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精心整理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2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住院4-15天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

1、肌力评定

2、感觉功能评定定

.

3、关节活动范围评

4、反射检查

5、神经干叩击试验

7、患肢周径评定

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受累肢体各关节功能位的保持

(2)受累肢体各关节的主、被动运动

(3)物理因子治疗

(4)肌力训练

(5)作业治疗

(6)感觉训练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精心整理

.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周围神经损伤。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1.2.((((1.临床病情稳定。 2.功能恢复进入平台期。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

1.既往严重基础疾病而影响或其他损伤严重,影响第一诊断者需退出路径。

2.住院期间再次神经损伤或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或转科治疗,需退出路径。

3.病程较长,保守治疗无效,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精心整理

二、周围神经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周围神经损伤疾病编码。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21天

.

.

精心整理

.

.

医院康复科发展规划

医院康复科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的卫生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医院康复科的发展水涨船高般的得到了飞速提升。而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性分开、完善国民健康,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卫生工作部署,实现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切实加强科室建设,保证我科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特结合我院发展的实际需要与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我科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我县各次重要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和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在全科干部职工中加强爱国主义和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教育,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抢抓机遇,谋篇布局,加强科室内涵建设,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优秀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医院科学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临床工作模式。群策群力,团结协作,争创品牌效益,不断增强全科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全体医护人员改革创新能力。全方位提高我科的整体综合实力,把我院建设成为百姓放心的中医医院,把我科建设成为市级重点专科。二、建设目标 把握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机遇,顺应时代要求,凝聚全科意志,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医院科室管理、人性化医疗流程、高水平科技创新、低成本高效经营,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使我院的医教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力争完成五项工作,即人才建设、文化建设、基础建设、专科建设、质量建设;打造出一支仁心仁术、迎难而上的临床技术与经营管理队伍,从而实现我科中长期规划的奋斗目标,即:把我科建设成医院的一支医疗技术精湛、医疗设施先进、科室管理规范、医德医风良好的优秀科室与重点科室。 三、初步工作规划 (一)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硬件,是衡量一个服务单位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未来,我们将准备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通过呼吁医院改建、扩建等方式,扩容科室的病床数,提高医院及科室硬件设施竞争能力。同时,努力向医院申请增加和更新部分陈旧、老化的医疗设备,如:牵引床、牵引椅等医疗器械设备,让医师在诊疗时,能及时得到相应的帮助,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力保障。以便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推动科室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二)人才建设 人才是科技兴院的第一资源,是科室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卫生事业发

第二十二章_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第二十二章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损伤之一,可导致严重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本章阐述了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分类、预后、常见康复问题、康复分期和适应证、康复治疗原理、特殊评定方法及康复治疗方案。 一.概述 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PNI)是指周围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作用而发生的损伤。周围神经多为混合神经,包括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损伤后的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一)损伤原因 1.挤压伤其损伤程度与挤压力的大小、速度和神经受压围等因素有关。轻者可导致神经失用;重者可压断神经。根据挤压因素不同,分为外源性与源性两种。前者是体外挤压因素致伤,如腋杖过高,压伤腋神经;头枕在手臂上睡觉,压伤桡神经和尺神经;下肢石膏固定过紧,压伤腓总神经等。后者是被体组织压伤,如肱骨骨折的骨痂压迫临近的桡神经等。 2.牵拉伤轻者可拉断神经干的神经束和血管,使神经干出血,最后瘢痕化。重者可完全撕断神经干或从神经根部撕脱,治疗比较困难。多见于臂丛神经,常由交通和工伤事故引起。肩关节脱位、锁骨骨折,以及分娩,均可伤及臂丛神经。另外肱骨外上髁骨折引起的肘外翻,可使尺神经常年受反复牵拉,引起迟发性尺神经麻痹。 3.切割伤神经可单独或与周围组织如肌腱、血管等同时被切断。常见于腕部和骨折部位,损伤围比较局限,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4.注射伤如臀部注射,伤及坐骨神经,腓总神经;上肢注射,伤及桡神经等。 5.手术误伤多见于神经鞘瘤剥离术及骨折固定术等。 (二)损伤分类 1.神经失用(neurapraxia)由于挫伤或压迫使神经的传导功能暂时丧失称为神经失用。此时神经纤维无明显的解剖和形态改变,连续性保持完整,远端神经纤维无华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表现为肌肉瘫痪,但无萎缩;痛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 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 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伴或不伴 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 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 动处方。 2.调控血压。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防治并发症。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 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 (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临床诊断为周围神经损伤 (二)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2.肌电图检查证据 (三)康复评定。 `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住院4-15天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 1、肌力评定

