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统计-录音笔记.

心理统计-录音笔记.

心理统计-录音笔记.
心理统计-录音笔记.

1、黄底的是听录音自己加上去的(因看不到,无法知道所加是否正确)。

第一章绪论

心理统计:心理统计是研究心理学科的科学方法和工具,是统计学的原理和数学方法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

心理统计分为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两大部分。

描述统计:是把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概括的整理,得出实验者可利用的信息,用表和图将实验数据形象地表示出来,描述统计的指标有三类,即集中量数、离中量数和数据间的相关。

集中量数,是指一组数据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如,平均数、中数、众数。

离中量数,表示一组数据分散程度的指标,如,四分差,标准差,方差。

数据间的相关,是表示成对的两组数据之间的关系的指标。

进行心理实验是为了发现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

心理统计将研究对象的全部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出的参与实验的部分称为样本。

推论统计就是从样本的数量特征去推论总体的数量特征。它包括一系列的统计程序:推论的假设、推论的方法步骤和检验推论的可靠性的各种方法等。

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是相辅相成,描述统计是推论统计的基础,只有描述统计准确无误,推论统计才具有意义。

第二章数据的初步整理

实验数据的类型:

计数数据:是准确数,它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数据形式为计数数据的变量称为离散型变量。

测量数据:是近似数。测量数据是通过测量工具得到的。数据形式为测量数据的变量,称为连续性变量。

上限:就是一个数的最末位加上半个单位。 下限:就是一个数的最末位减去半个单位。

用表整理实验数据

常用的表格有三种:原始数据表(原始记录表)、次数分布表、实验结果表 全距:就是数据中最大数值的上限与最小数值下限的差。 组距:就是某一组数据上限与下限的差。

中点:符号X’。假设数据均匀地分布在组距之间,这一组数值的代表点叫中点。它是这一组数值的上限与下限中间一点的数值。(计算中点的简单方法是两个数相加,除以2)

组距组距=组上限=组下限下限上限中点=2

1

212-++

比例:符号小写p 。部份比全部的比值就是比例。比例是将全部数据作为一个整体。定总量为1,部份为分量,分量总是总量的几分之几,用小数或分数表示,比例值永远小于1.

累加次数cf :最底组cf 就等于f ,上一组cf 等于下一组的cf 加上本组的f ,最高组的cf 就是总次数。

累加次数百分数cP :最底组cP 就等于P ,上一组cP 等于下一组的cP 加上本组的P ,最高组的cP 就是100%。

表的名称放在表上面,图的名称放在图下面。 图分为平面图和立体图。

横轴称为X 轴(横坐标),纵轴称为Y 轴(纵坐标)。X 轴与Y 轴垂直交于零点,横坐标常用于表示心理实验中的自变量(刺激变量)。纵坐标表示心理实验中的因变量。 常用的图有直条图、直方图、曲线图(折线图)。

当横坐标代表的数据是计数数据时只能画直条图和直方图。 当横坐标代表的数据是测量数据时,可以画直方图和曲线图。

直条图中的长方形是分开的,这种图形只能表示计数数据,离散型变量。

直方图的长方形是连在一起的,横坐标在表示测量数据时是以各组数的上下限标点的。直方图的纵坐标必须从0开始,这样才能反应真实情况。

曲线图又称折线图,是用线段连接各组次数点绘制而成,可用于多组数据的比较。多用于表示测量数据,连续型变量。包括多边图和累积曲线图。 多边图的横轴用各组的中点标点。 累积曲线图的横坐标是以组上限标点的。

正态分布又称正态曲线和钟形分布。它是连续性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形态。正态分布的曲线是中间高,两侧逐渐下降,两端无限向横轴延长并永远不与横轴相交,两侧完全对称的钟形曲线。 当多数数据集中在曲线的一端,而少数数据在曲线的另一端,数据分布的形态就产生了偏斜。当偏斜的一边趋向正数的方向时,叫正偏态。当偏斜的一边趋向负数的方向时,称为负偏态。 双峰分布:在作完图形之后,有时我们会发现作出的曲线出现了高低差不多的两个峰,这时就发生了双峰现象,两个高峰被一个低峰的组隔开,画出来的图就表现为双峰。双峰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由于在分组时组距选择得不当出现了双峰,这样出现的双峰叫假双峰,第二由于数据中混有性质不同的两种数据出现的双峰,这则是真正的双峰。

第三章 集中趋势的测量

集中量数: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叫做集中量数,它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比起个别数据来,更能准确地反映所研究的事物和现象的真实情况,是真值最好的估计值。常用的集中量数有三种:平均数、中数、众数。

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符号X ,集中趋势的重要指标,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当数据比较集中,分布比较均匀,没有极端数值,我们就用平均数来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是集中趋势中代表性最大,最稳定的数据指标。

极端数值:一组数据中存在比其它数大得多或小得多的个别数据,该个别数据就是极端数值。当数据中出现极端数值,就不适宜用平均数来表示集中趋势,而应该改用中数。 平均数公式:N

X

X ∑=

---------------------------------------------------------------------------------------------------------------------------------

10-1加权平均数---简单应用

概念:加权平均数符号W X 。已知几组数据各自的平均数,又知道这几组的数据个数不相等时, 需要计算总平均数,就一定要用加权平均数方法计算总平均数。 公式:n

X n X W ∑∑=

)

( 使用加权平均数的条件:已知各组平均数,各组人数不相等 求加权平均数的注意事项:一定要写单位 加权百分数公式:n

n X PW ∑∑=

)

p ( --------------------------------------------------------------------------------------------------------------------------------- 平均数是最严谨的集中量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重心。它像一个平衡的天平的支点。比它大的数减平均数得正差,比它小的数减平均数得负差,所有的正差负差加起来等于零。每一个数据减去平均数所得的差叫离均差。该特点定义为:离均差之和等于零。用公式表示:∑(X —X )=0

