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收容遣送废除后的建议

收容遣送废除后的建议

收容遣送废除后的建议
收容遣送废除后的建议

收容遣送制度废除后对社会治安的影响及其对策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正式生效,在我国实行了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正式废除。收容遣送制度肇始于国务院1982年5月12日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①]该办法第1条规定:“为了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以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特制定本办法。”可见,收容遣送制度兼具社会救助和维护社会治安两种功能。虽然在实际执行中,前一功能往往被忽视或者忽略,不但社会福利的性质得不到体现,甚至成为某些人侵犯他人人权、攫取不法利益的工具,造成了种种不良后果,影响极坏,并最终导致这一制度的全面废除。但后一功能,也即是维护社会治安、预防犯罪和打击犯罪的功能却体现得相对充分,比如,有统计数据指出,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盲流也相应增加,他们的成分和来源复杂,只有15%—20%属于社会救助对象,符合文件规定的“三无”人员较少。这些盲目流动的人口给社会安定带来了很大压力,70%的刑事案件就发生流动人口中。其中又以盲流的作案率为高。收容遣送对象90%以上有过轻微违法行为。[1]因此,收容遣送对维护社会治安、预防犯罪和打击犯罪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以至于有人说:“收容制度是为了让无家可归者有一个藏身之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预防犯罪。”

正由于收容遣送制度在执行中被扭曲,社会救助功能不但得不到体现,还往往妨碍维护社会治安功能的实现,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危害,因此,国务院及时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全面废除收容遣送制度,代之以救助管理制度。然而,人们不希望看到类似孙志刚事件的再次发生,但也不会愿意看到城市秩序混乱、治安乏力。据悉,老百姓最关心的两个社会问题,一是腐败,另一个就是治安。如上段所述,盲目流动人口良莠不齐,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压力。随着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随着户籍制度和身份证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流动人口会越来越多。而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由于主体的流动性,较难防范,也较难侦破,给社会治安造成极大隐患。流动的人口中不少就是负案在逃,甚至是被通缉通报的违法犯罪分子。人口的盲目流动本身也是社会秩序不稳定、社会治安混乱的一个因素。收容遣送制度废除后,在新的制度框架下,如何面对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的流动人口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治安问题,将是所有城市和各级公安机关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客观全面地分析收容遣送制度废除后已经带来和可能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各级政府、各级公安机关和法学学者、社会学者等需要审慎对待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收容遣送制度废除后已经带来和可能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

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无疑是中国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表现。但对公安机关而言,却是失去了维护社会治安、预防犯罪和打击犯罪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不及时调整相关的管理、防范措施,必然会给社会治安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致富型”而非“救助型”,其乞讨的目的是为了“发财”而不是“糊口”,因此,除了极少数自愿接受救助外,其他的绝大部分都选择滞留在城市。比如,北方某城市8月份在公安机关发现并告知的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中,实际到民政部门接受救助的仅占所有被告知人数的13%左右。大量流动人口聚集在城市,给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一)削弱了外来人口管理力度,容易导致管理失控。

随着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农民工等外来人口会本能地、更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聚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难以完全融入城市,出于生计会自发不自发地形成城市贫民区,游离于城乡之间,成为城市管理的死角,容易滋生违法犯罪行为,如果管理、控制不到位,必然会对社会治安造成一定威胁。比如,在首都北京,朝海丰三个区处于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比较多,刑事案件发案率就较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区高得多,其中很多案件就发生在城市贫民区或由外来人口所为。

(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增加,影响社会治安和城市形象。

收容遣送制度废除后,公安机关不再直接承担“清理流浪乞讨人员”的任务,对这类人员的威慑力下降,流浪乞讨人员和卖唱、卖花等“变相乞讨”人员的数量大幅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流浪、乞讨人员公然在城市的重点地区、交通枢纽、繁华商业街区、主要交通干线等地活动,甚至占据街道、绿地、公园、地下通道等,横躺竖卧,影响城市市政管理,影响周边秩序,群众安全感降低,反映强烈,国内外新闻媒体频频曝光,引起强烈反响。如广州,自6月22日收容站取消后,车站衣衫褴褛、流落街头人士明显增多,广州火车站、省汽车站等地方,流浪人员席地而息的镜头随处可见,本来偷盗诈骗抢劫多发地段的犯罪行为显得有些肆无忌惮。[2](三)一些轻微违法人员增加,打击处理难度增大。

过去对于一些轻微违法人员,多采用强制收容手段予以打击和遏制。在救助管理办法实施后,原来可以用收容遣送兜底的一些治安问题及轻微违法人员,由于取证难,控制力量不足,难以有效控制和处理,一方面,这类人员势必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他们的活动也越来越猖獗,给社会治安带来危害和隐患。突出的如色情陪侍、大量外地人员在非法劳务市场聚集、违反市政管理的非法经营人员、新疆小扒手、制贩三假嫌疑人员、站街拉客卖淫嫌疑人员等,都无法有效处理,有的甚至在一些重点地区公然与警察对峙,形成拉锯局面,造成恶劣影响。

(四)容易滋生违法犯罪团伙,街头犯罪增加,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收容遣送制度废除后,由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大量增多,有的可能逐渐演变成为职业乞丐,以乞讨为生,甚至坑蒙拐骗、强抢强讨;一部分人流浪乞讨人员可能成帮结伙,形成“丐帮”,为害社会,甚至为争夺地盘大打出手;一部分人可能以行乞为掩护,白头踩点,夜晚

实施盗窃、抢窃等违法犯罪行为;一部分人可能威逼、利诱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等,强迫他们到街头乞讨,诈取钱财。此外,“双抢”等街头犯罪也将会有较大幅度上升,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广州,一些不法分子在收容站取消后以为有机可乘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地频频实施犯罪。[3]

(五)不利于打击犯罪,不利于预防、制止已犯罪人员继续犯罪或者再次犯罪。

不少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后,尤其是罪行败露、被公安司法机关觉察或开始追究后,以及少数已受到制裁处理的违法犯罪分子从劳改劳教场所逃离后,四处逃窜,企图逃避公安司法机关的制裁。他们往往也构成城市流动人口的一分子,在条件稍微具备时,他们中的某些人就会再次犯罪或继续犯罪,危害治安。以往,公安机关在实施收容遣送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负案在身或在逃的犯罪分子,将他们及时缉拿归案。从这一点出发,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显然不利于,至少是暂时不利于打击犯罪,不利于预防、制止这些已犯罪人员继续犯罪或者再次犯罪。

