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切尔诺贝利事故回顾

切尔诺贝利事故回顾

切尔诺贝利事故回顾
切尔诺贝利事故回顾

切尔诺贝利事故回顾

前言

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后,引起了国际社会对这次事故后果的普遍关注。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如IAEA、WHO、FAO、UNESCO、OECD和EC等,纷纷组织力量,投入资金,或单独或联合,对事故的后果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为了客观地评价这次事故后果情况,世界许多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后果影响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也召开过一些国际会议讨论长期影响,在这里仅做一简要介绍。

1事故原因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境内,靠近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发生事故的是该电站4号机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采用的是故事石墨沸水堆,用石墨沸水堆,用石墨作慢化剂和用沸腾轻水作冷却剂。1986年4月26日,4号机组的8号汽轮发电机在做惯性条件下提供电力的试验。试验的目的是检验在失去场外电力的情况下,延长强制堆芯冷却的时间。试验大纲没有按照安全规定,把这种试验放在一个低功率水平上做,即增加冷却剂通过堆芯的流量,同时在堆芯入口处使冷却剂稍许过冷。这些因素证明对在试验进行期间所发生效果的规模上有直接的影响。

对于发生在4号机组的事故,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广泛细致地调查。尽管对于事故中涉及到的一些具体现象,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事故的原因已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并且已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事故发生后,前苏联政府把事故的原因归咎为人为失误。1986年,前苏联政府在提交给IAEA的报告中,称“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机组工作人员违反操作程序和规则两种最不能发生情况的结合。”“这次事故是造成灾难的主要原因,因为操作人员把反应堆运行到如此一种不许可的状态,也就是在提升功率时,正反应系数效应急剧增加。”

不过,前苏联在当时已意识到严重的技术缺陷造成了这次事故。事故发生后,前苏联立即进行设计改进,后来,又对事故的原因和有关现象进行了更为详细地调查。这些调查包括用比较尖端的计算机对三维堆芯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了许多

设计缺陷和这些缺陷所带来结果的结论。参加调查的售货员最后对事故的原因提出了折衷的观点,即在设计原因和对应设计原因的运行原因方面寻找平衡。

1991年,俄罗斯在巴黎召开的“核事故和核电厂未来的国际会议”上,就切尔诺贝利事故教训提交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归纳了主要原因。报告认为事故是由下列主要因素的巧合而引起的:“正空反应效应和CPS设计上的缺陷,这种缺陷导致了反应堆在发生事故前的正反应发生。”

这些结论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因此,到目前为止,认为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反应堆物理设计中的严重缺陷和停堆设施设计的严重缺陷;

—在高功率运行条件下的高正空效应;

—反应堆在事故前状况下的正紧急停堆效应;

—丧失在反应堆保护中运行反应余度的结合;

—缺乏安全文化,使得责任组织无力补救重要的错误,操作人员甚至还认为不会发生事故;

—在技术安全方面,不合理的推断和检验试验大纲;

—违反运行程序;

—反应堆的运行和运行设备需要太多的人员;

—对超设计基准事故缺乏足够的保护。

从上面的结论看,对于这次事故的原因,正如IAEA96年国际会议总结的那样,是由电站本身设计上的缺陷和人为因素造成的。

2放射性核素的释放、扩散和沉降

3.1气载释放

事故发生后,1986年6月,前苏联专家曾对事故释放情况作过估计。前苏联政府在提交给IAEA的报告中认为,事故中放射性物质只限于苏联境内,并未对境外造成影响。前苏联估计的释放总量也明显偏低。在1986年IAEA召开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评价会议”上,苏联专家估计惰性气体(Xe和Kr)全部释放,另外还有大约10--20%的挥发性碘、碲和铯也释放到环境中。最初估计释放到环境中的燃料占其总量的3±1.5%,后来,经过认真分析计算,实际上为 3.5±0.5%,这个数字刚好与6吨的燃料碎块相吻合。

IAEA专家咨询组(INSAG)基于前苏联专家提供的情况,在1986年对事故释放的总量做了估计,认为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活度为1--2Ebq。这还不包括惰性气体,并且有50%的误差。

1988年,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根据前苏联提供的数据和全球沉降情况,给出了释放数据,铯--137释放量为70PBq,其中31PBq沉降在前苏联境内。后来,对堆芯碎片和在反应堆厂房内沉降物质的一系列分析,得出了在环境中释放的独立评价。最新的研究认为,铯--137释放量为85±26PBq,占堆芯总量的20--40%,碘--131释放量为1760 PBq,占堆芯总量的50--60%,事故源项总量约为12Ebq。

大部分放射性物质在10天内释放完毕,释放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事故初期造成大量的释放主要是由于在爆炸期间抛射出来的燃料块,其中包含了许多挥发性核素,如惰性气体,碘和一些铯。在事故的第七天和第十天期间,形成了第二次大的释放,这次释放是由于堆内高温造成的,急剧上升和温度使得堆芯熔化。第十天后,由于燃料的迅速冷却和在反应堆内使用了其它一些材料来屏蔽熔化了的堆芯碎块,释放迅速下降。从对环境的监测中推断,在事故20天内还有一些间歇性释放,这些小的释放并未对事故的环境影响有根本性的变化。

3.2放射性物质的化学和物理形态

切尔诺贝利事故向环境中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有三种形态:即气体、气溶胶和核燃料微粒。气态元素,如氪和氙几乎全部释放。此外,还发现了有机碘的气一固态。各种碘化合物的比率随时间在变化,释放出来的50--60%碘在释放时,呈现一种或另一种形态。其他挥发性元素和化合物,如铯如碲,主要以乞溶胶形态从燃料颗粒中释放出来。通过对空气样品的分析,这些元素的颗粒直径约为0.5--1μm。

由于石墨着火,事故源项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特点是,燃料材料大范围、长时间的释放。一些低挥发性的元素,如铈、锆、锕系元素、钡、镧和锶等,混合在燃料颗粒中。体积大的燃料颗粒沉降在事故现场附近,而体积较小的颗粒大范围扩散。从汽化燃料中冷凝下来的其它放射性物质,如钌等,则形成了金属颗粒。所有这些包括小颗粒的燃料颗粒被称作为“热粒子”,并且扩散到事故现场以外的广大地区。

3.3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和沉降

由于释放的放射性核素组分和气象条件的变化,放射性素在大气中的扩散和沉降的模式非常复杂。从目前对事故源项的分析,大约有0.3--0.5%的燃料颗粒(热粒子)沉降在事故现场;1.5--2%沉降在0--20公里的范围内;1--1,5%沉降在20公里以外;挥发性元素扩散到10公里以外。大约占铯--137总量45%的铯--137沉降在前苏联境内(主要在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部分地区);39%沉降在欧洲;8%沉降在亚洲;7%沉降在海洋中和北半球的其它地区。南半球基本上没有发现核污染。1996年有关方面又对沉降模式进行了更为精确地分析,这个项目可以使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的数据和对事故源项的估计有更准确的解释。

在总释放量中,半衰期不到一个月的放射性核素大约占了85%,半衰期在几个月的放射性核素占了13%,半衰期大约30年的占31%,半衰期大于50年的只有0.001%。表2列出了事故后70年全球环境中剩余放射性物质的总活度。由于放射性的衰变,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于环境中放射性物质的总量已经降到了释放总量的1%(80BPq长寿命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是铯--137和锶--90)。

3.3.1在前苏联境内的扩散和沉降

事故发生后的前十天是放射性物质释放的重要阶段。在这十天中,气象条件经常发生变化,这对放射性物质的释放方向和沉降参数产生了重要影响。放射性微粒的沉降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扩散参数、微粒尺寸和降水情况。

在事故释放期间,由于温度和其它参数的变化,在初期和其后的释放中,放射性核素沉降在地面上的组分变化也很大。在衡量污染情况方面,选择的核素主要是铯--137,这是因为(1)铯--137容易测量到;(2)一旦碘--131衰变后(半衰期8天),人员所受剂量的主要贡献来自铯--137。铯--137造成地面污染分为3个水平:即低水平区(37--185KBq/m2),中水平区(185--555KBq/m2)和高水平区(555--1,480KBq/m2)。前苏联受污染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三国地面铯--137污染水平超过37KBq/m2的面积分别占本国面积的23%、5%和0.6%,图2是三国污染情况的对照。

在这广大的污染区中,有三个比较集中,且污染水平超过555KBq/m2的区域,它们分别位于乌--白边界、白--俄边界和俄罗斯境内。乌--白污染区是在事故初

期形成的,距反应堆半径30公里,铯--137地面沉降水平超过1,500KBq/m2。白--俄污染水平基本与乌--白污染水平大致相同,但在一些村庄污染水平则达到5,000KBq/m2。俄罗斯污染区位于反应堆的东北方向,距反应堆500公里,也是于4月28--29日由白--俄污染云团因降水造成的,但污染水平则比上述两个区要略低一些,通常不超过600KBq/m2。除了上述三个重要污染区外,还有许多地区遭到污染,地面铯--137污染水平范围在40--200KBq/m2之间。前苏联三国最初铯--137地面污染水平超过1,500 KBq/m2的面积为3,100平方公里,污染水平在600--1,500KBq/m2的面积为7,200平方公里,污染水平在40--200KBq/m2的面积为103,000平方公里。

