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天津市海河沿岸景观节点分析

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天津市海河沿岸景观节点分析

河北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天津市海河沿岸景观节点分析

姓名:王然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设计艺术学

指导教师:章锦荣

20081101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

—天津市海河沿岸景观节点分析

摘要

水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滨水区作为城市特殊的环境地段和城市最富于活力的公共开放空间,为拥挤的城市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亲水环境和公共绿地,承载着人们的生存空间。我国许多城市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滨水自然条件对滨水地区进行规划整治,使滨水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海河曾誉为天津市的“母亲河”,2003年初,天津市启动了海河改造工程,计划用10—15年时间,将海河建设成为独具特色、国际一流的服务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把其打造成东方的“塞纳河”。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强调指出“海河的规划改造不能沿袭原有的单一功能”,应充分考虑堤岸的多功能性,市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休闲功能,这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和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方面。鉴于此,本文期望从“人性化设计”这一角度出发,对当其滨水景观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出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方法和对策,充分体现其意义。

本课题主要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滨水景观的人性化设计进行阐述;横向主要论述人体工程学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环境心理学在滨水景观中的运用、视觉规律在滨水景观中的拓展三个方面;纵向通过对“点”—— 环境设施、“线”——景观的意境、“面”—— 整体空间布局三个层次进行阐述研究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横、纵两个方面相互渗透、交融,使课题理论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性化”的理念不只局限在当前的设计,服务于当代的人类,而且应是长远的、尊重自然的、维护生态的、切实为人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这正是本文笔者的观点所在。

关键词: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技术与艺术的整合,文化与品质的传达,生态原则体现

i

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天津市海河沿岸景观节点分析

ii

RESEARCH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HUMANDESIGN—ANALYZING TIANJIN

HAIHE RIVER LANDSCAPE NODES

Abstract

Wa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survival, development,Waterfront as a special s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most dynamic of public open space in urban provide the precious water environment and public green space to the crowded city, carrying people's living space. Many cities in China to use its unique natural conditions on the waterfront planed waterfront, so that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and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m. Tianjin's Haihe River have been hailed as the "Mother River", early in 2003, the Haihe River in Tianjin to start renovation project, plans to use 10-15 years, the Haihe River will be built into a unique, world-class service with the economic, cultural zone, the landscape , to consider the Haihe River as a East "seine." Tianjin municipal government leadership has repeatedly stressed that “the Haihe River planning unable to follow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single-function”, the bank should take full account of versatility, people close to nature of the entertainment and leisure functions, which is reflected in people-oriented concept and urban cultur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In view of this, look forward to this article from the "humanization design" point of view, analyzing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status, summed up some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 to fully reflect the significance.

The main topic of this through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two sides to discuss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human design; The horizontal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ergonomics ,th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the law of the visual in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The vertical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design of public facilities, creating mood and layout space structure. the two sides mutual penetration so that the theoretical part of the topic become an organic whole.

"Humanized" the idea is not limited to the current design, the service of contemporary human beings and should be a long-term, respect for nature, the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and effectively to cre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living space, this is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Where the point of view.

KEY WORDS:waterfront landscape,human design,technology and the arts,

quality and culture,the ecological improvement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 1-1选题背景

自古以来,水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人类文明大都起源于滨水地区,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流域的古希腊文明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近年来,正当人们对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资源锐减、文化失衡、交通拥堵等问题无计可施之时,城市滨水区以丰富多彩的崭新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国家为了带动旧城经济的复苏,就已经重新利用滨水地区的良好区位,把相关的港口、工业区改造成以旅游休闲为主的综合功能区。近期,我国许多城市也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滨水自然条件对滨水地区进行规划整治,把滨水区建设成城市标志性的景观,开了旅游资源,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如:合肥环城河系绿化规划、上海外滩综合改造规划以及天津市海河改造工程等。

海河是天津市内最负盛名的一条河,它曾誉为天津市的“母亲河”,海河之水穿城而过,生生不息,滋养了这片土地,哺育着勤劳、热情、朴实的天津人民。2003年初,天津市启动了海河改造工程,计划用10—15年时间,将海河建设成为独具特色、国际一流的服务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把其打造成东方的“塞纳河”。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强调指出“海河的规划改造不能沿袭原有的单一功能,应充分考虑堤岸的多功能性。”这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和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方面。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伴随着滨水景观开发设计的实践活动的展开,许多项研究活动也随之开展起来。

首先,在上个世纪末,美国率先创办了滨水地区研究中心,并且创办了《waterfront center》杂志;日本也成立了滨水更新中心等;随之由威尼斯大学发起成立的“国际滨水城市研究中心”组织了多项会议,得到了世界各地响应,极大的推动了滨水区相关研究的发展;在近期,我国滨水项目的研究也频繁起来,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吉林主办的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博览会,这次会议把城市滨水设计的历程、理念、功能进一步完善,使人们对滨水区有了更加客观、准确的定位。

随着滨水区研究组织和机构的增多,与滨水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方向也必将越来越深入,在以往的研究中,有针对滨水区城市设计的研究,有针对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演化及环境建设的研究,还有针对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从这些以往的研究来看,所涉及的研究内容都是从城市滨水区用地的空间规划、城市滨水区建筑景观与城市环境的协调等方面着手的,而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与建设方面进行研究的却不多见,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进行探讨的课题就更少了。

§1-3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研究目的:

