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佐辛对学龄前儿童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地佐辛对学龄前儿童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地佐辛对学龄前儿童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地佐辛对学龄前儿童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倡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助(卫办医政函[2012]650号)▲通讯作者

?药物与临床?

地佐辛对学龄前儿童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倡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西安710004)

杨 克 薛荣亮▲

 吴 刚 吕建瑞 张珍妮 何家璇

摘 要 目的:观察地佐辛注射液对学龄前儿童全麻苏醒期躁动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麻下择期眼科手术患儿8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3~6岁,手术时间约1h,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地佐辛组(D组)手术开始前静注地佐辛0.1mg/kg;对照组(C组)静注等容生理盐水。所有患儿采用静脉注射咪哒唑仑0.1mg/kg,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mg/kg,丙

泊酚2mg/kg进行麻醉诱导,行气管内插管,术中均静脉靶控输注瑞芬太尼(4~6ng/ml)和丙泊酚(3μg/ml)维持麻醉。记录手术开始前(T0)给药后10min(T1)、30min(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10min(T4)、30min(T5)各时间点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手术开始前(T0)、手术开始30min(T2)、术后拔管即刻(T3)、术后4h(T6)血糖及C反应蛋白。采用5分法躁动分级法进行苏醒期躁动评分,以及随访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儿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地佐辛组患儿苏醒期躁动评分、血糖变化、C反应蛋白变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开始前静注地佐辛注射液0.1mg/kg可有效预防儿童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降低术后应激反应且,未见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主题词 麻醉,全身 麻醉恢复期 烦躁 儿童,学龄前 血糖 C反应蛋白质 @地佐辛 【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000‐7377.2014.02.035

全麻苏醒期躁动(EA)是临床麻醉中常见的现

象,表现为兴奋、躁动、定向障碍、肢体的无意识动作、挣扎、语无伦次、无理性语言、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1],对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地佐辛是苯吗啡烷

类衍生物,属于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2]

,主要激动分布于大脑、脑干和脊髓的κ受体,产生脊髓镇痛,对σ受体也有一定激动作用,而对μ受体有一定的拮抗作用。以往主要研究了地佐辛对成人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地佐辛注射液对儿童苏醒期躁动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全麻下择期行斜视矫正术、上睑下垂矫正术、先天性白内障晶体植入术等眼科手术患儿80例,ASAⅠ~Ⅱ级,年龄3~6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地佐辛组(D组)手术开始前静注地佐辛0.1mg/kg;对照组(C组)静注等容生理盐水。所有患儿均无心肺疾患、无上呼吸道感染与咳嗽、无麻醉手术史。本研究得到患儿监护人书面同意。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麻醉方法 所有患儿按年龄要求术前常规禁食禁饮3~8h,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2mg/kg,地西泮0.3mg/kg,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常规监

表1 一般资料比较(n=40,珚x±s)

组 别性别(男/女)

年龄(岁)体重(kg)

手术时间(min)

麻醉时间(min)

D组19/21

3.6±2.2

19.3±1.5

56.5±11.5

70.5±12.1

测连续无创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SPO2)、连接并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采用静注咪哒唑仑0.1mg/kg,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mg/kg,丙泊酚2mg/kg进行麻醉诱导,2min后完成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后D组静注地佐辛0.1mg/kg,C组静注等容积生理盐水,术中均静脉靶控输注瑞芬太尼(4~6

ng/ml)和丙泊酚(3μg/ml)维持麻醉,维持BIS45~

55。行PCV通气,控制Paw10~15cmH2O,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控制在35~45mmHg。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泵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常规进行肌松对抗,待患儿清醒后拔出气管导管,停止吸氧5min,SPO2>95%后送回病房。

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手术开始前(T0)给药后

10min(T1)、30min(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10min(T4)、30min(T5)各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术后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及发生程度:五分躁动分级法:1分平静睡眠,2分清醒、平静,3分易怒、易激惹、哭喊,4分难以安慰、无法控制的哭喊,5分无法安静、迷惑、谵妄;其中2分为躁动阳性,2分为轻度躁动,3分为中度躁动,≥4分为重度躁动。②记录手术开始前(T0)、手术开始30min(T2)、

术后拔管即刻(T3)、术后4h(T6)的血糖及C反应蛋白。③术后随访有无嗜睡、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E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珚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两组患儿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 见表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儿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

变化情况比较(n=40)

指标组别T0T1T2T3T4T5

SBP(mmHg)C115±996±695±695±696±6118±3

D112±895±590±392±696±6110±3DBP(mmHg)C72±963±862±961±860±670±8

D69±1066±864±1059±858±868±5HR(次/min)C118±7112±6115±6120±6110±6118±3

D115±9106±6105±8115±8106±10108±6 2 两组患儿术后发生躁动情况 见表3。D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

表3 两组患儿术后发生躁动情况比较(n=40)

组 别轻度中度重度总发生率C14(35%)4(10%)2(5%)20(50%)D3(7.5%)1(2.5%)0(0%)4(10%)a 注:与C组比较,aP<0.01

3 两组患儿围术期血糖变化比较 见表4。D组总发生率低于C组(P<0.05)。

表4 两组患儿围术期血糖变化比较(mmol/L,珚x±s)组 别T0T2T3T6

C4.51±0.636.92±0.935.93±1.017.82±1.05

D4.51±0.725.02±0.83倡4.92±1.15倡5.58±1.03倡 注:与C组比较,倡P<0.05

4 两组患儿围术期C反应蛋白变化比较 见表5。两组患儿术后4hC反应蛋白均有一定程度升高,D组低于C组(P<0.05)。

表5 两组患儿围术期C反应

蛋白变化比较(mg/L,珚x±s)

组 别T0T2T3T6

C1.25±1.102.05±1.202.29±1.1412.23±1.25

D1.25±0.901.55±1.221.59±1.028.23±1.22▲ 注:与C组相比较,▲P<0.05

5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随访情况 见表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6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随访情况比较(n=40)

组 别嗜睡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其他C30300

D40200

讨 论

EA是全麻术后苏醒期出现的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小儿发生率高,约为12%~13%[1]。虽然EA大部分为自限性,但会影响患儿预后,如增加内出血几率、体动挣扎影响缝合线及引流管等,甚至影响治疗相关的医疗设备,因此对小儿生理及心理的伤害不容忽视,必须对之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3‐4]。目前用来治疗EA的药物主要有阿片类药、静脉麻醉药等,但同时出现如苏醒延迟、呼吸抑制、药物作用时间短暂而躁动反复出现等。丙泊酚是超短效静脉麻醉药,瑞芬太尼是新型的μ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均具有起效快、清除快等特点,也正是由于此二者半衰期较短,术毕停药后血浆浓度很快下降,使患者在苏醒前期意识完全恢复之前就因为疼痛而引发躁动。此外,阿片类药物还能够激活体内的促伤害机制,导致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即阿片诱发的痛觉过敏(OIH),临床表现为对刺激的反应性增高。OIH的产生与阿片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有关,药物作用时间越短,OIH现象越明显,且出现越快。静脉注射地佐辛出现最大镇痛作用的时间比血药浓度达峰时间晚20~60min,平均终末半衰期为2.4h(1.2~7.4h),平均分布体积为10.1L/kg(4.7~20.1L/kg),且持续镇痛时间长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会产生轻度到中度的镇静作用[5‐6],从而减轻痛觉过敏反应。

