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考研中医综合考研经典资料————方剂复习重点(终极版)

2013年考研中医综合考研经典资料————方剂复习重点(终极版)

2013年考研中医综合考研经典资料————方剂复习重点(终极版)
2013年考研中医综合考研经典资料————方剂复习重点(终极版)

2010年考研方剂复习重点(终极版)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

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

四物汤(营血虚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

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

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

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

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

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

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

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

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

药物在方中的作用

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

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

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

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

八正散——清热泻火

茵陈蒿汤——泻热逐瘀

芍药汤——邪热祛积

2. 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

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

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

小建中汤-----温中散寒

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肾气丸-----温阳化气

五苓散----化气解表

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

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

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

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

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

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

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

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

小青龙汤———燥湿化痰

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

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

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

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

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

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

生脉散——敛阴止汗

四神散——涩肠止泻

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

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

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

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

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

9. 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

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

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

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

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

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

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

四物汤------------补血

10. 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

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

11. 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

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

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

12. 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

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

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

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

败毒散------------解肌发表

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

13. 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

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

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

14. 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

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

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

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15. 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

桑菊饮-----疏散风热

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

逍遥散------疏肝解郁

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

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

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

灸甘草汤----滋阴养血

一贯煎-----滋阴补肝

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

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

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

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

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

四逆汤------回阳救逆

理中丸------温阳散寒

特殊的治法

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

阳气的治法。---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小建中汤(饴糖+桂枝)苓桂术甘汤桂枝汤

酸甘化阴:是指营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临床常用于阴不济阳之风。--桂枝汤(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小建中汤(白芍+饴糖)

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不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还有通因通用)

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大承气汤

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桂枝汤(桂枝+芍药)

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一贯煎,治疗肝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

滋阴潜阳法:指用滋阴的药物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镇肝熄风汤

补气止血法:治法之一,又称益气摄血。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汤,固冲汤,(补中益气汤)

补气活血法: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补阳还五汤

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清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法——补中益气汤

透热转气法: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治疗除清营解毒外,可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青营汤

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

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

化痰熄风法: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一种治法。风痰上拢证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症,其由脾湿生痰,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拢清空所致,治疗上应采用化痰熄风药,以祛除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

凉肝熄风法:清肝热平熄肝风---羚角钩藤汤

逆流挽舟法:为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败毒散

通因通用法: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种治法。-——芍药汤,大承气汤

补火生土法: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四神丸

辛开苦降法: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

温阳止血法:指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以达制止出血的治法,用治脾阳虚寒所致的出血证——黄土汤理中丸

凉血止血法:十灰散

凉血散瘀法:凉血兼散瘀。主治热入血及热伤血络证,因热与血相持和离经之血易致瘀,治宜凉血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又配散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犀角地黄汤

清肝宁肺止血法:咳血方

温阳利水法:真武汤

温阳化饮法:苓桂术甘汤

增水行舟法: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津枯,尤偏于阴亏液涸之便秘的一种治法。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故名之。——增液汤增液承气汤

滋水涵木法:即滋肾养肝。指运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此法常用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病症。——杞菊地黄丸一贯煎

益气固表法:玉屏风散

补气摄血法:是指通过益气健脾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疏肝健脾法:逍遥散

疏肝理脾法:四逆散

解表清里法:防风通圣散葛根芩连汤

解郁透气法:四逆散

益气渗湿:参苓白术散防己黄芪汤

益气解表法:败毒散

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指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地生化水谷精气,上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虚病症的一种治法。——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麦门冬汤

名词解释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治法:治疗的方法。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症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主病之谓君)

臣药: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次要作用)

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a、佐助药—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b、佐制药—制君、臣的烈、毒性的药物。

c、反佐药—指在重病邪盛时,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用于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饮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治寒以热而佐以寒,治热以寒而佐以热)

使药:a、调和药性的药物

b、引经报使药:指能引导方中诸药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经脉、脏腑、病位的药物。

八法:出自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汗、和、下、吐、温、清、消、补营卫不和:正常状况下,卫行脉外,固护营阴,为卫阳提供营养,营卫调和。病理状态下,卫气虚弱,腠理疏松,卫阳不能固守营阴,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见汗出恶风,是为营卫不和。——桂枝汤

热结旁流:肠中实热结积较重,机体为排除邪气,逼迫粪水从旁而下,其虽有下痢,但下之乃臭秽粪水,且泻后腕腹的胀满痛不减,是为“热结旁流”也。--大承气汤

脾约:胃中燥热(胃强),脾津不足(脾弱),脾被热邪所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因而津液不能输布,肠道失以津液濡润,故大便干结,但术膀胱,故小便数----麻子仁丸

祛风剂:祛风是利用药物疏散风邪的作用,以疏散经络、肌肉、关节间留滞的风邪的一种治法

梅核气:是一种病名。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等。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半夏厚朴汤

瘛疭(chi4zong4):俗称(抽风),使小儿惊凤的一种证候。瘛,使紧急挛缩。疭,使筋缓纵伸。瘛疭是形容手足时伸时缩,无力地抽动不止的状态。它是一种因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其抽动缓而无力。----大定风珠

凉开:即清热开窍。指用清热药配伍开窍药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用治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的一种治法。----温病“三宝”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制性存用: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他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例如银翘散—荆芥,麦门冬汤—半夏

凉燥:是因深秋感受风寒燥邪,津液不布而致,属小寒,次寒,临证一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为主,治疗以苦温甘辛法,——杏苏散

甘温除热法: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小建中汤治疗阳虚发热

温阳止血: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达到止血的目的,用于脾阳虚寒之出血证。——理中丸

协热下利:表邪未解。热邪内陷阳明而出现的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的湿热泄泻证——葛根黄连黄芩汤

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指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养肝阴的方法。常用于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病证。菊杞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之眼睛昏花,干涩等证

喑痱:中风症候之一,“暗”指语言不利或不能说话;“痱”,指四肢萎废,不能运动,临床上又有虚实之分,实证是由于风痰阻塞;虚是肾虚精气不能上承。地黄饮子治疗下元虚衰,痰阻窍道所致暗痱证(虚)

轻宣润燥:轻宣辛散药+润燥=治疗外感燥邪(凉或温)桑杏汤杏苏散

简答题

1. 桂枝汤中桂枝配白芍,生姜配大枣的作用?

桂枝:散寒解机发表,温助卫阳。白芍:滋养营阴,收敛阴液。桂配芍1解肌发表,且散中有收,使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2调和营卫(调机表之营卫)

生姜:辛散风寒,助君药以解表调卫,温中止呕。大枣:补益脾胃,助白芍和营血,姜,枣相配,益脾胃,调脾胃之营卫,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力。2. 银翘散是辛凉解表剂,方中为何用辛温解表的荆芥、豆豉?

