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一轮复习1.1集合的概念与运算教案(教师版)

高三一轮复习1.1集合的概念与运算教案(教师版)

高三一轮复习1.1集合的概念与运算教案(教师版)
高三一轮复习1.1集合的概念与运算教案(教师版)

§1.1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2014高考会这样考】 1.考查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以集合中含参数的元素为背景,探求参数的值;2.求几个集合的交、并、补集;3.通过集合中的新定义问题考查创新能力.

【复习备考要这样做】 1.注意分类讨论,重视空集的特殊性;2.会利用Venn图、数轴等工具对集合进行运算;3.重视对集合中新定义问题的理解.

1.集合与元素

(1)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属于或不属于关系,用符号∈或?表示.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4)常见数集的记法

2.

(1)子集:对任意的x∈A,都有x∈B,则A?B(或B?A).

(2)真子集:若A?B,且A≠B,则A?B(或B?A).

(3)空集:空集是任意一个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A,??B(B≠?).

(4)若A含有n个元素,则A的子集有2n个,A的非空子集有2n-1个.

(5)集合相等:若A?B,且B?A,则A=B.

3.集合的运算

4.

并集的性质:A∪?=A;A∪A=A;A∪B=B∪A;A∪B=A?B?A.

交集的性质: A∩?=?;A∩A =A ;A∩B =B∩A ;A∩B =A ?A ?B. 补集的性质: A ∪(?U A)=U ;A∩(?U A)=?;?U (?U A)=A. [难点正本 疑点清源] 1.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正确理解集合的有关概念,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尤其是“确定性和互异性”在解题中要注意运用.在解决含参数问题时,要注意检验,否则很可能会因为不满足“互异性”而导致结论错误. 2. 注意空集的特殊性

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在解题时,若未明确说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集合为空集的可能性.例如:A ?B ,则需考虑A =?和A≠?两种可能的情况. 3. 正确区分?,{0},{?}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即空集.{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它不是空集,因为它有一个元素,这个元素是0.{?}是含有一个元素?的集合.??{0},??{?},?∈{?},{0}∩{?}=?.

题型一 集合的基本概念

例1 (1)下列集合中表示同一集合的是 ( B ) A .M ={(3,2)},N ={(2,3)} B .M ={2,3},N ={3,2}

C .M ={(x ,y)|x +y =1},N ={y|x +y =1}

D .M ={2,3},N ={(2,3)} 例如:

(2)设a ,b ∈R ,集合{1,a +b ,a}=?

??

?

??0,b a ,b ,则b -a =___2_.

思维启迪:解决集合问题首先要考虑集合的“三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解析 (1)选项A 中的集合M 表示由点(3,2)所组成的单点集,集合N 表示由点(2,3)所组成的单点集,故集合M 与N 不是同一个集合.选项C 中的集合M 表示由直线x +y =1上的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集合N 表示由直线x +y =1上的所有的点的纵坐标组成的集合,即N ={y|x +y =1}=R ,故集合M 与N 不是同一个集合.选项D 中的集合M 有两个元素,而集合N 只含有一个元素,故集合M 与N 不是同一个集合.对选项B ,由集合元素的无序性,可知M ,N 表示同一个集合. (2)因为{1,a +b ,a}=?

??

?

??0,b a ,b ,a≠0,

所以a +b =0,得b

a =-1,

所以a =-1,b =1.所以b -a =2.

探究提高 (1)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要把握元素的特征,分清点集、数集;(2)要特别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在解题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因此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防止所得结果违背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若集合A ={x|ax 2-3x +2=0}的子集只有两个,则实数a = 0或9

8

_.

解析 ∵集合A 的子集只有两个,∴A 中只有一个元素. 当a =0时,x =2

3

符合要求.

当a≠0时,Δ=(-3)2-4a×2=0,∴a =98.故a =0或9

8.

题型二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例2 已知集合A ={x|-2≤x≤7},B ={x|m +1

则????

?

m +1≥-22m -1≤7m +1<2m -1

,解得2

综上,m 的取值范围为m≤4.

变式:(1)集合A 与B 中的等号问题,(四种情况:两开两闭,一开一闭) (2)集合A 与B 的关系。例如:,,A B A B A B ??=??≠?等

探究提高 (1)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以作为解题的依据和突破口;(2)对于数集关系问题,往往利用数轴进行分析;(3)对含参数的方程或不等式求解,要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

已知集合A ={x|log 2x≤2},B =(-∞,a),若A ?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c ,+∞),其中c

=_4___.

解析 由log 2x≤2,得0

即A ={x|0

由于A ?B ,如图所示,则a>4,即c =4. 变式:集合A 与B 的关系。 题型三 集合的基本运算

例3 设U =R ,集合A ={x|x 2+3x +2=0},B ={x|x 2+(m +1)x +m =0}.若(?U A)∩B =?,则m 的值是_1或2__.

思维启迪:本题中的集合A ,B 均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集,其中集合B 中的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不确定的参数m ,需要对这个参数进行分类讨论,同时需要根据(?U A)∩B =?对集合A ,B 的关系进行转化. 解析 A ={-2,-1},由(?U A)∩B =?,得B ?A ,

∵方程x 2+(m +1)x +m =0的判别式Δ=(m +1)2-4m =(m -1)2≥0,∴B≠?.

∴B ={-1}或B ={-2}或B ={-1,-2}. ①若B ={-1},则m =1;

②若B ={-2},则应有-(m +1)=(-2)+(-2)=-4,且m =(-2)·(-2)=4,这两式不能同时成立, ∴B≠{-2};

③若B ={-1,-2},则应有-(m +1)=(-1)+(-2)=-3,且m =(-1)·(-2)=2,由这两式得m =2. 经检验知m =1和m =2符合条件. ∴m =1或2.

