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数的概念_教学设计

对数的概念_教学设计

对数的概念_教学设计
对数的概念_教学设计

§2.2.1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 课题:对数的概念

2. 课时:1课时

3. 年级:高一年级

4. 模块:高中数学必修1

5.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

6. 所属章节: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

7. 课型:新授课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1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1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这既是对指数概念和指数函数的回顾与深化,同时也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与函数的一般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完成了分数指数幂和指数函数的学习,了解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经历过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对数概念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此前,学生已学习了指数及指数函数,明白了指数运算是已知底数和指数求幂值,而对数则是已知底数和幂值求指数,二者是互逆的关系.对数概念的学习,既加深了学生对指数的理解,又为后面对数的运算性质及对数函数的学习做了充分准备.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对数的概念,会运用中英文进行阐述;

(2)理解对数式和指数式之间的关系,会进行两者之间的转化;

(3)能运用指对互化求解对数式中的未知数,了解对数恒等式.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对互化,让学生体会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2)通过对数恒等式的探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先猜想后证明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史的穿插讲解,让学生感受对数的发现的重要性;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指对互化,学会用相互联系的观点辩证的看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数概念的理解、指数式和对数式的互化;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形成、指对互化的应用.

六、设计思想

在对数的概念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利用指数与指数函数相关知识生成对数的概念.利用数学史和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对数式与指数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自然对数和常用对数.在指对互化应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体会运用从特殊到一般、先猜想后证明等数学思想方法,将对数这一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七、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内容编排上以情境或问题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师生活动中强调学生主体思考发言,教师总结点评的思想.教学工具主要利用PPT.

八、教学过程

(预习教材P

,可结合pre-calculus 教材P对相关英文表达进行了解)

附录1. 计算筒图片

附录2:对数式与指数式关系

附录3:课后作业

1. 对数式2log (5)a a b --=中,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5)-∞ B .(2,5) C .(2,)+∞

D .(2,3)(3,5)

2. 将下列指数式化成对数式,对数式化成指数式. (1)53243_____________=?;

(2)51

2_____________32-=?;

(3)430_____________a

=?; (4)6_____________x

e =?; (5)1025_____________a =?; (6)12

log 164_____________=-?;

(7)2log 1287_____________=?; (8)3log 27_____________a =?; (9

)_____________x =; (10)lg0.3_____________m =?. 3. 若2log 3x =,则x =____________; 若log 51x =-,则x =________;

若y =,则y =___________. 4. 计算:

(1)15log 15________=; (2)0.4log 1________=; (3)9log 81________=; (4)lg 0.0001________=; (5)ln5________e =; (6)2log 102________=; (7)3log 243________=; (8)9log 27________=. 思考题(选做题):

1. log = ( ).

A. 1

B. -1

C. 2

D. -2

2.

计算:

1

(3+= ;

(2log (2_______=.

九、板书设计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一)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对数的概念;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理解对数的概念;2.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了解对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对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 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假设 20XX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a 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 8%,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是 20XX 年的 2 倍? 1 8% = 2 x=? 也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你能看得出来吗?怎样求呢? 二、新授内容: aa 0,a 1 的b 次幂等于 N ,就是a b N ,那么数 b 叫做以 a 为底 N 的对 ⑴ 负数与零没有对数(∵在指数式中 ⑵ log a 1 0 , log a a 1 ; ∵对任意 a 0且 a 1, 都有 a 0 1 ∴log a 1 0 同样易知: log a a 1 ⑶对数恒等式 如果把 a b N 中的 b 写成 log a N , 则有 a logaN N . 定义:一般地,如果 数,记作 log a N b , a 叫做对数的底数, N 叫做真数. a b log a Nb 例如: 42 16 log 4 16 2 2 102 100 log 10 100 2 ; 探究: 1。 1 42 2 log 42 12 ; 是不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 10 2 0.01 log 10 0.01 2. log a N b 中的 N 可以取哪些值? 2. 根据对数的定义以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log a 1 ? log a a ?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必要地数学学习,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体会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运算,处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①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在本模块中,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容,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必修一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本数学教材,高中开始阶段,学生还不太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所以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等价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三、设计思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高一数学组承担的课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反思及有效教学研究》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2.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

