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暑期辅导——初升高物理衔接讲义与练习(完整版)

暑期辅导——初升高物理衔接讲义与练习(完整版)

暑期辅导——初升高物理衔接讲义与练习(完整版)
暑期辅导——初升高物理衔接讲义与练习(完整版)

目录

第1讲——学法指导P1

第2讲——力学综合P6

第3讲——重力和弹力P14

第4讲——摩擦力P21

第5讲——牛顿第一定律P26

第6讲——牛顿第三定律P30

第7讲——功P36

第1讲——学法指导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区别所在。

2、掌握快捷、有效、实用、符合自身实际的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为学生准确、深刻、扎实地掌握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奠定思想基础。

二、学习重点: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区别。

2、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三、重点讲解:

高中物理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与初中物理相比较,高中物理将向同学们展现一个更多彩多姿的世界,举例给同学们说明一下:

实验一、蛋碎瓦全,还是瓦碎蛋全?

实验二、带电鸟笼中的鸟安然无恙

物理的课堂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且物理学和日常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是:第一,高中物理课程与初中相比较,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里?第二、学习高中物理应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少走弯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理论上更抽象,题目难度更大,高考物理试卷的区分度更大。本节课重点给同学们介绍以下内容:

(一)认识高中物理,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

初中物理的内容是力、热、电磁、光等,高中物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同样也是力、热、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但高中物理所讲授的这些内容的知识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加,各方面的要求与初中相比高了一些,下面我们具体比较一下初高中物理的不同:

1、初中物理所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

本学期所学内容包括: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本章引入运动学的参量:提出参考系、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为下一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引入了质点的物理模型,提出了科学抽象法。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一章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实验中运用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与位移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最后介绍了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在知识的介绍中突出体现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研究的物理思想。

第三章——相互作用。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与初中知识联系密切,重点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及力的合成与分解,对于这三种力的研究,突出体现从力的三要素出发,即从大小、方向及作用点这三个角度加深对三种常见力的认识,其中弹力与摩擦力的方向及计算问题是本部分内容的难点,是学习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力的合成与分解与数学图形紧密联系,知识较为抽象,对于具体的问题学生常表现为不知道如何进行力的分解与合成,对用图解法进行力的分解及求极值问题感到困惑,因而亦为本部分内容中的难点。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的三个定律构成了整个高中物理的框架,是高中物理学习的核心知识,本章内容把前几章内容综合在一起,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从而把运动学和力学联系在一起,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是本章的重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推导过程,特别是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图象的处理,公式的推导过程,结论的表述,公式的意义等,都要作细致的分析与归纳。本章中,牛顿定律的综合应用问题是侧重点,也是高考的一个必考内容。

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

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速度改变必然产生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匀加速和匀减速之分。

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首先要找到并分清是相对于哪个面而言,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判断相对

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特别是静摩擦力的方向问题,同学们很容易把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混在一起,在具体的情景中不能准确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某些问题还要用物体平衡的知识才能得出结论。

3、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中物理则注重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要难,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详细分析。

(二)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第一、要树立自信,不管自身的起点怎么样,高了,勇于攀登;低了,努力改正。这是学习态度、思想方法的问题。第二、要敢于吃苦,珍惜时间,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任何课程,坚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坚信有几分付出,就应当有几分收获。这就要了解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如下八个环节: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课外学习。这里最重要的是: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这五个环节。在以上八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下面就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就“如何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三)具体做法:

一)三个基本。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关于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如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如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s v t =、02

t v v v +=。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最后再谈一个问题,属于三个基本之外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对帮助解题和学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洛仑兹力不做功”等等。

二)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独立做题是培养思维品质非常好的途径,如果我们遇到一个物理问题,自己没经过细致深入的思考,就和其他同学商量,在思维上就会逐渐养成惰性依赖的习惯。关于做题,再强调一下错题整理,这是我们做题后的总结,是一个升华和提炼的过程,是一个“蓦然回首”的过程,错题整理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做错题以后,这道题为什么会出错,是知识理解的问题,还是思维方面的问题,要认真地总结。

案例 1.天文学家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命名为“格利斯581C ”。观察研究发现,“581C ”行星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5倍,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2倍。某一飞船绕“581C ”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某轨道半径等于该行星的直径,运动周期为T 1。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周期为T 2,则2

1T T 最接近的值为( A ) A. 2.4 B. 0.87 C. 0.58 D. 0.41 审好题,不要思维定势。

设该行星质量为M 1,半径为R 1,地球质量为M 2,半径为R 2,重力加速度分别为g 1,g 2,

则:2121R 5.1R g 2g == 行星表面:121

1

mg R m M G = 得:211gR GM = 则在轨道中,

2121211T 4)R 2(m )R 2(m GM π= 得:1

123121g R 32GM )R 2(4T π=π= 地球表面:22

22mg R m M G = 得:2222R g GM =

做圆周运动时:

2

22R m

GM =2mR 222T 4π 得:2

223222g R 4GM R 4T π=π= 则449.26g 2R g R 5.18g R g R 8T T 2

222122121≈=???== 这是一道天体的计算问题,学生由于审题的失误导致了错误,之后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可以这样说,错题本是最适合学生的参考书,是高考考前复习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可以有效提高考前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做题的第二个诀窍就是要对题目进行归纳与总结,把相同类型的问题放在一起,找到解题的共性及规律,每一部分的知识与习题进行认真的归纳与整理,力争做到方法成套,策略成型,让自己通过少数的题进而领悟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也避免陷入题海战术中,所以在做题的时候,我所提倡的方法就是要“一题多解,多题归一”,这个方法对于提高同学们思维的深度是很奏效的。

三)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通过作图,可以降低物理问题分析的思维梯度。

四)上课。听课是学习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或尽量少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怎样才能提高听课的效率?同学们在听课的时候要进行质疑,也就是说要带着“批判的思维意识”去听课,这里提到的“批判的思维意识”就是主张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进行质疑,不盲目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法。

案例2. 如图所示,质量A m 为4.0kg 的木板A 放在水平面C 上,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0.24,木板右端放着质量B m 为1.0kg 的小物块B (视为质点),它们均处于静止状态。木板突然受到水平向右的12N ·s 的瞬间冲量I 作用开始运动,当小物块滑离木板时,木板的动能kA E 为8.0J ,小物块的动能kB E 为0.50J ,重力加速度取10m/s 2

,求:

(1)瞬时冲量作用结束时木板的速度v 0;

(2)木板的长度L 。

本题是往年所讲的一道例题,我在讲完思路以后,学生能够自己走上讲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提出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有创意的想法,这些想法体现了学生课堂听课的融入与认真,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与个性:

解法1:

(1)0A v m I = 得s /m 3v 0=

(2)由2A A kA v m 21E =

得s /m 2v A = 由2

B B kB v m 2

1E =得s /m 1v B = 地面对A 的摩擦力为fA F ,B 受摩擦力为fB F

N 12gu )m m (F B A fA =+=

① )v v (m t )F F (A 0A fB fA -=+

② B B fB v m t F =

③ 由①②③得s 4

1t = A 位移 t 2

v v s A 0A += B 位移 t 2

v s B B = B A s s L -=

解得m 5.0L =

解法2:

用整体动量定理:0A v m I =

)v m v m (I t gu )m m (B B A A B A +-=?+

s 4

1t = t 2

v v s A 0A ?+= t 2

v s B B ?= B A s s L -=

(四)重视实验:实验是打开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高中阶段涉及的实验包括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这些实验对于帮助大家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在学生实验中有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伏安法测电阻,测定电源的电动势与内电阻,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等,且实验题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实验题是学生解答理科综合试卷物理卷的一个薄弱点,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中就要养成注重从实际出发,认真独立完成实验的习惯。

这节课在比较初高中物理的不同点的基础上给出了学习高中物理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而来,是从师生共同奋斗的汗水中提炼而来,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与热情,对解决物理问题的执着与进取,在此基础上结合所讲的方法,刻苦钻研,脚踏实地,就能学好高中物理,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2讲——力学综合

(一)概念辨析法

概念辨析法就是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作为标准来衡量、辨析试题所给条件的作用和相互联系,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例1](江西省中考题)一个10N的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3s内移动了15m。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阻力是2N,求:(1)拉力的功率;(2)上述条件下,物体匀速运动了10s,拉力做的功是多少?

