪初期, 地质学家认识到矿床在区域中分布的某些规律。法国人de Launay 在1905 年提出metallogeny 概念, 该词指矿床的成因, 侧重在成矿与区域岩石和构造的关系。1913 年, 他指出“每个成矿省都有一定的区域矿床类型, 受地质构造的控制,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构造来预测矿床”。到40年代初期, 区域成矿研究基本上以成矿区带和成矿时代为主线, 并注意区域尺度的矿床分带研究。

40 年代中期以来, 前苏联的Bilibin[ 2 ]将矿床时空分布融入到地槽理论中。他总结了乌拉尔地槽的成矿规律, 将地槽发展分为5 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构造、岩相和矿床类型, 并划分出相应的构造-岩相成矿带。1959 年, 陈国达提出了地台成矿、地洼成矿等, 开创了区域成矿研究与大地构造相结合的新阶段。此外, Sm irnov 于1945 年提出了环太平洋成矿带的概念。以后区域成矿研究包括编图工作的广泛开展, 主要采用大地构造、岩石建造与矿床类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70 年代以来, 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 促进了区域成矿学的发展。Sillitoe、Sawkins 等将板块边缘构造运动与金属矿带的成因结合起来研究, 解释了斑岩铜矿、块状硫化物矿床等的分布规律。一些代表性著作, 如Mitchell 的《矿床与全球构造》、Sawkins[ 3 ]的《金属矿床与板块构造》等, 从全球构造尺度论述

了主要矿床类型分布的规律性。

1980 年, Hutchinson 则将金属硫化物矿床作为识别大构造环境的一种标志(“矿床化石”)。

90 年代以来, 加强了新一轮的大陆构造研究,开始酝酿形成大陆动力学的新理论, 这将为难以用板块

构造运动来解释的大陆内部大型矿集区的形成提供理论框架。现今研究较多的陆内成矿构造体制有:

(1) 伸展环境下的大陆裂谷成矿作用, 可能在地幔热柱作用下, 地幔岩浆流体注入陆壳, 在岩浆房和

浅部定位的岩体中常形成由亲地幔元素组成的矿床, 如岩浆型Cu-Ni 矿、Fe-Ti-V 矿床等;

(2) 挤压环境下的造山带成矿作用, 常表现为大陆碰撞造山带及碰撞复合型造山带, 导致壳幔混合型

岩浆的发育, 发生亲壳和亲幔元素共生在一起的复杂成矿作用, 如德兴成矿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3) 陆内部巨型线性构造和断裂构造, 主要是走滑断裂系, 常伴有壳幔混合型岩浆及有关的Cu、A u

成矿作用。

以上简要介绍了主要用大地构造观点来研究区域成矿的代表性学说。另有一些地质学家则强调以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来研究大型成矿带中成矿金属的差别, 并尝试用地球各部位原始物质组成的不均一性来解释这种差异, 提出了超越构造单元的地球化学省或金属省等概念。谢学锦等[ 4 ]以中国大陆区域化探(1:20 万水系沉积物) 的丰富信息为基础, 提出了地球化学块体理论与方法, 开拓了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的新领域。

80 年代以来, 国内外地质矿床学家运用同位素年代学与地质学相结合的方法积累了大量的成岩成矿年龄, 区域成矿时代的研究有了新进展, 地史时期的成矿演化受到关注。1992 年,Barley[ 5 ]以古大陆开合为背景, 指出地史上有3 个大陆成矿高峰期(距今2000~1800Ma、l000~800Ma、400~300Ma) , 它们分别相当于古大陆聚合晚期到裂解初期的转折时期。近来有学者用巨型地幔柱活动来说明造成这种构造

体制转折成矿的原因。

中国的区域成矿研究参见《区域成矿学》[ 1 ]的有关章节, 需要补充的有以下几点。

(1) 中国的全国性区调和编图工作有很大进展,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了成矿区带的矿产调研与成矿规律研究, 其中有些重要的成矿区带已经过了几轮区域尺度的研究, 不断有新发现和新认识, 为区域矿产资

源战略评价和发现新矿产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90 年代以来, 由于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专家的密切合作, 完成了若干地学大断面以及有关的专题和综合研究, 加深了对一些区域的岩石圈结构的认识。如中国东部岩石圈自中生代以来的巨大减薄; 中国东部存在两类地幔, 即古老地幔和显生宙地幔, 其成分、温度和交代作用都有明显差别等认识, 还有其他新的认识, 都为区域成矿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3) 区域地球化学块体研究已在中国东部各省区全面展开, 并开始获得良好的成效。进一步的深入探

索将对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的研究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4) 重大地质事件包括突发事件与大规模成矿的关系已引起重视。例如, 中国东部燕山期成矿高峰与重大地质事件、西南地区晚古生代火成岩省与金属成矿(Fe、Ti、V、PGE 等) 的关系。一些突发灾变地质事件, 如火山爆发、生物灭绝、陨石撞击、巨型地震等与大规模成矿以及成矿作用与地质灾害的可能联系

等也已提到研究日程。

(5) 区域成矿系统及演化的观点, 作为当今区域成矿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已引起广泛关注, 其学术思想

和研究要点已开始应用于成矿区带的调查和研究中, 详见有关文献[6~8]。

3区域成矿研究和找矿思路

在成矿区带研究中如何运用当代区域成矿学的理论与方法, 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作者建议以成矿系统分析为一根主线, 以它为纲, 进一步研究和审视有关找矿目标、找矿信息和找矿方法等问题。现提出4 点

认识和思路供参考,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1区域找矿目标—由单个矿床到矿床系列

在过去的找矿工作中, 常以单个矿种和单个矿床类型为目标, 如找寻金矿、铁矿、铜矿等, 找斑岩型铜矿、找构造2蚀变岩型金矿等。这种“单打一”的找矿对象, 在计划经济时期和专门找矿工作中是常见的, 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这终究限制了找矿者的广阔视野, 也造成了有可能避免的浪费。

当今, 我国的综合性区域矿产调查和找矿预测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找矿的目标就不只是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 而应该是找寻该区存在的矿床组合或矿床系列, 即由一定成矿系统产生的全部矿种和矿床类型。例如, 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找寻Cu、Fe、Au、S、Mo、Pb、Zn 等矿种的斑岩型、矽卡岩型、角砾岩筒型、热液脉型和层控型等矿床。这样以一个成矿系统中所形成的矿床系列(组合) 作为找矿的整体目标, 就

可胸有全局、举一反三, 线索较多,

信息量大, 回旋余地也大。这就增强了找矿工作的主动权, 与“单打一”的找寻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来比较, 更有利于提高找矿的命中率。从另一个角度看, 矿床分类过细, 不利于在找矿中建立对区域成矿的整体认识。而加强对找矿目标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则有利于建立起找矿的战略眼光。

