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十三:动点型问题(含答案)

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十三:动点型问题(含答案)

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十三:动点型问题(含答案)
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十三:动点型问题(含答案)

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十二动点型问题(二)

(双动点问题、考点四:因动点产生的最值问题)

一、中考专题诠释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动点型问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

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三、中考考点精讲

考点三:双动点问题

动态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数学的热点题型.这类试题信息量大,其中以灵活多变而著称的双动点问题更成为中考试题的热点中的热点,双动点问题对同学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高;解题时需要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问题,挖掘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并特别关注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动中取静,静中求动.

(一)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图象问题

例1(2012?荆门)如图(1)所示,E为矩形ABCD的边AD上一点,动点P、Q同时从点B出发,点P沿折线BE﹣ED﹣DC运动到点C时停止,点Q沿BC运动到点C时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1cm/秒.设P、Q同发t秒时,△BPQ的面积为ycm2.已知y与t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2)(曲线OM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则下列结论:①AD=BE=5;

②cos∠ABE=;③当0<t≤5时,y=t2;④当t=秒时,△ABE∽△QBP;其中正确的结论是(填序号).

思路分析:根据图(2)可以判断三角形的面积变化分为三段,可以判断出当点P到达点E时点Q到达点C,从而得到BC、BE的长度,再根据M、N是从5秒到7秒,可得ED

的长度,然后表示出AE的长度,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度,然后针对各小题分析解答即可.

解:根据图(2)可得,当点P到达点E时点Q到达点C,

∵点P、Q的运动的速度都是1cm/秒,

∴BC=BE=5,

∴AD=BE=5,故①小题正确;

又∵从M到N的变化是2,

∴ED=2,

∴AE=AD﹣ED=5﹣2=3,

在Rt△ABE中,AB===4,

∴cos∠ABE==,故②小题错误;

过点P作PF⊥BC于点F,

∵AD∥BC,

∴∠AEB=∠PBF,

∴sin∠PBF=sin∠AEB==,

∴PF=PBsin∠PBF=t,

∴当0<t≤5时,y=BQ?PF=t?t=t2,故③小题正确;

当t=秒时,点P在CD上,此时,PD=﹣BE﹣ED=﹣5﹣2=,

PQ=CD﹣PD=4﹣=,

∵=,==,

∴=,

又∵∠A=∠Q=90°,

∴△ABE∽△QBP,故④小题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③④.

故答案为:①③④.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根据图(2)判断出点P到达点E时点Q到达点C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突破口.

(二)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结论开放性问题

例2(2012?广元)如图,在矩形ABCD中,AO=3,tan∠ACB=.以O为坐标原点,OC

为x轴,OA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D、E分别是线段AC、OC上的动点,它们同时出发,点D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从点A向点C运动,点E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从点C向点O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求直线AC的解析式;

(2)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点D的坐标;

(3)在t为何值时,△ODE为直角三角形?

(4)在什么条件下,以Rt△ODE的三个顶点能确定一条对称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并请选择一种情况,求出所确定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思路分析:(1)在Rt△AOC中,已知AO的长以及∠ACB的正弦值,能求出OC的长,即可确定点C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能求出直线AC的解析式.

(2)过D作AO、OC的垂线,通过构建相似三角形来求出点D的坐标.

(3)用t表示出OD、DE、OE的长,若△ODE为直角三角形,那么三边符合勾股定理,据此列方程求出对应的t的值.

(4)根据(3)的结论能得到t的值,△ODE中,当OD⊥x轴或DE垂直x轴时,都不能确定“一条对称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余下的情况都是符合要求的,首先得D、E的坐标,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解:(1)根据题意,得CO=AB=BC?tan∠ACB=4,则A(0,3)、B(4,3)、C(4,0);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3,代入C点坐标,得:

4k+3=0,k=﹣

∴直线AC:y=﹣x+3.

(2)分别作DF⊥AO,DH⊥CO,垂足分别为F、H,则有△ADF∽△DCH∽△ACO

∴AD:DC:AC=AF:DH:AO=FD:HC:OC,

而AD=3t(其中0≤t≤),OC=AB=4,AC=5,

∴FD=AD=,AF=AD=,DH=3﹣,HC=4﹣,

∴D(,3﹣).

(3)CE=t,E(4﹣t,0),OE=OC﹣CE=4﹣t,HE=|CH﹣CE|=|(4﹣)﹣t|=|4﹣|

则OD2=DH2+OH2=(3﹣)2+()2=9t2﹣t+9,

DE2=DH2+HE2=(3﹣)2+(4﹣)2=t2﹣38t+25,

当△ODE为Rt△时,有OD2+DE2=OE2,或OD2+OE2=DE2,或DE2+OE2=OD2,

则(9t2﹣t+9)+(t2﹣38t+25)=(4﹣t)2①,

或(9t2﹣t+9)+(4﹣t)2=t2﹣38t+25②,

或(t2﹣38t+25)+(4﹣t)2=9t2﹣t+9③,

上述三个方程在0≤t≤内的所有实数解为:

t1=,t2=1,t3=0,t4=.

(4)当DO⊥OE,及DE⊥OE时,即t3=0和t4=时,以Rt△ODE的三个顶点不能确定对称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其它两种情况都可以各确定一条对称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当t2=1时,D(,),E(3,0),因为抛物线过O(0,0),

所以设所求抛物线为y=ax2+bx,将点D、E坐标代入,求得a=﹣,b=,

∴所求抛物线为:y=﹣x2+x

(当t1=时,所求抛物线为y=﹣x2+x).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重要知识;后面两问的难度较大,注意分类进行讨论.

(三)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存在性问题

例3(2012?沈阳)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坐标为(﹣2,0),点B坐标为(0,2),点E为线段AB上的动点(点E不与点A,B重合),以E为顶点作∠OET=45°,

射线ET交线段0B于点F,C为y轴正半轴上一点,且OC=AB,抛物线y=﹣x2+mx+n 的图象经过A,C两点.

(1)求此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2)求证:∠BEF=∠AOE;

(3)当△EOF为等腰三角形时,求此时点E的坐标;

(4)在(3)的条件下,当直线EF交x轴于点D,P为(1)中抛物线上一动点,直线PE 交x轴于点G,在直线EF上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EPF的面积是△EDG面积的(2+1)倍?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1)首先求出点C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2)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易证∠BEF=∠AOE;

(3)当△EOF为等腰三角形时,有三种情况,需要分类讨论,注意不要漏解;

(4)本问关键是利用已知条件求得点P的纵坐标,要点是将△EPF与△EDG的面积之比转化为线段之比.如图④所示,首先证明点E为DF的中点,然后作x轴的平行线FN,则△EDG≌△EFN,从而将△EPF与△EDG的面积之比转化为PE:NE;过点P作x轴垂线,可依次求出线段PT、PM的长度,从而求得点P的纵坐标;最后解一元二次方程,确定点P 的坐标.

