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登安的篆刻艺术

韩登安的篆刻艺术

韩登安的篆刻艺术
韩登安的篆刻艺术

韩登安的篆刻艺术〔日〕野田悟

【按】日本留学生野田悟2002年至2005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攻读研究生,导师为陈振濂教授。《二十世纪金石书画家——韩登安(1905—1976)研究》是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分为:绪论、韩登安的生平事迹、韩登安的书画及诗文艺术、韩登安的篆刻艺术、年谱、结论六章节。并附录有《韩登安书画表》等。于2005年6月14日通过答辩。现选载这篇论文的第四章,略有删节。

渊源及承传

一、以浙派印为宗

韩登安在《楼辛壶先生印存·序文》写到:“庚申辛酉之间,余年十六七岁,攻训诂之余,偶学篆刻,邻居缙云朱丈文园以其乡友楼辛壶先生印存二册借余观摩,得益良多。”[1]这是韩登安因病辞职于武林铁工厂后不久,立志学习书法篆刻之始。因为家境清贫且印谱颇贵,所以韩登安反复考虑,借来印谱,详细做勾摹。

韩登安早期受徐三庚影响,所作多婀娜之姿,以求生动,如“王侯蝼蚁同归于尽”、“寒柯堂诗”朱文印与“张盈印信”(1923年,19岁)白文印,因为有特征的弧线及其对空间的灵活自由的运用,特别是白文印的“印”字的构造令人想起徐三庚印风。经师友指点,他领悟到徐三庚作品“吴带当风”有过分强调、似嫌做作、格局欠宽大、易流于俗媚的弊端,后来主攻浙派,以求稳健,兼仿缶翁,得其雄厚,呈现出浙派风格。同时吸取了前辈吴昌硕、同辈沙孟海的韵味,所作刀味笔情墨趣浓重,气韵圆厚,如“颂陶”(1926年,22岁)朱文印、“高一鸿印”白文印、“沙孟海印”(1928年,24岁)白文印、“叙伦长寿”白文印等。至于“伯苏”(1928年,24岁)白文印、“效宽”(1951年,47岁)白文印数印为沙孟海书篆,经韩登安刊刻,甚获浑厚华滋之韵,如杂诸沙氏印作中抑或令人不能辨之。

韩登安27岁时,获识王福庵,学浙派善探源。王福庵印格浑厚蕴藉,耐人寻味。后学不知其理,袭其貌而离其神,线条有卑弱之趋。韩登安学王,贵在得其精髓,线条刚健挺拔,曲尽其意。推其质,王福庵为力纠浙派后期“徒恃刀法,妄生圭角,损害笔墨的陋习”[2],用刀碎切而以圆出之,线形以圆为主,然而王福庵印本宗赵次闲,赵次闲论印,要在“工整中贵有苍劲刀法”[3],因此,王氏印作线条圆中寓方。韩登安学王能透过王福庵圆浑线条的表象,抓住以稳健的刀法立骨这一实质,“以刀法来强调笔势,在苍莽中求其浑穆”。[4]线形以方为主,方中有圆。当时两者的作品从外形上看,王福庵多圆,韩登安多方,两者不同,但其内在的骨力却是相近的。韩登安正是学到了王福庵的精华。韩登安曾称:“浙派风格特点,从西泠前四家丁、蒋、黄、奚来看,没有一定的规律,变化万千,总的谈来,仍有明人遗风而变之。章法平稳,有方亦有圆,排叠均匀,特点是用‘碎刀’而笔势挺秀……然而方必求其自然,圆亦求其姿势之不同,才可以显示出文人作品的所谓‘书、画、气’也。迨乎后四家陈曼生与赵次闲出现了浙派刻印笔势的一定规律,人们则又谓之有‘势气’了。”[5]

又叶一苇在《浙派论》一文中认为浙派的特点有四[6]:

1.在艺术思想上突出了一个“变”字,独创一派(表现突出的是丁敬),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

展,作出了继承与创新的榜样;

2.把篆刻艺术与金石考据学紧紧联系一起,丰富篆刻学的宝库;

3.在篆刻艺术创作上,创造了寓苍莽于平正的章法,使结构紧密、稳健,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取切刀徐进的方法,表现出笔画“屋漏痕”的意味,正如冯承辉在《印学管见》中说的“画不难于直,难于直而曲,似曲而直”;文字一般采取最简化的篆书,参以隶意,善于创造,富有变化,简迈古朴,有鲜明的特色;

4.大大扩充了边款的内容,寓印学理论于边款,单刀刻款各体毕备,密密蝇头,开拓着微观世界。

韩登安的篆刻以篆法工稳、章法安排妥帖、用刀精绝见长,是“浙派印艺的后起之秀”[7]。现将其在学习继承浙派传统风格的篆刻作举例说明如下:

⑴朱文印“梅王阁书画记”——运刀霍霍如陈曼生,有英迈豪爽之气。

⑵白文印“佩蘅馆”——得陈曼生笔墨浑厚,气宇轩昂。边框相对印文细一点,所以此作品有凸出的立体感。

⑶白文印“还朴精庐”——款曰:“社之西,辟堂三楹,俯瞰西泠古渡,苏小香冢,皆在眼底。幽独胜堪,清涤尘襟,吴缶丈题额并记。癸未登安。”(1943年,39岁)这是韩氏中年代表作品《西泠印社胜迹留痕》中的仿钱松风格。凿痕明显,古拙雄健,浑厚茂美,天趣横溢。

⑷白文印“金石刻画臣能为”——款曰:“次闲有此刻,福庵老人曾模之。壬子春三月,登安再模之,以赠乾良,亦金石因缘也。”(1972年,68岁)用刀承赵次闲及王福庵仿汉切玉法,得挺健光洁有力之姿。

⑸朱文印“破研宦”——款曰:“定戡得秦田水月铭破研,或曰天池遗物也,因以破研名所居。室萧然环堵,斯其长物也欤!癸丑初夏,湖上登安刻。”(1973年,69岁)为浙派方角朱文印的典型,雄伟典雅,具金石气。

从韩登安的印作中可知其受浙派的影响很深,尤以陈曼生、赵次闲两家之法为基调,此两家的作品,刀法明显,作品亦多,颇得众之所好,用刀如虫蛀蚕蚀,漫不经心中赋予线条以盎然古趣。要言之,韩登安的佳作中,其用刀有直行横勒之妙,线条有丰富的可读性,单线条的本身,高度地显示出刀法之独立的艺术性。

二、远宗秦汉广撷兼资

奚冈曾曰:“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8]的确,汉代是中国篆刻艺术的极盛时期,韩登安也多称篆刻“工于汉”。袁三俊在《篆刻十三略》开宗“学古”中认为:“秦汉六朝古印,乃后学楷模,犹学书必祖钟、王,学画必宗顾、陆也。广搜博览,必有会心”。[9]在桂馥《续三十五举》中,王兆云曰:“秦、汉印章,传至于今,不啻钟、王法帖,何者?法帖犹借工人临石,非真手迹。至若印章,悉从古人手出,刀法、章法、字法,灿然俱在,真足袭藏者也”。[10]秦汉印章,古朴浑厚,富有金石韵趣,自元代赵、吾大力倡导文人篆刻以来,习篆刻者无不以善宗秦汉为标榜。

汉印是两汉至魏晋时期印章之通称,使用范围广泛,制作精美,且风格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两汉官印中将军印和少数民族的官印以凿刻为多。印文篆体方正端庄,布局谨严有

度而不板滞,变化多姿,其印风浑厚朴实,给人以淳静蕴藉之感。[11]韩登安的篆刻在摹秦仿汉上,下了很深的功夫,既能掌握汉印的神髓,亦能得到古玺、秦印的韵趣,只有很少数的篆作,稍失之拘谨,或可以更放意、自然一些。

⑴白文印“钱唐韩竞字登安印信”——仿汉印多字印,辅以切刀,形式上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

⑵白文印“祝绍周印”——仿秦印田字界栏者,细线条有重韵,空间部分挺秀。

⑶朱文印“耿斋”——款曰:“吾涉世垂四十年,所更利钝非一。人遇我善,我善之;不善,我亦善之,未尝一息少易其守。人谓我耿,吾果耿耶!果信为耿,非耿吾将焉守?吾行信芳,九死未悔。爰署其斋曰:耿,而自跋之。甲申九月十九日登安自制并记,时客大。”(1944年,40岁)仿古玺宽边细文者,左上的残破自然,文字细如毫发坚挺。

