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尼采论如何读尼采

尼采论如何读尼采

尼采论如何读尼采
尼采论如何读尼采

尼采论如何读尼采

《快乐的知识》,381条,

理解问题:人们写东西,并不仅仅想要人懂,也肯定想要人不懂。要是有人觉得某本书不好懂,绝非是对这本书的指责:兴许这恰是作者的意图哩,他就是不愿让“某人”懂。任何高贵的精神和意趣要传达自己的话,也选择自己的听者。选择听者的同时,精神和意趣当然也就对“其他人”树起了围栏。写作风格的所有精雕细琢的法则盖源于此:这些法则站得老远,制造距离,不准“入内”,也就是所说的(不准)懂;另一方面,这些法则又在开启某些人的耳朵,这些人的耳朵当然与我们的耳朵亲近。

《善恶的彼岸》40条

所有深沉的东西,莫不爱面具;最为深沉的东西甚至仇恨图像和比喻。对立难道不会是件恰当的伪装,以供一个上帝的害羞走进来﹖一个值得问的问题﹕倘若不是某个神秘家已经敢于如此【伪装】,那就怪了。有些事情得以柔和的方式来好好做,这就是用一种粗糙的东西把事情埋起来,使人们认不出来。有些爱的行为和夸张的宽宏大度,背后推荐的其实不过是抄起一根棍子痛打目击者:这样,才能搞浑目击者的记忆。有些人懂得搞浑、虐待自己的记忆,以便至少报复一下这个惟一的知情人:──害羞是很鬼的。人们最糟地为之害羞的事情,并非就是最糟的事情。在一个面具背后,有的并非仅仅狡计──狡计中有如此多的善。我可以想象,一个有值钱和易损的东西需要藏匿起来的人,终身会像一个箍得紧紧的装满新酒的陈年酒桶笨拙地毂辘辘滚动:细腻入微的害羞使得他如此。用害羞隐藏深沉的人,在人迹罕至、甚至他的知交和最亲近的人也不可得知其所在的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命运和棘手的决断:因为,这些人全然看不到他的性命危险以及重新赢得的性命安全。一个出于本能需要把想说的话咽回去隐瞒起来、千方百计逃避推心置腹的隐匿者,想要、而且要求一副面具在朋友们心目中晃荡;倘若他不想这样,那么,总有一天他会撞上这样的事情﹕尽管如此,那里有他的一个面具,-而且这样很好。任何深刻的精神都需要一个面具,何况,任何深刻的精神周围,都在持续地生长面具,因为,他说的每个语词、采取的每一步骤、给出的每一生活标志,一直被错误地即浅薄地解释。

《斐德若》【277b5】苏格拉底一个人得事先搞清楚自己要说或写的每样东西的真实,能够按其本身来界定所有的东西,界定之后,下一步就得知道按其各自的样式来划分每样事物直到没法再划分下去;要搞懂灵魂的天性得按相同的方式,【277c】找出适宜于每种天性的【言辞】样式,再来铺设、安排文辞——对复杂的灵魂用复杂的、五音齐全的文辞,对简单的灵魂用简单的文辞;若没到这份上,就没可能有技巧地舞文弄墨,【c5】因为,郁郁文辞之类在乎兹:要么为了教诲要么为了劝说——这就是先前整个所讲让咱们明白过来的东西。

显白的教诲

如今,人们并不认为,显白(或公共)教诲与隐微(或隐密)教诲的区别对于理解过去的思想有什么重要性:古典学文献方面的权威百科全书中没有任何篇章论及显白〔教诲〕或者隐微〔教诲〕。由于为数众多的古代作者对这个区分言之非少,权威百科全书在这方面的沉默便不可能是因为原文献本身的沉默,而必须被归因于现代哲学对古典学学术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使得学者们看不到古代作者论述的重要性,这些论述虽非必然正确,但数量巨大。区分显白教诲和隐微教诲本身是否重要,现代哲学并没有给这个哲学问题以肯定性回答。古典学学者策勒(Zeller)或许相信,亚里士多德“有意为其科学著作选择一种对于平常的脑袋来说晦涩难懂的风格”,故弄玄虚,而且完全没有任何合情合理的动机。

迟至十八世纪最后三十余年,〔欧洲〕还保持着这样一种观点,即所有古代哲人都曾经区别他们的显白教诲和隐微教诲;至少,有一个人仍然完全明白这个观点的个中奥妙。这个人就是莱辛,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集哲人和学者迥然相异的品质于一身。他依然认为,显白写作不只是过去的一个事实,毋宁是所有时代的理智必需,因此也是他自身文学创作的指导原则。莱辛是最后一个揭示(同时也隐藏)迫使聪明人隐藏真理之原因的作家:他以奥妙的方式写关于如此写作的艺术。

在〈恩斯特和法尔克〉(Ernst und Falk)中有一个角色叫做法尔克,他试图表明,每一政体──即使是最好的政体,都必然不完善;一切政治生活的必然不完善使得他所称呼的“共济会”(free masonry)有其存在必要。法尔克本人是“共济会会士”,虽然有点偏离正道。为了成为“共济会士”,一个人就必须知道那些最好被隐藏起来的真理。

法尔克:你知道吗,朋友,你已经是半个共济会会士了?……因为你认识那些完全未被说出的真理。

恩斯特:是的,我知道,但是可以说出它们来。

法尔克:聪明的人可以不说那些若不说则更佳的东西。

在所谓一切政治生活都必然不完善这一观点中隐藏着什么样的道理呢?“共济会士”行善的目的在于使善行变淂多余。如果谁原本想要设计一个科学的社会,这个社会应当令玄思性真理对实际生活和政治生活有用,那么,政治生活本身之不完善所隐藏着的道理是这样一些事实:所有实践生活或曰政治生活本质上次于冥思生活,或者说,当达至理论生活(它是自足的)这一层次的时候,所有事工(因此也包括所有善行)都是“多余的”。

在〈莱布尼茨论永罚〉和〈维索瓦提乌斯〉(Wissowatius)两文中,莱辛将这些观点用以解释莱布尼茨的宗教态度。这两篇短论的外显目的是要讨论引发莱布尼茨捍卫某些正统信念──永罚信念和三位一体信念──的“动机和原因”。在捍卫莱布尼茨为永罚信念所做的辩护时,莱辛认为,莱布尼茨赞同普遍接受的观点的独特方式与“所有古代作家在他

们的公开演讲中所习用的方式”相同。莱辛不仅断言,所有古代哲人都运用两种教诲方式,他还引导我们将莱布尼茨显白教诲的所有本质特征溯源至古代作者的显白教诲。

什么是莱布尼茨显白教诲的本质特征呢?换言问之,导致莱布尼茨为正统观点或曰普遍接受的观点辩护的动机和原因是什么呢?莱辛对这个问题的最初回答是:莱布尼茨赞同普遍接受的观点的独特方式与“所有古代作家在他们的公开演讲中所习用的方式”相同。他观察到了一种精明(prudence),故此,显白言说和隐微言说的区分与靠精明所得的任何一种“神秘主义”都毫不相干。稍后,莱辛揭示了使莱布尼茨捍卫正统永罚教义的隐微原因与其为辩护此教义而表达的公开原因之间的差异。他认为,公开原因的根本在于道德生命的邪恶永恒增长的纯粹可能性。随后他接着说:

无疑,人对这个观念感到惊恐,尽管它只是纯粹的可能性。不过,我不当因此而提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害怕一种纯粹的可能性?因为,我必当想这样一个正相反对的问题:因为它只是对从未认真去改善自身的人来说才可怕,为什么不对此感到害怕?

