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DPJ 09-2013地理国情普查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规定

GDPJ 09-2013地理国情普查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规定

GDPJ 09-2013地理国情普查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规定
GDPJ 09-2013地理国情普查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规定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编号:GDPJ09-2013地理国情普查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规定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12月

目录

表目录............................................................ V 前言............................................................. V I 引言............................................................ V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2)

3.1地理单元 (2)

3.2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成果 (2)

3.3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 (2)

3.4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成果 (2)

3.5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成果 (2)

3.6基本统计成果 (2)

3.7单位成果 (2)

3.8批成果 (3)

3.9批量 (3)

3.10质量元素 (3)

3.11质量子元素 (3)

3.12检查项 (3)

3.13总体概查 (3)

3.14样本 (3)

3.15详查 (3)

3.16样本外概查 (3)

3.17样本量 (3)

3.18全数检查 (4)

3.19抽样检查 (4)

3.20错漏 (4)

4基本规定 (4)

4.1检查验收基本制度 (4)

4.1.1 过程检查 (4)

4.1.2 最终检查 (4)

4.1.3 验收 (5)

4.2检查验收基本对象 (5)

4.3检查验收主要依据 (6)

4.4质量评定基本原则 (6)

5抽样检查程序 (6)

5.1组成批成果 (6)

5.2总体概查 (7)

5.3详查 (7)

5.3.1 确定抽样单位 (7)

5.3.2 确定样本量 (7)

5.3.3 抽取样本 (8)

5.3.4 样本详查 (8)

5.4样本外概查 (8)

5.5单位成果质量评定 (8)

5.6批成果质量判定 (8)

5.7编制报告 (8)

6质量评定方法 (8)

6.1单位成果质量表征 (8)

6.2单位成果质量评分方法 (9)

6.2.1 地表覆盖分类、地理国情要素、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9

6.2.2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基本统计成果 (9)

6.3单位成果质量评定 (10)

6.4批成果质量判定 (11)

7质量评定指标 (12)

7.1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成果 (12)

7.2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 (16)

7.3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成果 (21)

7.4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成果 (23)

7.5基本统计成果 (25)

表目录

表1 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基本对象 (5)

表2普查成果抽样单位 (7)

表3样本量确定表 (7)

表4 普查成果单位成果质量表征指标 (8)

表5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基本统计成果错漏类型及扣分标准 (9)

表6 普查成果单位成果质量评定等级 (10)

表7 批成果质量判定条件 (11)

表8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成果质量评定指标 (12)

表9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质量评定指标 (16)

表10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成果质量评定指标 (21)

表11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成果质量元素及权重 (23)

表12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成果质量错漏分类 (24)

表13 基本统计成果质量元素及权重 (25)

表14 基本统计成果质量错漏分类 (26)

本文件是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技术规定之一,其试行版本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过程质量监督抽查中使用,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文件。

本文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

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本文件参与起草单位: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

本文件起草组负责人:程鹏飞张莉赵有松陈海鹏

本文件起草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毛文娟尹粟李东辉李永森李全李冲李畅

李赵朱紫阳张鹤罗鹏周进赵海涛

赵颖郭婧梁安宝谢雯君谭龙谭阳

本文件根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和《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情普查相关技术规程,在充分考虑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生产、质量控制、成果特征的基础之上,对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的要求、程序、方法和指标进行了规定。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以下简称“普查”)成果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的要求、程序、方法和指标。

本文件适用于普查成果的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过程质量监督抽查以及成果质量复核参照本文件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316-2008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 24356-2009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CH/T 1017-2008 1:50 000 基础测绘成果质量评定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GDPJ 01-2013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

GDPJ 02-2013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技术规定

GDPJ 03-2013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

GDPJ 04-2013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规定

GDPJ 05-2013 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

GDPJ 06-2013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

GDPJ 08-2013 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

GDPJ 10-2013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

GDPJ 11-2013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技术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理单元

按一定尺度和性质将地理要素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间单位。普查的地理单元包括行政区划单元、社会经济区域单元、自然地理单元以及城镇综合功能单元。

3.2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成果

按地表覆盖分类要求采集的反应地表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基本情况的空间数据成果。

3.3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

以地理实体形式采集的道路、水域、构筑物以及地理单元四类地理要素数据成果。

3.4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成果

描述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成果、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的标识、覆盖范围和质量等信息的以空间数据形式采集、存储的数据。

3.5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成果

用于辅助遥感影像解译收集获取的地面实景照片和对照遥感影像等样本数据成果。

3.6 基本统计成果

基于多级网格、地理单元等统计单元,对地表覆盖分类与地理国情要素数据进行基本统计、汇总,形成的包括数据成果(数据集、报表)及报告成果的地理国情基本统计信息成果。

3.7 单位成果

为实施检查、验收而划分的基本单位。

注:普查成果的基本单位见表2。

同一技术设计要求下生产的同一测区的单位成果集合。

3.9 批量

批成果中单位成果的数量。

3.10 质量元素

说明质量的定量、定性组成部分。即成果满足规定要求和使用目的的基本特性。

3.11 质量子元素

质量元素的组成部分,描述质量元素的一个特定方面。

3.12 检查项

质量子元素的检查内容。说明质量的最小单位,质量检查和评定的最小实施对象。

3.13 总体概查

对批成果中特定的检查项进行的整体性检查。

3.14 样本

从批成果中抽取的用于评定批成果质量的单位成果集合。

3.15 详查

对样本中单位成果质量要求的所有检查项的检查。

3.16 样本外概查

对样本外单位成果的重要检查项或重要要素以及样本详查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检查。