探究提高 本题的主要难点有两个:一是集合A ,B 之间关系的确定;二是对集合B 中方程的分类求解.集合的交、并、补运算和集合的包含关系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这些联系通过Venn 图进行直观的分析不难找出来,如A ∪B =A ?B ?A ,(?U A)∩B =??B ?A 等,在解题中碰到这种情况时要善于转化,这是破解这类难点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设全集是实数集R ,A ={x|2x 2-7x +3≤0},B ={x|x 2+a<0}.

(1)当a =-4时,求A∩B 和A ∪B ; (2)若(?R A)∩B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 (1)∵A ={x|1

2≤x≤3},

当a =-4时,B ={x|-2

∴A∩B ={x|1

2≤x<2},A ∪B ={x|-2

(2)?R A ={x|x<1

2

或x>3},

当(?R A)∩B =B 时,B ??R A ,即A∩B =?. ①当B =?,即a≥0时,满足B ??R A ;

②当B≠?,即a<0时,B ={x|--a

4≤a<0.

综上可得,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1

4.

题型四 集合中的新定义问题

例4 设符号@是数集A 中的一种运算:如果对于任意的x ,y ∈A ,都有x@y =xy ∈A ,则称运算@对集合A 是封闭的.设A ={x|x =m +2n ,m 、n ∈Z },判断A 对通常的实数的乘法运算是否封闭? 解 设x =m 1+2n 1,y =m 2+2n 2,那么xy =(m 1+2n 1)×(m 2+2n 2)=(m 1n 2+m 2n 1)2+m 1m 2+2n 1n 2. 令m =m 1m 2+2n 1n 2,n =m 1n 2+m 2n 1,则xy =m +2n , 由于m 1,n 1,m 2,n 2∈R ,所以m ,n ∈R . 故A 对通常的实数的乘法运算是封闭的.

探究提高 本题旨在考查我们接受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充分理解题目的含义,进行全面分析,灵活处理.

已知集合S ={0,1,2,3,4,5},A 是S 的一个子集,当x ∈A 时,若有x -1?A ,且x +1?A ,则

称x 为A 的一个“孤立元素”,那么S 中无“孤立元素”的4个元素的子集共有___6_____个.

解析 由成对的相邻元素组成的四元子集都没有“孤立元素”,如{0,1,2,3},{0,1,3,4},{0,1,4,5},{1,2,3,4},{1,2,4,5},{2,3,4,5},这样的集合共有6个.

集合中元素特征认识不明致误

典例:(5分)(2012·课标全国)已知集合A ={1,2,3,4,5},B ={(x ,y)|x ∈A ,y ∈A ,x -y ∈A},则B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 ( D )

A .3

B .6

C .8

D .10

易错分析 本题属于创新型的概念理解题,准确地理解集合B 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该题解题过程易出错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误以为集合B 中的元素(x ,y)不是有序数对,而是无序的两个数值;二是对于集合B 的元素的性质中的“x ∈A ,y ∈A ,x -y ∈A”,只关注“x ∈A ,y ∈A”,而忽视“x -y ∈A”的限制条件导致错解. 解析 ∵B ={(x ,y)|x ∈A ,y ∈A ,x -y ∈A},A ={1,2,3,4,5}, ∴x =2,y =1;x =3,y =1,2;x =4,y =1,2,3;x =5,y =1,2,3,4.

∴B ={(2,1),(3,1),(3,2),(4,1),(4,2),(4,3),(5,1),(5,2),(5,3),(5,4)}, ∴B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10. 答案 D

温馨提醒 判断集合中元素的性质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注意集合中代表元素的字母符号,区分x 、y 、(x ,y);二是准确把握元素所具有的性质特征,如集合{x|y =f(x)}表示函数y =f(x)的定义域,{y|y =f(x)}表示函数y =f(x)的值域,{(x ,y)|y =f(x)}表示函数y =f(x)图象上的点.

遗忘空集致误

典例:(4分)若集合P ={x|x 2+x -6=0},S ={x|ax +1=0},且S ?P ,则由a 的可取值组成的集合为 ?

??

???0,13,-12

易错分析 从集合的关系看,S ?P ,则S =?或S≠?,易遗忘S =?的情况. 解析 (1)P ={-3,2}.

①当a =0时,S =?,满足S ?P ;

②当a≠0时,方程ax +1=0的解集为x =-1a ,

为满足S ?P 可使-1a =-3或-1

a =2,

即a =13或a =-12.故所求集合为???

?

??0,13,-12.

温馨提醒 (1)根据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内容.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集合间的关系以及集合元素的特征.(2)在解答本题时,存在两个典型错误.一是忽略对空集的讨论,如S =?时,a =0;

二是易忽略对字母的讨论.如-1

a 可以为-3或2.因此,在解答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分类讨论,避免漏

解.

方法与技巧

1. 集合中的元素的三个特征,特别是无序性和互异性在解题时经常用到.解题后要进行检验,要重视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对连续数集间的运算,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进行合理转化;对已知连续数集间的关系,求其中参数的取值范围时,要注意单独考察等号.

3. 对离散的数集间的运算,或抽象集合间的运算,可借助Venn 图.这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又一体现. 失误与防范

1. 空集在解题时有特殊地位,它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时刻关注对空集的讨论,防止漏解.

2. 解题时注意区分两大关系:一是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二是集合与集合的包含关系.

3. 解答集合题目,认清集合元素的属性(是点集、数集或其他情形)和化简集合是正确求解的两个先决条件.

