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超声引导下的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超声引导下的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临床效果观察

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应用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将50例经临床确诊的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患者纳入本次选择范围,对全部患者保妥适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观察和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用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疗效维持时间较长,经过治疗后全部患者肌张力均获得显著下降,生活自理能力获得明显提高。结论将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应用于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中能够使患者病情获得改善,同时配合功能锻炼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痉挛患者的肌肉张力,继而改善患者功能。 标签:A型肉毒毒素;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临床治疗效果 作为具有较强毒力的细菌外毒素,肉毒杆菌毒素能够使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获得有效抑制,从而取得肌肉松弛性麻痹效果,肌张力障碍性疾病中应用A 型肉毒毒素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特就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应用A 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选择于2011年7月~2012年9月在我院行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治疗的50例患者,31例脑梗死患者,19例脑出血患者,所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患者肢体张力有明显增高。患者年龄43~72周岁,平均年龄(56.7±3.2)岁,病程3个月~1年,共31例男性,19例女性。罹患运动神经元病、Lamber-Eaton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存在严重糖尿病、肾病和肝病的患者,有哮喘史、过敏反应史或者孕期、妊娠期患者以及注射部位出现感染和近期内应用过吗啡、奎宁等会对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造成不良硬影响药物的患者均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 1.2方法对全部患者行保妥适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100U/支[1]。不得与其他肉毒梭菌速度制剂护患药物应用剂量,通过滴定法确定应用剂量。使用1ml 注射器生理盐水稀释100UA型肉毒毒素,稀释过程中需要应用注射器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生理盐水,尽量放慢速度避免产生气泡,为了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不得应用放置时间超过4h的溶液。根据痉挛程度、受累靶肌的多少和大小决定药物应用剂量,总计量不超过600U,注射稀释液时需要保证无菌性。根据患者指、腕、上肢肘关节屈曲痉挛需要选择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拇对掌肌、拇收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肱肌、肱桡肌以及肱二头肌等,若患者踝关节背屈困难或者踝内翻则选择小腿三头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足外翻加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拇趾过伸加选拇长伸肌等。对于表浅大块的肌肉可采用徒手定位注射技术,目前常采用”反向牵拉指压法”,而深部精细复杂的肌肉则需要电刺激定位注射技术。若腓肠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等存在较高持续肌张力则需要对上述肌肉行4~6点注射治疗,其他肌肉则减少注射点位,通常为2个点,注射单位为15U,行注射治疗时应避免将药物注入血管中。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

苏省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管理规范

苏省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为规范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开展该项技术进行审核的依据,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此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肉毒毒素注射技术是指应用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的A型肉毒毒素,通过向3岁以上患者的特定部位注射肉毒毒素改变局部肌肉收缩状态以达到治疗肌张力障碍及痉挛等相关疾病的诊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肉毒毒素注射技术必须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 (二)二级乙等及以上综合医院或康复专科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内科或康复医学科诊疗科目,有重症监护病房。 (三)每年可完成肉毒毒素注射技术30例以上,开展该项技术的科室床位不少于20张。近三年无与该项技术临床应用相关负主要责任的医疗事故或不良事件记录。 (四)医院设有由医学、法学、伦理学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临床应用伦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健全、审查规范。 (五)有符合要求的单独治疗室 1、有移动或固定紫外线消毒设备。 2、能够进行心、肺、脑复苏抢救,有氧气通道、麻醉机、

除颤仪、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配有必备的抢救药品。 (七)其他辅助科室和设备 1、检验科:能够满足常规的化验检查,包括三大常规、生化(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等。 2、肌电图室:能够进行常规肌电图检查。 (八)有至少2名具有肉毒毒素注射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并均具有主治医师或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有经过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神经内科及康复科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与开展本技术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实施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的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或康复医学专业,第一执业地点为申请单位。 2、有5年以上神经内科或康复医学科临床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或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近3年作为术者完成肉毒毒素注射技术30例以上。 4、经过省级或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肉毒毒素注射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5、每个医疗机构开展该项技术的医师不少于2名。 (二)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经过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借鉴参照)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肉毒素注射以及外科手术。虽然微血管减压是目前有望彻底治愈面肌痉挛的方法,但是术后无效、复发以及面瘫、听力障碍等并发症仍然是困扰医师和病人的难题。自2012 年起,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先后多次召集80 余位神经外科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以规范和指导面肌痉挛治疗的临床实践,提高我国治疗面肌痉挛的整体水平。 一、概述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面肌痉挛包括典型面肌痉挛和非典型面肌痉挛两种,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而非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临床上非典型面肌痉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典型面

