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解答题

传染病解答题

传染病解答题
传染病解答题

绪言

1、感染的结局?

答:①动物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到达机体的组织或体液之前就被免疫系统迅速消灭并清楚;②病原微生物能够在机体内增殖,并通过分泌物或排泄物散播到外界环境中;③通过正确的处理措施如焚烧、深埋和严格环境消毒等,大部分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死亡动物的尸体同时消失;④在感染过程中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之间出现暂时的相对平衡状态,此时病原体不能对动物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动物也不能完全清楚体内存在的病原微生物,这种状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感染后机体的状态及病原体的特性密切相关。

3、抗感染免疫的类型?

答:(1)非特异免疫:是指动物在长期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对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都具有一定抵抗力和杀伤作用的天然防御机能。

①屏障抵抗力

体屏障(body barrier):动物体表皮肤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构成、能抵抗微生物侵入。

血脑屏障(blood-cerebral barrier):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及分布在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等构成的,能够阻挡细菌、病毒及其毒性产物进入脑组织及脑室。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由母体子宫内膜中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共同构成的,可阻挡母体内病原体或有害物质进入胎儿体内。

②炎症和吞噬作用:吞噬细胞杀灭或降解异物。

③其他抗感染因子

补体(complement):存在于正常动物血清中,经过激活后能够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而发挥抗感染效能。

溶菌酶(lysozyme):又称胞壁质酶(muramidase)或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N-acetylmuramide glycanohydrlase),由吞噬细胞产生的,主要存在于动物的泪液、唾液、乳汁、肠液、尿液、血清和吞噬细胞溶酶体中,它在相应抗体和补体同时存在时对格兰阳性菌具有溶菌作用。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之间的β-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因此,该酶具有抗菌、消炎、

抗病毒等作用。

乙型溶素(?-lvsin):是动物血清中的一种碱性多肽,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细胞膜,产生非酶性破坏效应而杀灭细菌。

特夫素(tuftsin):又称吞噬细胞增强毒素,是由脾脏合成并存在于血清中的一种四肽激素,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细胞因子(cytokine):是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所产生的、具有介导和调节免疫反应、炎症反应以及修复组织等生物活性的一类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包括IL、IFN、TNF、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 ?(TGF- ?)、CSF,IL-1一支因子和IL-2抑制因子等,它们大多具有调控免疫应答的作用,某些细胞因子也参与清除体内感染的病原体。

(2)特异性免疫:动物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和接种某种疫病的疫苗所获得的免疫力。

①局部性免疫

黏膜免疫系统:是动物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免疫屏障。由分布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外分泌腺黏膜组织内的淋巴组织和免疫活性细胞等构成。当黏膜组织受到抗原刺激后,该系统能够产生相应的分泌型IgA,并分布于黏膜表面。这种抗体对再次入侵的相同病原体具有调理及中和作用,使其不能在黏膜表面吸附、定居和繁殖,从而达到阻止侵入的目的。

②全身性免疫:是指由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介导的、针对机体细胞内外病原微生物及有害物质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A、特异性抗菌抗体(IgG、IgM)在补体的参与下对某些革兰阴性菌有溶菌、杀菌作用,但对革兰阳性菌的协同溶解作用不敏感。在补体、NK细胞或其他吞噬细胞共同参与下,大量的抗体分子作用于感染细胞表面,导致细胞的裂解和病毒的释放。

B、调理作用:特异性抗体单独或与补体联合能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微生物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吞噬。

C、中和作用:可使细菌感染过程中产生的外毒素失去致病作用,如破伤风抗毒素可中和其外毒素等。抗毒素主要是血液循环中的IgG类抗体,也包括SigA,它们只对游离的外毒素起中和作用,而不能中和已经与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

D、由某种病毒表面抗原诱生的、具有中和作用的抗体与病毒结合后,能使该病毒失去感染性;具有高水平中和抗体的机体对再次侵入的同种病毒不会再感染。。

E、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作用:主要由CD8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可特异性杀伤带有相应抗原的

靶细胞,在控制和清除特定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F、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是指致敏的Tdth与相应抗原接触后可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包括巨噬细胞趋化因子(MC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F)、干扰素-r等,在吸引巨噬细胞向病原体侵入部位聚集的基础上,激发并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能力。

G、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表现为带有Fc受体的K细胞等能与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G结合,通过释放细胞毒素而杀伤靶细胞;而带有抗原的靶细胞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又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引起感染细胞的裂解;当靶细胞表面表达有Fc受体并与针对CD3复合物或T细胞受体(TCR)的抗体结合时,能够促使CTL附着到靶细胞上而发挥杀伤作用。

4、免疫抑制的原因?

答:病毒感染后,可通过以下途径导致动物机体的免疫抑制:直接感染T细胞和B细胞并损伤其功能,从而抑制正常的免疫应答反应;感染胸腺后可能导致正在成熟的淋巴细胞克隆损伤而形成特异性免疫耐受现象;某些病毒能感染特殊的抗原呈递细胞,通过直接杀伤作用或诱导免疫病理反应影响细胞的功能,造成对多种抗原的普遍免疫耐受而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此外,部分病毒感染机体后可诱导抑制抗病毒免疫应答分子的产生等。

目前,可引起机体免疫损伤的动物病毒包括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网状内皮增殖症病毒、禽呼肠孤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等。

1、传染病的研究方法:

答:①观察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温延情况,病畜禽的死亡,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从而得出初步诊断——这批或这头畜禽是属于哪种传染病。

②实验的方法:通过对病原的分离、培养、鉴定、人工感染、免疫学试验,弄清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病样的传染性,动物的易感性,病原的传播媒介,带菌排菌的情况一一确诊。

2、畜禽传染病防制研究的主要成就?

答:(1)马牛羊传染病:以消灭牛瘟、牛肺疫和控制马传染性贫血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

使用牛瘟兔化弱毒、牛瘟山羊化兔化弱毒和牛瘟绵羊化兔化弱毒疫苗,1956年消灭了牛瘟。

使用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1959年又研制成牛肺疫兔化绵羊适应菌苗,1996年消灭了牛肺疫。

使用用弱毒的驴白细胞培养物或驴胎二倍体细胞培养物制成的马传贫弱毒疫苗,对马、驴接种后免疫力的产生虽较缓慢,但免疫持续期较长,免疫保护率较高。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的马传染性贫血活毒疫苗。

此外,在布鲁氏菌病、牛流行热、羊痘、牛黏膜病、牛白血病、蓝舌病等病的免疫预防和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布鲁氏菌羊种5号菌苗,猪种2号菌苗,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牛流行热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以及蓝舌病鸡胚化弱毒疫苗和羟胺灭活疫苗的研制成功及其推广应用,为控制这些传染病作出了重要贡献。

(2)猪传染病

猪瘟:1955—1956年我国周泰冲等研制成功的中国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994年中国兽药监察所研制成的猪瘟单克隆抗体试剂盒,可以区分猪瘟强毒、弱毒以及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羊边界病病毒。

猪传染性繁殖障碍综合征:非典型猪瘟、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猪衣原体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脑心肌炎等。在伪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猪传染性腹泻: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猪痢疾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的疫苗及其联苗已研制成功,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3)家禽传染病

小鹅瘟由方定一等于1956—1963年首次发现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制成疫苗和抗血清,对控制该病的流行作出卓越贡献,此为由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先发现的家禽传染病。

近年来研制成的鸡马立克氏病弱毒疫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细胞疫苗、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鸡传染性鼻炎灭活疫苗和鸭瘟弱毒疫苗等,以及建立的各种诊断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对防制这些疫病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对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禽流感和产蛋下降综合征等主要禽病病原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领域,包括病毒载体的构建、有关免疫原性基因的分离鉴定、克隆和表达、基因表达产物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核酶剪切RNA病毒以及用于诊断的单克隆抗体、核酸探针、PCR、酶切图谱分析和核酸序列测定等。在新城疫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已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4)小动物传染病

在犬猫兔等小动物传染病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兔病毒性出血症和狂犬病。兔病毒性出血症是1984年由我国首先发现的一种兔病毒性急性传染病。病程短促,传播迅速,流行面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对养兔业造成灾害性损失。我国对此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研制成安全有效的疫苗。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流行。

(5)完善了动物防疫法规

1985年国务院颁发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

199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1997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已于1998年1月起正式实施,其配套的实施细则即将出台。

3、畜禽传染病防制研究的发展动向

答:(1)基础研究

开展重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建立较完整的疫病流行病学数据库和流行趋势计算机模拟预测模型。开展畜禽传染病发病和免疫机理的研究,为免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研制能适应变异性强、型别多的多价疫苗,能够在有限的免疫制剂体积内容纳多种足量抗原;研制有效的抗原保护剂、稀释剂、佐剂和免疫增强剂,以提高疫苗的稳定性,简化保存条件,延长保存期和免疫期,并且加快更新换代,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兽药和生物制品产业的水平。

在高新技术跟踪和探索性研究方面,重点开展新型表达载体的构建和改造的研究,为新型疫苗和抗病育种打好基础;加强DNA疫苗技术研究,以开辟一条全新的疫苗研制途径;开展反义核酸和核酶技术的研究,探索畜禽转基因抗病育种和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2)应用研究

研究我国各地不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畜禽疫病防制的系统工程,包括各种主要疫病疫情的监测预报、免疫程序、疫病净化、环境卫生监测和消毒以及各种防疫卫生配套措施。

研究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达到国际标准的诊断技术,使现有的抗原生产标准化,诊断试剂标准化,种毒标准化,生物制剂生产工艺和监察方法标准化。

第一章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规律

★4、传染病的特征?