1

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天津市海河沿岸景观节点分析

2 我国正致力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总体环境的改善已成为其中的重要课题,滨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

发展研究的一项议题,也已被更多的专家学者所重视。但是,当前滨水景观设计中人性化缺失的问题已经突显,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城市公众生活行为的关注以及未对生态环境引起足够的重视。

鉴于此,本文期望从“人性化设计”这一角度出发,找出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新思路和途径,为城市设计者提供一些建议,使其在滨水景观设计时将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于城市环境的创造中,这是本论文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本课题研究意义:

试图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国内滨水景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出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方法和对策,充分体现其意义:只有通过对滨水景观设计理论及实践创作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实实在在地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体现其生态美学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具有强烈个性的、充满活力的、健康的城市滨水景观。

§1-4研究方法

(1)理论、文献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收集和阅读国内外相关资料文献及专著,并对其进行归纳,提炼和总结,以期准确、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经验,并从环境景观艺术、人机工程学理论、环境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中汲取理论经验,充分为我所用,为论文提供全面坚实的理论依据。

(2)社会调研:

笔者进行了社会调研,采用了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多种方式,收集大量资料并对其进行全面分析,针对实例了解各种人群对于滨水景观的需求,作为理论研究的现实依据。

(3)归纳演绎与推理

通过对滨水景观的构成及特征等分析,了解滨水景观的空间布局,以及滨水景观各要素的人性化设计手法,为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借鉴;通过理论知识的收集总结与实地的调研,分析归纳出天津海河沿岸景观节点人性化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1-5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滨水景观的人性化设计进行阐述;横向主要论述人体工程学在滨水景观中的运用、环境心理学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视觉规律在滨水景观中的拓展三个方面;纵向通过对“点”——环境设施、“线”——景观的意境、“面”——整体空间布局三个层次进行阐述研究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横、纵两个方面相互渗透、交融,使课题理论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论文的第五章,引入实例,对天津市海河沿岸景观节点的人性化设计进行评价分析,更加印证了人性化设计在滨水景观中的重要性。文章的最后,笔者表阐明了人性化设计的本质,即:技术与艺术的整合、文化与品质的传达、生态原则的体现。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第二章:滨水景观探源

§2-1滨水景观相关概述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中介空间的表达形式,对滨水环境进行了多方位的诠释,它是水陆交界处内凹、外凸、平直的自然岸线和水流冲蚀所产生的岛、洲、矶、渚、缓坡等天然地貌的有机组合。

滨水景观还涵盖了人工设施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其景观的内涵不仅包含了滨水区的自然风景,更表达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姿态,反映了滨水环境在时空中转化的过程,蕴涵着物质空间与人文景观的两种概念。因此,滨水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人化”的过程,其中 “人化”是指人的社会实践,是在尊重滨水区特有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开发滨水区景观为主导,并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把滨水景观融入城市整体景观设计之中,使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城市滨水景观构成主要包括: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包括水体、堤岸、植被、地形地貌、生物等;人工景观包括构筑物、亲水设施、码头、游步道、广场等;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文物古迹、地域文化、城市记忆等。由于滨水景观处于水陆交界,具有多样发展的可能性,根据毗邻水体的不同性质,其可以分为滨河景观、滨江景观、滨湖景观、滨海景观等。

§2-2滨水景观的特征

滨水景观作为户外活动的场所具有强烈

的空间渗透性,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

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不仅体现了滨水

区的自然风景,而且表达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姿

态,涵盖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两种概念。其

景观魅力在于“人工——自然”的双重性。人

们在户外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多方面的感受:

既能感受到人工设施的便利,又能感受到大自

然的清新;既能体察人工环境的精巧亲切,又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广博。例如上海外滩的滨水景观设计,就展示了人工与自然的双重魅力。(如

图2.1)

§2-3滨水景观与城市空间的关联

滨水景观处于城市中开敞地带,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城市美化运动的先声,1853 -1870年由奥斯曼主持的名为“完美塞纳河”的巴黎

图2.1 上海外滩景观

Fig2.1 Shanghai Bund landscape 图片来源:百度

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天津市海河沿岸景观节点分析

4 改建方案,倡导开敞壮美的滨水景观,(如图 2.2)成为城市空间的主导要素之一,增强了城市的可识别性。总的来说,滨水景观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拓展城市空间、丰富城市景观层次、“点睛”城市空间。

2-3-1拓展城市空间

水面属于规模较大的面状空间,对城市空间

起到了一定的拓展作用。一方面,水虚无的形态

弱化了空间界限,有助于空间的拓展,延展了空

间范围;另一方面,水中的倒影,给水面带来波

光的动感,使水面产生虚空间,给人深远之感。

2-3-2丰富城市空间

城市滨水景观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通过建

筑、树木的掩映,获得丰富的城市空间层次。

2-3-3“点睛”城市空间 小规模滨水景观节点其布置较为灵活,在环

境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构成空间的视觉

焦点,从而起到引导作用,并且这样的景观节点更易吸引游人直接产生戏水活动,不仅增强了景观与人的互动性,同时满足了人们亲水的心理。

§2-4 滨水景观与水系区位解读

2-4-1环水型

环水型的滨水景观建设(如图A ),其城市最初起源于水域中心的岛屿上,然

后以岛屿上的老城区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发展。这种模式比较典型的是巴黎和纽

约。“巴黎是公元9-10世纪由塞那河中的小岛发展起来的,由于这座岛处于从佛

兰德尔到地中海的南北交通干线和另一条东西向道路的交叉口处,与外界联系便

利,所以发展迅速,向四周扩展。直至13世纪形成巴黎市中心用地形态的主体。”