肌痉挛。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但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面肌痉挛虽然大多位于一侧,但双侧面肌痉挛也并非罕见。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诊断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病人需要借助辅助检查予以明确,包括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卡马西平治疗试验。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和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或称为侧方扩散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检测。在面肌痉挛病人中,EMG 可记录到一种高频率的自发电位(最高每秒可达150 次),AMR 是面肌痉挛特有的异常肌电反应,AMR阳性支持面肌痉挛诊断。影像学检查包括CT 和MRI,用以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另外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还有助于了解面神经周围的血管分布。面肌痉挛病人在疾病的开始阶段一般都对卡马西平治疗有效(少部分病人可出现无效),因此,卡马西平治疗试验有助于诊断。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面肌抽搐的临床分析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面肌抽搐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15T10:57:16.047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李平陈方 [导读] 面肌抽搐在临床上又可称之为面肌痉挛或者半侧颜面痉挛,属于阵发性的半侧面肌不自主痉挛抽搐 李平陈方(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宜春 336000) 【摘要】目的:对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面肌抽搐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01例面肌抽搐患者采取局部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观察治疗效果,并比较治疗前后的病情分级。定期随访。结果: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100%,注射后3日内起效,疗效维持时间均可达到三个月以上,不良反应程度均较为轻微,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面肌抽搐采用局部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适宜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面肌抽搐;面肌痉挛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6-0146-01 面肌抽搐在临床上又可称之为面肌痉挛或者半侧颜面痉挛,属于阵发性的半侧面肌不自主痉挛抽搐[1]。类似于其它肌张力障碍疾病,面肌抽搐自行缓解的可能性不大,且病程较长,很容易给患者带来身心上的痛苦[2]。 本文将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01例面肌抽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面肌抽搐的临床治疗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101例面肌抽搐患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49例,年龄在30~69岁之间,平均年龄49.6岁;病程在一年以下者21例,一年以上三年以下者45例,三年以上十年以下者33例,十年以上者2例,平均病程3.40年;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所有患者中偏侧面肌痉挛者98例,双侧面肌痉挛者3例,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者4例。所有患者均曾求助于药物或针灸治疗,无效。 1.2 痉挛强度分级 0级:无痉挛;Ⅰ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Ⅱ级:轻度,眼睑面肌轻微颤动,并无功能障碍;Ⅲ级:中度,痉挛明显,并有轻微功能障碍;Ⅳ级:重度,严重痉挛及功能障碍。本组101例患者中达到Ⅱ级者16例,Ⅲ级者48例,Ⅳ级者37例。经治疗后痉挛强度由Ⅱ~Ⅳ级降为0级者属于完全缓解;由Ⅱ~Ⅳ级降为Ⅰ~Ⅱ级者属于明显缓解;由Ⅳ级降为Ⅲ级者属于部分缓解。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治疗前所有患者均需进行常规指标检查,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可进行治疗,治疗期间无须任何其它药物的辅助。治疗时采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治疗用A型肉毒毒素,用生理盐水将其配成2.5u/0.1ml的注射液,对抽搐肌肉进行局部注射。稀释时要注意保持缓慢、轻柔的动作,避免直接快速将生理盐水推至毒素表面,以免破坏毒素,使其丧失疗效。注射位点的选择以及剂量的大小应根据肌肉状况、抽搐强度和反应而定,可采取多点注射的方法,在眼睑周围肌相应位置进行皮下注射,口颌肌相应位置肌肉注射。 2.2 疗效评估治疗前后进行面肌检查以确定痉挛强度。注射后第一个月内应保持每周检查一次,随后每个月进行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一次,并及时建立随访记录。 3 结果 3.1 疗效状况治疗结束后及时随访,疗效状况如表1所示,总有效率达到100%。 3.2 起效及疗效维持时间所有患者均在3日内起效,且疗效维持时间均在三个月以上。如表2 所示。接受重复注射治疗者共计10例,疗效未见下降。 表1 疗效状况分布表(例) 4 讨论 面肌抽搐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局部肌张力障碍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呈阵发性不规则抽搐,其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朗[3]。传统的药物以及中医治疗方法效果甚微。近些年来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疗法已经被证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副作用低[4]。笔者认为,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抽搐,能否准确定位、选择合适注射剂量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所在。在定位方面,为方便按抽搐部位准确定点注射,治疗前需要诱发面肌痉挛;在剂量选择方面,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各人情况的不同确定个体化的治疗剂量。总之,通过本文的数据显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面肌抽搐有疗效确切、起效快、疗效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轻微以及发生率