解:(1)如图①,∵A(﹣2,0)B(0,2)

∴OA=OB=2,

∴AB2=OA2+OB2=22+22=8

∴AB=2,

∵OC=AB

∴OC=2,即C(0,2)

又∵抛物线y=﹣x2+mx+n的图象经过A、C两点

则可得,

解得.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x+2.

(2)∵OA=OB,∠AOB=90°,∴∠BAO=∠ABO=45°

又∵∠BEO=∠BAO+∠AOE=45°+∠AOE,

∠BEO=∠OEF+∠BEF=45°+∠BEF,

∴∠BEF=∠AOE.

(3)当△EOF为等腰三角形时,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OE=OF时,∠OFE=∠OEF=45°

在△EOF中,∠EOF=180°﹣∠OEF﹣∠OFE=180°﹣45°﹣45°=90°

又∵∠AOB=90°

则此时点E于点A重合,不符合题意,此种情况不成立.

②如图2,当FE=FO时,

∠EOF=∠OEF=45°

在△EOF中,

∠EFO=180°﹣∠OEF﹣∠EOF=180°﹣45°﹣45°=90°

∴∠AOF+∠EFO=90°+90°=180°

∴EF∥AO,

∴∠BEF=∠BAO=45°

又∵由(2)可知,∠ABO=45°

∴∠BEF=∠ABO,

∴BF=EF,

EF=BF=OB=×2=1

∴E(﹣1,1)

③如图③,当EO=EF时,过点E作EH⊥y轴于点H

在△AOE和△BEF中,

∠EAO=∠FBE,EO=EF,∠AOE=∠BEF

∴△AOE≌△BEF,

∴BE=AO=2

∵EH⊥OB,

∴∠EHB=90°,

∴∠AOB=∠EHB

∴EH∥AO,

∴∠BEH=∠BAO=45°

在Rt△BEH中,∵∠BEH=∠ABO=45°

∴EH=BH=BEcos45°=2×=

∴OH=OB﹣BH=2﹣∴E(﹣,2﹣)

综上所述,当△EOF为等腰三角形时,所求E点坐标为E(﹣1,1)或E(﹣,2﹣).

(4)假设存在这样的点P.

当直线EF与x轴有交点时,由(3)知,此时E(﹣,2﹣).

如图④所示,过点E作EH⊥y轴于点H,则OH=FH=2﹣.

由OE=EF,易知点E为Rt△DOF斜边上的中点,即DE=EF,

过点F作FN∥x轴,交PG于点N.

易证△EDG≌△EFN,因此S

△EFN =S

△EDG

依题意,可得

S

△EPF =(2+1)S

△EDG

=(2+1)S

△EFN

∴PE:NE=2+1.

过点P作PM⊥x轴于点M,分别交FN、EH于点S、T,则ST=TM=2﹣.

∵FN∥EH,

∴PT:ST=PE:NE=2+1,

∴PT=(2+1)?ST=(2+1)(2﹣)=3﹣2;

∴PM=PT+TM=2,即点P的纵坐标为2,

∴﹣x2﹣x+2=2,

解得x1=0,x2=﹣1,

∴P点坐标为(0,2)或(﹣1,2).

综上所述,在直线EF上方的抛物线上存在点P,使得△EPF的面积是△EDG面积的(2+1)倍;

点P的坐标为(0,2)或(﹣1,2).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待定系数法、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重要的知识点,难度较大.第(2)问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注意不要漏解;第(3)问中,将三角形面积之比转化为线段之比,这是解题的重要技巧,这是本题的难点.

(四)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最值问题

例4(2012?张家界)如图,抛物线y=﹣x2+x+2与x轴交于C、A两点,与y轴交于

点B,OB=2.点O关于直线AB的对称点为D,E为线段AB的中点.

(1)分别求出点A、点B的坐标;

(2)求直线AB的解析式;

(3)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过点D,求k值;

(4)两动点P、Q同时从点A出发,分别沿AB、AO方向向B、O移动,点P每秒移动1个单位,点Q每秒移动个单位,设△POQ的面积为S,移动时间为t,问:S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大值,并求出此时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1)抛物线的解析式中,令x=0,能确定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即B点坐标);令y=0,能确定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即A、C的坐标).

(2)由(1)的结果,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出直线AB的解析式.

(3)欲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需要先得到D点的坐标.已知A、B的坐标,易判断出△OAB是含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结合O、D关于直线AB对称,可得出OD的长,结合∠DOA的读数,即可得到D点的坐标,由此得解.

(4)首先用t列出AQ、AP的表达式,进而可得到P到x轴的距离,以OQ为底、P到x 轴的距离为高,可得到关于S、t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函数的性质即可得到S的最大值及此时t的值.

解:(1)令y=0,即﹣x2+x+2=0;

解得x1=﹣,x2=2.

∴C(﹣,0)、A(2,0).

令x=0,即y=2,

∴B(0,2).

综上,A(2,0)、B(0,2).

(2)令AB方程为y=k1x+2因为点A(2,0)在直线上,

∴0=k1?2+2

∴k1=﹣

∴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2.

(3)由A(2,0)、B(0,2)得:OA=2,OB=2,AB=4,∠BAO=30°,∠DOA=60°;∵D与O点关于AB对称,∠DOA=60°,

∴OD=OA=2

∴D点的横坐标为,纵坐标为3,即D(,3).

因为y=过点D,

∴3=,

∴k=3.

(4)∵AP=t,AQ=t,P到x轴的距离:AP?sin30°=t,OQ=OA﹣AQ=2﹣t;

∴S

=?(2﹣t)?t=﹣(t﹣2)2+;

△OPQ

依题意有,

解得0<t≤4.

∴当t=2时,S有最大值为.

点评: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函数解析式的确定、二次函数的性质、图形面积的解法等,在解答动点函数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考点四:因动点产生的最值问题

因动点产生的最值问题与一般最值问题一样,一般都归于两类基本模型:

1.归于函数模型 即利用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和二次函数的对称性及增减性 确定某范围内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2.归于几何模型 这类模型又分为两种情况:

(1)归于“两点之间的连线中 线段最短”。凡属于求“变动的两线段之和的最小值”时 大都应用这一模型。

(2)归于“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凡属于求“变动的两线段之差的最大值”时

大都应用这一模型。

例5(2012?南宁)已知点A(3,4),点B为直线x=﹣1上的动点,设B(﹣1,y).(1)如图1,若点C(x,0)且﹣1<x<3,BC⊥AC,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在(1)的条件下,y是否有最大值?若有,请求出最大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3)如图2,当点B的坐标为(﹣1,1)时,在x轴上另取两点E,F,且EF=1.线段EF 在x轴上平移,线段EF平移至何处时,四边形ABEF的周长最小?求出此时点E的坐标.

