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化学研究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熟悉和掌握教材上讲过的内容和知识。答案: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2.提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理论的是()

A.门捷列夫

B.道尔顿

C.拉瓦锡

D.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

思路解析:门捷列夫提出的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道尔顿是原子学说的奠基人;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的组成;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概念和原子、分子的区别。该题的题干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故选D。

答案:D

3.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教材、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把握能力和记忆能力。

答案: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能表现出来

4.物理性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答案: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解释下列物理性质:

(1)熔点:

(2)沸点:

(3)压强:

(4)密度:

思路解析: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有关物理性质的意义。

答案:(1)物质的熔化温度(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3)物质在单位体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4)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通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提示: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有其他物质生成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化学变化还伴随着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思路解析:理解化学变化要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以及能量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

答案:能量吸热放热发光

4.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__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_____(气味)_________________的体(状态)。将一根木条在空气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将一根木条在空气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氧气和二氧化碳是重要的、常见的物质,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它们的性质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答案:无色无味气木条燃烧更剧烈燃烧的木条熄灭

5.下列成就不属于化学学科的研究领域的是()

A.研究生命的起源、进化

B.合成新药物

C.超导体材料的研制

D.开发氢能源

思路解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物质。化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B、C、D均属于新物质、新材料的开发和研制,体现了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A是属于生物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应选择A。

答案:A

快乐时光

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上,校长宣布全年级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可是连续叫了好几声之后,那位学生才慢慢地走上台。后来,老师问那位学生说:“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还是刚才没听清楚?”学生答:“不是的,我是怕其他同学没听清楚。”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1)石蜡是_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状态,密度______________ (大于、等于、小于)水。用指甲在蜡烛表面划过,会______________,说明石蜡的硬度______________ (硬、软、较硬)

(2)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共三层,其中________温度最高, ________温度最低。

(3)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________,这说明蜡烛燃烧后有________生成;片刻,取下烧杯,向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蜡烛燃烧后还有________________气体生成。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蜡烛燃烧的现象、产物和蜡烛火焰的组成和结构。

答案:(1)乳白固体小于留下深深的痕迹软

(2)焰心内焰外焰外焰焰心

(3)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焰心火焰暗淡,底部呈淡蓝色;内焰火焰明亮略呈圆锥形;外焰火焰明亮但不耀眼。顶部石蜡受热熔化,一段时间后有熔化的石蜡沿蜡烛流下(4)水珠水蒸气有白色沉淀产生二氧化碳

2.(经典回放)如图所示,金丝鸟与金鱼生活在一起,是因为鸟笼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高分子薄膜,请您推测制作鸟笼的高分子薄膜必须具备的性质是()

A.绝热

B.透气

C.导电

D.隔水

思路解析:我们知道,鸟必须生存在空气中,鱼必须生活在水中。鸟能在水中与鱼一起生存,鸟笼所用材料必须具备隔水性和透气性。

答案:BD

3.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讲到:“化学——人类进步的

关键”,这句话说明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联系,指明化学对人类进步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试根据你个人的生活经验或查阅资料,举出几例现实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实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帮助我们认识化学对人类和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利用化学可生产化肥、农药、合成药物;利用化学可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等。

答案:食盐是一种调味品石灰浆刷墙醋酸除水垢煤气作燃料等

4.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化学工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试以你所学的化学知识谈一下你周围的变化。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观察、联想和归纳能力。对于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按照题目设定的标准准确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回答题目所给出的问题。

答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一下我们身边的化学。

(1)衣:化学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聚丙烯无纺布、塑料、橡胶的生产等等,改变了人们的穿着,提高了生活质量。(2)食:化肥、农药的研制,使粮食、蔬菜、水果等生产大丰收,不仅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而且改变了饮食结构,使人们的饮食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 (3)住:钢铁、铝、水泥、塑钢门窗等建材的大量生产,带动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4)行:石油加工、高速公路的建设、合成橡胶的生产、汽车的制造以及轿车进入家庭等,使人们的出行更方便、更快捷。(5)医:医疗器械、药品、保健器材的研制、医院设备的更新、医疗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的健康状况有很大改观,人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6)用:人们日常所用的如计算机、电视、冰箱、洗衣机、手机、各种黏合剂、不粘锅、钢笔、尺子……无不体现化学带给我们的种种改变。

5.(开放性试题)(1)化学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请你各举出具体两例。

(2)组织同学进行调查和讨论,谈谈对城市垃圾处理的看法,并提出建议。

思路解析:(1)联系生活中对生活带来益处的实例,这是化学带来的主要方面,选择两点合适内容进行列举;然后结合化学工业对环境、自然等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举例说明。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

(2)观察生活中垃圾的组成和处理方法, 考虑。

答案:(1)正面:①合成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 ②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负面: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

(2)本题主要有两项基本内容,即不随意丢弃垃圾,和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鼓励其他合理和有创新内容的答案)

6.根据你的观察,描述家中吃的“白糖”的物理性质。如果将白糖放在水中,它就会逐渐没有了。你认为这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理由是什么?

