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

2。03年第l期?42?南升学报(哲学}t会科学版)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

李维安曹廷求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天滓30007

摘要:z()世纪9()年代中期之前,商业银行更多的是被当作岱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监督机制。1997年开始的东亚金融危机才使振行业自身的治理问题受到普遍关注。l999年9月巴塞尔委员套发布的《加强根行机构的公司治理》和2002年6月初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使商

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成为垒球和我国关注的焦点。商业银行具有诸多不同于一舡公司的特点.井由此决定了其套司治理的特殊性。对商业艰行公司治理的一系列基奉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构建商业推行公司治理的一般模式.是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对策性思路的基础。

关键词:商业银行;膺司治理;浩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1—4667(2003)叭一0042一09

金融全球化和放松管制极大地促进丁金融市场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从1980年到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四分之兰左右的130多个会员的银行出现了严重的问题[1]。这些问题引发了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治理结构问题的全球性关注。随后不久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了对这?问题的理解和对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重新思考。1999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加强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使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成为全球理论界和金融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的若干问题.希望能在理论上建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分析架构,并对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有所贡献。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对美英与日德公司竞争力差异的考察,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接管运动、公司重组、转轨经济等崭新经济现象和管理问题的出现,也引致了传统与新兴观点的激烈争议[2],并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公司治理热潮。90年代中期之前,虽然银行一词频繁地与公司治理联系在一起,但人们更多地是从一般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到银行.银行是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监督力量参与其中。青木昌彦和钱颖一更是将银行作为中国公司治理改革的主要依托而进行论述。这是因为债务的硬预算约束特点和独特的破产制度给经理人员不同于股权的压力,从而赋予

收稿日期20r】2一lo一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BJYl27);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励汁划【A02605)

作者简介:李维安(1957),男.山东青岛人.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司治理与网络组织研究肯i£求ll9瞄),粥,安徽安庆人,南丹太学国际商学院博上生,山东人学经薪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司治理研究。

2002年第6期?43?

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独特地佗。著名的U本主银行制和德国的全能银行制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但1997年开始的东亚金融危机增加r人口J对银行业的关注。银行与公司治埋的关系也发生r微妙的变化。危机原因的分析和危机过后的恢复调整,越来越使人们认识到稳健的银行体系的重要忭,而这又与银行的治理结构密切相关,由此银行业自身的治理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j3j。这样,银行不仅是一般公司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而且成为r公司治理理沦应用的对象之一。Anderson在对l977~1996年20年间日本银行的治理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低效的治理结构加莺了日本银行危机,并且延缓了后来的重组,其乇耍原因是银行的外部治埋机制没有给日本银行高层管理者足够的重组激励d。。B“myS?mot、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暴露了印度尼西亚银行业公司治理的系统性缺陷『5。

巴塞尔委员会更是在其颁发的一系列专题文件中强凋了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重要性,这些文件包括;《利率风险管理准则》(1997年9月)、《银行机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1998年9月)、《增加银行的透明座》(1998年9月)和《信用风险管理准则》(1999年7月).它们均强调一个稳健的银行治理结构应该包括以下内容:(J)设立清晰的银行战略目标;(2)确立银行价值至r的理念;(3)全行各岗位的权责界定明确并得到实施;(4)确保董事会成占i胜任其职并能独立工作;(5)确保董事会对高级管理层、高级管理层对其下属的有效监督;(6)党分发挥内部与外部审计人员的临控作用;(7)确保薪酬制度与银行的价值理念、经营目标和战略以及管理环境相一致;(8)增强银行治理状况的透明度。

1999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专门就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颁发了《加强银行机构公司治理》的指导性文件.将商业银行治理结构问题推到了从未有过的历l史高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公司治理及其重要性;(2)银行公司治理的内容;(3)稳健的银行公司治理的实践;(4)确保稳健的银行公司治理所需的宏观环境;(5)监管者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特殊性

(一)公司治理的一般架构

当前公司治理的一般架构是建立在因分散的所有权结构而引致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基础上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其他代理问题,以实现公司价值(尤其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公司治理理论强调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约束和激励,并由此构建了以董事会建设为核心的内部治理机制和以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并购市场、经理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外部治理机制.二者共同构筑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使经理人员在内部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与外部市场的威胁和压力下.为股东利益最大化努力工作,从而实现有效解决所有者管理者代理问题的最终目标[7]。

具体而言,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股东权利保护和股东大会作用的发挥;(2)董事会的形式、规模、结构及独立性;(3)董事的组成与资格;(4)监事会的设立与作用;(5)薪酬制度及激励汁划;(6)内部审计制度等。这些内部治理方面制度安排的目的是建兢完善的监督、激励、约束和决策机制。

从市场体系的角度看,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1)产品市场。B1air认为市场压力(在产出品市场或投人品市场)是大部分自由市场经济防止商业公司滥用它们的权利和长期维持家族统治的基本机制[2]。无论对于公司治理的英美模式坯是德F1模式。都要依籁产品市场[5],规范和竞争的产品市场是评判公司经营成果和经理人员管理业绩的基本标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能起到激励和鞭策经理人员的作用;(2)经理市场。功能完善的经理市场能根据经理人员的前期表现对其人力资本估价.因而能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3)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义可以划分为股

2。02年第6期

权市场的治理机制和债权市场的治理机制两部分;(4)并购市场。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而言.活跃的控制权市场作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有独特的作用,适度的接管压力也是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购机制的发挥需要支付较大的社会成本和法律成本,而且需要发达的具有高流动性的资本市场作为基础;(5)市场中的独立审计评价机制。这主要靠市场中立机构(如会汁师、审汁师、税务师、律师事务所)客观、公正的评判和信息发布(参见剀1)。

股东竺查查坌l

资本市场}』l

一菌事长II一监事会

并购市场卜——一I股东代表

外部董事(包括外

一总经理—J

内部董事部监事)

经理市场卜—__——一T广

一!,

产品市场卜

——内部治理

外部治理职工

图l公司治理的一般架构

总之,外部治理机制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丰要是利用市场机制让经理人员感受到持续的、无处不在的压力和威胁。它与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

(二)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特殊性

与一般公司不同,商业银行具有诸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导致了其治理结构与一般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差异.需要我们在研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时予以足够的重视。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商业银行有特殊的经营目标stlglItz认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作为资源配置重要机制的金融体系要确保资本这一最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领域;与此同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并对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这两个特征也充分说明了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特殊性——既要在融通资金的同时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又要追求金融风险的最小化。

2.委托代理关系复杂对于一般公司而言,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股东与公司之间,委托

代理关系表现在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是要消除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化董事会的功能,对经理层进行监督、激励、约束.以实现决策的科学化。而商业银行在信息不对称方面要复杂得多。这种复杂性主要是监管者和存款人与贷款人的存在而引致的[8]。简单而言.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存款人与银行之间、股东与银行之间、贷款人与管理者之间、监管者与银行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导致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较一般公司治理的困难程度加大很多。除一般公司治理所需解决的问题之外.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还须解决贷款人、存款人、监管者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现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参见下页图2)。

3.存款保险制度的负激励为了有效控制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系数,各国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简单而言,存款像险制度的基本功能是在个别商、№银行遭遇风险事故时能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并尽量减小金融风险的波及范围和破坏力。但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会产生以下两方面的负面效果:(1)有大量研究表明。公司股东债权人代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拥有剩余索取权的股东会偏爱一些高风险的投资项目而侵害只享受固定回报的债权

2002年第6期-45?