3.17 样本量

样本中单位成果的数量。

对批成果中全部单位成果逐一进行的详查。

3.19 抽样检查

从批成果中按抽样方案抽取样本进行的检查。

3.20 错漏

检查项的检查结果与要求存在的差异。

4 基本规定

4.1 检查验收基本制度

普查成果检查验收执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普查任务承担单位负责普查成果质量的“两级检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普查办”)或省级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级普查办”)负责组织普查成果质量验收。

4.1.1 过程检查

a)过程检查对普查成果资料进行100%内业检查,外业检查比例不得低于

30%,并应做好检查记录;

b)检查出的问题、错误,复查的结果应在检查记录中记录;

c)过程检查提出的质量问题,普查作业人员应认真修改,修改后应在检查

记录上签字;

d)过程检查的检查记录随普查成果资料一并提交最终检查部门;

e)经过程检查未达到质量指标要求的,普查成果资料应全部退回处理;

f)退回处理后的普查成果资料须进行复查,确定问题是否修改完整。

4.1.2 最终检查

a)普查成果通过过程检查后,才能进行最终检查;

b)最终检查对普查成果资料进行100%内业检查,外业检查比例不得低于

20%,且原则上与过程检查的外业检查成果不应重复;

c)检查出的问题、错误,复查的结果应在检查记录中记录;

d)最终检查应审核过程检查记录;

e)最终检查提出的质量问题,普查单位应认真组织全面修改,修改人员应

在检查记录上签字;

f)经最终检查不合格或未达到质量指标要求的,普查成果资料应全部退回

处理。处理后的普查成果资料须重新履行最终检查,直至合格为止;

g)最终检查完成后,应进行单位成果质量等级评定,并编写检查报告,检

查记录及检查报告随成果一并提交验收。

4.1.3 验收

a)普查成果经最终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验收;

b)验收一般采用抽样检查方式,样本量不应低于表3规定。验收要对批成

果进行总体概查,总体概查通过后再进行样本详查与样本外概查;

c)检查出的问题、错误,复查的结果应在检查记录中记录;

d)验收应审核最终检查记录及报告;

e)验收不合格的批成果退回处理,并重新提交验收。重新验收时,应重新

抽样;

f)验收合格的批成果,应对检查出的错误进行修改,并通过复查核实;

g)验收工作完成后,应编写检验报告。

4.2 检查验收基本对象

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基本对象如表1:

表1 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基本对象

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成果、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成果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各项要求,执行GB/T 18316-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以下简称“GB/T 18316-2008”)标准,本文件不再另行规定。

4.3 检查验收主要依据

a)相关的法律法规;

b)国务院普查办发布的相关办法、方案、规定和技术规程;

c)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d)已审批的项目设计、专业技术设计书等设计文件及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补

充规定;

e)项目过程中已明确的各种问题处理单、问题回复等技术文件。

4.4 质量评定基本原则

a)成果质量评定分为单位成果质量评定和批成果质量判定两个层次;

b)批成果总体概查若出现不符合项或A类错漏,批成果质量直接判为不合

格;

c)详查的单位成果质量等级分为优级品、良级品、合格级品和不合格级品

四级评定,样本外概查的单位成果质量等级分为概查合格和概查不合格

两级评定;

d)批成果质量采用合格、不合格判定;

e)本文件第7章相关成果的质量评定指标,如质量元素、质量子元素、检

查项定义,质量元素、质量子元素权重,以及错误率限值r0、错漏分类,

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调整时,应报国务院普查办批准。

5 抽样检查程序

5.1 组成批成果

检验批应由在同一技术设计书指导下生产的同等级、同规格普查单位成果汇集而成。生产量较大时,可根据生产时间的不同、作业方法不同或作业单位不同等条件分别组成批成果,实施分批检验。

5.2 总体概查

根据本文件第7章中各成果类型的批成果总体概查检查项要求,对批成果进行总体概查。若总体概查出现不符合项或A类错漏,不进行详查,批成果质量直接判为不合格。

5.3 详查

5.3.1 确定抽样单位

对普查成果的抽样单位规定如表2所示。

表2 普查成果抽样单位

5.3.2 确定样本量

按照表3规定确定样本量。

表3 样本量确定表

5.3.3 抽取样本

a)样本抽取总体上采用分层按比例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批成果中抽取样本,

即将批成果按不同困难类别、不同地形类别等因素分成不同的层。根据

样本量,在各层内分别按各层在批成果中所占比例确定各层中应抽取的

单位成果数量,并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样本;

b)提取批成果的有关资料,如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检查报告、接合表、

图幅清单、过程质量监督抽查意见及整改报告等。

5.3.4 样本详查

根据本文件第7章中各成果类型质量评定指标中规定的检查项,按普查有关的规范、技术标准和技术设计的要求逐个检验单位成果,并统计存在的各类错漏数量、错误率和中误差等。

5.4 样本外概查

根据需要进行样本外概查,并统计存在的各类错漏数量、错误率等。

5.5 单位成果质量评定

按照本文件第6章质量评定方法的具体要求评定单位成果质量。

5.6 批成果质量判定

按照本文件第6章质量评定方法的具体要求判定批成果质量。

5.7 编制报告

检验报告的内容、格式按照GB/T 18316-2008附录A的规定执行。

6 质量评定方法

6.1 单位成果质量表征

单位成果质量水平以百分制表征,对普查成果采用不同的质量表征指标,如表4:

表4 普查成果单位成果质量表征指标

6.2 单位成果质量评分方法

6.2.1 地表覆盖分类、地理国情要素、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

这三类成果主要参照GB/T 18316-2008对检查项、质量子元素、质量元素进行评分,单位成果质量评分参照GB/T 24356-200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以下简称“GB/T 24356-2009”)采用质量元素加权平均法,具体如下:

a)质量元素评分方法

根据质量检查结果,按本文件第7章表8、表9、表10各单位成果详查质量评定指标的规定计算质量元素得分。

b)单位成果质量评分

根据质量检查结果,按公式(1)计算单位成果质量得分。

(1)

式中:

、——单位成果质量、质量元素得分;

——质量元素权;

——单位成果中包含的质量元素个数。

6.2.2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基本统计成果

这两类成果主要参照GB/T 24356-2009对质量元素、质量子元素、单位成果质量进行评分,具体如下:

a)成果质量错漏扣分标准

表5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基本统计成果错漏类型及扣分标准

b)质量子元素评分方法按公式(2)进行。

(2)

式中:

——质量子元素得分值;

——B类错漏个数;

——C类错漏个数;

——D类错漏个数;

——调整系数。

c)质量元素评分方法按公式(3)进行。

(3)

式中:

——质量元素得分值;

——质量元素中第i个质量子元素得分值;

——质量元素中第i个质量子元素权;

——质量元素中包含的质量子元素个数。

d)单位成果质量评分按公式(4)进行。

(4)

式中:

——单位成果得分值;

——第i个质量元素得分值;

——第i个质量元素权;

——单位成果中包含的质量元素个数。

6.3 单位成果质量评定

表6 普查成果单位成果质量评定等级

6.4 批成果质量判定

批成果质量判定通过判定条件确定批成果的质量等级,判定条件如表7。

表7 批成果质量判定条件

7 质量评定指标

各类型成果质量评定指标见表8、表9、表10、表11、表12、表13和表14,指标表备注栏中标注为“总体概查”的检查项,在实施抽样详查前要对批成果进行总体概查。

7.1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成果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成果质量评定指标见表8,其中前12条检查项为总体概查检查项。

表8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成果质量评定指标

12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编号:GDPJ 10—2013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11月

目 录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底图规格 (2) 3.1数学基础 (2) 3.2底图模式 (2) 3.3数据内容 (2) 3.4数据格式 (2) 4技术要求 (3) 5作业流程及步骤 (5) 5.1技术流程 (5) 5.1.1数字普查底图 (5) 5.1.2纸质普查底图 (6) 5.2作业步骤及要求 (6) 5.2.1数据准备 (6) 5.2.2数字普查底图 (7) 5.2.3纸质普查底图 (8) 6质量控制 (9) 6.1检查要求 (9) 6.2检查内容 (9) 7底图输出 (1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纸质普查底图图廓整饰 (11)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地理国情要素符号设置 (12)

前言 本文件是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技术规定之一。 本文件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 本文件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口。 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 本文件起草组成员:郝科铭 殷福忠 梁安宝 曲 平 王 刚 李 军 汲旭生 岳 昊 王明亮 张 俊 夏立福

引言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环节,是内外业衔接的关键点,基于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或者基础地理信息与必要的专题数据,叠加遥感影像数据,制作地理国情普查底图,用于外业调查。地理国情普查底图的充分利用,可提高外业调查的效率,减少外业工作量,对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件针对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需求,参考现有的国家技术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依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和《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地理国情普查中底图制作的规格、技术要求、生产流程和技术路线、质量控制、数据组织与成果汇交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和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DEM精细化技术设计书-数据采集

密级:编号: 地理国情普查 DEM精细化技术设计书 (2012年) 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〇一三年三月

地理国情普查 DEM精细化技术设计书 (2012年) 项目承担单位(盖章):设计负责人: 审批意见:主要设计人: 审核人: 年月日年月日批准单位(盖章): 审批意见: 审批人: 年月日

目录 1概述 (1) 1.1项目来源 (1) 1.2内容和目标 (1) 1.3作业区范围 (1) 1.4行政隶属 (2) 1.5项目任务量 (2) 1.6项目完成期限 (2) 1.7项目承担单位 (2) 1.8项目成果归档单位 (2) 2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2) 2.1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2) 2.2已有资料情况 (3) 2.2.1影像资料 (3) 2.2.2控制资料 (4) 2.2.3DEM数据 (5) 3引用文件 (5) 4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5) 4.1数学基础 (5) 4.2分幅与编号 (6) 4.3数据格式 (6) 5设计方案 (8) 5.1软件和硬件配置要求 (8) 5.1.1使用的软件 (8) 5.1.2使用的硬件 (8) 5.2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 (8)

5.2.1工艺流程 (8) 5.2.2作业方法及要求 (9) 5.3成果提交和归档 (10) 5.3.1基本要求 (10) 5.3.2数据成果 (10) 5.3.3文档资料 (11) 5.3.4其它成果及各种专业资料 (11) 5.4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检验 (12) 5.4.1质量控制总体要求 (12) 5.4.2质量控制技术方法 (12) 5.4.3质量控制检查比例 (12) 5.4.4数据安全、备份 (13)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9月17日