4. V enn 图图示法和数轴图示法是进行集合交、并、补运算的常用方法,其中运用数轴图示法要特别注意端点是实心还是空心.

5. 要注意A ?B 、A∩B =A 、A ∪B =B 、?U A ??U B 、A∩(?U B)=?这五个关系式的等价性.

A 组 专项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2012·广东)设集合U ={1,2,3,4,5,6},M ={1,2,4},则?U M 等于

( C )

A .U

B .{1,3,5}

C .{3,5,6}

D .{2,4,6}

解析 ∵U ={1,2,3,4,5,6},M ={1,2,4},∴?U M ={3,5,6}.

2. (2011·课标全国)已知集合M ={0,1,2,3,4},N ={1,3,5},P =M∩N ,则P 的子集共有( B ) A .2个 B .4个 C .6个 D .8个

解析 ∵M ={0,1,2,3,4},N ={1,3,5},∴M∩N ={1,3}.∴M∩N 的子集共有22=4个. 3. (2012·山东)已知全集U ={0,1,2,3,4},集合A ={1,2,3},B ={2,4},则(?U A)∪B 为 ( C ) A .{1,2,4}

B .{2,3,4}

C .{0,2,4}

D .{0,2,3,4}

解析 ∵?U A ={0,4},B ={2,4},∴(?U A)∪B ={0,2,4}.

4. 已知集合M ={x|x x -1

≥0,x ∈R },N ={y|y =3x 2+1,x ∈R },则M∩N 等于 ( C )

A .?

B .{x|x≥1}

C .{x|x>1}

D .{x|x≥1或x<0}

解析 由x

x -1≥0,得?????

x≠1,x x

-1 ≥0,∴x>1或x≤0,∴M ={x|x>1或x≤0},N ={y|y≥1}, M∩N ={x|x>1}.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5. 已知集合A ={1,3,a},B ={1,a 2-a +1},且B ?A ,则a =_-1或2__.

解析 由a 2-a +1=3,得a =-1或a =2,经检验符合.由a 2-a +1=a ,得a =1,由于集合中不能有相同元素,所以舍去.故a =-1或2.

6. 已知集合A ={(0,1),(1,1),(-1,2)},B ={(x ,y)|x +y -1=0,x ,y ∈Z },则A∩B =_{(0,1),(-1,2)}_. 解析 A 、B 都表示点集,A∩B 即是由A 中在直线x +y -1=0上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代入验证即可. 7.(2012·天津)已知集合A ={x ∈R ||x +2|<3},集合B ={x ∈R |(x -m)(x -2)<0},且A∩B = (-1,n),则m =_-1__,n =_1__.

解析 A ={x|-5

8. (10分)已知集合A ={x|x 2-2x -3≤0},B ={x|x 2-2mx +m 2-4≤0,x ∈R ,m ∈R }. (1)若A∩B =[0,3],求实数m 的值; (2)若A ??R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 由已知得A ={x|-1≤x≤3}, B ={x|m -2≤x≤m +2}.

(1)∵A∩B =[0,3],∴?

????

m -2=0,

m +2≥3. ∴m =2.

(2)?R B ={x|xm +2},∵A ??R B ,∴m -2>3或m +2<-1,即m>5或m<-3. 9.(13分)已知集合A ={y|y 2-(a 2+a +1)y +a(a 2+1)>0},B ={y|y =12x 2-x +5

2,0≤x≤3}.

(1)若A∩B =?,求a 的取值范围;

(2)当a 取使不等式x 2+1≥ax 恒成立的a 的最小值时,求(?R A)∩B. 解 A ={y|ya 2+1},B ={y|2≤y≤4}.

(1)当A∩B =?时,?

????

a 2

+1≥4,

a≤2,∴3≤a≤2或a≤- 3.

(2)由x 2+1≥ax ,得x 2-ax +1≥0,依题意Δ=a 2-4≤0,∴-2≤a≤2.∴a 的最小值为-2. 当a =-2时,A ={y|y<-2或y>5}.∴?R A ={y|-2≤y≤5},∴(?R A)∩B ={y|2≤y≤4}. B 组 专项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2012·湖北)已知集合A ={x|x 2-3x +2=0,x ∈R },B ={x|0

解析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B ,根据集合关系求出集合C 的个数. 由x 2-3x +2=0得x =1或x =2,∴A ={1,2}.

由题意知B ={1,2,3,4},∴满足条件的C 可为{1,2},{1,2,3},{1,2,4},{1,2,3,4}.

2. (2011·安徽)设集合A ={1,2,3,4,5,6},B ={4,5,6,7,8},则满足S ?A 且S∩B≠?的集合S 的个数是 ( B ) A .57 B .56 C .49 D .8

解析 由S ?A 知S 是A 的子集,又∵A ={1,2,3,4,5,6},∴满足条件S ?A 的S 共有26=64(种)可能.又∵S∩B≠?,B ={4,5,6,7,8},∴S 中必含4,5,6中至少一个元素,而在满足S ?A 的所有子集S 中,不含4,5,6的子集共有23=8(种),∴满足题意的集合S 的可能个数为64-8=56. 3. (2011·湖北)已知U ={y|y =log 2x ,x>1},P ={y|y =1x ,x>2},则?U P 等于

( A )

A.????12,+∞

B.???

?0,1

2 C .(0,+∞) D .(-∞,0]∪???

?1

2,+∞ 解析 ∵U ={y|y =log 2x ,x>1}={y|y>0}, P ={y|y =1x ,x>2}={y|0

2}=????12,+∞.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4. (2012·陕西改编)集合M ={x|lg x>0},N ={x|x 2≤4},则M∩N =(1,2]___.