(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我国重庆市也是

由嘉陵江与长江交夹的渝中半岛发展的,素有“片叶浮沉巴子国,两江襟带浮图

关”美誉。

这类地区的滨水景观发展因为河流的原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易于与对岸

的滨水景观取得良好的对视效果,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被水体环抱的一种亲切感;在用地十分紧张的城市里,这样的滨水景观的可利用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充分利用开阔的水体给人的亲近感,创造具有良好视觉艺术的亲水空间成为这类城市滨水景观的趋势。

2-4-2夹水型

夹水型滨水景观分跨水型和水网型两种(如图B)。

图2.2巴黎塞纳河畔

Fig.2.2 Seine 图片来源:百度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跨水型滨水景观的城市又具有两种演变历程:一类是在长期的城市成长和形态演进的过程中,城市始终保持跨越式的双岸布局,这类城市的代表有伦敦、威尼斯、柏林等。其特点为水域的宽度一般较窄,城市发展容易克服河流的影响而成为整体,如伦敦泰吾士河(如图2.4)。另一类城市,是在建设初期经过详细的规划设计,在两岸共同发展,这类城市的水域在城市规划时就确定了其用地面积,如华盛顿。

水网型滨水城市有多条水域对其分割,各部分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各自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景观在两岸或多岸同时发展,加强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如武汉的“一城三镇”。在这类城市中,最大的特点是城市滨水景观被夹在城市当中,整体空间上形成夹制的形态。但是,因为有一定空旷的水域空间,在城市的两个分区进行隔岸欣赏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远视效果,并增加了城市的脉络性,我国大部分城市滨水景观属于这一类型。为保证水域两岸城市居民对滨水景观的共享,就要适宜构筑城市景观廊道。

2-4-3沿水型

沿水型的滨水城市,首先在水域的某一岸发展,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和城

市用地条件的相对短缺,可能造成城市跨越水域发展,形成跨水式格局。这

类城市形态,由于两岸的主体建造的时间不同,两岸的城市肌理、结构组织

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两岸的规模也有较大的差异。如开罗、罗马、维也纳

等。

沿水型城市滨水景观(如图C)在城市的近期建设中作为城市的边缘,承担

水陆过渡和城乡过渡的功能,滨水景观生态功能明显。在远期的发展中,城

市形成两岸发展以后,滨水环境将变成夹水的两岸布局格式,需要良好的视

觉对景。因此,适合做成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城市生态过渡带,同时兼顾市民

亲水和休闲的需求,当城市发展到两岸格局的时候,又能立刻转型建设成景

观廊道性质的滨水景观,与对岸形成统一的整体。

§2-5滨水景观的价值体现

城市中的水体以其活跃性和穿透力而成为景观组织中最富有生气的元素,天然的地形、地貌在水体的声、光、影、色的作用下,与城市灿烂的历史文化精粹相结合,形成了动人的空间景观。然而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滨水景观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景观,更是城市中的文化景观。人们除了维持生命需要水之外,还有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天性。对水的亲近与关注,使其与社会文化意识结下了不解之缘,让我们的古人领悟了许多智慧的哲思,孔子所言的“智者乐水”,则道尽了对水的理解,可以说“水是中国人

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天津市海河沿岸景观节点分析

智慧的催化剂、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源头、是中国人一切文明的原动力”。而以水咏志的诗句更赋予它至善至美的性格和生命的象征,有关水与漂泊、水与归家、水与失意、水与心境的诗词,则给与人们无穷的联想与启示,使水体获得了一种文化属性。因此,滨水景观作为文化灵魂的载体存在于城市之中,它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

滨水景观,是人类的生活理想和创造能力在自然水环境中的凝结化和形态化、是人与水的结合点、是人类在自然风物中倾入情感的结晶。滨水景观设计的目标,一方面要通过内部组织,达到空间的通透性,保证与水域联系的良好的视觉走廊;另一方面,滨水区为展示城市群体景观提供了广阔的水域视野,这也是一般城市标志性、门户性景观可能形成的最佳地段。

6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人性化设计在滨水景观中理论整合

§3-1人性化的概述

“人性是在现实的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人类特性,是人的一般属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袁贵仁,人的哲学,P28)自然属性是人性研究的起点,它体现在人生存的基本生理、心理需求和自我保存的防卫本能,生活环境中人对领域性、安全性需求、对生存环境舒适的阳光、空气、绿化需求等都是人自然属性的内涵;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更本质的特征,自然界赋予人的本性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人在共生关系中所形成的相互依存性、交往性和人在伦理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性都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内涵;精神属性是将人在其社会关系中所从事的一切精神活动以及思维能力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属性。“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因而它是确定人的本性的特征,没有这一部分,人的本性就不完整。它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人本身的一部分、人的族类性的一部分、完满的人性的一部分。意识的产生和价值的追求正是人的精神活动的特性体现。”(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P223-224)

