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副猪嗜血杆菌及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副猪嗜血杆菌及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副猪嗜血杆菌及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副猪嗜血杆菌及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副猪嗜血杆菌及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摘要: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的一种常在条件性致病菌,该菌引起的副猪嗜血杆菌病以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主要特征。对该菌的毒力因子进行了概述,以期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防治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致病菌毒力因子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格拉泽氏病(Glasser’s disease)。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1]引起,以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猪只发生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全身性疾病[2],死亡率较高。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一种常在菌,属于条件性和继发性病原菌,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侵入机体并引起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养猪业的新发细菌性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其十分娇嫩,对培养基的要求很高,分离培养往往不能成功,而且副猪嗜血杆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易死亡。

HPS属于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为形态多变、兼性厌氧、非溶血性、依赖V因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性、无芽孢的短小杆菌,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35~37℃,pH为7.6~7.8[3],临床上以5~8周龄的保育猪最易发病。多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人员对该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于该菌的研究还很浅,尤其是其致病机理、毒力因子等方面的认识还很少。

1 形态学、血清学及流行病学

1.1痛原形态学及培养特性

副猪嗜血杆菌是1922年首次由Schermer等分离到的一种细小杆菌,在显微镜下呈多形态,非溶血性,不运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型,革兰氏阴性,大小为1.5/um×(O.3~O.4)um。新分离的菌株多呈球杆状或双球状,有时可呈短链状,在陈旧培养物中多呈多形态,有长杆状和丝状。Hps属于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pH 7.6~7.8,C02 3%~5%。在适宜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呈圆形,隆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灰白色半透明,针尖大小,无芽孢,无鞭毛。

Hps培养条件严格,生长依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不需要X因子。在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较差,在加NAD、马血清的M96支原体培养基或加酵母浸出物的PPLO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如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培养,Hps在该菌两侧生长良好,菌落直径可达1~2 mm,形成卫星现象。蔡旭旺等[4,5]对该菌做了生化鉴定,结果为尿酶试验阴性、氧化酶阴性、接触酶试验阳性,可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D-核糖和麦芽糖等。

1.2血清学

传统的血清学分型方法是根据热稳定性可溶性抗原和琼脂扩散试验,已有15种血清型得到证实[6,7],同时20%以上的分离株不能分型[8]。目前,细菌的血清型已普遍作为其毒力的标志,不同血清型的Hps,毒力和致病力存在差异。研究报道SPF猪腹腔接种血清1、5、10、12、13、14型Hps后,在4 d内发病或死亡,这些菌株归类为高毒力菌株;接种血清2、4、15型Hps后,引起多发性浆膜炎但不致死,这些菌株归类为中等毒力菌株;接种血清3、6、7、8、11型Hps后,感染症状较缓慢或无临床表现,这些菌株归类为无毒力菌株[9]。

由于琼脂扩散试验的局限性,已有建议将其它技术如间接血凝试验(IHA)和协同凝集试验(CA)作为血清学分型的候选方法。协同凝集表现出多种交叉反应,而间接血凝试验提高了特异性反应,除了少数例外。90%以上的菌株可以通过间接血凝试验确定血清型,而琼脂扩

散试验只能确定63%的菌株血清型。目前,PCR-RFLP方法建立并应用于副猪嗜血杆菌流行病学分型,通过PCRRFLP对tbpA(编码转铁结合蛋白的基因)进行分析,从而对副猪嗜血杆菌菌株进行分型。101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有33种RFLP图谱,其中10株与标准株获得一致的图谱[10]。通过免疫扩散试验分型的66株分离株分为25种RFLP群,表明同一血清型副猪嗜血杆菌具有遗传多样性;而27株不能分型的分离株形成14种不同的RFLP群。以上结果表明,血清型和RFLP型没有直接的相关性,PCR—RFLP分析结果显示5型流行最广泛(占所研究的20.8%),其中包含血清4、5、13、15型和不能分型的分离株。

1.3流行病学

Hps是猪上呼吸道的正常定居菌,可以从1日龄健康猪的鼻腔、支气管分泌物,尤其是大支气管的分泌物中分离到本菌[11],也可以从患病猪肺中分离到本菌,但健康猪肺部分离不到。它可在特定条件下侵入机体从而引起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以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副猪嗜血杆菌侵入全身的有关机制还不清楚。Hps只感染猪,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可以影响2周龄~4月龄的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舍阶段发病,常见于5~8周龄,感染高峰通常见于保育期的4~6周,有些可早在保育舍内最初2周时就开始出现,并一直持续到肥育期早期,发病率可达40%,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12]。传统观认为格拉泽氏病是零星发生的,且与青年猪的应激有关。但目前此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呈现流行性。

2、致病因子的研究

人们推测,Hps毒力和致病性与细菌毒素有关,但至今这方面的报道很少。副猪嗜血杆菌属巴氏杆菌科,而巴氏杆菌科成员具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毒力因子如荚膜、菌毛、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s,LPS)、外膜蛋白(outermembrane protein,OMP)等。但是,副猪嗜血杆菌是否只产生这些毒力因子,以及它们与本菌的毒力是否有关,目前还知之甚少。

2.1 荚膜

据Little[13]和Morozumi等(1986)报道,分离自健康猪上呼吸道的大多数Hps都有荚膜,而从其他部位分离的菌株多数无荚膜。但是,通过活体内传代的方法可筛选出荚膜化的Hps 克隆,而在培养基上经多次传代后有荚膜细菌的数量减少。荚膜与其毒力之间的直接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外膜蛋白