3.2从矿化网络入手逐步缩小靶区

在区域找矿中, 一般先发现示矿异常, 再据以追溯矿体。因此, 深入研究矿致异常, 应该成为区域成

矿研究的一项基本内容。

在成矿作用中产生的各类异常——地质的、地球化学的、地球物理的异常, 或直接由矿体因素引起, 或由矿化蚀变岩石及含矿地层、岩体、构造等引起。它们或反映矿化的化学异常或物理异常, 或反映矿化体的生物异常。这些异常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是密切关联的, 例如, 很多地球物理异常就是由地质和地球化学异常引起的。因此, 可以将与一定成矿作用有关的各类异常称为“异常系列”, 并将其纳入成矿系统的产物之中。即一个成矿系统的作用产物包括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两个部分, 它们在形成时间上常显示阶段性, 在空间上组成有序结构, 表现出分带性, 形成三维的矿化2异常网络或简称矿化网络。而这种矿化2异常网络正是我们区域找矿的总体对象。由于矿致异常一般比矿体占有更大的空间, 能显示更多的有关成矿的信息, 因此, 常常是有效的找矿标志。应充分运用地质成矿理论, 区分和筛选这些有关异常, 一步步地缩小

找矿靶区, 以达到发现矿床的目的。

3.3全面研究矿床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来龙去脉”找矿法

矿床是地质历史的产物。区域成矿系统及其产物是一定的地质历史作用的结果。矿床系列及异常系列在其形成后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即这些产物经受后来地质作用的变化和被改造的阶段。主要的地质改造作用有构造变形、流体溶蚀、变质作用和地表风化剥蚀、搬运和掩埋作用等。作为一个矿床, 其经受的后来变化有变形、变质、变位、变品位、变规模等, 其结局有几种可能: ①保存完好;②部分保存, 即矿

床规模缩小; ③转变为其他类型;④消亡。目前, 已知的地表和近地表的很多矿床都是经过众多地质事件磨难后的“幸存者”。一个区域中的矿床“幸存者”越多, 找矿的潜力就越大。

正是利用了历史分析的方法, 我们才注意到矿床和成矿系统的“来龙去脉”。对每一个矿床, 都要问几句: 你经历过哪些遭遇? 你是原状, 还是残破状? 你是原来的规模(储量) , 还是剩余储量? 你损失的储量到哪里去了? 调查摸清这些问题, 对于正确评价矿床是很有帮助的。由此还可进一步认识到,在过去的区域成矿研究工作中, 大多只注重成矿条件, 即有利的成矿地质因素的研究, 而忽视了对于矿床形成后保存条件的研究。基于前述理由和实际找矿的经验, 区域成矿研究应该“两手抓”: 既要研究矿床的形成条件, 又要

研究矿床的保存条件。即

矿床保存条件的研究不是附带任务, 在大多数情况下, 它是一项并不亚于成矿条件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工作的地区, 还要研究一个成矿系统产生的矿床组合和异常系列的被改造过程和整体保存条件,包括哪些矿床类型被破坏了, 哪些被保存下来, 保存在哪些地段? 等等, 这对于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是十分

必要的。

3.4信息模式找矿法

作者曾经提出科学找矿的3 根支柱—找矿信息、找矿经验和找矿理论[ 9 ]。具体到在一个区域找矿时, 如何去应用这3 个支柱呢? 针对这个问题, 作者建议采用信息模式找矿法(暂定名) , 信息指综合找矿信息, 模式指矿床概念模式。将这二者有机结合, 合理运用, 有助于提高找矿的成效。

如前所述, 找矿信息包括地质的、地球化学的、地球物理的和遥感的信息。找矿信息有直接的和间接的。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 如何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筛选出有效信息和异常呢? 这首先需要地质成矿理论的指导, 具体来说, 要建立起找矿的工作假说(预想方案) , 即设想该区可能存在的矿床及其概念模式。例如, 斑岩铜矿概念模式、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概念模式等。再分析这些矿床概念模式可能会产生哪些示矿异常信息, 以及该类异常信息在找矿区域现今地质2地理条件下的表现形式。这样将找矿信息与矿床概念模式相互印证, 既运用矿床概念模式来评价筛选各类找矿信息, 又用确实的找矿信息去检查、修正假设的矿床概念模式, 这中间还要进行必要的现场调研、核对信息的准确度, 细化矿床概念模式。就这样反复的磨合双方, 逐步聚焦, 一步步接近实际, 接近找矿靶区。如果进展顺利, 就有可能发现未知矿床。一旦预期的矿床被发现, 有利的找矿信息就变成该矿床的有效示矿信息, 而工作初期假定的矿床概念模式也就成为确实的矿床

模式了。

综上所述, 从成矿系统观念引伸出的找矿思路和工作流程, 可概括如图1 所示。

以上一些建议和思路, 是否符合找矿实际, 需要在找矿工作中进一步检验和修正。但是, 运用成矿系统观念, 将成矿环境、控矿因素、成矿过程、矿床系列、异常系列以及成矿后变化2保存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融合为一体, 则是区域成矿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出找矿新思路的理论基础。只要我们善于学习, 勇于实践, 开拓创新, 一定会开拓区域矿产调查和预测找矿的新局面

区域成矿学答案

长安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区域成矿学》试卷A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答对一题得3分,共15分) 1、区域——指不同规模的成矿带:地壳中矿床集中分布和有利于矿床集中分布 的地区,是各自在地质构造、地质发育历史、成矿作用方面具有共性的地区。 2、区域成矿学:研究具有不同构造演化历史的成矿带中,矿产的区域分布规律 性,成矿作用发生的规律性和这些规律的主要控制因素。 3、MSD:块状硫化物矿床的英文缩写 4、BIF:条带状含铁建造的英文缩写 5、MVT: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的英文缩写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四小题20个空,每空2分,共40分) 6、主要构造环境包括裂谷和洋中脊、————————、———————— 和————————。答案在6页 7、威尔逊旋回经历的五个阶段分别是胚胎期(东非裂谷)、————————、 ————————、————————和————————。 8、裂谷和洋中脊环境典型矿床类型包括: 穹状隆起阶段与非造山花岗岩有关的——————————矿床、与斜长岩类有关的————————矿床; 断裂下陷阶段主要矿床类型包括:————————、————————; ——————————;——————————。 陆间裂谷形成阶段:——————————。 洋中脊发育阶段:————————————;————————————和——————————————。答案在7页

9、太古宇花岗岩-绿岩带主要矿床类型包括:与科马提岩有关的硫化镍矿床、与—————————————————————、与——————————————— 和———————————————。答案在10页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 小题,每题8 分,共24 分。) 10、俯冲作用下主要矿床类型如何? 答案:8页 11、南秦岭层状层控多金属成矿带矿床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案:13-14页 12、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特点如何? 答案:20页 四、简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10分,14题11分,共21分) 13、简述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 答:斑岩铜矿床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床。是目前世界铜矿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产量占世界铜产量50%以上。其地质特征如下: 1、分布特征: 板块碰撞带、俯冲带靠大陆一侧的造山带或岛弧区; 时代较新的斑岩铜矿床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的大陆边缘构造带和岛弧区以及阿尔卑斯——喜玛拉雅火山-地震带; 2、成矿作用: 主要是陆相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 3、侵入岩类型: 主要属钙-碱性系列的浅成和超浅成相岩石,如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和正常斑岩等;4、围岩石变分带特征: 由外向内青盘岩化带、泥化带、绢英岩化带、中心钾长石化带。 5、铜矿化赋存特征: 主要产于绢英岩化带和钾长石化带中。矿体主要产于侵入体内外接触带中,矿体常受侵入体的形态和产状以及环状裂隙所控制; 6、矿石类型: 以细脉和浸染状为特征; 7、矿物组合特征: 原生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和辉铜矿等。 8、矿石品位: 一般为0。4——0。8,高者可大于1%,次生富集带中可达1-2%; 9、半生元素: 主要有金、钼,其次还有钨、铅、锌、镍、钴、银以及硒和碲等;