“人性化是近些年来逐渐强调的一种思想观念,它的产生是当代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人文精神复萌的体现。”作为一种人文思想,人性化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西方的“人性化”的思想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其强调人的理性的力量,主张以人的理性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与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兴起相呼应,直接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成为数百年来资本主义社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二十世纪以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把目光转向人的内心,开始注重人的情感意志和生活体验,为现代的人性化设计奠定了基础。而我国的“人性化”则起源于传统文化中突出人的主体性的“人本精神”,其注重亲情交往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反映在外部空间则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当今“人性化”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本源。

“人性化设计就是在提供设计、服务之前应考虑到所提供的设施环境与服务其使用者是人,应充分考虑到人性的需求、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差异以及人所具有的自我防护意识,使设计尽可能满足并适应使用者的需求和行为活动,使使用者在使用过程当中感到满足、舒适,并能够保持尊严,从而最终感到愉悦的同时,在环境的潜移默化当中修正行为、净化心灵、提高素质。”(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3-2人体工程学在人性化设计中的运用

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机及其工作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又称为人机工程学、人类工效学等,在西欧多被称为工效学(Ergonomics)。在人性化设计中,人体工程学原理必不可少,这是因为人的行为是多样的,不同行为产生不同的姿态,人体活动所依据的空间尺度是确定环境设施的主要依据。所以在环境设施设计中应考虑男女老少不同的生理条件和姿态特征,采用适应大多数人体尺度标准,并留有一定的空间余地。对于儿童则要考虑儿童的行为姿态尺度,对特殊人群(如残疾人)则要进行针对性的专案设计。

人体工程学在滨水景观环境空间、设施中的具体运用将在第四章展开,在这里不做过多赘述。

7

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天津市海河沿岸景观节点分析

8

§3-3环境心理学在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人与空间环境之间存在着复

杂的双向关系,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这是针对人为环境来说的。一方面人在空间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理想的空间环境设计与创造都是为人——使用者服务,满足人多样化的行为心理需求;但同时环境又限定人,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空间环境的同时,综合各种环境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做出判断和心理评价,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空间环境做出反应。同一环境对不同的受众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身份的人对环境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研究不同人群对环境的心理需求,在实际项目中有很大价值。

3-3-1环境心理学的一般规律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认为,人类的需求是分若干层次的,由低到高,具有下列基本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对人的认知和理解等。所以,笔者把人在景观环境的心理概括为四个层次的需求:一是安全需求;二是生理需求;三是交往需求;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1)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只有在这个基本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类才能得以繁衍和发展。心理安全需求包括个人空间、领域性和私密性三个方面。

●个人空间——索默(R· Sommer)认为,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即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就像是围绕着身体的“气泡”,它是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这个“气泡”随身体而移动,当我们的“气泡”与他人的相遇重叠是,就会尽量避免由于这种重叠所产生的不适,个人空间随场所的不同及个体状态(年龄与性别、文化与种族、社会地位、个性等)的不同而变化。

●领域性——领域性可以理解为个人或群体为满足安全和归属的需要,要求占有或控制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及其中的所有物体的习性。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在公共空间中,人们总是设法处于视野开阔但本身并不引人注目,而且不太影响他人行走的位置。

●私密性——私密性更多的涉及到人们的心理现象,是人们心理上的一种自由境界。私密性有四种状态:孤独、亲密、匿名和保留。具备私密性的空间能够使人具有安全感,按自己的想法支配环境,在他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使人能够自我评价;同时还可以让人在隔绝外界干扰的同时,仍能在需要的时候保持与他人的接触。

(2)生理需求

生理性需求是一种本能的需求,人是来自于大自然的产物,不管对待自然的态度如何,我们的本性是倾向于自然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密度日益增大,建筑物日益密集,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中生活久了,人们远离了自然,生理上感觉到不适应,心理上受到压抑,就会产生亲近自然的强烈愿望,这其中就蕴涵着生理需求的成分。所以,人们需要去观赏茂密的树林,如地毯一样的草坪,盛开的花朵,碧波荡漾的水面,成群的游鱼等。目前,当代规划和设计十分注意这种人居环境中“回归自然的心理”,力求创造自然和人造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3)交往需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交往是指在人们共同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不同的兴趣、观念、感情与意向等。交往需求是人作为社会一员的基本需求,也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交往的愿望,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邻里交往模式己经一去不返,高层建筑把人们分散到不同的平面,街区的划分又急剧地拉开了人们的平面距离,人们的交往受到极大的限制。但是,人们渴望交往的愿望却没有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减弱,无论在任何景观空间中,到处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交谈,这说明了人们交往的需求更加迫切,满足人们交往需求的设计意义更加深远。

总的来说,人的交往活动主要有公共性交往需求、社会性交往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三个方面。

●公共性交往需求——公共性交往指在景观空间中集体参加某一项活动,具有随机组合和被动参与的特点,并且双方没有具体的对象。如听人演讲、群众集会或围观某一表演活动等。

●社会性交往的需求——社会性交往通常是指由于某种事件关联,甲乙双方发生直接的社交联系。这种交往在滨水景观空间中有两种可能的表现方式,一种表现为一般礼节性打招呼、短暂的停留进行交谈,交往时间很短,也无需寻找合适的地方;另一种表现为信息的传递,停留时间相对较长,如几个朋友谈天说地,交流思想等,这种交往需寻找一个相对私密的场所。

●亲密性交往需求——亲密性交往是最熟识的朋友或亲属之间的交往。人们相互间彼此认同,由于此空间距离相对缩短,伴之以情感的交流、身体气味和形体表情等,对空间的私密性要求更高。

