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结构理论之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

金融结构理论之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

金融结构理论之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
金融结构理论之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

一、简介: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是美籍比利时经济学家,现代比较金融学的奠基者,其代表作是1968年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在该书中,戈德史密斯以长达百余年、多达数十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以此来揭示金融发展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供发展中国家判断金融发展进程和制定金融发展政策时参考。

二、戈德史密斯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结构的内涵与分类

戈德史密斯为了研究的方便,将各种金融现象归纳为三个方面: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与金融结构。金融工具作为对其他经济单位的债权凭证和所有权凭证,大部分由金融机构发行和持有,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则构成各国的金融结构。各国金融结构的差异反映在不同的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相继出现的次序上、他们的相对增长速度、对不同部门的渗透程度,以及对一国经济结构变化的适应速度和特点等方面。从金融上层结构、金融交易以及国民财富、国民产值等方面在数量规模和质量特点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各国金融发展的差异。金融理论的职责就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明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而

促进金融发展。为了揭示金融发展的规律,戈德史密斯提出金融结构理论。

由于金融结构是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共同决定的,因此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研究一国的金融机构,并从数量关系上加以定量描述,它们是:1、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在总量上的关系;2、金融资产与负债总额在各种金融工具中的分布;3、以金融机构持有或发行的金融资产所占的比例来表示的金融资产与负债;4、总额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部门中的分布;5、金融资产与负债在各个经济部门的地位。

为了对金融结构进行定量分析,戈德史密斯列出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8个指标:

1、金融结构的首要方面即一国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的关系。体现在金融相关率上,这个比率等于某期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之比。

2、金融结构的构成比例。这首先是指主要金融工具的相对发行量,其次是这些金融工具在国民经济中主要部门的分布比例。

3、金融资产总额和各种余额在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分布比例关系。它反映出不同的金融工具在经济中的渗透程度以及不同部门和子部门对金融工具的偏好。

4、一国金融结构的特征还受到各种金融机构相对重要性的巨大影响。衡量指标是: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在所有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的比例,在金融工具总额中的比例,以及在几种主要金融工具余额中的比例等。

5、金融机构在金融工具存量中拥有份额的大小是金融结构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是反映一国金融上层结构机构化程度的最简单、最全面的指标。

6、将金融资产存量按金融工具种类和金融部门分类组合成一个金融相关矩阵,从而能够清楚地说明各种金融资产的发行者和持有者的关系。

7、为了反映金融存量的变化;可以用某一时间的金融流量指标来衡量,主要是金融资产的新发行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金融总流量在各种金融工具、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布,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额在金融工具总流量和每种金融工具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各种金融工具在每个部门和子部门金融交分总额中所占的份额。

8、为了研究各个部门和子部门全部资金来源与资金运作情况,可以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来分析。通过该表可以掌握不同部门的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的比重,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债权变化情况。

根据上面的金融指标进行分类,戈德史密斯将金融结构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类金融结构的特点是:金融相关率较低(约在 1/5--1/2间),债权凭

证远远超出股权凭证而居主导地位,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占据突出地位。这是金融发展初级阶段的特点。

第二类金融结构与第一类金融结构有一定相似。在这种结构中,金融相关率仍然较低,债权凭证仍然超过股权凭证,银行仍然在金融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但这种结构中,政府和政府金融机构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同时,由外国投资的大型股份公司已经大量存在。20世纪上半叶,大多数非工业化国家的金融机构就

属于这一类型。

第三类金融结构的特点:金融相关率较高,约在1左右,大致在3/4-5/4 范围内变动,也可以上升至2的水平;尽管债权仍占金融资产总额的2/3以上,但股权证券对债权证券的比率已有所上升;金融机构在全部金融资产中的份额已提高,金融机构日趋多样化,这导致银行体系地位的下降以及储蓄机构、私人及公共保险组织地位的上升。这一类型的金融结构在20世纪的工业化国家较为常见。

二、金融发展的道路

研究金融结构的目的就是为了揭示金融发展规律。为此,可以通过金融相关率等指标的变化来判断金融发展达到何种水平。虽然各国的金融结构各不相同,但金融发展的道路却基本上相同。在这条道路上;金融相关率、金融机构在金融资产总额中的比重、银行系统的地位等方面的变化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国家的起点各不相同,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却很少偏离这条道路。金融水平较低的国家将沿着金融水平较高的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发展。并且,对于落后国家而言,先进国家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当然,各国的金融发展具体进程毕竟存在着相当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金融发展的道路不同,只是在这一条基本道路上出现两条不同的轨迹,轨迹的差异在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拥有及参与经营的程度有所不同。沿着第一条轨迹发展的国家,实际上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由私人拥有和经营,只是在其金融发展后期出现了中央银行和社会保险组织,美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沿着第二条轨迹发展的国家,几种重要的金融机构往往由政府所有与经营,这种类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拉美、非洲、东亚等地区。

通过不同类型国家金融发展道路的剖析,戈德史密斯得出12点基本结论:

1、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金融上层结构的增长比国民产值及国民财富所表示的经济基础结构的增长更为迅速。金融相关率有提高的趋势。

2、一国金融相关率的提高不是无止境的,一旦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当金融相关率达到1-1.5之间,该比率就将趋于稳定。

3、经济欠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率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在60年代,欠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率多在1和2/3之间,仅相当于美国和西欧在19世纪后半期的水平。