这里的意思是,一个哲人的显白陈述断言的不是一个事实,而是莱辛所说的“一种纯粹可能性”。严格地说,他并不相信那个陈述为真。莱辛在随后的评论中通过引述柏拉图《高尔吉亚》最后一部分的内容表明了上述情况。

总结一下莱辛关于显白教诲的看法。(1)莱辛宣称,所有古代哲人,还有莱布尼茨,都运用表达真理的显白方式,以别于真理的隐微表达方式。(2)真理的显白表达方式所使用的陈述被哲人本人认为是对纯粹可能性的陈述,而非对事实的陈述。(3)哲人因审慎或因合宜才作这些显白陈述(即在隐微教诲中不会也不能出现的陈述)。(4)一些显白陈述是对道德层次较低者──他们会被某些陈述吓住──的言辞。(5)有些真理必须隐藏起来。(6)即便最好的政体,也必定不完善。(7)理论生活优于实际生活或曰政治生活。这个总结引出的印象是清楚的,即显白教诲与对政治和实际生活的一种独特态度有密切关系:“共济会”──它知道一些隐秘的真理──将其存在归因于所有政治生活的必然不完善。

莱辛死于康德出版其《纯粹理性批判》那一年,在他之后,显白教诲问题似乎完全被忽视,至少在那些有别于小说家的学者和哲人中间如此。施莱尔马赫确立了柏拉图研究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古典学问的传统仍然还受到注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将柏拉图对话录的自然秩序等同于对这些对话的一系列阐释。当施莱尔马赫引入这种模式时,仍然不得不详细讨论这样一个看法: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存在着两种教诲方式,即显白的和隐微的方式。在讨论这个看法时,他对柏拉图的文学手法作了五或六点极其重要而切实的评论。但是,他没能看到至关重要的问题。他宣称仅存在一种柏拉图教诲──展现在对话中的教诲,尽管对那教诲可以说有着无数不同层次的理解:初学者无法充分理解的教诲,与只有柏拉图的训练有素的弟子才能完全明白的教诲是同一个教诲。但初学者事实上所理解的教诲与训练有素的学生事实上所理解的教诲相同吗?柏拉图的显白教诲与隐微教诲的区分有时被

归因于柏拉图反对“多神论和通行宗教”,被归因于柏拉图认为自己有必要隐藏这个反对。施莱尔马赫相信他已经反驳掉了这个看法,其依据是柏拉图对这个问题的基本信念在其作品中表现得如此清楚。然而,“多神论和通行宗教”是一个含义暧昧的说法。如果使用更为显然的说法,即“相信雅典城所崇拜的诸神的存在”,他便不能说柏拉图反对那种信念已经在其作品中被清楚地表达出来了。事实上,在为其所翻译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道歉》所写的导论中,施莱尔马赫认为,“这篇作品的一个弱点是:柏拉图没有太用力运用苏格拉底事奉阿波罗这个论据以反驳苏格拉底不信古代神这样一项控罪”。如果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信奉“古代神”,柏拉图本人不也同样可能信奉这些古代神吗?我们如何能够说:柏拉图在其作品中清楚地表达出来了反对“多神论和通行宗教”?施莱尔马赫为否认柏拉图两种教诲之间的区分所提供的最有力的论证,看来是他的这样一个断言:只对粗心大意的读者来说,柏拉图的真实意图是相对隐微的,而不是绝对隐微的;或者说,细心注意是充分理解其真实意图的唯一前提条件──这些真实意图不同于那些只是其“表皮”的意图。

但是,是否有人曾清醒地宣称柏拉图希望向所有读者或者所有人隐藏其隐微教诲?是否有在这个问题上的发言比较有份量的人曾经视柏拉图的隐微教诲不同于其唯粗心大意的读者才不明白的对话教诲?唯一可能的意见分歧仅在于区分粗心读者与细心读者的意义:从极粗心的读者到极细心的读者之间的道路,是延续性的道路呢,还是两个极端之间的道路该解释作一个鸿沟?施莱尔马赫含蓄地假设,从起点到终点的道路是延续性的,但是,根据柏拉图的看法,哲学以一种真实的转变为先决条件(《王制》,518c-e,521e和619c-d;也参《斐多》,69a-c),也就是说,哲学的先决条件是与初学者态度的决裂:初学者还没有离开洞穴片刻,还从未将眼睛离开人为事物而转向洞穴的出口,哲人则已经离开洞穴,生活在洞穴之外,生活在“乐园”。初学者与哲人(柏拉图的训练有素的学生正是真正的哲人)之间的差别不是一个程度的、而是类的差别。现在,众所周知的是,柏拉图认为德性是知识或曰科学;因此,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道德上,初学者都次于柏拉图的训练有素的学生。也就是说,初学者在道德方面的根基完全不同于哲人在道德上所赖的根基:他们的德性不是真正的德性,只是庸俗德性或曰政治德性,这种德性不是建立在洞见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习俗或法律的基础上。可以说,初学者的德性只是《王制》中“辅佐”的德性,不是“卫士”的德性。故此,“辅佐”作为初学者中的佼佼者,必须相信“高贵的谎言”(《王制》,414b4以下;也参《法义》636d6以下),即相信那些对政治共同体有益、但终归是谎言的陈述。真理与谎言(或不真)的差别不是一种程度的、而是类的差别。使真理与谎言的差别为真的东西,同样使隐微教诲与显白教诲的差别为真;因为柏拉图的显白教诲就等于他的“高贵的谎言”。柏拉图的每一个读者都或多或少熟悉这种重要的关联,即使它不是得到所有柏拉图的学生的充分强调。但是,在拒绝认为有柏拉图的显白教诲与隐微教诲之分时,施莱尔马赫甚至连提都没有提及这种关联。

莱辛怎样注意到并明白这样一个事实:“所有古代哲人”都曾经分别显白教诲及其隐微教诲?如果我没有搞错的话,莱辛是在经历了一场转变之后才明白的:他体会到哲学是什么

以及从事哲学需要作出什么样的牺牲。这种体会使得他明白了两类人的分别,即有哲学头脑的人和无哲学头脑的人的分别,从而明白了展现真理的两种方式的分别。

在一封很有名的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他表达了这样一种担忧:“在抛弃某些偏见的时候,我已经有点过多地抛弃了我将来不得不再次找回来的东西。”这段文字的上下文清楚表明,莱辛先前所“抛弃”并感到应当“找回来”的东西,乃是他在菲尔古森(Ferguson)著作中“依稀”发现的的真理:“我们碰巧生活在永远没法消除的矛盾之中和我们为了安宁而不得不继续生活的道理”。显然,两种真理之间可能有一种联系:莱辛先前曾抛弃的真理可能是这样一些真理,它们与启蒙哲人普遍接受的、也是莱辛曾接受的真理相冲突。不管怎样,两年之后,他公开指责那些更新派的哲人,他们太过聪明地服从精明的规则,而逃避莱布尼茨和所有古代哲人们所曾察觉到的冲突,即智慧与审慎的冲突。

“我们不得不生活在永远没法消除的矛盾之中的真理”关乎文明的暧昧性,也即关乎卢梭的两篇著名早期作品所讨论的主题。在青年时期,莱辛没有足够细致地考虑卢梭。若干年后,莱辛用更为间接的词语表达了他对文明暧昧性的看法:即便是绝佳的公民制度,也必然