思路解析:联系生活,细心观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白糖是家中生活常用的物质,应该对之有较清楚的了解。

答案:白糖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密度比水大(其他可不作要求)。

白糖放在水中很快就没有了,通常叫“化”了,这是物理变化,因为糖水具有糖的甜味,糖的分子没有变化。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和2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习讲义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常常伴随发生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方面。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腐蚀性、毒性、稳定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讲义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 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蜡烛燃烧后还生成二氧化碳,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⑶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示范教案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绪言设计 绪言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只是一些美好的愿望,这些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并产生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学生的这种情感,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再次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课时分配:1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资料搜集、展示和演讲,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述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教具准备 滤纸、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浓氨水、浓盐酸、集气瓶、玻璃片等用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等),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导入二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第5页图片(小猫)、图9及图10,这些精美的图片所展现的事实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科学,领略化学世界的魅力。 推进新课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可以说些什么呢? [回答]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把脏东西留给自己。” 英语老师说,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水是生命之源)。 物理老师说,水的沸点是100 ℃。 历史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水里。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4 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4 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 效果》导学案 一、基础知识 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 和。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和。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水解成可溶性的或小分子的 ,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同样道理,其他酶也是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物质,从而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2、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等,为此,科学家通 过生产出了特殊的酶,并制成酶制剂,解决了这个问题。 3、加酶洗衣粉可以降低和的用量,使洗涤剂朝的方向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实验设计 实例1.探究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对衣物污渍的洗涤效果 实验原理: 加酶洗衣粉中含有一种或多种酶,可以将相应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物质,从而使污迹容易从衣物上脱落,这是普通洗衣粉难以做到的。 实验材料 1000mL大烧杯2只,量筒,水浴锅,2块相同的污染布(同种布料、同样大小、滴入等量、同种的污染物),玻璃棒,秒表、普通洗衣粉、加酶洗衣粉等。 实验过程: ①取2只1000mL大烧杯,编号为1、2。 ②用量筒分别量取500mL蒸馏水分别放入2只烧杯中,将烧杯放入400C的水浴锅中保温。 ③将2块的污染布分别放入2只烧杯中浸泡时间,然后分别同时在1、2号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洗衣粉和洗衣粉。 ④用玻璃棒同时、同样强度搅拌时间。 ⑤观察并记录1、2号烧杯中污染布上的污迹残留情况。 (注:或分别将污迹洗净,记录洗涤所需时间。) 实例2.探讨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的影响 实验原理: 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温度时,酶的活性最高,高于或低于温度时,酶的活性下降。 实验材料 1000mL大烧杯4只、量筒、冰箱、水浴锅、4块相同的污染布(同种布料、同样大小、滴入等量、同种的污染物),玻璃棒,秒表、加酶洗衣粉等。 实验过程: ①取4只1000mL烧杯,,编号为1、2、3、4。 ②用量筒分别量取500mL蒸馏水放入4只烧杯中,将烧杯分别放在0C、0C、 0C、0C的冰箱或水浴锅中保温。 ③将4块的污染布同时放入4只烧杯中浸泡时间,然后分别同时加入的加酶洗衣粉。 ④用玻璃棒同时、同样强度充分搅拌时间。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重点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以及大气污染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等都有哪些性质? 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空气,也会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危害,那么哪些不当做法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何防治大气的污染呢?接下来,我们就空气的用途以及保护进行学习。 二、推进新课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师请各小组出示所收集的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结合图片,师生共同讨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用途。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1.氧气 [分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主要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 [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回答]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生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生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分析]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性质非常稳定;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性质稳定这一性质。除此之外,氮气还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主要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 师: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得氮气的性质吗?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参考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②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③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1.2过程与方法: ①实验操作时能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②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促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②能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③主动参与、大胆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①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②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2.2教学难点 ①药品的取用。 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3专家建议 学生成立小组自己动手,并记录实验现象。 4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5 教学用具 ①将实验室规则印好,每位学生发一份; 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影像资料; ③在实验教室准备好有关仪器、药品; ④在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柜上贴上有关名称、性质和用途的标签以及安全图标。 6 教学过程 6.1 第一课时 一、实验室常用仪器 1、试管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