4、决定一国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经济单位和经济集团之间储蓄与投资功能的分离程度。金融相关率越高,说明储蓄与投资的分离程度越显著。

5、在多数国家中,金融机构在金融资产的发行额与持有额中所占份额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大大提高,即使一国的相关率已停止增长,该份额却依然呈上升势头。

6、储蓄与金融资产所有权的这一“机构化”趋势对各种主要金融工具有着不同影响。与股票相比,债权的机构化比股票的机构化取得了更为长足的进展,同时长期债权的机构化要高于短期债权的机构化水平。许多国家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及抵押票据50%以上由金融机构持有,甚至有些国家这一比重已接近100%。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持有公司股票的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但是,总体上看,公司股票大部分仍由私人持有。

7、在任何地方,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发展都是从银行体系的发展开始,并且依赖于纸币在经济中的扩散程度。通货与国民财富的比例先是上升,然后是趋于平稳甚至下降,银行货币的比例也经历相似的历程,但这两者存在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时滞。

8、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系统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的比例趋于下降,而其它各种金融机构的这一比例却相应上升。

9、外国融资作为国内不足资金的补充或作为国内乘IJ余资金的出路,在大多数国家的某个发展阶段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10、对于多数国家的金融发展来说,先进国家的示范作用与国际资本流动同样重要。与其它许多领域相比,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方面的技术与管理经验的传播比较容易实现,整体性移植就更力。成功。当然一国的基本金融制度是由各国的基本经济因素决定的。

11、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融资成本就越低,只有少数情况是例外,这就是发生了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体系的作用会友生相反的变化。

12、在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氛随着总量和人均的实际收入及财富的增加,金融上层结构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亦增大。部分国家的统计分析表明,经济飞速增长时期也是金融发展速度较高的时期。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戈德史密斯选择金融相关率(FIR)作为主要的分析N具。

FIR F WT

/

其中,Ft 代表金融活动量,Wt 代表经济活动总量。

在此基础上戈德史密斯研究了1860-1960年近百年的经济数据,算出了16个国家的FIR值,以此对各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做出定量评价。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层次的国家具有不同的金融相关率:处于最高发展层次的是FIR超过1的几个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处于较低层次的则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委内瑞拉、墨西哥。为了评估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戈德史密斯从社会分工理论出发,认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假设消费者的储蓄偏好、投资风险大小均为不变因素,那么金融机构与金融资产种类越丰富,金融活动对经济的渗透力越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如果没有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储蓄与投资职能往往是混淆在一起的,每个经济人要想扩大投资必须进行储蓄;反之,如果他没有投资机会,储蓄只能是财富的贮藏。金融活动的出现使储蓄和投资成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职能。金融

活动克服了资金运动中收支不平衡产生的矛盾,一方面它使投资者可以超过本期收入进行支出,另一方面它又为储蓄者本期积累的收入带来增值。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储蓄者还是投资者都非常乐于接受金融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工。并且,通过金融机构与金融资产的多样化,金融活动为那些没有投资机会的储蓄者创造了新的投资机会,这不仅使他们也能分享投资带来的好处,而且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金融机构本身既不是储蓄者也不是投资者,它们对经济增长的牵

动效应就是源于对储蓄者与投资者资金供求的重新安排。这种安排既提高了储蓄与投资的总水平,又将储蓄在各种投资机会中进行有效分配,从而提高了投资的边际收益率。

经济发展的水平越低,储蓄与投资的要求越简单。随着经济发展,储蓄与投资双方在收益水平、变现能力、安全性、税收负担等方面的要求与预期也越来越复杂。与此相适应,金融结构也开始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在现代经济中,间接金融成为金融活动的主要形式。与初级证券相比,二级证券能够给储蓄者和投资者双方带来更多的利益:第一、可以获得较大的流动性,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第二、有较好的可分性,借贷双方都不受资金规模的限制;第三、金融机构在融通资金同时还能够提供其他的便利与服务,如保险公司既是代储户进行投资又为他们积累保险金;第四、可以减少投资风险,因为有一部分风险转移给了金融机构。上述这些利益直接融资方式是不具备的。

发达的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储蓄、投资总水平与有效配臵资金这两条渠道来实现。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选择机会越多,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越强烈,社会资金积累的速度就越快。在资金总量已定的前提下,金融活动越活跃,资金使用效率就越高,因为竞争会保证资金首先流向投资风险小、回收期短、盈利水平高的产业与地区。

根据上述分析,戈德史密斯总结道:以初级证券形式存在的金融上层建筑,为资金向最佳使用者转移提供了便利,它促使资金流向社会收益最高的地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上层建筑加速了经济增长速度,改善了经济活动能力。

