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WebGIS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GIS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GIS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GIS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国矿业大学

2011级硕士研究生

选题名称:基于WebGIS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

学科专业: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研究生姓名:刘茜茜

导师姓名:孙亚琴

中国矿业大学学位管理办公室制

2013年5月23日

目录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2 气象WebGIS研究现状 (2)

2.1 GIS在气象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2)

2.2 WebGIS研究现状及局限性 (4)

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5)

3.1研究内容 (5)

3.2技术路线 (6)

4 关键问题与难点分析 (7)

4.1关键问题 (7)

4.2难点分析 (7)

5 工作计划 (8)

5.1论文选题阶段 (8)

5.2论文完成阶段 (8)

6 经费预算 (8)

7 论文提纲 (9)

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天气气象条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1-3];另一方面,以气象条件为基础的工农业生产,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天气,而是未来一段时间甚至半年的气象分布,并且要求相对准确[4, 5];还有,对科研工作者,气象学家来说,气象分布是他们研究的重点[6-8],如何及时准确的检验他们研究方法、手段的正确性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气象预测不准确不但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也会对工业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然而,即使能准确预测气象分布情况,但没有合适的方式展示,或不能以 Web方式展示,同样不能满足现在的生活需求。相反,如果能够准确预测气象分布,并能以直观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在互联网(Internet)上[9-12],将完全是另一幅景象:有了准确的天气预报和方便的浏览、查询方式,用户就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计划或调整;有了直观、可靠、实时的气象分布,工农业生产会有充分的准备[13-19]。如果预测有什么灾难性的天气,农学家或农业方面的决策者将做出相关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损失,那么由减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影响(物件上涨,通货膨胀甚至经济危机等)也会随之缓和甚至避免;有了实时、动态的气象分布图,气象学家就能及时掌握未来的气象分布情况,进而给出合理的气象预报,并将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20-22]。这种动态分布也能及时反映出科研方法或手段的正确与否,不但为科研提供参考依据,而且能提高科研效率。

目前,国内对气象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收集气象数据,如温度、水分等,以及如何存储这些海量数据,但是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些数据;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桌面的。如今,互联网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23-29],我们每天都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天下,便能生活自如。随着基于 Web 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发展[30-33],将气象资源和地理资源紧密的结合起来,可以使这些静态的气象数据变成栩栩如生的图画,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34]。如何将这些海量的气象数据以气象分布图的形式展示在地图中,并实时的发布到互联网上,将这些重要的信息为人们所用?将是关键所在。

针对徐州目前的地质灾害预警服务系统反映出来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徐州气

象信息服务系统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多源信息源各自独立,未形成统一的多源信息集成模式;(2)服务系统自动化程度低,功能决策主要依据人为分析、判断为主,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欠缺,大大影响服务时效;(3)定性预报预警占主导,定量化预警缺少技术支撑,准确率有待提高;(4)服务产品形式单一,主要以手工输入文字方式为主,信息发送方式单一、零散,致使效率低下;(5)传统服务气象信息区域空间差异难以体现,且可视化程度低,服务效果亟待优化。

开发徐州可视化的气象服务新平台,开发及时、可视、决策、自动的特色服务系统,建立一个及时、准确、高效,开放式的具有互动功能的集基础信息、气象预报服务和综合探测为一体的综合显示平台,将获得的多源信息集成在一个系统内,提供直观、可视的服务功能[35-44],顺应气象事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向全社会提供丰富生动、科学精细的服务产品。

2气象WebGIS研究现状

2.1 GIS在气象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展了将GIS技术应用于气象的研究和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45-47]。GIS对于气象学和气候学研究的重要性已经被普遍接受,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 助为了将GIS技术引入到大气科学,于2001年成立了由一些交叉学科人员组成的GIS研究组织[48],并于2002年和2005年两次召开“地理信息系统在天气、气候及其影响研究中应用”的研讨会。为了发展GIS在气象学和气候学中的应用,科学技术领域欧洲协作研究计划提出了COST719计划,这项开始于2001年,有18个欧洲国家参加的研究项目,其主要目标为:与GIS产业密切合作,建立GIS与气象数据的接口,评估气象和气候数据的实用性、内容和可获得性,鼓励和培育GIS 在气象和气候研究中的合作发展,增强国家气象服务机构、研究团体和GIS产业的联系。美国国家天气服务中心(NWS)将GIS用于天气服务和Internet上的天气信息发布[49]。印度中尺度预报国家中心将中尺度预报模式与GIS结合,利用GIS

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制作天气图和天气分析[50]。Daly在GIS的支持下,集成精细DEM模型,发展了PRISM气候分析系统,其气候分析和描述能力显著提高[51]。Shipley在研究GIS应用于气象学领域的基础上提出了“GIS就是天气处理系统”的断言[46],给出了GIS气象学(METEGIS)的概念[52]。全球著名的美国环境研究所(ESRI, Environment System Research Institute)成立了专门的小组研究气象专用数据模型来扩展ArcGIS[47]。

国内在近年也开始研究GIS在气象中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赵荣研发的西安市决策气象服务系统通过收集、整理实时降水、农气情报,统计历史降水、气温等气象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图形化、表格化处理,能够快速、直观、全面地提供决策气象服务所需的气象信息和服务产品,该系统虽然实现了气象信息的可视化表达,但是没有深入挖掘历史信息。黄阁[53]等人开发的辽宁省决策服务信息平台主要实现了决策气象信息的统计分析、模板化编辑、规范化发布、知识库信息查询等功能,方便了气象决策服务信息地制作和发布。刘安麟[24]等人开发的基于WEBGIS技术的陕西省气象信息共享系统实现了在较高精度地理信息支持下全省800余个气象站点信息三维场景下的实时显示、查询定位、时间序列图、等值线分析以及数值预报产品、遥感、雷达等相关信息地显示和叠加等功能。南京大学等单位在微软.NET 平台上采用 C#语言编程,从底层开发成功面向气象应用的专题型地理信息系统一一气象地理信息系统(MeteoGIS)。该系统以满足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对 GIS 功能的迫切需求为目标,实现了一个拥有自主版权的独立 GIS 内核,不依赖于任何商业 GIS 系统及其二次开发接口。香港天文台黄秋平等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成功将多项地理参考信息放在闪电位置图上,方便市民清楚辨别闪电发生的位置。此外,还将雷达探测的雨区位置叠套于闪电位置图上,帮助市民了解闪电在雨带中的分布情况。是闪电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向大众普及的一个重要贡献。这些系统都很好地实现了某一方面的功能以满足某一业务需求,但是综合起来看,它们大都只运用了GIS最基本的叠加显示功能,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都涉及甚少。

综合以上不难发现,目前现有成熟的商业GIS软件在气象领域中的应用并不是很成功,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54]:l)不能很好的处理气象时态数据,这是GIS在气象领域应用不多的主要原因之一;2)因为气象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应用领域,虽

然己有多方面关于GIS在气象中的应用,但主要集中在图形叠加显示等简单的应用,没有很好的支持气象应用模型的集成;3)使用复杂,气象工作科研人员常将GIS作为能够制作漂亮图片的制图工具,忽视了GIS强大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给该技术的普及带来一定的困难;4)现有商业GIS软件中的相当一部分功能并非气象部门所必须,而气象应用部门所需要的某些功能不具备或不够强大;5)软件价格昂贵,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部门的气象部门难以大量引进"虽然目前GIS在气象中的应用还比较简单,但是GIS处理地理信息的特点以及强大的软件平台,决定了GIS在气象中的应用前景,随着GIS和气象科技的进步,GIS将在气象领域的各个方面具有更深入的应用,今后GIS的应用应该着重发挥其在气象气候数据的深入探求以及多源数据的融合应用上。

