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考点29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编写人:闫玉芬 审核:历史教研组

【考点要求】

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

【重点难点】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明朝修缮长城的目的和鞑靼俺答汗与明朝修好的影响;清政府平定叛乱的皇帝、叛乱者以及设置的统治机构、管辖范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原因、意义;明清对西藏的管理;“改土归流”的概念、地区和意义;清政府进攻台湾的将领和设置台湾府的时间、意义;清朝前期的疆域。

【整体概括】

明清时期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但明清统治者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有效地控制地方和边疆地区,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从而奠定了我国今天辽阔疆域的基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关系特别是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各民族之间交流频繁,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民族问题,但明清统治者注重发展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粉碎了分裂割据势力,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考点扫描】

特点:我国辽阔的版图在 最终奠定,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蒙族:散居内地的蒙古族与其他民族逐渐融合。草原上的分为 、 等部,各自为政。

年间:鞑靼、瓦刺先后接受明朝封号,北方相对安定。 明中期:国力 ,修缮长城,加强驻兵以防蒙古骑兵,但 骑兵曾直抵北京城下。 明后期: 与明修好,明封他为 ,恢复 ,和好数十年。 明末明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部。清入关前, 已归属清,后其余各部也臣服清。 蒙古 称汗后,占据 ,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70年的斗争,于 年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 ③清在 设将军,在 设参赞大臣,掌管蒙古各部军政大权。 ①1757年。天山南路 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②清军迅速将其平定。1762年 将军,统管包括 在内的整个 地区。 土尔扈特部回归: 蒙古一支,原西迁伏尔加河下游, 年在 率领部下回归。 明时称 藏,设 ,用 人任各级官吏,赐给印信,管理藏族事务,征收 。 内容:酌情封赐 首领,各级僧官也由朝廷任免, 是最高僧官。 作用: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顺治:清入关前,五世达赖统一全藏。清入关后,正式赐封“ ”。

康熙:赐予五世班禅“ “封号。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 。

时间、职能: 时期.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意义:标志中央政府对 的加强。 明

蒙疆 地区 明 清 蒙明关系 粉碎漠西准噶尔部割据势力 平定回部叛乱 西藏

地区 明 清 建 制度 册封设置驻 藏大臣

实行: 实行,明朝 。

①在 少数民族设 司、 等各级政府机关,当地首领任土司长官,允

其 。

②土司长官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 。 衙门,改由朝廷派遣 直接统治的变革。

①永乐年间两个宣慰司叛乱,平定后明改设 使司,贵州成省级行政单位。 ②明朝改土归流地区很有限, 大部分地区仍实行 。

①康熙帝平定 之乱,历时八年,为 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年, 帝在滇、黔、桂、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意义:加强了对西南的统治,改变了当地 和 状态,促进了各族经

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 年,福建水师提督 进军台湾,打败郑军,郑克朗投降,台湾纳入清版图。

③1684年设 ,隶属福建。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 。

清代行政:全国划分 个省、5个 、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1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分别

设置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有效管理。中央设 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知识归纳】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特点

?总特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具体特点:①中央与地方,尤其是和边疆关系空前加强。②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各族形成不可分离的关系。

一、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

1、同蒙古族

?明代:明初:内地蒙古族与其他民族逐渐融合;明初草原蒙古族分裂为鞑靼、瓦剌等部;明成祖时鞑靼、瓦剌首领先后受封,北方相对安定;

中期:国力衰弱,为防止蒙古骑兵南下,修缮长城、加强边防驻兵,防止蒙古南下,但瓦剌

威胁仍很大;

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被封为顺义王,恢复了封贡互市

★思考:鞑靼俺答汗主动与明和好的原因、本质和影响:(阅读即可)

⑴和好原因:①蒙汉双方经过长期的对峙,对双方社会的发展都不利,这是双和好的根本原因。②鞑靼俺答汗清楚自己的实力是不可能打败明朝,转而主动与明朝和好。③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经济比较单一,且比中原相对落后,想通过贸易来换取蒙古族所需要的产品。

⑵本质:这是蒙古草原在经济上与内地经济有密切的依赖关系的一种反映。

⑶影响:①有利于民族团结与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②双方在边境互市,交换各自所需的物品,促进了双方特别是蒙古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③使蒙汉两族和平友好数十年。