专题1课题1学案

选修学案1 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标要求】 1、理解果酒的制作原理。 2、设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完成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题重点: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设计制作装置,制作出果酒和果醋。 课题难点: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自主学习】 1、与果酒制作有关的微生物是______,它在有氧气的条件下进行_____呼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式)并进行大量的繁殖,方式为_____________生殖,无氧条件下繁殖能力下降,但是可以进行酒精发酵即无氧呼吸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式),果酒的制作主要依赖于它的无氧呼吸。 2、______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在酒精发酵的过程中一般把其控制在_________。温度低于____℃酵母菌发育很缓慢。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速度加快,____℃时为最佳繁殖温度,此时酵母菌生殖速度快、生活力强。超过____℃,酵母菌生长受到抑制,繁殖速度迅速下降,到____℃酵母菌停止出芽,开始出现死亡。如果想要获得高酒精浓度的发酵液、减少酒精的损耗,必须控制好发酵温度。酵母菌繁殖需要空气,完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酵母菌繁殖几代就停止了。稍微与空气接触,酵母菌又能继续繁殖。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空气,大部分的酵母菌就会死亡。要维持酵母菌长时间发酵,必须供给微量的氧气。 3、与果醋制作有关的微生物是_______,它是一种_____氧细菌,它的代谢过程中需要充足的_____。在原料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将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的时候可以将_______转变成_________然后再转变成醋酸,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发酵过程中一般把温度控制在________ 。 4、在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操作中应当注意避免_____的感染,所以要对发酵瓶、纱布、榨汁机、盛葡萄汁的器皿等实验用具进行清洗并用________进行消毒,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大约_______的空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葡萄酒发酵和葡萄醋发酵过程中温度分别控制在_______和_______,在两个发酵过程中对氧气的控制要求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发酵产物酒精的鉴定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具体过程是先在试管中加入_________,再滴入__________,振荡混匀,最后滴加_____________ ,如果有______现象出现则证明有酒精的存在。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课题1 空气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1 空气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说出空气中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2.阐述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3.会分辨混合物和纯净物(常见物质),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评价设计: 1、通过评价样题检测目标1、2,达标率100%。 2、通过实验探究检测目标3,达标率95%。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你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 2. 木柴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澄清石灰水长期放置在空气中就会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夏天当我们从空调房间走出来时,眼镜会变得一片模糊,说明空气中也含有__ _。 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二氧化碳的存在? 3.二百多年前,国的化学家用定量的方法得出了空气是由和组成的。空气的组成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4. 你能识别本节内容中【实验2--1】中所用到的化学仪器吗?请你列举出来。 5.冰、冰水共存体分别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二、学习研讨: ㈠证明空气的存在 讨论:你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你能捕捉到它吗?(利用家里的物品试一试) 实验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 获取结论: ㈡认识空气的成分 【实验探究2】空气的成分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讨论举出实例。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㈢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 (1)将图2-1所示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课题2腐乳的制作教学案含解析

腐乳的制作 .................. 一、腐乳制作的原理 1.发酵微生物 (1)类型: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2)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分布广泛,生长迅速,具有发达的白色菌丝。 2.发酵原理 (1)蛋白质――→蛋白酶 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2)脂肪――→脂肪酶 甘油和脂肪酸 二、腐乳制作的流程 让豆腐上长出毛霉??? 毛霉来源:空气中的毛霉孢子或直接人工接种条件控制:温度为15~18 ℃,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1.腐乳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来源于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2.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甘油和脂肪酸。 3.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 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4.加盐腌制时应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 盐要铺厚一些。 5.加盐既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又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6.卤汤是由酒和香辛料配制而成的,既能防腐杀菌,又能调味。 7.豆腐含水量以70%为宜;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加盐腌制????? 加盐方法:随层数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 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腌制时间:约8 d 左右 加盐目的??? 析出豆腐中的水分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配制卤汤????? 酒??? 含量:12%左右作用:抑制微生物生长,使腐乳具有独 特香味 香辛料:调制腐乳风味,还具有防腐杀菌 的作用 密封腌制:加入卤汤后,用胶条将瓶口密封 三、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1.控制好材料的用量 (1)盐的用量??? 过高:影响腐乳口味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导致豆腐 腐败变质 (2)酒的含量??? 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导致豆腐 腐败 2.防止杂菌污染 (1)所用玻璃瓶洗刷干净后要用沸水消毒。 (2)装瓶时要迅速小心;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以防止瓶口被污染。 1.制作果酒、果醋、腐乳的主要微生物从细胞结构来看( ) A .三种均为真核生物 B .三种均为原核生物 C .两种真核生物,一种原核生物 D .两种原核生物,一种真核生物