肉毒毒素操作规则

肉毒素注射诊疗及操作常规 一. 适应症与并发症: 适应症: 主要是30-35岁以下女性的早期皱纹,特别是面上半部的额纹、眉间纹、鱼尾纹,也可用于鼻背纹、下颏纹、颈阔肌纹及良性咬肌肥大。临床也有用于腋臭或腋部多汗症的治疗,剂量约1-1.5u/kg,有效率约70%,维持时间约6-8月。 禁忌症: 1 精神不太正常,自控能力差的病人; 2 因工作需要,面部表情肌必须频繁活动的人(如演员等); 3 患有运动神经元病或肌肉系统病的人(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Lambert-Eaton 综合征、上睑下垂等); 4 过敏体质者或对毒素或人血白蛋白过敏的人; 5 两周内曾使用与毒素代谢有影响或易致出血、水肿药物的人(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青霉胺、奎宁、吗啡、钙拮抗剂、阿司匹林、激素等),这些药物会提高毒素的毒性; 6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因为毒素对她们属于Ⅲ类药; 7 发烧、急性传染病、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结缔组织病、活动性肺结核、血液病及12岁以下儿童。 8 非常瘦弱的病人不能用:因肌肉太薄,注射后容易弥散到周围肌肉,容易发生副作用。 二. A型肉毒毒素的溶解方法: 1 从冰箱中取出后,在室温下放置一定时间。一般放置10-15分钟,使之与室温接近,易于溶化。 2 用注射用生理盐水根据所需浓度进行配制,一般是2-4毫升注射用生理盐水溶解A型肉毒毒素100U。 3 溶化时,应将注射器针头贴在瓶内壁,缓慢推入注射用生理盐水使干粉状药物全部溶解,不可用力过猛;在溶化过程中,避免反复抽吸、减少震荡及泡沫形成,泡沫形成可使A 型肉毒毒素蛋白变性,影响药物的效价。 4 配制好的A型肉毒毒素溶液应立即使用,在2-8度冰箱中保存,需4小时以内用完。Gartland和Hoffman用小鼠LD50测定法证明,释稀的毒素在6小时内毒力无明显下降,但12小时后下降43.9%,若在释稀后立即冷冻,1或2周后仍有将近70%的效价损失,这是由冻-溶过程造成的。 三. A型肉毒毒素的注射方法: 1眉间纹: 眉间纹是由皱眉肌(起于眉弓内侧、止于眉部皮肤)、降眉肌(起于鼻上皮肤、止于前额皮肤)、眼轮匝肌内侧和额肌下侧缘共同作用产生的,定点时要兼顾协同肌的范围,眉间部一般3-4点,总剂量10-20u,注射时应避免进针过深和剂量过多引起上睑下垂。2额纹(抬头纹): 额部注射点应在眉上缘1.5厘米以上,根据皱纹的范围以2厘米的间隔定注射点,通常3-6点不等,总剂量10-25u,定点要求对称,用药要等量,以免双眉不对称和眉下垂。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主要是以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针对此病症状,中医是如何治疗的呢?一、风阳上扰 主症:面肌抽搐,常因恼怒或精神紧张而加剧,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平素急躁多怒,舌偏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通络止痉。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钩藤,菊花,生地,白芍,茯神,竹茹,石决明,生龙骨,牡蛎,僵蚕,全蝎加减法:口歪明显加蜈蚣、地龙;大便秘结加龙胆草、草决明;阴虚水亏加枸杞、龟板。 二、风寒阻络 主症:面肌抽搐、因受风寒而诱发,伴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通络,活血止痉方药:大秦艽汤合牵正散加减:秦艽,防风,羌活,白芷,川芎,蝉衣,地龙,白芍,白附子,僵蚕,全蝎末(冲)。 当归加减法:抽搐频繁加蜈蚣、白花蛇;心神不宁加龙齿、珍珠母。 三、血虚风动 主症:面肌抽搐,面色无华,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甲色淡,舌淡,苔薄,脉细弦。 治法:养血育阴,熄风止痉方药:阿胶鸡子黄汤加减:阿胶(另烊),当归,生地,白芍,龟板,麦冬,天冬10g,鸡子黄1枚,生牡蛎30g,僵蚕10g,全蝎5g 。 加减法:兼挟虚热加丹皮、地骨皮;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夜交藤;大便燥结加火麻仁、玄叁;脘胀食少加佛手片、炒麦芽,鸡内金。( 面肌痉挛的治疗存在四个误区 误区1、脸上打针,可以治愈面肌痉挛,而且保守治疗没有副作用 面部注射肉毒素对局部肌肉痉挛可有一定的缓解效果,是一种保守的外周治疗方法,注射位置准确的话,可有一定的效果,若注射部位不准确,可出现痉挛无法缓解,甚至出现长久的后遗症如面瘫。总的来说,注射肉毒素是早期治疗面肌痉挛的较为保守的方法,但是没有办法做到治愈、也没有办法做到不留后遗症。 误区2、中医辨证可治愈面肌痉挛 祖国医学对面肌痉挛有一定的疗效,可选择针灸、敷药等方法,损伤较小,但治愈率不高,严格意义上说中医治疗面肌痉挛也是外周治疗方法,此病的病因是面神经根部也就是中枢附近的受血管压迫,所以解除压迫才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误区3、“扎针”可以治愈面肌痉挛 扎针的主要方法是行面神经外周分支的毁损,阻止其诱发痉挛。其实,外周神经的毁损短时间内获得痉挛缓解的效果,但远期疗效不佳,外周神经再生后面神经主干的传导再次传至面肌,又可再次引发痉挛。而且,外周神经毁损可导致永久的面瘫,比肉毒素的副作用还要大。误区4、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会有很多并发症,不能用来治疗 现代医学证实,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是极为精细的颅神经手术,需要有相当显微外科手术基础的医师进行。手术过程是在小脑和脑膜之间间隙进行,对脑组织没有明显损害,手术的安全性是比较高的。手术效果远远高于其他治疗。 依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可重用养血活血、舒筋活络之品,如鸡血藤、当归、首乌、川芎、鹿衔草、稀莶草等,辅以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扶正。?????? 面肌痉挛临证上多表现为风动之证,面肌不自主抽动,治疗宜息风镇痉,如天麻、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刺蒺藜等;痰瘀交结,筋脉阻滞是面肌痉挛久治不愈原因之一,活血涤痰常选用当归、川芎、胆南星、半夏、白芥子等来进行治疗。?????? 治疗病程长、反复发作、情绪激动的时

