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_现实困境与政策走向_魏江

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_现实困境与政策走向_魏江

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_现实困境与政策走向_魏江
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_现实困境与政策走向_魏江

收稿日期:2014-12-01修回日期:2015-03-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经济结构转型、研发网络化情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化规律研究”(71132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从独占性到合法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资产保护多层次机制与制度设计”(65201501)。作者简介:魏江(1970-),男,浙江诸暨人,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

现实困境与政策走向

江1,李拓宇2,赵雨菡

1

(1.浙江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58;2.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总体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然而,在我国创新发展

的过程中仍存在大量的结构性矛盾。本研究通过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深层次矛盾作分析,提出“十三五”时期优化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政策,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内在激发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创新驱动;结构性矛盾;政策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5)05-0021-10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

Current Situation ,Realistic Difficult Posi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WEI Jiang 1,LI Tuo-yu 2,ZHAO Yu-han 1

(1.School of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China ;2.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China )

Abstract :As the report of 17th Party Congress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to enhance China's capacity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make China an innovative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China increases continuously input in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hich results in a significant rise of its innovation capacity.However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s demonstrate a great gap from the strategic goal of realizing the innovation driven pattern by 2020,which requires further in-depth resolutions of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revealed i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found modifications of the policies which impede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Therefore ,by analyzing the general circumstance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and its deep-rooted conflicts ,this paper is intend to offer advises on optimizing both national and regional policies on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during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to propel coordinated interregional innovation and to sparkle creativity and motivation of innovators.Key words :innovation-driven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policy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方针,到2020年要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的

总体目标。当前,距离这一目标只有不到六年的时间。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仍处于“要素驱动”和

“投资驱动”并存阶段[1],到2013年,投资驱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高达50.4%①,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创新驱动实实在在的贡献率不超过30%,创新驱动的效果明显不足。我国要实现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时间非常紧,任务非常重。尤其是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2],我国创新体制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我国要真正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需要对整个系统结构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深层次体现在创新结构的调整,包括创新投入结构调整、创新资源配置结构调整、创新能力结构调整、创新区域结构调整以及创新政策结构调整,通过制度创新来化解结构性问题。为此,本文将对现有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作深入剖析,揭示出阻碍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并提出优化创新政策的建议思路,以期为国家和地方优化创新驱动政策,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激发创新主体企业的动力和活力提供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颁布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科技发展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家创新指数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由2002年的全球第34位跃居2012年的第19位,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增强。然而,数据反映的是众多指标的汇总结果,是一个总量概念,并不能反映出当前创新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为此,我们对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作深入分析,以期为未来创新驱动政策的优化提供切实的依据。

(一)国家的创新能力提升与经济发展总量同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8%,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超过6800美元,发展速度堪称世界奇迹。与此同时,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由2002年的全球第34位跃居第19位②(如图1),创新指数作为反映国家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指标,它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在国际上处于中上游水平,在金砖国家中居优势地位,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分别位居第32位、35位、38位和39位③。

我们对国家创新指数各项指标进行具体分析(如图2所示)。首先,创新投入总量稳步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统计公报,2012年中国全社会R&D投入达1631.5亿美元,居全球第3位,占GDP的1.97%,占全球R&D投入份额的11.7%,是2005年的4.1倍;2012年中国R&D人员总量达324.7万人年,占全球R&D人员总量的29.2%,连续5年居全球首位。其次,科技论文和知识产出快速提升。知识产出作为创新活动的中间成果,是创新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的国际科技论文实现“质”“量”双提升,2000-2012年,SCI发表数量年均增长率为16.4%,居全球第一,仅2012年就发表18.7万篇,位居全球第二,占全球总量的13.9%;2008-2012年,中国SCI论文被引用次数达307.3万次,居世界第四,2004-2013年,中国高被引论文数量突破万篇,占全球高被引论文总量数的5.2%,居世界第四。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3.5万件,占世界总量的37.9%,居全球第一,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4.4万件,占世界总量的22.3%,居世界第二。第三,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居世界第3位。总体而言,无论是我国的研发投入、科技人才,还是专利论文,都是在国家政策强烈拉动下取得的,已居世界前列,拉动了我国整体创新指数的持续提高,单从数据指标看,国家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在总量上都处于连续递增通道④。

①②③④《经济蓝皮书(夏季版):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3-2014》。科技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

科技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

科技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

图12000-2012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变化

(资料来源:科技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

图22005-2012年中国创新指数排名及一级指标排名变化

(资料来源:科技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

(二)总体创新能力没有充分释放为经济价值国家的创新指数是反映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体系,体现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观察2013年全球各主要国家的创新指数和人均GDP 的分布情况(如

图3所示),

我们发现,各国的创新指数水平与人均GDP 水平大致呈现正向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创新指数较高、整体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在图3中,多数国家落在图中两条虚线所夹的长条地带内,这是国家正常发展的通道,在这个通道内的国

家,其创新能力与人均GDP 呈现相对均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是协调的。

但我们注意到有五个国家(美国、日本、韩国、以色列和中国)出现在这个通道地带的上方,这些国家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超前于经济增长。显然,美国、日本、韩国和以色列都是属于全球创新领先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创新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并将创新驱动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国家处于全球创新驱动的领导地位,支

撑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原因,而且,这些国家还有创新能力没有发挥出来,经济发展潜力还是很大。但是,中国的情况与另外4个国家呈现较大差异性。中国位于图中左下角的位置,表明中国的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各级政府拉动下,国家的研发投入、创新环境、知识创造等分指标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依旧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人均GDP 到2013年却刚刚超过6000美元,在40个国家中排第39位,仅仅高于印度

图32013年国家创新指数与人均GDP (美元)

(资料来源:科技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

为了进一步解释我们国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我们再对“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数”作分析。该指数是衡量科技竞争实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效率的综合性指标。通过观察“2005-2012年我国创新指数与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数”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可以直观发现,伴随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进步的作用日趋明显,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由于“科技进步”是一个开发、转化、储备的过程,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3]

