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述情障碍特征对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_凌宇

述情障碍特征对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_凌宇

述情障碍特征对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_凌宇
述情障碍特征对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_凌宇

述情障碍特征对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

凌宇1,钟明天2,蚁金瑶2,杨娟3,姚树桥2

(1.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

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1;3.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心理学系,海南海口571101)

【摘要】

目的:了解青少年述情障碍特征与应激水平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多伦多20条目述情障碍量

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618名在校高中生进行了首次测查,随后每隔3个月对被试的抑郁症状和生活事件进行追踪测查,追踪时间为期一年。结果:与低述情障碍青少年相比,随着日常应激水平的升高,高述情障碍青少年的抑郁躯体症状上升速度更快,而其抑郁心理症状则在日常应激水平升高时,较之低述情障碍青少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述情障碍在青少年日常应激和抑郁躯体症状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关键词】

青少年;述情障碍;应激;抑郁症状;多层线性模型

中图分类号:R3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12)02-0168-04

Moderating Role of Alexithymia in Adolescents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LING Yu ,ZHONG Ming-tian ,YI Jing-yao ,YANG Juan ,YAO Shu-qiao

Norm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28,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ediction effect of adolescents ’alexithymia and stress on their depressive

symptoms.Methods:At the first time 618adolescents (ages 14-18)completed measures to assess alexithymia,depressive symptoms,and the occurrence of negative events.Every three months in the subsequent 12months,the adolescents completed measur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the occurrence of negative events.Results:Results of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adolescents possessing high levels of alexithymia reported greater somatic symptoms following the occurrence of negative events than the adolescents possessing low levels.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negative events and increase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was not moderated by alexithymia.Conclusion:Alexithymia can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ssles stress and depressive somatic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Key words 】

Adolescents ;Alexithymia ;Stress ;Depressive symptoms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基金项目】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JJ4015);海南省教

育厅高等学校科研资助项目(hjkj2011-28)通讯作者:姚树桥

在心身障碍研究领域,述情障碍是影响个体症状表达的重要变量之一,情绪的象征性心理表达能力缺陷或发展受阻(特别是识别、描述情感能力的缺乏)被认为是病人将心理症状躯体化的根本原因[1]。研究者指出,述情障碍者在情绪体验的自我感受和言语表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他们倾向于把心理问题躯体化[2]。有研究表明[3],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水平与其述情障碍的两个因子,即识别情感障碍和描述情感障碍显著相关。而述情障碍是否能够有效预测个体的抑郁症状,则在目前为数不多的追踪研究中仍无一致结论[4,5]。

生活事件,尤其是应激性生活事件,对处在从儿童到成人阶段个体的抑郁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Kessler 总结了近20年的相关研究成果,认为应激性生活事件强度与抑郁程度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在这些研究中,严重生活事件的发生非常普遍,多数抑郁病人报告在抑郁发生

之前有严重事件发生,但在发生这种生活事件的人群中,只有少数人变得抑郁[6]。研究者认为,尽管应激与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应激变量本身却无法有效预测个体抑郁的发生,因此,更多的易感性因素成为应激与抑郁之间重要的调节变量,与应激一起共同解释抑郁的发生[6]。

青少年素质性因素与环境因素可共同导致抑郁,述情障碍反映了个体对情感认知和调节的缺陷,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稳定的、超越文化背景的人格特质[7]。作为一种素质性因素,述情障碍与个体抑郁症状关系密切,而述情障碍作为素质性因素与环境因素,即应激对青少年抑郁共同作用的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根据青少年抑郁评估的惯用方法[8],将抑郁症状区分为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两类,通过以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一年纵向追踪研究,具体探讨青少年述情障碍特征与应激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以期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长沙地区两所中学的高一年级以班为单位进行整群随机抽样,抽取学生618人参与了本次研究,年龄14岁-18岁(16.02±0.61岁),其中男生302人(48.9%),女生316人(51.1%)。由于转学、退学等原因,最后完成追踪的样本是527人,年龄14岁-18岁(16.04±0.61岁),其中男生243人(46.1%),女生284人(53.9%)。

1.2测量工具

1.2.1多伦多述情障碍20个条目量表(TAS-20)[9]该量表共有20个条目,由三个分量表组成:识别情感障碍(DIF)、描述情感障碍(DDF)和外向性思维(EOT)。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在青少年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0]。

1.2.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修订版(ALEQ-R)[11]该量表共计57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总分越高说明所遭受的生活应激越多。ALEQ在我国青少年人群得到了应用,其信、效度符合测量学要求[12]。

1.2.3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13]共有20个条目,根据时间长度不等分别计1-4分。在跨文化的躯体症状与心理症状的比较研究中,Yen等人在中国人群和北美人群中对CES-D进行因素分析,区分了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分量表[14]。

1.3研究程序

首次测评中,被试完成了TAS-20、ALEQ-R与CES-D,在随后每三个月的追踪测评中,被试完成了ALEQ-R与CES-D,共追踪4次。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5.0和SAS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

2.1首次躯体症状、心理症状、应激水平与述情障碍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青少年躯体症状与应激水平、识别情感障碍和描述情感障碍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同样,青少年心理症状与应激水平、识别情感障碍和描述情感障碍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表1首次躯体症状、心理症状、应激水平与述情障碍的相关

注:*P<0.05,***P<0.001,****P<0.0001,下同。

2.2述情障碍与应激水平对青少年躯体症状、心理症状预测的追踪数据分析

如表1所示,述情障碍中外向性思维与首次躯体症状、心理症状的得分相关不显著(P>0.05),因此不再进行下一步的预测分析。

2.2.1识别情感障碍与应激水平预测青少年躯体症状的追踪数据分析使用多层线性模型来检验假设:述情障碍对日常应激和抑郁症状关系起调节作用。SAS9.0作为统计工具,并设定使用MIXED过程以及最大似然估计法。模型中第一层预测变量为日常应激的浮动情况(受试者内变量),第二层则为述情障碍(受试者间变量)。同时,第一和第二层的跨层交互作用也作为预测变量带入模型中。

为了更好地拟合多层线性模型,必须指定适合的均数和协方差结构,基于以下指标判断最佳拟合的协方差结构:AIC、AICC和BIC。最佳协方差结构是非均质自回归(ARH)。

选择协方差结构后,需要检验模型中的随机效应。在检验固定效应前,非显著性的随机效应参数应当从模型中删除。随机截距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2.93,P<0.01),保留在模型中。随机斜率统计学意义不显著(r=1.54,P>0.05),因此从模型中删除。同时,ARH参数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5.29,P< 0.0001),保留于模型中。

