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论文(设计):从四个版本《老乞大》看兼语句的发展

毕业论文(设计):从四个版本《老乞大》看兼语句的发展

毕业论文

题目从四个版本《老乞大》

看兼语句的发展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论文字数

完成日期2011年4月

从四个版本《老乞大》看兼语句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兼语句各句式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兼语句各句式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两个方面来重点论述四个版本《老乞大》中兼语句的发展。其中第一个部分分别论述“使令”类兼语句、“有无”类兼语句、“给予”类兼语句、“留下”类兼语句的变化发展,并用表格和函数曲线图以更加清晰地展示,指出各个兼语句在各个版本《老乞大》中的兴替情况。第二个部分重点论述“使令”类兼语句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有无”类兼语句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用图表结合的方法论述,重点阐述“使令”类兼语句中“教”类兼语句和“着”类兼语句在数量上表现出各个时期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性及内部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有无”类兼语句在内部结构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关键词:老乞大,兼语句,发展,不平衡性

§0 引言

《老乞大》1是韩国旧时的高丽、朝鲜李朝时期人们学习汉语的教科书,内容涉及广泛,白话程度相当高,它有四个典型的版本:《原本老乞大》(简称A本)、《老乞大谚解》(简称B本)、《老乞大新释》(简称C本)、《重刊老乞大谚解》(简称D本)[1]2其中A本反映元代汉语特点,B本反映明代汉语特点,C、D两本反映清代汉语的特点[2]。目前对于《老乞大》的研究著述繁盛,主要有李泰洙和江蓝生[3]、梁伍镇[4]、李得春和金光洙[5]等学者的研究,但都未详细地涉及此文本中丰富的兼语句式。

兼语句是汉语句子类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张斌[6]、黄伯荣和廖序东[7]、董治国[8]等对其做过不同程度的探讨,但大多仅限于关注其结构特点、句型分类、与其它句式的区别等,即使是王力的《汉语史稿》,也只从总体上粗略地描述其发展,并未从特殊文本出发进行详细地讨论。笔者在对四个版本《老乞大》的兼语句进行穷尽性查找的基础上,总结了元明清这段时期内兼语句发展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汉语兼语句不同句式之间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二、兼语句各句式内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 四个版本《老乞大》中兼语句的句式

兼语句是兼语短语做谓语的句子(包括由兼语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兼语短语是一个述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在一起构成的短语,其中述宾短语的宾语兼主谓短语的主语,即兼语短语里存在一个宾语兼主语的成分,这个成分就是“兼语”[9]。在四个版本《老乞大》中,兼语句的数量各不相同,其中《原本老乞大》中有88句,《老乞大谚解》中有92句,《老乞大新释》中有112句,《重刊老乞大谚解》中有117句。

根据兼语动词V在语义平面上的特征,《老乞大》中的兼语句主要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1.1“使令”类兼语句

“使令”类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是表示使令意义的,如:“使、让、叫、请、派、强迫”等等。第一个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是兼语所发出的行为动作的原因,也就是说,兼语后面的词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或状态是由第一个动作所表示的动作引起的[10]。在四个版本《老乞大》中,大多数的兼语句都属于此类型,且主要以“教、着、请”等为兼语动词。如:

1本文中的《老乞大》均出自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的汪维辉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一)》。

2其实在《老乞大谚解》之前,还有一个版本《翻译老乞大》,但据汪维辉教授介绍,《老乞大谚解》的汉语部分跟《翻译老乞大》基本一致,只有少量用字上的差异,且《谚解》是现今有关研究者们利用的主要版本,所以在《丛刊》中没有收录《翻译老乞大》。

(1)教当直的学生将签筒来摇撼动,内中撤一个。(6A)3

(2)你客人只这车房里安排宿处,我着孩儿们做将粥来与你吃。(73B)

(3)捕盗官就叫公兵往前赶,约到二十里地方,赶上了那贼,要捉拿他。(116C)

(4)教人看了面上的角,背上铺的筋,商量了价钱,然后桦也不迟。(191D)

(5)我有些脑痛头眩,请太医来诊候脉息,看什么病。(91B)

从上面五个例句可以看出,第一个动词“教、着、请”都具有使令意义,例(1)中“教当直学生”是原因,“将签筒来摇撼动”是结果。同样,例(2)、(3)、(4)、(5)中“着孩儿们”、“叫公兵”、“教人”、“请太医”是原因,“做将粥来与你吃”、“往前赶”、“看了面上的角”、“来诊候脉息”是结果。

1.2 “有无”类兼语句

在这种兼语句中,“有”的宾语(即兼语)多表示存在的人或事物,兼语的谓语是说明或叙述描写兼语的[11],如:

(6)那客人射的昏了,苏醒过来,恰好有捕盗官来那里巡警,那客人就告了。(15A)(7)我先番北京来时,你这店西约二十里来地有一坐桥塌了来,如今修起了不曾?(64B)(8)倘有人问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别人将我们看作何如人他?(108C)

(9)我有一个朋友落后了,所以在路上慢慢的走着,等候他来,故此来的迟了。(158D)对于这种兼语句来说,更常见的是非主谓句形式,即“有”的前头没有主语[12],如:(10)他那里口子渡江处,有官把守着,比咱们这里一般严紧,先验了文引,又仔细的盘问,才放过来。(174D)

(11)有一个看行李,就放马里。(19A)

(12)有人问着一句话,也说不得时,教别人将咱每做什么人看?(7A)

(13)我前番从北京来时,离你这店里约走二十来地,有一坐桥塌了,如今可曾修起了不曾?(115C)

1.3 “给予”类兼语句

这种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通常表示“给予”意义,动词后面所跟的宾语(即兼语)表示给予的对象,所跟的主谓短语表示给予的原因,最常见的兼语动词是“给”、“与”,如:(14)别个的菜都无,兀的有盐瓜儿,与客人吃。(19A)

(15)有什么熟菜蔬,将些来与客人吃,怕没时,有萝卜、茄子将来,就将些酱来。(69B)(16)你们若有米,粜些与我们做饭吃,主人家心里怎么说?(120C)

(17)与儿,你可另盛一碗饭,拿罐取些汤,跟客人去,给那伙伴吃。(121B)

1.4 “留下”类兼语句

在这类兼语句中,V1(第一个动词)表示“留下”的意义,动词后面所跟的主谓短语一般表示留下的目的,后面所跟的受事宾语(即兼语)一般定指[13],如:(18)咱每吃了饭时,这里留两个看行李,先着两个放马去,到半夜前后,却着这里的两个替回来。(23A)

(19)你这几个伙伴的模样,又不是汉儿,又不是达达,知他是什么人,我怎么敢留你宿。(21B)

(20)你不要那般说,小心些好,常言道:“常防贼心,莫偷他物。”依我的话,必要留一个人看房子才是。(118C)

(21)我不是不教你宿,近来官司排门稽查,都不敢留面生人住宿,我知他你是那里来的客人,向来又不曾相识。(173D)

§2兼语句各句式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3表示此句子在书中的页码,A表示版本,下仿此。

《老乞大》的四个典型版本,历经元明清三代,反映了三个不同时代的语言现象,为了更好地反映兼语句在这段时间内的发展情况,采用穷尽性描写法,对所搜集到的兼语句进行了仔细地归纳分析,调查表明,《老乞大》中的兼语句显示了自身的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兼语句的发展趋势,如同别的句式一样,汉语兼语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增减与兴替,不同的句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显示出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1可得知,四个版本《老乞大》中的兼语句主要可分为“使令”类兼语句、“有无”类兼语句、“给予”类兼语句和“留下”类兼语句,四类兼语句在文本中的数量及出现的频率各不相同:

表(一)

句式版本“使令”类兼

语句

“有无”类兼

语句

“给予”类兼

语句

“留下”类兼

语句总例

数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

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

原本老乞

47 53.4% 11 12.5% 7 7.95% 6 7.14% 84

老乞大谚

49 53.3% 9 9.78% 7 7.61% 6 6.52% 92

老乞大新

55 49.1% 9 8.04% 14 12.5% 7 5.36% 112

重刊老乞

大谚解

65 55.6% 8 6.84% 13 11.1% 7 5.13% 117

上表的数据表明,兼语句在各个版本的《老乞大》中所占的数量非常之大,且主要集中于“使令”类兼语句,其数量分别占总数的53.4%,53.3%,49.1%,55.6%。其次是“给予”类兼语句和“有无”类兼语句,最后是“留下”类兼语句,各版本中的百分比都未超过10%。且无论是哪个版本,后三类兼语句的总和都不到第一类的一半,由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兼语句句式方面,已经形成了“使令”类兼语句一枝独秀的局面,这些,充分反映了兼语句各句式之间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且这一趋势也从近代汉语延续到现代汉语中,如:邢欣给兼语式结构定义为:兼语式句型主要指某些由使令意义动词构成的句子,即由“使、叫、请、命令”等动词构成的句子。[14]

宋玉柱(1979)指出兼语式前后动词之间都有特定的关系,最常见的是兼语式前动词有使令类,它表示的动作是兼语式后动词表示的动作之所以发生的原因。[15]

和其它的句型和词类一样,兼语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增减与兴替的趋势,这在《老乞大》中“使令”类、“有无”类、“留下”类、“给予”类等四类兼语句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体现,同时,兼语句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为它在各个时期发生变化的程度。

