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计量视角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探究

基于计量视角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探究

基于计量视角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探究
基于计量视角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探究

——消费经济学期末论文之

基于计量视角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

长效机制的探究

——以1978—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Empirical research for China's consumer demand persistent-effect mechanism based on Econometric view ——According to panel data from 1978 to 2009 years

姓名:代川

班级:09级工商管理

学号:40912129

基于计量视角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探究12

——以1978—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代川3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都611130)

摘要: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及影响受到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以1978-2009年的面板数据为依据,分别建立了以促进类因子为主导和抑制类为主导的两个多元回归模型,从模型的结果给出了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期中,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因素为居民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服务业规模等10个因素。通过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与居民消费情况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促进类变量是:居民收入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抑制类变量是:物价水平、收入差距和储蓄规模。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不同的变量在不同的时间滞后期数上结果也存在差异。综合所有的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了建立我国居民消费长效机制的政策措施,所有政策措施根据前面的分析和结论。对我国居民消费长效机制的建设有实践性意义。关键词: 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多元线性回归;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

Empirical research for China's consumer demand persistent-effect mechanism based on Econometric view

——According to panel data from 1978 to 2009 years

(Dai Chuan)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1130) Abstract:The consumption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as one of the three carriages, and its function and influence has aroused wide concern from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 and academic

circles.

According to the panel data from 1978-2009 years of our country, First set up two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then make a Rationality Analysis from the model result, the result show

that ,in a long term,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of the nation is the

income level ,urbanization level, services level and another 7factors.

through the Cointegration analysis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found that, the factors

including income level, urbanization, services level, price level ,savings and income gap.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found that different variabl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lag

have different results.

To conclude, this paper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established a

long-term consumer demand mechanism, and all ar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s, the mechanism exert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a's future consumption.

Key words:Consumption demand;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Cointegration test; Granger Causality Test

1收稿日期:2011-12-21

2所属项目: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学期末论文(40912129)

3作者简介:代川(1991-),男,重庆云阳人,本科

目录

第一部分绪论 (4)

1.1 问题提出 (4)

1.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径 (5)

1.3 研究意义 (6)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 (6)

2.1 居民消费需求研究综述 (6)

2.1.1 国外的研究成果 (7)

2.1.2 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研究 (8)

2.2 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研究综述 (9)

第三部分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10)

3.1 提出假设 (10)

3.2 变量解释及数据来源 (12)

3.3 变量选择依据 (13)

3.4 回归模型的建立 (13)

3.4.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 (13)

3.4.2 多重共线性检验 (15)

3.4.3 主成分提取——因子分析 (16)

3.5 改进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18)

3.5.1 改进回归模型的建立 (18)

3.5.2 异方差和自相关的检验 (20)

3.6 改进模型的结果分析评价 (21)

3.6.1 原始模型的结果分析 (21)

3.6.1 对模型一的结果评价 (22)

3.6.2 对模型二的结果评价 (23)

第四部分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研究 (24)

4.1 从促进类因素视角长效机制 (24)

4.1.1 单位根(ADF)检验 (24)

4.1.2 协整检验 (26)

4.1.3 格兰杰因果检验 (27)

4.2 从抑制类因素的视角长效机制构建 (29)

4.2.1 对抑制类因素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29)

4.2.2 抑制类因素的协整分析 (30)

4.2.3 抑制类因素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30)

第五部分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5.1 基于促进类因素的消费长效机制 (32)

5.2 抑制因素类视角构建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 (35)

第六部分参考文献 (36)

第一部分绪论

1.1 问题提出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从统计数据看,当前的消费市场,既存在着农村消费增速加快等积极变化,也存在着增势不尽如人意、整体消费率偏低、消费对经济贡献率低等一些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既要着眼近期消费热点的培育,也要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积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从而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这些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始终与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虽然总需求比较旺盛,但居民消费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消费、农村消费增长较慢。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的情况下,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不断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未消除、主要发达经济体消费低迷的情况下,我们要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要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

扩大内需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需要。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是扩大内需的重点。我们说内需不足,主要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根据央行的调查统计,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83%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其中41%偏好“投资债券、股票、基金”等变相储蓄,只有17%的人倾向于“更多消费”。较低居民消费率也预示着我国消费市场可开拓的空间很大。近年来,随着税收政策调整、社保完善和增加居民收入等政策出台,城乡居民消费支付能力将有所提高,消费品零售额有望呈现稳步加快的增长趋势。

但也要看到,未来一段时间,消费增长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一是汽车消费增速逐月走低,成为消费增长趋缓的重要因素。二是通胀预期仍存,对消费的影响弊端较多。三是负利率损害居民实际利益和消费能力。因此,我们要把扩大内需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

为了达到扩大内需,提升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个全新的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的构建,迫在眉睫!

1.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径

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文献搜集 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构建文献消费需求的计量研究文献

定量化的研究指标体系,搜集指标数提出研究待研究的假设 建立原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多重共线性检因子分析,主成分提取 是 改进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以促进类因素为

主的模型 以抑制类因素为主的模型 ADF 单位根检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促进类消费需求长效机制 抑制类消费需

求长效机制

1.3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为构建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研究提高思路。

本研究的学术意义在于:第一,试图在一定的消费理论框架下,建立较为系统的实证分析框架,可以强化居民消费的理论体系;第二,运用新近发展的高等时间序列等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到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中,考察了收入、服务业规模、城市化、财政转移支付、利率政策等相关经济变量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为比较全面、系统地评价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是从实证角度对居民消费研究体系的一次尝试性拓展。

本文研究的现实价值:中国居民长期以来多数持保守的消费观,忽略即期消费、重视未来消费。这种消费的时间偏好特征与许多日渐奢侈的国外居民的消费心态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导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有效总需求不足的主要根源。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不足西方国家的一半,内需不足己经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日益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力求探索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下的原因,把握中国国内需求问题的主要矛盾,为制定有效拉动内需的政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着力点,并相应形成有操作性的政策干预体系,从而可成为面向中国居民的扩大内需政策创新的理想选项,对实现扩大内需战略,实现消费对经济的长效推动作用,有着重大而迫切的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

2.1 居民消费需求研究综述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消费理论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热点之一,居民消费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这也是本文的逻辑起点。

消费者消费支出水平是研究居民消费问题的核心,研究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也是提高未来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性机制的起点和河西内容。

在西方经济学中,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消费函数理论和杜森贝里等人的相对收入假定消费函数理论均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框架,而其他几种主要的消费函数理论及其后来的拓展几乎是以新古典经济理论范式为框架。显然,有关消费者行为的假定作为消费函数分析的基础则是以新古典经济理论框架内展开,是以消

费者行为的内在假定和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假定为前提。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消费需求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国外的研究成果

(一)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

根据凯恩斯主义[1]的观点,消费(以c表示)加储蓄(以s表示)等于收入(以Y 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假设基础上,收入提高,则消费、储蓄均会增加;反之,当收入下降时,消费和储蓄都会相应减少。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分别为C=f(Y)和S=F(Y),换言之,储蓄或者消费均为收入的稳定函数。凯恩斯使用了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等概念分析了收入变动对消费和储蓄变动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当收入增加时,居民增加消费,但其消费增加的幅度,比不上其收入增加的幅度—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绝对收入假说。该假说只考虑了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的递减关系,而假定社会收入分配状况不变。但其后的学者库兹涅茨对1869一1938年期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该时期美国居民的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据此库兹涅茨对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提出了质疑。另外,希克斯等人则认为,“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只能说是消费者行为的一个特例而己”。阿克利认为“既不是演绎推理的例子,也不是合理的归纳推理的例子。”4