⑷白文印“东壁图书府”——款曰:“‘东壁图书府’印社藏书处也。在仰贤亭之东,其北为‘宝印山房’。壬午花朝登安。”(1942年,38岁)仿将军印天趣横生,错落自然,锋芒毕露。

⑸白文印“谢稚”——仿汉玉印,章法严谨,笔势圆转了无板滞之意。

韩登安的篆刻是属于典雅一路的,将传统古典之唯美风格,作了较好的诠释与表现,受到当时文人颇高的评价。在《韩登安印存》中,绝大多数是姓名印与鉴藏章,这些作品多为仿古玺、秦、汉印之风格所篆成,另一部分则是其专擅之玉箸篆及铁线篆(合称细朱文)。

韩登安的篆刻艺术上溯周秦两汉古玺、宋元圆朱、明清流派篆刻,亦取时风之所长,因此功力全面,工、写兼善。

韩登安作为王福庵艺术传人,在加入西泠印社后,交往渐多,见识渐广。印风上多方取法,除了古玺及秦汉印以外,还取法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及吴昌硕、乔大壮、邓散木诸家;另一方面擅刻细朱文印,依凭“继起应争第一流”的思想,并没有局限于老师王福庵已成的风范,形成了在庄重严谨之中注重清秀劲肃的风貌。例如,王福庵擅刻一两句词句的多字印,所作圆转流美、细劲平和,那么,韩登安则擅作完整的一诗一词多字印,刻面小大由之,朱白皆妙,这即是他立足于王福庵印风基础上的个人独创。他刻的大印,如“铁如意馆”不规则朱文印,印文仅四字,恰似铁画坚挺,而线条顿挫有致,意趣苍劲。1963年所作“王一品斋笔庄湖颖谱”白文印(长方形,长8.7厘米,宽5.0厘米),款云:“王一品斋笔庄湖颖谱。癸卯初冬杭人韩登安刻”。此印章法端正稳重,切凿刀刀精饬,字画笔笔到位,全印浑成一体。巨印字少,容易松散疲软,篆刻家多目为艰难,要力能扛鼎、意境浑穆,诚非易事。韩登安1964年所作“沈尹默印”白文印(正方形,近8厘米见方),款云:“尹默社长教正。甲申上巳日西泠韩登安刻”。此印采用回文印法,“沈”、“默”笔画较多,“尹”、“印”笔画略少,各成对角,虚实平衡,切刀遒劲;而转折之处,尤其喜用接笔,而与单刀小篆边款谐合,益见笔墨有力,意境深远。

宋朝诗人陆游《示子谲》诗中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治印亦然。韩登安一生印外求印的道路十分宽广。

分期论析及风格特色

笔者文中印例以《韩登安印存》、《西泠印社胜迹留痕》与《毛主席诗词刻石》三本印谱及《未

发表私人收藏的韩登安篆刻作品》为主。为了能够较清晰地掌握韩登安篆刻创作的风格发展及其演变的脉络轨迹,将其印作加以整理、对比与分析,并就其创作生涯加以探索、归纳,试分之为四个阶段来讨论:一、27岁以前为奠基时期。二、27岁至40岁为广撷兼资时期。

三、41岁至60岁为印风形成时期。四、61岁以后为成熟时期。

一、奠基时期

这是指韩登安与王福庵相识即27岁以前之印作,在《韩登安印存》中所得印拓与“王侯蝼蚁同归于尽”不规则朱文印合计,笔者见到33方:

⑴白文印“潘天授”——款曰:“天授正凿。戊辰四月登安。”(1928年,24岁)此印仿汉凿印加吴昌硕风格,实则表现更多的笔趣与墨韵。

⑵朱文印“邵裴子藏书记”——款曰:“裴子先生属。戊辰十月竞。”(1928年,24岁)细朱文的初期作品。韩登安可能想效仿徐三庚与吴让之印风,由于边框残,线条比较碎。

⑶朱文印“曾藏竹影居”——款曰:“己巳岁不尽二日,登安,影字许书作景。”(1929年,25岁)表现二李的笔意,章法有协调。

⑷白文印“善征陈祥麟印”——款曰:“汉印朴而不巧,工而有致,若徒以形相求之,远矣。刻贻善征兄正之。辛未冬登厂记。”(1931年,27岁)章法安稳平正,笔意浑厚,用刀徐进短切,转折处切刀有趣。

韩登安的篆刻奠基时期,便已显示出其不凡的功底。虽然他到27岁已经辑成《登安印存》33册,但已佚失。从上述印例来看,此一时期,韩氏用直线条较多,似乎于修改较为着意。

二、广撷兼资时期

韩氏在抗战爆发后离杭,从27岁到40岁为广撷兼资期。当很多印社社员暂搁铁笔的时候,韩登安共集《登安印存》69册。他刻得特别多的是在1932年(8册)、1933年(9册)、1934年与1935年(7册),为作者精力最充沛的一个时期。

从韩登安27岁时到上海拜谒王福庵,他的细朱文印风逐渐多起来,变化也多了。这一时期的创作中,他还不时吸取邓散木雄浑的风格特点。另外韩登安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从37岁开始刻“西泠印社胜迹留痕”篆刻作品。

兹举此期印作,加以说明:

⑴白文印“仁者寿”——仿白文古玺之作,较工稳。右下的残破部分颇为自然。该印笔意浓郁,线条显得十分遒劲、圆润和含蓄。

⑵朱文印“延景楼”——款曰:“拟元人法,奉序文先生鉴教。癸酉新秋,韩登安记。”(1933年,28岁)笔者认为此印受王福庵所作“春驻楼”影响,特别是木字旁的曲线状态。很明显作者进一步想要表现的是元人的意味,即汲取“圆朱文”的精华。章法布白均衡,文字意态温和,张力内敛。

⑶白文印“登东皋以舒啸审容膝之易安”——款曰:“予嗜彭泽宰文,与坡仙有同癖,顾不胜和韵,与集《归去来辞》为诗词。适《归去来辞》中两语有贱子名,可谓巧合,视矫揉而成有间矣,因制为印章,他日并欲题楹以见志云。癸酉花朝,登安并记。”(1933年,29岁)作者在取法王福庵的同时,上溯汪关、林皋、赵时等这一细朱文体系中的代表印家。结字雍容,章法匀满,驱刀流畅,线条圆润,可见年轻时韩登安的功力。

⑷白文印“西泠后人”——款曰:“辛巳元宵,登安刻于永康。”(1941年,37岁)此印是未发表的韩登安作品之一。仿秦白文凿印,所用单刀,古朴盎然,结体变化,空间舒展。这类风格在韩登安一生中比较罕见。

⑸白文印“西泠印社”——款曰:“西泠印社。秦汉既邈,印学寝微,自吾浙八大家出,流风复振。清季丁辅之、王福庵、叶舟、吴石潜诸丈立印社于孤山西泠数峰阁之侧,精舍日辟,□拓日宏草创于甲辰,观成于癸巳。楼阁玲珑,花木掩映。经营惨淡,历三十年而大备,不唯润色湖山,为裙屐游观胜地,而同人研寻观摩,是学亦得以发扬光大。诚盛事也。今倭寇占杭荐食上国,印社与西子同蒙不洁,三载于兹,回望吴峰,岂胜慨叹。辛巳清明节,杭人韩登安并记于方岩客次。”(1941年,37岁)此印作为西泠印社的标志被用得最多。从整体来看,作者用细线条,所以留红空间均匀安详,然而线条有粗细变化,造成有动感和立体感的笔意。

⑹朱文印“湖山最胜处”——款曰:“康更生为印社题字,刻于龙泓石像之侧。登安治印。余于癸酉之秋,西泠印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年日,由王福庵、叶舟、丁辅之、阮性山、胡木庵诸丈绍介入社。是时,社友各出所藏历史文物及金石家书画,都二千余件,陈列其中,民族风格表达无遗,其盛况非可殚述。今忽忽又十年矣,曾致书海上同人,征询近事,性翁答谓:‘烽火连年,此事未可遽谈’。茧足空山,犹复念在兹,亦自笑也。癸未重九日,韩登安又记于云和箬溪。”(1943年,39岁)拟圆润的元人印风。横宽的“山”字也很谐调,横弧线是韩登安的一个特征。年龄渐长,这种特征愈明显起来。