第一次躯体症状得分、应激水平、识别情感障碍及识别情感障碍与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对追踪过程中躯体症状得分的预测作用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在对青少年抑郁躯体症状的预测中,识别情感障碍的主效应(b=0.503,SE=0.101,F(1,542)=24.73,P< 0.0001)、识别情感障碍与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b= 0.012,SE=0.006,F(1,1179)=4.98,P<0.05)均显著。

为了进一步检验识别情感障碍与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对追踪过程中躯体症状得分的预测作用,我们计算了有较高和较低水平识别情感障碍(±1.5SD)的个体在经历较高和较低的应激水平(±1.5SD)时,其躯体症状的得分情况。变化趋势见图1。SAS统计结果显示,识别情感障碍高分组青少年躯体症状的得分随应激水平的增高而增高(slope=0.053,t (1179)=5.94,P<0.0001);而识别情感障碍低分组青少年躯体症状得分并没有随应激水平的增高而增高(slope=0.016,t(1179)=1.51,P>0.05);同时,在表明应激水平与躯体症状关系的两条直线中,高识别情感障碍组的斜率显著大于低识别情感障碍组的斜率(b=0.037,t(1179)=2.23,P<0.05),说明在应激水平增高的过程中,高识别情感障碍青少年抑郁症状躯体化水平的增长显著高于低识别情感障碍青少年。

表2识别情感障碍与应激水平对青少年躯体症状的预测

图1高、低识别情感障碍青少年应激水平对躯体症状的预测

2.2.2描述情感障碍与应激水平预测青少年躯体症状的追踪数据分析选择协方差结构后,需要检验模型中的随机效应。在检验固定效应前,非显著性的随机效应参数应当从模型中删除。随机截距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2.9,P<0.01),保留在模型中。随机斜率统计学意义不显著(r=1.37,P>0.05),因此从模型中删除。同时,ARH参数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5.43,P<0.0001),保留于模型中。

第一次躯体症状得分、应激水平、描述情感障碍及描述情感障碍与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对追踪过程中躯体症状得分的预测作用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在对青少年抑郁躯体症状的预测中,描述情感障碍的主效应(b=0.474,SE=0.107,F(1,541)=19.50,P< 0.0001)、描述情感障碍与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b= 0.014,SE=0.006,F(1,1176)=5.27,P<0.05)均显著。

为了进一步检验描述情感障碍与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对追踪过程中躯体症状得分的预测作用,我们计算了有较高和较低水平描述情感障碍(±1.5SD)的个体在经历较高和较低的应激水平(±1.5SD)时,其躯体症状的得分情况。变化趋势见图2。SAS统计结果显示,描述情感障碍高分组青少年躯体症状得分随应激水平的增高而增高(slope=0.056,t(1176)= 5.61,P<0.0001);而描述情感障碍低分组青少年躯体症状的得分并没有随应激水平的增高而增高(slope=0.014,t(1176)=1.19,P>0.05);同时,在表明应激水平与躯体症状关系的两条直线中,高描述情感障碍组的斜率显著大于低描述情感障碍组的斜率(b=0.042,t(1176)=2.30,P<0.05)。说明在应激水平增高的过程中,高描述情感障碍青少年抑郁症状躯体化水平的增长显著高于低描述情感障碍青少年。

表3描述情感障碍与应激水平对青少年躯体症状的预测

图2高、低描述情感障碍青少年应激水平对躯体症状的预测

2.2.3识别情感障碍与应激水平预测青少年心理症状的追踪数据分析选择协方差结构后,需要检验模型中的随机效应。在检验固定效应前,非显著性的随机效应参数应当从模型中删除。随机截距具有显统计学著意义(r=

3.59,P<0.001),保留在模型中。随机斜率也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2.36,P<0.01),亦保留在模型中。同时,ARH参数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

4.93,P<0.0001),保留于模型中。

统计结果显示,在对青少年抑郁心理症状的预测中,识别情感障碍的主效应显著(b=0.401,SE= 0.085,F(1,538)=22.52,P<0.0001),而识别情感障碍与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b=0.008,SE=0.005,F(1,1183)=2.07,P>0.05)。

2.2.4描述情感障碍与应激水平预测青少年心理症状的追踪数据分析选择协方差结构后,需要检验模型中的随机效应。在检验固定效应前,非显著性的随机效应参数应当从模型中删除。随机截距具有显著的统计学著意义(r=

3.41,P<0.001),保留在模型中。随机斜率也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2.11,P< 0.05),亦保留在模型中。同时,ARH参数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5.10,P<0.0001),保留于模型中。

统计结果显示,在对青少年抑郁心理症状的预测中,描述情感障碍的主效应显著(b=0.424,SE= 0.088,F(1,537)=23.06,P<0.0001),而描述情感障碍与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b=0.009,SE=0.006,F(1,1180)=2.39,P>0.05)。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在应激水平增高过程中,高识别情感障碍和高描述情感障碍青少年抑郁躯体症状的增长高于低识别情感障碍和低描述情感障碍青少年,高识别情感障碍和高描述情感障碍青少年对应激水平的变化更为敏感,更容易导致抑郁躯体症状。而这样的结果并没有在青少年抑郁心理症状的预测中得到验证。

最早发现情绪调节与精神障碍中躯体症状之间存在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心身医学的早期发展阶段。早在1950年,Alexander便指出,在应对应激时,情绪表达和躯体唤醒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即不善于表达情绪的个体在应对应激事件时,其躯体唤醒水平通常较善于表达情绪的个体要高[15]。Alexander心身模式的重点便是公开地将非情绪表达与躯体反应联系起来。在本研究中,述情障碍对应激水平与抑郁症状躯体化之间相关的正向调节作用得到再次验证。