(二)杜贝利森的相对收入假说

该假说是由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J.杜森贝里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2]中提出来的。主要强调,首先,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取决于其当前收入,而且取决于前期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尤其是过去高峰时期收入和消费水平对其消费支出的影响较大。同时,消费者的消费除了不仅受其自身收入的约束,而且还受他周围其他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这是消费的示范效应。杜森贝里利用库兹涅茨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数据重新分析研究,得到一个不同的结论:美国人的消费倾向在长期内是稳定的,主要围绕0.88上下小幅波动,证明了个人的长期消费倾向独立于自身的绝对收入。

(三)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又称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P莫迪利安尼[3]和R.布伦贝格(R.B~berg)、A.安东共同提出来的。据P莫迪利安尼和R.布伦贝格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从对个人消费行为的研究出发,提

4引自:加纳德.阿克利:宏观经济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出用生命周期分析法来解释消费函数。莫迪利安尼等认为,人们消费行为的唯一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将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以便得到一生消费的最大满足。

此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4]通过质疑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来支持自己的政策主张,提出持久收入假说来说明消费函数理论。其建立的消费函数得到了如下结论:

(1)能持久的消费与持久的收入之间存在着的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一关系系数K取决于利息率i、财产收入与持久收入量的比例w以及其他影响货币效用的非收入性变量u。

(2)人们的现期消费是持久消费与一时消费之和

(3)人们的现期收入是持久收入与一时收入相加的和。

(4)持久收入与一时收入之间、持久消费与一时消费之间、现期收入与现期消费之间不存在着任何的固定比例关系。弗里德曼认为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应由(1)式决定,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取决于他们的持久收入,持久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保障。

2.1.2 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研究

相比于西方理论界对于消费需求问题的研究, 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国内学者仍然通过借鉴西方消费理论以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二个方面:

一是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刘建国(1999)认为农民消费倾向偏低是不利于扩大内需的根本性原因,而导致我国农民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流动性约束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等因素。尹世杰等(2001)指出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问题是恩格尔系数偏高,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水平偏低,劳务消费特别是文化教育在消费结构中比重偏低,畸形消费和愚昧消费现象普遍。当前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差、流通不畅、消费观念滞后等。刘旭辉、潘全金(2006)认为我国农村居民虽然有着强烈的消费倾向,消费需求上升空间广阔,但收入、消费心理和社会保障等因素共同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二是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的问题。李昊丰、姚铭炜等(2010)通过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表明影响浙江省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数量

和居民消费价格。李立红(2002)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把影响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归结为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价格水平和预期价格,利率水平和预期利率,社会保障制度,消费观念与消费心理。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了居民消费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收入方面,另一方面是价格方面。吴易风等(2004)认为,在微观上过度牺牲公平而追逐效率时,将会在宏观上产生消费需求下降的对应反应。臧旭恒等(2005)认为:当期急需提高居民收入,并使这种收入增长成为一种制度,改善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使其成为持续推动消费增长,形成消费、收入良性互动循环的重要保障。温小霓等(2000)认为:居民持久收入过低和增长缓慢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最直接因素。赵志君(2003)认为,城市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不存在显著影响。范剑平(2003)指出: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减弱,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长期低于经济增速、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必然结果。梅声洪(2005)认为:资本市场状态对消费需求产生直接影响。杨万东(2005)认为,消费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与消费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樊纲等(2004)指出:城市化是在所有非收入因素中对消费贡献最大的首要条件。申琳等(2007)则指出,政府支出增加最终导致人均居民消费下降,江苏省局代表队的通过苏浙鲁粤沪五个地区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把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归结为三大方面,即支撑类,包括劳动者报酬,服务业规模,前期消费规模因素;第二方面是促进类,包括城市化水平和政府消费;第三方面是抑制类,包括实际利率和房地产投资。

2.2 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研究综述

目前,对于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理论阶段,由于受到时效等因素,做实证研究比较困难,在国内的理论研究成果中:

杨利(2011)提出了加快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措施,他认为,首先应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差距,其次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5,最后是扩大信用消费。韩振普(2011)的研究表明,他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阐述了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以及现在的现象。最后提出了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他首先强调的也是加快调整分配收入格局,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免除消费的后顾之忧,再次,就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并且同时增加有效供给,最后,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激发农民的消费需求6。

5摘自经济日报2011年11月28日第13版,理论周刊,杨利。

6归纳自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文摘,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韩振普。

第三部分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提出假设

在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中,有学者把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归结为三个大类,即支撑类,促进类因素和抑制类因素。本文选取了1995-2009年全国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数据,利用模型分析考察影响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

在前人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居民收入决定说、投资挤占说、消费价格推动说、政府支出影响说、前期消费棘轮说等方面的观点。本文还根据当前特色引入了如下因素:

由于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过去一贯重物质生产轻服务提供,而国家(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如果处于超前阶段应该对居民消费有拉动作用,如果相对滞后则应该对居民消费有强制约作用,服务业又具有生产即消费的特点,因此有必要把服务业发展水平列为地区居民消费总体水平的一个影响指标;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组成居民总消费,一般前者远大于后者,城镇居民比重可能是居民总消费的另一个影响因素,因此引入城市化指标;已有研究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影响居民消费的直接指标,而储蓄利息率则是影响居民投资的重要指标,投资又影响到消费倾向;因此,本文将储蓄利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综合成实际利率指标,纳入模型进行分析;从宏观角度观察,基于居民收入决定说,使用全社会劳动者报酬能够分析出初次分配格局与居民消费率之间的关系;在另外一个方面,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或许也是一个因素,因此,本文选择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即收入差距作为其中的一个因素。

在忽略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等因素变化的前提下,本文引入江苏省局代表队的研究成果,加上本文新加入的变量,把影响居民总消费的宏观因素归结为如下二类:一是促进类因素,包括全社会劳动者报酬(原动效应)、服务业发展水平(拓展效应)、政府转移支付(协同效应)、城市化水平(推动效应)、消费信贷(辅助效应)等;二是抑制类因素,即储蓄规模(挤占效应)、实际利率(抑制效应)、通货膨胀率(打压效应)、收入差距(拖拽效应)、物价指数等7。提出如下待验假设:

(1)假设一(

H):居民收入水平对居民消费有正效应。

1

7此处引自江苏省调查队研究成果,原成果中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因素如下:(1)劳动者报酬;(2)服务业规模;(3)前期消费;(4)城市化水平;(5)政府消费;(6)实际利率;(7)房地产投资。

因为劳动者报酬是居民(收入)消费的基础,收入提高使扩大消费成为可能。这也为提高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原动力效应。

(2)假设二()2H: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对居民消费有正向影响

服务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服务业发展,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往往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出现,也是由于新的服务领域的开拓。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改善消费结构,提升消费等级,刺激消费的总需求,进而拉动消费总量。

(3)假说三()3H:加快城市化进程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正向影响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直接使我国城市人口增加,而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强于农村居民。另外,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让更多的农村居民融入到城市化体系中,并且,有研究表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进而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的总水平。

(4)假设四()4H: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对居民的消费需求有正向影响

政府转移支付程度越高,居民的消费压力越小,进而消费总需求提高;相反,政府缩减转移支付规模,则会压制居民的消费。

(5)假设五()5H:实际利率水平对居民消费有负向作用

实际利率是影响当期居民消费倾向的重要变量,实际利率上升会抑制居民的消费意愿,进而增加了储蓄存款,另外,利率指标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通常是逆于经济形势的,因此,实际利率的水平,往往与居民的消费需求是反向的。