中数:符号Mdn ,是一组按大小排列的数据中位置居中的那个数,它将数据分为大的一半和小的一半。当数据存在有极端数值时,我们就用中数来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中数使用的条件:当一组数据有极端数值时,用中数表示极端数值 计算步骤:排序、找位置(位置=(n+1)/2)、求值。 计算中数的几种情况:

(1)当数据个数为奇数,且中数的位置处无相同数据时计算中数的方法: 中数位置=(n+1)/2;该位置的数值为中数。

(2)当数据个数为偶然,且中数位置处无相同数据时计算中数的方法: 中数位置处于两个数之间;中数位置=(n+1)/2;Mdn =(小+大)/2

(3)当数据个数为奇数,中数的位置有相同数据时计算中数的方法:(见课本P28例题3-7) (4)当数据个数为偶数,中数的位置有相同数据时计算中数的方法:(见课本P28例题3-8) 对中数而言,重要的是位置而不是数值的大小。中数对数据中的其他数据数值的变化不敏感。

众数:符号Mo 。众数就是在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使用它可以最快地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是一个较粗糙和极不稳定的指标,在正式研究结果中很少采用。需要很快地知道集中趋势时,需要使用众数。

需要看一下P32-33,知道了解(见P22图3-1)。

第四章 离中趋势的测量

差异量数:表示离中趋势的指标叫差异量数(离中量数),差异量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分散程度(离散程度),差异量数的指标有全距、四分差、标准差和方差、离中系数等。

离中量数大,数据分散,平均数代表性小;离中量数小,数据集中,平均数代表性大;离中量数为零,数据相等,平均数代表性最大。

全距:是一组数据中最大数的上限值与最小数的下限值的差。它是最简单的差异量数,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全距大,差异大,数据分散;全距小,差异小,数据较集中。

百分点与P p百分位R X ,百分位和百分点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百分等级表示的是位置,百分点表示的是该位置上的数值。利用百分点和百分等级可以描述某个个体与整个分布的关系。

百分等级:一个分数的百分等级是低于这个分数的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百分点:指属于某个百分比占的具体数值。

例题:今年高考文科最高分为690分,最低分为105分,计划录取1/2,问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中数的百分点是50%,中数的百分等级是50

四分差:符号Q;表示按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间50%个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指标。

四分差的计算公式:

21

3Q

Q Q -

=

在对称的分布中:Q2-Q1=Q3-Q2

在正偏态分布中:Q2-Q1<Q3-Q2

在负偏态分布中:Q2-Q1>Q3-Q2

Q2:即中数表示为Mdn,号Mdn,是一组按大小排列的数据中位置居中的那个数,它将数据分为大的一半和小的一半。也称之第2个四分点,第50个百分点(概念)

Q1:中数是把数据分成两半,把其中较小的一半再分成两半的那个点就是Q1,也叫第1个四分点,第25个百分点。(概念)

Q3:把中数分成两半,把其中较大的一半再分两半的那个点就是Q3,也叫第三个四分点,第75个百分点。(概念)

---------------------------------------------------------------------------------------------------------------------------------

10-2四分差计算—简单应用

(录音第9课)

定义:四分差:符号Q;表示按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间50%个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指标。

使用条件:当一组数据中存在极端数值,集中量数就用中数,离中量数就须用四分差。

计算步骤:(1)排序

(2)找位置(Q1、Q2、Q3):Q2=(n+1)/2;Q1=(n+1)/4;Q3=(n+1)3/4;

(3)求Q1、Q2、Q3的值。

(4)用

21

3Q

Q Q -

=求Q。

判断原理:成绩好坏反应快慢等用集中量数指标;比较分散程度或平均数代表性用离中量数。

依据:Q大,数据分散,平均数代表性小;Q小,数据集中,平均数代表性大;见:课本4-3(见P41)

例1:两组被试做同一次心理测验,各人得分如下表:

(1)分别计算甲乙两组Q1、Q2、Q3

(2)比较两组被试测试成绩。

(3)比较两组被试成绩分散程度,哪一组平均数代表性大。

先做甲组:甲组的顺序:3、4、5、6、7、7、8、16

因为有极端数值16,所以计算中数,离中量数用四分差。

做题时直接标上箭头(不用写找位置的公式)

求值:Q1=4.25;Q2=6.5;Q3=7.75;

利用公式求Q:

21

3Q

Q Q -

==

225 .4

75

.7-

=1.75

计算乙组:乙组的顺序:5、6、6、8、9、10、10、12 求值:Q1=6.25;Q2=8.5;Q3=10.75;

利用公式求Q:

21

3Q

Q Q -

==

225 .6

75

.

10-

=2.25

解(1):甲组Q1=4.25;Q2=6.5;Q3=7.75;

乙组:Q1=6.25;Q2=8.5;Q3=10.75;

解(2):因为有极端数值,比较两组被试测验成绩,我们选用集中量数指标中数来比较。因为甲的中数为6.5,乙的中数为8.5,因为甲组小于乙组,所以乙组成绩较好。(不知道为什么录音上乙组中数算得是7,有可能是乙组数据我听错一位,不过知道怎么解题就成了)

解(3):因为有极端数值,集中量数用中数,离中量数须用四分差来比较分散程度。Q大,数据分散,平均数代表性小;Q小,数据集中,平均数代表性大。因为Q甲=1.75,Q乙=2.25,所以乙组成绩分散,甲组平均数代表性大。

例2:两组被试解决问题所用时间如下表(单位:分钟):