二、收容遣送制度废除后做好社会治安工作的对策建议

收容遣送制度一度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该制度的废除确实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些现实的或潜在的压力,给公安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公安机关在城市治安管理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很多熟悉或者习惯采用收容制度的公安人员当前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理解,工作方法上也必然存在不适应的问题。社会治安状况会不会因此而恶化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一问题。与其说收容制度的废除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些现实的或潜在的压力,还不如说是对公安机关和公安人员的执法水平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个考验,公安机关和公安人员应当及时转变观念,大力提高执法水平和管理能力,为社会营造更好的治安环境。

(一)正确认识废除收容遣送制度的必要性,增强搞好社会治安工作的信心。收容遣送制度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其初衷是为了维护城市稳定,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良性互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此外,社会的发展应该效率与公平兼顾,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既是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第一点。第二,我们应当看到的是,虽然收容遣送制度是维护社会治安和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但把目前社会治安所面临的现实压力或潜在压力部分或全部地归咎于收容制度废除的认识却是极端错误的。收容遣送制度废除与否与社会治安好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②]第三,必须注意的是,收容制度虽然对社会治安管理有“有利”的一面,但其背后却是对公民人身权利的漠视,在执行中更是容易演变成某些人侵犯他人人权的工具和

攫取不法利益的手段。收容制度背后所体现的“宁可错抓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治安管理观念,不仅完全有悖于现代人权理念,而且最终也不利于社会治安的维护。第四,在收容制度全面废除后,我们要警惕并避免产生埋怨及推脱的心态。不能把社会治安面临的压力完全或者部分归咎于收容制度的废除,不能因收容废除而推卸自身的责任,不能把它当作工作不力的借口,更不能当作违法犯罪率上升的理由。只要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干警树立和增强搞好社会治安工作的信心,敢于正视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措施和途径,强化治安管理防范工作,社会治安是不会恶化的。

(二)转变公安机关的执法观念,增强公安干警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公安机关和公安干警的执法水平和管理能力。人的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在维护社会治安和预防犯罪活动中,公安干警自身的素质和执法水平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网易投票”组织的网上调查中,就“‘收容法’废除后,您认为还会再出现孙志刚的事件吗?”这一问题,有8788人参加了投票,其中有6779人选择了“我看未必,主要还是执法者的素质。”这一项,占投票总数的77.1%。就收容遣送制度废除后,如何解决随之而来愈显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笔者认为,关键还是公安干警自身的素质以及执法水平要上去。在收容遣送制度废除之前,收容就是一个大箩筐,凡是被怀疑可能对社会治安有影响的流动人口以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都可以借助收容来解决。在收容废除后,公安机关和公安干警的执法水平和管理能力受到了考验,需要他们转变执法观念,不能再随便抓人,随便动用强制性手段。为了保证执法的准确性,他们需要增强对流动人口的甄别能力,增强对紧急事故的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比如,哪些流动人员可能是违法犯罪分子,哪些是真正需要救助的对象,经常可以从他们的言行衣着等观察出一些“蛛丝马迹”,这需要公安干警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并不断总结经验。总体上来说,执法应当做到科学化、法制化、人性化、文明化。

(三)创新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不能再用预防犯罪的方法来简化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必须创新管理制度,立足现有法律法规,在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同时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一是要结合日常工作建立和执行严格的身份证查验制度。各警种民警在办案、出租房屋管理、场所例行检查、路面巡逻盘查、社区巡防时,都应该有查验相对人身份证的要求和具体规定,这种措施可以保证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覆盖面,在动态管理中形成严密的流动人口管理网络。二是要不断完善和充分运用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民警应当将日常工作中采集的流动人口的资料随时输入信息系统,在日常的治安管理和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活动中积极运用网络查询流动人口信息,以保证全面、动态、准确地掌握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流动人口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三是要适应治安形势的变化即时清查流动人口落脚点,认真分析不同违法犯罪人员的作案规律、行为特点,切实加强清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治安管理或者侦查破案线索。四是要加强和促进巡逻盘查的覆盖面与精确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加大巡逻密度,另一方面突出重点,在案件高发地区、外来人员聚集地区和公共聚集场所有针对性地加强控制,有效防止外来人员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与民政部门等政府其他部门积极协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形成“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虽然公安机关是各级政府中专门负责治安、保卫工作的部门,[4]

但社会治安的维护、社会稳定秩序的保持却应当是政府各个部门开展工作的共同目的和共同结果。应当改变在社会治安问题上由公安机关大包打揽的局面。治安问题中所反映的拎包扒窃、

欺行霸市、拉客卖淫等情况所占比例并不是最高的,更多的往往是无照经商、车辆乱停乱放堵塞交通等问题。因此,社会治安需要进行综合治理,由公安机关与工商、城管等部门各司其职,

并协调配合。工商部门应该对无照游商、市场强买强卖、坑害顾客、场外违法交易、票贩子、贩卖盗版光盘、发廊招手揽客等进行管辖,落实管理和处罚责任;城管部门应该对乱发小广告、占道经营等进行管辖,落实管理和处罚责任;交通局应该对黑车揽客等进行管辖,落实管理和处罚责任;新闻出版局应该对贩卖政治性非法书刊等进行管辖,落实管理和处罚责任。公安机关则主要对拎包、扒窃、抢夺、贩卖淫秽光盘、重点街区站街拉客卖淫等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进行管辖。此外,各部门之间还应加强合作。就救助管理而言,对于公安机关来说,应当维护救助站内及周边的治安秩序,消除隐患。救助站的属地分局应当向救助站派出驻站民警,加强站内治安秩序的维护,同时,由属地派出所加强对救助站周边地区巡逻,防止出现治安问