答:(1)传染病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特异的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如新城疫病毒感染鸡群引起鸡新城疫。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微生物能在患病动物体内增殖并不断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途径再感染另外的易感动物而引起具有相同症状的疾病,这种使疾病不断向周围散播传染的特性叫做传染性(infectious),是传染病与非传染病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一定的环境条件适宜时,在一定地区和一

定时间内,传染病在易感动物群中从个体发病扩展到整个群体感染发病,形成流行,叫流行性(epidemic)。(3)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的免疫学反应:感染动物在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的刺激下,能够出现特异性的免疫生物学变化,并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和变态反应等,这些细微变化或反应可通过血清学试验等方法检测,因而有利于病原体的感染状态的确定。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多数传染病发生后,没有死亡的患病动物能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并在一定时期内或终身不再感染该病原体。

(5)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其明显的或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而且在一定时期或地区范围内呈现群发性疾病的表现。

(6)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流行规律:个体发病动物通常具有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而且各种传染病在群体中留下时通常具有相对稳定的病程和特定的流行规律。

★5、感染的类型?

答:①按感染的临床表现分:

显性感染(symatomatic infection/apparent infection):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地比较弱时,动物表现出该病特有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作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latent infection):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有些被感染动物虽然外表看不到症状,但体内可呈现一定的病理变化;有些隐性感染动物则既不表现症状,又无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但它们能排出病原体散播传染,一般只有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才能检查出来,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毒)者。

一过性感染: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见出现即行恢复者称为一过性或消散性感染。

顿挫性感染:开始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恢复健康者。这是一种病程缩短而没有表现出该病主要症状的轻症病例,常见于疾病的流行后期。还有一种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类型,一般称为温和型感染。

②按感染的部位分:

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由于动物机体抵抗力较强,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或数量较少,致使病原体被局限在体内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一定程度的病变,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所引起的各种化脓创等。

全身感染(general infection):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通过血液或淋巴循环扩散到全身各处,并引起全身症状。全身感染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症和浓度败血症等。

③按病情缓急程度的差异分:

最急性(peracute infection):通常将病程数小时至一天左右、发病急剧、突然死亡、症状和病变不明显的感染过程称为最急性感染。多见于牛羊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和猪丹毒等疫病流行的初期。

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将病程较长,数天至二三周不等,具有该病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急性感染,如急性猪瘟、猪丹毒、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口蹄疫等。

亚急性感染(subacute infection):是指病程比急性感染稍长、病逝及症状较为缓和的过程,如疹块型猪丹毒和亚急性仔猪红痢等。

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是指发展缓慢、病程数周至数月、症状不明显的感染过程,如鸡慢性呼吸道病、猪气喘病等。

④按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分:

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通常将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而引起的感染工程;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是指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作用,动物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致使寄生于动物体内的某些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或隐形感染状态下的病原微生物得以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现象,如巴氏杆菌、支原体、沙门菌及链球菌、猪肺疫、马腺疫等。

⑤按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次序及相互关系分:

单纯感染(single infection):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混合感染(mixed infection/co-infection):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原发性感染(primary infection):由病原微生物本身引起机体的首次感染过程。

继发感染(secretary infection):当动物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后,机体抵抗力下降造成另一种或几种新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如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多杀型巴氏杆菌或猪霍乱沙门菌等。

协同感染(synergic infection):是指在同一感染过程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使其毒力增强,而参与的病原体单独存在时则不能引起相同临床表现的现象。如专心厌氧菌保护混合感染中其他细菌不被吞噬,消除厌氧菌后吞噬细胞便可有效地消灭混合感染灶中的需氧菌而阻止感染的发生。机制为:抑制白细胞吞噬功能或细胞内杀伤作用;提供必要的生长因子;该病局部环境以利于其他

细菌的生长、繁殖;相互作用而提高毒力;该病抗生素的抗菌活性等。

★⑥病毒的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

包括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

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微生物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细胞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常不引起临床疾病,但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病,症状长期迁延。在慢性感染的全过程均可检出微生物,如CMV、EB病毒、HBV、HIV等所致的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在急性或隐性原发性感染之后,病毒潜伏存在于一定的组织细胞中,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在宿主细胞体内重新增殖和播散,再次出现与初次感染症状极为相似或截然不同的急性发作,而且以后还会反复发生,如人的水痘-带状疱疹、口唇及生殖器疱疹、牛的传染性鼻气管炎以及某些猪的伪狂犬病等。

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chronic infection):又称长程感染(long term infection):是指那些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为转归的感染过程。慢发病毒感染时,被感染动物的病情发展缓慢,但不断恶化且最后以死亡而告终。分为两类:一类是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的病毒,如梅迪-维斯纳病、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另一类是亚病毒中的朊病毒,如牛海绵状脑病、绵羊痒病、和克雅病等,都可引起中枢神经退化性疾病。

6、传染病的分类?

答:(1)按疾病的危害程度

①一类疫病: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一类疾病大多数为发病急、死亡快、流行广、危害大的急性、烈性传染病或任何动物共患的传染病。按照法律规定此类疫病一旦暴发,应采取以疫区封锁、扑杀和销毁动物为主的扑灭措施。

包括:口蹄疫、猪水疱病、猪瘟、蓝舌病、非洲猪瘟、猪传染性水泡病、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肺疫、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炭疽等14种。

②二类疫病: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因该类疫病的危害性、暴发强度、传播能力以及控制和扑灭的难度比一类疫病小,因此法律规定发现二类疫病时,应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扑灭措施,不排除采取与一类疫病相似的强制性措施。

包括: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副结核病、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猪丹毒、猪肺疫猪霉形体肺炎、猪密螺旋体痢疾、猪萎缩性鼻炎、粘膜病、牛白血病、牛流行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羊痘、鼻疽、马传染性贫血、马鼻腔肺炎、鸡新城疫、禽霍乱、鸡马立克氏病、鸡白痢、鸭瘟、小鹅瘟、兔病毒性败血症、兔魏氏棱菌病、兔螺旋体病、兔出血性败血。

③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其多呈慢性发展状态,法律规定应采取检疫净化的方法,并通过预防、改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等措施控制。

包括:疥癣、钩端螺旋体病、日本吸血虫病、弓形体病、焦虫病、锥虫病、旋毛虫病、猪囊虫病、棘虫病、球虫病。

(2)国际兽医局

①A类疫病(list A):共15种,是指跨越国界、具有快速的传播能力、能引起严重的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后果,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具有重大影响的传染病。及时向OIE报告。

②B类疫病(list B):共86种,是指在国内对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并对动物和动物国际贸易具有很大影响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3)其他分类:

①法定传染病(notifiable disease):是指由国际或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公布,一旦发现或怀疑发生时必须立即报告给相应级别兽医当局的疾病,OIE将其分为A、B两类,我国将其分为三类。

②新生传染病(emergency disease):是指新确定的和先前未知的、可引起局部或世界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

③重新出现的传染病(re-emergency disease):是指那些我们已经熟知的、并且已经不再成为公共卫生问题的感染又重新回复到具有流行程度传播状态的疾病,

④虫媒传染病(entomophilous):是指其病原体主要靠吸血昆虫在动物间来传播的传染病。

⑤烈性传染病:是指发病急、病程短、病性恶劣、致死率高、危害大、难控制的传染病。

7、如何区别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答:传染病是指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有传染性的疾病。包括细菌性传染病,如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等;病毒性传染病,如鸽新城疫(巴拉米哥)、腺病毒、鸽痘等;寄生虫病,如鸽毛滴虫病与鸽球虫病,以及由其它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如衣原体病、支原体病、螺旋体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是指不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而是由其它致病因素所引发机体发生机能障碍不具有传染性的这一类疾病。如营养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中毒性疾病、应激性疾病等。

(1)从疾病特点区分

①传染病是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而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如新城疫歪头病是由副粘Ⅱ病毒(即鸽新城疫病毒)引起,副伤寒歪头病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而维生素缺乏症歪头病是由维生素B1或B6缺乏引起。

②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而非传染性疾病没有传染性。

③传染病具有流行性,非传染病没有流行性。如新城疫从一个鸽舍传染到另一个鸽舍或周围邻近鸽舍,甚至造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疫病大流行。而非传染性疾病就没有此特点。

④传染病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反应,能获得特异免疫抗体,非传染病就没有此特点。