种更为古老的哲学,而非转向任何形式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朝向一种被视为更深入、更有历史感的政治观和宗教观)。那么,在莱辛从启蒙哲学转向古老哲学的途中,他是否有可能曾经认为,宗教统治比世俗统治好两三倍?在别的地方,雅可比以自己的名义、但无疑是禀承莱辛的精神曾如此说道:“绝对地”以宗教为基础的统治的坏处比世俗统治要少。如今,世俗专制很容易地与启蒙哲学结盟,同时也拒绝严格意义上的显白教诲,这一点首先在启蒙后的专制主义的经典学说(霍布斯的学说)那里得到表现。但是,如果不迷信的少数人不自动地放弃公开揭露和反驳“迷信的”信念,那么“绝对基于迷信的专制”(完全不以强力为基础的专制)也不能继续存在。莱辛无须等经历到罗伯斯庇尔的专制才认识到浪漫主义反对卢梭(他似乎相信一种对文明问题的政治解决)的基本信念时所宣称的相对真理。莱辛于早一个时代便认识到那相对的真理,而且以利于通往绝对真理的方式(哲学的方式)拒斥它。

莱辛不必仰仗这一传统的任何现代或者中古的代言人:他熟知这一传统的渊源。我们这里所探察到的莱辛的看法是这样的:仔细研究古典学问是一个勤奋的思考者能够成为聪明人的唯一道路。这是莱辛顽固的古典主义,正是这种顽固使得他开始注意到一些古代哲人的显白教诲,因而能够理解所有古代哲人的显白教诲。

我们所见比古人多,可是我们的眼力也许不及古人;古人所见比我们少,但是他们的眼睛,尤其对于阅读来说,也许远比我们的眼睛要锐利──我想,对古人和现代人的整体比较必须以此为出发点。

无疑,从这一点来看,批评和研究古代作家,希望达到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得、阿波勒尼〕了如指掌,不是卖弄学问,毋宁是莱布尼茨成为莱布尼茨的法门,这是勤奋好思者可以接近他的唯一道路。

解释学与解经学

施特劳斯致伽达默尔的信

您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海德格尔的提问、分析与暗示转化成一种更加学术化的形式:有一章的篇幅讲狄尔泰而没有尼采的份。我觉得,您的转化所暗含的原则是区分“方法的”(methodical)与“实质的”(substantive)。这一区分又与“生存论的”(existential)与“生存状态的”(existentiell)区分相关——这后一区分很难说与前一区分是一回事。换句话说,从您的陈述并没有表现出,解释学的彻底化与普遍化本质上与“世界-黑夜”的临近或西方的没落同时而生:那一普遍化的“生存论”意义,即它所从属于的灾难性的语境,并没有表现出来。

……您拥有的是一个“解释学经验的理论”,那本身是一种普遍的理论。我自己的解释学经验则非常有限——不仅如此,我拥有的经验还让我怀疑,一种普遍的解释学理论若不仅仅是“形式的”或外在的是否可能。我相信,那一怀疑来自我感觉到每一个值得做的解释的无可弥补的“应时”(occasional)特性。

[1]我同意您的要求:解释者必须反思自己的解释学处境,必须把文本运用于那处境;但我要争辩的是:我所研究过的在现代历史主义之前的所有睿智之士,他们谈到对古老、外来的著作进行理解时,正是这样做的;我最后经验到这一点是在迈蒙尼德身上。……显然,若我学到某些重要的东西,我的视域被扩大了,但是,假如一种对柏拉图学说的修正证明是优于柏拉图自己的叙述,却很难讲柏拉图的视域被扩大了。

[2]至少在那些最重要的方面,不管先前还是现在,我都总是认识到,在文本中有些最最重要的东西不为我理解,就是说,我的理解或解释是非常不完备的;然而,我不敢说,没有人能达到完备的或“那正确的理解”。您则否认这一可能性。您的否认并不因为存在多种解释学处境的事实就得到确证:出发点以及上升[过程]的不同所导致的后果并不会改变这一点,所有解释者之为解释者希望达到的高地乃是一个,同一个。

[3]您提到解释者本质上的创造性(而非仅仅是复制)。我刚刚读过莱因哈特(Karl Reinhardt)论“古典的瓦普几斯夜会”(Klassische Walpurgisnacht)——一篇让我获益良多的论文;……莱因哈特的“中介”仅仅是代文本作传达并正因此而最为睿智、值得称道。解释者必须把作者只是预设的东西弄明白,尤其若它是某种我们并不引为预设的东西。但是,在做这工作时,解释者对作者的理解并不比作者对自己的理解更好(请参,大量无道理的对古典作品天真[naiveté]的谴责)。

[4]当您把作者与解释者之间的区别描述为范例(model)与追随范例的区别时,我赞同您。但是,显然并非每个文本都有范例的特性,甚至并非所有伟大文本都有范例的特性(请参,《尼各马科伦理学》与《利维坦》的区别)。

[5]关于解释者的创造性,历史学家比如在经济史的情景中研究修昔底德时,诚然会对作者提出一个新问题;他的关注点根本不同于修昔底德自己的关注点,但是,他必须对修昔

底德几乎对经济学对象完全沉默给个说法;他必须理解这一沉默,即修昔底德对那些东西的漠不关心;他必须就经济事物是如何呈现给修昔底德的问题作答。回答这最后一个问题,即其研究中出现的最有趣的问题,恰恰只是复述修昔底德关于一般人类事务的思想。

您根本上关注的是“效果历史”——某种对于解释者并非必然成为一个论题的东西;换句话说,您不是从对我们(作为读者或解释者)是首要的东西出发,而是从某些虚假理论及对它们的批评出发,把人引向那本身是首要的东西(what is first in itself)。

我们在这方面的区别,……在我看来变得再清楚不过了:通过最仔细地聆听修昔底德或者无条件地回归到修昔底德,经济史家所学到的,是他关于他自己(也即关于经济史)所学到的东西。这一例子也显示出我们之间的根本区别:la querelle des anciens et des modernes,在这争论中,我们站在不同的一边;我们解释学观点的区别只是这根本区别的一个后果。

寓意解经与启蒙

寓意解经和对寓意解经的批评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即解释的惟一任务是查明:作者是如何自己理解自己的。与此相反,柯亨从康德的如下见解出发:有可能比一个作者自己理解自己更好地理解他,柯亨称之为理想化的解释。因此,理想化的解释有别于寓意解经的解释,固然是由于解释者对自己与作者的距离、由于自己对作者的优势的意识,但同样重要的是,也必须强调两者深刻的共同性:与寓意解经的解释一样,理想化的解释也承认一种双重的意义:字面的、非强制的、非真正的意义和内在的、有制约的、真正的意义。

对《圣经》的理想化解释履行的是与迈蒙尼德的寓意解经的解释同样的功能:在对《圣经》的真正意义的赞同中使《圣经》摆脱神话(表面)。理想化的解释以更具反思的形式重复着寓意解经。这样,柯亨就完成了挽救寓意解经的任务:他认为对寓意解经的批评有道理,因为,寓意解经不是对文本的一种朴素理解,而是对它的一种新解,从而侵犯了文本。但是,这种新解不是一种强暴,而是“变换”:把过去的东西、神话的东西变换成后来的东西。于是,柯亨提出,针对一切成规,必须有这样的见识:藉着处理和新解原始资料来推行宗教认识中的进步,但必须让这些原始资料本身依然保持在其个别层次上,只是例如被重新排列,或者被重新强调而已(《理性宗教》,I 5)。由此来看,迈蒙尼德的寓意解经并不意味着《圣经》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种外在的适应(部分地看当然是),决定性的是,它是先知们、编纂者们、翻译者们的努力的一种延续。对于柯亨来说,他能够揭示迈蒙尼德对献祭立法的历史解释与先知批判和对献祭的新解的联系。