人的利益,而存款保险制度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股东和管理者的这种风险偏好[9]。因为存款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商业银行的高风险行为可能带来的损失。一旦这种高风险行为成功,就可以给商业银行股东和管理者带来丰厚的回报;相反.存款保险制度会提供相应的补贴。这会诱使商业银行的股东对高风险项目过度投资的偏好,从而损害作为固定收益要求权的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加大相关的代理成本。(2)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下,存款人会非常关心存款银行的风险状况和经营效果,因为一旦存款银行倒闭就会给存款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此时存款人存在监督商业银行管理者和日常经营的激励。但在存款保险制度实行以后,存款人的这种监督激励就不复存在,因为即使存款银行倒闭,也不会给存款人带来损失。而存款人外部监督机制的丧失,极大地弱化了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机制。

I股东监管机构f

I存款人

贷款人

图例:一委托代理一信息不对称

图2公司与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对比

4.市场厦竞争程度的特殊性与一般公司赖以生存的产品市场不同,商业银行所在的银行业市场由于多种原因很难达到产品市场的规范和公平竞争的要求,从而弱化了产品市场的公司治理功能.使商业银行外部市场治理机制的作用发挥减弱。

5.管制的影响世界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政府管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只不过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不同的时期(阶段)政府出于不同的目的而采取的管制政策或措施有所不同。管制作为~种增加的外部力量必然会对商业银行及其管理人员产生影响。尤其需要说明的是.管制不同于市场.它既在微观领域,叉在宏观领域发挥作用,管制较市场更注重公共利益的特点,也对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

6.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特殊性资本结构作为一种公司融资比重的选择,不仅会影响公司价值.而且其所包含的股权与债权融资的不同比例,也往往意味着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的不同控制力和在公司治理中不同的角色与作用.如日本公司的高负债率是日本公司治理独特的主银行模式的现实基础。对于一般公司而言,债权融资的比例虽然决定了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不同形式和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不同地位,但银行始终是一支当然的外部重要监督力量,也是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在这方面.商业银行与一般公司截然不同,商业银行的运作资金大部分来自储户的存款,它所拥有的资本金所占的比重很低(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金充足率为8%即可满足要求)。债权融资的情形和比例也很少.这使得在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中债权约束的作用甚微;也不存在一般公司治理的银行外部监督。所以,缺少一个公司治理的银行外部债权的专家式监督是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特殊性的重要方面。

7.银行业的并购成本大大超过一般公司这是因为银行业的并购更多地发生在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或之后,它往往与商业银行经营不善或信用危机联系在一起,这些都可能要支付巨大的社会

?46?2㈨2午第6期

戒本。由此,在商业银行控制权市场的建立和并购机制作用发挥方面,应持特别审慎的态度。有限的控制权市场和并购威胁是商业银行区别于?般公亓]治理的又一特殊表现。

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一般模式

通过咀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公一j治理存在诸多特殊性。不能简单地拿一般公剐治理理沦来套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我们在研究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叫,要充分考虑到这磐特殊性。从以上所述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一般模式:(一)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应更多地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股东本身

在公司治理领域,公司应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还是应该更多地考虑利益相戈者的利益的争论由来已久。__l三流的公司治理观点认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控制权自然属于股东所有,这种理论逻辑往往被称为“股东至上主义”。住此丰义F.实行的是以股东为上体的委托人模式。这种委托入模式的公司治理主要研究所有者与经营着、债权入与股权人的相互关系j廿】题,这片面的讨论都是建立在股东在董事会决策中的权利和天赋特权基础之上的。新必的相关利益者理论则认为“所有权”是共同的.公司应尽可能地照顾到利益相关者(stakeh。lders)的利益,股东j{是相关利益者中的一员.相关利益者理论的主要依据是:(1)与股东一样.债权人、职工、供应者、客户眨社区都承担了公司㈠托应风险,故应分享公司的所有权;(2)股东,特别是分散和被动的股东在一个大型公司里通常是”j劣势地位,但其他的相关利益者特别是职T.却可能会处于一个优势地位米行使与所有权相关l,“利和职责。基于以上原因,该理论将企业理解为利益相戈者的合约,并由此将公司目标理解为27。一J价值最大化。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联系的是“受托人模式”。该模式认为,大型公司是社会机构而不是私人合约的产物,公司董事会应视为公司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受托人,其职责是在它的控制下.使公司资产的价值得到保护和不断增长.并使资产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得到均衡的分配,也即受托人不仅应考虑现有股东的利益,而且应平衡现在和将来利益相关着的利益。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受托人模式下,公司治理问题可以更广泛地理解为一种法律、文化和制度胜安排的有机整合。这一整合决定上市公司可以做什么,谁来控制它们,这种控制是如何进行的,它们从事的活动所产生的风险与回报是如何分配的[2]。

如果说股东至上主义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争议在一股公司治理领域还难分高低的话,那么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坚决支持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原因在于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商业银行,如果仅仅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置广大存款人、贷款人的利益于不顾.显然是不合适的。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宏观运作,特别是商业银行的风险损失以及由此引发的巨大金融风险会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应更多地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正如巴塞尔委员会所言,银行业的公司治理应解决以下问题:(1)确立明确的银行目标;(2)确保每天正常的业务运转;(3)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4)在司法与监管体系下确保银行安全、稳健地运行;(5)确保储户的利益。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不应仅仅是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还应包括商业银行本身的安全和稳健

商业银行不仅是工商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和全社会不可或缺的支付体系.而且还要在特殊的市场条件下提供信贷和流动性支持.因此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往往被纳入政府安全体系丽成为政府调控的重点目标。从经营目标来看,商业银行与一般公司存在着巨大差异。公司经营的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尤其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而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特殊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之外,还应照顾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金融体系的稳健。

(三)由于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有限,商业银行治理机制的设计应偏重内部治理机制,有选择地

2∞2年第6期?47?

