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论述

区域经济学-论述

区域经济学-论述
区域经济学-论述

七、论述

1.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的现状,谈谈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采取的对策?

答:中国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人口众多的资源大国,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对中国本身,而且对全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物品种繁多,资源类型丰富,其绝对量在世界各项资源中名列前茅。但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却日益加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基数,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取向负荷极限;二是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三是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四是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

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预定目标,必须有完善的政策措施与之配套。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包括:一是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二是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评价体系;三是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四是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

资源合理利用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答: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城市化具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是高消费群体集聚的所在。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消费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消费的居民群体,因此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越来越多的国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实惠的过程,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而后者正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因此城市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发展城市的问题,更不能狭隘的理解为只发展小城镇或者只发展大城市的问题。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于大部门国民从事着先进的产业活动,有着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告别自给自足,摆脱小富即安,追求文明进步,崇尚开拓进取。社会将建立起根本区别于农业社会的城市社会新秩序,社会化、商品化、规范化、法制化将是城市社会秩序的基本特征。人们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自由地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自律、自尊、自强成为社会风尚。这是现代文明的灵魂,是城市社会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城市化绝不仅仅是乡村人口进入城市,而是乡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乡村人口城市化与经济现代化、城市结构现代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共同构成城市化的丰富内涵。如果说乡村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量的增加的过程,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那么,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则是城市化进程中质的提高的过程,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3.论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预定目标,必须有完善的政策措施与之配套。

(1)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

国家、省、地、县逐级建立资源开发规划,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的宗旨,协调各级区域间的关系,真正划清各级政府在开发资源方面的权力界限。资源开发规划应当是详细的、科学的、涵盖面很广的规划,地资源开发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2)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

我们所研究的资源价格,应当是未经人类劳动触动过的、原始的资源价格,资源的勘探费用和资源产品的价格。任何人开采资源,都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

(3)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

资源政策包括资源—环境政策、区域—资源政策和产业—资源政策。也就是如何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发展等关系,做到政策上配套,行政上保证。

(4)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

中国的资源法律法规已经相对完善。进一步完善资源法律的实施细则,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加强执法的力度,是今后的重要任务。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有法律来保证,才能最有效地防止对资源的破坏。当经济发展的进程碰到转折点时,我们总会发现发展进程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应当通过不懈的努力去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消除一切障碍。

资源合理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解决好这个核心问题,可持续发展计划将会顺利得到实施。没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经济稳定增长;没有资源的永续利用,就没有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的发展。

4.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答: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的经过6个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时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对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低。

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这一阶段区域开始走上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市场逐步扩大,投资环境得到改善。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利用区域内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的竞争能力。

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一阶段的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对资金需求量大,同时工业劳动力占主体,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市场稳步扩张,投资领域宽广,选择余地大。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阶段。

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该阶段主要特征是在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水平发展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

第五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平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职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变性,追求个性。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用知识和职能来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其投资领域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服务业,多样化是其基本特征。

5.请联系实际,谈谈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一)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

地区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

地区经济增长的目标,必须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应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相衔接。

1、制定经济增长的目标

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当中,总量目标和速度目标,是地方政府最关心的两个方面。地区经济发展总量目标,是一个地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是地区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体现。

2、为实现目标而采用的手段

地方政府要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必须制定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运用自己掌握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1)通过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具体规划。

(2)通过政府财政手段的使用,协调地区内的区域、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3)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引导地区企业的发展方向,以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的目的。

(4)通过对地方政府所拥有的各种经济手段的使用,平等地区关系,促进区内落后地方的发展。

(二)开发自然资源

通过开发自然资源,达到发挥地区优势的目的,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在这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1、各级政府对自然资源的客观配置

公共的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国家的具体体现,就是政府。政府拥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配置和管理权,是政府承担国家经济建设职责的具体体现。

2、政府对自然资源配置的分析管理。

(1)国家直接开发的自然资源;(2)地方开发的自然资源;(3)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在资源开发上的关系。

(三)完善经济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经济职能。所谓市场体制,一方面是完善的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是畅通的流通渠道。

1、市场体系的建议和管理;

2、生产要素的组织和流通(四)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地方政府调节经济活动,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并通过职能部门贯彻这些命令,达到管理经济活动的目的。

1、行政手段调节的特点。

(1)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具的直接性;(2)行政手段的调节,具有相对规范性;(3)行政手段的调节,具有有序性;2行政调节经济的主要部门。

第一类是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第二类是指导并管理非国有资产的部门;第三类是综合的或专业性的指导和管理部门。3、行政调节经济活动的范围。

(1)社会基础产业;(2)国有企业;(3)资源产业。

(五)做好扶贫工作

地方政府的扶贫政策,可以从多个方面来体现,因此,脱贫的途径也很多。

第一,正确使用扶贫金;第二,资助贫困地区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第三,正确分配地方政府的行政性和生活性支出,以此来促进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第四,有计划地组织移民。

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有哪些?