西南

地区 改土归流内容 土司 制度 台湾

④呼和浩特城就是这时期修筑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蒙汉两族贸易关系的发展与经济联系的加强。

?清代:

①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

②清采取“联蒙制汉”方针,入关前,漠南归属、漠北和漠西臣服。

③17世纪后半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康熙在乌兰布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1690年)之战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到乾隆时(1757年)最终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

④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

⑤乾隆年间,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渥巴锡率领下,回归祖国。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土尔扈特部回归原因和意义

?原因:①与清政府保持往来,眷恋故土,对祖国有认同感。(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根本原因。②清政府的强盛对远在他乡的土尔扈特部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③清政府执行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并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自由。④俄罗斯对土尔扈特部的剥削和压迫直接原因。

?意义:密切了各民族的关系,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证明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血肉相连,热爱祖国,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任何力量也割不断的)

二、和西藏地区的关系

1、明朝:

?措施:明时称乌思藏,在该地设卫所(最早在西藏设立地方行政机构),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征收贡赋。建立僧官制度,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法王是最高僧官。

?作用: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2、清朝:

?建立册封制度:顺治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册封五世班禅。此后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从此确立册封制度。

?设驻藏大臣:时间:雍正职能:代表中央常驻拉萨,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意义: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加强。

?建立金瓶掣签制度:时间:乾隆目的:为了避免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的纷争。

内容:由驻藏大臣主持,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将几个“灵童”的姓名和生辰分别写在象牙签上,装入瓶内,让喇嘛当众颂经掣签决定。

作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元明清管辖西藏的共同点:

①赐封宗教首领。②设置机构。③中央监督与藏族自治结合。

三、“改土归流”

1、概念: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一种管理制度。即将土司制改为由朝廷派遣的随时可以撤换的流官担任。

2、背景:?明朝在西南地区沿袭元朝的土司制度,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

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世袭,但须忠于朝廷,按时交纳贡赋。

3、目的:加强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开发,防止地方割据。

4、明代:有限

?原因:①明成祖时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②地方土司是一股地区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概况:平定后设贵州布政使司,这种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从此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单位。但明朝实行改土归流的地方很少,实行的地区有限。

5、清代:大规模推行

?条件:康熙帝剿抚兼用,平定“三藩之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叛乱。)

?概况:雍正帝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基本完成改土归流。

?意义: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台湾府的设置

1、时间:1684年,隶属福建省。

2、背景: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澎湖一战,郑军大败,郑氏政权投降,台湾纳入清版图;(郑克爽投降顺应了全国各族人民要求完成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愿望,应给予肯定)

3、意义:台湾府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①三国吴国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②隋朝炀帝派人三次去流求。

③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④17世纪受西方侵略。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⑤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

⑥《天津条约》开放淡水和台湾(台南)。

⑦1884年刘铭传击退法军,1885年设台湾省。

⑧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⑨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必须归还,1945年回归祖国。

⑩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和“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明清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①把平定叛乱,反抗侵略与巩固统一结合起来。

②把设立机构,册封加冕与管辖边疆结合起来。

③把款待回归,经文交流与开发边疆结合起来。

五、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疆域辽阔,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为今天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1、疆界:注意“跨”“达”“接”“至”“临”“到”“包”七个字和方位。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南

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

注意《清朝疆域图》中的吉林将军辖区、福建省、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南沙群岛被

称为万里长沙千里石塘。

2、行政区划:

?18行省(总督巡抚):直苏皖鲁豫甘浙赣鄂湘川闽粤桂滇黔

?5将军辖区(将军):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

?2办事大臣辖区(办事大臣):西藏、青海

?蒙古盟旗。

?理藩院的设置: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知识拓展】

1、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

?东北地区:

①唐朝时,在东北设黑水、渤海都督府(也叫忽汗州都督府)。

②元朝时,在东北设辽阳行省。

③明归奴尔干都司管辖。

④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

?西北地区:

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北设西域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东汉时重新设置西域都护。

②唐朝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清朝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和伊犁两个将军辖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

?西南地区:

①秦朝时,征服越族后,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对珠江流域进行管辖。

②两汉时,在四川西南、云南、贵州等地设郡县。

③唐朝时,加强与西南的联系,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④公元13世纪,忽必烈攻占了大理。元朝统一后,在该地设立了云南行省。

⑤明萌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办法。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问,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改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

⑥清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雍正帝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改土归流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西藏:

①元朝时,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②明朝时:设卫所,任用藏人管理藏族事务,建立僧官制度。

③清朝初年,顺治帝接见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个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台湾:

①元世祖在澎湖岛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②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③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鉴于台湾在国防中的重要地位,设台湾行省。

2、从中国古代的汉藏关系看达赖鼓吹“西藏独立”的险恶用心

藏族是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是汉藏两族友好往来的历史佳话。元朝时,西藏正式归附中央,清朝时对西藏实行有效的管辖。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在祖国的关怀和支持下,西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经济文化事业稳步前进。历史昭示着一个事实:西藏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西藏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但是,达赖和国际反华势力狼狈为奸,企图策划“西藏独立”。这种丑恶行径必将遭到包括藏族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严厉谴责,这种分裂祖国的阴谋必将徒劳无功。达赖和国际反华势力应当尊重历史,认清形势,迅速停止所有的反华行径,这是唯一的出路。【能力提升】

1、(04全国三14)呼和浩特城建成于明朝时期,这座城市的修建

A.适应了明王朝对蒙古作战的需要 B.加强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

C.密切了满蒙关系 D.表明蒙古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

2、(04江苏5)1771年,为摆脱沙俄的统治,回到清朝的是

A.漠西蒙古准喀尔部 B.蒙古鞑靼部

C.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 D.天山南部的回部

3、(04北京15)下列各项,属于清乾隆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是

A.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 B.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C.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 D.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2005广东4)雍正以后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①驻藏大臣②都护③宣政院④达赖.班禅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

5、清朝和元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相同之处是

A.通过册封加强与西藏的联系B.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

C.设理藩院管理西藏事务D.委派官吏进行直接有效管辖

6、清军进驻台湾和设置台湾府深得人心,其根本原因是

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B.维护了国家统一

C.巩固了海防D.开发了边疆

【提示】清入台湾实际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7、清代管辖今乌苏里江、库页岛一带的行政长官是

A.黑龙江将军B.吉林将军C.盛京将军D.乌里雅苏台将军

8、康熙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做的贡献包括

①设置台湾府②设置驻藏大臣③册封五世达赖④册封五世班禅⑤平定噶尔丹叛乱③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④⑥D.①③⑤

9.(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14)图3所示战役是

A.明朝与瓦刺之战

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10.(2009年北京文综15)下列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

①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②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

③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④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09年上海历史12)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A.三藩之乱 B.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 D.大兴文字狱

考点30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编写人:闫玉芬审核:历史教研组

【考点要求】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重点难点】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和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政策;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最远到达的地区、意义及其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区别;华侨形成的时间;倭寇的形成和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对戚继光的评价;领导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清朝皇帝及其目的、时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间、性质、意义。

【整体概括】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虽然明朝前期曾经一度对外交往频繁,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明朝中后期遭到倭寇、葡萄牙、荷兰等殖民势力侵扰,明朝统治者逐渐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到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曾经一度活跃。但由于受到沙俄和荷兰殖民者的侵略,尽管取得了抗击沙俄的胜利,但清朝也逐渐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最终造成了中国落后于西方。

【考点扫描】

目的:宣扬 ,加强海外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情况: 派遣,1405—1433年先后 次,达 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沿岸和 海岸。 ①空前的 外交,其规模、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②比欧洲远洋航行早 世纪,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 。

③目的不是发展 ,不计 ,造成国家巨大负担。随 衰退而悄然结束。 ① 开始,我 很多人到南洋谋生, 后更多人迁徙南洋各岛定居,成为华侨。 ②他们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同当地人民一起,为 作出重大贡献。 ① 末 初,日本 、 和 经常骚扰我沿海地区,被称为 。 ②明朝 ,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私人 受到严励限制,于是沿海奸商 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①受命浙东抗倭,在 九战九捷。 ②后赴福建、广东、与 合作,于 年基本肃清倭寇。 ① 世纪开始,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② 年,托言船损货湿借地晾晒,经 后获允上岸。 500两, 为暂居贸易地。 此后,擅自 和炮台,设置“ ”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 。