思路分析:(1)过点A作AE⊥x轴于点E,先证明△BCD≌△CAE,再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先运用配方法将y=﹣x2+x+写成顶点式,再根据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即可求解;

(3)欲使四边形ABEF的周长最小,由于线段AB与EF是定长,所以只需BE+AF最小.为此,先确定点E、F的位置:过点A作x轴的平行线,并且在这条平行线上截取线段AA′,使AA′=1,作点B关于x轴的对称点B′,连接A′B′,交x轴于点E,在x轴上截取线段EF=1,则点E、F的位置确定.再根据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B′的解析式,然后令y=0,即可求出点E的横坐标,进而得出点E的坐标.

解:(1)如图1,过点A作AE⊥x轴于点E.

在△BCD与△CAE中,

∵∠BCD=∠CAE=90°﹣∠ACE,∠BDC=∠CEA=90°,

∴△BCD∽△CAE,

∴BD:CE=CD:AE,

∵A(3,4),B(﹣1,y),C(x,0)且﹣1<x<3,

∴y:(3﹣x)=(x+1):4,

∴y=﹣x2+x+(﹣1<x<3);

(2)y有最大值.理由如下:

∵y=﹣x2+x+=﹣(x2﹣2x)+=﹣(x﹣1)2+1,

又∵﹣1<x<3,

∴当x=1时,y有最大值1;

(3)如图2,过点A作x轴的平行线,并且在这条平行线上截取线段AA′,使AA′=1,作点B关于x轴的对称点B′,连接A′B′,交x轴于点E,在x轴上截取线段EF=1,则此时四边形ABEF的周长最小.

∵A(3,4),∴A′(2,4),

∵B(﹣1,1),∴B′(﹣1,﹣1).

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

则,

解得.

∴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

当y=0时,x+=0,解得x=﹣.

故线段EF平移至如图2所示位置时,四边形ABEF的周长最小,此时点E的坐标为(﹣,0).

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1)中通过作辅助线证明△BCD∽△CAE是解题的关键,(3)中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定点E、F的位置是关键,也是难点.

四、中考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

1.(2012?济南)如图,∠MON=90°,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边OM,ON上,当B在边ON上运动时,A随之在边OM上运动,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的最大距离为()

A.+1B.C.D.

二、解答题

2.(2012?徐州)如图1,A、B、C、D为矩形的四个顶点,AD=4cm,AB=dcm.动点E、F分别从点D、B出发,点E以1cm/s的速度沿边DA向点A移动,点F以1cm/s的速度沿边BC向点C移动,点F移动到点C时,两点同时停止移动.以EF为边作正方形EFGH,点F出发xs时,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ycm2.已知y与x的函数图象是抛物线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请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2)d=,m=,n=;

(3)F出发多少秒时,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16cm2?

3.(2012?湛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角三角形AOB的顶点A、B分别落在坐标轴上.O为原点,点A的坐标为(6,0),点B的坐标为(0,8).动点M从点O出发.沿OA向终点A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A出发,沿AB向终点B以每

秒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当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动点M、

N运动的时间为t秒(t>0).

(1)当t=3秒时.直接写出点N的坐标,并求出经过O、A、N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此运动的过程中,△MNA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请求出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当t为何值时,△MNA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4.(2012?日照)如图,矩形ABCD的两边长AB=18cm,AD=4cm,点P、Q分别从A、B 同时出发,P在边AB上沿AB方向以每秒2cm的速度匀速运动,Q在边BC上沿BC方向以每秒1cm的速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x秒,△PBQ的面积为y(cm2).

(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求△PBQ的面积的最大值.

5.(2012?襄阳)如图,在矩形OABC中,AO=10,AB=8,沿直线CD折叠矩形OABC的一边BC,使点B落在OA边上的点E处.分别以OC,OA所在的直线为x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抛物线y=ax2+bx+c经过O,D,C三点.

(1)求AD的长及抛物线的解析式;

(2)一动点P从点E出发,沿EC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C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沿CO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O运动,当点P运动到点C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以P、Q、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DE相似?(3)点N在抛物线对称轴上,点M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M与点N,使以M,N,C,E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M与点N的坐标(不写求解过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6.(2012?遵义)如图,△ABC是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P是AC边上一动点,由A向C 运动(与A、C不重合),Q是CB延长线上一点,与点P同时以相同的速度由B向CB延长线方向运动(Q不与B重合),过P作PE⊥AB于E,连接PQ交AB于D.

(1)当∠BQD=30°时,求AP的长;

(2)当运动过程中线段ED的长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线段ED的长;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

7.(2012?河南)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1与抛物线y=ax2+bx﹣3交于A、

B两点,点A在x轴上,点B的纵坐标为3.点P是直线AB下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不与A、B点重合),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AB于点C,作PD⊥AB于点D.

(1)求a、b及sin∠ACP的值;

(2)设点P的横坐标为m.

①用含有m的代数式表示线段PD的长,并求出线段PD长的最大值;

②连接PB,线段PC把△PDB分成两个三角形,是否存在适合的m的值,直接写出m的值,使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为9:10?若存在,直接写出m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8.(2012?孝感)如图,抛物线y=ax2+bx+c(a,b,c是常数,a≠0)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三个交点的坐标分别为A(﹣1,0),B(3,0),C(0,3).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D的坐标;

(2)若P为线段BD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PM⊥x轴于点M,求四边形PMAC面积的最大值和此时P点的坐标;

(3)若P为抛物线在第一象限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PQ∥AC交x轴于点Q.当点P的坐标为时,四边形PQAC是平行四边形;当点P的坐标为时,四边形PQAC是等腰梯形(直接写出结果,不写求解过程).

9.(2012?攀枝花)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四边形ABCD是菱形,顶点A、C、D均在坐标轴上,且AB=5,sinB=.

(1)求过A、C、D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记直线AB的解析式为y1=mx+n,(1)中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2=ax2+bx+c,求当y1<y2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设直线AB与(1)中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为E,P点为抛物线上A、E两点之间的一个动点,当P点在何处时,△PAE的面积最大?并求出面积的最大值.

10.(2012?凉山州)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4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 两点,抛物线y=﹣x2+bx+c经过A、B两点,并与x轴交于另一点C(点C点A的右侧),点P是抛物线上一动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点C的坐标;

(2)若点P在第二象限内,过点P作PD⊥轴于D,交AB于点E.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线段PE最长?此时PE等于多少?