解析 M ={x|lg x>0}={x|x>1}, N ={x|x 2≤4}={x|-2≤x≤2},∴M∩N ={x|x>1}∩{x|-2≤x≤2}={x|1

x -2

=a +1},N ={(x ,y)|(a 2-1)x +(a -1)y =15},若M∩N =?,则a 的值为 1,-1,5

2

,-4.

解析 集合M 表示挖去点(2,3)的直线,集合N 表示一条直线,因此由M∩N =?知,点(2,3)在集合N 所表示的直线上或两直线平行,由此求得a 的值为1,-1,5

2

,-4.

6. 设A ={x||x|≤3},B ={y|y =-x 2+t},若A∩B =?,则实数t 的取值范围是 (-∞,-3)_____. 解析 A ={x|-3≤x≤3},B ={y|y≤t},由A∩B =?知,t<-3.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1-3、重力、 弹力、摩擦力

1、力重力弹力 [高考要求] 1、掌握力、重力、形变、弹力等概念; 2、理解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 3、知道重力的产生及重心位置的确定; 4、掌握判断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方法; 5、掌握胡克定律,会计算弹力的大小。 [学习内容] 一、力 1、力的概念:(1)力是______对_____的作用;(2)其作用效果是①使受力物体_____________;②使受力物体______________。形变指物体________或________发生变化。 2、力的基本特性:(1)力的物质性是指____________;(2)力的矢量性是指______________;(3)力的相互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4)力的独立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 3、力的表示:(1)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叫力的图示;(3)_________________叫力的示意图。 4、力的分类:(1)按力的性质分为_____________;(2)按力的作用效果分为___________;(3)按作用方式分:有场力,如_____________有接触力,如__________________;(4)按研究对象分为内力和外力。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是_____________,力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D.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且在任何地方1千克力均为9.8N 二、重力 1、重力的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力与引力关系______。 2、重力的大小:G=mg 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加速度___关。(填有、无) 思考:物体的重力大小随哪些因素而改变? 3、重力的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或垂直于____________。 4、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重心位置与______和______有关。 注意:重心位置不一定在物体上,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可用悬挂法确定其重心位置。 三、弹力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力。其产生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2、物体间弹力有无的分析方法——常用假设法。 (1)从物体的形变分析;(2)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3)从物体间相互作用分析。 例2、分析下列各图中A、B间是否有弹力作用(水平面皆为光滑) ⑴ ⑶ a=g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答案为BC 例3.某烧碱样品中含有少量不与酸作用的可溶性杂质,为了测定其纯度,进行以下滴定操作: A.在250ml溶量瓶中配制250ml烧碱溶液; B.用碱式滴定管(或移液瓶移取)量取25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并加几滴甲基橙指示剂; C.在天平上准确称取烧碱样品wg,在烧瓶中加蒸馏水溶解; D.将物质的量浓度为mmol/L的标准硫酸溶液装入酸式滴定管,调整液面,记下开始刻度数V1 ml E.在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滴定到终点,记录终点耗酸体积V2ml。 回答下列问题: (1)正确的操作步骤顺序是(填写字母)____,_____,_____,D,_____。 (2)滴定管读数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中的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D中液面应调整到_______________;尖嘴部分应__________________。 (5)滴定到终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pH约为__________;终点时溶液中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6)若酸式滴定管没有用标准H2SO4润洗,会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其他操作均正确) (7)该烧碱样品的纯度计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先配置250mlNaOH溶液,取25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用H2SO4进行滴定,以甲基橙做指示剂。滴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滴定管应用所盛液

体润洗,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点相平,尖嘴部分应充满液体等。 答案:(1)C,A,B,D,E。 (2) 滴定管应垂直;装液或放液后需等一会儿,待液面上下不发生变化时才能 读数;读数时目光不能俯视或仰视,视线应与液面最低点相平;读数应读到0.01ml。 (3)便于准确判断滴定终点时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 (4)零刻度以下的某一刻度;充满溶液,无气泡。 (5)终点时,pH约为3.1~4.4;指示剂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 (6)偏高。

高三数学专题训练--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高三数学专题练习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小题基础练① 一、选择题 1.[2018·全国卷Ⅱ]已知集合A={1,3,5,7},B={2,3,4,5},则A∩B=() A.{3} B.{5} C.{3,5} D.{1,2,3,4,5,7} 答案:C 解析:A∩B={1,3,5,7}∩{2,3,4,5}={3,5}.故选C. 2.[2018·全国卷Ⅰ]已知集合A={x|x2-x-2>0},则?R A=() A.{x|-12} D.{x|x≤-1}∪{x|x≥2} 答案:B 解析:∵x2-x-2>0,∴ (x-2)(x+1)>0,∴x>2或x<-1,即A={x|x>2或x<-1}.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如图所示. 由图可得?R A={x|-1≤x≤2}. 故选B. 3.[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检]已知全集U={1,2,3,4,5,6},集合A={1,2,4},B={2,4,6},则A∩(?U B)=() A.{1} B.{2} C.{4} D.{1,2} 答案:A 解析:因为?U B={1,3,5},所以A∩(?U B)={1}.故选A. 4.[2019·河北衡水武邑中学调研]已知全集U=R,集合A ={x|0

A .3个 B .4个 C .5个 D .无穷多个 答案:B 解析:因为A ={x |0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1)