课题第一单元美丽的白1

课题第一单元美丽的白雪 教学目标要求 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和独立学习的能力,难点是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探究大自然的实践中去。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首先是影片欣赏,在欣赏影片之前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白雪吗?喜欢下雪的场景吗?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去观赏,去游戏,去感受吧。 下面请欣赏影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雪景图。 (二)确定研究主题, 影片欣赏完了之后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让学生自己在纸上写出他们发现了什么以及他们的疑问。有了疑问,当然就要解答,要如何来解答这些疑问,就需要对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之前应该先制定一个研究方案,有了方案,我们的探究活动才会更有序、更有效。我们可以确定这样的一个研究方案: “美丽的白雪”研究方案 主题名称研究时间 小组成员与分工

研究步骤 需要注意的问题 研究收获 在这样一份研究方案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是主题的名称,根据课文内容我确定了两个研究主题:1、观察雪花的形状。2、白雪与我们的生活。 其次是小组成员和分工,对同一个主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一个组进行分工合作。 (三)研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这里重点要讲一讲的是在进行研究的时候要注意的事项和观察的方法。 一、观察雪花的形状 研究“观察雪花的形状”这个主题主要是靠观察,当下雪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对雪花的形状进行观察,当然下雪来不是说来就来的,我们可以事先在书籍资料或是互联网上查找查找,间接地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些答案,老师从网上找来的雪花形状有这么几种: 从这么多图片里我们可以看出雪花的形状基本上都是六边形的,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却是多种多样,漂亮极了,我相信大家都非常希望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这么美丽的雪花吧,机会肯定是有的,观察也是要讲方法的,我们在观察雪花时一定要认真、细致,主要的观察方法有三个:1、顺序观察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如: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的观察方法。2、特征观察法,就是对某一种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最新专题-2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导学案

班级:_____ ____ 组姓名__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 专题 2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课程标准】 具体内容标准: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活动建议:用大肠杆菌为材料进行平面培养,分离菌落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 2.概述无菌操作技术包括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掌握纯化大肠杆菌的基本操作 【学习重难点】 重点:说出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 难点:微生物培养中的有关实验操作 【自主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一)培养基 1.按照配置成的状态,培养基的种类包括培养基和培养基等。 2.培养基的化学成分一般都含有、、、四类营养成分。 3.在提供上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 _ 以及等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培养细菌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培养厌氧微生物时需要提供________的条件。 (二)无菌技术 1.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避免杂菌污染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①对实验操作的、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接触。 2.消毒和灭菌 (1)消毒是指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仅杀死物体表面或_________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______和_______)。常用的消毒方法有、。 此外,人们也常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如用、 等。此外,实验室里还用进行消毒。 (2)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__________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的灭菌方法有、、, 二、实验操作: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倒平板,往往在灭菌前还需要_____________ 2.纯化大肠杆菌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 习化学的兴趣,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 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 4、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 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 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5、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了解操作要求,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6、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应用 2、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 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课时安排6课时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课时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课时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2课时 单元复习与测验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 习化学的兴趣,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 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 4、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实验准备[演示实验1-1]~[演示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特点,对于了解自然现象和 规律是至关重要的,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 关。 [新课]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1-1]~ [实验1-4]演示时,边做边介绍仪器 [提问]这些实验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们不同点? [补充实验1]用酚酞在纸上画画而后喷碱再喷酸 [讲解]1、物理变化:(三态变化、金属导电导热、机械 分割、吸附作用、升华、蒸发、潮解)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课题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学案