(3)如果平行于x轴的动直线l与抛物线交于点Q,与直线AB交于点N,点M为OA的中点,那么是否存在这样的直线l,使得△MON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1.(2012?阜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y=ax2+bx+2的图象与x轴交于A(﹣3,0),B(1,0)两点,与y轴交于点C.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解析式;

(2)点P是直线AC上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是否存在点P,使△ACP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考生注意:下面的(3)、(4)、(5)题为三选一的选做题,即只能选做其中一个题目,多答时只按作答的首题评分,切记啊!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否存在点Q,使△BCQ是以BC为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4)点Q是直线AC上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过点Q作QE垂直于x轴,垂足为E.是否存在点Q,使以点B、Q、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相似?若存在,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5)点M为抛物线上一动点,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以A、C、M、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2.(2012?恩施州)如图,已知抛物线y=﹣x2+bx+c与一直线相交于A(﹣1,0),C(2,3)两点,与y轴交于点N.其顶点为D.

(1)抛物线及直线AC的函数关系式;

(2)设点M(3,m),求使MN+MD的值最小时m的值;

(3)若抛物线的对称轴与直线AC相交于点B,E为直线AC上的任意一点,过点E作EF ∥BD交抛物线于点F,以B,D,E,F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平行四边形?若能,求点E 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4)若P是抛物线上位于直线AC上方的一个动点,求△APC的面积的最大值.

专题十二动点型问题(二)参考答案

(双动点问题、考点四:因动点产生的最值问题)

四、中考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

1.A

解:如图,取AB的中点E,连接OE、DE、OD,

∵OD≤OE+DE,

∴当O、D、E三点共线时,点D到点O的距离最大,

此时,∵AB=2,BC=1,

∴OE=AE=AB=1,

DE===,

∴OD的最大值为:+1.

故选A.

二、解答题

2.解:(1)∵BC=AD=4,4÷1=4,

∴0≤x≤4;

故答案为:0≤x≤4;

(2)根据题意,当点E、F分别运动到AD、BC的中点时,

EF=AB最小,所以正方形EFGH的面积最小,

此时,d2=9,m=4÷2=2,

所以,d=3,

根据勾股定理,n=BD2=AD2+AB2=42+32=25,

故答案为:3,2,25;

(3)如图,过点E作EI⊥BC垂足为点I.则四边形DEIC为矩形,

∴EI=DC=3,CI=DE=x,

∵BF=x,

∴IF=4﹣2x,

在Rt△EFI中,EF2=EI2+IF2=32+(4﹣2x)2,

∵y是以EF为边长的正方形EFGH的面积,

∴y=32+(4﹣2x)2,

当y=16时,32+(4﹣2x)2=16,

整理得,4x2﹣16x+9=0,

解得,x1=,x2=,

∵点F的速度是1cm/s,

∴F出发或秒时,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16cm2.

3.解:(1)由题意,A(6,0)、B(0,8),则OA=6,OB=8,AB=10;

当t=3时,AN=t=5=AB,即N是线段AB的中点;

∴N(3,4).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x﹣6),则:

4=3a(3﹣6),a=﹣;

∴抛物线的解析式:y=﹣x(x﹣6)=﹣x2+x.

(2)过点N作NC⊥OA于C;

由题意,AN=t,AM=OA﹣OM=6﹣t,NC=NA?sin∠BAO=t?=t;

=AM?NC=×(6﹣t)×t=﹣(t﹣3)2+6.

则:S

△MNA

∴△MNA的面积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6.

(3)Rt△NCA中,AN=t,NC=AN?sin∠BAO=t,AC=AN?cos∠BAO=t;

∴OC=OA﹣AC=6﹣t,∴N(6﹣t,t).

∴NM==;

又:AM=6﹣t,AN=t(0<t<6);

①当MN=AN时,=t,即:t2﹣8t+12=0,t1=2,t2=6(舍去);

②当MN=MA时,=6﹣t,即:t2﹣12t=0,t1=0(舍去),t2=;

③当AM=AN时,6﹣t=t,即t=;

综上,当t的值取2或或时,△MAN是等腰三角形.

=PB?BQ,PB=AB﹣AP=18﹣2x,BQ=x,

4.解:(1)∵S

△PBQ

∴y=(18﹣2x)x,

即y=﹣x2+9x(0<x≤4);

(2)由(1)知:y=﹣x2+9x,

∴y=﹣(x﹣)2+,

∵当0<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而0<x≤4,

∴当x=4时,y

=20,

最大值

即△PBQ的最大面积是20cm2.

5.解:(1)∵四边形ABCO为矩形,

∴∠OAB=∠AOC=∠B=90°,AB=CO=8,AO=BC=10.

由题意,△BDC≌△EDC.

∴∠B=∠DEC=90°,EC=BC=10,ED=BD.

由勾股定理易得EO=6.

∴AE=10﹣6=4,

设AD=x,则BD=ED=8﹣x,由勾股定理,得x2+42=(8﹣x)2,

解得,x=3,∴AD=3.

∵抛物线y=ax2+bx+c过点D(3,10),C(8,0),

∴,

解得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x.

(2)∵∠DEA+∠OEC=90°,∠OCE+∠OEC=90°,

∴∠DEA=∠OCE,

由(1)可得AD=3,AE=4,DE=5.

而CQ=t,EP=2t,∴PC=10﹣2t.

当∠PQC=∠DAE=90°,△ADE∽△QPC,

∴=,即=,

解得t=.

当∠QPC=∠DAE=90°,△ADE∽△PQC,

∴=,即=,

解得t=.

∴当t=或时,以P、Q、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DE相似.

(3)假设存在符合条件的M、N点,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EC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由于抛物线的对称轴经过EC中点,若四边形MENC是平行四边形,那么M点必为抛物线顶点;

则:M(4,);而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那么线段MN必被EC中点(4,3)平分,则N(4,﹣);

2014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WORD)6:数学思想方法(二)