审慎运用外部治理机制

根据前面的论述,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机制存在以F缺陷:(1)不充分的市场竞争会削弱产品市场竞争机制作为外部治理机制的基础性作用。(2)在公司治理方面.债权具有与股权不同的独特作用,而商业银行特殊的资本结构所导致的债权人监督的缺位,使资本市场的外部治理机制作用无从发挥。在一定的公司所有权结掏下,由于监督成本的不可分摊性和监督收益按股份均摊的特点,导致了股东“搭便车”行为的普遍存在,使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结果使股东利益遭受损失。债权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单纯依赖股权监督而导致的此类治理问题。债权的利息支付和本金偿还都有严格的现金流和期限约束,到期必须还本付息的特点和破产机制的压力使债权具有独特的硬预算约束功能。这种硬预算约束机制会使经理人员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压力。】985年Fama提出了“拜托债权人”(EnlisttheBondh。lders)的概念.指出债权人(尤其是大债权人)专家式的监督可以减少股权人的监督工作,并使监督更有效率。Jensen(1986)认为,债务支出减少了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从而削减了经理人员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流的数量.也相应减少了公司低效投资的可能性[10]。(3)巨大的并购成本也会限制控制权市场的外部治理机制作用。并购机制作为一种特殊且比较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能在以下方面起到有效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其一.并购作为公司控制权的主要手段,能给经理人员持续的外部压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其二,被接管后的目标公司所背负的高额债务,将使新的经理人员面临着一种硬约束;其三,在某种程度上,并购可以看作一种迅速集中所有权的机制[11]。在典型的恶意收购中,购并公司能通过成功地接管股权分散的目标公司而成为大股东,进而改造公司的管理层或采取公司价值最大化决策。也有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并购机制能解决公司治理问题[10]。最新的研究表明.英美模式与德日模式的主要区别并不是以往我们所认为的股权结构集中度的差异,而是资本市场公司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程度.尤其是控制权市场活跃程度的不同[12]。由此可见,并购机制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重要性。但对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而言,以上有效的并购机理可能难以发挥出与非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相同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及其所引致的巨大并购成本会极大地削弱并购机制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这些治理机制不完善的情况说明,外部治理机制在商业银行治理体系中不能发挥主要的作用。

总之.由于商业银行的诸多特殊性而导致其外部治理机制中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并购市场机制的发挥都较一般的公司治理机制欠理想,考虑到外部治理机制的若干争议和不同公司治理模式对于外部治理机制重视程度的差异,在研究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时,有选择地审慎运用外部治理机制是符合理论规范的.再加上我国转轨经济和市场体系建设的渐进特点,这样的考虑也符合现实的理性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商业银行的一般治理架构(见下页图3)。这一架构既是我们分析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所遵循的一般模式,也是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和指导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的理论思路。

四、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改进

(一)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现状考察

1984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1983~1992年四大国有银行逐步完成了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与此同时,股份制银行也从无到有,成为我国银行业的新兴力量.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形成。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建行、工行、农行、中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深发展、民生、浦发、招商四家上市商业银行,交通、中信、光大、福兴、华夏、广发六家未上市股份制银行。1995年,国务院决定在对城市信用社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吸收地方财政、企业人股,组建城

?48?z002年第6期

市商业银行。截至1999年底,全国共有go家城市商业银行挂牌营业。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我国商业银行划分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大类型。在这三种类型中,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最为严重,国有商业银行次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状况相对较好。总体而言.三类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都存在以下带有共性的问题:(1)委托人不明确或缺位;(2)董事会存在严重的智能和结构问题;(3)激励机制不能发挥作用;(4)高级管理人员的选聘机制失效;(5)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6)银行总体目标不明确.决策效率低下f13]。

图3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一般架构

(二)我国商业银行治理模式的运作环境分析

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环境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的分阶段进入可能会改变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中国加入wTO时在银行业方面的承诺是.5年内外资银行获得充分的市场准人,地理限制和顾客限制在5年内撤消,准入后2年外资银行可与中国企业进行人民币业务往来,;年后可进行人民币业务的自由往来。这些承诺无疑将极大地改变当前银行业的市场格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将成为中国银行业体制变革和治理结构改革的催化剂。

2.面对混业经营的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我国相关政策可能会作出调整,并可能对商业银行产生重大影响。1999年11月12日,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获得签署,该法案的通过意味着在美国实行了70年并由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分业经营制度走向终结。这也对我国自1993年开始的分业经营体制提出了挑战。在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工程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加入wTO后金融业更为激烈的竞争格局,我国的相关政策可能会有相应凋整,并由此改变银行业的经营环境,而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3.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阶段,各种体制性矛盾可能对商业银行经营及其治理结构改革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的体制性风险在商业银行的过度集中。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继续下滑,分阶段完成股权分散化改革后,持有银行股权的法人自身存在不同程度的代理问题会对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产生负面影响。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时需要认真考虑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构建中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有关改革的清晰思路。当前,有必要在以下问题上取得共识:

2()02,巾第6期?49?

1.如何看待股权结构改革和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的关系理论上我们可以把公司治理结构理解为所有制结构的具体安排,股权结构也确实对公司治理结构有重要的影响。一个产权明晰的股权结构是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之一。但另一方面,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又非常复杂.争议也很大。根据对l968年以来国际上比较著名的杂志的不完全统计,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共有84篇.这砦文献可以按照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不同研究结论划分为正相关、负相关、非单一和不相关等四种类型.支持以上四种论点的文献数分别为35篇、13篇、【l篇和25篇,争论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根据I)av硼I一等人的研究,不同类型的股东脏督管理者的意愿和能力可能随其收益权和使用权的多少而变化.即股东是不同质的。陈晓和江东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也得出了不同类型的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的作用是“状态依存”的结论:l4]。其次从股东构成来看,股权结构改革会使商业银行的股东由国家变成为国家、企业、居民的组合或全部是企业和居民的组合。虽然同家持有银行的股份确实有很多弊端,但企业持有银行的股份同样也会有缺陷。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和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相瓦持股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由此我们认为对于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改革,股枞结构固然很重要,但它并不是改革的全部,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

2.如何看待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的“上市论”当前,很多研究认为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必须首先让其上市,关于商业银行究竟如何上市的争议也很大。的确,公司上市以后可以利用股票市场的一些准则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从而起到促进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股票市场本质上还是一个资本市场,而不是治理结构市场。我们关注上市公司较多的原因是上市公司的信息获取更加方便。与大量上市公司并存的还有更多数量的非上市公司。我国很多的国有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上市以后.也建立了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但问题仍频频发生,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商、吐银行治理结构的改革也是如此。总之,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而言.上市并不等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构建。上市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上市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而目前我们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3.在一系列关系到商业银行岱司治理的重大问题上如何抉择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在多大程度上引入竞争机制。具体而言.是保持现有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还是相反?外资银行可以在多大范围内与内资银行展开公平竞争?(2)实行混业经营还是维持现有的经营格局不变;(3)国家将在多大程度上实施对银行业的管制,在多大程度上允许并购机制在银行业发挥作用。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显然都超出了公司治理的范围,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对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及其改革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构建取决于以上问题答案的综合结果。

(四)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改进

在以上问题未解决之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2002年6月初.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就是一个有力举措。当前,应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推行以下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改革措施:(1)强化董事会的职能。董事会是内部治理制度安排的核心.强化董事会的职能会明显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有:增强董事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尤其重要的是引进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建立董事评价制度,明确董事的职责;完善董事会的内部组织结构.建立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及审计委员会。(2)健全激励机制,尤其是要尽快强化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手段。(3)强调监督和约束。这方面的改革包括两项具体内容:?是建立和健全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体系,并保证这些监督机构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二是促进信息公开,特别是各个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应尽可能地公开.以便接受广泛的社会监督。(4)改革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和考核体制.逐步尝试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50?2002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ToddMnton,“ACross—F】rmAnalys】softhe1mpactofCorporateGovernanceontheEastAslanF1nancLal

Crlsls”.占rfF^Ⅱ卅y。“”F【7月i晰foJ-U7D^f,珥Pd户Prt

2001.[2]Ma。garetM.Blalr,‘‘()wnershlpandcontrol:Rethlnkl“gcorporateGovernanceforrheTwen‘yFlrst(1entury”,

ne凸_。o^I”gj,n盯“““鲫,1995.