3.3.2在前苏联境外的扩散和沉降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不仅给前苏联带来了严重的辐射影响,而且影响到其它地区,主要是欧洲地区。外国发现这次核事故的首先是瑞典,这说明,这次核事故的影响已涉及到其它国家。

放射性烟羽在气象条件的作用下,其么迹覆盖了前苏联的欧洲部分地区和欧洲的部分国家。开始风向是西北方向,许多放射性物质沉降在斯堪的纳维亚、荷兰、比利时和英国,后来风向改为向南,欧洲中部地区,以及地中海和巴尔干半岛的国家,也受到了污染。各地区的污染水平是不同的,其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烟羽的高度、风速、风向、地貌特征和降水量。

在开始的放射性烟羽中,包含着大量不同的裂变产物和锕系元素,但是只有微量的锕系元素在大多数欧洲国家被发现,并且只有很少数量的锕系元素在辐射影响方面被认为有意义。在前苏联境外探测到的,且在辐射方面最有意义的放射性核素还是碘--131、碲--132、碘--132、铯--137和铯--134。在大多数欧洲国家,放射性污染主要是来自铯--137和铯--134。在奥地利、瑞士的东部和南部、德国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当放射性烟羽经过时,恰巧遇上降雨,因此,这些国家遭受的沉降要比其它国家严重,西班牙、法国和葡萄牙遭受的污染最轻。如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和卡林斯亚(Carinthia)的污染水平分别是59.46和33KBq/m2,而葡萄牙铯--137平均污染水平为0.02KBq/m2。这些轻微的污染据分析是由污染的林区的物质再悬浮造成的。

小结

到目前为止,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释放总量已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准确地估计。事故释放时间出乎意料地长,持续时间超过一周,并有两次集中地释放。另一个特征是燃料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喷射(大约占堆芯总量的4%),在燃料碎块中包含着低挥发性的核素,如铈、锆和锕系元素。由于干湿沉降、衰变、化学变化和微粒尺寸的改变,烟羽中放射性物质在运动期间,其特征和组分也在不断变化。事故造成如此大范围的污染,其原因是释放高度和释放时间长,以及风向的变化。然而,沉降也很不规则,在烟羽经过的地区,有的地方恰巧降雨,使得这些地区的核素沉降要比其它地区严重。尽管在北半球的所有地方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仅只在前苏联和欧洲部分地区遭受的污染达到有意义的程度。

3剂量估计

事故对人员的照射有两个主要照射途径,第一是放射性碘吸入后对甲状腺的辐射剂量,第二是放射性铯外照射引起的全身剂量。对全身吸收剂量所造成的晚期效应影响,要比相同的剂量对甲状腺,其危害性要高出大约20倍。

售货员受到事故的照射分为四类:(1)核电厂的工作人员和参加去污行动的人员;(2)事故后两周内从30公里范围内撤离出来的居民;(3)前苏联的公众,其中包括污染区内的居民;(4)其它国家的公众。参加去污和降解活动的人员大约有80万之多,在众多受照人员中,消防队员和工厂人员在事故的第一天受照最为严重,所受剂量大部分来自燃料碎块和沉降在各种物体表面放射性颗粒的外照射。

在事故发生的第一天,大约有13.5万人从半径30公里的区域内撤离出来。在撤离前,这些公众已经受到了放射性烟羽和先期沉降的放射性物质的外照射,另外,还包括从云团中吸入放射性物质的内照射。很显然,碲--132在事故后的第一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个月后铯--137和铯--134占了主导地位。由于衰变的原因,铯--134随后到比铯--137低得多的水平上,几年后,铯--137就成为唯一对污染有实际意义放射性核素。由吸入和食入放射性核素造成的内照射剂量,情形也大体相似:在事故后的最初几周内,放射性碘是重要的核素,并且通过污染的空气,更重要的是通过消费污染的食物,造成了甲状腺剂量。大约一个月以后,放射性铯再次成为主要因素,几年后,铯--137成为唯一有实际意义的

核素。

在前苏联,大约有400万人居住在地面污染超过37KBq/m2的地区。在事故早期,为了掌握、管理人员受照剂量,前苏联政府在1986年成立了全苏联盟剂量统计办公室(AUDR),负责记录下例四类人员的医疗和剂量数据:(1)去污人员,(2)从30公里范围内撤离出来的人员,(3)污染区的居民,(4)受照人群中的儿童。在1991年全苏联盟剂量统计办公室(AUDR)登记了659,292人的数据。从1992年开始,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国家统计办公室取代了原全苏联盟剂量统计办公室。

在前苏联以外的其它国家,重要的核素仍然是放射性碘和放射性铯。这些放射性核素一旦沉降到地面,就会通过食入途径进入人体产生剂量。沉降的放射性铯也是污染地区和其它表面对人员进行长期外照射的一个来源。大多数生活在北半球的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来自事故的辐射。前苏联以外其它国家铯--137沉降水平范围在忽略不计到50KBq/m2之间。

4.1应急人员剂量

大多数参加去污行动的人员可以分成两类:(1)电站工作人员和消防队员,以及参加急救行动的人员,数量大约有几百人;(2)在电站和周围地区参加去污、石棺建造和其它恢复行动的人员,这类人员在1986--1990间总数达到80万人。

1986年4月26日夜间,大约有400人在电站,这些人遭受了多种源的综合效应:(1)来自放射性云团、喷洒在现场的反应堆燃料碎块和沉降在皮肤上放射性微粒的γ外照射和β辐射,(2)吸入放射性微粒的内照射。工人们佩戴的剂量计都过载,因此无法估计所受剂量。但是,从住院治疗的遭受急性放射性综合症的237病员中,可以获得一些照射情况。使用生物剂量学的方法,已估计出这些病员中的140人受到的全身外照射剂量为1--2Gy,55人外照射剂量在2--4Gy 之间,21人外照射剂量在4--6Gy,其余21人外照射剂量在6--16Gy。此外,通过对甲状腺的测量,吸入甲状腺的剂量高达约20Sv,其中173人的甲状腺剂量在0--1.2Sv之间,5名工人的甲状腺剂量高于11Sv。

第二类应急人员是从场外动员来的大量成年人,他们主要从事去污行动,工作在场内、城镇、林区和农区,目的是使这些地区能够恢复工作和生活。这类人员的数量最多,达到几十万人。起初,前苏联军队投入的力量占这类工作人员的

50%,另一半则来自民防组织、公安部门、内政部和其它组织。

对于参加应急行动人员所接受的剂量数据很不完整。1986年6月中旬以前,前苏联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剂量管理体系,在此之前,人员剂量的估计是来自对地区放射性的测量,应急人员开始遭受辐射剂量的限值是250mSv/年。1987年这个限值降到100mSv/年,1988年又降到50mSv/年。统计数据表明,记录的平均剂量是在逐年降低,1986年是170mSv,1987年是130mSv,1988年是30mSv,到1989年为15mSv。目前很难对这些数据的正当性进行评价。

4.230公里内撤离人员剂量

事故发生后,前苏联立即在电站附近开展了γ剂量率的测量。大约20小时后,风向开始转变,吹向皮普利亚镇,该镇的γ剂量率显著地增加,随即决定撤离该镇居民。20小时后,1,200辆轿车将49,000名居民撤出皮普利亚,在其后的几天至几周内,又从污染区撤离了80,000人。

已经通过问卷的形式,获得了对撤离出来的人员所受剂量评价的有关情况,调查的内容包括这些人居住的地方、房屋类型、稳定碘的消费,以及其它活动情况。

4.2.1甲状腺剂量

为了了解受照人员甲状腺剂量情况,对撤离的人员进行了甲状腺碘活度的测量。2,000多名前皮普利亚居民的测量,对剂量的再建有了足够的品质保证。一项结合问卷调查的对比分析表明,甲状腺剂量主要是由于吸入碘--131造成的。表3分三组列出了对甲状腺的平均个人剂量和集体剂量的情况。在各年龄组的个人剂量分布超过了两个数量级,影响个人剂量的主要因素是居住地与反应堆的距离。

儿童的甲状腺剂量与从皮普利亚撤离出来的人员剂量基本相同,但后来发现成人的剂量要高一些,这是因为成人从30公里范围撤离出来后消费含有碘--131的食物造成的。

4.2.2 全身剂量

撤离人员的全身剂量主要来自沉降的碲--132、碘--132、铯--137,以及在空气中的短寿命放射性核素。在30公里的区域内设置了80个测量点,每天对γ剂量率进行测量,在皮普利亚镇设置了30个测量点,每小时对空气中的γ剂量

率进行测量。通过这些测量,并结合问卷调查,对乌克兰撤离的90,000人的全身剂量做了再建工作。这些人受到的全身剂量范围很广,平均值为15mSv,集体剂量为1,300人·希。从白俄罗斯撤出来的24,000人所受剂量高一些,这是因为主导风向开始是向北的。