关于 GIS 和气象结合方面的研究很多,有关于 GIS 在气象灾害方面的研究[55,56],有关于 GIS 用于特定数据类型分析的研究[57],还有关于 GIS 技术和气象领域结合框架理论的探讨[58]。在多源气象数据综合分析方面,国内外学者在天气现象的个案分析和系统分析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就[59-62]。总结前人的经验,可以发现多源气象数据叠加在气象研究领域的巨大潜力,势必成为了气象领域和空间科学相结合的一个热点方向,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2WebGIS研究现状及局限性

WebGIS是利用交互Web技术扩展和完善地理信息系统的一项技术,核心是于GIS中嵌入HTTP标准的应用体系,实现空间信息的管理与发布,是GIS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63一66]早期WebGIS主要以数据显示与简单査询为主,与实际业务结合的功能较弱,无法实现桌面GIS的高级操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业务需求的增多,用户期待表现形式更美观、功能操作更丰富、构架方式更合理的WebGIS[67-72]。

传统WebGIS的实现技术可归纳为瘦客户端和胖客户端两种方式[73]。瘦客户端采用标准的Web技术,如HTTP、 HTML和JavaScript[74,75],地图信息由服务端动态绘制,生成栅格图片后发送给浏览器显示。此方案对于客户端要求较低,易于实现与部署,但受浏览器的限制,生成如JPEG、 PNG等格式的栅格图像表现形式单一且交互能力较差,处理结果频繁地从服务端返回,造成页面不断刷新,甚至出现白屏,用户体验不佳[76,77],并将大量计算工作分配给服务器端完成,空置了客户端

的计算资源,使得系统负载不均衡,无法达到桌面版的显示效果和数据处理能力。胖客户端则是通过安装插件来增强浏览器的能力,代表技术有Plug-in、 Server APL ActiveX控件和Java Applet等。该方案将GIS分析与数据处理工作置于客户端执行,前端表现力强,交互性较好[78一84],但由于采用了非标准化的Web技术,每个应用都需下载插件并部署安装环境,安全性不高,难以广泛应用,更主要的是其不能基于已有的GIS平台组件扩展,针对不同的浏览器环境,功能需重复开发,开发过程复杂且周期长。

3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3.1研究内容

(1)气象数据的转换读取与数据库的建立

气象资料的种类繁多,数据庞大,传统气象资料都主要以文本形式存在,目录结构复杂,不便于查询和使用,专业的气象要素文件有固定的格式,非专业人员难以理解。因此,需要将专业的气象数据转换为一般用户易于使用的数据格式存储。采用数据库技术统一规范气象数据分类,管理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建立一种高效安全易于使用的数据存储模式[85,86],便于快速地获取所需的气象资料,准确快捷地让公众检索查询自己所需的气象资料或者是产品。

(2)气象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数据库的更新

气象要素信息包括自动站信息、短期气象信息、雷达云图等多种气象要素信息,并且这些气象要素信息具有实时动态更新的特性,例如自动站的报文数据10分钟就会更新一次。需要对动态更新的数据进行读取和存储,系统必须设计一个实时监控的模块,用于检测变化的气象业务数据,将这些动态变化的气象要素数据转换为系统所需的格式,实时更新到相应的数据库表中[87一90],保证用户及时获取所需的气象信息。

(3)面向气象要素的空间分析与查询,

系统提供表现形式美观、功能操作丰富、构架方式合理的WebGIS,告别了传统Web上发布的气象服务可视化手段单一、功能简单、分析统计功能薄弱等以静

态分析产品或图形为主的旧时代。良好的的交互性可以使用户自主地与气象业务系统进行操作,选择感兴趣的数据进行表达,而不用被动的接受数据。

(4)等值线专题图的生成以及基于web的三维可视化

利用插值技术生成气温和降水量及其他气象要素的等值线和等值面图[91-93],可以直观的概览区域气温和降水量状况,基于web的三维表达,为用户提供生动的立体视觉效果,增强GIS的视觉效果表达功能[94]。

3.2技术路线

研究过程中,以 WebGIS 软件工程学的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数据库的研究设计、系统架构研究及系统功能研究三个步骤,来实现多源气象数据综合分析系统的设计。数据库的设计,多源气象要素数据的转换和读取是系统分析的基础,确定系统的应用方向;系统的架构研究,通过对 GIS 组件、应用需求等合理地整合,实现对系统结构的总体设计;系统的功能研究,即根据系统建设的目标,遵循经济实用的开发原则,通过与合作单位的充分交流,设计和完善系统的功能。系统开发实现的技术路线图如下所示。

图1 技术路线图

4关键问题与难点分析

4.1关键问题

(1)专业气象业务数据的读取

本人非专业气象人员,对庞杂的气象要素数据缺乏了解,单是读懂纷繁复杂的气象要素数据就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并且如何将这些海量气象业务数据转换为系统所需的格式录入到数据库中是难点所在。

(2)数据库的建立

气象要素总类繁多,数据量庞大,尤其是自动站观测数据,其数据量极大,采用常规方法效率低下,尤其是在建库初期,效率更是瓶颈。如何建立合理的数据库系统便于用户便捷高效的查询气象信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3)气象要素数据的实时更新

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具有极强的实时性,例如自动站数据、雷达云图数据,实际业务通常需要快速生成多种图形、报表等进行信息发布,怎样将这些最新的数据进行实时转换并且录入到数据库[95,96],供专业的气象人员和用户使用是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另外一个关键问题。

4.2难点分析

(1)插值技术的难点

利用徐州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气象数据,通过插值技术,生成的气象要素等值线和等值面图会超出行政区的界线,需要做处理,将格点式的气象要素数据与底图数据进行统一。如何使用高效的插值技术是一个难点问题,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运行效率。

(2)系统的运行效率

如何有效的编写代码,合理的组织程序的架构,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建设高直观、便捷、内容丰富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97-99],并且保证多用户同时访问可以高效的处理用户提出的请求是系统设计的另一个难点问题。

5工作计划

5.1论文选题阶段

2013年2月一2013年3月论文选题

收集论文部分相关资料、数据、阅读大量相关论文和理论,整理思路,明确论文大纲,形成整体思路。

2013年4月一2013年5月完成开题

导师组织完成开题、修改、完善研究方法及路线,充实研究内容。

5.2论文完成阶段

2013年4月一2013年8月气象要素数据的整理

对理论研究进行进一步地完善,整理收集到的多源气象资料、数据,分析气象要素数据,设计数据库,并将气象要素数据入库。

2013年8月一2013年11月系统整体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根据需求设计系统架构,并进行相应的开发工作,继续收集气象要素数据资料,以便对理论研究进行更好的证明。

2013年11月一2013年1月完成论文初稿

2014年1月一2014年3月完善修改论文

2014年3月一2014年5月准备论文答辩

6经费预算

7论文提纲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4本章小结

2系统设计

2.1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2.2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3系统的实现

3.1数据库的设计

3.2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3.3系统开发技术介绍

3.4系统开发实例简介

4系统运行效率分析

4.1性能测试工具介绍

4.2测试结果分析

5结论与展望

5.1论文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1]何险峰等, GIS在公共气象服务网站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2(02):227-230+27.

