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泰国立宪君主政治权威兴衰的过程_原因与趋势_周方冶

泰国立宪君主政治权威兴衰的过程_原因与趋势_周方冶

泰国立宪君主政治权威兴衰的过程_原因与趋势_周方冶
泰国立宪君主政治权威兴衰的过程_原因与趋势_周方冶

2012年第2期

南洋问题研究No.22012(总第150期)SOUTHEAST ASIAN AFFAIRS General Serial No.150

泰国立宪君主政治权威兴衰的

过程、原因与趋势

周方冶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07)

收稿日期:2012-01-13

作者简介:周方冶,男,浙江杭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摘要:本文采用“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层级式互动框架,对泰国立宪君主政治

权威兴衰的过程、

原因与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泰国立宪君主政治权威的发展变化,主要取决于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结构性失衡引起的新旧利益集团的政治权力竞争与妥协。20世纪60年代以

来,泰国立宪君主政治权威复兴的根本原因在于军人集团与王室-保皇派从冲突到结盟的政治关

系转变。从长期来看,新资本集团的政治崛起将使得王室-保皇派再次被边缘化。

关键词:泰国;立宪君主;政治权威;利益集团

中图分类号:D73/77.33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56(2012)02-0029-08

1932年民主革命瓦解君主专制以来,泰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已有80年历史。从宪法条文看,

泰国奉行“虚君立宪”原则,但与日、英等国的立宪君主不同,泰国国王拉玛九世普密蓬·阿杜德不仅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而且拥有事实上的重要政治权威。

作为当世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现年85岁高龄的普密蓬国王在20世纪60年代成功逆转了王室-保皇派的政治颓势,实现了立宪君主政治权威的复兴,并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一直发挥着至关

重要的政治

“稳定器”作用。特别是1973年和1992年的民主运动,都得益于普密蓬国王的政治介入,从而平息了政府军警与示威群众的大规模流血冲突,避免了社会动荡。

近年来的泰国政局动荡,再次彰显普密蓬国王的政治权威。2006年军方发动“9·19”政变要

得到国王的支持与认可;2008年

“黄衫军”(人民民主联盟)在街头暴动时要衣着黄衫以示对王室效忠;2009年“红衫军”(反独裁民主同盟)要举行“百万签名恳请国王特赦他信”请愿;无论“反他

信”

还是“挺他信”阵营,都在指责对方违反“冒犯君主罪”以争取政治舆论高地。那么,泰国立宪君主何以能实现政治权威的复兴?普密蓬国王何以能拥有超越“虚君立宪”体制的政治权威?泰国立宪君主政治权威的发展趋势如何?本文将对此加以探讨和分析。

·

92·DOI:10.14073/https://www.doczj.com/doc/c0259000.html,ki.nywtyj.2012.02.006

一、普密蓬国王政治权威成因的常见观点与深层问题

对于普密蓬国王政治权威的成因,不少学者进行过分析。

①常见观点主要有以下方面。其一是政治文化因素。在泰国的传统社会中,“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国王既是“一国之父”

,也是所有臣民的最高庇护者,具有政治至高权威。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泰国并未经历颠覆性的

社会变革,

即使是1932年民主革命,也更像宫廷政变而不是暴力革命。这就使得泰国的政治文化中存留了相当明显的传统家长制和庇护制特征,从而为普密蓬国王的政治权威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基础。

其二是宗教信仰因素。泰国被誉为“黄袍佛国”,全国九成以上的民众信奉佛教。泰国国王作

为佛教护法者,拥有尊崇的宗教地位。佛教重视因果报应,国王的政治地位被视为前世修行的善果,

得到佛教徒的顺从。婆罗门教虽已式微,但在泰国社会文化中保留着很多重要的基因片段,其中包括国王是神之化身的“神王”观念,从而在神圣血统的宗教意识形态基础上,赋予国王以先验

性的政治权威。

其三是人格魅力因素。普密蓬国王不仅精通多国语言,拥有深厚文学造诣,通晓音律绘画,酷爱体育运动,擅长创造发明,而且勤奋克己,长期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数十年如一日地深入贫

困农村和边远山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

从而被民众亲切地誉为“农业国王”。普密蓬国王的卓越才能与道德品行,使其拥有了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从而为“感召型”权威的形成提供了坚实基础。

其四是历史背景因素。19世纪中后期,泰国之所以能成为东南亚地区唯一的非殖民地国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拉玛四世的外交斡旋以及拉玛五世的维新变法,这就为泰国立宪君主政治权威提供了民族主义的历史依托。1932年的民主革命中,民党与拉玛七世达成妥协,从而为王室-保

皇派保留了元气,

有助于立宪君主政治权威的存续和发展。冷战期间,泰国军政府将王权视为遏制共产主义的重要助力,从而为立宪君主政治权威的复兴提供了契机。

其五是功能替代因素。由于受军人干政影响,泰国政党政治发展缓慢。松散的掮客政党根本无力维持宪政体制的稳定运作。军人集团、官僚集团、地方豪强集团、曼谷政商集团的利益冲突,严重影响政局稳定。普密蓬国王的政治权威有助于弥补政党的功能缺失。通过在利益集团间扮演“衡平者”和“仲裁者”,普密蓬国王一直在努力保证权力-利益的合理分配与有序调整,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诚然,前述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从不同侧面解释了普密蓬国王政治权威的成因,但问题在于,相关解释主要关切现象的外在合理性,而对表象之下的内在必然性缺乏进一步的探究。这就使得前述观点虽然有助于在静态层面说明普密蓬国王政治权威的存在合理性,但很难对泰国立宪君主

政治权威的

“U ”型走势,特别是普密蓬国王逆转王室-保皇派政治颓势以及复兴立宪君主政治权威的动态过程做出有力解释。

政治文化与宗教信仰因素属于系统常量,不仅对普密蓬国王产生作用,也对其前任起作用。那么,为何拉玛七世与拉玛八世在位期间,王室-保皇派的政治地位会江河日下,甚至沦为军人集团的附庸?拉玛七世在军人集团的政治压力下离开泰国并宣布退位。年幼的拉玛八世继位后,出任

·

03·①参见罗杰:《泰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主要政治势力》

,载裴晓睿、傅增有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泰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64-65页;范军、孙洁萍:《千古兴亡九朝事:泰国王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1998年版,

第243 324页;Kevin Hewison ,“The Monarchy and Democratisation ”,in Kevin Hewison ed.,Political Change in Thailand ,Routledge ,1997,pp.58-74.