Ruiz等研究结果表明[14],外膜蛋白与Hps的毒力有关,健康仔猪与患病猪分离的Hps OMP 不同,有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症状的猪分离的OMP基本相同。OMP蛋白共有8种,大小分别约为92、88、53、60、46、37、31、15 ku。Hps强毒株都具有一类分子质量在37 ku左右的蛋白质。Zucker等研究了副猪嗜血杆菌合成的脂多糖,结果发现有毒力菌株和无毒力菌株的脂多糖成分很相似[15]。据报道,不同血清型的菌株抗原性不同,毒力和免疫保护作用呈正相关。免疫动物的抗体主要针对OMP而不是脂多糖和荚膜多糖,证明OMP有更强的免疫原性,但OMP是否是主要的免疫原尚需进一步研究。

2.3 菌毛

菌毛是上呼吸道黏附因子,黏附后发生侵袭,进人体内,但侵袭机制不明。副猪嗜血杆菌在猪体内传代后形成纤毛样的结构,且可从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猪鼻腔内分离到Hps。Vahle等研究结果表明[16],从鼻腔中分离的副猪嗜血杆菌与急性化脓性鼻炎、鼻腔和气管黏膜的急性细胞肿胀及纤毛丢失有关,并推断黏膜的这些变化可能使副猪嗜血杆菌侵入机体并进入血流,且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均显示纤毛丢失和细胞变性的部位有副猪嗜血杆菌[17]。据研究者推测,副猪嗜血杆菌的一种可溶性毒素可能与所观察到的细胞病变有关。

2.4 脂多糖

脂多糖(LPS)可能是副猪嗜血杆菌的一个重要的毒力因子。但是,Zucker等(1996)并未发现副猪嗜血杆菌强毒株的LPS与无毒株的LPS有明显的差异。同样,Miniats等研究结果发现[18],用含有LPS和OMP抗原的菌苗免疫动物,有OMP抗体的猪才能抵抗强毒菌的攻击。这些事实表明,LPS不是副嗜血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之后,Amano等[19]进一步研究了LPS的致病作用,用血清5型菌株接种动物后发现,血液中LPS抗体的出现与血栓形成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关。现已清楚,副猪嗜血杆菌的LPS具有与其他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相似的活性。

2.5 转铁蛋白

铁是细菌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是由于宿主糖蛋白、转铁蛋白和乳铁蛋白的络合作用,细菌外环境的铁含量很少。Charlnad等的研究结果证明[20],猪血清中转铁蛋白受体的存在,并分析了两种转铁结合蛋白(tbp)的多肽结构分别是tbpA:94 ku;tbpB:94、60 ku。Hps 含铁细胞利用tbp提供细菌生长必需的铁离子,认为tbp在Hps感染宿主动物引起发病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2.6神经氨酸酶

神经氨酸酶是巴氏杆菌科成员的一个潜在毒力因子,与透过酶和醛缩酶功能一致,可通过清除宿主细胞的碳水化合物,从而发挥细菌毒力。而且神经氨酸酶还介导清除与宿主细胞糖原结合的唾液酸,从而暴露出细菌定居或侵入宿主细胞所需的受体,并通过降低粘蛋白的粘性来干扰宿主的防御系统[21]。Carol 等[22]从HPS 的细胞膜上抽提并纯化了神经氨酸酶,与哺乳动物的大多膜结合神经氨酸酶相反,该酶抽提后很稳定,进一步推动了HPS致病因子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袁森泉.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诊断与防制策略.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3(2):59~61.

[2]李井怀,王威,李志发,等.仔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吉林畜牧兽医,2009,30(7):24.

[3]郭时金,周春凤,霍芳.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 猪场兽医,2010,249(1):60~61.

[4]蔡旭旺,Simone Oliveira,Carlos Pijoan.副猪嗜血杆菌:诊断、流行病学和防制的新趋势[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4,24(6):49~56.

[5]蔡旭旺,陈焕春.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危害及其防治策略[J].养殖

与饲料,2004(6):34~37.

[6]Kielstein P,Rapp-Gabrielson V.Designation of 15 serovars of Haemophilus parasuis on the basis of immunodiffusion using heatstable antigen extracts[J].J Clin.

[7]Morozumi T,Nicolet J.Some antigenic properties of Haemophilus parasuis and a proposal for serological classification.J Clin Microbiol.1986,23:1022~1025.

[8]张海花,童富淡,朱家新.副猪嗜血杆菌分型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国兽医学报,2006,26(4):454-456.

[9]母安雄,应小飞,陶益,等.副猪嗜血杆菌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5,32(11)t48~50.

[10]Redondo V A P.Mendez J N.Blanco N G Typing of Haemophilus parasuis strains by PCR-RFLP analysis of the tbpA gene 2003

[11] Simone Oliveira,Lucina Galina,Isabel Blanco,et al. .Naturally - farrowed,artificially –reared pigs as an alternative model for experimental infection by Haemophilus parasuis[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2003;67:146-150.

[12] 斯特劳, 阿莱尔, 蒙加林, 等. 猪病学(第8 版)[M].赵德明, 张仲秋, 沈建忠译.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8, 407-416.

[13]Little T W A.Haemophilus infection in pigs.Vet Rec,1970,87:399~402.

[14] Ruiz A ,Oliverira S , Torremoerll M ,et al. Outer membrane protein and DNA profiles in strains of

Haemophilus parasuis recovered from systemic and respiratory sites.

J Clin Microl,2001,39:1757~1762.

[15]Zucker B A,Baghian A,Tarux R,et a1.Detection of strain-specific antigenic epitopes on the

lipo-oligosaccharide of Haemophlius parasuis by use of monoclonal and polyclonal antibodies.Am J Vet Res,1996.57:63~67.