地佐辛是苯吗啡烷类衍生物,属于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2],主要激动分布于大脑、脑干和脊髓的κ受体,产生脊髓镇痛,对σ受体也有一定激动作用,而对μ受体有一定的激动‐拮抗作用。本实验观察到患者围术期血糖及C反应蛋白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通过适度的镇静和镇痛可以减低应激反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由于地佐辛不产生典型的μ受体依赖,可使胃肠平滑肌松弛,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地佐辛静脉阵痛引起患者呕心呕吐、头痛头晕、嗜睡、皮肤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及锥体外系症状等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芬太尼[7]。

本研究发现,术后地佐辛组躁动发生率为10%,显著低于对照组50%,能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且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无显著差别。0.1mg/kg地佐辛对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因此,手术开

(下转第224页)

时是迟发的再灌注,病情凶险,出血量大,会使梗死面积增加,导致不良后果。因此本研究只对症状性颅内出血进行比较。UK国内文献报道溶栓后SICH发生率3.91%~8.9%[9]。本试验中UK组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7.6%,与国内的大部分研究相符合。

NINDS试验中,SICH发生率为6.4%,另外有一对包括NINDS、ECASS、EPITHET等大型临床试验的3670例患者进行荟萃分析,得出rt‐PA溶栓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比例为5.2%。而本研中究选用小剂量rt‐PA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8.7%,较荟萃分析较高,可能与本研究中rt‐PA溶栓的患者例数较少所致的抽样误差相关。除了脑出血外,溶栓患者还可出现其他部位的出血,本课题溶栓患者中未出现消化系、泌尿系等部位严重出血,而以牙龈出血较常见,临床上可用注射器往渗血处喷射凝血酶或用棉签沾取肾上腺素按压渗血处,所有牙龈出血患者均可止血。本研究中对比小剂量rt‐PA与UK症状性颅内出血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次,本研究中,92例UK溶栓患者死亡的患者有11例,死亡率为12.0%,与我国“九五”攻关课题协助组研究得出的12.22%类似[7]。其中的92例UK溶栓患者有11例死亡,死于大面积脑梗塞、脑疝的患者有7例,死于颅内出血、脑疝的3例,死于心功能衰竭的1例。本研究中23例使用小剂量rt‐PA患者有4例死亡,2例死于大面积脑梗塞、脑疝,2例死于颅内出血、脑疝,死亡率为17.4%,较荟萃分析的高,可能与样本量少所致的抽样误差相关。两组患者死亡率相比差距无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发现,基于来自于更符合亚洲群体的日本指南推荐剂量,使用小剂量rt‐PA与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差异和安全性相似。虽然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也不是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但通过与经典的UK静脉溶栓治疗对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基于我国人群特征,可减少rt‐PA的用药量,在等效的前提下更降低了出血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拟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2] LydenP,BrottT.ImprovedreliabilityoftheNIHStrokeScaleusingvideotraining.NINDStPAStrokeStudy

group[J].Stroke,1994,25:2220‐2226.

[3] 国家“九五”公关课题协作组.急性脑梗死(6h以内)静脉溶栓治疗[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18(5):259‐

261.

[4] 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foracuteischemicstroke.TheNationalInstituteofNeurologicalDisordersand

Strokert‐PAStrokeStudyGroup[J].NEnglJMed,1995,333(24):1581‐1587.

[5] HackeW,KasteM,BluhmkiE,etal.Thrombolysiswithalteplase3to4.5hoursafteracuteischemicstroke

[J].NEnglJMed,2008,359(13):1317‐1329.

[6] 罗秋云,刘涓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尿激酶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11):11‐17.

[7] AstrupJ,SiesjoBK,SymonL.Thresholdsincerebralis‐chemia‐theischemicpen‐umbra[J].Stroke,1981,12(6):723‐725.

[8] NakanoS,IsedaT,KawanoH,etal.Parenchymalhyper‐densityoncomputedtomographyafterintra‐arterial

reperfusiontherapyforacute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

sion:incidenceandclinicalsignificance[J].Stroke,2001,32(9):2042‐2048.

[9] 陈兴洲.脑血管疾病研究现状与前景[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8‐9.

(收稿:2013‐06‐26)

(上接第215页)

始前静注地佐辛0.1mg/kg,能有效治疗小儿苏醒期躁动,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和苏醒期躁动程度与发生率,且未见有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JohrM.Postanaesthesiaexcitation[J].PaediatrAnesth,2002,12(4):293‐295.

[2]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26.

[3] 孟志艳,高 萍,李 军,等.芬太尼和丙泊酚用于小儿全麻后躁动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5):2683‐2684.

[4] HolzkiJ,KretzFJ.Changingaspectsofsevofluraneinpe‐

dia‐tiicanaesthesia:1975‐99[J].PediatrAnesth,1999,9(4):283‐286.

[5] O'BrienJJ,DezocineBP.Apreliminaryreviewofitsphar‐macodynamicandpharmacokineticproperties,andthera‐peuticefficacy[J].Drugs,1989,38(2):226.

[6] PanditUA,KotharySP,PanditSK.Intravenousdezocineforpostoperativepain:a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comparisonwithmorphine[J].ClinPharmacol,1986,26(4):275.

[7] 岳修勤.地佐辛与芬太尼应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16(4):255.

(收稿:2013‐08‐26)

地佐辛对学龄前儿童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作者:杨克, 薛荣亮, 吴刚, 吕建瑞, 张珍妮, 何家璇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 西安710004

刊名:

陕西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Shaanxi Medical Journal

年,卷(期):2014(2)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c7399427.html,/Periodical_sxyxzz201402036.aspx

