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

1教育管理一般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

2史载五帝时期有成均之学, 虞舜有痒

3夏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学校的名称有“序”和“校”

4学校发展到商代又创设了瞽宗和学

5.视学包括两种:一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还有就是督导性的视学

6《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7教育教学管理思想《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8.儒家创办的私学,遵循“有教无类”原则

9.稷下学宫办学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原则《管子》中的《弟子职》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学生守则

10.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是汉太学建立的标志. 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

11. 太学的办学目标是为朝廷培养各级官吏,并对教育起示范和导向作用

12.汉代的私学有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在私学里进行.承担这一阶段教育的私学主要是书馆和乡塾.广为流传并留下来的只有元帝时史游作的《急就篇》

13. 南北朝时周兴嗣《千字文》是有影响的蒙学课本,颜之推《颜氏家训》是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

14.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

15《五经正义》是科举考试的标准,其考试方法是贴经,墨义,对策,诗赋

16.唐代礼部是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唐代设置了国子监,为专门管理中央关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

17.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建讲堂斋舍,创办书院

18.元代在教学管理制度上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三舍法和积分制实行“分斋升等”和考试积分制

19.洋务派最早创立也最为重视的新式学堂是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政府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近代学校的产生

20.湖南时务学堂聘请梁启超为总教习,教育通晓古今中外的广博知识和治理国家的专门人才。

21.天津中西学堂是中国设立中学的先声。南洋公学是我国采用分级教育制度的开始,也是近代学制的雏形。

22.蒙学在经过初步的识字、读写训练后,即开始教授《孝经》和《论语》以及《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这也是蒙学主要的材料。

23.洋务派能顶住顽固派官僚的反对,突破封建教育的樊篱,率先引进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办起我国第一批新式学堂,不仅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新型的人才,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而且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24.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葵卯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颁行全国的近代学制。1902年,清政府命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寅年学制

25.清王朝于1905年下诏各省停止科举考试

26.学务公所是省教育行政机关。使劝学所是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

27.1906年,学部设立图书局编辑教科书,这是近代由政府编慕教科书之始

28.1912年公布的《小学令》规定:初等小学由城镇乡设立,县立高等小学的校长和教员所执行的教育事务,以及私立小学的教育事务,均由县行政长官监督。私人也可依照法令设立中学,称私立中学

29.至1935年,我国高等学校才有完备的学位制

30.1922年11月1日《学校系统改革案》以大总统令正式公布。这个学制一般称为“新学制”或“壬戌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31.职业学校课程三种分配1.职业学科2.职业基本学科3.非职业学科

32.大学院由中央与地方两级教育行政机构组成,其中央的教育行政机构称大学院,其他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称大学区

33.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组织法》、《大学规程》。法规规定,高等学校的设立权归教育部,私立高等学校的设立必须报教育部批准。高等学校有四种类型:即,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院、研究院34.校长的资格、任用的规定为教育学科20学分。

35.高级中学教师的资格是1.经高级中学教员考试或检定合格者2.国内外师范大学或师范学院毕业者3.国内外大学本科、高等师范本科毕业后,有1年以上之教学经验者4.国内外专科学校或专门学校毕业后,有2年以上之教学经验者5.有专门的著述发表者。

36.苏维埃大学(简称“苏大”)是苏维埃共和国培养政权机关专业干部的高级干部学校

37.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38.古巴比伦最早的神庙学校,也叫寺庙学校。

39.印度最早的学校是婆罗门教创办的宗教学校,主要类型有:吠陀学校、陀儿学校、森林学校及文法、法律、天文、哲学等专业学校

40.斯巴达的奴隶主贵族军事专制的教育制度是为军事服务的

41.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的代表作主要是《理想国》和《法律篇》

42.《雄辩术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育专著

43.教会为了控制教育,创办了自己的学校:僧院学校、大教堂学校、教区学校

44.西欧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类型: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

45.维多利诺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

46.国家管理教育,由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提出来的

47.夸美纽斯是首先系统论述近代学校制度的实质和组织

48.当教育由“私人”的事情变成公共的事业后,国家及其政府才开始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控制和管理

49.1802年,拿破仑颁布了第一个重要教育法令《教育基本法》

50.德国是世界最早实施国家强迫义务教育的国家

51.1839年马萨诸塞州开办了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专门培养公立小学的教师

52.日本1872年发布的《学制令》是在学习欧美资本主义教育经验,批判封建幕府教育的基础上制定的

53.裴斯泰洛齐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马德》

54.中等学校的出现要早于初等学校

55.在英国中等教育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古老的“公学”

56.法国大革命中,出现了一批新式学校,即中央学校

57.德国近代最主要的中学类型是文科中学

58.俄国的实科中学在欧洲出现得最早。1701年彼得就在莫斯科开办了俄国也是欧洲第一所实科中学,即数学和航海学校

59.日本的普通中学和美国的比较接近。与此相适应的是明确规定中学教育的方针是升学与就业兼顾

60.作为学位的博士大约最早产生在德国的耶鲁大学。最早的准学士学位大约出现在英国。1865年,德汉姆大学向中学毕业后又上了两年学院的学生授予准学士学位

61.1854与1856年分别制定了《牛津大学法》和《剑桥大学法》。大学成立了新的学校领导机构“校务会”

62.法国最古老的大学是巴黎大学

63.柏林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和原则就是尊重自由的学术学院

64.新教育实际上就是与旧教育相对立的,是与古代甚至近代教育相对立的现代教育

65.夏山学校是世界自由学校的代表

66.杜威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

67.各国“本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如:英国的“中间型”管理制度、法国的“中央集权型”管理制度、美国的“地方分权型”管理制度等

68.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是《史密斯——休士法案》、《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69.日本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二次教育改革中得以确立

70.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有:重振儒术和兼融佛道

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称为六艺

选贤供士制度: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优者供于天子、或者升入大学深造。这

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文治武功: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较前代有很大发展,这要求官吏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书和数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西周是以小邦战胜大邑而立国的,为了加强对小邦国的统治,必须借以武力,因此在西周非常重视教育教化施以文治的同时也很重视武功。

有教无类: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基于对教育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和人性的认识,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即所谓的“有教无类”。

稷下学宫:原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立存1550余年,期间,不断有众多游学之士慕名而来,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个学术水平高,研究气氛浓厚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在教育体质、教育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博士:先秦六国时就设有博士官职,秦汉承袭此制,也设博士官。博士掌管典籍簿册的咨政议政官员,诸子、术数、方技等都立博士。汉代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

博士弟子制:将博士官私人收徒讲学变成由朝廷为五经博士选置弟子,建立官学。以民间私学和家庭教育的向导,并奖励贤才。这就是博士弟子制。这一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

视学制度:汉代帝王对其最高学府太学非常重视,有时亲临太学视察或者令要员视察太学。皇帝视学时,要举行各种隆重的仪式,要召集博士讲论五经,有时还要考察学生的作业,有时还与师生欢聚,皇帝每次视学都要聚众亲自宣讲,以弘扬儒学。宫邸学:也称四姓小侯学。创始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四姓”指外戚樊、郭、阴、马四大氏族,“小侯’即为非列侯,这种学校是外戚把持特权,扩张势力的产物。

洪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光帝光和元年,它讲求辞赋、小说、绘画、书法等,因校址在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察举选士制度:汉代统治者在选拔人才中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是察举选士制度。察举制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人才选拔制度。

策问: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举荐者回答。

对策: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谓对策

九品中正制:简而言之,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中,中正官兼任其原籍的郡小中正或州大中正,后来由德才和家世诸因素共同决定品第的九品中正制,演变成为以家世品评人士为惟一标准的贵族化制度,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弟子职: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了全方面、详细的规定。首先要求学生虚心受教、尊敬老师。其次要求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举止言谈、待人接物要有修养,再次,规定了学习的规则。

千字文:梁武帝时周兴嗣编成《千字文》,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农业和封建道德等,是一本颇具影响的蒙学课本。

国子学:西晋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一个贵族阶层,门阀世族为了保证他们受教育的特权,汉武帝在太学之外又设立国子学。规定五品以上弟子入国子学。=国子学是我国古代太学之外专门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这是门阀世族享有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三纲要八条目:三纲要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中提出的三个目标(也称三钢领)八个条目,鲜明的反映了儒家修己治人的思想。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的核心。汉代的独尊儒术是经过董仲舒改造了的儒学,“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大发展,而且成为后世历代君主锁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翁兴学:景帝末年,当时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先从郡吏中选派聪慧者10余人到达长安就学于太学博士,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文翁便在成都立学,找下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与重用或者推荐做官。