仔细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四种兼语句式中,发生变化最大的是“使令”类兼语句和“给予”类兼语句:

2.1 “使令”类兼语句发生变化的程度

“使令”类兼语句方面,在《老乞大谚解》中,它所占的比例为53.3%,而在《老乞大新释》中,它的比例急降至49.1%,降幅竟达到了4.2%,而在《重刊老乞大谚解》中,它的比例又升至55.6%,升幅竟达到6.5%,升降比例的变化充分显示出了它变化幅度之大及发展的不稳定性。具体变化幅度可从下列函数中清楚显现:

(图1)“使令”类兼语句的百分比函数(图2)“使令”类兼语句的数量函数

从例数方面看,变化最大的在《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谚解》之间,数量相差了10条,但从各版本之间“使令”类兼语句兴替情况来看,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在《老乞大谚解》和《老乞大新释》之间,共有21例兼语句发生了兴替状况,而在前两版只有7例,后两版也仅有7例,具体兴替情况分为以下两类:

2.1.1 “使令”类兼语句变换成非兼语句,如:

(22a)炒的半熟时,调上写酱水、生葱、料物拌了,锅子上盖覆了,休着出气。(63B)(22b)炒的半熟了,调上些酱水,把生葱作料着上,盖好了锅,不要出气,烧动火,一会儿熟了。(114C)

(23a) 有人问着一句话,也说不得时,教别人将咱每做什么人看?(7A)

(23b)有人问着一句话也说不得时,别人将咱们做什么人看?(58B)

2.1.2 “给予”类兼语句变换成“使令”类兼语句,如:

(24a) 他们做下见成的饭,与我吃了,又与你将来。(70B)

(24b)那人家,我才刚去要粜与我,他们做下现成的饭,教我们吃了,又教吃你带来。

(151C)

2.1.3 非兼语句变换成“使令”类兼语句,如:

(25a)那般时,教你受礼,坚执不肯,满饮一盏,休留底酒。(76B)

(25b)那么教你受礼,坚执不肯,如今要你满饮一杯,不可留一点酒底。

(26a)今日备办了些个茶饭,请咱们众亲眷闲坐的。(89B)

(26b)今日要备办些茶饭,请咱们众亲眷来闲坐。(141C)

(27a)那贼们想要我们什么?(116C)

(27b)那贼们想要我们做什么?(166D)

以上三类兼语句的变换中,2.1.3出现的情况最为丰富,共有26种,而另外两类仅有8种和1种。

从以上两个函数的曲线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老乞大谚解》到《老乞大新释》,例数大幅度增加,但百分比却在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版本中兼语句总数的不同而造成的,前两版中其总数为96例,而后两版中急增至120例,升幅达20%,而这正好说明兼语句在清代较明代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2.2 “给予”类兼语句发生变化的程度

“给予”类兼语句方面,在《老乞大谚解》中,它共有7条,所占的比例为7.61%,而在《老乞大新释》中,它共有14条,所占的比例为12.5%,数量增加了7条,增幅达到4.89%,相比于前两版之间例数相同,百分比的相差0.34%及后两版之间相差1条,百分比的差距不到2%,足见其发生变化的程度,具体变化幅度可从下列函数中清楚显现:

(图3)“给予”类兼语句的百分比函数(图4)“给予”类兼语句的数量函数

同样,增减与兴替也是这段时间内兼语句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四个版本《老乞大》中的“给予”类兼语句进行逐句分析比较,我发现这种兴替情况同样主要集中于《老乞大谚解》和《老乞大新释》之间,共有10种。具体兴替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类:

2.2.1 非兼语句变换成“给予”类兼语句,如:

(28a) 你有什么主见?你说我听着。(57B)

(28b) 你有什么主见?你说与我听。(108C)

(29a) 初喂时,只将料水拌与他,到五更一发都与料吃。(64B)

(29b) 初喂他的时候么,就把料水拌草与他吃。(115C)

(30a)与儿,你另盛一碗饭,罐儿里将些汤,跟着客人去,与那个火伴。(69B)

(30b)与儿,你可另盛一碗饭,拿罐取些汤,跟客人去,给那火伴吃。(121C)

2.2.2 “给予”类兼语句变换成“使令”类兼语句(同2.1.2,此处不再分析)

在以上两类兼语句的变换中,2.2.1占有绝对性的优势,共有9种,而2.2.2仅有1种。

从表中数量和函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例数增减的幅度及数量所占总数百分比率的不稳定性,充分说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使令”类兼语句和“给予”类兼语句的使用频率有起有落,两类兼语句均经历了动荡变化的过程,但各时期均以前者为主。