(4)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人们在公共场合中,总希望能引人注目,引起他人的重视与尊重,甚至产生想表现自己的即时创造欲望,这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要求。这项需求使得人们在景观空间中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最常见的表现在“人看人”的习惯和边界效应上。

●“人看人”——“人看人”是一种无约束的广泛交流,交流的对象没有任何限制,可以是熟人,也可以是陌生人。这也是一种个人自尊心外化的表现,通过在别人面前的“表演”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无论看者或是被看者,都会获得各自心理上的满足。在景观空间的设计中,应恰当地创造这种人看人的环境,也就是设计适当的“舞台”和“观众席”,“舞台”指相对开放、活动的部分,可以是交通空间也可以是公共活动空间;“观众席”则是相对安静的部分,可供人静坐或散步,并使处于该部分的人有朝向“舞台”的视线,这样才能诱发“人看人”现象的发生。

●边界效应——边界效应理论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逗留的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滩涂则无人光顾。”在城市空间中同样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曲折的边界线常常成为人们滞留的空间,边界线越是曲折变化多,滞留作用就越是明显。这是因为人的“依靠心理”使在边界的滞留的过程中体会到安全和踏实,并且能够很放松的对面前走过的人进行观察获得各自心理上的满足。C·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中也总结了有关公共空间中边界效应和界区域的经验:“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不会有生气。”所以,对于一个良好的空间来说,应当特别重视边界效应的应用,利用空间边界线的突出或凹进造成对人的吸引,并为人创造出适合逗留的小空间。”

基于环境心理学分析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和活动规律,是现代设计中贯彻“人性化”设计的基础,这是因为景观的参与者在不同阶段对环境场所有着不同的接受状态和需要,只有真正了解人在滨水景观空间中活动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多种构成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和有机组合,才能自始至终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使景观空间正成为为人享受、为人喜欢、为人向往的公共活动空间。

3-3-2环境心理学在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中的拓展

以上是从环境心理学的一般规律的角度对人性化设计进行了探讨,下面,笔者将运用环境心理学对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进行具体讨论,以期逐层深入的进行概括和分析。

(1)安全性与实用性

从安全需求层面来看,安全性是人们对城市滨水景观的基本心理需求,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由于滨水景观中有较大水面的存在,无论是在水中荡舟,还是在亲水平台上观景,游人都需要一个安全有保障的空间,所以这就需要设计者对滨水环境中各个景观设施的安全性进行关注。比如在设

9

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天津市海河沿岸景观节点分析

计中注意沿水安全性措施,水景小品的水深要控制在安全值内。另一方面,安全性则体现在“领域性”需求,营造使人有安全感的环境空间。一般情况下,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常常通过局部空间的凹入、围合、视线遮蔽等来实现其要求。

从实用性角度来看,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乔木植被的树荫增加人们的休息场所,并且设置一定量的休息区供看护小孩的成年人休息。此外,针对老年人和儿童锻炼的需要可设置一些健身设施。为方便外地游客,可以在景观附近增加部分购物区域等。

(2)宜人性与特色性

从生理需求层面来看,现代城市滨水景观必须是美的、动人的、令人愉悦的,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以及人们对美好实物热爱的心理需求。滨水景观中既有灵动的水面以又有大量的绿色植物,宜人的环境能充分缓解人们生活、工作的压力,使人倍感亲切。

滨水景观中一部分观者是外地游客,所以独具特色的景观环境就成为了他们了解当地历史渊源、地域文脉的有效途径,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应利用当地特有的水文化,彰显特殊的文化魅力。

(3)交往性与公共性

从交往需求层面上来看,滨水景观以其独特的环境优势吸引众多游人去那里散步、休闲,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开阔的空间与自然交流,与他人交流。所以,应设置适合集体活动的场地,以此增加人们交流的机会,为人们的交际提供方便的、理想的场所。

(4)领域性与私密性

在保证有安全感的前提下,人类从生理和心理上对自己的活动范围要求有一定的领域感,或领域的私密性。确定领域,人们才有安全感。领域性体现为个人或几个亲密的人的私密或半私密空间,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也可以说是某个群体的半公共空间。一旦有领域外的因素入侵,领域感受到干扰,领域内的主体就会产生不适,戒备因素就会产生。

在繁华的城市中,人们是很向往拥有一块远离喧嚣的清静之地。植物的运用是创造滨水私密空间的最好的自然要素,在绿色的屏障营造的宁静空间中,中老年人可以在幽静的环境中散步,年轻人可以在相对私密的环境中交谈、密语。

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场所,一个成功的滨水景观设计,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要求,更要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3-3从人的心理活动解读常见水景的形式

城市滨水景观以水为主,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气候地形及水源条件等因素来考虑。南方炎热地区应尽可能为居民提供亲水环境,北方地区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还必须考虑结冰期的枯水景观,以满足不同观赏季节的需要。总的来说,常见的城市滨水景观有自然水景和人工水景两个方面。