[16]Vahle J L,Haynes J S,Andrews J J.Interaction of Haemophilus parasuis with nasal and tracheal mucosa of following intranasal inoculation of cesarean derired colostrum deprived(CDCD) swine.Can J Vet Res,1997,6l:200~206.

[17] 季芳,宋长绪,杨增岐.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研究进展.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4,29(1): 19~22.

[18]Miniats O P.Smart N L.Rosendal S Corss protection among Haemophilus parasuis starins in immunized gnotobiotie pigs 1991

[19]Amano H.Shibata M.Takahashi K Effects on endotoxin pathogenicity in pigs with acute septicemia of Haemophilus parasuis infection 1997

[20] Charlnad N ,D Silva C G,Dumont R A ,et al. Contactdependent acquisition of transferring boundiron by two strains of Haemophilus parasuis. Can J Microbiol, 1995,41:70~74

[21]华升,梅书棋,曾德芳,等.副猪嗜血杆菌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2006,27(11):107~110

[22] Carol A L ,Eric R V. Purification and renaturation of membrane neuraminidase from Haemophilus parasuis. Veterinary Microbiology,2003,54:79~87

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 Haemophilus Suis 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引起肺的浆膜和心包及腹腔浆膜和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为特征的呼吸到综合症。 一、病原 副嗜血杆菌目前暂定为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镜下本菌有多种不同形态,从单个的球杆菌到长的、细长的以及丝状菌体。无鞭毛,无芽孢,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美蓝染色呈两极革兰氏染色阴性。 本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PH7.6-7.8。初次分离培养时供给5%-10%CO2可促进生长。本菌生长时需要X因子和V因子。血液培养基上该菌落不出现溶血现象。 本菌存在大量的异源基因型,天然存在各种血清型,有15种血清型,4、5和13型常见。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可将61个菌株分为29个型。但各型毒力差别很大,某些血清型致病力较强。本菌已在猪群中存在,时而侵入猪群中,可能导致猪群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 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中易死亡,60℃5-20分钟被杀灭,4℃存活7-10天。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本菌对阿莫西林、泰农、红霉素、林可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 二、流行病学 1、易感性:仔猪敏感,尤其断乳后10天左右多易发病。 2、传染源:患病或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细菌寄生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内。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其它传染途径如消化道等亦可感染。 4流行特点:在一个猪群中,副嗜血杆菌的致病作用是影响其他许多全身性疾病严重程度和发生发展的因素,这与霉形体肺炎日趋流行有关,也与病毒型呼吸道病原体有关,其中有繁殖呼吸道综合症(PRRS)病毒、猪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冠状病毒。副嗜猪血杆菌与霉形体混感在一起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Kobayashi等,1996)。应引起注意。 三、临床症状 本病多因被PRRSV等病毒类和霉形体感染后猪场的仔猪发生和流行,多呈继发和混合感染,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人工接种试验潜伏期2-5天,一般几天内发病,出现体温升高40℃以上,食欲不佳,精神沉郁,有的四肢关节出现炎症,可见关节肿胀、疼痛、起立困难(图29-1),一侧性跛行。驱赶时患猪发出尖叫声,侧卧或颤抖、共济失调,患猪逐渐消瘦,被毛粗糙,起立采食或饮水时频频咳嗽,咳出气管内的分泌物吞入胃内,鼻孔周围附有脓性分泌物,并有呼吸困难症状,出现腹式呼吸,而且呼吸频率加快,心律加快,节律不齐,可视粘膜发绀,最后因窒息和心衰死亡。如出现急性败血病时,不出现典型浆膜炎时而发生急性休克肺死亡,剖检为急性肺水肿。 四、病理变化 全身淋巴结肿大,如下颌淋病、股前淋病(图29-2)、胸前淋病(图29-3)、肺门淋病、胃门淋病、肝门淋巴,切面颜色一致为灰白色。胸膜、腹膜、心包膜以及关节的浆膜出现纤维素性炎。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浆膜的浆液性或化脓性的纤维蛋白渗出物,外观淡黄色蛋皮样的薄膜状的伪膜附着在肺胸膜(图29-4)、肋胸膜(图29-5)、心包膜(图29-6)、脾(图29-7)、肝与腹膜、肠(图29-8)、以及关节等器官表面,亦有条索状纤维素性膜。一般情况下肺和心包的纤维素性炎同时存在。组织学显微镜下观察渗出物为纤维蛋白和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图29-9、图29-10)。 五、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以及尸体剖检为基础,以细菌培养做诊断是必要的。但细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

副猪嗜血杆菌 ?症状 沉郁、呼吸频率增加、倦怠 神经症状很轻 关节炎 发热 关节肿胀、跛行、震颤、共济失调、苍白 呼吸困难、叫声嘶哑 斜躺 后备母猪可发生流产, 有时抗生素控制后,其后的产仔也可发生严重感染 保育猪咳嗽、呼吸困难 生长不良,被毛粗乱 ?病理变化 纤维素性化脓性多发性浆膜炎 多发性关节炎 脑膜炎 鉴别诊断: H. Parasuis应该与链球菌病、猪丹毒、猪放线杆菌病、猪霍乱沙门氏菌感染 滑膜支原体也可引起3~10周龄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免疫 目前尚无通用有效的疫苗: 有15 种血清型不同的抗原,某些血清型还有抗原型亚型 用一种血清型制备的全菌死苗,接种后不一定能提供对其它血清型的保护力,甚至不能抵抗同一血清型的亚型 异源性保护作用很弱, 因此,可以使用自家组织灭活苗 ?药物预防对副猪嗜血杆菌有效的药物:很多易产生耐药性 阿莫西林、氟喹诺酮类、先锋类、氟甲砜霉素 在发病前用药如: 断奶后连续添加支原净100 ppm + 先锋4 号100 ppm 或支原净100 ppm + 氟甲砜霉素100 ppm 或支原净100 ppm + 环丙沙星250 ppm ?治疗一旦发病,治愈的可能性很小 但应该注意,不仅发病猪要治疗,而且同栏甚至同舍的猪也要治疗 (诺华) 副猪嗜血杆菌(Glasser) ?1910 K Gl?sser 首先报道该病; ?全球流行;