[3]KAlexander&R.Duhnlale,“EnhⅢlngcorp㈣teGoⅢnance

forFl眦眦ialInstitutl。n;theR01eofInterⅡatlon且lstandards”,U卅t-P“jfy“C日州6Hdge"南r^z月g尸Ⅱ声fr,200L.

[4]w.Anderson&L.campbell,“corporateG0verna眦。fJapaneseRanks”,(j“,。Frn■∥埘5舯“rlw0确≠ng

P啦r.2000.

[5]Benny

sjmon,“corp。rateGovernanceon1ndo㈣lanBanks”._vd掣洲gY1吖^”。如gIf“【j川洲f廿。P^D.7’^FⅢ,

2001.[6]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李维安.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8]Pennyc1且ncanelll,“corporateGovernanceinBankl“g:Aconc印tualFramework”,&mf^f咖山u舢e心廿

U,。r女?”gP“户Fr,2000.

[9]J。nathanR.&Maureen

O’Hara.“ThecorporateGovernanceofBanks”,F尺BⅣyEcono卅"Pnfif,尺Pu㈣,

Forthcoming.[10]Jensen.Michael.C.,“Agencyc。stsofFreecashFlow,corporateFlnance,andTakeovers”,^俐#f&nzkⅫ㈣RP口im

1986.[11]shIeifer&vishny,“Asurv8yofcorporateGovernance”,J。㈣,口,Ff删fP,I997.[12]StephenProwse,“CorporateGoⅢ啪ceinEastAsla:AFrameworkforAnalysIs”,‰“dBdn^II勺r女jng

尸口加r?2000.[13]王廷科,张旭阳.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盈其改革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2。(1).

[14]陈晓,江东.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口].经济研究,zooo.(8).

TheCorporateGovernanceofCommercialBanks:

TheoreticModesandChina’sChoice

LiWeian,CaoTingqiu

(CoUegeofInternationalBusiness.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Su唧ary:Before

themiddleofIhel990s,thecommerialbankwasmostlyr89ardedasanimportantsupervlsorymechanisim.Tnl997,anacutefinancialcirsisoccurredlnSEAsla,evokInganattentionshouldbepaytocorporategovernanceforbankl“g。。ganizaitons.InSept.1990,theBarselC。mmittee

onBankingSuperVisionis8uedaninstrumentofEnha“gi“gCorporateGovernanceforBankl“g0。ganizations.Soonafterward,thePeopleBankof

ChimissuedGufenZhiS11angyeYinhangGo“gsiZhi“Zhiyin(AGuide

toGuidi“gCorPorateGovernance。“Jiont—StockCommerialBank).Thustheproblemofth

governancestructureofcommercialbanksbecameafocusofconcern.Thcommercialbanksbearfeaturesoftheirown

apartfromtheothercompanies.whichdeterminethec。rporategovernanceofits。wn.Tostudythebasiclssuesofcorporat。govern且nce

tobuildup8generalmodelf。rco’porat。governance。f∞mm町cialbanki“gorganizations.todraw

upaprogrammeofcountermoveforthecommercialbanks

todealwithwhate"rs|tuationmaybemetwlthwⅢservesastheba8icthin““gforChinatoundenakereform

ingovernanci“gforcommerclalbanki“googanization,KeyWord3;CommericalIhnki“go。ganlzatlons;CorporateGovernance{GovernanceModel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

作者:李维安, 曹廷求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天津,300071

刊名: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NANKAI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3,""(1)

被引用次数:97次

参考文献(14条)

1.Todd Mitton A Cross-Firm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2001

2.Margaret M Blair Ownership and Control: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1995

3.K Alexander.R Duhmale Enhanc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2001

4.W.L Campbell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Japanese Banks 2000

5.Benny Simon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Indonesian Banks 2001

6.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 1996

7.李维安公司治理 2000

8.Penny Ciancanelli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Banking : A conceptual FrameworkA 2000

9.Jonathan R.Maureen O'Hara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BanksA

10.Jensen Michael C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and takeovers 1986

11.SHLEIFER.Vishny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1997

12.Stephen Prowse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East Asia: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2000

13.王廷科.张旭阳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及其改革问题研究[期刊论文]-财贸经济 2002(01)

14.陈晓.江东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0(08)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孟德花.张盼.MENG De-hua.ZHANG Pan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之涵义辨析-中国经贸2008,""(9)

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健全银行的公司治理>、香港金融监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以及学术界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有不同的界定.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涵义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内部结构而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制约机制的统一;就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容而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又可以分为狭义的公司治理和广义的公司治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商业银行监管.

2.学位论文谢波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2007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目的

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探讨,是一个全球性关注的话题。银行作为各种市场活动中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其经营质量的好坏不但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广大储户的利益和社会稳定。由于银行业强大的外部性,一家银行发生挤兑或破产可能引致整个银行体系的崩溃。因此,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与否,较其它行业就显得更为重要。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使银行业自身的治理问题更为凸现。

1999年9月,作为国际金融监管的权威,巴塞尔委员会(BCBS)发布了《加强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Enhanc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BankingOrganizations)的专门文件,将公司治理结构纳入其对银行的监管内容中。它从银行价值取向、战略目标、责权划分、管理者相互关系、内控系统、特别风险监控、激励机制和信息透明度等八个方面阐述了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所必备的基本要素,对全球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从我国的角度看,随着20多年来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国银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基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商业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年后,外资银行将在我国享受国民待遇,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会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国内同业和国际强手的双重竞争和挑战。无须讳言的是,我国银行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制度的层面讲,股权结构不合理、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信息披露不透明、激励机制扭曲,等等,都将制约我国银行的竞争力和生存空间。

现代银行业竞争的关键是银行制度的竞争,而公司治理结构则是银行制度的核心,其优劣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从我国的实际和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出发,充分借鉴国际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重要性是无可否认的。但是,作为对传统产权论的继承、补充和发展的超产权理论,为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提供新的视角,在理论建构上,它也得到了众多其它理论的支持。尽管商业银行具有其独特的行业特征,但是竞争作为市场的基础是绝对无法忽视的,因此,外部治理机制在银行公司治理

好地参与国际竞争,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本文的分析框架与创新

本文从四个部分论述了超产权论与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

第一章是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综述。随着公司规模日益扩大与业务日益复杂,股权结构高度分散,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高度的分离,为了解决不同主体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有关公司治理问题从此产生。对于公司治理的内涵,国内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各有各的侧重点。然而,一般认为公司治理的内涵必须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外部治理机制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主要是利用市场机制让经理人员感受到持续的、无处不在的压力和威胁;它与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对公司治理理论发展清楚的了解,有助于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关于公司治理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一)委托—代理理论,(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三)超产权理论。但是,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是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的公司治理,是由他的特殊性决定的,他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商业银行高负债运营的特殊性;(二)商业银行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性;(三)商业银行治理中风险控制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四)商业银行所有权安排的特殊性;(五)市场及竞争程度的特殊(六)金融监管当局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治理模式也是有别于一般企业。最后,整理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文献综述。