摄政委员会主席的阿迪亚亲王是军人总理披汶·颂堪的忠实追随者,除非得到披汶的认可,否则不会签署任何文件。[1]

人格魅力因素对普密蓬国王政治权威的形成颇具说服力。但问题在于,人格魅力并不会直接转化为政治权威。事实上,普密蓬国王在50年代亲政后曾一度在军人集团压制下毫无政治权威可言。普密蓬国王曾回忆指出,“当我希望发言时,他们会说‘国王陛下,您什么都不懂’,于是我只能闭嘴。虽然我了解情况,但我只能闭嘴。”[2]那么,普密蓬国王的人格魅力转化为政治权威的关键是什么?

历史背景因素固然重要,但需要区分历史现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普密蓬国王政治权威的复兴过程中,军人总理沙立·他纳叻起到了关键作用。沙立不仅恢复了跪拜礼和传统祭祀仪式,而且在刑法中列入了“冒犯君主罪”,以律法形式保证国王“神圣不可侵犯”。那么,沙立为何要改变此前军人集团对王室-保皇派的高压政策,转而采取扶持政策?沙立此举是基于个人对王室忠诚的非理性原因?还是存在促使其改变政策的理性原因?如果是非理性的个人选择,为何继任的他侬-巴博派系要萧规曹随,而不是大权独揽?如果是理性选择,那么原因何在?

功能替代因素有助于从现实合理性的角度解释立宪君主政治权威的存在价值,但是难以有效分析其兴衰变化的原因与趋势。立宪君主政治权威对政党的功能替代,究竟出于必然还是偶然?偏离现代政治运作常态的功能替代现象,究竟还会持续多久?

如果要回答上述问题,就需要在已有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泰国立宪君主政治权威兴衰的结构性原因。

二、立宪君主政治权威的兴衰过程与结构性原因

(一)兼顾“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的分析框架

19世纪末以来,泰国在百余年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通过跨越式发展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多层次多领域转型。在政治体制方面,从传统专制政体发展成为现代民主政体;在社会结构方面,从传统一元结构发展成为现代多元结构;在经济形态方面,从传统农业国发展成为现代工业国。

泰国立宪君主政治权威的兴衰,既是跨越式发展进程中政治体制转型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结构调整与经济形态变化的客观反映。因此,如果要对其兴衰变化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就需要兼顾“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的分析框架。

图1层级式互动框架

·

13

·

本文将采用图1所示框架,以利益集团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从系统演化来看,图示各层级的循环互动主要包括3项进程:(A)经济形态层面的利益结构变化,引起社会群体的分化与重组,从而改变社会结构层面的利益集团分布格局;(B)新兴利益集团对政治权力的要求,导致新旧利益集团的竞争与妥协,从而促成政治体制层面的权力结构调整;(C)政治权力的重新整合与分配,一方面会引起各利益集团的社会地位调整,另一方面会引导经济利益分配朝着有利于掌权利益集团的方向转化。

从长期发展来看,3项进程互为因果,彼此衔接形成自我循环的连贯过程。从阶段发展来看,由于演化动因不同,3项进程在循环过程中会形成顺次不同的演化路径。内生型演化主要根源于经济利益结构的调整,因此其演化路径“A-B-C”起始于经济形态层面,而后传导到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层面;外源型演化通常发端于利益集团在外部压力下采取的因应举措,因此或是表现为“B-C-A”演化路径,起始于新兴利益集团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提升,而后传导到政治体制和经济形态层面,或是表现为“C-A-B”演化路径,起始于既得利益集团的政治权力结构调整,而后通过经济-社会改革传导到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层面。

由于外部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国际环境因素以及内部保守因素特别是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会面临重重困难,很难期望从系统的传统稳态到现代稳态的顺利转型。事实上,新兴利益集团在取代既得利益集团支配系统运作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新旧利益集团的持久战,从而使系统在往复循环的调整过程中,长期处于不稳定的失衡状态。泰国立宪君主政治权威的兴衰,正是新旧利益集团权力竞争与妥协的最直接体现。

(二)结构性冲突:军人集团崛起与王室-保皇派衰落

19世纪末,泰国国王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在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压力下,进行了维新改革。作为既得利益集团,拉玛五世的改革所依循的是“C-A-B”演化路径。在政治体制层面,朱拉隆功改革瓦解了传统封建政体,建构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从而将国王政治权威推上历史高峰。拉玛六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宗教、民族、国王”的立国三原则,旨在将忠君思想与宗教信仰和民族观念统一在爱国主义的框架下,从而有力提升了国王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在经济形态层面,通过出台改革举措,推动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工商业发展。在社会结构层面,封建贵族集团被迫退出历史舞台,新兴的军人集团则在王权扶持下粉墨登场。但是,王室-保皇派的保守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改革成效,使之未能在根本上解决现代化发展的结构性问题。[3]

1932年民主革命后,军人集团逐步取代王室-保皇派成为推进泰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作为新兴利益集团,军人集团依循的是“B-C-A”演化路径,要求改变原有的政治权力结构与经济利益结构。这就在军人集团与王室-保皇派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

在政治体制层面,军人集团坚守“虚君立宪”原则,压制王室-保皇派的政治复兴。其中,第二类国会议员即非民选议员的任命权归属,成为双方政治交锋的重点。1933年保皇派在武装叛乱的最后通牒中明确提出“任命第二类国会议员的权力属于国王”。双方角力的结果是拥有武力优势的军人集团胜出。据统计,从1932年到1946年的14年间,经由总理任命产生的第二类国会议员共计139名,其中93.9%属于军政官员。[4]

在社会结构层面,军人集团推动“文明开化”运动,弱化王室-保皇派的传统意识形态优势。军人集团废除了体现国王宗教权威的传统祭祀仪式,废止了体现等级差异的爵位体系,倡导以体现平等的现代礼貌用语取代具有等级特征的传统用语,并在“衣食住行”方面强制推广现代西方习俗。有学者写道,“民众被迫接受新的文化。他们被强迫穿鞋戴帽;女士被要求穿裙……我们的祖父或祖母被强迫放弃嚼槟榔以及其他的传统习惯。”[5]通过对传统臣民的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军人集团的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王室-保皇派的社会根基遭受重创,“国王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观·

·

23

念开始受到质疑。

在经济形态层面,军人集团推行“国有经济”路线,竞争国家经济命脉的支配权。军人集团执政初期,泰国经济命脉为王室资本、华商资本、外国资本所把持。华商资本传统上依附于王室,而外国资本则对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军人集团有所顾忌,因此更亲近保皇派。这就使政府的经济政策难以贯彻落实。[6]于是,高举“民族主义”旗号压制私人经济部门发展,利用垄断优势推动国有经济部门成长,也就成为军人集团调整经济形态以适应其政治需要的重要手段。有学者指出,披汶时期的民族主义经济体制,其实就是国家资本主义。[7]

