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灾害预警中心项目建议书

气象灾害预警中心项目建议书

气象灾害预警中心项目建议书
气象灾害预警中心项目建议书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一节项目背景 (1)

第二节项目概况 (8)

第二章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11)

第一节需求分析 (11)

第二节建设规模 (12)

第三章场址条件 (13)

第一节场址现状 (13)

第二节场址条件 (13)

第四章建筑方案 (16)

第一节规划方案 (16)

第二节建筑方案 (19)

第五章配套工程 (23)

第一节给排水工程 (23)

第二节采暖与通风工程 (25)

第三节电气工程 (27)

第六章节能与节水 (32)

第一节节能 (32)

第二节节水 (34)

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 (36)

第一节编制依据 (36)

第二节场址环境条件调查 (36)

第三节影响环境因素分析 (38)

第四节环境保护初步方案 (39)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防护 (42)

第一节劳动安全 (42)

第二节卫生防护措施 (43)

第九章项目建设进度初步安排 (45)

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6)

第一节项目投资估算 (46)

第二节资金筹措 (49)

第十一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 (50)

第十二章结论与建议 (52)

附表:

附表1:总投资估算表

附表2:主体工程费用表

附表3:室外工程费用明细表

附表4: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及预备费估算表附图:

附图1:总平面布置图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某某旗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建设项目。

二、项目单位概况

(一)基本情况

本项目建设单位为某某旗气象局,地址位于某某旗某某镇文化路125号。现包括地面测报股、预报服务股、生态监测中心、人工影响天气展览室、科技服务股等5个股室,有职工14人,包括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8人。

(二)气象业务

1、气象业务

气象观测:观测项目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地温、蒸发、雪深、雪压、冻土、日照等。发报类有:天气加密报、航危报、旬月报、重要天气报。

编报与传输:采集的数据每天定时传输24次。目前利用某某市气象系统局域网传输报文,无线网络双机备份,气象电报传输实现了网络化、自动化。

气象报表制作:包括地面气象记录、降水量、风向风速等报表。

航危报:2009年起向北京拍发航危报。

2、自动气象站建设

2003年安装了DYYZ-II型自动气象站,2004年正式开始每天24小时观测,并定时向某某省气象局自动传输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项目有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地温。观测项目全部采用仪器自动采集、记录、存储。

3、生态监测与评估

监测项目有:土壤水分、地下水位、土壤盐碱成分、土壤物理特性、干土层、降水渗透深度、农作物生育状况、凌汛监测、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监测等。农业与生态监测有:生态监测信息、玉米播种期预报、玉米生长季气候生态评估报告、凌汛监测信息、墒情分析报告、灾害监测信息等。

4、天气预报

2000年建设了气象卫星接收站(即PC-VSAT小站),并安装了MICAPS系统,开始接收日本、欧洲等多个国际气象中心的各类数值预报产品,利用MICAPS系统进行分析做预报。目前天气预报有:年景预报、季预报、月预报、旬预报、周预报、节假日预报、专项预报、专题预报、重要天气报告、预警信号、临近预报、精细化预报等。

5、气象信息网络

2000年开始了Notes系统,并传输文件。2003年6月开退了旗县、市、自治区三级IP语音电话。2004年7月1日宽带局域网投入试运行。2005年,业务楼接通了ADSL宽带网络,还开通了手机短信平台,为用户提供气象服务。

(三)气象服务

1、公众气象服务

用MICAPS系统做短、中、长期天气预报。

2、决策气象服务

开、封河,都进行实地观测,提供相关气象决策服务。夏季的防汛工作,根据气候趋势做出降水量预报,并提出防范措施。每逢重大活动和节假日时都提前做出预报,为其提供气象服务。在各种气象灾害面前,随时提供决策气象服务。

3、专业与专项气象服务

气象专项资料服务:为联合国“2814”和联合国“3924”某某旗项目区提供气象论证;为某某旗华蒙金河集团技改项目报告提供气象论证;为某某旗电厂前期准备论证提供气象资料。此外,还为交能、城建、电力、建筑、企业、工厂等提供专项气象服务。

人工防雹工作:全县共有9个炮点,分布在全县的5个镇内。拥有双管“三七”高炮4门,单管“三七”高炮5门。高炮防雹有效保护区面积达20余万亩。

人工火箭增雨工作:2003年以来,某某县政府每年拨专款购买火箭弹。春、夏两季利用天气条件在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加了雨量。