在四类兼语句中,发展比较平稳的是“有无”类兼语句和“留下”类兼语句。

2.3 “有无”类兼语句发生变化的程度

“有无”类兼语句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其所占的百分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从最早的《原本老乞大》中的12.5%到后来《老乞大谚解》、《老乞大新释》中的9.78%及最后《重刊老乞大谚解》中的6.84%,例数方面则由最早的11例到后来的9例,9例到最后《重刊老乞大谚解》中的8例,具体变化幅度可从下列函数中清楚显现:

(图5)“有无”类兼语句的百分比函数(图6)“有无”类兼语句的数量函数

以上函数的变化说明在这段时间内,随着其它兼语句型的出现,其使用范围在逐渐缩小和不断被替代的趋势,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3.1 “有无”类兼语句变换成非兼语句,如:

(31a) 客人每有一个看着马,不曾来吃饭。(19A)

(31b) 客人们有一个看着马的,不曾来吃饭。(69B)

(32a)有人问着一句话,也说不得时,教别人将咱每做什么人看?(7A)

(32b)有人问着一句话也说不得时,别人将咱们做什么人看?(58B)

2.3.2 非兼语句变换成“有无”类兼语句,如:

(33a)他们高丽地面守口子渡江处的官司,比咱们这里一般严,验了文引,仔细的盘问了,才放过来。(72B)

(33b)他那里有口子渡江处,有官把守着,比咱们这里一般严紧,先验了文引,又仔细的盘问明白后头,才放过来。(123C)

以上两类兼语句的变换较为平稳,其中2.3.1有3种,2.3.2有4种。这类兴替情况,在前两版之间出现了3种,中间两版之间出现了3种,最后两版之间出现了1种,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有无”类兼语句的发展比较平稳。

2.4 “留下”类兼语句发生变化的程度

和“有无”类兼语句的发展一样,“留下”类兼语句所占总数的百分比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而呈下降的趋势,从《原本老乞大》的7.14%到后来的6.52%、5.36%及最后《重刊老乞大谚解》中的5.13%,例数方面则由最早的6例到后来的6例、7例到最后《重刊老乞大谚解》中的7例,具体变化幅度可从下列函数中清楚显现:

(图7)“留下”类兼语句的百分比函数(图8)“留下”类兼语句的数量函数

从各版本之间“给予”类兼语句的兴替情况来看,其变化发展相对较平稳,仅在《老乞大谚解》和《老乞大新释》之间有1例出现:《老乞大谚解》中的“如今官司好生严谨,省会人家:不得安下面歹人”(71B)。在《老乞大新释》中同样的意思表达为“我不是不教你宿,近来官司排门稽查,都不敢留面生人住宿”(173C),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这两句划线部分,我们可以发现,前句划线部分是典型的祈使句,而后句划线部分是“留下”类兼语句。

通过对以上四类兼语句的发展变化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非兼语句变换为兼语句都是它们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是在“使令”类兼语句中,这类情况多达26种。

§3 兼语句各句式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个版本《老乞大》的语言材料表明,不仅四类兼语句句式在发展方面呈现出不平衡性,而且四类句式各自的内部在发展方面也显示出不平衡性,特别是占总数达50%的“使令”类兼语句,具体动词、兼语结构等的多样性及差异性,充分体现了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3.1“使令”类兼语句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使令”类兼语句所表示的语义是V1使N发出V2所表示的动作或变化[16],在现代汉语中,它的兼语动词一般有使、叫、让、要、令、禁止、请、催、请求、逼等,在四个版本《老乞大》中,它也带有丰富的兼语动词,且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和兼语句各句式出现增减与兴替一样,它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具体见下表:

表(二)

版本兼语动词原本老乞

老乞大谚解老乞大新释重刊老乞大谚

教例数24 22 31 36

百分比51.06% 44.9% 56.36% 55.38% 着例数16 19 8 8

百分比34.04% 38.78% 14.5% 12.31% 请例数 2 2 4 5

百分比 4.46% 4.08% 7.27% 7.69% 将例数 1 1 0 0

百分比 2.13% 2.04% 0 0 引例数 1 1 2 2

百分比 2.13% 2.04% 3.64% 3.08% 由例数 3 2 1 3

百分比 6.38% 4.08% 1.82% 4.62% 要例数0 1 2 3

百分比0 2.04% 3.64% 4.62% 哀告例数0 1 0 0

百分比0 2.04% 0 0 恳求例数0 0 1 1

百分比0 0 1.82% 1.54% 叫例数0 0 1 1

百分比0 0 1.82% 1.54% 惹例数0 0 1 1

百分比0 0 1.82% 1.54% 连累例数0 1 1 1

百分比0 2.04% 1.82% 1.54% 拉例数0 0 3 4

百分比0 0 5.45% 6.15% 总例数47 49 55 65

上表数据表明,“使令”类兼语句在各版本中所占的数量非常之大,且分配严重不均,其中,以“教”为兼语动词的兼语句最多,分别为24例,22例,31例,36例,占总数的51.06%,44.9%,56.36%,55.38%,其次是以“着”为兼语动词的兼语句,分别为16例,19例,8例,8例。相反,以“哀告”为兼语动词的兼语句最少,只在《老乞大谚解》中出现1例,仅占总数的0.41%,而更为有意思的是,各个版本中以后十一类动词为主要动词的兼语句的总和,还不到“着”类兼语句(即以“着”为兼语动词的兼语句)的数量,而有些版本中“教”类兼语句的数量甚至超过了“着”类兼语句的两倍之多,所以,可以这么说,在