2、感觉功能评定定 3、关节活动范围评 4、反射检查 5、神经干叩击试验 7、患肢周径评定 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临床常规治疗。 ] 2.康复治疗: (1)受累肢体各关节功能位的保持 (2)受累肢体各关节的主、被动运动 (3)物理因子治疗 (4)肌力训练 (5)作业治疗

(6)感觉训练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周围神经损伤。 -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骨科或神经科临床处理已结束,且存在需要康复治疗的功能障碍。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查项目:肌电图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七)出院标准。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完整版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 床路径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2016年版) 一、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ICD-10:T09.3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3)自主神经障碍 (4) (5)呼吸功能障碍 (6)循环功能障碍 (7)吞咽功能障碍 (8)体温调节障碍 (9)二便功能障碍 (10) (1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CT、MRI发现的相应脊髓病变或损伤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ASIA)》(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2周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大小便等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损伤程度分类、躯体功能分类、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神经损伤平面评定、疼痛评定、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膀胱与肠功能评定、心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呼吸训练 (3)运动与作业活动训练。 (4)物理因子治疗。 (5)佩戴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训练 (6)神经源性膀胱处理。 (7)神经源性肠处理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最新版】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一、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康复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已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2)站立/步行功能障碍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片显示人工膝关节

(三)康复评定 分别于入院后1-3天进行初期康复评定,入院后9-11天进行中期康复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康复评定。 1.一般临床情况评定 2.康复专科评定 1)伤口情况评定 2)下肢围度评定 3)下肢血液循环状况评定 4)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定 5)下肢肌力评定 6)转移/负重能力评定

7)步态评定 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临床治疗 2.康复治疗 1)安全活动指导与健康教育 2)物理因子治疗 3)肌力训练 4)关节活动度训练 5)转移能力训练

6)下肢负重训练 7)步行训练,包括助行器选择与使用训练 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3.常见并发症处理 1)感染治疗 2)血栓处理 出现骨折、假体脱落、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和严重合并症时需专科会诊与转诊。 (五)标准住院日14-21天 (六)进入路径标准 1.骨科已行人工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4),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和严重合并症;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七)住院期间辅助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片; (4)膝关节X线片; (5)下肢静脉血管超声; (6)D二聚体。