第二章从当前理论研究的现状看,运用超产权理论来分析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不多,只有少数学者将超产权理论的一些思想引入到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分析中,但仍然停留在刘勺佳和李骥(1998)的基础模型上,未能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笔者希望通过自己对超产权论的理解来选择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超产权理论认为,竞争是改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效益的最根本的保证,因此,要改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基本力量就是引入竞争。基于此,本文在超产权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综合经理人市场、金融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竞争的数理模型,分析了薪酬、控制权、声誉和金融产品等市场竞争机制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尤其是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

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围绕着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增强抗御风险能力这一中心,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渐进过程。每一个阶段,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中心任务都不同,但都是前一阶段改革的延续和发展,都体现了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上市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改革,一方面大大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的监督及资源分配功能,促使银行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率,我国银行机构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体现在银行内部治理方面,也较为突出地反映在银行外部治理的竞争机制方面。国有股一股独大与市场竞争抑制、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工农中建化”与竞争同质化、外部债权人约束弱化和激励不相容与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正是银行家市场、金融产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等外部竞争约束缺乏的具体表现。

第四章提出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重构的政策建议。这部分着重分析国有股权绝对控股的条件下,运用超产权理论,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定位和现实选择。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在各国不同的法律环境、不同的产权制度结构、不同的金融管制、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条件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国家或是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发展也应当立足于我们的具体国情,考虑我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同阶段的特点,系统规划,长期完善,尤其应当强调外部竞争机制对银行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扩大竞争范围,强化竞争力度;加快股份制建设;构建和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银行信息的披露等。从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来看,目前国内有关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治理结构或模式表面的描述和介绍上,尚缺乏从理论深度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进行系统性分析的研究。尤其是弱于分析基于银行特殊性的公司治理理论,多强调外国经验的借鉴而忽视了我国银行业所处的特殊阶段和发展特征。笔者认为,作为对传统产权论的继承、补充和发展,超产权理论为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提供新的视角,而且,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超产权论在解释力度和实践运用上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对超产权理论的延续和发展作了详细的介绍,更为重要的是,本文在刘勺佳和李骥1998年模型单纯分析经理努力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引入了控制权的争夺、声誉等竞争机制变量,并将原有的企业模型导入到银行的市场结构中,以模型分析的方式详细论述了超产权论强调的各种竞争机制对银行公司治理,尤其是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这是本文最大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方法

本文以超产权理论为依据,以改善银行外部治理,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主要途径,来研究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建立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在论述过程中,不仅涉及货币银行学和金融学理论,还广泛借鉴和应用货币理论、银行理论、制度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如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探索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方略。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本文试图通过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变迁及未来取向进行考察分析,说明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更加注重外部治理,加强竞争,运用实证方法;一方面,构建了超产权论下银行治理的综合数学模型,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绩效与商业银行经理的报酬、控制权、声誉和金融产品市场竞争机制的相互关系,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完善,以及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等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相关的规范性分析方法。四、研究的困难及不足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一,是整理文献综述,整理过程耗费大量的时间,查阅了许多资料,本文整理了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及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其二,是关于数学模型的建立,为了不局限于刘勺佳和李骥1998年模型单纯分析经理努力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必须考虑要引入哪些变量,拓展模型的分析范围,使模型更具有一般性,因而模型的建立是一个煞费苦心的过程。此两点是论文过程最困难的部分。

3.期刊论文龚锋.GONG Feng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与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改善-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8,15(2)

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更接近社会机构,其经营状况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以至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其利益相关者.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应该体现出这种特殊性,实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强调包括股东和存款人在内的全体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是银行或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我国商业银行宜利用股份制改革带来的契机,通过采取股份化和股权分散化,以及引入非股东董事和非股东监事等措施,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机制,改善公司治理水平,维护银行业的持续稳健经营状况.

4.学位论文孔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绩效研究——以中国银行业为例200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奉行公司治理导向投资策略的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主流,对银行来说,财务数据仅仅代表了银行目前和历史的经营业绩,而稳健和良性治理结构则代表着银行未来的行为和价值。公司治理一般框架主要是由法律、监管、自律机制、主动承诺和业务实践等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因各国环境、历史和传统不同会有所差异,银行的公司治理框架也不例外。对中国银行业来说,一方面由于银行公司治理区别于一般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并没有在理论界得到完全的揭示,银行公司治理的系统性的框架仍未建立;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环境出现了较为重大的变化,特别是存在银行业改革往往领先于理论研究突破的情况,迄今为止,国内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的焦点也在不断的变化。其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部分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模式与治理目标究竟该如何选择的问题。

为了系统地分析银行公司治理,本文对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以及银行公司的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论,对于银行公司的公司治理则集中于文献中对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及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两种不同治理模式的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我们看到,公司治理构成了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作为一类特殊的公司,银行公司在诸多方面都显示出与工业化时代更为强调物质资产公司的不同,目前经济学家们已经认识到了与那些不受监管、非金融类的企业相比,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最优设计更为复杂并且更为重要。目前对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理论存在一个重要分歧,股东至上的单边治理和利益相关者之上的多边治理,许多研究者都强调银行公司应采取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

,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机制涉及问题仍不明确。

理论上的“股东至上”与“利益相关者”两种模式,在国际商业银行实践中也能找到相应的对照。目前,国际上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有两种:美英法系下的单层制结构和大陆法系下的双层制结构,历史上理论界对两种治理模式优劣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通过对两种治理模式的在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比较可以看到,银行治理模式的选择是一个渐进的历史的过程,现实中两种治理模式随着治理环境的改变,也存在一个相互融合、学习的过程。虽然诸多的研究者都强调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原则否定的只是一味单纯强调股东利益的股东至上主义,并不否定股东在顾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它所体现的就是各方追求各自利益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均衡。但在实践中,这种治理模式却遇到了操作上的障

动的低效率是银行公司采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最难逾越的障碍。

本文采用一个银行与小储蓄者之间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考察银行公司管理层与银行公司小储蓄者之间存在策略互动情形时,共同治理模式对商业银行公司效率及经营绩效的影响。作为研究的铺垫,本文首先对银行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将银行的小储蓄者作为参与共同治理的利益相关者,也即银行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潜台词也即小储蓄者对银行公司治理过程的参与。在完全信息情形下,两阶段治理博弈的均衡为{存款人维持存款并取得利息收入;管理者选择低风险的项目并付出低的努力水平},而且在本文所假定的博弈环境下这是唯一能够维持的纳什均衡解。分析的结果显示,如果银行小储蓄者在银行公司治理安排中获取更大的权力的话,那么将导致商业银行公司的治理绩效以及银行公司竞争力的下降。本文认为银行公司治理绩效的下降来自两个方面,首先,储蓄者与银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策略互动本身将使最优的效率目标难以达到,这起源于银行储蓄者与银行管理层之间目标的冲突以及策略互动过程中的信任难以建立;其次,小储蓄者风险规避的特征以及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参与成本的提高加大了小储蓄者与银行公司管理层之间信息交流的难度,导致了治理绩效的进一步恶化。

