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千年广州|神秘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千年广州|神秘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千年广州|神秘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千年广州|神秘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千年广州|神秘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广州建城至今已经两千多年,自古至今,中心从未移动过。如此神奇之城市,全世界只有三座,就是:罗马、亚历山大和广州!我们为何拥有这般“奇迹”?原因是:广州拥有一条”神秘风水中轴“!(今越秀山直至珠江)让广州在各朝代不断发展之时,都遵循着自然之道,以此线为中心,向两边扩张。它从来存在,却幽隐无闻。大家看完这篇微文,将可以知晓广州传统中轴线前世今生的魅力,也能感知这条中轴上深厚的文化沉淀。作为广州人的你,不能不知道!

清代广州手绘地图可见“山环水抱”格局

古老的广州是一座山水之城,水绕山环孕育而来。古时,珠江还没形成,广州这一带是南海的北岸。北岸有一片平原地,平原地的最北有丘陵,就是今日的越秀山了。越秀山下平原,平原有两脉,一脉是坡山半岛(今惠福路五仙观后还能找到坡山古渡遗迹),另一脉是番禺半岛(番山与禺山,文德路一带)。两个半岛之间有个海湾,后来海湾渐干成洼地,两个半岛连成一片,北面的余波成为菊湖(今纪念堂位置),南面成为西湖(今西湖路)。两个半岛与海湾隐藏在广州城中

五仙观后“坡山古渡口”遗址

可见当年这里是水边之高地番山亭番禺半岛的见证上图可

以看到,两个半岛中间曾经的海湾,贯穿南北,便是城市中轴的位置,也是广州城真正的天然“风水线”,可谓:“羊城因‘洋’而城!”

秦代任嚣城建成以来,广州不断扩城,北宋时期已经把城墙建到今人民路位置,但外城分别套着三座小城。明代永嘉侯朱亮祖下令拆“宋三城”,并在越秀山加筑新城墙,并兴建镇海楼。此刻,这条隐藏的广州风水中轴,露出锋芒。到了清代基本定调,广州府的南海县与番禺县基本以“中轴”为分界。

清代广州府城图民国初年,广州拆城墙建马路,城市向两翼扩张,中轴上也大造文章。坊间传闻有“南天王”之称的陈济棠,迷信风水,在中轴的这个位置大力“经营”,巩固他的地位,兴建各类重要建筑,特别是他的权力机关:广州市府合署楼。民国时期地图

到了民国时期,从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府合署楼、中央公园、维新路、海珠桥……各重要建筑的兴建。可以说。民国时期让这条大隐于城的中轴线现形。

在广州的中轴上,从古到今都有过许多重要的建筑,传闻记载的越王台、越冈院,元代广东肃政廉访使署、明代为都指挥司署,清代平南王府,到晚晴民国有影像技术记录的广东巡抚部院、观音阁、镇海楼、纪念碑、纪念堂、百步梯、第一公园、公安局。这条中轴线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更是数

不胜数。下面,让我们从北到南,细看中轴筑迹的前世今生:『镇海楼』又称为“五层楼”,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为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另一说法是他为了镇住这个地方的王气)。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今日是广州市博物馆所在。可谓:来广州必到之处,“未登镇海楼,不算到广州”!清代镇海楼

现今镇海楼依旧雄伟民国时期的镇海楼清代五层楼下被炮弹破坏的城墙

民国时期登楼远望广州市景色与远处珠江尽收眼底珠江(广州人又叫“海”)今天登楼远望“海”已成一片“楼市”五层楼红棉花开之时更是美哉!『观音阁』越秀山在明代叫观音山,得名于明朝永乐年间,山上建有观音阁,观音阁最初又叫万善寺。相传:永乐年间的时候有一个叫花英的都指挥,有一次来到越秀山,进万善寺拜佛,感到寺庙太小,又在山林之中,一般人不易注意到,于是将此寺扩建,并改名为观音阁。相传观音有时会在每天早晨在观音阁的上空显灵,因而很多人慕名到观音山烧香拜佛,而且一定会赶大早,那时的越秀山总是天刚放亮时就已经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可见,自古这个地方已很有灵气。清代的观音山

清代观音阁殿宇

清代从镇海楼望观音阁

现今从镇海楼望观音阁的位置

已经是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碑』观音山(越秀山)山顶,是为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而建的,这个地方原为被战火破坏的观音阁旧地。当然,这个位置传说古时为“越王台”,南越王赵佗祭天的地方。纪念碑建于1929年,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碑身全部用花岗石砌成,高37米,碑底为方形,向上渐小而尖,碑内有梯级可回旋至顶,第一、第二层四面都可凭栏俯瞰。更高处,每层有窗可向外远眺。碑基上层四面有26个羊头石雕,象征羊城。碑体所在平台有铁栏杆,周围树木郁郁葱葱。循'百步梯'上蹑498级可通达。孙中山纪念碑与中山纪念堂同处于广州中轴线上,联成一体,气势雄伟,成为广州近代城市的标志。民国航拍中山纪念碑后面一片“荒芜”民国时期的中山纪念碑纪念碑与体育场

纪念碑下百步梯处有四牌楼的牌坊

今天的中山纪念碑

纪念碑顶的螺旋楼梯纪念碑方尖顶中山纪念碑之巅观望中

『佛山牌坊』不在佛山,而是在越秀山。估计这是观音阁之山门牌坊,左边是山墙,步楼梯而上,可达观音阁。今天我

们还能看到佛山牌坊与后楼梯『粤秀奇峰牌坊』兴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同治六年(1867年)又重新修建,东面刻“粤秀奇峰”,西面刻“古之楚亭”,坊额为石雕庑殿顶。牌坊地近观音山顶,伫立其间,越秀诸峰一览无余,城中街如在脚下。可见当年这里也算是一个高点,图中的老人已经成为时光老人了。

1890年粤秀奇峰的蛋白照片

“粤秀奇峰”树影下背刻“古之楚庭”楚庭为广州旧称『百步梯』由约498级石阶砌成,连接着中山纪念堂与中山纪念碑,是通往越秀山顶的登山之道。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更迭中,百步梯逐渐在一代又一代广州人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

记忆。俯腰登上,意在对中山先生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广州人健身好去处。民国时期修筑百步梯