答: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的特点是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发展农业、矿业产品的出口,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属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就是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战略。是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应付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现代工业的一种内向型战略。进口替代有两种形式:一是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二是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出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主要含义是发展面向出口的产品,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农矿产品的出口,并利用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以廉价的产品打开国际市场。

工业赶超战略;工业赶超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一个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要想在短期内赶上先进国家,就必须大规模发展工业,以工业的快速增长来促进其他产业的增长,实现国家社会的跃进。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是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以经济发展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

7.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包括哪些具体政策?

答: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综合协调的单项政策共同组成,构成为一个体系:

(一)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政策

(1)把各个区域的发展纳入全国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力。(2)协调区域与区域之间、增长极与非增长极之间的关系。(3)确定各个区域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防止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化。

(二)区域经济补偿政策

区域经济补偿政策,主要指财政资金在政府间的再分配,即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一种重要的援助手段,对于欠发达地区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缩小与发达区域的差距意义重大。

(三)区域产业政策

(1)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规范、调节区域的投资政策。(2)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建立起富有区域特色、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群,优先选择发展协调的产业部门,尤其要重点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3)区域产业政策应该实现区域间的合理分工,最大限度地获取分工利益,从而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四)公共投资政策

(1)加强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与综合协调。(2)改革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8.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答:(一)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

(1)人口增长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定数量的人口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另一方面,人口增长过快,势必影响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由此引发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等,进而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2)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等,但最重要的还是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大趋势,我国已经迅速地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它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是不利的。从宏观上看,主要增加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成本,从而相应地减少了储蓄和投资;从微观上看,“四二一”家庭的代际结构,增加了年轻人的经济负担,对于以家庭为养老单位的传统来说,发出了严峻的挑战。(3)人口素质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首先,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人口素质影响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资源的稀缺性主要指自然资源而言。自然资源又可分为非再生性、可再生性和恒定性资源三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外延将不断扩大,然而,传统的自然资源“无价观”,使我们的经济评价失真,更严重的是造成资源利用的浪费、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降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应特别注重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1、建立资源价值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形成资源产业,以专门从事资源发展;同时要对资源合理评价并严格执行;最重要的是形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价格体系、市场体系和生活方式。

2、保持区域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就是要根据地区资源结构优势,确定主要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区;保持资源结构的开放性与产业结构动态性的协调一致;保持资源潜在结构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协调一致。

3、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包括确立相应的产业群体和产业规模,建立节地、节水型的工业生产体系,节省运力的交通运输体系,适度消费、勤俭节约型的生活服务体系,并进一步调整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把更多的资源、空间吸引到社会、经济循环系统中来。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

1、区域发展中的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生产终端的问题,在整个生产过程及其前后的各个环节都有产生环境问题的可能,有时其他环节对环境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生产过程本身,因此,环境保护不仅要注重对污染物的“末端”加以控制和处理,而且要对污染物进行“全程”控制和预防。所以,我们不仅要贯彻“污染者付费”原则即征收“庇古税”,而且要推行清洁生产,包括使用清洁的能源、清洁的原料资源,采取清洁的生产过程,生产清洁的产品。

2、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包括认真做好规划、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开展环境和资源核算以及以消费为导向,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9.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你认为我国应建立何种城镇发展方针。

答:我国现行的城市化发展方针是在198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明确规定的,该法第四条指出:“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格局”。该方针具有以下四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第一,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第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别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第三,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第四,“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不具诗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知识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

针对上述分析,以城市的规模结构为核心内容的城市发展方针应该是:“提高、完善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促进建制镇的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其内涵是:大城市在适当增加数量的同时,重在发展质量的提高,中小城市还需要大量增加,建制镇要减少数量,促进集中,城市化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城乡一体化。

10.如何实现区域交易成本最小化?