IAEA会议的结论是,在撤离人员中,大约有10%的人员全身剂量超过50mSv,5%的人员全身剂量超过100mSv。

4.3生活在污染区内人员的剂量

4.3.1甲状腺剂量

对生活在污染区内众多人员甲状腺剂量再建是通过对这些人员甲状腺碘活度测量取得的,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分别对15万、数万和6万人进行了测量。个人剂量的很大变化,使得对剂量分布情况的估计很困难,并且当前对剂量的估计仍然受到相当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些地区只对少数人的甲状腺做了活度测量。在白俄罗斯,事故时0--14岁的儿童集体甲状腺剂量大约为170,000人·希;在乌克兰8个严重污染区,该年龄组儿童的集体甲状腺剂量大约为60,000人·希,总人口的集体甲状腺剂量大约为200,000人·希;在俄罗斯,总人口的集体甲状腺剂量大约为100,000人·希。造成甲状腺剂量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饮用了含有碘--131的牛奶,一是食用了污染的新鲜蔬菜。

4.3.2全身剂量

全身剂量的主要途径也有两个方面:一是沉降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和经食物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铯。

外照射直接与单位面积的放射性活度有关,并且受到居住地空气中γ剂量率的影响。林业工人和居住在木结构房屋的其它工人所受剂量是最高的。

在事故后的第一年,饮用当地生产的牛奶是造成食入铯的主要途径,但后来,蘑菇成了主导因素,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牛奶的污染随着时间开始降低,而蘑菇中的污染相对稳定;二是由于三国经济的变化,公众采集比事故后第一年更多的蘑菇。表4列出了居住在高污染区(铯--137活度>555KBq/m2)居民全身剂量的情况。在两种因素中,外照射是主要的,但就个人所受的最高剂量却来自食品消费。

4.3.3前苏联以外国家公众的剂量

尽管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放射性物质释放,主要对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造成了影响,但释放的物质经过大气扩散,在北半球的多数国家都有发现。不过,公众的剂量在许多地方要比前苏联污染地区低得多。

在最初几周内,碘--131通过饮用牛奶是产生剂量的主要因素。在欧洲,婴儿的甲状腺剂量范围为1--20mSv,在亚洲为0.1--5mSv,在北美为0.1mSv,成人的甲状腺剂量要低约5倍。此后,铯--134和铯--137就是外照射和内照射的主要来源。在事故后的第一年内,欧洲公众的全身剂量为0.05--0.5mSv,亚洲为0.005--0.1mSv,北美为0.001mSv。

小结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使众多的人受到了额外的剂量:

·应急人员--大约有80万人员参加了去污行动。事故后立即行动的工人和在石棺中执行特殊任务的科学家,接受的最大剂量为数戈瑞。应急人员的平均剂量在170mSv(1986年)和15mSv(1989)之间。

·撤离公众一事故后撤离了10万多人。撤离的人员遭受了来自放射性碘,尤其是碘--131吸入所引起的内照射,和放射性烟羽经过,以及沉降地面放射性的外照射。3岁以下儿童甲状腺平均剂量为1Sv,成人大约为70mSv。乌克兰境内30公里内撤离的公众,全身外照射剂量变化范围很大,平均值为15mSv。

·前苏联境内污染区公众大约有27万人生活在铯--137活度高于555KBq/m2的污染区。在事故最初几周内,主要是由于消费了污染的牛奶,造成了甲状腺剂量。在白俄罗斯戈迈尔(Gomel)地区,儿童受到了很高的甲状腺剂量,基范围是从忽略不计到40Sv,0--7岁的儿童甲状腺平均剂量接近1Sv。在1986年夏季后,由于对食品进行了控制,这些地区的公众照射剂量主要来自沉降的铯--137的外照射。1986--1989年间,全身剂量范围为5--250mSv,平均剂量为40mSv。在没有进行食品控制的地区,如乌克兰的诺伏罗(Rovno)地区,内照射要高于外照射。

·前苏联境外的公众一挥发性放射性物质(如碘和铯)扩散到整个北半球,公众接受的剂量要低,各国的数值变化也很大。剂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降水情况。

5 健康影响

辐射对人员的伤害,主要是射线的能量在人体内与细胞作用,产生电离,从而引发疾病,甚至死亡。在人体细胞中,DNA是很重要的物质。DNA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当电离使DNA无法自我修复时,就可能诱发疾病。

5.1急性健康效应

所有急性确定性健康效应发生在工厂人员,或参加灭火和事故后立即投入去污行动的人员当中。

事故发生时当即死亡2人:1人死于爆炸,另1人死于冠状动脉血栓。1人在事故发生的清晨死于烧伤,28人在事故前几周死于治疗中心,死亡人数为31人。

IAEA的结论是:28人死于急性放射性疾病,其中26人是在事故后前三个月死亡的,在这些人中有50%人的皮肤受到辐照损伤;另外2人在事故现场死于非辐射原因,还有1人死于冠状动脉栓塞。此后,又有14人死亡,但原因不能直接地归因于事故辐射。

总数达211,499人受到医学观察,其中237人被立即确诊为患有急性辐射综合症,多数病人在24小时内被医院收治。这些病人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症状和估计的剂量,被分成四类。公众没有接受到如此高的剂量而引发急性放射性病,通过对白俄罗斯11,600人的调查,已经得到证实。

在最高受照人群组(6--16Gy),照后15--30分钟内首先出现的反应是呕吐,大面积烧伤和β辐射常使得病情加重。在前两周,白血球和血小板急剧下降,骨髓中的血红细胞遭到高剂量的破坏。尽管采取了特别医疗措施,但几乎所有受到这样高剂量照射的病人(21人中的20人)都死亡。

在较低的受照人群中,呕吐出现的稍晚一些,血小板和白血球计数没有下降这么剧烈,没有出现发热和毒血症。β对皮肤的烧伤是主要的因素,并且粘膜破坏很难治愈,但是低于1--2Gy照射组的人员中没有出现早期死亡。各照射人员数量、剂量和死亡情况见表5。

5.2晚期健康效应

有许多报告报道了因切尔诺贝利事故导致了一些疾病的增加。事实上,根据目前的知识水平,事故只增加了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同时,也给公众的心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对于有些疾病,现在还不能够与电离辐射效应联系起来。为了做进

一步地研究,WHO在过去组织了“切尔诺贝利事故健康效应国际计划”(IPHEA)。这个项目主要集中在对白俄罗斯的白血病、甲状腺疾病和口腔健康、出生前受照儿童的智力健康和流行病学统计方面的研究。这个项目在1994年结束了,但目前还在进行涉及到甲状腺疾病、事故恢复工作的工人、剂量再建和指导公众在事故时行动的长期研究计划。预计这些新的项目将帮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未来健康效应的情况。

在欧洲,由于事故的影响,估计总的终生癌症发病率要比自然发病率高0.01%,在北半球,癌病发病率增加0.004%。可见,晚期健康效应在前苏联以外的地区并没有很重要的意义。

1990年下半年,IAEA组织进行了“国际切尔诺利项目”,主要是对居住在地面铯--137污染超过555KBq/m2水平的农村固定人口进行调查。由于不可能对所有的人进行检查,只在各年龄组选择了一些代表,大约有1,356人受检。检查发现,没有出现归因于辐射的不正常健康情况,但在污染区和控制的村庄,却出现了与非辐射有关的健康失调情况。事故给公众心理带来了负面后果,这个后果又与前苏联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发生的变化搅合在一起。

5.3甲状腺癌

事故发生后,放射性碘造成了众多人员的甲状腺剂量,引起了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包括甲状腺癌,尤其对三国的儿童威胁更大。表6给出了三国儿童甲状腺癌总人数和每百万儿童的发病率情况。

IAEA会议的结论是:到1995年底,0--15岁儿童的甲状腺癌人数为800例,其中有三人因此而死亡。事故后六个月出生的儿童,发病率未见增加。

5.4心理效应

事故发生后,前苏联污染区和受事故影响地区的公众产生了悲伤和焦急的心情,这里面有许多原因,其中包括与撤离和迁避有关的社会和经济的瓦解、限制土地的使用,以及干净食品的短缺。研究表明,精神紧张的症状可能与感到失去对自身环境的控制有联系。尽管如此,首要的和最主要的原因是公众对辐射长期健康效应不确定性的担心,其次是政府方面对国际组织的辐射防护推荐值的错误解释,导致了情况与措施的相互矛盾;公众对中央政府的不信任;利用事故搞经济开发和由此而给政府带来效益;以及对事故不准确的报道。

精神紧张可以被认为是对人体功能有不利精神体验的过程,其机制是能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的生理效应。

对任何重大事故而产生的与健康影响有关的精神紧张,除了事故性质外,将取决于许多因素。通过对一些灾害的研究发现,受影响的精神紧张者将产生病症。在确定所引起的病症性质方面,精神紧张的强度和性质要比每个人的个性更为重要。沮丧、冷漠、精神错乱很早就有发现,无所作为和失望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效应在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人群同样可见。研究已经表明,许多人对未来感到恐惧和盲然。

公众对1976年发生在意大利塞维索(Seveso)和1984年发生在印度博帕尔(Bhopal)事故的反应,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反应是类似的。这些事故的共同特点是释放了引起急性和长期效应的有毒物质。

尽管事故引发的心理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但却无法量化。可以预计受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人们会产生伴随紧张的焦急,这些症状在于事故最重要的后遗症中。