?国内目前呈上升趋势。 Epidemiology –猪上呼吸道常在细菌; –母源抗体可以避免发病; –母源抗体可以保护6-8周龄的仔猪。 ?临床症状: –呼吸困难,消瘦,跛行,被毛粗乱; –急性死亡; ?剖检变化: –心包炎,关节炎,胸膜炎为其特征性病变。 ?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 –7周龄以前发病,则重点免疫母猪;8周龄以后仔猪发病,则免疫母猪和仔猪;–母猪免疫程序: ?首先全群母猪,在产前2个月首免,1个月加强免疫一次; ?以后,每次产前1个月免疫一次; –仔猪免疫程序: ?在常发病前7周首免,间隔2-3周后加强免疫一次。如仔猪10-11周出现临 床症状,则3-4周首免,3周后加强免疫一次。 (陈西钊) 副猪嗜血杆菌 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猪放线杆菌已成为了养猪业的重要病原菌,尤其在高健康猪场中更是如此。 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成了最为常见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传染性病原体。 1910年以来,副猪嗜血杆菌被认为是猪Glasser病的病原菌。 近10年来此病在保育期仔猪中的发生率突然增高,并且通常都与猪繁殖呼吸综合征有关。 这一事实,加上Glasser病在高健康猪群中的高发生率,表明可能还有其它因素有利于发生与副猪嗜血杆菌有关的疾病,比如: 1、断奶日龄提早; 2、猪群中存在该菌的强毒菌株或血清学变种; 3、猪群中低胎次母猪占的比例较高; 4、猪群中存在免疫抑制性因子。 致病机理的新观点 G lasser病流行病学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副猪嗜血杆菌在幼猪体内的定居 模式所致,而这些定居模式则受到管理方法(比如隔离或早期断奶)的影响。这些方法可以归纳为: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观察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观察 【摘要】在猪的饲养过程中,发现部分哺乳仔猪和保育阶段的小猪持续出现主要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以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经过对病猪进行临床剖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实验和PCR方法的检测,确定该传染病主要是由副猪嗜血杆菌所引起。 【关键词】临床剖检;细菌分离培养;PCR方法;副猪嗜血杆菌 随着世界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副猪嗜血杆菌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养猪业较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1]。由于饲养环境的局限和其它的呼吸道疾病的混合感染,使得该病逐渐呈现流行趋势,对养猪业的危害也日益严重。近期,在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接受一送检病猪,根据畜主口述和临床观察,部分哺乳仔猪和保育阶段的小猪持续发生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废绝、被毛粗乱、咳嗽、气喘,关节肿大、跛行,眼结膜发绀、嗜睡和神经症状、腹泻等症状,少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发病猪病死率高达40%以上。我们通过临床剖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和PCR方法鉴定,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和多病原的混合感染。 猪只发病快,体温升高40.5℃~42.5℃,病猪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被毛粗乱,腹式呼吸,挤堆,卧地不愿起,当站起来时腿发抖,站立不稳,常可见腕关节和跗关节肿大,关节腔有积液;呼吸困难,后期腹式呼吸甚至张口喘气,有的病猪耳稍发紫,眼脸周围皮下水肿、鼻腔、眼有较多的分泌物;部分病猪出现拉稀,濒死猪皮肤发黄。部分出现神经症状,震颤,共济失调,死前呈角弓反射,转圈、四肢划水样,也有部分患猪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在心包、胸膜、和腹膜等处可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也可能涉及脑膜和关节表面,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病猪胸腹腔以及心包内有大量积液,积液呈淡黄色,有的呈胶胨状;脏器表面大量纤维素性渗出;肺与胸腹膜发生粘连,肺脏大面积坏死,有肉变或虾肉样实变;部分病死猪肝脏表面纤维素性渗出严重,肝脏发黄且易脆,胆囊肿大;脾出血性梗死,边缘有小锯齿状突起;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斑或有白色坏死灶,肾皮质出血,乳头有出血点;膀胱壁增厚,且内壁有出血点;脑表面有出血点。病理解剖、细菌分离和PCR方法鉴定如下: 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在TSA培养基上有副猪嗜血杆菌的典型菌落,通过生化试验,其结果符合副猪嗜血杆菌的生化特性。通过PCR方法的鉴定,获得824bp 的条带,与预期的目的DNA大小一致。虽然本病例是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但由于副猪嗜血杆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较严重,掩盖了其它病原对猪体造成的损害,故从临床剖检上只能看到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典型症状。由于本病原是一种存在于上呼吸道的共栖菌[2],只在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疾病,因此,人们常常会忽视本病的潜在危害。在我国,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密集饲养[3],猪场一旦感染该病,即呈带菌状态,很难得到根除。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生呈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主要临诊症状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共济失调和被毛粗乱等。剖检病理变化表现为胸膜炎、肺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此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可以引起败血症,并且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该病于1910年由Glasser首次报道,因此又称为格拉斯氏病(Glasser’s disease),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也从部分规模化养猪场中分离到该菌。 一、病原学 起初该病病原菌被称为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suis)或猪流感嗜血杆菌(Hae-mopilus influenza swine),后来证明了其生长不需要X因子(血红素和其他卟啉类物质),因而被更名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ilusparasuis)。目前,在巴斯德菌属中,副嗜血杆菌的分类学位置仍未确定。 副猪嗜血杆菌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从单个的球杆菌到长的、细长的以致丝状的菌体,革兰氏染色阴性,通常可见荚膜,但体外培养时易受影响。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不需要血红素和其他卟啉类物质(X因子)。尿酶试验阴性,氧化酶试验阴性,接触酶试验阳性,可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D-核糖和麦芽糖等。在血液培养基和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小而透明,在血液培养基上无溶血现象;在葡萄球菌菌台周围生长良好,将副猪嗜血杆菌水平划线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再挑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垂直于水平划线,37℃培养24~48h,呈现出典型的“卫星生长”现象,并且不出现溶血。 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因而给本病的诊断带来困难。副猪嗜血杆菌普通琼脂平板不生长,血平板上生长贫瘠,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生长缓慢。副猪嗜血杆菌生长严格依赖V因子。在含有V因子的血琼脂平板或巧克力琼脂平板生长良好,24~48小时培养形成灰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的,边缘整齐、光滑,圆形,微隆起的露珠样菌落。直径0.5~1mm。血平板上无溶血现象。 V因子需要试验,副猪嗜血杆菌生长需要V因子,生长呈“卫星现象”。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划线培养,生长呈“卫星现象”。 该菌的血清型复杂多样,按Kieletein-Rapp_Gabriedson(KRG)琼脂扩散血清分型方法,至