脊髓损伤后的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后得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就是由于各种不同致病因素引起得脊髓结构、功能得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功能改变,导致相应得功能障碍。根据致病因素不同可分为外伤性脊髓损伤与非外伤性脊髓损伤。脊髓损伤主要就是因直接暴力(砸伤、摔伤、刺伤、枪伤等)造成脊柱过度屈曲骨折、脱位伤及脊神经,其次就是因脊髓感染、变性、肿瘤侵及脊髓因损伤水平与程度差异,可见损伤水平以下躯干、肢体、皮肤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失、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脊髓损伤多造成严重瘫痪致残,胸、腰髓损伤引起双下肢与躯干得全部或部分瘫痪称截瘫,颈脊髓以上损伤,上肢受累则称四肢瘫。 据统计,我国SCI原因主要就是高处坠落、砸伤、交通事故等。 一、主要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因损伤部位、损伤程度不同,引起得功能障碍也不同。常见得功能障碍有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部分患者常有并发症,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疼痛、异位骨化、压疮、关节挛缩等。 二、康复工作内容 脊髓损伤急性期得康复治疗目得就是抢救患者生命,预防及减少脊髓功能丧失,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应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残存得功能,最大限度使患者重新开始自理、创造性得生活。其康复治疗手段有入院前处理与院后急救、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护理、康复训练、呼吸保障。脊髓损伤恢复期得康复治疗目得就是为了让患者适应新得生活,提高患者得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借助轮椅独立或步行。其康复治疗手段有肌力训练、肌肉牵张训练、坐位及平衡训练、体位转移训练、轮椅训练、站立与行走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训练、生物反馈疗法等。 三、康复护理措施 (一)配合抢救 配合医生现场抢救时,必须持续固定脊柱,保持脊柱得稳定性,同时确保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防止窒息。保持静脉通道通畅,严密观察患者得神智、呼吸、心率、血压等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二)尽早开始治疗 脊髓损伤后早期(即伤后6~12小时)得改变往往局限于中央灰质,而白质尚无明显改变。此后由于出血压迫、水肿缺氧以及伴发得神经化学改变,使脊髓损伤逐渐加重。因此,应争取在6小时内开始治疗,如局部冷冻、脊髓减压、高压氧、激素及其她药物得运用等,以减少继发性损害,从而有利于脊髓损伤后患者得康复。 (三)体位处理 为防止挛缩畸形,患者宜卧于有垫褥得硬板床上。身体要保持正确位置,其要点就是按照疾病得特点,将肢体安放在与挛缩倾向相反方向得位置上,而且瘫痪肢体不要受压。仰卧膝下不宜放枕踝足要用尺板、沙袋或小腿后夹板保持于功能性 中间位,并注意被褥下压得影响。要鼓励病人多采取俯卧位,逐渐增加俯卧时间,直到能在俯卧位睡眠,还不仅能防止与矫治下肢屈屈挛缩,亦有助于预防褥疮发生与促进膀胱得排空。对痉挛较明显得患者,还要在卧床或长时间坐位时经常用枕头、软垫等将两膝适当分开。(四)皮肤护理 必须经常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身体局部长时间受压,要定时为病人翻身,已坐轮椅者要经常自己撑起身体。对有皮肤障碍者,尤其要注意预防褥疮,要经常视皮肤有无变红破坏。褥疮一旦出现,必须及时处理,防止扩大,并促进早日愈合。已允许起床得患者,要注意在治

颈椎病康复治疗临床路径探讨

颈椎病康复治疗临床路径探讨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住院颈椎病人在医院治疗过程中的康复治疗进行分析,探讨颈椎病康复治疗临床路径。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间住院的60例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如应用药物消炎、消肿、营养神经和改善循环等。实验组除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外,还接受合的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按摩、短波脉冲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临床路径具有其特殊性,以康复治疗为主,能够有效促进颈椎病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颈椎病;康复治疗;临床路径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不良,颈椎病在人群中发生的概率很高。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颈椎部位血管神经丰富,当突出的髓核压迫到血管或神经后,极易引发头痛、眩晕、手麻、颈椎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会发生截瘫。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间住院的60例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患者年龄最小者23岁,最大者86岁,40岁以上的病人占77.7%,平均46.5岁。根据受累组织的临床表现不同,将颈椎病分为四型: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其中神经根型者12例,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反复颈肩痛放射至单或双侧上肢:脊髓型者8例,表现为双手上的运动神经元瘫痪,双上肢末梢的感觉发生障碍,下肢深度障碍:交感神经型10例,表现为头颈肩痛、有麻术感,并且相应部位有压痛点:椎动脉型10例,表现为一过性眩晕、呕吐或持续性头晕、耳鸣。 1.2方法 将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如应用药物消炎、消肿、营养神经和改善循环等。实验组除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外,还接受合的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按摩、短波脉冲治疗。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将患者按照住院时间长短、病程、性别、治疗情况和康复情况进行对比。同时本研究的相关人员对病人的临床资料和病例进行具体分析,为研究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χ2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60名心颈椎病患者的病例以及临床资料的对比,主要得出了以下结果: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一个月后评价患者的颈部残障指数,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颈部残障指数评分均降低。经过随访发现,实验组有28名患者症状得到明显减轻,有效率达93%,对照组25名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率83%,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相关试题