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是制度安排合理化的最终体现。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1、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区域垄断与及垄断竞争,是造成交易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要降低交易成本,必须打破区域的封锁和狭隘的地方主义。

2、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根据内部化理论,单个企业面对区域市场会导致区域交易成本的增加,区域集团的形成可以协调企业和利益,许多交易费用则用内部化的方法解决,区域集团的形成将降低区域总体的交易费用。

3、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地方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是从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参与地区的经济活动。但政府行为不一定都是理智的,所以公共利益最大化并不意味着也能带来效益的最大化。所以,为了促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必须使政府所主导的公营部门与区域内的私营相结合,一致营造公用事业的最佳规模,以达成最小的成本实现。

11.试分析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

答:第一,区域开发有明确的开放主体,改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一旦开发主体不存在了,该开发活动也就不能继续,或者只能由另一个主题来执行;区域经济发展则是一个有很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持续不断的客观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主体都难以完全主宰发展的过程,单一主体消亡了,发展的过程仍然在继续。第二,区域开发是对未被利用的、或未被充分有效利用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或者进行更为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而发展可以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第三,区域开发具有时效性,任何区域经济开发活动都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进行,各个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区域开发共同组成区域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区域开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2.试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及其重要作用。

答: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1)地区形象塑造是建立地区意识的需要。地区意识是一个地区长期形成的、存在于公众心理当中的一种地区特征,充分表现于对地区的热爱和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渴望。地区意识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它更着重于塑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民族精神。一个地区的城市建设是否够现代化的气派,有无众多的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有无令人眼花缭乱的霓虹灯和数不尽的购物中心,所有这些,并不是一个地区形象好坏的决定性因素。相比之下,城市管理是否上轨道、上档次、城市绿化和环境卫生是否搞得好,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是否良好等等,倒更应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反响。

(2)地区形象塑造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一个地区的形象是一个客观实在。一个地区的良好形象的确立,带有一定的脆弱性,就是说,费了很大功夫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容易发生因为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而大受损害的情况。但当一个地区、一个城镇,长年坚持、常抓不懈地进行地区形象的塑造,则可以极大的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一个地区通过形象塑造,提高知名度,可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吸引外部资金来此地投资。如果放松了对地区形象的重视,就可能使假冒伪劣产品盛行本地,结果使得企业界人士在很长的时间里难以走出阴影,同时,地区的外商投资、外贸水平急剧下降,本地外商投资环境受到很恶劣的影响。

(3)地区形象塑造是扩大地区知名度的需要。地区形象必须得到外部公众的认同。地区形象实际上是地区本身的广告,地区形象宣传的语言就是广告词。地区形象设计得好,知名度就扩大得快,外界对本地的了解程度就高,对本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也就大。所以,地区形象的策划,对地区本身在全国地位的提高,名气的增加都有很大影响。

13.试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功能和地位。

答:(一)地区形象塑造的功能

地区形象是地区特色的集中体现,对地区发展能产生巨大的作用。下面,来看一下地区形象塑造的一般功能,即普遍意义上的作用(1)塑造良好的地区形象,有效地提高地区的知名度,扩大地区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

良好的、较高的地区知名度,是地区在全国地位的集中体现。扩大知名度的方法很多,其中进行地区形象设计,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地区良好形象的建立和发展可以起到招揽人才、引进资金、吸引游人的作用。特别是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区的知名度对地区在国际大市场上的活动,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塑造良好的地区形象,增强地区的内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良好的地区形象,能够大大增强区域的内聚力。区内公众对本区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产生对区域的热爱和自豪感,产生在本区域生活的自豪感、荣誉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地区的经济建设中来,拿出全部力量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同样,良好的地区形象,能够增强区外公众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首先是对区外公众的一种感情上的吸引,然后通过精神和物质的转化,形成对区外物质流动吸引,最后转变成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力量。地区的吸引力强,说明地区的经济活跃,发展的机会多,未来的前途广阔。增强地区的辐射力,是地区经济扩展的必然。地区要发展,地区的经济规模必然不断扩大,通过吸引周围地区,增强自己的经济中心的作用,是塑造良好地区形象的重要途径。地区的辐射力大,覆盖的范围就打,自己发展的余地也就越大;反之亦然。(3)塑造良好的地区形象,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地区形象是地区投资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地区的法律法规、优惠政策等同样重要。在目前各地区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地区形象的好坏,对吸引资金,特别是吸引外资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地区形象塑造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则中的地位