(6)假设六()6H:物价指数对居民消费具有负向作用

消费物价指数是居民消费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消费物价指数越高,消费者作为理性经济人主体,就会对此做出反应,在物价上涨的过程中,更多的人愿意持有流动性,进行保值,而不是加快消费进行保值。

(7)假设七()7H:消费信贷规模对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作用

消费信贷,对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有引导作用,加快消费信贷的规模,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8)假设八()8H :通货膨胀率对居民消费具有负向作用

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率越高,表明经济形势越不乐观,居民消费对此的反应就是持有现金。另外,通货膨胀率越高,使得居民在消费中的积极性降低。

(9)假设九()9H :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有负向影响

这里的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是指城乡差距,有实证研究表明,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是具有副作用的。收入差距扩大,通常是指城镇收入大于农村收入,对于整体消费水平而言,不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10)假设十()10H :储蓄规模对居民消费有负向作用

居民储蓄规模的增加,相应的挤占了部分用于消费支出的部分,因此,居民储蓄规模对居民消费具有负向作用。

综上,本文的主要理论假设如下:

3.2 变量解释及数据来源

在上面的假设体系中,揭示了本文的主要指标体系,本文主要用到的宏观经济指标及其含义如下:

变 量

说 明 居民总消费(Y ) 指GDP 支出法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部分,代表居民总体消费规模。 居民总消费 居民总消费 收入水平

服务业发展水

政府转移支付

城市化水平

消费信贷规模 物价指数 实际利率 收入差距 储蓄规模 通货膨胀率

积极促进类 消极抑制类

居民收入水平(X1) 源于GDP 收入法,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代表居民平均收入水平 服务业规模(X2) 来源于GDP 核算,具体指标是第三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

城市化水平(X3) 指全国的城市化程度和水平,即城市(镇)人口比重

政府转移支付(X4) 用政府在社会保障支出和转移支付支出之和表示

实际利率(X5) 用央行一年期加权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来代替

物价指数(X6) 数据源于当年公布的消费物价指数

信贷规模(X7) 指全国商业银行用于消费信贷的总额

通货膨胀率(X8) 数据源于当年公布的通货膨胀率

收入差距系数(X9)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

储蓄规模(X10) 指当年居民储蓄账户余额总和

数据来源:

*Y ,X1,X2,X3,X4,X6,X10来源于《2010年统计年鉴》8

*X5,X7来源于1978-2009年《中国金融年鉴》9

*X8,X9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10

3.3 变量选择依据

在本文所有的变量选择依据均是根据1978-2009年在中国居民消费情况与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确定的,

Y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1 0.994 0.995 0.959 0.976 -0.935 -0.783 0.984 -0.897 -0.795 -0.986 通过各个变量与中国居民消费总情况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变量的绝对值都大于0.8,因此,我们认为我们选择的变量是比较有依据和说服力的。

3.4 回归模型的建立

3.4.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

根据如上的分析,本文建立如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u X Y t ++=βα

8

《2010年统计年鉴》网络电子版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be16094809.html,/tjsj/ndsj/2010/indexch.htm 9 1978-2010年中国金融年鉴,以2010年中国金融年鉴为例,索引—第三部分—统计篇—信贷—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情况表中贷款栏目。所参加的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及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邮政储蓄银行、外资融资机构、村镇银行、汽车金融公司。

10 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be16094809.html,/tjsj/

展开t X 后,得到:

555544332211X X X X X X Y ββββββα++++++=

u X X X X X ++++++101099887766βββββ

其中,被解释变量Y 表示居民总消费,t X 表示第t 期的解释变量向量,β是系数向量,α表示截距项。

通过Eviews6.0软件初步对上述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结论如表3.1:

表3.1:多元回归结果

Method: Least Squares

Included obserXations: 32

X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87.6526 518.8915 -0.361641

00212 X1 0.612967 0.055109 11.12287

0.0000 X2 -1.076255 0.803206 -1.339948

0.1946 X3 60.39901 17.65317 3.421426

0.0026 X4 -0.607697 0.066819 -9.094613

0.0000 X5 -48.83827 13.82279 -3.533170

0.0020 X6 -6.583175 5.373006 -1.225231

0.2341 X7 -0.004456 0.002888 -1.542775

0.1378 X8 -44.01654 11.67723 -3.769434

0.0011 X9 -8.110212 60.27826 -0.134546

0.0943 X10 0.009055 0.005817 1.556642

0.1345 R-squared 0.999316 Mean dependent Xar

2604.219 Adjusted R-squared 0.998990 S.D. dependent Xar

2560.414 S.E. of regression 81.36510 Akaike info criterion

11.90206 Sum squared resid 139025.9 Schwarz criterion

12.40590 Log likelihood -179.4329 Hannan-Quinn criter.

12.06907 F-statistic 3067.669 Durbin-Watson stat

1.743909 Prob(F-statistic) 0.000000

通过初步回归结果发现,模型中的t 值大于2的解释变量只有X1,X3,因此,我们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因此,下面,对回归的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

3.4.2 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了检验是否各个自变量是否村镇多重共线问题,因此,得到10个变量的定量变量的相关系数,结果如表二所示:

表3.2: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 1.000 0.996 0.936 0.992 0.060 -0.317 0.993 -0.310 0.779 0.995 X2 0.996 1.000 0.963 0.985 0.059 -0.332 0.988 -0.308 0.787 0.990 X3 0.936 0.963 1.000 0.914 0.047 -0.329 0.921 -0.288 0.783 0.929 X4 0.992 0.985 0.914 1.000 0.066 -0.334 0.990 -0.329 0.766 0.994 X5 0.060 0.059 0.047 0.066 1.000 -0.657 0.099 -0.910 -0.104 0.089 X6 -0.317 -0.332 -0.329 -0.334 -0.657 1.000 -0.362 0.787 -0.190 -0.357 X7 0.993 0.988 0.921 0.990 0.099 -0.362 1.000 -0.350 0.765 0.998 X8 -0.310 -0.308 -0.288 -0.329 -0.910 0.787 -0.350 1.000 -0.196 -0.347 X9 0.779 0.787 0.783 0.766 -0.104 -0.190 0.765 -0.196 1.000 0.775 X10 0.695 0.690 0.629 0.694 0.089 -0.357 0.698 -0.347 0.775 1.000

从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得到:X1,X2,X3,X4,X7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而通常认为相关系数大于0.8则认为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问题。由于多重共线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强弱关系,因此,下面将通过一系列措施解决多重共线问题,通常解决多重共线性的方法主要有:

首先,剔除变量法。面对严重多重共线性,最简单的做法之一就是剔除共线性诸多变量之一。该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可能造成设定上的偏误。直观上,我们都很容易看到居民收入(X1),服务业的规模(X2),城市化水平(X3),政府转移支付(X4)和消费信贷(X7)将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剔除某一个变量。

其次,逐步回归法。逐步回归法的好处是将统计上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剔除,最后保留在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不明显,而且对被解释变量有较好的解释贡献。不过,逐步回归法同样可能因为删除了重要的变量而导致设定偏误的问题。

最后,增大样本容量。由于多重共线性是一个样本特性,因此通过增大样本容量可以有效的解决多重共线性。不过,目前的数据只能更新到1978-2009年,因此,增大样本容量在该问题中也并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鉴于以上几点,权衡利弊,我们希望用一个能综合居民收入(X1),服务业的规模(X2),城市化水平(X3),政府转移支付(X4)和消费信贷(X7)的变量,用它来代替这五个变量进行回归。这样,既可以对该变量进行解释,避免设定偏误,