⑤传染病大多具有该种病的特征性症状和病程经过。

⑥非传染病与客观条件致病因素有直接关联,而传染病与客观条件并不直接关联。如潮湿、气温过低,鸽舍设计缺陷、通风过度或通风不良,引起栖息于风口巢位、落地巢箱幼鸽、亚健康鸽季节性感冒发病。而传染病的发生和这些气温环境客观条件因素,只是起到推波助澜提高鸽舍发病率、加重疾病症状和提高死亡率的作用,并不直接关联。

(2)从流行病学区分

①大多数传染病发病有明显的日龄性,而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就不受此限制。如新城疫、鸽痘、腺病毒等每年几乎都是当龄幼鸽感染发病。

②传染病多数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新城疫、流感在秋末冬初季节多发。这是由于季节影响病原微生物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传播有关,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高,对新城疫、流感病毒存活不利。球虫病易在春天雨季潮湿环境下发病,这和雨季空气湿度高适于球虫繁殖鸽舍卵囊密度骤增有关。鸽痘易在夏秋季发生,这和蚊蝇蜱螨等节肢动物大量孳生有关。而非传染性疾病除了中暑等物理因素性疾病外就没有此特点。③传染病从被传染到发病都有一定病程经过。整个发病过程先后分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而非传染性疾病没有病程特点。

④传染病不一定局限于同种动物间相互传播,如流感、沙门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人、畜、禽(鸽)间也可相互传播发病。而非传染性疾病没有病程特点。

(3)从症状表现区分

①传染病发病鸽多有怕冷缩颈、发烧爪凉、精神萎靡等前期先兆症状,而非传染性疾病就不一定有此类症状。如鸽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等,而营养性、代谢类和管理缺陷类疾病就不一定是怕冷、发烧、精神萎靡等症状。

②多数传染性疾病先后会有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系统综合症状出现。而大多数非传染性疾病除通风不良、舍尘过高等外,不一定具有典型的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系统综合症状。

③大多数传染性疾病具有其固有病理变化进展过程所产生的固定特异模式。如先出现呼吸道症状随后再出现消化道症状或先出现消化道症状随后再出现呼吸道症状等。如鸽新城疫、鸽喉头气管炎总是先出现呼吸道症状,随后再出现拉稀等消化道症状;而鸽霍乱、沙门氏菌病总是先出现消化道症状,然而才出现呼吸道症状,且具有相同病程的一致规律性。如都是在发病后3~4天出现拉稀等消化道症状。而非传染性疾病就往往是多系统症状同时出现,仅有损害程度不同的轻重缓急差异,而没有如此典型的一致规律性。(4)从疫病防疫区分

①传染性疾病大多数可以通过疫苗接种,使机体获得特异性抗体得到免疫保护。凡接受过疫苗接种,除免疫失败外通常不再感染发病。如新城疫、鸽痘等。

②大多数传染性疾病病原体对消毒剂敏感,可通过强化鸽舍消毒措施得到有效控制,而非传染性疾病与消毒措施无关。如流感、鸽霍乱等。

(5)从治疗效果区分

传染病可以通过敏感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得到有效控制,而非传染性疾病则必须采取针对性病因解除,而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治疗无效。

8、构成传染病的必要条件:郭霍法则(Koch’s postulate)

答:①在患病动物机体内发现有某种特定的病原微生物,且该微生物在体内分布应与临床上观察到病灶相符合;②这种微生物在体内能够被分离培养和纯化,而且还能够继续增殖和传代;③所分离的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时,能产生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和病理变化;④在上述人工发病易感动物体内,重新分离的微生物应与原来接种的微生物相同。

★9、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答: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可分为四个阶段:

(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病原微生物(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到出现临诊症状为止,这段时间称潜伏期。

(2)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指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出现后,直到该病的特征症状刚一出现为止的一段时间。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临床上患病动物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

(3)明显(发病)期(clinical period):是指疾病典型症状充分表现出来的一段时期。该阶段是传染病发展和病原体增殖的高峰阶段,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相继出现,因而进行临床诊断比较容易。(4)转归期(恢复期)(conversion period):即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或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则动物可发生死亡。如动物体获得了免疫力,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机体则逐步恢复健康,表现为临床症状逐渐消退,体内的病理变化逐渐消失,正常的生理机能逐步恢复,可以转入恢复期。

★10、畜禽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答:(一)传染源

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机体.

(1)患病动物:前驱期、症状明显期病畜因能排出病原体且具有症状,尤其是在急性过程或病程转剧阶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因此作为传染病的作用也最大。

(2)病原携带者(carrier):是指外表无症状但能携带并派出病原体的动物。

①潜伏期带菌(毒):是指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既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通常病原体数量少,并且不具备排出的条件,但少数传染病如狂犬病、口蹄疫和猪瘟等在潜伏期短后期就能够排出病原体。

②健康病原携带者: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病病原体的动物,一般认为这是隐性感染的结果。如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猪丹毒和马腺疫等病的健康病原携带者较多。

③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是指在临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如猪痢疾、萎缩性鼻炎、巴氏杆菌病、沙门菌病等。

(二)传播途径和方式

1)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根据传播途径的性质或病原体所经历的先后路径,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到刚毅接触被感染动物的这段路径,主要包括外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媒介,如空气、水源、土壤、饲料、医疗制剂、精液、用具、节肢动物、野生动物和人类等;第二阶段是病原体从接触被感染动物到侵入动物体内器官组织的这段路径,主要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皮肤黏膜创伤和眼结膜等。

2)传播方式: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再侵入其他健康易感动物所表现的形式。(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之间或个体间以水平横向平行的传播。

A、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的前提下,通过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如交配、舔咬等

所引起的病原体传播。如狂犬病。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一个接一个发生,有明显的连锁性。由于这种传播方式受到限制,一般不易造成广泛的流行。

B、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必须在外界因素的参与下,通过传播媒介侵入易感动物的传播。大多数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牛瘟、鸡新城疫等以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都能传播的传染病被称为接触性传染病。

①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空气作为疫病传播因素主要有两种:

飞沫传染:经飞散于空气中带有病原体的微细胞沫而进行的传播。所有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飞沫而传播的。如结核病、牛肺疫、猪气喘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是由于患病动物呼吸道内渗出液的不断刺激,动物在咳嗽或呼吸喷嚏时通过强气流把病原体和渗出液从狭窄的呼吸道喷射出来,并形成飞沫(droplet)漂浮于空气中,可被易感动物吸入而感染。

飞沫核:一般情况下飞沫中的水分会很快蒸发,飞沫变干后成为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飞沫核,核愈大落地愈快,愈小则落地愈慢。这种小的飞沫核在空气中漂浮的时间较久、距离较远。经飞沫差不多呼吸道疾病引起大规模流行,是由于传染源和易感动物不断转移和集散,到处喷出飞沫所致。

尘埃传播:随传染源排出的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排泄物和处理不当的尸体散播在外界环境的附着物上,经干燥后,由于空气流动冲击,带有病原体的尘埃在空气中飘扬,被易感动物吸入而感染。只有少数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炭疽杆菌、丹毒杆菌和痘病毒等才能通过尘埃传播。

②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feed/water-borne transmission):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多种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沙门菌病、炭疽、鼻疽等都可经消化道感染,其传播媒介主要是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

③通过污染的土壤传播(soil-borne transmission):随患病动物排泄物、分泌物或其尸体一起落入土壤而能在其中长时间存活的病原微生物,称为土源性病原微生物,如炭疽杆菌、气肿疽梭菌、破伤风梭菌、猪丹毒杆菌等。

④通过人、畜或其它动物等活的媒介物传播

Ⅰ、★★经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有昆虫纲的蚊、蝇、虱、蚤等和蜘蛛纲的蜱、螨等。有机械性传播和生物学传播。

机械性传播:指病原体被节肢动物,如家蝇、汒类和蚤类等接触或吞食后,在其体表、口腔或肠腔内能够存活而不能繁殖,但可通过接触、吸血或其粪便污染饲料等途径散播病原体。

生物学传播:指某些病原体(如立克次体)在感染动物前,能在一定种类的节肢动物(如蜱)内进行发育、繁殖,然后通过节肢动物的唾液、呕吐物或粪便进入新易感动物体内的传播过程。如日本乙型脑炎和马的各种脑炎。

Ⅱ、野生动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某些野生动物本身对特定的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受感染后可将病原体传播给人工饲养的易感动物,此时其已成为传染源,如狐、狼、吸血蝙蝠等将狂犬病传染给动物,鼠类可传播沙门菌、钩端螺旋体、布鲁氏菌、伪狂犬病病毒等。另一类是本身对该病原体无易感性,但可机械的传播疾病,如鼠类可机械的传播猪瘟和口蹄疫。

Ⅲ、人类:由于人类活动范围广,与动物的关系密切,在许多情况下可成为动物病原体的机械携带者。(2)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病原体从亲代到子代之间的传播方式。

①经胎盘传播(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是指产前被感染的怀孕动物能通过胎盘血流将其体内病原体传给胎儿的现象。有猪瘟、猪细小病毒感染、牛黏膜病、蓝舌病、伪狂犬病、衣原体病、日本乙型脑炎、布鲁氏菌病、弯曲菌性流产、钩端螺旋体病等。