三、印风形成时期

41岁至50岁为印风形成期,韩登安在此10年中辑成《登安印存》25册,又在他50岁时终于完成了《西泠印社胜迹留痕》46方(1963年加刻4方,一共50方)。谱中的每一方印各具面目,手法多变,显示了韩登安在篆刻上深厚的功底和出众的才华。

篆学仍然延续前期的“广撷兼资”,除了远宗秦汉、近学清贤、甄讨临摹之外,尽管当时韩登安的篆刻艺术已有很高的水平,但他有更高的追求,所以开始作多字印。

这个时期,韩登安在篆刻上追求各种表现形式,一一呈现发展,并逐渐形成个人印风。白文方面:有汉印风格、金文风格、明清流派印风格。朱文方面:浙派风格。细朱文(圆朱文及铁线篆)风格、金文风格与近现代印风格。特别是在铁线篆(细朱文)上表现卓然,挥洒如意,宛丽精致。各种体式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可谓是多彩多姿。

另外,因为韩登安49岁时发现患有肺结核,此后度过的是一边向死亡的恐怖作不息斗争,一边创作的生涯。

韩登安印风形成时期的印作举例说明如下:

⑴朱文印“印农”——款曰:“印为畎亩,刀为耒耜,自食其力,其犹农乎。乙酉九月归杭后作,登安记。”(1945年,41岁)“印农”是韩氏别号。王福庵也是15岁有“石农”,以口语译之为“耕石的农夫”,为锄之本字(见《说文》)。仿古玺宽边细文,宛转挺秀,苍朴自然。因“农”字笔画较多,所以作者将左边框部分作残。

⑵白文印“俞承鹏印”、朱文印“云展”——前者款曰:“云展属,登安刻。”后者款曰:“丙戌十月,登安作。”(1946年,42岁)此印为我的老师木本南村收藏的对章。1.1厘米见方

里章法绝妙,入刀角度近90度,看见作者之功力。其哲嗣韩经世说:“他刻很小的石头时才用印床。”笔者认为韩氏刻此印章用了印床辅助。

⑶白文印“惭愧春风四十三”——款曰:“段遁庵句。丁亥元旦,登安刻。”(1947年,43岁)王福庵43岁时刻过风格不同的同一内容(见《王福庵印存》,第12页)。此是韩登安仿邓散木印风的代表作品之一,粗细变化与疏密变化颇幽默。

⑷朱文印“福庵居士”、白文印“王之印”——前者款曰:“登安学刻。”(1947年,43岁)后者款曰:“福庵世叔大人诲正。丁亥九月,世愚侄韩登安学刻。”此二印是对章,刀法使转自如,周密精巧,秀逸雅静,是他采用王福庵印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的佳作。

⑸朱文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款曰:“辅之世叔大人古稀上寿,谨刻杜工部句奉祝。戊子人日,世愚侄韩登安。”(1948年,44岁)以铁线篆的形式表现,基本用王福庵篆法,参以邓石如。全印左右两行略疏而中间一行尤密,取“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之布局,而左右相呼应对称,从而取得平衡。

⑹白文印“沙孟海印”——款曰:“孟海属刻,为抚汉私印之至精者奉教。癸巳十一月十一日登安。”(1953年,49岁),用回文,拟汉玉印。“沙”字与“海”字竖线多,“孟”字与“印”字横线多,四字似流水潺潺,自然流畅。可以看出,韩登安的白文印和他的圆朱文印一样,在精巧绝伦中显质朴厚重,在典雅华丽中见雍容大度,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⑺白文印“钟启恒之章”——款曰:“拟汉官印,应于驳落参错之中而愈见谨严,此作刻意学之就正佑伯姻长。甲午元宵,姻晚韩登安记。”(1954年,50岁)韩登安仿将军印,用单刀的方直线性,给人以劲利刚毅之感,得阳刚之美,而质朴错落的章法,颇多天然之趣。

四、印风成熟时期

51岁以后为印风成熟期,无论白文、朱文各种表现形式的风格,已然定型,达到完善的境界,但韩登安仍然孜孜以求。1962年春至1963年夏韩登安终于完成《毛主席诗词刻石》36方。这本多字印谱在中国篆刻史上堪称字数之最。

自有刻毛主席诗词入印,多以一句刻一石;若一首刻一石者,似无前例,盖其字数最少16字(《十六字令》),多者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皆多达114字;《七律·送瘟神》二首一方共112字;《念奴娇·昆仑》100字;《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93字;《水调歌头·游泳》92字;一般的亦有四五十字。此印谱为作者篆刻艺术颠峰时期的经典作品,因此时厚积薄发,面貌各异,轰动一时。韩登安自己认为:“弟刻多字印……写印稿时特别仔细,尤其是每一笔画的长短上下,穿插的左右上下呼应,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力求字字停匀,方敢落刀。落刀时绝非一气呵成,若刻朱文则先将空白处全部初步刻去之,然后逐字逐字整理。一次完成以后,用手指蘸浓墨轻轻抹于印面之上,使每字明显,作第二次逐字整理。全部完成以后,用印泥拓出初样,逐字细细审查,其有应修改者,用墨笔在拓本上标志出,然后再作第三次、第四次修改。期其千妥万适,或者再请别人审鉴,指出意见,再作修改。刻白文亦大致如此,欲求一次刻成,以弟愚拙,认为是事实上不可能的事。即或成功,也是粗制滥造的。刻多字印时,或可备一小镜子,随时照照看看,大有帮助于字字稳妥与否也。”[12]

幸运的是,笔者得以见到《毛主席诗词刻石》印谱中《沁园春·雪》与《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原石,他的神奇技巧,让笔者感动无言。《沁园春·雪》用青田石刻成,印面自是毋需多言,

而且雕钮也是作者一丝不苟刻成。

⑴朱文印“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款云:“七律《冬云》,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兼具徐三庚、赵之谦、吴让之稳健茂密之趣。圆形多字细朱文印起稿已大非易事,而后一刀不苟刻成,则更是难上加难,略有不慎即全印告废,是以若非功底深厚、精气充沛者,岂敢为此?

⑵朱文印“钟”——款云:“丁未初夏汝斋貌元。”(1967年,63岁)上半为楷书,下半为花书的元押阳刻样式。字形略方,内部空间稍圆。古拙苍劲,刀法娴熟,点画谨严锐利,朴质中见清丽。

⑶朱文印“程十发印”——此印是作者70岁篆作。运用绝妙的曲线,让人联想起邓石如的印风,仿佛波浪起伏,是使欣赏者入迷、耐人寻味的精品。

⑷朱文印“梅花欢喜漫天雪”——款云:“安之同志方家教正。一九七六年三月,湖上病叟登安。”此印与下一方印是韩登安最后的作品。从笔意上看,似近于秦权量文,又有汉碑额篆遗意。把这一个个生动的文字,集约于方寸之间,圆润清秀,一派天真,这就是韩氏的最大本事。

⑸白文印“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华而无秋实”——款云:“去非同志集北魏贾思勰句督刻,乞方家教正。一九七六年三月,杭人韩登安病腕。”他的绝笔,的确是浙派与汉铸印相结合的产物,有汉印的典雅端庄,有丁黄的短切刀意,表现浑穆笔意,老而弥健。

书印合一

一、文字上石

篆刻与书法,原本一体两面,骨肉相连,相辅相成。王元美曰:“论印不于刀,而于书。犹论字不以锋,而以骨。刀非无妙,然必胸中先有书法,乃能迎刃而解。”[13]

朱简于《印经》中也说:“吾所谓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不得孟浪。”[14]

韩登安每曰:“刻石如作书,一笔定一字之规矩;一字定通篇之规矩。刻朱文印,一般先刻边,略可避免刻时刀滑而冲出边外。至于落刀先后,有一笔清者,即需刻全一笔画后,再及他笔,较易表现笔意。”[15]

韩氏深刻了解在篆刻上书法的基本功的道理,认为:“若要求高度的艺术性,或形成任何一种风格流派的关键,无不在笔势与气韵的突出,反之则就拙弱无美感可言。即篆刻而言,所谓书以印入、印以书出者,任何一笔一画,笔意刀法结合为出之,即或章法稍有未妥,亦能突出动人也。”[16]