小结

·31人死于事故阶段或其后不久,并有137人因患急性放射性疾病受到治疗。

·广泛的心理效应出现在前苏联受事故影响的地区,表现为焦虑的精神紧张。这种心理效应的严重后果,在公众中产生了冷漠和失望的感觉,并导致了撤离。在世界其它地方,个体效应是很小的。

·在十年中,儿童中甲状腺癌有了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成人的甲状腺癌也有增加。

·在儿童中,甲状腺癌:

——呈大的乳突状和具有特别的扩散性,事实上常自我在局部发病和/或转移;

——普遍地出现在事故时0--5岁的儿童中,并且生活在遭受碘--131严重污染的地区;

——潜伏期明显比预计的要短;

——发病人数仍在增加。

·到现在没有发现白血病、先天性缺陷、畸型儿或由辐射引发的其它疾病。

不可能通过对公众的监测来发现癌症发病率有作何显著时增加。

6对环境的影响

在第三节中,已介绍了事故对地面的污染情况,本节主要介绍对森林和水源的污染情况。

6.1森林

森林是具有很高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由于树木具有很强的渗透功能,因此,在林区内的沉降常常要比农业地区高。当森林被污染时,特定的生态途径常常导致了放射性核素的强滞留。有机成分高的森林土壤层的稳定性,增加了放射性核素从土壤到植物的转移,林中的地衣、苔藓和蘑菇也常呈现出放射性核素浓度高的现象。对野生动物的转移,使得一些人食用这样的动物,造成了不可接受的照射。基于这样的事实,斯堪的纳维亚不得不对鹿肉进行控制。而在其它地区,蘑菇受到了放射性铯的严重污染。

1990年,俄罗斯的林业工人受到的剂量要比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其他人高出3倍。此外,与林业有关的工业,如纸浆生产,由于在浆液废渣和粉尘中浓缩了放射性核素,已经表明是有潜在的辐射防护问题。但是,为纸浆生产砍伐树木也许是消除森林污染的一个可行的办法。

为了对森林的污染,前苏联采取了不同的办法。有些办法十分有效。这包括限制进入林区和防止森林火灾。

在污染的林区中,有一个被称为“红森林”的林区。该林区在靠近事故现场的南部和西部。这是片松树林,树木所受剂量高达100Gy,所有树木全部死亡。有一个面积为375公顷的地区受到严重污染,并在1987年采取了补救措施来降低土地污染和阻止放射性核素通过森林火灾来扩散。林区10--15厘米的表层土壤被铲除,死树也被砍伐。废物被埋藏在壕沟中,并用沙层覆盖。废物埋藏总量为10万立方米,这一措施至少将土壤的污染降低10倍。

6.2水源

放射性核素污染水体有两个途径:一是来自空气中的沉降和流出物的排放;二是来自集水盆地的冲刷。被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大水体很快被分配,并趋于富积在水底沉积物、生活于水底部的生物、水中植物如鱼类中。对人员造成照射的主要途径是直接饮用污染的个人和集体剂量不超过总照射的1--2%。

在1986年4月和5月初,当放射性总活度在皮普利亚河、乌兹河和德涅伯(Dniepr)河分别为10KBq/L、5KBq/L和4KBq/L时,人们才很快注意到了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放射性污染。

事故当初,碘--131是水污染的主要因素。在1989年,铯--137在基辅水库的浓度估计0.4Bq/L,在卡尼伏(Kanev)水库的浓度是0.2Bq/L,在库里曼查格(Kremenchug)水库是0.05Bq/L。十年来,水系统的污染还没有造成对公众的健康问题。

30公里禁区内地下水污染估计锶--90是最主要的放射性核素,在今后的10--100年内,锶--90污染饮用水要超过可接受的限值。

在前苏联以外的国家,湖泊的直接和间接污染已经并还将造成许多问题,这是因为在集贸市场上,湖鱼的污染超过了可接受销售的限值。在瑞典,1987年间大约14,000个湖泊中的鱼放射性铯浓度超过了1,500Bq/Kg。在欧共体的国家,定期对饮水中铯--137含量进行取样、测量。1987--1990间的水平为0.1Bq/L,或者更低一些.这样的水平不会带来健康方面的问题。水体中的活度浓度在事故后逐年降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放射性铯被固定在沉积物中。

小结

·林产品在长时间里也许继续是在辐射防护方面要考虑的问题。

·当前,饮用水没有问题。地下水的污染,尤其是锶--90会在未来对切尔诺贝利地区集水盆区的下游造成影响。

·污染的湖鱼,在一些国家也许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分析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分析 事故经过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死16.7万人,损失120亿美元,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于基辅市以北130千米,4台机组,总装机400万千瓦,是原苏联最大核电站。1970年切尔诺贝利开始修建第一座核反应堆,但总工程师只有建设火电站的经验,整个设计由乌拉尔电力公司设计院进行。后来由莫斯科Zukh水电设计院接手该项目的设计,该设计院主要是水电设计。因为物质缺乏,几乎不太可能找到设计人员设计的某些特殊部件,因此设计者真好将就使用他们自己制造的部件。 1977年第一座反应堆投入运行,与原定计划推迟了两年。管理人员和操作工并不知道1 975年在列宁格勒与此相同的反应堆发生了熔化事故。对有关规定也进行了修改,因为它们对实际情况不适合,特别是经常移出比规定多的控制棒。操作工还发现当输出功率很低时反应堆极不稳定。 20世纪80年代初,另外两个反应堆投入运行。1982年第三座核反应堆活性区发生爆炸并将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核电站区域,因为对这次事故保密,其他反应堆的操作人员并不知道此次事故的发生。这期间在整个前苏联的ЯBMK型反应堆还发生了几起类似的事故。1980年在Kursk发生的事故引起了原子能委员会的注意:因为停电导致无动力驱动控制棒和水泵,40秒后才启动备用电源,在此次事故中因:为冷却水的自然循环量较大才避免了严重破坏。 1983年末,估计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关闭后透平机还能为反应堆水泵提供一定时间的应急电源,曾建议对该系统进行测试,但因为装置到1983年底前未获授权,因此对该系统的测试延期进行。在负责ЯBMK型反应堆的部长处还有其他的事故记录——设计的控制棒因为有裂纹当插入反应堆时引起输出功率剧烈波动,但在操作工的操作记录上没有记录。1984年3月27日,4号反应堆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1985年报纸上出现了对核电站的批评,能源部命令总工程师替换易燃的遮蔽材料和电缆。但是因为无不易燃的材料供应,这项计划被搁置。高层管理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应付商业压力,而让总工程师负责装置的操作。 1986年4月,4号反应堆停车检修,并且安排了一系列的测试计划,包括应急电源延迟测试。但仍然不知道当透平的动量下降后是否能产生足够的电能驱动水泵达40秒。测试由装置的制造者进行,他们的测试计划与3号和4号反应堆的总工程师讨论了15分钟后即获同意,并没有征求安全检查员的意见,负责反应堆的总工程师也没有到场,正式的批准文件也没有征求核专家的意见。 13时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减为一半,两台发电机一台停车。14时对另一台发电机的测试准备就绪。为了避免被联锁,紧急反应堆活性区冷却系统断开。开始准备测试时,Kiev的电力调度员请求供电到23时。23时重新开始根据拟定的计划对透平机的作用进行测试。控制棒的自动控制系统被断开,输出功率降低,下降到30MW。到这一步就没有按照测试的标准规程进行(按标准规程应该放弃试验>,工程师就下一步如何进行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继续移出控制棒,4月26日1时输出功率稳定在200MW,但这仍然低于推荐的最小功率水平,但是被认为可以继续进行测试。 1时过后,另一台冷却泵很快加入该系统,这就需要移出更多的控制棒。大量的水进入反应堆引起蒸汽压力降低。为了避免因为蒸汽压力低导致反应堆关闭,操作人员切断了联锁信号。1时22分,实验刚刚开始,计算机打印结果表明反应性只有最小保留值的一半。1时23分透平发电机的紧急调节阀门关闭,透平机无蒸汽,计算机显示反应器功率急剧上升,