五经正义:孔令颖会同诛儒整理五经,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并确定为全国统一教材,这是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教材。

师说:在隋唐皇帝采取种种措施振兴儒学的同时,一些思想家、教育家也为重振儒术竭心尽力。其代表人物韩愈著有《师说》专门论述教师的重要地位,教师的任务等问题。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经: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考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书就可以了,对于经意未必真懂,及第也比较容易,故有“三十老明经”的读经。

帖经:即任意揭开一页经文,将其左右两边盖上,只露中间一行,再用帖盖3字,令应试者将帖盖的3字天出来。帖经相当于现代的填空题。

墨义:是对经典内容的回答,不需要发挥,按原文对答即可。只要熟读书经和注疏,既可。墨义相当于现代的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不需要展开,有时也采用口试方式叫“口义”。

对策:对策或称策问。这种方法是从西汉沿袭而来,为唐代科举的基本方法。对策要求被试者在熟读经史的基础上,关心时政,才思敏捷、有见解、有立场。是考试政治才能较好的方法。

诗赋:这种方法是在策问日益空疏的情况下受到重视的,因为它不仅能考出士人的思想,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学水平。

科举制: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纠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机会不均、无客观标准以及选士大权旁落等弊病,不仅为封建国家选拔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有效的笼络了士人,提高了吏治水平,而且加强了对教育的宏观控制功能,对教育管理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国子寺:隋文帝在中央设立国子寺,国子寺设置祭酒作为长官,专门管理所属各学,从此。我国中央官学有了专门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

束脩制:唐代官学的学生一律称为“生徒”,生徒入学要行束脩礼,中国古代自孔子开始,学生入学时就要带一些酒肉之类的东西拜见教师,仪式非常隆重,这种仪式叫做行“束脩礼”是我为了表示对教师的尊重。从唐代开始,这种礼仪呗朝廷明文规定下来,成为一种制度。

苏湖教法:胡瑗在在苏州、湖州教学时,实行分斋教学,全面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分斋教学法也被称为苏湖教法。分斋,即学校分为“经义”、“治事”、二斋,经义斋以教学儒家经典为主,学生有较高的学术和道德修养,可担负朝廷政、法、刑、教等方面的政务,治事斋又分为治民、讲武、水利、历算等。

明体达用:所谓“明体”就是领会圣贤之遗意、理解六经等儒家经典的道理,掌握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所谓“达用”就是在修身、治国、处世的过程中,去实践这些精神、道理和内容。简单的说“明体达用”的精神实质就是“学以致用”。

三舍法:学生初入太学为外舍生,学习一年。岁一公试。公试成绩列一二等者,参考薄籍记录在平时品行、学习成绩。合格者升入内舍。内舍学习两年,进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列优、平两者,参考平日品行、学习表现,合格者升入上舍。上舍学习两年进行毕业考试。毕业考试由朝廷派员主持,学官不得参与,一切程序如同省试,成绩分为三等。上等的直接受官,享受进士待遇;成绩中等的即免除省试,但要参加殿试;成绩下等的免解试,参加科举之省试。

学田制;汉唐官学由政府拨给经费,数额是不固定的。宋自仁宗始,经神宗、高宗各帝,除赐给官学缗钱外,还赐给土地,称谓学田。由学校经营,以田租赁收入作为固定的办学经费。此项制度,元明清三朝皆袭用之。学田制的建立为官学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促进了宋元时期地方官学的大发展。对学田的经营管理也就成了学校一项重要事务。南宋时学田四界普遍树立石碑,言明亩数、佃户及地租,学校有专门机构掌握地租钱粮。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唐贞元中,洛阳人李勃、李涉兄弟隐居庐山读书,养一白鹿,其地遂称白鹿洞。南唐升元中,就其地建学馆,置田产,以国子监教授李善道为洞主,有学生百余人,称庐山国学。宋太平兴国二年,江州知州周述请赐国子监印九经供学子研习。何时改称白鹿洞书院史载不详,指笼统的说是南宋。白鹿洞书院的发展,是在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知南康军重修以后。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请皇帝赐《九经注疏》增购图书,置建田庄,亲定学规,亲自讲授,质疑问难,使其盛极一时。

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建讲堂斋舍,创辟书院。大中祥八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匾额及各种图书,岳麓书院因此而闻名天下。后大师张试主教,以“造就人才,传道济民”为办学宗旨,使之成为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

应天府书院:在河南商丘,又称应天书院。原为儒戚同文旧居,宋真宗大中祥二年,邑人曹成就戚之旧居建学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招徒授业,由戚的孙子戚舜主持。真宗赐额“应天府书院”范仲淹曾就学于此,后应晏殊聘请又主讲书院,因此书院名声大振,景佑二年,改为应天府学。

嵩阳书院:又名“太室书院”,在河南登封太室山麓,五代后周时就嵩阳观改为“太乙书院”宋至道三年,赐名“太室书院”,颁九经子史等书,有生徒数百人,景佑二年。设山长,置学田,更名为“嵩阳书院”

石鼓书院:在湖南衡阳石鼓回雁峰下,旧为寻真观。唐元和年间,李宽读书于此。宋至道三年,郡人李士真于李宽处读书的故地,兴建书院。景佑二年,太守刘沅奏请朝廷,宋仁宗赐“石鼓书院”匾额及学田。

茅山书院:在江苏金坛茅山后,宋仁宗时,处士侯遗创建书院,天圣二年,江宁知府王随奏请赐学田三顷。后来时有毁废。淳祐年间,知县孙子秀于茅山故址重建书院。广招学徒,咸淳七年,又迁建县南颐龙山麓。

科举制:唐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更加完备。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八股文取士: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考试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文者必须“依经按传”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不能做任何发挥。考生作文一律采用八股文。八股文取士,对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严重地妨碍了学

术的进步。

八股文:通称制艺。或时文、八比文、四书文。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包括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束股和大结几部分。

监生历事制度:即监生到监外“历练政事”或称实习历事,这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系统地阐述了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教政策思想。中学也成旧学,即中国传统的经史文学,核心是中国君主专制体质和封建伦理道德;他所说的西学,他称为新学,即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要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替补我国之缺者或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

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学制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各方面的综合反映。

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命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学制,因为这一年是壬寅年,所以称“壬寅学制”。这个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制定的系统学制。

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半醒全国的近代学制。

五育:根据资产阶级需要,为“养成共和国健全之人格”蔡元培提出了军民国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一思想成为民国初年制定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1913年民国政府颁布学校系统。1912年7月,民国政府教育部召开中央临时会议,讨论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等重要问题。9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自此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令》《专门学校令》《中学课程标准》等学校规程,对各类学校的目的任务、课程设置等做了具体规定,对新学制有所补充和修订,综合起来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学校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

壬戌学制:1922年,在北京召开全国学制会议,11月1日,以大总统命令证实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一般称为“新学制”也成“壬戌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壬戌学制》在形式上借鉴了美国;六三三学制,单绝不是简单的照搬,他反应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

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大批高校内迁、合组,如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次年,三校又奉命迁至云南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西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大批高校内迁、合组,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迁至西安,合组为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再迁至陕南,4月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

苏维埃大学:简称“苏大”这是苏维埃共和国培养争权机关专业干部的高级干部学校。1938年8月,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决定创办苏维埃大学,9月正式开学。毛泽东任校长,沙可夫任副校长。校址在瑞金沙洲坝。1934年为纪念因积劳成疾而逝世的沈泽民通知而改名为“沈泽民苏维埃大学”校长是瞿秋白,副校长是徐特立。苏大简章中明确规定,学校培养的目标是“造就苏维埃建设的各项高级干部”、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委员会负责制,学生管理实行自治,教员分为正教员和副教员。

中央农业学校:这是一所培养农业干部和农业技术人才的专业学校,成立于1934年。直属于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其任务有三:意识培养农业建设的中下级干部;二是搜集苏区农民群众经验和农事试验场的经验,加以科学的整理,广泛进行一般农业技术传播;三是与土地人民委员部建设局发生亲密联系,计划苏区的农业建设。校址在瑞金东山寺,校长是徐特立兼任。红军大学:全称“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是培养高级军事政治赶不到学校,校址在江西瑞金。培养目标是:使学员都具有高速的政治觉悟,高度的军事技术与指挥艺术,以及模范的铁的纪律,艰苦奋斗、英勇牺牲、顽强制胜的战斗作风。1936年改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迁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高尔基戏剧学院:1933年在瑞金成立,校长李伯钊。为苏区培养文艺戏剧干部的专门学校。教育目的为“栽培苏维埃戏剧运动与俱乐部、剧社、剧团干部,培养苏维埃文化运动的人才。”实行以校长为首的委员会制,校长之下设教务处和校务处。修业年限为4个月。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日战争时期最有影响、驰名中外的一所高等军事学校。方针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古代:是指从大约公元前2500年前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开始到15、16世纪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近代学校的出现这一历史时期,从社会形态来看,它主要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