笔者有幸看到韩登安在印石上写的印稿二方。朱文“人民公社”印,是韩登安写在石上的反字印稿。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右上侧损坏了一点,后来他又在反面重写再刻。从镜中看,当是直接握笔写稿。此浙派印风印稿的笔法一丝不苟,得以真正窥视到韩登安篆刻艺术神奇奥妙的一面。

第二方是毛主席诗《七律二首·送瘟神》白文印(未竟稿)。韩登安只刻了第一行“绿水青山

枉自多”7个字。这是因为从后倒数第二行“三”字已经改完,所以重新写反字印稿(最后有一次改刻[17])。作者用水印法,然后把看不清楚的部分直接写,看得出印稿从起笔到收笔小心谨慎、章法匀称,线条遒劲。笔者认为,韩氏平时刻印当从印面左上角动刀,此印可证之。

二、印跋艺术

印章印跋是石刻艺术中的瑰宝,是篆刻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素有“袖珍碑刻”之称,今称“边款”。

叶一苇曾曰:“只有刻边款的技法得到突破、发展,才能以刀代笔,以石当笺,挥刻自如。”

[18]又说:“边款艺术达到了高峰,不特形式多,真草隶篆,字体齐具,而且内容极为丰富,诗词、铭文,洋溢石间。”[19]

韩登安在《论印尺牍摘钞》中说印跋的重要性:“无边不成印,印必有边,边与字必须气势配合。不仅此,边栏应为字服务,才能表现一印无缺,边字不能相呼应,即不能成为完美作品。”

[20]

在《论印尺牍摘钞》来看,韩登安认为:“边款,约分三种:1.双刀,即如勒碑者,文三桥最擅长。2.单刀,何主臣所刻如六朝小铜造像的题名者。其后浙派各家均有发展,陈曼生之楷书,吴让之之草书,赵叔之魏体,皆可取法。3.赵叔又创为阳文边款,风格极高。”[21]

韩登安印跋之特征有两个,第一是他的长款,如“锺毓龙乙未岁年七十六无泮水可重游志幸而已”印(朱文,1955年,51岁)的印跋525字,此外,50个字以上的印跋也十分多,比如《西泠印社胜迹留痕》中的,大部分都是长款。第二特征,是与他的印面艺术一样,印跋也是丰富多彩的。每种字体都有,而且在风格上加以延展,可见韩氏书法的能力与水平。刻印工具欣赏者在面对感兴趣的作品时,无论内行或外行,一般可能会提出同样的问题,就是这作品是怎么作的?用什么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语的要领在“器”。所谓“利其器”,不仅仅指工具的利钝,更重要的指工具的质地和样式,以及所施之材及成品的要求而言。笔者对曾见过的韩氏自用刻印工具作一简介如下:

对于韩登安的篆刻艺术,在线条上,将作者的个性以及性格如实表现出来。其纵横如意的基本工具就是“刻刀”。韩登安对刻刀有特殊的追求,刻刀是自作的,多是用锯条作成。

韩登安的刻石刀除了刻巨石少字印以外,都用小薄刀,是以短刀头插于圆柱形木、牙等柄上,小刀便于使转灵活。

由于牙角竹木很坚韧,故须特为利之薄刃刀,以利于切削。韩登安刻牙角的刀是单锋刀,柄上缠皮或绳,以作铲底之用。

注释:

[1]《西泠印社》第一期,第68页。

[2]余巨力著《王福庵篆刻艺术管窥》。

[3]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下),第746页。

[4][5]《浙江书法论文选》,第58页。

[6]金鉴才主编《中国篆刻年鉴》,第309、310页。

[7]余巨力著《韩登安篆刻艺术浅述》。

[8]《历代印学论文选》(上),第178页。

[9][10]《历代印学论文选》(上),第153页。

[11]陈振濂主编《大学篆刻创作教程》,第106页。

[12]《浙江书法论文选》,第61页。

[13][14]《历代印学论文选》(上),第138页。

[15]林乾良编著《印迷丛书》(下),第107页。

[16]《浙江书法论文选》,第57页。

[17]据《西泠艺报》(第138期)上,章国霖写《韩登安先生改刻诗词印》中记载:“1968年,韩师将手拓诗词印蜕二枚寄余,一为《七律二首·送瘟神》,一为《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信中说:‘前刻多字印其中二方略有改正,附拓二份,希即藏之本内,予以换贴,前刻二份立即废去。因改正,试请核察之,如何如何?哈哈,考你一考!’这真是老师对学生不懈的教导有方的方式。我(章国霖自己)即时将新旧二份对照了一下,复信指出:《送瘟神》一印中‘地动三河’之‘三’误刻为‘山’,忘了函告为罪……”

[18][19]叶一苇著《篆刻学》,第112页。

[20][21]《浙江书法论文选》,第55页。

作者简介野田悟: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2005届硕士研究生。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风为界,将画卷分为五个故事情节,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全局构图张 弛、疏密有序;人物刻画精细、传神、古朴、大气,并通过对韩熙载头像的细致描绘,成功地表现出韩熙载当时的心理状态。 全卷分为五段,第一段是听乐”描绘了韩 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乐女弹奏琵琶的情景, 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 一刹那。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 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结构紧凑,人物集中。 但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中使场面显得十分宁 静,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 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 了他们的内心情感。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 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 同的姿态、性格和 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第二段是 “观舞”,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气 氛热烈而动荡。其中有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 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露出一种尴 尬的神态如(图2),完全符合这个特定 人物的特定神情。第三段是“休息”, 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 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 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 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 间歇(如图 第四段是“清吹”,描绘了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 说话(如图4)。人物疏密有致,乐伎们的吹奏动作中,使人感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调动了欣赏者的情绪。第五段是“送别”,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如图5)。 《韩熙载夜宴图》无论是造型、设色、 用笔、构图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在造型方面,这幅类似传统绘画行乐图”的画幅,虽描绘了 繁杂的场面,不同的情景,众多的人物,但画家精心而为的是人物形象,尤其是对主人公韩 4, 图4、清吹」 [* 5 ? 1 1■ 图5、送别 这幅作品以屏 图2、观舞 休息 3)。

八年级语文上册简洁之美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上册笫一单元作文简浩之美(1课吋” 预习要求:3 回顾本单元所学的课文,仔细品味各篇文章的语言,研谏课文的构思以及行文思路& 相关课程标准」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语)卩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简洁之美,了解简洁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地位 2、学习在语言表达中如何追束简洁之美 评价任务: 1、通过名家作品,体会简洁之美 2、互批文章,相互评价,在班级交流 3、成功学生说说自己在写作中的心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语言的简洁之美 1、回顾本单元中,刘白羽所展现的语言魅力 范例: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开头,作者用很简洁的语言点岀了文章的主题:登高山看日出。他说,这是从幼时就对他富有魅力的一件事。对咱们读者呢,何尝不是“富有魅力”?因为多数人只有在平地上看日出的体验,登髙看到的日出是怎样一种瑰丽的景象,很想知道,这就会怀着极大的兴致读下去。即使曾在高处目睹过日出景象的读者,也巴不得看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曾有过的体验,那更得读下去了。你看,开头这简短的一小节,就抓住了读者的心理,使这篇文章也“富有魅力” 了。 2、明■确“簡洁”的含义: 简洁就是指文章简练、洁净,能用极少的话表现较多的内《^容,没有多余的东四,更没有语言的垃圾。外国作家高尔基说:''简洁的语言中有着最伟大的哲理。”我国作家老舍说:』一个作家的本领就在于能用很精炼的语言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语言的简洁正是衡量语言优劣的标准,也是写东四的人追求的一种令人羡慕的境界。 二、简洁之美的魅力 1、展示欧阳修的“逸马杀犬于道”的范例 欧阳修在翰林院时,常常与同院他人出游。一次,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说: '‘你们说一下这事。”一人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另一人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笑说:“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二人说:“那你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仅仅六个字就概括。 2、关于海明威的故事 当代著爼的美国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海明威就是苴中突出的一位。他的作品,如《老人与海》等,就以简洁著称。一次,有位记者问他,说:“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简洁呢?”他幽默地说:“我的体会很简单。我是站着写。而且只用一只脚站着。”这种姿势去写作,自然很累,也就逼着自己少罗嗦,写得简洁了。 用心爱心专心