金融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结构这个概念首先由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提出,他指出金融结构是一个国家金融的上层结构,金融发展(Finance Development)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自戈德史密斯提出这些重要论断以来,有关金融结构的研究就受到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广泛重视,甚至成为世界国金融战略调整的重大议题。 金融结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概念,表现为世界不同国家拥有各不相同的金融结构模式,以及同一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金融结构模式。近些年,经过无数学者的研究和探索,这些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金融和法律主导型”以及“金融服务主导型”这四大类型的金融结构模式。以下我将主要从第三种“金融和法律”(即LLSV学派)探讨金融结构的观点。 在大多数学者们进行金融结构到底是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激烈大讨论的时候,也有部分学者产生了新的想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LLSV学派的金融和法律理论。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以下简称LLSV)等学者没有掉入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的定义案臼,而是独辟蹊径,率先抓住一国法律体系的渊源与该国金融结构形成与演进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法律制度对市场投资者和银行债权人保护程度不同等角度展开研究,并以此作为变量解释不同类型金融体系形因,将金融结构的差异,归结为各国法律制度的异同。 LLSV认为一国的法律制度影响和制约了本国的金融结构,不同法律制度产生不同的投资者保护程度,一国的金融结构主导模式的选择取决于该国法律所赋予的债权人和股东的权利差异,以及执行这种权利的力度差异。LLSV对49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和金融体系进行了实证经验,认为具有普通法系的国家更倾向于对市场投资者的保护,更重视中小股东的权利,大公司股权分散化结构趋势明显,因而更容易发展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成文法传统的国家则较为强调银行债权人的权利,由于相对缺乏对市场投资者的保护而最终发展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从法律渊源的差异、对市场投资人的法律保护力度与执行力度来看,习惯法对市场投资者保护最强,而法国民法系国家最弱,德国民法系国家居中。 同时LLSV(2000)指出:法律(包括立法和执法)是保护外部投资者不受内部人剥削的关键机制,法律保护制度既决定了控制权私利的高低,也决定了外部融资机会的大小。因为任何理性的投资者在没有任何法律保护的极端情况下,为避免内部人攫取公司利润,都不会给公司提供融资,金融市场化的进程难以深化。随着法律保护制度的逐步完善,法律制度对内部人的剥削行为的约束也逐渐升级,致使其剥削成本增大,控制权私利锐减.剥削手段趋于无效,内部人对外部投资者的剥削将越来越困难,企业融资的外部生态环境日趋改善,公

12大财务理论的出处及核心思想

现代公司控制理论: 出处:Berle and Mean s (伯利和米恩斯)1932年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 中掀开了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的讨论,成为研究现代公司治理的理论先导,奠定了现代公司控制理论的基础。 核心思想:他们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最大的200家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现代公司由“所有者控制”转变为“经营者控制”,他们的主张主要有: (1)所谓与企业所有权相分离的控制权,是指无论通过行使法定权利(right)还是通过施加压力,在事实上所拥有的选择董事会成员或其多数成员的权力,即对大部分董事有实际的选择权。 (2)指出很多公司【美国大公司】的所有权分散在众多的小股东手中,这种所有权结构导致了现代公司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不可避免的会使企业管理权从私人资产所有者转移到有管理技术的人手中。这种“股权分散”的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逐步发展了委托—代理理论(代理成本)。 (3)随着公司财富的所有权变得更加广为分散,对这些财富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已经变得越来越少集中于同一个人之手。对行业财富的控制可以而且正在被以最少的所有权利益来完成,财富所有权没有相应的控制权,而财富的控制权没有相应的所有权。 (4)现代公司的组织形式不仅让职业经理能够发挥专业特长,同时也能让股东运用资本市场的保险机制分散化风险。决策功能的分离和对职业经理的依赖(源于分工的专业化优势)迫使股东必然要给予经理更大的管理选择权。管理决策的自由一方面可以发挥专业化分工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分散化股东与职业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一理论为公司治理基本理论—代理理论奠定了基石。 代理理论认为,当委托人为获取某种服务而雇佣代理人、并对另外一方提供相应的报酬时,代理关系就产生了。股东与经理之间是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是委托人,将企业的资产和经营委托给经理管理,经理是代理人,为股东经营并领取报酬。股东和经理作为两个利益主体,各有其目标和激励,股东追求企业利润和价值最大化,经理则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股东和经理在目标上的偏离,出现代理

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案例分析

金融衍生产品套期保值案例分析 130112300110 洪月佳 2015-05-04

金融衍生产品套期保值案例分析 本文将结合金融衍生产品产生原因、主要工具、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并结合两个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分别为西南航空公司套期保值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依然能盈利;中航油投资失败这两个案例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结合案例对金融衍生品的存在意义,及其实质进行阐述。 一、产生原因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利率摆动幅度幅度的增大,使债券和股票市场都经历了几段剧烈动荡的时期。由于经历的动荡与金融不断的发展,金融机构的管理者更加注重管理风险。在规避风险的利益驱动下,通过金融创新工具来帮助金融机构管理者更好地进行风险控制。这种工具被称为金融衍生工具,目前已经成为极为有效地风险管理工具。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并不是一种投机手段,将其作为投机手段那么我们也将看到由于杠杆效应,其需要承担的巨大代价。稍后我们更加具体的进行分析。 二、主要工具: 远期合约、金融期货、期权、互换。 远期合约:指交易双方达成在未来(远期)某一时间进行某种金融交易的协议。 金融期货合约: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实物商品或金融商品的标准化合约。 期权合约:指合同的买方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后即可获得的一种选择权合同。证券市场上推出的认股权证,属于看涨期权,认沽权证则属于看跌期权。 互换合同:互换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在未来某一期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量的合同。按合同标的项目不同,互换可以分为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商品互换、权益互换等。其中,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比较常见。 三、保值而非投机的体现 假定现在为3月份,某农场主6月份有3万斤谷物要收获并出售,同时某粮食公司计划6月份收购3万斤同种谷物,他们都希望3个月后能以今天的价格成交,即双方都不愿冒价格变动风险。