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相关试题 姓名成绩 一、单择题 (每题2分,总分50分) 1、脊柱骨折病人在搬运过程中,最正确的体位是 A、侧卧位 B、仰卧屈曲位 C、仰卧过伸位. D、俯卧过伸位 E、半坐卧位 2、判断脊柱骨折脱位是否并发脊髓损伤,下列哪项检查最重要 A、X线摄片 B、CT C、MRI D、神经系统检查 E、腰穿作奎肯试验及脑脊液生化检查 3、1 4、下肢骨折长期卧床的病人,在足部放一护架作用() A、用于足部运动 B、避免发生褥疮 C、用于观察血运 D、避免长期受压,形成足下垂 4、1 5、有人在早锻炼时不慎踝关节扭伤,2小时来就诊,正确方法是() A、热敷 B、冷敷 C、热敷、冷敷交替使用 D、热水足浴 5、小夹板固定患者的护理中不要的是() A、缚夹板的带结以不能上下移动为宜 B、抬高患肢 C、注意观察患肢的感觉运动及血运情况 D、嘱咐病人定时复诊 E、可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6、第十胸椎压缩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损伤的脊髓是 A、胸段脊髓 B、胸腰段脊髓 C、腰段脊髓. D腰骶段脊髓 E、骶段脊髓 7、对骨折伴有伤口的病人,应立即封闭伤口,下列哪种是不正确的方法() A、最好用清洁、干净的布片、衣物覆盖伤口,再用布带包扎 B、包扎时要越紧越好,不然起不道压迫止血作用 C、如有骨折端外露,注意不要将骨折端放回原处,应继续保持外露 D、如将骨折端放回原处,应给予注明,并将时间和医生交待清楚 8、对皮肤有破口的开放性四肢骨折,急救首先应( ) A、夹板外固定 B、加压止血 C、保持呼吸道通畅 D、心理护理 9、夹板固定松紧度应以()为宜。 A、一指 B、1cm C、2cm D、二指 10、从汽车上摔下,头后枕部着地,颈部活动受限,下颈椎压痛明显,四肢弛缓性瘫,躯干感觉平面在胸骨柄以下,痛、温觉消失,不能自行排尿,诊断首先考虑 A、颈椎间盘突出症 B、颈椎骨折脱位并颈髓损伤. C、颈部软组织损伤 D、颈椎骨折脱位并臂丛神经与腰骶丛神经损伤 E、胸椎骨折并脊髓损伤 11、脊柱损伤伤员的正确搬运方法是() A、二人分别抱头抱脚平放于硬板上后送 B、二人用手分别托住伤员头、肩、臀和下肢,动作一致将伤员搬起平放于门板或担架上后送 C、一人抱起伤员,放于门板担架上后送 D、二人用手分别托住伤员头、肩、臀和下肢,平放于帆布担架上后送 E、无搬运工具时可背负伤员后送 12、建筑工人不慎坠楼,腰剧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二便功能障碍。经X线平片检查,诊断为胸腰段屈曲型压缩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为进一步明确骨折片向椎管内的移位情况,下列哪项检查是最有价值的 A、MRI B、CT C、脊髓造影 D、X线断层摄影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运动功能障碍 (3)感觉功能障碍 (4)言语功能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 (6)认知功能障碍 (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 (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10)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出血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意识状态的评定 (2)运动功能的评定 (3)感觉功能的评定 (4)言语功能的评定 (5)吞咽功能的评定 (6)认知功能的评定 (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 (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 (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意识障碍处理 (3)运动治疗 (4)作业治疗 (5)物理因子治疗 (6)认知功能训练 (7)言语治疗 (8)吞咽治疗 (9)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10)心理行为治疗 (11)中医治疗 (12)痉挛处理 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感染的治疗 (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3)压疮的治疗 (4)异位骨化的治疗 (5)其它: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六)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ICD-10:T09.3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3)自主神经障碍 (4)疼痛 (5)呼吸功能障碍 (6)循环功能障碍 (7)吞咽功能障碍