取其辛散透邪之功效。荆芥(豆豉)药性虽辛温,但在大队寒凉药中,温性被制,而存其发表散邪之用,以增强本方解表透邪之力,故属于“制性存用”之药

麻杏甘石汤:麻黄与石膏相配,以寒制温,清泄肺热,宣肺平喘。

温脾汤:附子与大黄相配,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

3. 清营汤中配银花、连翘、竹叶、黄连的意义?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竹叶、黄连:清心除烦。四者相配,既清心解毒以除烦,又透热外出,使营热透出气分而解。

4. 龙胆泻肝汤中配柴胡,生地,当归的意义?

柴胡:疏肝清热,使气疏而热郁解,引药归入肝胆.生地,当归:补血养阴,防肝热伤阴血,泻中兼补又防苦燥渗利伤阴.

5. 归脾汤中用补气药的意义?

归脾汤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的意义有3点:(1) 益气补中健脾,以治脾虚之证.(2) 益气生血,以治心血不足之证.(3) 益气摄血,以治脾虚气不摄血之出血证.

6. 分析补益剂,祛湿剂,理血剂,祛痰剂,消食剂中配伍理气药的意义.

(1) 使补而不滞

(2)气化则湿亦化.

(3)有气行则血行的功效.

(4)气顺则痰消

(5)使气利而积消.

7. 简述血府逐瘀汤中配伍柴胡,枳壳,桔梗的意义.

枳壳行气宽胸;桔梗宣达肺气,载药入胸中;柴胡疏肝理气.三药一升一降,开胸行气、调畅气机、使气行则血亦行.

8. 简述黄土汤中配干地黄,阿胶,黄芩的意义.

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生地,阿胶得白术,附子可避免滋腻呆滞碍脾之弊;白术,附子配生地,阿胶可免温燥伤血之虑.黄芩:苦寒清热止血坚阴,制术,附之温性,使温阳而无动血之弊.刚柔相济,标本兼顾

9. 镇肝熄风汤中配茵陈,川楝子,麦芽的意义?

在大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药的基础上,配茵陈,川楝子,麦芽以清泻肝热,条达肝气,从而有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防止了因重镇太猛,而使肝阳上亢愈甚的不利局面.

10.小柴胡汤,肾气丸,补中益气汤,五苓散,大承气汤,理中丸,归脾汤,麦门冬汤的主治证有哪些

小柴胡汤: 1,伤寒少阳病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3,疟疾,黄疸及内伤杂病见少阳证

肾气丸: 1,肾阳不足证2,阳痿早泄,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补中益气汤: 1,脾胃气虚证2,气虚下陷证3,气虚发热证4、脾不升清证五苓散: 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2,水湿内停之水肿,泻泄,小便不利3,痰饮大承气汤: 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发狂证4,热厥5,痉病

理中丸: 1,脾胃虚寒2,阳虚失血3,小儿慢惊4,病后喜唾涎沫5,胸痹6霍乱

归脾丸: 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麦门冬汤: 1,肺胃阴伤气逆之肺萎2,胃阴不足证

组方原则(曾经考过者)

麻黄汤:君: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臣:桂枝----a.散寒解肌发表;b. 温通经络

佐:杏仁----降利肺气,平喘止咳

使:炙甘草----和中,调药

* 麻.桂相须为用, 发汗散寒解表力強

* 麻.杏相配, 宣降肺气, 增强平喘之力

小青龙汤: 君: 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桂枝----散寒解肌发表,助阳化气以行水化饮

臣: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

佐: 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喘咳

半夏----燥湿化痰,蠲(juan)饮降浊

白芍药---养阴和营,且防麻.桂发汗伤阴

使: 炙甘草---调和药性

* 麻、桂相须为用,发汗散寒力強

* 姜、辛.味相配: 散中有收,散肺寒,化寒饮而不伤正,敛肺气,止喘咳而不留邪; 而且具散寒化饮,止咳平喘之功.

大乘气汤: 君: 大黄(后下)---苦寒泄热,清泻肠胃积滞,

臣: 芒硝----咸寒泻热, 软坚润燥通便

佐: 枳实----破气散结,消积除痞

厚朴----宽肠下气,消胀除滿

*黃、硝相须为用,攻柔相济,清泻热结力強,燥.实并治

*枳、朴相配,助黃.硝以推荡积滞,攻下热结.

清营汤: 君: 犀角----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臣: 生地黄----清营解毒,助君清解营份热毒,养阴生津以治营热津伤玄参----滋阴清热解毒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佐: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竹叶、黄连----清心除烦

丹参----清心除烦, 活血化瘀, 防热与血结, 引药入心

小柴胡汤: 君:柴胡----a.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 b.疏畅少阳气机

臣: 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

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

使: (兼)炙甘草: 调和诸药

*柴.芩相配: 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四君子汤: 君: 人参----甘温补气,健脾养胃

臣: 白术----补气益中,健脾燥湿

*参、术相须为用,增强了补齐健脾益胃之效

佐: 茯苓-----健脾渗湿

*术、苓相配,健脾助运,相辅相成

使: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补中益气汤:君:黄芪——益气补中,升阳固表

臣: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参、术、芪、草相须为用

佐:陈皮—理气和中,使全方补而不滞

当归——养血补虚

使(兼):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药上行

一贯煎:君: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臣:枸杞子——滋肾益精,养血补肝

当归——养血补虚,和血调肝

*二药合用、滋阴血,补肝肾,滋水涵木

北沙参、麦冬——养阴补肺,既资水上之源

佐:川楝子——疏肝理气,清泄郁热。

桃核承气汤:君:桃仁——破瘀活血

大黄——下瘀泄热

臣: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

芒硝——泻热软坚通便,助大黄攻逐瘀热

*桃仁、大黄相配,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桂枝得大黄则不走表,大黄得桂枝则不直下,共奏活血祛瘀之功

佐使:炙甘草——①护胃气,以防寒凉药伤胃②调和诸药补阳还五汤:君: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而促进血行

臣:当归尾——活血祛瘀,养血通络,使祛瘀而不伤正

佐:地龙——通经活络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助归尾之力

生化汤:君: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

臣:川芎——活血行气

桃仁——活血化瘀

佐:炮姜——温经止痛

黄酒——温通血脉而活血

童便——益阴化瘀,引败血下行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黄土汤:君:灶心黄土——温中阳,收敛止血臣:白术——健脾益气炮附子——温壮脾阳佐: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黄芩——止血而治诸失血;苦寒坚阴,制术、附之温性,使温阳而不动血。使:甘草——调和诸药*生地、阿胶得白术、炮附子可避免滋腻呆滞碍脾之弊;白术、炮附子配生地、阿胶可避免温燥伤血之虑。

平胃散: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佐: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促运化

使:炒甘草——和中,调药

*君臣相配,燥湿运脾,行气化湿,湿化气行则脾得健运

*臣、佐相配,理气和胃,使气行湿化

藿香正气散: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

臣:白芷,紫苏—辛散风寒,助君以解表,并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厚朴—燥湿和胃止呕,行气除满,助君以燥湿理气和中

佐:陈皮——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宣肺宽胸利膈,既益于解表,又助于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和中止泻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五苓散:君:泽泻——渗湿利水