防雷技术服务:配合上级业务部门每年对全县的避雷设施进行检测,2005年成立防雷监测站,在全县境内开展防雷“三项”业务。

4、气象科技服务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企业和工厂提供气象有偿服务,同时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防雷检测,近年来,科技服务逐步拓宽,目前防雷“三项”业务全面展开,科技服务工作正走向成熟。

5、气象科普宣传

每年“3·23”世界气象日、科技宣传周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定期为县中小学生开放气象站,进行气象探测、天气预报现场观摩。

三、项目建议书编制依据和范围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

《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10〕1号)

《基层气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2013年10月)

《基层气象业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指南》(气计函[2013]248号)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QX/T45-2007)

某某省雷电预警防护中心文件(内雷电发[2013]6号)

《某某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某某市“十二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某某市政府办公厅文件([2013]40号)

《某某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某某市某某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30年)

国家和地方有关规程、规范、政策及条列等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过程和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过程

某某旗国家一般气象站始建于1958年,位于某某旗某某镇文化路,至今已累积了50多年的气象资料。建站55年来,在出色完成气象观测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为地方提供综合气象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某某旗气象局目前位于某某县某某镇文化路125号,占地面积128008㎡,建筑面积为4458㎡。承担着辖区内决策气象服务、地面观测、气象防灾减灾、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森林草原防火、黄河凌汛监测、防雷检测服务等气象业务。

某某旗气象局提出本项目的建设的理由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随着现代气象事业对观测技术要求提高,服务领域和需求增长,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多,对某某县气象站的工作环境、业务能力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装备现代先进气象设备、创造全新的工作环境以满足工作需求,而现气象局房屋为多年旧房,配套条件不能满足现代先进气象设备的正常运行。新建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后,通过后期先进气象设备的购进,解决此问题。第二,按照《某某旗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布局,气象站所处为危旧平房集中连片改造区,气象局及周边建筑物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某某旗城镇化建设。因此某某旗气象灾害预警中心的建设,是某某旗

城市发展的需要。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本项目建设是落实国家气象政策规划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提出,“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重点加强中小尺度区域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满足国家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成较完善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充满活力的气象人才体系,显著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某某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特色气象服务达到全国一流,气象事业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水平。”《某某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健全突发事件的监测、信息收集、发布和报告机制,显著增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

本项目是基层气象机构,项目的建设是落实国家、自治区和某某市关于气象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发展规划的需要,能够进一步提升某某省、某某市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对于推动某某县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障民生和安全提供一

流气象服务的重要保证。

2、本项目的建设是某某旗气象局开展实际业务的需要

随着基层台站工作领域逐步拓宽,观测技术要求提高,服务领域和需求增长,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多,对某某县气象站的工作环境、业务能力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某旗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建设可使各项业务工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使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收集、发布更加快捷,对获取更加准确的气象资料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明显提升农业气候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服务能力。基层气象台站是气象部门直接获取气象信息、开展公共气象服务、依法履行管理职能的最基层单位,通过各种业务平台的建设建成集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对某某县气象台站工作的良好开展具有促进作用,对某某县气象基础设施改善,硬件环境提升,自动化、现代化程度提高,气象信息获取能力和气象服务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证。

3、本项目的建设是某某旗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需要

某某旗是某某市重要的农业县城,而粮食产量、品质和种植结构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本项目的建设可以达到依靠科学,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的预警能力,对某某县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项目能够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服务,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业务,

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

第二节项目概况

一、建设地点

本项目建设地点为某某旗某某镇新民路东。

二、建设规模与内容

项目占地面积25000㎡,建筑面积2414.4㎡,气象灾害预警中心为1栋主体2F、局部3F楼。

三、主要建设条件

项目建设的政策条件、社会支持条件、专业技术条件、场址条件等能满足建设的各项需要,同时该项目受到当地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因此,本项目具备良好的建设条件。

(一)规划政策条件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提出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重点加强中小尺度区域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符合《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满足国家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符合《某某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监测预报的准确

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特色气象服务达到全国一流,气象事业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水平”;符合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实施意见》提出的建设“四个一流”奋斗目标。

本项目建设满足《基层气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2013年10月)、《基层气象业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指南》(气计函[2013]248号)、《地面气象观测规范》(QX/T45-2007)等标准规范的各项指标要求。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能够得到良好的政策支持。

(二)社会支持条件

本项目的建设可使气象局业务工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使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收集、发布更加快捷,农业气候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对农业稳产保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推动某某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项目的建设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三)专业技术条件

