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

(高一、上期)

思想政治

1 讲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想政治1 必修经济生活教学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1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4金银作为货币材料的优点

5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货币的产生:

(2)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3)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4)货币的本质:般等价物。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都是商品,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商品价值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的含义

(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1)流通手段的含义

(2)商品流通的含义和对生产者的启示

(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三.纸币

1纸币的优点及其含义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3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4电子货币

1-2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两种结算方式

结算:把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核算清楚

(1)现金结算方式的特点

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转账结算方式的特点

双方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信用卡

○信用卡的含义

○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

3支票

○支票的含义

○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二.外汇

1外汇的含义

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汇包括外币银行存款等外币支付凭证、债券股票等外币有价证券、其他外汇资产等

外汇的基本特征:自由兑换性、普遍接受性、可偿性

外汇不等同于外币,只有美元、欧元、日元、英磅等少数国家的外币才能成为外汇

2汇率的含义

汇率的含义: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汇率的变化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

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一.供求影响价格

1影响商品价格的具体因素(间接因素)

2商品供求影响价格(直接因素)

(1)各种具体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商品供求关系的不同状况与商品价格的关系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卖方市场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市场

二.价值决定价格

1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内容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商品价格变动与消费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负相关)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基本生活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

对高档耐用品(奢侈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3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替代商品: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

互补商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对相互替代的商品,二者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

对互补商品,二者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反方向变化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供给法则)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1)居民当前收入水平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成正比

(2)居民的未来收入预期对居民当前消费水平的影响

(3)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大小对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影响2总体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1)总体物价水平变动对居民购买力的影响

总体物价水平越高,消费者既定收入的购买力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2)购买力水平的高低与消费水平的关系

二.消费的类型

1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1)钱货两清消费的含义以及适用范围

(2)贷款消费的含义以及适用范围

贷款消费是指消费者向银行或其他金融、非金融机构借款,用于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或医疗、旅游等消费性支出的一种消费形式。购买大宗商品或服务

(3)租赁消费的含义以及适用范围

2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3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及其变化规律

生存资料消费:指家庭生活消费中用来满足人们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消费,它既包括必要的物质生活消费,也包括有关的劳务消费

发展资料消费:家庭生活中用于满足人们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所需要的消费

享受资料消费:家庭生活消费中,能够满足人们享受的物质生活资料消费、精神产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居民消费的种类在增多,消费向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发展,消费结构正在优化,消费水平正在提高

三.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的内涵

(1)消费结构的含义

(2)影响消费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的完善和优化消费水平的提高

2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各项消费总支出费用×100% ( 0-1)

3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

系数变小消费结构层次高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消费心理面面观

1从众消费心理及其科学评价

看见许多人做同一件事情就不由自主地追求,追随时尚、潮流以及偶像。

2求异消费心理及其科学评价

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3攀比消费心理及其科学评价

消费时追求“向上看齐”,甚至向人炫耀。

4求实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及其科学评价

讲求实惠,能够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

二.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有主见,不盲从

避免情绪化消费

使消费结构合理化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1)绿色消费的含义

(2)为什么提倡绿色消费

(3)绿色消费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坚持这种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一.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消费反作用生产,是生产的目的和归宿,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顺利实现

(2)消费具有导向作用(消费调节生产、需求调节供给)新的消费需求出现,对生产的升级和调整具有导向作用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可以带动一个新型产业地出现和成长

(4)消费对劳动力再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地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

(1)原因○生产决定消费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2)意义○物质技术基础

○优越性

○增强综合国力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1)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提高劳动者素质

(3)加快科技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4)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

1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

(1)国有经济的含义、作用

○含义:

○地位和作用:国有经济是主导、支柱。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意义

(2)集体经济的含义、作用

○含义:

○地位

○发展集体经济的意义

(3)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2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

(1)个体经济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私营经济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外资经济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两个“毫不动摇”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第一框:公司的经营

一.公司的类型

1企业的含义与分类

2公司的含义、设立公司的要求及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的规范

公司成立的条件:有必要的资金、有自己的公司名称和组织机构、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4公司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

5公司制的优点

二.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1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

企业发展目标是经济效益

2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1)经营战略:是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