通过分阶段观察“我国创新指数与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数”的变化,可以发现,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

指数的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国家创新指数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国家强劲的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建设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经济价值,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企业创新动力和转化能力的不足是其中的最大瓶颈,尤其是民营企业创新投入不足,也得不到政府创新资源的公平配置,创新动力无法得到充分的释放。由此可以看出,创新指数的提升,仅仅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创新指标的汇总结果变化,并不能刻画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企业的创新动力亟需激发

图5显示,近十年来,我国“企业创新”指标一

图42005-2012年我国创新指数与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数(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

直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并于2010年稳定于世界排名的第15位,然而,这样的趋势,仅仅是从国家的角度测度企业的创新活动,国家和政府的强势投入拉动着指数的变化,而中国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4]。《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全国有R&D活动的企业47204家,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3.7%,企业对于应用基础研发的投入强度不足1%,大多数企业并未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仍旧满足于传统的发展路径。特别是民营企业,仅有华为、中兴、阿里巴巴、腾讯、万向等少部分知识资本密集型创新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创新的主体,绝大部分企业仍不具备创新的国际话语权,大量的传统制造产业由于高层次人才、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限制和障碍,至今没有走出结构调整的路子,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仍然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从区域角度看,由于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不完善,导致西部地区的企业在生产要素与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不但得不到更高级的资源,反而出现“高端流出低端流入”的现象,也就是高科技人才、科技金融、高端技术不但没有向西部集聚,反而更多被抽取到东部———呈现科技资源的“抽水机”现象,结果是,科技创新成果“西部开花,东部结果”。这里的关键还是不同区域之间的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不均衡,中西部地区企业创新活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5]

图52005-2012年中国“企业创新”分指数世界排名

(资料来源:科技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

二、创新驱动发展的五大结构性矛盾

(一)国家政策层面:国家创新战略转型与科

技创新政策体系滞后之间的矛盾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

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首次提出要在

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总体目标以来,特

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政府做出了多项增强自主

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

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不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

然而,在针对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的200多份关于创新的文件进行整理分析时发现,文件中均已将创新驱动发展确立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但切实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行政考核评价体系、政府财政投入方式以及税收激励政策等政策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直接导致创新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知识产权保护不易等问题[6]。在长三角地区企业抽样调查中发现,有70%-80%的企业存在向政府寻求财政和税收支持,却没有将从政府财政补贴或者税收优惠的经费完全投入到创新研发中去。一些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成立专项部门,以“科技研发”、“创新投入”的名义向政府圈钱,用以弥补利润的不足和亏损,导致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创新投入未能充分得到利用,企业的创新动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基于短视的经济发展观,对要素市场交易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与控制,许多国家政策未能有效实施,许多公共设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要素市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扭曲。我们考察了企业的创新绩效与政府补贴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在要素市场较为健全的东部地区,政府财政补贴对于企业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在要素市场不健全的中西部地区,政府财政补贴对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现负向关系。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政府补贴在要素市场发展较为健全的东部地区,对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但西部地区,政府补贴无论是对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对创新激励的效应都不大。由此可见,中央和地方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来激励企业创新行为的政策是存在问题的,需要好好反思。

(二)开放创新层面:全球创新网络环境开放性与高端创新资源难获得性之间的矛盾

从科技角度看,我国一直存在过度开放的问题。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可能摆脱“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个阶段适度的市场保护和技术保护是必要的(已经被韩国、日本的经验证明),但实际上,我们的市场是高度开放的,企业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得参加国际竞赛,使得我国的创新空间受到挤压。一个典型的事实,就是包括汽车、食品、集成电路、化工在内的很多产业,暴露在过度开放的创新环境下,本土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得不到有效地支持和保护,而外资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保障、先进的研发优势、强势的品牌效应以及科学的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市场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挤压着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在创新驱动发展的空间。

相对应的,发达国家及部分跨国公司凭借研发优势和高精尖技术手段,形成了高度垄断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新规则,以控制国际资源及财富的分配,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多年来,中国国企的“走出去”,仍旧是以资源为导向的“走出去”,不公平竞争及森严的贸易壁垒,使得海尔、华为以及联想等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制约。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进行了严重的技术封锁。众多国际创新合作研发的案例均表明,虽然国内的资源市场向国际市场开放,但具有先发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及国际垄断企业向中国企业开展技术封锁[7],高端创新资源的难获得性,使得中国企业想要单纯地依赖国外技术来获得自身的技术积累已经越来越难。

(三)区域创新层面: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均衡与落后区域创新资源溢出之间的矛盾

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区域内产业发展为基础的,而区域内的产业发展需要以创新能力为基础,通过对2009-2012年各省区域创新能力指数排名的分析发现(如表1所示),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创新指数排名远不及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指数排名一直没有提升,并且与前几名相比,创新能力指数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区域间科技创新能力的不均衡性[8],已然成为当前中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转型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东中西部在创新资源、科技资源以及人才资源等的配置上存在“抽水机效应”,即中西部的高端创新资源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成本要素等的制约,在产业转型升级客观规律的引导下,是会出现低端资源转出该地区,而高端资源将不断流入的格局,如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把低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内地,转而引入高端资源促进产业转型[5]。我国西部地区则表现为“高端流出低端流入”,即科技成果在“西部开花”,转而被“抽取”到“东部结果”。在深入研究了西部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情况后发现,西安市每万人中的大学生数量、科技投入、国家研究机构数量和规模、发明专利数量以及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数量,均优于浙江,但作为省会的西安,其GDP和产出却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及浙江绍兴一个地级市。在西安地区很多国家级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转移到东部地区,科技成果创造的经济价值在东部地区实现。这种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再加上制度发展、创新能力、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成果应用等不平衡,东部对西部的“科技抽水机”现象严重影响了西部的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中西部、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四)产业创新层面: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机会与关键共性技术基础滞后之间的矛盾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指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带动能力强、应用前景广、具有普遍制约性的产业共性技术,可被视为一类关键性的平台技术[9]。而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新兴产业往往会因为大量的同质性竞争而出现“红海”,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企业缺乏资金难以对创新进行高强度投入。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为了迎合政策而上项目。企业会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导向,设计很多重大新兴产业项目,结果,同行企业一蜂窝地上相同的项目,各个地方为了迎合国家的政策导向,也通过财政专项的形式给企业补贴,导致了企业为了获得财政支持而包装项目,而没有真正去关注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开发,反而使得整个行业很快进入产能过剩、创新不足、同质竞争的格局,光伏产业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两年光伏产业大面积亏损,大量企业的破产,都说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还十分艰难。二是支持行业健康发展和持续创新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基础设施落后。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产业创新体系和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设施基础上,但是,“大跃进”式的产业政策,产业创新政策体系的相对滞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以及产学研结合的不充分,导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绩效和供给水平不能满足企业的迫切需求,企业创新的生态体系阻碍了新兴技术的突破。第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需要龙头企业来带动的,但中国很多龙头企业又缺乏创新动力,仍停留在资源垄断、市场