金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作者简介 :刘争(1986-),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专业: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辽宁五龙金矿周边找矿方向浅析 刘争1,张德会1,2,王杰亭1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本文主要对辽宁五龙金矿控矿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强调了构造与岩体控矿的主导作用,分析了该区成矿有利部位,并通过分析其周边成矿要素信息,认为其外围找矿方向应在田家堡子-石岱、三级台-杨家堡子、油盘岭区、谢家-韩家堡子一带。 关键词:五龙金矿、控矿因素、找矿方向 辽宁省最具悠久开发史的五龙金矿已面临着极度资源危机状态,本文通过分析五龙金矿成矿特点,及总结分析其周边成矿要素信息,对其外围找矿方向提出了几点意见,对后期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1 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全球性金矿带中的中西太平洋金环外二环东亚段;大地构造单元为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营口-宽甸台拱凤城凸起的东部地段;鸭绿江成矿带的西南地段。东部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著名的平北金矿集区隔江相望,该区与其有着极其相似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成矿地质背景,具有形成大型金矿床的资源潜力(图1)。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辽河群,岩性有云母片岩、大理岩、黑云母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等,侏罗系出露零星,为一套火山-沉积浅变质岩石。矿区内主要分布辽河群变质岩,多呈透镜状残留体分布于印支期花岗岩中。 2控矿构造 本区控矿因素主要有: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其具体特征描述如下:2.1 地层及其含矿性 区内仅零星出露下元古界辽河群层状变质岩系,多为残块,呈捕虏体残留在大面积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中,自下而上主要有于家堡子组、浪子山组、大石桥组和盖县组,主要由各类大理岩、片岩、变粒岩组成。这套岩系金丰度值较高,片岩、变粒岩金丰度值5.36-21.0×10-9,大理岩金丰度值3.88-11.0×10-9,为金的初始矿源层,它们奠定了区内金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 从晚元古宙开始至显生宙古生代末,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五龙地区先降后生,以升为主,在坳陷区只接受震旦纪沉积岩系,分布于工作区东南部,呈零星残块出露,岩石发生过轻微的变质作用,岩石组成为石英岩、石英砂岩、泥灰岩、页岩等。 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地壳运动以升为主,局部地段出现凹陷盆地接受晚侏罗纪火山喷发沉积,盆地多呈南北向和北东向延长,其主要岩性为紫色砂岩、页岩、泥灰岩。主要分布在工作区东南部,鸭绿江深大断裂两侧。 新生代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的河流相、冲积相的砂砾石及砂质粘土。 2.2构造与成矿 区域构造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 次之。 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压性断裂, 为中生代晚期构造运动产物,断裂间距分别为 2-4Km和4-6Km,延伸均在10Km以上,该两组断 裂形成菱形格子状构造,控制着金矿体的产出部 位。 鸭绿江断裂是区域上规模较大的断裂带(开 合带),位于区域边缘,呈北东50°~60°方向

铅锌矿主要类型和找矿标志

铅锌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常见的铅锌矿物主要是:方铅矿、硫锑铅矿、车轮矿、白铅矿、铅钒、彩钼铅矿等。锌矿物主要有:闪锌矿、纤维锌矿、菱锌矿、异极矿等。铅锌矿床主要在中低温热液作用过程中一部分由火山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主要矿床类型有碳酸盐岩类岩石中的层控铅锌矿床、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以及火山岩系中,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一、矽卡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一般产于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型盐岩类岩石的接触带或其附近。成矿过程复杂,铅锌硫化物是成矿作用的晚期阶段产物。矿体往往离开矽卡岩而产于板岩和白云岩中。矿体形状复杂,一般呈不规则囊状、柱状、脉状、透镜状有些情况下,也有似层状。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还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有时还含有白钨矿、锡石、辉钼矿和回铋矿铅锌矿床中常含银、铟、锗、镓、铊、硒等可综合利用。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但分布广泛。二、碳酸盐岩层控铅锌矿床是最重要的一类矿床,世界铅锌主要来源。多数矿床具有石灰岩—铅锌特定组合。少数产于与石灰岩共生的砂页岩中。研究证明矿床是形成与石灰岩礁有关。成矿时代比较广泛,从欧盟和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均有成矿。从总体观察是呈层控的,但真正的层状矿体规模很小,多数情况下矿体表现为后生特点。呈不规则的脉状、囊状、岩溶溶洞以及作为角砾岩(崩塌及其他成因)胶结物而出现,矿物的晶体常大而完好。成矿温度通常在100~150℃范围内。在矿床分布的广大范围内,常不见火成岩体出露。矿体特征大多呈层状,似层状。产于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围岩蚀变现象不明显。有些地方可见到弱的白云石化和硅化。主要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也常有一些胶状黄铁矿和白铁矿。脉石矿物:方解石、萤石、重晶石、石英。铅锌品位变化大,多为复矿,矿床规模巨大。找矿标志:不能仅局限与岩浆发育的地区。一套厚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如不整合地覆盖于古老基底之上。而这套地层的下部如有黑色页岩发育二碳酸盐岩层,本身有生物礁发育时,应在断层附近,寻找有

区域成矿学(专升本)阶段性作业1-4

区域成矿学(专升本)阶段性作业1 总分:100分得分:0分 一、单选题 1. 矿床学中讨论的成矿作用主要是指使有用元素达到工业要求的最后那一次。(4分) (A) 地质-地球化学过程 (B) 地质过程 (C) 地球化学过程 (D) 地质-化学过程 参考答案:A 2. 绝大多数有用元素在地球形成和地球的早期演化阶段都是处 于状态。(4分) (A) 分散 (B) 富集 (C) 相对分散 (D) 分散和相对分散 参考答案:D 3. 世界上大型、超大型矿床分布在板块构造边界带附近。(4分) (A) 100% (B) 50% (C) 95% (D) 75% 参考答案:C 4.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俯冲带可以分成。(4分) (A) 沟-弧-盆系和陆缘弧 (B) 陆缘弧和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C) 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D) 沟-弧-盆系和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参考答案:D 5. 板块构造理论是研究地球的动力学问题,是目前地球科学的主导思想。(4分) (A) 地壳 (B) 岩石圈 (C) 地幔 (D) 软流层 参考答案:B 6. 矿床分布的极不均匀性与分布的不均匀性相关。(4分) (A) 矿物 (B) 岩石 (C) 元素 (D) 成矿带 参考答案:C