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案例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 一、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 1、安南呼吁继续援助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受害国 新华网联合国4月26日电(记者杨志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6日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9周年之际发表声明,呼吁国际社会继续对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深受那场灾难影响的国家提供援助,帮助这些国家恢复受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声明说,俄、白、乌3国至今仍在社会、经济和环境领域遭受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的影响,联合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协助这3个国家消除这些影响。那场核事故带来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目前,辐射造成的威胁已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赤贫、失业和基础设施匮乏等问题。 声明指出,联合国帮助消除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工作重点,也从紧急人道救援转向长期的发展援助,以帮助受灾地区建立新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国际社会应增加对切尔诺贝利受害国的援助,帮助受灾社区居民实现自给自足,恢复健康、正常的生活。 声明说,联合国倡议成立的“切尔诺贝利论坛”将于今年9月就该事故造成的影响作出结论,白俄罗斯将于明年举办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纪念活动。这些活动都将有助于促使国际社会吸取那场核事故的教训,并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也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向事故的受害国和受害者提供持续的援助。 2、震动世界的事故 如果说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引起了美国舆论的哗然,那么,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事故,则震动了世界,其后果几乎影响到整个国际能源界。这一天的凌晨1点23分,位于苏联大城市基辅以北130公里白俄罗斯-乌克兰大森林地带东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号机组发生了事故,反应堆猛烈爆炸,引起熊熊大火导致反应堆堆芯毁坏和部分厂房倒塌。 事后,前苏联政府宣布,有31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质倾泻而出,203人受伤,13.5万人被疏散,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卢布。事故发生后,大量放射性尘埃飘逸到北欧和东、西欧部分国家,使一些地区环境中某些介质的放射性物质含量远远超过正常标准。污染遍及居住着694.5万人的15万平方公里地区,320多万人直接遭受核辐射侵害。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7万人成为残疾,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 3、切尔诺贝利石屋 1996年11月30日晚22点,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号机组顺利关闭,以后将不再使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乌克兰现有的5座核电站之一,原有4个发电机组。1986年4月第4号机组发生爆炸,酿成核泄漏事故以后,由于乌克兰能源短缺,其余机组仍然继续运转。但西方国家担心事故重演,多次敦促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同时答应给乌克兰以经济补偿。 1996年4月,西方七国以及欧洲联盟与乌克兰在莫斯科签署关于解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备忘录规定该电站在2000年前全部关闭,西方七国为此承诺向乌克

切尔诺贝利事故分析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分析 摘要 本文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阐述了核反应堆的放射性核产物作为核事故的污染来源。描述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的全过程,总结了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具体说明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国际影响及各国的应对措施。同时,本文综合介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人员伤亡、生态习境、民众健康、公众心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和后果,并针对核染物进行的应急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进行深入思考,在应急预放、安全措施、运行安全、安全管理和事故后处理等方面作出了经验总结。 关键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核污染;核安全;核电站 1.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污染物来源 核污染的来源主要有核武器爆炸、核反应堆的核产物及核废料、医学及科研和工业生产四种。核反应堆的放射性核产物及其报废燃料是核污染第二大来源。核电站及其它反应堆中大量裂变核废物,原则上是完全密封的,只在停堆换装核燃料时才取出转送到专门核废料处理厂进行处理。一部分回收做新核燃料,剩余废料则经密封包装转送到专门核废料库永久保存。上述生产、运输及加工过程的任何泄漏都是造成环境核污染的来源。由于对于核安全的极端重视,现代核电站、反应堆正常运行中的泄漏是严格禁止的,一旦有泄漏发生就是核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堆芯熔化的大泄漏事故,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技术灾难,在事故中释放物质的放射性核素组成是很复杂的。碘和艳的放射性同位素是最具放射学意义的:碘的放射性半衰期短,在短期内具有较大的辐射影响;艳的半衰期为几十年,具有较大的长期辐射影响。释放到大气中的物质广泛地扩散,最后沉积到地球表面,实际上在整个北半球都遭到了可以测量到的污染。事故对乌克兰及全东欧环境造成严重核污染。 2.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的过程及原因 切尔诺贝利电站共有4套机组。第1,2号机组于1977年投产,第3,4号机组于1983年11月投

切尔诺贝利事故 相关问题及答案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事故。该机组采用的堆型是RBMK-1000,即前苏联独特设计的大型石墨沸水反应堆,用石墨作慢化剂,石墨砌体直径12米,高7米,重约1700吨,沸腾轻水作冷却剂,轻水在压力管内穿过堆芯而被加热沸腾(见图1)。堆芯石墨砌体中间孔道内可装1680根燃料管。反应堆是双环路冷却,每个环路与堆芯840根燃料管的平行垂直耐压管相连,堆芯入口处冷却剂温度为270 ℃进入燃料管道,向上流动,被加热局部沸腾,汇流到一边两个的四个汽包中,汽包中的蒸汽直接进入汽轮机厂房,两环路各对一台汽轮发电机组(一堆两机)各发额定功率一半的电功率(4号堆供汽给7号和8号汽轮发电机组)。该型没有“安全壳”,也没有压力壳。 图一:石墨慢化压力管式沸水堆简图 问题一:为什么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低功率下存在正的空泡效应? 当堆芯内出现汽泡时,它对反应性会产生正的空泡效应,即空泡增加,反应性增加,功率增加,又导致空泡数增加,堆就会失控非常危险,好在在高功率情况,这个正效应被其他的负效应(如多普勒效应)所抵销,因此反应堆高功率运行是自稳的。但当功率低于20%时,总的效应就变成正的,这时就很难用手动控制的方法使冷却剂的流量和冷却条件稳定下来。因此,运行规程中不允许堆在低于700兆瓦热功率下运行;本次试验是在堆功率200MW 台阶进行的,即在存在正的空泡效应的功率台阶下进行的; —冷却剂泵扰动或泵气蚀,使空泡增加,在正空泡系数的情况下,会放大其效应,燃料通道的损坏会引起局部闪蒸,引入局部正反应性,并会在堆芯中快速扩展;

问题二:为什么进行试验过程中控制棒下插时堆功率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为进行试验,反应堆的大部分控制棒被提至堆顶(堆芯仅剩6-8组控制棒,而当堆芯仅剩下15组控制棒就要求立即停堆,电站发出了停堆信号但因保护停堆系统退出运行没有自动动作); 在开始试验时,汽轮机停运,备用柴油机尚未启动供电(大约在汽轮机停运后40秒才能开始供电),导致主泵给堆芯供水减少,堆内更多蒸汽产生,正的空泡效应放大,堆功率增加。 在发出紧急停堆命令时,反应堆出于瞬发超临界状态,功率正迅速上升; 由于堆高度较大,控制棒下落时间较长(约需18秒);而控制棒端部是石墨挤水棒,当进入反应堆过程中,前几秒钟会使反应堆功率升高,而不是降功率,本次事故中在控制棒下落阶段的前4秒钟,功率上升了80-100倍; 在控制棒下插阶段,由于反应堆热点的蒸汽压力超出临界值,把控制棒向上推出; 以上因素导致控制棒下插时堆功率并未下降,反而上升了。 问题三:为什么试验规程定在70%功率下进行,但却在200MW下进行? 在低于700MW功率水平下运行是不允许的,但这一限制无论在设计、管制限值,还是在运行指令中都没有事先规定。 虽然值长及操纵员提出,根据试验程序应在700—1000MW台阶上进行试验,低功率进行试验不安全,但负责试验的总工想在200MW下进行,以便在反应堆过热时仍有冷却水; 由于当时缺乏平等、公开的讨论环境和氛围,操纵员和值长的提议未能被接受。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

摘要 由于燃料多卜勒效应和控制棒的插入暂时补偿了汽泡正反应性效应,堆功率略降,出现了第一个峰值。之后,燃料碎化引起汽泡骤然增加,汽泡正反应性效应造成功率急剧上升;堆内压力管内压力上升,使得逆止阀关闭,主回路流量剧减,这进一步恶化了堆内状况.事后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功率峰值在4秒钟内达到满功率的100倍。据四号机组外工作人员说,大约在1点24分左右,相继听到两声爆炸声,接着熊熊大火在破坏了的四号机组反应堆厂房燃起。 关键字: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原因影响 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概况 1.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地概况 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位于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镇附近,该镇是电厂人员的生活区;西北距切尔诺贝利市18km,距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边境16km。核电厂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相距110km。 核电厂周围地势平坦、是一望无垠的平原,核电厂的东面是乌克兰最大的河流第聂伯河,核电厂的主厂房离第聂伯河大约100m,核电厂的冷却水取自该河。 第聂伯河一般分为3部分:基辅以上为上游,基辅至扎波罗热为中游,扎波罗热至河口为下游。上游盆地主要位于森林地区,这里大多是

泥煤一灰壤土壤。上游的特点是空气湿润、湿地多。此地区支流密布,流量大(占区域流量的4/5 )。中游是黑土森林大草原地区,分水岭和河谷满布森林。下游盆地位于黑壤大草原地区。上第聂伯河流域的年降水量为560一610mm。第聂伯河流入黑海。 第聂伯河上建有8级水利枢纽工程,实行航运、发电、灌溉、供水、防洪等综合利用,在库区内有水产养殖,第聂伯河承担着对沿岸城市供水的任务。 1.2反应堆概况 该电站共有4套机组。第1,2号机组于1977年投产,第3,4号机组于1983年11月投产。4套机组均为1000MWe(3200MWt)的石墨慢化压力管式沸水堆(РБМК-1000)。这种堆用1700t石墨砌块作为慢化体,有 1 661根平行的压力管垂直穿过石墨慢化体,燃料组件即插在这些垂直压力管内。还有211根控制保护系统管道分布在石墨砌体中。堆芯等效直径为11. 8 m,高7m,总计装有约190t含2%铀235的低加浓二氧化铀燃料。反应堆备有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和一系列安全连锁装置。 从安全角度看,РБМК型反应堆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空泡正反应性系数。此外,堆的反应性余量不足,控制棒从最高位置开始下落时有一个反应性增长区,以及反应堆没有有效的围封(安全壳)等,都是在设计上直接与此次事故有关的缺陷。 РБМК反应堆是石墨慢化压力管沸水型反应堆.它由轻水冷却,并