(三)“泰式民主”道路:立宪君主政治权威的复兴契机

20世纪60年代以前,王室-保皇派在军人集团的压制下被长期边缘化,立宪君主政治权威江河日下。二战后,王室-保皇派的政治影响力曾有过短暂回升,通过颁行1949年宪法掌握了对第二类国会议员的任命权。但是,军人集团在1951年普密蓬国王归国亲政前夕发动了政变,废止1949年宪法,并颁行1952年宪法恢复了1932年“虚君立宪”体制,从而使立宪君主政治权威再次回落谷底。普密蓬国王在军人集团压制下缺乏必要的政治话语权,甚至于离开曼谷巡视外府都会受到阻碍。50年代,普密蓬国王很少公开露面。有观察家指出,“可能应将其(国王)视为囚犯,而不是隐士。”[8]

50年代末,政变上台的军人总理沙立放弃了高压政策,开始对王室-保皇派采取扶持政策,从而为立宪君主政治权威复兴开辟了道路。沙立之所以改弦更张,关键在于现代化进程的结构性压力,特别是西式民主与跨越式发展的内在矛盾。跨越式发展需要“生产性激励”,从而在限制社会福利偏好的基础上实现“高投入-高增长”目标,但是,西式民主会产生“分配性激励”,从而引发缺乏制度性约束的政治掮客特别是国会议员肆无忌惮的政治寻租行为,以及社会中下层基于福利分配偏好的民粹主义运动。[9]这就使得政府主导的国家战略目标难以有效落实。

现实的发展困境促使沙立摒弃了西式民主,转而寻求本土化的“泰式民主”道路,旨在构建契合跨越式发展需要的威权体制。从系统运作来看,威权体制的关键在于“权利与权力对冲”。一方面,经济社会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的权利,开放资源、扩大自由,刺激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为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另一方面,在政治领域集中权力于政治精英阶层,强化国家政权,依靠政权力量推动国家工业化的战略性发展。[10]

作为支配系统运作的既得利益集团,军人集团在“泰式民主”建构中遵循的是“C-A-B”演化路径。在社会结构层面,倡导回归传统的“革命”(Pattiwat)理念,重构家长制的等级观念,巩固军人集团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在经济形态方面,摒弃国家资本主义,鼓励私人经济部门的创业和投资,奉行以“发展”(Phatthana)为导向的政策理念。

尽管军人集团通过政变夺取了行政主导权,并依托武力压制了各派政治力量,从而为“泰式民主”开辟了道路,但“强权”不是“威权”,武力压制难以持久保证演化路径的顺畅和有序。对威权体制而言,统治合法性至关重要。但问题在于,“泰式民主”摒弃了民主选举,因此难以通过现代“主权在民”观念取得合法性授权。于是,通过传统“君权神授”观念取得合法性授权,也就成为沙立政府的重要策略抉择,进而为立宪君主政治权威的复兴提供了历史契机。

(四)结构性失衡:王室-保皇派重返政坛的关键因素

从东亚各国的历史经验看,威权体制对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助推作用。但是,威权体制下的“权利与权力对冲”会引起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在泰国,这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失衡。军人政府主导的跨越式发展长期奉行“重城市,轻农村”,“重效率,轻公平”,“重投资,轻福利”的政策导向,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日趋明显,以外府农民为代表的经济弱势群体不仅未能分享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红利,反而背负了沉重的发展成本。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政治的发展失

·

·

33

衡。以曼谷政商集团和地方豪强集团为代表的新兴利益集团在经济腾飞过程中迅速崛起,逐渐成为经济利益结构的主导力量,但在政治权力结构中却依附于军人集团,缺乏与经济影响力相匹配的政治话语权。[11]

随着威权体制下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泰国开始出现对“泰式民主”道路的转型压力,军人集团主导的“C—A-B”演化路径遭到质疑和否定。新兴利益集团主张“A-B-C”演化路径,要求依据经济影响力分配政治话语权;中下层民众倾向于“B-C-A”演化路径,要求基于社会公平原则重构政治决策和经济分配体制。

作为“权利与权力对冲”的客观结果,结构性失衡并不完全是负面因素。事实上,东亚各国跨越式发展的前进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济-社会-政治”不均衡互动产生的转型压力。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对冲”过程中保持结构性失衡的动态稳定,使之既能持久地产生动力,又能尽量避免矛盾激化引发动荡,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泰国军人集团的应对策略是与王室-保皇派政治妥协,将立宪君主作为军人威权统治的“减压阀”。

由于在威权体制下,结构性失衡引起的转型压力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增加,因此为保持政治权力主导地位,军人集团对立宪君主政治权威的依赖性不断提升。20世纪60年代初,王室-保皇派在政治上还要依附于军人集团,但到60年代末,随着政治文化、宗教信仰、人格魅力等因素在威权政府的扶持下逐渐转化为普密蓬国王的政治权威,王室-保皇派拥有了与军人集团分庭抗礼的政治独立地位。

20世纪70年代,泰国政治权力结构在各派力量角逐下重构。王室-保皇派不仅重返政坛,而且依托普密蓬国王的政治权威,成为左右政局走势的关键性力量。1973年,普密蓬国王支持民主运动推翻他侬-巴博军人独裁政府,从而为新兴利益集团的政治崛起开辟了道路。据统计,在1947年到1973年的国会任命制议员中,商界人士占比仅为2.7%,但在1973年到1976年,该比重猛增至16.8%;同期,军政官员占比则从94.1%降至68.4%。[12]1976年,普密蓬国王支持军人集团政变推翻民选政府,从而为军人集团的政治回归提供了契机。得益于老练的政治手腕,王室-保皇派在政局动荡中获益颇丰。1973年出任临时政府总理的讪耶,以及1976年出任临时政府总理的他宁,都是坚定的保皇派成员。

“泰式民主”威权体制瓦解后,泰国跨越式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并未得到根治。军人集团与新兴利益集团在政治权力方面存在矛盾,但在经济利益方面具有共识,都倾向“效率”而不是“公平”。于是在社会中下层的政治-经济改革压力下,特别是地区冷战的共产主义运动威胁下,把持政府行政主导权的军人集团与掌握国会立法主导权的新兴利益集团达成了政治妥协,力求在双方分享政治权力的前提下,压制经济利益结构调整。作为双方政治均势“衡平者”与利益冲突“仲裁者”,普密蓬国王的政治权威也在80年代的“半威权”体制下达到了君主立宪以来的历史高峰。军人总理炳·廷素拉暖能执政8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普密蓬国王的支持。80年代两次针对炳的军事政变,都是在普密蓬国王的政治干预下遭到挫败。

三、立宪君主政治权威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趋势

(一)王室-保皇派的政治边缘化困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泰国在新兴利益集团主导的“B-C-A”演化路径下逐步从“半威权”体制转向“多元民主”体制。国会权威与政党政治得到复兴,民主选举成为合法性的根本来源。这就使得依托立宪君主政治权威的王室-保皇派,再次面临日趋明显的边缘化压力。