本研究认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可能由于述情障碍者自身的特点会使得他们在应激情境下,更多地将情绪问题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Taylor等人指出,述情障碍个体在运用认知机制理解和调节情绪方面存在缺陷,这使得他们过分关注情绪唤醒的躯体表现形式,无形中放大了躯体感觉并将这些躯体感觉误解为生理疾病[16]。Martin 等人也认为,由于不能在认知上调节和控制与应激相关的情绪反应,也许会使得述情障碍者在应激情境中夸大躯体和行为反应,同时增加对疾病的易感性[17]。其二,青少年述情障碍和躯体化的发展性的特点也可能导致在高应激水平下,识别情感障碍和描述情感障碍成为抑郁症状躯体化的预测变量的原因之一。Lane和Schwartz提出情绪感知的认知发展模型,解释认知图式、情绪调节与症状表现之间的关系[18]。他们认为,个体有意识体验情感的能力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认知技能,个体的情绪感知水平与加工情绪信息的认知图式的复杂性是一致的,相对简单的认知图式限制了个体对情绪反应的体验,而导致了更多的躯体感觉和行为表现,而相对复杂的认知图式则与精细加工情绪唤醒的能力相关,使得个体能够有意识地感受和体验各种不同的情绪。根据Lane的认知发展模型,躯体化也许是发展缺陷的一种表现,与低水平的情绪感知相关,表现为难以区分由情绪唤醒带来的躯体感觉。青少年期是一个经历个体情绪、心理和社会交往快速发展的时期,青少年感知、调节自身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能力较儿童期有了快速的提高,但相比成人的认知水平、情绪感知和调节能力仍有一定差距。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述情障碍水平显著高于成人,低水平的情绪感知能力也使得他们更多将心理困扰以躯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述情障碍与躯体化在青少年中一致的发展趋势,也使得这两个变量在本研究中表现出更大的相关。

参考文献

1Sifneos PE.Clinical observation on some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 variety of psychosomatic disease.Acta Medicine Psychosomatic,1967,7:1-10

2Kokkonen P,Veijola J,Karvonen JT.Ability to speak at the age of1year and alexithymia30years later.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3,54:491-495

3Sayar K,Kirmayer LJ,Taillefer SS.Predictors of somatic symptoms in depressive disorder.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2003,25:108-114

4Waller E,Scheidt CE,Hartmann A.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 and illness behavior in somatoform disorders.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2004,192:200-209

5De Gucht W.Stability of neuroticism and alexithymia in https://www.doczj.com/doc/bd17649158.html,pr Psychiatry,2003,44:466-471

6Kessler RC.The effect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on depress-ion.Annu Rev Psychol,1997,48:191-124

7Taylor GJ,Bagby RM,Parker JD.The20-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IV.Reliability and factorial validity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3,55:277-283

8Compas BE,Ey S,Grant KE.Taxonomy,assessment,and diagnosis of depression during adolescence.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4:323-344

9Bagby RM,Parker JDA,Taylor GJ.The twenty-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I.Item selection and cross-validation of the factor structure.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94,38:23-32

10凌宇,蚁金瑶,杨娟,等.TAS-20中文版在1260名青少年中的信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437-439

11Hankin BL,Abramson LY.Measuring cognitive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Reliability,validity,and gender differences.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2002,31:491-504

12Auerbach RP,Abela JR,Zhu XZ,et al.A diathesis-stress model of engagement in risky behaviors in Chinese adoles-cents.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7,45:2850-2860

13Radloff LS.The CES-D scale:A self-reported depression

(下转第206页)

参考文献

1Casper C,Rothermund K,Wentura D.Automatic stereotype activation is context dependent.Social Psychology,2010,41

(3):131-136

2Scherer LD,Lambert AJ.Contrast effects in priming parad-igms: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research on implicit atti-tud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9, 97(3):383-403

3Fiske ST,Cuddy AJC,Glick P,et al.A model of(often mixed)stereotype content:Competence and warmth respec-tively follow from perceived status and competi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6):878-902 4Fiske ST,Xu J,Cuddy AC,et al.(Dis)respecting versus (dis)liking:Status and interdependence predict ambivalent stereotypes of competence and warmth.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99,55(3):473-489

5Cuddy AJC,Fiske ST,Glick P.Warmth and competence as universal dimensions of social perception:The 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and the BIAS map.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8,40:61-149

6佐斌,张阳阳,赵菊,等.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假设及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6,1:138-145

7Cuddy A,Norton M,Fiske S.This old stereotype:The per-vasiveness and persistence of the elderly stereotype.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5,61(2):267-285

8Fiske S,Cuddy A,Glick P.Universal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Warmth and competence.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7,11(2):77-83

9Green S.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about the elderly: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1981,13(2):99-119

10Ryan E,Jin Y,Anas A,et https://www.doczj.com/doc/bd17649158.html,munication beliefs about youth and old age in Asia and Canada.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2004,19(4):343-360

11Payne B,Cheng C,Govorun O,et al.An inkblot for atti-tudes:Affect misattribution as implicit measure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9(3):277-29312Payne BK,McClernon FJ,Dobbins IG.Automatic affective responses to smoking cues.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2007,15(4):400-408

13Prestwich A,Perugini M,Hurling R,et https://www.doczj.com/doc/bd17649158.html,ing the self to change implicit attitude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0,40(1):61-71

14Greenwald AG,Smith CT,Sriram N,et al.Implicit race at-titudes predicted vote in the2008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alyses of Social Issues and Public Policy,2009,9(1):

241-253

15Mitchell JP,Nosek BA,Banaji MR.Contextual variations in implicit evalu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03,132(3):455-469

16Macrae CN,Hood BM,Milne AB,et al.Are you looking at me?Eye gaze and person percep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2,13(5):460-46

17Livingston RW,Brewer MB.What are we really priming?

Cue-based versus category-based processing of facial stim-uli.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

(1):5-18

18Devine PG.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Their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componen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6(1):5-18

19Fazio RH,Sanbonmatsu DM,Powell MC,et al.On the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attitud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2):229-238

20Gawronski B,Strack F.On the propositional nature of cog-nitive consistency:Dissonance changes explicit,but not im-plicit attitudes*1.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4,40(4):535-542

21Scherer L,Lambert A.Contrast effects in priming parad-igms: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research on implicit atti-tud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9, 97(3):383-403

22佐斌,温芳芳,朱晓芳.大学生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年龄刻板印象.应用心理学,2007,13(3):231-236

(收稿日期:2011-05-11)

(上接第171页)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s,1977,1:385-394

14Yen S,Robins CJ,Lin N.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depressive symptom manifestation: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0, 68:993-999

15Alexander F.Psychosomatic medicine.Basics and fields of application.London:Allen and Urwin,1950

16Taylor GJ,Parker JDA,Bagby MA,et al.Alexithymia and

somatic complaints in psychiatric outpatients.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992,36:417-424

17Martin JB,Pihl RO.The tress-alexithymia hypothesis: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nsiderations.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1985,43:169-176

18Lane R,Schwarz GE.Levels of emotional awareness: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sy-chopath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87,144: 133-143

(收稿日期:2011-07-10)

!!!!!!!!!!!!!!!!!!!!!!!!!!!!!!!!!!!!!!!!!!!!!!!!!!!!!!!!!!!!!!!!!