在考虑了存款人与银行公司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形下,本文认为适当的信息不对称反而使银行公司的绩效有所提高,也就是说银行公司存款人难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似乎导致了银行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而这一点与银行公司共同治理模式所一直强调的观点出现了明显的分歧。造成这一有些出乎意料的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银行来说利息回报与投资回报之间的差异,也即说存款人所承担的风险与所取得的回报之间的不对称,而这却也正是银行公司与一般公司之间相区别的重要一面。如果只有使存款人难以获取相应的信息才能够使银行公司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的话,那么对于银行公司来说也应采取倾向于股东治理的模式,而银行公司治理中的存款人利益的保护问题应由专门的机构来进行承担,例如存款保险机制,这样一种安排似乎能够顾及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利益平衡。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可以认为共同治理模式中存款人的利益将最终体现为银行公司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水平,而不同的机构,例如银行监管部门、存款保险公司等均可以由对风险的共同管理中获取相应的收益,同时也可以约束银行公司管理者过度冒险的行为。为了能够对理论模型所刻画的结果进行验证,本文分别通过实证分析以及案例分析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来确定公司治理各种影响因素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以此来探索究竟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回归来分析公司治理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及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这两个方面,但内部治理比外部治理更为有效,而外部治理中由监管机构代表小储蓄者参与公司治理实际上有助于公司治理优化及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高。

此外,本文按照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沿着历史的脉络,对国际上两种主要的治理模式的特点作了比较,论证了其公司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不同特点,指出两种模式均是治理有效的模式,并不存在优劣之分,但是这两种治理模式由于均存在内在的不足,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进程加快

,两种模式之间开始互相吸收对方的优点,以进一步提高治理的有效性。本文回顾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历程,论证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一直是围绕公司治理问题为核心的改革,这种改革具有历史的惯性--路径依赖性,并不属于任何一种模式,这种特点最直接的表现使我国公司治理法源上的复合性。分析的结果认为加强内部治理机制建设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而现实中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主要做法,实质上是公司治理制度中的各种内部治理制度,强调内部治理制度的作用恰恰是“股东至上”治理模式中的主要做法。这种情况,再次验证了我国商业银公司治理改革的阶段性。

本文的主要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银行的利益相关者与利益相关者参与银行公司治理的具体机制仍然是难以明确界定的问题;(2)理论模型显示,利益相关者参与银行公司治理不是最优的博弈均衡;(3)内部治理机制能够较多的解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内涵,同时内部治理机制对银行绩效的解释力更强;(4)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中,目前银行公司治理改革更应注意如何发挥内部治理机制问题。

5.期刊论文龚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与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改善-贵州社会科学2007,212(8)

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更接近社会机构,其经营状况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以至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其利益相关者.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应该体现出这种特殊性,实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强调包括股东和存款人在内的全体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是银行或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我国商业银行宜利用股份制改革带来的契机,通过采取股份化和股权分散化,以及引入非股东董事和非股东监事等措施,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机制,改善公司治理水平,维护银行业的持续稳健经营状况.

6.学位论文吴静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2006

公司治理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主题。长期以来,它都是国内外微观经济领域和法学领域的一个公认难题。所有权和经营权、控制权的分离势必造成代理问题的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学者都在寻找改善和加强公司治理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的关注更多的还是公司内部的以股东和公司关系为全部内容的“三会”结构建设。而与此同时,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关注相关利益者尤其是债权人对公司治理的参与,才能更好解决公司自利性和公司社会角色定位的关系。对于公司而言,债权人是极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而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又是企业最大的债权人。针对这一特点,本文将“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问题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试图从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这一方面来探索一条公司治理建设的有效途径。

从全文整体构架来看,本文由前言和正文构成。前言主要是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以及与其有关的背景作了交代,以便为后文的论述作铺垫,正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公司治理概述。公司治理理论是本文研究的依据,因此在这一章笔者首先阐述了公司治理的含义及其本质。在对关于公司治理概念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笔者将其分为四类,并由此总结出公司治理的本质。一方面,公司治理是一种为了解决经济合同不完全性的关系合同,可以规范协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节约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公司治理是一种监督和控制的制衡机制,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更好地协调投资人、管理者和利益相关人的利益,从而保证公司的正常经营。紧接着,笔者简要回顾了公司治理理论兴起和发展的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问题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理论的完善,公司治理问题更是吸引了众多经济学家、法学家、企业家的目光。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而且目前大多基于分析和制衡,即停留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层面上,较多注重对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经营者之间制衡关系的研究。但是,这样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相关理论的发展,其他相关利益人参与公司治理已经提上了日程。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作为最重要的债权人—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必须在理论上找到依据,由此进入了本文的第二章“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这一章主要是构建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框架,笔者找到了最为重要的五个支撑点。其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无论股东、债权人、还是雇员,都为公司的运营投入了不可或缺的要素,为了共同的利益,他们都应当有平等的权利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去;其二,现代企业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集合,是有关要素投入者之间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联结点,这些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因此每一个主体都应该具有平等的机会参与企业所有权的分配。银行债权人作为参与契约的重要主体理所当然应分享公司权利;其三,公司财务理论认为由于债务的持续性和持久性,企业长期承担的债务与企业资本金在性质上有趋同性。企业从银行融资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银行债权人作为公司物质资本的投入者,应该与公司股东一样享有平等地位,参与公司治理;其四,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负起社会责任,承认公司目标的多元性和社会性,强调股东以外的公司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经济民主理论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其主旨,而公司治理中的经济民主以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机会均等和经济平等为核心内容。保障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都有权参与公司治理,将会极大地促进公司的民主化进程。

在建立了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后,问题落到了这一措施的可行性及其功能价值上,因此,第三章主要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银行参与公司治理有其动力和能力。一方面,银行不仅是企业资金的长期提供者,而且一般情况下是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可以说银企间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关系。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银行往往比股东还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另一方面,银行也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鉴于与企业先天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银行能够获取有效的信息,可以实现低成本的监督。将公司内部监督权配置给银行债权人是有效率的。正是基于以上的特征,银行参与公司治理有着巨大的功能价值。不仅可以体现经济公平的理念,而且有利于保证资金安全和自身利益的维护,同时对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也可以起到巨大作用,进一步而言,也有利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要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研究其他国家相关的经验是必需的。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第四章主要讨论“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国际经验”。商业银行对债务人的治理程度在不同国家是有一定差异的,笔者在文中主要论述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国家的制度,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美国银行对公司治理的参与主要表现为通过相机治理机制进行。也就是说当企业经营正常财务状况良好时,银行对公司的活动不加干涉。但当作为债务人的公司出现财务危机不能按约履行债务时,银行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接管公司进行治理整顿。在公司经营状况好转时及时退出,无法好转时则进入破产程序。日本实行的是主银行制,企业与银行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综合的交易关系,银行部门通过直接监控企业的经营投资决策来减少代理问题和信用风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并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而是一种惯例。德国是全能银行制度的典型代表。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金融服务,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贷款、各种证券买卖以及信托保险等金融服务,而且,它们还可以持有公司的股票并参与公司内部治理,如向公司派出董事、监事。这一制度在德