[2]李建等, WebGIS技术在浙江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中的应用. 浙江气象, 2009(S1):33-36.

[3]王京丽等, 大城市气象服务信息系统数据存储体系框架设计与实现. 气象技,2003(06):

409-412.

[4]袁进军等, WebGIS的测绘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测绘科学, 2010(06): 200-202.

[5]史彩霞等,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广西气象业务服务中的应用.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01): 41-43+46.

[6]李兴宝与侯方, 基于C/S模式的气象资料自动下载系统. 气象科技, 2010(05): 609-612.

[7]王建国, 气象服务面临的新形势及应对策略. 山东气象, 2000(03): 21-23.

[8]张红杰等, 气象降水分布图制作中的插值算法研究. 气象, 2009(11): 131-136.

[9]朱敏与叶田, Internet上气象信息网站的建立方法. 山东气象, 2001(04): 35-36.

[10]刘翼君与胡湘云, XML在WebGIS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06):

1095-1097+1106.

[11]向南平与彭海波, 基于JAVA/XML的WEBGIS研究.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2004(03):

46-48+52.

[12]武发新, 药明与晏晓英, 利用ASP技术实现Internet上气象信息的动态访问. 吉林气象,

2005(01): 27-28.

[13]李青春等, 短临交互预报系统在奥运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0(05): 560-570.

[14]周峥嵘, 王琤与何文春, 分布式气象元数据同步系统的探索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

2010(01): 121-128.

[15]唐卫等, 基于GIS的气象服务产品后台制作系统. 计算机工程, 2009(17): 232-234.

[16]傅希德等, 基于WebGIS技术的专业气象服务网站业务系统. 水电能源科学, 2011(08):

128-130+198.

[17]庞晓琼, 陈立潮与陈文俊, 基于Web服务的气象信息发布服务系统.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7(09): 88-90.

[18]卫建国, 王建林与庄立伟, 气象软件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现. 计算机工程, 2010(09):

59-61+64.

[19]明德廷, 基于Web的农业气象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9):

4920-4922.

[20]刘品高等, 气象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应用气象学报, 2005(04): 547-553.

[21]徐世民, 气象短信息服务系统. 黑龙江气象, 2003(02): 39-41.

[22]王彬, 周斌与魏敏, 气象计算网格模式预报系统的建立与优化.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11): 4182-4184.

[23]Wen-Chau Lee, Peter Dodge, Frank D.Marks Jr., peter H.Hildebrand.1994:Mapping

of Airborne Doppler Radar Data.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vc Technology.

17(2):572-578

[24]Brian L. Bosart, Wen-Chau Lee,Roger M.Wakimoto:2002. Procedure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Airborne Doppler Radar Data.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19(3):322-339

[25]Orlanski I.Arational subdivision of seales for atlnospheric proeesses[J].

BulI.Amer.Meteor.Soe.,1975,56:527-530

[26]R Merritt, Comparison of Airborne and Ground Based Weather Radars[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December1969:963-974

[27]Lenschow, DH.1975: Use of aircraft for probing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Atmospheric Technology. 7:44-49

[28]P.H.Hildebrand,R.Oye,E.Carbone.X-hand vs C-band Aircraft Radar: The Relative

Effects of Bearnwidth and Attenuation in Severe Storm Situa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November,1981:1353-1361

[29]Edwin Kessler III.Note on Range Normalization of Digitized Radar Data[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February,1963:178-180

[30]孙利华等, 基于Flex的气象信息网络发布平台设计与实现. 应用气象学报, 2010(06):

754-761.

[31]钟广锐, 基于WebGIS的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测绘科学, 2007(01): 148-149.

[32]贺姗姗等, 基于WebGIS公众交通气象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2(07): 230-232+235.

[33]方海涛等, 基于WebGIS和SVG技术的气象参数信息系统. 计算机工程, 2008(10):

264-265+268.

[34]刘丽等, 基于GIS组件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中国农业气象, 2006(04): 305-309.

[35]张继芬, 张世钦与胡永洪, 福建电网气象信息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电力系统保护

与控制, 2009(13): 72-74.

[36]王景红等, 共享市县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陕西气象, 2005(01):

37-39.

[37]王良清, 关于建设省级地理空间数据交换中心的思考. 现代测绘, 2006(06): 39-41.

[38]王彬, 宗翔与田浩, 国家气象计算网格的设计与建立. 应用气象学报, 2010(05):

632-640.

[39]夏军等, 基于.NET和SuperMap的干旱区Web典型地物光谱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光谱

学与光谱分析, 2011(07): 1878-1883.

[40]李湘云, 谭志坚与凌升海, 基于GIS的西双版纳天然橡胶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热带农业

科技, 2009(01): 18-20+25+55.

[41]刘永柱等, 基于GOS的气象集合预报网格应用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S1): 102-106.

[42]钟广锐, 基于OGC规范的WebGIS解决方案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7(31): 184-186.

[43]谢松元, 凌良新与丁丽佳, 基于VB和Surfer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 安徽农业

科学, 2010(32): 18483-18485.

[44]尹静秋等, 基于组件式GIS的水文地质基础数据管理.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103-109.

[45]Patterson W. Integrating .ArcView and the Spatial Analyst Extension With the

PRISM Climate Expert [10] System[J], ESRI 1997 International Users Conference.

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 San Diego,CA,1997.

[46]ShiPley S.T., Graff man I.A., ArcView GIS is Weather Processing System [J].ESRI

1998 International Users Conference. 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 San Diego,CA,1998.

[47]Wilhelm O, Boehlert J. GIS Initiative: Developing an atmospheric data model for

GIS [J]. Unidata Seminar, August 30,2004.

[48]Wilhelmi, O.V and J.C. Brunskill. GIS in Weather, CIimate and Impacts [J].

Bulletin of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2003.84(10):1409-1414.

[49]Robert West. Understanding ArcSDE [M].U.S.AEsriPress,2001.

[50]Saseendran S.A., Harenduprakash L., RathoreL.S., SinghS.V.AGIS application for

weather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J].

[51]Miehael Ziegler. Modeling our world [M].U.S.AEsriPress,1999.

[52]Shipley S.T., GIS does weather[J]. ESRI 1998 International Users Conference.

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 SanDiego,CA,1998.

[53]黄阁,韩秀君,盛永,等.辽宁省决策气象服务平台的实现与应用[J].气象与环境研究,

2008.12,24(6):53-57.

[54]郑卫江.气象要素可视化与台风灾害评估关键技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7.

[55]冯锐,余凌翔,张玉书,等. 基于 GIS 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J]. 干旱环境监

测.2006.20(2).83-86,114.

[56]田红,陆维松,吴必文. 基于 GIS 的气象灾害监测与评估集成系统[J]. 气象科

学.2002.22(4).482-489.

[57]贾珺,吴岚,钟志农. 基于 GIS 的闪电定位数据的分析方法[J]. 兵工自动

化.2007.26(8).92-93,96.

[58]吴焕萍,罗平,曹莉. 地理信息服务及基于服务的气象业务系统框架探讨[J]. 应用气象

学报.2006,17(B08):135-140.

[59]Yeung, L H Y, E S T Lai, S K S Chiu. Lightning Initiation and Intensity Nowcasting

based onIsothermal Radar Reflectivity -a Conceptual Model[C]. The 3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dar Meteorology. 6-10 August 2007,

Cairns,Australia.