目录 1 概述 (1) 1.1 普查背景 (1) 1.2 编写依据 (2) 1.3 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2) 2 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 (2) 2.1 普查目标 (2) 2.2 普查任务 (2) 2.3 普查时点 (3) 3 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 (3) 3.1 普查范围 (3) 3.2 普查对象 (4) 3.3 普查内容 (4) 4 普查技术路线与方法 (9) 4.1 总体技术路线 (9) 4.2 主要数据源 (10) 4.2.1 多源航空航天遥感影像 (10) 4.2.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1) 4.2.3 行业专题数据资料 (12) 4.2.4 其他参考资料 (12) 4.2.5 主要数据源和资料的利用 (12) 4.3 数学基础 (12) 4.4 数据精度与一致性要求 (13) 4.4.1 平面精度指标 (13) 4.4.2 分类精度 (14) 4.4.3 数据现势性 (15) 4.4.4 属性精度 (15) 4.4.5 数据一致性 (15) 4.4.6 数据接边原则 (15) 4.5 数据采集一般要求 (16) 4.6 主要技术方法 (17) 4.6.1 多源遥感影像处理技术 (17) 4.6.2 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方法 (17) 4.6.3 外业调查方法 (19) 4.6.4 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法 (19) 4.6.5 统计分析技术方法 (19) 4.7 普查各工序作业方法及要求 (20) 4.7.1 资料收集整理 (20) 4.7.2 多源遥感影像处理 (21) 4.7.3 内业信息采集 (22) 4.7.4 外业调查底图制作 (23) 4.7.5 外业调查与内业数据处理 (23) 4.7.6 不同任务区数据的协调性检查和处理 (24)

地理国情普查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1地理国情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地理国情是国情的一部分。狭义来看,是指与地理空间紧密相连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和特点的总和;广义来看,是指通过地理空间属性将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在内的各类国情进行关联与分析,从而得出能够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内在关系的综合国情。[1] 2地理国情普查 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2] 3普查的对象和内容 普查对象: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4普查的时间安排 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为普查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方案和技术规程制定,开展试点试验和技术培训,资料收集与获取等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为普查工作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数据集建设等工作。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为普查工作第二阶段,主要完成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 5工作要求 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基础测绘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按时报送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对在普查中所获得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保密。 6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主要包括地表形态、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三个方面,即从不同角度对基本地理国情、综合地理国情和分专题的地理国情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 地表形态数据反映地表的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数字高程模型是反映地表形态常用的计算机表示方法。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土地表面自然营造物和人工营造物的自然属性或状况。地表覆盖不同于土地利用,一般不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等。地表覆盖通常采用规则格网形式的场模型(也称作域模型)进行描述。 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信息(以下简称地理国情要素)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有独立监测和统计分析意义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如城市、道路、设施和管理区域等人文要素实体,湖泊、河流、沼泽、沙漠等自然要素实体,以及高程带、平原、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通常采用要素模型(也称作对象模型)来进行描述,按照其空间特征分为点、线、面、体四种基本对象。 综合考虑上述三类信息,提出本次地理国情普查使用的内容分类对象及采集指标。本文件未涵盖完整的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和指标体系。 地理国情信息分为12 个一级类,58 个二级类,135个三级类。[3]

GQJC 01-2017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技术规定-20170527

编号:GQJC01-2017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技术规定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7年5月

目录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基本要求 (1) 3.1数学基础 (1) 3.2精度要求 (2) 3.2.1数据采集平面精度要求 (2) 3.2.2拓扑要求 (2) 3.2.3地表覆盖分类精度 (2) 3.2.4地理国情要素属性精度 (3) 3.3数据现势性 (3) 3.4数据一致性 (3) 3.5数据接边原则 (3) 3.6元数据 (4) 3.7数据完整性检查要求 (4) 4数据分层组织 (4) 4.1总体说明 (4) 4.2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8) 4.3地理国情要素数据 (8) 4.3.1铁路与道路要素 (8) 4.3.2水域要素 (9) 4.3.3构筑物要素 (10) 4.3.4地理单元要素 (11) 5属性定义与说明 (16) 5.1总体说明 (16) 5.1.1通用属性项 (16) 5.1.2专有属性项 (17) 5.1.3属性缺省值 (18) 5.2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19) 5.2.1地表覆盖数据集(LcrDataset)属性定义 (19) 5.2.2专有属性说明 (19)