又可以有效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主成分分析正是处理这种问题的一种方法。

3.4.3 主成分提取——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由皮尔逊(Pearson,1901)首次引入,后来被霍特林(Hotelling,1933)发展。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技术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的统计分析方法,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除了主成分分析外,常用的降维技术还有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比,因子分析较为灵活,这种灵活使得变量在降维之后更容易解释。因子分析需要构造一个因子模型,原始变量是因子的线性组合,但公共因子一般不能表示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

虽然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有诸多不同,但可以把主成分分析看成是因子分析的特例。因此,我们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主成分提取。

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了如下结果,见表3.3,3.4和图一:

表3.3 解释的总方差

成份

初始特征值提取平方和载入合计方差的% 累积% 合计

方差

的%

1 6.817 68.173 68.173 6.817 68.173

2 2.350 23.498 91.671 2.350 23.498

3 .355 3.548 95.219

4 .31

5 3.149 98.368

5 .114 1.144 99.512

6 .034 .338 99.850

7 .009 .087 99.937

8 .005 .050 99.987

9 .001 .008 99.995

10 .000 .005 100.000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通过如上的碎石图和解释总方差累计解释比例,可以看到,按照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提取主成分的规则,一共可以对这10个变量进行主成分提取,共提取2个主成分,并且这两个成分的总体解释的总方差比例达到91.671%,说明这两个成分能够很好的代表所有信息。

接下来,要对两个主要成分进行因子旋转,通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到了各个成分的旋转成分矩阵:

表3.4 旋转成份矩阵a

成份

1 2

居民收入水平(X1).984 -.128

服务业规模(X2) .986 -.131

城市化水平(X3) .948 -.120

政府转移支付(X4) .975 -.145

实际利率(X5) -.077 -.951

物价指数(X6)-.233 .845

消费信贷(X7) .973 -.175

通货膨胀率(X8) -.196 .956

收入差距(X9) .023 .845

储蓄(X10)-.167 .978

a. 旋转在3 次迭代后收敛。

通过以上分析,从第一个主成分的构成来来看,恰好是居民收入(X1),服务业的规模(X2),城市化水平(X3),政府转移支付(X4)和消费信贷(X7)这些

前面回归过程中出现多重共线问题的因子,因此,本文把这些因子构成的成分命名为促进类因素,记为1FN ;把成分二命名为抑制类因素,记为2FN 。从表3.4可以得到,1FN 中,X1,X2,X3,X4,X7的因子载荷较大,故:743211973.0975.0948.0986.0984.0X X X X X FN ++++=;

同理,在2FN 中,109862978.0845.0956.0458.0X X X X FN +++=。

可以看到,促进类因素中主要反映的是以增加收入类的因子,抑制类因素主要反映的是物价类的因子。

3.5 改进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3.5.1 改进回归模型的建立

模型一:以促进类为主导的模型

在模型一中,本文控制住第二类成分2FN ,做为一个变量,使之同第一类成分的各因子进行回归,模型如下:

u FN X X X X X Y +++++++=207744332211ββββββα

用Eviews6.0软件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得到:

表3.5 模型一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492.947 429.9837 -3.472102 0.0019

FN2 -1.015644 0.009754 -2.603806 0.0213

X1 0.574559 0.081731 7.029907 0.0000

X2 1.834202 1.170394 2.567166 0.0296

X3 81.73631 26.78278 3.051823 0.0053

X4 0.538173 0.104436 5.153125 0.0000

X7 0.039580 0.004743 2.838996 0.0094 R-squared 0.997714 Mean dependent var 2604.219

Adjusted R-squared 0.997165 S.D. dependent var 2560.414

S.E. of regression 136.3218 Akaike info criterion 12.85855

Sum squared resid 464590.7 Schwarz criterion 13.17918

Log likelihood

-198.7369 Hannan-Quinn criter. 12.96483 F-statistic

1818.470 Durbin-Watson stat 1.921336 Prob(F-statistic)

0.000000

从eviews 结果看出,模型结果如下:

3

217363.818342.15746.0947.1492?X X X Y +++-= 2740156.10396.05382.0FN X X -++

9977.02=R 9972.02=R 47.1818=F 7213.1=DW 32=n

由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可绝系数为0.9977,所有变量的t 值不均大于2,显著性水平也小于0.05,因此,我们可得出模型的回归拟合效果较好。 模型二:以抑制类因素为主导的模型

在模型二中,本文控制住第一类成分1FN ,做为一个变量,使之同第二类成分的各因子进行回归,模型如下:

u FN X X X X X Y +++++++=10101099886655ββββββα

用Eviews6.0软件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得到:

表3.6 模型二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295.0101 2511.763 -4.117451 0.0074

FN1 0.755344 0.013406 2.398611 0.0036

X5 61.27946 65.93944 0.929329 0.0616

X6 -6.184187 25.25575 -5.244863 0.0086

X8 -49.68412 53.34296 -2.331409 0.0606

X9 -0.503283 299.0378 2.852703 0.0758

X10 0.025074 0.022663 2.106376 0.0791 R-squared 0.975550 Mean dependent var 2604.219

Adjusted R-squared 0.969682 S.D. dependent var 2560.414

S.E. of regression 445.8183 Akaike info criterion 15.22834

Sum squared resid 4968850. Schwarz criterion 15.54897

Log likelihood -236.6534 Hannan-Quinn criter. 15.33462

F-statistic 166.2511 Durbin-Watson stat 2.320181

Prob(F-statistic) 0.000000 从eviews 结果看出,模型结果如下:

11098

650053.00250.05032.0-6841.49-1842.6-2795.610101.295?FN X X X X X Y +++-=

9756.02=R 9697.02=R 2511

.166=F 3202.2=DW 32=n 由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可绝系数为0.9756,所有变量的t 值的绝对值均大于2,显著性水平也小于0.05,因此,我们可得出模型的回归拟合效果很好。

3.5.2 异方差和自相关的检验

经过上面的分析,已经基本解决了多重共线性。接下来,我们通过White 检验来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首先我们使用含有交叉项的White 检验,从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各交叉项并不显著,因此,分别改用不含交叉项的White 检验对上述的两个模型进行检验,得出的结果如下:

模型一的white 检验结果如表3.7所示:

表3.7 模型一Heteroskedasticity Test: White F-statistic 9.90907 Prob. F(26,5) 0.0026

Obs*R-squared 11.64015 Prob. Chi-Square(26) 0.2053

Scaled explained SS 13.41150 Prob. Chi-Square(26) 0.1030

模型二的white 检验结果如表3.8所示 :

表3.8 模型二Heteroskedasticity Test: White F-statistic 6.79244 Prob. F(26,5) 0.0009

Obs*R-squared 9.76317 Prob. Chi-Square(26) 0.2011

Scaled explained SS 8.57607 Prob. Chi-Square(26) 0.8538

由表3.7所示结果可以得到模型一中6401.112=nR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由White 检验知,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下,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分布表,