选修一:专题二: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学案 【课程目标】:了解培养基的基础知识,进行微生物培养和无菌技术的操作。 【课题重点】:无菌技术的操作 【课题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 基础知识 一、培养基 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的营养基质叫培养基。可分为培养基和培养基。 2.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和,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以及的要求。 3.培养乳酸杆菌时需在培养基中添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PH调 至、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培养厌氧微生物则需提供条件。 〖思考1〗从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来看,培养基中为什么都含有这些营养成分? 【补充1】碳源:如CO2、糖类、脂肪酸等有机物,构成微生物的结构物质和分泌物,并提供能量。 氮源:如N2、氨盐、硝酸盐、牛肉膏、蛋白胨等,主要用来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含氮代谢物等。含有C、H、O、N的化合物既可以作为碳源,又可以作为氮源,如氨基酸等。 二、无菌技术:阅读“无菌技术”,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一)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具体操作如下: 1.对实验操作的、操作者的和进行。 2.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和等器具进行。 3.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附近进行。 4.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相接触。 (二)消毒和灭菌 1.消毒是指。常用的方法有、、消毒法。 2.灭菌是指。常用的方法有:、、灭菌。分别适用于那些用具? 〖思考2〗无菌技术除了防止培养物被污染外,还具有的目的是什么? 〖思考3〗利用干热灭菌箱对玻璃器皿灭菌时物品不能摆得太挤,目的是什么?

〖思考4〗物品装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要首先打开排气阀,煮沸并排除锅内冷空气,其目的是;随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气压升至,温度为,并维持 min;最后切断热源,使温度自然降温,气压务必降至时打开锅盖,其目的是防止。 实验操作----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 本实验所用的培养基是,本实验可分成和两个阶段进行。 一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操作步骤是、、、、。 〖思考5〗在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称量操作中,动作要迅速,原因是什么? 溶化操作中需要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什么? 〖思考6〗牛肉膏和蛋白胨主要为微生物提供什么等营养物质? 2.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至℃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进行。 其过程是: ①在火焰旁右手拿,左手; ②使锥形瓶的瓶口; ③左手将培养皿,右手,立刻盖上皿盖。 ④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 〖思考7〗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的目的是什么? 〖思考8〗倒平板的目的是什么? 〖思考9〗若皿盖和皿底之间粘有培养基,则该平板能否培养微生物?为什么? 〖思考10〗配制斜面培养基作用是什么?,试管为什么要加塞棉塞? 二、纯化大肠杆菌 微生物接种:最常用的是法和法。另外还有穿刺接种和斜面接种等。 1.平板划线法是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其操作步骤是:①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至。②在酒精灯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大肠杆菌的菌种试管的棉塞。③将菌种试管口通过火焰达到 的目的。④将冷却的接种环伸入到。⑤将菌种试管口再次通过火焰后塞上棉塞。⑥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把接种环,盖上皿盖,不要划破培养基。⑦灼烧接种环,冷却后从划线。重复上述过程,完成三、四、五区域内划线。注意不要将相连。

高二生物人教版选修一教学案:专题1_课题2_腐乳的制作_word版有答案

一、腐乳制作的原理(阅读教材P6) 1.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多种,包括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二、乳腐制作的实验设计(阅读教材P7~8) 1.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示意图 2.资料分析 (1)资料1:适合毛霉生长的温度是15~18_℃,传统制作中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而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将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 (2)资料2:①加盐的方法:将豆腐块分层摆放,每一层都要加盐且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在接近瓶口处的盐最厚。②加盐的目的: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同时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3)资料3:卤汤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无论是酒或其他成分,都具有调味和防腐杀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的作用。 三、操作提示(阅读教材P8) 1.控制好材料的用量 (1)腐乳制作中加入的盐太少,则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加入的太多,则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2)腐乳制作中加入的酒过多,则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加入的过少,可能会导致豆腐腐败。 2.防止杂菌污染的方法 (1)玻璃瓶要洗刷干净并用沸水消毒。 (2)将豆腐块装瓶时动作要迅速,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且装瓶时要通过酒精灯火焰。 3.通过探究发现,盐的用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因素影响腐乳的风味和质量。 [共研探究] 1.毛霉 同果酒、果醋的制作一样,腐乳的制作也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另外还有