第4届-12-中国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的特征分析

屈文洲、吴世农:中国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的特征分析 中国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的特征分析 买卖报价价差模式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屈文洲 吴世农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361005)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运用高频数据对我国深圳股票市场的买卖报价价差的变动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研究股票买卖报价价差的影响因素和成因,并建立和检验相应的模型,从而揭示我国股票市场的微观结构特征。 关键词:微观结构 买卖价差 影响因素 一、买卖报价价差问题的提出 买卖报价价差是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Theory of Financial Market Microstructure)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旨在研究金融资产价格在某一周或一天中的一系列相对短暂的交易时段内的连续变化特征和规律。该理论的诞生是近30年来金融经济学一次最具开创性的发展。在传统的金融市场研究中,我们往往把金融资产价格作为一个宏观现象加以考察。但是,从H.Demsetz于1968年发表了他的论文交易成本!后,研究者对金融资产价格的考察角度发生了变化,转而关注于金融市场内在的微观基础,关注于金融资产买卖报价的价差关系。从微观角度来考察金融资产价格意味着可以将金融资产价格行为描述成经济主体最优化行为的结果。这种转变有两个重要的经济含义。首先,由于价格是由特定的经济主体和交易机制决定的,而考察价格的形成也就是考察经济主体的行为或交易机制,因此,常见的瓦尔拉斯(Walrasian)均衡中的均衡产生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其次,这种分析方法可以使我们将市场行为看成是个人交易行为的加总,因此,在给定单个交易者内在决策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预测金融资产价格将如何变化。 一般认为H.Demsetz在1968年发表的论文交易成本!正式奠定了当代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基础。H.Demsetz认为买卖报价价差实际上是在有组织的市场中为交易的即时性(immediacy)支付的成本。具体地讲,H.Demsetz的模型如图1 1所示。在图中,直线D和S分别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对那些通过市场指令而获得即时和确定的执行价格的投资者来说,它们表示价格和买卖指令的时间速率之间的关系。在交点E处,这两种速率 相同。但是,一般买入和卖出指令不是在相同的时刻到 达的,因此H.Demsetz假设存在独立的市场参与者群体 (做市商),他们通过报出股票买卖价格并随时准备交易 来提供即时性。为弥补随时准备交易而产生的成本,这 些即时性的提供者必须平均以高于他们买入股票的价 格卖出股票,这导致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向下和向上移 动至D?和S?。H.Demsetz认为,S?和S之间的垂直距 离,D?和D之间的垂直距离等于做市商为提供即时性

最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技术集约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济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霍夫曼定律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变的重工业化阶段,消费资料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的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他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他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印度、新西兰等。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日本、荷兰、加拿大、匈牙利)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英国、美国、德国、法国)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处于这一阶段的当时还没发现。 技术集约化规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题的结构演进的趋势。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占据突出地位,形成以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本积累及积累能力居突出地位,形成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资本品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人均收入开始增长,并伴随有不同形式的经济进步的时期称为“经济时代”,把其后的经济发展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不是指狭义的经济增长,而是指经济时代以后的经济全面发展。库兹涅茨的现代增长理论不仅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更广泛更深入探导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雁行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该理论模式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

金融衍生工具试题

29.可转换证券通常是指其持有者可以将一定数量的证券转换为一定数量的( )的证券。 A.债券B.公司债券C.优先股D.普通股 D 30.看跌期权也称为( ),投资者之所以买入它,是因为预期该看跌期权的标的资产的市 场价格将下跌。 A.买入期权B.卖出期权C.欧式期权D.货币资产期权 B 31.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直接动因是( )。 A.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B.金融创新 C.投机者投机的需要D.金融衍生工具的高风险高收益刺激 A 32.金融期货是以( )为对象的期货交易品种。 A.股票B.债券C.金融期货合约D.金融证券 C 33.利率期货以( )作为交易的标的物。 A.浮动利率B.固定利率 C.市场利率D.固定利率的有价证券 D 31.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最基本原因是( )。 A.跨期交易B.规避风险 C.杠杆效应D.套期保值与投机套利 B

36.金融期货交易结算所所实行的每日清算制度是一种( )。 A.无资产的结算制度B.有资产的结算制度 C.无负债的结算制度D.有负债的结算制度 C 38.看跌期权的买方对标的金融资产具有()的权利。 A.买入B.卖出 C.持有D.注销 B 40.可转换证券的转换价格取决于可转换证券面值与()之比。 A.转换比例B.转换价值 C.转换期限D.转换数量 A 42.看跌期权也称为()。 A.买入期权B.卖出期权 C.欧式期权D.货币资产期权 B 43.可在期权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的任一个营业日执行的期权是( )。 A.美式期权B.欧式期权 C.看涨期权D.看跌期权 A 44.金融期权的()取决于期权的协定价格与基础资产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 A.市场价值B.内在价值 C.时间价值D.票面价值 41.根据金融期货交易中的大户报告制度,通常交易所大户报告限额( )。