5.3地理国情要素数据 (20) 5.3.1铁路与道路要素 (20) 5.3.2水域要素 (27) 5.3.3构筑物要素 (33) 5.3.4地理单元要素 (35) 6数据采集一般性要求 (52) 6.1影像资料使用原则 (52) 6.2数据采集总体要求 (52) 6.3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要求 (54) 6.4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采集要求 (56) 6.4.1铁路与道路 (57) 6.4.2水域 (58) 6.4.3构筑物 (59) 6.4.4地理单元 (59) 7变化信息采集要求 (60) 7.1变化信息采集总体要求 (60) 7.2地表覆盖变化信息采集要求 (61) 7.2.1地表覆盖变化分类 (61) 7.2.2伸缩型地表覆盖变化信息采集 (61) 7.2.3新生型地表覆盖变化信息采集 (61) 7.2.4地表覆盖变化信息记录方法 (62) 7.3地理国情要素变化信息采集要求 (62) 7.3.1地理国情要素变化分类 (62) 7.3.2地理国情要素变化信息采集总体要求和记录方法 (62) 7.3.3有关要素类型变化信息采集要求 (63) 7.4生产元数据记录要求 (64) 7.5监测成果数据检查基本要求 (64) 7.5.1总体要求 (64) 7.5.2变化数据层检查 (64) 7.5.3变化数据层与本底数据关联检查 (64) 8汇交要求 (65) 8.1汇交数据内容 (65) 8.2成果汇交前整理 (65) 8.2.1省级任务区数据接边与数据组织 (65)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24T15:37:19.17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作者:宁世勇[导读] 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地理国情是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数据基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测绘院 830001 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地理国情是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数据基础。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完成了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初步摸清了中国的地理国情家底,科学揭示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对准确把握 国情国力,准确掌握、科学分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义十分重大。例如,通过普查获得了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了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评估的需求,提高了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引言 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是国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然地理国情、人文地理国情、经济地理国情的普查和监测等内容。总结中国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和重点专题国情监测的成果,提出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新需求,并重点探讨了地理国情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表达创新。建议在国情内容中增加地面沉降和形变、地表透水性、人文和社会经济信息;在技术创新方面,提出自然地理国情监测要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通过众源数据验证各类地理国情的现势性,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开展地理国情更新。在地理国情的成果表达方面,提出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矢量和栅格数据模型可用于一体化表达国情数据、地理国情普查的统计成果和监测模型要面向用户需求发布通用指数。对地理国情的服务提出展望。 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地理国情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表的全要素监测,监测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考虑到普查和监测成果的实际应用需求,未来还应该增加普查未涉及的不透水面数据、社会经济类专题数据等。在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相关行业部门(国土资源、环境部门等)所收集的数据,比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作为自然地理国情要素的补充资料,遥感影像可用于不透水面的提取;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社会经济类数据通过空间化处理后,可用来获取社会经济地理国情信息。经过应用的调研、技术的研讨和成果的服务,本文认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不等于基础测绘,当前的普查和监测,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完善和创新的新需求。(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内容需要创新需要增加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产出老百姓能看懂的地理国情指标,如城市海绵度、绿化度、交通通达度、水资源丰足度、绿色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幸福指数等,并实现其空间化。例如人口数据,应形成白天和夜晚的人口空间分布,内容要面向领导辅助决策,且易于决策。(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需要创新自然地理国情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要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通过众源大数据和对地观测传感网来更新各类地理国情。(3)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表达形式需要创新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地理国情要通过矢量和栅格一体化表达,其中点和线类国情适合矢量表达,面状地理国情适合栅格表达。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 2.1污染源及防治设施综合分析按不同县市区和三类水源保护区统计2015年污染性工矿企业等点污染源的空间分布数量、密度等指标;统计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个数、规模(日处理量),分析不同县市区的污染源及防治设施的空间分布状况。按照主要河流边界,在两侧3km范围内建立缓冲区,统计缓冲区内的点污染源的个数、密度等,分析不同河流的健康状况. 2.2重点城镇发展扩张边界提取城区是指在行政界限内,符合城市功能、具有城市形态的空间范围。利用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按照城区的定义,初步提取城区的初始轮廓。初始轮廓一般位于城乡结合部,需要根据地物的形态和功能,通过人工目视判读,进行初始轮廓的修正,开展精细边界提取,计算城区面积。利用两期城区数据,制作重点发展城镇2009和2015年两期城区边界图。 2.3植被覆盖变化及水土流失易发区分析利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和2009年1∶50000DLG数据,获取两期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和裸露地要素,计算各要素的面积。2009年DOM影像数据作为工作底图用于必要的要素补充提取;利用水源地耕地要素数据和DEM数据,计算不同坡度带的耕地面积。综合考虑水源地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坡耕地面积及区域内的植被覆盖度,提取人口相对集中、坡耕地较多、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作为水土流失易发区。选择对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加权降雨量、坡度、坡长、沟谷密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质地7个指标,确定权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水土流失强度进行定量评价。计算研究区水土流失综合分值,并对水土流失强度进行分级,分为微度流失、中度流失、重度流失、剧烈流失4个等级,并生成水土流失强度空间分布图。结语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利国利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和重点专题国情监测的成果,已经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为更好地提供实时、权威、丰富的地理国情监测服务,本文总结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重点探讨了地理国情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表达创新,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地理国情监测将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服务,逐步走向实时化和智能化。未来的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需要在内容、技术和成果表达形式等方面,有更多的创新。同时发挥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作用,为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数据挖掘及信息服务应用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摘要:当前形势下只有在充分利用各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相关成果资料,着力开发品种类型齐全、要素内容丰富、使用方便快捷、有效覆盖全部国土的地形图数字产品及纸质产品的同时不断推出适用、好用的公众版系列地形图以及国家和区域地图集等,才能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测绘地理信息公共产品的需要。本文将主要探讨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监测 中图分类号:X924文献标识码: A 依托国家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提供更加丰富的测绘基准信息产品,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精度、全覆盖、三维、动态测绘基准信息的需求。通过进一步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数据库建设,强化测绘地理信息档案信息化服务,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在地理国情分析、测绘地理信息项目规划设计等工作中的基础参考作用[1]。 1地理国情普查的测绘技术 随着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不断进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测绘事业面临着技术手段、服务层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迅速增长,面向全社会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是近几年测绘学科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测绘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测绘学科发展主要依赖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中的地理空间信息理论、技术、方法以及应用服务方面的进步。如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现代测绘基准建设、海岛礁联测、“天绘”和“资源j号”测绘卫星、国家1:50000基准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西部测图工程、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技术、数字城市、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

台与天地图等10大工程既推进了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测绘学科的发展。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意义 2.1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政府、企业、社会以及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发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产品,加快发展车载导航、手机定位、便携式移动导航、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以及电子商务、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等方面的位置服务产品,不断拓展地理信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地理信息产品附加值,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理信息服务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产品、特别是消费电子产品承载地理信息服务的能力,积极创造和培育新的需求、新的市场,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的电子游戏产品、地理信息电视频道或栏目、基于数码相机的位置服务产品以及物联网位置服务产品等,满足各类个性化需求和大众需要,全面拓展地理信息消费市场[2]。 2.2加快技术自主创新步伐 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是推动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地理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地理信息产业制高点的重要途径。要紧紧围绕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基本方针,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尤其要为企业参与科研活动创造经费、政策等支撑条件。 3加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的应用 国土整治是指对国土资源的考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以及为此目的进行的国土规划、国土立法及国土管理工作。譬如国土资源部主页的栏目中既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的管理,也有基础测绘、地质调查、国土规划、土地监测等栏目,还有“西部大开发”:“全球资源战略”等宏观信息,这些都属于国土整治工作的范畴。国土整治工作既有全国范围跨区域的,也有区域性的,其目的都是为了