青霉、曲霉、酵母等微生物。如图是毛霉的菌丝体及其孢子,回答相关问题: (1)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菌丝和假根是细胞膜突起形成的结构。 (2)生长迅速,具有发达的白色菌丝。 (3)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 (4)适宜温度偏低(15~18 ℃ ),小于25 ℃,不能耐夏季高温。 (5)生殖方式:以孢子生殖为主。 (6)与细菌相比,毛霉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细胞核。 2.发酵原理 在毛霉等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豆腐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形成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的豆腐乳。 3.发酵过程有机物变化过程中,豆腐中的有机物质量减少,有机物的种类增加,所含的能量减少。 4.根据腐乳制作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豆腐长白毛:“白毛”为毛霉的白色菌丝。 (2)腐乳外面的皮:“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生长的菌丝,“皮”使腐乳成形,对人体无害。 (3)腐乳“鲜”的原因: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形成的谷氨酸与钠盐形成谷氨酸钠,故味道鲜美;“香”的原因:脂肪酶将豆腐中的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使其带有脂香气。 [总结升华] 1.腐乳的臭味 臭味主要是由NH 3形成的,同时腐乳中也含有少量的H 2S 。这两种气体都是豆腐中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产物,其产生的大致过程为:蛋白质――→蛋白酶多肽――→肽酶氨基酸――→分解 不含氮部分+NH 3。 2.关于腐乳发酵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腐乳发酵的不同阶段,原理不同,发酵条件的控制也不同。 (1)前期发酵:主要是毛霉等微生物生长,因此需要控制的条件主要是满足微生物生长需要的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气、一定的湿度等。 (2)后期发酵:无微生物的活动,主要是前期发酵时微生物产生的酶继续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控制高盐、无氧等条件及酒和香辛料的加入,主要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对点演练] 1.下列有关毛霉在腐乳制作中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将多糖分解成葡萄糖 ②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③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④将核酸分解成核苷酸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选B 豆腐中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因此需要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发挥作用。 [共研探究] 1.腐乳制作的流程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1 专题6 课题2 胡萝卜素的提取 学案

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 1.了解有关胡萝卜素的基础知识和提取胡萝卜素的基本原理。(重点) 2.了解有机溶剂的相关知识。 3.学会胡萝卜素的提取技术和纸层析的操作方法。(重、难点) 胡萝卜素的基础知识 1.种类 (1)划分依据:双键的数目。 (2)类型:分为α、β、γ三类,最主要的组成成分是β—胡萝卜素。 2.用途 (1)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2)广泛地用作添加剂。 (3)使癌变细胞恢复成正常细胞。 3.性质 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4.提取途径 (1)一是从植物中提取; (2)二是从大面积养殖的岩藻中获得; (3)三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生产。 [合作探讨] 探讨1:根据胡萝卜素的性质,食用胡萝卜时,应该怎样做,才能有助于人

体吸收? 提示:胡萝卜中含有的胡萝卜素属于脂溶性物质,因此食用胡萝卜时,为了使较多的胡萝卜素溶解,最好加油炒制,在油中溶解的胡萝卜素容易被人体吸收。 探讨2:食用胡萝卜能为人体提供维生素,能否说胡萝卜含有大量维生素?说明原因。 提示:不能。胡萝卜能补充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因为胡萝卜中含有的β-胡萝卜素等,在人体的小肠和肝脏等器官中被氧化成维生素A,因此胡萝卜可以用来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探讨3:胡萝卜素有哪些种类?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胡萝卜素可分为α、β和γ三种。划分依据是双键的数目。 [思维升华] 1.胡萝卜素的分布 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叶、茎和果实中,最早是在胡萝卜中分离得到的。除胡萝卜外,绿色蔬菜和黄玉米、小米等粮食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胡萝卜素。 2.胡萝卜素的理化性质 胡萝卜素为橘黄色结晶,不溶于水,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在橄榄油和苯中的溶解度为0.1g/100mL,在氯仿中溶解度为4.3g/100mL。胡萝卜素在弱碱条件下比较稳定,在酸中不稳定,在光照和含氧条件下也不稳定。胡萝卜素低浓度时为黄色,高浓度时为橙红色。重金属离子,特别是铁离子,可促使胡萝卜素退色。 1.下列关于胡萝卜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胡萝卜素存在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B.胡萝卜素可划分为α、β、γ三类,β—胡萝卜素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成分C.胡萝卜素可以用来预防肿瘤、癌症等 D.β—胡萝卜素只存在于蔬菜中 【解析】叶绿体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根据双键的数目可将胡萝卜素划分为α、β、γ三类,β—胡萝卜素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成分。胡萝卜素可以用来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 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夜盲症、幼儿生长发育不良、干皮症等。最近发现,天然