(2)竞争优势:重视科技创新,形成自主品牌

(3)企业形象:遵守职业道德,诚信经营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企业兼并的含义及其积极意义

4企业破产的含义及其积极意义

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和就业

1劳动的含义及其意义

含义:

意义:从个人角度看,劳动是我们取得收入,获得生存的谋生手段;从国家的角度看,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2就业的意义与作用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社会发展由重要作用,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

②就业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而产生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③劳动者通过就业获取劳动报酬,促进劳动力再生

④劳动者通过就业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我国的人口国情与就业环境)

(1)整体上供大于求

(2)素质偏低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4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1)从党和政府角度看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支持人们就业和再就业;

○完善劳动力市场,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如加大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规范人才市场,扩大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等

(2)从劳动者本人角度看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作为劳动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积极就业。具体来讲,要树立自主择业观,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树立竞争就业观,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树立职业平等观,不歧视任何正当职业,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努力做好;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5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树立自主择业观

○树立竞争就业观

○树立职业平等观

○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二.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政府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巨大作用

(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

(2)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实施劳动法,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并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2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3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一.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

1储蓄存款

(1)储蓄存款的含义

资金的存取

(2)我国的主要储蓄机构

(3)储蓄存款的主要目的

获取利息收益

2存款利息

(1)存款利息的含义

(2)影响存款利息多少的主要因素

本金、存期和存款利息率

(3)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

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3储蓄存款的种类

(1)活期储蓄

(2)定期储蓄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的含义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1)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含义

○存款的本质是银行对存款客户的负债

企事业等单位的存款、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

○存款业务的重要性

(2)贷款业务——主体业务

○含义

○贷款业务的重要性:

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有关费用

○商业银行的贷款种类

○贷款的原则

(3)中间业务

○结算业务:现金结算、转帐结算

○其他业务:代售债券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一.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

1股票的含义及股东的基本权利

股票是企业所有权凭证

2股票的基本特征

○股东购买股票后,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

○股票可以流通买卖,具有较好的流通性(流通性强)3股票投资

(1)股票投资收入的构成

○股息、红利收入

○股票买卖差价、股票价格最终取决于公司的盈利水平(2)股票投资的基本特征

高收益、高风险(风险与收益是对等的)

4股票市场的作用

对个人来讲,增加了投资渠道

对企业来讲,增加了筹集资金渠道

对社会来讲,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二.稳健的投资──债券

1债券的含义

债券是投资者的债权凭证

2债券的主要类型

(1)国债的含义及基本投资特征

(2)金融债券的含义及基本投资特征

三.规避风险的途径──保险

保险是针对风险本身的一种投资方式

1商业保险的基本含义

风险保障

3订立商业保险合同的原则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7-1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

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分配的内容:个人消费品

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

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不承诺等量的劳动可以得到等量的报酬,个人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相连

3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由我国所有制结构决定的)(2)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根本原因)

(3)人们劳动的差距(直接原因)

(4)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4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1)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体现了劳动者平等的社会地位

5按劳分配居主体地位

(1)在劳动者的各种收入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仍然占较大比重

(2)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的含义

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信息

收益: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3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

(1)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2)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4、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

7-2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公平的含义

公平的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允许收入差距的存在。平均主义不是公平,贫富悬殊也不公平。

2我国坚持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坚持公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2)意义: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措施

(1)按劳分配对社会公平的保障作用(制度保证)

(2)保证“两个合理比重”。(重要举措)

要提高这“两个比重”并使之保持在合理水平

“两个合理比重”为什么事关社会公平

保证“两个合理比重”的积极意义

当前为提高“两个比重”应该采取的措施

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矛盾

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统一):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比方:蛋糕做大了才能更高兴地分蛋糕.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比方:蛋糕做好了要分好大家都高兴.