金融体系结构

中国金融体系结构特征分析 一、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金融体系优劣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20世纪初,熊彼特在他的成名著作《财富增长论》中,着重强调了金融体系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具有资本请求权的银行家或者资本市场,将社会资本通过货币的形式转移到更有利可图的行业中,从而创造出剩余价值。企业家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了超额利润,并且提高了社会资源的运用效率,用更有效的方式满足或创造了社会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得到了发展,社会得以繁荣。随着人们对于金融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一般都认为金融具有在不确定条件下,跨时间跨空间调配资源的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两种金融体系的组织模式,一种以银行体系为主导,一种以货币和资本市场为主导。前者的代表为日本和德国,而后者的代表为英国和美国。历年来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两者金融体系的优势和劣势的比较,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结论。 (一)从效率和稳健性方面看两种体系的优点 一般认为,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很多明显的优点:从运行效率的方面看,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动员储蓄,集中资本进行投资,所以当一个国家在发展的初期,资本比较匮乏的时候,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将资本投资于关键的行业,迅速拉动经济发展。从稳健性的方面来看,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主动规避经营风险,能够更有效地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行为,评估

公司的财务风险,抑制道德风险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信贷政策直接调控宏观经济的冷热程度。所以,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更好的稳健性和可调控性。 而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则具有如下优点:从运行效率看,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支持更有风险性的创新能力。其原因在于,市场具有更大的分散风险的功能。所以,一般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经济后续的发展。从稳健性的方面看,社会储蓄通过市场投资于企业,能够更好地行使公司控制权,或者监督公司的权利。 所以,从运行效率和稳健性的方面来看,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各有其优势。前者的明显例子为在1953年至1973年的高速发展日本,而后者的例子为在20世纪崛起的美国。 (二)从泡沫和危机的角度看两种体系的缺点 但是,从历史上看,日本在1991年爆发了股市奔溃,经历了“迷失的十年”。而后者,在1929年,爆发了经济危机,并在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从而引起全球性衰退。 从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发生的危机来看,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抑制金融危机的发生作用有限。我们先来看看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发生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中,银行一反稳健常态,为房地产投机商和企业发放大量贷款,以追逐高于市场水平的利润,从而助长了整个经济的道德风险。在看待这场危机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一个特别的方面:政府提供的隐形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金融体系的发展 (一)金融体系概述 如果从功能视角来考察金融体系,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金融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或前提)下,(以资金为媒介)实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在亏损主体与盈余主体之间跨期或跨区域配置的优化,或者说实现经济运行中“高效率的储蓄—投资转化”(Merton和Bodie,1995;Tharkor,1996;Allen和Gale,2000)。显然,金融体系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一些独特的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比如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组织以及金融法规等等)来实现,而这种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的复合体也就构成了一国金融体系。 现代经济中,金融体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作为引导资金流动的基本架构,金融体系一般认为是由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的一个关于融资模式的复合体;广义上,考虑到由于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决定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经济学家们往往把政府金融管制、法律环境等都视做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如果对现代金融体系做一个简单描述,我们一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监管体系——(1)金融机构体系。除中央银行这一特殊机构以外,其他机

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信用社等在内的存款型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在内的契约型机构以及包括金融公司、投资银行、互助基金等在内的投资型机构;(2)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主要由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个构成;(3)金融监管体系。主要由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其他证券、保险监管部门等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法规等构成。 由于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涉及通过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观察金融体系较为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较不同国家的储蓄和金融资产结构。德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在美国,银行资产对GDP的比重为53%,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国的股票市值对GDP的比重为82%,大约比德国高三倍。因此,美国英国的金融体制常常被称为“市场主导型”,而德国、法国、日本则被称为是“银行主导型”。 (二)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金融,或者说金融体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其发展也表现出较为鲜明的阶段性。但问题是,虽然当前各国学者都基本接受了戈德思密斯(1969)关于金融发展等同于“金融结构的演变”的思想,在金融(体系)发展的“阶段性构成”问题上,不同的学者却依然存在不同的理解。这里,我们准备以Rybcznski 关于金融体系历史演变的分析为基础,结合技术、信息以及产权制度等环境变迁,对金融体系演变过程中的阶段性变迁作一说明。 1.第一阶段:银行主导阶段 Rybcznski认为金融体系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银行主导型阶段,大致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概述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杨长汉1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是证券投资理论中的一个新兴的理论分支,并且在诞生以后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要说明的就是在一定的市场微观结构下,证券资产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从而揭示证券市场中的微观结构如何对证券资产价格的形成过程产生影响。我们知道,一般的市场结构指整个金融市场的组织结构,并具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比如金融市场按照期限可分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按照地域可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按照交易对象可分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以及期权市场等等。而这里所说的金融市场微观结构从狭义上来讲是指资产价格的发现机制,但金融市场微观结构也有广义的概念,包括价格的发现机制、信息的传播机制以及清算机制等方面。 一、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2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思想萌芽 我们知道,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主要说明的就是在金融市场上,既定的交易规则以及微观主体的行为如何对证券价格的形成过程产生影响。因此,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应该是微观经济理论中的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理论主要包括古典经济学派的的供求价格论和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均衡价格论。 1 古典经济学派的供求价格决定论 最早对供求价格论进行论述的是古典经济学派的斯密(Smith)和李嘉图(Ricardo),他们在配第(Petty)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价格决定的供求学说。 随后,法国经济学家古诺(Cournot,1838)发展了供求价格理论,他认为经济中的需求和供给都可以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来表示,它们都与价格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古诺的论述是后来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在19世纪以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是新古典 1文章出处:《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杨长汉著 杨长汉,笔名杨老金。师从著名金融证券学者贺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2(美)莫林.奥哈拉著.杨之曙译.市场的微观结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衍生产品

更多资料请访问.(.....)