垄断型的发展模式上,这就导致中国龙头企业一直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五)企业创新层面:多种所有制企业混合挤压与本土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2 2013)》中指出,在技术创新效率的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拥有发明专利数、新产品工业总产值与科技经费支出比这四种创新效率指标中,国有企业均处于最低水平,技术创新产出指标上国有企业也处于落后地位。而混合所有制企业是由原有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成,从数据上看具有比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在实际竞争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第一,民营企业创新资源存在着外化现象,其结果就是民营企业要获取创新资源变难了。第二,实行混合所有制政策的目的是希望让民营企业能够介入到国企中去,但民营企业要想在介入过程中改变国企的结构、治理、经营模式和市场准入机制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但这一目标没有实现,反而有可能出现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挤压民营企业现象。第三,基于协同研发的技术创新能力跃迁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十分重要,但因为当前资源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大的企业手中,民营企业其实很难参与到实质性的创新决策中去,高水平的人才还是很难配置到民营企业中,难以与大企业进行协同创新。许多民营企业只能选择在加工过程中傍大款、靠大树,但这样反过来弱化了大企业创新。第四,如何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一直是当前中国企业创新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其中对国有企业一把手考核的加强可能会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而市场力量并不能快速且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国家在创新驱动发展中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本文从需求激励、政府采购、市场调节、创新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建议:(一)需求激励政策的再设计:尽快取消供给导向的财政和税收政策

基于国家创新战略转型与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滞后之间的矛盾,国家政府应找到需求导向激励政策的评估点和施力点,从企业和市场出发,对需求激励政策进行再设计,逐步转变现有的供给导向政策,扭转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滞后的现状。

第一,针对政策驱动导致的政府创新激励引导错位问题,国家要从市场需求角度来激励企业创新,在3-5年内取消所有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转向直接面向消费市场的补贴。如果把项目开发前期的补贴成为前置驱动,把产品市场化后的需求方补贴成为后置驱动,那么,政府政策由前置驱动转向后置驱动,就是逐步取消对企业的直接财政补贴,并且把创新经费补贴给需求方、采购方、技术使用方,使得市场能够有效发挥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或者是在企业实现了重大创新之后再给予补贴,确保政府的研发投入可以真正用于企业研发,企业和国家共同承担风险,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能有所提高。

第二,针对民营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公平性问题。公平是机会,不是门槛,要让民营企业公平享受政策,不是降低规模门槛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取消门槛,由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比如,取消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规模门槛,取消导致机会不平等的政策享受门槛,使具有创新能力的民营中小企业不再受到经济规模、产值等指标的限制。再比如,机会公平就要取消对所有垄断性行业在研发方面的财政补贴,因为垄断行业本身就是唯一(或者寡头)供应商,不管是否给需求方以刺激,只要供应方是垄断企业,用财政补贴去刺激需求就没有意义。

第三,针对企业创新激励效果不佳的问题,政府应不断完善现有的创新激励政策及政府补贴政策,如减免产品购置税、消费贷款、加计抵扣等,并促进政策的真正落实。对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地方政策实施不同步的现象,国家应重点关注特别落后地区,提高监督检查水平,并根据地方情况出台相应政策,确保创新激励政策落实到位。

(二)政府采购政策的再设计:加大政策对有效创新的采购力度

基于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机会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基础滞后之间的矛盾,政府应加大对“有效创新”的采购力度,如,加强对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成套技术的政府采购,促进企业研发的积

极性,改变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基础滞后的现状[10]。

对关键技术的政府采购。基于关键技术研发投入需求较大、时间较长的情况,政府应充分发挥“举国体制”对创新引领的积极作用,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大对关键技术的采购规模。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不应再在科技及专项上“撒胡椒面”,而应该下大决心改变科技资源配置中的部门利益,建立长期性的创新经费投入,从需求方的角度保证企业的投资回报,促进企业研发的积极性。

对共性技术的政府采购。基于共性技术的易模仿性和普遍应用性,政府应发挥“集中资源办众事”的优势,通过加强政府采购行为来对企业研发进行引导,促使不同的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开展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合作,通过预付研发经费的方式来鼓励企业创新[11]。

对终端产品的政府采购。政府应扩大企业创新终端产品的推广示范范围,鼓励国有企业以及国家投资的项目采用“首台套”政策产品,建立相应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减少用户使用企业创新终端产品的风险,而拉动用户对终端产品的需求,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鼓励创新热情。

对自主产品的政府采购。政府应进一步强化对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的考核机制,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产品的鼓励和扶持作用,加强对政府采购的代理机构的监督,确保政府采购行为的公平、公正,从而真正促进自主产品研发的价值释放。

(三)市场基础动力的再激发:以市场的力量去整合行业创新能力

基于多种所有制企业混合挤压与本土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国家应进一步激发市场的基础动力,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种不同所有制和不同区域的企业,整合协调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要以市场为评判标准,考量消费者对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创新成果认可程度,建立起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创新国家建设中客观作用的评价,推进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协同创新。许多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是缺乏创新动力;而许多民营企业具有创新的动力,却缺少实现创新的能力。因此,国家要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作,促进国有企业创新资源的释放,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与动力的互补。