分析:由于物体是水平方向做运动,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根据做功的条件必须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力的方向上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而本题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尽管作用在物体上,但不做功。

功率是反映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1s)内物体所做的功。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方向始终保持不变,且物体此时应受平衡力的作用,因此水平拉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则拉力大小可知。最后利用相关公式去求得结果。

解:

(1)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

(2)

答:(1)拉力的功率为10W;(2)匀速移动10s时拉力做的功100J。

(二)假设法

就是对物理现象、物理条件、物理过程或物理结果事先作出假设,一般假设为理想状态或特殊情况,然后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作出推理、分析、演算直至得出结论。

[例2](长沙市中考题)质量相等的两个实心小球A和B,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

现将A、B放入盛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当A、B两球静止时,水对A、B两球的浮力之比

为,则kg/m3,kg/m3。

分析:判断A、B两球在水中静止时的浮沉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妨把两球可能出现的浮沉情况都进行假设,进行计算并与题目所给的条件进行比较,再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A、B两球质量相等,则:

假设两球都浸没在水中,它们所受的浮力之比为:

显然假设不成立。

再假设两球都漂浮在水面上,此时它们受到的浮力之比为:

该假设也与题意不符。

因而可确定,一球漂浮,一球浸没。又因为,所以,A球漂浮在水面,B球浸没在水中。其所受浮力分别为:

所以

又,所以:

(三)等效法

就是当我们所研究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其某一方面跟另一简单的物理现象、规律效果相同时,用简单的物理模型代替复杂的模型,并保证物理意义、物理规律、作用效果不变的方法。[例3](山西省中考题)实心正方体木块(不吸水)漂浮在水面上,此时浸入水中的体积为

600cm3(取10N/kg)求:

(1)木块受到的浮力;

(2)木块上放置一个重4N的铁块,静止后木块上表面刚好与水面相平,木块的密度是多大?

(3)木块上放置铁块后与未放铁块相比,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增大多少?

分析:这道题的第(1)问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直接求出;第(2)问中,木块的重力可由第(1)

问浮力的大小及漂浮条件得到,再由可求出质量,所以,求木块密度的关键是要求出木块的体积。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注意解题条件的等效变换,即放置在木块上铁块的重力

大小恰好等于木块增加的浮力的大小,因而可求出增加的就是木块原来露出水面的体积,最后得到木块的总体积,从而求得木块的密度;第(3)问中,同样的道理,

木块底部增加的压力就是,再由压强公式,就可求出增大的压强了。

解:

(1)木块漂浮时受到的浮力为:

(N)

(2)

木块上放置铁块后受到的浮力增加了,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增加的量为:

(3)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增加的量为:

(四)整体法

所谓整体法,就是指思考物理问题时,不拘于问题的局部特征,而是着眼于问题的整体结构,通过对问题全面认真考察。从客观上理解和认识问题的本质,挖掘和发现整体结构中问题的关键点,抓住问题的内在规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方法。

[例4](辽宁省中考题)一实心塑料块漂浮在水面上时,排开水的体积是300cm3,塑料块的质量是多大?当在塑料块上放置一个重2N的砝码后,塑料块刚好没入水中,问此时塑料块

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塑料块的密度是多大?(取10N/kg)

分析:对于两个物体(或两个以上)的连接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的习题是比较多的,求解的方法多样,将所有物体视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既省去了对每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又简化了解题过程。

解:

放上砝码后,将砝码与塑料块视为整体,漂浮在水面上。

(五)比例法

在应用定律、公式来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常会遇见某些物理量保持不变(或相等),因而只需要研究其中两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问题,这时常依据物理定律、公式,利用物理现象中保持不变(或相等)的量,将其他已知量与未知量建立比例关系,这种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比例法。

[例5](重庆市中考题)甲、乙两个长方体,由不同材料制成,其中底面积分别为、

,高度之比,密度之比为,若把甲放在水平桌面上,乙放在甲上,水平桌面受到的压强为7000Pa,把乙取下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时,桌面对乙的支持力为多少牛?

分析:这是道力学综合题,主要考查密度与压强知识的综合,此外还涉及到力的平衡,质量与重力关系等知识。该题的突破口可以从密度的概念出发,找出它们之间的知识链:密度——质量——重力——压力——压强。找出这些关系,利用比例式就可求解。

解:因为,,,所以:

所以

因为

所以

即:

解得:

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可知,水平桌面对乙的支持力大小等于G,为4N。

(六)综合法

综合法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就是从要求的结论或结果入手,分析所求结论或结果所需的条件,题意是否给出,若条件不足,则应先求解条件的不足部分,如此推导,直到与题意所给条件完全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解题的整体过程。

[例6](江苏省中考题)用如下图所示滑轮组提升水中的物体A。若物体的质量为140kg,体积为60dm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求:

(1)物体A在水中被匀速提升时,拉力F是多大?

(2)如果动滑轮挂钩用钢丝绳与物体相连,而滑轮组所拉绳索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50N,当物体露出水面体积多大时,拉绳会断?

(取10N/kg,滑轮组机械效率不变)

分析:此题涉及机械效率、滑轮组的力的作用关系,浮力及力的平衡原理等多个知识点。由相关知识可知,要求解拉力就应先求有用功和总功,其中要求有用功又必须先求出浮力。由滑轮组的使用规律,可知绳自由端移动距离是重物升高距离的4倍。由此求解拉力的顺序为:

要求物体露出水面体积的大小,也就要求物体所受浮力的减小值,所以应根据后一次情况中力的平衡条件,先求出后一次情况中物体所受浮力。解题顺序是:

解:

(1)(N)

(N)

(2)

第2讲——力学综合课后练习

1. 小黄假日去图书馆阅览室看书,当馆内大厅的时钟指向3h55min,他离馆,刚到家时,家中的时钟指向4h10min,此时他发现书包忘在阅览室,便以相同速度原路返回去拿,来到图书馆大厅时,厅内时钟已是4h15min,家里的钟是准确的,那么,图书馆大厅的时钟是快还是慢?

2. 小华在假期探望外祖母,他坐火车时发现,每经过铁轨接头处,车身都要振动一次,他还发现,火车进山洞前的一瞬间要鸣笛一次,小华恰好坐车尾,从听到笛声到车尾出洞,小华共数出84次车身振动,所用的时间1min45s,若车身长175m,每节铁轨长12.5m,山洞长度是多少?(设火车一直匀速直线行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 如图所示,竖直墙壁上靠着一个截面为三角形的楔块A,水平面上有一截面为正方形的木块B,现用一力F向左推B使B匀速向左运动,同时A也向上匀速运动,若三角形截面

的斜边与墙壁成角,B的速度为1m/s,求A的速度。

4. 甲、乙两地相距100m,甲在乙的正东方向,如图所示,某时刻甲以10m/s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运动,同时乙以10m/s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运动。

(1)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什么方向运动?

(2)开始运动后经多长时间甲和乙的距离最小?