二、判断题 1. 成矿过程是成矿物质逐步浓集的过程。(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2. 板块构造的每一发展阶段都显示了特定的构造环境,具有特征的岩浆、沉积和变质作用类型。(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3. 俯冲带都具有沟-弧-盆这样的系统构成。(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4. 绝大多数有用元素在地球形成和地球的早期演化阶段都是处于相对富集状态。(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5.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俯冲带可以分成沟-弧-盆系和安第斯型大陆边缘。(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6. 红海海渊中的喷流型矿床形成于洋中脊环境。(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7. 地幔热柱晚期主要是地幔物质直接或间接成矿。(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8. 成矿带成矿过程的分析主要研究成矿带在不同的区域构造环境下发生的一系列地质—地球化学过程,对形成不同矿床所作贡献和控制的规律性。(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9. 矿床学中讨论的成矿作用主要是指使有用元素达到工业要求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10. 板块构造理论是研究地球外壳——岩石圈的动力学问题,是目前地球科学的主导思想。(4分)

浅析金刚石矿床特征及找矿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c1022129.html, 浅析金刚石矿床特征及找矿方法 作者:伍先军陈建文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7期 摘要:金刚石是一种珍稀而贵重的矿产资源,在现代社会其应用范围和利用价值越来越大,但是储量和产量相对较小。为了能够更深入的了解金刚石矿床特征以及选择利用更加合理高效的找矿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了金刚石分布现状,分析了金刚石矿床特征,探讨了金刚石矿床成因及找矿方法,对我国的金刚石找矿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成矿特征;矿床成因;找矿 金刚石作为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其在全世界的储量和产量都是非常稀少的[1-3]。据权威数据表明,目前全世界已经探明的金刚石储量大约在25亿克拉左右,其中澳大利亚的金刚石储量最大[4-5]。金刚石作为重要的矿产资源不仅储量有限,产量也不够高。目前全世界每年的金刚石产量大约在1亿克拉左右,这其中有大约80%的金刚石属于工业级金刚石,而更加昂贵价值更大的宝石级金刚石所占比例仅仅占到20%不到,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乃至国防和航空事业的迅猛发展,导致金刚石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其需求量大幅提高。如果按照现在的金刚石开采水平,现有的金刚石储量也仅够开采20-30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展开了对金刚石矿的找矿工作,世界金刚石可探明储量也开始增大,好多国家都发现了新的金刚石矿床。人们需要对金刚石矿床特征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需要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入到找矿工作中去,促进和提高现代找矿技术的发展。 1. 金刚石矿床成矿特征 1.1 辽宁瓦房店金刚石矿床特征 辽宁瓦房店金刚石矿区是我国最大的金刚石矿区之一,处于郯庐深断裂带的东侧和金州断裂带西侧,该矿区在长宽各几十千米的范围内,包括了众多的金伯利岩管和岩脉,数据表明共有一百余个金伯利岩体。瓦房店金刚石矿区位于地台凹陷区之内,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变质岩和花岗岩构成了该凹陷区基底。该区金伯利岩体侵入新元古界,少量侵入到古生界之中。 该矿区岩脉主要是金伯利岩,其金伯利岩主要是超基性岩石,矿区包括三个矿带。通过分析该矿区一百余个金伯利岩体的赋存特征,岩脉呈现北东东方向,岩管主要呈现北北东方向。金伯利岩管的形态较为复杂多样,多如椭圆形,葫芦形或者菱形。通过对地质构造以及金伯利岩体的研究和理论分析,认为瓦房店金刚石矿区金刚石储量丰富,保守估计储量应在150万克拉左右。 1.2 山东蒙阴金刚石矿床

成矿学

成矿学概念和起源 成矿学起源于大约100年前,在地学领域中已赢得了特定的地位。成矿学来源于法语术语“metallogenie”,Louis de Launay用于综合表示区域或全球矿床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该法语单词可写成英语“metallogeny"或"metallogenesis",二者不同。前者集合了实际的合描述性的知识,后者则涉及成因。 我国有区域成矿学、成矿规律学和矿床成因学等不同译法,陈国达则译为成矿学。加拿大人Peter Laznicka将其细分为经验成矿学、矿床成因论和应用成矿学。 成矿学术语提出者Launay L.de(1882)最初认力,它是“研究地壳里面元素分布、组合和分配规律的”。后来,他(1906)强调研究矿床与区域大地构造联系的重要性,并据以提出“大地构造成矿学”一词。1913年,他又进一步阐明“成矿学研究矿床,其目的是寻找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矿床随深度的变化规律”。 美国学者Holmes(1928)则认为:“成矿学是从时代、区域大地构造和岩石学等方面对矿床进行成因研究”。 在30~40年代,前苏联学者认为:“成矿学是从矿床分布规律的观点来思考的金属成矿显示的总和”。其研究对象是“成矿带、成矿省、成矿区、矿区、矿带、矿结,查明含矿区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预测新的含矿区”。 1987年,前苏联出版的《地质辞典》把它视作“矿床学的一部分,研究金属矿床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地质规律”。 1980年,美国出版的《地质辞典》中,认为成矿学是“关于矿床生成的学问,着重研究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与区域大地构造特征和区域岩石特征的关系”。 魏洲龄等在研究华北多因复成油气藏时提出:“油气成矿学,是一门以油气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深部地质学为基础,研究油气形成过程,阐明油气时空分布,预测有利油气远景地段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从以上成矿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突出了从大地构造、区域构造等更宏观角度来研究矿床;二是注意强调了研究矿床形成和时空分布规律与大地构造、区域构造的关系。这就比较容易将成矿学同矿床学、矿床成因学等概念区分开来。 陈国达院士是我国成矿学研究的积极倡导者和奠基人。他多次强调了成矿学及其在中国加强研究的必要性(陈国达,1982,1985,1987,等),并对成矿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和任务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概括。 成矿学的研究范围 成矿学是从大地构造学的角度来研究矿床的形成机理和在地壳中的时空分布规律,即把矿床学这个相对较狭窄的领域与大地构造学结合起来,以探索成矿理论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成矿学的研究范围包括:①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条件和形成机理,特别是它们形成和变化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建造、构造型相、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深部地质作用等方面的关系;②这些矿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的受大地构造单元类别及其演化阶段的控制;③各种矿床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中的产

马达加斯加矿产分布及找矿方向

马达加斯加矿产分布及找矿方向 引言 马达加斯加(马岛)为非洲的一个岛国。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南部,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二者相距约400 km。国土面积约62.7万km。,人口1 860万,是世界第四大岛。独特而有利的成矿条件,使马岛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素有“矿石博物馆”之美称。 1 区域地质 马岛是由冈瓦纳古陆裂解分离而来,为非洲克拉通的组成部分,其地质演化与东非大陆极为相似。总体上由大面积分布的前寒武纪变形、变质岩系构成,在东、西两岸平原和盆地中出露中、新生带沉积地层。东海岸狭窄的平原区发育了中、新生带沉积,其与前寒武系变质岩系为断层接触,断裂走向为北北东向;西海岸为一系列北北东向展布的断陷盆地,其东缘由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断裂构成盆地边缘,盆地边缘发育与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呈断层接触的晚古生代地层,盆地向西延人海域,发育了中、新生 代沉积地层,地层和断裂均为西倾。 1.1 地层 —基底。前寒武系基底杂岩出露于马岛东部,占马达加斯加岛2/3的面积,是多山地形分布区。基底结晶岩带分为Androyen、Graphite和Vohibory系统。Androyen系统出露于马南部,为深变质岩的杂岩基底;Graphite系统的花岗岩地块于泛非造山运动期间侵