今天的百步梯休闲浪漫百步梯看尽时光的楼梯

『中山纪念堂』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原是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被炮火夷为平地。1928年由李济深组织筹建,1929年1月动工,经陈济棠在经费上鼎力支持,终于1931年10月落成,总体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风格与近代西洋平面设计手法结合,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建筑面积为3700平方米,高49米,四面为4个重檐歇山抱厦,拱托中央八角攒尖式巨顶。白色花岗岩石为

基座和台阶,淡青色大理石为墙裙、乳黄色贴面砖为墙身,紫红色水磨大柱上盖宝蓝色琉璃瓦顶,层叠舒卷,显得格外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前檐下横匾高悬孙中山手“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中山纪念碑望纪念堂

远处宫殿建筑是市府合署楼如今的景色依旧穿越时光航拍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像没放上去

日军投降协议在纪念堂签定兴建中的中山纪念堂

晨光中的纪念堂大美时刻纪念堂内“无柱”支撑堪称奇迹殿堂越秀山看纪念堂空中大美之殿堂大家想了解更多纪念堂

的情况

可以点击下面连接85年前的今天,广州中山纪念堂落成!从未曝光全套照片,完全公开!『广州市政府大楼』陈济棠主政时期的民国市政府合署办公大楼,大楼位于广州市府前路。大楼于1929—1930年间公开征得包括香港、上海等地的设计图样10多份,经评委评定以广州著名建筑设计师林克明的设计为优,其后以此实施。原设计总面积38000多平方米,工程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工程由南生公司承造,1931年7月奠基,1934年10月落成。第二、三期工程因历史条件及资金不足而搁置下来。民国时期广州市府合署楼景色今天的市府合署楼

市府合署楼前

中央公园的后门铁门铁门今日已经消失日军侵占广州

在市府合署楼前合影

『中央公园』广州最早的综合性公园,被誉为“广州市第一公园”,现人民公园。园址从隋朝起均为衙门官邸。元代为广东道肃政廉访使署,明朝为都指挥司署,并曾为南明绍武政权王宫,清代先后为平南王府和广东巡抚部院。1917年,孙中山倡议辟为公园,1918年建成,命名为“市立第一公园”。前身是清代广东巡抚部院

民国时期的中央公园如今的人民公园

中央公园的水池今天的公园水池

大家对比一下中央公园水池广场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央公园可见原靖王府的两只白石狮子

这两只来自于七星岩的白石狮子今天依然傲立1925年7月3日广东省政府在音乐亭举行改组成立大会各厅厅长在举行

就职宣誓今日的音乐亭已是“与众乐乐”『广州原点』位于中轴之上,人民公园前的广场,于2010年10月21日建成,标注方位的“零公里点”,体现这里就是广州的“中心”,很有意义!

『广州市公安局』原为清代督粮道署,1912年2月,广东警察总部改称广东警察厅(后又改称广东省城警察厅),仍承担公安和市政职能。厅址迁至南堤二马路。1916年,广东省城警察厅改为广东省会警察厅。1922年2月,广州市政厅成立,广东省会警察厅改为广州市公安局。中轴线上一个重

要的建筑之一。民国时期广东省会公安局办公大楼今昔对比

1900的粤东省城图可以看到今起义路并没有路经过“原点”与广州公安局,就是中轴唯一的马路,维新路(今起义路)。清末民初,这里一带还是未干透的西湖,到处水洼,书院祠堂到处可见。民国7年(1918)拆城开路,1919年取名维新路,寓推翻清朝,推行维新变革之意。可以说是中轴上最重要的马路!可是,它竟然被“严重扭曲”了,形成两处大弯!到底为会这样?中轴的第一道弯在今天的起义路,在社会主义学院与青云书院的位置,马路向西出现了一个大弧度,为何这样?原来在兴建维新路的时候,今社会主义学院(当年的千顷书院)与青云书院刚好在直线上,本来城建开路的负责人魏邦平要把路拉直,对上面建筑进行拆除。结果,千顷书院为黄氏宗祠,民国高官海南岛镇守使黄志恒要保宗祠为由,致函魏邦平,强硬要求保留千顷书院。而青云书院,也称为“梁千乘侯祠”,为梁氏宗族合族书院,教育界梁启超、铁路总局局长梁士诒致电广东省当局,要求不得变动青云书院。因为这些权贵,修路者只能“求通不求直”,在千顷书院位置拐了个弯,千顷书院正座与青云书院祠堂核心部分保留了下来。1926年广州经界图

显示了维新路的弧度今天百度地图也可以看得到弧度社会

主义学院位置就是当年千顷书院

这堵高墙就是千顷书院的照壁现今的青云书院青云书院的

弯位十年前青云书院破败与被改造成商铺

现在青云书院已成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民国《千乘侯祠全书》中的一张地图,我们看到开路后书院情况,也能发现,原来在青云书院对面,原来还有一间”通政书院“。寻找之后,发现书院的痕迹还在。

民国《千乘侯祠全书》

民国时期青云书院一带图下面是通政书院平时路过都不知

到这座建筑是书院

拐到后面终于发现书院的麻石脚通花窗石柱这座建筑是

也书院改建而来的

右侧是著名的许地

维新路(今起义路)的第二道弯从大南路开始到海珠广场。暂时未有相关记载是何解,但是,只要对这个凸出来片区的历史有所了解,你就知道,这片地曾被誉为”珠江边上一只寿龟“,千秋家国梦的”许地“。这里是许氏族人聚居的地方。自19世纪初许拜庭在此地定居后,两百年来许氏家族名人辈出。尤其是在19世纪40年代起至20世纪20年代这80年间,从高第街走出的许氏族人一直活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作用,有“近代广州第一家族”之称。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著名教育家、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中华女杰许广平,辛亥革命元老许崇

灏等。就连著名作家鲁迅、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30年代著名影星陈云裳、粤剧表演家红线女、好莱坞明星卢燕等都是许家的亲戚。不难想象,这一道弯,绝对与许家有”密切关系“。百度地图上的弯度

许地中至今保存着百多年的许氏家庙

高楼之下

许氏家庙的特色山墙许氏家庙的木雕

回顾历史,中轴上的这两道弯就是这样形成。今日,青云书院、许地内多座与许家有关系的清代建筑都成为文物。是非对错,或者留给后世的史学家慢慢评论了。

起义路口海珠广场

『海珠广场』位于中轴线与珠江交接的地方,线水交界处。建于1953年,旧交会与27层立于左右,广州解放纪念像居于中,气势雄伟。1963年和1982年,以'珠海丹心'入选羊城新八景。1963年的海珠广场苏式建筑为广州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大楼『广州解放纪念碑』用花岗石雕成,高11.5米,四方底座高3.6米,周边各长4.3米,正面刻有叶剑英的题字。他上为雕像,下是四方,如一个巨大的“玺”,底座四边刻都有“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印字。纪念像背后,有80年代的“羊城巨玺”字刻,告诉我们这个纪念碑确实是一枚城市的“玺”!呢个好多广州人都唔知呢!底座四边刻都有“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印字