(1)自然水景

自然水体的滨水景观常与海、河、江、湖、溪相关联,很多城市都利用自然景观中的湖泊与河流进行的滨水景观设计,是近些年的一个热点。这类水景设计必须服从原有自然生态景观、自然水景线与局部环境水体的空间关系,正确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形成纵向景观、横向景观和鸟瞰景观,并融合当地特有的景观元素,创造出新的亲水景观型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比如,我国青岛市的“栈桥”滨水景观设计,通过亲水平台设计,与所在的海水浴场景观以及周围城市景观完美结合,既很好的满足了人们对于通达性与公共性开阔景观的需求,又完美的展现了青岛城市景观的宜人性与特色性。

(2)人工水景

根据环境空间的不同,一些城市通常采取多种手法进行引水造景(如溪流、瀑布、湖泊、池塘等),10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场地中有自然水体的景观保留利用并进行综合设计,使自然水景与人工水景融为一体。此类滨水景观在城市中所占比重较大,可塑性很强,应通过对规划、设施、植被的合理设置以及材料的合理选用,创造出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城市滨水景观。比如老年人年纪大体力不好,所以在满足其赏景、散步等需求的基础上应多设置可休息纳凉的场所。儿童则需要一定的开阔地,以及具有趣味性可游玩的场所,适合儿童玩耍的景观小品,例如小水池,瀑布等,但应注重亲水区域的安全性措施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视,滨水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也成为了城市建设中的典范。人既是城市滨水景观的欣赏参与者也是实施者,满足人的需要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动力,人的需求决定了景观的发展方向。所以,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景观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3-4视觉规律在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

视觉规律的应用是研究景观环境要素个体与全体之间的空间、位置、体量等方面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景观是由客观实体和主观感受的组合。“观”为人们的视觉感受,它对合理处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协调性、审美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景观要素存在于环境中,在视觉上具有远眺、近观、细察的区别。

远眺是一种全景式的整体观赏,特别适合于总览景观的全貌风姿;近观对个体景观要素进观察,属于局部特征性的观赏方式;细察可细品景观要素的质感,纹饰等设计特点。运用视觉规律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竖直视角分析、水平视野分析、视觉动态分析。

3-4-1视觉规律的普遍原理

(1)竖直视角分析

视觉的竖直视角分析,应用于研究环境设施的高度及总平面配置的进深度。

一般平视条件下,当观赏距离D与视平线以上景物高度H形成不同比例关系时,其视觉效果是不相同的。当D∕H=3∕1时,竖直视角(仰角)Q=180°, 属远视环境群体全面观赏基本视角;当D∕H=2∕1时,Q=27°属近视个体要素的最佳视角,当D∕H=1∕1时,Q=45°属观赏个体要素的极限视角,适于景观要素的细部观赏。选择适当典型的视点,同时考虑环境要素与人流路径及人们易于短暂停留或驻足场所。

(2)水平视野分析

水平视野分析应用于研究景观要素的横向宽度视觉效果及空间环境的纵深距离。研究视觉最佳水平视觉效果,以适当的视角观察物像。按科学规定,人眼最佳水平视角为60°左右。人们在平视条件时,其视域为顶锥角45°或60°的圆锥体,是观赏有关景观空间的最佳视点。当然最佳水平视角与竖直视角应有联系,在18°、27°、45°的竖立视角选择时,尽可能选择其竖直方向的27°仰角要求,又满足水平方向54°视觉要求(因为水平方向的视觉范围,正好是竖直方向仰角的2倍,在平视条件下最佳视角27°,其最佳竖直视野实际上为总夹角的54°的视野区域)。

(3)视觉动态分析

由于环境及要素为三维实体,人们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观赏,它的形态是在不停变动的,而环境呈现的画面也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也就是“步移景异”这个道理,这正是画面的叠加构成了空间形式。可见,作为视点运动轨迹相吻合的人的行进路线设计是非常重要。研究表明:速度对视野的影响很大,视点移动的速度越快,视野越小,速度越慢,视野越扩大。这充分说明速度的变化对人的视野和注意力的影响。

11

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天津市海河沿岸景观节点分析

12 3-4-2视觉规律在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中的拓展

在滨水景观中,视觉规律的探讨主要是围绕着水体

来展开的。自然水体按自身形状可大体分为两类:狭长带

状的水体,如江、河、运河,景观构图特点为对岸景和

纵观景;宽阔面状的水体如海、湖,其主要观赏视角为

从岸域到水域的方面。视觉作为感知直观意象的工具,

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备受重视,是人性化设计的一个重要

方面。城市滨水空间与水域之间的视觉联系能加强城市

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为人与自然的接触提供更多的机

会。视觉规律在其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视觉规律在与滨水建筑

为保证尽可能多的建筑能观赏到水域景观,在平面

布局上,滨水建筑应保持前后错落布置(图3.1),以争取最大临水视角。在立面形态上,建筑高度从临水向后应具有梯度感,保证后排建筑仍然拥有水面的景观;临水

的区域应尽量减少建造大体量的高层建筑和横向体量

的板式建筑的布置,大型建筑应退出公共开放区,保留

一定的开敞空间;小型临水建筑可安排在滨水开放区

内,应严格控制其高度,以免遮挡远眺水域的视线。在

城市景观中,滨水建筑应考虑到对岸景观的效果以及建

筑与环境形成的天际线,天际线的组成元素之间应该避

免等高、等距的机械排列而造成滨水轮廓线的单调、呆

板,缺乏特色。成功的城市滨水景观的天际线应富有韵律感,呈现“虚——实——虚——实”的变换,“实”