自由教育:自由教育的思想是亚里斯多德岁教育目的反思的结果。是针对、批判“偏狭教育”而言的。所谓自由教育,其目的在于人的德行和最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与功利性想对立的。

昆体良:古罗马著名的雄辩家和教育家,其专著《雄辩术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教育专著。昆体良自己创办了一所

公立修辞学校,而且极力主张办学校教育,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教授法学者。

城市学校:10-11世纪,欧洲生产力得到发展,商业开始发达起来,原有的教会学校不能满足新的需要,城市学校应运而生。市民与领主和教会进行斗争取得城市的自治权后,成立了主要由市民上层代表组成的市政机关,由这种市政机关管理的学校就是城市学校。这是职业教育出现之前进行职业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13-16世纪资产阶级借助于希腊罗马古典文艺和学术的复兴而发起的。在自然科学、艺术、文学、哲学和宗教领域反对封建统治的一场思想和政治革命。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最终席卷整个欧洲。

人文主义教育: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所谓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它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中都贯抑神扬人的原则,实际上是贬低封建统治的权威,提高资产阶级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也称早期的人到主义教育,反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内的种种要求。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明确的界定,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不用的组、班级,由一个教师教即使甚至上百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创立是人类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了班级授课制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近现代的学校。才才能使教育成为一项工程,一种职业。班级授课制为基础教育、普及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双轨制: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中逐渐反战起来的贫民教育与历史悠久的贵族教育一起构成教育的双轨制。之所以称为双轨制,是因为这两种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更因为两种教育各自为政。在根本上没有联系。

导生制:18世纪90年代,非国教派教徒兰卡斯特和国教派教徒贝尔分别在本国和殖民地印度创造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导生制。它是一种由教师向导生施教,导生再转教其他学生的办法。导生制是英国国民教育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佐教育法:1787-1874年采纳库新的建议,办不了《国民教育法令》,又名基佐教育法。提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具体规定全功每一分区的设初等小学一所,修学年限为6年,每一主要城市设高等小学一所,休学年限为3年。各区必须设立师范学校一所。

学制令:1872年,日本政府制定颁布了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具体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明确提出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学制令》废止寺子屋和乡学,开办八年制的小学校,分为初级和高级两段,各4年,儿童6岁入学,接受八年的小学普及义务教育,这一要求反映日本政府为了“富国强兵”而急于发展教育的迫切愿望。要素:所谓要素就是各学科的最基本和最贱的要素。活动是儿童的天然愿望,身体的关节活动如打、拿、掷、推、挥动、角力等,是体育和劳动教育的最基本要素,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智育的最基本要素是数、形、语、

教学的教育性:教育性教学承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的概念,正如发过来说,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文法学校:在欧美教育中,文法学校是最典型的。最初是从职业教育发展而来,主要满足上层社会职业以及一般绅士、秘书对拉丁语和我能学知识的需要,内容上强调拉丁语及希腊语等古典语言的文法学习,而被称为“文法学校”。文法学校主要由教会和传教士建立,是典型的贵族学校。

六艺——我国夏、商、周三代时期的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教学教材。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次相授受——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

做“次相授受”

壬子一癸丑学制——我国近代的一个教育制度,1912年7月,教育部召开中央临时教育会议讨论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等重要问题,是资产阶级改造封建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也使新学制的创立有了灵魂和理论依据,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

宫廷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是古埃及王宫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办的学校

书吏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是以培养书吏为目的的学校

骑士七艺——一种封建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即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

人文主义——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它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中都贯彻“抑神扬人”的原则。实际上是贬低封建统治的权威,提高资产阶级的地位

双轨制——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贫民教育与历史悠久的贵族教育。因为这两种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更是因为两种教育各自为政,所以称之为双轨制

导生制——18世纪90年代在英国和印度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它是一种由教师向导生施教,导生在转教其他学生的方法

新教育联合会——新教育联合会是应欧洲新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对促进各国新教育的发展的一个国际性教育组织

1、学在官府,是夏、商和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即:1.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2.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2、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原因1.政治上,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2.经济上,同时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与“器”

3、私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1.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3.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4、秦代巩固统一文教政策:书同文、行同伦(统一道德规范)、设三老以掌教化、禁止私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5、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1.罢墨百家,独尊儒术2.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6、“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实施措施1.设《五经》博士2.建立博士弟子制3.以儒术取士4.视学制度

7、太学学生组成?1.由太常选送的2.由郡国县官选送的(要经太常审定批准)3.是按规定一定级别的官吏子弟享受进太学的权利而入学者4.是察举明经科考试下第者

8、“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次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级上报(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用),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该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9、隋唐时科举制度产生原因?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收回选用人才的大权;要巩固政治,必须最大限度的网络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以扩大统治基础;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

10、科举制对教育管理影响?调动了世人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育发展;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11. “苏糊教法”的主要特点?“明达体用”是“苏糊教法”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的。“明达体用”的精神实质就是“学以致用”第二、分斋教学是苏糊教法的核心。分斋,即学校分为“经义”、“治事”二斋

12、王安石兴学措施?整顿太学、整顿地方官学、增设专门学校、明定教学内容、改革科举制度

13、书院特点?书院是私学,它继承了古代私人讲学的优良传统,在教学和组织管理上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书院不仅是讲学的场所,也是学者研究著书修书及刻书印书藏书的学术中心;书院一般建筑在山水胜地,如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下,岳麓书院在长沙岳麓山下等

14. 元代书院管理官学化表现?中央和地方政府兴办书院,以为天下的书院的示范或向导;掌握书院的领导权;加强对书院的管理;加强对书院的招生、考试、学生出路的管理

15. 明清八股取士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严重的败坏了学风。当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局限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考试的题目又必处于《四书》、《五经》,就助长了一些读书人的侥幸心理;严重的妨碍学术的进步。特别是到了清代,《四书》、《五经》中的题目出了几百年,已经没有新鲜题目出了,为了避免士人抄袭成文,就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题目。为了应付这种考试,读书人更是用心去钻营,不求真才实学,只求侥幸中举

16. 国子监的学生通称“监生”,依其来源分为四类:一“荫监生”也称官生,是三品以上京官的子弟或皇帝恩准入监的子弟以及土司子弟和留学生。二“贡监生”是由地方官学选拔入监的生员。三“举监生”是在京师会试下第的举人,有翰林院择其优者送入监内读书。四“例监生”通过捐纳钱物而获得监生资格者。说明了教育对象的扩大,也说明教育普及的扩大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17. 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1.以识字为主的教材2.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教材3.诗歌类教材4.综合知识类教材。蒙学在经过初步的识字、读写训练后,即开始教授《孝经》和《论语》以及《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这也是蒙学主要的材料

18. 《奏定学堂章程》对学生的管理规定1.注重品行,严格控制学生思想2.奖励学堂出身3.学生在学期间不准另就他事

19. 民国初年教育部建制特点1.重视成人教育2.注重初等教育的发展3.教育总长的地位、权限有所提高4.开始建立近代教育行政视导机构

20、《壬子一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不同点1.学程缩短了三年,从而增加了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机会2.废除了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胃学堂3.废止了按学校等级奖励给毕业生科举出身的规定4.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除大学外,普通中学、中等实业学校、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都可设立女校,初等小学还可以男女同校5.取消了当时占课时最多的读经讲经课6.打破了清末只允许私人办中等以下学校的律令,规定除高等师范学校一种外,一律允许私人开办等等

21. 《壬戌学制》意义?《壬戌学制》与《壬子一癸丑学制》相比,缩短了小学修业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普及;延长了中学修业年限,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兼顾升学和就业;注意地区差别,给地方伸缩余地。是全国爱国知识分子,特别是新教育改革家和专业教育工作者,坚持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共同创制的,它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同时也考虑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它是我国学制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当然,该学制也有不足,如重文轻理、重应用轻基础等

22. 教育独立主要的内容1.要求教育经费独立,提出政府应拨固定教育专款,不得移作他用2.要求教育行政独立,各省须设专管教育的行政司,不得再将其附属于政务所之下,教育行政长官必须是具有教育素养的人担任,教育总长不可随政局的变动而频繁更换3.要求教育思想、内容独立,执行一定的教育方针,不受政党与宗教的干涉,反对基督教育