寓意解经和理想化的解释提供了可能性:无须与古人决裂而批判古人。批判是启蒙的要素,启蒙最著名的代表身自称是辩论和批判的精神。批判意味着:对既定的东西的批判;不在既定的东西那瑞安静下来,而毋宁说是追问:究竟为什么是这样的?比如,就《圣经》中的戒命而言,所谓批判的,涉及的是诫命的目的问题。一旦回答这个问题,就让诫命摆脱了其神话的出身。因为,由此必须清楚地考虑到,圣经诫命的一部分出身于神话。然而,这种批判是在预设承认(现代)法律的情况下(在保持历史关联的情况下)或者说在一种已被启蒙的视域中追问律法的目的,从而,就是以启蒙的方式来看待律法:这就无异于把律法移交给了理性的法庭。结果,《圣经》的真正教诲的这个中心就被理性化了(非神话化了),进而从《圣经》的这个非神话中心出发消解掉了《圣经》的神话视域(形式特征)。这样,就其起源而言本来是神话的东西,就整个儿获得了一种非神话的意义。

关于尼采的名言警语

关于尼采的名言警语 尼采的名言名句【1】: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尼采 【2】: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尼采 【3】: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4】: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 【5】: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That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尼采【30】:也许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总是徒劳无功,但不必怀疑,你每天都离顶点更进一步。今天的你离顶点还遥遥无期。但你通过今天的努力,积蓄了明天勇攀高峰的力量。--尼采 【31】: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身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我的时代还没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32】: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尼采 【33】:自从我厌倦了寻找,便学会了找到--尼采 【34】:“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尼采 【35】: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尼采《不合时宜的考察》 【36】: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尼采《世界的智慧》 【37】:常常谈论自己的人,往往只是为了隐藏自己。--尼采《善恶的彼岸》 【38】:聪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尼采 【39】: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尤其与人交往时,即便看透了对方的某种行为或者想法的动机,也需装出一副迟钝的样子。此乃社交之诀窍,亦是对人的怜恤。--尼采 【40】:如果我们整天满耳朵都是别人对我们的议论,如果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察之于前,警之于后 德国著名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在经典著作《善恶的彼岸》里说过一句话。“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比如,当你强烈仇恨、鄙视身边的丑陋恶俗之事物,这时事物也就占据了你的心,同时让你受到污染,变得同样的丑陋恶俗,而且负面的情绪也会一直围绕侵蚀着你的身心。 据央视新闻报道,昨晚(6月25日)22时许,大连警方发布警情通报称,经连续工作,在甘井子区南关岭一居民小区将网传“女子半夜遭殴打”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某(男,31岁,大连人)抓获。

经初查,因犯罪嫌疑人王某因与其女友感情纠纷情绪波动,酒后于22日凌晨路遇被害人吴某,对其使用暴力并强制猥亵。大家也就明白了,女子遇上了一个垃圾人。 女子遇上这种事是倒霉透了,万幸的是生命得以保全,只是软组织挫伤。作为女孩子要掌握一定的防身知识,在意外发生时保全自己。比如少走夜路,夜晚没事尽量不要外出,如果必须外出,也得找人同行。一个人外出,应随时注意周围环境,是否有人跟随。夜晚不搭陌生人的车、不走人烟稀少的道路、夜晚出行不戴贵重的饰品……。久走夜路必撞鬼,是很有道理的。 身为女性也要提高对男性的甄别能力,特别是在于男性交往的过程中,不要沉迷浪漫的幻想之中,对于恋爱要谨慎的对待,男方是不是有暴力倾向,性格是不是偏执、极端,男方家庭是否和睦,你都要了解掌握。这决定了你今后的婚姻是否幸福。很直接的影响今后的生活,谨慎对待大概率可以避免诸如家庭暴力等事件的发生。网上有很多防身的技巧和知识,现在的高校基本上也都开通了心理学课程,作为女孩子,这应该是必修课,如果没有在学校,也不用担心,因为有如此高效发达的互联网,你想要得到的知识和信息,互联网都能满足,网络学习,也是很主流的学习方式。

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与他的哲学思想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 对他来说,哲学思索家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是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是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杀死了作为神的上帝,又迎来了资本的上帝,资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被资本奴役,不会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断喝的启蒙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对现代理性也持批判态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学家开刀,他指出哲学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历史感,几千年来,凡是经哲学家处理的一

试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试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摘要 尼采是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他在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权力意志论者,他的这一主张又被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所承继。他的哲学主张,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哲学界的注意,然而在他去世后,却成为一种很有市场的思 想潮流,尤其是当代,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很大。他在继承批判叔本华“生存意志论”的基础上认为事物的生存意志除了求生存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求权力、求强大、求优势、求自身超越,真正的权力意志将对生命的肯定作为新的价值原则而建立,从而体现出它的创造性,因此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因此只有准确把握权力意志论,才能真正理解尼采哲学。 关键词:尼采;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哲学思想,是受古希腊古典文学、美学的影响而萌生,吸取了叔本华唯意志论思想,在批判一切,重估一切,否定理性主义,否定上帝的存在中逐渐形成的。尼采为了寻求人的本来面貌,放弃了对音乐的爱好而专门从事哲学研究。他研究了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这本书。书中叔本华把世界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表面东西称之为表象,世界的运动变化都是由意志决定的,“世界是我的意志”。大自然中的一切全都是意志客体化,是我们直观到的意志活动。他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也就是延长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说的意志又叫“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生比作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他的唯意志哲学走上了一条从肯定人的生命意志而滑向消极人生的路线。尼采以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为出发点,加以改造、引伸、扩张,认为意志的无限延伸和尽头就是权力。他接受了世界运动和变化发展都是由意志决定的观点,用意志来对世界各式各样的事物和现象作出解释。但是,他又不同意叔本华把意识作为消极无为,人在意识面前是顺应、否定、放弃的消极求生意志。他认为,人生痛苦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人们利己的生活意志在现实世界中很难得到满足, 而要消除痛苦,不能采取逃避的办法,而要加强自身的权力,超过一切弱者,使白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尼采说,生命的本质是意志,它本来就是一种自我的意欲,一种本能的冲动和创造的力量,能够自我创造,自我扩张。他所谓的“权力”指的就是“征服”,支配和奴役他物的力量,是说生命具有自我扩张的能力。同时这里的权力是广义的,它指的是人不断地改善、扩大、增长、超越自身的生命力,而不是仅仅归结为追求政治权力的的意志。“权力意志”具有迷惑性,所以它也被翻译为“强力意志”。 尼采的哲学是乐观的,他倡导积极向上不断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人生。尼采的哲学是浪漫的,在他看来,人生可以是荒谬的、渺小的、艰辛的,但应该是真实的、自强的、任意的,因此是充满欢乐的。尼采主张一种积极奋发的人生,强调人不应该成为环境的奴隶,不应满足于“已经如此”的状态,而应该努力去追求和实现“应该如此”的存在。因此,权力意志是一种生命的创造力量,不断地克服困难,要不断地扩张和超越自己,这种力是生生不息的。尼采始终站在高处,他对自己没有恶感,也从不与人产生敌意,甚至从未惩罚学生。不惩罚学生据说是因为最懒惰的学生对他的课程也会“变得用功起来”。尼采是一个精神的强者,他“怀疑一切不自私的倾向及亲切友爱”的表示,他觉得那是“衰弱的象征”。他认为克服怜悯

尼采哲学超级语录经典名言名句

尼采哲学超级语录经典名言名句 1、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一些对过往的伟大事物进行反思的人,他们从中获取力量,常常感受到人类生命的辉煌灿烂。——尼采 2、所有的精神最终都变成了在肉体上清晰可见的东西。基督教汇聚了无数渴望被征服的人以及所有那种卑恭而虔诚的高级或低级的放弃了所有行动的人的整个的精神。——尼采《反基督》 3、是否会四处游历,寻找适合自己的国度?抑或是漫步各处,探寻最适合自己安家落户的地方?不如寻一处强劲而安稳的地方,将其作为自己的祖国,建立自己的小家。无论是喧嚣的都市,还是寂静的荒野,只要是强劲而安慰的地方,就能让你高枕无忧。——尼采《曙光》 4、窥视深渊者,必为深渊所窥视。——尼采 5、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 6、我是太阳!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7、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尼采 8、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尼采 9、我愿意这样死去,以便你们这些朋友因我之故而更爱世人;我愿意再变为泥土,让我在诞生我的大地中安息。——尼采《查拉图斯