某某旗气象局职工中,有大学本科6人,大专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8人。在多年的气象灾害防御中积累了重要的经验,通过不间断的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增长,专业技术不断提高。并通过经常性的学习培训,能够对先进专业的气象设备熟练操作。

(四)场址条件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某某旗中心城镇区内,周边建筑及环境条件良好,公共市政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可以较好的满足项目建设

需求。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工程预备费×××万元。

(二)资金筹措

资金来源为争取上级资金×××万元,自筹×××万元。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表2-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备注

一技术指标

1 占地面积㎡25000

2 建筑面积㎡2414.4 1栋主体2F、局部3F楼

3 变压器台 1

4 电动伸缩门套 1

5 铁艺围栏m 1000 二经济指标

1 总投资万元×××1.1 争取上级资金万元200 1.

2 自筹资金万元×××三建设期2014年3月-2015年4月

第二章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一节需求分析

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不足,决策服务缺乏针对性,公众服务信息覆盖面不够宽,专业服务深度和广度不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比较薄弱等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挑战。一是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滞后。缺乏功能完备的综合服务平台,服务机构不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比较薄弱,以“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有待深入。二是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整体上存在差距。数值预报水平和业务化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数值预报模式和资料同化等核心技术发展缓慢,新资料应用能力不足,短时临近和精细预报业务尚未完全建立,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低,定量降水预报能力不足,中期天气综合预报缺少有效的方法,专业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科技含量不足。三是气象综合观测的发展不够协调。观测系统运行还不够稳定、可靠,自动气象站等基本观测业务设备单传感器、单套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难以保证;新探测仪器的研发后劲不足,难以满足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系统监测需求及新业务拓展的支撑;重大装备稳定可靠运行保障能力不强,观测标准化、质量控制和探测环境保护问题较多,观测产品开发能力有待提高。气象业务服务发展总体上还缺乏有效的统筹和协调,发展

的效益和效率不高,对社会需求的变化认识不足;科技创新对业务服务发展的贡献率不高,科技内涵不足;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不适应现代业务的发展要求,缺乏领军人物和核心团队;各项业务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技术流程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某某县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对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的提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保障某某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福祉不仅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天气预报的针对性、通俗性和指导性提出了新的需求。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为各项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社会活动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对天气预报的专业性、准确率、长时效和不同时效预报间的无缝隙衔接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总之,某某旗对气象事业的发展需求强烈。

第二节建设规模

按照气发〔2014〕16号《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基层气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本着“适应需求,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集约,适度超前。”的原则,结合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实际需求,原则上新建县级气象机构业务用房建筑面积控制在1500-2600㎡。

依据某某旗气象局业务开展现状,新建气象灾害预警中心要实现功能布局合理,满足业务需求,最终确定面积为2414.4㎡。

第三章场址条件

第一节场址现状

一、场址位置

某某旗某某镇新民路东。

二、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本项目场址总占地面积25000㎡,土地权属类别为国有土地,城市规划土地使用类别为行政建设用地。

第二节场址条件

一、工程地质条件

场址地形基本平坦,属于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适宜建设区。根据临近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勘查对地下水及土的分析结果可知,该区地下水、土的侵蚀性指标低于规范规定的界限值,对钢筋及混凝土不具侵蚀性,可不考虑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场地土属中硬土,场地类别Ⅱ类。根据国家地震烈度区划图,某某县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0.20g。场地季节性标准冻深1.5m,土的冻胀性为中等冻胀性。

二、周边建筑物及环境条件

本项目场址位于某某旗某某镇,城市规划土地使用类别为行政建设用地。项目用地目前为某某旗土地收储中心所有,场址无建筑物,

地形基本平坦。项目离某某旗工业园区较远,因而无工业性污染源,且周边无高大建筑物,道路畅通,外部环境条件良好。

三、城市规划或区域性规划要求

《某某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某某县将主要建设13.8平方公里核心区,重点发展4.7平方公里新镇区。新镇区的建设区域主要位于某某县某某镇。按照《某某旗某某镇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东扩、西改、南联、北控”的发展思路进行空间布局,未来将建设成为某某旗行政和商业中心。

四、交通条件

本项目通过某某镇新民路融入某某旗交通网络。某某旗现有4条主要公路干线,其中某某市——格尔煤田二级公路途经县内三乡一镇;某某市——柏油公路经县城中心向东接公路;某某市——凉城柏油公路经县城东连凉县与晋陕两省相通;某某县——公路与铁路相交。某某旗交通网络能够为本项目建设及运营提供便捷的条件。