23. 三民主义教育的宗旨?明确提出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24. 1935年《中学规程》对校内考试作了如下规定1.中学学生成绩分学业、操行及体育成绩三项2.学生成绩考查分4种:日常考查、临时试验、学期考试、毕业考试3.学生成绩的平定办法:平时成绩由日常考查和临时测验组成,前者占各科成绩的三分之二,后者占三分之一4.规定缺课三分之一以上不得参加考试

25. 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的总方针: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26. 苏区普通学校教学管理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1.确定教学管理原则,即小学教育要与政治斗争相联系、与生产劳动相联系、与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相联系2.针对儿童发展过程确定小学教学应达到的标准3.《小学课程教则大纲》还对小学的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作了规定

27.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是1.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的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2.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3.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4.办理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教育要为抗战服务”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教育的总方针和政策

28. 古埃及学校种类1.宫廷学校:古埃及王宫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开办的学校2.职官学校:大约在中王国时期,政府各部门为了训练他们的官吏创办的学校3.书吏学校:以培养书吏为目的的学校4.寺庙学校:古代埃及的寺庙相当于现在的天文馆、图书馆

29. 人文主义教育主要特征1.充分相信人性,以培养人为教育目标2.扩大教育对象,创建新式学校3.教育内容广泛发展,学科范围迅速扩大4.创造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30. 近代学校制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1.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以分工为核心的近代工厂制度要求人们把几乎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职业中去,从而使专司教育的学校成为必要。2.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近代学校制度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近代统一学校制度的直接推动者是工商业的行东和企业主、世俗政府、宗教改革者等

31. 赫尔巴特对儿童管理的观点1. 赫尔巴特认定儿童生来有“盲目冲动的种子”和“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2.儿童的管理要放在学校整个教育过程最前面,是进行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3.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约束其烈性,任何功课的教学都不可能顺利进行,当前会破坏教育教学,未来则会造成“反社会的方向”因此,儿童管理是维持学校与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32. 新兴资产阶级学校管理的主要特征1.乡村寄宿试学校2.为资本主义社会培养领导人3.注重实际4.民主和自由5.肯于接纳新思想、新方法

33. 新教育联合会的贡献1.促进了各国新教育思想的交流和新教育的国际化2.为新教育发展指明方向3.加速了各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34. “个别教学”的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是美国著名女教育家铂克赫斯特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点1.工作课程:学生都是来自未来社会共同体中的工作者。为了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社会需要,设置工作课程可以在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形成一种连续性。课程被划分成一个个小部分。每一部分形成一个单元,称为“工作单元”。“工作”的设置应经过全体教师商讨决定。每一个单元有一主题思想2.工作间和实验室取代教室:比如地理课中的地形单元有一个工作间。也叫学术工作间,里边有书籍、尺子和仪器,另外还有一间实验室,这里挂满了各种图片3.年级划分: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课程,每一个年级设一导师,但几个年级常常生活在一起,是一个共同体,互相交流思想4.工作合同:每个学生与导师之间都有一本工作合同手册。手册上铅印着某科、某日的学习问题。学生在工作手册上回答问题。课程采用单独进行。道尔顿计划的本质是学

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按其自己的速度取得,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的内容被彻底地吸收5.教师是导师:教师的教学贯彻在与学生的讨论中。讨论以个别讨论为主,也可以出简报,约某部分或几个学生讨论。道尔顿制的工作课程、个别教学、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等措施很具体,因而在20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尔顿制的特点是工作课程和个别教学合同

35. 终生化教育?以往的教育大都是阶段性的。人的一生一半为学习,一半为劳动1.学习、教育不能再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而应当是终生的、连续的2.从终生的观点出发,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序曲,教人学会学习,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学生在校的逗留时间要缩短;从终生的观点出发,任何人都不会存在绝对的失败,现存的统一的终结性的考试使大多数学生成为失败者;更为重要的是,终生教育要求教育重新认识“人”,并以个人的连续的、完满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组织原则

36. 教育的民主化?在西方教育民主化历程中,“教育民主化”的含义在不断丰富、深刻。教育民主化的最基本的内涵是“教育机会均等”,它经历了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质量均等、学前教育及校外教育机会均等、学校选择权均等、个人教育经费均等、教育内容不代表任何阶级利益等过程。教育民主化的另一个基本观念是儿童观:儿童观也经历了儿童是家庭的财产、儿童是国家的财产、儿童属于他自己的认识过程。教育民主化还体现在教育管理的具体放权和参与者的不断增多上,经历了政府、地区、校长、教师参与、学生参与、家长参与的权利不断下放

一、汉代宏观教育管理措施在中国教育上的意义?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汉代统治者为了选拔贤才,提高各级官吏素质,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是察举制度(1)察举制创立。汉代选拔人才始于汉高祖十一年二月,高祖下诏求贤,要求郡守劝勉贤士应诏,并书其行状、仪容、年纪等(2)察举制实施。察举科目可分为两类: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常科。另一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常科包括孝廉、秀才。特科主要有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等。贤良方方正:察举博学通经、明达政务者。明经:察举通晓儒经的人才。童子:选拔12——17岁之间的“博通经典”者,旨在发掘天才儿童(3)察举制教育管理功能。察举制推行400余年不仅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而且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其次,统一了教育的目标。察举制的实行,调动了世人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把读书人引向功名利禄的角逐之途。再次,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察举制从所设科目到选拔人才的具体标准,均体现“独尊儒术”的要求。2.规范经学内容。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后,儒家经典就成为法定的教学内容(1)统一经学标准。汉后经学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历代统治者也都十分重视儒经注释的统一工作(2)刊刻石经。西汉的书写材料仍以简牍、丝帛为主,东汉才开始比较普遍地使用纸。熹平石经,为学校及自学者提供了标准、规范了教科书(3)规定严守师法、家法。有了统一、标准的教科书,也难保在师徒相传中不“走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代统治者规定传授经学必须严格遵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师法、家法的规定,加强了对经学的规范和管理,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却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二、科举制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对教育管理有何影响?答:第一、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察举制发展的结果(1)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收回选用人才的大权(2)要巩固政治,必须最大限度的网络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以扩大统治基础(3)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第二、唐代科举依汉代察举制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制举为天子特诏举行,以求非常之士。通常所说的科举,指的是常科。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生徒”,是各类官学的学生。“乡贡”是“生徒”以外的志愿报考的读书人,也就是私学的学生和州县自学的士人。生徒和乡贡的报考过程不尽相同:生徒要首先通过冬季校内的毕业考试,合格者报送中央尚书省礼部,即获得参加礼部试的资格。乡贡须先持证件在本县报名,由县令考选后,由州刺使复核,然后举行“乡饮酒礼”隆重欢送其去中央,准备参加尚书省礼部的考试。每年10月,乡贡随地方贡送粮税进京。生徒和乡贡分别被报送至尚书省后,都要填写自己的姓名、三代履历和保结,经户部审查后,再将名册送至礼部,然后由礼部定期命题考试,即“省试”。省试一般在春季三四月举行。生徒和乡贡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因科目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总的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五经正义》是科举考试的标准。其考试的方法,不外乎帖经、墨义、对策、诗赋四种。帖经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填空。墨义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简答。对策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论述。诗赋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作文。第三、科举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科举制是选士制度的巨大进步,它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实行公平竞争,优胜淘汰,纠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机会不均、无客观标准以及选士大权旁落等弊病,不仅为封建国家选拔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有效地笼络了士人,提高了吏治水平,而且加强了对教育的宏观控制功能,对教育管理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具体可分为(1)调动了世人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科举选士制度不拘门第,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给每位读书人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2)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科举制以功名利禄为诱饵,以公平竞争为推动力,激发了世人读书的积极性,促进了各类教育的发展,同时,它也使教育变成了科举的附庸。科举制犹如一根具有神奇力量的指挥棒,使教育的目的、教育教学的管理、教师的管理、学生的管理等,无一不与科举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时无论官学还是私学,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主要是为了应举。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至学生课业的考绩等,都与科举的要求完全一致,即考什么就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学。这样就使教育活动变成了科举的预备活动,学校变成了科举的预备机关,成了科举的附庸。