②经卵传播(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是指携带病原体的种禽卵子在发育过程中能将其中的病原体传给下一代的现象。有禽白血病病毒、禽腺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脑脊髓炎病毒、鸡白痢沙门菌和鸡毒支原体等。

③分娩过程的传播(transmission at parturition):是指存在于怀孕动物阴道和子宫颈口的病原体在分娩过程中造成新生胎儿感染的现象。有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链球菌、沙门菌和疱疹病毒等。(三)群体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动物易感性是指动物个体对某种病原体缺乏抵抗力、容易被感染的特性,抵抗力大,易感性小。有易感性的动物叫做易感动物。该地区畜群中易感各题所占的百分率,直接影响到传染病是否能造成流行以及疫病的严重程度。

(1)导致动物群体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①一定地区饲养动物的种类或品种:不同种类或品种动物对不同病原体甚至对同一病原体的易感性有差异。

②群体免疫力降低:某种传染病流行结束后,动物群的自然免疫力逐渐消退。

③新生动物或新引进动物的病例增加。

④免疫接种程序的紊乱或接种的动物数量不足。

⑤免疫接种所使用的生物制品质量不合格。

⑥饲养管理因素也可造成动物群的免疫力下降、易感性升高。

⑦年龄及性别因素。

(2)导致动物群体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①有计划的预防接种;

②抗病育种可选育抵抗力强的动物品系。

③病原体的隐形感染导致动物群体的免疫力升高。

④传染病流行引起动物的群体免疫力增加。

⑤随着动物日龄增长,动物群的年龄抵抗力明显增强,如幼龄动物对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易感性较高,而成年动物的易感性逐渐降低。

(3)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

①动物内在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对于同一种病原体表现的临诊反应有很大的差异,如鸡不感染猪瘟;某一病原体也能使多种动物感染,但却引起不同的表现,如流感病毒;不同品系动物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有遗传性差别,有些是抗病育种的结果。例如通过选种培育而成的白来航鸡对雏鸡白痢的抵抗力增强。

②外界因素:各种饲养管理因素,包括饲料质量、卫生、拥挤、以及隔离检疫等。

③特异免疫状态:与动物群体中易感动物所占的比例和易感动物群体的密度有关。

11、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人的机理?

答: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等特点,并受经济活动的显著影响。

自然疫源性疾病原先一直是野生动物群中传播着的,当人和动物由于开垦荒地、砍伐森林、修建水坝等人类活动,可以造成居住环境的改变,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砍伐森林和到林区旅游,可以接触某些动物,使一些本来在动物间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传给了人类,并造成人间传播。捕食野生动物的嗜好让一些本来在野生动物的传染病能进入人类社会。不科学地喂养宠物、不讲卫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传播许多动物源性传染病的罪魁祸首。

这些动物病病原体本是动物的寄生物,因为人与动物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另一方面,人类对这些动物源性病源微生物缺乏免疫力,所以人感染这些动物病后,其传染过程、传播方式、流行过程、临床表现等与动物感染后并不完全相同。啮齿动物感染森林脑炎等病毒后往往没有症状。鼠患鼠疫后表现为淋巴系统的受害和致死性的败血症,不发生肺鼠疫,人感染后则发生腺鼠疫、败血症以及肺鼠疫。肺鼠疫在人间通过空气飞沫以传播引起肺鼠疫流行。但在动物之间则不发生空气飞沫

的传播。牛、马患炭疽常发生败血症,人患炭疽则主要是皮肤型炭疽。人类埃博拉出血热的临床表现也较动物凶险得多。动物感染了SARS-CoV后可以不一定像人类那样出现呼吸系的临床表现。

有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从动物传到人后,人可以作为传染源,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如鼠疫、挨博拉出血热等;也有一些病从动物传到人后,一般人传人的机会不大,如钩端螺螺旋体病、狂犬病、恙虫病等。

★12、传染病的流行形式?

答:在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根据在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的大小(即流行强度),可区分为四种表现形式:

①散发性(sporadic):是指动物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呈散在性发生或零星出现,而且各个病例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明显联系的现象。如破伤风。原因:

A、动物群体对某病的免疫水平普遍较高;

B、某病的隐性感染比例较大: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C、某病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破伤风由于需要有破伤风梭菌和厌氧深创同时存在。

②地方流行性(epidemic or epizootic):指在一定地区或动物群中,疫病流行范围较小并具有局限性传播的特性。如猪气喘病、猪丹毒、炭疽和牛气肿疽等。

A、在一定地区一个较长时间里发病的数量稍微超过散发性;

B、除了表示一个相对的数量以为,有时还包含着地区性的意义。

③流行性(epidemic or epizootic):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动物群中某种疫病的发病率超过预期水平的现象。一般来说,流行性疾病具有传播能力强,传播范围广、发病率高等特性,在时间、空间和动物群间的分布也不断变化。如猪瘟、鸡新城疫。

暴发(outbreak):是指在局部范围的一定动物群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病例的现象。实际上,暴发时流行的一种特殊形式。

④大流行性(pandemic):是指某些疫病具有来势猛、传播快、受害动物比例大、波及面广的流行现象。此类疫病流行范围可达几个省、几个国家甚至几个大洲,如牛瘟、口蹄疫、流感、新城疫等病在一定条件下均可采取这种方式流行。

13、传染病的时间分布?

答:(1)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指由于受到易感动物、病原体及其传播方式和生物学特性的

影响,某动物群体在短时间内动物发病数量突然增多,迅速超过平时的发病率,经过一定时间后又终止流行的现象。

①共同来源暴发(common source outbreak):最常见的是动物的饲料中毒,此时所有病例都是由同一致病因子引起,且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养殖场,而且发病高峰与该病潜伏期基本一致,因此可以从发病高峰推算致病因子作用的时间,从而找出引起暴发的原因。

②增殖流行(propagation epidemic):由原发性病例排出的病原体直接或间接地感染周围的易感动物而造成大量继发病例的出现。

★(2)季节性(seasonality or seasonal variation):季节性是指某些畜禽传染病经常发生在一定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内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夏季:流感,猪丹毒;冬季:呼吸道病、下痢。

季节发生的原因: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口蹄疫夏季平息);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夏季日本乙型脑炎);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冬季羔羊痢疾)。

①严格季节性:指病例只集中在一年内的少数几个月份,其他月份几乎没有病例发生的现象。如日本乙型脑炎只流行于6-10月份。

②季节性升高:指一些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胃肠炎、气喘病、流感、口蹄疫等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一定季节内发病率明显升高的现象。

③无季节性:指一年四季都有病例出现,并且无显著性差异的疫病流行现状。一些慢性或潜伏期长的疾病,如结核和鼻疽。

★(3)周期性(periodicity or cyclical fluctuation):是指某些动物传染病的发病率呈现周期性的上升和下降,即经过一个相对恒定的的时间间隔后,某些传染病如牛流行热、口蹄疫等可以再次发生较大规模流行的现象。处于两个发病高潮的中间一段时间,叫做流行间歇期。原因:

①某些传染病传播机制容易实现,动物群受到感染的机会多。

②某些传染病在一次流行后,动物获得的免疫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随着新生动物和新引入动物数量的不断增加,一旦有病原体的传入便可在数量足够多的易感动物群中传播而引起再度流行。 (4)长期转变(secular change):是指疾病在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其中包括病原体感染的动物宿主、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以及某些病原体变异后导致的疾病变化等。

①针对疫病的防制措施有明显的效果:牛瘟、鸡新城疫下降。

②某些传染病经过长期流行,病原体本身出现了抗原型或毒力型的变异:火鸡疱疹病毒疫苗不能保护马立

克氏病毒,常规疫苗不能保护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超强毒变异株。

14、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哪些?

答: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气温、湿度、阳光、地形、地理分别作用于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易感动物。

①作用于传染源:如一定的地理条件(海、高山)对传染源的转移产生一定的限制,成为天然的隔离条件。季节变换、气候变化引起机体抵抗力的变动。

②作用于传播媒介:如夏季气温上升,乙型脑炎病例增多。温度降低,呼吸道疾病增多。

③作用于易感动物:首先是改变机体抵抗力。如温度和气候的影响。

(2)社会因素: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严格执行兽医法规和防制措施是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的重要保证。

②饲养管理因素:畜舍的整体设计、规划布局、建筑结构、通风设施、饲养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和措施、工作人员素质乃至垫料种类等都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

14、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方法?