课题2 元素教学案

《课题2 元素》教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 【学习目标】 1、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知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 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学习重点】 1.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学习过程】 一.定向入境 1、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2、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 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 二.自学建架 知识模块 Ⅰ.个人自学 (一)元素 【自主学习】1、观察、比较下表中两种碳原子和三种氢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 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名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碳 6 6 12 碳 6 8 14 氢 1 0 1 氢 1 1 2 氢 1 2 3 2、你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元素吗? 3、阅读课本73页,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

填空: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_____、_____ 、_____ 、_____。 生物细胞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 【交流学习】 1、讨论课本73页的问题,思考: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元素会 不会发生变化呢? 2、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补锌”、“加碘”的广告,这里的“铁”、“钙”、“锌”、“碘”指的是什么? 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原子元素 区别 联系 (二)元素符号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4页—76页,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使用元素符号?国际上对元素符号是怎样规定的? 2、识记课本75页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写一写记住了几个。 3、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 4、一个元素符号能表示几个涵义? 5、元素可分为几类?你能通过元素名称确定氧、铁、硫、氦四种元素分别属于哪一类吗? 【小组交流】 1、P、5P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案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3.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4.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 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学会区分纯净物、混合物。 难点:空气成分的实验及物质的分类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自主探究】 1、空气的成分:最多的成分是,其次是。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比为: 78%,21%, 0.94%,二氧化碳,其它气体和杂质。 2、叫混合物,叫纯净物 3、氧气的主要用途、 氮气的主要用途、、、 4、排放到空气中的和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合作探究】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的实验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2.我们的实验 课本P27实验2-1: 观察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检查气密性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 点燃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 后打开止水夹 :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讨论 (1).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3).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专题1课题2 腐乳的制作 学案设计

腐乳的制作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说明腐乳制作过程的科学原理。 2.说出腐乳制作的流程,知道影响发酵的因素。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说出腐乳制作过程的科学原理,设计并完成腐乳的制作。 难点: 在实践中摸索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三、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阅读课本,填写毛霉的相关知识 (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普通豆腐转变成腐乳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它与乳酸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2)毛霉是一种,分布广泛,常见于土壤、水果、蔬菜、谷物上。毛霉生长迅速,具有发达的。 (3)代谢类型:。 2.腐乳制作的原理 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能将豆腐中的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可将脂肪水解为。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普通的豆腐转变为风味独特的腐乳。 (二)实验设计 1.腐乳制作流程图 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卤汤装瓶→ 思考: (1)什么样的豆腐适合于做腐乳?为什么? (2)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豆腐长白毛是怎么一回事吗?

(3)吃腐乳时,你会发现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这层“皮”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对人体有害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2.过程分析 【资料一】毛霉的生长 (1)毛霉的生长:温度,保持一定的。 (2)来源:自然条件,豆腐块上的毛霉来自;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的条件下,将直接接种在豆腐上。 作用:这样可以。 【资料二】加盐腌制 (1)在长满毛霉的豆腐块上加盐的目的是: ①;②。 (2)腌制腐乳时,随着豆腐层的加高盐的用量,接近瓶口的表面要将盐一些。原因:。 【资料三】配制卤汤 (1)卤汤的作用是,由配制而成。 (2)加酒可以,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 (3)香辛料可以调节腐乳的风味,也具有。 3.操作提示 I.控制好材料的用量 (1)用盐腌制时,注意控制盐的用量 A.长满毛霉的豆腐块的质量:盐质量= 。 B.盐浓度过低,,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浓度过高,。 (2)配制卤汤时,注意酒的含量 A.卤汤中酒精含量在左右; B.过高会,过低。

第一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 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课前预习】 1、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和等,可以,学习的方法并获得。 2、蜡烛是由____和____组成的,是____色,____味,____体(填“液”或“固”),____溶于水(能或不能),质(硬或软),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会____(漂浮或沉入),说明石蜡的密度____水(大于或小于)。 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而且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____越多。氧气可以使燃烧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的含量____。 4、人体的呼吸作用通常是将空气中____吸入体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____和____。 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做灭火器,说明二氧化碳____支持燃烧(能或不能)。 5、查阅有关资料,实验探究有哪些步骤? 【课堂探究】 探究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3-15,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分组实验完成下表。

【交流与思考】 1、通过实验,比较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高低。 2、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 3、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 【展示提升】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 (1)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