正确认识副猪嗜血杆菌病

正确认识副猪嗜血杆菌病 近期很多吧友咨询副猪这个病,所以今天小编再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病的有关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个很老的疾病,从几十年前名不见经转的猪多浆膜炎综合症变为现在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副猪,是为什么? 大量的书籍资料里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病进行了专业的阐述,但是因为缺乏临床上的研究和临床上专业的认识使这个病被误读和被夸大和被忽视,我以一个临床兽医从临床的认识方面对这个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认识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几个关键点是: (一)、此病病源广泛存在自然环境中,多数健康猪体内有这种菌群存在,只有猪受到外因至使抵抗力下降(断奶换料,运输,疾病等各种应激因素)从细菌才会侵入机体内迅速曾殖,大量分泌毒素致使猪发病,此病急性重型多发生于40—70日龄的保育猪,以病菌侵入猪肺,心引起肺严重水肿迅速多数在发病后三至六小时死亡有的会突然死亡,死亡率超过90%此型发病后几乎没有药物可以缓解,其他型的此病和慢性的多数可以治愈。 (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多见于断奶,防疫,运输,发生其它病后并发,用高浓度消毒药带猪消毒等后发生,尤其是用高浓度消毒药带猪消毒后可以促进此病的发生。 (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是此病菌在侵入部位形成浆液纤维病灶,按病灶形成部位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表现,有的猪可以发生多个病灶而同时表现多个症状。 1、仔猪发生单个耳朵水性肿胀,是此菌侵入耳部引起,多发生于15—50天的猪,可以不用治疗,自己痊愈。 2、小猪逐渐消瘦,腹水胀大,是病灶发生在猪腹腔引起,可以先放水后,腹腔注入磺胺六甲治疗,部分可以治愈。 3、猪表现肺水肿,心包炎的,肺表面有一层纤维膜,心脏上也有一层纤维膜,严重的整个肝脏都被很厚的纤维膜包裹,发病急,死亡快。治疗时注射大剂量的青霉素或磺胺甲氧达秦,加速尿可以有一部分得以缓解恢复。 4: 有的在腿关节下出现病灶肿块引起跛行,出现在腰部发生瘫痪的,出现在脑部出现脑炎的可以在初期用三天大剂量青霉素后会慢慢恢复或用磺胺类药五天也会慢慢恢复(四)、副猪嗜血杆菌病可以发生在10天以上任何年龄的猪。在40—70天的小猪中多发,并且可能会成地方性流行,其它猪多是零散发病,在大猪中除非继发于其它病不然不会流行。 (五)、副猪嗜血杆菌病可以和支原体,蓝耳病,流感,链球菌等多种病同时发生成混合感染,其症状随原发病的症状有很大差别。 二、副猪嗜血杆菌的防治: 此病属于典型的管理不当引发的疾病,饲养经验不足,过于管理,过于追求饲料的高蛋白,过于追求猪的生长速度,过于要求卫生的干净度,过于频繁的注射疫苗,过高的消毒药浓度的带猪消毒,长途运输后没有进行未病的防治都是引起这个疾病的原因,这个病血清型种多,疫苗的防治效果有限,并且成本高,我不建议使用,而合理的饲养管理,是最基本有效的,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结合,个体治疗是猪场防止此病的基本原则。此病对一般抗菌药物都比较敏感,用药预防效果显着,建议不要带猪消毒,在断奶转群和运输后立即投服磺胺类药物或四环素类药物可以减少发病,治疗时不用退热药可以增加治愈率,最好不同时