[60]Albers S, J McGinley, D Birkenheuer, et al. The 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 (LAPS):Analyses of clouds,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J].Weather and Forecasting, 1996.11, 273-287.

[61]G L Austina, E J Stansburya. The location of lightning and its relation to

precipitation detected by radar[J].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Terrestrial Physics.1971.33(5).841-842.

[62]范广平,李连银. 雷达与闪电定位资料在高炮人工防雹中的应用[J]. 气

象.2002.28(4).40-41.

[63]孟令奎,史文中,张鹏林.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4]黎贞发等, 基于ArcIMS的农业气象信息发布系统. 农业工程学报, 2008(S2): 274-278.

[65]刘滔等, 基于B/S架构的民航气象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信息技术, 2009(07): 101-105.

[66]张素莉与李天宇, 基于MapObjects气象要素信息系统的开发. 微计算机信息,

2007(34): 187-189.

[67]吴焕萍, GIS技术在气象领域中的应用. 气象, 2010(03): 90-100.

[68]王祖承等, 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系统的软件开发. 湖北气象, 2000(03): 11-13.

[69]曹晓波, 张广英与牛凤权, 大兴安岭地区气象信息终端服务系统. 黑龙江气象,

2006(01): 33-34.

[70]苗爱梅等,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研究. 山西气象, 2007(04): 24-26.

[71]李楚艳, 基于WebGIS的气象预报系统设计与实现, 2005, 吉林大学. 58.

[72]唐建雄, 基于WebGIS的西湖景区导游系统开发.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15):

3803-3805.

[73]李青元,张福浩,朱雪花,等.WebGIS实现技术探讨[J].中国图形图像学

报,1998,3(6):485-489.

[74]陈辉等, 基于B/S架构的气象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气象科技, 2005(S1): 165-168.

[75]赵满来与张谋草, 基于B/S结构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甘肃农业科技, 2003(12):

47-49.

[76]刘磊, 基于RIA和SOA的分布式WebGIS研究, 2011, 江西理工大学. 82.

[77]王少飞与关可, 高速公路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7(01): 116-119.

[78]Cheng-Ku Yu,B.E Smull.Airborne Doppler Observations of a Landfalling Cold

FrontUpstream of Steep Coastal Orography[J].Monthly Weather Review,June, 2000:1577-1603

[79]Wang,B.,zou,X.,and Zhu, J.,2000: Data assimi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Proe.

Natl. https://www.doczj.com/doc/b816121700.html,A,97,11143-11144.

[80]Xiao,Q.,X.Zou and B.Wang,2000a: initialization and simulation of a land falling

hurricane using a Variational bogus data assimilation scheme, Mon.

WeaRev.,128,2252-226

[81]Kurihara Y.,Bender M.A.,RossR.J.,1993:An initialization scheme of hurricane

models by vortex specification. Mon.Wea.Rev.,121:2030-2045.

[82]Kurihara Y.,M.A.Bender,R.E.Tuleya,and J.R.Rebecca,1995:Improvements in the

GFDL hurricane prediction system.Mon.Wea.Rev.123:2791-2801.

[83]Kyungjeen Park and X.Zou,2004: Toward developing an objective 4DVar BDA scheme

for hurricane initialization based on TPC observed parameters. Mon.Wea.Rev., 132,2054-2069.

[84]Pu,Z.-X.W.-K.Tao,S.Braun,J.Simpson,Y.Jia,H.Halverson,W.Olson, and A.Hou,

2002:The impact of TRMM data on mesoscal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uperlyphoonPaka ,Mon. Wea.Rev.,130,2448-2458.

[85]江丽, 基于WEBGIS的重庆公众气象服务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2008, 电子科技大学. 59.

[86]吴立霞, 气象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2010, 电子科技大学. 76.

[87]何永健, 曹芸与黄勇, GIS气象数据的管理与表达方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 2011(03): 232-237.

[88]李江南, GIS在气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广东气象, 2002(04): 14-15+9.

[89]刘仁进, 地面气象资料信息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技术实现. 湖北气象, 2005(01):

30-31.

[90]黄达藩, 地形图数据库建设与数据共享有关问题的探讨. 城市勘测, 2005(05): 14-16.

[91]熊敏诠, Delaunay三角剖分法在降水量插值中的应用. 气象学报, 2012. 70(6):

1390-1399.

[92]孟庆香, 刘国彬与杨勤科,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 水土保持研究,

2010(01): 10-14.

[93]潘旸等, 基于最优插值方法分析的中国区域地面观测与卫星反演逐时降水融合试验.

气象学报, 2012(06): 1381-1389.

[94]杨军等, 基于三维GIS的地县级气象服务平台. 气象科技, 2013(01): 78-82.

[95]万文慧等, 基于GIS的地理气象信息查询系统的设计.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9(06):

56-58+70.

[96]刘芳, 施昆与汪嵩, 基于https://www.doczj.com/doc/b816121700.html,的WebGIS开发.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 7(3):

409-411.

[97]Ueno,M.,1989:Operational bogussing and numerical predietion of typhoon in

JMA.JMA/NPD Technical Report No.28,48PP.

[98]R.E.Smith,R.J.Hung. Observation of Severe Weather Activities by Doppler Sounder

Array[J].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Deeember,1975:1611-1615

[99]D.P.Jorgensen,R.ShePherd,5.Goldstein.A Dual-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 Seheme

for Mitigating Velocity Ambiguities of the NOAA P-3 Airborne Doppler Radar[J].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May2000:585-594

公共气象服务不足分析

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不足及分析 姓名:孙威虎学号:20091333014 班级:09市场营销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找出我国气象现今服务的优势和不足,具体分析公共气象服务的各个方面,对气象存在的不足进行分类,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对策,为使我国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完善提出建议,指导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进一步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开拓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气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公共气象服务对现代气象业务和气象事业的引领作用,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现状问题分析对策 一: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 1.1:公共气象服务的意义和作用:公众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系统及时地为社会各界各部门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以及在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气象信息。具体包括:日常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沿海天气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天气热点、天气周报、双休日天气预报、天气实况、百姓生活气象指数预报等。 1.2: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分析:中国气象局党组历来重视公共气象服务,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水平取得长足进步,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断增强。决策气象服务为各级政府防御和减轻气象及相关灾害、气候变化应对、重大工程建设、气象能源开发利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其面之广,内容之丰富,手段之多样,独具中国特色。初步建成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短信、网络、警报系统、海洋预警电台等多种传播手段的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气象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专业气象服务已覆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环境、能源、旅游、体育等行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较以往大大降低。1990年至2000年,气象灾害年平均死亡人数为4500人,本世纪以来年平均死亡人数约在2000人至3000之间,1990年至200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 的百分比年平均为3.4%,2001年至2006年平均为1.4%。 二:我国现阶段公共气象服务的不足 由于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立的较晚,因此当前公共气象服务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减灾能力与国家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不适应;公共气象服务的定位不清晰、体制机制创新不够,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不适应;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滞后、科技支撑薄弱、机构不健全、人才匮乏,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建设气象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不适应。面对气象服务的不足,应该加快改进和建设,争取把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完备欣赏一个台阶。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建设方案 X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3