三、柏林大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以及他们的特征对我们教育管理有何借鉴意义?答:柏林大学建于1810年,当时正是德国民族和国家最困难的时期。柏林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和原则就是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学术自由的精神是从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开始的。不过,那两所大学主要还是强调以教学为主、科研为次。而柏林大学则是以专门的科学研究为主要的追求,以科研带动教学,把授课作为次要的问题考虑。学校不再以博览群书、熟读百家为目标,而是要求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从事具有创建性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学校规定,大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担负科学研究的工作。为此,他们主办讲座,开展自由讨论,提倡师生研究,鼓励新的建树。他们聘任黑格尔讲授哲学、冯特讲授实验心理学、斯塔尔讲授法律学、穆拉讲授病理解剖学,并请专家讲授实验化学。当时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荟萃柏林大学讲坛,开拓学术研究的新学风,保证了教学的最优质量。黑格尔后来曾任柏林大学的校长。马克思也在该校学习,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柏林大学确立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使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彻底结束了欧美长达200年的高等教育“冰河期”,也使德国成为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可以说,柏林大学是新人文主义影响下的新大学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典范。

四、杜威对学校普遍存在的“浪费”的分析是什么?以及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影响是什么?答:杜威所痛心的是学校普遍存在的“浪费”1.杜威认为一切浪费都是因为组织问题,而组织背后是一种动机和观念,核心是隔离2.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的隔离,使学生不能自然地接受教育,造成浪费;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隔离,使学生不能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造成浪费3.将儿童的学习和他的生活联系起来,将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是克服这种浪费的惟一办法。这种浪费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影响从两个方面来说:1.物质资源(1)器材。学校为了更好的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实际性和操作性,购置了大量的器材,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但有很多的器材都不能很好的运用给学生。造成了浪费(2)规划、设备。当今学校为了吸引学生大量的改造工程,大量的购买设备,占用了很多的土地,规模很大,可学生并不多,这种规划也造成了浪费(3)外交方面。例如我们学校现在办学有很多地方要打点,上级来考察了要吃饭,办什么事情要请客,打红包等等。这种浪费更为严重。2.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可分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个学校师资力量应根据学校学生的特长和专业来配备。如果师资力量比较强,可学生不多,那就造成了师资的浪费。即教育者的浪费。如果学生要学的很多,可老师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那就造成了学生的浪费。即受教育者的浪费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具体名词解释 第八章 22日,身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1947年3月,美国总 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 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遏制战略的目标:阻止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揭穿苏联意图的虚伪;敦促克里姆林宫收缩其控制和影响;在苏联内部培育破坏性种子,使克里姆林宫至少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 杜鲁门主义(Trumen Doctrine):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1946年9月24日克利福德报告全面勾画了美国在以后一个时期将推行的以军事抑制为主的遏制战略。西南河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来提供了机会。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会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 杜鲁门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

另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不自由的”,是“少数人强加于多数人的”。他说所有国家面临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美国必须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威胁。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终结和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正式实施与美苏全面冷战的正式开始。美国对外战略正式进入冷战时代。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和动因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控制西欧的需要◎输出商品与资本◎遏制苏联。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947.6.5),Marshall Plan 官方名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马歇尔计划的运作方式—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历史作用:◎西欧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政局趋向稳定◎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 ◎马歇尔获得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布鲁塞尔条约》:签署(英、法、荷、比、卢五国)生效主要内容及其性质: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多边军事条约,是在美国操纵下,建立欧洲军事集团的第一步。始创成员国:美、加、英、法、意、荷、比、卢、丹、挪、冰、葡12国 1949.4.4签署 <<北大西洋公约>>生效北约成立的宗旨是:通过集体防御,维护北大西洋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和利益。当时12个缔约国签订的北约文件包括1个序言和14项条款,其核心是第5项条款,即“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的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将被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进攻。”北约是一个联合抗苏的重要军事联盟,有权组织进攻或进行“自卫”。北约是在美国的倡议和组织下成立的。美国极力主张成立北约的

2018年自考中外教育管理系统史模拟试地的题目及详解

2011年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时天子设立的大学中,习乐之所是( ) A.辟雍B.东序 C.成均D.上庠 2.两汉最经常性的察举科目是( ) A.孝廉B.秀才 C.明经D.童子 3.建立郡国学校制度是在( ) A.北魏B.西晋 C.南朝D.北朝 4.科举考试创立的标志是设置了( ) A.秀才科B.明经科 C.进士科D.明法科 5.宋代文教政策的核心是( ) A.兴文教B.抑武事 C.儒佛道三教并用D.程朱理学 6.属于明代最为着名的书院是( ) A.漳南书院B.诂经精舍 C.学海堂D.东林书院

7.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是( ) A.天津水师学堂B.福建船政学堂 C.天津武备学堂D.江南水师学堂 8.科举考试废除于( ) A.1902年B.1905年 C.1912年D.1915年 9.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于( ) A.1911年B.1912年 C.1914年D.1920年 10.民国初年,教师检定制度的施行对象是( ) A.幼稚园老师B.小学老师 C-中学老师D.大学老师 11.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北京大学在改革管理制度中贯穿的核心思想是( ) A.学生自治B.分任任务 C.教授治校D.教学改革 12.蔡元培创立大学院制的目的是( ) A.教育官僚化B.学生自治 C. 教授治校D.教育学术化 13.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没有产生于( ) A.希腊B.意大利 C.法国D.英国 14.四段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

《中外教育管理史》考前辅导 一、考试题型及要求 单项选择题(选择其中的正确选项。) 名词解释题(正确阐述该概念的基本内容,包括定义、基本内容及简要评价。) 简答题(简要回答问题的要点。) 论述题(除了回答基本要点外,还要根据提问展开论述。) 二、中国教育管理史部分 (一)中国古近代国家教育机制的演变 1.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P9—10) 2.中国近代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潮(P48—49) “中体西用”思潮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矛盾态度。 它在两种文化之间讲体用关系,割裂了体用的统一。 洋务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的物质文明,而坚持认为中国的精神文明远远高于西方的精神文明,表现出了过分夸张的民族优越感的心理。 它所采取的折衷主义形式,实际上是以消极的态度来适应世界历史变化的潮流。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口号,是阻碍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这一历史进程的。 中国近代化正是在“中体西用”的旗帜下迈开第一步。 3.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宗旨(P65) 4.中国古代教育行政体制发展的特点(P27) 5.1922年学制的新特点(P80—82) 6.九品中正制(P29—30) 7.科举制度(P32) (二)中国古近代教育管理思潮 1.孔子“道之以德”的含义(P225) 2.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对今天的教育管理的启示意义 注重校风的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确立良好的教育导向 注重教育者、管理者的素质提高,强调“言传身教”的作用 注重读书与修身的结合,加强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3.法治主义教育管理思潮(P232) 4.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P242) 5.中国古代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关于人的发展的主张(P243—244)

试题库——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试题库——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88 更新时间:2011年11月25日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和阻碍发展的主要根源是(C) A.民族矛盾 B.贸易保护主义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宗教纷争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B) A.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B.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C.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关系 D.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的关系 3.当今世界局势发展方向是(C) A.单极化 B.两极化 C.多极化 D.三极化 4.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其核心问题是(C) A.人口问题 B.东西问题 C.南北问题 D.环境问题 5.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是由于(D) A.战争与革命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人口增长失控,资源被破坏,环境恶化 C.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引起的战争时起时伏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6.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是(A) A.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B.独立自主 C.加强同西方国家的合作D.加强对话,反对对抗 7.邓小平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B) A.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B.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C.以平等互利为基础D.以互不侵犯为基础 8.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是由于(D) A.战争与革命仍是当今时代主题B.人口增长失控,资源被破坏,环境

恶化 C.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引起战争时起时伏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9.提出“真正不结盟”战略的是(B)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10.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C) A、发达国家主导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B、促进南北合作 C、资本的跨国流动 D、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多项选择题 1.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恒指经济新秩序必须(ABCD) A.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和强权政治 B.树立新安全观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维护世界多样性 E.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2.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ABDE)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独立自主 E.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我国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是因为(AB ) A.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B.它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C.我国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D.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BC )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真正的不结盟”

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考核要求)

中午教育管理史 上篇中国教育管理史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 1.识记:夏、商学校的名称;西周学校系统;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学在官府”的含义。 2.理解:“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的成因;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的教育管理功能。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管理 1.识记: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 2.理解:教育体制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官学衰败和私学兴起的原因);儒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的管理特点;墨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宫的管理特色。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 (一)秦汉的文教政策 1.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汉代为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采取的措施。 2.理解: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3.应用: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给后人的启示。 (二)汉代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 1.识记:汉代学校系统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汉代教育行政管理的特点;汉代官学的名称和性质;汉代地方官学的职能及其管理的特点;汉代私学的类型及其管理的特点。 2.理解:以儒术取士的教育管理的意义;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 3.应用:汉代太学的管理经验。 (三)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