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体会

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体会(附图片和文字说明) 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体会 李国友 (金源种猪繁育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牡丹江157032) 兽医人技术联盟_中国专业兽医人的技术交流平台'A'z+@*m;G;r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革拉泽氏病,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高达到50%。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被毛粗乱,食欲不振,厌食,反应迟钝,疼痛(由尖叫推断),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侧卧,随之可能死亡。发热、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和被毛粗乱是主要的临床症状。肉眼可见的损伤主要是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可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这些浆膜包括腹膜,心包膜和胸膜,这些损伤也可能涉及关节表面,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 今年6月下旬天气开始热起来,而且一直到8月中旬,就下了两次雨,34℃~35℃的温度,人热的难受,所养的猪也出现反应,吃食减少,育肥猪咳嗽的数量增加。7月3日剖检产室仔猪,发现仔猪能剖出肺部尖叶、膈叶、心叶的少量“肉样变”,这不是一个好的苗头,因为已经一年多没在产室剖检出肺部的“肉样变”了,所以管理人员及时坐下来沟通这个异常情况,讨论后做出一个决定,把原先产室哺乳仔猪撤下来的气喘苗重新做上(7日龄),而常规的仔猪45日龄气喘苗不变,育肥和保育猪加强药物的保健措施,兽医对以后产室死亡的仔猪剖检时注意观察肺脏“肉样变”的情况,以便针对具体发展情况进行方案调整。通过以后的剖检统计,没有再发展,出现的比例很小。但是死亡的保育猪,肺脏严重的感染,而且在8月初见到胸膜肺炎和腹膜炎的剖检变化,保育猪出现一部分喘的,而且这部分猪用了一些药

副猪嗜血杆菌病和链球菌病的区别

副猪嗜血杆菌病和链球菌病的区别 执业兽医师张良勇和大家共同学习 副猪嗜血杆菌病和链球菌病是夏季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二种疾病的病原均是条件致病菌,亦是典型的继发感染性疾病,且二者的临床症状有较大的相似性,对很多养殖朋友来讲,仅凭临床症状难以区分,而条件又有限难以将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测,因此,有必要对两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总结,并区分。 1、发病症状的区分 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迅速,感染病原后几天内就发病,出现体温高、反应迟钝,运动时或迫起时发出尖叫(疼痛),某些猪由于发生脑膜炎而表现肌肉震颤、麻痹、惊厥。副猪病猪四肢关节肿大,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眼睛灰色或褐色,个别有眼球突出,而后渐行性消瘦,最后死亡,从发病到死亡时间较长。 链球菌病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患猪体温升高,被毛粗乱,食欲不佳,逐渐消瘦。病猪眼睛潮红,脑膜炎型链球菌时猪眼球会斜向一方。 2、关节部位症状区分 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关节炎、跗、腕关节肿大、剧痛、瘸腿,用手一捏,疼得尖叫;剖检关节腔内有浆液性纤维蛋白渗出物,关节腔润滑液增多,积液为清亮或微黄;副猪的关节肿大一般是对称性的,而链球菌则不一定。

关节型链球菌关节腔积液是化脓型,比较浓稠,色泽深。链球菌引起的关节炎关节肿大,初期坚硬、温度升高,后期变软,触之有波动感,针刺流脓,有时伤口破溃后浓汁会自动流出;少数变硬、皮肤增厚;剖检滑液浑浊,有黄白色奶酪样块状物,关节周围皮下胶样水肿,有化脓性坏死灶,严重者关节软骨坏死。 3、心脏变化区分 副猪嗜血杆菌病形成“绒毛心”,链球菌病形成“铠甲心”,这是因为副猪嗜血杆菌病以渗出为主,是心包炎,心肌表面形成绒毛,心包与心肌之间是淡黄色渗出液、不粘连。 链球菌病是心肌炎,心肌渗出为主,所以心包与心肌粘连。 4、渗出液区分 副猪嗜血杆菌病腹腔有明显的纤维素性渗出,常出现腹腔脏器与腹膜粘连,严重的剖开腹腔后看不见腹腔脏器,整个腹腔脏器被黄白色纤维素性伪膜包裹,并且腹水严重,伴发怪臭味。 链球菌病也出现腹膜炎,但纤维素性渗出较少,主要以出血性炎症为主,并且没有太多的腹水。 5、用抗生素治疗辨别 链球菌感染用一般抗生素就能看到效果,副猪不行。 6、死亡后表现 副猪嗜血杆菌病为猪病死后体表不变色。链球菌病为病猪死后体表紫红色,尤其腹下颜色更深。

副猪嗜血杆菌病剖析

副猪嗜血杆菌病剖析 猪副嗜血杆菌病(Hps)又称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革拉瑟氏病。全世界均有发生。从06年至今,全国各省受到高热病(变异的蓝耳病)感染之后免疫力大为下降,许多疾病接踵而至,其中猪副嗜血杆菌病就是并发症之一。 一、病原: 副猪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 二、诱因: 1、猪发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包括温和型)、猪流感、喘气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时免疫力、抵抗力下降,副嗜血杆菌就会趁虚而入或由亚临床转变为临床状态。 2、本菌属于条件性细菌,饲养环境不良时本病多发。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诱因。 3、本病在没有免疫力的猪场容易受到侵袭,老猪场有一定的抵抗力。 三、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取决于炎性损伤的部位。病猪一般发热(40.5-42℃),仅发生关节炎的体温基本正常,病猪厌食,咳嗽,呼吸困难,严重的可见血性泡沫;关节肿胀,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摸之有痛感(猪躲避或尖叫),无明显脓液积存,四肢僵直跛行,颤抖,共济失调;中后期大部分病猪耳朵、腹部皮肤及肢体末端等发

绀,指压不褪色,有的可能死亡。病程较长猪只的体温大都正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被毛粗乱,其行为主要表现为跛行、关节肿胀。总之,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被毛粗乱是其主要的临床特征。 2、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不吃,呼吸困难,腹式呼吸,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有的猪只突然瘫痪,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有的猪只死亡前后嘴角会有血性泡沫流出。 3、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甚至衰竭而死亡,公猪慢性跛行。 4、在产房常可以发现临产前后的母猪突然无法站立,这时应该考虑此病。 四、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浆液性或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有的还可见脑膜炎。在这些损伤部位可见数量不等的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致在胸腔、腹腔、关节腔等部位有不等量的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有的呈灰绿胶胨状。即呈浆液-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嗜中性粒细胞和少量的巨噬细胞。 五、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细菌分离鉴定。(细菌分离培养比较困难) 六、鉴别诊断:

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 形态染色 副猪嗜血杆菌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呈短杆状,也有细长、丝状的菌体。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无芽孢,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有菌毛,特殊培养条件下可产生。 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副猪嗜血杆菌普通琼脂平板不生长,血平板上生长贫瘠,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生长缓慢。副猪嗜血杆菌生长严格依赖V因子。在含有V因子的血琼脂平板或巧克力琼脂平板生长良好,24~48小时培养形成灰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的,边缘整齐、光滑,圆形,微隆起的露珠样菌落。直径0.5~1mm。血平板上无溶血现象。 V因子需要试验,副猪嗜血杆菌生长需要V因子,生长呈“卫星现象”。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划线培养,生长呈“卫星现象”。 致病力与毒力 构成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因素一般认为是荚膜、外膜蛋白和脂多糖(LPS)。机体免疫主要以体液免疫为主。机体产生抗体主要是针对荚膜多糖和外膜蛋白,且外膜蛋白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根据热稳定抗原的差异,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至少15个血清型,有些分离株(约25%)无法定型。目前的优势菌株为4型和5型。不同血清型毒力存在差异,1,5,10,12,13及14型为高毒力;2,4,15型为中等毒力;其他血清型视为无毒力。 神经氨酸苷酶(唾液酸酶)是巴氏杆菌科其他细菌的一种潜在的毒力因子。绝大多数(90%以上)新分离的副猪嗜血杆菌产生神经氨酸苷酶,被认为是HPS 的毒力因子之一。 副猪嗜血杆菌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构成正常菌群,被视为条件性致病菌。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格氏病(Glaesser’s disease),特点是发热,关节肿胀,呼吸系统紊乱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理变化可见多发性浆膜炎,包括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以及关节炎等。本病多发生在断乳后和保育期间,应激因素常是发病的诱因。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常与某些病毒感染,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并发或继发,也常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混合感染。 免疫防治 疫苗的使用是预防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国外较广泛应用灭活疫苗。疫苗免疫在不同的血清型之间所产生的交叉保护率很低,加之有些菌株不能分型的影响,提倡应用地域性灭活疫苗或多价(型)特异性疫苗免疫。 1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方案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方案 副猪嗜血性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猪多发性浆膜炎与关节炎,主要是以肺的浆膜和心包以及腹腔浆膜和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为特征的呼吸道综合征。本病一般呈散发性,发病率不定,多发生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尤其是断奶期间的子猪,并且本病常继发或混合感染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猪流感等疾病。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猪发热达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鼻孔流脓性分泌物,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尤其是膘情较好的猪发病较厉害,病情较严重,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 剖检主要表现为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多见纤维素性或浆液性渗出,胸水腹水增多呈淡黄色,有的肺肿胀,出血,淤血,与胸膜发生粘连,腔囊(包膜)内有纤维素性或浆液性分泌物,全身淋巴结肿大,尤其是下颌、股前、肺门等处,切面呈灰白色。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诊断该猪群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取病猪的心血、肝、肾、淋巴结进行涂片或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见到革兰氏阴性的细小杆菌,以纤细杆状者居多,个别呈两极染色的球杆状,间有长而弯细状菌体。 细菌分离培养:(1)取病猪的心包液,肺、关节腔内容物,分别接种于血液平皿培养基上37℃培养24小时~48小时,生长出小而透明菌落,不出现溶血现象,挑取菌落,涂片镜检,菌形与直接涂片一致。(2)将分离纯化的细菌与葡萄球菌共同接种培养可形成卫星现象。(3)将分离菌分别接种于普通巧克力琼脂斜面和经高压蒸汽(120℃30分钟)加热的巧克力琼脂斜面,于37℃培养24小时,该菌在仅含X因子的高压巧克力琼脂斜面上生长良好。 生化鉴定,细菌纯化培养后,分别接种系列生化培养基,结果表明,该菌不发酵碳水化合物,M.R.、V-P、醋酸铅试验呈阴性反应,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也写作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格拉泽氏病或革拉泽氏病(Glasser's disease)。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 HPs)引起的猪的疾病,表现为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脑膜炎等。副猪嗜血杆菌病曾一度被认为是由应激所引起的。 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 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为格兰氏阴性菌,非溶血性,NAD依赖型细菌。副猪嗜血杆菌属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巴斯德氏菌目巴斯德氏菌科嗜血杆菌属。 副猪嗜血杆菌有多种不同形态的细菌,无鞭毛,无芽胞,新分离的致病菌有荚膜。在巧克力培养基和金色葡萄球菌共同培养时,会在金色葡萄球菌菌苔附近呈卫星生长,菌落直径达1~2毫米。 此病原菌与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suis)十分相似,但猪嗜血杆菌在生长过程中需要X因子(血红素及其它卟啉类物质)和V因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而副猪嗜血杆菌只需要V因子。拉丁名中的“para”表示微生物生长不需要补充X因子。 副猪嗜血杆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易死亡,60℃可存活5~20分钟,4℃可存活7~10天。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副猪嗜血杆菌对结晶紫、杆菌肽、红霉素、林可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等药物敏感。本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比较敏感,对部分氨基糖苷类药物已具抗药性。由于氨苄青霉素价格较低廉,养猪场可能曾经大量使用氨苄青霉素,本菌对氨苄青霉素已具耐药性。 病原学 根据Kielstein, P等的报道,至少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5个血清型,另有20%左右的分离株不能分型。不同血清型的毒力情况如下: 强毒力中等毒力无明显症状 致死多发性浆膜炎,不致死无临床表现和病变 1, 5, 10, 12, 13, 14 2, 4, 8, 15 3, 6, 7, 9, 11 在西班牙、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和中国,4型和5型是主要分离株,而澳大利亚和丹麦的主要血清型为5型和13型。 流行病学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通过空气、猪与猪之间的接触及排泄物进行传播,主要传染源为病猪和带菌猪。 副猪嗜血杆菌病通常只感染猪,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通常情况下,母猪和育肥猪是副猪嗜血杆菌的携带者。 副猪嗜血杆菌病可影响2-4周龄猪,主要在断奶后和保育期间发病。感染高峰为4-6周龄的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率在10%~15%,严重时病死率可达50%。