入到 Androyen系统的岩石中。基底杂岩被后期的岩浆岩侵入活动切割,并于上覆的沉积岩呈断层接触。 —构造。马岛基底构造极为复杂,并经历了多期变 形、变质作用。地质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太古宙克拉通化、元古宙一早古生代克拉通内活化造山及晚古生代之后的构造裂陷三大阶段。太古宙时,马岛占据冈瓦纳超大陆中心位置,代晚期至中生代中期裂开,马岛是在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毗邻的位置上。构造多表现为北北东向断裂和褶皱及北北东一近南北向的构造岩带,在北北东向构造带内发育北西一北北西向及少量北东和东西向构造。 —岩浆活动。马岛经历了多期岩浆活动,目前已辨认出7个大的岩浆活动时期,时间从9O~1 890 Ma。岩石类型有辉长岩、正长岩、辉石岩、伟晶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紫苏花岗岩等。其中较早期的岩浆活动对成矿具有重要贡献。 2 矿产分布 马达加斯加的矿产资源可用品种多、含量丰、分布广来形容。资料显示马岛有4O多种可利用的矿产。其中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放射性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类矿产及宝石类矿产。根据收集的马岛地质、矿产等资料,结合国内多家地勘单位的工作经验,初步认为该国矿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专属性的特征(图1)。其中铬、镍矿分布在马岛的中东部、中北部;铜矿集中分布在马岛的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铁矿分布在马岛的中西部、中北部;宝石和沙金在马国的变质岩系中均有。

实习二 《矿产勘查学》--典型矿床找矿标志研究报告

实习二典型矿床找矿标志研究报告——以德兴斑岩Cu-Au矿床为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老师: 2012年3月12日 1 成矿地质背景 地层岩性特征:德兴铜矿位于江南台隆东南边缘赣东北深断裂带的

上盘。矿田范围内,出露基岩全为基底浅变质岩(九岭群九都组),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以千枚岩和凝灰质千枚岩为主,下段以变质沉凝灰岩为主。 构造特征:构造是控制矿田成岩成矿的重要条件之一,早期生成的EW向构造系统和NE向长期继承性活动的深大断裂带及其伴生、派生构造系统(图Ⅱ一1),是成矿前的构造,控岩控矿作用十分明显;晚期NNE向断裂系统是成岩成矿期和成矿后的构造。 岩浆活动:矿田内岩浆活动频繁,形成复杂多样的岩浆岩,与铜矿成矿有关的是燕山早期第二阶段的中酸性杂岩体,花岗闪长斑岩是这一杂岩体的主体,在矿田范围内呈3个大小不等的岩株及一系列小岩脉产出。 成矿物源分析:德兴斑岩铜矿床在时空上和成因上与侵位于上元古界浅变质千枚岩中的燕山早期花岗闪长斑岩体密切相关。花岗闪长斑岩与围岩中的Cu、Mo等成矿元素富集系数的差异及矿化晕分带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本身。通过对铜厂斑岩铜矿床矿化特征、元素地球化学、蚀变分带、流体包裹体和H、O、Sr、Nd 等同位素的综合研究,我们认为铜厂成矿热液体系中至少存在三种不同来源的热液流体,包括岩浆流体、深部非岩浆流体和大气降水参与的晚期流体。出溶最早的流体是与残余熔体相平衡的高温(520℃~570℃)、高盐度(31.0~63.3wt%NaCl)的和富CO2低盐度(7.5wt%NaCl)的岩浆流体.

2 控矿因素分析 2.1控矿地层 该地区震旦纪—侏罗纪地层都有出露,其中震旦纪分布较广。与铜矿床有关的围岩层位主要是震旦纪岩层,岩性为上段以千枚岩和凝灰 质千枚岩为主,下段以变质沉凝灰岩为主的岩石。

区域重力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

区域重力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 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是国家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的不断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矿产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面对严峻的资源匮乏形势,开展深部地质勘查找矿工作,发展深部采矿工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区域重力是地质勘查中常用的一种物探方法,它可以通过对采集的区域重力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来绘制重力梯度带、找出重力异常区域,来帮助我们了解深部地质构造,同时结合地质构造与矿产存在的关系探究来实现深部勘查找矿的目的。 标签:区域重力找矿物探 0前言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矿产资源分布广泛,矿产开采工作与新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同步进行,开始较早。由于当时科技水平低、相关仪器、设备不够先进,探矿、找矿及矿业开采工作多集中与地表下500米以上范围,矿产资源探明度仅为1/3左右。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不断推进,浅部矿产资源以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矿产资源需求,亟需深部矿产资源的接替,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开展深部矿产的勘查工作刻不容缓。 近些年来,矿产资源勘查已进入以深部矿为主要勘查对象的新阶段,由于深部矿产具有较大的埋深,地质构造环境复杂,有关矿化信息获取困难,许多原有的技术理论方法已不能满足深部找矿的需求。由于我国深部地质勘查找矿工作开展时间较短,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大环境下,深部矿产资源勘查有着较大的难度,不断发展深部探矿理论和技术方法、采用大深度物探技术、结合先进的航空航天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来减少深部矿产勘查工作中的盲目性,降低风险有着巨大的作用。下面我们具体就物探工作中区域重力方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作简要叙述。 1区域重力技术的发展现状 区域重力技术是通过重力仪获取地表下区域重力数据,建立区域重力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绘制区域重力场和重力梯度带,从而发现重力异常区域并对其进行研究达到了解深部地质构造目的的一种物探技术。是地球物理调查的一项基础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的地学方面的科技发展水平,对于研究地球物理理论、地质构造,探究矿产资源赋存以及地质灾害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全国范围内的区域重力调查始于1978年,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完成了600余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各种比例尺的区域重力调查、编绘了布格重力异常图、建立了8个国家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和重力数据库、完成了大测程、高精度、恒温重力仪的研制工作并投入使用。