地理国情监测相关

地理国情监测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的有效途径。地理国情监测,就是综合利用全球导航定位技术(GNSS)、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已有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湿地、冰川、沙漠、地表形态、地表覆盖、道路、城镇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等,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客观、综合展示国情国力。 地理国情监测的实质是对相关信息的空间分布进行表述。地理国情信息可分为基础地理信息、地理统计信息和地理演化信息。基础地理信息是直接或间接获取并能够直观地反映在地图、遥感影像等载体上的地理要素分布信息,如地形地貌、道路交通、江海湖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等信息;地理统计信息就是在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如国土面积、流域大小、道路长度等数据或数量信息;地理演化信息就是在不同时间段,对不同时相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对比和动态监测,分析揭示监测对象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演化趋势,如沙漠化、石漠化、城市扩展等。 地理国情监测信息是基础地理信息的延伸和扩展。地理国情监测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信息,即可以通过基础测绘直接获取的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表要素分布及其变化和各种统计分析综合信息,这也是测绘部门进行地理国情监测的首要任务。另外一类是间接信息,即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矿产资源、自然灾害、气象、工农业布局、人口分布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从传统意义上的基础

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分析

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4T09:41:01.94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6期作者:张艳峰刘现印陈瑞聪 [导读] 文章重点就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济南 250013 摘要:地理国情监测是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它的开展对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作用。弄清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联系和区别,能促进地理国情监测和基础测绘协同发展。文章重点就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测绘;联系;区别 引言:随着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广泛开展,对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数字城市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天地图服务、应急测绘保障、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等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准确把握地理国情监测的目标任务,全面促进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意义。 1地理国情监测的特征分析 1.1地理国情监测具有区域信息的集成性特征 地理国情监测所涉及与涵盖的信息多为区域性的地理信息。将普通的地理信息同实际的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形成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数据,这便是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主要特征。 1.2时间性与现势性成为地理国情监测的显著特征之一 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反映的是截至到某个时间点的某个时间段内地理信息发生的变化情况。在自然地理方面主要是指地形与地貌发生的变化;在人文地理要素的变化中,则包含了区域的城镇化变化与国情信息的动态变化,这些都能够体现出地理国情监测的时间性特征与现势性特征。 2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区别与联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获得了高度的重视。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测绘地理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针对各项工作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划分,通过采用针对性的手段完成具体的工作,在多方面来确保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测绘在能够和谐推进,实现互补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相对而言,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存在较大的区别,两项工作虽然具有共同的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并且紧密联系的存在又促使相互之间存在较多的交集。经过大量的总结与分析,认为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联系和区别,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二者在概念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地理国情监测是综合利用3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已有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交通、地表覆盖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其所形成的成果数据量大,涉及多个行业,成果的综合分析突出。基础测绘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其成果相对于地理国情监测,成果针对性强,涉及行业较少,且未包含统计分析信息。第二,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是相互联系的。基础测绘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更新了国家、地方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都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既有数据基础,又有技术储备,而地理国情普查、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成功开展,其成果被多个行业应用并反映良好,又促进了基础测绘的转型升级。 3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策 地理国情监测是在地理国情普查成功开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吸取了传统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普查的成功经验,有效的促进了传统基础测绘向新型基础测绘的转型升级。山东省在2016年出台的“十三五”新型基础测绘实施方案,即是在地理国情普查成功开展的基础上对传统基础测绘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近两年的实施,成果得到多个省级政府部门的应用并受到好评。 3要促进地理国情监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对已有测绘成果予以合理与科学地应用 地理国情监测在数据采集阶段采用的技术手段同基础测绘采集手段区别不大,因此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可有效利用已有的各种测绘成果,包括年度更新的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遥感影像、卫星影像资料等。山东省“十三五”基础测绘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山东省1:10000基础测绘五年更新三次,每年度对水系、道路等重要要素进行定期更新,这些成果都可以作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数据基础,可以为国情监测工作的内外业数据采集提供参考。另外,2015年以来开展的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部分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国情要素采集,如城市空间格局的专题性监测成果,可以作为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国情要素中心城区范围采集的依据。 3.2汲取基础测绘同地理国情普查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地理国情普查在开展时,成功沿用了传统基础测绘先内后外的作业模式,有效减少了外业采集的工作量;普查阶段应用了开展基础测绘时收集的交通水利民政等多个部门的参考资料,确保了成果的权威性和完整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吸取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普查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做到地理国情监测和基础测绘协同联动更新,在进行行业部门资料收集和外业数据采集时,分析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的区别联系,做到一次资料收集兼顾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一次外业调绘兼顾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减少内外业工作量,真正做到“最多跑一次” 。 