5. 考察到音响效果,一般剧场的混响时间应设计在()

A. 0.1s左右

B. 1.5s左右

C. 3s左右

D. 5s左右

6. 一般人对频率在什么范围内的声音最为敏感?

7. 从遇到巨大声响时,为什么要迅速张开嘴巴或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

8. 有一种密度瓶大家可能没有见过,但道理很简单,如图所示,它是一个壁较薄的玻璃瓶,配有磨光的瓶塞,瓶塞中央留有一细管,在注满水盖上塞子时,多余的水会从细管中溢出,从而保证瓶内总容积一定,如何用该密度瓶,天平(含砝码)及水来测量米粒的密度呢?简要写出操作步骤及计算表达式。

9. 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两个水平力F1、F2的共同作用下以相同速度匀速向右运动,已知F1=5N,F2=3N,那么物体B受到物体A和桌面的摩擦力大小应分别为()

A. 5N、3N

B. 5N、8N

C. 3N、8N

D. 8N、8N

10. 如图所示,一根细线绕过三个滑轮,两端固定在A、B两点,两动滑轮下所挂物体质量分别为、,两动滑轮上细线的夹角分别为和(),不计一切摩擦,则、

的大小关系是()

A. B. C. D. 无法确定

11. 如图所示,甲、乙两车都沿斜面向上运动,两车内都用细线悬挂一小球,当小球都与小车相对静止时,甲车内悬线正好在竖直方向上,乙车内悬线与斜面垂直,则()

A. 甲车做的是匀速运动

B. 甲车做的是加速运动

C. 乙车做的是匀速运动

D. 乙车做的是减速运动

12. 无论是木锯还是钢锯,它们的锯齿都是东倒西歪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是因为()

A. 这样使锯齿更锋利

B. 这样使锯更耐受撞击

C. 锯用得太久,齿被撞歪

D. 可以使锯口加宽,减小材料对锯的摩擦力

13. 下列几种与摩擦有关的现象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高档服装一般用光滑丝织品作内衬,目的是便于穿脱

B. 高速公路的路面特点是比普通公路更光滑些

C. 在餐具中,从使用角度看,普通的竹筷要比塑料筷好

D. 木工用锯子锯木料时,要经常在锯条上抹些油

14.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迭放着甲、乙两物体,甲物体用细线挂在左边竖直墙上,现用力把乙物体从右端匀速拉出来,所用力F=15N,则甲、乙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A. ,,方向都向左

B. ,方向都向右

C. ,方向向右,,方向向左

D. ,方向都向左

15. 如图,重力为1N的木块静止在斜面上,则斜面对木块的作用力为()

A. 大于1N

B. 等于1N

C. 小于1N

D. 以上均有可能

16. 如图所示,重为G的物体A被夹在两固定且竖直的木板之间,设用大小为2.2G的力恰好可将A从木板中竖直向上抽出,那么能抽出A的竖直向下的力其最小值为。

17. 如图所示,A、B、C三物体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现用F=15N的拉力使三物体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A受个力的作用,物体B受个力的作用,物体C受桌面摩擦力是N。

18. 下图是一皮带传送装置,A是主动轮,B是从动轮,当轮转动时,带动放在绷紧的传送

带上的物体C水平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皮带上点,点及物体C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如何?

19. 如图,一个圆台形的筒子,下用一重力忽略不计薄片贴住,浸入水中后,薄片不会下落,如果筒中注入100g水,恰能使它脱落,则下列情况哪种能使薄片下落()

A. 在薄片中央轻放100g砝码

B. 慢慢注入100g酒精

C. 慢慢注入100g水银

D. 上述三种做法都不行

20. 在一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铁块的表面上,从垂直方向打一个深为5cm,直径为2cm的圆洞,将不同的表面放在桌子中央,它对桌面的压强和未打洞时相比较()

A. 一定增大

B. 一定减小

C. 不变

D. 增大、减小都有可能

【试题答案】

1. 慢5min

2. 880m

3.

4. 东南,

5. B

6.

7. 可以减小振幅8. 略9.

B 10. B 11. AD 12.

D 13. B

14. C 15. B 16. 0.2G 17. 2;5;15

18. 皮带上、受摩擦力都向,物体不受摩擦力

19. B 20. D

第3讲——重力和弹力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力、重力和重心的概念。

2、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弹力方向的确定方法。

二、学习要点:

1、重心的概念

2、弹力的有无及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三、课程精讲:

(一)力的定义及特性:

问题:观察以下两图,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1)静力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形变),如把物体拉伸、压缩、扭转、剪切等。

(2)动力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使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从运动变为静止(或使物体的运动速度从小变大、从大变小);或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等。

2、力的定义及特性:

(1)力的物质性:指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即只要有力,必会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指力是存在于物体之间的。一个力总是联系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如果不考虑主动和被动关系,有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无所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应注意的是相互作用的物体有些是接触的,有些是不接触的。如磁铁可以隔着一本书吸引铁钉。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 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不会施力

D. 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例2、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外力作用

B. 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一定不受外力作用

C. 物体受力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

D. 力的作用效果完全由力的大小决定

(二)重力:

(1)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说明】①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不论质量大小,也不论有无生命。

②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一般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③重力是非接触力,同一物体在空中运动与静止时所受的重力相等。

④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①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g是自由落体加速度,通常取g=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说明】a. g会随地球上纬度的改变而改变,纬度越高,g值越大,两极最大,赤道最小,导致同一物体在不同纬度处所受重力不同。

b. g值会随海拔高度而改变。在同一纬度处,高度越大,g值越小,致使同一物体受到的重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②重力的测量

在实验室里,重力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当弹簧测力计吊起物体静止时,物体对测力计的拉力才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3)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可利用铅锤线确定其方向。

例3、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 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 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例4、关于重力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重力大小总是恒定的

B. 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C. 物体落向地面时,它受到的重力大于它静止时所受的重力

D. 物体的重力总等于它对竖直测力计的拉力

(4)重心

①重心的概念: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

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

心。

引入重心的概念后,研究具体的物体时,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

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一个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

量的点来表示。

②重心的确定

a.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若物体的形状是中心对称的,则对称中心就是重心。

b.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

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有关。如:起重机重心位置随吊升货物的

多少和位置变化而变化。

例5、以下关于重心及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个物体放于水中称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于物体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因此,物体在水中时的重力小于在空气中的重力

B. 据G=mg可知,两个物体相比较,质量较大的物体的重力一定较大

C. 物体放于水平面上时,重力方向垂直于水平面向下,当物体静止于斜面上时,其重力垂直于斜面向下

D. 物体的形状改变后,其重心位置往往改变

(三)弹力:

1、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1)弹性形变:

形变包括两方面,即形状的改变和体积的改变。

弹性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如弹簧、橡皮筋等,这样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弹力

①弹力的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②弹性限度:若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成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③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有多种,如放大等。

最简单的方法是:把一个圆塑料瓶装满水,瓶口用中间插有细管的瓶塞塞上(如图所示),用手按压塑料瓶,细管中的水就会上升;松开手,水面又降回原处,这说明什么问题?如果换成扁塑料瓶,当你按压不同位置时,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④弹力产生的条件

a. 两物体直接接触;

b. 接触面发生弹性形变。

例6、关于弹性形变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做弹性形变

B. 一根铁丝用力折弯后的形变就是弹性形变

C. 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D. 物体在外力作用后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例7、一辆汽车停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汽车没有发生形变,所以汽车不受弹力作用

B. 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汽车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汽车也发生了形变

C. 汽车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形变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几种常见弹力及弹力方向的判定:

(1)压力和支持力

产生:如图所示,由于书发生了形变,

对与它接触的桌子产生了弹力F1,这就是压

力,方向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由于桌面发生形变,对与它接触的书产

生弹力F2,这就是支持力,方向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综上可得:压力和支持力均为弹力,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受力物体。