题和违法犯罪行为。

(五)积极推动立法工作,确立治安处分制度,用保安处分制度来实现以往收容遣送制度所执行的维护社会治安和预防犯罪功能。保安处分,是国家刑事法律和行政法规所规定的,对实施了危害行为的无责任能力人、限制责任能力人以及其他有相当人身危险性的人所采取的,代替或者补充刑罚而适用的,旨在消除行为者的危险状态、预防犯罪、保卫社会安全的各种治疗、矫正措施的总称。[5]保安处分的适用以违法行为为客观条件,以人身危险性为主观条件。这一制度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在世界上不少国家使用都比较频繁。比如,德国和日本都有保安处分法,该法的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个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类是不限制人身自由的。不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类,比如乞丐,如果他非常困难,就可以而且应该得到政府的帮助。限制人身自由的,比如说强制戒毒等等。虽然我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保安处分制度,法律法规中也没有使用“保安处分”一词,但不少学者认为,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保安处分实际上已默默存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虽无保安处分之名,但有保安处分之实,更有学者将之称为保安措施,已经废除的收容遣送即是其中之一。[6]从当前情况来看,流浪乞讨人员鱼龙混杂,确实有部分人在从事违法和轻微犯罪活动,如果只有救助管理办法,而没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必然会影响社会治安。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法律法规的社会福利、社会教育和预防犯罪等功能,在收容遣送制度废除后,我们可以通过刑法修正案或者单行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保安处分制度,由人民法院通过一个简易的审判程序来裁决实施,并由公安机关执行。对于实施了违法行为、具有人身危险性的流浪乞讨人员以及其他人员,可以给予保安处分。

(六)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各级公安机关、各警种应当充分有效地发挥职能,严格执法、整体作战,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按照公安部《当前依法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的通知》的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社会防范控制,依法及时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积极维护社会治安,确保人民群众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对于拎包、扒窃、抢夺、贩卖淫秽光盘、重点街区站街拉客卖淫等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要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要坚决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各级公安机关还应当密切注意流浪乞讨人员中的有组织乞讨行为或以乞讨为名进行的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深挖线索,及时予以打击。对于组织利用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进行乞讨,从中抽头牟利的组织者、指挥者,依法从重处罚。此外,在公安机关内部,也应当积极探索侦防

结合的最佳机制,有效打击遏制街头犯罪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指挥中心要快速接警、快速指挥调度; 110要快速出警;交警和巡警要根据街头犯罪和路面犯罪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巡控方案,加大巡逻密度,加大对无牌无证、假牌假证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整治力度,不给违法犯罪活动以任何可乘之机;治安部门要加大对出租房屋、旅店以及废品收购站、二手手机市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修理等特种行业的管理控制力度,堵截赃物的销售渠道;刑侦部门要做好犯罪信息的收集、分析工作,综合运用抓现行、串并案、刑嫌调控等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基层派出所要积极调动各种防控力量,将本辖区的情况摸熟摸透,全面掌握流动人员的情况,提请辖区内单位和居民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制止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各级各地公安机关还应当经常性地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共同做好社会治安维护和预防犯罪工作。

缓刑适用的调查报告

浅谈缓刑适用的现实与未来 --09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近年来,山东法院系统贯彻“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思想,在坚持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充分关注罪犯矫正问题,在维护刑罚公正和保证社会安全的基础上,对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逐步加大缓刑等非监禁刑的适用力度。虽然各地法院缓刑适用率不断提高,对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缓刑适用在司法实践中仍需完善。 调查时间:2009.3—2009.4 调查地点:日照市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刑事庭 调查方式:问卷式访谈式 我国刑法典所规定的缓刑,属于刑法的暂缓执行,即对原判刑罚附条件不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它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若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没有发生法定撤销缓刑的情形,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一项制度。 缓刑不是刑种,而是刑法具体运用的一种制度,是刑罚裁量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犯罪人适用缓刑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有利于教育改造犯罪分子、有助于贯彻少捕的政策、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除此之外,还有助于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最优化的发挥刑罚的功能,有助于更好的实现刑法的目的,是实现刑罚社会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缓刑的适用对于现代的审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我所进行的调查中发现缓刑在像是中的适用非常频繁,据了解山东法院的缓刑适用主要集中在交通肇事、故意伤害、盗窃、抢劫、职务犯罪(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等几类案件中,占全部缓刑犯人数的75.08%。其中,交通肇事罪,缓刑适用率最高,已达到此类案件数量的81.5%;职务犯罪的缓刑适用率为58.78%;故意伤害罪,缓刑适用率为53.9%。而盗窃、抢劫犯罪的缓刑适用控制相对严格,其缓刑适用率分别为27.34%、19.50%。更进一步了解到,2006年山东各级法院判处的缓刑犯人数比2001年增长了83.24%,这与全国的增长趋势是一致的。缓刑适用率的不断增长,是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的具体体现,也表明了缓刑适用在刑事审判工作中的重要性。但在缓刑的适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是对缓刑适用标准规定不明确,各地法院缓刑适用不平衡。各市法院、同一市的各基层法院甚至是同一法院的不同法官之间,仍然存在着缓刑适用标准不一的现象,这影响了司法的公信力。 其次,由于个法院的要求和实际情况不同,存在机械适用缓刑、个别案件缓刑适用不当的现象。表现在有些案件应当适用而没有适用缓刑,如有的法院要求对抢劫犯罪一律不适用缓刑,有的对未成年人的缓刑适用力度还不够大等等。有些案件依法适用缓刑但社会效果不好,如对职务犯罪缓刑适用率过高群众反响强烈。此外还存在为适用缓刑而刻意地对犯罪分子减轻处罚的情形。 最后、监管不到位,缓刑犯管理失控。对缓刑犯实施监管就是在缓刑考验期内对缓刑犯的具体表现进行观察并进行监督管理的制度。我国修订后的刑法进一步明确了缓刑考察机关,并且详细规定了缓刑犯在缓刑考验期内所必须遵守的有关缓刑犯监督管理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却不难发现,由于监管不力,缓刑犯管理失控的现象仍相当严重。有时07