全麻苏醒期患者烦躁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全麻苏醒期患者烦躁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全麻苏醒期患者烦躁的原因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本科38例全麻患者在苏醒期出现烦躁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本组38例全麻苏醒期出现烦躁的患者,均安全渡过麻醉苏醒期。结论通过对全麻苏醒期患者的合理处理和护理,减少了意外伤害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安全渡过麻醉苏醒期。 【关键词】全麻;苏醒期;烦躁;护理 全麻术后患者意识恢复阶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大部分对当时的情况无记忆。引起烦躁的原因有疼痛、尿管刺激、气管导管刺激、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必须通过严密观察与综合分析,确定其烦躁原因后再处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入住本科监护的全麻术后患者402例,在全麻清醒期出现烦躁的38例,其中男32例,女6例,平均年龄40岁。 1.2 临床表现本组38例,在苏醒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表现为要坐起来、身体不停扭动、撕扯衣服和床单、企图拔除身上的导管或口咽通气道、不断敲床、不停扭动头部、用牙咬气管套管、用力吐气管套管和牙垫等。大声喊憋尿,要下床小便等。经合理处理后患者均安全渡过麻醉苏醒期。 2 烦躁原因分析 2.1 切口疼痛是引起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尤其是开胸手术患者,患者表现为要坐起来,大喊大叫,身体不停扭动,手伸向疼痛部位,拒绝挤压引流管等。 2.2 尿管刺激大部分发生于男性患者,患者术前无尿管,实施麻醉后在患者无意识的情况下安置了尿管,患者麻醉后恢复期间,意识尚未完全清醒,不能用意识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对尿管刺激无耐受性,出现不适感,表现为烦躁,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要下床小便或大声喊憋尿。检查尿管通畅无误。排除其他原因所至。 2.3 气管导管刺激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患者只清楚给予全身麻醉,并不知道还需经口腔插入气管导管,在麻醉恢复期患者一旦感觉导管的存在,而不能发音时,必然要做出对抗性反应,表现为不停地扭动头部,用牙咬气管导管,甚至欲强行将气管导管拔出。 2.4 麻醉药物残余作用部分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致使大脑皮层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觉醒激活系统)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全部复原,致使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而疼痛感受已恢复,患者不能有意识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为烦躁不配合。

全麻手术后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全麻手术后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0-05-17T09:27:23.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6期供稿作者:黄国英[导读] 分析各种类型全麻患者手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提出护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黄国英 (黑龙江省森工总院 15004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6-0217-02 【摘要】目的分析各种类型全麻患者手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提出护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548例全麻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分析引起躁动的原因。结果 548例患者中,有286不同程度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52.22%,结论护理人员重视苏醒期患者躁动的护理,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对降低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全麻苏星期躁动观察护理 全麻苏醒期躁动,是全麻手术患者术后进入观察室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其临床表现为兴奋、高度烦躁多语多动,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强烈挣扎以致坐起不自主运动,不听指令,严重时可造成意外伤害等不良后果,如不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及护理措施,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对348例全麻手术后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发生躁动的原因,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本组548例,其中男356例,女192例,年龄4-81岁,腹腔手术185颈部手术72例,开胸手术83例,乳腺手术76例,四肢手术32例。妇科手术92例,骨科手术18例,手术前均无并发症,均采用插管全麻,482例术后带气管导管入PACU,66例拔管后入PACU,平均复苏时间120min。 1.3 方法观察各种不良刺激引起躁动的发生率,不同手术类型苏醒期躁动的比例 1.4 结果各种有害刺激是诱发和加重躁动的最常见原因,其中疼痛、尿管刺激、气管刺激较为常见。因麻醉镇痛药物作用逐渐消退而发生疼痛,导致患者无意识挣扎,不自主运动使血压升高,脉搏加快;麻醉减浅后,不能耐受气管导管和尿管刺激而导致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拮抗催醒药物、酸碱平衡失调、低氧血症等亦是苏醒期躁动的诱因,患者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状态也是躁动发生的诱因。 2 讨论 2.1 引起躁动的原因(1)任何刺激都会引起躁动和不安,拔除导尿管,引流管、气管导管等。(2)体外循环等手术操作所致的微量空气造成脑血管的栓塞,可以引起术后精神运动以及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发生谵妄的机率高。(3)既往有酒精成瘾、阿片类药物成瘾,麻醉苏醒期会出现类似戒断综合症的表现。(3)手术体位不适引起的躁动,如胸科手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肢体受束,苏醒后取平卧位,疼痛难忍。颈部部手术后患者也会因为咽喉不适,气道堵塞或疼痛而引起躁动。(4)使用催醒药物后,也会引起躁动。(5)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低血压,心律失常。胃胀气,尿潴留等并发症均可以引起病人全麻苏醒期出现躁动,(6)术后止痛的不完善,生化及呼吸循环系统的不稳定,以儿童和老年人最为多见。(7)术前的焦虑状态,术前过度紧张,对手术及麻醉风险过度担忧,均可增加躁动的发生。 2.2 护理措施 2.2.1 首先要排除心脑血管意外、癫痫等脑部器质性病变,排除肌松药的残留作用及术后镇痛不完善,然后再根据躁动的情况来处理,加强防护,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2.2.2 心理护理术前的访视工作需要耐心细致,除了评估患者的麻醉风险及耐受能力意外,应该和病人进行良好沟通,尽量消除其对麻醉和手术的不解以及恐惧。 2.2.3 减少不良刺激,协助麻醉医生拔出气管导管,避免过度刺激,不符合拔管要求的,可遵医嘱给予小剂量咪唑安定或少量异丙酚镇静药物,清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拔管后躁动者,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如解释也不能使患者安定,遵医嘱给予1mg咪唑安定静脉推注,使患者保持安静,切忌在呼吸循环不稳定的情况下使用镇静催眠药物。 2.2.4 安全护理胸科患者手术创面较大,术中被动体位,导致舒适的改变,手术后至麻醉清醒前患者取平卧位,专人护理,重度躁动患者,要防止坠床,软组织损伤,骨折等意外伤害。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呼吸、水电解质及各个系统的稳定以及平衡,在一些手术时间较长,病人情况较差,或者手术所致创伤较大的情况下,围手术期注意监测循环系统,血气,水电解质,防止因为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以及其他的水电解质紊乱所致躁动、谵妄。 2.2.5 用药护理全麻苏醒时的躁动与麻醉药在体内的残留有关,患者出现呼吸表浅,急促而无力,表情痛苦,并伴有抽搐,应立即报告医生,打开气道,加压吸氧,增大氧流量。鼓励病人做有序和呼吸,同时做好气管插管和急救药品准备。同时遵医嘱给予新斯的明1mg+阿托品0.5mg静脉推注。由催醒药物所致的躁动,往往患者的意识恢复欠佳,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呼吸,心率血压积雪氧饱和度,妥善固定防止坠床,防止催醒药物作用消失后,残留的麻醉药物引起呼吸抑制。 3 小结 全麻苏醒期躁动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临床现象,分析躁动的相关因素,如何根据高危因素来评判躁动的发生,有效地预防患者躁动,以及对发生躁动患者的恰当处理,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全麻苏醒期躁动,不仅对患者本身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部分患者躁动非常严重时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熟悉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的发病原因,对病人可能造成的损害,对术后恢复期的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 刘新. 539例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10(10):42. [2] 尼新莉,徐继善.全身麻醉苏醒期病人躁动原因调查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2(17):100.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作者:何丽娟洪国强王国友王莉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EA,emergenceagitation;emergencedelirium)的原因和处理对策。方法:对2008年12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施行全身麻醉术后出现苏醒期躁动的32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身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32例患儿中,因伤口疼痛引起的8例,因不能耐受导管刺激10例,不能耐受导尿管的9例,其他原因5例。结论: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很多,掌握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病原因和危害并进行妥当处理,可明显减少躁动的发生,确保病人的安全。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围麻醉期处理 全麻病人在麻醉恢复期,部分病人可以即刻唤醒,而大多数病人麻醉苏醒期则要经过四个阶段。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易出现行为与意识分离的精神状态,表现为无法安抚、不合作、倔强,典型者会出现手脚乱动、哭喊、拔除输液管、定向障碍及偏执狂的思维等[1]。严重时导致循环系统不稳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一些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心理及生理伤害,进而危及生命。因此,防止及控制小儿全麻术后躁动的发生对保护患儿的健康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1月本院复苏室出现麻醉苏醒期躁动患儿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12岁,平