效率和公平之间也有矛盾(对立),它们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效率属于生产力范畴,公平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追求效率可能引起不公平;追求公平可能牺牲效率。因此,要协调两者的关系。

3当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8-1第一框:国家财政

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

特点: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具有强制性)社会产品分配(具有社会性)

内容: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

目的:国家履行对内对外职能

2财政的本质

财政是国家(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分配的一种活动,即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是一种分配关系)3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的含义

(1)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收支计划,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是一定时期财政分配的起始阶段,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预算可以对收入和支出加以控制,以实现国家的职能。预算是决算的前提,(2)决算是年度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决算是一定时期财政分配过程的终结阶段,它可以检验预算的科学性,检查预算的完成情况,总结一年经济工作的得失成败。决算又是对预算的检验和评价,

4财政的主要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收入再分配作用)

(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政府通过财政活动筹集资金为居民提供产品与服务)(资源配置作用)

(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

(3)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稳定作用)

社会总供给:一定时期内社会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可以提供给社会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它包括两部分:⑴国内生产部分即国内生产总值; ⑵进口的商品和劳务总值。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包括国内支付力和国外支付力(商品和劳务出口)。

经济增长滞缓: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不足),“钱少了”,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物价下跌,经济萎缩,市场低迷,企业利润下降,失业增加。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增发长期国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扩张性货币政策表现为降低存货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

经济平稳运行:社会总供给=总需求

经济增长过热:社会总供给(不足)<社会总需求,“钱多了”,需求过旺,供给不足,物价全面、持续上涨,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减少长期国债)、增加税收,降低通货膨胀率,减少财政赤字,给经济“降温”。

①紧缩性财政政策(1993-1997)。

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的总需求。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上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对此,政府就要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②扩张性财政(积极)政策(1998—2003)。

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通货紧缩时期,物价低迷,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增加,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零用,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就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

③稳健的财政政策(2004-2008):在国民经济既不是通货膨胀,又不是通货紧缩,而是有些行业是发展低迷,同时又有一些行业发展过热时,这时国家就不能采用紧缩性或扩张性财政政策,只能对有些行业进行“保”,对有些行业进行“压”,这就是稳健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的重要特征:有增有减,有保有压,松紧适度。具体说就是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的含义

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费)(一般来说,税、利、费称为经常收入)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量=社会财富总量×分配比例

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规模、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基础性根与叶源与流——把“蛋糕”做大,要保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分配政策(在社会产品分配中,多少产值变为财政收入,在于分配政策)——把蛋糕切好——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国家应制定合理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财政支出的含义

5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

(1)经济建设支出,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

(5)债务支出

6财政收支对比关系。

(1)财政收支的三种对比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财政盈余

财政收支平衡: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财政盈余: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财政赤字: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警示: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8-2第二框:征税和纳税

一.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税收的征收主体是国家。

(2)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法律,凭借的是政治权力。

(3)征税的过程实质上是物质财富从个人、单位无偿地转给国家。

(4)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为国家提供物质保障。

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强制性:

含义: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并非是自愿缴纳的。

具体表现:国家通过法律形式确定

意义: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普遍、最可靠的一种形式。(取得财政收入的前提、实现国家职能的保证)

(2)无偿性(义务性)(核心)

含义:国家征税是无条件的

体现了财政分配的本质(无偿性)。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

税收的无偿性是相对的。对具体的纳税人来说的。对整个国家来说是有偿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固定性

含义:指税法的确定性

意义:对国家纳税人的约束

相对的:具体的征税标准是可以改变的。

(4)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必须具有强制性。

税收的无偿性,必然要求征税方式的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和固定性得以实现的保证。

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强制性征税是对所有者财产的无偿占有,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一个标准,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的利益。所以,征税必须具有固定性。

总之,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必须无偿征收;而无偿征收必须凭借法律的强制性手段;而强制、无偿地征收,又必须具有固定性,否则会遭到纳税者的反抗。

3我国税收的种类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1)增值税

增值税的征税对象: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

增值税的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出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税率:基本税率17%

计税方法: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缴税金

特点:避免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开征增值税的意义与作用:促进生产专业化,体现公平竞争;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个人所得额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制度: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20% )

特点: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开征个人所得税的意义与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

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为什么)

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违反税法的四种行为

(1)偷税

表现(含义):有意、欺骗、隐瞒、不缴、少缴

手段: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等,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2)欠税

表现(含义):超过期限拖欠税款

手段:拖欠

(3)骗税

表现(含义):用欺骗的方法获取税收优惠(出口退税)