臣:猪苓,茯苓——利水渗湿,以助君药

*君,臣相须为用,利水渗湿之力强

佐: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合茯苓相使为用,以助健脾利湿桂枝——(温阳化气,外散风寒)化气解表

二陈汤: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行气和胃,使气顺痰消咳止

*君臣相配为“二陈”,旨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痰无以生

生姜——合半夏①化痰;②降逆和胃

乌梅——敛肺止咳,与半夏相配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半夏白术天麻汤: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而止眩晕

*二药相配,化痰熄风以止眩晕

臣: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二药合健脾去湿以治痰之本

橘红——理气化痰,和胃止呕

佐使:甘草,生姜,大枣——和中,调药

阳和汤:君:熟地——重用以补阴血,填精髓

鹿角胶——填精髓,助阳气

*二药合用养血助阳,填精益髓

臣:肉桂,姜炭——温里散寒,通利血脉

*君,臣相配以温阳补血,散寒通脉,使补不碍胃,补不留邪佐:麻黄——开泄腠理;发越阳气,宣通卫气以散肌表腠理之寒凝白芥子——豁寒痰,通经脉,利气机,尤善祛皮里膜外之痰以散结消肿

佐使:生甘草——合温里散寒药以解阴毒,兼以调药为使

类方比较(曾考过者)

1.小青龙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

均能降逆平喘,祛痰止咳。用治痰失宣降所致之喘咳证

a. 小青龙汤所致之喘咳证,乃因寒痰水饮壅肺,外感风寒,外寒饮动内饮,水寒射肺,肺失宣降而致,属外寒内饮之证。故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立法,临证以发热恶寒而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苔白滑等证为特征

b. 定喘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素有痰浊蕴肺,郁而化热,复感风寒,肺失宣降所致,故以宣肺降气,祛痰定喘兼清肺热,散风寒立法,临证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腻而黄,脉滑等证为特征

c. 苏子降气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寒痰壅肺,肺失宣降(上实)为主,且有肾虚不纳气(下虚)而致,属上实下虚之喘咳证,故以降气祛痰,温肾纳气立法,临证以喘咳痰涎壅盛,痰多清稀,胸闷,呼多吸少,腰酸脚软,苔白滑,尺脉偏弱等证为特征

2.小青龙汤---杏苏散

两方均有外散风寒,内化痰湿(或痰饮)的功效,用治外感风寒,痰湿内阻之咳嗽证

a. 小青龙汤发汗散寒中尤擅于温肺化饮而平喘止咳。多用治外感内饮,尤以寒饮内停肺的喘咳证,属温化法。亦是治疗肺寒痰喘咳的良方。临证以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舌苔白滑或兼有表证为特征

b. 杏苏散轻散风寒(轻宣凉燥)中长于宣肺气,化痰湿(偏于宣散化痰),为治外感凉燥证的代表方,亦治外感风寒较轻,兼肺气不宣痰湿内阻之咳嗽,属宣化法。临证以恶寒头痛,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脉弦等见证为特征

3.逍遥散---一贯煎

两方均具有疏肝理气而止痛之功。用治疗肝郁不舒所致之胁痛证

a. 逍遥散长于疏肝解郁,并能养血健脾,属调和肝脾之剂,临证多用治肝气郁结为主,兼有血虚脾弱之胁痛证,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证。表现以两胁作痛,或少腹疼痛,乳房作胀,头痛目眩,口燥咽干,食少体倦,舌淡,脉弦而虚等证为特征

b. 一贯煎重在滋养肝肾,兼能疏达肝气,为滋阴疏肝法的代表方,多用治肝肾阴虚,兼有肝气不疏之胸脘胁痛证,临证伴有吞酸吐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弦等征候者

4.归脾汤---固冲汤

均重用补气药,意在补气健脾,以复统摄之权,用治脾气虚,气不摄血之崩漏或月经过多,舌淡脉细弱等证

a. 固冲汤在补气健脾摄血之外,更配以固冲养血收敛止血,去瘀止血,补气固冲以治其本,收涩化淤以治其标,以奏固崩止血之功。用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执血崩月经过多证,伴见量多色淡质清稀,心悸,眩晕,舌淡脉细弱等证者

b. 归脾汤重在补气健脾摄血之外,更配以养血安神之品,以达心脾同治,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意在生血,以复其生血统血之职。用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证

5.四物汤---逍遥散

两方均有补血和血之功,用治肝血不足而头目眩晕,月经不调,舌淡,脉细之证。

a. 四物汤重在养血补虚,并能行血调经,为临证补血,调血的基本方剂。多用治冲任虚损,营血虚滞所致之血虚证,以及妇女月经不调和胎前,产后血虚兼气滞者。

b. 逍遥散重在疏肝解郁,并能养血健脾,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剂。多用治肝气郁滞,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证或胁痛证。临证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食少体倦,舌淡,脉弦而虚等证。

6、归脾汤-------天王补心丹

均有补心血安心神之功,皆可用于心血不足的心神不安证,症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

a.天王补心丹:、重在滋养心肾之阴血兼清虚热,用于心肾阴血虚少、心肾不交的心神不安证,症见失眠多梦、健忘心慌、伴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b. 归脾汤:重在益气健脾兼以养心,用于心脾气血两虚之心神不安证,症见食失眠多梦神疲食少、体倦乏力、面色萎黄;亦用于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

7、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

均具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之功。用治脾胃气虚而见面色萎白、少气体倦、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者。

a.四君子汤:重在益气补中,并能健运脾胃,为补气的基础名方。是治脾胃气虚证的代表方。

b.补中益气汤:功善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临证尤多用治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证、久泄痢证、崩漏证,以及气虚发热证。

c.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中培土生金,功善渗湿止泻,为“益气渗湿”代表方,临证多用治泄泻或咳嗽咯痰色白,气虚夹湿泄泻或咳喘。

8、理中丸------四君子汤

均具有益气健脾之功,均可治脾胃气虚之证。临证均可见气短体倦、食减便溏或泄泻、舌淡苔白、脉虚之证、

a.理中丸:以干姜为君,侧重于温中祛寒,兼以益气健脾,为治中焦脾胃虚寒证的代表方。亦主治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睡涎沫、胸痹等病症属中焦虚寒者。临证以脘腹冷痛、畏寒肢冷、不欲饮食、便溏泄泻、脉沉细等为特征。

b.四君子汤:以人参为君,重在补脾益气,为补气的基础方剂。主治脾胃气虚,运化乏力证。临证以面色恍白、气短体倦、食少便溏、舌淡脉虚等为特征。

9、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三方都可以用来治疗四肢厥逆之证,但三方用药主治皆不同。

a.四逆散证乃热邪内传少阳,阳气被遏,不能外达所致,属热厥轻证,功效着重于通解热邪,还可以治肝脾郁滞证,有疏肝理脾之功效。

b.四逆汤证是由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属寒厥证,功效着重回阳救逆。

c.当归四逆汤证则属血虚受寒、寒凝经脉所致,功效着重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10、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