1.识记:察举制度的含义;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的含义;察举的主要科目及其标准;策问与对策的含义;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 2.理解: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的发展 1.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发展的主要表现 2.理解:魏晋南北朝教育管理的历史地位 (二)“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识记:九品中正制的含义;实施九品中正制的条件;《人物志》的作者及该书的历史价值。 2.理解: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1.识记: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2.理解:隋唐采取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文教政策的背景;《师说》问世的背景;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1.识记: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科举报考的程序;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2.理解:科举制产生的原因;科举制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三)隋唐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 1.识记:隋唐时期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隋唐学校系统的特点;隋唐官学管理完备的主要标志。 2.应用:唐代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的经验 第五章两宋时期的教育管理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三、单项选择题: 1、注重评价的信息作用、教育目标,价值判断是B观点。 A、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 B、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会。 C、克龙巴赫 D、斯塔弗尔比姆 2、泰勒对有关课程与评价的研究进行了D年。 A、2年 B、4年 C、6年 D、8年 3、人类最初的教育评估形式是B。 A、测量 B、口试 C、笔试 D、评判 4、最早用笔试替代口试的国家是C。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5、享有教育测量之父声誉的著名人物是C。 A、费舍 B、莱斯 C、桑代克 D、麦柯尔 6、世界上最出名的智力测量表是B。 A、美国桑代克的量表 B、法国“比纳——西蒙量表” C、英国弗舍的《量表集》 D、德国学者的量表 7、教育评估发端于教育测量运动,它的科学的概念是在C提出来的。 A、19世纪末 B、20世纪初 C、20世纪3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8、教育评估的“应答模式”是由C提出来的。 A、斯里克芬 B、格拉泽 C、斯塔克 D、斯塔弗尔比姆 9、“CIPP”评估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C、成果评价四个部分组成。 A、形成评价 B、效率评价 C、过程评价 D、综合评价 10、强调参与者的意图的目标游离模式对B的模式进行了修正。

A、“CIPP”模式 B、目标行为模式 C、应答模式 D、对手模式 11、顾巴、林肯的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第一代为桑代克、第三代为斯塔克、第二代为C。 A、布鲁姆 B、克拉斯沃尔 C、泰勒 D、克龙巴赫 12、第四代教育评估理论强调的是C。 A、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重视价值的多元化、过份地依赖科学的范式 B、批评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忽视价值的多元化,评价不侧重量,而侧重质 C、反对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注重评估价值的多元化,既要重视量的评估,更要重视质的评估 D、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忽视价值的多元化,既要重视量的评估,更要重视质的评估 13、中国的科学取士制度始于C。 A、1905年 B、600年 C、606年 D、1906年 14、新中国的教育评估的兴起以1984年加入C为基点。 A、国际进步教育协会 B、联合国评价联合会 C、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 D、国际教育评价标联合委员会 15、第一次提出“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概念源于我国C。 A、义务教育法 B、教育法 C、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 16、“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出自B的名言。 A、泰勒 B、桑代克 C、推孟 D、布鲁姆 17、著名学者布卢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包含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及动作技能领域,其中情感领域的分类是由C完成的。 A、布卢姆、克拉斯沃尔、辛普森 B、布卢姆、哈罗、马西亚 C、克拉斯沃尔、布卢姆、马西亚 D、基布勒、布卢斯、哈罗

国际市场营销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国际市场营销学期末复习题 题型:1、判断题10*1=10 2、单选题10*1=10 3、多选题10*2=20 4、名词解释5*3=15 5、问答题6*6=36 6、案例分析题1*9=9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国家生活必需品的市场潜量主要取决于( A )。 A、人口的规模 B、人口的分布 C、人口的增长率 D、人口的结构 2、国际文化环境中最敏感的因素是( B )。 A、语言 B、宗教 C、教育水平 D、社会组织 3、高科技产品的营销对下列哪个文化因素比较敏感( C )? A、语言 B、宗教 C、教育水平 D、物质要素 4、下列行为中不属于政治干预的是( B )。 A.没收、征用和国有化 B.外汇管制 C.政治冲突 D.本国化 5、国际商业纠纷的解决途径有( B ) A.友好协商、谈判和诉讼 B.友好协商、诉讼和仲裁 C.友好协商、谈判和仲裁 D.诉讼、审判、仲裁 6、东道国的“号召人民只买国货;反对进口;反对外国投资”等观念和行为是( A )的表现。 A、民族主义 B、政局不稳定 C、文化分裂 D、经济主义 7、“宝洁公司设计了九种品牌的洗衣粉、八种品牌的洗发水”是消费者市场下列哪个特点的体现?( A ) A、消费需求复杂 B、购买批量小 C、消费需求的流动性 D、非专家购买 8、根据美国对社会阶层的研究,( B )是私人别墅、游艇、游泳池、及名牌轿车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各阶层中购买力最强的。 A、上上层 B、上下层 C、中上层 D、中下层 9、下列商品中较适宜采用无差异策略的是( B )。 A.服装 B.粮食 C.鞋类 D.化妆品 10、把国际市场分成北美、拉美、非洲、亚洲、中东、欧洲等几大市场的细分方法是(A )A.地理细分 B.行为细分 C.人口细分 D.心理细分 11、细分市场是由类似的( C )组成的。 A.产品 B.行业 C.消费者群体 D.企业 12、有利于了解和掌握不同国家在市场容量、消费水平、需求及竞争方面的不同特点的世界市场分类方法,属于( B ) A.按照地理位置分类 B.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分类 C.按照经济联盟分类 D.按照商品类别分类 13、最初级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 B )。 A、直接出口 B、间接出口 C、契约进入 D、投资进入 14、最高级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 D )。 A、直接出口 B、间接出口 C、契约进入 D、投资进入

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完整得复习资料 第一章先秦时期 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得学校,名称有(序)与(校) 商朝除继承已有得(庠)与(序)外,有创设了(瞽宗)与(学) 又称学术官守,就是夏、商与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得共同特点。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五学。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能力兼求得特点。 ,尤其要重视仁得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内容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得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得人以受教育得机会与权利。 就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得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得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再由她们分别去教其她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 西周继承与发展了夏、商得教育,形成了以“六艺”为主得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相当于政治伦理课程,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与宗教礼仪等。乐就是与礼得教育密切配合得教育内容,主要起到精神陶冶得作用。射与御为军体训练。书、数为传授语言文字与科学文化知识得课程。 西周以“六艺”为主要内容得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与能力兼求,这就是西周政治、经济与文化得发展在教育上得体现,也就是对教育得要求。 视学包括两种,一就是天子象征性得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二就是督导性得视学。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得内容都包括德行与道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渐进得原则,逐渐提高考查得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得学习。 选贤贡士制度:即西周实行得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与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这就是我国最早实行得人才选拔制度。 学在官府得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得产物。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得物质生产资料与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文化知识掌握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员受理,教学所用之“书”“器”(教具)则为官师占有。只有奴隶主贵族得子弟,才有受教育得权利。而世卿世禄制度又使这种垄断得到世袭,官师代代相传。因此学术一直为官府垄断,民间不可能有学。加之,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以外得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再民间普及教学所需得“书、器”,这就是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根本原因。 1、稷下学宫就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得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得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2、教育体制:稷下学宫就是齐国创办得,一切教学设施及教学、生活所需经费,都由齐国提供。但就是学宫得讲学、研讨则由私人主持。 3、办学原则:稷下学宫办学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得原则。 4、学生管理:稷下学宫门户开放,学术自由,为学者提供了宽松得环境与氛围。但并不就是毫无规矩。稷下学宫得学则—《弟子职》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遵守得行为规范作了全面、详细得规定。一就是,要求学生虚心受教,尊敬老师。二就是要求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得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三就是规