第二,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解决利益集团严重破坏市场制度效率的问题。尽快消除垄断企业与国有企业依靠自身资源对民营企业及其他创新主体进入市场造成阻碍的问题,解决好“弹簧门”和“玻璃门”对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阻碍,应该要培养强有力的民营企业队伍,通过反垄断手段的使用建立起公平、公证的市场竞争规则,充分调动起中小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

第三,构建需求激励和企业家激励相组合的激励制度,打造敢于改造制度环境的战略型企业家。企业家对于企业创新至关重要,优秀的企业家能以创新的思维、蓬勃的热情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从而加快企业转型,适应国际市场需求,逐步形成创新的国际话语权。

(四)创新生态体系的再创造:面向“互联网+”的环境系统建设

基于创新主体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应突出创新主体之间、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的互动与依存,建设创新生态体系,对创新创业环境进行再创造。

第一,加快构建众创空间等科技孵化平台。政府要把创新基金投向“创业孵化器2.0”的建设,为小微企业提供一条龙、全方位的创业创新服务,继续加大对天使基金的投入,要零门槛、零税收等政策,支持大学生、“海归”进行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创业,为科技人员和大学生提供场所、服务和资金支持,从而发挥人才聚集优势。

第二,政府应大力促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鼓励各个地方共享大数据信息平台,鼓励产学研各主体间的知识共享、知识协同与知识创造建,进而将知识服务于技术创新[12]。在大数据时代,国家对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及时换思路,聚焦于“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基础设施的投入,要面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来布局创新基础设施。比如,要解决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就应该尽快建设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平台,要解决创新风险的问题,政府就需要构建天使基金平台建设,要全方位为企业提供资金、信息支持,为企业创新行为提供保障。

第三,政府应构建国际化环境下的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整合全球创新资源,通过技术转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府应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在海外设立子公司、研究机构,或是与国外企业合作研发、建立战略联盟的形式,获取创新资源,引进技术,促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

(五)创新服务业的再构造:发展高端服务业体系

促进创新能力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促进产学研合作、促进全球科技资源的整合等,都离不开创新服务业的发展。创新服务业是联结起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不同所有制企业和国内外创新资源的产业型态,也是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载体。创新服务业包括创业服务业、知识服务业、研发服务业、设计服务业等,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基础设施是必然趋势。

第一,加快现有创新服务业与政府部门的脱钩。目前,创新服务业相当大部分是政府部门的附属,以事业单位的型态存在,结果,成为了依托政府力量的“准寻租”机构,我国从中央部委到省、市,再到县区,存在各种各样的科技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政府资源的再配置功能,隔断了政策与市场之间的直接联系,因此,必须取消这些服务机构与政府部门联系的“脐带”,取消事业单位的待遇,直接面向市场,成为市场的真正主体,去参与到创新体系中。

第二,加快知识服务业的市场化发展。知识服务业的市场化发展是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价值评估、市场交易、产权让渡、利益分享等一系列障碍,只希望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科技成果转移法”来解决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是不可能的。要解放思想、解放知识生产力,就是要改变现有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桎梏。要把科技保险业、科技交易市场、科技金融业、科技担保业、科技期权业等各种业态的发展,与科技研发机构-企业之间合作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来解决。

第三,充分激活创新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创新服务业一般规模不大,而且,本身有形的技术含量不高,但知识含量较高。要鼓励研发服务、设计服务、商务服务等的发展,建议这些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在小微成长阶段享受免税政策。国家要把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向这些创新服务企业开放,以低成本提供支持其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而系统工程,既涉及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又涉及国家相应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既要充分调动市场的调节作用,又要积极推动政府的合理调控;既要继续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又要不断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我国创新体制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国家的创新投入、硬环境的改善等宏观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改善,但是微观成效却仍不显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要真正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就需要在国家创新政策的具体配套、企业创新活力的合理激发、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调整,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参考文献:

[1]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3(1):1-5.

[2]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中国经济“三期叠加”: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J].领导决策信息,2013(32):4-7.

[3]赵喜鸟,钱燕云,薛明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5个地区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3-2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28):4-11.

[5]魏江.多层次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建构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0(S1):31-37.

[6]记者张彬方家喜刘旸晖张桂林.21部委合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N].经济参考报,2013-10-09(2).

[7]胡钰.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J].中国软科学,2013(11):1-9.

[8]曹勇,秦以旭.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变动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3):164-169.

[9]赵永刚,郑小碧.基于参与者智力决策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59-63.[10]杨起全,孙福全,刘峰,等.调整我们的思路和政策:以创新驱动发展[J].科学发展,2010(1):7-19.

[11]许鑫,丁云龙.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及机制设计[J].技术经济,2013(9):1-7.

[12]潘郁,陆书星,潘芳.大数据环境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生态系统架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8):1-4.

(本文责编:王延芳)

创新县域创新怎么干(上)县市需要什么样的创新

创新县域创新怎么干(上)——县市需要什么样的创新 核心阅读县域创新能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记者走访了9省区13个县市采访县域创新发展现状,能够深刻感受到从东到西、从北到南不同地域不同省份的县市都涌动着同样的创新渴望。县域需要“接地气”的创新驱动战略。他们清楚自己不是为创新而创新,是因为有需求才创新,县域层面的创新发展一定是针对各自县域特点找准需求定位。县域层面的创新需要很明确,始终围绕着企业创新做文章。在以中小企业占多数的县域经济发展中,各县市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要求政府积极地引导、鼓励和帮助企业,共同寻找选择更好的创新之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形势下支持县域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始向创新体系“末梢”发力。《意见》提出,到2020年,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县域创新的“家底”如何?县域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如何开展创新?带着诸多问题,记者赴江苏、河北、陕西、湖北、湖