均年龄7.5岁。手术类型包括为头颈、胸腔、胃肠、泌尿外科等。其中经静脉麻醉21例,吸入麻醉8例,静吸复合麻醉3例。 1.2麻醉方法:术前常规给予安定10mg、阿托品0.5mg、鲁米那0.1mg肌注。麻醉诱导为羟西酸钠 2.5g、安定10mmg、芬太尼0.1mg、2.5%硫奔妥钠 3.5~5.8mmg/kg体重、琥珀胆碱1.5~2mg/kg体重、丙泊酚2~2.5mg/kg。术中间断静注芬太尼、0.5%~1.5%安氟醚吸入维持麻醉。阿曲库铵间断肌注以给持肌松。术后根据自主呼吸、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情况给予新斯的明、氟吗西尼等催醒剂。 2结果 全麻患者中有32例发生术后躁动,因伤口疼痛引起的8例(25%),因不能耐受导管刺激10例(31.2%),不能耐受导尿管的9例(28.1%),其他原因5例(15.6%)。 3躁动发生的原因 3.1各种有害刺激是引起躁动的最常见的原因,如各种导管的刺激等。本组病例因有害刺激引起躁动19例,占59.3%。 3.2麻醉作用: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但对中枢的抑制程度不一,因此恢复时间也不一样,在某些情况下,患者意识恢复后,大脑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完成恢复,影响患者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术前应用阿托品可导致术后谵妄[1]。吸入麻醉药具有容易控制、诱导和苏醒快的特点,但是有对气管的刺激作用,易导致病人在苏醒期出现躁动。芬太尼等易引起术后精神症状。 3.3其他原因:可能与手术部位有关,既往有耳、扁桃体、鼻、颈、

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防治

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防治 【摘要】全麻苏醒期躁动,是一种特殊的麻醉并发症。发作严重者可引起意外性伤害等不良后果,若处理不当,甚至危及患者安全。它的发生率虽不是很高,其危害性令人担忧,但因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故目前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案来指导临床工作,因此,如何预防与治疗麻醉苏醒期躁动,便摆在了我们每一位临床医师面前,迫使我们去探索研究。 【关键词】防治;躁动;全麻苏醒期 1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表现与危害 现今的临床麻醉中,全身麻醉终止至手术结束后,一般患者可在短期内被唤醒,类似劳累后睡眠的疲惫状态,少数患者可出现短时的嗜睡状态,但另有少数患者被唤醒后,出现躁动不安等精神障碍症状,如用力挣扎、起身、抓扯、咬闭气管导管,令气道阻塞等,需立即给予制动、保护和处理,这就是全麻苏醒期躁动。发作的同时,伴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这对术后需要保持安静的手术和原有心脑血管疾患者十分不利,容易导致手术失败或意外发生。还可造成自伤、挫伤以及对他人的伤害甚至坠床等意外伤害。有时可使输液管及气管插管脱落,造成再置入困难,令治疗更为棘手。 2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可能机制 迄今为止,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但有文献提示,一方面与全麻药务的残余作用有关,另一方面或与机体内某种激素的含量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全身麻醉药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即高级中枢),当麻醉药对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消失后,患者意识虽恢复,但部分麻醉药的残余作用对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抑制仍未完全复原,使皮层指令不能下传,从而影响患者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而出现不恰当行为表现。 3全麻苏醒期躁动的诱发因素 3.1不适刺激(难受) 有时难受比疼痛还令人难耐,手术患者常在术前和术中按插各种管道,如胃管、导尿管、引流管、气管插管等,其各自所造成的不适刺激通常是多项并存,令患者难以忍受而躁动。 3.2疼痛刺激 临床上患者对麻醉药的敏感性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常规用药不能满足所有患者及手术的需求,使一部分患者一清醒即觉已疼痛难忍。一般情况下,疼痛刺激越强,诱发躁动的几率越高,尤其在胸腹部手术者中。