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及眼睑痉挛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及眼睑痉挛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7-04-21T15:29:51.5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4期作者:胡容峰王贝贝孙香兰袁雁[导读] 观察A型肉毒毒素半剂量法治疗眼睑痉挛(BS)及面肌痉挛(HFS)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门诊部耳鼻喉科 200003 摘要: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半剂量法治疗眼睑痉挛(BS)及面肌痉挛(HFS)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方法:2004年3月-2008年3月采用半剂量注射法治疗1180名面肌痉挛及眼睑痉挛患者,并发症观察处理及护理;结果:半剂量注射法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8%,其中局部肌无力较为常见如:上睑下垂、下睑无力、半面肌力下降、轻度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眼部症状如眼干或流泪、暴露性角膜炎,大多为局部症状,另外个别病人出现腹泻,类似感冒症状等全身症状,以上症状均可在1-8周内完全恢复,注射剂量与部位与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半剂量注射法治疗眼睑痉挛及面肌痉挛并发症,可通过选择适当的剂量与部位和及时有效护理来降低其发生率。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眼睑痉挛,半面痉挛,并发症,防治护理 1989年肉毒杆菌A型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核准,正式应用于临床治疗,而我国1993年同类产品问世,并获得卫生部颁发新药书,1997获得国家准字号,使得肉毒素A型研制、生产和临床使用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国内外已将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肌张力不全作为第一线治疗方案,而A型肉毒毒素局部治疗半面痉挛及眼睑痉挛已成为国内外最佳一线治疗方案,广泛临床实践已证明,局部注射BTX-A是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治疗手段。国内外报道应用BTX-A局部注射治疗半面痉挛及眼睑痉挛有效率在94.7%-100%,有效持续时间在3-5个月,并发症发生率8%-30%[1]。为明确半剂量法BTX-A治疗半面痉挛及眼睑痉挛并发症,以及对并发证防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库中选取第一次A型肉毒毒素治疗1180名患者,其中男470名,女710名;年龄18~78岁,平均45.9岁。其中半面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875例(887侧),左侧442例,右侧421例,双侧12例;眼睑痉挛(blepharospasm,BS)305例(313侧),单侧297例(左侧156例,右侧141例),双侧8例;病程1个月-3年,平均5.6年。所有患者注射前无眼部疾病,面部注射部位无皮肤病及感染,头面部亦无其他阳性体征。既往治疗史,药物治疗711例,局部穴位封闭55例,针灸87例,局部酒精注射16例,手术治疗(包括面神经梳理,显微血管减压)10例。 1.2治疗方法 肉毒素选择: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97)卫药准字(兰)S-01]的A型肉毒毒素。常规剂量每点注射2.5-5.0U,每次总剂量不超过55U,一个月内总剂量不超过200U。 注射剂量及注射部位选择:根据我们以往的研究[2],采用半剂量[3],常规部位+附加部位注射。具体如下:眼睑痉挛患者:1、常规部位:上下睑的内中1/3、中外1/3距睑缘3mm处、外眦部颞侧眼轮匝肌(距外眦角1cm),共5点,采用半剂量注射法,除颞侧注射2.5U外,其余部位注射1.25U;2、附加部位:皱眉肌,注射1.2U-2.5U。 半面痉挛患者:1、常规部位:眼睑痉挛所列部位,以及颧弓、颊部、口角等共8点,采用半剂量法注射,每点注射2.5U;2、附加部位:皱眉肌、提上唇鼻翼肌、降口角肌、頦肌,每点注射1.25U-2.5U。 2.