(完整版)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_PCL-C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 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日期()下表中的问题和症状是人们通常对一些紧张生活经历的反应。请仔细阅个月内打扰您的程度,在右框选择打分。

得分:检查者:

PTSD检查表平时版(The PTSD Cheeklist-CivilianVersion,PCL-C)评分标准参考值范围为38~47 17-37分:无明显PTSD症状 38-49分:有一定程度的PTSD症状 50-85分:有较明显PTSD症状,可能被诊断为PTSD (结果非诊断性,仅供参考) 介绍:PTSD检查表平时版(The PTSD Cheeklist-CivilianVersion,PCL-C)是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中心行为科学分部于1994年11月根据DSM一W制定的,由17项条目组成的PTSD症状调查表。中文译文是由姜潮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张杰教授和美国PTSD研究中心经过多次中英文双译于2003年7月完成。PCL一C量表是专为评价普通人在平时生活(与战争相对而言)中遭遇创伤后的体验而设计的。它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在过去的一个月被问题和抱怨打扰程度打分,分5个等级,1“一点也不”、2“有一点”、3“中度的”、4“相当程度的”、5“极度的”。可分为4个因素,分别为:警觉增高反应;回避反应;创伤经历反复重现反应;社会功能缺失反应。累计各项的总分(17一85),分数越高,代表PTSD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此表基于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而提供一个连续的评分,是一个多纬度观察PTSD的工具,可以对临床治疗护理提供对PTSD主要症状更详尽的描述,还可在临床研究中作为评价心理干预效果的工具。在美国,PCL-C量表常作为PTSD症状诊断和干预或治疗PTSD的效果评价量表。 经研究PCL-C中文版具有较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案例

一个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与分析【美龄案例】 求助者的资料 一、1、求助者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程XX,男,15岁,1988年8月生于XX。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汉族,联系电话:66XXXX82。 (2)家庭状况:父亲程XX,初中文化,农民打工者,在城市无住房,经济收入较低。兄妹三人,求助者排行老大。 (3)学习记录:从小学起,成绩一直是中等偏上。 (4)社会交际:仅限于亲戚同学。亲戚节假日常有走动,与同学和睦相处,对学校活动能主动参加。 (5)兴趣爱好:爱踢足球,喜欢参加同学间的活动。 (6)自我描述:是个乖学生,不惹是生非。近两年知道父母辛苦不易,主观上努力学习报答父母,学习成绩较以往有所提高。 (7)其他特点:想象力、表达力都属一般,成人意识比较明显,近期理想把学习成绩提上班级前十名,远期抱负是当一个大企业家,拥有跨国财团。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是足月顺产生育,因是长子长孙,长相最帅,有一定优越感,在学校遵纪守规,认真响应教师指导,自认为是名好学生。去年6月,初中升高中

考试,自觉平时成绩不错,考重点高中有把握。但考后实际分数与自己估分相差二十多分,以至考重点高中落榜。为此,他上重点高中掏了高价。心理受到极大挫伤,情绪十分低落,内心痛苦,自认为给父母造成巨大经济负担,自责自怨、紧张焦虑。恐惧不安。 3、精神状态 感知觉正常,注意力正常,记忆力良好,思维完整。情绪表现与内心体验一致,(有些紧张)意志力完整,人格完整,具有相对稳定性。 4、身体状况 从去年8月至今,时常出现胸闷,心痛,喉咙被掐紧感,呼吸困难,有窒息感,去医院检查多次,各项生理指标均属正常,无继往病史及家族遗传史。 5、社会功能 与人交往没有明显变化,学习效率降低,社会功能受到影响。 二、咨询记录 时间:2004年6月25日上午9:30分 地点:美龄咨询室 电话预约后,一位15岁男孩由姑妈陪同一起来到咨询室。该男生长相英俊,衣着得体,表情自然,举止大方,懂礼貌(简略礼貌接待及对心理咨询性质和保密原则的介绍过程)。

应激相关障碍选择题

A.适应能咯不良的个体易患 B.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年 C.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品行障碍 2.以下哪项不是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B)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B.症状常有晨重夜轻的节奏变化 C.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D.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3.以下哪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D)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4.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项不对(D)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5.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B)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B.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 D.可表现精神异常 6.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C) A.情绪不稳、易激怒 B.表情茫然 C.情感淡漠 D.焦虑不安 7.在帮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属处理好家庭冲突方面,下列哪项护理措施最有效(D) A.让其家人教会病人识别防卫行为 B.让其家人不告诉病人如何处理问题 C.让病人增加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D.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主动调适自己 8.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病程一般不超过(A) 周 周

周 个月 9.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是(B) A.病程长 B.病前遭受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C.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无关 D.预后差 10.适应障碍起病(A) A.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 B.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 C.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1个月内 D.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6个月内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发生后数日至6个月内所出现的个体延迟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病理性再度体验创伤、恶梦惊醒、持续性警觉性增高和回避及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对未来失去信心。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和激惹性增高症状。但是,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年龄愈大,重现创伤体验和易激惹症状也越明显。成人大多主诉与创伤有关的恶梦、梦魇;儿童因为大脑语言表达、词汇等功能发育尚不成熟的限制常常描述不清恶梦的内容,时常从恶梦中惊醒、在梦中尖叫,也可主诉头痛、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Wilfred研究指出:儿童重复玩某种游戏是回闪或闯入性思维的表现之一。值得注意的是,PTSD会阻碍儿童日后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健康心理的发展。 延迟性心因性反应 此病又叫创伤后应激障碍。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如残酷的战争、被强暴、地震、凶杀等,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之感。发病多数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大多数病人1年内恢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不愈而成为持久的精神病态。 临床表现 1. 反复重现创伤体验控制不住地回想受创伤的经历,反复出现创伤内容的噩梦,反复发生错觉或幻觉或幻想形式的创伤性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 2. 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表现为难于入睡或易惊醒,注意集中困难。 3. 持续回避表现为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事,避免参加或去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场所,对周围环境的普通刺激迟钝。 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指在可以辨认的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的影响下,由于易感个性,适应能力不良,个体对该应激源出现超出常态的反应性情绪障碍或适应不良行为,导致正常工作和人际交往受损。临床表现 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也可出现一些适应不良行为和心理功能障碍。以抑郁心境为主者表现为情绪不高,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自责、无望无助感,可伴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诊断 ①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尤其是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如移民、出国、退休、入伍等)精神障碍始于事件后3个月内。