(1)甲乙两组中数和Q。

(2)哪一组解决问题快。

(3)哪一组分散。选用比较指标。

求甲组,首先排序:1、2、3、4、5、45 记得标上箭头

中数(Mdn)=Q2=3.5

Q1=1.75;Q3=15

利用公式求Q:

21

3Q

Q Q -

==

275 .1

15-

=6.625 求乙组:首先排序:1、3、5、7、9、11

中数(Mdn)=Q2=6

Q1=2.5;Q3=9.5;

利用公式求Q:

21

3Q

Q Q -

==

25.2

5.9-

=3.5

解(1)甲组中数为3.5,Q=6.625;乙组中数为4,Q=3.5

解(2)因为有极端数值,所以选用集中量数指标中数来比较。甲组中数为3.5小于乙组中数6,所用时间较少,所以甲组解决问题快。

解(3)因为有极端数值,集中量数用中数,离中量数须用四分差来比较分散程度。Q大,数据分散,平均数代表性小;Q小,数据集中,平均数代表性大。因甲组Q=6.625小于乙组Q=3.5,所以甲组分散程度大。

例3:某校英语测验成绩如下:

(1)男生女生Q1、Q2、Q3。

(2)男生女生成绩谁高谁低。

(3)哪组成绩较分散,哪组集中趋势代表性大。

解:女生成绩排序:71、73、74、75、76、76、78、81、81、82、84、85 中数(Mdn)=Q2=77

Q1=74.25;Q3=81.75

利用公式求Q:

21

3Q

Q Q -

==

2

25 . 74

75

.

81-

=3.75

男生成绩排序:69、70、70、71、71、72、73、74、74、76、77、98 中数(Mdn)=Q2=72.5

Q1=70.25;Q3=75.5

利用公式求Q:

21

3Q

Q Q -

==

225 .

70

5.

75-

=2.625

解(1):女生成绩:Q1=74.25;Q2=77;Q3=81.75;男生成绩:Q1=70.25;Q2=72.5;Q3=75.5 解(2):因为有极端数值,所以选用集中量数指标中数来比较男生女生成绩。女生成绩中数为77,男生成绩中数为72.5,所以女生成绩高,男生成绩低。

解(3):因为有极端数值,集中量数用中数,离中量数须用四分差来比较分散程度。Q大,数据分散,平均数代表性小;Q小,数据集中,平均数代表性大。因为Q女=3.75大于Q男=2.625,所以女生成绩分散大,男生成绩集中趋势代表性大。

---------------------------------------------------------------------------------------------------------------------------------

AD:平均差,它是离中量数指标,

n X

X AD -

=,这个公式表示每个数与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和的平均值。

方差:符号S2,又称变异数,它是离中量数常用指标,

n X

X S 2

2

)

(-

=,它是以数据中每一数值与

均值的差的平方和的均值作为离散程度的指标。

标准差:符号是S,是离中量数常用指标,

N X

X S

2 )

(-

=,表示每个数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的均值的正方根。

--------------------------------------------------------------------------------------------------------------------------------- 10-3 CV(离中系数)计算—简单应用

(录音第12课)

CV(离中系数)定义:CV是表示离中量数的相对量指标。

使用条件:单位不同,单位相同但平均数相差较大,我们用CV 来表示离散程度,它的公式:

100?=

X

S

CV 。 判断原理:CV 大,数据分散,平均数代表性小,CV 小,数据集中,平均数代表性大 例1:下面是两个年龄组,被试运动时间,单位时间:秒

(1)计算两组平均值。 (2)计算两组CV 值。

(3)哪一组被试的平均代表性大,为什么。

解(1)青X =

6

9

1110798+++++=9秒

老X =

6

36

1510101916+++++=17.67秒

解(2)因为青年组和老年运动时的平均值相差较大,所以用相当对指标离中系数CV 来表示离散程度。

100?=X

S

CV 青=914.1×100=13 100?=

X

S

CV 老=

67.1786.1×100=11 解(3)CV 大,数据分散,平均数代表性小,CV 小,数据集中,平均数代表性大,因为CV 青=13大小CV 老,所以老年组的平均数代表性大。

例2: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各5个,做净化实验,发生的错误次数如下:

(1)求两个年级的平均数和CV 值。 (2)哪个年级错误次数比较分散。 (3)哪个年级错误次数平均代表性大。

解(1):一年级X =

5

11

19101317++++=14次

二年级X =

52

5314++++=3次

因为两个年级错误次数平均数相差较大,所以用CV 来比较他们的离散程度。

281001487.3100==一年级??=X S CV 531003

58.1100==二年级??=

X S CV 解(2):CV 大,数据分散,CV 小,数据集中,因为CV 一年级=28小于CV 二年级=53,所以二年级错误次数比较分散。

解(3):CV 大,平均数代表性小,CV 小,平均数代表性大,因为CV 一年级=28小于CV 二年级=53,所以一年级错误次数平均数代表性大。

例3:下面是测量两组儿童食指两点阈,单位:毫米

(1)求两组两点阈的平均值和CV 值。 (2)哪一组食指分辨能力较强。

(3)哪一组两点阈比较一致,为什么不用S 而用CV 来比较。 解(1):毫米==

盲人83.16

2

22113+++++X

毫米==

正常83.465

43746+++++X

4110083.175.0100==盲人??=X S CV 3010083

.447.1100==正常??=

X S CV 解(2):(感觉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两点阈跟分辨能力成反比关系,两点阈大,分辨能力弱,两点阈小,分辨能力强,因为盲人X =1.83小于正常X =4.83,所以盲人儿童的分辨能力强。 解(3):CV 大,数据分散,CV 小,数据集中或一致,因为41=盲人CV 大于30=正常CV ,所以正常儿童的两点阈比较一致。