殖民者侵占台湾。 年,郑成功打败殖民者; 年,台湾回归祖国。

②郑成功祖孙三代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之际,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界空虚, 乘机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②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且继续增兵,扩大侵略。 年, 令清军两次进攻雅克萨,俄军伤亡惨重,被迫同意谈判。 年双方签订《 》,从 上肯定了 和 流域,包括 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知识归纳】

★ 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

?明朝对外政策趋势:在整体上是趋向保守和内向。由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开放),到转向闭关锁国,失去了对外交流主动性。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妨碍了中西之间正常的科技、思想、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传统的对外关系(朝贡贸易)达到鼎盛。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古代以加强双方友好往来,传播中华声威为目的的官方中外关系达到最高峰。(所谓朝贡贸易,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出现华侨潮,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中外矛盾日趋尖锐,甚至发展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如戚继光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

?西方传教士东来,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郑和

下西 洋 评价 华侨开发南洋

战况 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朝

对外

关系 明清时期的

继光抗倭 背景 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西学东渐)

?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处于贸易顺差。

?经济文化交流在一定范围内发展。

一、郑和下西洋(西洋:主要指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一带)

1、目的:?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

?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即为宫廷购回奢侈品)

?搜寻建文帝的下落。

(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来分析,其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西欧新航路开辟的目的

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开拓市场,掠夺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这跟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是经济利益驱使的,是出于经济目的而开辟的。)

2、性质: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西欧新航路开辟的性质: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性质。

3、条件:①明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物质或根本条件)

②罗盘针的使用和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技术条件)

③明政府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④郑和本人的航海经验、勇敢精神、组织才能。(个人条件)

★西欧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①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要求扩大国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西方人渴望到东方寻找黄金。加上《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大堂”,很多人沉溺于“寻金热”中,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因此关于社会根源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当时西欧社会普遍渴望到东方寻找黄金的这种心态。西方人渴望到东方寻找黄金,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对于掠夺财富和加剧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人切断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通道,西欧商人、贵族希望另辟蹊径到达东方。这是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

④客观条件: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圆学说的广为流传,为新航路开辟准备了客观条件。

⑤宗教因素:15世纪晚期,已经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其他非天主教徒皈依天主教。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4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西欧新航路开辟的概况:让学生自己回忆知识。

★思考:郑和下西洋与开辟新航路相比,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①时间早:前者比后者早半个多世纪。

②规模大:郑和船多、船大、人多,远远超过后者。

③次数多:郑和7次下西洋,是开辟新航路无法比拟的。

5、影响:(见书本第126页)

?积极影响:(意义)

①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他所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定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雏形)——这种航海行为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欧洲航海家们在航海过程中抢劫掳掠,大搞欺诈性贸易,激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

②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久、航程远,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新航路的开辟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③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友谊,进一步扩大了华夏文明的影响。这方面同样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新航路开辟,虽客观上密切了世界的联系,但随之而开始的殖民扩张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

④郑和下西洋直接推动了更多的中国人远涉及重洋,去南洋谋生,带去了当时中国高度发展的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的作用。

?消极影响:(局限)

郑和远航不是为了海外贸易,它采取的是不计经济利益的政策,亏损性的贸易给明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壮举也悄然结束。(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夜郎自大陈腐思想的体现,也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政治产物。)

★西欧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积极: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掠夺大量的财富,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同时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消极:西欧殖民者对外侵略扩张,所到之处到处进行掠夺和殖民统治,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6、结果:终止

终止原因:①耗费浩繁,国库枯竭,财政短缺。②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不可能持久。③明末实行禁海闭关锁国政策。

启示:发展对外关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着眼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西欧新航路开辟后远洋航海事业能坚持发展的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为欧洲带来了巨额财富,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所驱动下,欧洲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

★思考:造成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诸多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经济基础不同:中国是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西欧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航海。

二、华侨与南洋的开发

唐朝时开始,郑和下西洋后更多,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同当地人民一起共同开发南洋。

三、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戚继光抗倭(见课本第126页)

?背景:明朝中期的倭患(冒充朝贡不归者,与沿海中国奸商、破产农民勾结)

(“倭寇”是指明朝中期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

?概况:P126,戚继光到浙东抗倭,取得台州大捷;又开赴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影响: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生产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环境。

★思考:戚继光抗倭为何能成功?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戚继光?