(2)绳的拉力

如图所示,绳吊起电灯,由于灯的重力作用,使绳发生微小形变,

对与它接触的电灯产生弹力F1,即绳对灯向上的拉力,方向沿绳向上。

由于灯发生微小形变,对与它接触的吊绳产生了弹力F2,即灯对

绳的拉力,方向沿绳向下。

综上可得:拉力是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例8、请在下图中画出杆或球所受的弹力。

(a)杆靠在墙上;

(b)杆放在半球形的槽中;

(c)球用细线悬挂在竖直墙上;

(d)点1、2、3分别是球的重心位置,点2是球心,1、2、3点在同一竖直线上。

小结:

①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②弹力方向的判定步骤:

明确产生弹力的物体→找出使该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确定该物体产生的弹力方向。

③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撑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索的弹力沿绳索指向绳索收缩的方向。

3、判断弹力有无的方法: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存在弹力,只有当物体因相互挤压或拉伸产生形变时,才在接触位置产生弹力,若仅是接触而不相互挤压或拉伸,没有发生形变,则无弹力产生。那么,

如何判断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了形变从而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弹力呢?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判断方法。

(1)利用假设法判断(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

例9、如图所示,用细绳悬挂一个小球,小球与光滑斜面相接触,并保持静止,试分析小球所受的弹力。

【点评】判断弹力时,不仅要

看物体间是否接触,更需观察接触

位置是否发生形变。在有些难以直

接判断是否存在形变的情况下,我

们可以采取“假设法”,即设想将约

束物去掉,看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

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判断出物体与该约束物之间是否存在弹力。

例10、在下图中,A 、B 两球(两球都静止)间一定有弹力作用的是( )。

例11、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为2N 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则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 )。

A. 大小为2N ,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B. 大小为1N ,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C. 大小为2N ,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D. 大小为2N ,方向竖直向上

四、知识提炼导图:

重力??

???大小:G=mg ,g=9.8N/kg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在重心

弹力?

??大小:由物体所处的状态、所受其他外力、形变程度来决定 方向:总是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五、目标期望:

通过这一讲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深刻理解本节课所讲的基本概念,如重力、重心的概念,同时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的判断方法,特别是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下判断弹力有无的方法。

第3讲——重力和弹力课后练习

(答题时间:35分钟)

1. 关于力的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

C. 由有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离开物体而独立

存在

D. 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打乙一拳,乙感到痛,而甲未感觉到痛,说明甲对乙施加了力,

而乙未对甲施加力

B. “风吹草动”,草受到了力,但没有施力物体,说明没有施力物体的力也是存在的

C. 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不需要与铁钉接触,说明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存在

D. 网球运动员用力击球,网球受力后飞出,网球受力的施力物体不再是人

3. 关于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B. 重心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C. 重心的位置一定在物体上

D. 质量不均匀但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自由下落的石块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石块所受的重力越来越大

B. 在空中飞行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

C. 一抛出的石块轨迹是曲线,说明石块所受的重力方向始终在改变

D. 将一石块竖直向上抛出,在先上升后下降的整个过程中,石块所受重力的大小与方向都不变

5. 质量为2kg 的手榴弹在空中飞行时主要受________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其大小为________N ,方向________。

6. g=9.8N/kg ,表示________,一个质量m=60kg 的人受的重力G =________N 。如果此人在6/g g ='的月球上,他在月球上的重力是________。

7. 下列关于弹力产生的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 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

C. 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D. 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产生弹力

8. 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重力

B. 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使桌面产生了形变

C. 桌面形变产生了对物体的支持力

D. 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使物体产生形变

9.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压力、支持力和拉力都是弹力

B. 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垂直于接触面

C. 轻绳、轻杆上产生的弹力总是在绳、杆的直线上

D. 轻杆不同于轻绳,弹力的方向可以不在杆的直线上

10. 画出图中A 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图中各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

【试题答案】

1. B、C、D 【解析】根据力的概念,力不可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直接接触——通过场发生作用(以后我们会了解重力场、引力场、磁场、电场等),力的大小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天平只能测量质量。

2. D 【解析】甲对乙施力的同时,乙对甲也施力,只不过甲的拳头比乙被打的部位——如肚子、胸部,更能承受打击罢了,所以乙感到痛而甲未感到痛,A错;“风吹草动”的施力物体是空气,B错;力不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磁铁对铁钉的作用是通过磁铁产生的磁场发生的,磁场离不开磁铁,故C错;网球飞出后受重力和阻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和空气,故D正确。

3. A 【解析】物体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往往把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用一个力来代替,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到一点上,这就是重心。因此重心不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重心位置由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几何形状决定,质量分布均匀,有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重心的位置不一定在物体上,如金属环的重心在圆心上。

4. D 【解析】由G=mg得,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m和重力加速度g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

5. 重地球19.6 竖直向下

【解析】手榴弹在空中飞行时,主要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使手榴弹受到了重力。因此,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大小可由G=mg求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6. 1kg的物体所受重力为9.8N 588 98N 【解析】在G=mg中,g是比例常数,也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中的自由落体加速度(或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的g值与月球表面的g值不相同。不管在地球表面还是在月球表面,物体所受的重力都由G=mg计算。

7. D 【解析】弹力产生条件是两物体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如果只接触不发生弹性形变,或虽然发生形变但不是弹性形变,都不会有弹力产生。

8. B、C、D 【解析】弹力和重力的施力物体不同,作用点也不相同,故A错;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已发生形变的物体,弹力是施力物体对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的作用。故B、C、D正确。

9. C 【解析】压力、支持力和拉力都是根据效果命名的,其性质都是弹力,其方向总垂直于接触面,故选项A、B说法都是正确的。对细绳来说,形变只能是拉伸形变,因此弹力方向只能沿绳的方向,但对杆来说,形变不只是拉伸形变,它还可以是弯曲形变,故轻杆上的弹力方向可以不在杆的直线上,故选项C的说法是错误的,选项D的说法是正确的。10. 各图中A受的弹力方向如下图所示。