南、江西、广西、新疆、山东等9省区13个县市进行调研 采访。县域层面创新有啥不同在县域层面实施创新驱动不可能和大城市一样,多数县市受访人士都强调,在县市搞创新要“对症下药”,跟着需求走,得“接地气”既然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末梢神经”,县域层面实施创新驱动就不可能和大城市一样,那么县域层面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呢?在采访中,大多数县市都强调要“对症下药”,跟着需求走,得“接地气”。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科技局局长周克胜认为,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创新一定是因为有需求才创新,县域创新发展一定要针对县域特点找准需求定位。从县域层面来看,创新驱动主要应集中于“双创”能力的培育。县域创新主要解决的问 题是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科技、管理、商业模式等需求,根据需求匹配科技力量,增加县域的咨询服务、技术服务机构,集聚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增强“双创”驱动力。 湖北省大冶市科技局局长马倩认为,县域创新没有标准模板,需要因地制宜,关键在于基层科技部门将如何参与地方中心工作,参与地方主导产业及未来新兴产业之中去。如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方面,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有多少是来自招商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有多少来自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而来的企业?有多少来自双创培育? 针对企业的不同特性,帮助企业对接产业资源,发展壮大。河北省武安市科协副主席申拥军认为,县域需要经济社会事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公务员读本(共60题,共100分) 一. 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 1.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讲终要落实到()这个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上来。[2分] A政策 B资金 C人才 D技术 正确答案: C 2. 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要统筹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人才。[2分] A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B重点专业,重要领域,应用技术型 C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应用技术型 D重点专业,重要地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正确答案: A

3. 就两个市场发展来看,()方式仍占我国科技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的绝大部分。[2分] A期权融资 B债券融资 C民间融资 D股权融资 正确答案: D 4. 我国人均资源少,发展面临极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无论是能源、矿产,还是土地和水资源,我国的人均拥有量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资源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分] A六分之一 B五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三分之一 正确答案: D

5. 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持续增,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很大差距,美国在基础研究的投入占其研发经费的比重约为()。[2分] A10%~15% B15%~20% C20%~25% D25%~30% 正确答案: B 6.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调整和规范人才工程项目财政性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建立()多元投入机制。”[2分] A政府,高校,社会 B政府,社会组织 C政府,高校,组织 D政府,企业,社会 正确答案: D 7.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 意义。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利于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先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加快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进程;有利于强化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市民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和谐南京。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突出主体、整合资源、优化环境、跨越发展。 突出主体,就是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紧迫感和集聚创新要素、吸纳创新成果的主动意识。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增加研发投入,实施名牌战略,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研发任务,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和投资主体、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承担风险和获得利益的主体。 整合资源,就是极大地释放科教、人才、产业基础的优势和活力,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有效融合。大力提高自主创新的组织程度,建立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科技信息交流、成果转化和要素共享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交流对接、互动双赢。加快构筑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有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地方发展的技术创新,真正把存量资源转化为增长优势,把拥有的实力转化为发展的后劲。在持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抓住资本、技术加速向长三角转移的历史机遇,实施开放式自主创新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优化环境,就是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服务,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园区和科技孵化器的功能,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挥其在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撑。加强支持创新的政府引导,完善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提供优质、完备、高效的公共服务。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广泛宣传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形成一个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跨越发展,就是不断突破和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推进支撑和引领南京加快发展、和谐发展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高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构建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大力促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四大支柱产业的产业升级,加快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文化五大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实现“南京制造”向“南京创造”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扩大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全面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巩固和提高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新产业、掌握新技术、构筑新平台、催生新业态、应用新模式,推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融合创新,加快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打造产业升级版,促进福建经济再上新台阶,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工作目标 以创新为主引擎,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构建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为主要目标,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不断优化、新兴产业比重稳步增加,创新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引进共建“国字号”研发机构或平台8~10家,建设国家级学会服务站等会企协作创新平台300家,在本科院校中重点建设35家以上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18家以上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分别达500个、800个、240个和200个;高新技术企业2600家,创新型企业6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0家,众创空间200家,虚拟研究院产业技术分院20家;全省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63人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7.5件。

——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到2020年,累计实施“机器换工”10000台(套)以上,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达70%,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保持全国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比“十二五”末提高约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8%左右,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培育一批知名互联网龙头企业,互联网经济年均增长25%以上,总规模超过4000亿元。 二、突出工作重点 (一)新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推动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6英寸Ⅲ-Ⅴ族化合物集成电路、存储芯片(DRAM)等项目建设,加快设计业、制造业、封装测试业协同发展。壮大新型显示产业,加快推进8.5代TFT-LCD面板、莆田华佳彩6代Oxide液晶面板、厦门天马微(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液晶模组和智能终端生产规模。推动信息通信产业升级发展,加快新一代通信网络系统设备、数字家庭网络设备、高性能服务器等研发生产,

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满分卷)2016.10.25

一. 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 1. 鼓励中介服务类机构入驻股权交易中心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信贷融资、债券融资、企业融资咨询等相关服务,强化()的基础性地位。[2分] A. 交易咨询机构 B. 证券市场 C. 证券中介机构 D. 股权交易市场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2. 目前在我国,()配置科技资源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大量的科技资源被掌握在不懂技术的行政管理人员手中,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科技生产要素。[2分] A. 市场 B. 计划 C. 政府 D. 行政力量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3.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在社会、经济和组织维持生命活力的主要活动是()。[2分] A. 人才和企业家精神 B. 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C. 创新和创业 D. 人才和创新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4. 哪一选项不属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特征()。[2分] A. 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链共赢 B. 以客户为导向 C. 商业模式借鉴国际经验 D. 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依存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5. 在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过程中,要让()通过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富起来,从而吸引全社会的高端科技人才服务于科研院所的企业化、市场化运作。[2分] A. 注册专利最多的科研员 B. 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 C. 提出先进理论的学者 D. 对转制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正确答案:B 6. 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推动()的结合。[2分] A. 生产与技术进步 B. 教育、科技与生产力 C. 教育与技术进步 D. 科技与经济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7. 构建促进创新创业的系统化服务平台,由相关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各项配套服务,使创新创业过程从()到()形成接力赛,是创业者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创业核心环节。[2分] A. 猜想,实践 B. 实践,猜想 C. 企业运营,发明创造 D. 发明创造,企业运营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8. ()是联接市场和创新的纽带,能够敏锐把握市场对创新的需求。[2分] A. 企业 B. 科研机构 C. 消费者 D. 生产人员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9. 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注重对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建立以()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结构能有效适应经济结构变化。[2分] A. 经济问题 B.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C. 创新型国家建设 D. 创新创业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10. 将知识产权以()的方式进行融资,可以很好地缓解科技创新企业知识产权难以由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财产与收益的困境。[2分] A. 证券化 B. 股票化 C. 实体化 D. 拆分化