得临界值,因为()5916.1266401.1122=<=χnR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以不能拒绝White 检验的原假设,认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同理,对于模型二的结果,()5916.1267632.922=<=χnR ,也不存在异方差。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分析 提要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当前主要工作任务之一。要扩大居民消费首先应分析造成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所在。本文认为,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预期因素、高房价、消费环境欠佳、供需结构失衡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居民收入 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引导居民消费需求,完善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003243)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难题,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仍在低位徘徊。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降低了经济运行的安全性和长远发展的潜力,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各种经济矛盾所带来的压力,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号召居民扩大消费需求,但居民消费需求一直没有多大起色,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能力低是居民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 收入因素是影响居民消费、造成需求不足的内在动因。我国当前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而言,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根据西方消费函数理论,消费增长速度低于收入增长速度,因而造成了消费需求的不足。 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从2000年到2009年,我国的GDP从99,214.6亿元增长到335,353亿元,增长2.38倍;政府财政收入从13,395亿元增长到68,477亿元,增长4.11倍;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从6,280元增长到17,175元,增长1.7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253元增长到5,153元,增长1.28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扩张来拉动,各地政府为加大投资力度,采取鼓励财政增收的做法保持了政府收入较快增长;各地发展经济时,大都采取了招商引资的发展方式,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各种优惠条件,同时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大,导致企业在劳动力市场居于强势地位,企业利润增长大大高于居民收入增长,也导致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逐年降低的态势,即出现了国富民穷的现象。正是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滞后,造成了居民实际的购买力不足,无法有效拉动消费。 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消费倾向下降,造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疲软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微观现状 居民消费率是衡量居民消费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合理的居民消费率不仅有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国居民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其中主要由于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居民现有的收入水平等多方面的制约了居民消费率的提高。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已基本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具体体现在:第一,交通通讯消费上升;第二,文化教育消费上升;第三,旅游娱乐消费上升;第四,保健养生消费上升。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享受型与发展型消费所占比例越大,同时表明某国或者某地区的经济越发达,人民越富裕但是整体上比较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来说差距依然很大。 一般认为居民可支配收入越多则消费水平越高,因为收入越多人们渐渐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变,从单一的的食品消费向多元化的精神消费发展。但是影响人们消费水平的还与消费环境及消费习惯有关。因此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消费环境以及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该跟上经济的高速发展,因为只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居民消费水平随之提高才能最终促进经济的更快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城乡比较 城镇居民是构成中国消费的主要群体,因为城镇居民有着更高人均收入、更完善的社保体系, 同时城市商品种类的丰富也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不同消费者偏好上的差别。不过与城镇相比,乡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具有更强的抵御经济周期的特征。 从1995年以来我国所经历的两次经济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看,虽然遭遇危机时城镇及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都出现下降,但从城镇与农村增速放缓的程度来看,农村消费增速放缓的程度明显低于城镇;尤其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一度使2009年2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至11.6%,这是自2007年1月以来的单月最低增速,但县及县以下区域的消费增速依然达到了14.8%,超过城镇地区近5个百分点。

积极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积极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推动平安边界建设持久深入发展 山东省民政厅 2007年以来,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综治办、中央维稳办、民政部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平安山东”、和谐社会建设,从建立完善界线管理长效机制入手,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平安边界建设活动,坚持抓机制、夯基础,抓管理、促落实,抓创新、促发展,平安边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平安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作为促进平安边界建设深入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 山东省陆地与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四省相邻,省际边界2000多公里,省内县级界线347条、17000多公里。2006年,我们紧紧抓住中央大力宣传推广山东济宁与江苏徐州化解百年边界纠纷、共建和谐边界经验的机遇,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平安边界创建活动。2007年中央综治办等10部门《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意见》和《民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意见的通知》下发后,我省各级民政部门认真组织学习,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各地把建立完善界线管理长

效机制作为深化平安边界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容,强化工作力度,全省平安边界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建立完善平安边界建设长效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边界地区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持久深入发展、再上新水平的有力保障。 二、加强规范管理,夯实平安边界长效机制建设基础 规范管理是推进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是建立完善平安边界建设长效机制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一)加强组织协调,健全工作机制。平安边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作保证。我省在平安边界建设中,着重抓了五个机制的建设:一是党委政府负总责的领导机制,做到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靠上抓;综治委抓协调、抓督导。二是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做到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平安边界建设中切实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三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群众工作机制,做到一切工作从维护边界群众的利益出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平安边界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做到矛盾纠纷早排查、早化解,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边界不稳定因素。五是考核激励机制,做到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民政部门根据职责分工,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做到工作有目标,协调有办法,落实有保障。

对建立长效机制的思考(通用版)

对建立长效机制的思考(通用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455

对建立长效机制的思考(通用版) 以颁布和实施安全生产法为标志,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我国安全生产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根据安全生产工作的新要求,探索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彻底改变长期以来的被动局面:在监管方式上,治标多,治本少;在事故管理上,事后处理多,事前预防少;在管理思路上,重形式主义,轻实际效果;在制度建设、政策和体制设计上,应急对策多,长远考虑少,单项运作多,系统研究不够。 “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起初用于机械工程上的机械、机械装置、结构及制动原理和运行规则等,后用于说明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此后,宏观经济学用“机制”说明经济机体内部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协调方式和原理。因此,安全生产长效机

制的内涵,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是立足根本,并从长期考虑的安全生产系统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协调方式和运行体系。其构成要素具有“四性”:一是长期性:在制度建设、立法思路、政策设计和采取的措施上,管理效应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工作产生影响,而不是一种短期行为。二是系统性:这是由安全生产是个系统工程和事故链的特点所决定的。三是根本性:立足防范,从治本上研究和考虑制度建设、立法思路、政策设计和采取的措施。四是自主性:使生产经营主体真正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九个层面思考如何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即健全三个体系、实现两个创新、制定一个产业政策,实施一个中长期规划、建立一个专项资金、形成一个自我约束机制。 健全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是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效的基石和法律保障。以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标志,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但安全生产法律体系还不完善。作为安全生产领域“宪法”的安全生产法,存在着法律调整范围过窄、对政府安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分析解析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盛成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07(2)班 200771078 指导教师:李芳芝讲师 摘要: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趋势,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从而更方便引导正确消费。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结构特点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分类研究,总结得出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从理论角度出发,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合理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消费结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Abstract:For consummat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directing the consumption tendency, improving the daily living standard,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on each region of our country to discover the character and the laws for appropriate consumption. This paper utilize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n different structure featur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 this paper we can know that people in our country which prefer to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express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theory, the content of consumer demand reflect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nly study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enhance the reasonable inhabitant consumption. It will provide the favourable politic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tri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f we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ntrol the direction of consumption demands. Keyword: Consumption Structure;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变化报告(毛概课)