初升高化学衔接教材

初升高中衔接教程 化学 典型试题举一反三 理解记忆成功衔接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1 知识目标 1、巩固并掌握化合价有关知识; 2、能熟练地标出元素的化合价; 过程与方法 学会思考、分析并总结出有关知识的联系及规律; 学习重点 能熟练地标出元素的化合价; 学习过程 一、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 (1)金属元素:(字旁,其中汞元素特殊)如钠、镁、铜、铁、铝 (2)非金属元素:(字旁、字旁,其中溴元素特殊) 如氧、氢、氮、氯、硫、磷、碳、硅 (3)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氪、氙、氡 练习:书写下列元素符号 钾钡钙银铂锰氟碘铅锌 二、化合价 1.规律:(1)单质的化合价为 (2)所有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原子团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 为。 (3)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通常显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价;当氧元素与其它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氧通常显价,其它非金属元素显价;当氢元素与其它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氢通常显价,其它非金属元素显价。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价;+2价; 三四五价;氯有价,氧有价; 铁有、价;铜有、价; 3.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硫酸根()价;硝酸根()价; 碳酸根()价;氢氧根()价; 铵根()价;磷酸根()价; 高锰酸根()价;锰酸根()价; 亚硫酸根()价;碳酸氢根()价; 次氯酸根()价;氯酸根()价; 3应用: (1)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例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碳酸铵;硫酸铁;硝酸钙; 氢氧化亚铁;碳酸氢镁;磷酸钡; 次氯酸钙;氧化亚铁;氯化铜; (2)求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例2、标出下列加点元素的化合价 CuSO SO CaCO ZnSO HCl HClO KClO Na SO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2讲 初中力学综合 一. 教学目的: 解答力学综合题的方法 二. 教学内容: (一)概念辨析法 概念辨析法就是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作为标准来衡量、辨析试题所给条件的作用和相互联系,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例1](江西省中考题)一个10N 的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3s 内移动了15m 。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阻力是2N ,求:(1)拉力的功率;(2)上述条件下,物体匀速运动了10s ,拉力做的功是多少? 分析:由于物体是水平方向做运动,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根据做功的条件必须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力的方向上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而本题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尽管作用在物体上,但不做功。 功率是反映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1s )内物体所做的功。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方向始终保持不变,且物体此时应受平衡力的作用,因此水平拉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则拉力大小可知。最后利用相关公式去求得结果。 解: (1)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 N F F f T 2== W s m N t S F t W P T 103152=?= == ; (2)s m s m t S v /5315== = J s s m N t v F S F W T T 10010/52=??='='=' 答:(1)拉力的功率为10W ;(2)匀速移动10s 时拉力做的功100J 。 (二)假设法 就是对物理现象、物理条件、物理过程或物理结果事先作出假设,一般假设为理想状态或特殊情况,然后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作出推理、分析、演算直至得出结论。 [例2](长沙市中考题)质量相等的两个实心小球A 和B ,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2:1:=B A ρρ 现将A 、B 放入盛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当A 、B 两球静止时,水对A 、B 两球的浮力之比为5:8,则=A ρ kg/m 3,=B ρ kg/m 3。 分析:判断A 、B 两球在水中静止时的浮沉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妨把两球可能出现的浮沉情况都进行假设,进行计算并与题目所给的条件进行比较,再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A 、B 两球质量相等,则: 1:2::==A B B A V V ρρ 假设两球都浸没在水中,它们所受的浮力之比为: 1:2:)(:)(:===B A B A B A V V gV gV F F 水水ρρ 显然假设不成立。 再假设两球都漂浮在水面上,此时它们受到的浮力之比为:

初升高衔接

课程目录 开篇语学法指导——————初高中物理的联系与区别第一讲描述运动的基本方法和物理量 第二讲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描述 第三讲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 第四讲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第五讲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第六讲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运用 第七讲力重力和弹力 第八讲弹力 第九讲摩擦力 第十讲力的合成 第十一讲力的分解正交分解 第十二讲受力分析共点力平衡

初高中物理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的区别 1、教材方面 初高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初中物理重现象,且探讨的物理现象(或过程)较简单,多数为学生所熟悉的物理现象。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高中物理虽然其内容也是力、热、光、电等,但对知识的要求更高,重视现象的本质,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抽象;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且研究问题相对独立,知识点间联系较少;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知识间联系紧密,构成一个物理知识体系;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与提高。 近几年初中、高中物理教材的难度降低幅度较大,中考试题几乎无难、繁题,以应用为主,高考由于受选拔人才功能等客观因素制约,在实际教学中,难度降不下来,因而反使高、初中之间的衔接更困难。 2、教学方法方面 初中阶段,教学内容要求较低,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传授的知道性,课堂密度小,进度慢,有时间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习题类型较少,变化少,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大多为接受学习。高中阶段教学进度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对知识的要求也较高,常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高中物理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在教学中必须多对比、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同类问题的共性。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多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也能勾勒出具体的物理情景帮助解决问题。 3、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 初中物理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物理知识是有局限性与不严密性的,然而这些知识有时却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例如初中阶段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下的情形,结果不少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势,对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了消极影响。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理想模型,如“质点、单摆、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及简谐运动”等,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许多物理过程的变化是多因素的,需要学生抽象地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情景,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此外还要有空间想象能力,比如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等。

物理初升高衔接试题

初升高物理试题2013.6.29 一、选择题:( 3*24=72分) 1、下面关于加速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有( B ) A.加速度描述了物体速度变化的多少 B.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里速度的变化 C.当加速度与位移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D.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且又减小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2、关于速度与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速度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B.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一定为零 C.加速度为零,速度也一定为零D.以上说法都不对 3、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是2米/秒2,它意味着( B ) A.物体在任一秒末的速度是该秒初的两倍 B.物体在任一秒末的速度比该秒初的速度大2米/秒 C.物体在第一秒末的速度为2米/秒 D.物体任一秒初速度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米/秒 4、关于匀加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B.速度的增量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在连续相同时间内的位移增量都相同 5、对做匀减速运动的物体(无往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减小 B.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增大 C.速度随时间增大,位移随时间减小 D.速度随时间减小,位移随时间增大 6、一个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D) A.第4秒内的平均速度大于4秒内的平均速度 B.第4秒内的平均速度大于第4秒末的即时速度 C.第4秒内的位移小于头4秒内的位移 D.第3秒末的速度等于第4秒初的速度 7、甲、乙两物体沿一直线同向运动,其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在 t时刻, 下列物理量中相等的是 (B) A.运动时间 B.速度 C.位移 D.加速度 8、若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初速度和末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则该运动一定不是 (D) A.匀速直线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C.匀减速直线运动D.加速度减小的运动 9、有一个物体开始时静止在O点,先使它向东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5秒钟,使它的加速度方向立即改为向西,加速度的大小不改变,再经过5秒钟,又使它加速度方向改为向东,但加速度大小不改变,如此重复共历时20秒,则这段时间内: ( C) A.物体运动方向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B.物体最后静止在O点 C.物体运动时快时慢,一直向东运动 D.物体速度一直在增大

(2020年整理)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doc

第一讲 数与式 1、 绝对值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0,||0,0,,0.a a a a a a >??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a f x a -<<。 ②()(0)f x a a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f x a f x a ><-或。 ③2 2 ()()()()f x g x f x g x >?>。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 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 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 +1 段进行讨论. 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 例1. 求不等式354x -<的解集 例2.求不等式215x +>的解集 例3.求不等式32x x ->+的解集 例4.求不等式|x +2|+|x -1|>3的解集. 例5.解不等式|x -1|+|2-x |>3-x . 例6.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x -5|+|x -3|<a 有解,求a 的取值范围. 练习 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1)13x x -+->4+x (2)|x +1|<|x -2|

(3)|x -1|+|2x +1|<4 (4)327x -< (5)578x +> 3、因式分解 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 ()()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 ()2a b a ab b ±=±+ (3)立方和公式 2233 ()()a b a ab b a b +-+=+ (4)立方差公式 2233 ()()a b a ab b a b -++=- (5)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 ()2()a b c a b c ab bc ac ++=+++++ (6)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 ()33a b a a b ab b +=+++ (7)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 ()33a b a a b ab b -=-+-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 (1)x 2 -3x +2; (2)2 672x x ++ (3)22 ()x a b xy aby -++; (4)1xy x y -+-. 2.提取公因式法 例2.分解因式: (1)()()b a b a -+-552 (2)32 933x x x +++ 3.公式法 例3.分解因式: (1)164 +-a (2)()()2 2 23y x y x --+ 4.分组分解法 例4.(1)x y xy x 332 -+- (2)2 2 2456x xy y x y +--+-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材资料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1讲 令狐文艳 一.教学目的 1. 总结归纳初中电学基本知识 2. 对题目的基本类型进行总结归类 二. 教学内容 (一)静电部分 1. 静电现象 (1)带电 ①梳子带电:干燥的天气下,梳过头发的梳子会吸引头发,这是因为梳子经摩擦带了电; ②衣服带电:春秋季节,干燥天气下,化纤衣服容易吸尘土,主要是因为衣服经摩擦带了电的缘故; ③塑料捆扎绳带电:把塑料捆扎绳向下捋几次,捋的次数越多,绳子越松散,主要是因为绳子在摩擦时带了同种电荷,绳子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分开。 (2)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相互抵消的现象叫中和现象;中和现象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如雷电、我们晚上在脱毛衣时看到的电火花等。2. 电荷的种类 我们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以及与它有相同性质的电荷叫正电荷,我们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以及与它有相同性质的电荷叫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吸引法:准备一些纸屑或轻小物体,如果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物体就带了电。这种方法较麻烦。 (2)用验电器检验: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专门仪器: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它包括金属球、金属杆、金属铂片,带电体与金属球接触后,金属铂片就会因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证明物体带了电。