目录 1.1建设背景 (1) 1.2系统概述 (1) 1.3主要功能 (1) 1.3.1通告预警 (2) 1.3.2气象资料收集处理 (2) 1.3.3气象报文 (2) 1.3.4飞行文件 (2) 1.3.5卫星云图 (3) 1.3.6雷达图像 (3) 1.3.7自动观测 (3) 1.3.8传真图 (3) 1.3.9航空预告图管理 (3) 1.3.10台风路径图 (4) 1.3.11系统管理 (4) 1.4系统特点 (4) 1.4.1实用性 (4) 1.4.2提高企业形象 (5) 1.4.3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5)

1.1 建设背景 近年来,随着航空事业迅速发展,我国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目标之一是全面、系统地提高天气观测和预报水平,大大减少天气对飞行的影响。在此框架下,我公司将建设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气象信息将从单一的业务辅助系统的角色向着面向地区,面向预报过程,面向决策支持的气象数据搜集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此系统建成将大大降低天气对飞行的影响。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是行业用户获取气象信息的平台,该系统对各种气象数据和产品进行了整合并提供有效的分析,同时融合了各种相关的用户业务流程和工作习惯,减少用户操作,避免错忘漏的发生。系统实现气象信息传递、交换、处理的电子化,推进企业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人道服务电子化,,节约办公经费、提高办公效率和提升办公质量,为推进航空事业发展提供保障。建成后的系统将为各航空公司和其它专业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为区域管制中心运行的保障服务,飞行流量管理、航空公司集中运行控制、机场运行管理的服务等相关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1.2 系统概述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是为航空气象部门、管制部门、航空公司及机场指挥部门等提供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的综合性航空专业气象业务系统。其功能主要包括实现气象中心发布短期天气预警的功能,实现航空报文的检索显示,实现飞行气象文件提取,实现各种气象资料的检索显示,实现预报产品的检索显示,并完成用户的权限控制管理和系统配置参数的管理。 1.3 主要功能

宁夏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宁夏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申报用户操作说明书

宁夏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申报用户操作说明书 目录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用户申报流程 (1) 第二章用户申报记录查看 (4) 第三章审核流程 (5) 3.1申报用户上报 (5) 3.2单位内部审核 (6) 3.3推荐单位审核 (8) 3.4形式审查 (10) 第四章用户注册信息修改 (12) 第五章常见问题 (12)

前言 首次登录的用户,请向所在单位确认单位是否已经在该系统进行注册,如果单位已经注册,用户可以登录http://218.95.181.116/pmsnx/lib/register.html#/register进行用户注册,注册操作说明可以点击页面右上角“注册帮助”进行查看;如果所在单位没有在该系统注册,请联系单位相关负责人用单位身份进行注册。 用户注册完成或者已有账号,可以登录http://218.95.181.116/pmsnx/lib/default.html 进行操作。 第一章用户申报流程 1、用户登录宁夏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首页有“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申报入口,点击“自然科学基金”链接; 2、页面跳转到申报项目界面,可以在下方查看该申报项目的项目概述、受理条件、申报材料、办理流程和填写说明,了解详情后,可以点击“开始申报”按钮进入申报页面(首次登录或者修改过用户注册信息的用户进行项目申报时需要推荐单位审核通过才能正常申报);

传感器课程设计报告—小型气象监测系统

目录 摘要 (1) 一课程设计任务和功能要求 (1) 二设计应用背景 (1) 三系统分析 (1) 1.总体设计方案 (1) 2. 硬件设计 (2) … 3. 软件设计 (2) 4. 难点分析 (3) 四实施方案 (4) 1. 传感器模块设计 (4) 风速传感器模块 (4) 温度传感器模块 (5) 湿度传感器模块 (7) 2. 优缺点分析及成本 (9) > 五设计总结 (10) 六参考文献 (10) 七成员及分工情况 (10)

摘要 介绍一个小型多功能气象监测系统,该气象监测系统通过各类风速、风向、温度、湿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数据自动进行汇总分析并通过LCD显示。 关键词:风速风向传感器;单片机;温湿度传感器 一课程设计任务和功能要求 现通过传感器设计一款既能测量温湿度也可同时测量风速风向的设备,可服务于生产、生活的众多领域。 二设计应用背景 现在社会高度发达,气象状况变化万千,气象监测和灾害预警工程对于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气候状况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越累越显著,人们需要实时了解当前的气象状况。风速、风向以及温度湿度测量是气象监测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气象监测系统通过各类风速风向温度湿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数据自动进行汇总分析,并传输到终端平台。可以达到无人监管,数据自动传输,更加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三系统分析 1.总体设计方案 小型自动气象站主要由三大功能模块组成,分别为主控模块、信号采集模块、显示模块。小型自动气象站的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小型气象系统框图 2. 硬件设计 小型多功能气象监测系统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它以C8051F020单片机为 核心,通过风速、温度、湿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单片机驱动LCD 显示屏将风速、温度、湿度显示出来,以便于气象分析人员分析气象数据得出当前的气象特征,进而对气象可能影响到的事物做出规划,起到预防作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图2 硬件连接图 3. 软件设计 单片机软件设计程序主要包括里初始化程序;输出实时风力风向、温度湿度 温度传感器 数 据 风速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 单片机 电源电路 按键控制 LCD 显示

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摘要:气象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既是实现气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本文就如何建立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中的公共气象服务与气象防灾减灾略作探讨,以期推动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提升服务水平完善灾害防御体系 建设气象事业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中国气象事业要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和保障。 1.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目标 新一代气象服务体系的总体战略目标是: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主要依托,以资料与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实现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产品专业化、服务队伍专职化、服务管理规范化。中国现代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气象信息覆盖面、提高气象服务满意度、提高气象服务效益。 公众气象服务是通过各种媒体为社会公众提供的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的对象是社会,是广大社会公众。公众气象服务是为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人民谋福利的重要措施,是公益性气象服务的重要体现。公众气象服务一方面要从规范公众的防灾减灾行为着手,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全社会在气象灾害到来之际都能采取自觉、科学、规范的防灾避灾行动;另一方面,要从提高全民生活水平着手,制作更加贴切人民生活和实际的气象服务产品。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最根本的就是提升气象业务水平、科技实力和全面服务能力,巩固和加强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为人民福祉安康提供服务。 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以增强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满足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为目标,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气象预测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系统;提供气象信息、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做好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增加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质量上。 2.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气象服务问题始终是气象工作的核心问题。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气象服务的关键和核心之一。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