均以消补兼施、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立法,用治心下痞满、舌苔腻微黄之证a. 半夏泻心汤:重在调和寒热,和胃降逆止呕。用治脾胃虚弱、寒热互结、肠胃不和升降失司之心下痞满不痛、呕吐肠鸣利、舌苔腻微黄、脉滑数之证。

b. 枳实消痞丸:行气消痞之力大,且有健脾去湿、和胃消食之功,临症以心下痞满证,伴有食少、体倦乏力、大便不调等证为特征。

11、凉开三宝的比较

凉开三宝是指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

三方均能清热解毒、涤痰开窍,用治温病热邪内陷心包或痰热蒙蔽心窍所致

发热、烦躁、神昏谵语、舌降苔黄数等热闭证。

a. 安宫牛黄丸寒凉性最大,清热解毒之力最强,清热与开窍并重,故适用于热闭证而热毒炽盛或痰热内盛、蒙蔽心窍之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脉数等证及小儿痰热惊厥。

b. 紫雪寒凉性次之,清热止痉力最强,化痰开窍力逊于至宝丹。故适用于热闭证而热陷心包及热盛动风之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烦躁四肢抽搐等证者。

c. 至宝丹寒凉性最小,清热解毒力弱,而辟秽化浊、豁痰开窍力优,适用于痰热偏重、内闭心包之神昏谵语、痰多气粗、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热闭证。

12.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均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用于治肝风内动的头晕目眩,烦躁,脉弦有力者。

a. 羚角钩藤汤长于凉肝镇风,清热止痉,并能柔润舒筋。多用于肝热盛,引动肝风而见高热烦躁,四肢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等证者。

b. 镇肝熄风汤善于重镇降逆,潜肝熄风,并能滋阴液,舒肝气。多用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而动风,气血逆上之类中风证。临证以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脉弦长而有力等为特征。而且不论中风之前,中风举发或中风之后,凡其病机相符者,均可应用。

13.五苓散——猪苓汤

均有利水渗湿之功。有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证。

a. 猪苓汤利水渗湿之中尚有清热养阴之功。主治水热互结,邪气伤阴致小便不利,口渴欲饮,身日心烦等证。

b. 五苓散利水渗湿之中尚有健脾运湿,化气解表之功。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见头痛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苔白。

14.真武汤-----实脾散

均能温补脾肾、助阳行水,同治脾肾阳虚、阳不化气、水气内停之小便不利、水肿、苔白脉沉等阴水证。

a. 真武汤偏于温肾利水,主治肾阳虚之水肿。症见小便不利、浮肿、腹痛、兼阴随阳伤之身目闰动者。

b. 实脾散偏于温补脾阳兼行气导滞之功,主治脾阳虚水停气滞之水肿。症见胸腹胀满、食减便溏、舌苔白腻。

15.平胃散-----藿香正气丸

均具有芳香化湿运脾、辟秽祛浊、行气和中之攻,都可用治湿滞脾胃之脘腹痞满、吐泻食少、舌苔白腻等证。

a. 平胃散功专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专治湿困脾胃、气机受阻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口淡纳呆、苔白腻等证,为燥湿和胃的代表方。

b. 藿香正气散兼外散风寒,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寒热头痛、腹痛吐泻等证,为解表化湿并用之剂。

16. 理中丸---黄土汤

均能温脾阳,益脾气,以统血摄血,用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脾不统血的出血证,症见出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者

a.理中丸重在温阳健脾治本,用治中焦虚寒证,临症以脘腹冷痛、食少泄泻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主

b.黄土汤重在标本兼治,既温阳健脾治本又养血止血治标,临症以失血,血色淡黯、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为主。

有代表性的古句子

1、肾气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而生化无穷”

2、六味地黄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3、清营汤——“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4、犀角地黄汤——“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5、苓桂术甘汤——“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6、芍药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参考复习指导

1 .六味地黄丸的附方---知柏地黄汤、杞菊地黄汤、都气丸、麦味地黄丸、耳聋左慈丸

四君子汤的附方---归脾汤,枳实消痞丸,健脾丸,八珍汤,参苓白术散,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

2.下列药的主治症:

小柴胡汤---1)伤寒少阳证;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3)疟疾、黄疸及内科杂病见少阳证

肾气丸---1)肾阳不足;2)阳痿早泻、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补中益气汤---1)脾胃气虚证;2)气虚下陷证;3)气虚发热证?

五苓散---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2)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3)痰饮

大承气汤---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等

理中丸---脾胃虚寒或阳虚失血、小儿慢惊风、病后喜唾涎沫、胸痹、霍乱等归脾汤---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麦门冬汤---1)肺胃阴伤气逆之肺痿;2)胃阴不足证

方中药对的作用

麻黄汤中麻黄配杏仁的作用是:宣肺平喘

桂枝汤中桂枝配白芍的作用是:调和营卫

小青龙汤中细辛\干姜\五味子相配的作用是:温肺化饮,敛肺平喘止咳

桑菊饮中中桔梗配杏仁的作用是:宣肺止咳

大承气汤中大黄配芒硝的作用是:峻下热结

小柴胡汤中柴胡配黄芩的作用是:和解少阳

四逆散中柴胡配枳实的作用是:疏肝理脾

逍遥散中柴胡配当归\白芍的作用是:疏肝养血

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相配的作用是: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散结除痞

白虎汤中石膏配知母的作用是:清热生津

清营汤中银花\连翘\黄连\竹叶相配的作用是:透热转气

清胃散中黄连配升麻的作用是:清散胃热

玉女煎中石膏配熟地的作用是:清胃滋阴

青蒿鳖甲汤中青蒿配鳖甲的作用是:养阴透热

理中丸中干姜配人能的作用是:温中补虚.

四逆汤中附子配干姜的作用是:回阳救逆

当归四逆汤中当归配桂枝的作用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补中益气汤中黄芪配柴胡\升麻的作用是:补气升阳

四物汤中当归配熟地的作用是:补血和血

当归补血汤中黄芪配当归的作用是:补气生血

朱砂安神丸中朱砂配黄连的作用是:清心镇惊安神

酸枣仁汤中酸枣仁配川芎的作用是:养血调肝安神

半夏厚朴汤中半夏配厚朴的作用是:化痰行气散结

旋复代赭汤中旋复花配代赭石的作用是:化痰降逆止噫.

血府逐瘀汤中柴胡\桔梗\枳壳相配的作用是:调畅气机,促进血行.