“使令”类兼语句的内部已经形成了“教”类兼语句一枝独秀的局面,除此之外,随着《老乞大》版本的不断更新,其兼语动词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如上表显示的那样,《原本老乞大》中兼语动词共有6种,《老乞大谚解》中有8种,《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谚解》中各有11种。以上的分析,充分说明了兼语式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3.1.1 “教”类兼语句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教”类兼语句在数量上所占有巨大的比例,仔细分析其数据变化和兼语结构,可以发现其内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具体在数量和比例上的变化如下列函数所示:

(图9)“教”类兼语句的百分比函数(图10)“教”类兼语句的数量函数

从以上的函数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教”类兼语句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百分比上都经历了起伏不定的变化,它不是随着《老乞大》版本的更新呈不断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同前面所述的部分句式一样,在《老乞大谚解》和《老乞大新释》创作的相隔年间,其变化幅度最大,而在《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谚解》的创作相隔年间,其变化幅度最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版本《老乞大》创作相隔年限不同,其中《原本老乞大》约创作于1352年—1367年之间,《老乞大谚解》约创作于1517年,《老乞大新释》约创作于1761年,《重刊老乞大谚解》约创作于1765年,前两版相差约225年,中间两版相差约243年,后两版相差约34年,相比于长达225年和243年的发展年限,34年显然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谚解》里的“教”类兼语句在百分比等方面基本相同。

3.1.1.1不同版本《老乞大》之间“教”类兼语句的兴替情况

与函数所示趋势一致,其兴替的最大幅度出现在《老乞大谚解》和《老乞大新释》之间,共有12例,而前两版之间只有2例,后两版之间也仅有6例,具体兴替情况如下所示:

3.1.1.1.1 “教”类兼语句变换成非兼语句,如:

(34a)有人问着一句话,也说不得时,教别人将咱每做什么人看?(7A)

(34b)有人问着一句话也说不得时,别人将咱们做什么人看?(58B)

(35a)休这般说,不当,教你一日辛苦(90B)

(35b)你别这么说,我们很不当,遭扰府上,一日辛苦。(142C)

3.1.1.1.2非兼语句变换成“教”类兼语句,如:

(36a)咱们都去了时,这房子没人,敢不重?(16A)

(36b)咱们都去了,这房子教谁看守着呢?(118B)

(37a)这么时,如今教将来。(73B)

(37b)这么我就教小厮们送灯去,再馈你两三根糠灯。(125B)

(38a)现今着落他要那逃走的人。(123C)

(38b)现今教他跟寻跟寻那逃走的人。(174D)

3.1.1.1.3 “着”类兼语句变换成“教”类兼语句,如:

(39a)你客人只这车房里安排宿处,我着孩子们做将粥来与你吃。(73B)

(39b)客人们且在车房里收拾,我教孩子们做些粥来与你们吃罢。(124C)

(40a) 你们便布袋里取银子来,着牙人先看。(83B)

(40b) 取银子来,教牙人先看了,你卖主自家看。(135C)

(41a) 文契着谁写?(83B)

(41b) 文契教谁写?(135C)

3.1.1.1.4 “与”类兼语句变换成“教”类兼语句(同2.1.2,此处不再分析)

3.1.1.2 “教”类兼语句内部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类兼语句不仅在数量上表现出各个时期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性,而且在内部结构方面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

在对四个版本《老乞大》中“教”类兼语句式进行仔细分析后,我发现其内部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1.1.2.1 “教”+Np/N+V(Np表示名词性短语) ,如:

(42)教一个看者,别的都投这人家问去来。(18A)

(43)我怎么不识银子?要什么教别人看去?换钱不折本,你自别换。与五分好的银子便是,要什么合口?(76B)

(44)官人每睡了时,教一个伴当伺候者,若这般谨慎行呵,便是在下人扶持官长的道理。(42A)

3.1.1.2.2 “教”+Np/N+V+O,如:

(45)教人看了上面的角,背上铺的筋,商量了价钱,然后桦也不迟。(191D)