5. 摩擦起电的实质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不同,摩擦起电过程中,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强的要得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弱的要失去电子带上正电荷,也就是说: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荷由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 6.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都是摩擦起电现象。 (2)接触带电:与带电物体相接触使物体带电叫接触带电;验电器金属球和带电的玻璃棒或带电的橡胶棒接触后带上电荷就属于接触带电。 (3)静电感应带电:当不带电导体与带电的物体相靠近时,由于静电间的相互作用会使该导体两端产生等量的异种电荷。若将导体接地后又断开(或用手触摸一下随即将手离开,则该导体带上异种电荷)这种靠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静电感应带电。 7. 静电现象的危害与防范 (1)雷电 (2)静电引爆易燃物 8. 静电现象的利用 (1)静电复印 (2)静电除尘 (3)静电喷涂 (4)静电植绒 (二)电路部分 1. 六个基本物理量 (1)电荷量Q (2)电流I (3)电压U (4)电阻R (5)电功W (6)电功率P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

第一讲数与式 1、绝对值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a,a0, | a | 0,a0, a, a0.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a b 表示在数轴上,数 a 和数b之间的距离. 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① f (x) a(a 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a f ( x) a 。 ② f (x) a(a 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f (x) a或 f ( x) a 。 ③ f (x) g ( x) f 2 ( x)g 2 (x) 。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 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 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1段进行讨论. 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 例 1.求不等式3x 5 4 的解集 例 2. 求不等式2x 1 5的解集 例 3. 求不等式x 3 x 2 的解集 例 4. 求不等式 | x+ 2| + | x- 1| > 3 的解集.

例 5. 解不等式 | x- 1| + |2 -x| > 3-x. 例 6. 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 x-5|+| x-3|< a 有解,求 a 的取值范围. 练习 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1)x 1 x 3 >4+x (2) | x+1|<| x-2| (3) | x- 1|+|2 x+1|<4 (4)3x 2 7 (5)5x 7 8 3、因式分解 乘法公式 ( 1)平方差公式( a b)( a b)a2b2 ( 2)完全平方公式( a b) 2a22ab b2 ( 3)立方和公式( a b)(a2ab b2 )a3b3 ( 4)立方差公式( a b)(a2ab b2 )a3b3 ( 5)三数和平方公式( a b c)2a2b2c22(ab bc ac) 33223

初中升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初步认识物理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关系; 了解高中物理及高考概貌,了解初高中学习脱节点,明确衔接与学法要领; 着眼高中三年乃至一生发展,激发科学情感意志,启迪理想信念。 授课内容: 一、物理学研究什么?有什么用? 1.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及运动规律的学科。物质运动形成由简单到复杂分别为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原子和原子核内的运动。 2.物理包括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五大组成部分。高中力电两大块必考,后三块任选一。学好力学是关键。 3.物理与其他学科关联 4.物理与人类社会进步——物理化学支撑的信息时代和生物世纪; 5.物理与个人发展——新一轮高考改革超80%名牌大学要求选考物理;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干什么工作,物理知识及其思维方法将受益终身。 二、高中课程与高考

初高中物理课程中,数学知识脱节点: 矢量与标量;误差与有效数字;三角函数与解斜三角形;一次函数图象的斜率与截距; 二次函数(图象最值顶点,斜率变化等);解析几何曲线斜率与变化率,极限与微分思想。 三、高中物理难学吗? 具体到抽象——概念重深入理解,“记”不管用;简单到复杂——规律应用分析难。一看就懂,一做就错,一点就穿,不点也穿;定性到定量,标量到矢量,公式加图象,数学不习惯,而且跟不上;课堂容量加大,进度较快,需要自律自省自学。 四、高中物理怎么学?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 1.持之以恒的课前预习习惯; 2.咬文嚼字,注重理解的阅读习惯; 3.认真听讲,做笔记的习惯; 4. 独立作业,做题“三多”的习惯; 5.积极参与讨论的习惯; 6.勤观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优化学习方法 1.着力“三基”,弄清概念规律方法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 概念——为何引入,如何定义,物理意义,本质内涵,适用外延,相关相近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物理量遵循的运算规则等;规律——适用条件和范围,解决什么问题,使用注意事项等。 2.强化训练,把课本渗透的科学思想方法转化为解题的技能技巧 整体法与隔离法,假设法与类比法,等效法与对称法,极限法与特值法,极值法与临界法,图解法与图像法,微元法与求积法等思维技巧。 小题大做,大题选做,真题多做,难题少做,怪题不做,错题重做,多题一做;每天多做一道题,三年累积见功底 3.提前补习数学,为跨越障碍提供支持 矢量与标量,误差与有效数字,三角函数,函数及其图象,截距和斜率,极限思想。 4.质疑意识,批判精神,探究学习,实践至上;科学精神的核心在创新

初中升高中物理教材衔接知识点归纳总结13牛顿第二定律

衔接点13牛顿第二定律 1 【基础知识梳理】 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2、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 3、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同向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始终一致 (2)瞬时性;加速度与力是瞬间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同体性:加速度和合外力(还有质量)是同属一个物体的 (4)独立性: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各力将独立地产生与其对应的加速度,而物体表现出来的实际加速度是物体所受各力产生加速度叠加的结果 2、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 3.求出合力.注意用国际单位制统一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4.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建立方程并求解. 3、超重和失重 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1.如图所示,质量为2 kg的物体A静止在竖直的轻弹簧上面。质量为3 kg的物体B用轻质细线悬挂,A、B接触但无挤压。某时刻将细线剪断,则细线剪断瞬间,B对A的压力大小为(g=10 m/s2)

A .12 N B .22 N C .25 N D .30N 【答案】A 【解析】剪断细线前,A 、B 间无压力,对A 受力分析,受重力和弹簧的弹力,根据平衡条件有: 21020A F m g ==?=N 剪断细线的瞬间,对整体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A B A B m m g F a m m =+-+ 代入数据得整体加速度为:6a =m/s 2 隔离对B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B B m g N m a -= 代入数据解得:12N =N ,故A 正确,BCD 错误。故选A . 2.如图所示,小球从轻弹簧正上方无初速释放,从小球开始接触弹簧到弹簧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加速度和所受的合力的变化是 A .合力变大,加速度变小,速度变小 B .合力与加速度逐渐变大,速度逐渐变小 C .合力与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速度先变大后变小 D .合力、加速度和速度都是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C 【解析】小球与弹簧接触后,受重力和弹力作用,开始重力大于弹力,合力方向向下,则加速度方向向下,向下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当重力和弹力相等后,弹力大于重力,合力方向向上,加速度方向向上,与速度方向相反,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减小运动。所以合力和

2020年初高中衔接物理重点10 力的合成与分解-(解析版)

衔接点10 力的合成与分解 知识点梳理 一、力的合成 合力和分力的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那几个力叫做分力。 力的合成的定义: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平行四边形中表示两分力的线段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求一个力分力的过程和方法叫做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力的分解也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当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合力时,那么分力应该是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相当于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求邻边.学科#网 2、正交分解法: 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这种分解方法称为正交分解法. 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的步骤: ①首先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确定正方向. ②把各个力向x 轴、y 轴上投影,但应注意的是:与确定的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确定的正方向相反的为负,这样,就用正、负号表示了被正交分解的力的分力的方向. ③求在x 轴上的各分力的代数和F x 合和在y 轴上的各分力的代数和F y 合. ④合力的大小x y F F F =+合合合 合力的方向:tan (y x F F x F θθ= 合合合 是合力与的夹角) 1.如图所示,大小分别为F 1、F 2、F 3的三个力恰好围成一个闭合的三角形,且三个力的大小关系是F 1<F 2<F 3,则下列四个图中,这三个力的合力最大的是 A . B .