1992年民主运动的主导力量是城市中产阶级。统计显示,从1970年到1990年,泰国城市中·

·

43

产阶级总人数从202.7万增至601.6万,占全国劳动力比重从12.2%增至19.2%。[13]虽未形成“纺锤形”结构,但城市中产阶级在中心城市特别是首都曼谷已拥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于是在结构性失衡的转型压力下,城市中产阶级开始通过民主运动争取更多的政治话语权,并要求终结军人集团对行政权力的长期垄断。

尽管在“五月流血”事件中,普密蓬国王通过斡旋促成了政府与示威者的妥协,从而赢得了崇高声望,被视为泰国政治“稳定器”,但从政治权力结构看,立宪君主政治权威面临明显困境。一方面,军人集团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使得“半威权”体制的政治均势瓦解,立宪君主不再具有“衡平者”功能;另一方面,地方豪强集团依托乡村庇护制网络掌控着农民选票资源,能够通过民主选举取得合法性,不再像军人集团那样依靠国王授权,立宪君主不再拥有“仲裁者”地位。

(二)新资本集团与王室-保皇派的结构性对立

21世纪初体制改革的主导力量是新资本集团。以泰国前总理他信·西那瓦为代表的新资本集团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从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能通过股市筹募巨额资本,从而在经济利益结构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在90年代的政治权力结构中,新资本集团的话语权相当有限。地方豪强集团通过掮客政党把持着立法权和行政决策权,官僚集团占据着行政执行权,军人集团和王室-保皇派游离于政治权力中心,但拥有政治独立地位,掌握着相当分量的话语权。多元化的松散权力结构,使泰国政坛呈现保守化倾向。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忙于争权夺利,根本无意也无力继续推进跨越式发展,外向型经济竞争力日益弱化,城乡分化、地区分化、贫富分化问题日益严峻,结构性失衡问题再次引发转型压力。

1998年,他信领导组建泰爱泰党,开始推动泰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他信派系的依托力量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新资本集团,拥有雄厚的资金资源;其二是中下层民众特别是外府农民,占泰国总人口近七成,拥有广泛的选票资源。得益于“资金”与“选票”的政治联合,他信派系有效掌控了民主选举的政治主导权,从而开启了“B-C-A”演化路径。[14]2001年,泰爱泰党在众议院选举中赢得简单多数席位,首次改变了90年代的“小党林立”格局。他信出任总理后,一方面推进政治改革,建构以新资本集团为主导的层级式权力结构,另一方面推动社会经济改革,奉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建构更具可持续性的开放式利益结构,力求为新资本集团和中下层民众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信派系的政治-经济改革直接损害到各派既得利益集团的权益,从而引起军人集团、王室-保皇派、地方豪强集团、官僚集团、城市中产阶级等保守势力的联合压制。由于他信派系得到中下层民众支持,拥有民主选举和国会斗争的政治优势,因此“反他信”阵营摒弃了宪政框架,试图依托立宪君主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授权,通过军事政变和街头暴动方式取胜。但是,9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进程,使得民主选举的合法性观念已成为泰国民众的普遍共识,任何超越宪政框架的干政手段都会遭到质疑和否定。这就使得“反他信”阵营难以在根本上对他信派系进行压制。2006年,军人集团发动政变推翻他信政府,但在2007年选举中,他信派系的人民力量党胜出,“他信代言人”沙玛·顺通卫出任总理。2008年,“黄衫军”通过街头暴动推翻人民力量党政府,但在2011年选举中,他信派系的为泰党胜出,“他信妹妹”英拉·西那瓦出任总理。

尽管在旷日持久的“反他信”与“挺他信”政治角力过程中,各方都高举“效忠国王”旗号,从而使普密蓬国王的政治权威再次彰显,但从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看,王室-保皇派的困境明显。20世纪60年代以来,王室-保皇派始终在新旧利益集团的政治角力过程中扮演“斡旋者”角色,顺应结构性失衡的调整方向,进而在新的权力结构中占据有利地位。但在本轮政治角力中,王室-保皇派却立场明确地加入保守阵营,成为“反他信”阵营中坚力量。如果他信派系胜出,那么在新的权力结构中,王室-保皇派很可能失去既有的政治独立地位;如果“反他信”阵营胜出,也不可能回归威权或“半威权”体制,王室-保皇派的政治话语权难以有根本性提升。

·

·

53

王室-保皇派看似“得不偿失”的策略选择,并不是缺乏政治理性,而是结构性失衡下转型压力的刚性约束使然。泰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促使新资本集团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他信经济”路线,要求通过政策扶持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瓦解农村自然经济体系,从而缓和社会矛盾,拓展国内市场,增强内需动力。这就使得新资本集团与王室-保皇派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因为,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农村社会,正是立宪君主政治权威得以延续的根基所在。于是,普密蓬国王积极倡导“充足经济”路线,主张放缓经济发展步伐,增强农村自给自足能力。军人集团更是在政变后将“充足经济”路线写入了《2007年宪法》,使之成为国家经济政策指导原则。

(三)立宪君主政治权威的发展趋势

从长期发展来看,无论“反他信”与“挺他信”政治角力的胜负如何,农村自然经济体系的瓦解都是泰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而王室-保皇派再次被政治边缘化则是大势所趋。不过,泰国“虚君立宪”名实相符尚需时日,其进程将主要取决于以下三方面因素。

其一是外府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工业化、市场化与城市化建设将有力推进外府农村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从而逐步瓦解立宪君主政治权威所依托的意识形态基础。因此在“A-B-C”演化路径下,外府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将在根本上决定“虚君立宪”名实相符的政治进程。尽管保守的“充足经济”路线被写入宪法,但得不到新资本集团和广大中下层民众的认可。无论是保守派还是革新派掌权,推动外府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都势在必行。

其二是王位继承者的人格魅力。普密蓬国王的政治权威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独特的人格魅力,难以通过王位继承方式延续。因此在“后普密蓬时代”,拉玛十世必须依托本身的人格魅力重构政治权威。这不仅需要过人才干,坚忍性格,奉献精神,老练手腕,而且需要政府扶持。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条件,拉玛十世都比普密蓬国王面临更多难题。

其三是军队的“国有化”进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王室-保皇派与军人集团始终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盟友关系。立宪君主政治权威与军方武力的结合,使军事政变成为保守派政治翻盘的“撒手锏”。任何对王室-保皇派的政治压制,都有可能引起军方基于自保的再次政变。

注释:

[1][7]Kobkua Suwannathat-pian,Thailand’s Durable Premier:Phibun through Three Decades1932-1957,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19-20,146.

[2]“Thai King Uses His Powers to Prevent Further Bloodshed”,The New Straits Times,May22,1992.