手段:虚列虚报出口货物数量、价格、自然灾害

(4)抗税

表现(含义):暴力、威胁、拒不缴税

手段:威胁、围攻、殴打

相同点:都没有向国家缴纳税款,都违反税法,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和制裁。

不同点:他们的非法手段不同:偷税是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欠税是拖欠税款的行为;骗税:是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抗税:是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3增强公民对税收征管和使用的监督意识

(1)依法诚信纳税(公民应当履行义务自觉纳税)

(2)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公民还要行使权利)

①增强……监督意识

②关注……征管和使用

③批检……不当行为

④维护……国家利益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1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一.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1)需求无限性、多样性

(2)资源有限性

资源:指从事生产所必需的人力、财力、物力。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本资源、人力资源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资源配置的方式:

A、计划——往往单纯依靠政府行政命令,过程中倾向于平均分配,在特殊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B、市场——适应生产力发展,产品丰富的社会状况

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

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2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运行机制

(1)市场经济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供<求,价格上涨,增加生产;资源流入

供>求,价格下跌,减少生产,资源流出

如何生产:使生产成本最小化的生产方式与技术(生产要素)(最有利的生产条件)

为谁生产:谁出的价格越高(最有利的商品销售市场)

(2)市场通过价格涨落、供求变化和竞争机制解决这三个问题

3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1)合理配置资源:

市场能够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传递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2)有效利用资源:

市场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市场秩序

1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市场规则的各种表现形式

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

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必要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措施:国家: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

企业与个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的内容:信用监督制度、失信惩戒制度、信用资料收集制度、信用评级制度

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3)对人们进行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教育,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

①市场不能调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

②不能让市场调节:如枪支弹药、危险品、麻醉品等

2市场调节存在的弊端

(1)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自发性:利益驱动,追逐利益

由于市场调节本质上是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易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在利益驱动下会产生一些违反市场原则的行为,如破坏环境、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走私盗版、见死不救等

盲目性:不能完全掌握市场信息、经济运行

由于人们分散经营,不能完全掌握生产各方面信息及其变化趋势,致使决策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一哄而下,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滞后性:时间差

价格的形成、信号传递到生成调整具有一定的时间差,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2)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所导致的后果

导致不正当竞争行为与违德违法的逐利行为

导致供求失衡,最终出现经济波动、资源浪费,以及收入分配差距加大

导致供求失衡,导致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

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个性)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惠民工程、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公有制决定了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

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做政治保证。

二.加强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A、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B、市场的调节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调节固有的弊端)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重要性

(1)宏观调控有利于弥补市场的不足,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

(2)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

2宏观调控的含义及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1)定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宏观调控是一种国家的行为(主观、有目的)“有形的手”

(2)主要目标;A、促进经济增长B、增加就业C、稳定物价D、平衡国际收支

3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1)经济手段(间接性)

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形式:

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杠杆(价格、税收、工资奖金、信贷、汇率等);

经济计划(“十一五”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

(2)法律手段(间接性、权威性、稳定性、强制性)

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形式:

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合同法》、《公司法》);

经济立法进行事前调整

经济司法: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经济司法进行事后调整

法律成为国家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原因:市场经济的法制性

(3)行政手段

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调节管理经济的手段。(注意区别与法律手段)

A、行政手段的特点:直接、迅速。

B、怎样运用行政手段:根据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过多的运用。

(4)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相互关系

注意把握三个方面:

①不能认为实施宏观调控就是靠行政手段

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

③国家的宏观调控起间接的作用。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水平

(1)总体小康的发展历程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目标:由贫困到温饱(1981年—1990年)

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基本实现。

第二步目标:由温饱到小康(1991年—2000年)20世纪末

从1991年至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2000年—2020年)本世纪头二十年

到下个(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答题模版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答题模版 注意抓住角度(主体):国家、企业、消费者等 一、消费环节(生活与消费) (一)价格: 1、前因——什么影响价格(价格变化的因素) (1)价值决定价格(最终原因、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大于求时,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卖方市场。 2、后果——价格影响了什么 (1)价格影响消费:价格变化对生活必需品影响小,高档耐用品影响大,价格上升,对互补品需求减少,替代品需求增加,反之亦然。 (2)价格影响生产: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注意图像: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 (二)消费(扩大内需) 1.消费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根本性因素 (2)居民收入——前提和基础(直接原因)当前收入、未来预期收入、社会贫富差距 (3)物价水平——重要因素 (4)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5)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2.为什么?(扩大内需)▲ (1)依据(理论上)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生产,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带动新产业的发展;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意义(现实上)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拉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扩