探讨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探讨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区域成矿学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当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找矿事业的发展,本文将对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一定的分析。 标签:区域成矿学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作用 随着区域成矿学被广泛的应用,其价值性得到了更深一层的提高。当前,伴随区域成矿学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它自身的实用性已经体现的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地质矿产的勘测当中。我国矿床地质工作者普遍认为成矿规律是成矿预测的理论基础。为此,区域成矿学在矿床地质学与区域地质学之间,有利于地质矿产找矿工作的开展,对找矿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区域成矿学研究分析 早在20世纪20到30年代,就已经有地质学家认识到了矿床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并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中逐渐的形成了区域成矿的概念。在近几年,区域成矿学被广泛的应用到在地质矿产找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1区域成矿学的目标 区域成矿学的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即: (1)区域成矿学的目标是在总结各种地质特征的基础之上,对成矿规律进行一定的探索,对各类的矿床所形成的空间关系,时间以及物质共生的关系等进行一定的研究。 (2)区域成矿学对成矿的背景以及一些主要的控矿因素进行有效的阐明。 (3)区域成矿学目的在于去对已知的矿床类型进行查明,并对其进行组合、失控分布以及矿床地质研究等。 (4)区域成矿学的目的在于逐渐的建立完善的区域成矿系统等。 1.2区域成矿学所研究内容分析 区域成矿学对地质矿产找矿的影响十分重大,区域成矿学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 (1)区域成矿学主要对地质构造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发展的历史进行一定的研究,明确地质肌理构造,为矿产开采奠定基础。

成矿原理重点知识整理

成矿规律研究 地质年代表及记忆技巧解读: 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2.5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古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岩浆岩主要代表岩石: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美国安第斯山脉最具代表性) 沉积岩主要代表岩石:石灰岩(卡斯特地貌)、砂岩、页岩等变质岩主要代表岩石:大理岩、破碎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板岩、千枚岩、片麻岩 矿产品用途小结: 1)冶金辅助原料:如萤石、菱镁矿、耐火粘土、白云岩和石灰岩等。 2)化学工业(包括化肥工业)原料:如磷灰石、磷块岩、黄铁矿、钾盐、矾石、石灰岩等。 3)工业制造业原料:如石墨、金刚石,云母(铝硅酸盐矿产)、石棉、重晶石、刚玉等。 4)压电及光学原料:如压电石英、光学石英、冰洲石和萤石等。 5)陶瓷及玻璃工业原料:如长石、石英砂、高岭土和粘土等。 6)建筑及水泥原料:如砂岩,砾岩、浮石、白垩,石灰岩、石膏、和松脂岩等。 7)宝石及工艺美术材料;如硬玉,软玉、玛瑙、水晶、蔷薇辉石、绿松石、蛇纹石,孔雀石、电气石和绿柱石等。

地质年代及对应的代表性矿物: 70%的金矿、62%的镍和钴、60%以上的铁矿形成于前寒武纪;50%的钨矿形成于中生代;世界上的盐类矿产主要形成于二叠纪。 矿产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通常用划分成矿期的方式来表述:凡产生特定矿产组合的一段地质时期代就称之为成矿期。 海进层序底部会出现铁、锰、磷、铀等外生矿床(宣龙式铁矿、瓦房子锰矿、湘潭式锰矿、昆阳式和襄阳式磷矿等) 海浸时期会形成大量钙质沉积矿床:开云岩、灰岩 海退时期会形成泻湖相石膏矿和岩类矿床(祁连山、龙门山、南岭以地槽演化(长条状的场陷地带叫做地槽)为特点,矿产为内生的Cr、Ni、Fe、Cu、石棉,如镜铁山铁矿床,白银厂黄铁矿型铜矿床等) 海西成矿期: 我国东部处于地台阶段,以稳定的浅海相、泻湖相、海陆交互相及陆相沉积为主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外生矿产(铁、锰、铝、煤、黏土);西北地区任然处于地槽发展阶段以内生金属矿为主。 印支运动结束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海浸状态形成了许多外生矿床(铜、石膏、盐、石油、油页岩),在褶皱系中也形成了一些列的内生矿床。 燕山成矿期: 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结束了地槽阶段,进入地台发展阶段。东部地区构造活动、岩浆活动相当强烈,造成了丰富的内生矿床。早期广泛分布的岩浆活动造就了Mo、Bi、Fe、Cu、Pb、Zn矿床;晚期广泛的小规模的岩浆热液活动造就了Fe、Pb、Zn、Hg、Sb、Au、稀有金属、萤石、胆矾石等矿床。此时喜马拉雅地区任然处在地槽发展阶段,有超基性、基性岩浆活动伴随有Cr、Ni、Cu、Pb、Ag等矿床。小型内陆盆地中有Fe、Cu、U、煤、盐类、油页岩等矿床产出。 喜山成矿期: 构造活动较弱,台湾地槽与喜马拉雅山地槽活动强烈,其超基性岩浆活动造就了Cr -Pt矿床(西藏)、Cu-Ni矿床及火山岩中的Cu、Au矿床(台湾)等以及Pb、Zn、S矿床(新疆西南部)。外生矿床较为发育以淋滤、沉积矿为主。 总体而言,我国各类矿床在时间上分布很不均匀。我国铁、金矿产在地史发展的早期比较富集,Hg,Sb,As,稀有金属在晚期相对集中。

凹山一带铁矿床的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https://www.doczj.com/doc/cc1022129.html, 凹山一带铁矿床的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依据上述研究成果,对本区及外围的找矿主要是富矿的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提出以下意见,并希望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改正。 (1)本区的新华夏北北东主干断裂带附近低序次的断裂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强烈、闪长玢岩广泛发育,有利于矿液的形成、迁移和富集,尤其是主干断裂与其他断裂相交处,以及主干断裂扭曲处的凸部,是寻找铁矿床的有利地段。 (2)北北东主干断裂带中的次级雁行状断裂及伴生的横张断裂系统,是控矿的主要构造。它们具有等间距性质,按断裂中心间的距离计算,大体是间距3-3.5公里,结果是造成每隔3-3.5公里有一个(组)矿床出现(如有成矿后北西向断裂错断,这种间隔会发生偏离)。这一认识是否准确,应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3)在主干断裂附近的次级断裂的交叉部位,闪长玢岩局部突起,形成岩瘤和岩枝。在岩瘤顶部原生构造(冷缩裂隙、钟状构造)、隐爆角砾岩和塌陷角砾岩带以及叠加断裂构造中应注意找寻凹山式和大东山式富矿,在剥蚀深度较大、闪长玢岩出露较广的缓倾内接触带,可能找到陶村式的浸染状贫铁矿石。 (4)在岩瘤旁侧的次级凹陷地段,当围岩为富钙火山岩时,在岩体接触带中可能找到南山式接触代型矿体(包括围岩中的顺层交代矿体)以及更边部的黄铁矿矿体。在这些矿床中经常出现“串珠”状矿体(上部位薄层矿、下部为厚层富矿,中间哟陡矿脉连通二者)。在评价工作中应利用这一特点找寻深部的富矿。另外,为了找寻象南山上部的赤铁矿矿石,在地形允许情况下,采用重、磁结合的物探方法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5)依据玢岩铁矿构造模式所表示的陶村式、凹山式、向山式、南山上部式、梅子山式、萝卜山式和大东山式等矿化型式间的空间共生关系,作为已知某一类型矿化找寻另一型式隐伏矿床的标志。在利用这一标志找矿时,还要精细研究岩体规模及形态产状,岩性、蚀变类型及强度并考虑个地区的剥蚀程度。 (6)本区盖层结构复杂,岩体侵位较高,因此,含矿岩浆能在它通过的不同地层的交接面侵入,沿不整合或假整合面成矿。凹山一带已知铁矿都产在闪长玢岩与火山岩的接触带内外,在进一步开展深部勘探和外围找矿时,应注意找寻产于不整合面上及其附近的铁铜矿床和岩体与黄马青等接触带上的接触交代型铁矿。产于不整合面上的铁铜矿床可能有两种类型:一是闪长玢岩沿不整合面贯入成岩床状,并相应的在岩体内形成矿化,如和尚桥铁矿。二是闪长玢岩类岩体交切或邻近不整合面,部分矿液进入不整合面充填交代形成似成状矿体,宁芜南段的钟九铁矿的部分矿体属于这一类型。