课件园https://www.doczj.com/doc/cc676773.html, 2014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六:数学思想方法(二) 一、中考专题诠释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思想方法揭示概念、原理、规律的本质,是沟通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抓住数学思想方法,善于迅速调用数学思想方法,更是提高解题能力根本之所在.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体会教材例题、习题以及中考试题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读书由厚到薄的升华,在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在解题中提炼数学思想的习惯,中考常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在中考复习备考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总结这些数学思想与方法,掌握了它的实质,就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解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三、中考考点精讲 考点四:方程思想 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适当设定未知数,把所研究的数学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或方程组的数学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这就是方程思想。 用方程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已知条件或公式、定理中的已知结论构造方程(组)。这种思想在代数、几何及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1 (2012?广东)据媒体报道,我国2009年公民出境旅游总人数约5000万人次,2011年公民出境旅游总人数约7200万人次,若2010年、2011年公民出境旅游总人数逐年递增,请解答下列问题: (1)求这两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总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 (2)如果2012年仍保持相同的年平均增长率,请你预测2012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总人数约多少万人次?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810360 专题:增长率问题。 分析:(1)设年平均增长率为x.根据题意2010年公民出境旅游总人数为5000(1+x)万人次,2011年公民出境旅游总人数5000(1+x)2 万人次.根据题意得方程求解; (2)2012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总人数约7200(1+x)万人次. 解答:解:(1)设这两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总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根据题意得5000(1+x)2 =7200. 解得x1 =0.2=20%,x2 =﹣2.2 (不合题意,舍去). 答:这两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总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 (2)如果2012年仍保持相同的年平均增长率, 则2012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总人数为7200(1+x)=7200×120%=8640万人次. 答:预测2012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总人数约8640万人次. 点评:方程是解决应用题、实际问题和许多方面的数学问题的重要基础知识,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很多数学问题,特别是有未知数的几何问题,就需要用方程或方程组的知识来解决。具有方程思想就能够很好地求得问题中的未知元素或未知量,这对解决和计算有关的数学问题,特别是综合题,是非常需要的。 - 1 -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复习.docx

中考数学复习(一)动点型问题 一、中考专题诠释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 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 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 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 解 “动点型问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 推理能力等,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 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 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 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 路 , 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三、中考考点精讲 考点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图像)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 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 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 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 例 1 如图,动点P 从点 A 出发,沿线段AB运动至点 B 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 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 为圆心,线段BP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 与点 P 的运动时间t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由B A.B.C.D. 对应训练 1.如图,⊙ O 的圆心在定角∠α( 0°<α< 180°)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且⊙ 面积 S 关于⊙ O的半径r ( r > 0)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O 与∠α 的两边相切,图中阴影部分的 A.B.C.D. 考点二:动态几何型题目 (一)点动问题. 例2 如图,梯形 ABCD中, AB∥ DC, DE⊥ AB, CF⊥ AB,且 AE=EF=FB=5, DE=12动点 P 从点 A 出发,沿折线 AD-DC-CB以每秒 1 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到点 B 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 秒, y=S△EPF,则 y 与 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B.C.D. 对应训练 2.如图,点P 是以 O为圆心, AB 为直径的半圆上的动点,AB=2.设弦AP的长 为x,△ APO的面积 为 y,则下列图象中, 能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一: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中考专题诠释 选择题是各地中考必考题型之一,这说明选择题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选择题具有题目小巧,答案简明;适应性强,解法灵活;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宽等特征,它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 选择题解题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小题小做,小题巧做,切忌小题大做. 解选择题的基本思想是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但更应看到选择题的特殊性,数学选择题的四个选择支中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又不要求写出解题过程. 因而,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个“选”字,尽量减少书写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据题目的具体特点,灵活、巧妙、快速地选择解法,以便快速智取,这是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 具体求解时,一是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二是题干和选择支联合考虑或从选择支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 事实上,后者在解答选择题时更常用、更有效. 三、中考典例剖析 考点一:直接法 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推理或判断,直接得出结论再与选择支对照,从而作出选择的一种方法。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 例1 方程的解是() A.x=±1 B.x=1 C.x=﹣1 D.x=0 思路分析:观察可得最简公分母是(x+1),方程两边乘最简公分母,可以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 解:方程的两边同乘(x+1),得 x2﹣1=0, 即(x+1)(x﹣1)=0, 解得:x1=﹣1,x2=1. 检验:把x=﹣1代入(x+1)=0,即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把x=1代入(x+1)=2≠0,即x=1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则原方程的解为:x=1.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转化思想的应用,注意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对应训练 1.某单位要组织一次篮球联赛,赛制为单循环形式(每两队之间都赛一场),计划安排10场比赛,则参加比赛的球队应有() A.7队B.6队C.5队D.4队 考点二:特例法 运用满足题设条件的某些特殊数值、特殊位置、特殊关系、特殊图形、特殊数列、特殊函数等对各选择支进行检验或推理,利用问题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不真,则它在一般情况下也不真的原理,由此判明选项真伪的方法。用特例法解选择题时,特例取得愈简单、愈特殊愈好.

2018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版)

2018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2.00分)(2018?沈阳)下列各数中是有理数的是() 3 A.πB.0 C.2D.5 2.(2.00分)(2018?沈阳)辽宁男蓝夺冠后,从4月21日至24日各类媒体体关于“辽篮CBA夺冠”的相关文章达到81000篇,将数据81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0.81×104B.0.81×106C.8.1×104D.8.1×106 3.(2.00分)(2018?沈阳)如图是由五个相同的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这个几何体的左视图是() A.B.C.D. 4.(2.00分)(2018?沈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B的坐标是(4,﹣1),点A与点B关于x轴对称,则点A的坐标是() A.(4,1) B.(﹣1,4)C.(﹣4,﹣1)D.(﹣1,﹣4) 5.(2.00分)(2018?沈阳)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A.(m2)3=m6B.a10÷a9=a C.x3?x5=x8D.a4+a3=a7 6.(2.00分)(2018?沈阳)如图,AB∥CD,EF∥GH,∠1=60°,则∠2补角的度数是()

A.60°B.100°C.110° D.120° 7.(2.00分)(2018?沈阳)下列事件中,是必然事件的是() A.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2的倍数 B.13个人中至少有两个人生肖相同 C.车辆随机到达一个路口,遇到红灯 D.明天一定会下雨 8.(2.00分)(2018?沈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和b的取值范围是() A.k>0,b>0 B.k>0,b<0 C.k<0,b>0 D.k<0,b<0 9.(2.00分)(2018?沈阳)点A(﹣3,2)在反比例函数y=k x (k≠0)的图象上, 则k的值是() A.﹣6 B.﹣3 2 C.﹣1 D.6 10.(2.00分)(2018?沈阳)如图,正方形ABCD内接于⊙O,AB=22,则AB的长是() A.πB.3 2 πC.2πD. 1 2 π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复习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复习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中考数学复习(一)动点型问题 一、中考专题诠释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动点型问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 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三、中考考点精讲 考点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图像)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例1 如图,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运动至点B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B为圆心,线段BP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与点P的运动时间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A.B.C.D. 对应训练 1.如图,⊙O的圆心在定角∠α(0°<α<180°)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且⊙O与∠α的两边相切,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关于⊙O的半径r(r>0)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 B. C. D. 考点二:动态几何型题目 (一)点动问题. 例2 如图,梯形ABCD中,AB∥DC,DE⊥AB,CF⊥AB,且AE=EF=FB=5,DE=1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D-DC-CB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到点B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y=S△EPF,则y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B.C.D. 对应训练 2.如图,点P是以O为圆心,AB为直径的半圆上的动点,AB=2.设弦AP的长为x,△APO的面积为y,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专题讲座(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