第五章金融衍生工具 这一章的内容是全书的难点,因为所说的金融衍生品是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即使在证券市场中也是难以把握的,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些知识太难记了。 我们的逻辑是这样:股票和债券之所以有价值,根本在于他们代表着权利,股票代表所有权,债券代表债权,基金也是一样,代表一种信托权;所以说,只要有权利,就有价值,那我们就可以交易权利,衍生品的实际就是创造一些权利让大家来交易。 第一节金融衍生工具概述 对金融衍生品,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立场。它具有的灵活方便、设计精巧、高效率等特征是风险管理和金融投资的利器,但强化对他的政府监管、信息披露以及市场参与者的自律是必要这举。它对微观个体分散风险有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金融风险的源头,反而可能引起风险总量的净增长。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和特征 1.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熟记) 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取决于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基础产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仅包括现货金融产品,也包括金融衍生工具。 衍生工具具有强大的构造特性,不但可以用衍生工具合成新的衍

生品,还可以复制出几乎所有的基础产品。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衍生工具划分为独立的和嵌入式的:独立的衍生工具是单独存在的权利,如期货、期权等,可以单独交易;嵌入式的衍生工具是附加在某一非衍生工具上的权利,这一权利的变化会让相应的非衍生工具的价格出现变化,如可转债。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2.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特征(掌握)(四个基本特征必须记住)(1)跨期性:衍生工具会影响交易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未来某时点上的现金流,要求交易者对利率、汇率、股价等价格因素的未来变动趋势作出判断,判断的准确与否决定了盈亏。 (2)杠杆性:只需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即可签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如交易保证金为X%,则杠杆放大倍数为100/X,同时放大了收益和风险,基础产品的涨跌幅达到X%时,投资者的本金就可能翻倍或血本无归,杠杆性决定了高投机性和高风险性。 (3)联动性:衍生工具的价值与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紧密联系、规则变动,联系的支付特征由衍生工具合约规定,可以是线性,也可以是非线性或分段函数。 (4)不确定性或高风险性:基础工具价格变幻莫测决定了衍生工具交易盈亏的不稳定性,这是衍生工具高风险的主要诱因。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特征、问题及其成因 一、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 金融市场结构是指金融市场各个子市场及其组成要素在经济体系中的存在、分布、运行以及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架构状态。金融市场结构作为一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变量和要素,它是反映一国金融市场成熟程度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数量)结构的非均衡性。这主要表现在我国金融原生市场相对发达,金融衍生市场相对滞后。其中,在金融原生市场中,资金市场发展快于保险市场、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发展。在资金市场中,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货币市场中同业拆借市场与票据市场发展不平衡: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股票市场中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不平衡:债券市场中国债市场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在金融衍生市场中,商品期货市场发展快于金融期货市场:商品期货市场中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快于其他商品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中,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快于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市场等。 2.空间分布结构的不合理性。首先,我国城乡金融市场发展不协调,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滞后.并将成为制约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县级金融机构的大量撤销导致县域金融体系中出现了“空洞化”现象:二是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的“非农化”现象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关系的失衡:三是农村金融市场产品少、功能弱化、业务单一、服务跟不上;四是资本市场的触觉还没有延伸到农村,使得大量中小企业难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其次,就各地区银行业的区域分布来说,占全国GDP -半以上的东部地区聚集了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而且还聚集了我国60%以上的银行业资产,其中广东最多,达到4.1万亿元,其后分别为北京和上海(不包括总部资产)。o’第三,就各地区证券业来说,存在着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趋势。截至2005年末,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个地区国内上市公司数分别为773家、230家、280家和114家。与上年相比,东部和中部分别增加17家和1家,而西部和东北部分别减少3家和6家。第四,就各地区的保险业来说,东部地区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6.4%,明显快于中部11.1%。②另外,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外资保险公司业务发展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3.层次结构上的单调性。从整体上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梯度与层次都比较单调,主要以原生金融市场为主,衍生金融市场才刚刚起步。就原生金融市场内部来说,各种金融子市场的要素结构没有形成明显的梯度,而且在现有梯度上的层次结构非常单一。例如,我国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的梯度没有形成,而且对现有的投资主体没有进行细俞:再如,我国金融工具类型梯度只有基础性工具,而且基础性工具的品种比较单一等。这种情况将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功能上缺乏互补和行为上相互冲突,不利于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 4.行为结构上的不配合性。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三者在行为机制上相互沟通、配合才能保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然而,由于各市场阶段性的预期收益率差异,使得高收益的市场在短期内迅速膨胀,而一旦受到监管,这些资金又迅速撤退市场,导致市场迅速萎缩。这种不稳定状态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 5.功能结构上的不协调性。我国金融市场行为上的不配合性或冲突性,必然导致其功能上的不协调性。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有些功能还没有凸现出来,各个金融子市场的功能单一,而且相互之间的功能不协调不配合,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 二、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从静态角度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 从静态的视角看,我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种失衡状态。