因为盲童和正常儿童的两点阈的平均数相差较大,所以不用标准差S 而用离中系数CV 来比较他们的离散程度。

---------------------------------------------------------------------------------------------------------------------------------

第五章 正态分布与z 分数、T 分数

决定曲线位置和形态的关键数值是分布的平均数μ,和标准差σ。μ值决定曲线最高点在横轴上的位置。μ值越大曲线在横轴上的位置越向右。σ值决定曲线的形状,是高耸还是矮平。任何特定的正态分布的确定的性质是由公式中的μ和σ决定的。

标准正态曲线:在为数众多的正态曲线中,有一条正态曲线,它的平均数μ等于0,标准差σ等于1,统计中规定它为标准正态曲线,任何一条正态分布曲线都可以转化为标准正态曲线,方法就是将原始分数转变为Z 分数。

z 分数:也叫标准分数,它是公式是S

X

X z -=

,它是以标准差为单位去度量某一原始分数偏离平均数的距离,从而确定这一数据在全体数据中的位置。(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差是标准差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z 分数的性质:0=z (z 分数的平均数等于0),12

z =S 或S =1(z 分数的方差和标准差等于1) T 分数就是以平均数为50,标准差为10进行转换后的分数:公式:T =50+10(z )

PS :离差智商公式:IQ =100+15z

z 分数等于1时,较大部分面积为0.8413;较小部分面积为0.1587 例:某班100人,语文考试成绩X =60分,S =8分。 (1)求55分和75分的标准成绩.

(2)假设服从正态分布,高于76分的人占全部人数的百分之几? (3)低于52分的人,占全部人数的百分之几? 解(1):利用公式S

X

X z -=

求标准成绩。 S

X X z -=55=86055-=-0.625

S

X X z -=

75=86075-=1.875

解(2):

S X

X z -

= 76=

8

60

76-

=2

查正态分布表z=2较小部分的面积是0.0228,所以高于76分的人占全部人数的2.28%

解(3)

S X

X z -

= 52=

8

60

52-

=-1

查正态分布表z=|-1|较小部分的面积是0.1587,所以低于52分的人占全部人数的15.87%

Z分数在统计检验中的重要临界值,即两事物差别显著不显著的分界线。

±1.65是单侧检验,.0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Z分数为±1.65时,大面0.95,小面0.05)

±2.33是单侧检验,.01显著水平的临界值;(Z分数为±2.33时,大面0.99,小面0.01)

±1.96是双侧检验,.0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Z分数1.96时正态曲线下两端各有0.025面积)

±2.58是双侧检验,.01显著水平的临界值;(Z分数2.58时正态曲线下两端各有0.005面积)

统计上常.05和.01作为检验的显著性水平的概率。

第六章数据间的相关

相关的分类:

相关性质:正相关、负相关;

相关程度:完全相关、部分相关、零相关;

相关又分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此课本不讲曲线相关);

直线相关:等级相关、积差相关;

相关: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某种相互关系,相关按性质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相关按程度上分为完全相关、部分相关和零相关。

相关性质:指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正相关指一个变量和另一个变量按同方向变化,这两个变量是正相关;两个变量变化方向不一致或向相反方向变化为负相关。

正相关:一个变量增加,另一个变量也跟着增加,一个变量减少,另一个变量也跟着减少,所以两个变量向同一方向变化,这两个变量呈正相关。例如数学成绩好,会计工作业绩也好,这两个则呈正相关。

负相关:一个变量增加,另一个变量减少,一个变量减少,另一个变量则增加,所以两个变量向相反方向变化,这两个变量呈负相关。例如旷课天数越多,成绩越差,这两个则呈负相关。

相关程度: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相关程度分完全相关、部分相关和零相关。

相关系数:符号为r,用于表示两列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和密切程度的指标叫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范围-1.00≤r ≤+1.00

散布图:用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相关性质和相关程度的图解叫散布图。

相关性质看符号,相关程度看数值;

相关系数不能有倍数和几分之几的关系;

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相关,但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请看散布图P65;

散布图越扁相关越高(大、密切);

通过散布图,相关性质看方向(左上右下负、右上左下正),相关程度看形状(扁、圆、直线)

积差相关:符号r ,公式N

z z r y x )(∑=

,又称皮尔逊相关系数或称皮尔逊r ,它是通过两个变量z

分数或标准分数的乘积之和的平均数计算出来的来表示两个变量相关性质和相关程度的数字指标。(它是利用两列变量的标准分数计算出来的,表示变量之间相关性质和程度的指标。) 等级相关:符号为s r ,公式)

1(6122-∑-

=n n D r S (此公式不用记和写),又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通

过两个变量的等级差计算出来的表示两个变量相关性质和相关程度的数字指标。

--------------------------------------------------------------------------------------------------------------------------------- 10-4等级相关系数的计算—简单应用

定义:等级相关:符号为s r ,又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通过两个变量的等级差计算出来的表示两个变量相关性质和相关程度的数字指标。

公式:)

1(6122-∑-

=n n D r S (D :两组数据的等级差;n :数据对的个数。)

步骤:(1)排等级;(2)求D ;(3)求s r ;(4)说明;

注意事项:排序时两组必须按同一方向进行(都是从大到小或是从小到大); 有相同数值时,以它们的等级平均值作为它们各自的等级; 判断原理:判断相关性质看符号,相关程度看数值

(小于0.15很低;小于0.35较低;0.45-0.50中等;0.65以上较高;0.85以上很高;) 例1:下面是8个被试在镜画的试验中,画一遍所需要的时间和错误次数如下表:

(1)两组数据转化为等级。 (2)利用公式求s r

《教育统计学》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华东师大心理统计学大纲 教材:《教育统计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 一、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 统计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理统计学。它主要是以概率论为基础,对统计数据数量关系的模式加以解释,对统计原理和方法给予数学的证明。它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另一类是应用统计学。它是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如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工业领域,称为工业统计学;应用到医学领域,称为医学统计学;应用到心理学领域,称为心理统计学,等等。应用统计学是与研究对象密切结合的各科专门统计学。 二、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的内容 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的研究内容,从不同角度来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具体应用的角度来分,可以分成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实验设计三部分。 1.描述统计 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概括,显示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称为描述统计。 2.推断统计 根据样本所提供的信息,运用概率的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对总体分布特征进行估计、推测,这种统计方法称为推断统计。推断统计的内容包括总体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部分。 3.实验设计 实验者为了揭示试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在实验之前所制定的实验计划,称为实验设计。其中包括选择怎样的抽样方式;如何计算样本容量;确定怎样的实验对照形式;如何实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等组化;如何安排实验因素和如何控制无关因素;用什么统计方法处理及分析实验结果,等等。 以上三部分内容,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随机变量 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的现象,成为随机变量。第一,一次试验有多中可能结果,其所有可能结果是已知的;第二,试验之前不能预料哪一种结果会出现;第三,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试验。随机现象的每一种结果叫做一个随机事件。我们把能表示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统计处理的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二、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我们所研究的具有共同特性的个体的总和。总体中的每个单位成为个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作为观察对象的一部分个体。当总体所包含的个数有限时,这一总体称为有限总体。而总体所包含的个数无限时,则称为无限总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样本的容量,一般用n来表示。一般来说,样本中个体数目大于30称为大样本,等于或小于30称为小样本。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大样本和小样本所用的统计方法不一定相同。 三、统计量和参数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心理统计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

考研真题和强化习题详解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 .三位研究者评价人们对四种速食面品牌的喜好程度。研究者甲让评定者先挑出最喜欢的品牌,然后挑出剩下三种品牌中最喜欢的,最后再挑出剩下两种品牌中比较喜欢的。研究者乙让评定者将四种品牌分别给予l~5 的等级评定,( l 表示非常不喜欢,5 表示非常喜欢),研究者丙只是让评定者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品牌。研究者甲、乙、丙所使用的数据类型分别是:( ) A .类目型―顺序型―计数型 B .顺序型―等距型―类目型 C .顺序型―等距型―顺序型 D .顺序型―等比型―计数型 2 .调查了n =200 个不同年龄组的被试对手表显示的偏好程度,如下: 该题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据类型分别是:( ) A .类目型―顺序型 B .计数型―等比型 C .顺序型―等距型 D .顺序型―命名型 3 .157.5 这个数的上限是()。 A . 157 . 75 B . 157 . 65 C . 157 . 55 D . 158 . 5 4 .随机现象的数量化表示称为()。 A .自变量 B .随机变量 C .因变量 D .相关变量

5 .实验或研究对象的全体被称之为()。 A .总体 B .样本点 C .个体 D .元素 6 .下列数据中,哪个数据是顺序变量?( ) A .父亲的月工资为1300 元 B .小明的语文成绩为80 分 C .小强100 米跑得第2 名 D .小红某项技能测试得5 分 7、比较时只能进行加减运算而不能使用乘除运算的数据是【】。 A .称名数据 B .顺序数据 C .等距数据 D .比率数据 参考答案:1 . B 2 . D 3 . C 4 . B 5 . A 6 . C 7.C 二、概念题 1.描述统计(吉林大学2002 研) 答:描述统计指研究如何整理心理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的数据,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质的统计方法。比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 2.推论统计(中国政法大学2005 研,浙大2000研) 答:推论统计又称推断统计,指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论总体或全局的情形;如何对假设进行检验和估计;如何对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如何对两件事物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等的统计方法。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假设检验的各种方法、总体参数特征值的估计方法(又称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各种非参数的统计方法等等。 3 .假设检验(浙大2002 研) 答:假设检验指在统计学中,通过样本统计量得出的差异作出一般性结论,判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 科学和技术 寻求生存的意义哲学和宗教 2.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之上。 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 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 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医学统计学学习笔记

医学统计学学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冉美岭康复0931班学号0926043120 1、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概率论的原理和方法于医学科研和实践,研究医学资料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应用科学。统计方法的两个特点:用数量反映质量,利用样本推断总体。 2、医学统计学的意义:为了预防疾病,研究病因,促进健康,必须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透过偶然现象来探其规律性,得出科学推断。 3、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4、样本:是根据随机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出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 5、描述总体特征的有关指标称为参数:如总体平均数、总体标准差、总体率等。 6、反映样本特征的有关指标称为统计量:如样本均数、样本标准差、样本率等。 7、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来说,样本越大则抽样误差越小,越和总体的情况相接近,用样本推断总体的精确度越高,反之亦然。 8、随机化:是抽样研究和抽样分配时十分重要的原则。具有代表性、随机性、独立性、可比性。 9、概率:是描述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度。 10、医学统计资料的类型:①计量资料:是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②计数资料:是将观