①成功原因:戚家军训练严格,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战术得当,练兵有法,指挥有方,抗倭军队的相互配合。抗倭斗争的正义性,人民支持。

②评价:他的抗倭斗争,有利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2、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地晾晒,后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擅自筑城垣和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长期租占。(1999年12月25日回归)

★回忆:新航路的开辟后,葡萄牙在哪些地方开展了殖民活动?有什么特点?

地区:非洲(西岸、东岸一些据点)和亚洲(印度果阿、马六甲、澳门)为主,在美洲占领巴西。特点:建立军事据点,商站;垄断商路;进行欺诈性贸易。

3、郑成功收复台湾

?背景: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对台湾人民实行殖民统治。

★台湾古代的称谓

①三国:叫夷洲。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台湾。

②隋朝:叫流求。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

③元朝:叫琉球。元政府在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列岛和琉球。

?经过:(1661、1662年)(具体见书本第126页)

?意义: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郑氏政权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建设,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郑成功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拓展:我们应该如何客观评价郑成功的活动

①清军入关后,郑以厦门、金门为据点,坚持抗清斗争,符合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利益,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气节,具有进步意义;

②在抗击殖民侵略,收复祖国台湾,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建设,捍卫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③在明灭亡、清大一统背景下,郑及后代割据台湾,仍然坚持抗清,显然违背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因此,清军最终进入台湾,消灭郑的残余势力,而实现国家统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4、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康熙帝抗击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见书本第127-128页)

?背景:明清之际,沙俄趁清军入关和东北地区兵力空虚,强占了雅克萨、尼布楚等地,清政府警告无效,为了捍卫边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康熙决心组织自卫反击战。

?性质:自卫反击战

?概况:1685年、1686年两次进攻雅克萨的俄军,俄军伤亡惨重,同意谈判。

?结果:《尼布楚条约》签订(1689年);

?影响:这是中俄双方在平等和没有任何强制和压力的影响下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界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拓展:清朝以前的封建政府是如何经营、开发这片土地的?

唐:黑水、渤海都督府。(忽汗州都督府,也称渤海都督府)

五代、两宋:契丹,女真。

元:辽阳行省。

明:奴儿干都司。

【知识拓展】

1、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兴盛,发轫于南方经济文化开始超越北方的唐朝中后期,兴起于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宋元,鼎盛于东南资本主义萌芽的明代中叶。二者的发展是同步的,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①早在秦朝,秦始皇便四次巡海,加强对海疆的控制。②到了东汉,166年大秦帝国国王安敦派使臣从海路航行至日南郡,来中国通好,是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第一次开拓海上航路直接进行交往。③三国两晋时期中国在南海活动在规模上、数量上继续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④唐朝前期,南北经济全面繁荣,陆上丝绸之路迅速达到鼎盛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悄然崛起并成为经济的主要依托。⑤唐朝中叶以后,北方持续战乱,陆上商路中断,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使中国对外贸易发生重大变化:海上丝绸之路代替了陆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也南移东南沿海地区。⑥两宋时,因为要与北方的辽、金、西夏对峙,中央政府更加重视与海外国家的关系,加之工商业发展迅猛,航海技术的长足进步,大规模海上贸易兴起。⑦元朝在南宋的基础上,也注重发展同南海西洋诸国的关系。⑧海上贸易的高峰,是明朝中叶的郑和下西洋。⑧明朝中期以后,由于明清统治者都实行了海禁闭关政策,使一度兴盛的海上贸易从此萧条,东南沿海也先后遭受倭寇、葡萄牙、荷兰、英国人的入侵,中国社会发展处于迟滞状态。

2、明清时期中西对比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而此时却恰恰是西方国家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向近代