[3]贺圣达:《泰国传统社会与朱拉隆功改革的局限性———兼论泰国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历史原因》,《东南亚》1988年第3-4期,第11-17页。

[4][12]朗讪·塔纳蓬潘:《泰国经济政策的决策机制:历史与政治经济学分析(1932 1987年)》,曼谷:经理人出版社,1996年,第97页。

[5]加侬·固瓦侬:《披汶·颂堪元帅的战斗生涯》,曼谷:发展模式出版社,1951年,第243页。

[6][11]周方冶:《王权·威权·金权:泰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88-89、143-151页。

[8]Whittington to Selwyn Lloyd,Dec.29,1955,Foreign Office,File371/12367,Public Record Office,England.[9]房宁:《理解东亚政治发展的关键概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22日。

[10]房宁等:《自由·威权·多元:东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13]1970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1990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National Statistics Office,Thailand.[14]周方冶:《政治转型中的制度因素:泰国选举制度改革研究》,《南洋问题研究》2011年第3期,第3-11页。

[责任编辑:邵鸣](下转第55页)

·

·

63

Analyzing Two Joint Development Cases in South China Sea

LUO Guo-qiang,GUO We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Law,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Hubei)

Abstract:Recently the disputes in South China Sea are much intensified and joint development sticks in the mud.But no wonder,should the disputes be settled peacefully,joint development is surely to be taken by the disputed parties as an important transitional measure.The success on joint development in the Gulf of Thailand of South China Sea can provide a model of legal framework for the main section of South China Sea.Thus,this article chooses two joint development cases which have been successfully practiced between Malaysia-Thailand and Malaysia-Vietnam,and tries to analyzes some legal issues such as management organ and model,contract system,cost&benefit sharing system,jurisdictions and their con-flicts,settlement of disputes.By doing so,we hope that this article can supply some preparations and supports to China’s joint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the near future.

legal framework

Key words:South China Sea,joint development,

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上接第36页)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of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 of Thailand:Process,Cause and Trend

ZHOU Fang-ye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007)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three-tiered dynamic framework of“Political System/Social Structure/Economic Form”to analyze the process,cause and trend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of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 of Thailand.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of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 of Thailand mainly depends on the competition and compromise for political power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interest groups,which is caused by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during th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Thailand.The root cause of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of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 of Thailand since1960s is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relationship from conflict to alliance between the military group and the royal family&royalists group.In the long run,the political rise of the neo-capital group will make the royal family&royalists group to be marginalized again.

Key words:Thailand,constitutional monarch,political authority,interest groups

·

55

·

高中历史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影响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影响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下表为17、18世纪英国议会集会期和立法效率统计表。据此可知英国 1624—1641 1660—1685 1689—1713 1714—1760 1760—1800 年均召开天 42 43 122 100天以上100天以上数 年均通过法 5 15 67 77 209 令 A.议会主权得到凸显 B.国内矛盾日益激化 C.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法律体系日臻完备 【参考答案】A 【解题必备】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多元一体: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 [巧学巧记] 用“一、二、三”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条主线:议会权力的不断扩大(即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 二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被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转到工业资产阶级,并下移到公民。 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国王不能为非”是近代英国著名的宪法原则之一,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英国这一惯例在近代 A.制约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权力 B.意在为国王的过失进行开脱 C.对英格兰政治传统有所捍卫 D.体现了“国王统而不治”原则 1698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代表英国与别国政府谈判,签订了反法联盟密约,但这么大的事情直到1700年才为议会和政府所知晓。尽管议会表示不满,但威廉却行之泰然,认为这次行动并未明显超出他的特权范围。威廉的这一做法实质上反映了 A.议会主权原则在英国尚未确立 B.王权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被削弱 C.国王议会共享权力有历史渊源 D.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形同虚设

第9课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第9课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知识结构】 一、德国的统一 1、原因: 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 状态,严重阻碍 发展。(根本)② 实力强大。 2、领导人: 3、方式:自上而下的 4、结果: 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二、德意志帝国的宪法(1871年) 1、确立了 政体 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 和 。皇帝有权 、 和决定 等。 ② 主持内阁工作,由 任命而不是 ,任期由 决定, 只对 负责。 ③议会是 ,由 和 组成。联邦议会由 组成。帝国议会由 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 才能生效。 2、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 国家, 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了一些自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3、评价 (1)积极意义: 国家统一和 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德国的 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意义:普鲁士把专制传统带到了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 和 (保 留了封建专制残余,继承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三、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主要特征 ①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国家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都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②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③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即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来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 2、历史作用: 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它是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否定,表明国家权力归于由公民选举产生的议会掌握。它对于人类世界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巩固训练】 1.右侧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香肠”的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的( ) A .武力统一政策 B .全球扩张政策 C .社会保障政策 D .欧洲均势政策 2.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 A .1787年美国宪法 B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 A .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 .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 .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 .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4.图6是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能体现其寓意的是 A .“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通的自由主义,在在于强权” B .“帝国议会是 ‘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 C .“在上帝的天堂和这个国家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文件作为第二天意出现” 我们自由派绝不锯掉我们坐着的树枝 D .“现在有的国家生活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在一位明智的国王领导下的议会制” 图6 5.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 A .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 .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 .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 .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 6.著名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基础”,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的依据的是( ) A .德国继承了普鲁土的旧制度 B .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 .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 D .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7.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 A .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 .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 .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 D .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8.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 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 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9.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大权,内阁辅佐天皇。包含相似规定的宪法是( ) A .《德意志帝国宪法》 B .英国1787年宪法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英国《权利法案》 10.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确立责任内阁制 B 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C .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 D .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11.德意志帝国兴盛从1866年击败奥地利算起,到一战时崩溃,不过半个世纪;二战后德在废墟上兴起,……从六十年代算起,德国经济不断繁荣,如今已持续了半个世纪。由此可见 A .专制政体不能做到国富民强 B .民族主义是推动国家走向富强的动力 C .战争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D .民主政体是国家持续繁荣的保障 12.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中,出自德意志国歌的应该是 A .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B .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C .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 D .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13.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 .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 .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 .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14.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后,恩格斯指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材料表明恩格斯( ) A .批判德意志帝国的君主专制本质 B .揭露德意志帝国的军事专制特点 C .指出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D .认为《帝国宪法》提供了合法斗争的平台 15. “民主人士的民族之梦,被一个绝顶聪明、敢想敢干的大地主,在封建主义本能的驱使下,靠着不抱任何成见的智慧实现了。这实在是一种反常现象。”符合以上描述的相关史实是 A .中国的洋务运动 B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C .《权利法案》的颁布D .《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16.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1871—1919)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包括①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②皇帝拥有主宰议会的权力③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④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高考政治专项复习试题: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_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特点_练习(2)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特点课后练习(2) 1.英国首相卡梅伦上任之后,随即公布了新内阁名单。同日,英国新内阁成员在首相府参加了首次内阁会议。 (1)英国内阁的权力主要有哪些?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说明英国首相和内阁的关系。 2.英国政体的最显著特点是( )。 A.议会的权力极大B.首相的权力得到加强 C.存在君主 D.议会由选举产生 3. 2012年11月19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发表演讲称,为帮助振兴英国经济,将会限制从监管和法律层面对国家政策进行阻碍的权利。他还表示,英国目前在经济上处于“战争时期”,需要发扬“战时”精神。卡梅伦指出,政府在实施措施的时候过于缓慢。而很多反对派人士会利用法律流程对政府的政策进行阻碍。按照卡梅伦的说法,反对人士要求进行司法评估的申请时间会被减短,而申请费用则会增加,另外他们可以上诉的机会与以前相比也会减半。 有人认为,英国首相是英国最有权势的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其权力是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试分析此观点。 4.关于英国工党和保守党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英国政党制度的实质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②保守党和工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③工党的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④工党与保守党的关系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治竞争关系 A.①②③④B.①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5.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表示:如果有一天人们对她和她代表的制度不满,“我们将悄悄地离开”。英王室的去留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但归根结底取决于( ) A.人民对王室的信心 B.推翻君主王朝的需要 C.英王室自身的态度 D.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6. 2014年4月,只有八个月大的英国小王子乔治随父母访问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媒体戏称为“尿布外交”。英王室期待乔治出访能塑造王室民主亲和的形象,巩固英联邦的团结。这说明()A.英王室麻烦和挑战日益减少B.英王室是英联邦各成员国的纽带 C.英王室与内阁分享外交权力D.英王室世代承袭位居核心地位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英国君主立宪制也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一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光荣革命" 1.议会制由来 2."光荣革命" 二、《权利法案》与责任制内阁 1.君主立宪制 2.责任制内阁 3.代议制度的发展 4.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与作用 重点: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 难点: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由于所讲内容概念性较强而且较抽象的特点,主要采用概要讲述法和问题探究方式进行。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过程、学会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培养掌