国宝级绘画《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国宝級绘画《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作品简述 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朝代:五代——南唐作者:顾闳中 横卷,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绢本工笔重彩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时代背景 五代十国时期,绘画艺术成就显著,各画派人才辈出。如山水画以后梁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四家为代表;花鸟画属南唐徐熙和前后蜀黄筌最为知名;人物画更是名家荟萃,其中南唐宫廷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更是堪称中国古代绘画的扛鼎之作。 创作背景 韩熙载(902-970)自叔言,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南唐同光年间(923-926)登进士第,书画文章名噪一时。在南唐前主李昪和中主李璟时期,因其直言敢谏、勤于任事,特别是在中主时期,他谏言推行的新币制,使南唐的经济得以稳定,后官拜南唐中书侍郎。 南唐后主时期,继位后的李煜,虽然在诗词书画方面颇有造

诣,但终日沉迷酒色、不思治国。李煜本想用韩熙载为相,可因韩熙载出身北方,博学多才,政治抱负远大,又加之其快口直言,所以李煜一直对其心存戒备。韩熙载亦知君主对其有猜忌之心,又见朝纲败落,知道南唐气数将尽,自己再进谏也是无济于事,故为以求自保,便终日设宴,沉醉于声色之中,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是李煜对韩熙载仍不放心,便派擅长人物画的宫廷画家顾闳中前去探查,并将所见绘于画上,这就是国宝级名作《韩熙载夜宴图》的由来。 作品分述 《韩熙载夜宴图》包括“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宴归”五部场景。画作中虽未画出墙壁、门窗,但作品以其独特而巧妙的连环画式构图,依次用屏风、隔扇、床帐等使全作段落分明,似分实连,浑然一体。同时又通过环境布局、人物着装、动作、表情变换的刻画使观者顿觉置身其中。“听乐”场景 此部分出现的人物最多。韩熙载长须高帽,身着黑袍,盘腿坐于榻上,与其他宴客及侍女共同欣赏艺妓的琵琶弹奏。画作者以其高深的技艺,淋漓尽致的描绘了“听乐”的场景,从画中人的目光、姿态,让观者充分感受到琵琶奏出的旋律,

书法篆刻艺术欣赏

书法的艺术欣赏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以欣赏、分析、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对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展开研究、分析、讨论、评述,增加学生对书法与篆刻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锻炼学生用语言和文字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的能力。对习惯于欣赏纯具象美术作品的学生而言,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完全是具象与抽象合二为一的统一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对其的学习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书法与篆刻的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运用笔画、结构(结体、章法)、墨色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书写汉字的艺术样式。 书法与篆刻是视觉造型艺术,是以汉字形体为审美意味表现的媒介、载体,它不直接模拟客观物象,不再现、反映具体的自然、生活场景,具有抽象性的造型特点。 书法与篆刻不同于具象绘画,不模拟、再现客观物象,它又不同于纯抽象绘画,脱离文字结构形式。 书法与篆刻艺术形象是“形”、“势”、“义”统一的文字造型形象。其“形”是以汉字形体为基础的抽象形象。汉字形体具有丰富多样的造型审美条件,书法文字形象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体。其“势”决定了书法形象的时序性定向连续空间。书法的空间形式具有时间性、运动性,书法造型结果凝结着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性特征。其“义”使书法形象成为形、义兼备的综合审美形态,字义因素对书法造型形式和审美情感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书意与文义的和谐统一是书法美的理想状态。 书法与篆刻以汉字为表现载体。汉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字体不断演变,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 课文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书法艺术作品欣赏。书法作品展示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的精品供学生欣赏,并对八种字体的演变及艺术形式、艺术特点等作了概括的介绍。第二部分为篆刻艺术作品欣赏。课文对篆刻的意义、篆刻艺术的沿革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展示了各朝代的、各种风格的、不同形式的篆刻艺术作品供学生欣赏。 本课学习内容表现形式为学生常用的文字书写,学生最为熟悉。但作为一门艺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欣赏评述,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演变,帮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非孤立地形成和演变,而是历史文化的凝缩和表现,是中

简洁美

简洁美 简洁不是简单,是成熟后的返璞归真,是自信从容与优雅。 如果能够时光倒流,我真希望两年前的我,能有这样的理念。 两年前的我,刚步入大学有能力自己买衣服,急切地想把青春期灰头土脸穿校服的时光补偿回来,不遗余力地尝试各种各样的颜色和风格的衣服、鞋子,于是在淘宝上购买了一大堆的东西。廉价衣服买了一件又一件,箱包里塞得满当当;各种鞋子买了好几双,鞋架上塞也塞不下。到头来发现大多数衣服、鞋子穿了一次之后再也不想碰,最终不但占用了大量空间,浪费了不少钱,而且衣品依就糟糕。 两年前的我,也怀着雄心壮志,要博览群书。网购图书很方便,轻轻松松鼠标一点就快递送货上门,结果就是很多书都来不及看,却总想着会不会错过了哪本更好的书,打开当当之类的APP一选就是半小时。买书容易,看书难,两年下来,攒了二十几本书,课本本来就多,我的书架完全放不下,有时我还引以为豪地给同学吹嘘:我买的书连书架都放不下了。完全没意识到,这些书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看。 两年前的我,还立志成为身怀绝技的高手。两年来,我先后加入了乒乓球俱乐部、定向越野俱乐部、地图制图班、搏击俱乐部、校体训队;学英语,练字帖,参加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建模竞赛、PS比赛。大一时的我豪情万丈,现在才发现兴趣不光会给我带来精彩,同样也会带来责任。面对培养我一年多的学长、教员,每个项目我都不想轻易放弃,两年来哪怕是周末我都很少自由活动。 近来,看了《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这本书,猛然发觉我已在大学度过两年,我逐渐意识到时间过得比我想象中要快得多,我的精力比我想象中要弱得多,而我最终需要的东西也比我想象中少得多。 正如伽利略所言:“懂得忽略什么与懂得重视什么同样重要。” 面对各种名利与攀比,放下不甘,我们需要的是成熟与优雅。 简洁就是这样一种美。

简约之美——我的好课设计观

简约之美——我的好课设计观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 教学目标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其实,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高中美术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高中美术鉴赏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珍藏着一幅一千多年前的古典绘画--《韩熙载夜宴图》。这幅镇院之宝出自五代南唐(937年-975年)名画家顾闳中之手,经过千年的辗转,如今竟能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堪称奇迹。 顾闳中,江南人,以善画人物著称,长期担任南唐翰林院画待诏。《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说起顾闳中这幅传世名画,有一段颇不寻常的故事。 据中国画著录书《宣和书谱》记载,五代时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官员,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进士第,懂音乐,擅长诗文书画。工书善画,而且富有政治才能。但是,此人蓄养歌伎,纵情声色,家里常常云集宾客,时时饮宴,常常酣歌达旦。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权弱的后主李煜倚重韩熙载,想用他为相,又不放心。原来,当时国家分裂,南北分治,南唐国势衰弱,北方强大的后周对南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后主李煜对那些在南唐做官的北方人心有猜忌,生怕他们存有二心。有人向后主李煜报告,今晚又有一些朝中官员要去北方籍大臣韩熙载家聚会。后主李煜心存疑惑,为了了解真实情况,于是派顾闳中和周文矩深夜潜入韩宅,了解一下他的背后活动情况。 顾闳中发现,宾客中有当年的新科状元郎粲、太常博士陈雍、紫薇郎朱铣等官员和教坊副使李嘉明,此外就是当时一些走红的歌女和舞女。夜宴的气氛异常热烈,宾主觥筹交错,大有一醉方休之势。夜宴进行当中,还有歌女唱歌、奏乐和舞女跳舞助兴。宾客们一个个陶醉于欢乐之中。 顾闳中心里明白,韩熙载这种沉湎声色来消磨时光的做法,实际上是力求自保,想借此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以达到避免受皇帝怀疑和迫害的目的。 回去后,顾闳中和周文矩根据自己的目识心记,各自绘制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送给后主李煜。李煜看了画以后,对韩熙载的戒心减少了许多。后来,韩熙载在南唐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得善终。 《韩熙载夜宴图》原两幅,但周文矩所作的一幅失传,今天我们见到的是顾闳中的作品。顾闳中《夜宴图》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绢本设色,该图为手卷形式,以韩熙载为中心,全图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第一段写韩熙载和宾客们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第二段写王屋山舞“六么”,熙载亲自击鼓。第三段写客人散后,主人和诸女伎休息盥洗。第四段写熙载更便衣乘凉,听诸女伎奏管乐。第五段写一部分亲近客人和诸女伎调笑。头两段最传神,主宾或静听、或默视,集中注意于弹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上。击鼓打板的都按节拍演奏,似乎还有声韵传出画外。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把韩熙载夜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五个场景,四十多个人物音容笑貌无一不活脱绢上。画面中乐曲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更突出了韩熙载心事重重,悒郁无聊的精神状态,每段中出现的韩熙载,面部角度、服饰、动作表情各有不同,但有一点相同,脸上没有笑意,总是深沉、忧郁的。把一个才气高逸,但神态抑郁,既置身于声色之中,又韬光养晦,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划得入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中央数字频道收藏天下频道(北京111)《艺海传真》:“春秋笔法·狮子吼”曾翔798作品展专题片重播时间:2018/05/18 星期五11:42 19:49 03:57 2018/05/20 星期日 14:36 02:38 北京111,廊坊88,厦门81,青州94,曲阜112,潍坊93,济南94,上海144,大连69,齐齐哈尔114,南京136,杭州133,重庆129,福州83,南宁89,青岛100,烟台109,淄博153,济宁112,泰安89,聊城150,其他地市以当地广播电视频率为准!谢谢关注!百度搜索“收藏天下直播”亦可观看。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艺术家曾翔曾翔,祖籍湖北随州,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湖北书法院副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曾翔作品如来美术文化周刊对话曾翔:写意篆刻强调文人意趣 写意其实不简单美术文化周刊:为什么强调“写意篆刻”?曾翔:我们的传统艺术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工笔和写意。写意的艺术属于文人雅玩,更讲究情趣,讲求精神寄托。国家