特拉如是说》 10、乐观主义,为了重建的目的,为了什么时候能被允许再次成为悲观主义者。——尼采 11、美观战胜了重量和地心引力,它和权力意志都力图在建筑物中表现自己,建筑学是一种力量修辞学——尼采 12、灵魂的下水道-为了洗涤人类那肮脏的灵魂,一定要有下水道才可以。具有这种下水道功能的,对于那些高傲的伪君子而言,就是上帝了。——尼采《人性,太人性的》 13、今天,我执笔的这一瞬间,我展望自己的未来-就像平静的海面,没有任何希求能骚扰那完全的宁静。我一点都不期望任何东西或不同于它现在的情况,也不希望自己有所改变。——尼采《瞧!这个人》 14、我祈祷我的高傲陪伴我的智慧!——尼采 15、人是必须要被超越的东西。——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6、总有一天,孤独会令你疲惫总有一天,你的骄傲会蜷缩,你的勇气会崩溃总有一天,你会不再看到你的高贵之处,却十分亲近你的卑贱之处。——尼采 17、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18、与恶魔斗争的人要时刻警惕,以免自己也变成恶魔。如果你久久地注视着深渊,那深渊同时也在注视着你——尼采《善恶的彼岸》19、接受一种信仰,仅仅因为它是习俗。这无非意味着:不诚实、胆小、懒惰!那么不诚实、胆小、懒惰是伦理的前提吗?——尼采

分析尼采的“超人”形象特征

分析尼采的“超人”形象特征 ——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摘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下简称《如是说》)讲述的是查拉图斯特拉经过10年隐居后,返回人群中宣扬“超人”精神的故事。“超人”意味着“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他用自由与强烈意志来超越自我、否定自我,意图重塑世界。本文探寻“超人”的特征,认为有以下四个:超越性、坚强意志、否定性和自由。 关键词:超人超越性坚强意志否定性自由 查拉斯图特拉30岁离开家乡和家乡的那个湖泊,来到山里。他在山里安享自己的智慧与孤寂,10年乐此不疲,但最终他的心情起了变化——一日早晨,他伴随朝霞起身,迎着太阳走去……①他决心下山,将光明带到人世。这种光明是什么呢?就是“超人”!“超人”是什么?是海洋,是大地,是闪电?不少学者希望得出一个“‘超人’是什么”的定论,但尼采在《如是说》中并没有明显地谈及。很多学者对“超人”形象的归纳是采用否定法的。我无法总结出何为“超人”,但通过对《如是说》的阅读,我想“超人”具有以下特征: 一、超越性 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②“对人而言,猿猴是什么?一种可笑的动物,或一种痛苦的羞耻。对于超人而言,人也是可笑之物,或痛苦的羞耻。”③在《论战争和战士》中,尼采提到,对于“‘你应该’听起来比‘我要’舒服”④的士兵而言,他们的最高思想应该是:人是一种应当被超越的东西⑤。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⑥人只有超越了自己才可以蜕变成超人。在尼采看来,“人是桥梁”,是一座不断超越过去,通向未来的桥梁,人生的过程是变化不息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不断地自我肯定,自我超越,在进程上,不断地由过去走向未来。宣告“上帝已死”的狂人尼采认为,人并不听命与上帝的安排,不存在着既定的命运,命运就是超越,超人也在自我的不断奋斗与选择中走向澄明。 ①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3. ②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 ③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 ④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45. ⑤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45.

马克思主义与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潮

马克思主义与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潮 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然而二者走的却是不同的道路,不仅具有可比性,而且更具借鉴性。之所以选择尼采,是因为他的强力意志及超人哲学更能给人以力量自强不息的力量。叔本华与尼采开创了西方哲史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对西方及整个人类哲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尼采强力意志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黑格尔哲学语境中的理性是某种必然性的、合乎规律性的东西,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其中不乏真理。唯意志主义哲学之所以成为一种思潮,尼采的强力意志之所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必有其合理的一面,而且随着时代的不同,其合理性的程度和范围也将不同。 (一)社会根源 尼采(friedrich nietszche )德国哲学家。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资产阶级由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走向了垄断阶段。这是其思想产生的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是主要根源。此时,资产阶级迫切地需要权力的高度集中,从而能够积极对外扩张,迅速发展势力。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些资本主义强国便开始了对外扩张,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蔓延,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陆续走上了这条道路,德国就是其中成功的一例,并后来居上,迅速超过了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破德国当时封建割据的现状,迫切地需要一位强有力的超人能够统治整个国家、并征服他国。因此,尼采的哲学就顺势而生了。 (二)思想根源 任何一种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尼采因袭叔本华的基本思想,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原是意志,但他把意志看作是强力意志而不是生命意志[1]

论尼采的权力意志.docx

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雏建慧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 〔摘要〕尼采一位极富争议的西方哲学家, 他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权力意志则是尼采思 想的核心语词。他在继承批判叔本华“生存意志论,,的基础上认为事物的生存意志除了求生存以外,更 重要的还在于求权力求强大求优势求自身超越,真正的权力 意志将对生命的肯定作为新的价值原则而建立,从而体现出 它的创造性,因此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 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因此只 有准确把握权力意志论,才能真正理解尼采哲学。 〔关键词〕尼采;权力意志;生命;创造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生活在19 世 纪晚期,但他却不止一次地认为,他是这个时代的头生子他 不属于自己的时代,而是属于“明天之后,,尼采此言正是对自己思想命运的准确概括他的思想在他活着

的时候并未产生过多大影响,但在其死后却几乎主宰了整个西方哲学的未来,他在宣判了古典哲学终结的同时,以其对“意志” ,“生命”的推崇开创了人本主义哲学并影响到生命哲学分析哲学存在主义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直至今天方兴未艾的女权主义等因此,尼采作为一个哲学家,尽管他本人或许并不承认这个称号是的确应该受到重视的 权力意志论作为尼采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尼采价值重估和超人学说的基础,理解好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对于从整体上把握尼采哲学以及正确的理解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尼采“权力意志”学说产生的理论背景 尼采权力意志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理论背景,并与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意志”有着密切关系。 1. 尼采“权力意志,,学说产生的理论背景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思想背景,尼采哲学当然也不例外尼采时代的德国,在哲学上 是以黑格尔为首的古典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它将欧

尼采名言(全)复习课程

尼采名言(全)