金矿地质找矿方法

一、确定成矿的地质因素 1、首先应关注硅化带、石英脉、次生石英岩。这是因为金矿化均与硅化关系密切,可以说无硅不成金。当然不是所有的硅质体都产金,但含金的硅质体大多为烟灰色,水色好。这是因为含金的硅质体均含有或多或少的硫化物,因硫化物极细,故使石英呈烟灰色。特别是页片状石英脉(其内可含多条黑色条带如炭质与细粒硫化物的混合物)含金性好。即便是少硫化物的明金型石英脉,在出现金矿包时,往往都有硫化物如辉锑矿、辉铋矿、车轮矿、毒砂、鱼子状铅锌矿等存在。 2、再次关注断裂构造带,特别是韧性剪切带。金矿化无一不与断裂有关,可以说无构不成金。尤其是要关注超糜棱岩、糜棱岩、微砂糖状似石英岩、滑石菱镁片岩,它们往往是富金矿体所在。巨型至大型断裂带本身的含金性往往不佳,而旁侧的次级断裂带往往是金矿体产出部位。 3、第三要注意铁帽、褐红色、褐黄色残坡积物及碳酸盐的溶沟溶槽堆积物的含金性查定。它们不但本身可成为铁帽型、红土型金矿,而且可以指示原生金矿的寻找。 4、第四要注意在锑矿、汞矿、砷矿(特别是雄黄矿、雌黄矿)区找金,就锑矿而言,它既可与金共生构成锑金矿床;也可分离,但相距不远,故有“不在其中,不离其踪”之说。部分铅锌矿的外围也可找金,如青城子铅锌矿外围;铜矿床的下部。铜镍硫化物矿床蚀变带也是找金的好去处。

5、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除硅化外,还有铁白云石化、铁方解石化、铬白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冰长石化、细粒黄铁矿化、砷、锑、汞、铋、铊矿化等低温蚀变组合。 6、关注基性岩、超基性岩、煌斑岩、碱性岩、偏碱性花岗质岩石、碳硅泥质岩、不纯碳酸盐岩内的断裂破碎带及其构造蚀变带。 7、开展河流重砂、沟系次生晕及各种化探方法工作,以金找金,是目前最主要的找金方法。 8、根据找金的指示元素找金,如汞、锑、铋、砷、铊、硒、铅、锌、铜、银的元素组合异常找金。 9、以物探方法查明断裂构造及硫化物分布规律来间接寻找金矿。 二、地质地貌调查 是砂金找矿的基本方法,主要用于砂金成矿条件分析和成矿有利地段的预测上。 在找矿阶段,主要是进行河谷路线调查。其中地质调查可采用自然露头法,河流碎屑观察法,用区内已知的产金沟的岩石作对照类比,同时采一些自然重砂样,了解含金性。间接或直接地确定有否砂金补给以及补给的贫富程度。在调查中,要注意了解沟谷的构造背景和与金矿化有关的地质现象。 地貌观察主要划分河谷类型各种地貌单元并确定其分布,了解其规模、成因,沉积物特征及其含金性等,并在1 :50000

固体矿产勘查中区域找矿技术的运用

固体矿产勘查中区域找矿技术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9-06-17T09:03:41.793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16期作者:王瑛[导读] 本文探讨了目前固体矿产勘查中区域找矿技术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固体矿产勘查区域找矿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王瑛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山东烟台 265409摘要: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下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矿产资源的消耗量也在不断提高,由于固体矿产勘查区域找矿技术的落后,对地下固体矿产资源的勘查并不十分准确。为了解决我国长期以来找矿技术水平落后局面,本文探讨了目前固体矿产勘查中区域找矿技术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固体矿产勘查区域找矿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地下矿产;固体勘查;区域找矿前言 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地下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矿产勘查技术水平的落后,目前,我国已查明矿产储量并不高,要想实现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需要提升我国矿产勘查技术手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区域矿产勘查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为主的区域矿产勘查技术成为目前区域找矿技术的主要技术[1]。本文探讨了目前固体矿产勘查中区域找矿技术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固体矿产勘查区域找矿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固体矿产勘查中区域找矿技术总体思路相较于传统矿产勘查技术而言,区域找矿技术在传统找矿技术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查明地下矿产资源储量时,区域找矿技术首先需要明确矿区物性条件,根据地下地质体物性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勘查方法,这样不仅大大减小了技术人员工作量,同时也提升了矿产勘查工作效率,节约了找矿技术成本。随着找矿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区域矿产勘查中需要对具体工作进行统筹安排[2]。首先,需要应用全局观念对每一项具体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结合目标区域实际地质特点,科学规划勘查方案,以完善的布局来确保勘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在组建勘查队伍过程中需要选用专业能力强,工作态度积极的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保证勘查工作的有序进行;最后要统筹规划工作范围,在确定目标区域后对整个工作区域勘查任务进行分配,落实每项具体工作,明确个人职责,确保勘查工作的顺利完成。 2.区域找矿技术对展开固体矿产勘查工作的意义区域找矿勘查工作对固体矿产勘查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区域找矿勘查工作可以提高矿产勘查技术的工作效率,区域找矿技术综合了目前运用广泛的多种找矿技术,是多种技术的集合体,在找矿过程中能够充分提高找矿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找矿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区域找矿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在传统固体矿产勘查工作中会对工作区域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区域找矿技术综合运用多种先进技术,对周围环境破坏程度小;最后,区域找矿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矿产勘查难度,能够从整体上分析目标区域实际情况,从而把握区域整情况,提升整体找矿工作的效率。 3.固体矿产勘查中区域找矿技术的具体运用 3.1电法勘探电法勘探是以地下地质体与周围岩石导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供电电极向地下通入一定大小的电流,在测量电极上测得电位差,从而达到找矿目的。在区域固体矿产勘查中,不同地质体的导电能力各不相同,通过分析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从而判别地下地质体赋存状况[3]。由于电法勘探具有探测深度大,受外界影响小等优点,目前,在固体矿产勘查中电法勘探已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勘探方法。 3.2地震勘探地震勘探兴起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其主要是根据地下介质的弹性特征达到勘探目的,通过人工敲击铁板产生的地震波,在经过目标体后被检波器接收,通过对接收到的地震波信号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地质勘探的目的。在区域固体矿产勘查中,由于找矿面积较大,地震勘探震源通常采用炸药激发。由于受到构造因素的影响,目前在矿产勘查中多是采用地震反射波法。 3.3井中物探法井中物探法主要是指在目标区域内对存在异常地方进行钻探,并将信号接收器放入井底,在接收器提升过程中向井中供入一定大小的电流,电流经地层传导后被信号接收器接收,从而测得地层数据。在对数据进行转换、处理、分析解释后即可得到地下目标体地质信息[4]。井中物探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物探方法,其具有高效、快捷等优点。目前,井中物探法最大探测深度可达三千多米,能够准确测量井孔周围一百多米范围地质情况,由于探测深度大,井中物探法在油气勘探中被广泛使用,发展空间与前景良好。 3.4航空物探法航空物探法是通过在飞行器上搭载摄影仪器,在飞行器飞行过程中对目标区域进行摄影成像,将获得的目标区域地质信息与已知区域地质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目标区域地质矿产分布特征[5]。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区域地貌较为明显。因此,在运用航空物探法进行矿产勘查时需要综合考虑目标区域实际地质条件[6]。同时,由于数据测量结果受外界影响较大,单一的物探方法对数据解释精度不足,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可在飞行器上搭载多种传感器,在飞行器飞行过程中从多角度、多方向对目标区域进行摄影,从而采集到目标区域相关图像,在飞行过程中,传感器同时记录好飞行器航速、航高、坐标等有关参数,最后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4结束语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矿产资源的消耗量也在不断提升,但由于区域找矿技术的落后,对地下矿产资源的勘查结果并不十分准确。为了解决我国长期以来找矿技术水平落后局面,本文介绍了固体矿产勘查中区域找矿技术总体思路,明确了区域找矿技术要点,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找矿技术对固体矿产勘查工作的意义进行了阐述,最后介绍了固体矿产勘查中区域找矿技术的具体运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结合勘测区域地质地貌的实际情况,实现相应技术方法的综合运用,为提升固体矿产资源勘测区域中找矿技术的精准度、提高找矿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奠定基础。参考文献