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广西九张创新名片(100分答案)

? 3.到2020年年底,开展()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单选题2分) 得分:2分 ? 6.()不属于大力发展稀土新材料应主要内容。(单选题2分) 得分:2分 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打造广西九张创新名片 ? 1.()不属于探索和推广节能环保服务新业态内容。(单选题2分) 得分:2分 o A .特许经营 o B .合同能源管理 o C .合同环境治理 o D .新能源合作研发 ? 2.广西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互联网+”行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 )的深度融合,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单选题2分) 得分:2分 o A .虚拟经济 o B .实体经济 o C .线下经济 o D .线上经济 o A .600 o B .500 o C .700 o D .800 ? 4.科学规划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崇左、玉林、钦州为外围,打造服务泛北部湾地区的现代 海洋服务业集聚群,形成全产业链。(单选题2分) 得分:2分 o A .南宁 o B .桂林 o C .北海 o D .百色 ? 5.为了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集聚创新优势,发挥科技创新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第一动力”的作用,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三个坚持、五大突破、七项任务、九张名片”的发展思路。()不属 于“ 七项任务”的内容。(单选题2分) 得分:2分 o A .平台载体建设 o B .人才活力激发 o C .绿色生态发展 o D .创新能力提升 o A .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稀土行业管理体系 o B .统筹规划,拓宽稀土行业范畴 o C .提升行业稀土分离冶炼性能和制备技术水平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题目及答案 2016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题目及答案(2016全员培训) 一. 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 1. ()一般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和高新技术研究计划,一般仅需专利或结项论文,而无需产业化。[2分] A. 纵、横向课题 B. 立体课题 C. 纵向课题 D. 横向课题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2. 在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要防止创新中的()现象,努力加大开放合作力度,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种创新资源,走互利共赢的创新发展之路。[2分] A. 孤岛 B. 重复 C. 抄袭 D. 单一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3. ()是企业进行科技研发的核心。[2分] A. 资金 B. 人才 C. 政策 D. 技术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4. 科技人才选聘和评价制度中的重要特征是()。[2分]

A. 创新学习 B. 公正性 C. 公平性 D. 公开性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5. 2014年,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位,被引次数第()位。[2分] A. 一,三 B. 三,十一 C. 二,四 D. 三,七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6. 全球第一人力资源大国是()。[2分] A. 印度 B. 美国 C. 中国 D. 南非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7. 由于创新周期与周期主导产品生命周期的共同作用,在历史上出现的五个周期里,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规律性的现象。每个周期都要经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分] A. 创新与成本竞争 B. 科技与生产力发展 C. 科学技术与成本竞争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A 8. 在德国等发达国家,科技人才评价的主体是()。[2分] A. 学术机构 B. 国际组织 C. 科研院校 D. 政府部门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9. 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注重对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结构能有效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其中“培养模式”是指()。[2分] A. 四合一 B. 学徒制 C. 双师型 D. 产学研用结合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10.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三步走”的分阶段的战略目标,其中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为建成()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2分] A. 发达国家 B. 发达型国家 C. 经济强国 D. 经济大国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11. 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应在保证市场安全性的前提下,发展债券市场,鼓励具有良好前景的科技企业发行()融资债券。[2分]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利于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先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加快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进程;有利于强化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市民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和谐南京。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突出主体、整合资源、优化环境、跨越发展。 突出主体,就是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紧迫感和集聚创新要素、吸纳创新成果的主动意识。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增加研发投入,实施名牌战略,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研发任务,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和投资主体、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承担风险和获得利益的主体。 整合资源,就是极大地释放科教、人才、产业基础的优势和活力,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有效融合。大力提高自主创新的组织程度,建立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科技信息交流、成果转化和要素共享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交流对接、互动双赢。加快构筑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有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地方发展的技术创新,真正把存量资源转化为增长优势,把拥有的实力转化为发展的后劲。在持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抓住资本、技术加速向长三角转移的历史机遇,实施开放式自主创新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优化环境,就是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服务,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园区和科技孵化器的功能,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挥其在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撑。加强支持创新的政府引导,完善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提供优质、完备、高效的公共服务。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广泛宣传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形成一个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跨越发展,就是不断突破和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推进支撑和引领南京加快发展、和谐发展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高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构建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大力促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四大支柱产业的产业升级,加快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文化五大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实现“南京制造”向“南京创造”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扩大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全面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巩固和提高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50年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50年 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 纲要全文约13000字,包括战略背景、战略要求、战略部署、战略任务、战略保障、组织实施等六个部分。纲要指出,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纲要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纲要指出,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双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一个体系就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六大转变就是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 纲要部署了八大战略任务。一是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二是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三是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四是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五是壮大创新主体,引领创新发展;六是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七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八是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在战略保障方面,纲要提出要改革创新治理体系,多渠道增加创新投入,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完善突出创新导向的评价制度,实施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和品牌战略,培育创新友好的社会环境。 纲要还从加强领导、分工协作、开展试点、监测评价、加强宣传等方面对组织实施提出了要求。 外经科 2016年5月24日