考研中医内科学仅总结

201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 考点一:下列病症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下列病症的概念、病因危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比较鉴别。) 1、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 ①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②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极似风热感冒之征,一般而言,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温热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①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若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②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传变迅速,治疗不及时易发生其他变证。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以表证为主,可兼有咳嗽。治以辛温解表。方选荆防败毒散。 ②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以咳嗽为主,可有表证。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选三拗汤合止嗽散。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治以辛凉解表。方选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②风热咳嗽: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选桑菊饮加减。 5、风热咳嗽与肺痈的鉴别诊断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其特点,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生,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6、肺痈与肺痨的鉴别诊断 ①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四大主症:咳嗽、咯血、潮热、盗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理血剂)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理血剂)模拟试卷3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 1.桃核承气汤中没有的药物是 (分数:2.00) A.大黄 B.桂枝 C.枳实√ D.芒硝 解析:解析:桃核承气汤的组成是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此题注意区分承气方类: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2.桃核承气汤的君药是 (分数:2.00) A.大黄、桃仁√ B.桂枝、桃仁 C.桃仁、炙甘草 D.芒硝、大黄 解析:解析:桃核承气汤的功用:逐瘀泻热,主治:下焦蓄血证;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黄苦寒,下瘀泻热;二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如此可更好的体现了主治和功用。 3.血府逐瘀汤的主治 (分数:2.00) A.瘀阻头面证 B.胸中血瘀证√ C.瘀阻膈下证 D.瘀痹阻经络 解析:解析: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瘀证;通窍活血汤主治:瘀阻头面证;膈下逐瘀汤主治:瘀血阻滞膈下证;身痛逐瘀汤主治瘀血痹阻经络证。 4.复元活血汤的组成不包含 (分数:2.00) A.柴胡 B.瓜蒌根 C.穿山甲 D.三七√ 解析:解析:复元活血汤的组成: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酒大黄、桃仁。复元活血汤的趣味方歌:柴贵人山楼打草(柴胡当归桃仁穿山甲瓜蒌根大黄甘草)。 5.温经汤的药物组成不包含 (分数:2.00) A.吴茱萸 B.当归 C.芍药 D.肉桂√ 解析:解析:温经汤的药物组成是: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生姜、甘草、半夏、麦冬。 6.下列药物属于生化汤的药物组成 (分数:2.00) A.干姜 B.生姜

C.高良姜 D.炮姜√ 解析:解析:生化汤的组成:全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7.生化汤的君药是 (分数:2.00) A.全当归√ B.川芎 C.桃仁 D.炮姜 解析:解析:生化汤的功用:养血祛瘀,温经止痛;主治: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重用全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行滞止痛,为君药。 8.补阳还五汤的功用不包含 (分数:2.00) A.补气 B.活血 C.通络 D.温阳√ 解析:解析:补阳还五汤的功用是: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不能误认为补阳就具有温阳的作用。 9.补阳还五汤中君药黄芪的作用是 (分数:2.00) A.补益元气√ B.升阳举陷 C.益胃固表 D.利尿生肌 解析:解析:补阳还五汤的功用是: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10.槐花散的药物组成不包含 (分数:2.00) A.槐花 B.柏叶 C.荆芥穗 D.枳实√ 解析:解析:槐花散的药物组成:槐花、柏叶、荆芥穗、枳壳。注意不同证型中用枳实、枳壳的意义。11.复元活血汤中柴胡的功用是 (分数:2.00) A.解表退热 B.升举阳气 C.疏肝引经√ D.消瘀散结 解析:解析:复元活血汤的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肋瘀肿,痛不可忍,病变部位胁下;柴胡疏肝行气,并可引诸药入肝经。与荡涤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的酒制大黄两药合用,一升一降,以攻散胁下(病位)之瘀滞,共为君药。体现主治,病位在胁下,用的柴胡,胁肋瘀肿,痛不可忍,用柴胡配酒,均值得深思和学习。 12.生化汤中全当归的功用不包括 (分数:2.00) A.补血活血 B.化瘀生新 C.行滞止痛

[重点]考研中医内科学精华总结

[ 重点] 考研中医内科学精华总结 感冒 沿革: 北宋《仁斋直指方》,首见“感冒”之名清《类证治裁》,首见“时行感冒” 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丹溪心法》明确病位在肺病因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感冒诱发或传变的病证——肺痈、肺胀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轻证)或荆防败毒散(夹湿)羌活胜湿汤(表湿较重)(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六一散(小便短赤)、黄连香薷饮(暑热偏盛)、鸡苏散(疏风解暑)、藿香正气散 (4)气虚感冒证——益气解表——参苏饮 玉屏风散(表虚自汗)、再造散(阳虚外感——助阳解表) (5)阴虚感冒证——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咳嗽——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沿革: 咳嗽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指出咳嗽病位在肺,确立脏腑分类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十咳首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张介宾《景岳全书》清,喻昌《医门法律》,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及六条治咳之禁

《医学心悟》: “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搏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 病因病机: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内伤咳嗽——养肺、清肝、健脾、补肾。(一)外感咳嗽——不宜过早使用苦寒药和收涩镇咳药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六一散(夹暑)】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渴——桑杏汤(温燥)杏苏散(凉燥——轻宣凉燥,温润止咳【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六君子丸(调理)、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⑷肺阴亏耗证一一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一一沙参麦冬汤补:P268-269 哮——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沿革: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丹溪心法》:“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明,虞抟《医学正传》“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哮的别名——呷嗽、哮吼、齁赫(鼻合)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 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发作期的病因病理关键是外邪侵袭,触动伏痰,痰气相搏,气道被阻。(即“痰阻气闭”)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 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 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 三、哮病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 --------------------------------------------------------四、喘证 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 五、肺痈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 六、肺痨 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最新方剂学考研复习资料

方剂学复习资料 一、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二、方剂比较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相同点: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 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致之“四逆’证。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 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胜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 见一身虚寒征象。故急用大辛达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 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 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 相同点:皆为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常与通窍活血汤一同被称为五逐瘀汤。各方均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为基础药物,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主治淤血所致的病证。不同点 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咳,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晨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斑点,脉涩或弦紧 隔下逐瘀汤:治淤血阻滞隔下证。隔下淤血蓄积;或腹中胁下有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 身痛逐瘀汤:治淤血痹阻经络证。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相同点:三方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不同点 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减轻,且大黄同煎,故其泻热攻下之力较逊,功能轻下热结;

中医内科学歌诀记诵[考研]

肺系疾病 感冒:感冒风寒用荆防,风热葱桔银翘安。暑湿新香气参苏,阴虚加减葳蕤汤。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咳嗽:咳嗽七证需分明,风寒三拗止嗽平。风热犯肺桑菊饮,风燥桑杏杏苏灵。 痰湿二平三子养,痰热清金化痰轻。肝火加泻黛蛤散,肺阴沙参麦冬宁。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抝汤合止嗽散。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化痰—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证:冷哮射干小青龙,热哮定喘越半功。寒包热哮青龙石,风痰哮证三子从。 虚哮平喘固本用,喘脱回阳生脉逢。缓解脾虚六君子,肺肾生地金六中。 发作期: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喘证:喘证风寒麻黄盖,表寒肺热麻石赛。痰热郁肺桑白下,痰浊阻肺二三裁。 肺气郁痹五磨饮,肺虚生脉补肺哀。肾虚金肾参蛤散,喘脱参附锡蛤来。 实喘: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贵肾气丸合參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肺胀:肺胀痰浊苏降三,痰热越半桑白还。痰蒙涤痰宫至宝,肺肾平固补肺汤。阳水真武合五苓,喘咳痰满肿紫绀。 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肺痈:肺痈初期银翘散,成痈苇茎如解还。溃脓加味桔梗白,恢复沙清桔杏安。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今解毒散。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清肺汤。 肺痨:肺痨肺阴用月华,虚火百固秦鳖加。气阴保真或参白,阴阳补天大造茶。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月华丸。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汤。 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肺痿:肺痿虚热麦清救,虚寒甘干生甘求。 虚热—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虚寒—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心系疾病 心悸:心悸虚胆安定丸,心血不足归脾先。阴虚补心朱安用,阳虚桂龙参附前。