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发表时间:2018-12-20T10:59:43.1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作者:唐洪君 [导读] 文章对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气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41100 摘要: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有越来越多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得以建立和完善。全国各地观测收集了大量的气象信息。而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气象信息系统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现有的气象信息系统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不同层面的需求。文章对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国性;气象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1前言 随着气象现代化深入推进,气象信息系统一方面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结构越来越精细形式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现代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移动应用大量普及,网络计算能力空前提高。使得建立在气象信息系统基础上的气象业务和气象服务中的信息活动变得极为频繁和宽泛,机器语言之间、应用模组之间、服务设备之间的快速数据交换成了气象信息系统建设的非常关切的需求。在众多新技术中JSON数据技术提供了便捷数据交互能力。JS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采用完全独立于编程语言的文本格式来存储和表示数据。简洁和清晰的层次结构使得JSON成为理想的数据交换语言,易于人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并有效地提升网络传输效率,在数据传输方面具有明显优点:数据格式比较简单,易于读写,格式都是压缩的,占用带宽小。气象数据有别于其他数据,结构复杂种类多样,实时性强动态多变,具有极强的专业特征。气象信息系统承载各类气象数据传输处理加工等业务功能,在系统建设与运行中各种数据信息关联紧密交流活跃。在气象信息系统建设中各个场合与界面中需要完成各种数据交互工作,JSON提供了极强的技术支撑,应用好JSON技术能为业务带来极大便利。 2气象计量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根据国家气象计量站现有业务、未来扩展业务和管理情况,设计技术路线和软件架构,要求软件系统符合安全可靠性、高集成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以及数据的完整性和数据接口的通用性。能够实现系统的灵活可配,初步实现质量控制流程,基本完成自动化管理并具备完整的业务流程。同时,系统应满足相应的时间性能要求,软件界面与相关配置应具备易操作性。 2.1检测业务自动化 相比于企业和省级气象计量单位,国家气象计量站计量标准、被检仪器及检测要素多,相同要素仪器种类多的特点,使得检测业务的自动化复杂多变。但实现微型计算机自动控制设备完成检测业务是存在客观基础的,因为我们具备完善自控通信接口的计量标准及各类用于辅助检测计量的设备。结合国家气象计量站检测要素多的特点,自动化检测系统由气压自动检测系统、温度自动检测系统、湿度自动检测系统、风速风向自动检测系统、雨量自动检测系统、辐射自动检测系统等组成。自动检测系统采用成熟的C/S技术,用户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管理操作,既保证了不同要素检测的相对独立,又实现了强大的数据维护、统计分析、报表打印等功能。自动检测系统主要包括输入、控制处理和输出三个部分:(1)输入部分将自动检测系统所有标准设备、被检设备乃至环境监测设备的协议、命令接入控制与处理部分,为了适应相同要素仪器种类繁多的情况,在输入部分需要设置开放通信接口模块,实现管理员对新型设备自动检测的自扩展,大大增加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2)控制与处理部分首先通过串口通信模块导入输入部分的通信协议,然后在检测过程控制模块严格按照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测,并且按照规程、规范的要求在数据处理模块实现所需数据的处理;(3)输出部分包括合格判据模块和报表的打印与导出模块,即自动检测系统遵照规程、规范对被检仪器测试数据进行合格判据,且能实现所有测试数据报表的打印与导出。 2.2业务管理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气象计量站业务的不断扩展,统计繁琐易错、计量检测工作时长量大及管理的滞后已无法满足现代计量器具所需的维修养护和全面管理需求,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必须实现计量业务管理的信息化。这也是气象计量信息系统的核心内容。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主要功能为:(1)被检仪器和检定证书发放的工作实现流程化,平台统一管理被检仪器的送检登记、检定测试状态、领取登记等信息,并自动存取原始检测记录信息、测试报告、检定证书等信息,被检仪器。(2)平台对国家气象计量站的检定设备、辅助设备进行统筹管理,生成便于执行的自动检定计划,具体管理内容包括设备的数量、质量、使用情况和状态。平台建立计量相关标准单位、规程、法规的后台增量索引,以供查询使用。平台对计量器具的信息变更进行实时更新,包括该器具使用状态、检定周期、使用部门人员等信息,若有维修或报废的器具,平台跟踪记录,并生成报告提交相关责任人。(3)平台需具备一定物质管理功能:如固定资产管理、检定仪器及辅助设备管理、消耗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平台建立检定仪器设备的完备档案信息,提供时动态的设备数据分析,并可监控和统计各科室的物质消耗情况,在中心相关财会及物质管理的制度规范基础上提交报告。 3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 3.1系统结构设计分析 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即C/S模式,这种模式也是伴随着网络数据库和桌面图形交互窗口及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在这种模式下,网络中的计算机简单的可以认为由客户机和服务器两部分组成。在C/S结构中,装在客户本地计算机上的客户端与装在远程计算机的数据库服务器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而服务器的职责在于对用户数据处理。客户端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与用户直接交互,将用户的操作转换成相应的指令而后通过网络向远程的服务器发送用户请求。 3.2系统性能分析 在对现有其他类似系统进行分析后,本系统具有如下显著特点:跨平台特性:面对目前不同用户使用软件的操作系统不同,硬件条件不同,所以如果对每个系统下都要开发出同一款软件而言,不论从经济,还是从时效性上都是不允许的。因此软件的跨平台的运行,使得开发的周期和开发的成本降低,这样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针对以往气象系统的弊端,本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这一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一.观测业务要求 1.1观测时次 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摘自气发〔2008〕475号) 2、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一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3次(08、14、20时)。(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1.2观测项目 1、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地温(含草温)、雪深。 2、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云、浅层与深层地温、蒸发、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 3、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1-3条摘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测函〔2013〕321号) 4、有两套自动站(包括便携式自动站)的观测站,撤除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蒸发专用雨量筒、地温等人工观测设备;仅有一套自动站的观测站,仍保留现有人工观测设备。(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5、云高、能见度、雪深、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降水类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设备已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相应的人工观

测。 6、为了保持观测方法与观测手段的延续性,张北、长春、寿县、电白、贵阳、格尔木、银川与阿勒泰8个长期保留人工观测任务的基准站,保留08、14、20时人工观测任务(含自记仪器记录整理)。(摘自气测函〔2012〕36号、气测函〔2013〕321号)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1.3观测任务与流程 1、每日观测任务 (1)每日日出后与日落前巡视观测场与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工作状态良好、采集器与计算机运行正常、网络传输畅通。具体时间各站自定,站内统一。 (2)每日定时观测后,登录MDOS、ASOM平台查瞧本站数据完整性,根据系统提示疑误信息,及时处理与反馈疑误数据;按要求填报元数据信息、维护信息、系统日志等。

公共气象服务导论

公共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关系到人们群众生活的细节部分,研究公共气象服务中用户的需求,发现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取得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公共气象服务中存在的几大问题的探讨,提出发展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建议和对策,以 促进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问题;对策;创新 一、引言 又好又快地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我国气象事业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随着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公共权益保障不断强化,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公共服务政策的透明度不断提高,亟需对现阶段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 充分的认识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指导公共气象服务的科学发展。 气象事业作为基础性、科技型社会公益事业,只有始终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不动摇,根据国家和社会对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强化公共气象服务,气象事 业才有生命力,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长期以来,气象部门将公共气象放在首要位置,并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态、防灾减灾、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等方而发挥了 重要作用。 二、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主要问题 1.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供给不足,覆盖面存在明显空隙 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尚不能满足气象防灾减灾广泛覆盖的需求。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 前仍有0.36%的公众无法收到气象信息,这些人群大多分布在经济落后,社会事业发展严 重滞后的地区。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信息最难覆盖到群体是最需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来防御 气象灾害的弱势群体。 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手段落后。突发性气象灾害发生后,气象部门虽然通过电视、广 播等方式做了广泛的宣传工作,但还有很多人不能及时了解或引起重视。 2.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与公共基础设施抵御气象风险的现实不相适应 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抵御气象灾害风险方而的脆弱性问题。局地山洪灾害在当时的监 测站网密度下难以识别,若能加密测站网,在易发山洪的“上游”地区建设若干个自动观 测站,当上游降雨达到警惕的上限,尚未出现灾害时,把信息及时传递到即将受影响地区,灾害将会减轻。 3.没有处理好公益性气象服务与盈利性气象服务之间的关系 气象部门本质上是公益性服务部门,气象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同时应该兼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多方面利益。就目前而言,公益性 气象服务不可避免的与盈利性气象服务发生冲突,公益属性增加,则气象部门收入不足, 若公益属性下降则偏离了工作性质,这种矛盾导致气象部门进入两难选择。气象部门应妥 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提高经费利用效率,避免浪费。另一方面提高日常工作 中的服务质量,使公益性发挥到更好。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气象服务部门应防止个别人 员为盈利非法提供错误气象信息,影响气象部门信誉事件的发生。 4.防治灾害的能力较弱 由于我国的气象服务工作开始运行的时间较短,目前很多的技术条件和服务都还存在 很多的问题,使原本包含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灾害防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有效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技术方案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 技术方案