对数的概念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①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难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性质的理解。

高中数学- 对数的概念教案

高中数学-对数教案 教学目的:(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说明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3)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介绍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二、 新课教学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N a x =)1,0(≠>a 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Logarithm ),记作: N x a log = a — 底数,N — 真数,N a log — 对数式 说明:○ 1 注意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 2 x N N a a x =?=log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思考:○ 1 为什么对数的定义中要求底数0>a ,且1≠a ; ○ 2 是否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呢? 设计意图:正确理解对数定义中底数的限制,为以后对数型函数定义域的确定作准备. 两个重要对数: ○1 常用对数(common logarithm ):以10为底的对数N lg ; ○2 自然对数(natural logarithm ):以无理数Λ71828.2=e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N ln . 2.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x N a =log ? N a x = 对数式 ? 指数式 对数底数 ← a → 幂底数 对数 ← x → 指数 真数 ← N → 幂 例1.(教材P 73例1) 巩固练习:(教材P 74练习1、2) 设计意图:熟练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加深理解对数概念. 说明:本例题和练习均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完成,并指出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 对数的性质 (学生活动) ○ 1 阅读教材P 73例2,指出其中求x 的依据; ○ 2 独立思考完成教材P 74练习3、4,指出其中蕴含的结论 对数的性质 (1)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2)1的对数是零:01log =a ; (3)底数的对数是1:1log =a a ; (4)对数恒等式:N a N a =log ; (5)n a n a =log . 三、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 1 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 2 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41445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中等职业教育数学(基础模块)第一册第四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难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性质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对数的概念教案

对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1)、理解对数的定义,了解对数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及名称; (2)、理解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逆关系,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能够利用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关系完成简单的运算。 2、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化关系,蕴含着数学中相互转化的思想,同时学生体会到类比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对数的学习,能利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他们利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对数概念的正确理解; #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1、对数式,指数式中各字母含义的区别理解; 2、应用指数与对数的相互转化求值。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若3+2=5,则3=5-2;

若3×2=6,则3=6÷2; 若23=8,则3=。 思考:能否用2和8的来表示3 [ 二、学生活动: 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在上面的几个式子中,都是求3,第一个3根据的加法逆运算用减法求出,第二个3用乘法的逆运算除法求出,那么第三个3能不能用指数式的逆运算求出来呢指数式的逆运算又 是什么呢显然我们以前没有学过,所以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学运算——对数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构建数学: 1、对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a(a>0,a≠1)的b的次幂等于N,即a b=N,那么就称b是以a为底的对数,记作, =其中a叫做对 N log b a 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注意:(1)a>0,a≠1, (2)a b=N?, = N log b a (3)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活动2:讨论并写出a,b,N在指数式和对数式中各自的名称两种运算的关系就如同加减法和乘除运算一样,当数字的位置变发生了变化,其含义和名称也随之改变。

对数的概念教学案例设计

对数的概念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①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难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性质的理解。

对数函数及性质案例反思

《对数函数及性质》教学及反思 市新洲区城关高中军平430400 一、教材分析 本小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1)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主要容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及初步应用。对数函数是继指数函数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初等函数,无论从知识或思想方法的角度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都有许多类似之处。与指数函数相比,对数函数所涉及的知识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能力要求也更高。学习对数函数是对指数函数知识和方法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也为解决函数综合问题及其在实际上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个容十分熟悉,但新教材相对于以往老教材做了一定的改动,如何设计能够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是目前大家十分关注的课题,本人选择这课题力求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型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初中生运算能力又不高,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准切入点,控制好教学标高,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新课标基本理念为依据进行设计的,针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对数函数的教学首先要挖掘其知识背景贴近学生实际,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确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对数函数的概念,熟悉对数函数的图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指数函数的学习,作出并观察对数函数的图象,发现并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底数对对数函数值变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4.3.1 对数的概念教案

4.3.1 对数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②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引出对数定义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维品质 .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推导对数的定义及理解与应用 (2)难点: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三.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类比分析与发现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思考: (1)=32 , (2)若83=x ,则x= , (3)若82=x ,则x= ,(4)若92=x ,那么x= 。 像上面(3)(4)的式子,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这就是我