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地区发展战略为基础。但是,它可以反过来对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及其执行的全过程,施加巨大的多方面的影响,具有整合、检验与完善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功能。

地区形象塑造与发展战略、规划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地区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形象塑造又有自己的特点,有更多的对外宣传的特征。形象塑造与发展战略、规划的任务、功能和实现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发展规划制定地区在某一时期内要实现的目标,提出相应的政策、要求、办法、措施。规划一经制定,上上下下就要一起努力去实现既定目标。形象塑造的侧重点不在提出一系列指标,而以发展规划为依据,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状况为基础,突出本地区的特点和个性,塑造出引人注目的形象,着眼于形象效应,即注重人们接受这一形象后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换句话说,就是着眼于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形象效应表现为对内产生凝聚力,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对外产生吸引力,提高知名度,吸引人才和资金,最终目标是推动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把形象塑造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来统一策划,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发展战略制定的目的在于实施战略、发展经济,发展

战略实施的步骤和政策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形象设计往往成为实施战略的政策措施的一部分。通过形象设计和宣传,扩大发展战略的影响,形成人们对发展目标的归心感和奋斗的责任心,同时通过规划的实施使战略一步步落到实处,地区的形象也会越来越鲜明,越来越高大。

14.试述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

答:(1)调节资源配置: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各地区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是表现其对资源的所有权,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则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效益。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是使这两种配置结合起来,达到最优化。①调节区域资源结合的形式;②调节区域资源配置的数量比例;

(2)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对区域要素流动的推动作用。由于和区域的各种生产要素分布丰富程序有不尽相同的作用,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在于改变过去那种生产要素静止不动的状况,使之流动起来,通过流动,各区域输出多余的要素,输入缺少的要素,使区域经济发展获得新的活力。①劳动力的区际流动;②资本的区际流动;③技术的区际流动;

(3)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通过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达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政府的重要职能。(4)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经济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5)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前的前提,是增加投入。在国家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的投入也应相应增加,同时鼓励企业增加投入。各级政府的投入,主要应用于改善条件,增加设备,以及改善生活环境。企业的投入侧重于对教育、科研经费的补充。加强对文教设施的投入,不可能全靠政府,社会办高等教育是发展的方向。教育管理机构应当是管理、监督,并普及初中教育,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使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教育部门来;这一切都有赖于区域经济政策的合理安排。

15.试述我国新一轮的地区市场格局和贸易冲突的原因及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

第一,市场条件下地区间的利益冲突加剧。第二,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利益的代表,往往通过非经济手段干预市场,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多地受政府行为的控制。第三,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倒置。

基本思路是:第一,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是消除地方政府贸易壁垒的重要途径。如果说法律法规是规定地方政府行为合理化边界的话,那么规范政府职能则是釜底抽薪,能够从根本上淡化甚至消除政府设置贸易壁垒的行为动因。

第二,制定“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法”及“区际关系法”,严格限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及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加强司法,严格执行,使地区政府在处理区际关系时有法可依,不至于出格。

第三,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培育全国统一市场。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要求。要优化全国的贸易格局,不仅要建立与完善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还需要完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等。

第四,培育一批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市场经济国家,工业化与规模经营犹如双胞胎,同时降生,同时成长。缺乏规模经营,就不可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企业。缺乏富有效益和活力的企业,工业化将成为空谈。但是在当前的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化与弱小的企业并存。从微观主体看,中国的企业普遍缺乏规模,缺乏效益,缺乏国际竞争力。

16.说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答: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区域经济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各地区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引入市场机制。从此,区域经济的地区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变化。

(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

随着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指令性计划逐步减少,地区作为区域发展的主体,在竞争中运用市场机制,以市场调节来配置资源。在此过程中各地区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活力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在吸引外资时更多地考虑了内地的需要,尽可能把外资引向内地;国家也给予内地省区更多的自主权,使它们能够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特别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条件,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

17.为什么说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答:(1)知识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的经济,它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有别于劳动力经济发展阶段和自然资源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时期。在知识经济时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充分有效利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2)在知识经济时期,人是知识、经济动作的核心与目的,同时人又是知识经济化的直接创造者,因此,人在知识经济化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是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焦点。

(3)作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化举足轻重的加速动力,对于知识经济化起着动力加速的作用,由于人的需求,人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画相辅相成,因此,人类社会、人类群体与知识经济化相互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互动关系。