专题讲座(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从而为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 二、几种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转化思想”是指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学思想,它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系列转化的过程,转化是化繁为简,化难为

易,化未知为已知的有力手段,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对转化思想并不陌生,中学数学中常用的化高次为低次、化多元为一元,都是转化思想的体现。在具体内容上,有加减法的转化、乘除法的转化、乘方与开方的转化、数形转化等等。例如: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减法”和“有理数的除法”这两节教学内容中,教材是通过“议一议”的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把有理数的减法转化为加法、把有理数的除法转化为乘法的过程,“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个地方虽然很简单,但却充分体现了把“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加以解决,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后无论遇到多么难、多么复杂的问题,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把“不会的”转化为“会的”、“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加以解决,这符合学生原有认知规律,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为简单而忽视它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往往是越简单、越浅显的例子,越能引起学生的认同,

(完整版)2018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2018年中考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3分)<2018?沈阳)0这个数是< ) A .正数B . 负数C . 整数D . 无理数 考 点: 有理数. 分 析: 根据0的意义,可得答案. 解答:解:A、B、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故A、B错误; C、是整数,故C正确; D、0是有理数,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注意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有理数. 2.<3分)<2018?沈阳)2018年端午节小长假期间,沈阳某景区接待游客约为85000人,将数据85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b5E2RGbCAP A .85×103B . 8.5×104C . 0.85×105D . 8.5×105 考 点: 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分析: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 为整数.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1时,n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值<1时,n是负数. 解答:解:将85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8.5×104.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 3.<3分)<2018?沈阳)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这个几何体是< ) A .圆柱B . 三棱柱C . 长方体D . 圆锥 考 点: 由三视图判断几何体. 分析: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是分别从物体正面、左面和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 解答:解:由于主视图和左视图为长方形可得此几何体为柱体,由俯视图为长方形可得为长方体.

(完整版)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动点及动图形的专题复习教案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数学试卷(总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分)﹣5的相反数是( ) A .5 B .﹣5 C . 5 1 D .5 1 2.(2分)2019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的通知》的要求,此次减税范围广,其中有6500万人减税70%以上,将数据65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6.5×102 B .6.5×103 C .65×103 D .0.65×104 3.(2分)如图是由五个相同的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这个几何体的俯视图是( ) 4.(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甲、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同,S 甲2 =0.1,S 乙2 =0.04,则乙组数据较稳定 B .如果明天降水的概率是50%,那么明天有半天都在降雨 C .了解全国中学生的节水意识应选用普查方式 D .早上的太阳从西方升起是必然事件 5.(2分)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2m 3 +3m 2 =5m 5 B .m 3÷m 2 =m C .m ?(m 2 )3 =m 6 D .(m ﹣n )(n ﹣m )=n 2 ﹣m 2 6.(2分)某青少年篮球队有12名队员,队员的年龄情况统计如下: 年龄(岁) 12 13 14 15 16 人数 3 1 2 5 1 则这12名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 .15岁和14岁 B .15岁和15岁 C .15岁和14.5岁 D .14岁和15岁 7.(2分)已知△ABC ∽△A 'B 'C ',AD 和A 'D '是它们的对应中线,若AD =10,A 'D '=6,则△ABC 与△A 'B 'C '的周长比是( ) A .3:5 B .9:25 C .5:3 D .25:9 8.(2分)已知一次函数y =(k +1)x +b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10:方案设计型问题 (1)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2013年中考数学专题讲座一: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中考专题诠释 选择题是各地中考必考题型之一,2012年各地命题设置上,选择题的数目稳定在8~14题,这说明选择题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选择题具有题目小巧,答案简明;适应性强,解法灵活;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宽等特征,它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 选择题解题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小题小做,小题巧做,切忌小题大做. 解选择题的基本思想是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但更应看到选择题的特殊性,数学选择题的四个选择支中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又不要求写出解题过程. 因而,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个“选”字,尽量减少书写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据题目的具体特点,灵活、巧妙、快速地选择解法,以便快速智取,这是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 具体求解时,一是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二是题干和选择支联合考虑或从选择支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 事实上,后者在解答选择题时更常用、更有效. 三、中考典例剖析 考点一:直接法 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推理或判断,直接得出结论再与选择支对照,从而作出选择的一种方法。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 例1 (2012?白银)方程的解是() A.x=±1 B.x=1 C.x=﹣1 D.x=0 思路分析:观察可得最简公分母是(x+1),方程两边乘最简公分母,可以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 解:方程的两边同乘(x+1),得 x2﹣1=0, 即(x+1)(x﹣1)=0, 解得:x1=﹣1,x2=1. 检验:把x=﹣1代入(x+1)=0,即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把x=1代入(x+1)=2≠0,即x=1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则原方程的解为:x=1.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转化思想的应用,注意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对应训练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数学真题试题(含解析)

2016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各数是无理数的是() A.0 B.﹣1 C. D. 2.如图是由4个大小相同的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这个几何体的俯视图是() A. B. C. D. 3.在我市2016年春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上,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房源的参展面积达到5400000平方米,将数据54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0.54×107B.54×105C.5.4×106D.5.4×107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的一点,分别过点P作PA⊥x轴于点A,PB⊥y轴于点B.若四边形OAPB的面积为3,则k的值为() A.3 B.﹣3 C. D.﹣ 5.“射击运动员射击一次,命中靶心”这个事件是() A.确定事件 B.必然事件 C.不可能事件 D.不确定事件 6.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x4+x4=2x8B.x3?x2=x6C.(x2y)3=x6y3D.(x﹣y)(y﹣x)=x2﹣y2 7.已知一组数据:3,4,6,7,8,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众数是2 B.众数是8 C.中位数是6 D.中位数是7 8.一元二次方程x2﹣4x=12的根是()