画院杨晓阳院长提倡“大写意”,我们说“写意篆刻”也是有意强调篆刻艺术的写意精神,这正好也是针对当前篆刻领域里面的一种缺失。大家都在一窝蜂地追摹所谓的典雅、工稳、精致、流美那种制作的篆刻风气,我们因此就想提倡一下写意精神。 这些年的美术展览,工笔画屡屡获奖,写意画反而不行。这可能与我们大的社会环境和审美是相关联的。大家认为,写意精神越来越缺失,印章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不能不受到影响。提倡什么,往往就是什么缺失了。比如,我们要提倡舍己救人、吃亏是福,实际上就是这些东西少了,多了也就不必提倡了。古人的篆刻没有写意和不写意之分,我们提倡“写意篆刻”也是这样,是因为写意精神缺失了。 曾翔作品大宜子孙 美术文化周刊:工笔画在造型、技法、画面整体上的优劣好判断,对于写意画,却没有清晰的、公认的判断标准。写意篆刻是不是也面临这个问题?写意的篆刻更强调个人的表现,比如,字的篆法合不合规范,多一笔少一笔,在表现自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符合传统规范,是否也有一个度的把握? 曾翔:一些人认为写意就是简单,不合乎规范,写意就是有点胡来,这是一种误导。实际上,真正好的写意是非常讲究的,可能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写意的标准往往比那

八年级语文上册简洁之美教案北师大版

综合实践:简洁之美 课前预习: 对本单元所学课文进行在阅读,了解和学习各作品中有代表性的简洁语言,记叙中的生动的描写。相关课程标准: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简洁之美,在言说中追求语言的简洁。 2.初步了解叙述与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差别。 3.有兴趣的同学得以领略古代汉语词语和口头词语的区别 评价任务: 1、两组句子比较,感受简洁之美。 2、互相阅读,相互评价,推荐参加班级交流。 教学过程: 一、感受简洁之美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组句子,看看他们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A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徐志摩《泰山日出》) B东西南北都是评铺着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数厚毳长绒的绵羊,在交劲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的出。(徐志摩《泰山日出》) 学生朗读、比较、交流。 教师小结前者简约属于记叙的表达方式,后者细腻是描写的表达方式。三言两语的交代是记叙;停下来对某些情景、场面、行为进行细致的刻画是描写。叙述的特点就是简洁。他是语言运用的一般要求。 学生实践:《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属于记叙或描写的句子,加以体会。 二、表现简洁之美。 简洁是我们说话写文章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它要求在表达中去掉拖泥带水的词句,用简捷明了的话来陈述自己的思想,让我们从以下一组句子中来寻找如何在表达中做到简洁之美。

(导入情景)当年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于是有人做了以下的几种表达: A“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 B:“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 C:“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D:“‘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E “逸马道杀犬” F“逸马毙卧犬”, “G马逸杀犬” H“马杀犬”,等等。 同样一个奔马踩死的故事说说哪一种表达好,为什么? 同学们比较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E句表达最好,可谓言简意赅,是不是越简越好越好呢? 但是,不是越简越好,因为,简洁,往往是以意思的损耗为代价的,相对于“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和“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而言,欧阳修的“逸马杀犬于道”,固然简洁,但是,没有说出“卧”的意义;比欧阳修更简洁的“逸马毙卧犬”,有了“卧”的意义,却也遗失了“道”的意义,可见,简到什么程度,是有个极限的,要视表达(修辞)的目的而定,适可而止。简洁,不能变为简陋。在这个练习中,能使学生考虑到写作要尽可能地简洁,初步形成删繁就简的观念就好了。 表达中怎样做到语言简洁呢?

现代室内设计简约之美

室内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延续和深化,其设计风格与整体的建筑风格,应该是有机的整体,或者说室内设计风格,是整体建筑风格不可疏离的组成部分.在室内设计已被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学科的今天,建筑的室内和室外在设计风格上仍然应该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而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都归属于大的造型艺术范围之内,它们和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 当代室内设计中追求简约之美的倾向,是以简洁清新、明快大方的设计艺术风格体现的.在一件设计作品中当内容被精简到最低限度时,当物体的所有组成部分,所有细节以及所有的连接都被刻意的压缩或简化时,而物体本身依然具备整体的完美感受,这种特性便是去掉非本质元素的结果.简约室内设计,实际是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延续,体现了一种“工业美学”审美观念. 1 简约室内设计风格的渊源流变西方始于文艺复兴的对“美的艺术”的追求,一度使装饰走向了极端,最终造就出一批,为装饰而装饰的室内环境.西方十八世纪的法式洛可可风格,便是这类室内装饰的奢靡之作.这种装饰与中国清式宫廷艺术一脉相承,被称作“中华小品”,也表现了它的封建文化属性.然而自人类告别了农业和手工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人们的审美观念亦从表面繁琐复杂的细部中解脱出来.与此同时,几乎各个门类的艺术都经历了从真实摹仿自然形象到忽略表面的形似而探索对象内在精神本质的变革.而抽象与简洁就成为它们最主要的特征.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体现简约精神的设计是20世纪初随着现代主义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这种设计意念的特点在于摒弃了繁琐的装饰细节,注重空间和形体自身的整体造型、结构和大面积的色彩组合,外在形式表现简洁、视觉形象个性突出,利用有限的信息传达耐人寻味的意念,可以于纷繁之中保持清晰的脉络,给人留下深刻整体的印象,是一种高度提纯的设计艺术风格.而这种风格亦因其高度突显现代审美特征,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广受欢迎.在整整一个世纪的里程中,这种艺术风格在美术、建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门类中都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实践和发展.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虽然在20世纪中叶之后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等与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基本上它是站在反现代主义立场上的.但是极少主义和晚期现代主义仍然秉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追求简约的设计风格.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中这种追求简约的倾向与20世纪初现代主义运动时期强调功能,反对装饰,崇尚简化既有一定的相似,又有一定的区别.早期现代主义的简化主要是出自技术和需求方面的原因,即设计的简约性满足了降低成本以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求,于是复杂的方式被淘汰;而现代设计中对简约的追求则是顺应了时代、技术和审美的要求而日渐成为一种强势的文化.就本质上而言,当代简约主义室内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反映了一种艺术追求而不仅仅是使用的哲学. 2 简约室内设计的生命力 产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但是发展的速度很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室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也成为了人们普遍的愿望.由于长期的物质匮乏和信息封闭,告别了贫困而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追求也经历了一个从简陋到豪华、从贫乏到丰富的过程.体现在装修和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上就表现为追求越来越高档、越来越豪华.一时间,所谓的仿古风、欧陆风、港台装饰风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流行模式.仿佛室内装饰越豪华就越有档次,设计的越复杂就越有水平.这里既有经济翻身者认识体验与拥抱全世界的渴望,也有资本积累过程中对财富与物资的炫耀,也有对政绩、对告别昨日走向世界的自以为是的标榜,还有纯粹的商业广告需要……这是社会不同层面的复杂心理和追求.在经历十余年浮燥之后,设计界终于沉静下来,反思简约设计,发现简约设计具有强势的无法比拟的生命力. 1)简约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其创新的品格.纵观既有室内设计,无论是西方洛可可、欧陆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珍藏着一幅一千多年前的古典绘 画--《韩熙载夜宴图》。这幅镇院之宝出自五代南唐(937年975年)名画家顾闳中之手,经过千年的辗转,如今竟能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堪称奇迹。 顾闳中,,江南人,以善画人物著称,长期担任南唐翰林院画待诏。<<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说起顾闳中这幅传世名画,有一段颇不寻常的故事。 据中国画著录书《宣和书谱》记载,五代时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官员,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进士第,懂音乐,擅长诗文书画。工书善画,而且富有政治才能,但是,此人蓄养歌伎,纵情声色,家里常常云集宾客,时时饮宴,常常酣歌达旦。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权弱的后主李煜倚重韩熙载,想用他为相,又不放心。原来,当时国家分裂,南北分治,南唐国势衰弱,北方强大的后周对南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后主李煜对那些在南唐做官的北方人心有猜忌,生怕他们存有二心。近日,有人向后主李煜报告,今晚又有一些朝中官员要去北方籍大臣韩熙载家聚会。后主李煜心存疑惑,为了了解真实情况,于是派顾闳中和周文矩深夜潜入韩宅,了解一下他的背后活动情况。