两高两部“关于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

两高两部“关于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 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确保管制和缓刑的执行效果,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的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第一条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况,认为从促进犯罪分子教育矫正、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出发,确有必要禁止其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人的,可以根据刑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第七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同时宣告禁止令。 第二条人民法院宣告禁止令,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原因、犯罪性质、犯罪手段、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一贯表现等情况,充分考虑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关联程度,有针对性地决定禁止其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的一项或者几项内容。 第三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以下一项或者几项活动: (一)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在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禁止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二)实施证券犯罪、贷款犯罪、票据犯罪、信用卡犯罪等金融犯罪的,禁止从事证券交易、申领贷款、使用票据或者申领、使用信用卡等金融活动; (三)利用从事特定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犯罪的,禁止从事相关生产经营活动; (四)附带民事赔偿义务未履行完毕,违法所得未追缴、退赔到位,或者罚金尚未足额缴纳的,禁止从事高消费活动; (五)其他确有必要禁止从事的活动。 第四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进入以下一类或者几类区域、场所: (一)禁止进入夜总会、酒吧、迪厅、网吧等娱乐场所; (二)未经执行机关批准,禁止进入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场所; (三)禁止进入中小学校区、幼儿园园区及周边地区,确因本人就学、居住等原因,经执行机关批准的除外; (四)其他确有必要禁止进入的区域、场所。

农村土地流转补偿新标准全文2014

农村土地流转补偿新标准全文2014 核心内容:农村土地流转补偿新标准出台了。农村土地流转补偿新标准的内容包括,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等。法律快车小编将在下文为您详细介绍农村土地流转补偿新标准全文。 《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为引导农村土地(指承包耕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精神,按照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典型示范引导,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避免走弯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格式

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格式 一、司法部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格式 (一)、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格式目录 1、调查评估意见书 2、社区矫正人员基本信息表 3、社区矫正人员报到情况通知单 4、社区矫正宣告书 5、社区矫正责任书 6、社区矫正人员进入特定区域(场所)审批表 7、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居住地变更)审批表 8、违反社区矫正规定警告决定书 9、社区矫正人员警告审批表 10、治安管理处罚建议书 11、撤销缓刑建议书 12、撤销假释建议书 13、收监执行建议书 14、社区矫正人员减刑建议书 15、提请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执行、减刑审核表 16、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 17、解除社区矫正宣告书 18、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19、解除社区矫正通知书 20、社区矫正人员死亡通知书

(二)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格式 文书1 调查评估意见书 ()字号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监狱): 受你单位委托,我局于年月日至年月日对被告人(罪犯)进行了调查评估。有关情况如下: 综合以上情况,评估意见为 (公章) 年月日

文书2 社区矫正人员基本信息单位:编号:填表日期:

注:此表抄报居住地公安(分)局。

文书3 社区矫正人员报到通知单 单位:县(市、区、旗)司法局 注:送人民法院,抄送人民检察院、 公安(分)局,监狱(看守所)。

文书4 社区矫正宣告书 社区矫正人员: 你因罪经人民法院于年月日判处(同时宣告禁止)。年月日经人民法院(监狱管理局、公安局)裁定假释(决定、批准暂予监外执行)。在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期间,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期限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现就对你依法实施社区矫正的有关事项宣告如下: 一、遵纪守法,按规定向司法所报告有关情况,遵守外出审批、居住地变更审批、会客等有关规定(遵守人民法院宣告的禁止令),服从监管;按规定参加司法所组织的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 二、如违反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定,将视情节给予警告、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执行。 三、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 四、司法所为你确立了社区矫正小组,小组成员由 组成,协助对你进行监督、教育、帮助,你应积极配合。 特此宣告。 年月日 (公章) 社区矫正人员(签名):

山东省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规范

山东省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社区矫正执法工作,保证刑罚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 讼法》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组织开展社区矫正执 法工作。 人民法院对符合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适用、 变更社区矫正的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 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再犯罪的社区矫正人 员及时依法处理。 第三条县(市、区)司法局具体负责社区矫正执法工作。 第四条社区矫正执法工作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 为准绳,遵循依法规范、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通力协作 的原则。 第二章交付与接收

第五条对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监狱、看 守所应当核实罪犯的居住地,在向罪犯宣判时或者罪犯离 开监所之前,书面告知其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 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以内到居住地县(市、区)司法 局报到,以及逾期报到或者不报到的后果,并及时通知居 住地县(市、区)司法局做好接收准备。 书面告知书一式三份,人民法院、监狱或者看守所留 存一份,随法律文书送达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一份,发社区矫正人员一份。 第六条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在判决、裁定生 效后十日以内,向罪犯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送达法 律文书,同时抄送居住地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罪犯,人民法院应当送达刑 事起诉书(复印件)、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结案登 记表、书面告知书、回执单等相关法律文书和材料。 对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人民法院应当送达或者 当面移交刑事起诉书(复印件)、刑事判决书、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罪犯病残鉴定表、书面告 知书、回执单等相关法律文书和材料;监狱、看守所应当 送达或者当面移交刑事起诉书(复印件)、刑事判决书 (复印件)、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审批表、罪犯病 残鉴定表、出监(所)鉴定表、书面告知书、回执单等相 关法律文书和材料。

社区矫正工作操作手册

- 1 - 社区矫正工作操作手册 社区矫正操作流程简图 分三步实施: 社区矫正人员的接收 → 社区矫正的执行 → 社区矫正的终止解除 1、审前社会调查 2、矫正人员签具矫正保证书 3、送达法律文书 4、矫正人员报到 5、办理交接手续 6、宣布实施矫正 1、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档案 2 、成立矫正工作小组,签订监护协议书 3、制定矫正个案 4、日常监管和教育 5、考核奖惩 6、社区矫正人员几种情形的处理方法 1、填写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 2、解除社区矫正宣告 3、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4、社区矫正人员死亡 5、被决定收监执行 6、被判处监禁刑罚 社区矫正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 1、实施汇报制度 2、组织教育学习 二、社区矫正的执行 三、社区矫正的终止解除 一、社区矫正人员的接收

(一)第一阶段:社区矫正人员接收 1、审前社会调查。(责任单位:司法局、司法所) ①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在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委托市司法局进行审前社会调查评估,由市司法局指派被告人或罪犯居住地司法所实施。 ②司法所根据委托要求,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形成评估意见。 ③反馈评估意见。市司法局决定最后评估意见后,应当在接到委托调查函起5个工作日内向法院提交《审前社会调查意见反馈函》。 2、签具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责任单位:法院、看守所、监狱) 法院、看守所、监狱对适用社区矫正的人员,在判决、裁定或作出决定时,应向其当面宣读《社区矫正告知书》(见附一),告知其到市司法局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并通知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办。同时应责令社区矫正人员填写《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见附二),作出接受社区矫正的书面保证。(社区矫正人员系未成年人的,则应由其监护人作出接受社区矫正的书面保证)。 3、送达法律文书。(责任单位:人民法院、看守所、监狱) 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决定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判决、裁定生效后,应当于生效起3个工作日内,将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副本等法律文书送达至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科,同时抄送市检察院监所科、市公安局户政科。 社区矫正科在收到法律文书后,应认真查验文书材料的种类是否齐全(见附三),文书材料齐全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文书材料不- 2 -