浅谈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护理

浅谈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2-08-14T16:10:22.1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9期供稿作者:龙章凤[导读] 另外,还要注意观察患者四肢血液循环,保证静脉回流良好,防止皮肤受压损伤。 龙章凤 (湖南省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靖州分院手术室 41840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9-0125-02 【关键词】全麻手术苏醒期躁动护理 全麻苏醒期躁动是麻醉苏醒期的不良反应之一,病人注意力不能集中,对不良刺激高度敏感,以兴奋,躁动,定向障碍为特征,可出现肢体的无意识动作,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和妄想思维等症状。临床表现为焦虑和躁动,兴奋,极度烦躁,挣扎,有的病人试图翻身,坐起;不能耐受气管导管的刺激,有呛咳,企图拔出气管导管,尿管,胃管,输液管及伤口引流管;病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呼吸浅快,血氧饱和度下降;小儿病人常表现为激惹,不能停止的哭闹和无法安慰等。全麻苏醒期病人出现躁动,如不及时处理,将引起各种并发症。增加麻醉后危险,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影响手术后的康复,延长了手术时间。 1 躁动的原因 1.1外源性刺激全麻患者在术后意识尚未完全清醒时,对外界刺激呈高敏状态,任何刺激和疼痛不适都可引起躁动,如术后刀口疼痛,气管吸痰刺激,气管导管,尿管及各种其他引流管的刺激;都会引起躁动,临床表现为狂躁,呼喊,呻吟,不自主运动,企图拔除各种导管。 1.2手术时患者特殊的体位姿势骨科,脑科,普外科大型的手术,术中为了暴露手术野,患者经常处于各种特殊的体位姿势,术后留置的管路相对较多,如各种导管,患者在恢复清醒状态的过程中虽是平卧位,但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肢体的约束,导致舒适的改变,而且呼吸运动牵扯伤口引起剧烈疼痛,使舒醒过程中的患者难以忍受,诱发躁动。 1.3催醒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躁动,与麻醉药的作用及麻醉药物在体内残留有一定关系,如应用多沙普伦催醒会提高患者躁动的发生率。因为多沙普伦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同时兴奋交感神经系统,用药后易使患者出现剧烈躁动,而肌松药在体内的残留也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焦虑和躁动。 2 躁动程度评价标准 躁动程度评估标准分5级:1级为睡眠,2级为清醒,安静,3级为激惹,哭闹,4级为无法安慰,不能停止的哭闹,5级为严重躁动,定向障碍。[1] 3 躁动程度分级类 轻度:拔管前,后在吸痰等强刺激下发生躁动,一旦刺激停止或拔管后言语安慰躁动即停止;中度:拔管前无刺激情况下发生躁动,拔管后意识欠清,言语安慰不能主动配合,需制动;重度:需药物和物理方法制动。[2] 4 护理 4.1避免各种不良刺激有研究表明,各种有害刺激是诱发和加重躁动最常见的原因。[3]对于全麻苏醒期的患者,护士应协助麻醉医生适时拔出气管导管,避免过度刺激,对于带气管内导管的躁动患者,根据病情不适合拔管要求的,可根据医嘱给予静脉注射小剂量的眯唑安定或少量丙泊酚镇静,继续接呼吸机辅助呼吸,防止因为躁动导致气管内导管脱出,造成患者窒息。符合拔管要求的患者,应协助麻醉医生清除呼吸道及口腔内分泌物,避免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个别拔管后出现躁动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反应和临床表现,对症处理。 4.2在患者全麻苏醒期,患者应取平卧位,保证呼吸道通畅。对于重度躁动患者要防止因躁动发生坠床,软组织损伤,骨折等以外伤害及自伤发生。另外,还要注意观察患者四肢血液循环,保证静脉回流良好,防止皮肤受压损伤。 4.3控制疼痛由于疼痛是患者术后躁动的主要原因,重度躁动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无痛,无虑和安眠。因此在处理患者重度躁动问题上,止痛剂的给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应先疼痛控制,再给予镇静剂,唯有疼痛缓解后,镇静剂的作用才能完全发挥。 4.4加强非语言沟通技巧由于气管插管,病人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护士要掌握一些非语言沟通技巧,通过动作,手势,表情等来观察判断病人的需要,并且耐心做好解释,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 4.5全麻苏醒时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因肌松药残留所致躁动,患者多呈腹式呼吸,呼吸浅,急促而无力,并伴有抽搐样挣扎,表情痛苦,此时,护士应立即汇报给麻醉医生,协助麻醉医生疏通患者气道,给予面罩加压给氧,及时运用肌松拮抗剂,同时做好插管急救准备。患者因催醒药导致的躁动,往往表现患者意识恢复欠佳,此时护士应妥善固定患者,防止坠床,并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防等,防止因催醒药物作用消失后,残留的麻醉药作用引起呼吸抑制,并同时报告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4.6针对手术类型进行有计划的护理,不同手术类型引起的躁动护理重点应有所不同。如对于耳鼻喉手术的患者,除了术前访视解除患者的焦虑与恐惧心理,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外,如病情允许,尽量选择全静脉麻醉;术后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同时要避免患者发生误吸引起缺氧而加重躁动;胸外科手术属较大手术,护理重点在于帮助患者取平卧位,保证呼吸道通畅及循环系统的稳定;乳腺手术多为女性,因此要针对女性的特点,加强术前访视和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全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35. [3]华勤学.全麻手术病人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9,16(6):224~225.

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护理方法总结

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护理方法总结 发表时间:2014-05-22T15:59:41.8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8期供稿作者:卢岩[导读] 全麻患者在苏醒期可能会有躁动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躁动、兴奋、不按指示行动 卢岩 (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 113000)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全麻患者苏醒时躁动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全麻患者苏醒时躁动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309例患者发生躁动61例,给予相应处理措施后,症状缓解。结论护理人员要知晓躁动的原因,从而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躁动全麻护理方法【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082-01 全麻患者在苏醒期可能会有躁动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躁动、兴奋、不按指示行动、定向障碍和不自主运动等[1],严重者可能造成自身的意外伤害,后果严重[2]。我们对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全麻患者苏醒时躁动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因躁动给患者带来的伤害,现将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行全麻患者309例,年龄10-71岁,平均4 2.57±7.21岁。手术科室:骨科51例,普通外科207例,妇产科42例,心胸外科8例。全部患者行静脉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气管内插管。 2.护理2.1心理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使其产生陈述性记忆,消除其心理顾虑,提高其心理承受值。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讲明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疼痛感,特别对于男性需要留置导尿的患者,需强调术后会有导尿管的刺激感和尿意,使患者心理有一定准备,当术后发生尿道不适时心理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需提前告知全麻患者,他们可能需要口腔防止口罩等,以消除术后可能出现的顾虑,减少躁动的发生。 2.2外源性刺激所致躁动的护理苏醒期的患者对外界的刺激敏感度高,即使是轻微的刺激或疼痛即可引起躁动的发生,例如吸痰、切口疼痛、导尿管和引流管等引起的刺激,患者表现为呻吟或狂躁,甚至是自行拔除插管。对此,护理人员应协助医师拔除相应的导管,消除刺激。对于不符合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可噂医嘱给予少剂量异丙酚或咪唑安定给予镇静,继续给予呼吸机通气,防止因气管脱出而造成的窒息;符合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应协助医师将其拔除,清理好口腔和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拔管后,患者如仍发生躁动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患者躁动伴有辗转反侧,可能是尿管的刺激,患者可能会试图拔扯导尿管,护理人员应及时制止,并解释出现这一症状的原因,并适当挪动导尿管,减轻患者这方面的心理负担。 2.3手术相关原因引起的躁动的护理上腹部或心胸外科手术创面较大,术中窗口暴露时间长,术后留置的管道较多。入ICU后虽然是平卧位,但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导致机体的舒适度发生改变,而且由呼吸运动而导致的疼痛一般非常剧烈,患者难以忍受。耳鼻喉外科的手术常因患者鼻腔塞满填塞物而导致通气不畅,患者容易产生恐惧感和不安。针对此类原因,我们将患者均取平卧位,专业护理人员监护。重症躁动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坠床、自伤、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等的发生。骨突处垫以衬垫。注意静脉输液情况,保证通畅,防止皮肤受压。因术后剧烈的疼痛所引起的躁动会造成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对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心功能差的患者,可根据疼痛的情况,噂医嘱给予止痛药处理。剧烈的疼痛患者往往难以忍受,会导致呼吸受阻,此时可加大供氧流量,鼓励患者做深大呼吸,同时噂医嘱给予适当止痛药,用药后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血压、意识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的发生。 2.4使用催眠药而致的躁动的护理有时全麻苏醒期的躁动与麻醉药物在体内的残留相关[3]。研究表明,多沙普伦可以直接兴奋延髓上的呼吸中枢,用药后容易出现剧烈挣扎、躁动,增加机体躁动的发生率[4] 。针对此类原因,护士应注意与医生的交流,当患者急促而无力,表情痛苦并伴有抽搐动作时,要立即通知医生,给予面罩加压供氧,鼓励患者做有序的呼吸动作。由催醒药物所致的躁动,患者意识往往不好,此时,护理人员应将其四肢固定于床边,防止坠床的发生,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2.5因肌松药残留所致躁动的护理肌松药残留的患者会使呼吸的幅度变浅、频率变快,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医生,托起患者的下颌,加大氧流量,医嘱给予阿托品、新斯的明静脉注射,鼓励患者进行规律呼吸,同时做好急救物品和气管插管的准备,严密注意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等的变化,防止药物残留所引起的呼吸抑制。 2.6加强患者的防护工作在未明确躁动原因前应加强患者的防护工作,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给氧,防止窒息,备好软垫和约束带,如躁动严重可以固定好患者的四肢,但要防止固定过紧造成患者的副损伤,而且过紧的束缚可能还会加重患者的躁动,所以,约束带的松紧要适宜,同时要注意患者的四肢血运情况,保证静脉回流良好。 3.结果309例患者发生躁动61例,给予相应处理措施后,症状缓解。 4.小结全麻苏醒期患者发生躁动较为常见,而发生躁动的原因很多,如手术部位、术后是否使用催眠药、肌松药、术后的不良刺激等、心律失常、胃肠胀气等。医护人员可根据不同原因给予相应处理,同时加强患者安全意识,防止其坠床、自伤等的发生。术后尽量排净吸入的麻醉药,将麻醉药的浓度慢慢降低,谨慎使用止痛措施;如使用雷米芬太尼,在停药后要有后续的持续止痛措施;尽量减少能够引起躁动的因素,如导尿、吸痰、插管等;如已发生躁动,应给予适量的镇静镇痛药,加强通气;尽量避免引起躁动的可能因素;术中注意调控肌松药的用量,尽早停药肌松药,肌肉松弛后在一定麻醉深度下拔管,少量注射丙泊酚和利多卡因以减少躁动;注意防护措施,防止意外伤害等的发生,避免二氧化碳潴留。躁动是全麻苏醒期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手术效果、生理功能和术后恢复会产生重要影响,临床医护人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果断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当前,对于躁动发生的机制不清,护理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的康复。参考文献