三里岛事件和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真相

三里岛事件和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真相 1.三里岛事件无人伤亡 在1979年3月28日,位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的2号堆,发生了核电史上第一次严重事故。这是由于水泵阀门信号灯故障和操作人员多次误操作所造成的。反应堆堆芯两次露出水面,使燃料元件破坏和大约三分之二的堆芯熔化。导致大量惰性气体和放射性碘与其他一些放射性核素进入了安全壳内。并且由于锆包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也产生许多氢气,但没有发生爆炸。因为安全壳的良好密封性和屏蔽作用,这次事故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很少。根据监测调查,对周围80千米的200万居民所带来的总剂量仅为20人·Sv(希沃特),不到这地区居民年本底辐射总剂量的(核设施建设运行之前该地区的辐射剂量水平)1%(这地区的年本底辐射总剂量2400人·Sv),附近居民受到的最大个人剂量不到1毫希沃特,只与作一次X光胸部透视所受的剂量差不多。三里岛核电站值班的118名工作人员,无一伤亡,只有3人的受照剂量超过季度允许剂量水平。 2.切尔诺贝利事故有了论断 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堆(石墨水冷堆),由于工作人员违章操作、判断失误,加上反应堆设计缺陷,特别是没有安全壳等原因,导致了核电史上一次最严重的事故。4号堆出现了瞬发超临界(当中子增殖因子k>1,缓发中子失去控制作用,每代中子寿命变得极短,堆功率会急剧上升而无法控制,就发生瞬发超临界,造成燃料熔化和三道屏障破坏。),功率剧增,堆芯熔化,蒸汽爆炸,石墨燃烧。因为这个堆没有安全壳,大量放射性物质(12×1018贝可)释入大气。由于大气扩散,使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约3万平方千米面积土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次灾难性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是巨大的。 10年后,1996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委员会联合召开“国际切尔诺贝利事故10周年大会”,参加大会的有71个国家和20个国际组织的845名科学家和280名记者。这次大会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做出了权威性结论:切尔诺贝利事故共造成30人死亡、其中28人死于过量辐照,2人死于爆炸。其健康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有极少量增加,但确诊甲状腺癌的儿童,仅有3人死亡。除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外,尚未观察到这次事故所引起的癌症发病率的增加。这一事实和有些报道中渲染的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大相径庭。 三里岛事件和切尔诺贝利事故引起了核电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的极大重视,例如:对类似构造的核电站实施了整改或关闭,改进设计,提高安全性,加强人员培训,改善人-机接口,修订安全法规,完善维修和运行规程,严格安全监督制度,等等。不让三里岛事件和切尔诺贝利事故重演。现在,核电厂运行安全的目标见表达1-1: 表1-1 核电厂运行安全目标 风险概率堆芯融化概率大量释放放射性概率 运行中核电站10-4/(堆·年)10-5/(堆·年) 新建核电站10-5/(堆·年)10-6/(堆·年)人们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核电站特别低的风险概率,因此对核电安全疑虑和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

切尔诺贝利事故原因分析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原因分析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死16.7万人,损失120亿美元,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这次事故是发生在该机组计划停堆检修,做一个透平发电机运行状态试验的过程中,反应堆出现突然的功率波动导致反应堆毁坏和堆芯积累的 一部分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只有140公里,它是原苏联时期在乌克 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几何时,切尔诺贝利是苏联人民的骄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的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发生失火,引起爆炸,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 污染。 在多次观看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纪录片后,在人员操作的失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我做 了如下总结: 1、测试计划不周;理者对测试的技术理解有差异;改正措施不当;违反规定;缺乏安 全训练,安全责任分工不明;紧急情况处置不当 2、为准备测试员工已工作了24小时;负责试验的工程师对核反堆知之甚少;程序的质 量低。 3、操作员粗心大意并违犯了规程,部分是由于他们未察觉反应堆的设计缺陷。一些程序的不规则促成了事故发生。另一原因是安全干事和负责该夜实验操作员之间的通讯不足。 4、操作工的操作未达到设计的装置条件偏离规定的操作规程,忽视安全规程;作工过 分自信;违反一系列的操作规定;总工程师过于“热心”。 5、测试未经俄罗斯核建设委员会批准;设定工作顺序的方法错误;物资和工程设备 的管理不当;紧急反应物资和设备不足;对其他装置发生的事故保密。 6、自建设开始未对修改后的标准进行更新;缺乏工程安全设备以避免操作工失误;系 统的安全系数不当。 对于由于反应堆自身安全系数不足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我做了如下分析: 1、反应器的一个更加重大的缺陷是在控制棒的设计。在一个核反应堆,控制棒被插入 反应堆以减慢核反应。但是,在RBMK反应堆设计,控制棒部分是空心的;当控制标尺被 插入时,最初的数秒钟冷却剂被控制棒的空心外壳偏移了。因为冷却剂(水)是中子吸收体,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实际上上升。这情况也是与预计相反,而反应堆操作员亦不知情。 2、反应堆输出功率为7%时虽然是稳定的,但低到设计规定最小值的20%是非常危险的。反应器有一个危险高正面空系数。简单地说,这意味著如果蒸汽气泡形成在反应器冷却剂中, 核反应加速,如果没有其它干预,将会导致逃亡反应。更坏的话,在低功率输出,这个其它 因素未补偿正面空系数,会使反应器不稳定和危险。反应器在低功率的危险对工作人员是与 预计相反和未知数。 3、反应堆的大部分保护系统不能工作;维修测试违反操作规程。 4、反应堆的设备老化,设计不合理,缺乏安全罩。 这次事故导致土地、水源被严重污染,成千上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园。切尔诺贝利成了荒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_泄露事故详细资料

切尔诺贝利,乌克兰北部基辅州城市,位处白俄罗斯边境,邻近另一个被废弃的城市普里皮亚季。切尔诺贝利在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号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被废弃。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苏联在1970年建造的,是乌克兰境内首个核电厂。 切尔诺贝利核能电厂四号机组于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发生爆炸,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能发电厂意外事故。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

由于切尔诺贝利发电厂没有保护掩体,导致受到核辐射尘污染的云层飘往众多地区,包括原苏联西部的部分地区、西欧、东欧、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不列颠群岛和北美东部部分地区。此外,乌克兰、白俄罗斯及俄罗斯境内均遭受到严重的核污染,超过336,000名的居民被迫撤离。依据前苏联的官方报告,约60%受到辐射尘污染的地区皆位于白俄罗斯境内。但根据2006年的TORCH(The Other Report On Chernobyl)报告指出,半数的辐射尘都落在前述的三个前苏联国家以外。

这次意外引起了众人对于前苏联核能发电工业上的安全顾虑,也减缓了一系列的核能工程进度。同时此次事件也促使了前苏联政府的资讯趋向较为透明化。苏联解体后的各个独立国家,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至今仍为清理切尔诺 贝利事件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及其引起的健康问题上付出着极大的代价。

因事件所造成的死亡人数难以精确计算,前苏联时期的刻意隐瞒,使得追查牺牲者方面的工作变得更为困难,事实上,前苏联政府当局在事件发生之后不久,已禁止医生在死亡证明上提及因“辐射线”而死亡。由辐射线导致的潜在死亡因素,特别是至今仍尚未发生的癌症,而这些在将来都难以证明是因切尔诺贝利事件所引起的。估计与实际的数据差别是相当大的,一份由国际原子能总署和世界卫生组织所主导的切尔诺贝利论坛在2005年所提出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报告中,56人的死亡被归咎于此事件(47名救灾人员,9名罹患甲状腺癌的儿童),并估计在切尔诺贝利地区660万人口中,已经和将会死于辐射的人数可能高达4,000人。

切尔诺贝利事故分析报告

切尔诺贝利事故 分 析 报 告 姓名:欧阳桂涛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学院: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 班级:090212班 学号:09021211