纪念像背后有80年代的“羊城巨玺”字刻确实是一枚城市的“玺”『海珠桥』海珠桥是中国第一座钢桥和广州市第一座跨江桥梁,也是中轴跨越水,延续至河南的重要”桥梁“!由德国工程师设计、美国公司兴建、使用英国钢材,于1933年2月正式通车。旧海珠桥为开合式桥梁,方便船只通过。落成时海珠桥题字的落款是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胡汉民。曾2次被砸毁,如今重新修复,依旧非常漂亮。开合的海珠桥民国时期的海珠桥

民国时期海珠桥夜景黄昏时候的海珠桥很美!广州城市中轴,自古因“风水”而存在。2016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明确对这条千年城市中轴线给予重点保护。这是对城市历史的一种敬畏与重视。我们期待在这条“山水”之中轴,得到更美的呈献,让广州深厚的文化得到进一步展现!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西区承接城市发展轴线脉络,布置一条128米宽的南北向林荫大道。沿林荫大道依次布置金融办公区、商业贸易区、办公文化娱乐区;沿广州大道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会议展览中心区、高层公寓区和外贸外事区;西区东部南北分别为猎德村、冼村及两村之间的商住区。东区以高尔夫球场公园为中心,南北两边各为高级住宅区和综合高层商住区;东北部为赛马场,保留无线电工厂、住宅区和谭村;东南角为污水处理厂。 “国际大都市”是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和金融的国际化,随着世界市场和国际货币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城市空间,使珠江新城成为区域性和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具备对全球经济的强大辐射力。按此意图把珠江新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空间描绘出来,有效地组织建筑群体内部空间,同时考虑各方面的总体效益。 1、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的序列性: 城市街道主轴线以林荫大道上的空间起伏与空间序列结合半室内商业步行街的穿插交织为主题。利用空间尺度和几何形状上的变化构成大小、长短、高矮不等的不同性格、不同用途的空间序列。利用不同的广场,林荫路组成节奏和重点,防止出现旧时的那种一贯到底的笔直街道。 城市轴线:自燕岭公园经建设中的天河火车站,直通火车站南的80层中天广场大厦;经这建筑高峰之后,是较低矮开阔的天河体育中心;及至体育中心南侧的商业区,高度又升至30层以上的小高潮;随之又降至9层高的居住区,到达珠江新城规划区。 珠江新城建筑容积率北高南低,北面的黄埔大道与中央林荫道交叉口的两栋450米的超高层金融办公楼达到最高点,成为新城市景观轴线的建筑高峰,然后向南逐渐降低。规划区内一条128米宽的林荫大道作为广州新城市发展轴线的延伸,是黄埔大道与海心岛的主要交通走廊,地铁、车流、人流的主干。 主要干道两旁的建筑稍作后移或降低临街面的建筑高度,创造大大小小的行人广场,形成丰富的街道景观,使人们虽置身于高层密集区,而不会产生压抑感。林荫大道南端连接海心岛旅游公园,两座错层处理的弧形海景酒店,形成一个半圆的绿化广场,作为城市轴线的空间停顿。从两座建筑物之间,景观轴线继续沿水面延伸至对岸的赤岗塔。 林荫大道中央为80米宽的绿化带,绿化带下为地下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底层是地铁出口,并有大量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吸引大量的城市人流,将有效地使人流与车流进行空间分层,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收稿日期:2001-06-18;修订日期:2001-10-24 作者简介:杨宏烈(1946-),男,湖北汉川人,教授,从事城市文化资源与“城中村”改造研究。①广州古城区习惯指越秀区、东山区、荔湾区。 ②有段时期,广州片面集中在旧城区大拆大建,且不尊重历史街区的特性。③见广州日报2001-02-16有关报道。 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杨宏烈1,陈思访2 (11广州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1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450) 摘 要:广州名城固有传统中轴线集直轴、曲轴、实轴、虚轴、路轴、绿轴、山水轴、文脉轴、网络坐标轴于一身,在城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发展过程中不可他移。深刻认识其空间环境艺术、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探讨其复兴、整治、拓展的规划手法,营造一个山水生态型的城市主题文化旅游集锦带,对切实保护名城、积极建设新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功能价值;保护规划 中图分类号:T U984111+4;X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2)01-0028-06 正当广州市民热切关注古城区①旅游景观建设 之时,市政府文件确定将“传统中轴线”列于广州14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这充分肯定了“传统中轴线”不可由其他道路替代。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积淀警示我们:必须马上抓紧进行着手恨晚的、抢救性的、全方位保护性整治拓展规划,使之成为集瞻仰幽思、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交往、文艺表演、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中心城区绿色文化风光带。这对有效地保护名城,合理地发展新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广州有条传统中轴线? 广州古城有条传统中轴线?乍听此言,无怪普通市民,就连许多业内人士也会觉得大惑不然。在 路网曲折复杂,仿佛“全城是个大工地”② ,给人总 体意象乃“最说不清”③ 的城市里,哪儿还存在一条中轴线吗?然而的确是有的!就在古城区。只是在一个较长的政策时期内不被重视而已。 广州古城处在“五岭北来峰在地,九洲南尽水浮天”的地理位置。城区有一条北自越秀山,南至珠江水的传统中轴线,俗称“一条扁担担起山和水”,将山川形胜、宫室城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城市风景画(图1)。 广州至少有2300年的建城史。从传说中的“古之楚亭”、“南武城”,到有史可考的秦代“任嚣城”、 图1 广州古城风水轴 Fig 11 Fengshiu axis of fam ous G uangzh ou C ity 第22卷 第1期2002年3月 热 带 地 理TROPIC A L G E OG RAPHY V ol 122,N o 11 M ar 1,2002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素材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古代,人类生活在大地上,由于受到山脉、沙漠和海洋的阻隔,活动的范围不广,科学也不发达,对大自然的一着自己直觉的印象来判断。当一些现象没法解释的时候,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幻想,甚至蒙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古代人们想象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呢? 早在二千年前,我国周代有一本叫《周髀》的书,上面写着:“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意思是,蓝天球状的圆盖。大地好象一块四方的棋盘。另一本《淮南子》的书里,也说:“天道日圆,地道日方”,说的也是我国古代人们还认为,这个棋盘似的大地,共分九州,漂浮在海上,中国就处在九州之一的神州上。各州之小的海,叫“稗海”;九州以旬,是一片浩瀚的“大瀛海”,它的四周同天穹想连接。但是,也有人认为,大地天柱支掌着蓝天。 类似的幻想和传说,也在古代世界其窿国家流传着。 古代巴比伦人想象中诊断,大地是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陆的四面环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上的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水,流到地下面去,通到天罩外的天穹。当天罩的窗子打开了,水从天上喷出落下雨来和月亮沿着天罩从东升起,到西方后落进下面一个大洞,经过一根长长的管子,又回到了东方。 古代希腊诗人荷马的想象中,大地是盾开的大盘子,河流——大洋从四围绕着大地,天穹就象扣在盘子上的天从东方的海水中升起,沿着天穹运行,下沉到西方的海水里。 古代埃及人认为,大地是一个身披植物斜卧的男神,天空是一个大气之神浮托着的女神,太阳神每天乘船在行。有的还认为,天空是由山支撑的,星星被吊在天上。 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象个圆盾,由三头大象背驮着,它们站在一只能够浮在水面的海龟背上,而海龟又站它是水的象征。 古代的俄罗斯人的想象同古代印度人的想法很相似,不同的是,驮着大地的不是大象和乌龟,而是三条巨大浮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上。 后来,我国又盛行了另一种传说。《晋书·天文志》中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磐”意思是,天象一个盖在地是一个倒着的盘子。 古代人们看到天地相连的地平线,以为就是大在的边缘,就说天和地都上有尽壮举的,飞头的地方叫做“天涯也有这种说法:天地相连的一线是“阴间在府”,人们驾驶船只出海。说是小心翼翼的,怕从此再也回不了人间 从“地方”到地球 古代人认为:天在上面,地在下面,把“地”当作宇宙的根基。 他们认为,大地是不动的,下面应当有什么东西把它托住才行。鲸鱼也好,大象也好, 显然是驮不动咱们地球的,何况它们要死亡。没有一促动物能活上成千上万岁。 长期来,人们在亲身实践中,对这些幻想产生了怀疑。 希腊海员们在向直布罗陀海峡赫丘利标桩(指欧洲和非洲海岸的两座山)航行的时候, 一路上看到的都是相同的景象:地平线成了一个圆圈,天穹的边总是落在这个大圆圈上。他 们却从来没到厉害过天地相连的边缘。