初升高衔接的重要性

择成教育有梦想有追求有行动有成就选择成必成功想到做到进入高中后,不仅所学科目增多,各科目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有一次大的飞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升入高中之前,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基本技能,从而为高中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但显然,还是有不少初中学习上的“佼佼者”,并未意识到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转变,在进入高中后,基本技能掌握方面的不足就暴露出来。 初升高之后,如果你还保留着原来学习上的坏习惯而不自觉,那么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即便你初中时成绩再好,不久之后就会发现突然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学习上的问题越积越多。而暑期初升高衔接的重要性,就在于能提前进入高中学习状态,提前掌握学习方法。正所谓快人一步,步步领先! 以下总结一下初升高过程中同学们容易陷入的几种误区,以数学学科为例: 1)疏忽大意 刚进高中的时候,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初中数学学得好,基本功扎实,学习能力强,学好高中数学是理所当然的,过于自信导致对高中数学的轻视,从而影响了对高中数学入门课的学习效果,进而影响到后续学习。 2)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 满足于一知半解或不敢问问题,怕丢面子,对没弄透的问题不提问质疑,结果问题越积越多;缺乏责任心,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上课作业都应付了事,不求甚解。 3)被动学习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主要表现在不定计划、课前没有预习几点,从而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听课没有针对性;上课忙于记笔记导致没听到“门道”;课后不主动去整理上课所学内容,对上课所学内容不进行必要的复习巩固,只求完成书面作业。 4)上课不能保持注意力,经常走神 5)感情用事 有些同学总爱以自己对数学老师的好恶来决定他们对数学课的好恶,其实即使老师真的令人讨厌,他们讲授的知识也不应是“讨厌的”。 6)趣味至上 高中不比初中——初中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少,有多样有趣的课堂形式并不奇怪。但高中教学进度紧,涉及的概念多,有些学生认为这堂课枯燥无味之后,马上就不想听了,他们不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它是否以一种趣味的方式表达,他们更不知道趣味来自你是否认真听和开动脑筋思考。 7)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即使做了大量习题,结果也仍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8)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小毛病一大堆。 以上提到的很多误区,很多情况下都能够避免。首先要认清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不能盲目自信,对新接触的基础知识则要提起重视;其次再从自己的薄弱环节下手,查漏补缺,打好基础之后才能更深入更好地学习高中各科目。所以2015下半年正式开学之前,暑假时间的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相比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积累的问题都比较分散,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中抽出半个月做好初升高衔接,集中攻克薄弱环节,其效果就会明显得多。 暑假班初升高衔接课程设置上,多针对分班考、新课内容、基础强化等方面进行侧重讲解,夯实新课中基础知识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强化以往学习中薄弱知识点。大家在选择报名时也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第1 页择成教育祝所有学子金榜题名

2018暑假人教版初升高化学衔接教材

初高中教学衔接教材 第二讲物质的组成 在我们的周围,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物质,这些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怎样?物质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化学正是研究这些问题的一门科学。化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化学才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魅力无限!

课题1 元素 一、元素的基本知识 1、元素的定义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里也包括离子,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注意:(1)不能说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2)“一类原子”指核内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可以不同的原子。(3)元素是表示物质宏观组成的一种概念,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元素无数量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 质子数是划分元素种类的标准,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简单离子都应包括在同一种元素内。 3、元素的分类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的为金属元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的为非金属元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个(氦为2个)的为稀有气体元素。 4、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5、常见元素符号

(1)书写规则: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符号,使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例如:Oxygenium 氧,表示为O Hydrenium氢,表示为H,当第一个字母与其他元素重复时,可写上该元素名称的第二个字母以示区别,并用小写表示,如果Na、Ca、Cu 等。 (2)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6、元素的存在形态 元素存在形态,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是以游离态存在,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称游离态,如氧气就是氧元素的游离态;另一种是以化合物状态存在的,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称化合态。如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就是化合态存在的氧元素。 7、元素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3)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 (4)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5)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说明:(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化学元素组成了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一种或几种不同的单质(同素异形体),也能按照一定的化合价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而且种类、种数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化学式不同的化合物和化学式相同的化合物(同分异构体)。由于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所以110多种元素便组成了种类繁多的物质。 (2)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元素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中(单质或化合物),脱开具体的物质,抽象的元素是不存在的。 二、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 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里要强调的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

初升高衔接教材初高中化学衔接暑期教程:序言Word版

序言 一、初高中化学的区别 1.宏观:初中——蜻蜓点水,埋下生命的种子 高中——知识系统性凸显,脉络更清晰,学科特征更明显(初中更像科普) 2.微观: (1)从知识的层次看 ①陈述性知识 初中化学 ②程序性知识高中化学 ③策略性知识 (2)从能力的层次看 ①思维能力 ②表达能力初中化学 ③计算能力高中化学 ④综合能力 ⑤自学能力 (3)从考试的要求看 ①知识的简单再现 初中化学 ②知识链的关系考查(或者对学习过程、方法的考查) ③联系STSE(社会、科学、技术、环境),以此为背景,考查学生应用 知识的能力高中化学 ④考查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广阔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

性、逻辑性、独创性 二、高中化学教材知识体系简介 根据高中化学模块课程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必修模块课程和选修模块课程。必修模块课程包括两个课程模块:《化学1(必修)》和《化学2(必修)》;选修模块课程包括六个课程 模块:《化学与生活(选修1)》、《化学与技术(选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 《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和《实验化学(选修6)》。必修 模块课程是为全体学生开设的课程,是基础;选修模块课程是必修模块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见图1) 高中教材 必修模块 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 选修模块 社会类学科类 化学与生活(选修1)化学与技术(选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实验化学(选修6) 图1高中化学课程模块关系 其中,《化学1(必修)》和《化学2(必修)》分别为高一上、下学期开设,《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为高二上学期开设,《化学与技术(选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 《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各个高中学校会根据自己学校特点选择这三本书中的一本或多本进行开设。 在内容设置上,初高中在学科知识的安排上进行了如下的课程设计,(见表一) 表一:初高中化学内容设置对比 分类 阶段 初中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必修模块高中选修模块实验 元素化合物 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实验化学 有机化学基础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点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点 初升高衔接存有哪些问题? 1.初中所学知识不系统。 因为初中“课改生”学习科学课后,所学知识不系统,知识储备 不足,使用知识的水平也较差,升入高中后,定量研究的多,不但有算 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使用函数、图像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 理现象和过程,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 2.初中和高中知识差度较大。 近几年,初中物理部分的难度降幅较大,高中教材虽有调整,但 因为高考物理内容及要求并未降低,这使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时遇到 极大困难。化学在初中的一部分知识是选修的,而在高中的基础教学中,老师则认为是学生已经掌握的,这就使得我们的学习中出现了断层,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如何应对初升高衔接? 1.放慢进度 高中物理最重要、最困难、最基础的部分在高一的力学部分,高 一物理基础没打好,就会直接影响到高二、高三物理学习。所以,要 学好高中物理,高一须放慢进度,适当降低要求,打好基础。同时培 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化学知识的跳跃性让很多学生在高中感觉化学难,所以我们在暑期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将高一的一些必备的,而初中却 忽略的知识实行补充,一点点的积累,做好基础的铺垫。 2.强化逻辑推理水平 刚升入高中,学生的逻辑推理水平不强,不善于使用代数法解题,往往只会死记公式,对公式应用的条件、范围不太注意,在学习时应 注意增强这方面的训练。