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采用概要讲述法和问题探究方式进行既符合学生认知的水平,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政治家老威廉庇特在一次演讲中说的:在英国,由于财产权是神圣的,再贫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进这所房子,雨可以进这所房子,房子甚至会在风雨中飘摇,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国王的千军万马不敢踏进这所门槛已经破损了的破房子。在我们今天看来英国既古老而又现代,既传统而又常新,既执着地保守而又充分地自由。英国的国王制度至今仍然存在。那么国王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动摇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光荣革命" 1.议会制由来 先讲清英国议会制度的由来。13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基本形成经过了三个国王。1214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是"英国自由的奠基石"。大宪章虽然是封建的法律文献,但具有进步意义,它的整个精神是限制王权,置王权于封建法律的约束下。因此许多人认为它是"英国自由的奠基石",是英国第一部"宪法"。亨利三世(1216—1272年)继位后,贵族继续与之对抗。亨利无奈,制定了"牛津条例",把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7)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 含答案

(七)复习重点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 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 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D.议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2.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了先机” 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了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3.以下关于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下院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 B、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由国王提名 C、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D、内阁拥有控制下院立法程序等权力 4.在英国,“拥有下院多数事事可行,没有下院多数一事无成”。这反映了() A、内阁对议会负责 B、选举权扩大 C、两党制的完善 D、国王权力增强 5.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的含义主要是 () A、宪法由君主主持制定 B、君主按宪法选举产生 C、议会由君主负责召开 D、君主的权力受宪法制约

6.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建立后,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是 () A、责任内阁制 B、联邦共和制 C、代议制民主 D、资产阶级两党制 7.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 () A.国王有名无实,权力被架空 B.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开始成为趋势 C.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8.某同学想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的一些情况,你将向他介绍的资料是()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权利法案》 D、《民法典》 二、综合题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明朝内阁旧址英国内阁会议厅 请回答: (1)从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从内阁与君主的权力关系来看,两者有何不同?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公开课教案】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2)记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 (3)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4)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5)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相对君主专制而言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评价。 (2)阅读材料和进行中西政治比较,分析英国封建时代议会的特点。 (3)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摘录,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分配情况和实质。 (4)师生讨论,探究英国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教育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及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制中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导入新课 新华网伦敦2007年6月27日电:英国执政党工党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接受御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 现年56岁的布朗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一直担任财政大臣,与布莱尔一起被视为工党的两位“设计师”。 布朗准备在就任后进行199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内阁重组,为工党在下次大选中“应对来自保守党的威胁”做好准备。 新课学习 从上述电文中就英国的政治体制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政治制度及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元首世袭制、君主立宪制等。 英国国王是怎样统而不治的?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王权至上到受到法律限制;君权神授到议会主权。 1.《大宪章》——宪法的雏形 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来到伦敦西北的温莎堡。他们要向约翰国王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贵族们的权利。贵族们已做好准备,谈判一旦破裂,他们的随从和铁甲骑兵将全军出动,向会场冲锋。出乎意料地,国王浏览了请愿书后竟表示了同意。于是《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诞生了。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2)内容:学生阅读有关《大宪章》的内容,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3)《大宪章》诞生的意义 这是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规定的封建贵族权利已逐步演化成普遍的宪法权利;它树立了一条光辉的原则,即: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李林中学高一历史导学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第周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受到法律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课前导读】《大宪章》(Great Charter),是1215年6月15日英王约翰被迫签署的宪法性的文件。主要内容是保障封建贵族的权益。《大宪章》当时并未起重大作用,不久教皇应约翰请求宣告作废,于是内战又起。因为它有着限制王权的作用,后来封建贵族在和国王的斗争中曾一再强迫国王重新颁布《大宪章》。15、16世纪时英国王权强化,《大宪章》无人提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资产阶级赋予《大宪章》以新的意义,用以反对封建专制王权。今天它仍是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联邦宪法和各州宪法也都包含有《大宪章》的思想。 【课堂识真】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结合课本第36页回答以下问题 (1)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前经历了什么重大革命? (2)请概述这次革命的背景、过程及结果。 2.结合课本37页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学思之窗”思考那些规定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 《权利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各有什么变化? (2)通过回答上述问题,请得出《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确立是什么 关系?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1.请准确写出代议制的含义。 2.(1)概述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过程。 (2)说出内阁的组成成员及其如何运行。 3.结合课本37页了解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君主立宪制在选举权方面 的发展。 【拓展空间】 1.试归纳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哪些特点? 2.试归纳英国君主立宪制自建立后又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完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变化?(从权利的转变方面入手) 3.英国责任内阁制与中国明朝内阁制有何不同?