大内需);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3.怎么办?(扩大内需)▲ (1)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缩小贫富差距 (4)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生产率提高同步 (5)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 (6)发挥财政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消费环境 (7)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8)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9)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 (10)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内需)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 二、生产环节(生产、劳动与经营)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发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3)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4)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三)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怎样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2.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从根本上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教材结构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教材结构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陈友芳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各位老师,新教材《经济生活》一共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以及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整个教材的基本逻辑顺序是:从消费、交换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最后介绍我国从事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各位老师在经济学的学习及教学中可能已经习惯了从生产入手,为什么我们的新教材要从消费开始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材强调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显然,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一个哪怕从来没有接触过其他经济活动的人,他也一定接触过消费,尤其是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教材从消费入手,有助于我们的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一个人要消费,就往往需要与别人交换,而要交换就离不开货币,就必须知道商品的价格,否则是没有办法去消费的。根据这一逻辑,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包括两个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这样展开的:刚才我们说了,我们的生活、消费需要商品,而购买商品又离不开货币,由此引出货币这一话题,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原来货币的出现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这一思考使我们发现,货币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神秘,货币原来本质上只是一般等价物而已。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框的第一目:货币的本质。 面对看起来神秘,实际上并不神秘的货币,人们自然会追问:货币究竟在经济生活中起一些什么样的作用。于是我们的教材接着分析货币的基本职能,领着学生去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最基本的作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些构成了本框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的主要内容。 今天的人们都知道,我们进行商品交换使用的都是纸币,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本框的第三目,我们对纸币进行了科学分析。由于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具有一些缺点,而纸币拥有金属货币并不具备的优点,因此,纸币这种价值符号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通用的交换媒介,然后教材接着分析纸币的流通规律,告诉我们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少,则可能引发通货紧缩。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框的第三目:纸币。 第一课的第二框叫“信用工具和外汇”。人们在经济往来的结算中,并不是只有现金结算,而是经常使用各种信用工具进行结算。于是第一目“信用工具”集中介绍两种常见的结算工具:信用卡、支票。老师们一定要注意,我们教材所说的信用卡是从广义上说的,而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最完整版)

必修一《经济生活》必背知识 1、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内涵: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2)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1)①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所以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 ③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人们收入差距扩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物价的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人们购买力提高。(3)居民的消费还受消费观念的影响,要提高消费水平还要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反对过度超前消费;过于紧缩消费会使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反对滞后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体现,对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4、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5、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 (1)必要性: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怎么样: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必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科技发展,推进科技进步与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经济生活一.第一单元 1.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价格的因素 A.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B.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3.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4.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5.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A.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反之亦然。 B.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其中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 C.商品需求量还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某件商品价格上涨,其互补品需求量下降。

某件商品价格上涨,其替代品需求量也上涨。 6.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A.调节产量 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规模会缩小。 B.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当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投入。 7.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 B.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当前收入越高,消费量就越大。未来预期收入越乐观,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差距越大,消费水平会下降。 C.物价水平也会影响消费。一般物价上涨,消费量下降 D.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对消费也有影响。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消费心理会影响消费。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消费原则会影响消费。 二.第二单元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反作用生产 ①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

(完整word版)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框架(全部)

专题一生活与消费 商品含义:用于交换劳动产品 基本属性使用价值:有用性自然属性 价值: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价值尺度:价格、观念的货币 货▲ 流通手段:交换媒介、实在的货币 ▲ 货币流通规律:计算公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发展: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 含义 纸币发行量 优点 币信用工具:信用卡(含义、优点)、支票(种类) 汇率(含义、变动情况、人民币升值的利弊)▲、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是什么(从不同角度看:起源、本质、职能) 树立正确金钱观如何获得(取之有道: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如何使用: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供求影响价格:间接因素、如何影响、结果(买方与卖方市场)影响价格正比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反比 (单位商品)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 价价值规律:内容、地位、表现形式 一般规律(需求法则) ▲对生活消费的影响对不同商品的需求影响生活必需品变化大价格变动高档耐用品变化小的影响对相关商品的需求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品)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产量(供给法则) 格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其他因素: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物价总水平扩大内需的措施影响消费当前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收入 的因素主要因素▲居民收入未来预期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前提基础)社会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消消费按交易方式:钱货两清(最常见)、贷款(含赊帐等)、租赁消费类型按消费目的: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 费恩格尔系数(定义、变化的含义)▲ 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不健康)、求实心理(理智)▲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求)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求) 正确的消费原则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含义、特征、意义)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原因)