全麻患者复苏期的护理

全麻患者复苏期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全麻患者苏醒期的护理。方法:对645例全麻患者苏醒期在复苏室严密的观察与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645例全麻患者在复苏室均顺利的度过麻醉苏醒期,各项生命指征基本平稳后安全返回病房。结论:严密临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处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安全平衡地度过复苏期的关键。 【关键词】全麻;复苏期;护理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领域的不断扩大,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越来越多被手术患者选择,大部分手术病人术后需尽快苏醒,以便于观察手术疗效及进行护理。麻醉复苏是指病人从麻醉状态逐渐苏醒的过程。由于手术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麻醉后并发症,若临护不够,将危及患者的安全及健康,因此,复苏期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共有全麻患者645例,男393例、女252例,年龄2个月至92岁,平均年龄43.5。其中妇产科70例、泌尿外科116例,普外科250例、神经外科105例、耳鼻喉科58例、口腔科46例。麻醉方法为静脉复合全麻,经口腔或鼻腔气管插管,除手术时间短的小儿科外,所有全麻患者均停留尿管。 1.2复苏期并发症呼吸道梗阻18例,心律失常4例、高血压10例、低血压30例(术后出血2例),低氧血症8例、低体温15例、尿潴留10例、苏醒延期2例。

2临床护理 2.1一般护理患者至复苏室前各类抢救物品及药品呈备用状态,调节好室内温度、备好保暖设备。立即给予氧气吸入,连接临护仪的各条导线,要注意保暖。安置合适的体位,必要时加用约束带,以防病人苏醒期躁动时使输液针头及引流管脱出。将输液输血装置,各种引流管,负压装置妥善安置,保持静脉通畅。如有留置尿管应固定好,及时倾倒尿液并记录尿量。对未清醒的患者注意观察瞳孔、眼睑反射及对呼吸的反应程度,正确判断麻醉恢复期病人的意识状态,每1~15分钟临测记录1次。根据临测指标(中心静脉压、动脉压或血压)用血气分析的结果调整控制输血输液的速度。同时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或出血现象。密切临护生命体征神志的变化。通过观察瞳孔、神经反射、脉搏、呼吸等估计麻醉深度。如瞳孔大或正常,睫毛反射存在,呼吸浅速,表示即将苏醒,若伤口渗血较多或有休克表现,应立即通知医生。 2.2保持呼吸通畅主要是预防和及时解除梗阻,防止窒息的发生。床旁备好负压吸引器及气管切开包。全身麻醉后患者可出现苏醒延迟、呛咳、吞咽反射微弱,为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的发生,患者应去枕平卧,头侧向一边,有呕吐物及时吸出。若出现喉头水肿,抬高头部。全麻患者苏醒前容易舌后坠,堵塞咽喉气道,出现鼾声时,可托起下颌或应用鼻咽通气道。出现尖锐的喉鸣声提示发生喉痉挛,应及时抢救,充分加压给氧。 2.3保持循环系统稳定全麻药物的作用及手术创伤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大,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

舒芬太尼对全麻苏醒期的影响

舒芬太尼对全麻苏醒期的影响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在全麻苏醒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椎体骨折切开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的100例患者,施行全麻插管,麻醉时间>3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全麻苏醒期用舒芬太尼,对照组在全麻苏醒期不用舒芬太尼,同时观察并记录术毕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发生情况、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以及苏醒的时间。结果:观察组苏醒期躁动率、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心率和血压的波动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苏醒时间无明显延长。结论:全麻苏醒期用舒芬太尼可降低苏醒期的躁动的发生率,使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且不影响苏醒时间。 标签:舒芬太尼;全麻;苏醒期 舒芬太尼为新一代芬太尼衍生物,具有起效快,镇痛作用确切,对呼吸和循环的抑制作用较弱等优点,近年来已广泛用于各种手术麻醉,有效的抑制全麻插管的应激反应,使全麻插管时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本研究通过观察全麻苏醒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舒芬太尼对全麻苏醒期的作用和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拟行椎体骨折切开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的100例患者,本研究经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施行全麻插管,年龄18~60岁,麻醉时间>3 h,ASA分级Ⅰ级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常规监测ECG、SPO2、ETCO2及BP,两组患者均用咪达唑仑2~4 mg、舒芬太尼0.3 μg/kg、依托咪酯0.3 mg/kg、维库溴胺0.1 mg/kg 诱导插管,术中静脉泵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同时停止吸入异氟醚,待手术结束时停止静脉泵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对照组在手术结束前10 min停止吸入异氟醚,待手术结束时停止静脉泵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术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每分钟通气量和咳嗽、吞咽反射恢复正常时拔出气管导管。苏醒观察平稳后送回病房。 1.3 观察及评价指标