街道办事处职能发展趋势

街道办事处职能发展趋势 街道办事处,作为一种基层建制能够长期存在,足见其顽强的生命力。其生命力来源于它的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只要这些职能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街道办事处就会继续存在并不断变化、发展。 (一)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改革主张 目前,学者们关于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的改革主张基本上是围绕着街道办事处的“实”与“虚”两个维度展开。“实街”主张的是要强化街道对辖区的综合管理权,加强街道的独立管理职能,使街道成为城市行政体系的一级实体;“虚街”主张的则是强调城市第三部门建设和基层社会自治组织发育,加强基层社会自治,使之逐步置换街道的行政权力。[10]如果按照从“实”到“虚”的“光谱”排列,那么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一是街道办事处政府论。即变现有的管理体制为“三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由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定程序修改《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条文,规定设立街道权力机关(街道人大),由其产生街道政府,从而改变街道办事处的法律地位,使之成为市、区政府下辖的一级政府。这种主张是基于街道办事处已经承担一级政府职能的现实而提出的,与其让街道办事处羞羞答答地扮演“准政府”的角色,不如让其名正言顺地成为一级政府。 二是区政府派出论。即重构后的“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在不改变我国城市两级政府设置的前提下,考虑到作为城市基层政府的区政府与广大居民“距离”比较远,行政幅度也过大,致使其联系不够紧密,为此对现有两级管理体制予以重构,即将现有的街道办事处适当合并,扩大区域后设立一级政府,适当扩大其行政职能;而将现有的区政府改为市政府的派出机关,代表市政府负责指导、联系、监督各街道政府,适当减少其行政职能,复旦大学的浦兴祖教授将这种新的体制称为“虚区实街”。 三是街道办事处取消论。直接由区政府和城市基层打交道,同时积极营造第三部门发展所需的环境,促使基层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的正常发挥。把属于社会性、群众性的,政府不该管、也管不了的工作,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转交给有关的社会组织操作,政府该退出的领域就必须退出。 四是街道办事处多元论。主张对于城市管理体制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形而采取具体的管理方式,允许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存在。 对于第一种方案,增加设立街道办事处为一级政府从而建立“三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建议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但也一直是个争议较大

2020年动迁新政策补偿标准

2020年动迁新政策补偿标准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人民建设更美好安宁的家园,方便交通,充分发挥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用时间缩小边远地区的距离,实现城乡一体化,希望广大人民群众支持配合,特制定本条例。 (一)征地补偿 1、征收耕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5.3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9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15万元。 2、征收基本农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5.8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9.9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15.6万元。 3、征收林地及其他农用地平均每亩补偿13.8万元。 4、征收工矿建设用地、村民住宅、道路等集体建设用地平均每 亩补偿13.6万元。 5、征收空闲地、荒山、荒地、荒滩、荒沟和未利用地平均每亩 补偿2.1万元。 (二)其他税费 1、耕地占用税,按每平方米2元计算。 2、商品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按每亩1万元计算。 3、征地管理费,按征地总费用的3%计算。由国土资源部门严格 按有关规定使用。

4、耕地占补平衡造地费,平均每亩4000元,统筹调剂使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监督验收。 (三)征地工作程序 1、告知征地情况。 2、确认征地调查结果。 3、组织征地听证。 4、签订征地补偿协议。 5、公开征地批准事项! 6、支付征地补偿安置费。 (四)、房屋地上物补偿标准 1、房屋补偿标准 楼房(二层以上)每平方米补偿3300元。 捣(预)制砖砼结构房屋每平方米补偿2800元。 砖瓦房每平方米补偿2400元。 平(草)房每平方米补偿1900元。 2、其他地上(下)附着物补偿标准 仓房每平方米补偿920元。 室外水泥地坪每平方米补偿165元。 沼气池每个补偿4600元。 厕所每平方米补偿190—300元。 猪鸡舍每平方米补偿150—260元。 塑料大棚每平方米补偿165—280元。 菜窖每平方米补偿180—330元。

国家明确征地补偿标准(2017最新)

遇到征地拆迁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b418725654.html, 国家明确征地补偿标准(2017最新) 过去,各地在制订征地标准时,往往按地块来测算年产值,并由此确定年产值倍数,从而造成同地不同价等问题,损害了一些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为了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使他们原有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国土资源部日前专门发布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征地补偿标准。 根据这个指导意见,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省域内各县(市)耕地的最低统一年产值标准,并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制订统一年产值标准必须考虑被征收耕地的类型、质量、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农产品价格、农用地等级等因素。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统一年产值倍数,应按照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原则,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确定;按法定的统一年产值倍数计算的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不能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应当提高倍数;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合计按30倍计算,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由当地人民政

府统筹安排,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划出一定比例给予补贴。经依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征地补偿按当地人民政府公布的最高补偿标准执行。 有条件的地区,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可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省域内各县(市)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实行征地补偿。制订区片综合地价应考虑地类、产值、土地区位、农用地等级、人均耕地数量、土地供求关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因素。 按照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土地补偿费应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合理分配。具体分配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订。土地被全部征收,同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撤销建制的,土地补偿费应全部用于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安置。 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开展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表明,一些地方不顾自身实际,乱占滥用耕地,上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使很多农民失去土地。有些地方财政吃紧,就干脆压低补偿安置标准,甚至拖欠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费。在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中,全国共清理出拖欠、截留、挪用农民征地补偿费147.7亿元。目前,各地正在加大清欠力度。(记者张晓松)