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对数(引出对数的概念). (二)、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0,1)x a N a a =>≠且,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a x N =,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举例:如:==3,823则log 28,读作3是以2为底,8的对数. 24416,2log 16==则,读作2是以4为底,16的对数. 1 242=,则41log 22 =,读作12是以4为底,2的对数. 92=x ,则x=log 29,读作x 是以2为底,9的对数. 注意:对数式的书写格式 (三)、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在对数的概念中,要注意: (1)底数的限制a >0,且a ≠1 (2)log x a a N N x =?= 指数式?对数式 幂底数←a →对数底数 指 数←x →对数 幂 ←N →真数 互化规则:底数不变,左右交换 提问:(1)、你们还能找到哪些对数的例子? (2)任何一个指数式都可以化成对数式吗?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课题:3.2.1对数的概念(第1课时) 一. 教材分析 对数这节课是苏教版必修1第3章对数函数第1课时.学习对数的概念是对指数概念和指数函数的回顾与深化,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与函数的一般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完成了分数指数幂和指数函数的学习,了解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经历过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 对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指数与指数函数的相关知识理解对数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体会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方法来理解对数式与指数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对数这一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三. 教学目标 1. 理解对数的概念,会熟练地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2. 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举例过程中理解对数.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学会用相互联系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 四.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2. 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建构概念 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1年,这种物质剩留的质量是原来的84%.(设该物质最初的质量为1) 【问题1】你能就此情境提出一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体会这些问题之间的关联是指数式a b =N 中已知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学过程] 师:写好的同学请和同桌交流一下. 师:你提的是什么问题呢? 生:经过5年,这种物质的剩留量为原来的多少? 师:是多少呢? 生:0.845=N. 师: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经过多少年,这种物质的剩留量为原来的一半?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0.84x =12.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实际上都与我们学过的指数函数y=0.84x 有关.第一个问题是已知指数x 求幂y ;第二个问题是已知幂y 求指数x .如果底数是未知的,那么,我们还可以解决已知指数x 和幂y 求底数a 的问题. [阶段小结]这些问题实际就是在研究a b =N (其中a >0且a ≠1)中已知两个量求第三个量.我们可以研究以下三类问题: 设a b =N. (1) 已知a ,b ,求N ; 比如32=9,53=125,…… (2) 已知b ,N ,求a ; 比如a 5=32?a =2,a 3=5?a =35,…… (3) 已知a ,N ,求b . 2b =2?b =1, 2b =4?b =2, 【问题2】2b =3,这样的指数b 有没有呢? [设计意图]利用具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指数b 是存在的,并且只有一个,进而想办法用数学符号表示指数b . [教学过程]

《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作:数应3班向世威) 《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所用教材:数学必修(一) 目次: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4次印刷 1教材分析 1.1内容与内容解析 《对数函数》是普通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节讲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性质作准备。对数概念是在指数概念的基础上定义的,是继研究指数函数之后的另一种重要基本函数,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1.2地位与作用解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已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图像及其基本性质,在第二章又进一步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其运算、图像和性质,特别是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