1项目概况 随着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业务精细化水平的发展,预报产品不断丰富,对外辐射能力不断增强。现有业务流程中存在的业务系统部署多,业务系统之间彼此独立,数据到产品缺乏统一的管理系统,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天气业务的需求。气象信息共享门户将在国家气象中心现有业务基础上建立完善业务流转与控制体系,优化中心的预报服务业务流程,提高数据流转和产品利用效率,减少预报服务过程中的人为干预,降低中间环节的复杂度与出错率,增强预报服务协同能力,推进预报和服务业务系统的建设应用,促进天气监视、预报及决策服务平台专业化发展,为国家气象中心现代天气发展及服务能力提升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将建立业务系统规范和数据规范,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和服务,对预报员、服务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身份、权限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对国家气象中心主要预报、服务业务系统的运行、数据流转状态等实现实时监视,实现对整个中心业务系统的数据衔接与流转控制,实现对预报员身份信息、准入系统信息、业务监控信息、产品流转状态、任务调度等所有实时信息的显示和统计分析,实现预报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分发控制,并增强国家气象中心互联网展示气象产品的水平。 2业务需求分析 2.1 业务现状分析 国家气象中心是全国天气预报的国家级中心,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中心、核污染扩散紧急响应中心,其前身中央气象台,成立于1950年3月1日。50多年来,国家气象中心有了巨大发展。国家气象中心的气象服务包括为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政府部门制订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组织指挥防灾减灾科学决策所需气象信息的决策气象服务,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介为公众提供公益气象服务,向国家重点工程、企事业单位趋利避害组织生产所需的专业

中国气象局软科学课题研究成果.doc

中国气象局软科学课题研究成果 我国气象标准化建设有关问题研究 韩苏明孙浩锡徐为根 (江苏省气象局,南京210008)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标准化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已成为一个国家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气象工作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气象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气象探测、信息传输与加工、预报服务、气象科研及各项管理等都与标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象标准化在气象事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构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气象标准化是推进气象事业结构调整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发挥现代化建设总体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全社会气象科技资源共享的前提,是促进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业务化、产业化的有效途径。2004年中国气象局将发展和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列入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之中,采取了筹备成立“全国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气象标准化队伍,研究了解国际标准化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等一系列措施。气象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气象标准在气象装备生产、雷电防护、规范业务技术管理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面对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气象标准化建设还处于相当薄弱和滞后的状态,还有大量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有待制定、修订。另一方面,全球科技与经济竞争的激烈化,各国对标准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我国把搞好技术标准化建设作为加入WTO后的“三大战略”之一,这对气象标准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国家标准化建设和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本课题结合我国气象标准化的现状和新的要求,对未来气象标准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推进气象标准化建设的主要措施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为我国气象标准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决策支持。 1 “气象标准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1.1“气象标准化”的定义 在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996年第2号指南中对标准、标准化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气象领域的实际,对“气象标准化”定义如下:

【2019年整理】公共气象服务110题

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考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分) 1.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事业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并让用户了解和掌握一定气象科学知识,将气象服务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决策、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 2.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理念: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 3.公共气象服务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 4.公益性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本质属性。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5.公共气象服务分类: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 6.贵州省、市、县气象部门对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 12.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产品格式包括数据产品、图形产品、文字产品。 13.气象防灾减灾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14.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发布权限、业务流程发布预警信号,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 15.预警信号发布后,应当及时通过决策气象服务短信平台或以传真、电话等方式向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通报,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12121”电话或手机短信、小区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告。 16.贵州省气象部门“三个叫应”措施,在县气象局是指叫应县党政及部门领导,叫应乡镇党政领导,叫应乡村气象信息员。 17.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固定网、移动

网、因特网、电子显示装置等手段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 18.发布(含变更)和解除预警信号后,应在十五分钟内通过灾情直报系统上传中国气象局,供全国共享。 19.接到气象灾害报告后,按照《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应在2小时内初报灾情。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2000年 1月 1 日起施行。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大风(沙尘暴)、寒潮、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22.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23.决策气象服务关注的重点工作为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和重大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保障服务工作。 24.《贵州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预警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可分为 4 级,从重到轻的颜色分别以红、橙、黄、蓝表示。 25.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__名称___、图标、含义和防御指引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霾等共10类。 26.《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现状、防御原则和目标、易发区和易发时段、防御设施建设和管理以及防御措施等内容。 27.《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构建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中提到,2010年,实现县、乡两级政府有分管领导,每个乡有一名气象协理员,实现每个县至少有一个乡建有气象信息服务站,至少75%的村(屯)要设有气象信息员。每个地(市)至少要有一个县开展社区(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28.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29.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30.《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民政部门应当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开展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并按照规定职责核查灾情、发布灾情信息;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保障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运行。31.县级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为不定时产品,仅当实时监测到或

气象信息系统的构成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论文设计 气象信息系统构成 院系名称:信息系 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班级: 1109 学生姓名:史弘俊 指导老师:刘欢笑 日期:2015 年12月28日

目录 一、摘要 (1) 二、气象信息系统的构成 (3) 2.1 通信系统 (4) 2.1.1 通信系统的组成 (4) 2.1.2 通信系统的分类 (5) 三、网络系统 (6) 四、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7) 五、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 (8) 六、信息共享平台 (9) 七、总结 (10) 八、致谢 (11) 九、参考文献 (12)

气象信息系统构成 专业班级:1109 学生姓名:史弘俊 指导老师: XXX 职称:XXXX 摘要:气象信息系统是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气象业务的公共技术 基础支撑系统,主要包括通信与网络、高性能计算机、信息存储与共享、数据处理与管理、探测数据质量控制、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研究、气象技术装备管理、气象仪器的计量检定、技术保障等。气象信息交流是现代气象业务的基础系统和支撑系统。他主要包括:通信网络、数据存储管理与共享服务,高性能计算机交流等,信息交流作为气象信息的传输,存储管理、计算机处理,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其发生是气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并直接影响到气象业务部门和广大用户能否及时快速的获取和发送国内外气象信息,关系到气象能否为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等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气象信息交流的发展经受到其他气象业务交流发展的驱动,又制约着其他系统的快速发展。 目前气象部门内的气象信息系统主要由通信系统、网络系统、计算环境、数据管理与服务几个部分组成。 关键词:通信系统网络系统高性能计算系统数据管理与服务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设计及建设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设计及建设 近年来,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快速发展,全国地面气象观测站已全部完成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区域自动气象站作为综合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量大面广特点,并且由省级保障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市、县两级保障。随着对气象观测数据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根据新一代气象观测网络建设的规划,已建成1657个新型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了区域自动气象站全省乡镇全覆盖和618 个山洪地质灾害点气象监测,加上土壤水分观测自动气象站、交通气象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共同为气象预报预测、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是针对区域范围内,可能会对人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气象要素,进行长时间区域范围内不间断的准确监测而设计开发的一款标准区域气象监测站。主要应用于城市降水网络、山洪预警、森林生态、核电厂环境监测等应用。主要监测要素是雨量、风向、风速、太阳辐射、气压、温度、湿度等气象参数。 一、系统内容 该区域气象监测系统是方大天云设计的支持站点参数、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加密间隔、运行状态等信息的远程维护,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使用和日常维护工作。此外自动站可实现自动电源管理,数据自动