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没有度量衡单位。③等级资料:是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 11、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①统计设计②搜集资料③整理资料④分析资料 第二章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分为两个方面:集中趋势、离散趋势 2、频数表:是一种统计表:即同时列出观察值的可能取值及其出现的频数。 3、频数表的编制步骤:①计算全距R=X max—X min ②确定拟分组数(k)和组距(i),根据全 距的大小和组段数来计算组距i= R K ③划分组段:划分组段的基本要求是第一个组段应包括最小值,最后一个组段应包括最大值。各组段只包含下限值但不包含上限值,故在列组段时只列出下限值,不列出上限值,但最后一个组段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封口,即要同时列出下限值和上限值。④画记并列出频数表 4、可以根据各组段的频数绘制直方图,即频数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对称分布:频数集中位置在正中,左右两侧频数分布大体对称②偏态分布:集中位置偏向一侧,频数分布不对称(又分为正偏态分布、负偏态分布) 5、描述计量资料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常用有平均数,分为三种:算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笔记图文稿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笔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概念 (1)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 为随机变量。 (2)总体:总体(population)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 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 表示。 (6)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 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 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的概率,记 为P(A)。 (8)统计量: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 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 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 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 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 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 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 系。要提高对客观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 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统计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2017年人民大学统计学生物医学统计学考研参考书

2017年人民大学统计学生物医学统计学考研参考书 统计学:生物医学统计学 风险管理与精算学: 《概率论》,李贤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理统计基础》,陆璇,清华大学出版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周纪芗,中国统计出版社 《应用回归分析》,何晓群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统计学》,贾俊平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数学分析》上、下册复旦大学数学系陈传璋、金福临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代数》北京大学出版社 《概率论》李贤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理统计基础》陆璇清华大学出版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周纪芗中国统计出版社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流行病学》詹思延人民卫生出版社 《卫生统计学》方积乾、徐勇勇、陈峰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专业学位)应用统计: 《统计学》第四版贾俊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配套习题 《应用回归分析》何晓群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多元回归分析》何晓群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抽样技术》金勇进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时间序列分析》易丹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刘次华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套习题 2017年新祥旭考研全程复习计划

一、英语全程规划 基础阶段(3月-6月) 1.学习目标:完成至少1轮的单词背诵,巩固语法基础 2.阶段重点:英语单词、语法 3.复习建议: (1)英语每天抽空背背单词,建议时长0.5-1h;不管是用单词软件还是传统词书,不管是用词根词缀还是死记硬背,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背。积累到某一天时,你会发现好多文章都看得懂了。 (2)英语基础不牢的童鞋,应该花点时间复习语法。语法知识能帮助你在读文章和翻译时更加流畅、对文章意思把握得更准确。 (3)多看看新闻,关注时事热点。近年来的英语作文和阅读都是涉及到热点话题的。 (4)不建议大家在这个阶段做习题集。 强化阶段(7月-10月) 1.学习目标:熟读并详细分析近10年真题 2.阶段重点:真题真题真题,重点是阅读 3.复习建议: (1)单词记忆每天进行,不间断。 (2)定时做真题阅读,做完后详细分析。 ①利用早上整段的时间做真题(作文可以不写),不要查单词,完全自己做,然后对答案,之后看一下答案分析。 ②每天分析2-3篇,分析包括:第一遍分析正确选项,第二遍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第三遍在原位中找对应的句子,是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哟,分析为什么这样出题,第四遍,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 ③此阶段不建议专门建立单词笔记本,重要的单词在分析时顺便查一下就好。 ④时间比较充足的童鞋可以全文翻译阅读原文。 (3)完成阅读后,用同样的方法完型、翻译和新题型。完型和新题型这两类题型不用全文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笔记

概念 (1)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 为随机变量。 (2)总体:总体(population)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 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表示。 (6)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 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 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的概率,记为P(A)。 (8)统计量: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 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 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系。要提高对客观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统计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②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心理与教育科研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 凡是客观存在事物,都有数量的表现。凡是有数量表现的事物,都可以进行测量。心理与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也有数量的表现。虽然心理与教育测量具有多变性而且旨起它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难以准确测量。但是它毕竟还是可以测量的。因此,在进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对心理与教育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就是对心理与教育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的科学工具。 ③广大心理与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具体意义。 a.可经顺利阅读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 b.可以提高心理与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c.为学习心理与教育测量和评价打下基础。 3.先用统计方法有哪几个步骤? 答:一项实验研究结果要用何种统计方法去分析,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只有做到对数据分析正确,才能对统计方法做出正确地选用。选用统计方法