广州市古代中轴线推测图

《广州市古代中轴线推测图》 作者:丁丁哥2012/06/01 广州市古代中轴线推测示意图 图中:1、蓝色为中轴线和由此发育的道路;2、浅蓝绿色为其它相涉的道路;3、有些较小和不太相干的街巷没有标上。 广州市的城市历史,其实是远超过“西安”、“北京”、“南京”等最著名的都城,因为这些最著名的都城多是“秦”之后的城市,而按照现在的认识,广州是50万秦军南下之后就开始形成的城市,后来成为南越国的国都,这可能比秦定都西安还早些,西安最早作为镐京的历

史当然不能比,但镐京其实是在西安市长安区的西北角,不像广州一直在城市中心,而过去我们以为广州最早的城市中轴线是在北京路,但如果仔细研究广州市的地图,广州城市中轴线应该还是如示意图所示。 广州的城市历史之所以可能超越到秦军之前,是因为秦军到达岭南时是有“古安阳国”的人在抵抗的,这个“古安阳国”可能就在广州存在过,现在,这一段历史慢慢开始显露,而“古安阳国”应该是商的后裔的国家,商的后裔当然也是来自中原,所以,这是广州因文明而起步的真正起点,这一段历史可能就埋在这张示意图的地下。 意识到广州可能还有秦军到达以前的历史,完全是出于偶然,最开始是因为发现越南在汉朝初期的“交趾”,可能就是现在潮汕人的“胶计人”的“胶计”,然后是发现汉朝初期越南姐妹女英雄的征则姑娘,可能就是潮汕话的“征壹姑娘”,这是有一幅古话证明的,后来还有“安南”可能是“俺人”等,这些证据都说明,越南当时的人类应该是讲跟现在潮汕话一样的语言,而根据历史来推测,现在的潮汕人是中原商民系的一支,而当时的越南人应该是商民系南下的另一支。 在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偶然间我看到广州萝岗区有一个暹岗村,据说这个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走去看看,结果发现该村的其实是一座古城,其四个城门分别是“南胜里”、“东荣里”、“反修巷”和“拱北”,“反修巷”是新立的名字,其它则是刻在石匾上的,“萝岗”和“暹岗”使我想到暹罗,泰国的古称是“暹罗”,泰国以东柬埔寨的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时间:2002.7-2002.11 主管总工:王景慧 项目负责人:邓东朱子瑜 主要参加人:董珂张播范嗣斌陈振羽王宏杰 一、项目背景 中轴线核心区南起规划南五环路,北至北五环路,长度约25公里,宽度约1000米。目前,传统的中轴线及其两侧的许多历史地段已被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区,并随城市的扩展向南北方向延伸,北端正在规划奥林匹克公园,南部也在逐步发展之中。目前,无论是宏观上中轴线与城市整体的关系、核心范围内的功能与空间布局,还是微观上具体项目实例及重要节点的设计,还存在很多不明确、不完善之处。北京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城市面貌的改变使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构思 北京旧城曾被誉为是“古代中国都城计划的无比杰作”,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北京旧城的总体布局和城市艺术也赢得了各种赞誉。项目组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展望,得到这样的认识:中轴线是体现“中国气质”的精神象征,是包含世界文化遗产和体现北京职能的轴线,它整体代表了民族精神、大国气度,古都神韵,是集中展现着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粹的一条轴线。以此确定以“中国气质之体现,传统精髓之传承”为主题,并由此来确定空间布局方案、提出详细的设计要点以及建设实施项目建议。