论固体矿产区域找矿技术的发展

论固体矿产区域找矿技术的发展 目前,我们的若干矿产资源已经出现处于短缺现象,因此固体区域找矿技术的发展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对区域找矿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进行详细的论述,从而为矿业发展带来思路和引导,最大化的减少勘探者的工作量。 标签:固体矿产区域找矿技术 0引言 固体矿产找矿技术在我区域化学研究已全面展开,对区域找矿的方向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颇受矿床研究以及矿床勘察领域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于如何建立和改善矿床的模式,以及明确找矿的类型;如何通过对成矿规律的研究,使勘探者明确矿物具体蕴藏在哪些地方;其最关键的是如何利用已有的先进技术和收集到的矿物信息对矿物进行系统研究。 1对固体矿产区域找矿技术 1.1固体矿产区域找矿技术的现状 (1)区域成矿技术目前仍然停留在萌芽阶段,很大部分的原因都归于对成矿预测理论了解不透彻,勘探人员往往盲目地对地球进行“挖坑”工作,徒劳无功的同时自然也遭受浪费。 (2)不能注重人才培养与找矿技术方法的革新,在找矿过程中,不能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由于找矿技术涉及地球化学、地质学、勘探学的等多种学科的融合,勘探人员专业知识布恩能够在满足现在的找矿技术,因此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使其相互发展相互依靠迫在眉睫。 (3)我国地质工作方面投入严重不足的缺陷,鼓励政府部门在勘查战略部署方面投入力度不够。目前我国的矿产勘查工作程度不高,还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由此,更要充分依靠科技来提高勘查水平,进一步挖掘其资源潜力,自主开发用于信息处理的应用软件,从而提高我国矿产勘查的水平和竞争力。 1.2如何让正确利用固体矿产区域找矿技术 首先,找矿人员应以地质成矿理论等为理论指导,建立可行的找矿预想方案,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矿场存在的可能性和概念模式进行初步想。 其后,对所形成的矿床概念模式,结合找矿区域现有的地质条件表现,利用对比证实等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筛选,进而对找矿概念模式进行进一步检查和修正完善。当然,现场调研、信息准确性核对、以及矿床概念模式体系的细化,在整个找矿过程中的必要性也是不可忽视。

铂矿的类型和找矿标志

铂矿的类型和找矿标志 铂族元素包括钌、铑、钯和锇、铱、铂六个元素。具亲硫性和亲铁性,其亲铁性从属于亲硫性。硫、砷、碲、铋等元素对铂族元素的富集成矿起重要作用。 铂矿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铂矿体既可形成于基性、超基性岩体之中,也可形成于基性、超基性岩体的接触带或断裂带内。 已知有经济价值的铂矿床,绝大多数与岩浆型硫化铜镍矿床共生,其余来源于铬铁矿床、砂铂矿床等。当前生产的铂族金属以铂、钯为主,其次是锇和铱。 铂族元族的产出形式有三种:一是呈硫、砷、碲、铋、锑等化合物的铂族独立矿物,此类占铂族总量的90%以上,矿物种类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砷铂矿和铋碲钯矿;二是铁镍铜等的天然合金或金属互化物;第三种是类质同像混入物。 铂族元素在矿石中的含量低,其矿物粒度细小,肉眼一般不易识别。因此寻找铂矿须根据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对可能含铂的部位,通过拣块或刻槽取样,进行试金光谱分析或化学分析确定其含量。区调阶段,对风化的超基性岩,有时采用人工重砂法也能简便达到寻找和圈定矿化带的目的。对含铂矿石的矿物及赋存状态的研究,常用显微镜观察、X 光粉晶分析及电子探针测定等方法。 1 .铂族金属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 铂族金属主要富集在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硫化铜镍矿床、铬铁矿床和砂铂矿床内,单一的铂矿床很少。现将几种主要类型分述如下: (1)基性、超基性铜镍硫化物型铂族金属矿床 该类型是目前世界上铂族金属矿床的主要类型和开采对象。矿床的地质特征与相应的铜镍硫化矿床一致。在我国这类含铂岩体多产于华力西期,岩体形态呈单斜岩墙、岩盘及岩盆。含矿岩体类型主要是超基性岩体,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少数为基性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单辉(二辉)橄榄岩--单辉(二辉)辉石岩及辉橄岩--纯橄榄岩,均属铁质基性、超基性岩类。岩体常由多岩相组成,这些岩相有的是多次侵入的,有的是就地分异的,而含矿岩相常常是较晚贯入的富挥发分的超基性岩。岩体常具同心环带构造、层状或带状构造。粒度较粗,基性程度高,含矿较好。矿体多产于岩体的边部、底部,矿体常富集于岩体的膨大部位、凹槽和产状变缓部位。也有产于上部岩相或充填交代围岩产于外接触带中的。 铂矿体多呈似层状、板状、透镜状、脉状。 与铂钯成矿有关的硫化物组合,一般为黄铜矿--磁黄铁矿--镍黄铁矿-方黄铜矿,简称“四黄”硫化物组合。铂矿物主要是砷铂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