(完整word版)医学统计学 重点 终极笔记

Medical Statistics 【Introduction】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⒈实验设计:最关键、最重要 ⒉收集资料:最基础 [原始资料] 实验数据,现场调查资料,医疗卫生工作记录、报告、报表 质量控制:精度和偏倚 ⒊整理资料:资料的逻辑、一致性检查,原始数据的加工(频数分布表) ⒋分析资料:统计描述(表、图、离散趋势、集中趋势)和统计推断 资料的类型 ⑴计量资料:定量方法测定数值大小所得的资料 ⑵计数资料:按性质或类别分组,然后计数 ⑶等级分组资料:具有计数资料的特性,又有半定量的性质(“+ , -”表示) 变异:不同个体在相同环境下,对外界环境因素发生的不同反应,即个体差异 总体:同质的个体所构成的全体。 [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的过程称为抽样,所抽得的部分是样本。 样本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样本含量 样本的特征:⑴代表性 ⑵随机性 ⑶可靠性 *抽样的要求:代表性,随机性,可靠性,可比性 完全随机设计:将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或对照组中,或分别从不同总体中随机抽样进行研究。可为两样本或多样本得比较,但样本含量 不宜相差太大。 随机区组设计:也称配伍设计,是配对设计的扩展。配对设计的每一“对子”中的受试对象分别随机分到两个处理组中,而配伍组设计中的每个 “配伍组”,包含多个受试对象,要将它们分别随机分到各处理 组中。 误差:泛指观测值与真实值之差,以及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差 ⑴系统误差: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由于仪器调整、试剂校验、医生对疗效的掌 握等因素,造成观察结果倾向性的偏大活偏小。要尽量查明原因,必须克服。 ⑵随机测量误差: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即使系统误差已经避免,由于各种偶然 因素的影响造成对同一对象多次测定的结果不完全一致。譬如操作员技术、电压、环境温度的差异。 没有固定的倾向,时高时低;应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课堂笔记——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一、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实验设计(experiment design)、收集资料(collecting data)、整理资料(sorting data)和分析资料(analyzing data) 二、变异:医学研究的对象是有机的生命体,其功能十分复杂,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外界环境因素可以发生不同的反应,这种现象称为个体差异或称为变异 三、总体(population)和样本(sample):总体是同质的个体所构成的全体。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的过程称为抽样,所抽的部分称为样本,在一个样本里含有的个体数可以不同,样本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四、样本的特性:代表性(representation)——要求样本能够充分反应总体的特征;随机性(randomization)——需要保证总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有相同的几率被抽做样本;可靠性(reliability)——实验的结果要具有可重复性,即由科研课题的样本得出的结果所推测总体的结论有较大的可信度;可比性(comparability)——指处理组(临床设计中称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要求基本齐同,也称为齐同对比原则。 五、误差:①系统误差(system error)②③ 六、概率(probability):是描述某一件事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度。习惯将P≤0.05或P≤0.01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第二章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 一、频数表(frequency table):①概念:一种格式的统计表,即同时列出观察指标的可能取值区间及其在各区间内出现的频数。由于这种资料的表达方式较完整地体现了观察值的分布规律,所以也称为频数分布表。②制作图标的步骤:确定组数、确定组距、确定组段、对各组段计数及手工编制划记表。 二、直方图(histogram):①概念:直方图是以垂直条段代表频数分布的一种图形,条段的高度代表各组的频数,由纵轴标度;各组的组限由横轴标度,条段的宽度表示组距。②用途:作为陈述资料的形式,可以代替原始资料,便于进一步分析;便于观察数据的分布类型;便于发现资料中某些远离群体的特大或特小的可疑值;当样本含量比较大时,可用各组段的频数作为概率的估计值。 三、平均数(average):是描述一组观察值集中位置或平均水平的统计指标,它常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值用于分析和进行组间的比较。 平均数优点缺点使用数据 算术平均数考虑每个观察值受到极值影响适用于正态或近似对称分布的资料 几何平均数取对数后正态或者 对称资料的描述不能有0或负数观 察值 对数正态分布或者取对数后呈对 称分布的资料 中位数稳定不利于进一步计算偏态分布两端无确定值Measures of Central Tendency:Mean and Media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umerical measures is a measure of center-a measure along the horizontal axis that location or center of the distribution.

张敏强版《教育和心理统计学》1到3章读书笔记汇编

《绪论》 1.什么是教育与心理统计学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是数理统计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把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工作和各种心理实验、心理测验等科学研究中,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达到更为准确地掌握情况、探索规律、制订方案、目的,为教育与心理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2.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及本书体系。 1)描述统计学:这一部分主要是研究和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 例如: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以这些参数来反映观测数据的集中趋势。 计算标准差、方差等,以这些参数来反映观测数据的离散趋势。 描述统计学主要是描述事务的典型性、波动范围以及相互关系,提示事物的内部规律。 2)推断统计学: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研究如何利用数据去作出决策的方法。推断统计学则是一种依据部份数剧去推论全体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进行教育与心理实验、对教育与心理研究或实验作出预测和规划的有力工具。推断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有:统计检验、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法。 3)多元统计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研究超过两个因素的教育与心理的研究和实验。 多元统计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出主要的因素,相近或相关的因素合并或归类。 多元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 3.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与心理统计学的昨天:1904年美国人桑代克写的《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 2)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今天:叶佩华主编的《教育统计学》,张厚粲主编的《心理与教育统计》等。 4.预备知识 1)概念与术语 <1>随机变量: 教育与心理实验或观测,在相同的条件下,其结果可能不止一个,同实验或观测所得到的数据,事先无法确定,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因为可以用数字来表现,则称这些数字为随机变量。 它的特点是:离散性、变异性和规律性。 依其性质可分为: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比率变量四种 称名变量:用于说明一事物与其它事物在属性上的不同或类别上的差异,但不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 顺序变量:指可以按事物的某一属性,把它们按多少或大小顺序加以排列的变量。 等距变量:指变量之间具有相等的距离。它除了有量的大小外,还具有相等的单位。 比率变量:除了有量的大小、相等单位之外,还有绝对零点。 变量依其相互关系可分为自变量(一般将相互关系中作为原因的称为自变量)与因变量(作为结果的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就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需要与动机; 能力与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与动机就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就是说脑就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她的需要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与思维萌芽(灵长类)三个阶 段。 12.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就是心理的源泉与内容(狼孩)。客观现 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就是社会的产物,就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就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与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就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 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与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与铁钦纳就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 的机能作用。创始人就是杜威与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就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分之 与。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与无意识。她把人的心理 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罗杰斯与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与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32.神经元就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与功能单位。 33.神经元就是由细胞体、树突与轴突组成的。 34.反射就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35.把反射活动的结构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的过程叫反馈。 36.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变态行为的定义 ?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 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 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 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 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 ?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 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 缺陷:没甚价值。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 ?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 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 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 ?行为适应不良 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 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 ?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 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 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 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 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 ?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 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 ?性别差异 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 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 变态行为的解释 ?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 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 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 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 发展成神经科学 ?心理学的方法 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 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 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 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 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 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 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