精选-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一:没能及时救回丈夫,40天没出门 地震之前,赵梅(化名)是某学校的后勤人员,收入不算高,但生活还算稳定,13岁的儿子国平(化名)就在她所在的学校读书。她的丈夫是一位木匠,经常外出打工,一家三口的生活过得平淡却很踏实。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丈夫背着木匠工具,正沿着山路赶着回家,突然感到地动山摇,无法控制身体平衡的他,从山坡上掉下去,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让自己停止滚动。就这样,在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赵梅打来的,求生本能给了他一丝力气,在电话里告诉了妻子自己的状况。在得知丈夫的遭遇后,赵梅立即狂奔了20多里地,在山谷中、草丛里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丈夫。她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竟然背起丈夫走了一段路,累了,想求救,四处一个人影都没有,真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在绝望中,她拖着丈夫的身体往家走,走了大约10里地,遇到了一辆三轮车。见状,车主赶忙把他们俩扶上车,拉往医院。不幸的是,在路途中,由于失血太多,丈夫不治身亡。 丈夫没了,工作没了。赵梅万念俱灰。她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厄运怎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从此,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40天没有走出过家门生性活泼的儿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唱跳,不再出去跟伙伴玩耍,也无心读书、做功课,整天闷闷不乐。40天后,从广州来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上门服务,开导了她。之后,赵梅总算是走出了家门。但是她总是在自责、内疚,感到自己没有能够救活丈夫,没有心情出去工作。她的状态也影响了儿子。 [分析与治疗]0 赵梅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她的情绪持续低落,并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她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和他人交往。她表现出神情呆滞,对人对事反应迟钝。 针对赵梅母子的情况,我们对她们进行了如下的治疗过程:1,情绪处理 NLP快速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抽离法我们总是容易被这样或者那样不好的事情或者冲突等受到影响.本来好好的 心情就这样被破坏了. 所以要做的首先就是了解引起你坏情绪的原因.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你就成功了一半。 提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一,先让自己的紧张的情绪平静下来.深呼吸,注意力集中在双肩,然后一边深呼吸一边放松肩膀.从而你整个人都会慢慢的平静放松下来 二,然后用手按着自己的心脏的地方.对着自己说话. 比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吧.我要冷静..等等的话语.这样有助于你能够在冲突中冷静下来处理问题 ),使他们不再重复创伤经历,避免了二次创伤,情绪也很快得到了改善。2, 认知治疗。通过认知调整,赵梅认识到了自己对丈夫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从此不再自责、内疚。3,告别仪式。在丈夫的遗像前,赵梅告别了丈夫,在心理上接受了丈夫离开她的事实。4,

DSM5创伤后应激障碍

【DSM-5】创伤后应激障碍 诊断标准 注:下述诊断标准适用于成年人、青少年和6岁以上儿童。对于6岁及以下儿童,参见下述相应的诊断标准。 A. 以下述1种(或多种)方式接触于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创伤或性暴力: 1. 直接经历创伤性事件。 2. 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性事件。 3. 获悉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身上发生了创伤性事件。在实际的或被威胁死亡的案例中,创伤性事件必须是暴力的或事故的。 4. 反复经历或极端接触于创伤性事件的令人作呕的细节中(例如,急救员收集人体遗骸;警察反复接触虐待儿童的细节)。 注:诊断标准A4不适用于通过电子媒体、电视、电影或图片的接触,除非这种接触与工作相关。 B. 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存在以下一个(或多个)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侵入性症状: 1. 创伤性事件反复的、非自愿的和侵入性的痛苦记忆。 注:6岁以上儿童,可能通过反复玩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主题或某一方面来表达。 2. 反复做内容和+或情感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痛苦的梦。 注:儿童可能做可怕但不能识别内容的梦: 3. 分离性反应(例如,闪回),个体的感觉或举动好像创伤性事件重复出现,(这种反应可能连续出现,最极端的表现是对目前的环境完全丧失意识)。 注:儿童可能在游戏中重演特定的创伤。 4. 接触于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时,产生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痛苦。 5. 对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产生显著的生理反应。 C. 创伤性事件后,开始持续地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具有以下1项或2项情况: 1. 回避或尽量回避关于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有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 2. 回避或尽量回避能够唤起关于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有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的外部提示(人、地点、对话、活动、物体、情景)。 D. 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认知和心境方面的负性改变,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具有以下2项(或更多)情况: 1. 无法记住创伤性事件的某个重要方面(通常是由于分离性遗忘症,而不是诸如脑损伤、酒精、毒品等其他因素所致)。 2. 对自己、他人或世界持续性放大的负性信念和预期(例如,“我很坏”,“没有人可以信任”,“世界是绝对危险的”,“我的整个神经系统永久性地毁坏了”)。 3. 由于对创伤性事件的原因或结果持续性的认知歪曲,导致个体责备自己或他人。 4. 持续性的负性情绪状态(例如,害怕、恐惧、愤怒、内疚、羞愧)。 5. 显著地减少对重要活动的兴趣或参与。 6. 与他人脱离或疏远的感觉。 7. 持续地不能体验到正性情绪(例如,不能体验快乐、满足或爱的感觉)。 E. 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警觉或反应性有显著的改变,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具有以下2项(或更多)情况: 1. 激惹的行为和愤怒的爆发(在很少或没有挑衅的情况下),典型表现为对人或物体的言语或身体攻击。 2. 不计后果或自我毁灭的行为。

创伤后应激障碍

《变态心理学》作业 年级:2006级 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学号: 16 姓名:张晓光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号: 16 姓名:张晓光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受到严重而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1、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它主要表现为患者无法控制地回想遭受创伤经历和体验,如同电影中"闪回",在梦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做噩梦,忽然感到似乎事件又在重演,因而发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2、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患者回避谈及与创伤有关的话题,或回避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事情和环境,似乎已经遗忘了此事,有时可表现出一种"麻木"感(情绪迟钝),对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方面不愿提及和不感兴趣。 3、警觉性增高。患者警觉性过高,易产生惊跳反应,易激惹或暴怒发作。有的可表现出难以入睡,不能维持长时期熟睡或易。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集中也不能持久。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但是研究显示该病可能与脑内化学物质不平衡有关。 一外因对 PTSD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1 社会文化因素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 ,并随时与社会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因而其健康和疾病也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落后的生活方式、社会的动荡、淫秽的艺术作品以及移民、都市化等无不对精神疾病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电影、电视是一种融文学、音乐、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形式 ,无疑较任何一种单一的文化艺术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文学作品中关于吸毒后种种飘飘欲仙感觉的描写 ,以及偶像人物不断爆出的吸毒事件 ,成为一部分人模仿的对象 ,尤其迎合了部分 PTSD 患者急于摆脱症状困扰的心态。 2 PTSD 症状群 : PTSD 患者的闯入症状所引起的负性情绪状态是令人痛苦的体验 , PTSD - 酒依赖共病患者及 PTSD - 可卡因依赖共病患者面对创伤记忆的暗示 ,均表现出强烈的渴求 ,希望尽快减轻痛苦体验。因而反复出现再次体验症状时病人会不断增加精神活性物质用量。1992 年 Mcfall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用密西根州酒瘾筛查测验和药物滥用筛查测验评估患 PTSD 的战争退伍军人 , PTSD 症状群可能与物质滥用类型有特殊联系。对社区女性进行物质滥用调查也有类似发现 ,PTSD 的过度警觉症状与酒依赖的严重性相关。