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 1.能初步判别具体函数是否为对数函数,了解对数的概念并能用语言刻画,以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掌握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2.(经历观察、分析、猜想、验证、证明、概括等数学活动),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探究理解对数的性质。领悟从()的思想方法 3.感知对数的重要性,从“发现”中体验成功,进一步提高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同时培养严谨的思维品质和探究意识;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初步应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对数性质的理解 5教法学法 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结合直观教学法和讲授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的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采用讲讲练练的教学程序,运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转化策略,通过教师的讲,数学家对对数的痴迷激发学生好奇,从实际问题导入对数概念、对数符号,理解对数的意义,通过典型例题的讲授,充分揭示对数式与指数式间的关系,掌握求对数值的方法,通过学生典型习题的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数式与指数式间的关系,掌握求对数的一些方法,在讲练结合中实现教学目标。 6教学媒体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课题: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 科目:数学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课时:第一课时 提供者:赵晓云单位:阳泉一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认识对数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要通过适当的素材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引入对数的必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对数的积极性。 根据底数、指数与幂之间的关系,从已知底数和幂如何求指数入手,引导学生借助指数函数的图像,分析问题中幂指数的存在性,从而引出对数的概念。 通过对指数式与对数式中各字母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对数与指数的相互联系,利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帮助学生理解对数概念,体会转化思想在对数运算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引出对数的定义和性质;由易到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培养学生分析、类比、归纳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了解事物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的观察发现,高一学生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基本上学会了自学,并能自主学习,能够从课本中学习并总节所学知识点,但有部分学生只看不动笔,所以第一课时主要以书本内容为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利用多媒体:学生喜欢自己上网,并喜欢去了解未知的东西,所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阅读课本68页的阅读材料,并上网查找有关对数的介绍,了解对数的重要性。 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高一学生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基本上学会了自学,并能自主学习,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学懂课本的有关知识,所以,以问题与练习的形式制成学案,让学生自学课本62页——63页后完成,达到进一步理解对数概念,并体会转化思想在对数运算中的目的。 小组讨论:对数恒等式的得出,即较难的对数求解问题,让学生讨论得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相转化,对数性质的推导。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以及对数符号的理解,对数性质的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这些式子,都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而且我们不能根据熟悉的数据解出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我们这节课将要 思考问题一: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 人口约13亿,如果今后能将人口平均增长 率控制在1%,那么经过20年后我国人口数 最多为多少亿? 让学生在实际背 景中认识对数概念,通 过适当的素材创设情 境,使学生认识到引入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对数函数

12 对数函数 教材分析 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它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教材是在学生学过指数函数、对数及其运算的基础上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的.须要说明的是,这里与传统的教材有所不同,即没有先学习反函数,这对学生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有较大影响,使指数函数的知识点不能直接应用于对数函数的知识点,但从对数的定义中知道:指数式与对数式可互化.因此,在某些方面,如在画对数函数y=log2x的图像列表时,可以把画指数函数y=2x图像时列的表中的x与y的值对调.这节内容的重点是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难点是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并能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像,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 知道指数函数y=a x与对数函数y=log a x互为反函数(a>0且a≠1). 3. 能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有关问题. 任务分析 首先复习指数函数、对数的定义及对数的性质,这也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解析式x =log a y是函数,叫作对数函数,为了符合习惯,常写成y=log a x.这些内容学生较难理解,教学时要引起重视.教学中,要注意从实例出发,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要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要结合对数函数的图像抽象概括对数函数的性质.注意:不要求讨论形式化的函数定义,也不要求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只须知道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同指数函数中的细胞分裂问题,即: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的个数为y. 我们已经知道,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解析式是y=2x.形式上是指数函数(这里的定义域是N). 思考:在这个问题中,细胞分裂的次数x是不是细胞分裂个数y的函数?若是,这个函数的解析式是什么?

对数概念教学案例

5、“对数”概念教学案例 案例:对数的概念 教案设计:上海市华师大松江实验高级中学王兵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意义,掌握底数、真数、对数的允许值的范围; 2.理解对数式中的底数、真数、对数与指数式中底数、幂、指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知道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表示方法,会利用计算器计算常用对数的值;4.经历由指数式提出对数概念的过程;养成类比、转化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与同化 教学导图: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x x x x 39x2 1 3x1 3 1 3x 2 32x? =?= =?=- =?= =?= 原有的方法不能解决,怎么办? 设计说明:教材中的引入是这样的:“假设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a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8%,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是2002年时的2倍?”这是一个“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的问题,也就是本章要学习的对数问题.”教材是以实际问题引出对数的基本概念.我认为教材的引入主要矛盾不突出,从