第1页 共64页 高考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章-集合 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01. 集合与简易逻辑 知识要点 一、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主要分为集合、简单不等式的解法(集合化简)、简易逻辑三部分: 二、知识回顾: (一) 集合 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性质: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如果B A ?,同时A B ?,那么A = B. 如果C A C B B A ???,那么,. [注]:①Z = {整数}(√) Z ={全体整数} (×) ②已知集合S 中A 的补集是一个有限集,则集合A 也是有限集.(×)(例:S=N ; A=+N ,则C s A= {0}) ③ 空集的补集是全集. ④若集合A =集合B ,则C B A = ?, C A B = ? C S (C A B )= D ( 注 :C A B = ?). 3. ①{(x ,y )|xy =0,x ∈R ,y ∈R }坐标轴上的点集. ②{(x ,y )|xy <0,x ∈R ,y ∈R }二、四象限的点集. ③{(x ,y )|xy >0,x ∈R ,y ∈R } 一、三象限的点集.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水溶液酸碱中和滴定三教学设计

《水的电离 溶液的酸碱性》 授课题目 课题: 《水的电离 溶液的酸碱性》 拟3 课时 第 3课时 明确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2、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 的关系, 3、学会计算酸碱的pH 值以及氢离子浓度和pH 值的互算, 4、掌握pH 相同的强酸与弱酸的几个规律, 5、了解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学会用pH 试纸测定溶液的pH 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填写学案回归课本,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难点:学会计算酸碱的pH 值以及氢离子浓度和pH 值的互算,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设 计 师生活动设计 【高考知识点梳理】 一.关于pH 值的计算类型及计算方法 1.强酸或强碱溶液的PH 值 〖练习〗求室温时的PH (1)0.1mol/LH 2SO 4 (2)0.0005mol/LCa(OH)2 2.酸碱混合(一般稀溶液密度相近,体积可简单加和) 酸性→求C (H +)→pH 一定要先判断溶液酸碱性 碱性→先求C (OH -)→再根据K w 求C (H + )→pH (1)酸I+酸II :C (H +) = II I II I V V H n H n ++++) ()( (2)碱I+碱II :C (OH -) = II I II I V V OH n OH n ++--) ()( (3)酸I+碱II : 完全中和:C (H +) = C (OH -) = 17 10-?mol/L 教师评讲例题,师生总结。 学生回顾相关内容,并练习《金版学案》对应内容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选修3-3全套学案

第1课时 分子动理论 内能 导学目标 1.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并能应用分析有关问题.2.理解温度与温标概念,会换算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3.理解内能概念,掌握影响内能的因素. 一、分子动理论

1.请你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来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 2.请描述:当两个分子间的距离由小于r0逐渐增大,直至远大于r0时,分子间的引力如何变化?分子间的斥力如何变化?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合力又如何变化? [知识梳理] 1.物体是由____________组成的 (1)多数分子大小的数量级为________ m. (2)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为________ kg.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______,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__________的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 动.布朗运动反映了________的无规则运动.颗粒越______,运动越明显;温度越______,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________和________,实际表现的分子力是它们的________. (2)引力和斥力都随着距离的增大而________,但斥力比引力变化得______. 思考:为什么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二、温度和温标 [基础导引] 天气预报某地某日的最高气温是27°C,它是多少开尔文?进行低温物理的研究时,热力学温度是2.5 K,它是多少摄氏度? [知识梳理] 1.温度 温度在宏观上表示物体的________程度;在微观上是分子热运动的____________的标志. 2.两种温标 (1)比较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两种温标温度的零点不同,同一温度两种温标表示的数 值________,但它们表示的温度间隔是________的,即每一度的大小相同,Δt=ΔT. (2)关系:T=____________. 三、物体的内能 [基础导引] 1.有甲、乙两个分子,甲分子固定不动,乙分子由无穷远处逐渐向甲靠近,直到不再靠近为止,在这整个过程中,分子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A.不断增大B.不断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 2.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温度都相同,在不计分子势能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的内能较大B.氢气的内能较大 C.两者的内能相等D.氢气分子的平均速率较大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学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基础课时3 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人:郭平使用时间:2016年6月计划课时:3 学习目标: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掌握其分析方法,掌握相关的概念。 2、能举例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本质及分析方法。 知识梳理 考点一: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_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_______。②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_______。 ③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和依据,就是。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_______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_______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关系是:二者是同一个反应中的两个半反应,是一个反应的两个方面,是既___又___的,相互___,总是同时___,同时___,没有先后。 (3)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______的反应物叫做氧化剂;而______的反应物叫做还原剂。氧化剂和还原剂是对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__物而言的。但一个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它的反应物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做了氧化剂或还原剂。但有氧化剂也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还原剂,可以是_____的物质,还可以是_____物质。 (4)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性是指__剂具有的能力,表现在反应中是化合价有___趋势的一种表现能力;还原牲是指__剂具有的能力,表现在反应中是化合价有___趋势的一种表现能力。 (5)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_____失去电子被所得的产物叫氧化产物;____得到电子被____所得的产物叫还原产物。 2、概念的联系 氧化剂(具有__性) —__电子—被__—发生__反应—__产物。 还原剂(具有__性) —__电子—被__—发生__反应—__产物 3、常见的氧化剂有(1)非金属单质__________等(2)含有高价或较高价元素的含氧化合物__________等等(3)高价的较不活泼金属阳离子________等。 常见的还原剂有:(1)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单质_______等;(2)低价金属阳离子_______等;(3)较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_______等(4)非金属的阴离子_______等;(5)含较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_______等。 4、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判断:元素处于_______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_______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_______又有_______但主要呈现一种性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①双箭号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号起止所指的均为同一种元素。②线上标出得失电子的情况及价的升降、被氧化或被还原等内容。 氧化剂为Fe2O3,还原剂为CO,氧化产物为CO2,还原产物为Fe。 (2)、单线桥法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设计(精品)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1单元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的改变(平动、转动、直线、曲线、圆周) 参考系: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1) 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2) 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3)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 质点:在研究物体时,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物体看成是有质量的点,或者 说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整个物体,这个点叫做质点。 (1) 质点忽略了无关因素和次要因素,是简化出来的理想的、抽象的模型,客观 上不存在。 (2) 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就能看成质点。 直 线 运 动 直线运动的条件:a 、v 0共线 参考系、质点、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 速度、速率、平均速度 加速度 运动的描述 典型的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s=v t ,s-t 图,(a =0) 匀变速直线运动 特例 自由落体(a =g ) 竖直上抛(a =g ) v - t 图 规律 at v v t +=0,2021at t v s + =as v v t 2202=-,t v v s t 2 0+=