切尔诺贝利事故分析报告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传统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同时传统能源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恶略影响进一步的迫使我们发展使用新能源。太阳能效率低下,风能很难大量的发展使用,潮汐能难以集中使用,等等的各方面因素使我们将视野投向了核能。如今,核能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很成熟了,在全世界的很多国家中,核能发电都占有很大的份额。然而,虽然核能具有蕴藏丰富,成本相对低廉,环境污染几乎为零等极其诱人的优点,但是核能的安全却是一个与其诱人优点万群可以相提并论的绝对不可忽视的巨大缺点。在核能发展史上,就有1979年3月的美国三里岛核事故,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这几个核电事故都是非常严重的,给当地,该国乃至世界带来惨痛的教训与灾难,给核能的发展带去了恐怖的阴影。然而发展核能又是必须的,,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经一切可能的在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电。总结经验,分析发生过的核电事故则是安全可靠地发展核电的必修课。 本报告主要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为题材,分析其事故,发生的过程、原因,发生事故的可避免性,同时总结该事故能够使我们获得的核电运行经验教训及启迪。 切尔诺贝利事故详情 1986年4月25日,4号反应器预定关闭以作定期维修。并决定在这场合作为测试反应堆的涡轮发电机能力的机会,在电力损失情形下发充足的电供给反应堆的安全系统动力(特别是水泵)。像切尔诺贝利,反应堆有一对柴油发电机可利用作为待命,但并不能瞬间地起动—反应堆将因此被使用转动涡轮,到时涡轮会从反应堆分离和在自己的惯性之下力量转动,而测试的目标是确定当发电器起动时,涡轮是否在减少阶段能充足地供给泵浦动力。测试早先在其它单位执行成功(所有安全供应起动)而结果是失败的(那是涡轮产生了不足的力量在减少阶段供给泵浦动力),但另外的改进提示了对其它测试的需要。为了在更安全、更低功率地进行测试,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器的能量输出从正常功率的3.2千兆瓦特减少至700百万瓦特。但是,由于实验开始的延迟时,反应堆控制员太快地减低能量水平,实际功率输出落到只有30百万瓦特。结果,中子吸引而成的裂变产品氙-135增加了(这产品典型地在更大的功率情况下,在一台反应堆中消耗)。力量下落的标度虽是接近由安全章程允许的最大限制,但员工组的管理者选择不关闭反应堆并继续实验。后来,实验决定―抄捷径‖和只上升功率输出到200 百万瓦特。为了克服剩余氙-135的中子吸收,远多于安全章程数量的控制棒由反应堆拔出。在4月26日晚上1点05分,作为实验一部分,被涡轮发电机推动的水泵起动了;水的流量由于这行动而超出了安全章程的指定。水流量在上午1点19分增加了—因为水也会吸收中子,在水流量的进一步增加需要手工撤除控制棒,导致一个极不稳定和危险操作条件。凌晨1点23分04秒,实验开始了。反应堆的不稳定状态在控制板没有显示任何情况,并且看起来所有反应堆员工并未充分地意识到危险。水泵的电力关闭了,并且被涡轮发电机的惯性推动,水流的速度减低了。涡轮从反应堆分离,反应器核心的蒸汽水平增加。因为冷却剂被加热,个别的蒸汽在冷却剂管道形成。在切尔诺贝利的RBMK石墨缓和反应器的特殊设计有一个高正面空系数,意味著在没有水时的中子吸收的作用使反应堆的力量迅速地增加,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反应堆操作变得逐渐变得不稳定和更加危险。

切尔诺贝利事故分析

切尔诺贝利事故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分析 摘要 本文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阐述了核反应堆的放射性核产物作为核事故的污染来源。描述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的全过程,总结了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具体说明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国际影响及各国的应对措施。同时,本文综合介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人员伤亡、生态习境、民众健康、公众心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和后果,并针对核染物进行的应急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进行深入思考,在应急预放、安全措施、运行安全、安全管理和事故后处理等方面作出了经验总结。 关键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核污染;核安全;核电站 1.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污染物来源 核污染的来源主要有核武器爆炸、核反应堆的核产物及核废料、医学及科研和工业生产四种。核反应堆的放射性核产物及其报废燃料是核污染第二大来源。核电站及其它反应堆中大量裂变核废物,原则上是完全密封的,只在停堆换装核燃料时才取出转送到专门核废料处理厂进行处理。一部分回收做新核燃料,剩余废料则经密封包装转送到专门核废料库永久保存。上述生产、运输及加工过程的任何泄漏都是造成环境核污染的来源。由于对于核安全的极端重视,现代核电站、反应堆正常运行中的泄漏是严格禁止的,一旦有泄漏发生就是核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堆芯熔化的大泄漏事故,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技术灾难,在事故中释放物质的放射性核素组成是很复杂的。碘和艳的放射性同位素是最具放射学意义的:碘的放射性半衰期短,在短期内具有较大的辐射影响;艳的半衰期为几十年,具有较大的长期辐射影响。释放到大气中的物质广泛地扩散,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

摘要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概况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地概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 1.2反应堆概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 2.事故起因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事故的影响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在反应堆爆炸后流到外面.....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事故造成了大范围不同程度的污染............. 错误!未指定书签。 3.3事故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和癌症患者........... 错误!未指定书签。 3.4设立半径30km的禁区,撤离人员永远离开了家园错误!未指定书签。 3.5对地表水体造成了污染....................... 错误!未指定书签。 3.6前苏联政府为处理事故付出高昂的代价,今后还会付出多大代价尚无 法预测......................................... 错误!未指定书签。 3.7对人类心灵的创伤无比巨大,严重影响核能的发展错误!未指定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爆炸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爆炸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操作人员违反安全规程,引起核泄漏爆炸事故。苏联代表、苏联原子能利用委员会主席安德烈年科、皮特罗斯扬茨和苏联科查托夫原子能研究院第一副院长维拉里、列加索夫讲述了事故发生前一天的经过。 一、基本情况 这一天该核电站的官员开始进行一项试验,以检验在全部动力丧失的条件下,核电站的安全程度。试验人员想要证明,即使汽轮机停机,蒸汽中断,转子也能输出足够的动力来驱动应急冷却液泵,直至备用柴油发电机运转。但不幸的是,他们在试验开始前12个小时,就将反应堆的应急冷却液系统关掉了,从而大大降低了反应堆的安全性。 此核电站的操作人员主要犯了六个方面的错误,列加索夫说:“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错误能及时得到纠正,事故就不会发生。”但这些错误并未得到纠正,导致四号反应堆发生了悲剧性的事故。 爆炸发生后,四号反应堆的外墙和顶盖被炸飞,着起冲天大火,大量燃烧着的放射性物质及反应堆芯碎块飞散到周围建筑物的屋顶,使周围30多处起火,四号反应堆的两个汽轮发电机及其房屋顶上的火势尤为猛烈,火焰威胁着附近的三号反对堆,并通过电缆及管道涵洞向电站的其它部位蔓延。 据目击者说,爆炸发生后,核电站的许多人员立即利用手提灭火器和水枪实施扑火,他们的扑火行动在某种情况下是有效的,但许多人却因此而被烟火和放射性物质烧伤。 事故发生时,核电站内共有444人在工作。由于事故发生在夜间,同附近城镇里的居民一样,他们大多数人留在室内。如果事故出在白天,那么受伤的人会更多,伤情更严重。 伤员在其同事的帮助下,很快进入核电厂的医疗中心接受紧急救护。在这场事故中,有两人被掉下的建筑构件砸死。医疗中心设立在核电站的行政楼内,这栋楼有较好的防核辐射功能。 二、灾害特点 (一)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大 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释放出的源项超过3.7×1018Bq,在事故当天,爆炸能量和大火产生的气体和可挥发裂变产物的烟云有1000-2000m高。 (二)波及范围广 4月27日放射性烟云已飘移到波兰的东北部,烟云在东欧上空上升到9000m

切尔诺贝利事故简介

简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事件回放 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Чорнобиль,Chernobyl)核能发电厂(原本以列宁的名字来命名)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外泄的辐射尘随著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地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前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事故也间接了导致苏联的瓦解。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在于灾变的善后以及居民健康保健。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2005年一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认为直到当时有56人丧生—47名核电站工人及9名儿童患上甲状腺癌—并估计大约4000人最终将会因这次意外所带来的疾病而死亡。绿色和平组织及其他人都对研究结果作出争论。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简介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北纬51度23分14秒东经30度6分41秒)是位于乌克兰普里皮亚季(Припять,Pripyat),切尔诺贝利市西北11英里(18千米),离乌克兰与白俄罗斯边界10英里(16千米),及乌克兰首都基辅(Ки?в,Kiev)以北70英里(110千米)。核电站由四个反应堆组成,每个能产生1千兆瓦特的电能(3千2百兆瓦特的热功率),核事故时四个反应堆共提供了乌克兰10%的电力。厂房的工程始于1970年代,1号反应堆于1977年启用,接著2号(1978年)、3号(1981年)、4号(1983年)亦相继启用。还有两个反应堆(5号及6号,每个能产生10亿瓦特)在事故时仍建造中。 厂房的四个反应堆都是属于同一类型,称为RBMK-1000。 事件起因 关于事故的起因,官方有两个互相矛盾的理论。第一个是在1986年8月公布,有效地令事故的指责只归于核电站操作员。第二个则是发布于1991年,认为事故由于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简称RMBK)的设计缺陷引致,尤其是控制棒的设计。双方的调查团都被多方面游说,包括反应堆设计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职员及政府。现在一些独立的专家相信两个理论都并非完全正确。 另一个促成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是职员并没有收到反应堆问题报告的事实。根据Anatoli·Dyatlov---一名职员所述,设计者知道反应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危险,但将其蓄意隐瞒。(造成这情况是因为厂房主管广泛地吹嘘未有RMBK资格员工:厂长V.P. Bryukhanov,具有燃煤发电厂的训练和经验。他的总工程师Nikolai Fomin亦是来自一个常规能源厂。Anatoli Dyatlov, 3号和4号反应堆的副总工程师只有“一些小反应堆的经验”,VVER反应堆的小版本即苏联海军的核潜艇的设计。) 在细节中,