(46)那么教你受礼,坚执不肯,如今要你满饮一杯,不可留一点酒底。(127C)

(47)你烧的锅滚时,下上豆子,但滚的一霎儿,将这切了的草,豆子上盖覆了,休烧火,休教(锅)走了气,自然熟了。

3.1.1.2.3 “教”+Np/N+连动短语,如:

(48)教当直学生将签筒来摇撼动,内中撤一个。(7A)

3.1.1.2.4 “教”+ Np/N+状语+V,如:

(49)将桌儿来,教客人每则这棚底下坐的吃饭,淡饭胡吃些个。(19A)

(50)休这般说,不当,教你一日辛苦,我们酒也醉了,茶饭也抱了。(90B)

除以上四类之外,还有“教”+ Np/N+兼语短语、“教”+ Np/N+状语+V+O、“教”+ Np/N+V+O+兼语短语等,具体兼语结构类型分布可以归纳为下表:

表(三)

版本“教”类

兼语句原本老乞

老乞大谚解老乞大新释重刊老乞大谚

“教”+Np/N+V 例数13 12 17 18 百分比54.17% 54.55% 54.84% 50%

“教”

+Np/N+连动短语例数 2 2 1 2

百分比8.33% 9.09% 3.23% 5.56%

“教”

+Np/N+兼语短语例数 2 1 1 1

百分比8.33% 4.55% 3.23% 2.78%

“教”+Np/N +主谓短语

例数 2 2 1 0 百分比 8.33% 9.09% 3.23%

0 “教”+Np/N+V+O 例数

3

4 5 10 百分比 12.5% 18.18% 16.13% 27.78% “教”+ Np/N+状语+V 例数

1

1 1 1 百分比 4.17% 4.55% 3.23% 2.78% “教”+ Np/N+状语+V+0 例数

1

0 4 3 百分比 4.17% 0 12.90% 8.33% “教”+Np/N+V+O+兼语短语

例数

0 1 1 百分比 0

0 3.23% 2.78% 总例数

24

22

31

36

从上述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类兼语句的结构分布及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四个版本中“教”+ Np/N+V 句型的数量分别占了总数的54.17%,54.55%,54.84%,50%,其次是“教”+Np/N+V+O 的句型,而最少的“教”+Np/N+V+O+兼语短语的句型仅在《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谚解》分别出现1句,所以,在“教”类兼语句中,“教”+ Np/N+V 的使用频率最高,其它任何一个都无法望其项背。 3.1.2“着”类兼语句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除了“教”类兼语句以外,“着”类兼语句也是《老乞大》“使令”类兼语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时期的数量大有不同,特别是在《老乞大谚解》和《老乞大新释》两个版本中,除此之外,其在内部结构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些变化,显示出这类兼语句在发展过程中表现的不平衡性,具体在数量和比例上的变化如下列函数所示:

(图11)“着”类兼语句的百分比函数 (图12)“着”类兼语句的数量函数

和“教”类兼语句一样,“着”类兼语句在《老乞大谚解》和《老乞大新释》创作的相隔年间,其变化幅度最大,在《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谚解》的创作的相隔年间,其变化幅度最小。从以上函数的变化可以看出,“着”类兼语句的变化不随着版本的更新逐次增加或减少,而是呈现出起伏不定的状态,在《老乞大谚解》这一版本中,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百分比上,都达到了最高点,为19例和38.78%,在《重刊老乞大谚解》中,两者都达到了最低点,为8例和12.31%。究其原因,主要是“使令”类兼语句总数的增加导致其百

分比的降低,如在后两版中两者的数量均为8例,但是“使令”类兼语句的总数却各不相同,分别是55例和65例。

3.1.1.2不同版本《老乞大》之间“着”类兼语句的兴替情况

增减与兴替也是这段时间内兼语句发展的重要原因,具体兴替情况如下所示:

3.1.1.2.1 非兼语句变换成“着”类兼语句,如:

(51a)不拣怎生,俺宿一宿。(21A)

(51b)不拣怎生,着我宿一夜。(71B)

(52a)尽教,则教吃者,咱睡去来。(18A)

(52b)疾快将草料来,拌上着,尽着他吃着,咱睡去来。(68B)

(53a)留一个看房子,别个的牵马去来。(66B)

(53b)且留一个看房子,着两个拉马去罢。(118C)

3.1.1.2.2 “着”类兼语句变换成非兼语句,如:

(54a)调上些酱水、生葱、料物拌了,锅子上盖覆了,休着(锅)出气。(63B)

(54b)调上些酱水,把生葱作料着上,盖好了锅,不要出气,烧动火。(114C)

(55a)疾快将草料来,拌上着,尽着他吃着,咱睡去来。(68B)

(55b)快些拿草料来,拌上馈他,且尽他吃,咱们好去睡。(119C)