五、社会环境条件

2013年某某旗紧紧围绕打造“三个一流”、推进“四个建设”、实现“一个目标”的工作思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亿元,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68亿元,增长18.9%。财政收入预计完成23.2亿元,与上年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22.9亿元,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预

计达到元,增长12%。

六、征地拆迁条件

本项目场址现状为空地,现为某某旗土地收储中心所有,不存在征地问题。通过购买获得本项目的建设用地。

七、公共设施条件

本项目场址市政水、电、暖等基础设施完备,均可就近接入使用,可以满足本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需求。

第四章建筑方案

第一节规划方案

一、设计原则

(一)严格控制建设面积,与国家楼堂馆所建设等标准规范等保持一致,严格执行《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充分考虑某某旗气象局开展气象业务的需求。

(二)坚持统一规范、分步实施、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按照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要求,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既考虑当前发展要求,也能满足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发展需求。

二、规划设计方案

(一)规划方案

1、智能大门

气象灾害预警中心楼主出入口安装一套电动伸缩门。值班人员通过控制器发出指令,使电动门按预定轨道快速完成伸、缩运动,以达到控制大门封闭与放行的目的。电动伸缩门设备参数如下:高度:1.6mm

总长度:8m

移动速度:15-18m/min

电源电压:220V

功率:<0.8kw

频率:50HZ

材质:不锈钢,厚度大于0.8mm

轨道模式为单轨,材质为轻轨。

2、铁艺围栏

铁艺围栏高度2m,分为立柱和栏片。立柱采用挖坑、浇筑混泥土基础方式进行安装,挖坑深度为50cm,混泥土基础基座为35cm×35cm ×35cm,桃形立柱由1.2钢板压制而成,浸塑确保30年不生锈。立柱规格长度为240cm,约重15kg。栏片规格横条长200cm×高180cm,重量45kg/张,竖杠直径¢5mm。

(二)建筑特征与面积控制

1、建筑物特征

表4-1 建筑物特征表

项目数量或特征

建筑面积2414.4m2

层数 3

楼高12.9m

结构框架

耐火等级二级

抗震设防类别丙类

抗震设防烈度8度

使用年限50年

2、面积控制

本项目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各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严格执行《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基层气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气发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政办[2012]2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加快实现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有效衔接,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至30分钟发出,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一)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海洋、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等监测系统以及雷达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按照共建共管、代建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和通信干线、输电线路、水利工程、林区、旅游区、重点经济区、渔业作业区和海上养殖区等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林业等部门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着重推进北戴河、曹妃甸、渤海新区等区域海洋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对环渤海和海上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制订实施全省防治山洪地质灾害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规划,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加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级别由谁规定

1、Ⅰ级预警:特别重大(红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或者多省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极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5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5级。 2、Ⅱ级预警:重大(橘黄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特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4级、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达4级。 3、Ⅲ级预警:较大(黄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3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3级。 4、Ⅳ级预警:一般(蓝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

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2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2级。 扩展资料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随着时代发展,气象预警的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由原来的3种增加到10种,为人们所熟悉的黑色台风预警信号将退出历史舞台。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新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同时以中英文标识,与国家的所有应急处置等级和颜色保持一致。 而原有的台风、暴雨、寒冷3种预警信号的黑色预警信号将成为历史,统一以红色为最高等级,由原来的“白、绿、黄、红、黑”改为现在

(整理)各种气象灾害预警含义.

雷雨大风预警信号 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到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伴有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到6—7级,或阵风7—8级并伴有雷电,且可能持续。 (二)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达8—9级,或阵风9-10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5、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危险地带人员撤离; 其他同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三)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四)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如图) 含义: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12以上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暴雨预警信号 简介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暴雨蓝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橙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较大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严重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 等级区别 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标准: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 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国办发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意见(国办发[2011]3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1〕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准确预报,特别要针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强化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对灾害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等进行科学研判,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要建立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方案(最新)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方案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x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x年,建成功能齐

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准确预报,特别要针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强化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对灾害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等进行科学研判,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要建立

灾害早期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项目建议书(简本) 上海市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气象局 二〇〇八年四月

前言 今年1月到2月,我国大部尤其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袭击。上海1月25日至2月3日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过程,雨雪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为50年一遇,对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电力传输、农业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总结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应急管理处置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包括国外发达国家),在应对和防御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象灾害方面仍存在许多难点和薄弱环节,如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对交通、电力等行业造成影响程度的预评估不够;重大气象灾害防御的部门合作、信息共享亟须加强,特别是预警信息发布后的社会联动、部门协调配合和有效应对防范还不够;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薄弱,公众缺乏灾害防御的意识和科学知识。因此,以“部门联动”为核心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就极为必要。 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在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在2005年1月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和2005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全球峰会上,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和要求建立世界范围的应对所有灾害的早期预警系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自然危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成立多灾种的早期预警中心,如法国气象局从2007年开始建设多灾种预警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也在制定计划,着手建立综合灾害预警业务中心。世界气象组织已设立相关国际计