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概述

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概述 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各个公司调整策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概述,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一个企业只有保持创新力,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8月8日上午,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登永一边带领记者参观生产设备,一边介绍说。目前,该公司主打产品是150纳米的镍粉,下一步将研发80纳米的镍粉,并将借力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院士工作站,研究特质合金,力争让企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凭借着不懈的创新与研发,**新材料现已成为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高端纳米镍粉制造企业。 以**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企业是我市实体企业发展的亮点之一,也是我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缩影。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六增六强”的战略举措,其中第二条便是创新增效强改革,要求全市上下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以企业为主体,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这一“动员令”的发出,迅速在全市上下引起热烈反响。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创新增效强改革的提出,让许多企业有了“顺风跑”的感觉。 “市委、市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视,更加增强了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信心。”8月8日,**奇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告诉记者,该公司主要生产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高温合金材料,目前正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合作,研发生产高温合金的下游产品3D打印粉末,其主打产品高温合金也将通过技术改造向更高端迈进。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聚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试生产。该公司负责人说,倡导创新的地区,也一定是片创业的热土。该公司现拥有国内领先的专业技术研发团队,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核心技术,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他们相信这些技术一定能在**开花结果。 各地、各有关部门也纷纷谋划如何做深“创新文章”。 沭阳县将抓细抓实科技创新,推动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快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生产更新换代。**经开区将进一步转换发展动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 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管部门,市科技局副局长***说,该局将进一步强化创新政策支撑力度,突出创新主体培育,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目前,我市已谋划一系列新“动作”来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聚焦“双高”主体培育,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按照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分别设立企业培育库,开展梯队培育;带领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南征北战”(上海、北京)、“东北五校行”等产学研活动,深入科技合作和交流,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创新联盟;围绕千亿级产业培育和百亿级产业提速布局创新

2017年公务员公需科目_创新驱动发展战略_试卷3_89分

2017年公务员公需科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试卷 考试时长:120分钟分数89分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1分,总分20分) 1. 完善知识产权抵押登记体系,建立()的电子登记系统。 A. 统一、便捷、安全、高效 B. 统一、高效、便捷、安全 C. 便捷、安全、统一、高效 2.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双轮驱动”就是要让科技创新与()相互协调、持续发力,就是要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A. 市场 B. 理论创新 C. 体制机制创新 3. 2009年3月20日,我国在()建立了第一个自主创新示区,推进中国的自主创新。 A. 中关村 B. 江 C. 滨海 4.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六个“紧紧围绕”,其中,要求我们紧紧围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A. 人民当家做主 B. 保障和改善民生 C. 党的领导 5. ()是培育发展新动力、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要求。

A. 加快科研院所转制 B.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C. 提高科技研发能力 6. 在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要防止创新中的()现象,努力加大开放合作力度,统筹用好国国际两种创新资源,走互利共赢的创新发展之路。 A. 孤岛 B. 重复 C. 抄袭 7. 市《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 A. 1.2% B. 2.2% C. 1.5% 8. 建立健全海外创新团队合作伙伴、客座教授、访问学者等制度,广泛吸引()来华创新创业。 A. 海外高层次人才 B. 海外管理人员 C. 海外学生 9. 克强在2015年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创造社会财富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是()。 A. 经济基础 B. 上层建筑 C. 科技人员 10. 要努力培养充满实践智慧且人岗相宜的(),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没强化人力

县(市、区)创建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方案(提纲)【模板】

××县(市、区)创建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方案 (提纲) 一、建设基础 (一)基本情况 区域区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情况,包括组织管理部门、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举措和成效以及存在的不足;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 (二)创新优势与特色 依据申报条件和指标要求,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定位,在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生态文明或民生改善中选择一个建设主题。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工作思路 明确创建创新型县(市、区)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着力点,要求思路清晰、方向明确,体现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建设目标 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照《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指标体系》,以2017年底实际数字为基数,形成可考核的三年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包括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体现建设成效和可考核性。 三、建设定位

依据建设主题,根据具体建设目标进行定位,定位应符合县域自身发展优势,突出创新驱动、创新引领发展。 四、主要任务 结合目标和定位,针对制约当地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从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政策落地、创新创业要素集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科技创新为民惠民(创新社会事业、科技扶贫、科普服务)、体制机制全面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设的重点任务,实施一系列行动、工程,突出特色、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具体可参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内容。 五、年度任务与进度安排 建设周期为三年,结合目标提出年度任务和进度安排。 六、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包括组织领导、责任主体、运行机制、考核机制等。 七、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 为完成建设目标制定出台的有关创新政策、资金投入及具体保障措施。 2

县域经济改革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最新)

县域经济改革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大精神、省委第X届三次全会精神和省委书记彭清华来雅视察调研所作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1485”发展战略和县委“一二三四五”总体思路,根据《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市X年县域经济改革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X办发〔X〕28号),结合X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科学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编制《X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X—X年)》,指导乡镇结合辖区实际,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实现县、乡镇、村规划全覆盖。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重点、落实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和重大行动,确保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严格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审批制度,强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执行监管,提高规划的约束力、执行力。〔责任单位:县委农工办,县发改经信局、县住建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环保局、县农业局(逗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二)深入推进农村农业融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产业基地建设行动、“X红”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活动、农产品加工业壮大行动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引导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自愿组建联合社。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带动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烘干仓储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县委农工办,县农业局、县财政局、县发改经信局、县科知局) (三)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X30年的政策落实。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并行,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探索集体成员身份确认,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制定清产核资、组织登记配套政策。深入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总结推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经验,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模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或参与财政支农项目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完善配套措施和工作机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责任单位:县委农工办,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水务局) (四)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统筹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70个。(责任单位:县委农工办,县发改经信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扶贫移民局、县环保局、县林业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_陈曦