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感想

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感想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此次事故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酿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的一大灾难。为发生爆炸的4号反应堆建起了钢筋水泥“石棺”,离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还被辟为隔离区,很多人称这一区域为“死亡区”。 观看这个视频给我的感想颇多,核能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新能源,能为人类造福,缓解现代社会的电力慌,从哲学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科学一直都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也可能会伴随来无穷的灾难。像百年前有机磷农药出现时,大量应用于农业杀虫,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食品的满足,使人类彻底摆脱了饥饿的状态,但又有谁能想到仅过七十年人们开始谈有机磷农药色变。商业用途的核电站虽然和传统的煤炭、天然气发电相比,不会造成空气污染或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且非常高效。但是核电站会产生放射性废料,而且排放大量废热,一旦发生事故就是毁灭性的、世界性的。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核电站为当地人创造了清洁能源,但是由于工人在操作的途中不小心和当初电站的设计不适当,进而导致引发巨大的灾害,不能怪人的不小心,也不能怪核能太可怕,只能怪人类在获取新能源的途中的贪婪与粗心。 其次我们在利用科学的时候,既要让他为人类造福,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像这次日本福岛核电站的问题再一次使人类的神经蹦的直直的,引发了我们国家出现了抢盐的风波等等,同时国务院也开始检查或暂停有关核电站的建设等等,难道这是怕了吗?不是,这是一种战略,我们在利用的同时,要想好他可能会带来的后果,以及我们以该怎样更合理的利用,不能因为一次的事故而否定一切,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同时我们也要抓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协调还两者之间的关系,让他更好的为人类造福而不成为灾难。在设计电站的同时,一定要想好可能事故发生后的相应措施,因为核辐射,就像白雪公主那个可恶的后妈,给这里所有的苹果都下了毒。如果谁把这里的苹果咬上一口,就会比白雪公主睡得更久,可能3万年也醒不过来。在视频中也看到,人们在封闭电站所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参与此次行动的相关人员遭受核辐射的后果极其严重,都患各种不同的怪病,最终死去,而后出生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缺胳膊少腿,且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试想在以电站为中心的方圆三十公里为隔离区,是什么概验?事故发生后,在核辐射下的所有蔬菜、衣服、牲畜、直接死亡的人等都进行了密封深埋,防止二次辐射污染,而核辐射的衰退半周期是极其漫长的,都长达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现在为了加固石棺设施以避免再次核辐射,乌克兰与世界各国所作的努力和付出的代价太大,加固费用高达几亿美元啊,没法,为了安全,在大的牺牲也是值得的,核辐射,后果真的很严重。 最后,最为相关负责人,一定要准确、及时、全面的向上级政府报告情况,最为政府,不能像前苏联一样,当核电站出现了问题了,还迟迟不做出反应,要知道人民的财产安全是在第一位的,一定要及时的向外界公布信息,做到预防于蔚蓝。同时,世界上一切有核武器的国家,一定不能乱使用核武器,因为它会让这个世界的一切在一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同时也要保护好核武器,不能让他落入流氓国家与恐怖分子手中,也要保护好核电站被袭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 金晨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班)

摘要 0 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概况 (1)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地概况 (1) 反应堆概况 (1) 2.事故起因 (2) 3.事故的影响 (4) 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在反应堆爆炸后流到外面 (4) 事故造成了大范围不同程度的污染 (4) 事故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和癌症患者 (4) 设立半径30km的禁区,撤离人员永远离开了家园 (4) 对地表水体造成了污染 (5) 前苏联政府为处理事故付出高昂的代价,今后还会付出多大代价尚无法预测 (5) 对人类心灵的创伤无比巨大,严重影响核能的发展 (5) 参考文献 (5)

摘要 由于燃料多卜勒效应和控制棒的插入暂时补偿了汽泡正反应性效应,堆功率略降,出现了第一个峰值。之后,燃料碎化引起汽泡骤然增加,汽泡正反应性效应造成功率急剧上升;堆内压力管内压力上升,使得逆止阀关闭,主回路流量剧减,这进一步恶化了堆内状况.事后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功率峰值在4秒钟内达到满功率的100倍。据四号机组外工作人员说,大约在1点24分左右,相继听到两声爆炸声,接着熊熊大火在破坏了的四号机组反应堆厂房燃起。 关键字: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原因影响

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概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地概况 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位于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镇附近,该镇是电厂人员的生活区;西北距切尔诺贝利市18km,距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边境16km。核电厂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相距110km。 核电厂周围地势平坦、是一望无垠的平原,核电厂的东面是乌克兰最大的河流第聂伯河,核电厂的主厂房离第聂伯河大约100m,核电厂的冷却水取自该河。 第聂伯河一般分为3部分:基辅以上为上游,基辅至扎波罗热为中游,扎波罗热至河口为下游。上游盆地主要位于森林地区,这里大多是泥煤一灰壤土壤。上游的特点是空气湿润、湿地多。此地区支流密布,流量大(占区域流量的4/5 )。中游是黑土森林大草原地区,分水岭和河谷满布森林。下游盆地位于黑壤大草原地区。上第聂伯河流域的年降水量为560一610mm。第聂伯河流入黑海。 第聂伯河上建有8级水利枢纽工程,实行航运、发电、灌溉、供水、防洪等综合利用,在库区内有水产养殖,第聂伯河承担着对沿岸城市供水的任务。 反应堆概况 该电站共有4套机组。第1,2号机组于1977年投产,第3,4号机组于1983年11月投产。4套机组均为1000MWe(3200MWt)的石墨慢化压力管式沸水堆(РБМК-1000)。这种堆用1700t石墨砌块作为慢化体,有1 661根平行的压力管垂直穿过石墨慢化体,燃料组件即插在这些垂直压力管内。还有211根控制保护系统管道分布在石墨砌体中。堆芯等效直径为11. 8 m,高7m,总计装有约190t含2%铀235的低加浓二氧化铀燃料。反应堆备有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和一系列安全连锁装置。 从安全角度看,РБМК型反应堆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空泡正反应性系数。此外,堆的反应性余量不足,控制棒从最高位置开始下落时有一个反应性增长区,以及反应堆没有有效的围封(安全壳)等,都是在设计上直接与此次事故有关的缺陷。 РБМК反应堆是石墨慢化压力管沸水型反应堆.它由轻水冷却,并在垂直压力管上部沸腾产生蒸汽。反应堆由两个环路组成,每个环路有840根装有燃料的压力管、二个鼓式汽水分离器、四台冷却水泵及有关设备组成。汽水分离器直接向两台500MW电功率的汽轮发电机供汽。反应堆可以带负荷装卸燃料。 冷却回路的主要部份分别封闭在一些坚固的起安全壳作用的隔室内。这些隔室与位于反应堆下部的抑压水池系统相连,以便在冷却剂拽漏时能够收集和冷瞬蒸汽。但是在反应堆上部,特别是压力管上部装卸燃料的工作面上没有这类安全设施。

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启示

、 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启示 姓名:闫治强 学号: 20074920321 班级:特陶 0705 学院:材料学院

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启示 我们都知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悲剧,让我们永远的不能忘记,不但要记住它本身给我们的启示,同时,我们要应该以此为戒,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尽心尽力,从此事件中得到启示。 该事件的具体过程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只有140公里,它是原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几何时,切尔诺贝利是苏联人民的骄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的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发生失火,引起爆炸,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 另外,在这次事故中,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外泄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地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染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前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事故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瓦解。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致力于灾难的善后以及居民健康保健。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2005年一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认为直到当时有56人丧生—47名核电站工人及9名儿童患上甲状腺癌——并估计大约4000人最终将会因这次意外所带来的疾病而死亡。绿色和平组织及其他人都对研究结果作出争论。 这次事件虽然发生在20多年前,二十年虽然不算短,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这次事件都我们人类伤害太大了,不用说二十年,就是一百年,这次事件对我们人类和自然的影响依然会有,所以,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20多年后的今天,这段黑色的记忆,除了带给我们悲痛与警醒之余,我们还要记住什么? 第一,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地惊醒监督。当我们再次翻开这段黑色回忆时,我们会发现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监督机构不能有效的进行监督,进行及时的检查和督促,对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前违反核电站安全准则的行动,本应由前苏联国家原子能监督局的代表出来干预并制止类似行动,然而在这一天没有一个该组织的工作成员。即使该组织领导人去了,也来不及发现4号机组上发生的事和要做什么工作。监督员都奉命在上班时间到医务室去了,他们整天在那里参加医务会议,这样4号机组处于没有国家原子能监督员保护状态下。所以,应该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此进行监督,并应该提高监督人员素质,监督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堆物理知识和一定的电学知识,在监督过程中应该很快进入情况,在人员时间安排上应该能够满足核电站安全运行的需要。工作职责、工作技能与工作时间均应制定合理的实施规范和细则。 第二,还应建立技术指导小组,以保证各种操作的安全可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事故以后电站的人员没有能够准确的客观的估计所发生的事情,所有人对消除这样大的事故后果,从职业上和心理上都没有准备,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区域及其邻近地区的最初辐射水平采用计量仪表进行最初的测量,由于这些仪表本身测量量程窄,没有能给出真实的辐射水平的数据。在发生核电站事故的情况下,除了普遍测量还应进行个别测量。个人剂量笔这种简单的直读式个人剂量仪应该对救援工作的每一个人进行分发与使用,但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却将这些剂量仪给锁起来,没有做使用他们的准备。二核电站专门的咨询组是在核电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