划,为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国际先进的技术支持,希望通过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在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中的成功实践,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示范,进行推广。 在自然灾害中有近90%的灾害是气象灾害或与气象灾害有关,参与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既是气象部门的责任,也具有有利条件。本项目以气象灾害为切入点,通过对气象因子和各类灾害之间的因变规律的应用,在政府层面建立多灾种部门联动机制和预警信息制作、发布标准,在社会层面,贯彻“政府主导、基层主体”防灾理念,推动社区防御体系建设,建设和完善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争取到2010年,基本形成上海城市多灾种(气象及次生灾害)早期预警体系,为上海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和城市网格化管理提供有力的体系支撑,使上海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09-3.《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16号)

中国气象局令第16号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经2007年6月11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局长郑国光 二○○七年六月十二日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第三条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本办法根据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特征、预警能力等,确定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级别。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预警信号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并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系统。 学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或者利用电子显示装置及其他设施传播预警信号。 第六条国家依法保护预警信号专用传播设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第七条预警信号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发布权限、业务流程发布预警信号,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发布权限和业务流程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 第八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或者解除预警信号,同时通报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机构。 当同时出现或者预报可能出现多种气象灾害时,可以按照相对应的标准同时发布多种预警信号。 第九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电子显示装置等手段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布预警信号时除使用汉语言文字外,还应当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第十条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等通信网络应当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及时传播预警信号,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实时预警信号,并标明发布预警信号的气象台站的名称和发布时间,不得更改和删减预警信号的内容,不得拒绝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得传播虚假、过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第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接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公告,向公众广泛传播,并按照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 第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教育宣传工作,编印预警信号宣传材料,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预警信号专用传播设施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网格化的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设计与实例研究

网格化的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设计与实例研究 摘要:随着电力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供电质量可靠性指标的要求日益提高供电 可靠性,保证主网安全运行是电网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灾 害对电力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由于架空输电线路范围广,变电站设备多次暴露 在自然环境中。一旦暴雨、雷电、冰雪等气象灾害来临,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将 面临巨大考验。线路跳闸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电力系统供电安全生产。 关键词:网格化;电网气象;监测预警;实例 引言 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的实质是分析气象信息与电网故障的相关性研究是分析不 同数据或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或非 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关系强度。如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 最后可以建立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关系转换模型。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在对网格气象数据和网格设备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网格气象监测预警系统以电网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各种气象要素 对电网设备的影响,如受大风影响的架空线路、受强降雨影响的车站和房间分析,结合以往电网事故造成的气象条件数据,包括什么样的气象条件造成事故的因素、发生的事故种类、事故的影响等信息,决定未来气象条件下是否存在电网故障的 风险,从而达到电网气象监测和预警的目的。 1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构建方案 (1)系统建设目标 1.获取各种形式的气象源数据,如自动气象站、雷达估测降水量、基于网格 的精确预报等,实现对灾害性天气的精确监测和预报。 2.建立基于gis系统的网格气象平台,显示气象数据、地理数据和网格设备数据,直观显示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准确定位灾害性天气影响的网格设备。 3.加强气象资料在每年汛期电网日常工作中的应用,通过系统分析汛期可能 受暴雨天气影响的重点防洪设备,使运行维护人员在重点检查、勘察、抢修中更 有针对性,故障排除和补救。 (2)系统建设原则 系统的规划和建设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用性建设,坚 持实践第一,具有可扩展性和前瞻性;二是采用气象部门和电力部门的标准和规范,紧密衔接基础业务;三是先进性与适用性的统一;四是加强服务建设,保证 应用效果,加强电网指挥决策服务支持能力。 基于地理关系模型:系统基于完整、系统、准确的地理关系模型,以地理信 息数据为底层基础数据,将各类气象探测数据、预报数据、行政区域、电网基础 设施基础数据附加到地理属性上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地理 信息载体复杂的空间气象信息、属性数据和业务信息通过地图系统以地理的形式 直接显示出来。面向对象和所见即所得的设计和操作方法:系统以面向对象的方 式提供各种操作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操作方法”和“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接口”。 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和可视化技术的特点,以图形和动画的方式面对用户,信 息的表达更加直观高效,摆脱了用户不得不面对的大量枯燥的表格和文本信息, 从中可以进行数据挖掘,实现可视化、直观的显示。 围绕决策服务,不断完善各种气象探测基础设施,不断强化探测时空密度,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 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气象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晋政办发[2012]4号 【发布部门】山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2.01.18 【实施日期】2012.01.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晋政办发〔2012〕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工作,有效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作用,提升全社会防灾避险能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