应激相关障碍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是适应性障碍的特征(C) A.应激源常为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 B.适应能咯不良的个体易患 C.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年 D.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品行障碍 2.以下哪项不是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B)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B.症状常有晨重夜轻的节奏变化 C.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D.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3.以下哪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D)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4.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项不对(D)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5.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B)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B.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 D.可表现精神异常 6.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C) A.情绪不稳、易激怒 B.表情茫然 C.情感淡漠 D.焦虑不安 7.在帮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属处理好家庭冲突方面,下列哪项护理措施最有效(D) A.让其家人教会病人识别防卫行为

B.让其家人不告诉病人如何处理问题 C.让病人增加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D.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主动调适自己 8.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病程一般不超过(A) A.1周 B.2周 C.3周 D.1个月 9.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是(B) A.病程长 B.病前遭受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C.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无关 D.预后差 10.适应障碍起病(A) A.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 B.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

应激相关障碍题库1-0-8

应激相关障碍题库1- 0-8

问题: [单选]病人重复体验过去痛苦经历属于() A.急性应激障碍 B.创伤应激障碍 C.适应障碍 D.癔症 E.强迫症

问题: [单选]关于PTSD的描述,正确的是() A.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B.固定一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 C.患者常常以模糊地、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 D.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接收的态度 E.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一般需要多年才能恢复正常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患者常常以非常清晰地、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患者面临、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他线索时,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频频出现内容非常清晰的、与创伤性事件明确关联的梦境(梦魇)。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在创伤性事件后,许多患者还存在着"情感麻痹"的现象。此外,有些患者则出现睡眠障碍、易激惹、容易受惊吓、做事不专心等警觉性过高的症状。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愈。故只有选项A 正确。

问题: [单选]有关刺激与反应以下哪一项最正确() A.物理刺激产生物理反应 B.化学刺激产生化学反应 C.语言刺激只引起心理反应 D.抽象刺激的作用强度大于物理刺激 E.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的人类,都有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能力https://www.doczj.com/doc/bd17649158.html,/ 打羽毛球的好处

医学心理学-应激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 易;II 较易;III 较难;IV 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 [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答案] A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目录 1.概述 (2) 1.1基本概念 (2) 1.2流行病学研究 (2) 1.3临床表现 (3) 2.致病因素 (3) 2.1创伤事件 (3) 2.2易感因素 (4) 3.诊断与评估 (5) 3.1诊断 (5) 3.2评估 (6) 4.治疗与预防 (7) 4.1心理治疗 (7) 4.2药物治疗 (7) 4.3预防 (8) 参考文献 (9)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社会冲突、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伤害。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PTSD)已经成为影响创伤救治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干扰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许多人产生了焦虑、抑郁、恐惧、反复不能忘记痛苦、出现回避行为等症状。这就使得对创伤后应激障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 1.概述 1.1基本概念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或厌恶等严重的心理反应(Nolen, 2005),至少会持续一个月,其特征为创伤或灾难性事件后长期存在的焦虑反应,主要症状为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反复发生的闯人性再体验症状群、反应性麻木症状群(David, n.d.)。 PTSD可引起明显的职业、心理和社会功能残疾,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破坏性影响,也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 1.2流行病学研究 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APA)统计,美国PTSD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至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至58%,女性PTSD患者终身患病率高于男性,约是男性的2倍(Breslau, 2001),原因在于伤害女性的暴力袭击的发生更为普遍,如,性侵犯、身体伤害。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暴露于创伤事件,并不是所有的创伤幸存者都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s),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临床分类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或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适应性障碍 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 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应激障碍症 应激障碍症是指人在心理、生理上不能有效应对自身由于各种突如其来的、并给人的心理或生理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例如战争、火灾、水灾、地震、传染病流行、重大交通事故等灾难发生所导致的各种心理生理反应,应激障碍症也叫做应激相关障碍,主要包括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三大类。 急性应激反应是在应激灾难事件发生之后最早出现的,其典型表现包括意识改变、行为改变、情绪改变三个方面。意识的改变出现得最早,主要表现为茫然,出现定向障碍,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对时间和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比如有些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后当场昏过去,醒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认识周围的亲人,不知道身在何处。这种神志不清有时候会持续几个小时,也有的能持续几天。行为改变主要表现为行为明显减少或增多并带有盲目性。行为减少表现在不主动与家人说话,家人跟其说话也不予理睬。日常生活不知料理,不知道洗脸梳头,不知道吃饭睡觉,需要家人提醒或再三督促。整个人的生活陷入混乱状态。 行为增多者表现为动作杂乱、无目的,甚至冲动毁物。话多,或自言自语,言语内容零乱,没有逻辑性。情绪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恐慌、麻木、震惊、茫然、愤怒、恐惧、悲伤、绝望、内疚,对于突入其来的灾难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应对。这些情绪常常表现得非常强烈,如被打之后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恐惧,丧失亲人之后出现极度的悲伤、绝望和内疚。在强烈的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个体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比如在极度悲伤、绝望、内疚的情绪支配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一:没能及时救回丈夫,40天没出门 地震之前,赵梅(化名)是某学校的后勤人员,收入不算高,但生活还算稳定,13岁的儿子国平(化名)就在她所在的学校读书。她的丈夫是一位木匠,经常外出打工,一家三口的生活过得平淡却很踏实。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丈夫背着木匠工具,正沿着山路赶着回家,突然感到地动山摇,无法控制身体平衡的他,从山坡上掉下去,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让自己停止滚动。就这样,在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赵梅打来的,求生本能给了他一丝力气,在电话里告诉了妻子自己的状况。在得知丈夫的遭遇后,赵梅立即狂奔了20多里地,在山谷中、草丛里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丈夫。她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竟然背起丈夫走了一段路,累了,想求救,四处一个人影都没有,真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在绝望中,她拖着丈夫的身体往家走,走了大约10里地,遇到了一辆三轮车。见状,车主赶忙把他们俩扶上车,拉往医院。不幸的是,在路途中,由于失血太多,丈夫不治身亡。 丈夫没了,工作没了。赵梅万念俱灰。她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厄运怎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从此,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40天没有走出过家门。生性活泼的儿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唱跳,不再出去跟伙伴玩耍,也无心读书、做功课,整天闷闷不乐。40天后,从广州来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上门服务,开导了她。之后,赵梅总算是走出了家门。但是她总是在自责、内疚,感到自己没有能够救活丈夫,没有心情出去工作。她的状态也影响了儿子。 [分析与治疗] 赵梅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她的情绪持续低落,并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她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和他人交往。她表现出神情呆滞,对人对事反应迟钝。 针对赵梅母子的情况,我们对她们进行了如下的治疗过程:1,情绪处理。NLP快速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抽离法我们总是容易被这样或者那样不好的事情或者冲突等受到影响.本来好好的心情就这样被破坏了. 所以要做的首先就是了解引起你坏情绪的原因.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你就成功了一半。 提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一,先让自己的紧张的情绪平静下来.深呼吸,注意力集中在双肩,然后一边深呼吸一边放松肩膀.从而你整个人都会慢慢的平静放松下来. 二,然后用手按着自己的心脏的地方.对着自己说话. 比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吧.我要冷静..等等的话语.这样有助于你能够在冲突中冷静下来处理问题. ),使他们不再重复创伤经历,避免了二次创伤,情绪也很快得到了改善。2,认知治疗。通过认知调整,赵梅认识到了自己对丈夫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从此不再自责、内疚。3,告别仪式。在丈夫的遗像前,赵梅告别了丈夫,在心理上接受了丈夫离开她的事实。4,走向明天。灾后那40天,赵梅一直生活在“过去”,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练习题