中医内科学歌诀自己考研期间综合整理

肺系病证1、感冒: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 荆防银葱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祛,尚有气虚参苏饮,加减葳蕤来滋阴。 2、咳嗽: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大纲,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燥杏俱有桑, 二陈三子痰湿肺,内伤痰热清金方,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3、哮证:哮证发作痰鸣喘,宿根新邪肺不宣,发作缓解分期辨,寒哮射麻青龙专, 热哮越婢或定喘,青膏厚麻热被寒,三子养亲主风痰,虚哮补纳用平喘, 回阳生脉治喘脱,肺脾气虚六君全,缓解肺肾生脉地,再加金水六君煎。 4、喘证: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风寒麻黄华盖散,表寒肺热麻石甘, 痰热郁肺用桑白,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生脉补肺肺气虚, 肾虚肾气参蛤散,正虚喘脱蛤蚧粉,参附送服黑锡丹。 5、肺痈:肺叶生疮成脓疡,风热痰火瘀毒伤,咯吐腥臭脓血痰,邪盛正实辨证纲, 肺痈初期银翘良,成痈如金苇茎汤,溃脓加味桔梗施,恢复沙参桔梗康。 6、肺痨:肺痨正虚瘵虫罹,性属传染慢虚疾,咳嗽咯血形羸弱,潮热盗汗特征齐, 月华丸治肺阴亏,百合秦艽虚火肺,保真参苓气阴耗,补天大造阴阳损。 7、肺胀:肺气胀满多老年,喘咳上气病缠绵,满喘咳痰悸胀肿,痰浊水饮淤血源, 苏子降气合三子,痰浊壅肺应精选,越婢桑白适痰热,痰蒙神窍用涤痰, 平喘补肺金水虚,水泛真武五苓散。

8、肺痿:肺痿病属慢虚疴,主症咳吐浊涎沫,麦门清燥治虚热,草姜姜草虚寒卓。心系病证 1、心悸:心虚胆怯安神志,心血不足归脾施,阴虚朱砂补心丹,心阳不振用桂枝, 苓桂术甘水凌心,瘀阻桃仁红花剂,再合桂甘龙牡蛎,黄连温胆痰火息。 2、胸痹:胸痹寒痰气血瘀,本属阴阳气血虚,心血瘀阻血府逐,气滞心胸用柴胡, 栝楼涤痰痰浊阻,枳薤当归寒凝除,生脉养荣益气阴,心肾阴阳分两虚, 炙甘草汤合补心,参附汤合右归饮。 3、不寐:不寐虚实道理深,阳盛阴衰是病理,肝火扰心龙胆斟,痰热扰心黄连温, 心脾两虚归脾施,六味交泰交心肾,心胆气虚遇事惊,安神定志酸枣仁。附1.多寐:湿困脾弱多贪眠,阴盛阳虚气不前,平胃六君随证用,阳虚理中补中研。附2.健忘:健忘证关心脾肾,归脾汤方思虑斟,六味地黄肾精耗,劳心过度枕中神。 4、癫证:癫静多喜称文痴,痰气郁结伤心脾,逍遥散合汤顺气,越鞠丸合养心宜。 狂证:狂证痰火盛阴伤,生铁二阴琥珀养,痰热淤结用癫狂,气痰火瘀除后康。 5、痫证:痫证形成多先天,突然昏倒抽叫涎,定痫丸主风痰闭,痰火涤痰并龙胆, 瘀阻脑络用通窍,心脾归脾六君全,心肾亏虚左归丸,再合天王补心丹。 6、痴呆:痴呆还少脾肾虚,髓海不足用七福,痰浊蒙窍涤痰祛,通窍治疗瘀血阻。 7、厥证:厥证昏仆气逆乱,辨证分为气血痰,气虚参附生脉液,醒后四味回阳添, 气实五磨与通关,血实羚钩通瘀煎,独参养营补血虚,导痰汤用治厥痰。

中医考研方剂复习重点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 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 四物汤(营血虚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中医考研方剂全2017年

第一章肺系病症 第一节感冒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 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荆防败毒散 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外感身痛头项重,散寒祛湿并祛风。 2.风热犯表证: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附:虚体感冒 (1)气虚感冒: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2)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第二节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止嗽散 止嗽散用夏陈前,紫菀百部百部研,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轻宣凉润燥能医。(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 (即二陈汤+平胃散)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理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茯苓甘草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素实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桑白栀芩肺热清,瓜蒌橘桔草贝苓,麦冬知母肺阴养,清中有养化痰灵。 3.肝火犯肺证:泻白散 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青黛散 青黛散方解热毒,皮肤焮肿水滋出;石膏滑石川黄柏,收湿止痒麻油涂。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 第三节哮病 (一)发作期 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 姜辛五味麻黄射,紫苑冬花半夏和,大枣和中调诸药,温肺散寒平喘咳。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2.热哮证: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痰热内蕴哮喘尝。越婢加半夏汤 越婢半夏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 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把石膏配,咳喘而烦效更佳。厚朴麻黄汤 杏仁夏味半升量,升麦四麻五朴良,二两姜辛膏弹大,脉浮咳喘此方当。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见本章第二节)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平喘固本党参味,胡桃虫草坎脐配,沉磁橘夏款冬苏,肺肾双疗此方推。附: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二姜五味随,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有奇功。生脉饮

【考研究极整理】中医内科,方子大集合!

中内方药总结 肺系病症 一,感冒: 1.风寒感冒: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银翘散(毒盛)、葱豉桔梗汤(肺气不宣) 3.暑湿感冒: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六一散(小便短赤)、鸡苏散(咽炎) 4.气虚感冒: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6.阳虚感冒:再造散、麻黄附子细辛汤(恶寒无汗,阳虚轻) 7.血虚感冒:葱白七味饮或合四物汤 二,咳嗽: 1.风寒咳嗽: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咳嗽:桑菊饮 3.风燥咳嗽:桑杏汤、杏苏散 4.痰湿咳嗽: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六君子丸(化湿,补脾气)、杏苏二陈丸(调理,标本兼顾) 5.痰热咳嗽:清金化痰汤 6.肝火咳嗽: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咳嗽: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 1.发作期 1)寒哮证: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 2)热哮证: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表证)、麦门冬汤(久病伤阴) 3)寒包热哮:小青龙加石膏汤(表寒为主)、厚朴麻黄汤(表寒不显著)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二陈汤、皂荚丸+控涎丹(攻逐痰饮)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苏子降气汤