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健全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发布通畅,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目标任务。全省建成比较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显著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达到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发布时效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农村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预警能力 (三)推进气象灾害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加快推进自动气象站、气象卫星接收、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等系统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网;加强交通干线、输电线路沿线、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站布设;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区旱情监测;加强人口密集区及其上游高山峡谷地带的气象、水文、地质联合监测;加强农村、林区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加强森林草原致灾因子监测;加强对主要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连续监测;建立气象灾害监测综合分析

XX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总结

XX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总结 XX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总结 XXX镇是暴雨(雪)、洪涝、雷暴、大风、干旱、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气象灾害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镇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定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我镇综合气象监测工作,针对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逐步完善暴雨(雪)、雷暴、台风、大风、冰雹、干旱、洪涝、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的综合观测,提高应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能力。

积极配合水利、国土、交通等行业进行的气象资料共享机制建设,并时刻保持和区气象局的联系,做好各种气象灾害信息的上传下达和分析总结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接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和专业信息网站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拓展气象灾害信息发布渠道,增加气象灾害信息发布内容和播报频次,及时发布重大气象灾害信息。完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和预警设施建设,加强对农业、公路、地质灾害点等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一步畅通乡村、学校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三、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大力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各村委会、单位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结合本辖区自然灾害特点,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特别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点的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加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雷电、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水利站要及时疏通河道,抓紧水库、堤防等重要险段的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