3.1.1.2.3 “着”类兼语句变换成“惹”类兼语句,如:

(56a)你离路儿着,休在路边净手,明日着人骂。(68B)

(56b)你万一要出恭去,离大路远些,别在路边上出恭,明日惹人骂了。(119C)

3.1.1.2.4 “着”类兼语句变换成“教”类兼语句

同3.1.1.1.3,此处不做分析

3.1.1.3 “着”类兼语句内部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兼语句的内部结构变化方面,“着”类兼语句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在四个版本《老乞大》中,其内部结构大致有以下几类:

3.1.1.3.1 “着”+ Np/N+V+O ,如:

(57)撤着谁的,便着那人背书。(67A)

(58)炒的半熟时,调上些酱水、生棻、料物拌了,锅子上盖覆了,休着出气(63B)(59)着两个看行李,我两个先问去。(122C)

3.1.1.3.2 “着”+ Np/N+V ,如:

(60)我恰才这槽儿里头拔上两洒子水也,着马吃。(67B)

(61)您三个里头,着这老的看着。(16A)

(62)吃完了,骑着马,引着伴当,着几个帮闲的陪着,往大酒肆里坐下,不爱银子多少,把酒肉吃饱了。(147C)

3.1.1.3.3 “着”+ Np/N+状语+V

(63)着牙人先捡了,你卖主自捡,里头无一张儿歹的。(33A)

除以上四类之外,还有“着”+ Np/N+兼语短语、“着”+ Np/N+连动短语、“着”+ Np/N+状语+兼语短语、“着”+ Np/N+状语+V+O等,具体兼语结构类型分布可以归纳为下表:

表(四)

版本“着”类

兼语句原本老乞

老乞大谚解老乞大新释重刊老乞大谚

“着”例数 4 5 5 3

+Np/N+V+O 百分比25% 26.32% 62.5% 37.5%

“着”

+Np/N+V 例数 6 8 2 2 百分比37.5% 42.11% 25% 25%

“着”

+Np/N+状语+兼语短语例数 1 1 1 0 百分比 6.25% 5.26% 12.5% 0

“着”+Np/N +兼语短语例数 2 2 0 1

百分比12.5% 10.53% 0 12.5%

“着”

+Np/N+状语+V 例数 1 1 0 0 百分比 6.25% 5.26% 0 0

“着”+ Np/N+状语+V+O 例数 1 1 0 1

百分比 6.25% 5.26% 0 12.5%

“着”

+Np/N+连动短语例数 1 1 0 1

百分比 6.25% 5.26% 0 12.5%

总例数16 19 8 8

从上表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着”类兼语句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着”+Np/N+V的数量最多,且在《老乞大谚解》中其数量达到最高峰,占总数的42.11%。其次是“着”+ Np/N+V+O,而“着”+ Np/N+状语+V的数量最少,仅在《原本老乞大》和《老乞大谚解》中出现2例,因此,我认为在这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显现一个重要的特点:“着”+ Np/N+V+O和“着”+Np/N+V这两类句型处于主流地位。

3.2“有无”类兼语句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同“使令”类兼语句具有众多兼语动词不同,在四个版本《老乞大》中,“有无”类兼语句主要集中在“有”字内,所以对其内部结构的分析,更能了解它内部的发展,通过对总数37例的句子的逐句分析,发现其内部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2.1 “有”+ Np/N+V,如:

(64)我有一个伴当落后了来,我沿路上慢慢的行着等候来,因此上来的迟了。(56B)(65)怪杀今日早起喜鹊尔噪,更有啼喷来,果然有亲眷来,更有书信。(30A)

(66)我前番从北京来时,离你这店约走二十里来地,有一坐桥塌了。(115C)

(67)他那里口子渡江处,有官把守着,逼咱们这里一般严紧,先验了文引,又仔细的盘问,才放过来。(174D)

3.2.2“有”+ Np/N+V+O,如:

(68)有个后生在这里,如今不见,敢是出去了。(181D)

(69)有一个看行李,就放马里。(19A)

(70)客人每有一个看着马,不曾来吃饭。(19A)

3.2.3“有”+ Np/N+Ap,如:

(71)后头房子窄,老少又多,又有个老娘娘不快。你不嫌冷时,只这车房里宿如何?

3.2.4“有”+ Np/N+O+O数(指数量短语),如:

(72)倘有人问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别人将我们看作何如人也?