高考政治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_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特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特点课后练习(1) 1.下列关于英国议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英国议会的形成深受历史、文化、政治传统、阶级力量对比等因素的影响 B.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主要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 C.英国现代议会制度既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 D.20世纪以来,英国议会的实际权力不断扩大 2.某国议会众议院以156票支持,145票的投票表决,获得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这意味着该国总理领导的保守党政府成为该国历史上首个因藐视议会而下台的政府。这表明该国( ) ①实行的应该是责任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②总理可以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③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④议会权力与行政权力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大事记: (1)2011年7月1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南非,积极拓展英国的国际生存空间。 (2)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笔签发“2011年女王志愿服务奖”,颁发给纽卡斯尔华人健康中心,标志着健康中心的工作获得了英方高层的认可。 (3)2011年7月19日,英国议会质问“窃听门”事件的主角默多克父子。 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谈谈英国政体的运行。 4.材料一英国2012年4月21日在伦敦海德公园鸣放41响礼炮,庆祝女王伊丽莎白二世86岁生日。白金汉宫一名发言人说,伊丽莎白二世当天在首都伦敦以西的温莎堡度过生日。除了庆祝生日,英国各地还将举行各种活动,庆祝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 材料二2012年4月24日,英国议会上院通讯委员会提交了一份近400页的文件,详细列举了英国政府超高速宽带的不足之处。” (1)英国女王在国家政体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2)结合材料一、二,请你阐述英国政体的特点。 5.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国家联邦的元首,同时也是其中16个国家联邦成员国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比如说,加拿大的总督由加拿大总理和议会推荐,英国女王任命。上述材料体现的英国女王的作用是 ( ) A.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B.英国政党斗争和社会矛盾的协调者和缓冲器 C.向大臣和首相提供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作用 D.成为联系英联邦各成员国的纽带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导入】[40S] 2018年5月19日哈里王子和梅根王妃的大婚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彩虹奶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更是被尊为英国“最伟大”的君主。为什么英国一个民主化的国家却保留着君主呢?这与一部法律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介绍英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法律《权利法案》。【新课讲授】 一、《权利法案》概况[2M20S] 【问题引导】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为什么民主化的英国能保留着君主呢? 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 英国的君主并不是专制的君主,是受到法律约束的君主。 这部法律是通过哪些方式来约束君主呢? 【材料解读】英国《权利法案》(the Bill of Rights), 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An Act Declaring the Rights and Liberties of the Subject and Settling the Succession of the Crown),内容并不多,只有短短的十三条: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用rights,而不用power? 生:权力power是统治者的。权利rights是利益,由平民百姓自己争取来的。由百姓自己来保障自己的权利,进而获得自由。 所以《权利法案》是通过人民的权利来约束君主的权力。 《权利法案》,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An Act Declaring the Rights and

Liberties of the Subject and Settling the Succession of the Crown)从《权利法案》的全称,可以知道这部法律解决的就是国民与君主的关系。 除了通过人民的权利来约束君主的强制力。 那么这部法律给与了人民哪些权利。同学们可以按暂停键,根据《权利法案》的内容分析。 二、《权利法案》的内容【5M40S】 【材料解读】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师:保障人民的权利 这部法律约束了君主的哪些权力呢?同学们可以按暂停键,根据《权利法案》的内容分析。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师:限制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和军权 三、《权利法案》的评价【7M20S】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作业)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作业时间:月日 1.14、15世纪以来,英国农村中出现了圈地运动,新贵族力量逐步壮大;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海外贸易获得极大发展,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却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为此,新贵族和资产阶级() A.发动光荣革命,获取政治权力 B.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权力 C.发动工业革命,提高经济地位 D.进行议会改革,更多参与政治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根据所学,17世纪,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贵族和商业资产阶级发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了议会的权力,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故A项正确。 2.英国在政治上一方面“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另一方面“注重保持自身,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主要体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民主制与君主制相结合 B.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C.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D.传统向现代渐进发展 答案:B解析:据材料“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体现了继承传统的一面,“注重保持自身,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又体现了勇于创新的一面,故B项正确。民主制与君主制结合,仅是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的一例,故A项错误;C项不能体现“善辟蹊径,自成体系”的一面,错误;D项不能反映“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的一面,错误。 3.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三世立即否定。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他才签署了此案。这反映了() A.议会至上的原则被破坏

B.君主专制的传统被继承 C.政府的立法作用的增强 D.英国民主进程的艰难性 答案:D 4.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议会成了许多人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所以议员席位的价格也不断增长。在一个地方,1689年8镑6先令8便士可买得一个议员席位,但到1727年,一个伯爵为买这个席位却花了900镑。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有名无实B.议会为贵族所控制 C.封建地主地位下降D.议会权力得到增强 答案:D解析:英国议会是限制君权体现民主的权力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购买议员席位的价格上涨,不能反映出贵族控制议会,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有钱即可购买议员席位,不能反映出封建地主地位下降,故C项错误;议员席位价格上涨,人们愿意出高价购买反映出议会权力增强,故D项正确。 5.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 A.扩大了国王的权力B.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 C.破坏“光荣革命”果实D.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 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做法实际上扩大了内阁权力,削弱了国王的权力,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削弱国王权力维护了“光荣革命”的成果,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行政权逐渐从国王转移到内阁,有利于责任内阁制的建立,故D项正确。 6.1714年,英国安妮女王去世,由于没有继承人,议会决定将王位传给乔治一世。王位的这次和平过渡反映出英国() A.封建复辟势力依然存在 B.责任内阁制十分优越 C.国王已丧失了政治权力 D.议会主导了国家治理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1714年英

1.9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试题二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试题 一、选择题 1.(2017年海南卷,17,2分)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答案】D 2.(2016年上海高考单科卷历史32)根据右侧《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德意志帝国特点的是() A.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松散的联盟B.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 C.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D.普鲁士邦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B 3.(2011年安徽文综,19)图6是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能体现其寓意的是() A.“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通的自由主义,在于强权” B.“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 C.“在上帝的天堂和这个国家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文件作为第二天意出现” D.“现在有效恶国家生活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在一位明智的国王领导下的议会制”【答案】B 4.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规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而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据此可知A.帝国政体不具有民主特征B.普鲁士拥有超然地位 C.德国保留了军国主义残余D.皇帝具备了绝对权威 答案:B 5.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行《意外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老年和残废保险法》。这 A.为工业化快速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B.说明帝国议会已成为独立的立法机构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联邦议会与帝国议 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帝国议会通过秘密、普遍,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