6)喘脱危证:回阳救急汤、生脉饮、黑锡丸 2.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玉屏风散、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水六君煎、 3)肺虚:玉屏风散 4)脾虚:六君子汤 5)肾虚:金贵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参蛤散(补肺肾) 四,喘证: 1、实喘 1)风寒犯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桂枝+厚朴杏子汤(得汗而喘不平)、小青龙汤(泡沫) 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加味 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逍遥散(疏肝解郁) 2、虚喘 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六君子+补肺汤(食后腹胀) 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滋阴纳气)、真武汤 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3.变证 1)水凌心肺: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2)上实下虚:苏子降气汤 五,肺胀 1.外寒内饮:小青龙汤 2.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中医考研方剂歌诀

一【解表剂】 1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5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6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7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未考) 8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9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细辛煨姜大枣入,阴虚无汗法当谙。 10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1(未考) 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2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3 (未考)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4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5麻辛附子汤 (未考) 二【泻下剂】 11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12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13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14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15济川煎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齐,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16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17 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 18 新加黄龙草硝黄,参归麦地玄海参,滋阴养液补气血,正虚便秘此方良。 6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泄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7 (未考)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8 (未考)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 9(未考)增液承气玄地冬,硝黄加入力量雄,热结阴亏大便秘,滋阴泻热肠腑通。 三【和解剂】 19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20(未考)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除。 21(未考)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 22 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23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24 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10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四【清热剂】 25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26 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27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躁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28 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29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30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医学考研中的中医内科学复习

医学考研中的中医内科学复习 医学考研中的中医内科学主要是要学会将两者病症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指出从而达到正确的鉴别目的,期间还有病症之间的转换联系,这些都是一定要知道的,接下来我们具体谈谈哪些病症需要辨别以及他们的转换联系。 (一)总论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进行复习。 (二)各论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及研究进展。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痴呆、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虚劳、厥证、关格、瘿病。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瘿病、疟疾、遗精、耳鸣、耳聋、关格、颤证。 3.下列病证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风热咳嗽与肺痈。 (6)肺痈与肺痨。

(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 (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 (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4)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 (15)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6)胸痹与真心痛。 (17)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8)惊悸与怔忡。 (19)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20)癫、狂、痫证。 (21)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2)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 (23)刚痉与柔痉。 (24)暑厥、气厥、蛔厥。 (25)头痛与眩晕。 (26)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27)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 (28)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失笑散、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等。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 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试卷2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小活络丹的药物组成不包含 (分数:2.00) A.地龙 B.天南星 C.乳香 D.全蝎√ 解析:解析:小活络丹的药物组成包含:川乌炮、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小活络丹的趣味方歌:二乌南星乳没龙。 2.小活络丹的功用不包含 (分数:2.00) A.祛风除湿 B.化痰通络 C.活血止痛 D.补益肝肾√ 解析:解析:小活络丹的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主治:风寒湿痹。 3.温病热邪久羁,灼伤真阴,症见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治宜选用 (分数:2.00) A.增液汤 B.复脉汤 C.大补阴丸 D.大定风珠√ 解析:解析:大定风珠所治证乃温病后期,邪热久羁,灼伤真阴;或者误汗、妄攻、重伤阴液所致,治当滋阴养液,以填补欲竭之真阴,平息内动之虚风。主治手足瘛疭,形消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时时欲脱者。 4.羚角钩藤汤的功用是 (分数:2.00) A.凉肝熄风,滋阴养血 B.清热凉肝,滋阴潜阳 C.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D.清热凉肝,镇惊安神 解析:解析:羚角钩藤汤的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热盛动风证。综观全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标本兼治,为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 5.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 (分数:2.00) A.羚角钩藤汤√ B.镇肝熄风汤 C.天麻钩藤饮 D.半夏白术天麻汤 解析:解析:羚角钩藤汤的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热盛动风证。综观全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

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推荐

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推荐 《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的第5版教材(必备): 根本不用看其他的版本,出题人出题的依据只是第5版教材,所以也不要指望出题者会兼顾到学校使用不同的教材而出5.6.7版教材公有的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的第5版教材(必备): 根本不用看其他的版本,出题人出题的依据只是第5版教材,所以也不要指望出题者会兼顾到学校使用不同的教材而出5.6.7版教材公有的知识点。方剂的配伍记忆方法因人而异,不要轻易变换。如果采用方歌推荐教材上的方歌,如果采用趣味歌决记忆推荐上海中医药出版社的《趣味方剂手册》。 《中医针灸学》以第7版教材(必备) 这个版本的教材完美涵盖了新大纲所有内容。特殊腧穴的记忆一定要用歌决系统记忆,事半功倍!针灸缺乏模拟题,手头能用的模拟题不是太难(针灸专业)就是严重超纲,或者不是按照7版教材编写。 推荐大家使用那本北中医编写的、天价的《复习全书》中的针灸模拟题部分。特别是后面将近250道模拟题非常有价值。(个人感觉) 《中医诊断学》的第5版或者第6版教材:考纲总体上以第5版为主,但最近几年也涉及到第6版的内容。 《中医中药学》:以第7版教材为主(必备)。归经这一部分主要参看以前版本。 还有就是第5版教材是绿色封面,1983年左右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为什么1983年版的书到现在还在不断印刷?(1995年是6版,2001年是7版)其中缘由得靠自己琢磨。 必备真题。其实这种书哪本都一样,只要题目收得全就可以。所有题目的答案建议都去教材上找,找不到就是教材版本问题。一定要看《大纲》上的试题解答,并核对答案,因为现在的真题书的答案错误真的很多! 可选参考书(可选)。 《中医120分》跨越篇,形式不错,可惜和教材比系统性、全面性相差太远,而且错误也太多了。

中医内科学及针灸学歌诀-考研用

中医科学歌诀 1、感冒 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岐,尚有气虚参施,加减葳蕤滋阴虚。 2、咳嗽 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伤两大纲,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燥杏俱有桑,二三子法中土,伤痰热清金方,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3、肺痿 肺痿病属慢虚疴,主症咳吐浊涎沫,痿如草木萎不荣,日炽霜杀叶萎弱,肺中津气失濡养,虚冷较少虚火多,滋阴润肺麦门施,草草虚寒卓。 4、肺痈 肺叶生疮成脓疡,风热痰火瘀毒伤,咯吐腥臭脓血痰,邪盛正实辨证纲。初期清解银翘良,成痈如金苇茎汤,溃脓加味桔梗施,恢复沙参桔梗匡。 5、哮证 哮证发作痰鸣喘,宿根新邪肺不宣,邪实正虚辨标本,寒哮寒痰射麻专,定喘汤方主热哮,缓解固本最相关,肺脾肾虚有主次,玉屏六君肾气丸. 6、喘证 喘分虚实肺肾关,口抬肩鼻翼煽,风寒痰郁里热型,麻黄桑白麻石甘,痰浊二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生脉补肺肺金虚,肾虚肾气参蛤散。 7、肺胀 肺气胀满多老年,喘咳上气病缠绵,子三子六君子,痰浊壅肺应精选。越婢桑白适痰热,痰蒙涤痰安宫丸,平喘补肺金水虚,水泛真武五苓散。 8、肺痨 肺痨正虚瘵虫罹,性属传染慢虚疾,咳嗽咯血形羸弱,潮热盗汗特征具,月华丸治肺阴虚,百合艽火旺亟,保真汤主气阴耗,阴阳补天大造需。 9、痰饮痰饮总括 痰饮确缘水停,医圣金匮论最精,痰悬溢支宜温化,阴盛阳虚标本明。 痰饮 饮留胃肠名痰饮,苓桂术甘半夏斟,甘遂半夏或己椒,虚实主次应细分。