结果观察 并发症及其发生率:在1180名患者中出现并发症共有92例,发生率为7.80%,其中局部肿胀或淤血最多见,有15例(1.27%),暂时性半面肌力下降10例(0.85%),上睑下垂12例(1.02%),眼睑闭合不全11例(0.93%),视物模糊4例(0.34%),口角歪斜10例(0.85%),眼干或流泪6例(0.51%),暴露性角膜炎3例(0.25%),下睑无力8例(0.68%),另外除上述常见并发症以外,还出现一过性头痛2例(0.17%)、局部兴奋性转移3例(0.25%)、局部湿疹2例(0.17%)、类似感冒症状3例(0.25%)、心悸1例(0.08%)、以及旋转性颈肌痉挛1例(0.08%),腹泻1例(0.08%),未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见附表一 3. 护理及转归 3.1注射局部肿胀或淤血:一般出现在注射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给予局部压迫,24小时内用冰袋冷敷,24小时后热敷,均可在1-2周后消失;给予局部压迫时,护士要随时检查其按压位置是否准确,是否做到了有效的局部压迫。对于冷敷或热敷的患者,均要告之冰袋及热敷袋均要以毛巾或其他布类包裹好,不能直接与皮肤接触,以免造成损伤皮肤。 3.2心悸出现在注射后数分钟:立即给予患者平卧,检查心电图,密切观察其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吸氧,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必要时应留院观察。我们病例中仅1例患者出现心悸症状,1小时后明显缓解,后未有复发。 3.3局部肌无力症状:通常在注射后2 -3天出现,包括口角歪斜、暂时性半面肌力下降、上睑下垂、眼睑闭合不全、视物模糊发生在面肌及眼睑痉挛症状缓解后2-3天,持续1-5周后局部肌无力症状自然恢复;护士要耐心向患者说明:此乃药物的药理作用而致,无需紧张,也无需其他特殊处理。 3.4暴露性角膜炎、眼干或流泪等症状一般出现在注射后2 -3天,此类患者可以给予眼药水或眼药膏进行预防及治疗,尤其是暴露性角膜炎患者,每日睡前可在其结膜囊内涂上眼药膏,避免暴露的角膜损伤,一般持续1-6周自然好转,症状消失。 3.5对于在注射后数十分钟出现一过性头痛2例患者,我们给予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通风,持续30分钟-1小时后症状自然消失,未做其他处理,以后未见复发。 3.6流泪、打喷嚏等类似感冒症状:出现在注射后2 -3天,属过敏反应,给予对症治疗,持续1-2周后症状消失。 4 讨论 A型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大的生物毒素之一[4],小剂量局部注射,在局部立刻可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结合,剩余极少量进入血液循环,血液中达不到有害浓度,因而不会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产生副作用,即便如此还需严格掌握适当的剂量及重复注射间隔时间,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1-江苏省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江苏省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为规范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开展该项技术进行审核的依据,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此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肉毒毒素注射技术是指应用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的A型肉毒毒素,通过向3岁以上患者的特定部位注射肉毒毒素改变局部肌肉收缩状态以达到治疗肌张力障碍及痉挛等相关疾病的诊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肉毒毒素注射技术必须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 (二)二级乙等及以上综合医院或康复专科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内科或康复医学科诊疗科目,有重症监护病房。 (三)每年可完成肉毒毒素注射技术30例以上,开展该项技术的科室床位不少于20张。近三年无与该项技术临床应用相关负主要责任的医疗事故或不良事件记录。 (四)医院设有由医学、法学、伦理学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临床应用伦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健全、审查规范。 (五)有符合要求的单独治疗室 1、有移动或固定紫外线消毒设备。 2、能够进行心、肺、脑复苏抢救,有氧气通道、麻醉机、