3.3加快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的推广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测绘技术手段日新月异,近年来不少新技术新装备在开展基础测绘时得到应用。同样,这些新技术和新装备也应用到地理国情监测中,并得到发展。如无人机进行基础测绘时一般用于影像的获取,在地理国情普查开展中,青岛某单位用小型无人机搭载智能手机进行短距离外业调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在山东省推广;传统的基础测绘应用遥感信息提取软件进行植被类型的提取,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的分析研究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的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5T13:09:11.4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作者:周德兄[导读] 地理国情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 (青海省第二测绘院青海西宁 810001) 摘要: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完成了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初步摸清了中国的地理国情家底,科学揭示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对准确把握国情国力,准确掌握、科学分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内容;地理信息 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 地理国情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表的全要素监测,监测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考虑到普查和监测成果的实际应用需求,未来还应该增加普查未涉及的不透水面数据、社会经济类专题数据等。在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相关行业部门(国土资源、环境部门等)所收集的数据,比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作为自然地理国情要素的补充资料,遥感影像可用于不透水面的提取;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社会经济类数据通过空间化处理后,可用来获取社会经济地理国情信息。经过应用的调研、技术的研讨和成果的服务,本文认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不等于基础测绘,当前的普查和监测,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完善和创新的新需求。 1.1内容需要创新 需要增加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产出老百姓能看懂的地理国情指标,如城市海绵度、绿化度、交通通达度、水资源丰足度、绿色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幸福指数等,并实现其空间化。例如人口数据,应形成白天和夜晚的人口空间分布,内容要面向领导辅助决策,且易于决策。 1.2技术需要创新 自然地理国情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要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通过众源大数据和对地观测传感网来更新各类地理国情。 1.3成果表达形式需要创新 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地理国情要通过矢量和栅格一体化表达,其中点和线类国情适合矢量表达,面状地理国情适合栅格表达。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内容创新 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既包含基础地理信息,如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信息;也包括地理统计信息,如在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获取社会经济等信息;还包括地理演化信息,对多源多时相地理空间信息及其它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与推理,分析揭示监测对象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演化趋势。 地理国情信息有别于地理信息。首先地理国情信息虽然来源于地理信息,但是,地理国情信息具有特定的空间范围,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动态性等特点。地理国情是一定区域内各类地理信息的综合集成。一些常见的地理信息,如位置、高程、深度、面积、长度等,多是单一的、离散的。相比之下,地理国情则信息是一定区域内各种地理信息与非地理(人口、经济、社会等)信息的整合与分析的结果。地理国情信息具有时间性、现势性,反映一定时期内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一些自然要素的地理信息,如地貌特征等,在短时间内的变化并不明显,呈现静态的特征。相形之下,许多地理国情信息则是动态的信息,往往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例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情况、城镇化扩张等地理国情方面的信息,均具有明显的时间属性。 3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创新 3.1自然地理国情监测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 地理国情信息具有动态性、时效性,反映地理国情在某一时期内的变化情况。地理国情监测涉及数据类型众多、数据源广泛、数据量巨大,为保证分析和决策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地理国情数据必须具备较强的现势性。不同的地理国情信息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诸如地貌、水域等自然地理要素,在较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演变的周期较长,这部分国情的监测,可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要素,比如交通网络、地理单元范围等具有较快的变化频率,再依赖众源数据等其他手段进行更新。 3.2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 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从不同于自然地理的角度,反映了一个区域的人文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例如人口的白天分布和夜间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白天的分布反映出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人口分布,代表白天经济活动规律。夜间人口分布,代表夜间经济和人口住宅的分布现状。同时,人口和房屋间在不同时段的关联和分布规律,对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3.3通过众源数据更新各类地理国情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国情复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表变化频繁。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手段还在探讨和完善之中,地表形变、污染程度、局部变化、大气、水体、地表的监测,都应该有不同的技术手段。考虑到不同地理国情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实现对地理现象或过程准确、快速、有效的监测,需要掌握地理国情要素变化规律,制定差别化的监测机制。 3.4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地理国情更新 地理国情更新的时间尺度则与地理现象或过程密切相关,反映一定时期内地理现象或过程的演变情况。当定期普查和通过存档数据更新不能满足需求的地理国情类更新,可考虑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地理国情及时更新。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聚焦服务连通事件感知、协同观测、高效处理与决策支持,提供任务驱动的、主动的时空信息灵性服务。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内容表达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内容表达 B.1 地表覆盖分类 地表覆盖分类采用面域色叠加符号或代码注记方式表达,见附录C。 B.2 重要要素 重要要素表达要求如下: a)重要要素叠加在地表覆盖分类之上; b)图式符号按照附录C执行; c)各符号之间应保持0.2mm以上的间隔,符号交叉和结合表示者除外; d)当图幅内地物密度过大、图上表示有困难时,在保持密度对比特征的前提下,对符号进行取舍; e)自然地理要素与人工建筑要素矛盾时,移动人工建筑要素; f)主要要素与次要要素矛盾时,移动次要要素; g)独立地物与其他要素矛盾时,移动其他要素; h)要素重要性相当时,根据周围环境移动一方或同时移动双方。例如:两条同等级的道路间距小于0.2mm时,双方同时向外侧移动; i)境界以河流中心线或主航道为界的,境界符号在河流中心线或主航道上不间断表示,并正确表示岛屿、沙洲的归属;河流符号内表示不下境界符号时,境界符号在河流两侧不间断交错表示; j)境界以共有河流或其他线状地物为界,境界符号应在其两侧交替表示; k)境界以河流或其他线状地物一侧为界,境界符号在相应的一侧不间断表示。 B.3 地表覆盖分类与重要要素叠加处理原则 地表覆盖分类与重要要素叠加处理应遵守以下原则: a)重要要素中的道路以线型符号形式叠加在地表覆盖分类的道路面上,地表覆盖分类中的道路面未压盖部分宽度小于0.2mm时,修改地表覆盖分类数据至二者统一,未压盖部分宽度大于0.2mm时,不做处理; b)堤坝同时存在时,重要要素中的堤坝不表示; c)水域同时存在时,重要要素中的水域不表示。 B.4 注记 注记表达要求如下: a)字体、字大、颜色按照附录C执行; b)注记的字间隔不宜超过字大的五倍; c)较长的河、渠每隔15cm-20cm重复标注名称; d)注记过于密集时,采用简注名称、或字大缩小一至二级、或舍去注记; e)名称注记与符号冲突时,移动名称注记; f)在颜色较重区域,注记表达不清晰时宜采用套白表示; g)地表覆盖分类的代码注记采用代码后三位表示(水域不表示代码注记); h)地表覆盖分类图斑面积较小,可不叠加符号或代码注记,仅面域色表示; i)地表覆盖分类图斑面积较大时,代码注记或符号应间隔表示。 B.5 晕渲表达