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否成为商品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否用于交换;二是否是劳动产品。②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③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随着商品交换的范围扩大、种类增多,物物交换难度加大,出现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所谓一般等价物是指与一切商品进行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 2、货币 ①含义:货币是商品交换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②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③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所谓价值尺度是是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现时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④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⑤货币的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商品平均价格水平×待信商品量/货币流通次数。 3、纸币 ①含义: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可以发行纸币并决定纸币的发行量和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也不能随意发行纸币。②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并引起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使商品销售发行困难,并可能引起通货紧缩。③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4、信用工具 ①结算:核算清楚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是转帐结算,信用卡、支票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②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 ③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只有在银行开立了支票存款帐户的存户才能在存款金额内签发支票,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5、外汇和汇率 ①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注意区别外币与外汇是不同的。②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一定要记住: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我国的外币汇率升高,外币升值(或者说明我国的本币汇率跌落,人民币贬值);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币兑换的人民币少了,则说明我国的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或者说明我国的本币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③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④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出口商品价格提高,进口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进口商品,不利于出口商品,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造成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多,国民收入减少。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供求影响价格: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即所谓的卖方市场;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即所谓的买方市场。(卖方市场是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买方市场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市场类型,买方处于主导地位。)②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框架(全部)

商品 专题一生活与消费含义:用于交换劳动产品 基本属性J使用价值:有用性 -价值:人类劳动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货币 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 一般等价物、体现 职能 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计算公式 发展:金属货币 含义 发行量 优点 纸币 -价值尺度:价格、观念的货币 L流通手段:交换媒介、实在的货币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纸币一电子货币 通货膨胀:实际发行量过多 实际发行量太少 、支票(种类) 通货紧缩:信用工具:信用卡(含义、优点)汇率(含义、变动情况、人民币升值的利弊)▲、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是什么(从不同角度看:起源、本质、职能) 如何获得(取之有道: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如何使用:用 之有益、用之有度 树立正确金钱观 ▲ 影响价格 的因素 价值规律: 价格变动 的影响 f影响消费 的因素 供求影响价格:间接因素、如何影响、结果(买方与卖方市场)正比决宀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比 会劳动生产率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 “(单位商品)反比 内容、地位、表现形式 ■一般规律(需求法则) 〈寸不同商品的需求影响 生活必需品变化大高档 耐用品变化小 v对相关商品的需求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品)调节产量(供 给法则)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 量产品 其他因素: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物价总水平扩大内需的措施 当前可支配收入--------- 增加居民收入 未来预期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收入差距一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贷 款(含赊帐等)、租赁消费?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主要因素▲居民收入 (前提基础) 按交易方式:钱货两清(最常见) 消费类型恩格尔系数(定义、变化的含义)▲ 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 异心理、攀比心理(不健康)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求) J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求)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含义、特征、意义)I勤俭 节约,艰苦奋斗(原因) 按消费目的: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 、求实心理(理智)▲ 正确的消费原则

2020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9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B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是二者的统一体。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2)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因为货币本身就是商品,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4)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货币除了这两个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金银条块)、支付手段(地租、利息、税款、工资)世界货币等。 3、纸币 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三有一无(国家能决 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 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全面的持续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公有制经济 1、内容: 2、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A、(量)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 作用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4、增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措施 A、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实现形式:处理资产的方式。这里主要为实行股份制,以较少资金控制较多的资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

经济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B、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二、非公有制经济 1、内容 2、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实行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1、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 3、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国情 4、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实施基本经济制度的措施 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

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收到法律保护,将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注意: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的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分为社会主义经济(即公有制经济)和非社会主义经济。】 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它们在市场竞争 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最新2019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B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是二者的统一体。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2)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因为货币本身就是商品,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4)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货币除了这两个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金银条块)、支付手段(地租、利息、税款、工资)世界货币等。 3、纸币 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三有一无(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