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年实施方案.docx

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年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行、规范社区矫正执法工作,推动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社区矫正执法体制,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开展,根据社区矫正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立党为公、执法为民高度,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充分认识推行社区矫正执法规范活动的重要意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本实施方案的要求,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责任,建立和健全社区矫正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和社区矫正执法过错追究制度,认真落实推行社区矫正执法规范活动的各项工作。 (二)基本目标。进一步明确执法职权和执法责任,加强执法监督,基本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社区矫正执法监督体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努力实现“一强化两提高”目标。一强化,即:强化对社区矫正人员的严格监管,使得社区矫正人员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两提高,即:执法监督机制基本完善,执法监督效能大幅提高;执法人员依法执法观念得到增强,执法能力明显提高。 二、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职责 (一)组织领导。建立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规范活动年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社区矫正和法制工作的局领导任副组长,办公室、社区矫正办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社区矫正办。 (二)工作机构职责。领导小组负责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年活动方案的实施,研究处理社区矫正执法中的重要问题,监督指导推行社区矫正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承办实施社区矫正执法的日常工作。 三、实施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年活动的范围和要求 (一)实施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司法局具有社区矫正执法职能的机构,包括社区矫正办以及各司法所。 (二)实施要求。开展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应当遵循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诚实守信,依法追究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的法律责任。严格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四、依法行使的法定职能

乡镇街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乡镇街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乡镇(街道)在低保、救灾救济、危房改造、退耕还林、农机补贴等领域发生腐败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直接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为有效防治乡镇(街道)腐败现象的发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做到从制度上防治腐败。 一是紧紧围绕阳光用权、规范用权、权责统一,编织权力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有关资金的申领和发放程序,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而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二是坚持公开公示制度,做到阳光用权,确保权力公开运行;三是坚持规范用权,让权力在轨道上运行;四是坚持权责统一,使权力和责任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能只享有权力而不承担责任与义务。 二、加强监督检查,压缩腐败发生的空间。 一是严格落实各项监督制度,让权力在监督下运行。充分发挥人大、新闻媒体等监督机关的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大、新闻媒体等监督机关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监督工作;二是加强干部下访信访举报和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多渠道收集和处理群众举报投诉和舆论反映,及时发现腐败的苗头和线索;三是适时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每年组织一次以上的专项治理活动,集中纠正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中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三、强化案件查处,遏制腐败的蔓延势头。对发生在低保、救灾救济、危房改造等领域的截留、挤占、挪用资金以及权钱交易、套取骗取资金、贪污私分资金,优亲厚友等问题,要严肃查处,坚持露头就打,以查促防。 一、严明党的纪律,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时时刻刻以党纪国法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管理,加强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坚决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保证省市区委政令畅通。对全区党员干部加强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 二、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促进党风政风持续好转 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组织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各项纪律。持续抓好机关纪律作风转变和节日节点监督检查,推进公务用车改革,严控“三公”经费等,深入开展“不干事、不担事”专项监督检查,形成“庸懒散奢贪”专项治理常态化机制,坚决不让“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坚持函询、约谈等制度,对党员干部苗头性问题加强警示告诫;继续实行任前廉政知识测试和廉政谈话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建立通报曝光和公开检讨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三、充分利用“大监督”机制平台,履行好监督执纪问责职能

文书内容与填写说明+提请治安管理处罚

1、调查评估意见书(文书1) 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第4条设计。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根据委托机关的要求,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委托事项进行调查了解,形成评估意见,送委托机关。对未成年人适用社区矫正进行调查评估的,评估意见书应当注意保密,除办案机关或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外,不对外公开。 2、社区矫正人员基本信息表(文书2) 根据《实施办法》第5条、第6条内容设计。此表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人员报到时填写,一式三份,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各存档一份,抄送居住地公安机关一份。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变更后,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重新填写此表,并抄送新居住地公安机关。 3、社区矫正人员报到情况通知单(文书3) 根据《实施办法》第6条设计。按照规定,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看守所、监狱押送至罪犯居住地,现场办理交接手续。其他罪犯适用社区矫正均由人民法院裁判或决定。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人员已在规定时限报到、超出规定时限报到、未在规定时限报到并下落不明的情况,及时填写,一式五份,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存档一份,通知原作出裁判的人民法院,同时抄送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假释类社区矫正人员,还应抄送原服刑监狱、看守所。

4、社区矫正宣告书(文书4) 根据《实施办法》第7条设计。司法所接收社区矫正人员后应组织进行社区矫正宣告。加盖司法所公章,社区矫正人员签名,司法所存档。 5、社区矫正责任书(文书5) 根据《实施办法》第8条设计。加盖司法所公章,矫正小组成员签名,存档。矫正小组成员发生变动时,重新签订。 6、社区矫正人员进入特定区域(场所)审批表(文书6) 根据《实施办法》第12条设计。司法所填写意见后,连同社区矫正人员个人书面申请,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一式三份,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各存档一份,抄送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一份。 7、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居住地变更)审批表(文书7) 根据《实施办法》第13条、第14条设计。可根据外出、居住地变更分别填写相应内容。 用于外出审批时,社区矫正人员外出7天以内的,可只填写到“司法所意见”一栏。备注栏由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人员外出返回时报告情况填写。一式两份,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各存档一份。 用于居住地变更审批时,一式五份,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各存档一份;随移交档案送新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一份;附《社区矫正人员信息表》,抄送现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各一份。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

浅议街道办事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议街道办事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和机构职责的逐步下沉,街道办事处承担的社会事务工作越来越繁重。它在经济发展、城市管理、文明建设、综合治理和稳定、服务居民和疏导舆论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责任不明确。作者试图分析这个问题。 1。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职责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完成各项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街道工业和与居民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引导街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拓宽经济活动领域,为经济组织服务,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街道经济把街道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道德高尚、社会稳定、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区。负责辖区内社会保障、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的综合管理,按照有关规定管理农民工。开展社区服务,拥军优属,负责社区优抚、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婚姻登记,兴办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社区文化、科普、体育和教育。按照职责范围做好城市建设管理监督、计划生育、爱国卫生、初级卫生保健、市容环境卫生、绿化、环保、劳动就业、安全生产等管理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防风、防火、防震、应急救援和防灾救灾工作维护 老人、妇女、青少年、儿童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指导和协助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向市、区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办理人民来信来访等事项承办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2、主要问题: 1是法律职能的空缺根据《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虽然街道的法律地位目前没有改变,但街道实际上已经成为不是一级政府的“政府”。第二,职能增加,范围不明确。街头工作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经常陷入被动甚至挣扎的境地。由于职责不清,不可避免地会对工作的开展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第三,工作的性质与其职能相冲突,导致责任、权利和利益的分离,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不良关系。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性质是政府机构没有行政权力,一些职能部门只向街道下达任务,但没有下放相应的权力。分区有责任,但没有权力或权力很小。四是缺乏物质基础和人员配置不合理。现有的街道设施与其承担的任务不相称。它有更多的职能和更重的任务,而人员配备仍大致与20世纪50年代相同。 3。对策与建议: 1。通过立法,将对《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进行修订和补充,以明确街道办事处的职能、任务、地位和职能。2.改革旧的管理体制,赋予街道更多的自主权,将责任、权力和利益结合起来。3、结合政治体制改革,规范街道组织,规范街道组织,建设一支年轻、具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4、成立 199 a街道管理指导机构,负责街道管理的领导、指导和协调5、建立街道级金融机构,完善街道金融机制,在税收返还政策 政策中确定超额收入分享比例,增强街道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桥东民政局