1、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 2 、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而被诸君视为傲慢;若从外溢的酒杯里豪饮,难免洒落许多佳酿,故不要怀疑酒的质量。 3、“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4 、此人往高处走---他应受称赞!那人总是从高处降临,他活着,自动舍弃赞美,他是从高处来的人! 5、即使是最有良心的人,良心的谴责面对这样的情感也是软弱无力的:“这个或那个东西是违背社会习俗的” 最强者也害怕旁人的冷眼和轻蔑,他是这些人当中受过教育的,而且是为了这些人才接受教育的。他到底怕什么呢?怕孤立!这个理由把做人和做事的最佳理由打倒了!---我们的群体本性如是说 6 、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于生活的世界,接受了各种体线面,因与果,动与静,形式与内涵。若是没有这些可信之物,则无人能坚持活下去!不过,那些东西并未经过验证。生活不是论据;生存条件也许原本就有错误。 7 、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8 、当心!他一沉思,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谎言。 9、大胜的最大好处,莫过于解除了胜利者对失败的恐惧感。“我为何不能失败一次呢?”他自言自语,“我现在已有足够的本钱了” 10 、他现在穷了,原因并非别人剥夺了他的一切,而是他抛弃了一切。缘何如此?---他惯于寻觅。所谓穷人,正是那些对他甘愿受穷做了错误理解的人。 11 、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 12、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 13 、人们视需要为事物发生之因,其实,它往往是事物发生之果。 14 、智者问傻子,通往幸福的途径是什么?傻子毫不迟疑,就象别人向他打听去附近那个都市之路似的,答曰“自我欣赏,再就是东游西荡。”智者嚷道:“住嘴,你要求太多拉,自我欣赏就够拉!”傻子回答说:“没有一贯的蔑视,又怎能不断的欣赏呢?” 15、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16、“噢,我真贪婪!在这个灵魂里安住的不是忘我精神,而是贪求一切的自我,似乎要用许多人帮他观察和攫取的自我,要挽回一切的自我,不愿失去属于他的一切的自我!” “噢,我贪婪的烈焰哟!我多么愿意获得再生,变成一百个人呀!” 谁不能以自身体验理解这位谓叹者,谁就无法理解求知者的激情。

尼采《悲剧的诞生》

尼采的悲剧 中文师范0901 3091002023 23号翟秋林 论文摘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将日神与酒神两种倾向并列为希腊悲剧艺术的基础,从两方面对悲剧的诞生进行了溯源,其中,又以强调个体自由、忘我超越的酒神精神作为整个悲剧艺术的内在核心。本文试图从尼采该书的主要观点出发,结合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基本形式,在人物的命运、品质和行动中揭示酒神的存在,从而诠释酒神本质在悲剧人物身上的折射效果及美学意义。 关键词:日神、酒神、悲剧 正文: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哲学著作,这本书涉及的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美学。在这一领域,学术界一向重视黑格尔、帕克以及后来的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研究成果,尼采的这一著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悲剧的诞生》一书却一直为艺术家和诗人们推崇。写《悲剧的诞生》的时候,尼采还只是一个意气风发、初露头角的青年学者。然而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不仅阐述了西方艺术的源头,而且也为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写好了注脚。也许这本书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尼采悲剧命运的开始。 在这本书里尼采开门见山的解释了希腊悲剧产生的原因。尼采指出,是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即日神和酒神。我觉得要理解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对这两种思维的阐述和偏向。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腊人的神话所寓指的观念。日神作为伦理之神,其要求的那种提倡适度和个体界限,并将自高自大和过度视作“怀有敌意的恶魔”的日神式思维。日神在尼采眼里,成为不折不扣的批驳对象。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是酒神倾向的典型表现,一种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让任何个人意志和个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艺术。这种艺术能使人在毁灭中遗失个体的概念,在集体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们相信永恒的生命”。这种悲剧的魅力源于对生命的忠诚,对原始欲望和恐惧最真切的体悟和承认,悲剧里弥漫的酒神思维让人敢于直视痛苦,并在痛苦中获得快慰。酒神思维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种英雄式的悲壮,如同为人类取火不惜受秃鹰撕啄之苦的普罗米修斯,又如同解开斯芬克斯谜语却难逃弑父娶母命运的俄浦狄斯,他们的个体毁灭的悲剧成就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壮美。在我看来,尼采早期十分推崇的这种酒神式思维,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整个哲学观,他反基督束缚反理性主义甚至反知识体系,提倡的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而酒神思维里体现的那种人类深层潜藏并将涌动爆发的激情、欲望、狂放、恐惧、抗争,无一不在他意识中幻化为生命的本质。尼采说“过度显示为真理,矛盾——生于痛苦的极乐,从自然的心底里诉说自我”。带着酒神思维的尼采,在悲剧中发掘出属于他的极乐世界,同时也是他的艺术观。 尼采这一个悲剧人物,究竟如何完成他整个酒神式过程? 他从一种酒神式的状态出发,由于某种逾越限度的行动而受难。最终,他又必须以自我毁弃的姿态,抵达更深一层的酒神本质。正如普罗米修斯选择永恒的受苦却牢牢掌握着击败宙斯的秘密,俄狄浦斯选择自我惩罚而拯救了罪孽中的城邦——在他们自我毁弃的行为中诞生了一种福祉,这一福祉的力量,正与古老的酒神颂的狂欢遥遥相对。 悲剧人物究竟为何永恒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希腊悲剧艺术的美学意义又

论尼采道德论

论尼采的道德哲学 摘要:尼采的道德哲学是关于道德与生命的形而上学。他的整个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和目的便是为生命赋予意义。尼采的道德哲学思想集中反映在1887年所写的《论道德的谱系》和1888年所写的《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铁锤作哲学思考》两本书中。 关键字:尼采道德教育观生命权力意志 尼采——当代西方最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一个被人称为才华横溢而疯狂的作家,一个极富批判精神的哲学家。由于其思想极富争议性,也被称为非道德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在他的哲学思想中,道德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纵观其道德哲学著作,可将其道德观概括为:道德怀疑主义,及在此基础上所主张建构的一种真正的美德,即能“增强生命”的东西。对于尼采的道德教育观作简要阐释。 一、尼采的生命道德教育观 尼采的道德教育观是关于道德与生命的教育哲学观,生命观是尼采道德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他重估一切传统道德价值,提出以生命为基础的超越传统善恶道德价值标准的道德思想,赋予生命以道德教育意义。尼采尖锐地批判道德对生命的反向作用,认识到:“道德会危害生命,危害对生命的享受,危害对生命的感激等;危害对生命的美化和崇敬,危害生命的认识,危害生命的发展。因为生命试图使自身的最高现象同自身分裂。”[2]道德对生命的全面危害,是源于所谓的“崇高”美德脱离了生活的真实,与生命本身相分裂。生命应该是自然的、超越苦难而至欢愉的,但是,基督教道德视自然生命以罪恶之源,追求生命的自然欢快 被认为是罪恶。所以,需要基督教道德戒律作为人们必要的操守,成为悔过自新的行动准则。基督教传统道德迫使人们逃避生命,为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将自己变为缺少生命活力的人,离开生命的自然本性,尼采称之为人的生命的“普遍化的零本能”。也就是说,通过轻蔑生命和对生命的麻木、遮蔽,让生命本身造成生命力的衰退,尤其是价值创造力的衰弱。道德同生命相分裂,道德造成了对生命本能的压制,生命力慢性钝化、萎靡,人成了有病的人,这就是道德病。尼采视传统道德为教化、控制人们思想与行为的精神统治工具,是与生命意志相悖的、迷惑人和愚弄人的异己力量,其用心在于让人们服从统治。他认为,在生命的意义上,基督教道德许诺一种隔世期待,其宗旨就是安慰人,叫人成为肉体的蔑视者,在现世中忘掉自己作为生命的存在,从而变成只知献身和服从的工具这是一种让生命枯萎的道德,是一种侏儒的道德。因此,受这种道德教化支配的人,人性变得越来越怯弱虚伪、平庸。尼采强调道德教育要以生命为出发点,道德教育的生命思想基础在他那里就是古希腊悲剧艺术中象征生命激情和本能的“酒神精神”与象征生命理性和自制的“日神精神”的统一精神,意在唤醒人类对生命的自然性、整体性、自由创造性或超越性的尊重。他的“超人”哲学极富生命气息,呼唤对“大地”意义的忠实,为其生命道德教育观确立了扎根生活现实的思想旨趣。尼采的道德教育观还提出了“自爱”的道德教育思想,视自爱为“健康的自私”。个体在自爱中生命力不断强大,并让他人学会自爱而走向强大,表现了“自私者”强大的生命力,生命因自爱而创造、而强大,是强大的自我的表现。[7]人们理当在享受、感激生命之时怀有内心真诚的崇敬,表现出永不停歇的昂扬斗志和创造活力。生命的自然性、整体性、人性生成的创造性和超越性等应该成为生命本身。 二、道德的价值观取决于单个的个体“我” 道德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结构和秩序的反映,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它具有维护社会稳定激发人们做“好人”的功能。而