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全面的持续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5、结算有哪两种方式?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及优点是什么? 结算方式:①现金结算;②转帐结算。 信用工具:1、信用卡,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6、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意义: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7、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②人民币升值减轻了中国外债的压力;③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人民出国旅游或者留学; ④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对外投资. 人民币贬值和升值相反.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必背)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间接)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直接)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出现不同类型的市场:买方市场、卖方市场 买方市场: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买方市场。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本单元是从我们经济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动身来阐释理论知识,回答的是经济生活中的最差不多的咨询题,阐明了货币的差不多职能及常见的信用工具、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消费的观念和行为,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钞票观、消费观。 (一)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差不多职能;讲明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懂得金钞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本标准要求学生明白货币的作用、差不多职能、常见的信用工具及用途,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金钞票观。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离开了货币,商品交换就存在困难,商品生产会发生障碍,人们的生活也有极大不便。货币的差不多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表明货币是用来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一种尺度,这和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是有关的;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确实是价格;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要是观念上的货币就能够了。流通手段表明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信用工具是货币进展到现代商品经济的产物。货币从最初的实物形式演化到今天的纸币和信用工具,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从金银条块的形式到铸币,再到纸币、到信用凭证的进展过程。在信息技术进展中,银行运算机网络化的实现,使得以信用卡为标志的各种电子货币正逐步取代纸币,成为货币形式进展的趋势。一样来讲,信用卡、支票、汇票是当代经济往来的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能够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节约交易费用,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支票要紧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它不受时刻和地点限制,是一种方便、安全、快捷的支付手段。汇票要紧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汇票随人走,人到款到,有利于汇款人的异地贸易,幸免了长途携带资金的不便和风险。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 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 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 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 绕价值上下波动。 7.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对未来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 9.消费结构的含义?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0.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

2017年高考政治 全国卷大纲《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2017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一、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B、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2.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需求曲线和弹性、互补品、替代品) ①价格影响消费需求。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购买、消费)会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购买、消费)会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需求弹性小);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需求弹性大); ③商品的需求量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需求量会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 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会增加,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减少,互补品需求量会增加。 ☆☆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③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④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 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必须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其后顾之忧。 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要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采取财政、税收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关注社会公平。 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购买力)。要大力发展生产,保证市场有效供给;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6. 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观和消费心理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7.. 政府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消费水平,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2、消费原则(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消费既不超前,也不滞后)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三、社会再生产过程: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4、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广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信用贷款为一体。 使用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5、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本国货币,说明外币升值、外币汇率上升;反之,说明外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②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③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 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①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③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 经济生活 答题模版

经济生活答题模版 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辩证分析。具体包括:有利于商品进口、对外投资、偿还外债、出国消费旅游等。不利于出口、吸引外资、加大就业压力、使外汇储备贬值等。 2.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 解答此类题目,可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来分析。具体包括:对内有利于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外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3.如何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 解答此类题目,可依据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从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外汇市场等角度分析。具体包括:加强宏观调控,控制纸币发行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和物价的基本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发生。当经济增长过热时,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当经济增长滞缓时,实行积极的货币

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时,要深化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1.分析引起价格变化的原因 引起价格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答具体题目时,一般从价值和供求两个方面思考,同时也要注意依据材料所,给信息,分析其他方面的原因。具体包括: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纸币发行量:若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反之,物价则下跌。市场调节的弊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会引起物价波动。国家经济政策:如国家的增税或减税、利率的提高或降低、对某些商品的价格补贴、农产品收购保护政策等,也会影响价格。流通环节: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商品流通不畅,会引起价格上涨。 2.应如何稳定物价(稳定物价的措施) 解答此类问题,应根据引起价格变动的具体原因,提出针对性措施。具体包括: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流通环节,降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要点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考点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A)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以前购买现在正在使用的不是商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考点2:货币的概念、本质(A) (1)货币的概念: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金银)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考点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B)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标价) 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2)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要求: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考点4: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A)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2)纸币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考点5:信用卡的功能(A) (1)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功能及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考点6:外汇和汇率的含义(A) (1)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外汇汇率↑→外币↑→人民币↓ 考点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C) (1)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

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

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