气象灾害分析与预防

气象灾害分析与预防 摘要:近年来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人类造成了极大影响,气象部门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向公众及有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特别是今年气象日主题的提出更是反映出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性,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最低点。 关键词:概念、种类、影响、防御 由于大气作用对人类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所造成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我国是农业大国,受气象的敏感度大,因此气象灾害是影响我国最广泛的严重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因光、热、水、气等气候因素异常变化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的有暴雨、大风、冰雹、寒潮、连阴雨、高温等原生气象灾害和洪涝、干旱等次生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安全威胁最大。据统计,1992—2001年的十年间,全球自然灾害导致超过622000人死亡,水文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460亿美元,约占同期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65%以上。而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占GDP总量的1~3%。在江西,以2005年为例,所有的自然灾害损失达到125.3亿,气象灾害占到了其中的90%,占江西GDP总量的3~60%。 对今年年初以来的气象状况,翟盘茂说,“从去年冬天以来,全国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但地区差异明显,西部气温偏高,东部偏低,雨雪天气频繁,长江中下游及西南东部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对冬小麦、油菜和蔬菜等生长发育造成了较大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雪灾,其中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多次受灾,灾情破重;江南及福建、云南遭受强暴雨雪灾害。华南大部自2004年秋李以来降水持续偏少。广东、海南等地遭受严重秋冬连旱。3月中旬初,南方部分地区再次出现了强雨雪降温天气,对越冬作物恢复生长、春耕工作和交通产生了不利影响。”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既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又有西北大面积沙漠和干旱、半干旱地带,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又是洪涝频发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 在这里主要从干旱和洪涝两方面来讲: (一)干旱灾害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台风预警信号 (一)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台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标准: 24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三)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12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四)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6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达14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二、暴雨预警信号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一)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标准:12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二)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 6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三)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 3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四)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 3小时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三、暴雪预警信号 暴雪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一)暴雪蓝色预警信号 标准: 12小时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或者已达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二)暴雪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 12小时降雪量将达6毫米以上,或者已达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三)暴雪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6小时降雪量将达1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四)暴雪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6小时降雪量将达15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5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四、寒潮预警信号 寒潮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一)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一、台风预警信号 台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一)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 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准备工作; 2.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 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如回港避风或者绕道航行等; 4.加固门窗、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切断危险的室外电源。 (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应急准备工作; 2.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 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危房人员及时转移。 (三)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抢险应急工作; 2.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 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应当回港避风,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应当尽可能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当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危房人员及时转移; 5.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四)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渠道分析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渠道分析 气象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其关系到我国经济、人们生产生活的发展。目前气象预报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无论是传统的媒体渠道,还是现代新媒体渠道,气象预报的发布和传播及时准确。但是对于气象灾害预警报告来说,其发布和传播必须及时,准确,而这种信号的发布一旦被一些动机不良的人利用很容易引起社会动荡。所以,本文主要就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渠道进行分析,实现全面防灾减灾。 标签: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传播;渠道 1 传统媒体信号发布和传播渠道 1.1 电视、 电视一直以来在传统媒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也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和传播的重要途径。电视节目覆盖面广,一旦广播电视接收了气象灾害的信息,一方面可以以滚动条的形式呈现在电视屏幕中,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插播的方式,强势引起电视观众的注意,缩短信号传播的时间。但是,电视作为传统的传媒方式,其也有局限性,第一,其受时间段的限制,白天在上班期间,一些上班族的人很难接受到电视信号。第二,在夜晚人们人睡期间人们很难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所以,可以说电视在传播气象预报上仍然是一种核心方式,但是在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由于其具有官方权威性,其可靠性较强,仍然值得推广和应用。 1.2 电子显示屏 现在几乎每个办公单位大厅都配备有电子显示屏,其分布面较广,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的办公区以及交通诱导屏具有较好的传播信息的作用。但是如果想要合理的应用这些电子屏幕,就需要提前与这些单位做好沟通,完善信息发布的流程,提高信息发布效率,以便于在发生重要气象灾害时,能及时的利用这些单位的电子屏进行信号发布,为人们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做好险情预防。 1.3 手机短信 手机短信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因为现在人们的手机号都实行实名制,在相应的地区,一些规范的部门能通过短信渠道及时的向市民发布重要信息。但是由于出于隐私保护的初衷,在发布这些短信之前可能会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决策,在整个决策的过程可能会耽误一些信息发布的时间,但也保证了信息发布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所以手机短信仍然是现代最重要的气象灾害预警的重要发布和传播渠道。 2 新媒体信号发布和传播渠道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_盛伟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 盛伟 1 臧欣 1 杨晓峰 1 王铁 1 1.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邮编:210061 摘 要 本文中所阐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将应用物联网技术将区域站点组成相对独立的网络,迅速上传收集的区域数据;同时将区域数据快速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在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时,可根据无线GPRS、3G、卫星等系统状况,应用物联网技术在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自动搜索最佳传输方式。建立移动气象感知台,自动组网,自动收集当地资料,智能接入气象灾害监测网。 根据收集处理的气象监测信息,及时分析加工,应用数值预报等天气预报新技术,及时制作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预警产品。同时,根据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种类,及时制作各级政府需要的气象灾害决策服务信息、对策建议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灾害预警信息、灾害防御措施等服务产品。 关键词:物联网气象自动站;SINK节点;异构传感器网络;移动气象感知车 1. 前言 江苏处于中纬度过渡带、海陆相过渡带和季风气候过渡带相重叠的地区,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气象灾害种类较多,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因此,有效组织应对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及减轻灾害影响已成为省政府工作重点,并上升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工作的具体体现。作为气象部门的职责,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建设精细化预报体系已成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江苏气象现代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全省已建成6部国际先进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3部L波段高空测风雷达,1050个自动气象站等先进探测手段,初步建立了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建成了预报智能化业务平台,对提高我省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财力、物力、人力等限制,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密度不够,很多重大气象灾害如短时强降水、瞬时大风、冰雹、龙卷甚小尺度天气现象等,是由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引起,时空尺度非常小,目前10公里分辨率的监测站点无法准确及时的捕捉到。特别是重点区域,局限性更大,危害也更大。此外,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实时传输能力、预

2020气象灾难预报监测方案

2020气象灾难预报监测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提升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水平,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组织机构 组长:(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 潘家利(市气象局局长) 成员:4个区政府,市发改、财政、规划、国土资源、环保、民政、农业、林业、水务、海洋和渔业、统计、三防办等部门。 三、实施步骤 (一)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20xx年完成) 市政府成立以分管气象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气象局局长为副组长,公安、民政、环保、国土资源、交通运输、 1 / 6