(3) 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平动的物体不一定总能看成质点。 (4) 某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看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否能被忽略以及要求的精确程 度。 3、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点即为时刻。例如几秒初,几秒末。 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时间坐标轴线段表示时间,第n 秒至第n+3秒的时间为3秒 (对应于坐标系中的线段) 4、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末位置与始位置之差,是矢量。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之长,是标量。路程不等于位移大小 (坐标系中的点、线段和曲线的长度) 5、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 是矢量。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υ=s/t (方向为位移的方向) 平均速率:为质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之比,它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相同(粗略描述运动的快慢) 即时速度:对应于某一时刻(或位置)的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t s v t ??=→?0lim ) 即时速率:即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 【例1】物体M 从A 运动到B ,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 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 2,那么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D ) A .(v 1+v 2)/2 B .21v v ? C .212221v v v v ++ D .21212v v v v +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全部教案

目录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课时离子反应 第三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和中和热第二章碱金属 第一课时钠及其化合物 第二课时碱金属元素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和气体摩尔体积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第三课时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第四章卤素 第一课时氯气及其化合物 第二课时卤族元素 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第三课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第四课时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第五课时晶体的类型和性质 第六章氧族元素硫酸工业 第一课时氧族元素 第二课时硫硫酸 第三课时接触法制硫酸 第四课时环境保护绿色化学 第七章碳族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一课时碳族元素 第二课时硅二氧化硅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八章氮族元素 第一课时氮与磷 第二课时氨铵盐 第三课时硝酸 第九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第一课时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课时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第三课时合成氨工业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第十章电离平衡 第一课时电离平衡

第二课时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 第三课时盐类的水解 第四课时酸碱中和滴定 第十一章几种重要的金属 第一课时金属的概述 第二课时镁铝及其化合物 第三课时铁及其化合物 第四课时金属的冶炼 第十二章烃 第一课时甲烷的性质与“四同”规律 第二课时不饱和烃的性质与空间构型 第三课时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 第四课时有机物的燃烧规律及有机计算 第十三章电化学原理 第一课时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第二课时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第三课时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第十四章烃的衍生物 第一课时卤代烃的两大反应和基团的移动和保护 第二课时醇羟基、酚羟基与羧羟基的区别和联系(1) 第三课时醇羟基、酚羟基与羧羟基的区别和联系(2) 第四课时羟基酸、氨基酸、脂肪酸的性质 第五课时醛、酯的重要性质与拓展 第六课时有机化学实验探究 第十五章糖类蛋白质 第一课时糖类 第二课时油脂 第三课时蛋白质 第十六章合成材料 第一课时有机反应规律 第二课时有机合成方法 第十七章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第一课时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第二课时物质的检验 前言 本教学案是依据高考化学考试大纲及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编写的,覆盖了整个高一、高二、高三的学习、教学与备考。 本教学案侧重于对教材知识的回顾,强化知识间的联系,能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注重知识的整合及能力训练,与考试大纲同步,参照学科大纲划定的课时教学和学习,充分体现了课本知识、能力要求,考试热点覆盖率100%。 本教学案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了考纲要求、自学反馈、例题解析、考题再现、课堂反馈、课外巩固五大板块,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强化对知

届高三一轮复习英语第一册精品教案(20)

Unit 20 Humour ⊕考纲要求: ◆考纲规定的考试范围: 1. 重点单词与短语humour; humourous; bitter; chalk; couple; minister; circus; intend; stage; nationality; certain; amuse; laughter; accent; actually; typical; tradition; rapid; appreciate; exist; phrase; suffer; operate; direction; brake; cyclist; fortunately; bicycle; silence; rude; confuse; confused;make fun of; date back; make use of; drive off; be on good terms with sb.; look on… as; take notes of; stand for; go against; year after year; in the direction of; in surprise; to one’s joy 句型 The actors make us laugh by making fun of somebody’s way of dressing or telling an amusing story. v-ing 做定语 I remember that the last time we met I did most of the talking, so perhaps I should let you do the talking this time. the last time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语法:The v-ing Form as Attribute and Complement ◆复习本章要达到的目标 1. 掌握bitter; couple; intend; stage; certain; amuse; accent; actually; typical; tradition; appreciate; exist; suffer; operate; direction; fortunately; silence; rude; confuse; confused; make fun of; date back; make use of; drive off; be on good terms with sb.; look on… as; take notes of; stand for; go against; year after year; in the direction of; in surprise; to one’s joy等重点单词及短语的用法。 2. 掌握v-ing 做定语的用法;the last time引导时间状语从句的用法和现在分词作宾补的用法。 ⊕教材知识归纳 ◆知识归纳 I would like to reach a wide audience, tough I mostly have adults in mind. mind的用法: 构词: evil-minded 存心不良的 low-minded 卑鄙的 small-minded 气量小的 strong-minded 意志坚强的 absent-minded 心不在焉地 知识梳理: (1)n. ①头脑,智力 He has a brilliant mind.