答:(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on study),是一种以现场调查为主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对特定动物群有关的资料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及数据处理等,客观的描述一定时间内群体疫病的三间分布状况和动态过程,为进一步研究病因、制定防制措施并评价其效果提供线索和依据。

(2)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为了从疫病分布现象中找出规律性,进一步分析和鉴别疫病的主要病因或某特定因素与疫病的相关性,评估各种因素的定量效果或病因假设,需要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揭示和分析不同群体间的差异性。

(3)队列研究(cohort study):队列是指具有共同经历或暴露于共同因素的群体。队列研究是以未患有所研究疾病的动物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暴露程度高低分为两组或多组,然后分别追踪观察一定时间后比较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以达到验证病因假设的目的。

(4)流行病学实验(epidemiological experiment):是指根据研究的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试验方案,将试验动物随机地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并对其人为的施加或减少某种处理因素,然后观察该处理的结果,比较并分析组间动物的结局及效应上的差异。

(5)疫病暴发调查(outbreak investigation):疫病暴发是指局部地区或某个养殖场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病例的现象。多数是因为动物群存在某种共同致病因子或共同传播途径所致,在实践中分为同源

性暴发和连续传播性暴发。

(6)流行病学监测(epidemiological surveillance):指连续、系统和完整地收集与某些动物疾病有关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反馈和利用信息的过程。

(7)血清流行病学(seroepidemiology):是按一定的比例随机抽样,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动物群中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等成分,借以了解疫病的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疫病发生原因并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流行病学分支。

(8)分子流行病学(molecular epidemiology):是指应用先进的实验技术测量生物学标志,结合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阐明疾病相关分子的分布和变迁与疾病发生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与评价相应防制措施的科学。

15、潜伏期在防制传染病的实际工作中有何意义和用途?

答:(1)潜伏期与传染病的传播特性有关,如潜伏期短的传染病通常来势凶猛、传播迅速;

(2)帮助判断感染的时间并查找感染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3)确定传染病封锁和解除封锁的时间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对动物的隔离观察时间;

(4)确定免疫接种的类型,如处于传染病潜伏期内动物需要被动免疫接种,周围动物则需要紧急疫苗接种等;

(5)有助于评价防制措施的临床效果,如实施某措施后需要经过该病潜伏期限的观察,比较前后病例数变化便可评价该措施是否有效;

(6)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对处于潜伏期的动物更要引起注意,因为它们是危害最大的传染源。

16、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病原体侵入易感动物的途径很多,而且一多种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感染动物。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必须通过的场所、路径,它包括了传播媒介,是具体的、客观的、特指的和物化的;后者是指病原体通过各种传播路径进入动物机体时所表现的形式,如直接和间接、横向和纵向、水平和垂直、机械性和生物性等,它是抽象的,人们主观归纳的、泛指的和物化的。但两者又密切联系,因为无论哪种传播方式都要通过特定的传播途径表现出来,例如垂直传播需要卵子、精子、胎盘和产道等途径才能实现,额水平传播则可以通过除此以外的所有其他途径来实现;所有的间接传播方式都是以传播媒介为载体的,都需要传播媒介的参与。在描述传播时往往把方式和途径联合使用,例如我们可以这样说,猪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空气呼吸道(途径)间接(方式)传播的。

★17、传染病防制措施制定的原则?

答:(1)建立、健全各级特别是基层兽医防疫机构,以保证兽医防疫措施的贯彻落实。

(2)加强和完善兽医防疫法律法规建设

(3)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搞好饲养管理、防疫卫生、预防接种、检疫、隔离、消毒等综合性防疫措施,以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控制和杜绝传染病的传播蔓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4)加强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

(5)突出不同传染病防制工作的主导环节

18、传染病综合性防制措施的内容?

答:⒈疫情报告和诊断;⒉检疫;⒊隔离和封锁;⒋消毒、杀虫、灭鼠、防鸟。

(1)疫病的预防(prevention): 采取各种措施将某种传染病病排除在一个未受感染的动物群群之外。通常有两种含义:即通过多种隔离设施和检疫措施等阻止某种传染源进入一个尚未被污染的国家或地区;或通过集体免疫接种、药物预防和环境控制等措施,保护动物群免遭已存在于该国家或地区的疫病传染。(2)疫病的控制(control):采取各种方法,降低已出现于动物群中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将该种传染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加以就地扑灭的防疫措施。

(3)疫病的消灭(eradication): 是指在限定地区内根除一种或几种病原微生物而采取多种措施的统称,通常也指动物疫病在限定地区内被根除的状态。

(4)疫病净化(cleanup):指通过采取检疫、消毒、扑杀或淘汰等技术措施,使某一地区或养殖场内的某种或某些动物传染病在限定时间内逐渐被清除的状态。

19、动物传染病控制的一般性措施?

答:(1)加强人员的防疫知识和兽医法规教育;

(2)规模化养殖场的规划和布局;

(3)规模化养殖场的隔离制度和设施;

①建立完善的隔离设施;

②建立配套的防疫制度;

③全进全出制和良知繁育体系建设

(4)强化动物群的饲养管理;

(5)杀虫和灭鼠;

传染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测试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测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霍乱的病原体形状为:() A、杆菌 B、弧菌 C、球菌 D、螺旋体 2、按传染病防治法霍乱为:() A、甲类传染病 B、乙类传染病 C、丙类传染病 D、未被列入分类 3、鼠疫是主要通过下列哪种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 A、野鼠 B、鼠蚤 C、蚊子 D、家鼠 4、鼠疫杆菌属哪种细菌:() A、革兰氏染色阴性需氧菌 B、革兰氏染色阴性厌氧菌 C、革兰氏染色阳性需氧菌 D、革兰氏染色阳性厌氧菌 5、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英文名称缩写为:( ) A、AIDS B、SARS C、ARDS D、HFRS 6、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为:( ) A、轮状病毒 B、冠状病毒 C、衣原体 D、支原体 7、流行性感冒是:() A、消化道传染病 B、呼吸道传染病 C、虫媒传染病 D、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8、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为:() A、夏秋季 B、秋冬季 C、冬春季 D、春夏季 9、甲类传染病有:() A、霍乱、鼠疫 B、麻疹、疟疾 C、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10、传染病流行是指:()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 C 、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二、是非题 1、霍乱的病原体为革兰氏阴性菌。() 2、霍乱为烈性肠道传染病。() 3、人群对鼠疫杆菌普遍易感。() 4、肺鼠疫患者胸部X线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 5、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又称为呼吸窘迫综合征。( ) 6、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弱。( ) 7、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8、流行性感冒的易感人群为儿童和老年人。() 9、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 10、对甲类传染病的疑似病例,可以进行居家隔离治疗。()

传染病学选择题题库

传染病学选择题题库 一、七十道选择(靠谱程度:★★★☆☆) 1.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 A.口腔念珠菌病 B.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C.外阴部疱疹病毒感染 D.疱疹性直肠炎 E.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2.下列哪项是脑膜炎球菌的正确特性 A.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阳性 B.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外毒素 C.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中,该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外,少数在细胞内 D.抵抗力弱,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而易于自溶 E.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我国预防血吸虫病的重点措施是: A.灭螺 B.普治 C.灭螺和普治 D.粪便和水源管理 E.保护易感人群 4.自疟疾非流行区到海南旅游,预防措施可采取: A.乙胺嘧啶25mg,每周1次 B.氯喹0.3g,每周1次 C.哌喹0.6g,2~4周1次 D.甲氟喹0.25g,每周1次 E.周效磺胺0.5g,每周1次 5.痢疾杆菌致病作用的决定因素是 A.内毒素 B.肠毒素 C.神经毒素 D.细胞毒素 E.侵袭作用 6.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始见于传染病的 A.潜伏期 B.前驱期 C.症状明显期 D.恢复期 E.以上都不是 7.菌痢的病原体属于: A.志贺菌属 B.沙门菌属 C.类志贺毗邻单胞菌属 D.弧菌属 E.弯曲菌属 8.下列哪项不为传染源 A.显性感染 B.隐性感染 C.潜伏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受感染的动物 9.阿米巴病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A.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机械性损伤 B.溶组织内阿米巴释放的毒素 C.迟发型变态反应 D.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接触性溶解细胞作用及水解酶使组织破坏 E.继发感染 10.确诊疟疾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 A.血涂片 B.血培养 C.骨髓培养 D.骨髓涂片 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城镇和农村要求于发现霍乱后多少时间内上报: A.3小时和6小时 B.2小时和6小时 C.12小时和24小时 D.24小时和48小时 E.48小时和72小时 12.下列水痘病人的治疗措施错误的是 A.加强皮肤护理 B.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C.对症治疗 D.皮疹广泛时加用激素 E.疱疹破溃处可涂2%龙胆紫及抗生素软膏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霍乱属于何种传染病: A.强制管理传染病 B.严格管理传染病 C.监测管理传染病 D.限期控制的传染病 E.到2000年消灭的传染病 14.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肠毒素 D.直接致组织坏死作用 E.神经毒素 15暴发型流脑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 A.内毒素所致DIC B.脑膜炎球菌直接引起广泛的血管内皮损害 C.内毒素所致的急性微循环障碍 D.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E.内毒素所致脑水肿、颅内高压 16.关于黑尿热的原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患者红细胞缺乏G-6-PD B.与抗疟药,特别是伯氨喹啉有关

传染病防治知识试题最新版本

传染病防治知识试题库(共100题) 一、单选题(70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是:( D )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蚊虫传播 2、甲类传染病有:(A ) A、霍乱、鼠疫 B、麻疹、疟疾 C、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3、传染病流行是指:(C)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C 、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4、病原携带者是指:( C ) A、接触病原体的人 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5、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采取下列措施哪项是错误的:( B ) A、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 B、对疑似病人应统一集中治疗