30例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

30例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6-06-22T09:49:30.96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7期作者:周娜 [导读] 分析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分析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间接诊的176例全麻手术术后进行麻醉恢复室的患者,并就其中发生苏醒期躁动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引起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因素并探析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组合计30例患者发生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7.5%;引起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原因包括疼痛、气管导管刺激及尿管刺激;在手术类型方面,耳鼻喉手术、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手术类型患者(P<0.05);实施催醒药物及未使用止痛药物的患者,其躁动发生率也明显较高(P<0.05)。结论:引起全麻手术患者发生苏醒期躁动的因素较多,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加强术后苏醒期躁动因素的全面评估,做好相应的护理对策,这样方可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复苏期。 【关键词】全麻手术;苏醒期躁动;护理 全麻苏醒期躁动是一种全麻苏醒期不恰当行为,是全麻手术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后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全麻手术患者发生全麻苏醒期躁动后,其会表现为兴奋、躁动、定向障碍并存,患者会不按指令行动,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自主运动,严重时可造成患者发生自身意外等不良后果,临床若不能及时的给予患者实施恰当的措施处理,则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经静脉麻醉、气管插管复合麻醉全麻措施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这也导致了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因此,如何预防或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成为了临床工作的重点。此次我院对近期内30例发生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了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间接诊的176例全麻手术术后进行麻醉恢复室的患者,其中男91例、女85例;患者年龄16到83岁不等,平均年龄(46.2±4.8)岁;患者手术方式:骨科手术86例、腹外科手术37例、耳鼻喉手术21例、妇科手术15例、胸外科手术17例。全部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或气管插管静脉麻醉。术闭13例患者带管进入麻醉复苏室,其余均拔管后进入复苏室,其中有40例催醒后拔管。 1.2方法:观察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总结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原因及与手术、催醒药物使用等的关系,同时探析总结相关有效的护理措施。 1.3躁动程度评价标准:躁动评估评分标准分为5级,1级为睡眠、2级为清醒安静、3级为激惹哭闹、4级为无法安慰不停哭闹、5级为严重躁动定向障碍,3级以上均可定为全麻苏醒期躁动。躁动程度分类,其中在强刺激下发生躁动,如吸痰等,一旦刺激停止则躁动停止的表示轻度;刺激情况下即发生躁动,但无需制动的表示中度;不自主运动,需药物和物理方法制动的表示重度[2]。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检验方式采取X2检验,组间比对采取t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本次观察的176例全麻术后患者中合计30例患者发生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7.05%,其中17例轻度躁动,占56.67%;10例中度躁动,占3 3.33%;3例重度躁动,占10%。引起患者发生苏醒期躁动因素分析显示,疼痛、气管导管刺激、尿管刺激占据主要地位,分别为13例(43.33%)、8例(26.67%)、5例(16.67%),其次还包括心理应激2例(6.67)、制动不当1例(3.33%)及其他因素1例(3.33%)。 2.2苏醒期躁动发生特点分析:在手术类型方面,耳鼻喉手术、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手术类型患者 (P<0.05),详见表1;在药物使用方面,40例催醒药物使用患者中12例发生苏醒期躁动,发生率30%,未使用催醒药物的患者中18例发生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3.24%,组间比对,差异明显(P<0.05);35例实施术后镇痛的患者中3例发生苏醒期躁动,发生率8.57%,未使用镇痛药物的患者中27例发生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9.15%,组间比对,差异明显(P<0.05)。 注:与其他手术类型比对,*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1手术因素,伤口疼痛、情绪紧张等是造成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原因,胸外科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留置管道较多,加之胸外距离呼吸道较近,患者会因术后呼吸运动牵拉导致伤口疼痛,从而引起苏醒期患者难以忍受而发生躁动。耳鼻喉手术由于其手术部位的特殊性,患者术后通气不畅,不能言语,因此易出现紧张、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甚至患者会出现异常激动的现象,这也是引起患者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腹外手术术后通常会留置胃管、尿管等多种管道,患者会因管道刺激、呼吸运动牵拉等造成一定的疼痛,从而发生苏醒期躁动[3]。○2全麻患者在术后意识状态还未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其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较为敏感,因此任何外源性刺激和疼痛都会引起躁动的发生。○3药物使用因素,本研究显示催醒药物的实施会增加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这主要是因为催醒药物的应用会兴奋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及延髓呼吸中枢有关。 3.2护理措施:○1疼痛护理,疼痛是引起患者躁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术后护理方面,止痛剂的实施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应先予以患者疼痛控制,给药途径可采取静脉注射,这样可根据患者反映做出剂量的调整,易于掌握有效剂量。同时注意给药时,要针对每个患者的病情及所需的治疗时间,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4]。○2减少各种不良刺激,术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并适时的拔除气管导管并及时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患者气道畅通;对于尿管的刺激,护理人员应在麻醉前向患者做出解释以取得患者术后的配合,同时在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在情况允许下,应尽可能的及早拔除尿管,以减少刺激症状;术后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巡视,对固定不当引起的躁

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护理

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护理 我科苏醒室(PACU)2012年12月成立,共4张床位,由1名麻醉医师和一名护士管理,收治 全麻术后患者,年龄7个月—90岁。留观时间1—3小时。超过3h不能转出者均转入ICU。 2 麻醉种类??静吸复合加气管插管、静脉麻醉、硬膜外加静吸复合麻醉。 3 进入PACU指征由麻醉医生判断是否收入PACU 全麻术后未清醒, 自主呼吸未恢复或未 完全恢复,带气管插管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肌张力恢复不满意;呼吸、循环不稳定,有特殊病 情变化需短期观察的患者。 4 离开PACU的指征?? 由麻醉医生判断??患者神志清醒;肌力、肌张力、呼吸恢复满意;咳嗽、吞咽等保护性反射恢复;脱氧条件下SpO2维持在94%,持续5min以上;血流动力学稳定。 5 入PACU护理措施 5.1 一般护理 全麻患者手术毕入苏醒室,苏醒室各类抢救物品呈备用状态,常规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 2-3L/min.无自主呼吸的患者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连接多功能监护仪,安排合适的体位,必 要时加用约束带。向麻醉医师了解术中的情况。将输液装置、各种引流管、负压装置妥善安放,维持静脉输液输血通畅。留置导尿应加固导管,及时清除袋中尿液并记录尿量。将被子 盖好,注意保暖。根据医嘱每5~10 min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 5.2 保持呼吸道通畅 5.2.1自主呼吸未恢复或未完全恢复带气管插管的患者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根据患者 病情、SpO2、血气分析等调节呼吸机模式和参数,适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自主呼吸恢复 后常规给予氧气面罩或鼻导管给氧。并监测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SpO2、呼吸动度。 5.2.2 气管插管拔管指征:PaO2在正常水平(>80mmhg),SpO2>95%,患者神志完全恢复,生命体征平稳,自主呼吸恢复,呼吸动度良好,节律正常,呼吸频率<30次/分,肌张力恢复,四肢活动自如,能完成指令动作。 5.2.3 气管插管拔管拔管前向患者作好解释,准备好氧气面罩或鼻导管,给予气管和口 腔充分吸痰后,置吸痰管于气管导管最深处,一边吸痰一边拔管,拔出气管导管后立即给予 面罩或鼻导管吸氧.拔管后要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和节律,观察病人有无呼吸急促、口唇发绀、鼻翼煽动、三凹征、心率增快、呼吸困难、SpO2下降等缺氧表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床旁备气管切开包,简易呼吸球囊等急救器材。本组病例拔管后发生喉痉挛3例, 经及时打通气道,简易呼吸球囊辅助通气,应用地塞米松、氨茶碱等药物后呼吸困难缓解,SpO2恢复正常。 5.2.4 全身麻醉时用药量过大或辅助药物过多,均会导致苏醒延迟、呛咳、吞咽反射微弱。为保证呼吸道通畅,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口咽分泌物和呕吐物误吸,随时吸引;遇到舌后坠患者,头后仰、张口、托下颌一般可以缓解,严重者可应用口咽通气管和鼻咽 通气道;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较为少见,一旦发生要及时抢救,一般采取充分供氧、地塞米松10~20mg静滴、氨茶碱250mg加50%葡萄糖液20ml缓慢静注,不缓解者,应用肌松剂后气管插管较为安全[1]。 5.3 保持循环系统稳定 麻醉药物和手术创伤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并不因为手术结束而消除。由于突然改变体位,使患者血液在脑、心脏、动静脉及肺血管床异常分布,重要脏器短时间内得不到供氧,极易