尼采最深度的一句话,尼采经典语录

尼采最深度的一句话,尼采经典语录 导读:1、人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子。也就是深渊上方的绳索。走过去危险,停在中途也危险,颤抖也危险,停住也危险。 2、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3、坚信比谎言更是真理的敌人。 4、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5、凡是不愿意看别人长处的人,总是一眼就看到别人不如自己之处。 6、在世人中间不愿渴死的人,必须学会从一切杯子里痛饮;在世人中间要保持清洁的人,必须懂得用脏水也可以洗身。 7、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8、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 9、我们飞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的人眼中的形象就越渺小。 10、迟到的青春是持久的青春。 11、人可以控制行为,却不能约束感情,因为感情是变化无常的。 12、最轻蔑人类的人,即是人类的最大恩人。 13、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14、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15、男人骨子里坏,女人骨子里贱。 16、许多真理都是以笑话的形式讲出来。 17、那些不能杀死我们的,使我们更强大。 18、女人比男人了解小孩,但是男人比女人更像小孩。 19、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怪人,你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 20、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21、不相信自己的人总是在说谎。 22、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 23、与恶魔斗争的人要时刻警惕,以免自己也变成恶魔。如果你久久地注视着深渊,那深渊同时也在注视着你。 24、人类唯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的事物。 25、不能服从自己的人,就要服从他人。这是有生命者的本性。 26、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27、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励志网,深渊将回以凝视。 28、一棵树要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 29、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 30、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我的时代还没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尼采《朝霞》中的道德与自我

浅析尼采《朝霞》中的“道德”与“自我” 摘要:《朝霞》中,通过对“道德偏见”的批评,论述了”人赋予一切存在以一种道德联系,给世界加上某种伦理含义”是错误的,习俗道德束缚了个人的思想自由和行为自由,它是一种规范秩序,不允许人们质疑和打破。人的个人性道德不能够得到发扬,自我束缚在道德之下,对于道德的盲从和对道德的坚信,只有自我的挖掘,才能到达彼岸的道德。 《朝霞》以“关于道德偏见的思考”为副题,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格言和随笔进行了论述。在KSA版编者说明中写道“在《朝霞》中,他提供给我们一种内容缤纷和流动的科学;这些内容不属于政治和国家事务,与哲学家和艺术家也只有很少的联系。心灵,人的本能冲动,这就是主要研究内容,尼采一般称之为道德思考或心理学。” 尼采对道德的理解不限于约定和习俗,不限于伦理道德,而是包括与非人自然、与物理事物不同的人类事物的全部领域。他认为“人赋予一切存在物以一种道德联系,给世界加上某种伦理含义。”(44页)这是一个错误。习俗道德要求个人牺牲从而服从群体,“最道德的人即为习俗做出最大牺牲的人。”(48页)习俗道德反对个人性道德,自由的人就是不道德的人。“在习俗道德统治下,每一个创造才能都不得不背负良心的十字架。”(50页)在习俗道德这种社会性的传统权威中,不传统意味着不道德,这种不道德使行动者也感觉不道德,在群体中不允许有独特,整体必须在习俗传统下整合为一,所有人必须遵照传统,不得破坏。而人作为个人,有自己的自由,这种自由不能被习俗道德所接受,但是尼采认为个人应当受到重视,不应该被习俗道德所束缚,个人行道的应该发扬,我们才会创造,社会才会进步。 尼采说:“我们付出了高的不能再高的代价,才换来我们现在引以为荣的那一点点人类理性和自由感。”(60页)任何想要冲破习俗的,无论是思想还是生活,每一步微小的进步都是以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争取来的。但是我们引以为荣的进步也并没有改变人类的特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希望自由,希望打破习俗,然而这些习俗已经根深蒂固在人性中,不是表面上打破了,人性深处也就随之改变了,人类应该更好的认识自己。

尼采名言(全)

1、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 2 、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而被诸君视为傲慢;若从外溢的酒杯里豪饮,难免洒落许多佳酿,故不要怀疑酒的质量。 3、“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4 、此人往高处走---他应受称赞!那人总是从高处降临,他活着,自动舍弃赞美,他是从高处来的人! 5、即使是最有良心的人,良心的谴责面对这样的情感也是软弱无力的:“这个或那个东西是违背社会习俗的” 最强者也害怕旁人的冷眼和轻蔑,他是这些人当中受过教育的,而且是为了这些人才接受教育的。他到底怕什么呢?怕孤立!这个理由把做人和做事的最佳理由打倒了!---我们的群体本性如是说 6 、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于生活的世界,接受了各种体线面,因与果,动与静,形式与内涵。若是没有这些可信之物,则无人能坚持活下去!不过,那些东西并未经过验证。生活不是论据;生存条件也许原本就有错误。 7 、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8 、当心!他一沉思,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谎言。 9、大胜的最大好处,莫过于解除了胜利者对失败的恐惧感。“我为何不能失败一次呢?”他自言自语,“我现在已有足够的本钱了” 10 、他现在穷了,原因并非别人剥夺了他的一切,而是他抛弃了一切。缘何如此?---他惯于寻觅。所谓穷人,正是那些对他甘愿受穷做了错误理解的人。 11 、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 12、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 13 、人们视需要为事物发生之因,其实,它往往是事物发生之果。 14 、智者问傻子,通往幸福的途径是什么?傻子毫不迟疑,就象别人向他打听去附近那个都市之路似的,答曰“自我欣赏,再就是东游西荡。”智者嚷道:“住嘴,你要求太多拉,自我欣赏就够拉!”傻子回答说:“没有一贯的蔑视,又怎能不断的欣赏呢?” 15、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16、“噢,我真贪婪!在这个灵魂里安住的不是忘我精神,而是贪求一切的自我,似乎要用许多人帮他观察和攫取的自我,要挽回一切的自我,不愿失去属于他的一切的自我!” “噢,我贪婪的烈焰哟!我多么愿意获得再生,变成一百个人呀!” 谁不能以自身体验理解这位谓叹者,谁就无法理解求知者的激情。 17、哪里缺乏意志,哪里就急不可待的需要信仰。意志作为命令的情感,是自主和力量的最重要标志。