收稿日期:2012-12-05作者简介:陈 曦(1968—),男,山西大同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文与社 会科学。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陈 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16) 摘 要: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中,第二条就列为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是一个新提法。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个方针、路线的指引下,选择怎样的路径来完成好这个重大的战略部署,已然成为当前的重大研究课题。根据论述认为在确立创新驱动基本格局下,搭建创新驱动平台,完善创新驱动机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 (2013)03-0042-04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2012年7月召开的全 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提出的。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内容中, 第二条就列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仅次于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见报告将 此战略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那么什么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破解和研究。 创新驱动发展是相对于生产要素驱动发展而言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本、自然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配置、消耗和整合来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其弊端逐渐显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国家提出用创新驱动代替生产要素驱动。首先,创新是各个生产要素的整合,从而避免了单一生产要素的消耗,实现了各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创新本身是可再生资源,创新一旦成为发展的原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发展壮大;最后, 创新可以产生高附加值,由创新转化的生产力呈现级数效应,相对于生产要素的加数效应和乘数效应,具备超乎预测的放大功能。笔者认为,创新驱动发展就是依赖创新,使生产要素高度整合、集聚、可持续地创造财富,从而驱动经济社会 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个方针、路线的指引下,选择怎样的路径来完成好这个重大的战略部署,已然成为当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二、确立创新驱动基本格局 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意味着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而是统揽全局、左右发展的谋略。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确立创新驱动基本格局, 只有搭起基本框架,才能统领整个战略的全面实施,具体表现为由主体通过多种渠道,运用高效可行的方法具体实施,确立以下两个系统。 1.协同合作的创新主体系统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明确由哪些主体来具体实施,各自扮演什么角色,承担哪些责任,在实施过程中做好哪些工作,起到什么作用。首先,政府在创新驱动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到调控、引导、协调和扶持的作用,承担服务和保障的职责。具 体工作有:制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通过优惠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创新,政府采购或直接 投入公共技术研发, 协调各主体的关系、组织他们协同合作。其次,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创新链条中, 企业既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创新的落脚点,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竞争力,要向创新要效益。主要做法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通过自主研制开发并

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九章实用类非连续性阅读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讲义含解析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 ——读懂比答题更重要 一、非连续性实用文本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 (1)非连续性文本 它是指围绕一个人物、一件事情或一个主题,提供由文字、图标、漫画、数据、统计图等多种形式组合而成的多维度而又互相独立的材料的文本。用新课标主要制定者温儒敏教授的话说: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与通常我们多见的相对完整的文本不同的,可能就是一组材料,彼此观点还可能相左,然后要求考生阅读之后进行比较、辨识、分析、筛选,形成自己的观点。 (2)非连续性实用文本 它是指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实用文本”而言的多则阅读材料,它主要由图表及片段的多则实用文本组成。如全是传记的片段文本组合,全是新闻的片段文本组合,或者由多则片段的传记、新闻等文本组合等。这种片段文本组合形式带有时代性、综合性、跨文本性的特点,大大拓宽了文本的呈现形式,给命题者取材带来了很大的自由空间。 2.特点 非连续性实用文本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客观化、发散化。其内容大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客观存在,材料间没有连续性,具有客观化、发散化的特色。 (2)选材热点化。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乡村振兴战略、中美贸易战等。 (3)源头多样化。材料来源有报纸、网络媒体、学术著作等。 (4)文本碎片化。没有完整的文本,都是截取片段。 (5)材料多样化。有纯文字类、图文类、综合类等。

二、新闻文体和传记文体知识 因为高考所考查的非连续性文本多是新闻类及传记文本的组合,所以下面重点了解一下这两种文体的特点。 1.新闻文体知识 说明一: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广义新闻是对消息、通讯、特写、时评、调查(报告)和访谈等体裁的统称。 说明二:调查报告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自有其文体属性。新闻调查报告是其种类之一,因与新闻较近,且是考查的主要类型,所以把它放在“新闻”里讲。 2.传记文体知识 一、阅读要求、方法和步骤 (一)非连续性实用文本整体阅读,要完成以下任务: ①概括每则材料(含图表材料)的中心。②在各则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多则材料的核心话题或主题。③在概括中心话题或主题的基础上理清话题与各材料间的内在关系。

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才能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较大,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逐步衰减。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创新驱动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引擎。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于,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资源的有效集聚和使用,以本土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以及较高的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是根本问题。创新型经济从根本上离不开创新资源要素的支撑,集聚的重点不在于项目的集聚,而在于知识、技术、人才和信息等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然而,在传统选择性产业政策下,引进项目通常是大多数开发区乃至城市发展的大思路。这种思路往往注重产业项目集聚,而忽视创新要素集聚;注重产业规模和数量的扩张,而忽视产业附加值和产出效率的提高,从而导致产业结构“颜值”高端而“内涵”低端。为此,应坚持以创新需求和企业成长壮大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创新型经济领域和创新型企业流动集聚。在全球化条件下,可以采用开放式创新来虹吸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要素。一方面,注重“高水平引进来”,即通过国内平台环境的建设,不断优化金融、商务、法律等创新环境,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行业和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强调“大规模走出去”,即依托国内市场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中掌握的资源,学习跨国企业在全球化布局方面的先进经验,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积极构建全球创新链和全球创新网络。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基础问题。高效协同和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条件。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提高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一体化程度,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真正置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首要位置,树立以企业为市场主体的发展思路,重新评估和优化新的政策体系,制定和实施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着力培养全球化、市场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二是利用高速增长的内需市场规模,以及市场的供求和竞争规律,用利益诱导、资源约束和市场约束下的“需求引致的创新”机制来引导和激励科技创新活动。三是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研发平台、公共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创新集群。 要素配置效率提升是重点问题。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在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其除了来源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之外,还来源于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实践表明,区域一体化是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区域一体化条件下,产品和要素可以跨区域自由流动,按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可以降低产出损失和要素市场扭曲,同时可以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企业合作与交流、技术传播与扩散,从而形成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利环境,有助于提高区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提 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杜宇玮 38

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 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及十七大都明确提出科技发展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要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是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高技术不再是独立发展的产业,而要与传统产业全面结合。十八大的“创新驱动发展”是对上述认识的精辟总结,也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抓住重点,形成合力。 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义: 一是对我市形成国内乃至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市同全国一样,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这种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

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市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是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具有长远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