A.x1=2,x2=﹣6 B.x1=﹣2,x2=6 C.x1=﹣2,x2=﹣6 D.x1=2,x2=6 9.如图,在Rt△ABC中,∠C=90°,∠B=30°,AB=8,则BC的长是() A. B.4 C.8D.4 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y=x2+2x﹣3的图象如图所示,点A(x1,y1),B(x2,y2)是该二次函数图象上的两点,其中﹣3≤x1<x2≤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y1<y2B.y1>y2 C.y的最小值是﹣3 D.y的最小值是﹣4 二、填空题 11.分解因式:2x2﹣4x+2= . 12.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540°,则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13.化简:(1﹣)?(m+1)= . 14.三个连续整数中,n是最大的一个,这三个数的和为. 15.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有A,B,C三地,C地位于A,B两地之间,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沿这条公路匀速行驶至C地停止.从甲车出发至甲车到达C地的过程,甲、乙两车各自与C地的距离y(km)与甲车行驶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表示,当甲车出发h时,两车相距350km.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2015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一、中考专题诠释 选择题是河北省中考必考题型之一,这几年选择题的数目稳定在16个,分值42分。 选择题具有题目小巧,答案简明;适应性强,解法灵活;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宽等特征,它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 选择题解题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小题小做,小题巧做,切忌小题大做. 解选择题的基本思想是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但更应看到选择题的特殊性,数学选择题的四个选择支中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又不要求写出解题过程. 因而,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个“选”字,尽量减少书写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据题目的具体特点,灵活、巧妙、快速地选择解法,以便快速智取,这是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 具体求解时,一是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二是题干和选择支联合考虑或从选择支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 事实上,后者在解答选择题时更常用、更有效. 三、2014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试卷 卷I (选择题,共42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1-6小题,每小题2分;7-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2是2的( ) A 、倒数 B 、相反数 C 、绝对值 D 、平方根 2、如图,△ABC 中,D,E 分别上边AB ,AC 的中点,若DE=2,则 BC= ( ) A 、2 B 、3 C 、4 D 、5 3、计算:852-152= ( ) A 、70 B 、700 C 、4900 D 、7000 4、如图,平面上直线a ,b 分别过线段OK 两端点(数据如图),则a ,b 相交 所成的锐角为( ) A 、20° B 、30 ° C 、70° D 、80° 5、a ,b 是两个连续整数,若a <7<b ,则a ,b 分别是( ) A 、2,3 B 、3,2 C 、3,4 D 、6,8 6、如图,直线l 经过第二,三,四象限,l 的解析式是y=(m-2)x+n ,则 m 的取值范围则数轴上表示为( ) 7、化简: 1x 2-x -1 x x -( ) A 、0 B 、1 C 、x D 、1x x - A B C D

沈阳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2007年沈阳市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数 学 试 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24分) 1.-1 3 的相反数是( ) A .13 B .3 C .-3 D .-13 2.如图,在Rt △ABC 中,∠C =90°,AB =5,AC =2,则cos A 的值是( ) A . 215 B .25 C .212 D .5 2 3.沈阳市水质监测部门2006年全年共监测水量达48909.6万吨,水质达标率为1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2006年全年共监测水量约为( )万吨(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A .4.89×104 B .4.89×105 C .4.90×104 D .4.90×105 4.下列事件中是必然事件的是( ) A .小婷上学一定坐公交车 B .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正好是偶数 C .小红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一定得满分 D .将豆油滴入水中,豆油会浮在水面上 5.如图,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 E 、 F 两点, 若∠FEB =110°,则∠EFD 等于( ) A .50° B .60° C .70° D .110° 6.依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 ) A .梯形 B .菱形 C .矩形 D .正方形 7.反比例函数y =-4 x 的图象在( ) A .第一、三象限 B .第二、四象限 C .第一、二象限 D .第三、四象限 8.将一张长与宽的比为2∶1的长方形纸片按如图①、②所示的方式对折,然后沿图③中的虚线裁剪,得到图④,最后将图④的纸片再展开铺平,则所得到的图案是( )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A . B . C . D . 第2题图 第5题图

如何进行中考数学复习

如何进行初中数学中考复习 辽中县肖寨门九年一贯制学校董春艳 初三数学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知识点多,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全面复习初中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技巧、解题能力,并非易事。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是每位初三的教师和学生所关心的。为此,我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注重考法研究,把握中考动向 中考复习前,初三数学组要进行考法研究,研究近几年中考数学命题的走向,研究考纲,研究中考复习策略。每位数学老师都进行专题发言。中考考法研究的专题研讨会,将对初三老师的复习起到指导作用,对初三老师把握中考动向,纠正复习偏差,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平时考试中,教师可以模拟中考命题,试题来源于课本改编及自编,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新题型的探索,着重考查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每次考完后教师与学生都要及时做总结,这样既让教师对中考复习的把握更深,又有利于学生寻找差距,奋力拼争。 二、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能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认为,中考的数学复习最好是分四轮进行。 第一轮,摸清初中数学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近几年的中考题安排了较大比例(70%以上)的试题来考查“双基”。全卷的基础知识的覆盖面较广,起点低,许多试题源于课本,在课本中能找到原型,有的是对课本原型进行加工、组合、延伸和拓展。复习中要紧扣教材,夯实基础,同时关注新教材中的新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同时对典型问题进行变式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应能力。 近几年的中考题告诉我们学好课本的重要性。在复习时必须深钻教材,在做题中应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做到举一反三,有些中考题就在书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学习。基础知识就是初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掌握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要做到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中考涉及的动点问题,既是方程、不等式与函数问题的结合,同时也常涉及到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比例推导等等。 第二轮,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题复习。根据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就中考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一些资料,进行专项训练:①实际应用型问题;②突出科技发展、信息资源的转化的图表信息题;③体现自学能力考查的阅读理解题;④考查学生应变能力的图形变化题、开放性试题;⑤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归纳猜想、操作探究性试题;⑥几何代数综合型试题等。 第三轮,综合训练(模拟练习)。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应试能力。具体做法是:从往年中考卷、自编模拟试卷中精选十份进行训练,每份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及时批改,重点讲评。

2020年中考数学复习 动点问题(一)

学生做题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动点问题的处理框架是什么? 问题2:分析运动过程需要关注四要素是什么? 动点问题(一) 一、单选题(共5道,每道20分) 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OABC中,顶点O为坐标原点,顶点A在x轴正半轴上,且∠AOC= 60°,OC=2cm,OA=4cm.动点P从点O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折线OA-AB运动;动点Q从点O同时出发, 以相同的速度沿折线OC-CB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B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s). (1)设△OPQ的面积为S,要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根据表达的不同,t的分段应为( ) A. B.

C. D. 2.(上接第1题)(2)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 A. B. C. D. 3.如图,在Rt△ABC中,∠C=90°,AC=6cm,BC=8cm,D,E分别是AC,AB的中点,连接 DE.点P从点D出发,沿DE方向以1cm/s的速度向点E匀速运动;点Q从点B同时出发,沿BA方向以2cm/s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当点P停止运动时,点Q也随之停止.连接PQ,设运动的时间为t(s),解答下列问题:

(1)当PQ⊥AB时,t的值为( ) A. B. C.3 D. 4.(上接第3题)(2)当点Q在线段BE上运动时,设五边形PQBCD的面积为,则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 A. B. C. D. 5.(上接第3,4题)(3)在(2)的条件下,若存在某一时刻t,使PQ将四边形BCDE

分成面积之比为1:29的两部分,即,则t的值为( ) A.2 B. C. D.