2017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全套精品学案(含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 【考纲要求】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及这些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的方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3.学会分析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的方法。 4.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5.掌握用电子守恒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 教与学方案笔记与反思 【自学反馈】 一、概念辨析 1.化学反应的分类: 。 2.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剂:、(2)还原剂、 (3)被氧化:、(4)被还原、 (5)氧化产物:、(6)还原产物。 3. 氧化剂:得(电子)→降(价降低)→还(还原反应, 被还原)→还(还原产物) 还原剂:失(电子)→升(价)→氧(,被)→氧() 二、自我训练: 1.K2Cr2O7 + HCl = KCl + CrCl3 + Cl2 + H2O (1)元素被氧化,是氧化剂。 (2)是氧化产物,发生氧化反应。 (3)参加反应的盐酸中,起还原剂作用的盐酸与起酸作用的盐酸的质量比为(4)用短线桥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2.配平下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1)Fe3C + HNO3= Fe(NO3)3+ CO2+ NO2+ H2O (2)P4+ CuSO4+ H2O= Cu3P+ H3PO4+ H2SO4 以上两个反应中,1mol氧化剂分别氧化了mol的还原剂。 3.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的常见方法: (1)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比较:

高三数学考点-集合及其运算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集合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①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②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③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2.常用逻辑用语 (1)理解命题的概念. (2)了解“若p,则q”形式的命题及其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3)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含义. (4)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5)理解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意义. (6)能正确地对含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1.1 集合及其运算 1.集合的基本概念 (1)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________,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________. (2)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集合常用的表示方法:________和________. 2 3.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1)元素与集合之间存在两种关系: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 ________集合A,记作________;如果a 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________集合A,记作________. (2)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相等集合A与集合B中的所有元素都 相同 __________ ?A=B 子集A中任意一个元素均为B中的元素________或________ 真子集 A中任意一个元素均为B中的元 素,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是A 中的元素 ________或________ 空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 ______的真子集 ??A,?B (B≠?) 结论:集合{a1,a2,…,a n}的子集有______个,非空子集有________个,非空真子集有________个. 集合的并集集合的交集集合的补集 符号表示若全集为U,则集合A 的补集记为________ Venn图表示(阴影部分) 意义 5.集合运算中常用的结论 (1)①A∩B________A;②A∩B________B; ③A∩A=________;④A∩?=________; ⑤A∩B________B∩A. (2)①A∪B________A; ②A∪B________B; ③A∪A=________;④A∪?=________; ⑤A∪B________B∪A. (3)①?U(?U A)=________; ②?U U=________; ③?U?=________; ④A∩(?U A)=________; ⑤A∪(?U A)=________. (4)①A∩B=A?________?A∪B=B;

高中物理一轮复习全套教案(上册)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1单元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的改变(平动、转动、直线、曲线、圆周) 参考系: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1)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2)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3)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质点:在研究物体时,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物体看成是有质量的点,或者说用一个 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整个物体,这个点叫做质点。 (1)质点忽略了无关因素和次要因素,是简化出来的理想的、抽象的模型,客观上不存在。 (2)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就能看成质点。 (3)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平动的物体不一定总能看成质点。 (4)某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看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否能被忽略以及要求的精确程度。 3、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点即为时刻。例如几秒初,几秒末。 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时间坐标轴线段表示时间,第n秒至第n+3秒的时间为3秒(对应于坐标系中的线段) 4、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末位置与始位置之差,是矢量。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之长,是标量。路程不等于位移大小 (坐标系中的点、线段和曲线的长度) 5、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υ=s/t(方向为位移的方向) 平均速率:为质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之比,它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相同(粗略描述运动的快慢) 即时速度:对应于某一时刻(或位置)的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t s v t? ? = → ?0 lim)即时速率:即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 【例1】物体M从A运动到B,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那么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D ) A.(v1+v2)/2 B. 2 1 v v?C. 2 1 2 2 2 1 v v v v + + D. 2 1 2 1 2 v v v v + 【例2】某人划船逆流而上,当船经过一桥时,船上一小木块掉在河水里,但一直航行至上游某处时此人才发现,便立即返航追赶,当他返航经过1小时追上小木块时,发现小木块距离桥有5400米远,若此人向上和向下航行时船在静水中前进速率相等。试求河水的流速为多大? 解析:选水为参考系,小木块是静止的;相对水,船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到船“追上”小木块,船往返运动的时间相等,各为 1 小时;小桥相对水向上游运动,到船“追上”小木块,小桥向上游运动了位移5400m,时间为2小时。易得水的速度为0.75m/s。 6、平动: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都相同。转动:物体各部分都绕圆心作圆周运动。 7、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a=△v/△t(又叫速度的变化率),是矢量。a的方 向只与△v的方向相同(即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1)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加速度很小,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 (2)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加速度很小,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加速度是“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3)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作加速运动,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仍然增大)。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作减速运动,速度减小;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仍然减小)。 8 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例3】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m/s,经过1s后的速度的大小为10m/s,那么在这1s内,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为(6m/s或14m/s) 【例4】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就越大B.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C.加速度大小不变,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 D.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 9、匀速直线运动: t s v=,即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相等.它 是速度为恒矢量的运动,加速度为零的直线运动. 匀速s - t图像为一直线: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速度。 直 线运动直线运动的条件:a、v0共线 参考系、质点、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 速度、速率、平均速度 加速度 运动的描述 典型的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s=v t ,s-t图,(a=0) 匀变速直线运动 特例 自由落体(a=g) 竖直上抛(a=g) v - t图 规律 at v v t + = ,2 02 1 at t v s+ = as v v t 2 2 2= -,t v v s t 2 + =