是指建筑物等物质因素,“虚”是指实体元素间的空隙。

“实”有高低宽窄的变化,“虚”有广狭长短的区分,“实”“虚”以及二者组合的有序变化赋予城市滨水区天际线以韵律与节奏的变化,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一般面对水面的建筑应考虑采用不阻挡视线的通透材料,保持游人视线的通透,只有这样,滨水景观和建筑才能统一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例如坐落在天津海河河畔的近代工业与城市历史博物馆,被誉为海河开发十大景观之一,以独特通透的玻璃材料和抽象的几何造型展示着其独有的魅力,它不但保证了建筑内部观者良好的观景视线,而且也为对岸的游人提供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如图3.2)

(2)视觉规律与地形

根据滨水地区不同的地形设计不同的观赏地点,能够提供丰富的多角度的滨水景观。利用滨水空间陆域与水域之间的高差,通过将垂直型护岸改造为更为亲水的台阶型和斜坡型护岸,可大大增加水体的可视视域。

滨水景观往往具有优美流畅的岸线,其中凸出和凹入的部分是组织景观的关键之处。凸出的岸线是图3.3被曲化的河道 Fig3.3 Winding river 图片来源:《城市滨水区的视线析》郑安生、梁伊任

图3.1视觉规律在滨水建筑中的应用

Fig3.1 Visual rules in the waterfront buildings 图片来源:《城市滨水区的视线析》图3.2 天津近代工业与城市历史博物馆

Fig3.2 Modern industrial city of Tianjin and

the Museum of History 图片来源:百度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塑造视觉中心的最佳场所,同时也具备更广阔的视野,这一位置是滨水岸线的重要节点。凹入的岸线,本身即具有内向的环境构成,容易形成具领域感、变化有序的空间环境和活动场所。对于笔直的河道,在岸边分段种植水生植物,使得河道在视觉上形成足够的曲度与韵律感,从而减少笔直岸线带来的单调感和枯燥感(图3.3 )

(3)视觉规律与观景停留点

观景停留点是指能获得良好景观视野的位置,它是进行景观节点选址的重要依据。在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中,需要通过对以下三个步骤的综合分析,再考虑两岸的均衡性,可得到对观景停留点初步选址的确定。

●造型优美的滨水建筑,是城市又化底蕴和特有气质的凝结,应考虑到观赏者在较远的距离观看时,滨水建筑轮廓是剪影式的,缺乏层次的,而当视距达到一定范围内,两岸的建筑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轮廓线,其轮廓的层次性便显得极为重要;再近一些视点往往使观者对建筑物的细部甚至广告、标识和环境小品都一览无余。所以,观景停留点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保证游人很好的观赏滨水建筑优美的立面。

●对凸出和凹入的岸线、河流转折处、交汇处等位置进行重点的考虑。

●垂直于水体的视廊与岸线的交点,其本身就是视觉上的焦点,将其作为观景停留点,能为游人提供极大的便利性。同时还要考虑滨水区主要人流出入点。

(4)视觉规律与滨水景观小品

要研究人与景观小品的视觉距离,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应有远、中、近三种良好距离,同时考虑到三维空间的多向观察的最佳方位与距离。其设置的视觉尺度应满足以下的要求:

●视线距离与景观小品的高度

当s=h时,可仔细观察主体

当s=2h-3h时,观察主题突出,环境处于次要地位,为最适宜观察距离。

当s>3h时,观察主体突出,环境也突出,无主次之分。

当s

图3.4人与景观小品视觉距离的关系

Fig3.4 Pieces of landscape and visual

distance relationship图片来源:冯信群,《公

共环境设施设计》

图3.5A倒影成像图示

Fig3.5A Reflection imaging icon

图片来源:冯信群,《公共环境设施设计》

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天津市海河沿岸景观节点分析

14 ●视线角度

视线角度决定观察效果,主要有竖直、水平两种观察效果。

●倒影

与倒影有关的三个因素为:景观小品的高度及位置、水面标高、观察点的位置。

城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视觉意象是情景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视觉规律分析运用非常重要,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平面造型的设计,而要对视域范围、重要景观点、观景停留点等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大众认可的滨水景观设计。

图3.5B 倒影成像图示Fig3.5B Reflection imaging icon

图片来源:冯信群,《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图3.5c 倒影成像图示Fig3.5c Reflection

imaging icon 图片来源:冯信群,《公共环境设施设计》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第四章: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

笔者通过“点”、“线”、“面”的形式对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进行研究,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模式进行把握和诠释。“点”在这里是指滨水景观中的环境设施,其数量众多,分布在整个滨水景观带中;“线”指的是滨水景观的意境,从美学的角度自始至终贯穿于滨水景观中;“面”是指滨水景观空间的整体布局,为人们提供展开共享空间的场所。“点”、“线”存在与“面”之中,“面”对“点”、“线”起到了限定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筑成滨水景观的“实体”与“虚体”、“公共”与“私密”、“静态”与“动态”的环境空间。下面,笔者将从这三个层次进行研究和把握,综合展示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的内涵。

§4-1 “点”之人性化设计探析

通过分析与水体的远近关系,笔者把滨水景观中的环境设施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与水体紧密相连的亲水设施,主要包括亲水护岸、桥梁;另外一种是离水体有一定空间距离的临水设施,其主要涵盖了休息座椅、信息指示牌、公共厕所、清洗装置、照明灯具、景观小品、绿地植物等。这些设施的设计都应在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的心理、生理因素,建立人与设施之间的和谐关系。下面,本文将对滨水景观中环境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进行具体阐述。