Y984-作业与答案-《中外教育管理史》作业

《中外教育管理史》作业 一、填空题 1.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制度上的重大变化表现为______。 2. 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是______,______,以及选用贤能。 3. 唐朝所有学校中以______和______等级最高,为贵胄学校,学生多为皇族宗亲、外戚及宰相 等大臣子弟。 4. 儒家经学典籍《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__》、《__》、《诗》、《礼》、《书》。 5. 朱熹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在他所编写的教材中,《____》成为具有长期影响力的蒙学教材。 6. 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我国建立了新的教育行政三级管理体制,中央设______;各省设提学使司,各县 设______。 7. 古希腊有一种专门招收18岁以上青年的军事预备役学校,这种教育机构称为______。 8. 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______和______。 9. 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由罗伯特?雷克斯创办的主要招收贫民子弟的学校称为______ 10. 1833年法国教育部长基佐主持制定了《______》,并于同年向全国颁布实行。 11. 中世纪大学出现的时候并没有采取学校的形式而是借助了______的形式,这样做是为了抵御教会与政府 的压力,保证学术的自治和自由。 12. 中世纪大学有两种教学基本方式:______和______。 13. 601年,英国颁布《______》,该法令硬性规定贫穷儿童必须充当学徒,这是英国在国家管理教育与劳动问题上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14. 1898年在法国设立的______,是法国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 15. 荀子提出了_________与_________相结合的教育管理组织原则。 16.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在崇儒兴学的前提下,儒、_________、_________三家并用。 17. 中国古代的书院兴盛于宋朝,它有三项基本任务,即讲学、________和_______。 18. 明代的社学带有民办公助的私学性质。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办学性质。 19. 1912年,教育部颁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改前清的学堂为_________,监督、堂长一律改称为_________。 20. 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体格健壮、_________、_________的军人。 21. 欧美近代大学的教学基本上有两种形式:_________和_________。 22.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个阶段。 23. 当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有中央集权型、_________和_________等三种。 24. 先秦儒家提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____________”。后世称为“五伦”或“五常”。 25. 明清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为____________。 26. 汉代私学学生分做两种,称为:____________。 27. 中华民国时期,国家颁布的主要学制有两个,它们是____________和壬戌学制。 28. 蔡元培主张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这种教育内分四育:“____________。” 29. 在____________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桑代克首创了成绩测验及量表。

国际战略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克莱因国力方程(必考):雷·克莱因于1975年、1977年和1980年出版了三部关于综合实力的著作,提出用评分方法对国力进行评估。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力(Pp)是由五大要素构成的,计算方程是:Pp=(C+E+M)×(S+W)。在这个方程式中,C指关键物质(包括人口与领土),E指经济能力(包括收入、能源、非燃烧原料、制造品、粮食和贸易),M指军事能力(包括战略平衡、作战能力、军备努力程度)、S指国家战略意图、W指国家意志(国家整合水平、领导力能力、国家利益的战略相关性)。公式前半部分的各指标都有评分标准,后半部分非物质因素以系数方式表示。这个方程在国力研究界有相当的影响。 2、陆权论:麦金德和斯皮克曼提出和发展了陆权论,对于国际战略的谋划产生了深远的发展。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那一大片广大的、船舶不能到达的地区,在安全上不会受到挑战。因此这一地区对于大国来说具有关键作用。据此,麦金德断言,占据东欧是控制心脏地带的关键,并把他的全球战略思想归纳成著名的三段警句:谁统治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而同样是陆权论,斯皮克曼提出了边缘地带说,认为欧亚大陆的边远地区比“心脏地带”更重要。这些边缘地区居于海洋边缘与“心脏地带”之间,是海上强国与大陆强国发生发生冲突的板块,包括欧洲(苏俄除外)、小亚细亚、伊拉克、阿富汗、印度、西南亚、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东西伯利亚等地区。这一边缘地区是陆权与海权之间的广大缓冲区。斯皮克曼的结论是:“欲控制世界的命运,必须控制欧亚大陆,欲控制欧亚大陆,必须控制控制边缘地区”。 3、海权论:马汉认为,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取决于六个因素:①地理位置,包括接近海洋程度,是否有海外战略基地和控制重要贸易通道;②自然结构,包括海岸特征、自然港湾条件和进出便捷程度;③领土范围,既包括国家的领土面积,也指海岸线的长度和港口的特点;④人口规模,主要是指水手和构成海军力量的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⑤民族特点,只国家对海上贸易的态度和开拓殖民地的能力;⑥政府特点,主要表现为通过政策发展海洋事业,并且谋求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马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想要成为强国,必须控制海洋,特别是那些具备战略价值的战略通道和咽喉地区。控制这些地区就可以形成对陆地的压迫和钳制,从而控制整个世界。英国的帝国发展模式表明,拥有海权是采取全球军事行动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美国在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发展了超级海军力量,其实力的扩张也特别体现在了对于海洋的控制上。 4、安全困境:任何国家增加自身的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都会引起相关国家的不安,从而导致所谓的“安全困境”。在这里,“安全困境”是一个结构概念,按照这种观念,国家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大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而把另一方的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从而导致国家间的普遍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在“安全困境”状态下,国家要消除不安的现状,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增强自己的力量,二是削弱自己的力量。但是,无论国家采取何种战略,都要冒某种风险。一般来说,国家在现实政治中多采取增强自己力量的方式,因而奉行绥靖政策远比奉行挑战政策更危险。实力政治所导致的“安全困境”,决定了国际战略环境的冲突属性。这一属性决定国家在制定与实施国家战略时,不能免于国际冲突与对抗。 5、大战略:关于大战略,人们往往引用利德尔—哈特的界定,即:“所谓大战略——高级战略——的任务,就是协调和管理一个国家或一组国家的全部资源,

(完整word版)国际投资名词解释(附答案)

国际投资名词解释 国际投资:投资者将其资本投入国外进行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 直接投资:投资者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并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本质是投资者以获得企业经营管理控制权和获取利润为目的的一种投资行为) 间接投资:间接投资包括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信贷投资,前者指购买外国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后者指一国政府、银行或国际金融组织向第三国政府、银行、自然人或法人提供信贷资金(不直接参与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以资本增值为目的) 创建投资:也称“绿地投资”,指跨国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并购投资:亦称跨国并购、“褐地投资”,指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国家企业的合并和收购。 横向型投资:母公司与子公司生产同样或相似的产品,在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中这种投资方式比较多 纵向型投资:可是同一行业的不同程序的产品,多见汽车、电子行业;可是不同的行业有关联的产品,多见资源开采,加工行业 混合型投资: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完全不同的产品,目前只有少数巨型跨国公司采取这种方式进行跨国投资 风险投资: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 天使投资:实际上是风险投资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高风险、高收益的初创企业的第一笔投资 私募股权投资:通过私募基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的权益性投资,通过上市、并购、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 对冲基金: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利用各种金融衍生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 对赌协议:对赌协议就是收购方(包括投资方)与出让方(包括融资方)在达成并购(或者融资)协议时,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情况进行一种约定。 主权财富基金:指由一些主权国家政府所建立并拥有,用于长期投资的金融资产或基金 另类投资:所谓另类投资,是指传统的股票、债券和现金之外的金融和实物资产,如房地产、

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试卷及答案解释完整版同名

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试卷及答案解释完整版同 名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教育管理史试卷 (课程代码00445)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l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宋涂均无分。 1.根据考古材料的证实,中国有大学、小学教育机梅的分设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2.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学生守则是《管子》中的篇章 A.《劝学》 B.《劝学篇》 C.《学而篇》 D.《弟子职》

3.汉代太学的学生有正式生和非正式生之分,其中正式生称为“博士弟子”,而非正式生被称为 A.“诸生” B.“弟子” C.“生员” D.“附学生”4.南朝宋文帝时期设立了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四馆”,这“四馆”分别是玄学、史学、文学和 A.律学 B.医学 C.儒学 D.书学 5.曹魏时期出现的集人才研究之大成的着作《人物志》的作者是 A。刘劭 B.曹操 C.周兴嗣 D.刘毅 6.汉代察举制由推荐发展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其重要转折的标志是东汉顺帝时期的改革,通常称之为 A.阳嘉改制 B.元嘉新政 C.熙元新政 D.嘉佑变法7.唐代地方官学中除设有儒学性质的府、州、县学外,还设有专科性质的崇玄学和 A.律学 B.医学 C.书学 D.算学 8.洋务派最早创立的军事学堂是 A.福建船政学堂 B.江南水师学堂 C.天津水师学堂 D.湖北武备学堂 9.明朝地方官学有着严厉的学规,禁止生员结交地方宫、妄言军国政事等,其中于洪武年间颁布的“卧碡”是 A.《训士卧碑文》 B.《卧碑八条》 C.《学校禁例十二条》D.《训士八条》 10.《癸卯学制》规定师范学堂划分为两级,即初级师范学堂和