C、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D、拒绝隔离治疗时,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6、造成人群易感因素降低的是(C ) A、新生人口增加B易感者的集中C人工免疫D新兵入伍 7、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几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A) A 2小时 B 6小时 C 12小时 D 24小时 8、下面哪种病毒不能引起手足口病?(D ) A、小RNA病毒科 B、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 C、埃可病毒 D、痢疾杆菌 9、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后,应于几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C )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10、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下面哪项不是?( D ) A、病人 B、隐性感染者 C、健康携带者 D、牲畜 4、手足口病哪个年龄组发病率高?(A ) A、≤3岁 B、3-5岁 C、5-7岁 D、7-12岁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54994

一、名词解释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二、填空题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 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2.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有特异性病原 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免疫 性。 3.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潜伏 期、前驱期、症状明显 期和恢复期。

三、选择题 1 传染病法规定,属甲类传染病的是()D A肝炎 B.爱滋病 C.疟疾 D.鼠疫 E.伤寒 2.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E A.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B.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C .气温、雨量 D.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E.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3. 在传染过程的下列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C A.隐性感染 B. 潜在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病原体被消除或排出体外 4.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A A. IgM B.IgG C. IgA D. IgE E. IgD 5.确定一个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B A.最短潜伏期B. 最长潜伏期C. 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 E.前驱期

6.构成伟染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A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B、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C、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特异性定位 D、病原体、人体和病原体所处的环境 E、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作用 7.下列疾病在传染过程中,表现为“显性感染多”的是:()B A、乙型脑炎 B、麻疹 C、流得性脑脊髓膜炎 D、白喉 E、脊髓灰质炎 8.传染病的防治原则()A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C、管理食物、水源、粪便、消灭蚊蝇 D、管理水,管理饮食,卫生管理,灭蝇 E、环境卫生管理,水源食物管理、灭蝇 9.传染病最主要的特征是:()A

学校疫情知识测试题目.

一、填空题 01传染病会人传人吗? 答案:会 02 口罩戴了一面后,可以反过来再裁一段时间,对吗? 答案:不对 03目前传染病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类传染病,并采取了—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答案:乙、甲 04医用口罩在没有接触明确或疑似感染源,未变形、弄湿或弄脏的情况卜-可以使用—个小时。 答案:4 05和同学说话,最好隔—米以上。 答案:1 06疫情期间出现发热、咳嗽的时候要不要去学校?—(填“去”或者"不去”) 答案:不去 07物品表面消毒时用多少浓度的酒精?—% 答案:75 08在食堂吃饭时为了方便交流,要近距离面对面地坐,对吗? 答案:不对 09佩戴多层口罩,才能有效预防病毒,对吗? 答案:不对 10为了预防病毒感染,宿舍不能开窗,对吗? 答案:不对 11佩戴医用口罩时,浅色朝外,金属条朝上对吗? 答案:不对 12传染病感染后,大多数会发展至重型、危重型,所以很恐怖,对吗? 答案:不对

13只有去过XX,或者与XX人接触后才可能感染传染病,对吗? 答案:不对 14要开学了,我虽然从XX赶回学校,但只要我家里没有疑似或确诊病人,就可以不用告诉老师,对吗? 答案:不对 15人体感染传染病后,主要表现为什么? 答案:发热、乏力、干咳 16疫情期间,只要发热、咳嗽,很有可能就是感染了传染病,对吗? 答案:不对 二、单选题 01传染病最早在哪个城市被发现? A.岳阳 C.广州 B.XX D.北京 答案:B 02与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后需要隔离多少天? A.7天 C.14 天 B.10 天 D.20 天 答案:C 03哪些人群感染传染病后更容易发生传染病? A.老年人 c.免疫力低卜-人群 B.有慢性基础疾病人群

传染病学题库

总论练习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除外:( e ) A.有特异病原体 B.有传染性 C.有感染后免疫 D.有流行病学特征 E.有感染中毒症状 2、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b 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E.潜伏性感染 3、可用普通显微镜检查涂片来确定病原体而确诊的疾病是,除外: e A.血液涂片检查微丝蚴B.骨髓涂片检查疟原虫C.皮肤淤斑涂片检查脑膜炎球菌 D.肝脏脓液涂片检查阿米巴原虫E.粪便涂片检查痢疾杆菌 4、下列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依次为:( e ) A.猩红热、天花、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B.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C.天花、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D.水痘、天花、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E.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5、须按甲类传染病处治的是:d A.艾滋病、肺炭疽B.艾滋病、传染性非典C.艾滋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D.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E.炭疽、传染性非典 6、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e )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E.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7、在我国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中,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 ( e ) A.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B.艾滋病 C.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D.狂犬病 E.鼠疫 8、提高人群免疫力起关键作用的是:( c) A.改善营养 B.锻炼身体 C.预防接种 D.防止感染 E.预防服药9、传染病检疫期限的确定是依据该病的:( c ) A.隔离期 B.传染期 C.最长潜伏期 D.最短潜伏期 E.平均潜伏期 10、甲类传染病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城镇应于发现后:( a ) A.2小时内 B.6小时内 C.10小时内 D.12小时内 E.24小时内 1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 b A.机会性感染B.潜伏性感染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 12、在感染过程中,血液中最先出现的是:( a) A. 特异性IgM抗体 B.特异性IgG抗体 C.特异性IgA抗体 D. 特异性IgD抗体 E.特异性IgE抗体 13、感染过程的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 c )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14、关于隐性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c ) A.无或仅有轻微组织损伤 B.无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 C.不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D.有的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 E.有的传染病几乎无隐性感染 15、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是:(b )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重复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16、主要通过性传播的传染病是: ( c ) A.乙型肝炎 B.丙型肝炎 C.艾滋病 D.结核病 E.疟疾 17、甲类传染病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农村不应超过:( a ) A.6小时 B.8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E.24小时 18、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e) A.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19、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以下方面,但除外:d

传染病知识试题答案20200615011333

预防传染病知识竞赛试卷 一、单选题: 1、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期限为(C)天。 A、3 B、5 C、7 D、9 2、中国2012年达到消除麻疹目标,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C) A. 1/万以下 B.1/10万以下 C.1/100万以下 D.1/1000万以下 3、下列哪些途径会传播丙型肝炎(B) A.接吻 B.共用针头 C.喷嚏、咳嗽 D.共用餐具和水杯 4、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目前按甲乙丙类管理的传染病是:(B) A. 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B.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C.甲类1种,乙类27种,丙类10种; D.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0种; 5、某县CDC疫情管理员在浏览传染病报告卡时,发现外地报告 本地手足口病1例重症患者,且报告卡片未审核,这个病例应该由何地疾控中心审核比较合适(B)

A.本地县级CDC疫情管理员 B. 报告医疗机构属地县级CDC疫情管理员 C. 两地县级CDC疫情管理员 D. 报告医疗机构属地市级CDC疫情管理员 6、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B)监测。 A主动B被动C哨点D突发公共卫生 7、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可能受感染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E)。 A最短潜伏期B5天C15天D30天E最长潜伏期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D)。 A病原体能通过动物传播到人的疾病。 B以动物作为传染源,并在动物间传播的疾病。 C 一种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生存繁殖。 D 一种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生存繁殖,并只在一定条件下传给人和家畜。 E经常在某一地区某一人群呈地方性流行的疾病。 9、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E)。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B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者C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D传染来源、传染途径、易感人群 E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0、鼠疫应米取的隔离类型是(A)。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二、填空题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2.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有特异性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免疫性。 3.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 三、选择题 1 传染病法规定,属甲类传染病的是()D

A肝炎 B.爱滋病 C.疟疾 D.鼠疫 E.伤寒 2.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E A.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B.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C .气温、雨量 D.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E.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3. 在传染过程的下列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C A.隐性感染 B. 潜在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病原体被消除或排出体外 4.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A A. IgM B.IgG C. IgA D. IgE E. IgD 5.确定一个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B A.最短潜伏期B. 最长潜伏期C. 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 E.前驱期 6.构成伟染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A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测试题-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测试题 单位:姓名:职称:成绩: 一、单选题:(共36题,每题2分,共72分):请将您认为正确的答案字母填到“()”里 1、霍乱是(1) A、甲类传染病; B、乙类传染病; C、丙类传染病; D、自然疫源性疾病。 2、典型霍乱分以下三期:(2) A、泄吐期、反应期、脱水虚脱期、; B、发热期、脱水虚脱期、反应期; C、泄吐期、脱水虚脱期、少尿期; D、泄吐期、脱水虚脱期、反应期 3、霍乱的报告实现:(2 ) A、城镇4小时、农村12小时; B、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 C、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 D、城镇12小时、农村24小时; 4、肺鼠疫隔离期:(4 ) A、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3次痰菌阴性; B、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痰菌阴性; C、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4次痰菌阴性; D、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5次痰菌阴性。 5、鼠疫特异性治疗:( 4 ) A、青霉素; B、病毒唑; C、林可霉素; D、链霉素。 6、肺鼠疫潜伏期为( 4 ) A、1-6天 B、4-7天 C、一周以上 D、数小时至3天 7、怀疑有感染烈性传染病的可能性后,一般应根据其潜伏期决定隔离观察的时间,鼠疫是几天(4 ) A、一天内 B、1-3天 C、2-5天 D、9天 8、哪一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4) A、性接触; B、血液接触; C、母婴接触; D、近距离呼吸道传播。 9、、HIV感染人体后的三期:(1) A、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期 B、无症状感染、急性感染期、艾滋病期; C、艾滋病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 D、急性感染期、艾滋病期、无症状感染期。 10、WHO对艾滋病扩大的监测诊断标准(1) A、体征减轻,大于10%或恶病质,伴有腹泻或发热 B、持续性发热超过3个月 C、白细胞减少 D、伴有皮疹 11、SARS临床诊断思维错误的是:( 3 ) A、不是“SARS”:进入正常医疗程序; B、不像“SARS”:医学观察; C、疑似“SARS”:留院观察,双人间病房; D、临床诊断:定点医院,单人单间病房。