有关副猪嗜血杆菌疫苗的常见问题

有关副猪嗜血杆菌疫苗的常见问题 1.目前市场上有哪几种商业化的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各有什么特点? 目前市场上有三种商业化疫苗,两种进口,一种国产,分别来自勃林格、海博莱以及华中农大所属的武汉科前公司。 勃林格: 根据农业部公告691号,其所用菌株为Z-1517,首先是一个单价苗,单个菌株,至于是什么血清型,无人知晓,他们也没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佐剂:IMPRAN, 油包水佐剂 适应:3周龄以上猪。 华中农大武汉科前公司: 菌株为血清4型和5型,双价疫苗 佐剂:油佐剂 适应:2周龄首免,3周后二免。 海博莱喜副安: 双价疫苗,1型和6型 佐剂,非油性,氢氧化铝 适应:所有母猪以及1周龄以上仔猪。 2.猪场常见的血清型是哪几种,血清与交叉保护作用有何关系? 我国猪场常见的血清型是4型、5型和13型,还有一些分离菌株无法分型。血清型是进行细菌分类的标志。血清分型的特异性抗原为一种热稳定性多糖,可能为荚膜(Capsule)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 而产生保护作用的抗原成份为外膜蛋白OMP,也就是说保护性抗原和血清型抗原是两种不同的抗原。 即使血清型相同,如果疫苗的保护性抗原与猪感染的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不一致的话,疫苗也没有保护作用,而即使血清型不一致,保护性抗原一致的话,即可产生保护作用。如图1所示。2号菌株与感染猪的血清型不一致,但是保护性抗原相同,即可产生保护作用,相反,4号菌株制成的疫苗虽然与感染猪的血清一致,但是保护性抗原不同,所以该疫苗对猪没有保护作用。 所以现在学术界更倾向于应用基因分型的方法取代血清分型的方法 此外,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培养难度很大,即使是专业的实验室也很难分离成功,更不要说鉴定血清型了。 因此,很多猪场并不了解本场的血清型,而鉴定血清型更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谈论血清型没有太大的意义。 最后,在一个猪场甚至同一头猪身上可能存在不同的血清型,到底哪种是致病性的取决于分离的部位,有时分离到的不一定是致病性的。 以上原因决定对于猪场来说,实际应用效果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否则就是空谈,猪场需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 与治疗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核心提示:副猪怎么治副猪有什么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用什么药最近很多网友都发出这样的疑问,为此,中国猪病网特策划此期副猪嗜血杆菌病专题,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做好副猪的防御工作! 近年来众多猪场发现了一种以体温升高、畏寒迭堆、皮肤潮红、耳朵发绀、咳嗽喘气、呼吸迫促、被毛粗乱、皮肤苍白、渐进性消瘦、有的关节肿痛、跛行。最后拉黄色稀便衰竭而死等症状的疾病,有的认为是圆环病毒病、伪狂犬、蓝耳病(高热病)的共同危害,有的认为是发生了流感,有的则认为是附红细胞体病.也有的认为是链球菌病。说法不一,防治措施各异,结果均失败告终。根据笔者临床实践,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并按本病防控办法予以处置.最终得到控制。最近又在韶关地区一些猪场出现类似情况,笔者采取同样的处置办法,结果令人满意。由此,笔者认为这其实都是副猪嗜血杆菌病惹的祸!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世界性分布的条件性疾病,许多猪场都有它的存在。近年来我国养猪业发展很快,而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却相对滞后,饲养环境条件恶劣,疫病日益复杂,猪群健康水平下降,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就为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创造了条件。事实上。不少猪场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本病,只是受到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复杂疾病所掩盖而被忽视或造成误珍误治使之得以流行与蔓延。可以说,本病已成为当前猪场最危险的细菌性疾病而不为部分养猪朋友所关注所认识。若再不引起足够关注,后果将不堪设想。现将本病的传播特点、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病原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格来西氏)病。其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 本病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和13最为常见。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更甚,因而给本病的实验室诊断和免疫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由于本菌对抗生素极易产生耐药性,也给治疗工作造成极大麻烦。 本病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易死亡.60℃可存活5—20分钟,4℃可存活7~10天,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灭。 本菌对氟喹诺酮类、头孢类、增效磺胺类、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土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大多数菌株对红霉素、氨基苷类、壮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极易产生耐药性。往往对发病初期敏感的药物,后期就有了耐受性,尤其是猪场长期而普遍使用的氨苄青霉素.本菌已对其产生了耐药性。 二、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传染源,一般通过呼吸系统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染。2周到4月龄的猪都可能发生感染.但以5~8周龄的断奶保育仔猪最为多见.以致一些猪场的保育舍和生长舍猪群的死淘率因之而大大增加,给猪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时哺乳仔猪也会发病,尤其是免疫水平较低的初产母猪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