调查问卷心得 经过这次的社会调查让我们收获颇多,我们通过自己的调查较为系统的了解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社会变化,城镇居民的消费变化,消费支出由衣、食转向包括教育、娱乐、医疗、旅游等其他方面。人民大众总体实现了小康以上的生活水平。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近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也凸显了中国在世界其他国面前的综合实力。同时也让我知道了社会调查的相关知识,通过社会调查的形式可以帮我们直接真实地了解我们的社会状况,及时而全面的了解一些社会问题。 在本次社会活动中,由于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努力工作,对许多事物都有了新的认识,其中也包括对自己的认识水平的提高。 首先,认识到了团队和协作精神的巨大潜力和作用。从这次合作中我学到了要善于与他人沟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耐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合理地吸纳他人的想法,还有一点是绝不能忽略的:相信小组成员,建立双方的互信。 其次,充分意识到了知识的不足,眼界的有限。在本次调查中,本有很多的想法,但由于我们的学识水平有限,不得不放弃。也就是说,以后得加强学习,不光是专业课方面的学习,还要摄猎各个方面的知识,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和眼力,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 第三,我觉得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了不同的思考方式。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遇到过的情况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特别是思考角度的不同,很自然对事物的看法也很难一样。这次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交流,甚至包括争吵,领略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带给我们的全新感觉——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科学。不像以前那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观性、随意性。 本次调查实践,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朱熹和陆游的名言很好地概括了我的体会——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深刻地思考,才能找到智慧的源泉;读死书是没用的,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互联网时代下消费者需求的表现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需求的表现 从传统时代到网络时代,互联网与移动应用得到了爆发性的普及。消费者随着互联网业发生了变化。从应用的绝对人口数和接触时长来说,这些后起之秀达到甚至超越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而消费者随着互联网业发生了变化。 首先表现在媒体接触时间的变化。互联网与移动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多屏时代的到来,使得这种接触时间成为最大的变化。其次,表现在消费者主动性消费的增加。由于互联网为消费者主动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收集商品/服务的信息作为依据,再决定其购买行为。 要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它是在前面几个时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称得上时代,一定要有足够多的用户量来支撑,而统计表明移动互联网时代接入的数在上一个时代即互联网时代的基础上用10年增长了10倍,、系统平台、应用服务都在迅猛发展。更多的人可以在更多的地点和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到互联网。都说互联网无国界,移动互联网更是做到了无地界。目前移动互联网正全面超越桌面互联网,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已达6.18亿,其中利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已超过81%,达到4.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已全面超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终端。手机网民的剧增,乃至桌面互联网的内容和服务快速向移动互联网转化,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催生了用户行为的变化,用户的行为习惯和需求也反作用于移动互联网行业,因此研究移动互联网与消费者的相互影响很有必要,消费者得到便利,行业得到发展,这是双赢的发展前景。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到底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习惯的呢,又有何影响呢,我认为大致有如下三点: 一、设备的移动化、便捷化 移动互联网之所以成为移动互联网就是因为设备的移动化,便捷化,使用随时随地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特征。因此,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场景是随时切换的,移动终端让人们接触的地点从室内到室外到无处不在的任何一个角落,而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的应用范围,这种扩大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同时增加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之前人们只能在公司、住宅等固定场所才能有接入互联网的机会,而现在走在路上、商场里、交通工具上都能接触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以说占据了人们最后的一点碎片时间。你可以随时随地在电梯、餐厅、地铁里看到人们拿着手机上网、玩游戏、使用各种。因此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快速发展起来,而它们正是基于设备的移动化,利用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也丰富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二、本地化服务 依托基于运营商基站及GPS定位带来的本地化服务,用户能够方便地找到身边所需的服务,甚至可以通过依据相同位置建立起用户之间的互动联系。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这样一个本地化的趋势很自然就形成了,而这是传统互联网无法实现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你在一个地方购物之余想了解一下周边的哪一家餐厅的食物好吃、你在开车时想找到最近的购物中心或者停车场的入口,这一切移动互联网都已经帮您实现了。而人们天生有一种被认可被采纳的需求,即社交的需求,这在马斯洛需求理论里面也有提及。因此各种应用如果能够有助于使用者得到他人的肯定,促进社交关系的发展,那一定也会蓬勃发展。2013年微信朋友圈可以说有全面超越微博的发展势头,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朋友圈具备

深圳市汽车消费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深圳市汽车消费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深圳市汽车消费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附:深圳市汽车消费市场调查) 目录 我国当前环境下的汽车消费市场分析 深圳市车市调查 深圳市未来汽车消费市场发展趋势 影响深圳市汽车市场发展的不利因素 龙岗区汽车市场动向与鑫隆腾汽车城市场前景分析 本次调查分析报告的背景 2012年即将结束,资料显示,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整体增长平缓,预计将以5%左右收官。这与去年水平基本持平。2012年11月底,深圳市汽车保有量达210万辆,全国排名第二。作为汽车最普及的城市,深圳车市一直是中国车市的典型样本和“风向标。随着2012接近尾声,2013中国汽车市场走势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深圳市车市又会呈现什么样的局面呢? 本调查分析报告的内容 1、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的整体车市销售现状、后期走势预估、消费者购买力因素 2、深圳汽车消费市场分析 3、鑫隆腾介绍,“东突西进”背景下龙岗区汽车市场境分析

本次调查分析报告的目的 1、了解深圳市汽车市场的供需状况、消费者特征; 2、分析和判断深圳市汽车市场的总体走势与发展趋势; 3、龙岗区汽车消费环境以及鑫隆腾汽车城面临的市场环境。 我国当前环境下的汽车消费市场分析 2012年中国车市的整体情况是增长放缓,预计呈现5%的增长,影响2012年汽车消费的事件有限牌限购、油价上涨、治堵措施、环境保护政策、钓鱼岛事件抵制日系车事件等。 据麦肯锡公司数据,2011至2020年期间,全球汽车销售增量的35%将来自中国市场。 虽然今年中国汽车市场增势渐微,但外界一致认为,中国汽车市场仍然是带动全球车市前行的强劲动力。过去十年,中国汽车销量年均增长率约为22%,到2014年,中国乘用车销售量的年增长率将继续保持20%左右。 影响消费者购车因素的分析 1、购车因素对购买决策的影响的统计结果与分析: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列出了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5个要素。43.1%的人认为汽车性能是影响购车决策的首要因素; 22.1%的人认为价格是影响购车决策的首要因素;15%的人认为品牌是影响购车决策的首要因素;14.3%的人认为车型是影响购车决策的首要因素;只有5.5%的人认为售后服务是影响购车决策的首要因素。 2、消费者对颜色的重视程度:其中有47.2%的人认为有没有自己喜欢的颜色对自己的购车决定有重大的影响;40.5%的人认为有没有自己喜欢的颜色对购车决定有一定影响;只有7.1%的人认为影响较小;5.2% 的人认为没有任何影响。从消费者对汽车颜色的重视程度来看,汽车制造商要争取为每一类色彩偏好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色彩选择。 3、消费者对颜色的偏好:被调查的300名消费者最喜欢的颜色有10多种,其中喜欢黑色的人有73人,占26.7%;喜欢红色的人有41人,占15%;喜欢灰色的人有42人,占15%;喜欢白色的人有38人,占14%;而喜欢蓝色的人有33,占12%;喜欢银色的人有22人,占8%喜欢黄色的人有15,占5.5%;喜欢绿色的人有7人,占

五是要建立长效机制

五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活动成果。以这次作风整顿活动为契机,制定好渭城区司法局落实《渭城区机关干部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实施方案》中重点解决八个方面问题的措施,制定渭城区司法局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四、活动具体要求 1、成立领导小组。为搞好这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司法局将成立由于福元局长任组长的集中教育整顿活动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市委的总体部署上来,确保思想到位、工作到位、指导到位,坚决杜绝形式主义、严防“走过场”。 2、突出活动重点。这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学习教育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突出解决存在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解决什么问题,增强活动的针对性,真正使活动取得实效。 3、强化工作措施。这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时间短,任务重,压力大。全局机关干部要强化时效观念,集中精力,珍惜时间,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确保按时完成这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的各项任务。每一个机关干部都要强化组织纪律观念,严格作息时间,保证这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纪律作风整顿活动,切实解决司法行政队伍中存在的纪律不严、管理松懈等问题,使局机关、市监狱、市劳教所广大干警的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得到明显增强;使局机关、市监狱、市劳教所广大干警纪律作风有明显改观;使监狱劳教干警的规范执法水平和管理罪犯劳教人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使狱所工作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大力营造团结向上、锐意进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严格纪律、严格制度,确保政令畅通,推动安全稳定工作、平安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二、方法步骤 这次纪律作风整顿活动从 10月 8日开始,到 11月 8日结束,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动员阶段( 10月 8日至 10月 18日)局机关每周集中学习两个半天;监狱、劳教所集中学习时间自行安排。 学习内容:

对建立长效机制的思考

对建立长效机制的思考 以颁布和实施安全生产法为标志,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我国安全生产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根据安全生产工作的新要求,探索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彻底改变长期以来的被动局面:在监管方式上,治标多,治本少;在事故管理上,事后处理多,事前预防少;在管理思路上,重形式主义,轻实际效果;在制度建设、政策和体制设计上,应急对策多,长远考虑少,单项运作多,系统研究不够。“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起初用于机械工程上的机械、机械装置、结构及制动原理和运行规则等,后用于说明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此后,宏观经济学用“机制”说明经济机体内部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协调方式和原理。因此,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内涵,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是立足根本,并从长期考虑的安全生产系统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协调方式和运行体系。其构成要素具有“四性”:一是长期性:在制度建设、立法思路、政策设计和采取的措施上,管理效应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工作产生影响,而不是一种短期行为。二是系统性:这是由安全生产是个系统工程和事故链的特点所决定的。三是根本性:立足防范,从治本上研究和考虑制度建设、立法思路、政策设计和采取的措施。四是自主性:使生产经营主体真正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九个层面思考如何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即健全三个体系、实现两个创新、制定一个产业政策,实施一个中长期规划、建立一个专项资金、形成一个自我约束

机制。 健全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是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效的基石和法律保障。以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标志,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但安全生产法律体系还不完善。作为安全生产领域“宪法”的安全生产法,存在着法律调整范围过窄、对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没有法定化、安全评价适用范围的法律规定不尽全面、有关行政执法主体的规定不明确、有关事故调查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外的其他负责人的处罚缺乏法律规定等问题。当前,应尽快做好安全生产法的配套和细化的立法工作。一要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单行法规、条例,如建设项目“三同时”评价、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评估、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及事故隐患整改、事故调查处理等,特别要抓紧制定《安全生产评价法》;二要补充和完善安全生产法,如对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安全生产法行政执法主体以及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外的其他负责人处罚的法律规定等;三是研究制定高危行业市场准入的法律制度,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市场准入的“门槛”;四应加强安全生产立法理论研究和司法总结,扩大安全生产立法的公开性、民主性和广泛性。 建立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我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的回归分析

我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的回归分析 1996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需求不振,物价持续走低,经济增长乏力的发展态势,从原来的持续高速增长状态走向缓慢增长阶段.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连续8次降息,但处于上扬趋势的居民储蓄存款屡创新高,国内消费需求依然疲软.其结果是,最终消费率从1990年的62%降至1998年的58.7%,1999、2000年略有回升,2001年又降至59.8%,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从1991年的0.855下降至2001年的0.774。由于消费是所有经济行为有效实现的最终环节,唯有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才有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而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又受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于衡量一国总收入的一种整体经济指标,经济扩张时期,居民收入稳定,GDP也高,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多,消费水平较高;反之,经济收缩时,收入下降,GDP也低,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少,消费水平随之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不断增长的同时,人民的物质生活也在不断提高.本文将利用Eviews数学模型对我国人均GDP与人均消费进行回归分析,探讨我国人均GDP与人均消费水平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一、我国居民消费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也在不断地提高着,居民消费是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最终用于生活消费的所有货物和服务支出。在我国,居民消费按用途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包括自有住房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实物消费、银行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其他等11类。 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比1978年扩大了11倍,年平均增长8.8%。我国居民消费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2003年我国居民消费相当于美国居民消费的 8.8%,2008年提高15.4%,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至2008年,我国投资增长17.9%,净出口增长34.7%,分别比消费增速快7.2个和24个百分点。下图为我国居民人均消费额不断增长的示意图: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本质安全矿井建设目标 职安办:于林成王贡利 摘要:本文系统论述了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概念及煤矿企业需要在安全管理方面建立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现矿井的本质安全。煤矿企业作为高危行业,煤矿事故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偶发性,同时又有其必然性。要有效控制重特大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的稳定发展,煤矿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能够自我运行、长效监督、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与运行机制,推动安全生产稳步发展,最终实现矿井的本质安全。 关键词: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本质安全目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出台了《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成立了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制定《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建立安全生产问责制,加大对事故处理的力度。煤矿安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国煤矿百万吨煤的死亡人数从2000年的5.77下降到去年的3.1。绝大多数煤矿的技术装备、管理素质、培训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煤矿企业大力开展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双基”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也轰轰烈烈;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严格执法力度也越来越大。然而全国煤矿的事故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控制,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本质安全型矿井指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对重大安全隐患采取了有效控制措施,形成了安全管理体系能够依靠内部系统和组织保证长效安全生产的矿井。本质安全型矿井的特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矿井基本条件、自然灾害的控制程度: 矿井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对重大安全隐患采取了有效控制措施。矿井建立了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关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思考(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关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 思考(通用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关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思考(通用 版) 1安全质量标准化长效机制运行程序 按照系统理论的戴明模型,安全质量标准化长效机制运行程序包括五部分主要内容:工作现状评价;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考核;工作现状再评价。程序运行从工作现状评价开始,依次进行到工作现状再评价,完成一次循环,同时开始下一次循环。由此循环往复,从而实现逐次提高,持续改进。 2安全质量标准化长效机制实施办法 2.1工作现状评价 各单位、各部门按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的要求,定期组织一次全方位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大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地质等各专业井下现

场管理、地面大型设备和规章制度、图纸资料等。检查覆盖率要达到100%。通过检查,客观反映各单位的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现状。将检查问题专人负责,分类汇总,归档整理。 2.2策划 (1)确立安全质量标准化目标根据集团公司安全质量标准化总体安排和工作现状评价结果,各单位、各部门要制定年度、季度和月度矿井及各专业安全质量标准化目标。 (2)制定安全质量标准化实施办法根据确立的安全质量标准化目标,各单位、各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实施办法,对保证目标实现做出明确、具体和详细的规定。 2.3实施与运行 (1)建立健全安全质量标准化规章制度按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的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必须建立健全安全质量标准化检查、评比、考核和奖惩制度。认真组织检查和评比,召开考核会议进行严格奖惩。 (2)保障安全质量标准化投入各单位、各部门要根据安全质量标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计量模型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计量模型分析 小组成员: 马晨竞40921075 刘捷豪40921076 黄政卿40921077 林伟兴40921078