教育、水务、农业、卫生、安监、林业、海洋渔业、民防、三防、海事、通信、供电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市气象局配合。 时间节点:20xx年12月前完成。 (二)加强气象监测网络建设(20xx年完成) 1.加快推进交通、旅游景点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在本市23个镇自动气象站的基础上,在假日海滩、观澜湖高尔夫球场、海文高速路、万绿园、南港码头、龙桥高速、永庄、火山口公园等地新建8个能见度、降水、气温、风向、风速、湿度等六要素监测站。 2.加强农村、旅游景区、重点项目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在东山、长流、三江、大坡四镇,观澜湖高尔夫球场、假日海滩、火山口公园、五公祠、万绿园等旅游景区,美兰机场、大学、桂林洋高校区等重点项目及雷电多发区域布设雷电监测仪,开展雷电监测业务,为临近预警预报业务提供资料保证。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承办,市发改委、财政局配合。 时间节点:由市政府协调安装场地,相关单位和部门给予配合,20xx年3-4月完成选点;5-6月,由市财政局组织设备采购招标工作,市气象局协助;7-9月完成安装场地建设(包括场地清理、铺设地下管网、防雷网、预埋件等);10-11月,市气象局安装调试仪器,信息资料实现各部门共享;12月,组织验收。 资金预算:195万元 六要素监测站:5套×18万元/套+3套×9万元/套=117万元 雷电监测预警仪:6.5万元/套×12套=78万元 2 / 6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策略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策略 摘要:新时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工作质量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保证工作效率,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途径,从而才能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水平。本文基于笔者工作实践,有效对其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策略科学的研究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对策是十分必要的,其能够促进农业发展,也保证了人们安全。从实际分析可以得出,随着科技不断创新,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开展过程中,更要结合先进技术,不断提高预报预警应急工作能力。 1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分析 农业作为支柱性基础产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有效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威胁,我国有关部门联合政府、有关机构制定并不断完善建立气象灾害预报系统,通过科学有效的预警方式,为广大农户提供科学的参考信息,为采取防御措施预留了时间。在此过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科学技术与预测系统相结合,通过建立网络连接的方式,准确分析气象状况与信息,第一时间提供气象预警,进而降低天气原因对农户产生的经济影响。除此之外,预警系统与专业指导人员相结合,辅助农户有效开展天气灾害预防工作,将气象灾害的威胁降到最低。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对天气数据的实时分析,对未来天气状况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准确的预测,为农户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技术性指导等。 2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质量的途径 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气象灾害预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虽然我国已建立了相关部门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实际操作仍难以满足设计目标,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差距。分析原因主要包括:技术因素限制、资源因素限制、经济成本因素等。在对实际进行调查后,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发挥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期在实际应用中可发挥效能。2.1重视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指标。有序开展、落实气象灾害预警的各个环节,重视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指标。

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的解决方案

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全球变暖现象日趋严重,各种突发性、灾害性、极端性天气频繁的发生,每年台风、暴雨洪涝、寒冷、高温、强对流、雷电等气象灾害,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加快突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的迫切需要。基于以上情况,有必要建设信息化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充分依托现有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在全市主要办公场所内以电子显示屏的方式建设气象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形成权威、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我们的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能有效的利用信息中心数据信息,实现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以下6个主要功能: (1)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2)公共气象信息实时发布服务; (3)面向多行业信息发布; (4)公共服务信息发布; (5)城市旅游信息发布; (6)视频宣传信息发布; 我们的系统有完美呈现能力,3D、动态飞入等上百种动态特效,实现版面转场及素材动态特效,可看到丰富的画面特效变化,摒弃了“呆板”、“粗糙”的播放画面呈现。在美化特效的同时,更能主动的引起观众的的这无疑是大大提高的此突发平台的应用及运营价值。

而且,本系统平台提供了完备的多用户信息发布能力,即,气象局中心、以及经过中心授权的其他单位,可向指定屏幕发布公共告示信息。这样的独特系统能力,给本系统带来的是: (1)实现了中心管理、多点发布的应用体系,整体提高了平台的运营能力; (2)除了发布气象信息,还可以发布其他服务信息,大大提高了系统投资价值; (3)利用此能力,可以轻易实现目前中山市公共显示屏的平台纳入,而且不影响其他所属显示屏的日常使用。 另外,作为一个公共发布平台,本系统从高信息安全性层面出发,为系统设计了全面了信息安全保证机制,保障系统长期安全运营。 核心功能 (1)气象信息发布——中心气象信息采集,并发送至部署在前端的设备,进行实时天气信息、突发气象预警信息显示; (2)多级信息发布——本系统平台,除了具有完备的气象信息发布能力之外,还可以从中心发布即时文本信息(紧急措施通告,宣传信息,重大事件等),并可授权其他单位用户可通过本系统发布信息在指定屏幕。无疑大大增强了项目投资价值; (3)公共信息发布——如日期、时钟、节气等公共服务信息显示; (4)其他:实现对前端播放画面的监控,实现与第三方系统的连接,如短信系统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