三、空间布局 从城市宏观尺度上来看,北京中轴线与北京未来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和整体城市功能布局等功能因素密切相关。从北京经济和社会现状发展条件来看,中轴线宜上收下展,轴线向南部的延伸,随着与两条轴向发展带联系趋弱,最终融入两带间的绿楔之中。在这种模式下,中轴线将成为成未来北京城市的“双十字”功能与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南北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构成的“大十字”轴,是未来北京城市功能结构中至为重要的政治文化核心轴线,它控制和组织了未来北京东西南北的各大城市主要功能片区;南北7.8公里传统中轴线与东西朝阜大街构成的“小十字”轴,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中心轴线,它对北京名城的整体保护、古都神韵的展现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到中轴线,其“中国气质”体现为“古都风采、时代精神和国际公园”三大设计主题。它们贯穿于中轴线的北段、中段和南段三个不同空间区段之中,并总体展现出中轴线的整体气质。 北京中轴线中段的主题是“古都风采:永恒的民族精神的中轴线”。建议7.8 公里长的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整合梳理城市格局结构并通过发展旅游赋予其活力,充分展示“古都风采”;恢复轴线结构性景物并以之为带动点组织设计积极的城市空间;以新的交通组织观念和更为宏观的分析来处理旧城的交通问题。北京中轴线北段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现代化的首都形象的活力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北段是魅力活力的中轴线,集中代表和展现了北京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北面奥林匹克公园内堆山作为中轴线的北面收尾,以体现古老中国的传统意识;将原规划方案国家体育场的位置调整 到邻近大屯路,使交通组织以及与城市的联系更为合理,也使其与公园内的山体及千年步道的关系更为密切;整治和控制北二环至土城段街景界面,加强绿化,建筑秩序化,并且整合设计公共开敞空间使其系统化。

广州新中轴线规划

一、新中轴线规划介绍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规划开展早、起点高、规划体现了战略性、国际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州市组织开展了新城市中轴线及珠江新城地区的规划设计。近期,为配合亚运会举办和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2009年广州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新城市轴线北段和南段地区城市设计。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在广州市两千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南北向的新旧两条城市轴线。传统城市中轴线是旧城区的中心,北起越秀山镇海楼,经过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南至海珠广场,总长约3.3公里。1980年以来,广州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向东和向南扩展。1984年广州结合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新城市中轴线的概念,历今26年。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总长约12公里。 为深化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在2010年亚运会之际展示广州新的城市形象与风貌,把广州新中轴线地区打造成国际先进、全国领先的城市核心地区,广州市政府提出高水平、高质量地编制城市核心地区的城市设计,具体实践“中调”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提升城市中心区核心职能和展现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作为2010年第16届亚运会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将优化城市轴线的开

放空间,高水平、高标准地规划建设,塑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国际风貌特色的城市形象。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北连新城市北中轴珠江新城CBD地区,南跨洛西岛隔珠江与番禺新市镇相望,东至广州“南肺”万亩果园和国际会展中心区琶洲地区,西接广佛一体化的桥头堡白鹅潭地区。作为连接广州东西南北的纽带,新城市中轴线南段是广州市实施中调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城市产业调整、大力提升城市职能和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12公里长的新城市中轴线,将成为承载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战略性地区,体现广州21世纪城市风貌特色和最高品味的标志性地区,按照国际眼光规划、建设、管理的高水平城市轴线地区。 (二)规划的设计范围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珠江后航道,总长约12公里,包括了广州火车站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行政中心和海珠湖等多个重要节点。结合地区发展定位,将新城市中轴线分为南北两段,具体范围为: 1.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城市设计范围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电视塔广场,东至以林和中路-体育东路-冼村路向东拓展200米,西至林和西路-体育西路-华夏路向西拓展200米,总用地面积约5.88平方公里。 新中轴北部规划为珠江新城新区。珠江新城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边,东起华南快速干线,西至广州大道。占地6.12平方公里,其中以冼村路为界,东面为居住区,西面为商务区。规划居住人口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地区规划

廣州新城市中軸線地區規劃 在廣州市兩千兩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上形成了南北向的新舊兩條城市軸線。傳統城市中軸線是舊城區的中心。新城市中軸線北起燕嶺公園,貫穿火車東站、天河體育中心、珠江新城、新電視塔,南至珠江後航道的海心沙島,總長約12公里,成為承載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戰略性地區,和體現廣州21世紀城市風貌特色和最高品味的標誌性地區。 廣州市傳統城市中軸線與新城市中軸線對比 廣州新城市中軸線規劃集中體現了以下特點: 1.延續“山城水”的自然空間格局 新城市中軸線北段城市設計提出了打造“亞運之城、生態之城、宜居之城”的總體目標與功能定位,著重強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規劃遵循了本地區“山城水”的自然空間格局,充分突出公共空間的可達性與延續性,體現綠色生態的規劃理念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本次城市設計有效整合了基本建成的城市地區已有中軸線地區規劃成果和節點改造方案,重點在於完善中軸線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和形象。

廣州市新城市中軸線北段地區 2.突顯城市中軸線嶺南文化特色 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提出了“嶺南印象,花城綠軸”的規劃理念和“具有嶺南特色的行政中心”的定位,規劃了旅遊觀光區、行政辦公區、生態休閒區、濱水居住區、科技創意區等五大功能分區,提出了“海珠塔、嶺南第一門、海心沙五羊雕塑”三個重要景觀節點設計,充分體現了城市功能分區明確和彰顯嶺南特色的規劃理念,既符合城市總體發展戰略對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作為城市主中心重要組成部分和重點發展行政辦公等高端要素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職能定位,又體現了多中心、主次分明、各具特色、組團式城市空間結構。 3.提升區域中心城市高端要素集聚服務功能 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在比較分析 國內外城市核心地區建設經驗的基礎 上,提出打造“中央綠軸”,並在堅持 生態優先原則下,考慮地區功能發展和 體現城市特色需要、營造疏密有致、宜 居宜業的城市環境。規劃結合功能定位 與用地佈局,採用TOD(交通導向)、EOD (生態導向)、SOD(公共服務導向)三 珠江新城核心商務區