(4)人在知识经济的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不仅是知识经济化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经济化的创造者,人不仅是知识经济化的中介和凝聚,更是知识经济化发展的无穷动力。人在经济中,不仅迅猛的创造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还迅速地创造人自身。人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的第一推动。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 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 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 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 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是什么? 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 如何表述? 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 型? 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 变化? 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 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 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 表述的? 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 特点? 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 易是如何实现的? 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 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 域贸易利益? 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 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 的? 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 态贸易利益? 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 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 易条件? 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 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 中国的运用。 50.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 51.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 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5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 域经济发展? 53.如何认识新要素学说?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培育新要 素? 54.工贸合作对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如何体现 的?如何评价这种作用? 55.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 障碍是什么? 56.如何正确认识旅游业与劳务 输出的关系? 57.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 地区发展? 58.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中国 城市设置的特点与问题是什么? 59.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5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59.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轨迹与特 征。 59.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 析。 59.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 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60.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6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 什么特点? 62.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 针? 63.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 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 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 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 绩效? 65.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什么? 66.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 务”? 67.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 标准? 68.简述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 征。 69.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关系。 70.对中外基础设施的规模、结 构进行比较分析。 71.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 源弹性系数,并解释其曲线。 72.论述三峡建设对中国能源现 代化的意义 73.论述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 点及发展趋势。 74.如何确定区域发展重心? 75.中国区域重心的演变轨迹是 什么?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76.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 77.阐述并解释中国核心区与外 围区变化的基本格局 78.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功能和 作用? 79.请分析并评价中国现阶段经 济区划的方案。 80.为什么要制订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8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 义是什么? 8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 表见在什么地方? 8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类模 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地区? 84.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哪类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 85.区域定位在区域发展战略的 制定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8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 系包括哪几个主要类型? 87.区域产业结构与重点产业是 什么关系? 88.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 哪些? 89.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 础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90.如何理解“超国家层面的区 域经济政策”? 91.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92.各类区域经济政策之间有哪 些联系? 9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中的区域 产业的投资政策。 9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质 的规定性? 95.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区域经 济发展的哪些方面? 96.如何估量地方政府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97.你对目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 理论的争论有什么看法? 98.什么是地区投资环境?它由 哪些要素组成? 100.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 容?、 101.地区的文化、政治和法律环 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什么作 用? 10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有哪些 方法? 103.什么是地区形象?为什么 要塑造地区形象? 104.塑造地区形象要遵守哪些 形象? 105.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有什 么作用? 106.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 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 好的历史机遇? 107.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 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 108.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 趋势是什么? 109.举例说明区域经济理论对 产业选择的作用。 110.请列举出区域经济学未来 主要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 么?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 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 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 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 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 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 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 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 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 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 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 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 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 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 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 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 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 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 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 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 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 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 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 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 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 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 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 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 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 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 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 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 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 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 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 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 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延边大学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讲解

延边大学2015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重点 第五章总部经济 1、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诠释 (1)区域经济的层面: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是区域; (2)城市经济的层面:区域中心城市是主体; (3)总部经济的层面:总部是指在企业系统中独立于生产环节但对其具有指挥和控制权的决策机构; (4)微观经济的层面: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将总部从运营系统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并且总部与生产环节发生了空间上的分离。 2、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有三个层级: (1)一级指标层按照城市总部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条件设计,由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构成; (2)二级指标主要是表现一级指标所蕴涵的细分领域; (3)三级指标是衡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 3、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1)向心城市化:影响因素:工业化和人口增长 特征:城市中心区域形成和发展,由外围的落后地区向中心移民。 (2)城市郊区化:影响因素: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规模不经济,工业结构的改变,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城郊基础设施的建设。 特征:中心城市进一步发展,出现市郊区,向中心城市移民的速 度减慢,城市拥挤,出现分散化趋势。 (3)逆城市化:影响因素:通信条件改善,工业结构继续变化 特征:内城区衰落,出现新的城镇 (4)再城市化:影响因素: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推动新的信息革命特征:新的城市体系与格局形成 第六章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理论 1、经济发展的梯度概念 (1)杜能的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历多个梯度最终变成荒野的过程。 (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区位。 (3)现代生产布局研究中,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2、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 (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2)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