除颤仪、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配有必备的抢救药品。 (七)其他辅助科室和设备 1、检验科:能够满足常规的化验检查,包括三大常规、生化(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等。 2、肌电图室:能够进行常规肌电图检查。 (八)有至少2名具有肉毒毒素注射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并均具有主治医师或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有经过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神经内科及康复科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与开展本技术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实施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的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或康复医学专业,第一执业地点为申请单位。 2、有5年以上神经内科或康复医学科临床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或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近3年作为术者完成肉毒毒素注射技术30例以上。 4、经过省级或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肉毒毒素注射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5、每个医疗机构开展该项技术的医师不少于2名。 (二)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经过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

关于开展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技术可行性报告

关于开展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技术 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申请的必要性 肌张力障碍是神经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肌肉的扭转、屈伸、 痉挛等形式,常见眼睑痉挛、痉挛性斜颈、卒中后肢体痉挛、局限性 及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等多种疾病。肌张力障碍患者虽然无意识障碍及 肌力异常,但造成患者明显的运动障碍及社会功能的丧失,给患者造 成极大痛苦。然而迄今为止,肌张力障碍的治疗尚无特效的药物及治 疗措施,主要是对症治疗。 A型肉毒毒素自1989年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对肌张力障碍 疾病疗效明确,其起效快、治疗时间短、持续时间长、患者痛苦小, 痉挛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因此可以很好地控制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又因为其局部并发症短暂、轻微、可逆,无全身毒副作用、 可反复注射和资料且药效不减,所以称为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 行的治疗方法,A型肉毒毒素可作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疾病的首选药物。 二、开展科室的情况 脑病科自建科以来,拥有多名优秀的疆内外知名脑病科专家,人才梯队合理,是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专科和学科,脑病研究室挂靠 本学科,分别是国家中药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家GCP新药研究基地学科 单位,长期以来与XX医院长期进行技术合作,收治全疆及中亚等国 的复杂、危重、疑难患者,技术水平较为全面。 XXX科XXX主任医师具有多年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经验,曾在

XX医院进行神经内科疾病学习;同时我科与XXX医院建立协作关系, 可以对我科开展肉毒杆菌治疗术提供技术支持。 三、项目实施方案 1、项目的目标、开展范围和主要内容; 项目目标的确定及其主要依据;项目范围的选择及其主要依据;项目的主要内容。 肌张力障碍疾病是脑病科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因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影响患者疾病恢复等方面原因,肌张力障碍疾病日益成为目前专业组干预和关注的焦点问题,历来我区脑病科专业人员在处理本类疾病中采用的方式方法和诊疗技术为传统口服药物干预,疗效有限,以临床经验为主的处理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学科在肌张力障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在肌张力障碍疾病中的应用必将极大地推动我院我科在此类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干预的发展。本项目拟联合XX医院的专家协助开展。 2、项目的技术方案 因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须在肌电引导下进行,而我院自 2002年开始开展肌电诱发检查,拥有两台先进的的肌电诱发电位仪,并具有多名专业肌电诱发检测医师,至今已完成近三万例肌电诱发检查病例,具有丰富的肌电诱发检查经验;目前肉毒杆菌在神经内科肌张力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已较为普遍。严格掌握肉毒杆菌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贯彻肉毒杆菌治疗的术前讨论及术前小结制度。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肉毒杆菌治疗的风险,术前知情并同意签字。严格按照

面肌痉挛诊治指南

面肌痉挛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 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面肌痉挛,一种是继发性面肌痉挛,即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上区分出来。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 疾病病因 血管因素 1875年Schulitze等报道了一例HFS病人行尸检时发现其面神经部位存在有“ 樱桃”大小的基底动脉瘤。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的HFS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所致。临床资料表明:在导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脑前下动脉(AICA)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为主,而小脑上动脉SCA)较少见。SCA发自于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交界处,走行较为恒定,而PICA和 AICA则相对变异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异位压迫到面神经;另外迷路上动脉及其他变异的大动脉如椎动脉、基底动脉亦可能对面神经形成压迫导致HFS。以往认为:HFS 是由于动脉的搏动性压迫所致,近几年研究表明:单一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时亦可导致HFS,且上述血管可两者同时对面神经形成压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HFS手术的预后。 非血管因素 桥脑小脑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于:①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 等报道了一例CPA表皮样囊肿使AICA移位压迫到面神经导致HFS;②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③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动脉瘤等。另外后颅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FS。如罕见的中间神经的雪旺氏细胞瘤压迫面神经导致的HFS。Hirano报道一例小脑血肿的患者其首发症状为HFS。在年轻患者中,局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产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偶可发生HFS。