4-1-1亲水设施设计

4-1-1-1亲水护岸

在滨水景观设施中,护岸是游人进行亲水活动的重要中介,

人们在护岸边的动作主要有行走、上下移动、坐、蹲以及站立观

望等,主要活动类型有散步、聊天、钓鱼、观景等。护岸的人性

化设计不但要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主要可以分为:阶梯型、斜坡型、垂直型、栏杆型四种类型。

●阶梯型——阶梯型驳岸是最适合游人亲水活动的形式,(如

图 4.1)其优点是可以确保游人在高度不同的地方活动时脚下稳

固、平衡,满足人们上下移动、纵断方向的行走以及满足坐、蹲

的多种活动需要。不足之处是会对老年人、行走障碍者以及婴儿

车、轮椅使用者带来不便,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设置坡

道来解决。从人体工程学来看,踏面的宽度和高度的设计要参考

以下数据: 纵断行走时不会踏空、可行走的最小宽度为40cm,行走时,必要的人体宽度为60cm;适宜坐的踏步座面高为35-40cm,踏面

宽为38-43cm;采用蹲姿时的必要空间踏面宽度约为60-70cm;坐用者和行走者同时并存时踏面宽度约为110-120cm;蹲姿者与行走同时并存时踏面宽度约为130-140cm。

●斜坡型——斜坡型护岸(如图4-4)也是常见的驳岸类型之一,对营造优美的滨水景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在斜坡上进行一些基本的活动,斜坡的坡度的最大限度值为1:3。此外,斜坡型驳岸的整体是倾斜面,游人发生意外的几率比较大,应该选用像草坪这样表面粗糙的材质进行表面铺设,

还应

图4.1阶梯型护岸

Fig4.1 Ladder-type revetment 图片来源:百度

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天津市海河沿岸景观节点分析

16 在水际线处做好防护措施,排桩和大型鹅卵石的设置是常见的形式。

●垂直型——垂直型护岸一般用石块、条石、板石、假山石、混凝土浇注模板造型加贴面砖、砖砌水泥砂浆抹面、仿木桩等材料在水岸沿线筑起垂直的挡水墙。但是,大量的混凝土的驳岸使用会使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河道的自净能力下降;同时过多使用混凝土块使驳岸外观呆板生硬,不利于融入自然环境。所以在驳岸设计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此种形式。

●栏杆型——如果水面与地面落差较大,可用栏杆

护岸。栏杆高度一般设置为110cm,不管何种栏杆,都

要求美观大方,坚固耐用。护栏的选材丰富,混凝土浇

注、不锈钢管焊接、原木联接、花岗岩雕琢成都可采用。

但是,要注意的是栏杆上不应有容易让小孩攀爬的部

分,在一些危险地段,还应设立警示牌。

不能与人产生互动的水景是毫无生气的,滨水景观

中的亲水护岸设计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人亲近水,

感受水的魅力。

1991年上海外滩改建后,提高了防汛墙,拓宽了车

行道,开辟了行人地下通道,并设置了商店和停车场

等设施,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防汛的高标准要求和一些功

能要求。但是从滨水环境来看,其亲护岸设计很不理想,7m 高的防汛墙,从视觉上阻隔了城市空间与水的联系,无论是从南京路、福州路还是中山东一路上,人们都无法感受到黄浦江的存在,只有登上了3m 高的台阶到达垂直型厢顶平台时,才能见到江水。但是通常厢顶平台与水面存在有4m 以上的高差,根本没有亲水的感受。

而浦东滨江亲水护岸采用的是防汛堤、车行交通及游人交通以及绿化综合处理的方式,把防汛堤置于最后边,而利用其高差的空间,下面设置车行道及停车场等。这样,就可以将50m 的高度处理成一个绿色斜坡,并按防洪的要求和水位变化的规律,在相应4.5m.5.8m 和7m 处分别设置游步道和小广场,既可以在江边感受亲水乐趣,也可以在不同的标高处观赏不同的景物,其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内涵。

4-1-1-2桥梁的人性化设计

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骈木为之者。独

木者曰杠。——《说文》

作为横跨于水体的构筑物,我国古代的能

工巧匠运用他们聪明才智修建出造型各异的

桥梁,如单孔桥、多孔桥、平桥、拱桥、折桥、

亭桥以及汀步等。唐?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长虹卧波”就是对拱桥的最好诠释。随着时

代的快速发展,桥梁的设计也充分的迎合了现

代景观设计的需要,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使

桥梁以独特的神韵展示于世人面前,其不但保持着连接水体两岸的功能,而且易于形成视觉

焦点,成为了滨水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天津市的奉化桥是中国首座中承式全钢结构拱桥,由法国马克·曼朗设计所和天津城建设计院联合设计。整座桥全长257米,钢结构用量7066吨,全桥27道拱每三道形成一组跨,夹在三道拱之间的是花瓣状的钢结构,整座桥共有68片“花瓣”,给人轻盈灵巧之感,为海河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该桥河道内不设桥墩,两边分别跨越河坝路及台儿庄南路。桥梁图4.2垂直型护岸Fig 4.2 vertical bank

protection 图片来源:百度 图4.3天津市奉化桥Fig 4.3 Fenghua Bridge in Tianjin

图片来源:百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