司治理的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而并无谁优谁劣之分。在某种程度上,采用不同模式的国家都在向其他国家学习,吸取经验和可取之处。

本文的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银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而是从属于国家行政机构。银企关系主要表现为以政府为主题,以指令性计划指标为核心的“配额交易关系”,是资金的供给和受给关系。1993年进入转轨经济时期以后,银企关系由过去的非信用关系、非债权约束向信用关系、债权约束转化。银行贷款逐渐成为企业外部资金最主要的来源。虽然落后于工业化国家,但是我国也有一些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主要包括主办银行制度和债转股。由于依旧处于转轨经济时期,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这一过程中出现了银行大量不良债权和企业大量不良债务的现象。我国银行在公司中的作用十分弱化,银行的地位仍然是消极和不确定的。存在的种种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研究和促进作为重要利益相关者的银行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及其权利的保护问题迫在眉睫。

在以上各章论述的基础上,本文第六章主要讨论了笔者关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制度的法律构想。我国对银行参与公司治理长期以来持消极态度,主要是担心银行对公司治理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参与公司内部治理可能导致银企相互勾结和包庇,从而引发难以控制的金融风险。但是通过前文对该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银行参与公司治理利大于弊。我们应该积极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允许商业银行持有公司股份成为首先需要实现的问题。当今社会实现混业经营不仅是保护银行利益的要求,而且是国家金融体制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其次,修改《公司法》,增加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条款,赋予银行参加董事会、监事会的权利,规定表决权信托制度和表决权代理制度,赋予银行股票代理控制权。再次,修改相关的《公司法》、《证券法》,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也是有必要的。其四,制定统一完善的《破产法》,建立以破产法为后盾的银行相机治理机制。最后,完善主办银行制度,提高银行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意识等也迫在眉睫。

虽然笔者层层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改革并不能一蹴而就。银行应该采取渐进的方式参与公司治理,走一条从“债权治理”到“股权治理”的道路。

纵观全文,笔者认为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之处:首先表现在选题方面,本文将“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问题研究”作为论题,既具有新颖性,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其次在研究思路方面,鉴于该论题的复杂性,笔者综合了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保证了论述的可信性和严谨性。

7.期刊论文李维安.曹廷求.Li Weian.Cao Tingqiu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研究-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不是公司治理理论在商业银行领域的简单套用,而是公司治理一般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商业银行在合约、产品和资本结构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诸多特殊性对银行治理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商业银行特殊性出发,既是研究银行治理问题的逻辑起点,也是进一步创新公司治理理论的根本所在.

8.学位论文刘玥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2008

金融机构的信息是一种公共品,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政府具有私人部门不具备的优势,这样政府可以提高银行信息的透明度,适度地进行监管。把握金融中介和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殊性是研究银行治理的关键,银行治理不仅将公司治理理论步入新的阶段,更重要的是强化了从公司治理视角探讨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倾向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和金融风险控制的内在要求也赋予了银行治理新的内涵,并因此对银行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融合公司治理和金融中介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建立广为接受的银行治理理论架构,是正处在新兴阶段的银行治理理论研究面临的主要课题.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不是公司治理理论在商业银行领域的简单套用,而是公司治理理论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商业银行在合约、产品和资本结构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诸多特殊性对银行治理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商业银行特殊性出发,既是研究银行治理问题的逻辑起点,也是进一步创新公司治理理论的根本所在。

1999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通过深入研究后做出了能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公司治理是指包括“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一系列的关系;公司治理决定了公司的组织结构,该结构决定公司的经营目标、以及达到目标和监测业绩的手段;良好的公司治理将为董事会和管理层追求目标提供适当的激励,以便符合公司和股东的利益,从而鼓励公司更有效地使用资源”。按照OECD制订的公司治理原则和我国制订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我国的公司制企业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出不懈地努力:第一,以保护股东的利益为基本目标;第二,平等对待各个股东

;第三,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利;第四,增加透明度,强化信息披露;第五,要规范董事义务和责任制度。近年来,公司治理模式呈现出明显的趋同现象:英美模式中的机构法人股东持股比例日益上升,对银行持有公司股票的限制也大为减少,股东“用手投票”机制进一步加强;同时,德日模式中的股权结构集中趋势开始放缓,银行对企业的控制逐步弱化,交叉持股的数额也不断减少,股东“用脚投票”的现象日益增加。

本文从银行业的行业特征出发,分析了银行特殊的负外部性和严格的行业管制、特殊的负债经营资本结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三个典型行业特征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探讨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和外部机制的特征,主要探讨了内部机制中的董事会和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以及外部治理机制中的外部要素市场竞争机制及债权人。

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一般企业的公司治理中,股东-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最主要的问题,但是由于行业特征的影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主要代理问题是股东与债权人、股东与监管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特别是股东-债权人的问题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中,由于监管对竞争和银行兼并的限制使得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缺乏竞争,并购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央行的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制度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使得债权人的监督动机消失,外部治理的作用非常有限,内部治理机制是其核心。在内部治理中,董事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金补偿式的低报酬-业绩敏感性管理层报酬补偿机制可能更为有效。银行管制和监管作为外部治理的替代机制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保护存款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作用。

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法人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更要加快完善进程。在对比剖析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台湾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期望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对我国大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有益借鉴的建议。第一,根据台湾公营银行民营化的经验和教训,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步伐,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推进产权结构的多元化。通过股权的合理配比,强化股权约束,增强内生权力的基础和刚性,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并在区分国家对经济命脉的直接控制权和最终控制权的基础上提出,逐步由国家绝对控股向相对控股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第二,借鉴台湾实施《金融控股法》经验,探讨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既是适应越来越明显的金融综合经营趋势,也符合国家金融管理高层的意愿。第三,建立相互制衡的制度柜架,包括建立完善的股东会制度,组建健康负责的董事会,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设置专门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决策等。同时,提出要正确处理好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党委会、工会之间的关系。第四,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包括员工持股计划及股票期权激励,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信息披露工作以增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透明度等内容。

9.学位论文陈小红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2006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成为全球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目前关于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成为全球性的焦点问题。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过后,银行从“治理者”的角色转变为“被治理者”角色,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公司治理一般理论在商业银行这一金融机构的主要应用。对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方面的研究有很多,而对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却缺乏研究,因此本文试图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本文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和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借鉴。然后,本文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为了证明该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五家上市商业银行共30个样本,进行公司治理水平与银行业绩的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CGI(公司治理综合指数)与银行业绩呈显著的正相关,这意味着,公司治理水平越高,银行业绩也越好。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本文构建的商业银行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最后,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改进的建议。

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进行评价,将有利于商业银行评估风险,并有效防范风险。公司治理质量的高低也是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的关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10.期刊论文石甬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一个文献综述-科技经济市场2006,""(10)