肉毒毒素注射剂量汇总

附件三:肉毒毒素注射部位和剂量 该表格主要参考《英国指南》的附件,根据中国医生的实践经验,做了些微调。 剂量(U) 肌肉起点止点作用注射点 保妥躯干 LLL横突之间用脊髓刺针自后向前进针200 xx15T1L横突和椎股骨小转腰大 每个部位注560m 在腹股沟韧带1/下方自前面插入腰肌腱,形成髂腰肌腱屈7150 在股神经的外侧髂髂窝底避免伤及止于小转腿外侧的皮神 腰方髂腰韧带和髂1肋L横使脊柱侧100 从后向脊柱外侧进 髋伸肌和髋外展 伸大很少注射这髂骨背面、骶骨、尾骨以及臀大大转结节韧肌使髋外臀中髂嵴下方骶骨的大部分区大转子后上使腿内100 很少注射这大转子下外侧部臀前线和臀下线之间髂骨宽使腿外臀小肌肉(续) 1 推荐剂量,对其它肉毒毒素产品不一定合适注:该表格为保妥适. 附件三:肉毒毒素注射部位和剂量

剂量 (U)注射点作用肌肉起点止点保妥适膝伸大腿 经股四头肌和髌韧带止于和直髂前下个沿股四头肌中线注股直10150 屈髋和伸骨结反折在大个点在大腿外侧注股外侧肌股经股四头肌和髌韧带止于下半部分中间位置深部注股骨前10150 伸骨结1-个点,在内侧注侧 股内收肌和膝屈 腹由于位于神经血管束上方帮助使大腿内收沟韧带下方,股静脉内侧,所耻骨上股骨背面,小转子下100 5耻骨注射比较困在大腿上内侧比较大的肌肉内收及伸大腿主股骨2/,股骨内侧髁内200 大收坐骨结101/注肌结节下在坐位时发挥作腿的腹股沟韧带下方主要大腿前内侧耻骨体,耻骨嵴和使大腿内收1005长收股骨中段背面,止于股骨立位时发挥作手宽的距离,股静脉内骨联合的下 大收肌长收肌和耻骨肌后面耻骨上支,耻骨嵴股骨上段背面,小转子与1005使大腿内收、外短收骨嵴之沿着大腿内缘大腿后内侧缘内收大腿和伸膝120 8胫骨内侧髁背面的鹅耻骨下股薄下注射几个腿时可使腿内 (续) 2 推荐剂量,对其它肉毒毒素产品不一定合适注:该表格为保妥适. 附件三:肉毒毒素注射部位和剂量 剂量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面肌痉挛为面部肌群阵发性的不规则不自主的抽动震颤,多起始于眼下睑处的轮匝肌,发展缓慢,病情常迁延加剧,是一种不易治愈的疾患,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多认为是风阳内动之象。面肌痉挛又称偏侧面肌痉挛,为仅限于一侧面部的不自主阵挛性抽搐,是神经科的常见病与疑难病,在面肌痉挛的治疗方面缺乏有效的药物,西医对面肌痉挛用镇静药或注射肉毒素或手术治疗,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疗效不持久的缺点,目前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报道很多,但在针刺方法,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指标客观化方面缺乏统一认识,使其疗效往往难以同其他方法进行比较。现就目前临床比较典型的几种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1 传统针灸治疗 1.1 辩证取穴治疗面肌痉挛 1.1.1 陈杰等[1]采用四关穴为主加配穴治疗面肌痉挛,取双侧合谷、太冲、风池、复溜穴施针刺治疗,合谷、太冲、风池施以泻法,复溜施以补法,行针时指力、角度、方向均匀、灵活、轻巧,避免用力过大。经过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96.7%。太冲能镇肝息风解痉、养肝血,配合谷可达到上病下取的目的,两者相伍谓之四关,能通关开窍,镇静解痉,疏风理血;复溜为肾经母穴,故补复溜可育阴柔筋,配泻风池,共奏平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功。 1.1.2 唐燕萍[2]采用多针浅刺与行气法结合,以经筋辨证治疗面肌痉挛,取穴以颧髎、瞳子髎、率谷、丝竹空、攒竹、合谷、外关为主,其中合谷与外关穴交替使用,配穴有流泪、视物不清者加承泣、四白;食欲不振、月经量少者加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烦躁易怒、失眠者加太冲、申脉、百会;体虚畏寒、久病不愈者