这个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学等式可能会花去学生不少时间,在学生抽象出这个指数方程时,若是用对数表达,这个对数的形式也并不美观,我觉得还不如从解指数方程的角度,直截了当的提出课题. 二、 形成概念: 上面这个指数方程的解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它的范围在(0,1)间,我们如何把它表达出来呢?数学家们引入了“对数”,用对数表达上式的解为:3x log 2=.这里的“log ”是英文对数“logarithm ”的前三个字母,3叫底数,2 为真数.它也是一个实数,只不过是个无理数. 设计说明:开门见山的给出对数的相关概念,从特殊的对数出发,让不太喜欢字母的学生拥有些许亲切感,有利于归纳出对数的概念. 问题:大家能写出下面指数方程的解吗? x 1)23;= x 2)1.082;= x 3) a N (a 0,a 1)=>≠ 设计说明:从特殊到一般,强化对数的形式.对于1),2)学生们能够快速的写出正确的形式.3)需要简单的分类讨论,当N 0≤时,该方程显然是无解的,只有当N 0>时,方程有唯一解,可以用对数的形式表示为a x log N =.以问题的形式, 给出本课的研究对象,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数学概念的同化. 三、 同化概念: 一般地,如果a(a>0且a ≠1)的b 次幂等于N, 即b a N =,那么数 b 叫做以a 为底 N 的对数,记作 a log N b =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强调对数的书写格式:用英语中的“四线三格”来规范学生的书写,一定不能写错位置. 设计说明:注意对数的书写,避免因书写不规范而产生的错误 对数式与指数式之间的互化:b a a N b log N =?= 各字母的对应关系: 幂底数 ← a → 对数底数 指数 ← b → 对数 幂 ← N → 真数 问题:1)为什么对数的定义中要求底数a>0且a ≠1? 2)是否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呢? 强调:零和负数没有对数,真数为正数,即N>0 设计说明:让学生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明确对数式与指数式形式的区别,a 、b 和N 位置的不同,及它们的含义.对数与指数的互化体现了等价转化这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高中数学必修1《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并了解其图象的特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素养.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以及优化他们的个性品质.二、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使学生能初步自觉地、有意识地利用图象 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难点:理解和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特征,区分01a <<和1a >不同条件下的性质. 关键:认识底数a 与对数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2.2.1的例题6(即考古学家是如何估算出土文物或古遗址的年代)引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并填写下表. 学生填写完毕后,引导他们观察上表,让他们体会“对每一个碳14的含量P 的取值,通过对应关系,生物死亡年数t 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并且对不同的P 值,也都有不同的t 值与它对应,从而t 是P 的函数”. (二)对数函数的概念 1、对数函数的定义函数x log y a =(0>a 且1≠a )称为对数函数.定义域:),0(+∞.2.例题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x log y a = (2)()x log y a -=4 (三)分组讨论,得出对数函数图象及其性质 1、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分发第一张表格(印有直角坐标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常规方法(即列表、描点、连线成图)画出四个具体的对数函数x log y 2=、x y 21log =、x y 3log =以及 x y 3 1log =的图象. 生物的死亡年数t 0.001 0.01 0.1 0.3 0.5 碳14的含量P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杨小辉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是与前面指数函数密切相关的内容,而对数函数的学习对高一新生是一个全新的函数内容,如果第一课时不能理解对数概念,将会给后面对数函数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脑海中原有的认知就是前面指数幂运算及指数函数,所以教学中紧扣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内在联系及统一,让学生逐步形成对数的概念并且理解概念。 二.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们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数学能力也很欠缺,而且学习自信心不足,导致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接受新知识,尤其是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更加困难,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探究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接受,宁可节奏慢一些,也要让学生说出对概念的理解。 三. 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几个简单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获得新知的动力,在发现真相的过程中已经能体会指数式和对数式的联系和统一。通过几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对数的性质,并且在证明性质的过程中再一次紧扣概念的由来,强化指数式和对数式互化。在这样一种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发现,对比,归纳等思维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化主动学习,化抽象概念机械记忆为有意义记忆,这样的学习才更加自然,活泼,生动。 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函数关系;掌握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的发现指数与对数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并归纳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对比,归纳的数学思维方法,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对数性质的证明 五.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某细胞分裂,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那么1个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变为64个细胞? 2. 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余的是原来的%84,(1)写出这种物质剩留量关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2)经过多少年,这种物质的剩留量为原来的一半? 3.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9442亿元,如果我国GDP 年均增长%8.7左右,那么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在2000年的基础上,经过多少年以后,我过GDP 才能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抽象出数学等式:?,642==x x ?,2184.0== x x ?,2078.1==x x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①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难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性质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对数的概念》教学反思