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设计书(DOC)

湘潭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地理国情普查 学院:能源工程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学号: 201092002125 姓名:游佳龙 指导教师:刘专、叶险锋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9日

湘潭大学毕业设计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地理国情普查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 学号:201092002125 姓名:游佳龙专业:测绘工程 指导教师:刘专、叶险峰系主任:叶险峰 一、项目概况 1、项目来源与背景: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国务院于2013年2月28日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在全国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全面查清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 2、测区范围及任务:测区范围为桃源县2000平方公里,项目内容包括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地理国情要素内业上图与编辑。 3、已有资料情况:测区内已有0.5米分辨率正射影像图、行政区划数据、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1:1万数字高程模型、1:1万数字线划图、1:5万数字线划图,林业、水利等专题数据,内业解译成果和外业调查成果。 4、设计技术依据:见主要参考文献。 二、设计主要内容 1、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完成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完成已有数据导入、地表覆盖分类上图、属性录入、拓扑处理、生产技术流程设计。 2、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完成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地理国情要素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完成已有数据导入、地理国情要素分类上图、属性录入、拓扑处理、生产技术流程设计。 三、设计基本要求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分带采用3度分带,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比例尺为1:1万,按1:1万国际标准分幅。 2、设计方案可行,精度合理;技术指标符合规范要求;采用测绘新技术和

地理国情监测复习资料

第0章绪论 1、国情: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地理国情:是空间化、可视化的国情信息,是从地理空间角度分析、研究、描述和反映一个国家自然、经济、人文的国情信息。 3、监测:是对事物动态变化的监管和检测。 4、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理相关的国情进行动态测绘、统计和分析研究。(概念本质:是地理监测在国家尺度上的一种变化监测) 5、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特点:海量性、多维性、异构性、多源性(位置、属性和时间) 6、监测的最终目的:获取事物的动态变化信息并分析变化信息的合理性 7、地理国情监测的特点:系统集成性、动态变化性、主动服务性、准确可靠性、过程完整性。 8、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发展趋势:随着数据获取技术、数据分析方法、数据表达方法等发展,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技术集成发展、数据源的多样性、更科学的时效性监测、监测成果的共享服务、更先进的监测设备、多部门协同监测。 9、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及过程 内容: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环境调查与监测、农情监测、森林和湿地监测、灾害动态监测、水文监测、海洋监测、矿产资源调查与监测气象监测 10、地理国情监测系统的功能:国情信息普查、地理国情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综合分析与决策建模。 11、地理国情监测活动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 遥感技术(偏重空间位置的现状、变化数据的获取);GIS技术(时空数据管理、数据的分析、信息共享等);地理和社会经济调查与地理编码技术(偏重属性数据的获取、属性数据的空间化技术等) 第1章地理国情普查 1、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

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2、地理国情普查的内容:地形地貌普查、地表覆盖普查、地理单元普查。 3、地理国情普查的对象(范围): 地表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 人文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4、地理国情普查的目标:查清我国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 5、地理国情普查的任务:查清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查清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开展地理国情信息综合统计分析、建立覆盖全国的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库 6、地理国情普查任务时点: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需利用2015年3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获取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对前期普查成果进行核准,形成符合标准时点要求的成果。 第2章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获取 1、众源地理数据:是由大量非专业人员志愿获取并通过互联网向大众或相关机构提供的一种开放地理数据,是有别于传统测绘产品的一种新型地理空间数据。 2、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类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地理国情监测变化数据、地理环境实时监测数据。 3、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的技术特点:多传感器集成、高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 4、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的要求:高可靠性、高时效性、准确性、覆盖范围广、灵活性。 5、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的主要来源:遥感(航天卫星、航空、低空、地面等)、GNSS、数字测图、无线传感器、专业监测站网、地理统计调查、众源地理空间数据。 6、众源式地理国情监测数据(OSM)的应用:道路网变化监测与更新、兴趣点动态更新、应急地图制作。 第3章地理国情监测遥感数据处理 1、影像的几何畸变:原始影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 2、影像的几何纠正:是指从具有几何畸变的影像中消除畸变的过程,从而建立影像上的像元坐标与目标物的地理坐标间的对应关系,并使其符合地图投影系统的过程。 3、几何校正的方法:直接法、间接法 4、遥感数据的类型:有两种类型: (1)使用光学传感器获取的是地物的影像数据,如SPOT、TM、Quick Bird、Worldview、Geo-eye影像数据等; (2)使用非成像传感器获取的是地物的物理观测数据,如地物波谱数据、大气观测数据、激光扫描数据等。 5、遥感图像几何变形的原因(内部、外部畸变): 传感器成像方式引起的图像变形、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大气折射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 6、几何畸变纠正的方法:系统性纠正(几何粗纠正)、非系统性纠正(几何精纠正,核心工作: 像元坐标变换和像元灰度值计算, 7、遥感影像几何校正步骤: 确定原始影像与纠正后影像之间的几何关系、选择控制点数据对、解求对应像素的位置、进行灰度内插与赋值运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