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计划

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计划 语文备课组第一轮复习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研究和贯彻落实《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认真研究高考方向和备考应对策略,认真研究学情,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优化复习思路和策略,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系统地复习备考,提高高考复习的实效性。 二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语文学习文科较理科强,女生较男生强。同一班级内、不同班级间语文基础均相差较大,部分学生语文学习态度、方法问题突出。整个年级在选择题得分、作文得分、表述题得分方面问题较大。 三复习步骤及要求 本届语文高考复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xx年7月-xx年3月,第二阶段为xx年4月-5月底。 第一阶段要求:巩固基础,突出阅读。 四复习措施 营造氛围,调整思路 注重基础,加强阅读 规范训练,检查督促

协调一致,分工合作 五教学进度 数学备课组第一轮复习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转变教研理念,改进教研方法,优化教研模式,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工作新体系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是高三一轮复习的主要时间,在本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狠抓备课,坚持说课,多参加听评课活动,为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工作措施: 1、狠抓集体备课,深入教材研究。 2、各数学教师认真拟定教学计划和辅导学生计划。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良好习惯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歧视、压制、挖苦学生。 3、抓好学习,更新观念,各教师注意学习xx年级现状 本年级理科生共266人,大部分基础很差,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都没有搞清楚,所以首轮复习以照顾全体,夯实基础为主。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和中和热 【考纲要求】 1.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反应热的关系 2.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理解燃烧热与中和热的概念 3.理解盖斯定律的含义,掌握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教与学方案 【自学反馈】 一、概念辨析 1.反应热: (1)概念:。(2)符号:(3)单位:。 (4)辨析:一般情况下,物质越稳定,具有的能量就越;物质越不稳定,具有的能量就越。如果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产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就是反应,此时的ΔH 0;反之,则为反应,此时的ΔH 0。因此:ΔH= 物的总能量- 物的总能量;又知一种物质的键能之和越大越稳定,具有的能量就越低。则:ΔH= 物的键能总和- 物的键能总和。 2.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2)含义:。 (3)书写规则:①、②、 ③、④。 (4)注意点: ①注明在什么温度和压强下进行,若不注明,则代表;②化学计量数代表,因而可为分数; ③必须在每种物质化学式后的括号内标明; ④在热化学方程式后,注明反应的热效应,即,在热化学方程式和热效应之间用号隔开。 3.燃烧热: (1)概念:。 (2)注意点:①燃烧条件、②可燃物的量、③完全燃烧的含义、④燃烧产物的状态和化合价。 4.中和热: (1)概念:。(2)注意点: ①反应条件、②生成水的量、 ③为何强调强酸强碱和稀溶液、 ④如何测定中和热。 5. 盖斯定律: (1)概念:。 6.自我练习:(1)已知标准状况下,1升H2S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a kJ的热量,请写出硫化氢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2)1g铁粉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可使10毫升的水的温度升高Δt℃,已知水的比热容为C kJ/(g?℃),试写出铁粉燃烧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 式:。 【教学过程】见ppt文件 【例题解析】 [例1] (1)已知:2H2(g) + O2(g) = 2H2O(g) ;ΔH=- Q1kJ/mol 2H2(g) + O2(g) = 2H2O(l) ;ΔH=- Q2kJ/mol。则Q1与Q2相对大小为__________。 (2)已知:2H2O(g) = 2H2(g) + O2(g) ;ΔH=+Q3kJ/mol,则Q3与Q1或Q2关系为___ __。 (3)已知:Q1= 484,Q2= 572,则蒸发2mol水所需能量为__________。 解题思路: 。 易错点: 。 [例2] 已知:(1)C(s) + O2(g) = CO2(g) ;ΔH=-394 kJ/mol。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集合的概念及运算)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集合、常用逻辑用语01) 【复习课题】集合的概念及运算(1) 【复习要求】 1.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明确子集、真子集相等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2.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 3.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复习过程】 (1)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简称. (2)集合中的元素有三个特点:①;②;③. (3)集合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分为和两种,分别用和来表示. 集合有三种表示方法:、、。 注意: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A={x|y=2x+2x+1};B={y|y=2x+2x+1};C={(x,y)|y=2x+2x+1};D={x|x=2x+2x+1};E={(x,y)|y=2x+2x+1,x∈Z,y∈Z};F={(x,y)|y=2x+2x+1}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 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 (2)对于两个集合A、B,若且,则称集合A与集合B相等. (3)如果集合A?B,但存在元素x∈B,且x?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 记作. 注意:条件为A?B,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漏了A=φ的情况. (4)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思考:{0}与φ有什么区别? (5)若A含有n个元素,则A的子集个数为个,A的非空子集个数为个,A的非 空真子集个数为个. 3.集合的基本运算 (1)一般地,由所有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 记作A∪B,即:A∪B=. (2)一般地,由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 A∩B,即:A∩B=. (3)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通常 记作. (4)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记作?UA,即?UA=. (5)A∩B=A?,A∪B=A?. 4.集合的运算性质 A∪φ=,A∪A=,A∪B=, A∩φ=, A∩A=,A∩B=, A∪(?UA)=,A∩(?UA)=,?U(?UA)=. 1.由实数33 2, |, |, ,x x x x x- -组成的集合中,最多含有元素个 2.集合{x|x>1且x≤3,x∈N}中的元素有 3.已知集合S={x|x≤5 2},又a=3,则a与S的关系为 4.设集合A={x|x=2n+1,n∈Z},B={x|x=n+1,n∈Z},则集合A,B的关系是 5.已知集合M={x|-35},则M∪N=________. 6.已知集合A={x|x≤1},B={x|x≥a},且A∪B=R,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课堂提升 例1:集合A={0,2,a},B={1,a2}.若A∪B={0,1,2,4,16},则a的值是. 变式练习: (1)设a,b∈R,集合{1,a+b,a}={0, a b ,b},则b-a等于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