区域经济学

一、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主要分支,也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科技工业园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创新机制及其模式、科技工业园区的辐射与扩展功能及其相应的理论都应纳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几种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的。这种观点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经济学家长期视而不见的空间维 第二种观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 第三种观点是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域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第四种观点: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主要任务 考察决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进而描述、阐明和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趋势,揭示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和经济主体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 二、所谓区位,即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在经济空间系统中,区位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技术约束,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区位更多地强调由空间位置所标志的经济利益差别。 在区域经济学中,为了具体说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问题,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离自然资源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 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 (1)地区性投入:具体是指存在于某一区位、难以从他出移入的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 (2)地区性需求:该区位上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 (3)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 (4)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情况 区域分为三类 (1)均质区域,即某一区域内各变量的一致性最大,而区际分异也最大 (2)极化区域,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的异质连续地域,其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域增长极(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带动单位)的相互关联而相互依存 (3)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他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创造,是政府计划、政策的实施地区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 1-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配第 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 1 / 14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 A建筑业B农业C采掘业D商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 C 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 B C )。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资料讲解

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张雪丽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我初步的了解到了区域经济学学科知识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一体化,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若干重点问题,国土开发与空间布局等内容。 之所以学习区域经济学,是因为我想用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地方经济,学会观察到一些新情况,推断出一些新结论,能够对自己的科研学术有所帮助。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通过学习,认识到:(1)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3)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结合当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国家或地区层面很需要搞区域平衡。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这三个经济极有望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带城市群。可中国太大人太多,而这三个又集中在东部沿海,造成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很不平衡。中西部落后太多。全中国有13亿人口,东部沿海4个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港澳台)东北1个亿,中部4个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4个亿(西北部分: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青海,西南部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东部比较发达,转入重工化阶段,需要做的是产业升级和城乡统筹);东北是老工业基地,需要的是提升技术,重焕活力。对比之下中西部(除西藏、青海限制开发外)需要要做不仅是提高工业化程度,还有城乡统筹解决二元问题,重工化也得齐头并进。按照工业发展规律,那就得按照规模经济来抓,产业集群,抓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区域内配套,区域外比较优势分工,不过话又说回来,中西部各区域之间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地理位置而已。因为中西部没有面向海外的地理优势(除广西外),不能以外贸为动力,但是可以承接东部沿海中间产品的产业分工,也就是给沿海出口做配套,不过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业估计不太合适。中西部虽然基础还是有,但是不可能只靠本区域的力量,必须引进外部资金技术才能跨越发展,那就有对待国内资本和外资的问题了,得由国家层面干预,不然地方政府会比较短视。除要服从全国的布局外,一些产业还是以满足本区域为主。因为产业布局地域分散,但可以资本集中也不会造成太盲目的竞争。特别是一些需要高度集中的产业,但是生产是可以分散的,用于满足本地市场。 造成我国各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是导致我国各经济区域差距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四大经济区域资本市场

区域经济学简答题

简答与论述: 1、试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答;1.目标驱动机制。产业区位选择机制所含的内容,包括其对产业布局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面。从其约束作用看,关键是对布局目标的约束。2.利益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3.宏观调控机制。产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控制投资的规模与方向。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财政税收等手段。宏观调控机制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从宏观上为产业部门选择最适宜发展的地域,同时为地区选择最需要的产业部门。4.市场调控机制。市场机制的特点首先是由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所决定的。 2、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答: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2.进口替代战略3.出口替代战略4.工业赶超战略5.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答: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的到迅速提高,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缺少农村生产的GDP和城市生产的GDP的分类统计数据,从数量上精确地研究城市化这一重大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困难的。考虑到低效率的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农村,高效率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化过程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化的过程是同步的,或者可以说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将研究城市化过程对经济增长贡献问题,转化为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 经济增长,是从业人员增加和总体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由于每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了便于区别,这里称生产效率)和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提高总体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1978年到2008年,窝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从17.3%提高到了27.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2.2%提高到33.2%。由于生产方式、装备水平等方面的重大差别,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着重大差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中,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第一贡献者,三分之二的经济增长来源于三次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由于科技进步、全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市场化的作用,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高,1990—2008年生产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1978——1990年1.7倍多。可以认为科技进步确确实实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量。从业人数增加是1978——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贡献者。但是,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迅速下降到第三位。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结构变动,1978——2008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5%。从其变动情况看,有下降的趋势,由1978——1990年的14.4%下降到1990——2008年的11.3%。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版本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 ----------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 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 3、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5、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7、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 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3、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三、简答题 2.简述增长极形成的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