传染病预防知识相关试题库j

2020年度传染病预防知识试题 传染病试题库 一、选择题 1.乙醇的常用消毒浓度为 A、60% B、65% C、70% D、75% E、90% 答案:121、D 2.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肠出血 B、肠穿孔 C、中毒性心肌炎 D、中毒性肺炎 E、肾衰竭 答案:134、B 3.出疹性传染病疹子的形态分为4大类,不包括 A、斑疹 B、风疹 C、出血疹 D、疱疹或脓疱疹 E、荨麻疹 答案:129、B 4.一般隔离的种类不包括 A、呼吸道隔离 B、消化道隔离 C、泌尿道隔离 D、昆虫隔离 E、接触隔离 答案:124、C 5.男,22岁。腹泻呕吐20小时,大便20余次,黄色水样,无腹痛,无发热,尿少,呈中度脱水,周围血RBC5、6×10↑(12)/L,WBC10、5×10↑9/L,Hb160g/L。下列

哪项检查最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A、血培养 B、大便涂片镜检 C、血清学试验 D、大便培养 E、尿培养 答案:21、D 6.夏季一病人急起剧烈腹泻、呕吐,无腹痛,大便呈米泔水样。BP70/50mmHg,,大便检查:悬滴时有穿梭运动的弧菌,大便直接涂片染色见鱼群状排列弧菌。最可能的诊断为 A、菌痢 B、霍乱 C、伤寒 D、肠阿米巴痢疾 E、慢性寄生虫病 答案:19、B 7.流行性出血热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治疗,应排除下列哪项 A、补充血小板 B、补充凝血因子 C、局部用凝血酶 D、氨基己酸 E、肝素 答案:41、E 8.肝性脑病时,为减少肠道有毒物质的产生,首选哪种抗菌药物 A、青霉素大剂量静脉输入 B、氯霉素 C、红霉素 D、磺胺嘧啶 E、新霉素或阿米卡星口服 答案:20、E 9.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低血压的主要原因是 A、继发细菌感染 B、小动脉痉挛 C、高热、大汗、呕吐所致的血容量下降 D、严重的腔道出血 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传染病防治法知识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防治法》知识试题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 A.甲类、乙类 B.甲类、乙类、丙类 C.A类、B类 6.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A.进行严密消毒后处理 B.按照领导提出的要求进行处理 C.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7.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报告。A.政府卫生部门 B.公安部门 C.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8.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的政策是:()A.根据当地情况,实行部分免费 B.全部免费 C.全部收费 9.流行性感冒属于()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11.病原携带者是指() A.恢复期传染病病人 B.急性期传染病病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15、目前,我国7周岁及以下儿童应按程序接种的计划免疫范围内的疫苗有() A.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 B.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水痘 C.风疹、腮腺炎、麻疹 16、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以及引起流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A.传染源 B.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 C.动物宿主和易感儿童 17、作为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有() A.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B.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C.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18、保护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主要是指() A.保证一定的营养,改善生活环境。B.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C.以上都可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19、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 A.经血传播、围产期母婴传播 B.性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C.以上均包括 20、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导语: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染病试题及答案,欢迎参考!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医院感染: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2、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3、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um)在空气中短距离(1米内)移动使易感人群的口、鼻粘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5、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传播。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医院感染的形式有五种:即交叉感染、环境感染、(自身感染)、(医源性感染)和(垂直感染)。2、大量实践证明,(手卫生)是控制院感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3、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医院感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是:(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 5、凡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但是无明显或异常污染,也无技术上失误的切口,称为(清洁-污染)切口。 6、手术前预防使用抗菌素的时机极为关键,应在切开皮肤(黏膜)前(30min )(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 90)。不应在病房给药,而应在(手术室)给药。 7、新生儿禁用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 8、国家卫生部规定,医院感染发病率,一级医院(<7% ),二级医院<8%,三级医院<10%,各级医院感染漏报率≤20%。 9、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疾病的传播,称为(空气传播)。10、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h,如手术延长到(3小时)以上,或失血量超过1500m1,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也属于医院感染。(√)2、:污染-感染(IV类)切口指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者;被胃肠道内

传染病考试题目

医疗机构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试卷 姓名单位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 1.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种(C) A.32种 B.35种 C.37种 D.39种 2. 下列哪种传染病属于甲类传染病(A) A.鼠疫 B.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C.艾滋病 D.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3. 下列哪种传染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D) A.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B.肺结核 C.百日咳 D.流行性腮腺炎 4. 传染病流行过程不包括的是:(A) A.潜伏期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5. 有关疾病的流行强度描述错误的是:(C) A.散发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呈散在发生。 B.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C.所有暴发疫情其病人均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D.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时(如3~10倍) 6. 人禽流感的实验室诊断依据是:(C) A.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正常 B.血液中血小板总数降低 C.恢复期病人血清中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 D.x线胸部检查出现阴影 7. 人患禽流感潜伏期为(D) A.1天 B.14天 C.9天 D.7天以内 8. 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亚型是(A) A.H5N1 B.H7N7 C.H9N2 D.H9N1 9. 人禽流感抗病毒治疗首选:(D) A.利巴韦林 B.泛昔洛韦 C.金刚烷胺 D.达非 10.用奥司他韦治疗流感,可减轻发病和症状,但应在发病()天内使用。(D)A.5 B.4 C.3 D.2

2017年度院感及传染病知识试题

2017年度医院感染及传染病知识试题 科室__________日期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分数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艾滋病预防性用药应在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___小时。() A 12小时 B 24小时 C 36小时 D 48小时 2.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的是() A 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临床症状或体征者 B 由损伤而产生的炎症或由非生物因子刺激产生的炎性反应 C 婴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如CMV、弓形虫发生在出生后48小时以内者 D 住院中由于治疗措施而激活的感染 3.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时间是:() A 4小时 B 6小时 C 8小时 D 6-8小时 4.HBV暴露,24小时内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一支(400U),3-4周再加强注射一支(400U)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且乙肝抗体检查阴性者或较低者,于___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最迟24小时应接种完毕。() A 4小时 B 6小时 C 8小时 D 10小时 5.下列症状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是() A 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B 发热,胸痛,胸水外观呈脓性、或带臭味 C 发热、胸痛、奇脉或心脏扩大,呼吸暂停,心动过缓 D 急性腹泻,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 6.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刷洗双手,正确的顺序是()。 A 前臂,腕部,手背,手掌,手指,指缝,指甲 B 手指,指缝,手背,手掌,腕部,前臂 C 前臂,腕部,指甲,指缝,手背,手掌 D 手掌,腕部,手指,前臂,指甲,指缝 7.手消毒效果应达到的要求: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数应()。 A ≤10cfu/cm B ≤5cfu/cm C ≤15cfu/cm D ≤8cfu/cm 8.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国际洗手日为哪一天?() A 10月5日 B 10月10日 C 10月15日 D 10月25日 9.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规则,可减少百分之多少的医院感染?() A 10%以下 B 10-15% C15-20% D20-30% 10.卫生手消毒是指() A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常居菌的过程。 B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C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常居菌和暂居菌的过程。 11.飞沫传播是一种近距离传播,近距离是() A 1米以内 B 1.2米以内 C 1.5米以内 D 2米以内 12.空气传播是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微粒子直径为()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相关知识考试 科室姓名____ 成绩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中华人民共与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与管理得传染病共三类 39 种,分为甲类 2 种、乙类 26 种、丙类 11 种。 2、《中华人民共与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得分诊点进行初诊。 3、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得肝炎病毒为: HAV 、 HEV 。 4、水痘病例应隔离至水痘疱疹完全结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15天。 5、感染性腹泻好发于夏秋季节,主要传播途径就是粪-口传播。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临床表现、粪便常规检查、 6、手足口病就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得世界范围广泛流行得常见传染病之一。 7、能有效预防控制手足口病得关键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8、引发手足口病得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16 型与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 9、手足口病得传染源就是患者与隐性感染者。 10、潜伏期一般就是 3-7 天,没有明显得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二、单项选择题每空5分,共60分 1、我国传染病法就是从哪年开始实施,又就是哪年重新修订:( D) A、1998年,2003年 B、1989年,2003年 C、1998年2004年 D、1989年,2004年 2、新修订得传染病法规定得传染病增加了哪些疾病:( C)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B、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C、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D、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与水痘 3、在新修订得传染病法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下列哪一类:( B )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不属于传染病法中得法定传染病 4、在新修订得传染病法中,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下列哪一类:(B)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不属于传染病法中得法定传染病 5、下列哪一组传染病,以前属于丙类传染病,现在修订为乙类:( C ) A、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B、黑热病、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 C、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 D、肺结核、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6、下列哪一组传染病,以前属于乙类传染病,现在修订为丙类:( A ) A、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B、黑热病、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 C、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 D、肺结核、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