悬饮 邪犯胸肺柴枳长,若停胸胁十枣良,络气不和香附使,阴虚热沙麦尝. 溢饮 淫溢肢体溢饮名,发表化饮症能平,小青龙汤加减用,肺脾水气定可清。 支饮 支饮触发为邪实,寒邪伏肺青龙施,苓桂术甘或肾气,缓解脾肾阳虚时。 10、自汗盗汗 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阴阳失调液外泄,互根当究五车书。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11、血证 血证病机归热虚,上溢下泄渗肌肤,辨清部位明脏腑,三大治则火血气。 鼻衄 鼻衄热迫肺胃肝,桑菊玉女龙胆煎,归脾汤补气血亏,局部用药效更添。 齿衄 齿衄胃火循经冲,清胃泻心合方攻,肝肾阴亏相火浮,滋水清肝茜根终。 吐血 吐血由胃呕吐出,泻心十灰胃热著,肝火犯胃龙肝泻,气虚血溢归脾主。 咳血 咳血总由肺中来,燥热桑杏汤化裁,肝火泻白黛蛤合,阴虚百合固金筛。 便血 便血肠道湿热致,地榆散或槐角施,若由脾胃虚寒生,黄土汤方温而止。 尿血 尿血实热小蓟饮,虚热知柏地黄斟,脾虚归脾汤堪用,肾虚山药功中肯。 紫斑 紫斑血热妄行伤,犀角地黄汤最良,虚火茜根散增损,气不摄血归脾汤。 12、心悸 心虚胆怯安神志,心血不足归脾施,阴虚火旺补心丹,阳虚不振用桂枝,苓桂术甘水凌心,桃仁红花瘀阻治,惊悸怔忡当细辨,斟酌病情分虚实。“桂枝”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2017考研新增方剂学内容

2017考研新增方剂学内容 一、重点方剂(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加减应用及注意事项) 解表剂 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舒气机。 理气剂 柴胡舒肝散:柴胡舒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除。 枳实消痞丸: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蒸饼糊丸消积满,消中有补两相兼。(失笑丸) 祛湿剂 二妙散: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全除病自痊。 二、掌握方剂(下列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 解表剂 正柴胡饮: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通,表寒轻证服之康。 葱白七味饮: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和解剂 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用川芎,白术苓泽六味同,妊娠腹中绵绵痛,调肝理脾可为功。 清热剂 栀子豉汤:山栀香豉治为何,烦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泻黄散: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建功。 祛暑剂 香薷散: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补益剂 人参蛤蚧散:人参蛤蚧做散服,杏苓桑皮草二母,肺肾气虚蕴痰热,咳喘痰邪一并除。 八珍汤:气血双补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人参养荣汤:人参养营即十全,除却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石斛夜光丸:石斛夜光枳膝芎,二地二冬杞丝苁;青葙草决菊杏药,参味连苓蒺草风; 再入犀羚清虚热,养阴明目第一功。 七宝美髯丹: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具,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肝肾精血虚。 左归饮:补肾滋阴左归饮,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苓草同煎服,肾阴亏损此方医。 右归饮:右归饮中用附桂,地杞萸药杜草配。鹿菟当归易炙草,丸能温阳添精髓。 龟鹿二仙胶:龟鹿二仙最守真,补人三宝精气神,人参枸杞和龟鹿,益寿延年实可珍。 安神剂 交泰丸:心肾不交交泰丸,一份桂心六份连。怔忡不寐心阳亢,心肾交时自然安。 固涩剂 易黄汤:易黄山药与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能消带下粘稠秽,补肾清热又祛湿。 清带汤:清带汤中薯茜草,龙骨牡蛎海螵蛸。赤带二钱芍苦参,白带三钱术鹿角。 理气剂 四磨汤:四磨汤治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浓磨煎服调滞气,实者枳壳易人参。 加味乌药汤:加味乌药汤砂仁,香附木香姜草伦,配入延胡共七味,经前胀痛效堪珍。 理血剂 丹参饮: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十分做提纲,檀砂一分聊为佐,入咽咸知效验彰。 治风剂 玉真散: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反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治燥剂 益胃汤: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麦冬生地同煎服,甘凉滋润生胃津。 祛湿剂 当归拈痛汤: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人,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祛痰剂 小半夏汤:小半夏汤用夏姜,药虽两味效佳良。呕吐痰多因浊逆,祛痰降逆即能康。 滚痰丸:滚痰丸用青礞石,大黄黄芩与沉香,百病多因痰作祟,顽谈怪症力能匡。 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定痫丸: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蒲远半夏,胆星全蝎蚕琥珀,竹沥姜汁草朱砂。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试卷2 (总分:7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7,分数:34.00) 1.历史上,哪位医家已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六郁之说,并创立了相应的治疗方剂。 A.张景岳 B.巢元方 C.徐灵胎 D.朱丹溪√ 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六郁》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并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故D为正确选项。 2.对郁证的治疗基本原则,下列论述有误的是哪一项 A.理气开匍 B.调畅气机 C.活血化瘀√ D.怡情易性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故C为正确选项。 3.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医宗金鉴.诸气治法》将本证称为“梅核气”。治宜选用 A.半夏厚朴汤√ B.丹栀逍遥散 C.小柴胡汤 D.柴胡疏肝散 上述症状属于郁证之痰气郁结证。其病机为气郁痰凝,阻滞胸咽。治宜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其代表方为半夏厚朴汤。故A为正确选项。 4.患者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下列哪首方剂不宜选用 A.六味地黄丸 B.天王补心丹 C.朱砂安神丸√ D.交泰丸 上述症状属于郁证之心肾阴虚证。其病机为阴精亏虚,阴不涵阳。治宜滋养心肾。其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合天王补心丹。心肾不交而见心烦失眠,可合交泰丸交通心肾。故C为正确选项。 5.患者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治宜选用 A.小蓟饮子 B.银翘散 C.清胃散 D.玉女煎√ 上述症状属于鼻衄之胃热炽盛证。其病机为胃火上炎,迫血妄行。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其代表方为玉女煎。本方滋阴清胃泻火。故D为正确选项。 6.胃火(热)炽盛可导致下列哪些病证 A.咳血√ B.吐血 C.齿衄 D.鼻衄 咳血分燥热伤肺证、肝火犯肺证、阴虚肺热证。吐血分胃热壅盛证、肝火犯胃证、气虚血溢证。齿衄分胃火炽盛证、阴虚火旺证。鼻衄分热邪犯肺证、胃热炽盛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故A为正确选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