(8)体温调节障碍 (9)二便功能障碍 (10)心理障碍 (1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CT、MRI发现的相应脊髓病变或损伤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ASIA)》(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2周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大小便等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损伤程度分类、躯体功能分类、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神经损伤平面评定、疼痛评定、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膀胱与肠功能评定、心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呼吸训练 (3)运动与作业活动训练。 (4)物理因子治疗。 (5)佩戴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训练 (6)神经源性膀胱处理。 (7)神经源性肠处理 (8)痉挛处理 (9)疼痛处理 (10)心理治疗 (10)中医治疗 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感染的治疗 (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3)压疮的治疗

泗洪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 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

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脑卒中急性发病存在功能障碍患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临床神经科定位体征和功能障碍患者。2.头颅CT 或MRI 证实脑出血或脑梗死。(三)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周期为22-28 天。(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 10:I61.9 脑出血疾病和 ICD-10:I63.9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疾病。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五)脑卒中康复治疗流程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或卒中单元 (1)24小时内完成临床资料的收集、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疾病诊断; (2)根据具体的脑卒中类型、病程及主要并发症,按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神经病学分册》选取适宜临床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 2)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治疗。 3)临床治疗:根据病程及主要并发症等,缺血性脑卒中可给予溶栓、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可给予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需要特殊处理,如急性抢救、溶栓、介入、手术等,人监护室内治疗。所有患者均保持床上良肢位。 4)防治常见并发症,如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3)72小时内,由神经康复医师组织,成立脑卒中康复小组,召开初期康复评价会,初步评价脑卒中后功能障碍。 (4)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和康复目标。 (5)初步判断脑卒中康复预后。2.初期评价内容包括: (1)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医学并发症及并发症的评价; (2)昏迷程度评价:Glasgow 昏迷量表; (3)脑卒中严重程度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4)运动障碍:Fugl- Myer 运动及平衡评分、Ashworth 痉挛评定、步行能力评定等; (5)认知功能筛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 (6)简要吞咽评定:饮水实验; (7)简要构音及言语评价; (8)心肺功能评价; (9)根据病情行主要继发障碍的评价:肩痛、肩- 手综合征、肌围度等; (10)心理状态评价; (11)大小便功能评价; (1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良Barthel 指数;

精选-常见周围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常见周围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1.臂丛神经损伤 主要表现为神经根型分布的运动、感觉障碍。臂丛上部损伤表现为整个上肢下垂,上臂内收,不能外展外旋,前臂内收伸直,不能旋前旋后或弯曲,肩胛、上臂和前臂外侧有一狭长的感觉障碍区。臂丛下部损伤表现为手部小肌肉全部萎缩而呈爪形,手部尺侧及前臂内侧有感觉缺失,有时出现霍纳氏综合征。 2.腋神经损伤 运动障碍,肩关节外展幅度减小。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形隆起的外观,肩峰突出,形成“方形肩”。 3.肌皮神经损伤 肌皮神经自外侧束发出后,斜穿喙肱肌,经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下行,并发出分支支配上述三肌。终支在肘关节稍上方的外侧,穿出臂部深筋膜,改名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肌皮神经受伤后肱二头肌、肱肌及前臂外侧的皮肤感觉障碍。 4.正中神经损伤 感觉障碍:若损伤部位在腕部或前臂肌支发出处远端,手的桡半侧出现感觉障碍。拇指对掌、指功能受限:拇指处于手掌桡侧,形成“猿形手”畸形,拇指不能外展,不能对掌及对指。由于解剖的变异,在某些正中神经完全伤断的病例中,由于尺神经的代偿,拇指掌侧外展运动可不完全丧失,少数病例也有表现正常者。拇指、示指屈曲受阻:

若在肘部或其以上部位损伤时,除上述症状外,由于指浅屈肌和桡侧半指深屈肌麻痹,因此,拇指与示指不能主动屈曲。

前臂旋前不能或受限。大鱼际肌群、前臂屈面肌群明显萎缩。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拇长屈肌、示指深屈肌、拇指对掌肌功能障碍。 5 桡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为全身诸神经中最易受损伤者,常并发于肱骨中段骨折。主要表现为伸腕力消失,而“垂腕”为一典型病症;拇外展及指伸展力消失;手背第一,二掌骨间感觉完全消失。 6.尺神经损伤 腕部损伤主要表现为骨间肌、蚓状肌、拇收肌麻痹所致环、小指爪形手畸形及手指内收、外展障碍和Froment征(为拇指、示指远侧指间关 节不能屈曲,使两者不能捏成一个圆形的"O"型。即食指用力与拇指对指时,呈现食指近侧指间关节明显屈曲、远侧指间关节过伸及拇指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 节屈曲。),以及手部尺侧半和尺侧一个半手指感觉障碍,特别是小指感觉消失,手部精细活动受限,手内肌萎缩。肘上损伤除以上表现外,另有环、小指末节屈曲功能障碍。 7.股神经损伤 运动障碍,股前肌群瘫痪,行走时抬腿困难,不能伸小腿。感觉障碍,股前面及小腿内侧面皮肤感觉障碍。股四头肌萎缩,髌骨突出。膝反射消失。 8.坐骨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完全断伤时,临床表现与胫腓神经联合损伤时类同。踝关节与趾关节无自主活动,足下垂而呈马蹄样畸形,踝关节可随患肢移动呈摇摆样运动。小腿肌肉萎缩,跟腱反射消失,膝关节屈曲力弱,伸

康复科康复临床路径

目录 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0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8) 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3)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9) 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 (35) 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40)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临床路径 (46)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52)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57) 颈椎病康复临床路径 (66)

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2016 年版) 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病学 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运动功能障碍 3)感觉功能障碍 4)言语功能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 6)认知功能障碍 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 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10) 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头颅CT 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 号)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 (1)意识状态的评定 (2)运动功能的评定 (3)感觉功能的评定 (4)言语功能的评定 (5)吞咽功能的评定 (6)认知功能的评定 (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 (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 (9)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审批稿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脊髓损伤临床路径

脊髓损伤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脊髓损伤(不完全性)的患者。 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痿病(TCD编码: WB444)。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ICD-10编码为:T0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西医诊断:参照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定的《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简称“ASIA”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诊疗方案”。 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临床常见证侯: (1)瘀血阻络证 (2)气虚血瘀证 (3)脾胃虚弱证 (4)肝肾亏虚证 (5)气血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2.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经外科或内科治疗后直接进入康复机构首次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临床路径:完全性脊髓损伤、由肿瘤、结核等引起的脊髓损伤、合并重度感染、重度昏迷等。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周围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指周围神经干及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而发生得损伤, 损伤后得典型表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病因 周围神经损伤就是常见得外伤,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与其她组织损伤合并发生。周围神经损伤后,受该神经支配区得运动,感觉与营养均将发生障碍。临床上表现为肌肉瘫痪,皮肤萎缩,感觉减退或消失。包括牵拉损伤,如产伤等引起得臂丛损伤;切割伤,如刀割伤,电锯伤,玻璃割伤等;压迫性损伤,如骨折脱位等造成得神经受压;火器伤,如枪弹伤与弹片伤;缺血性损伤,肢体缺血挛缩,神经亦受损;电烧伤及放射性烧伤;药物注射性损伤及其她医源性损伤。?病理生理 1943年Seddon提出将神经损伤分为三种类型。 1、神经断裂?神经完全断裂,临床表现为完全损伤,处理上需手术吻合。? 2、神经轴突断裂?神经轴突完全断裂,但鞘膜完整,有变性改变,临床表现为神经完全损伤。多因神经受轻度牵拉伤所致,多不需手术处理,再生轴突可长向损伤得远侧段。但临床上常见得牵拉伤往往为神经完全或部分拉断,如产伤或外伤,恢复较差。 3、神经失用 神经轴突与鞘膜完整,显微镜下改变不明显,电反应正常,神经功能传导障碍,有感觉减退,肌肉瘫痪,但营养正常。多因神经受压或挫伤引起,大多可以恢复;但如压迫不解除则不能恢复。如骨折压迫神