除以上四类之外,还有“有”+ Np/N+连动短语、“有”+ Np/N+兼语短语、“着”+ Np/N+Np+V1+O1+V2+O2等,具体兼语结构类型分布可以归纳为下表:

表(五)

版本“有无”类

兼语句原本老乞

老乞大谚

老乞大新释重刊老乞大谚

“有”+Np/N+连动短语例数 1 1 1 1

百分比9.09% 11.11% 11.11% 12.5%

“有”+Np/N+V 例数 5 5 5 5

百分比45.45% 55.56% 55.56% 62.5%

“有”

+Np/N+V+O 例数 2 1 2 1

百分比18.18% 11.11% 22.22% 12.5%

“有”+Np/N +兼语短语例数 1 0 0 0 百分比9.09% 0 0 0

“有”

+Np/N+O+O数例数 1 1 1 0 百分比9.09% 11.11% 11.11% 0

“有”+ Np/N+Ap 例数 1 1 0 0 百分比9.09% 11.11% 0 0

“有”

+Np/N+状语

+V1+O1+V2+O2 例数0 0 0 1

百分比0 0 0 12.5%

总例数11 9 9 8

从上表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无”类兼语句内部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严重的不平衡性,“有”+Np/N+V的数量最多,在四个版本中分别有5例,5例,5例,5例,占总数的45.45%,55.56%,55.56%,62.5%,在后三个版本中更是超过总量的一半,其次是“有”+Np/N+V+O,但远远少于前者,而最少的“有”+Np/N+兼语短语和“有”+ Np/N+Np+V1+O1+V2+O2只在《原本老乞大》和《重刊老乞大谚解》中出现1例,所以,在这段时间的“有无”类兼语句的使用过程中,“有”+Np/N+V的频率最高。相对来说,其内部的发展也一直比较平稳,只是在少量的句子上发生了兴替的变化,如:《老乞大谚解》的“有个后生来,这里也不见也,敢出去了(79B)”,在《老乞大新释》中替换为:“常有个后生在这里,如今不见,想是出去了(130B)。显然,前句的划线部分属于“有”+Np/N+V句型,后句的划线部分为“有”+Np/N+V+O句型。

通过对以上后三个表格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哪类兼语句中,兼语动词+ Np/N+V 都占有绝对性的比例,其次是兼语动词+Np/N+V+O句型,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段时期内的兼语句在内部结构上呈现的发展趋势及其不平衡性。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四个版本《老乞大》中兼语句的情况的考察,重点分析了不同兼语句的特点及发展。发现无论在兼语句各句式之间还是在各句式内部都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兼语句各句式方面,“使令”类兼语句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百分比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兼语句各句式方面,“教”类兼语句在“使令”类兼语句中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有”+Np/N+V 句型在“有无”类兼语句的内部占有绝对性的比例。兼语句之间的这种发展如文中所述,主要表现在句式的兴替上。

参考文献

[1] 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一) [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5] 李得春金光洙,略论《老乞大》系列版本 [J].东疆学刊,2007(3):10

[3] 李泰洙江蓝生,《老乞大》语序研究 [J] 《语言研究》 2000(3)

[4] 梁伍镇, 论元代汉语《老乞大》的语言特点 [J] 《民族语文》2000(6)

[6] [9]张斌,新编现代汉语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2

[7]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127

[8] 董治国,古代汉语兼语句型新探 [J].南开学报,1995(6)

[10] [11] [12]年玉萍,谈谈兼语句 [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1):40

[13] 杨爱姣,《伍伦全备谚解》中兼语句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J].武汉大学学报,2004 (4):491

[14] [15]邢欣,现代汉语兼语式 [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6

[16] 张军张述峰,试论古汉语兼语句 [J].辽宁大学学报,1988(6):10

The development of pivot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four versions of

"Lao-- Qi-- Da"

Shen Yanqiong

Abstract: "Lao--Qi--Da" is the session materials which the ancient Koryo and the Yi Dynasty widely used in learning Chinese speaking, three times after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formed of four different versions including the "original old Qi Da", "Lao--Qi--Da saying Solution" and " Lao--Qi--Da begging interpretation "," the solutions Lao--Qi--Da saying ",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hile the pivotal construc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To some extent, its development was also reflected in "Lao--Qi--Da," In this article on "Lao--Qi--Da" and pivotal construction in the investigation carried out exhaustive analysis, generally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different periods of Chinese pivotal construction type imbalance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2、pivotal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within each sentence imbalance.

Keywords:Lao-- Qi –Da; pivotal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Imbalan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指导教师评阅书

指导教师评价:

一、撰写(设计)过程

1、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技术线路的可行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5、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三、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建议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指导教师:(签名)单位:(盖章)

年月日

评阅教师评阅书

评阅教师评价:

一、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建议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评阅教师:(签名)单位:(盖章)

年月日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评价:

一、答辩过程

1、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见解的叙述情况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对答辩问题的反应、理解、表达情况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学生答辩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三、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评定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教研室主任(或答辩小组组长):(签名)

年月日

教学系意见:

系主任:(签名)

年月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