这可从如下两个方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相伴而行,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又反过来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了解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研究整个金融体系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历史回顾到现状分析,最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未来进行展望,系统地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做出详细分析。 一、中国金融结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发展,与之相对的,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金融体系从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转变为现在多种金融工具共存的全方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也从单一银行制逐步发展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多行业的结构体系。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格局,这种格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银行业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体 在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金融体系中,国家银行垄断了整个金融市场。经过改革,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分离,股份制银行逐步设立,证券、保险等新型机构开始出现,我国资本市场也实现了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结构仍未改变,间接融资仍然是我国主要融资方式。据统计,1995年,我国间接融资10568亿元,直接融资仅有1380亿元,间接融资占比达88.4%。到2003年,我国间接融资比例仍保持在85.1%左右。在此期间银行存贷款也是我国金融资产的主要部分,如1978年,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3%,1986年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87%,1991年,该比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84%。同样地,银行信贷融资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形式,整个银行业为非金融企业提供的正式渠道信贷资金比重一直处于平稳高位状态,1993年该比例为96.31%,2003年98.26%,平均保持在98%左右。 (二)中国银行业主要以国有性质为主,政府为实际控制者 经过不断改革,我国银行业体系逐步出现多样化构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城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的诞生 自银行产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金融发展理论是随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而产生的,但在发展经济学的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并没有对金融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因为此阶段结构主义发展思路处于主导地位,在唯计划、唯资本和唯工业化思想的指导下,金融因成为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的工具而处于附属和被支配地位,其发展受到了忽视。 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经济学进入第二阶段,新古典主义发展思路取代结构主义思路而处于支配地位,市场作用受到重视,金融产业的发展才有了合适的空间。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 二战后,一批新独立的国家在追求本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都受到储蓄不足和资金短缺的制约,而金融发展滞后和金融体系运行的低效是抑制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开始从事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工作,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 格利和E.S.肖,罗纳德·麦金农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先后出版了以研究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专著,从而创立了金融发展理论。 1、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格利和E.S.肖分别发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两篇论文,从而揭开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他们通过建立一种由初始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逐步演进的金融发展模型,以此证明经济发展阶段越高,金融的作用越强的命题。继而他们在1960年发表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试图建立一个以研究多种金融资产、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广义货币金融理论。格利和E.S.肖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一文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试图发展一种包含货币理论的金融理论和一种包含银行理论的金融机构理论,他们相信金融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 Patrick(1966) 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一文中提出需求带动和供给引导的金融问题。他认为,由于金融体系可以改进现有资本的构成,有效地配置资源,刺激储蓄和投资,在欠发达国家,需要采用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与需求推动的金融发展政策不同,它不是在经济发展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后再考虑金融发展,而是在需求产生以前就超前发展金融体系,即金融发展可以是被动的和相对滞后的,也可以是主动和相对先行的。 2、金融结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基础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杰出贡献是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他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金融理论的职责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他创造性的提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他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国际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确立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通过对35个国家近100年的资料研究和统计分析,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得出了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的基本结论,为此后的金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参考和分析基础,也成为70年代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发展理论的重要渊源。