顾闳中发现,宾客中有当年的新科状元郎粲、太常博士陈雍、紫薇郎朱铣等官员和教坊副使李嘉明,此外就是当时一些走红的歌女和舞女。夜宴的气氛异常热烈,宾主觥筹交错,大有一醉方休之势。夜宴进行当中,还有歌女唱歌、奏乐和舞女跳舞助兴。宾客们一个个陶醉于欢乐之中。 顾闳中心里明白,韩熙载这种沉湎声色来消磨时光的做法,实际上是力求自保,想借此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以达到避免受皇帝怀疑和迫害的目的。 回去后,顾闳中和周文矩根据自己的目识心记,各自绘制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送给后主李煜。李煜看了画以后,对韩熙载的戒心减少了许多。后来,韩熙载在南唐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得善终。 《韩熙载夜宴图》原两幅,但周文矩所作的一幅失传,今天我们见到的是顾闳中的作品。顾闳中《夜宴图》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绢本设色,该图为手卷形式,以韩熙载为中心,全图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第一段写韩熙载和宾客们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第二段写王屋山舞“六么”,熙载亲自击鼓。第三段写客人散后,主人和诸女伎体息盥洗。第四段写熙载更便衣乘凉,听诸女伎奏管乐。第五段写一部分亲近客人和诸女伎调笑。头两段最传神,主宾或静听、或默视,集中注意于弹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

简约,是一种美——让语文课堂散发简约之美

简约,是一种美——让语文课堂散发简约之美 发表时间:2017-01-11T14:38:19.610Z 来源:《教育学》2016年11月总第109期作者:周海英[导读] 本文则着重讨论了语文教学追求“简约”的含义,主张通过精简目标、精简环节和精简教学手段。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第四小学519100 摘要:本文则着重讨论了语文教学追求“简约”的含义,主张通过精简目标、精简环节和精简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删繁就简”,使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回归本真,走向真实。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简约 曾经听过许多名师的课。听了他们的课,我有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在课堂上,他们凭着简单的教学手段和清新质朴的教学语言,带动学生充分地说,投入地读,让语文课绚丽多彩、精彩纷呈。这种朴素、简约的美,是真正的美!让人深切感受到“朴素是优雅的灵魂”! “简约”的语文教学是指从目标到环节、方法甚至是语言等,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教学过程更有条理、清清爽爽,以简驭繁,返朴归真。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一、简明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前必须有目标意识,目标就是要求,目标就是方向,简明的教学目标是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这里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语文的大目标要明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而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所以,从总的语文目标来说,我们如果能扎扎实实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那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只要将这几件事情做好了,语文也就学好了。 2.学习一篇课文的目标要简明。新课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有助于简化头绪,使目标简明。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个或两个问题,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一堂课真正学会什么,而教师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得以在课内完成、落实,学生轻松,老师轻松。这样的语文课堂当然是简约有效的。 二、简化的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简化,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也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看一节课是否具有无限丰富性,首先得看教学“预设”。“线性”的教学流程难以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一问只有一答,一项任务只有一种努力的方向;且哪个问题先问,哪个问题后问,都做了“精确”的设计,和流水线操作没有两样。这样的设计,从客观上抑制了课堂“生成”的可能。因此,我们倡导“非线性”的“版块预设”。这种教学设计是分支式的,一问有多答,一项任务可能出现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决路径。这样的版块设计,就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 三、简便的教学方法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幅简笔画。”这是一种高境界的语文课堂,也许我们没有办法达到这种境界,但也可以朝这方面发展,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教学手段简便些。 1.留足时间,引领学生潜心阅读。陈年老酒,越老越香醇,学生的阅读理解也像老酒一样,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酝酿属于他的思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自读自悟,就如崔峦先生所语:“使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的看法。” 2.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用心对话。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题才能使学生感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影响学生学习进程的重要因素,同样,良好的阅读兴趣也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教学情境产生的。“教师要用准确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泛起波涛,激发他们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3.课外延伸,鼓励学生有心积累。语文教学要基于文本,走进文本,同时又要适度超越文本,就如新语文课程标准上写的“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道出了教语文,也是学语文的真谛。如果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背诵古诗文,三年级背《三字经》,四年级背《千字文》……六年下来,人均能背古诗文一百三十多首,这是多么丰富的积累啊!参考文献 [1]《新语文课程标准》。 [2]裴红亚《简约语文不简单》,2006,11,28。 [3]姚永田《简单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2006,6。

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

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 篆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是由 ___的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谈清代篆刻艺术 摘要:篆刻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金石味”、以刀代笔、在仅有的“方寸天地”之内抒发文人的情怀、表现天地万物是篆刻艺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文章以清代篆刻艺术为研究对象,探讨清代篆刻艺术兴盛的原因和代表人物、作品及影响。 关键词:篆刻艺术;清代;代表人物 篆刻艺术,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因以 ___为主,故而又称印章艺术。虽然历代有隶书入印、图形入印、楷书入印等,但在 ___选择中均没有成为制印的主流,因其印面多用篆书体,所以习称篆刻。 一、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

我国篆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先秦古玺、秦汉印开始至今,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及风格流派。然就其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繁荣、衰落、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 (一)印章艺术的发展 自商代出现印章,在春秋战国时,因政治经济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发达,印章的用途也逐渐扩大。到秦汉,印章艺术进入第一个繁荣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组织的扩大,社会昌盛,官私印章的使用更为广泛,佩印成为普遍风气,从而促进印章工艺空前发展。印章的文字、形制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印文书体上,由体势趋于平正端和的小篆、摹印篆代替了六国文字,布局均衡严谨和富有装饰,并形成了多样的因势布白手法和构图形式,线条挺劲浑厚,气势雄强,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秦汉时期还奠定了完整的官印制度。 (二)篆刻艺术的出现 魏晋时期的印章风格多受汉代影响,到了唐宋时,篆法开始衰微。魏晋以后因真行草书盛行,篆书脱离了实用功能,印篆中掺进了隶楷笔法,这种现象越到后来越严重,以致随意改动笔画,篆法