1 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 [学习目标] 1.了解英国现行政体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过程。2.明确英国国王在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3.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特点。重点:英国国王在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难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特点。 [基础·初探] 一、“光荣革命”与英国国王的保留 1.英国政体的显著特点:存在君主。 2.英国国王的地位 (1)国王只是一个“虚位元首”。 (2)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有权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有权批准法律。 (3)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国王受到许多法律和惯例的严格限制,仅具有象征性的地位。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各阶级、各社会阶层反复较量的结果,是英国特殊国情下各阶级之间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国家机构及其作用 (1)国家机构:主要有国王、议会和内阁。 (2)国王的作用: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承担国家元首的礼仪性职责;向首相和大臣提供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作用;成为联系英联邦各成员国的纽带。 (3)议会的地位: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4)内阁的地位: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预习·提升] 1.判断 (1)英国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决定首相和大臣的人选。(×) (2)英国国王是“虚位元首”,但在今日英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在英国,内阁既对议会负责,又对国王负责。(×) (4)在英国,议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2.思考:英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已经趋向于总统共和制的说法对吗? 【提示】此观点错误。英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君主立宪制,英国政体的显著特点是存在君主,国王是世袭的,是“虚位元首”,仅具有象征性地位,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 1.教材P20探究问题 【提示】(1)一方面,从历史看,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英国国王作为国家元首,体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延续性;另一方面,从现实看,它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团结英联邦,承担国家元首礼仪性的职责,其政治权力对内阁和首相有一定的制约。 (2)英国国王只是一个“虚位元首”,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有权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有权批准法律,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国王受到许多法律和惯例的严格限制,仅具有象征性的地位。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 2.教材P22探究问题 【提示】(1)两种观点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但这两种观点都没有用全面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既要看到英国王室起到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影响一国政体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一国的国体,同时政体还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 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看,英国王室的前景不容乐观。但是,在短时间内,英国国王还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英国的社会生活中还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教案

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教案 第一框题 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英国现行政体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过程 2 了解英国国王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3 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 能力目标 1 通过了解英国政治体制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运用有关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通过了解英国政体的发展过程,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树立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简述英国议会被称为“议会之母”的缘

由,了解英王在国家生活中的角色,明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 国家性质。2学生通过分析史实得出结论,可以培养学生收 集、整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概括能力及透过现象 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了解英法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认识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政治体制改革也不例外, 通过分析英法的政体,认清其国家的性质。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 各国的政治体制具有各自的特点,应该尊重各个国家和人民 的选择。别国也应该尊重我们国家的选择。 教学重难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 新教学: (一)、“光荣革命”与英王的保留 、英国政体: (1)、显著特点及其原因: 英国政体的显著特点是存在君主。尽管英国在近代史上 较早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曾一度推翻国王、建立共和国, 但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原因,“光荣革命”后君主制经过 改造得以保留下来,成为现代英国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手发动“光荣革命”,

推翻复辟王朝,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继承王 位。此后,资产阶级通过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等相关法律, 使王权受到严格限制,国王几乎所有的政务活动都要听从内 阁的建议。 (2)、国王的实质地位: 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到今天,国王只是一个“虚位元首”。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形式上有权任免 首相、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有权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 有权批准法律,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国王受到许多法律和 惯例的严格限制,仅具有象征性的地位。真正的国家权力掌 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 英国王室是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王室之一。从1066年威廉一世入主英国,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历经l个朝代、40位国王。现在的国王是伊丽莎白二世。 (二)、英王的现代职能与危机 英国资产阶级认为,借助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保留一 个没有实权又可发挥多种政治和社会功能的国王,对于维护 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定不无好处。在今日英国,国王主要起到 以下一些作用。 、现代职能 (1)、作为国家元首,体现英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延续性。 对于多数保守求稳的英国选民来说,国王的存在意味着国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了解光荣革命的大致过程;了解《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史实;明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学会根据教材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归纳。 过程与方法:注意从现实出发,根据现有的材料,对课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对不同文化不同制度的理解与尊重;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第一课时,共一个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以及特点的认识。 难点:受到学生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对英国的直接认识受到限制,对于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议会就有了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PPT视频,由英国女王手中有多少权力来引出问题-英国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到底是怎么回事? 2、讲授新课: 议会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六任国王,同学们可以根据

课本第一节内容,对这六任国王进行名字的安排,与此同时,考虑一下每一任国王任职期间王权与议会的权力大小。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再由老师进行归纳) 大家说的都非常正确,王权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是非常强大的,他们信奉君权神授,对于议会根本不屑一顾,引起了议会的反攻,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最终赢得了胜利,英国宣布成为共和国,但在这场反攻中表现出色,并握有军队的克伦威尔开始了专权统治,在其去世之后,便由查理二世担任国王,他接受了议会提出的条件,此时议会权力开始上升,但查理二世之后的詹姆士二世依旧奉行君权神授,最终引发了光荣革命,议会取得了胜利,选取了新的国王威廉,至此,王权与议会的斗争彻底结束。 那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在这个王权与议会的斗争中,英国的政治制度有没有发生变化? (对学生回答进行肯定)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的是,在克伦威尔胜利之后,英国结束了君主制,确立了共和制,但在克伦威尔时期,共和制名存实亡。 请同学们继续快速浏览第一小节内容,用课文中的话对光荣革命的性质进行归纳。 (学生会找到不流血的政变,给予肯定) 政变,顾名思义就是政治上的变动,也就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这是最新崛起的新阶层,主要是得益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作业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百校联盟摸底) 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和,成千上万民众发动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这实际上说明“光荣革命”() A.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B.使议会成为唯一权力机构 C.暴力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 A 解析材料“成千上万民众发动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反映了光荣革命有大量民众的参与,说明光荣革命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议会的地位和权力,故B项错误;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革命,不是“暴力剥夺国王的行政权”,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君主立宪制确立的问题,故D项错误。 2.(2018·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三模)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大部分辉格党人放弃运用契约理论、天赋人权或者人民主权这些激进观念为革命合理性做出辩护。相反,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这表明在当时英国() A.政治合法性受历史传统影响 B.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 C.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D.政治生活缺乏理性精神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可知,英国确立政体受到传统宪政的影响,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巩固了革命成果,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对宪政传统的恢复”说明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故C项错误;政治生活的理性是反对国王和教会,根据材料“对宪政传统的恢复”是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是理性的体现,故D项错误。 3.(2018·北京朝阳一模)“由温和开始,继而是一个不断激化的过程,过了一个临界点之后便开始退潮并进入反动时期,其间将发生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反复较量,最后回到起点,并实现最初的成果。”英国革命呈现出这一规律性现象的根源在于()

2012-2018高考历史真题分解必修一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解析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选择题 2018年题组(备注:无) 2017年题组 1.(2017·海南高考·16)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天赋人权B.民主共和C.君主立宪D.权力制衡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解析】材料中这一事件没有反映出人民的权力的来源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没有体现出天赋人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这一事件保留了世袭的君主,而民主共和下国家元首是选举产生的,故B项错误;材料“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表明世袭的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限制,体现君主立宪的政治理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约会、法律对王权的单向限制,不符合双向的权力制衡,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7·江苏高考·16)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 【解析】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与史实不符,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虚君,故A项错误;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上院的权力变小,结束了上院控制下院的局面,故B项错误;“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