尼采的哲学思想

(一)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是尼采哲学的起点。尼采认为,叔本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站在人生之画面前,将它的全部画意解释给我们听。而每一种伟大的哲学所应当说的话是:这就是人生之画的全景,从这里来寻求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吧。尼采一生的工作主旨就是展开人生的全景图,撕开遮蔽在上面的矫饰,让生命的激情绽开。它可以简化为两个词:重估与超越。尼采在自传中说:“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就是我给人类最高自我觉悟活动的公式,这一活动在我身上已成为血肉和精神了。”因此,尼采把“重估一切价值”定名为未完成的总结性著作《权力意志》的副标题。他所重估和消解的主要是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中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 尼采在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向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据他自己说,这本书有两个根本性的革新:一是对希腊人的狄奥尼索斯(Dionysus,酒神)现象的认识,把这一现象视为希腊艺术的根据之一,并首次对此进行了心理学分析;二是首次认识到苏格拉底主义是希腊消亡的工具,是典型的颓废派。因为苏格拉底用理性对抗本能,而坚决主张理性就是埋葬生命的危险的暴力。尼采把苏格拉底作为代表理论乐观主义者的原型,他深信万物的本性皆可穷究,认为知识是真正的万灵药,而错误本身即是灾祸。深入事物的根本,辨别真知灼见与假象错误,在苏格拉底式的人看来是人类最高尚甚至唯一的真正使命。因此,从苏格拉底开始,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程序就被尊崇为在其他一切能力之上的最高级的活动和最可赞赏的天赋。甚至最崇高的道德行为和灵魂的宁静,在苏格拉底及其志同道合的后继者看来,都可由知识的辩证法推导出来,因而是可传授的。谁亲身体验到苏格拉底式的认知的快乐,谁就必定感觉到,世上没有比编织牢不可破的知识之网这种欲求更为强烈的求生的刺激了。这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缚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但最后只是“随身拖曳着一大堆不消化的知识石块”,而看不见人格。 尼采对这种理性主义做了这样的概括:“哲学家们,对表面、痛楚、死亡、肉体、感官、命运、束缚和一切无目的的东西,都报有成见。他们相信:1.绝对的认识;2.以认识为目的的知识;3.美德和幸福联姻;4.人的行为是可以认识的。”他认为,这种由理性主义支配的思想和文化的一个根本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每一个人所独特具有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支配下的以往哲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的结果,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因此,为了使人的本能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便必须摧毁被理性主义神圣化的旧观念,以本能冲动造反逻格斯,以肉体崇拜取代精神崇拜,并把它们当作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尼采找到了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酒神和日神(阿波罗)共同塑造了希腊艺术的气质。日神代表造型艺术,酒神代表音乐舞蹈;日神代表幻想、追求、理性、道德,而酒神则代表真实、破坏、疯狂、本能。虽然它们都植根于人的至深本能,但后者的精神比前者更重要。尼采把酒神的激情转化为哲学的激情,使之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原始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酒神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这是个人的生命与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人性的深处在其中得到了充分表达,人的生命感受也最强烈。真正的哲学就应是酒神的哲学。尼采说:“我是哲学家狄俄尼索斯的弟子。看来我宁愿作萨蹄尔,也不想当圣徒。”“但愿人们不只是永久地必须听着一切夸张的夸张,这个字:世界、世界、世界,因为每个人究竟应该正直地谈论人、人、人!” 不愿当圣徒的哲学家要让哲学成为伦理意义上的实践哲学,肯定价值而消解真理。“创造了

浅析尼采哲学之权力意志_李通

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9 08:11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ba18979754.html,/kcms/detail/53.1133.D.20140219.0811.113.html 作者简介:李通(1985.9- ),女,汉,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 业。 浅析尼采哲学之权力意志 李通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7000) 摘要:尼采哲学主要内容有价值重估、权力意志、超人学说三大方面。在这里权力意志论集 中体现尼采的主要思想,为其他两个方面打下基础。因此常常说,只有正确把握了权力意志 的思想内容,才可以正确的理解尼采的哲学,并能正确剖析尼采哲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历史 地位。 关键词:尼采;权力意志;意义 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志码:A 尼采哲学主要内容有价值重估、权力意志、超人学说三大方面。其中权力意志哲学是尼采哲学的主要思想,是尼采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尼采哲学思想与叔本华哲学思想是一脉相 承,但是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又不尽相同。尼采认为人类生存的意志就应该是权力意志,权 力意志哲学追求的是生命力量的最强化,权势扩大的最大化,带有独特的积极向上的生命色 彩。 一、权力意志哲学的历史背景 任何一个特殊的时代都会造就一批新潮、创新的思想理论,而尼采的权力意志思想就诞生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一个从自由 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而这个时期恰恰是尼采的哲学思想形成时期。垄断资 本主义的形成促使尼采把他的权力意志论作为他哲学思想的根本目标。对垄断资产阶级来 讲,权力又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所以追求权力的意志是他们的根本意志。而“权力意志 论”又完美的符合了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因此,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就为尼采的权力 意识论提供了重要的形成条件。 西方唯意志论哲学流派的创始人是叔本华,他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本源,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尼采接受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思想,但同时他又认为人类的生活不能仅仅只是为 了生存,生存欲望只能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他反对用理性思维来控制精神文化生活,应该追 求生存的最大化,即力量、权势等。尼采以接受生命,面对现实,用意志的力量作为后盾, 认为人生生存的最终目标就是追求力量的强大、扩张自身的势力。正是因为尼采的权力意志 思想,把这时的唯意志主义带到了一个全盛的时期。 二、权力意志哲学的核心内容 (一)世界是我的意志的表象 尼采继承了他的前辈叔本华的思想,二人一脉相承,都是唯意志主义者。他们的思想主要是把意志世界看成是“我”的世界,并且一切以“我”为中心。在他们看来,无论是现象 世界还是表象世界,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所有的客体都是相对于主体而存在的。尼采认为 现象世界只能作为主体的产物,并且被主体所吞噬。由此可以看出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的根 本观点,同时也是唯意志注意学派的根本观点,即:意志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世 间万物所有的存在都离不开“我”的意志。 (二)世界的终极意义是权力意志 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世界在尼采眼中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他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体都总结为权力意志,或者是从权力意志中把它们分化出来。在尼采看来,人生 基本和最高的追求就是权力意志,人们追求事物、追求财富、追求工具、追求奴仆和成为主

论尼采

尼采《悲剧的诞生》 关于尼采《悲剧的诞生》,学者周国平有过一段概括:“关于《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尼采原来一再点明,是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审美价值是该书承认的唯一价值,…全然非思辨、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该书承认的唯一的…神?。他还明确指出,人生的审美评价是与人生的宗教、道德评价以及科学评价根本对立的。……后来又指出:…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相反的运动:艺术。?…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这就是尼采所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的真实含义。”“重估一切价值,重点在批判基督教道德,审美的人生态度首先是一种非伦理的人生态度。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万物都属于永恒生成着的自然之…全?,无善恶可言。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视生命本能为罪恶,其结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恶感和自我压抑,审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狄俄倪索斯式希腊人,由于竭力追求真实和自然,所以便发现自己幻化为人羊神的姿态。”读到这里不禁一笑:人羊神,人性神性兽性三位一体,这不就是人吗? 关于悲剧的起源,尼采断言:“悲剧产生于悲剧合唱队(chorus),并且,开始的时候,根本就是这种合唱队。”同时,尼采又引用席勒的说法,认为“希腊人羊神合唱队(Greekchorus of satyrs)即原始悲剧合唱队。”鲍昌指出尼采说得不对,鲍昌说:“一个权威性的希腊悲剧起源解释是:希腊悲剧起源于祭典上的《酒神颂》,其内容是哀叹酒神狄俄倪索斯在尘世受的苦难和再生。与此类似的另一种说法是:希腊悲剧起源于阿提刻农村在祭典中关于死而复生事件的严肃表演。”。 《性格组合论》在尼采的“把生命理解为渴求释放内在能量的生命冲动”中也可找到哲学根据,因为“生命”的“渴求释放内在能量”与“文化的重压”和“群体的控制”必然会发生冲突,这也就不能不在生命的自我性格上带来许多矛盾。人曾说,尼采许多观点往往自相矛盾,这从他的《悲剧的诞生》中也可找到例证,从性格二重性的角度去看尼采,其实和看所有哲人是一样的,组成一个哲人性格的所有原素自身都是肯定与否定相互矛盾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他们的主导思想都是在为他人也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尼采的哲学思想对东方的哲学思想无疑可以具有一种冲激和救治的作用,尼采承认人生是痛苦的,但尼采认为,要抗争,要冲跨痛苦,即既不能退缩、忍耐,也不能坐等,尼采认为,在任何强势下,即使明知不能战胜,也要不畏强暴,敢于抗争,敢于牺牲,这才是悲剧真正价值之所在(亮剑?),而隐忍、退让都是奴隶道德。从这一点说,尼采是有积极意义的。 尼采最好的一本书应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比较好读懂),我认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