资本主义的历史转折时期,一兴一衰,一进一退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做深刻的研究,不仅是历史课题,更是时代发展,中华民族振兴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分析和研究:

?资本主义萌牙问题。西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最早产生于14、15世纪;中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即15世纪。从时间上看中国稍晚,但其发展前途却不能同日而语。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历经明、清,发展缓慢,始终没有发展成为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力量,以至于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压榨下夭折;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力量,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无不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

?中西方对外政策的差别。此时期西欧国家纷纷走殖民扩张道路,其前奏是新航路的开辟,实质上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根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中国对外政策除继续进行传统对外友好交往(如郑和下西洋是对中国传统对外政策的总结)外,还担负起反西方殖民侵略的任务.更可悲的是封建统治阶级面临殖民主义东来的局面。不是富国强兵而是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以至于从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的道路。

?封建统治阶级政策调整的不同。以康熙帝(1662一1722)和法国路易十四(1643一1715)政策的调整为例可以看出:其相同点方面在目的上都是加强封建专制制度。维护封建统治,措施也都涉及到强化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康熙大搞文字狱,路易十四搞宗教专制)。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不同点,路易十四发展工场手工业,取消关卡,大力拓展殖民地,鼓励出口,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的举措;康熙帝则没有采取这些措施或背道而驰。路易十四采取的这些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同反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大,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意识形态在西欧兴起。从14一16世纪的文艺复兴发展到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从内容上看不仅反对封建专制、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而且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设计出许多政治构想。黄宗羲等人的反封建和民主思想从内容、影响等方面都不是成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仅处于萌芽状态。这充分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道理。

?造成中西方差距的原因。以上差距的出现,原因复杂。就中国方面可从中国封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找;西欧亦然。

3、明清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从社会发展来看,封建制度开始衰落。其表现如下:第一,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君主权力强化、大兴文字狱、实行八股取士等,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维持统治了,君主专权的强化势必走向反面,更加

证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第二,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虽未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第三,从农民起义口号看,“均田免粮”的提出,表明农民起义已触及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四,从赋税制度看,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表明了农民对封建依附关系的减弱,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五,从文化上看,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市民文学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

落在文化上的反映。

第六,在对外关系上,从明中叶后,西方侵略者不断侵扰中国,中国实行消极的闭关政策,这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4、明清时期的世界。

欧洲历史进展迅猛,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一带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使各个大陆密切联系起来;17-18世纪,英、法、美等国先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进入新的时期。亚洲处于封建社会时代,经济领域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状态,发展缓慢,从发展的进程看,东方世界已明显落后于世界,落后于世界剧变的总趋势。

【能力提升】

1、(02上海历史7)下列东西方交流的史实,按时间顺序发生在最后的是

A.郑和率领部队出使西洋,到达西亚和非洲B.以“兰学”为名的西方科学知识传入日本C.马可·波罗行记介绍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D.中国“四大发明”经阿拉伯商人传人西方(18~19世纪日本为了掌握西方科学技术,曾经努力学习荷兰语文,当时他们把西方科学技术统称为兰学,即日本锁国时代通过荷兰传入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叫做兰学)。

2、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之所以没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大,主要的原因是

A.七次远航都局限于“西洋”的范围 B.“下西洋”的目的仅仅是宣扬国威C.“下西洋”非资本主义萌芽的需求,缺乏持久的动力

D.中国的经济文化在当时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清朝前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A.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

B.西方殖民者联合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叛乱活动

C.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D.中央开始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4、郑和下西洋时也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从本质上看,这些贸易活动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当时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C.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表现 D.明朝政府加强同各国交往的一种手段

5、下列事件中,捍卫了中华民族利益的有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②雅克萨之战③台州九捷④郾城大捷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6、明朝中后期,中国外交出现的新情况是

①郑和七次下西洋②实施严格海禁政策③倭寇侵扰沿海地区④西方传教士带来科学技术⑤

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⑤

7、英王乔治三世派使来中国,赠于中国航海望远镜和战舰模型,乾隆皇帝回赠丝绸、宣纸。以上看出:

A.英国向中国炫耀武力 B.中国科技同英国有很大差异

C.中国和英国有贸易往来D.中英互相联合、合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