千年文明神秘吴哥窟

千年文明神秘吴哥窟 位于洞里萨湖和荔枝山之间的吴哥古迹是古代柬埔 寨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曾繁盛一时的高棉王朝的象征。吴哥是高棉语“城市”的意思,这座曾经被湮灭在东南亚热带雨林,拥有上千年历史的高棉文化遗迹里林立着形态各异的古刹神庙。如今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秘神秘的吴哥,把神秘和沧桑文明都安放在那片被雨林掩盖的王朝。 吴哥位于柬埔寨暹粒省省会暹粒附近,始建于公元802年,在这方圆45平方公里的丛林中,静静地躺着600余座石砌建筑,大都是佛教、印度教庙宇和宫殿。它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尼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 宏大的吴哥窟建筑 吴哥窟又名吴哥寺,是柬埔寨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古寺,也是保存最好的名刹。吴哥窟分为“大吴哥”与“小吴哥”两处地方,其中小吴哥的建筑群较为宏伟,而大吴哥用了二十年时间建造,特别的是城墙以巨石砌成,外有护城河保卫国土。 现在的吴哥遗迹,占地面积达310平方公里,包括四座神庙建筑。台基、回廊、蹬道、宝塔构成吴哥寺错综复杂的建筑群,其布局规模宏大,比例匀称、设计简单庄严,细部

装饰瑰丽精致。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建筑时所征召的民工达1500万人以上,最重的石块重量超过8吨,石块之间无灰浆或其他粘合剂,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当时的石工可能不掌握券拱技术,所以吴哥寺没有大的殿堂,石室门道均狭小阴暗,艺术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部。 吴哥窟寺院周围有宽190米的壕沟,四周共长5.6公里。主殿上有5座尖塔,中央塔顶离庭院地面65米,底层廊壁上布满石刻浮雕。这些浮雕内容有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如打猎、捕鱼、送别、战争等;有重现古代传说的,如“乳海翻腾”、“天神制魔”等神话故事;有跌坐的佛陀,有跳舞的女神,还有人头、鸟兽、虫鱼的雕刻,姿态万千,栩栩如生。宝塔外面的石块上刻着各种姿态的佛像,有的高达几十米,形象非常生动。 吴哥窟五座城门之中,以南门最完整,城门入口两旁,并列了两排石雕,左边是天神,右边是魔鬼。而巴戎寺是大吴哥城内最重要的建筑,寺庙在城的中央,台阶上有54座如群山起伏的古塔,环抱着一座高达40米的圆塔;每座石塔的顶部四边,又刻有一尊巨大人面像,场面壮观。 远远看去,它更像是一座由碎石堆砌的灰色石山,而步入其内方才惊觉自己已经被五十四座佛塔上的二百一十六 张神秘的笑脸所包围,被人们称为“高棉微笑”。这些笑脸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定稿版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调研背 景 (1) 1.2调研范 围 (1) 1.3调研方 法 (1) 1. 4 CBD专题研 究 (2) 1.4.1 CBD概念理 解 (2) 1.4.2 CBD类 型 (2) 1.4.3 CBD结构布 局 (2) 第二章调研内容 (3) 2.1用地性 质 (3) 2.1.1规划历史与对 比 (3) 2.1.2珠江新城规划检 讨 (4) 2.1.3现状用地构 成 (5) 2.1.4分 析.......................................................5 2.2空间形态结构 (6) 2.2.1空间形态布 局 (6) 2.2.2天际轮 廓 (8) 2.3建筑现状 (10) 2.3.1建筑质量分 析 (10) 2.3.2建筑高度分 析 (10) 2.3.3建筑风貌分 析 (11) 2.3.4综合评 价 (11) 2.4交通分析 (12) 2.4.1轨道交通系统分 析 (12) 2.4.2车行系统分 析 (13) 2.4.3人行系统分 析 (13) 2.5.公共空间体系 (14) 2.5.1公共空间结 构 (14)

2.5.2公共空间类 型 (15) 2.5.3公共空间尺 度 (16) 2.5.4行为活 动 (16) 2.5.5地下公共空 间 (18) 2.5.6小 结 (18) 2.6景观、视线及绿化植被分析 (19) 2.6.1景观分 析 (19) 2.6.2视线分 析 (20) 2.6.3绿化植 被 (21) 2.7公共服务设 施 (22) 第三章综合评价....................... ........................... (23) 附件广州市花城广场植物应用情况详表 第一章调研背景 1.1调研背景 作为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正在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迈进,一个强有力的城市中心

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

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 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的北京城市建设改变了城市面貌,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设想以北京的中轴线设计为切入点,通过中西方的比较和历史和对未来的对比,进行阐述。 北京城市中轴线既是传统的轴线,更是不断发展的轴线,关于中轴线的历史,原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魏成林曾说,: 主要应说明中轴线在我国传统城市中的地位。中国传统城市的轴线不同于西方,以西方城市的景观,透视理论无法理解中国城市的轴线。 一。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崔然没有明确提到“轴线”一词,但是纵观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城市,轴线的存在却是很明确的。我国古代都城大都较为方正,且大多存在过城市中心的轴线。 中国古代素有很强的方位思想,而且方位是与权力尊卑联系在一起的,“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吕氏春秋“择中”的原则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早有体现 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住宅,村镇,城市选址的基本原则,这样的空间已在宏观上产生出堆成的空间形态,心里轴线已经形成。 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加以总结,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按着一个理想的范本,历朝历代不断探索能表现集权统治和宗教礼法的城市中轴线系统最终达到美学上的高度一致与和谐性。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黄金时期,之后,文明的重心转到了罗马。虽然中世纪在罗马灭亡后阻碍了他的发展,但他中意文艺复兴的形式在意大利再度崛起,并在法国有得到了新的发展直至现在的西方世界。这个温室是由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文明所不断提高补充、发展向前的,这种情况造就了它的丰富多彩、民主宽容的特点。城市是这种文明的集中体现,不是宗教通知的工具,其中轴线系统的发展,则更多的是对使用、精神、美观的追求。 二( 北京的中轴线也在随着北京的发展而发展,其中最大的变化,自然来自城市性质的变化,北京已经有一个封建王朝的通知中心成为共和国的首都,成为新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解放以来,北京中轴线中最大的改变莫过于原来的全城中心————故宫随着天安门广场的改建而退居从属地位,使后者成为全城新的中心,这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北京中轴线的意义。中轴线在成长是中的定位不再是为反映皇权通知服务,而增加了人民性的内容。 随着北京城市规划范围的扩大,旧城8千米的中轴线已经发找到南起南苑北至北五环路,长约32千米的范围。在这32千米长的范围内,在这32千米的范围内安排符合中轴线形象的公共活动空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用丰富的远见设想来填补。例如北部奥运公园用地早在十九世纪50年代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保留的。南苑也在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要建设成首都南大门的形象。随着轴线上城市道路向南北方向的延伸,两侧的城市形象的确定就成为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由北至南,逐段审视现在的中轴线我们对这一问题可以有更深切的体会。 虽然中轴线向南北演唱的设想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早已明确,并得到公众认可,但其具体空间形态却始终处于模糊状态。