对全麻手术患者进行苏醒期护理的效果分析

对全麻手术患者进行苏醒期护理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9-24T13:21:58.6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3期作者:杨红英 [导读] 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及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一般护理都更具优势,对于临床护理来说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四川省人民医院麻醉科恢复室四川成都 610072) 【摘要】目的:全身麻醉苏醒期与诱导期一样具有相同的危险性,患者在苏醒过程中随时可出现呼吸、循环、代谢等方面的异常。研究探讨对全麻手术患者进行苏醒期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护理过程中病人出现的各种可能的问题并积极处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进行临床经验的积累与学习。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之间收治的进行了全身麻醉手术治疗并处于术后麻醉苏醒期的200例患者进行分别护理,分析研究。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有100例患者,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对于全麻手术后进入PACU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100例实验组患者则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苏醒期可能出现的情绪躁动进行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麻醉恢复中处于苏醒期时发生躁动的概率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中76例(76%)患者对麻醉恢复期的护理感到满意,16例(16%)患者对麻醉恢复期的护理感到基本满意,护理满意度达到92%,而对照组的100例患者对术后麻醉恢复期的护理满意度仅达到68%。实验组患者中发生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有7例(7%),而对照组中发生情绪躁动的患者有20例(20%)。结论:对进行了全身麻醉手术术后麻醉恢复中处于苏醒期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及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一般护理都更具优势,对于临床护理来说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3-0161-02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文随机抽取了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手术中实施了麻醉并处在术后麻醉苏醒期间的患者200例,其中女性患者106例,男性患者94例;其中超过60岁患者21例,200例患者平均年龄34岁;其中实施了胸部手术的患者有18例,实施了腹部手术的患者有116例,实施了骨科手术的患者35例,实施其他普外科手术的患者31例;其中行气管切管并携带气管插管进入PACU的患者有122例,实施引流管及导尿管插入的患者195例;其中无糖尿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失去意识患者;其中200例患者均自愿参加实验调查;其中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患者年龄、性别、生活背景及病情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全身麻醉手术结束后,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进入PACU后应立即给予吸氧及心电监护,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尿量等相关生命体征,随时监控病人状况直至病人的体征恢复平稳。在监控过程中如果发生异常状况,立刻通知医生并时刻准备抢救;对发生异常状况的患者进行记录。 1.2.2实验组常规护理全身麻醉术后患者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苏醒期躁动。针对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原因对患者做针对性的护理。①体位摆放:术后不当的体位会导致患者疼痛,有可能使得患者在全身麻醉苏醒期由于疼痛而产生躁动。实施了全身麻醉的患者手术后由医护人员接应返回病房后应当立即给予病人去枕平卧位,并保证去枕平卧位保持6~8小时,体位摆放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密切观察病人状况及伤口出血状况,同时向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诉家属这种体位可以有效防止颅内压降低引起的头痛症状。等到患者恢复意识并且病情平稳后,可在护士及家属的帮助下采取半卧位,半卧位能够有效减轻伤口的张力,缓解病人的疼痛感,并且这种体位对于病人的引流也有好处。②基础护理:患者手术结束转入麻醉后恢复室之后,除了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监控与护理外,还应当时刻注意患者状况,防止发生并发症。一旦有异常出现,及时迅速通知医生并时刻准备抢救。麻醉后恢复室内室温维持在25℃左右,湿度维持在50%左右,通风透光良好,屋内确保保暖防止患者受凉。体内放置了引流管及导尿管的患者,应该注意插放引流管的方式及引流管是否合格,密切观察患者排尿的量、性质、颜色、引流管有无堵塞,切口的皮肤有无红肿,是否有积液。患者体内引流管放置不当及体内引流管过多都可能导致患者不适,进而导致患者发生苏醒期躁动。③生命体征护理:由于患者手术中进行了全身麻醉,因此术后患者暂时失去了运动能力,此时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帮助患者进行排痰、排便、咳嗽、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防止呛咳窒息。④注意保温:在全身麻醉苏醒期的患者,体温偏低是经常出现的状况,应当利用电热毯或热水袋保温,热水袋的温度不超过50℃,并用热水袋套或毛巾包好,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防止烫伤;体温低亦可影响SpO2监测,应与低氧血症相鉴别,低氧者要采用低流量吸氧、辅助或控制呼吸(PEEP)进行纠正。⑥健康指导:当患者情况符合steward麻醉后恢复评分标准后可将患者转入普通病房,在转运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进行全程陪护监控,防止发生意外事件;向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指导及健康宣教,告知患者苏醒后的各种禁忌症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患者转病房的过程中,做好与普通病房护理人员的工作交接,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生理反应进行密切观察,手术完成次日对患者的麻醉情况及恢复情况进行询问记录。⑦维持麻醉苏醒患者的循环系统稳定:麻醉药物以及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是不可逆的,不会因为手术的结束而立刻消失,因此在全身麻醉手术结束后要严格监测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及循环系统的各项指标,监测ECG;低血压常因血容量不足和残余麻药作用引起,应及时补充输液量、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检查有无内出血,残余麻醉药可用盐酸多沙普仑注射液1~2mg/kg静注对抗;高血压多由麻醉减浅时留置气管导管和手术部位疼痛刺激引起,处理以酌情拔除气管导管和应用利喜定注射液10~50mg静滴;心律失常要明确诊断,对症处理,直到循环稳定。 2.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76例(76%)患者对麻醉恢复期的护理感到满意,16例(16%)患者对麻醉恢复期的护理感到基本满意,护理满意度达到92%,而对照组的100例患者对术后麻醉恢复期的护理满意度仅达到68%。实验组患者中发生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有7例(7%),而对照组中发生情绪躁动的患者有20例(20%)。 3.讨论 施行麻醉术的目的是为了在手术或各种诊断性检查的过程中减轻患者承担的痛苦,为患者实施手术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麻醉苏醒期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及伤口恢复,因此,全身手术后麻醉恢复期的护理十分重要。 4.结论 对全身麻醉术后处于苏醒状态中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及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