《对数的概念》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通过课堂实践,基本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本节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从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深入 节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注重能力培养与训练。 一、明确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走出概念教学的误区。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基础。学生是否兴趣盎然,是否印象深刻,是概念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如何设计概念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如何提升学生对概念教学的认识,是每一个数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重做题、轻概念,重结论、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 二、重视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环节: 在实际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概念的严密性,导入方式过于学术化。教学过程一般是先引进概念,再加几点注意,然后进行大量的解题练习,这样的教学机械、死板、千篇一律,挫伤了学生对概念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不应简单给出定义,让学生机械背诵定义,而应注重对概念导入的研究,注重对适宜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所以我在复习指数运算与指数函数的基础上从方程的角度重新研究指数函数的解析式:方程设计哪些量?已知底数和指数求幂是什么运算?已知指数和幂求底数是什么运算?已知底数和幂求指数又是什么运算呢?这样的问题链引发学生极大地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理解对学概念的本质奠定基础。通过例题和练习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归纳总结出对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台阶。最后让学生谈一下本节的收获环节重在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同时促使学生课上必须积极参与,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三、突出概念教学的原则。 概念教学要坚持三条原则,即循序渐进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学生参与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围绕这三个原则,服从于学生实际,着眼于大纲要求,

对数概念及运算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数学 必修一 §3.4.1对数及其运算 教案 江西省崇义中学钟隆敏 2011-10-10

一、教学任务分析 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在学习指数与指数函数及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历史背景、实例等引入对数的概念,探讨对数的运算性质.本节学习的内容蕴含转化化归数学思想,类比与对比等基本数学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对数函数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指数运算,在上一节学习了指数的扩展与指数函数及性质,已掌握了指数的相关知识,对学习本节课已具备条件. 教学目标1.经历由指数得到对数的过程,理解对数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概括的合情推理能力. 2.能利用科学计算器进行数值分析,探讨出对数的运算性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3.熟练地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换,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重点对数的定义,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对数的概念.对数的运算性质证明. 教学方法自学、引导、探究、交流、展示、讲解、练习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教具尺规、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二、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1 引入(历史背景、实例) 活动2 对数的概念 活动3 例题及练习 活动4 对数的运算性质 活动5 例题及练习 活动6 课堂练习 活动7 课堂小结 活动8 课外作业

三、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引入1.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 2.实例:2011年9月29号我国成功发射了天 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假设天宫一号内在太阳能 转化电能系统中某种物质每年总会耗损,每经 过一年就会耗损原来的1%,如果该物质变为原 来的30%时,将无法正常转化,则该系统大约 有多少年转化能力? 3.学生思考问题,并列出解析式,求解所遇 到的困惑?导出对数的概念. 1.教师讲解. 2.教师课件展示 提出问题.总结、 归纳. 3.学生阅读、思 考. 1.了解对数产生的历 史、对数的用途及影响, 导出数学问题.培养学 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让学生感受实际生活 中的对数问题,结合热 点问题,进行爱国教育. 对数的概念1.对数的概念(注意:条件、记法、读法). 2.两种特殊的对数:①常用对数②自然对数. 3.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互化b a N =?log a N b = 4.对数性质:log1 a =,log a a=, = N a a log_, 1.教师讲解. 2.学生阅读、思 考、探究导学案探 究1-4. 3.教师课件展示, 点评,总结、归纳. 1.经历由指数得到对数 的学习过程,加深对数 概念的理解. 2.培养学生观察、对比、 分析、概括的合情推理 能力. . 例题及练习例1下列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对数式化为指数 式. (1)45625 =(2)3 1 3 27 -=; (3)a e x =;(4)243 3 log5 =(5)lg0.11 =- 例2求下列各式中的值: (1) 5 log25;(2) 1 2 log32; (3)3log10 3;(4)ln1;(5) 2.5 log 2.5 1.学生训练, 思考,得出结论. 2.教师课件展示, 点评. 1.巩固对数的概念,熟 练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 的互化.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 能力. 对数的运算性质1.完成导学案表格. 2.小结对数的运算性质. 3.运算性质的证明. 4.强调: (1)运算性质中字母的范围 (2)运算性质的逆用 (3)运算性质不能记错 1.学生计算,观 察,猜想,归纳运 算性质,学生分组 讨论,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2.师生共同完成 证明. 3.教师小结(条 件、结构特点、证 明). 1.让学生探索、研究、 体会、感受对数的概念 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学生计算,观察,进 行猜想,得出规律,再 进行证明,体会化归的 思想.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 言表述问题的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 生敢于质疑,勇于开拓 的创新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