广州新“绿轴”城市设计竞赛三方案公示

沿珠江后航道建设一条城市滨江绿化休闲带,为依珠江而生的广州提供展示碧水穿城、城水交融特色的理想场所,也为城市居民在拥挤的市中心开辟一片环境优美的滨水空间和休闲乐土。方案一提出,在海心沙设置主题游览设施和娱乐设施,将其打造成为广州独一无二的滨江娱乐中心。 后航道下游建水上休闲区 方案一名为“凤鸣羊城,乐动珠江”,所以也颇为重视珠江滨水休闲带的打造。除了提出弱化海心沙的水上客运交通功能,将其打造成为广州独一无二的滨江娱乐中心外,该方案还提出,在后航道上游建设小型博览和文化设施,形成文化创意展示区,并后航道下游设置游艇码头等以水为主题的休闲、运动设施,形成水上休闲区。这使得珠江沿线将成为凝聚市民生活、展现广州城市风情的城市“会客厅”,中轴线南北两段将从不同角度诠释广州的城市形象。 珠江前后航道设四类广场 方案一还提出,在海心沙周边设置标志性建筑,与北端电视塔遥相呼应,沿江高层建筑从一线区域向腹地方向适当后退,形成沿江绿地——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层次,避免对江景的视觉压迫。这一做法将使珠江不会被密密麻麻的高层建筑所阻挡,而是在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建筑群里穿行而过,站在不同的地方都能看到珠江美景。 东风生态公园周边则采用低密度、小体量建筑布局,保持东西向城市生态廊道的整体通畅。另外,以生态公园、珠江前后航道为规划区开敞空间的核心,根据不同核心功能区的使用需求分别设置旅游观光主题广场、商业中心广场、市民广场和娱乐广场,为公共活动和人流集散提供空间。 方案一 凤鸣羊城乐动珠江 ●规划主题 沿城市中轴线南段设置一条富有动感的曲线活力带,既隐喻广州"云山珠水"的城市文脉,又似展翅飞翔的凤凰和演奏华美乐章的音符,烘托出"凤鸣羊城,乐动珠江"设计主题。 ●功能定位 与发展目标以世界城市为目标,打造区域公共服务中心 依托交通设施,实现海珠区的均衡发展 弥补广州滨水功能的缺失,形成城区滨江休闲带 鼓励“开车换地铁”

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历史演变

一、广州城市历史发展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2000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政治、经济、环境、规划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广州城市布局及形态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可大致分为:1)秦汉时期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至今已有2228年历史。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将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的大城,俗称“赵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时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南越国共存在93年(公元前203年-前111年),历经五代君主。现位于广州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即为第二代南越王赵昧陵寝原址上修建的博物馆,可在此追寻南越国的踪迹。 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当时的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修“越城”西半部,并将城向北扩展,史称步骘城。广州的正式定名在三国孙吴时代。 2)隋唐南汉 隋初经济发展,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通南北交通,广州城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盛唐时,广州已成为全国三大商业城市之一(其它两城是扬州、汴梁),主要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使得西亚各国大量商人来中国经商,很多人迁居广州。 广州城自晋至唐未见扩展,但城市日益兴盛,人口众多,城市的范围早已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唐代的广州城墙范围很小,城市形态已呈现出坐北朝南的布局形态,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从而为南汉都城兴王府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公元917年,南海王刘建大越国,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五代南汉。广州再一次成为都城,称兴王府。历五主,共67年(917-971年),后被宋所灭。南汉兴王府仿唐都长安建造,兴建大批宫殿王府。城市区域分工明确,分内城与郭城,内城又包括宫城与皇城两大部分,具有都城建设特点。 3)宋代时期 继南汉仍以北部中间地区为政治中心,宋代时期西部及沿江的商业区得到巩固,城市风貌大为改观,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特征。由于广州城墙受南汉灭亡时的破坏,残垣断壁,北宋时对此进行修复,形成三重城墙围绕的空间形态格局。三城即指子城、东城和西城三城并立。 子城又称中城,是在南汉兴王府基础上修建而成,其范围未扩大,周长五里;东城是在古越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与中城并列,共四里,西城规模最大,方圆13里,这里是主要商业区。从此,城市开始向西扩展,至此三城并立的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就形成了。 4)明清时期 明代对广州城有过多次改造和扩建,使城市发展更多结合了周围独特的自然环境。明洪武三年,拆除原三城并立中间的城墙,填埋部分濠池,使三城合一,解决交通不便和城市协调发展问题;洪武十三年,地方官朱亮祖为扩展城区,“辟东北山麓以广之”并“拓北城八百余丈建五楼,为会城壮观”;嘉庆四十三年(1563)年又加筑外城,后称明代新城。此时,广州城的范围已扩展至北抵越秀山,南抵珠江边,东至大东门,西达西濠,已形成广州今天旧城中心区的轮廓,周长约21里。 明末清初闭关锁国,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和交通空前繁荣,城市建设得到一定发展。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破坏惨重,商业凋零,外贸日渐,外贸中心地位

红山女神,跨越千年的神秘微笑

红山女神,跨越千年的神秘微笑 时光回溯到1983年,秋。 黄昏,残阳如血。 静默千年的牛河梁在这个黄昏,因为一个神秘的微笑,震惊了全世界、、、 在朝阳市建平县与凌源市交界处的牛河梁绵延十几公里的群山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神庙。在这里面,一个在地下沉睡了五千多年的红山女神,带着嘴角一丝若有若无的浅笑,露出了她那端庄而又高贵的容颜。 这就是著名的牛河梁遗址。在这片遗址上,有规律分布着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这是一个距今5000年前的人类活动中心。这个神庙和周边的积石冢群,因此成了辽宁境内最著名的墓地乊一。 头像采用了真人大小的比例,头高22.5厘米、面宽16.5厘米,耳长圆,鼻梁低,眼内嵌圆形玉片为睛,脸型与现代华北人近似;颧骨高耸,嘴大,面涂红彩,出土时仍很鲜艳。额上的箍状物可能是发饰或顶冠。头像结构合理,五官比例准确,表情生动逼真,一出土就震动了考古界。 这个带着神秘微笑的女神是谁? 学术界的意见很不统一,但不可否认,这样一个和如今的人类容貌接近的女神像,神秘的微笑里面,有更多的秘密在宣告。 有的专家说,因为牛河梁积石冢的种种特征及出土的文物,可以证明这里是黄帝的老家,是中国龙的祖先。中华文明,起源于红山文明。 更让人惊奇的是,那位带着神秘微笑的女神,很可能是人类的始祖——女娲! 史料记载,天崩地裂时“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龟足以立四极”。而在距离牛河梁女神庙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人工夯筑起来的小土山,形状为圆锥形、小抹顶,考古专家将其称为中国的“金字塔”。“金字塔”顶部是炼铜遗址,有1500个炼红铜的坩埚。这个冶炼红铜的遗址,与传说中的女娲炼五色石情节十分吻合。