对社区矫正人员建议撤销缓刑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 对社区矫正人员建议撤销缓刑实训 一、实训目的 通过对社区矫正人员撤销缓刑实训,使学生了解对社区矫正人员适用撤销缓刑的工作要求以及程序,培养学生处理行事惩罚事务的能力。 二、实训安排 实训地点:普通多媒体教室 课时:1课时 三、实训内容 第一、根据案例材料,分析社区矫正人员的行为, 第二、熟悉并填写撤销缓刑的相关文书。 第三、熟悉并能够按照撤销缓刑流程操作。 四、实训方法 案例:2013年5月9日凌晨12时许,被告人陈某在临河区某小区门口因琐事与被害人白某、张某发生争执,随后陈某用砖头将被害人打伤。同年8月份,公诉机关向临河区人民法院提起了公诉,要求追究陈某的刑事责任。由于陈某在村组居住期间表现良好,所在村组出具了相关证明材料,临河区司法局同意将陈某纳入社区矫正管理,临河区人民法院依法对其判处有期徒刑1年3个月,缓刑3年。法院判决生效并交付执行后,按照相关规定,陈某在10日内到司法局、干召庙司法所办理了入矫手续。然而,陈某于2013年11月份去干召庙司法所报到后,再未给司法所工作人员打过电话或去司法所汇报本人的活动情况。在此期间,干召庙司法所通过派出所、陈某的监护人等多方查找,始终无法联系到陈某。7月17日,干召庙司法所终于和陈某取得了联系,并责令其立即到司法所报道,同时干召庙司法所向区司法局汇报刘某的相关情况。刘某自此脱管长达8个月。 第一、分析陈某的行为性质 第二、制作《提请撤销缓刑审核表》、《撤销缓刑建议书》。根据示例和讲解,

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第三、通过实训,掌握给予社区矫正人员撤销缓刑的程序。 五、具体要求 (一)仔细分析案例材料,确定该社区矫正人员是否满足撤销缓刑处罚的条件,并列出法律依据。 (二)理清在撤销缓刑处罚环节中司法行政部门的不同职责。 (三)根据提供的表格制作规范的《提请撤销缓刑审核表》、《撤销缓刑建议书》 《提请撤销缓刑处罚审核表》一式两份,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各入档一份。给予社区矫正人员警告时,司法所应连同相关证明材料报县级司法局审批。在提请对社区矫正人员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时,将该文书连同有关建议书、违反社区矫正规定警告决定书等一并组卷。 《撤销缓刑建议书》用于提出撤销缓刑建议,一式四份,一份连同审核表、警告决定书、警告审批表、调查核查笔录等有关证明材料整理组卷,并另附一份,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报送原宣告缓刑的人民法院,同时抄送居住地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各一份。人民法院做出撤销缓刑的裁定后留存另附的一份,将卷宗退回原报送的司法行政机关。 (四)整理报送的相关材料。 (五)熟悉给予社区矫正人员撤销缓刑处罚的操作流程

撤镇设立街道的利弊分析

撤镇设立街道的利弊分析 鉴于大家对我县最近撤几个镇设立街道的问题比较感兴趣~找了些资料~以帮助大家理解这一举措的意义。 撤销镇设立街道~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趋势~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客观的必然性~即有积极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存在。 ,一,撤镇设街道的有利条件。 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受到县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列入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城市建设配套优惠政策相继制定、完善和实施~为农村向城市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三是医疗、卫生、教育、社保、安全、维稳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的不断延伸~使城市的综合功能日趋完善。四是随着社区居民、城效结合部农民的城市认同感、归属感、依赖感的不断提升~他们主动融入城市、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 ,二,撤镇设街道的积极因素。 1(城市发展将显著加快。设立街道后~街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将更加突出~科研、文教、卫生、商业、金融、交通等城市功能定位将更加明确~城市化建设和发展的前途将更加光明。县委、县政府将立足驻地长远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强力推进城区建设,街道将立 足第一、第三产业~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用于城市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专心致志地抓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街道居民将进一步增强市民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城市三个文明建设~投身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从而形成城市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实行街道管理体制后~基于征地拆迁、旧城改造、就业安臵、社会保障、撤村改居等配套优惠政策~将促使街道非农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加快农民向居民、农村向城市转变的步伐。

2(行政效率将明显提高。街道办事处作为县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经县级人民政府授权~管辖相应驻地~它不是一级政府。实行街道管理体制后~以往县城驻地镇的管理体制将由“县—镇—村,居,—民”的“二级政府~三级管理”转变为“县,街道,—居,村,—民”的“一级政府~二级管理”~减少了镇这一中间环节~将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减少行政成本。县政府针对县城驻地的各项政策将直接落实到基层~执行更加完整~力度更加大。街道办事处作为派出机构~其领导的配臵方式将可以由选举产生简化为直接委派~从而选配能力更加突出~德才更加兼备的干部。同时~可以简化党代会、人代会等大型常年例会~大大节约经费支出。 3(基层建设将得到加强。实行街道管理体制后~社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得到县级人民政府的更加重 视~并将在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快~社区无办工场地或者办工场地狭小、社区工作经费欠缺、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的现状将得到充分改善。街道将立足城市建设~更加有力地指导社区的工作~从而推动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迈向更高的台阶。社区将立足公共服务~扎实推进基层党支部~人员队伍及民主理财小组、治安联防小组、互助小组、义工队伍等建设~从而使各类组织迅速壮大~社区自治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4(服务质量将日益改善。实行街道管理体制后~各镇的城乡混管的现状将彻底改变~管理的幅度和服务的对象也将适当减少~街道干部将从繁杂的农村事务中抽出身来~全身心投入城市建设和居民服务~服务质量和水平将明显提高。同时~由于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将搭建起一个方便群众与政府沟通的宽敞平台~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可以通过社区更大限度地向基层延伸~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就业、社保等优惠政策将普遍惠及社区居民~推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三,撤镇设街道的消极因素。