医学心理学习题-第三章心理应激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易;II较易;III较难;IV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B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C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D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C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情绪焦虑程度B累计LCU的值C心身疾病发生率D转化为生物学指标[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B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C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认知改变B情绪反应C个性改变D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第一节应激反应: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 一、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一)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作出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生物界赖以发展的原始动力。对于个体来说,一定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以看成是及时调整与环境的契合关系,而且这种应激性锻炼有利于人格和体格的健全,从而为将来适应环境提供条件。应激的反应并不总是对人体是有害的。 各种应激反应涉及到个体的心身功能的整体平衡。平衡一生理,健康不平衡一病理,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当中,多数与心理应激因素的长期作用有关, 这些疾病即心身疾病。这些心理应激源包括: ①严重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突然亡故、失业、破产、患绝症、被强暴、目睹特大车祸及死亡场面、突遇地震、火灾、洪水、风暴等重大灾难。 ②生活、工作方面的应激,如:人际关系长期紧张、工作压力大。 ③生存环境改变的应激,如:突然被拘禁、难民、移居国外。 这些强烈或持久的应激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可引起应激反应。 1.应激的情绪反应 ①焦虑(anxiety)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 ②恐惧(fear)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威胁的情景时的情绪状态。 ③抑郁(depression)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降低等。 ④愤怒(anger)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 2.应激的行为反应 ①逃避与回避:逃避(escape)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avoidance)是指事先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 ②退化与依赖:退化(regression)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退化行为必然会伴随产生依赖(dependence)心理和行为,退化与依赖多见于病情危重经抢救脱险后的病人以及慢性病人之中。 ③敌对与攻击:敌对(hostility)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但表现出来的是不友好、谩骂、憎恨或羞辱别人。攻击(attack)是在应激刺激下个体以攻击方式作出反应,攻击对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人也可以针对自己。 ④无助与自怜:无助(helplessness)是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自怜(self-pity)即自己可怜自己,对自己怜悯惋惜,倾听他们的申诉并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可改善自怜行为。 ⑤物质滥用:某些人在心理冲突或应激情况下会以习惯性的饮酒,吸烟或服用某些药物的行为方式来转换自己对应激的行为反应方式。 (二)应激障碍 应激反应不等于应激障碍,只有应激反应超出一定强度和/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并对个体社会功能和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时,才构成应激障碍。严重心理创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和诊断可以是变化的:(1)急性应激反应 (2)创伤后应激反应 (3)几个月后又出现抑郁 (4)多年后进食障碍或酒依赖或药物依赖 1.应激障碍问题 灾难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事件,它往往与危机共同存在。灾难事件的结果也不仅仅是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本身极大的超出了社区和个体的应对能力,灾难事件不可避免会导致易感个体继发各种常见精神卫生问题,如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自杀是灾后常见精神卫生问题。 灾难事件后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可以分为6组相对独立的后果: (1)灾后特定精神障碍; (2)非特定的悲伤反应;

第十一章应激相关障碍选择题

精品文档 1.以下哪项不是适应性障碍的特征(C) A.应激源常为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 B.适应能咯不良的个体易患 C.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年 D.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品行障碍 2.以下哪项不是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B)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B.症状常有晨重夜轻的节奏变化 C.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D.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3.以下哪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D)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4.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项不对(D)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5.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B)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B.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 D.可表现精神异常 6.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C) A.情绪不稳、易激怒 B.表情茫然 C.情感淡漠 D.焦虑不安 7.在帮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属处理好家庭冲突方面,下列哪项护理措施最有效(D) A.让其家人教会病人识别防卫行为 B.让其家人不告诉病人如何处理问题 C.让病人增加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D.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主动调适自己 8.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病程一般不超过(A)