医学统计学复习笔记

统计 1.统计工作步骤: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2.定量资料:以定量值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血脂、心率等,各观察值间只有量的差别,有连续性。 3.定性资料:以定性方式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血型、性别等,各观察值间有质的区别,无连续性。 4.等级资料:以等级方式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疗效等级,各观察值间有质的区别,无数值大小 5.总体:是指按照研究目的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某项指标取值的集合。分为有限和无限两种。 6.样本:是指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某项指标取值的集合。7.同质性:同一总体或其样本的观察单位在取值方面必须有相同的性质,称为同质性。8.描述某总体特征的指标称为参数;描述样本特征的指标称为统计量。 9.概率:是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一个度量,常用P表示,其小于等于0.05时称为小概率事件。 10.变异:是以具有统治性的观察单位为载体,某项观察指标在其观察单位之间现实的差别。包括同质事物间的、不同观察单位间的、同一单位不同阶段的差别。 11.整理数据最有效的形式是频数分布,根据频数分布可以初步判断指标分布的特征是集中趋势还是离散趋势,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的可疑值,揭示资料分布类型,便于资料进一步分析。 12.频数分布分为对称分布和非对称分布,非对称分布又称为偏态分布,包括正偏态(大——小)和负偏态(小——大)。 13.集中趋势指标:1)算术均数(Xbar),最适合单峰对称资料;2)几何均数(G),如抗体滴度、细菌计数,应用于等比数列、对数数列;3)中位数(M)和百分位数,适用于偏态分布、开口资料、分布不明资料。 14.离散趋势指标:1)全距(R),又称极差,极差大说明变异度大;2)四分位间距;3)方差和标准差(s),标准差大离散程度大,及波动明显;4)变异系数CV=标准差/均数,可应用于单位不同的两组资料或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资料。 15.数据集中,变异度小则均数代表性好;否则反之。常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描述偏态分布资料。 16.相对数作用:1)表示事物出现的频率;2)便于比较。常用的相对数有:率、构成比、相对比。 17.率和构成比的区别和联系: 率构成比 概念发生的强度或频率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 强调点随机发生的事件各部分的构成 资料获得较难容易 特点不一定合计为1 18.正态分布:以均数为中心,成对称钟形分布,均数是位置参数,均数越大向右移; 标准差是形态参数,标准差越大越矮胖。用于定量资料。 19.标准正态分布:N(0,1) 20.二项分布用于定性资料,当给定样本含量n时,形态取决于π,当π=0.5时分布

北大心理统计知识点总结统计

第八章访查分析 一方差分析初步 思考以下实验设计的统计方法 程序: 方差分析 (ANOVA). ●ANOVA能够处理数据的类型:在上例中有两个自变量 (称为因素): 学习的时间和 性别. 两个都是组间 (独立样本) 变量. ANOVA 亦可用于分析包含组内 (重复测量) 因素的研究设计,同时包含组间和组内因素的混合设计(e.g. 假设上例中我们对复习时间超过半年的学员纵向研究。性别是组内变量,学习的时间是组间变量). 什么是因素?什么是水平? ●在方差分析中,因素就是自变量. 包含一个自变量的研究称为单因素设计(single- factor design). 具有多于一个自变量研究称为因素设计(factorial design). 请举一个单因素设计的例子 请前一个例子上再将这个改为多因素设计 ●构成因素的个别处理条件称为因素的水平. 性别这个因素的水平? ●上述研究称为因素设计, 两个组间因素,培训的经历这个因素有 3 个水平,专业这个 因素有2个水平 (称为 3 X 2 组间设计). ANOVA的逻辑 ●与假设检验的逻辑是同样的, 只是具体内容有变化 step 1: 陈述 H0 (和H1 ??) ,确定标准: α = ? step 2: ANOVA 检验总是单尾 step 3: 指出检验的df (有两个 df) step 4: 查表找出临界 F统计量 step 5: 对于样本,计算 F统计量 step 6: 比较 F统计量和临界 F统计量 step 7: 对于H0 作出结论

单因素, 独立测量研究设计的例子 ●检验三个不同的学习方法的效应。将学生随机分配到3个处理组 ●方法 A:让学生只读课本, 不去上课. ●方法 B:上课,记笔记,不读课本. ●方法 C:不读课本,不去上课, 只看别人的笔记 ●Step 1: 陈述假设和设定标准 (选择 a) H0: μ1 = μ2 = μ3 H1: 其中一个组与另一个(或更多)的组均值不同。备择假设可能的形式很多: μ1不等于μ2 = μ3 μ 1 = μ3 不等于μ2 μ 1 = μ2 不等于μ3 μ 1 不等于μ2 不等于μ3 因此,只需给出虚无假设就够了 ●step 2: ANOVA 检验总是单尾. 因为不存在负的方差. F分布表也只有单侧的Alpha. (F分布图) ●step 3: 找出检验的 df. 注意要考虑几个 df ●step 4: 从表找出临界 F统计量 与 t分布表类似, F分布表也是描述一族 F分布. 需要用到两个df,用一个找出正确的行另一个找出正确的列.上面一行对应于α= 0.05, 下面一行对应于α= 0.01. ●step 5: 计算样本的F统计量观测值 概念的水平的讨论: ANOVA 非常类似两个独立样本的 t检验 tobs = 得到的样本均值间差异 期望的机会差异 对于 ANOVA检验统计量 (称为 F比率) 类似 F = 样本均值间方差 (差异) 期望的机会(误差)方差(差异) 为什么用方差? ● ●因为有多于两个组. ●如何计算一个分数来描述差异间分布? 差异不能够分割, 但是方差能够分割。这就 是ANOVA -方差分析名字的由来. ●首先考虑方差的来源. ●什么造成样本的不同(处理间变异) ? ●处理/组效应 - 处理造成的差异 ●个体差异效应 - 个体差异变异 ●随机误差 ●每一个样本内部的变异 (处理内变异) ●个体差异效应 ●随机误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