加背俞穴。操作上采用多针浅刺针法,即在同一穴上,同时刺人三根毫针,针刺1.2分深,使针尖处皮肤呈突起小丘,不做手法,留针10分钟;在远端穴位上,采用行气法治疗,即运用手法激发,使经气由刺激点开始,沿经到达病所。此病虽属难治之症,但邪在络不在经,针刺局部穴位宜采用多针浅刺法。多针浅刺法是宗《灵枢》“齐刺”、“直针刺”、“浮刺”之法而来,结合三法之特长,三针齐下,浅浅刺入,故可散在络之邪。结合用行气法针刺远端穴位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调理脾胃功能,健脾补虚;筋会阳陵泉,配合百会调神解痉;又跷脉司眼睑开合,阳跷主动,申脉通阳跷,刺之可止眼睑膶动,合谷与外关交替针刺,以上诸穴合用,使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达到调整整体阴阳平衡,促进疾病恢复的目的。所以用多针浅刺法和行气法结合治疗此病,疗效较好。 1.2 特殊针法 1.2.1 鞠诣然[3]采用患处悬针、远端透刺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悬针透针法并用治疗面肌痉挛,取患处局部阳明经穴位为主,如四白、巨髎、迎香、口禾髎、地仓、颊车、大迎等,并配以患侧下关、颧髎、太阳、翳风、风池等穴。对患处局部的阳明经穴用轻快手法,进针动作迅速轻灵、浅刺入皮下部位后即不再行任何手法,此种方式由于针尖仅到达皮下,往往使大部分针体在外呈悬挂状态,甚至外观似有摇摇欲坠之感,故以“悬针法”名之。其次,在远端取合谷透后溪、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透绝骨、太冲透涌泉等,均用透刺方法,留针期间不用任何手法。治疗效果满意,其中治愈(停止治疗2个月后仍无症状)17例;好转(停止治疗两个月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发作时间明显缩短,跳动幅度明显减轻)14例;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基本无变化)4例。 1.2.2 王玲[4]采用针灸缪刺法治疗面肌痉挛,取健侧风池、翳风、太阳、合谷、

肉毒素注射点修订稿

肉毒素注射点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1、额头纹(抬头纹) 瞳孔中线外侧眉上方1cm不能注射,一般注射两排4—10个点,每点注射4—5个单位。 2、眉间纹 分3个点、5个点、6个点,注射到皱眉肌内,每点注射4—5个单位。 3、鱼尾纹 (注射到真皮层内)离眼眶1cm。皮下注射至少3个点,相距1cm,鱼尾纹强可外加3个点,内外相距1cm,每点注射—5个单位。 4、下睑细小皱纹 可注射2—4个单位,每点注射—1个单位 5、鼻背纹及下睑细小皱纹 1)鼻背纹:鼻正中线两侧分别注射1—2个单位,黄金点处是横纹,是降眉肌引起在正中线上注射1—2个点,每点2—5个单位。 2)鼻唇沟:A、B、C、D点,每点—5个单位。 6、下睑纹:注射2—3个点,每点—1个单位。 7、提眉 在眉峰下缘稍外一点定一点,在眉头(相当于皱眉肌)和眉内1/3处眉上缘各定一点,以上3个点各注射4—5个单位。 8、提口角 口角下方处定点,注射4—5个单位。注射在真皮层。 9、唇纹注射 在唇红线边上的皮肤共7点,点上四个点,下3点每点注射1个单位。注射层次——口轮匝肌的浅层。 10、咬肌瘦脸

注射深度,咬肌浅层,可5个点,每点注射4—8个单位,总量40—80单位。注射两周后可微调,注射6—8周效果大。注射三个月根据情况再注射。 11、提升下颌 在真皮层下,从耳下打到颌下胸锁乳突肌上端,每点2个单位。 12、面部提升 从颞额关节开始向下延下颌线,注射点间隔1cm,内腋下线相隔1cm,每点2个单位,每边总量为50—70单位。 13、瘦小腿 踮脚划线,间隔2cm的网格线,焦点为注射点,平均30个点,每点3—5个单位,每侧100单位。

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单纯性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单纯性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单纯性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随机法将随机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00例单纯性面肌痉挛患者分为2组:100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者为对照组,100例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者为治疗组,对照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缓解率为96.00%,较对照组的73.0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3,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比对照组的21.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4, P<0.05);治疗后治疗组焦虑状态评分(21.55±3.16)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2,P<0.05)。结论对单纯性面肌痉挛患者选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疗效确切,可推广。 [关键词] A型肉毒素;单纯性面肌痉挛;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03(b)-0042-03 Analysis of Curative Effect of Local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 Treatment of Simple Mimetic Convulsion CHEN Cheng-fang,SHI Jun-feng,ZONG Hui-hua

Department of Neruology,Yixing People’s Hospital,Yixing,Jiangsu Province,214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ocal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 treatment of simple mimetic convulsion. Methods 2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imple mimetic convulsion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6 were random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100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routine method,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botulinum toxin type A,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emission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6.00% vs 73.00%)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cally significant (χ2=4.793,P<0.05);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3.00% vs 21.00%)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cally significant(χ2=5.224,P<0.05)points;and the anxiety state score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hich was(21.55±3.16)poi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cally significant(t=4.982,P<0.05).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local injection of botulinu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