2019南宁市征地补偿标准的最新政策的变化

2019南宁市征地补偿标准的最新政 策的变化 今天让小编带领大家了解最新的民生政策。有关于2018南宁市征地补偿标准的最新政策有什么变化,其实国家现在对于农民有很多优惠的政策。比如说对于农民的征地补偿普遍做到3至5年调整提高1次征地补偿标准等等。下面我们就详细的说说还有什么更多的政策变化。 今天让小编带领大家了解最新的民生政策。有关于2018南宁市征地补偿标准的最新政策有什么变化,其实国家现在对于农民有很多优惠的政策。比如说对于农民的征地补偿普遍做到3至5年调整提高1次征地补偿标准等等。下面我们就详细的说说还有什么更多的政策变化。 农村土地征收赔偿标准由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构成。并且征地补偿普遍做到3至5年调整提高1次征地补偿标准等等。下面我们就详细的说说还有什么更多的政策变化。

一、土地补偿费 土地征收的土地补偿费是如何计算的呢?土地补偿费一般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 二、土地征收的安置补助费 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三、青苗补偿标准 对刚刚播种的农作物,按季产值的三分之一补偿工本费。对于成长期的农作物,最高按一季度产值补偿。对于粮食、油料和蔬菜青苗,能得到收获的,不予补偿。对于多年生的经济林木,要尽量移植,由用地单位付给移植费;如不能移植必须砍伐的,由用地单位按实际价值补偿。对于成材树木,由树木所有者自行砍伐,不予补偿。 四、其他附着物的补偿标准 征收土地需要迁移铁路、公路、高压电线、通讯线、广播线等,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部门进行协商,编制投资概算,列入

浅谈街道办事处改革

浅谈街道办事处改革 内容摘要: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社会体制改革也刻不容缓,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很多功能趋于重合,两者职责不清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推进管理服务重心下移,有必要探索撤销街道办事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政治体制必然会相应进行变革。这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法则,问题的核心在于市场主体企业部门改革的目的在于“减人增效”,而政府部门改革的目的在于“执政为民”。 关键词:街道办事处社区体制改革 街道办事处的尴尬困境 随着我国“单位制”逐步瓦解,“街居制”身陷困境,“社区”一词逐步进入公众的生活,作为我国城市基层治理中一个比较独特的管理层次,街道办事处的存在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之市民社会的进一步成熟、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也使街道办越来越无“容身之处”,身陷“尴尬”困境。 法律地位不明确。就法律地位而言,街道办是上级政府的派出机关,而不是一级政府。我国《地方组织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显然,依据法律规定,街道办不能作为一级政府存在。而现实中的街道办,究竟应定位为“一级政府”还是“派出机关”,仍不明确,身份尴尬。 角色定位多重化。就角色定位而言,按照1954年《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所述,街道办的主旨是“为了加强城市的居民工作,密切政府和居民的联系”,而不是为了让街道办直接从事更多的城区管理事务。而现实生活中的街道办貌似“分身有术”,扮演着多重角色:一级政府的派出管理角色;“二传手”角色;社区管理者角色等。 撤销街道办事处的必要性 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层次较多,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地级市存在市、区、街道、社区4级管理,其中市、区2级为政府,街道办事处为政府派出机构,社区居委会为自治组织。相对传统地域建制来讲,城市属点状形态,地域较小,交通通讯发达。城市4级管理相对集中,难免造成人员机构、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重复配置,产生不必要的浪费,也容易产生相互冲突与矛盾。 市辖区政府是城市基层政府,由于城市管理的直接性、集中性、整体性等特点,与同级别的县、市政府相比,市辖区政府必须在市政府统一管理下行使自己的职权,往往缺乏较大的独立性。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的派出机构,设置目的是为了加强城市居民工作,密切政府

2017农村宅基地拆迁补偿新政策:

完整的征地补偿程序是什么?|2017农村宅基地拆迁补偿新政策:按照以下几个标准进行补偿 2017-10-07民商事实务 文章来源:圣运律师事务所 一、征地的含义 征地,是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简称。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按照法定程序强制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并给予被征地农民一定的补偿。集体所有土地被征收后,其所有权属于国家,不再属于农民集体。 二、征地的程序 征地的程序分前后衔接的两大块,即征地的批准程序和征地的实施程序。 (一)征地的批准程序 1、建设项目依法经国务院、省政府或其它有权批准的机关批准。 2、建设单位向市、县政府地政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 3、市、县政府地政部门审查后拟订征收土地等方案。 4、经市、县政府同意后逐级上报。 5、征收土地方案依法由国务院或者省政府批准。 (二)征地的实施程序 1、发布征地预公告(在征地获批前) (1)发布机关:市县政府地政部门。 (2)发布范围: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组。

(3)公告内容:拟征地的用途、位置、面积、补偿标准、安置途径等。 (4)发布后果: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在拟征土地上抢栽、抢种、抢建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征地时一律不予补偿。 2、征地调查(在征地获批前) (1)调查机关:市县政府地政部门。 (2)调查内容:拟征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权属、种类、数量等现状。 (3)确认调查结果。市县政府地政部门应与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地上附着物产权人共同确认调查结果。 3、发布征地公告 (1)发布机关:市县政府,由地政部门负责实施。 (2)发布范围: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组。 (3)公告内容: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收土地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 (4)发布后果:公告发布后抢栽、抢种的农作物或抢建的建筑物不列入补偿范围。 4、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1)登记机关:征地公告指定的政府地政部门。 (2)登记申请人: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青苗及地上附着物所有权人。 (3)登记期限:征地公告规定的期限。 (4)登记所需材料:土地权属证书证书、地上附着物产权证明等文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