采集、存储、通讯、分析等功能,能够满足灾害性天气监测、降水过程加密观测及多种形式气象保障和气象服务的需求。 二、系统指标 风速 0~60m/s;精度:3%(0-35m/s);5%(>35m/s) 风向 0~359.9°;精度:±3° 降水强度 0~200mm/h;精度:5% 降水类型雨/雪 大气压力 300~1200 hPa;精度:±1.5hPa 空气温度 -50~60°C;精度:±0.2°C(-20~+50°C)‘±0.5°C(>-30°C 空气湿度 0~100%RH;精度:±2%RH 通讯接口 RS232/RS485,板载GPRS 供电方式交流220V/太阳能+蓄电池 工作环境温度 -50~+50℃ 工作相对湿度 0~100%RH 防护等级 IP65 可靠性免维护,防盐雾,防尘 功耗 3-30W 三、功能特点 具有极强针对性的区域范围气象监测设备

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中国气象局领导分别率七个调研组奔赴基层开展广泛深入细致调研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发布时间:2008年11月16日 编者按: 9月28日,中国气象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启动以来,气象部门的学习实践活动正在扎实、创新、热烈地进行。按照中国气象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部署,11月上旬,中国气象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行程数万公里,分别赴四川、黑龙江、新疆、浙江、北京、上海、山东、安徽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等业务单位进行调研。调研组来到地震灾区、艰苦台站、海岛、农村,围绕中国气象局提出的"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这一学习实践活动载体和"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两个着力点和七个抓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各调研组沉下心、蹲下身,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实事求是地开展调研,从细节入手、从全局把握,围绕气象职工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调研,确保摸清情况、找准问题。调研组形成多方面富有成效的调研成果,为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现摘编如下: 充分发挥公共气象服务对气象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赴四川省气象部门调研报告 根据中国气象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工作安排,11月2日至4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率领调研组,以"充分发挥公共气象服务对气象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为主题,到四川省气象部门进行调研,与省、市、县气象部门管理干部、业务技术骨干、老专家等进行专题座谈,交流观点,分析问题,剖析案例,研讨思路,寻找办法。 11月3日上午,调研组首先听取了四川省气象局党组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

南航增强型气象情报系统的建设与初步成果

南航增强型气象情报系统的建设与初步成果 摘 要:为满足航空公司日益发展的气象服务需求,民航局飞标司通过调研指定南航为航空承运人建设增强型气象情报系统(简称EWINS)的试点单位。本文介绍了南航EWINS的建设思路和目前的建设情况,展示了EWINS建设的初步成果。 关键词:南航; 增强型; 气象情报系统 1 引言 天气对飞行的影响很大,在飞行安全方面,造成飞行安全事故和事故征候的原因中,天气占了大约1/3左右,并且呈上升趋势;在航班正常方面,近年来我国航空公司出现大面积延误的情况,大多是天气原因所造成的。随着航空公司的快速发展,机队规模不断扩大,极端天气的日益增多,航空公司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空管气象服务无法满足运行的需求。 民航局于2010年10月26日下发了《航空承运人增强型气象情报系统运行批准指南》的咨询通告,鼓励大型航空承运人建立能满足其运行需求的增强型气象情报系统(EWINS)。民航局飞标司对我国航空公司气象情报系统建设进行了多年的调研,指定南方航空公司作为我国航空承运人建设增强型气象情报系统的试点单位,如图1所示。 图1 增强型气象情报系统理念

2 EWINS的概念 EWINS是指经局方批准的航空承运人气象情报系统的一种,除了具有收集、分析和使用航空气象情报的功能外,还有制作特定的气象预报的资格。EWINS必须包括符合CCAR 121.101(b)款要求的危险天气实况报告与预报系统。 使用经批准的“EWINS”的航空承运人,可以授权合格的航空气象预报员制定特定的飞行动态预报,还可以根据EWINS提供的气象情报修改航空气象预报,并能通过发布飞行动态预报的方式对危险天气进行必要的修订。 3 EWINS的优势 3.1 可以合法使用公司认可的气象公司提供的机场资料来保障飞行运行,弥补飞行运行气象资料不足的问题。 3.2 能综合利用各气象公司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制作更精确的的天气预报产品,从而提高运行控制能力。 3.3 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公司在气象方面的新需求。 3.4 能更有效的将气象信息和产品与飞行运行各工作系统结合,提高飞行运行保障工作的效率。 4 南航建设EWINS的思路 目前,南航的EWINS建设,重点从气象产品、设备系统和人员这三个方面来展开。并引申出培训、质量保障程序和手册等相关工作去保障这三个重点工作。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气象产品需要由人员来制作发布,人员要通过使用系统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气象产品的制作,系统能自动生成一些初级产品。 4.1 气象产品 气象产品是EWINS建设的核心,也是EWINS建设的目的。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制作各种气象产品来满足运行的需求。例如告警服务、广州白云机场雷雨警报、各类预警产品(台风、火山灰等)、区域预报、轻冰预报的预报产品。例如当飞机有MEL故障保留时,不能在有积冰的条件下飞行,气象室能制作轻冰预报,判断航站和航路上是否有积冰,提供决策,判断是否适合飞行。 4.2 设备系统

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方案

天津市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软件技术方案
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版本管理 版本 生效日期
变更内容
文档管理
编制人
文档审批 审批人
职位
签名
日期

目录
1 概述 ................................................................... 6
1.1 项目背景............................................................. 6 1.2 系统概述............................................................. 6 1.3 建设目标............................................................. 7 1.4 设计依据............................................................. 7 1.5 术语与缩略语......................................................... 8
1.5.1 术语............................................................. 8
2 设计约束与要求 ........................................................ 11
2.1 设计约束............................................................ 11 2.1.1 研制方法........................................................ 11 2.1.2 文档要求........................................................ 11
2.2 设计约束............................................................ 12 2.2.1 硬件环境........................................................ 12 2.2.2 软件环境........................................................ 12
3 总体需求分析 .......................................................... 14
3.1 系统总体定位........................................................ 14 3.2 系统总体目标........................................................ 14 3.3 系统主要功能........................................................ 15
3.3.1 支撑平台........................................................ 16 3.3.2 发布平台........................................................ 16 3.4 系统主要用户........................................................ 16
4 业务模式分析 .......................................................... 17
4.1 业务模式............................................................ 17 4.2 数据流程............................................................ 18
5 支撑平台需求规定 ...................................................... 19
5.1 主要功能............................................................ 19 5.2 组成与结构.......................................................... 20 5.3 基础支撑模块........................................................ 20
5.3.1 数据源管理...................................................... 20 5.3.2 基础数据的综合查询与管理........................................ 20 5.4 产品生产模块........................................................ 21 5.4.1 模型服务管理.................................................... 21 5.4.2 模型分类管理.................................................... 21 5.4.3 生产调度管理.................................................... 21 5.4.4 模型调度监控.................................................... 21 5.5 模型集成............................................................ 21 5.5.1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评价模型集成.................................... 21 5.6 产品管理模块........................................................ 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