简约之美——简笔画社团

“简约之美”——简笔画社团开设方案和计划 任课教师:戴怡蓉 一、课程介绍 物体的细节特点,表现不一,有的明显,有的则不大明显,写生应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并运用夸张的方法把各种物体的细节特点表现得鲜明突出。如画不同的树,在树冠和枝干相似的情况下,可突出树叶或花果的不同特点,画人物,既可通过五官、须发表现年龄和性别特点,也可利用"穿衣戴帽"表现在民族和职业特点。也可借助于头、驱干和上下肢的基本形及其它比例的变化表现高矮胖瘦年龄的个性特点。 形体结构是绘画最基本的要素,各种物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构成因素,结构形势及比例关系,平面化的简笔划,表现2维的平面结构比较简便。但要表现立体结构的物体形象,因主要只表现一个面的图形,写生时应选择能充分显示对象结构特点的角度和视向,使这些特点能突出地呈献于平面图形之中。 本课程通过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尝试抓住物体的特征,用简笔画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并提升自己的绘画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培养儿童对绘画的兴趣。鼓励孩子放心大胆用笔,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作画。采用游戏的方法,使孩子逐渐有意识、有目的地画出一定的线条。(二)训练孩子画出基本线条和简单的形体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识几种颜色的名称,学习辩别相近的色彩,同时训练孩子涂色的技能,不要涂到轮廓线的外边去。 (三)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教会孩子正确的画画姿势,包括坐的姿势,执笔的

姿势和画画的姿势,手眼保持一定的距离,握笔自然。教会孩子认识和使用绘画工具和材料,培养幼儿绘画时的良好习惯。 三、课程内容 (一)基本技法训练 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 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优秀的绘画作品,增强学生对绘画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绘画的欲望。在此基础上,传授学生一些简单的绘画知识与技法,并让学生通过本阶段的训练,能较熟练运用绘画技法表现自己的见闻。 (二)综合能力训练 1.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从外部的表向到内在的联系,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去认识对象,使学生观察事物比较敏锐、正确、细致、完整、对形体区别的判断,明暗的感觉、空间、色彩辨析能力加强。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美术特有形式去表达学生自己的内心感受,对理想的描绘,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开阔学生的思维,促进智力和才能的发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创作表现能力,通过主题绘画,生动地向人们阐明自己的感受,观点和意图。 (三)自由创作阶段 当学生的技能技法有一定的水平,掌握一定的素材后,就放手让学生自由创作,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争取在本学年末,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

摘要: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全卷构思精密,五个画面一气贯注,以人物的疏密,景象的闹静等来调节节奏,使得事件进程一目了然,发展状况曲折起伏。卷上并无多余的背景,却巧妙地用屏风和床榻切换时空,完成不同场景间的过渡,将时间和空间不着痕迹地揉合为一。 正文: 《韩熙载夜宴图》据传系宫廷画家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而画,此画卷中的主要人物韩熙载是五代时北海人。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韩熙载明白他们的来意,故意将一种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作品如实地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景,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弹丝吹竹、清歌艳舞、主客揉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又深入地刻划了主人公超脱不羁、沉郁寡欢的复杂性格。全图共分为五个段落,首段“听乐”,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结构紧凑,人物集中。但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中使场面显得十分宁静,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此段出现人物最多,计有七男五女,有的可确指其人,弹琵琶者为教坊副使李佳明之妹,李佳明离她最近并侧头向着她,穿红袍者为状元郎粲。另有韩的门生舒雅、宠妓弱兰和王屋山等。二段“观舞”,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气氛热烈而动荡。其中有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

[篆刻,平面设计,形式]篆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篆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篆刻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从古至今一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篆刻与文学、书法、国画等领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自古文人雅士“诗书画印”样样精通才能称之为才子,一幅作品“诗书画印”样样都有,并且协调搭配才能称之为优秀的作品。篆刻艺术中篆法、章法、刀法诸要素在方寸之间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才能视为上品。章法是研究印文的布局排列,而这些布局方法与现代平面设计的编排表现方式有很多共通之处,值得研究和比较。同时,对传统印章元素进行研究有利于艺术家理性的掌握和欣赏篆刻艺术。本文重在探索篆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这将为现代设计的设计理念和造型语言提供有益补充,对研究传统篆刻艺术以及对传统篆刻艺术的元素进行新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篆刻艺术;表现形式;平面设计;应用分析 1 篆刻艺术发展简况 篆刻艺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自起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当属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的篆刻发展最为鼎盛,材质多种多样。对玉、金、银、铜、兽骨、牛角、象牙等的运用比较常见,自此之后由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篆刻在唐宋时期曾走过下坡路,直至明清时期,篆刻发展才再次回到一个高峰,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诗书画印的结合达到空前的和谐统一,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体系。 2 篆刻艺术表现形式 书画讲求章法、治印亦然,讲求经营布局之势。篆刻必须了解篆书并考究篆书的正确写法,然后依据印文字形来设计安排。篆刻中文字的布局要讲求疏密关系、讲求平衡、协调、注重朱白对比等诸多因素。可因地制宜地改变字形大小、疏密、偏旁部首,或合并笔画或分离字形等,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具有强烈的装饰美感,追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印章方寸之间包含了篆刻的布置,印文有一字成文、二字成文、三字至九字成文者,章法不一,但均体现了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统一等形式美法则。 2.1 对称与均衡 篆刻中对称包含上下、左右、斜角对称三种形式,为达到对称效果,有的字将笔画直接设置为边框。或将字位置加大,占据一半的位置,并将文字的笔画当作边框进行处理,更加生动灵活。大多数篆刻家在印文的设计中为达到印面文字之间的均衡效果,往往将笔画多的字适当加长或加宽,笔画少的字,使其缩窄或变小,使印文顾盼有情,互相对应。有些上下或左右结构的文字设计出的印文并不美观,可以对文字偏旁部首或结构进行处理。可以根据异体字的写法,将偏旁部首进行错位,对整个文字的造型进行改变,让印面变得鲜活、生动。 2.2 节奏与韵律 在一些闲章的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见同一方印中两个字同时出现的情况,也就是叠字。为了避免印文的字形重复,可以把第二个叠字部分写成“=”。有时候也会遇见印文字数多的

做人之美,在于简约

做人之美,在于简约 人生在世,无论经历了多少甜美的往事,或是体会了多少伤心的旧事。蓦然回首,自己会感到,于岁月的流逝中,在时光的推移间,所有的往事旧事,都变得模糊淡漠,甚至消失。人生悲惨的,莫过于时间,莫过于岁月,不论甜美,还是愁苦,在时光的魔杖下,都黯然失色。使我们憔悴的,不是愁,不是苦,而是时间。 生命的历程中,总有,繁华与凋零,热烈与平静。每一季都有每一季的风情,每一处都有每一处的风景。繁华时,不忘凋零,梳理着坎坎坷坷走过的艰辛,激励自己继续前行;凋零时,不甘沉沦,憧憬着枝繁叶茂带来的欢欣,勉励自己奋力前进。 人生是一场戏,不可入戏太深,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世间种种,原本无常,浮华不过是烟云;聚散不过是一念;得失不过是转瞬,弹指间,也不过是刹那芳华。红尘一路,若能如莲,不为谁开,不为谁落,任世事归入风尘,守着自己的一寸光阴,在云山水墨间,低眉,行走,水一般的穿越红尘,引得清风自来。 岁月蹉跎,人生苦短,真的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重。其实,自己很轻,轻到只需一阵清风送,就令人天涯海角,难觅你的踪迹。但也别把自己看得太轻,其实,自己也很重,因为,任凭风吹雨打,四季更替,谁也改变不了独一无二的自己。任时光翻阅,凭日月冲晒,自己都要明白:做人之美,在于简约;做事之美,在于利索。 简约,就是简单而不失品位,淡然而不失含蓄;利索,就是灵活敏捷,不拖泥带水,说话干脆,做事有条理,不遗留问题。 人生路上,给人退路,等于给自己留出路。许多的误解,并不是疏远产生的,而是亲近产生的;许多的烦恼,也不是认识带来的,而是亲密产生的,关系愈是亲密,愈是容易产生忧愁;接触愈是频繁,愈是容易产生是非,如果亲近而缺少沟通,如果亲密而缺少理解,误解就会多,忧愁就会深。记住:能沟通的时候,尽量倾心;能理解的时候,一定尽心。 处过,交过,你才知道一个人品性的好坏;用过,干过,你才知道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许多的时候,一个人隐形的东西很多,不交、不处,你难以洞察TA身上的东西;很多时候,一个人潜在的东西很多,不用,不干,你发现不了TA身上的潜能,所以相处是人生的试金石。 人生路上,谁都会有苦恼,只是我们悄悄把它压在心底;生活当中,谁都会有烦恼,只是我们默默地把它放在身后,没有人会同情自己的伤痕,何必去显露自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