第二期:上海证券市场日内流动性与波动性研究

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二期课题 上海证券市场日内流动性与波动性研究 上海交大-国泰君安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杨朝军李迅雷 课题研究与协调人: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施东晖傅浩 课题研究员:章飚蔡明超杨文沈思玮

目 录 1、问题的提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数据说明 3、流动性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衡量指标 3.1市场流动性的经济学含义 3.2 西方学者对市场流动性的定性与定量研究 3.3上海证券市场流动性研究的目的 3.4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指标体系的设计 4、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 4.1 流动性研究 4.2 波动性研究 5、主要结论 5.1 关于流动性的研究结论 5.2 关于波动性的研究结论 5.3 流动性与波动性的关系 6、总结与展望 7、对策建议

内 容 摘 要 本报告以现代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为基础,根据西方学术界对市场流动性的研究成果和中国股市的运行特点,建立了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指标体系。并以30指数样本股为研究对象,对这些股票从2000年9月6日至2000年12月29日期间的每分钟交易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上海股票市场股票的流动性与其绝对价格有关,较低的绝对价格降低了股票的流动性。这主要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目前委托方式中最小报价单位为0.01元有关,因为价差可以归结为流动性成本,同样的绝对价差下,低价股的流动性成本更高。②流动性与一段时期的波动幅度有关,波动幅度越大的股票日内流动性也越高。③个股在上午开盘时流动性明显不足,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达到相对平稳,上午收盘前流动性明显减弱,下午开盘前明显增强,并逐步达到平稳,而在下午的收盘前,流动性急剧增强。④分钟收益率在交易日的早期和收盘前有较大的异常收益率。隔夜信息带来的收益率是较大的,而交易日的早期收益率由高到低的变化是对隔夜收益率的消化。交易日尾市的收益率变大是对下一个隔夜信息预期的反映。⑤交易者在交易的早期有较强的观望心态,日内成交量和委托量在交易的早期是全日的最低。交易量在交易日的大部分时间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在交易收市前随收益率的增加而增加。而委托量则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稳定增加。说明交易者在交易后期有较强的交易欲望。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报告提出如下建议:①目前上海股市的最小报价差都是0.01元,对于高价股而言损害了交易委托信息的透明程度,对于低价股而言则降低了其流动性。因此,对于不同的价格等级,应规定不同的最小报价差。 ②从交易行为的实现过程来看,交易行为具有不可监测的特性,但交易行为对流动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可通过流动性、波动性等指标,建立一个定量的市场监控体系,与此同时对上市公司公布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切实维护市场的有效和公平运作,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金融生态理论的演进与展望_国内外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9-10-17 项目资金:2007年度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管理振兴基金项目(R W 200707) 作者简介:周炯(1971-),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主 要从事社会经济系统工程、西部金融生态研究、西方经济学研究。 第32卷 第3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132 No .3  2010年5月 Journal of N ingxia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May 2010 金融生态理论的演进与展望:国内外研究综述 周 炯,韩占兵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 710072) 摘要:笔者依据国内外对于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成果,首先对国外学术界关于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评述,得出了金融生态的理论渊源与基本框架;然后对国内学术界初步形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最后,对金融生态理论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几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关键词:金融生态;金融理论;演进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10)03-0134-05 一 国外学术界对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进程回顾 (一)金融生态研究的理论渊源 金融生态的第一理论渊源是生态学。生态学是德国动物学家E .Haeckle 于1866年首先提出的。英国生态学家A.G .Tansley 于1935年首次提出生态系统学,极大地丰富了生态学的内容,为后来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理论基础。他认为,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是物理学上使用的“系统”整体,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也包 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素复合体[1]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系统已经成为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恢复及其修复的研究;全球性生态问题的研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金融生态的第二个理论渊源是仿生学。仿生学(B i onics )是从生物界发现机理来解决人类技术上 问题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2] 。它是将生物系统构造和生命活动过程融合到技术创新的设计思想 中去的一门学科。国际上颇有声誉的动物学家W e 2 mer Nachtigall 博士提出仿生学就是学习自然界的现象作为技术创新的模式的基本概念。虽然仿生学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在许多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近代生态学的奠基人奥德姆认为仿生学起源于生物学,但已经超越了生物学的范围。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通向社会科学的桥梁。近年来,出现了以仿生学的视角对经济领域诸如企业组织个体、商业生态系统以及产业生态系统等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我们研究社会经济运行开拓了新的思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指出,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可以运用到社会经济的结构中去,而社会经济的动向,则是生态系统特别是系统管理必须考虑的因素)。 (二)国外相关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为金融生态 的研究初步建立了理论框架 1.生态经济学为金融生态理论提供了理论研究 基础 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Mekenzie 首 次把植物生态的概念与动物生态学的概念运用到人类群落和社会的研究,提出了经济生态学的名词,主张经济分析不能不考虑生态学过程。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Boulding 在其重要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 — 931—

金融衍生工具简介,分类和案例

1 金融工具(英语:Financial instruments)是合约,在金融市场令合约的贷方持有成为资产,而令借方持有成为负债人,例如债券、股票、期权、对冲基金、存款证书等都如是,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9号的定义。差别只在其合约的具体条款及性质归类,利息的支付期、保本、可换股票、现金流等之不同。 2金融衍生工具,又称“衍生金融资产”,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取决于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以基础金融工具为买卖对象,价格也由基础金融工具决定的金融工具) 这里所说的基础产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仅包括现货金融产品(如债券、股票、银行定期存款单等等),也包括金融衍生工具。作为金融衍生工具基础的变量则包括资产(商品,股票或债券,银行定期存单),利率,汇率,或者各种指数(股票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以及天气指数) 3 比较:衍生工具顾名思意就是由别的金融工具“衍生”出来的。比如说股票期权,这个期权就是基于股票的工具,期权票面上的那张标的股票的涨跌直接影响这个期权的价值。同理还有指数期货,就是这个期货合约的价格随指数的涨跌而变化。衍生工具有:期权,期货,掉期合约,认股证,可转化债券,等等。衍生工具的种类极多,而且不断有新的被发明和交易,甚至还有基于衍生工具的衍生工具。非衍生工具相对来说种类较小也固定,比如股票,指数,债券,存款或外汇等,通常都是各种衍生工具的基石。 4 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特征 A跨期交易。衍生工具是为了规避或防范未来价格、利率、汇率等变化风险而创设的合约,合约标的物的实际交割、交收或清算都是都是约定在未来的时间进行。跨期可以是即期与远期的跨期,也可以是远期与远期的跨期。 B杠杆效应。衍生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能量,借助不到合约标的物市场价值5%-10%的保证金,或者支付一定比例的权益费而获得一定数量合约标的物在未来时间交易的权限。无论是保证金还是权益费,与合约标的物价值相比相比都是很小的数目,衍生工具交易相当于以0.5-1折买到商品或金融资产,具有10-20倍的交易放大效应。 C高风险性。衍生工具价格变化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由此给衍生工具的交易者带来的风险也是很高的,无论是买方或者卖方,都要承受未来价格、利率、汇率等波动造成的风险。 D合约存续的短期性。衍生工具的合约都有期限,从签署到失效的这段时间为存续期衍生工具的存续期一般不超过1年。 5 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能 A套期保值。是衍生工具为交易者提供的最主要功能,也是衍生工具产生的原动力。最早出现的衍生工具-远期合约,就是为适应农产品的交易双方出于规避未来价格波动风险的需要而创设的。 B价格发现,预测未来往往是件困难的事,但衍生工具具有预测价格功能。 C投机套利。只要商品或资产存在价格波动就有投机与套利的空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