【中考快递】2020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动点问题(讲义)★★

【中考快递】2020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动点问题(讲义)★★ 动点问题 课前预习 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如图,直线 y = - 4 x + 4 和 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为点 B ,点 3 点 A 的坐标是(-2,0).动点 M 以每秒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 点 O 出发沿 O -B -O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 N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 B 出发沿线段 BC 向点 C 运动.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它们都停止运动.设点 M 运动 t 秒时,△MON 的面积为 S .求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 要求: ①研究背景图形,将信息标注到图形上,发现△ABC 为 三角形; ②补全运动过程分析图,确定起点、终点及各个分段; ③根据运动过程,画出各段对应图形情况; ④借助 s =vt ,三角形相似表达相关线段长,并求出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M : N :

知识点睛 动点问题的处理思路 1. 研究背景图形. 2. 分析运动过程,画线段图,分段,定范围.(关注四要素) ①根据起点、终点,确定运动路径; ②速度(注意速度是否变化),借助 s =vt 确定时间(范围); ③状态转折点,确定分段,常见状态转折点为拐点; ④所求目标——明确思考方向. 3. 表达,分析几何特征,设计方案求解. 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表达线段长,根据几何特征列方程求 解,结合范围验证结果. 精讲精练 1. 如图所示,菱形 ABCD 的边长为 6 厘米,∠B =60°.从初始时刻开始,点 P ,Q 同时从点 A 出发,点 P 以 1 厘米/秒的速度沿 A →C →B 的方向运动,点 Q 以 2 厘米/秒的速度沿 A →B → C →D 的方向运动,当点 Q 运动到点 D 时,P ,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 P ,Q 运动 x 秒时,△APQ 与△ABC 重叠部分的 面积为 y 平方厘米,解答下列问题: (1)点 P ,Q 从出发到相遇所用时间是 秒; (2)在点 P ,Q 运动的过程中,当△APQ 是等边三角形时, x 的值为 ; (3)求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专题讲座 ——初中数学复习策略

专题讲座——初中数学复习策略 近几中考试题都体现了“立足基础、考查能力、加强应用”的中考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特点:一是知识考查基础化;二是题材选择生活化;三是能力要求层次化;四是思维模式开放化;五是试卷结构格式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扎实有序的开展复习工作,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下面就初三数学总复习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第一轮复习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是总复习的重点。 在这一阶段复习中要充分体现“习、练、透”。 1.习,即温习。在每单元的复习之前,让学生事先依据要求进行温习,例如:要求他们根据考试大纲,温习所学过的知识,整理复习提纲,编写复习资料,各自编写单元或综合试题,互相考查,互相研究解题答卷的技巧,互评试卷的优劣性等等。同时,运用“讲演法”,让学生对现阶段复习进行回顾、思考及提高,以便指导下阶段的复习。所谓的“讲演法”不只是用语言表述,更主要是对复习的总结。 2.练,就是在复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讲解,在每一个单元设计一些针对性强,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练习,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形成严格又精确的思维习惯。运用数字化的处理方

式,进行建模训练,学会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抓住事物表象之下的数量关系,提出带普遍意义的数学问题,达到强化、巩固复习效果。 3.透,就是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并贯穿复习的始终。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区别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将繁杂的知识简约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交叉的知识立体化,横纵的知识网络化。这样才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按这个层次结构,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复习质量和效 第二轮复习: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侧重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第一轮复习的延伸和提高。这一轮采取专题讲座、综合训练等形式。 分类复习,一一击破 分类复习的依据为内容分类和题型分类两种形式。根据不同要求,对相关内容分门别类的进行综合比较讲解等。下面谈谈题型分类复习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概括,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复习课中,特别是在解题教学中,很多内容含有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加以概括,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分析一道综合题推理运算论证时,有意识展示数学思想方法的优越性,在哪里体现了数形结合,使问题得到转化,哪里体现方

2018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数学试题完整版(附答案)

2018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数学试题 (完整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2.00分)(2018?沈阳)下列各数中是有理数的是() A.πB.0 C.D. 2.(2.00分)(2018?沈阳)辽宁男蓝夺冠后,从4月21日至24日各类媒体体关于“辽篮CBA夺冠”的相关文章达到81000篇,将数据81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0.81×104B.0.81×106C.8.1×104D.8.1×106 3.(2.00分)(2018?沈阳)如图是由五个相同的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这个几何体的左视图是() A.B.C.D. 4.(2.00分)(2018?沈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B的坐标是(4,﹣1),点A与点B 关于x轴对称,则点A的坐标是() A.(4,1)B.(﹣1,4)C.(﹣4,﹣1)D.(﹣1,﹣4) 5.(2.00分)(2018?沈阳)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A.(m2)3=m6B.a10÷a9=a C.x3?x5=x8D.a4+a3=a7 6.(2.00分)(2018?沈阳)如图,AB∥CD,EF∥GH,∠1=60°,则∠2补角的度数是()

A.60°B.100° C.110°D.120° 7.(2.00分)(2018?沈阳)下列事件中,是必然事件的是() A.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2的倍数 B.13个人中至少有两个人生肖相同 C.车辆随机到达一个路口,遇到红灯 D.明天一定会下雨 8.(2.00分)(2018?沈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和b的取值范围是() A.k>0,b>0 B.k>0,b<0 C.k<0,b>0 D.k<0,b<0 9.(2.00分)(2018?沈阳)点A(﹣3,2)在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上,则k的值是() A.﹣6 B.﹣C.﹣1 D.6 10.(2.00分)(2018?沈阳)如图,正方形ABCD内接于⊙O,AB=2,则的长是()

中考数学复习动点问题中考真题

2010中考数学热点专题突破训练――动点问题 1、(09包头)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 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 (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解:(1)①∵1t =秒, ∴313BP CQ ==?=厘米, ∵10AB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米. 又∵8PC BC BP BC =-=,厘米, ∴835PC =-=厘米, ∴PC BD =. 又∵AB AC =, ∴B C ∠=∠, ∴BPD CQP △≌△. ············································································· (4分) ②∵P Q v v ≠, ∴BP CQ ≠,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 33 BP t ==秒, ∴515 443 Q CQ v t = ==厘米/秒. · ································································· (7分) (2)设经过x 秒后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 由题意,得15 32104 x x =+?, 解得80 3 x = 秒. ∴点P 共运动了80 3803 ?=厘米. ∵802282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