2020年4月浙江中外教育管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自考

浙江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教育管理史试题 课程代码:10030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面哪两家并称为显学?() A.墨家与儒家 B.墨家与道家 C.道家与儒家 D.儒家与佛家 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 A.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 B.统一了教育目标 C.规范了教学的内容 D.统一了经学的标准 3.汉代中央官学是朝廷办的,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中央官学?() A.太学 B.经馆 C.宫邸学 D.鸿都门学 4.下面哪本书不属于识字类的蒙学教材?() A.三字经 B.蒙求 C.千字文 D.百家姓 5.下面哪一所是我国政府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它标志着近代学校的产生。()A.京师同文馆 B.上海广方言馆 C.福建船政学堂 D.上海机器学堂 6.下面哪一项不是苏区制定的文教政策?() A.彻底改造和整顿旧教育 B.教育必须为革命战争服务 C.建立抗日文化教育统一战线 D.争取与培养知识分子为革命教育事业服务7.《告德意志民族的演讲》的作者是谁?() A.费希勒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卢梭 8.日本的东京大学是效法下面的哪个国家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特别重视教学和研究两方面的工作并举。()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9.下面哪一项不是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 A.现代化 B.民主化 C.理性化 D.专业化 10.下面哪一个是苏维埃政权颁布的第一个普通教育法令,也是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第一 1

个法令?() A.大学章程 B.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C.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D.高等学校规程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 10分) 1.儒家私学的领袖称为“巨子”,门徒要绝对服从。() 2.汉代官学有从事蒙学一类的机构,当时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在官学中进行的。()3.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有生徒与乡贡两类,两类考生的报考过程是完全一样的。 ()4.辽金元的统治者大力推行“汉化”的文教政策,尊孔崇儒,兴学设教是这一文教政策的集中体现。() 5.元代的教育行政呈现政出多门的特点,中央没有统一的教育行政机构。()6.最早明确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是张之洞。() 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湘赣边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内正式设立了教育部,这是苏区最早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8.被称为“比英国国家还老”的大学是伦敦大学。() 9.《今日美国中学》的作者是贺拉斯·曼。() 10.1804年,彼得一世政府颁布了《大学章程》和《大学附属学校章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学区制。()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 2.战国时期,齐国齐王设立了养士之所_____________,招揽天下名士。 3.汉代设置_____________,它是管理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 4.对魏晋“耻学于师”、“师道之不传久矣”等的不良风气,_____________极力宣扬“师道”,为此作《师说》一文。 5.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6.明清时期的书院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书院,另一类是官学化的书院。 7.1898年5月,张之洞发表《_____________》,系统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教政策。 8.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在《_____________》提出的。 9.德国柏林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和原则是_____________。 10.“中央集权”是_____________现代教育行政制度的主要特征。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九品中正制 2.教育独立运动 2

华师在线2015年《中外教育管理史》100分作业

华师在线100满分作业1.第1题 骑士教育属于()的教育 A.教会 B.教皇 C.军队 D.世俗封建主 答案:D 2.第2题 民主人际关系学说促成()理论的产生,促进了教育管理理论的繁荣 A.科学管理 B.科层管理 C.量化管理 D.行为科学 答案:D 3.第3题 到19世纪末,法国已形成了以等级十分明显的()为特征的教育体系。

B.单轨制 C.私立学校 D.贵族学校 答案:A 4.第4题 自拿破仑执政以来,法国在教育行政方面逐渐形成()的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 B.地方分权 C.中央与地方结合 D.放任自流 答案:A 5.第5题 清末设立的全国教育行政领导机构的名称是()。 A.教育部 B.学部 C.提学使司

答案:B 6.第6题 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 A.论演说家的培养 B.忏悔录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答案:C 7.第15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朝的教育指导思想。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 D.汉 答案:D 8.第16题

1870年,英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教育法令是()。 A.初等教育法 B.中等教育法 C.高等教育法 D.职业教育法 答案:A 9.第17题 为形成一个促成受教育者向心于道德修养的文化氛围,孔子主张()。 A.道之以德 B.以法为教 C.顺自然 D.重科举 答案:A 10.第23题 法治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所推崇的管理原则是()。 A.因人情,反民性 B.以法为教

D.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答案:A 11.第24题 规定取消各级毕业生以科举出身奖励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戍学制 答案:C 12.第25题 高度军事化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特点。 A.雅典 B.斯巴达 C.古罗马 D.中世纪 答案:B

战略管理名词解释简答(1).doc

战略管理(梁军老师)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按章节顺序整理 1.战略:管理者所采取的旨在达成一项或多项组织目标的行动 2.战略领导:用最有效的方法管理企业的战略实现过程以创建竞争优势 3.竞争优势:如果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则称他们拥有竞争优势 4.战略实现过程:管理者们选择和实施一系列旨在实现竞争优势的战略过程 5.商业模式:管理者将企业所实行的一组战略编织成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整体以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卓越绩效的理念 6.使命:描述企业要做什么 7.愿景:描述某种期望实现的状态,通常是用非常大胆的语言来清楚的说明公司想要实现的目标 8.价值观:表明公司的管理层和雇员应当如何行动,他们应当怎样做业务,他们希望建立什么样的组织来帮助公司实现使命 9.(简)作为突发过程的战略:1.在不可预知的世界中进行战略实施2.基层经理的战略决策,自主行动3.“撞大运”发现,企业家必须对“撞大运”保持清醒头脑4.高层经理无规划的战略转向 10.产业:提供相互间密切替代产品产品或服务的一组公司 11.(简)产业边界变化对战略管理的启示:产业的边界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动,因为顾客的需求在变化,新的技术也在不断产生,从而与本产业不相关的企业也可能会发现一种新的满足现有顾客需求的方法,这就要求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随时调整战略,以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12.(简)波特五力模型:1.潜在竞争对手进入的风险,高的竞争壁垒阻碍新竞争者进入,竞争力量弱2.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强度,竞争激烈会导致整个产业利润下降3.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通过压价和抬高成本,强大购买者可能令产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4。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强大的供应商通过抬高产业内公司的成本挤压产业的利润5.产业替代性的产品相似度密切替代性产品限制产业内产品的价格和盈利能力1)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竞争性进入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进入新领域的障碍大小与预期现有企业对于进入者的反应情况。进入障碍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要、转换成本、销售渠道开拓、政府行为与政策等。总之,新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进入者主观估计进入所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所需花费的代价与所要承担的风险这三者的相对大小情况。(2)替代品的威胁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首先,现有企业产品售价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将由于存在着能被用户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第二,由于替代品生产者的侵入,使得现有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或者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售价、或者使其产品具有特色,否则其销量与利润增长的目标就有可能受挫;第三,源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强度,受产品买主转换成本高低的影响。总之,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换成本越低, 13.战略群组:在群组内,公司采用基本类似的产品定价战略,而这一战略又不同于其他的公司群组,这些不同的公司群组被称为战略群组。 14.(简)产业生命周期分析:1.萌芽产业竞争主要在于如何更有效地教育顾客打开分销渠道,完善产品设计而不是降低价格 2.成长产业产业内竞争强度不大,潜在竞争者威胁最大

2011年全国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模拟试卷

2011年全国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A. 礼部 B. 国子监 C. 门下省 D. 祠部 答案:B 2. 八股文起源于()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答案:B 3. 我国近代最早自己编写的一批工科大学教科书的作者是() A. 茅以升 B. 刘仙洲 C. 竺可桢 D. 梅贻琦答案:B 4. 我国最早的学校创立于() A. 五帝时期 B. 虞舜时期 C. 夏朝 D. 商朝 答案:C 5. 隋唐时期最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是() A. 科举制 B. 世袭制 C. 察举制 D. 九品中正制答案:A 6. 创办诂经精舍的是() A. 顾宪成 B. 王夫之 C. 颜元 D. 阮元答案:D 7. 洋务派创立的中国最早的专门的技术学堂是() A. 福建船政学堂 B. 上海机器学堂 C. 上海电报学堂 D. 南京矿务学堂 答案:B 8. 苏区最早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是() A. 湘赣边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教育部 B. 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 C. 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 D. 中央教育宣传部 答案:A 9. 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 A. 世袭制度 B. 私人荐举制度 C. 皇帝征召制度 D. 察举制度答案:D 10. 北宋庆历兴学运动的主持者是() A. 范仲淹 B. 王安石 C. 司马光 D. 蔡京答案:A 11. 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作为教育方针的学校是() A. 中央党校 B. 苏维埃大学 C. 延安大学 D.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答案:D 12. “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出自于() A. 《论语》 B. 《墨子》 C. 《孟子》 D. 《荀子》答案: A 13. 汉代太学创立于() A. 公元前136年 B. 公元前124年 C. 公元4年 D. 公元178年答案: B 14. 1922年颁行新学制后,普通教育特指() A. 初等教育 B. 中等教育 C.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D初等高等和高等教育答案;C 15. 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起于() A. 西周时期 B. 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 D. 秦朝 答案:B 16. 清末创办浦东中学堂,实行董事会制的是() A. 盛宣怀 B. 张伯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