3.调整学习方法 升入高中后,常出现学生课堂上听得懂,课本也看得明白,但一 解题就出错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对知识的理解不深不透,综合使用知 识解决问题的水平还较弱。所以,学生在强化物理、化学概念、规律 的同时,对每一道习题都要认真完成,实在解不出来,能够相互讨论,讨论未果再找教师请教。 高中物理知识结构 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 五个部分。 力学 主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重点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比 如说我们要研究游乐场中的“翻滚过山车”是什么原理。再如,我们 要研究要用多大速度把一个物体抛出地球去,能成为一颗人造卫星? 热学 主要研究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的热学性质。 电学 主要研究电场、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重点学习闭合电路欧姆 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初中电学假定电源两极电压是不变的;高中电 学认为电源电极电压是变化的。这说明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内容加深 加宽,由定性分析变为更多的定量分析,学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 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光学 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本性。原子物理主要研究原子和 原子核的组成与变化。

初升高物理衔接知识点

初升高物理八年级上册 1.第一章《机械运动》 参照物、运动的概念、运动与静止 的描述、相对静止、运动的快慢— 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s-t/v-t图像的分析 2.第四章《光现象 光的反射原理、折射原理 八年级下册 1.第七章《力的产生》、第八章 《力与运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与反 作用力、二力平衡、同一方向上的 二力合成、受力分析、牛顿第一定 律、摩擦力的含义/分析/计算 九年级全一册 1.第十三章《内能》 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 2.第十五至第十八章《电学部分》 串并联电路的分析、电流电压和电 阻在串并联电路中的规律、欧姆定 律的理解和计算、测未知电阻的阻 值、电功率的计算、焦耳定律 3.第二十章《电磁》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右手安培定则、奥斯特实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电磁感应、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衔接知识点 衔接高中知识点 1.高中必修一第一章 参考系、相对运动、相对静止、位置变化、路程、平均速率,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v-t、s-t图像 2、选修3-4光学 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角,折射率 3、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力的产生,力的图示,重力,弹力,摩擦力,二力平衡,牛顿运动第一定 律--惯性定律 牛顿运动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 力 4、选修3-3 热学 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布朗运动 5、选修3-1 第二章恒定电流 电流、电源、电阻、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路的动态分析。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电功率的计算,焦耳定律,电路的连线,电路短路、断路判断,电表的使用 6、选修3-1 第三章磁场 选修3-2 第四章电磁感应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感线,磁感应强度,奥斯特实验。直线导体、通电螺旋管的磁场分布,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左手定则,电磁感应,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

初中升高中的衔接教育

初中升高中的衔接教育 刚刚结束完中考的学生如今又该为新学期的到来忙碌了。初中升高中不仅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在学业上也有很大的变化。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进度、方法、习惯、心态等方面都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如何做好初中升高中的衔接工作,成为当前一些学生和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 许多家长为使孩子新学期尽快进入状态,除了为孩子准备学费、打点入学前的行装外,还为孩子选报预科班、找家教,有的家长甚至带孩子咨询心理医生,以期调整心态。 对此,教育专家分析说,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生变化,初中的知识相对浅显,重视知识的结果,而高中更重视知识内在联系和其形成过程,要求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所学知识要融会贯通,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从初中到高中的衔接工作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较为关键。 为此,我们认为,高一新生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目的和目标,要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所学知识要进行系统复习,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记、试卷、作业、小结要注意分类保存,尤其是对其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要反复思考和练习。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要轻易放过,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和推敲。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保持不急不躁的平稳心态,按照学习计划稳步学习。其次,要正确对待学习成绩的起伏,不少初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为不适应高中的教学,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在学习上失去优势,从而一蹶不振,因此,学生应及时调整自己心态,不要盲目把自己定位在只能胜不能败上。同时,学生还应注意培养“临阵不乱”的良好心理素质。只要牢牢把握以上几个方面,就能很快适应高中生活。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第六章机械功和机械能 初高中知识对接 一、本章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的知识 (1)知识点:功、功率、机械功原理、机械效率、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能的概念、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主要能力要求:能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本章在高中阶段将要学习的知识 (1)知识点:功、功率、动能、动能定理、重力势能、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的联系、弹性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功和能的关系。 (2)主要能力要求: ①善于在读题后形成物体的运动情景并用图示意。 ②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题 ③能熟练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 二、知识对接: 1、功:在初中只要求计算力F和物体移动距离S方向相同时所做的功,在高中教材中拓宽到物体受到的力F与发生的位移S互成角度时功的计算。 2、功率:在初中“功率”概念的基础上,导出公式P=FV,并提出瞬时功率的概念。 3、动能:在初中只需知道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在高中则给出了计算物体动能 = mv2/2 。 大小的公式:E K = 4、重力势能:与动能一样,在高中教材中给出了计算物体重力势能的公式E P mgh。 5、弹性势能:与初中要求的一样。 6、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初中教材中所讲“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7、功和能的关系:在初中讲了“能”的概念和“能的转化”基础之上,总结了功和能的关系。 二、例题引路 三、衔接训练 (初升高)高一物理衔接班第7讲——功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功的定义,理解功的两个要素。 2. 掌握功的公式及单位,并能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3. 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二、学习要点: 1. 功的概念的理解。 2. 功的计算方法。 三、课程精讲: 思考1:初中我们学过的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思考2:举几个例子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 判断:在下列图片所示的情景中,人是否对物体做了功如果是,请说明理由。

2016初升高精编物理教材衔接班讲义

初中升高中衔接班 讲 义

编者寄语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高中是人生求学阶段的重要里程,它既是初中学习的延伸,也是大学生活的预备,因此如何度过高中的三年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一名高中阶段的物理老师,我想和即将踏入高中门槛的学生浅谈一下高中物理的有关学习。 想学好高中物理,特别是高一物理,首先要注意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初中物理是知识型的学习,只要多做题,取得好成绩是比较容易的;高一物理是能力型的学习,特别强调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对初高中物理的学习类型反差,准高中生应该有这个心理准备。 其次,想学好高中物理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重视课本的阅读,学会看书。高中物理较为抽象,注重物理现象的内在联系,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比初中物理高,不能死记公式。物理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学生预习上,作为学好物理的第一步,仔细反复阅读课本,领会要领是极其重要的。二是学会反思,善于总结。做习题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能读懂所表达的物理情景,明白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重要状态。要学会分析解题的难点,要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能简单对答案。 有鉴于此,高一预科班(衔接班),初高中衔接教材,教材除了汇集有关高考重点、难点知识点外,还精选的习题以及高考真题。从而达到对学生一下五种能力的重点培养: 一、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并能应用于简单的实际物理问题。 二、推理能力——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中已知的事实和条件,结合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结论或做出正确判断,并能够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三、分析综合能力——能够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问题的本质,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并能进行推导、求解和合理外推,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判断、进行物理解释或作出物理结论。 五、实验能力——能根据实际要求,控制实验条件,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更多精彩内容,比如对于高中阶段的不同及衔接研究成果将会在暑期预科班上由教师展开讲解,由于篇幅所限,编者只分析到这里,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及排版等各种原因书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