中国入世以后,逐步融入到一个更为开放的、全球化的金融体系中,良好的公司治理在改善银行风险管理,促进银行安全、健康、高效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核心重要性.正如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所说的那样:"建设真正的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包括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模式、增长方式、资产结构、财务结构、组织结构、内控管理及业务流程等诸多方面的改革.这将是一场彻底的革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引起了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极

引证文献(97条)

1.谭岐桐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基于案例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中国集体经济 2009(34)

2.唐柳.赵昌文.王军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治理机制及管理框架构建[期刊论文]-软科学 2009(4)

3.李汉光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期刊论文]-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9(1)

4.高俊山.李汉光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期刊论文]-现代管理科学 2009(1)

5.李洁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 2008(11)

6.张秀梅.王龙梅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期刊论文]-总裁 2008(10)

7.刘轶.许勇中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的比较评价[期刊论文]-金融论坛 2008(12)

8.罗胜.邱艾超基于公司治理系统论的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研究[期刊论文]-保险研究 2008(12)

9.李淼.王振杰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研究[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 2008(11)

10.罗韵轩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期刊论文]-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8(2)

11.孔建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博弈论的视角[期刊论文]-东岳论丛 2008(3)

12.杨群战略投资者参与银行治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拓展[期刊论文]-新金融 2008(3)

13.梁志爱.吴志远国有控股银行公司治理目标的分析[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 2008(2)

14.梁志爱.吴志远国有控股银行的委托代理问题分析[期刊论文]-现代商贸工业 2008(1)

15.黎婧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激励机制的思考[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 2007(9)

16.路宏丽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及其公司治理改革[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07(29)

17.夏万军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商业银行经理人激励机制研究[期刊论文]-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7(5)

18.贤成毅中国银行家市场特点及理论解释[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 2007(10)

19.童月红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及治理对策[期刊论文]-经济师 2007(9)

20.任荣.熊鹏德国全能银行公司治理的经验与启示[期刊论文]-现代管理科学 2007(8)

21.徐昶.刘小差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期刊论文]-新金融 2007(7)

22.李玲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期刊论文]-经济管理 2007(12)

23.虞群娥.徐锐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殊性探析[期刊论文]-上海金融 2007(2)

24.宋球红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 2007(3)

25.李伟关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思考[期刊论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5)

26.王红昕.冯宗宪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路径分析[期刊论文]-开发研究 2007(1)

27.李艳虹投资者保护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期刊论文]-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

28.丁忠明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期刊论文]-产业经济研究 2007(1)

29.何勇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契约分析[期刊论文]-云南社会科学 2006(5)

30.杨群.杨柳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研究[期刊论文]-新金融 2006(4)

31.姜宝军利益相关者董事会、外部监事会——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实选择[期刊论文]-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

32.李晓君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与借鉴[期刊论文]-潍坊学院学报 2006(3)

33.李晓君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再思考[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6(25)

34.武春梅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前沿 2006(9)

35.张兴华信托投资公司治理研究——兼评标准公司治理理论的适用性[期刊论文]-经济经纬 2006(6)

36.贤成毅.覃合国有银行产权非物质权能研究[期刊论文]-改革与战略 2006(7)

37.何巧利用于银行公司治理分析的框架和要素--兼论转轨中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期刊论文]-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3)

38.王兴业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发展趋势研究[期刊论文]-金融论坛 2006(12)

39.孙月静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财经问题研究 2006(3)

40.陈宁中国中小银行重组与发展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

41.肖丽华中国转型期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42.殷明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缺陷与优化设想[学位论文]硕士 2006

43.刘文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44.黄励岗我国小型商业银行制度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

45.李艳虹投资者保护、绩效与风险控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

46.于辰中国工商银行公司治理变革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47.巩师恩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48.陈莹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探讨[期刊论文]-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05(1)

49.彭洁信息不对称、严厉监管与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特殊性[期刊论文]-新金融 2005(8)

50.孙文祥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分析[期刊论文]-商业研究 2005(21)

51.李小君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研究[期刊论文]-商业研究 2005(2)

52.刘慧侠商业银行如何完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期刊论文]-商业时代 2005(14)

53.刘宏鹏商业银行集团治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期刊论文]-上海金融 2005(1)

54.王丽.章锦涛股权结构与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绩效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 2005(10)

55.李维安.曹廷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研究[期刊论文]-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

56.张绍岩.薛波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重构中的隐性契约[期刊论文]-南开经济研究 2005(2)

57.曹廷求.段玲玲治理机制、高管特征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以山东省为例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南开管理评论 2005(4)

58.赫国胜.张日新.葛海蛟人材流失与契约阻挠:对银行经理市场的分析[期刊论文]-科技和产业 2005(12)

59.曹凤鸣国有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的障碍分析与对策建议[期刊论文]-金融与经济 2005(11)

60.曹廷求.郑录军.段玲玲山东省银行类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比较[期刊论文]-金融研究 2005(10)

61.李红卫.冯新炜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指标设计研究[期刊论文]-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5(5)

62.王朝弟.朱贺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期刊论文]-济南金融 2005(6)

63.陈伟胜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期刊论文]-经济师 2005(10)

64.颜凌芳.侯杰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期刊论文]-经济师 2005(5)

65.邓智毅.宋永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研究[期刊论文]-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3)

66.李维安.曹廷求保险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改革[期刊论文]-保险研究 2005(4)

67.李晓君转轨时期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学位论文]硕士 2005

68.王黎明提升银川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69.孙艳芳基于效率分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71.习彪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基于产权结构的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5

72.张绍岩转轨时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73.赵细英完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74.王博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问题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75.尚宇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学位论文]硕士 2005

76.梁伟真公司治理视角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77.倪浩华中国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78.梁青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探讨[学位论文]硕士 2005

79.屈小博我国金融创新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80.杨晓妮超产权论与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重构[学位论文]硕士 2005

81.汪兰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82.童月红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83.刘海燕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84.柴中达.李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期刊论文]-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4(6)

85.张伟.曹洪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效率的探讨[期刊论文]-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4(2)

86.李维安.曹廷求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城市银行绩效--来自山东、河南两省的调查证据[期刊论文]-经济研究2004(12)

87.于东智商业银行治理:特殊性与改革着力点[期刊论文]-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2)

88.曹廷求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基于年报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改革 2004(6)

89.万静芳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和模式的创新[期刊论文]-金融论坛 2004(11)

90.曹幸仁.赵新杰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问题研究[期刊论文]-金融论坛 2004(1)

91.陈鹏金融业公司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

92.周雅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

93.赵海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94.陈雪松关于商业银行治理若干问题的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95.吴兰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

96.李辉富完善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调整资本结构[学位论文]硕士 2004

97.阎坤.杨元杰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与框架构建[期刊论文]-经济管理 2003(19)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b517552135.html,/Periodical_nkxb-zxsh200301006.aspx

授权使用:哈尔滨工程大学(hebgcdx),授权号:eefe1ea7-7f83-4f0e-81fb-9e340142e67c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0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