经,需复位或手术解除神经压迫. 临床表现 1、指神经损伤:(1)多为切割伤;(2)手指一侧或双侧感觉缺失。 2、桡神经损伤:(1)腕下垂,腕关节不能背伸;(2)拇指不能外展,拇指间关节不能伸直或过伸;(3)掌指关节不能伸直;(4)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缺失;(5)高位损伤时肘关节不能伸直;(6)前臂外侧及上臂后侧得伸肌群及肱桡肌萎缩。?3、正中神经损伤:(1)手握力减弱,拇指不能对指对掌;(2)拇、食指处于伸直位,不能屈曲,中指屈曲受限;(3)大鱼际肌及前臂屈肌萎缩,呈猿手畸形;(4)手掌桡侧半皮肤感觉缺失。 4、尺神经损伤:(1)拇指处于外展位,不能内收;(2)呈爪状畸形,环、小指最明显;(3)手尺侧半皮肤感觉缺失;(4)骨间肌,小鱼际肌萎缩;(5)手指内收、外展受限,夹纸试验阳性;(6)Forment试验阳性,拇内收肌麻痹。? 5、腋神经损伤:(1)肩关节不能外展;(2)肩三角肌麻痹与萎缩;(3)肩外侧感觉缺失。? 6、肌皮神经损伤:(1)不能用二头肌屈肘,前臂不能旋后;(2)二头肌腱反射丧失,屈肌萎缩;(3)前臂桡侧感觉缺失. 7、臂丛神经损伤:(1)多为上肢牵拉伤;(2)上干损伤为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及腋神经支配之肌肉麻痹;(3)中干损伤,除上述肌肉麻痹外,尚有桡神经支配之肌肉麻痹;(4)下干损伤前臂屈肌(除旋前圆肌及桡侧腕屈肌)及手内在肌麻痹萎缩;累及颈交感神经可出现Hornor综合征;(5)全臂丛损伤,肩胛带以下肌肉全部麻痹,上

康复科脊髓损伤康复护理标准计划

康复科脊髓损伤康复护理标准计划
一、 概念 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SCI) : 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 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 髓损伤造成四肢瘫痪时称四肢瘫; 胸段以下脊髓损伤造成躯干及下肢 瘫痪而未累及上肢时称截瘫。脊髓损伤分外伤性和非外伤性脊髓损 伤。 脊髓损伤可发生: 1. 四肢瘫:指由于脊髓腔内脊髓神经组织的损伤造成脊髓颈段的运 动、感觉功能的损害和丧失,造成上肢、躯干、下肢及盆腔脏器 的功能损害。 2. 截瘫:指由于脊髓腔内脊髓神经组织的损伤造成脊髓胸腰或邸段 的运动、感觉功能的损害和丧失,其上肢功能完好。 3. 不完全损伤:神经损伤平面以下包括最低位的颈段保留部分感觉 或运动功能。 4. 完全性的脊髓损伤:邸段感觉或运动功能完全消失。
二、 临床特征 脊髓损伤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脊髓休克、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 控制障碍、痉挛、排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不完全脊髓 损伤具有特殊的表现。 1. 中央束综合征 2. 半切综合征
-1-

3. 前束综合征 4. 后束综合征 5. 脊髓圆锥综合征 6. 马尾综合征 7. 脊髓震荡 三、 康复原则 1. 运动功能的恢复-----最大限度地发挥残存神经支配的肌肉的功 能。 2. 日常生活能力技巧掌握及支具的使用。 3.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有泌尿系统、皮肤软系统、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骨关节疼痛、痉挛。 4. 心理调节。 四、 康复护理要点 1. 按外科护理常规和康复科护理常规。 2. 评定评估患者伤残情况,制定康复计划,逐一落实。 3. 做好康复心理护理。 4. 评估患者伤残情况,制定康复护理计划,逐一落实。 五、 康复护理措施 1. 睡硬板床,保持脊柱平直位,搬动时应保持病人垂直,如搬木 头一样。 2. 腰椎损伤者翻身时,轴向翻身(1——4)周,颈椎损伤患者在 固定颈部、胸、腰、双下肢下进行协调翻身,同步协调进行。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