精品文档 A.1周 B.2周 C.3周 D.1个月 9.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是(B) A.病程长 B.病前遭受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C.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无关 D.预后差 10.适应障碍起病(A) A.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 B.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 C.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1个月内 D.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6个月内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 李永德 内蒙古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呼和浩特010059 摘要:灾难不仅损害人的躯体健康,而且使人承受强烈的心理痛苦。灾难过后,有相当比例的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其中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们影响也最大的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PTSD影响患者的人际交往、工作与生活,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PTSD在受灾群体中并不罕见,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影响PTSD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各种因素在PTSD的发生中,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如果我们能找到影响PTSD发生的各种因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深入了解PTSD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干预措施进行的越早,PTSD 的预防就会越有效。本文通过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对影响PTSD的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等几个方面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论述。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和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以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以及过度唤醒为特征性临床表现。与PTSD发生相关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可能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于PTSD的发生。只有掌握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才能发现高危人群,及时地进行早期心理干预,降低PTSD的发病率。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生物学因素 (一)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表明,PTSD易患性的差异有部分是来自于遗传。Ture等[1]对越战期间在美国军队服役的2224对单卵和1818对双卵男性双生子进行了研究,在均衡了战争暴露程度后,遗传差异可解释33.3%的自述PTSD易患性上的变异。其他对大量越战退伍军人的双生子研究也表明PTSD有显著的遗传率。在分子遗传学方面,有研究发现PTSD与多巴胺受体D2 Taq I A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相关。另外,有研究表明与未患PTSD的双生子相比,患有PTSD的退伍军人和他们未暴露于创伤事件的双生子兄弟均有海马体积减小。此外,有精神障碍、酒及物质依

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 PCL-C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 下表中的问题和症状是人们通常对一些紧张生活经历的反应。请仔细阅个月内打扰您的程度,在右框选择打分。

参考值范围为38~47 17-37分:无明显PTSD症状 38-49分:有一定程度的PTSD症状 50-85分:有较明显PTSD症状,可能被诊断为PTSD

(结果非诊断性,仅供参考) 介绍:PTSD检查表平时版(The PTSD Cheeklist-CivilianVersion,PCL-C)是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中心行为科学分部于1994年11月根据DSM一W制定的,由17项条目组成的PTSD症状调查表。中文译文是由姜潮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张杰教授和美国PTSD研究中心经过多次中英文双译于2003年7月完成。PCL一C量表是专为评价普通人在平时生活(与战争相对而言)中遭遇创伤后的体验而设计的。它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在过去的一个月被问题和抱怨打扰程度打分,分5个等级,1“一点也不”、2“有一点”、3“中度的”、4“相当程度的”、5“极度的”。可分为4个因素,分别为:警觉增高反应;回避反应;创伤经历反复重现反应;社会功能缺失反应。累计各项的总分(17一85),分数越高,代表PTSD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此表基于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而提供一个连续的评分,是一个多纬度观察PTSD的工具,可以对临床治疗护理提供对PTSD主要症状更详尽的描述,还可在临床研究中作为评价心理干预效果的工具。在美国,PCL-C量表常作为PTSD症状诊断和干预或治疗PTSD的效果评价量表。 经研究PCL-C中文版具有较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分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分类 导语:跟同学朋友瞎侃,经常会开句玩笑:你这话可是让咱娇弱的心理受重伤了~虽然当时是句玩笑话,但是你知道吗?真的会有人因为“心灵受伤”而致出现精神障碍,即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跟同学朋友瞎侃时,经常会装作脆弱的开句玩笑:你这话可是让咱娇弱的心理受重伤了~虽然当时是句玩笑话,但是你知道吗?真的会有人因为“心灵受伤”而致出现精神障碍,即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其实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精神类疾病,且会受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和生活态度、信念等(不包括神经症、生理和行为障碍、精神病性障碍)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可病程。在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和适应性障碍三种:急性心因性反应 急性心因性反应,也叫做急性应激反应,患者多是在受到强烈精神刺激之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起病,表现有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及抑制等症状。另外,患者还可能会伴有失眠、易激怒、注意集中困难,高度警觉和惊跳反应,运动不安等症状。一般而言,本症的病程较短,基本上可以在几天至一周内恢复,且预后较为良好(注意:在一个月内未缓解者,一般不做此诊断。) 适应障碍 作为一种慢性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就比较好理解点,其实就是指患者因为适应能力不良(如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等)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导致正常工作和人际交往受损的病症。本症的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以抑郁情绪较常见,例如,患者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自责、无望无助感等;另外,

沙盘游戏心理咨询案例:治疗车祸引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沙盘游戏心理咨询案例:治疗车祸引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PTSD:沙盘游戏治疗车祸引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案例简述:小美(化名)是一名初中生,15岁上下的女孩,自从有一次随爸妈出去旅行时,出了一次车祸后,她就再也不敢坐车了。家里人无论怎么劝她,她都不敢上车。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每次看到车都会紧张,到最后发展到不敢出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眼看着孩子一天天严重,父母非常焦虑,便在网上预约了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的一对一心理咨询。 咨询经过:按照约定的时间,小美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了咨询室。在接待室里,心理咨询师芳飞老师观察到:小美衣装整洁,举止大方,是个非常聪明的女孩。咨询师询问小美是否愿意单独随她到沙盘室聊聊,她点头表示同意。咨询师请小美的父母在接待室等候,带着小美来到了二楼的沙盘室。 咨询师请小美坐下,并问她能否描述一下发生车祸时的情况,小美点头。她说:“当时,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游,在回家的途中,爸爸说高速容易堵车,就走的国道。国道上大车特别多,爸爸其实是个开车特别小心的人。但是,在快到滨州的时候,有一辆大车在红绿灯路口刹车不及,和我们的车追尾了。当时我在后排,听到好大一声响,回头一看,只看到被撞碎的玻璃和大车的车头。其实,车祸并不严重,我们也都没受伤。当时,我都感觉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可是,回到家后,我发现我再坐车会感觉不舒服,然后就

不愿意坐车。家里人都劝我,安慰我,但越是这样,我就越是抗拒。到最后,我甚至都怕看到车,所有的车都让我紧张。” 咨询师注意到:小美在描述的过程中,声音有些颤抖。特别是说到“只看到被撞碎的玻璃和大车的车头”这一句时,她的身体出现明显的抖动,表情也表现出非常恐惧的状态。根据小美父母提供的信息,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而小美的症状不仅没有减轻,还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表现。 小美虽然能够清晰地表达当时的场景和状况,但是,要帮助她解除PTSD的困扰,需要一种她愿意接受的咨询技术,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咨询师问小美:“现在有一种方法可以帮你摆脱目前的困扰,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你愿意试试吗?” 小美点点头。 然后,咨询师指着占满两面墙的沙具架,还有静置室内中间的沙盘,说:“这是心理沙盘,架子上的叫沙具,桌子上是沙盘。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沙具,摆在沙盘里,形成你自己喜欢的世界。你可以自由选择如何摆放沙具,以及如何移动沙子,没有任何限制。” 看着整齐摆放的沙具,小美慢慢地站起来,走到沙具架前,静静地浏览着。她一会儿拿起这个看一看,一会儿又拿起另一个看一看,然后回头问咨询师:“真的没有任何限制吗?” 咨询师点点头。 接下来,小美用半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沙盘。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