一、研究背景 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看,消费都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把握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政策,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居民消费结构转换和消费需求扩张己经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相对于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中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却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这几年,居民消费的热情一直不高,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刺激消费,但是居民的银行存款依然逐年攀升,居民储蓄热情不减,消费持续低迷。 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必须找出影响消费的关键因素, 才能对症下药。本文通过建立城镇居民消费计量模型对此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在消费需求的研究领域中,国外学者研究较多的是消费函数。消费函数即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具有核心作用。该函数的研究方法既包括纯理论的探讨、统计计量验证,又包括理论与计量方法相结合产生的具有良好预测功能的经济计量模型。消费函数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凯恩斯1936年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1949年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费里德曼1957年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莫迪里安尼1954年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之后利兰德将不确定性引入分析框架,提出了预防性储蓄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期,霍尔1978年将理性预期引入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说,产生了理性预期生命周期消费函数。80年代初期,戴维森等人1981年提出了误差修正机制,为消费函数注入了新的“血液”。 近些年来,国外学者对消费函数的理论研究主要将视野集中在预防性储蓄理论上,如Deaton1991年和Carroll于l992年提出的“缓冲库存模型”。与之相对应的实证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建立在协整基础上的误差修正模型,如:Gerge和Ron在1992年对误差修正模型作了定义、解释和估计;Pierre1994年提出了建立在误差修正模型基础上的收入和消费数据出现结构变化时,需要分段研究的思想。相比较而言,近期对消费函数和消费结构的统计分析则更为深入和具体。如:MalinAdolfso和SverigeSRiksbank2005年建立了开放经济的DSGE模型,并利用贝叶斯理论进行了估计; HONzAK等人2005年建立了动态消费结构模型,分析了消费结构的收敛性;olegKorenok于2007年发表文章《贝叶斯方法在非线性时间序列中的应用》,详细论述了贝叶斯方法在非线性时间序列中的应用情况;MIChaelKAnderSS。nandMiehaelKAndersson等人2007年利用贝叶斯方法预测VAR模型参数。 2.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中国学者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在计量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展开了较多的消费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paneldata模型由于其自身的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的变化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的变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内容摘要: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市场营销微观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做出数据和理论分析,并结合市场营销理论对其变化带来的市场营销机会从现存和未来两个方面探讨。 关键词:消费结构,消费趋势,市场营销机会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已由短缺经济过度为过剩经济,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资源是稀缺的,过剩永远是相对,无限商机也蕴藏在这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之中。谁能独具慧眼发现机会,领先一步利用机会,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因此,市场机会的识别和利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其实,市场营销管理是企业竞争的重心之一,而市场营销机会分析又是市场营销管理的基础和起点。不做市场营销机会分析便没有市场营销管理;不做好市场营销机会分析便没有有效的市场营销管理。 要真正做好市场营销机会分析,就必须掌握市场

营销的核心理念。在市场营销学研究领域中,市场是以消费的需求为中心形成的市场。从生产观念到推销观念,再到营销观念,使企业经营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营销观念的诞生是现代企业经营观念的一次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从原来的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明确地指出企业必须以顾客的需要为最根本的出发点。这足以说明“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一切以顾客为中心”已成为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之一。一般来讲,企业的顾客市场可分为五类:消费者市场、生产者市场、经销商市场、政府市场和国际市场。消费者市场,是消费者为了个人或家庭集体消费而购买,他们为自身消费购买商品和劳务,也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居民消费,是企业顾客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一切以顾客为中心,就没有理由不关注消费者市场,也即居民消费。同时,居民消费,作为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之一,作为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是不断的变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其影响力愈加强大。因此,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的变化,掌权居民消费特点和规律,为市场营销机会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牡佳客专九标项目部经理部----建立长效机制、严控质量安全确保质量安全是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项目部管理干部和全体员工高度关注的问题。一方面,铁路对质量安全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检查考核处罚非常严厉;另一方面,我项目部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花费的精力越来越大,投入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如何建立质量安全长效机制,使质量安全有序可控,如何全面贯彻落实质量安全制度,彻底消除质量安全隐患,这是我项目部目前的重要工作。 一、对新形势下质量安全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 客运专线快速发展,动车、高铁是极高风险的行业,在时速200公里至300公里的列车运行过程中出现质量安全事故,将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付出血的代价,造成不可挽回的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我们说质量安全是我项目部的生命,安全大于天,务必常抓不懈。 二、正确理解对待质量安全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客运专线的施工现场的条件和环境使质量安全面临严峻考验。时间紧、任务重;技术方案变更贯穿始终;施工条件不具备、交叉施工干扰等对质量安全管理造成很大难度,这些因素的存在,对质量安全工作提出了很多挑战。同时,各项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颁布和“问责制”、“质量终身负责制”的严格实行,使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仍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存在: 1、对质量安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表现在:有的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和员工没有真正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质量安全的过程控制和管理不到位,措施落实不到位,责任追究不到位。在实施中未能处理好质量安全与进度、质量安全与效益、质量安全与工期的关系。 2、质量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表现在:个别现场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图纸审核把关不严;不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和工艺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质量安全标准、规章制度、工艺文件、操作规程形同虚设;质量安全检查不深、不细、不全面,监管力度缺失;存在部分走过场的现象。 3、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质量安全制度规程不够完善、不适应发展要求,技术交底、质量安全培训缺乏针对性等一系列现象还存在。 4、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的技术业务水平即业务技能素质离工作要求还有不适应之处。 三、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确保质量安全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从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规程、制度、责任制、落实、追责等多方面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我项目部成立安全生产和质量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领导小组的职责、权利。项目部设立安全质量部,确定其质量安全管理权限和职责,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干扰其工作,确保安全质量

关于建立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思考 王 敏 [摘要] 近年来,我市在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在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本文从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层面、政策层面、技术层面、长效层面等方面阐述了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对建立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意义。 [关键词] 志愿服务 长效机制 信息化建设 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自愿从事志愿服务的人为志愿者。近年来,我市志愿者协会组织和指导全市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志愿者精神,推广志愿服务理念,在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形成社会力量动员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 搭建平台,解决认识层面的问题 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旨在通过网络、媒体及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实施,实现志愿服务信息在志愿服务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之间的无缝链接,建立健全科学化、现代化、效率化、人性化的志愿服务长效管理机制。 (一).服务与需求的沟通渠道 信息化平台为志愿服务组织与志愿者个体之间、志愿服务组织之间、志愿服务组织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以及志愿者个体之间的信息发布与获取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渠道。通过信息化平台,“志愿者有机会为越来越多样化的对象提供服务,同时对象也可以越来越多地挑选志愿组织前来服务,南京市青少年和青少 年工作调研奖成果

对于服务质量与效益的要求逐渐提高。” 作为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协调部门,团市委志愿者工作部承担了我市大型志愿服务活动需求的信息发布工作,今年1月1日至11月30日之间,共有4000人次通过这里获得服务需求并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我市目前注册志愿服务队(站)共有111家,目前,这些站点已全部完成在我市志愿服务信息网上的信息化管理。 (二).评价与激励的有效计量 “虽然志愿者的捐赠行为、服务行为是不计报酬的,但是它们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可忽视。”信息化平台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服务计量工作提供了客观、翔实的依据。“计量志愿服务的目的之一是通过计量把目前还是一种隐形现象的志愿服务变成一种可视现象,以便配置相应的资源来支持这种涉及大多数人民的活动。” 据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联合调查(《志愿者事业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的情况来看,志愿服务还存在“缺乏社会认知”、“缺乏激励机制”等困难和问题。这种志愿服务计量工作将为志愿服务的评价体系、激励机制提供参考和帮助。计量的结果无论是对志愿服务组织还是志愿者个人,甚至整个志愿服务事业来说,都是极有价值的。 (三).培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志愿者虽说在从事传承文明、扶贫助困、环保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但其自身还是具有多样性的实际需要。同样据广东省三部门的调查报告来看,志愿服务还存在“缺乏培训提升”等困难,报告指出:“有超过1/3的志愿者是单凭爱心和热情参加服务,但是并不具备帮助对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这样又导致服务项目的‘低水平徘徊’,缺乏社会效益,也无法有效地帮助有需求的人们。”信息化平台则可利用其便捷的网络条件和人力资源优势,为他们提供获得业务水平提升、人际交往、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服务。 (四).宣传与教育的生动阵地 经过20余年的不断发展,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志愿服务的品牌已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和认知,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