传染病考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考试题 一、选择 1、麻疹疑似病例的定义是:出现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 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麻疹疑似病例 A 发热、皮疹 B 发热、头痛 C 皮疹、乏力 D 发热、乏力 2、风疹的控制措施中,病人隔离期是以出疹第1天起至出疹第天,有合并症者延长至 第天 A 10,20 B 5,15 C 10,15 D 5,10 3、水痘应急接种应在发现疫情后天内完成,接种率≥95% A 5 B 10 C 3 D 7 4、抗狂犬病血清按照每公斤体重计算。 A 40IU∕kg B 10IU∕kg C 20IU∕kg D 30IU∕kg、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主要是通过传播 A. 蚊 B.蜱 C.接触 D. 垂直 6、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复制的指标为 A.血清HBV DNA,HBeAg B.血清抗HBcIgM C.肝内HBcAg D.以上全对 7、甲型、戊型肝炎爆发或流行时应采取的措施 A.及时发现病人、尽快隔离、及时报告,密切注意疫情动态,疫点消毒 B.流行病学调查 C.甲型肝炎密切接触者可接种普通免疫球蛋白,对周围人群可接种甲肝疫苗 D.以上全对 8、手足口病好发于哪些人群 A.5岁以下儿童B.成人C.学龄儿童D.人群普遍易感 9、流感样病例标本采集完成后应保存在 A. 常温 B.4℃ C.-20℃ D. -70℃ 10、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是指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例以上的不明原因 肺炎病例。 A. 2例及以上 B.3例及以上 C.4例及以上 D.5例及以上 11、典型霍乱大便的特点为: A.血水样便 B.米泔水样便 C.脓血便 D.果酱样便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海通乡卫生院2017年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 1、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已于年月日经全国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于年月日开始实施。 2、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的方针,结合,管理,依靠,依靠。 3、传染病分为类类和类,其中甲类种,乙类种,丙类 种。 4、对乙类传染病中、和,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选择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是: ( )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蚊虫传播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是: ( ) A、脑膜炎双球菌 B、肺炎双球菌 C、流感嗜血杆菌 D、结核杆菌 3、流行性腮腺炎表现为: ( ) A、显非化脓性炎症、腮管口红肿。 B、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 C、颌下肿大,有压痛,局部皮肤发红。 D、耳后肿大,有压痛,局部皮肤发红。

4、被犬咬伤右小腿,伤口深,咬伤面积大,在当地行伤口缝合,此时对伤口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伤口已缝合,不必再处理 B、对伤口表面用碘酒、酒精消毒 C、切开伤口,用肥皂水冲洗后在缝合 D、切开伤口,用肥皂水冲洗,碘酒酒精消毒 E、切开伤口,用肥皂水冲洗,碘酒酒精消毒,免疫球蛋白浸润注射 5、甲类传染病有:()A、霍乱、鼠疫B、麻疹、疟疾C、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6、传染病流行是指:()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C 、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着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着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7、传染病爆发是指:()A、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多种传染病B、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C、短期内在局部地区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D、短期内在一个医院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疗措施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已于 2004 年 8 月 28 日经全国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于 2004 年 12 月 1 日开始实施。 2、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3、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甲类2 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培训测试卷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培训测试卷 姓名科室 得分 一、选择题 1、流行性感冒潜伏期一般( ) A、1-3天B、3-4天C、5天D、5-8天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是:( ) A、脑膜炎双球菌 B、肺炎双球菌 C、流感嗜血杆菌 D、结核杆菌 3、麻疹一般多少天可治愈() A、3天B、5天C、8天D、10天 4、水痘是由什么病毒引起() A、流感病毒 B、带状疱疹病毒C、麻疹病毒D、柯萨奇病毒 5、流行性腮腺炎表现为:() A、显非化脓性炎症、腮管口红肿。 B、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 C、颌下肿大,有压痛,局部皮肤发红。D、耳后肿大,有压痛,局部皮肤发红。 6、麻疹是通过( )途径传播 A、空气传播 B、饮食传播 C、呼吸道飞沫传播D、水传播7、麻疹潜伏期( ) A、2-3天B、3-5天C、5-7天D、8-12天

18、春季传染病大多都是() A、呼吸道传染病 B、消化道传染病 C、血液传染病 D、体表传染病 9、乙类传染病有( )种 A、25 B、26 C、39 D、40 10、丙类传染病有()种 A、10 B、11 C、15 D、23 二、多选题 1、春季传染病有( ) A、流行性感冒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麻疹 D、水痘 E、腮腺炎 2、水痘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 ) A、空气传播 B、水传播 C、饮食传播 D、接触传播E、生物媒介传播 3、人类传染病有() A、呼吸道传染病 B、消化道传染病 C、血液传染病 D、体表传染病 4、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要做到() A、早发现 B、早隔离 C、早诊断 D、早治疗 5、甲类传染病是( ) A、鼠疫、B、霍乱、C、禽流感D、天花

传染病知识试题

传染病防控知识(131 题) 一、单选题: 1、中国2012 年达到消除麻疹目标,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 () A. 1/万以下 B.1/10 万以下 C.1/100万以下 D.1/1000 万以下 2、下列哪些途径会传播丙型肝炎() A. 接吻 B. 共用针头 C.喷嚏、咳嗽 D.共用餐具和水杯 3、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目前按甲乙丙类管理的传染病是:( ) A. 甲类 2 种,乙类25 种,丙类10种; B. 甲类 2 种,乙类26种,丙类11 种; C. 甲类 1 种,乙类27种,丙类10种; D. 甲类 2 种,乙类27 种,丙类10种; 4、某县CDC 疫情管理员在浏览传染病报告卡时,发现外地报告本地 手足口病 1 例重症患者,且报告卡片未审核,这个病例应该由何地疾控中心审核比较合适() A. 本地县级CDC 疫情管理员 B. 报告医疗机构属地县级CDC 疫情管理员 C. 两地县级CDC 疫情管理员

D. 报告医疗机构属地市级CDC 疫情管理员 5、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监测。 A 主动 B 被动 C 哨点 D 突发公共卫生 7、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可能受感染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 A 最短潜伏期B5 天C15 天D30 天 E 最长潜伏期 8、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 A 病原体能通过动物传播到人的疾病。 B 以动物作为传染源,并在动物间传播的疾病。 C 一种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生存繁殖。 D 一种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生存繁殖,并只在一定条件下传给人和家畜。 E 经常在某一地区某一人群呈地方性流行的疾病。 9、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 A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 B 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者 C 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 传染来源、传染途径、易感人群 E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0、鼠疫应采取的隔离类型是()。 A 严密隔离 B 呼吸道隔离 C 消化道隔离 D 接触隔离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科室:得分: 一、填空题 1、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已于年月日经全国第十届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于年月日开始实施。 2、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的方针,结合, 管理,依靠,依靠。 3、传染病分为类类和类,其中甲类种,乙类种, 丙类种。 4、对乙类传染病中、和,采取甲类传 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制度;对传 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二、选择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是: ( )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蚊虫传播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是: ( ) A、脑膜炎双球菌 B、肺炎双球菌 C、流感嗜血杆菌 D、结核杆菌

3、流行性腮腺炎表现为: ( ) A、显非化脓性炎症、腮管口红肿。 B、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 C、颌下肿大,有压痛,局部皮肤发红。 D、耳后肿大,有压痛,局部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皮肤发红。 4、被犬咬伤右小腿,伤口深,咬伤面积大,在当地行伤口缝合,此时对伤口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伤口已缝合,不必再处理 B、对伤口表面用碘酒、酒精消毒 C、切开伤口,用肥皂水冲洗后在缝合 D、切开伤口,用肥皂水冲洗,碘酒酒精消毒 E、切开伤口,用肥皂水冲洗,碘酒酒精消毒,免疫球蛋白浸润注射 5、甲类传染病有:() A、霍乱、鼠疫 B、麻疹、疟疾 C、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6、传染病流行是指:()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C 、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7、疫区是指:() A、发生传染病的那个村子 B、发生传染病的那个医院 C、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可能波及的地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