中轴线南段将打造成为岭南印象花城绿轴――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

中轴线南段将打造成为岭南印象花城绿轴——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 6月8日下午,万庆良市长主持召开市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以下简称“中轴线南段地区”)北接珠江新城、南望番禺洛溪岛,是广州市实现“中调”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为把该区域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中轴线和滨水地区,优化提升广州中心区核心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塑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国际风貌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何要选择中轴线南段地区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一是落实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定位的要求。中轴线南段地区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该地区将建设成 为具有岭南特色的行政中心,为广大市民提供绿色、休闲的旅游好去处,塑造富有活力的滨水空间,使新城市中轴线成为引领城市空间布局的导向线。 二是落实市政府五大功能区规划建设战略部署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广州新时期“加强中心城区职能的优化、集聚与提升,从区域、市域向中心城区的重点功能区集聚高端服务职能,建设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决策管理中心、消费中心和文化创新中心”的重点发展战略,并决定在中心城区,重点规划建设珠江新城-员村地区、琶洲地区、白云新城地区、白鹅潭地区、中轴线南段地区等集聚高端职能的五大功能区。 三是落实建设“首善之区,宜居城市”示范区的要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宜居城市是广州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而高标准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实现城市核心功能的进一步集聚和一般性功能有机疏解,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化落实和具体实践。 通过率先建设五大功能区,进一步集聚高端服务职能,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提高空间品质,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广州“首善之区,宜居城市”的示范

走近神秘的千年女神

走近神秘的千年女神 2010年年初,内蒙古博物院举办了“内蒙古重大考古成果展”。在这次展览上,2003年出土于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辽墓的辽代彩棺及该墓女主人精美的随葬品十分醒目。其中,仅出土的镏金刻花大铜铎就有三件,著名的辽陈国公主墓也只出土了一件这样的铜铎。由此可见,吐尔基山辽墓女主人身份、地位极高。 2003年以来,随着对吐尔基山辽墓考古研究的深入,内蒙古考古学界已经确认:这座古墓的时代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创建契丹国时期,它是迄今所知时代最早的契丹大贵族墓。 根据吐尔基山辽墓内随葬的铜铃、银号角以及墓主人头部所戴的与传世所见的萨满法师头箍一样的金箍,还有在其 肩部发现的日月金银牌等分析,可以认定,墓主人应当是一位地位崇高的女萨满法师。 萨满教是东北地区森林草原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 宗教,在宋代成书的《三朝北盟会编》中首次记载了宋朝使者在金朝境内所见到的女萨满法师。当时称为“姗满”,这也间接证明了辽金之际确实有女萨满法师的存在。 辽太祖时期具有萨满身份的契丹女贵族应当首推质古 公主。据《辽史?公主表》记载:质古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

女儿,她在当时被尊为“奥姑”。根据《辽史?公主表》关于奥姑的解释可知,奥姑为契丹女子中地位尊贵之人,契丹人在举行宴会时,要请她在毡帐穹庐的“奥”这个位置为大家祝福。“奥”位于穹庐的西南角,这是契丹人认为最尊贵的位置。所以,能有资格坐在这里主持婚宴的女子就被尊称为“奥姑”。辽太祖之女质古公主就是当时的奥姑。 奥姑在契丹社会中,同时也是女萨满,她可为人们祈福,可为人们求神消灾,这在当时的契丹社会中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关于质古公主是否就是吐尔基山墓主人的问题,还应当考虑 两点:第一,她的年龄应当不超过20岁,因为《辽史?公主表》所载:“辽太祖一女,名质古,未封而卒。”可知质古在未受封公主时已早卒,因而估计其年龄不会超过20岁。第二,如果检测她的头骨或者DNA,应当发现她与西域回鹘人的体质特征相接近,因为史书所载,辽太祖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后,即质古的母亲是西域人,而不是契丹人。这样一来,他们的女儿应当是东北契丹人与西域回鹘人的混血儿。如果在考察中能发现与这两点结论相吻合的证据,就能推证出墓主人是质古公主。 吉林大学边疆历史考古中心主任朱鸿教授在对吐尔基 山墓主人进行年龄和人种学测定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位女子 的年龄在30岁左右,她的头骨与DNA数值显示,她属于东亚蒙古人种,并没有与西域人混血的迹象。因此,关于吐尔基山墓主人可能是质古公主的假设是不能成立的。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 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 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 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保护历史传统文脉。重点保护与修复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四地”特色的空间载体。凸显现代特色风貌。以珠江文化生态带、传统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为重点,打造传统与现代呼应的城市名片。统筹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具有多元、包容、创新精神的文化创意之都。 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优化公共中心体系。全面提升“花城”、“绿城”、“水城”魅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市”。 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高标准、高起点推进镇村规划编制,实现城乡规划全域覆盖。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健全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从粗放到集约,强化组团发展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各组团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促进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协调互动,完善城市功能组团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职住相对平衡,强化紧凑集约发展,构建舒展的紧凑型多中心网络型空间结构。 重点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分流外来人口,提升人口素质。优化用地开发强度,引导居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的相对平衡,保障城市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 继续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十字方针,促进城市空间发展从拓展增长走向优化提升,形成“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空间结构。 一、一个都会区 是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地。重点发展现代商贸、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医疗健康、商务与科技信息和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优化布局区域及城市高端功能;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提升都会区用地效益和环境品质。 二、两个新城区

城市中轴线地区空间形态研究

城市中轴线地区空间形态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22T17:21:54.5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作者:谢加红 [导读] 摘要:城市中轴线是城市空间形态组织的重要骨架,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也是城市功能、交通、景观和公共空间的重要联系纽带。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广州市 510230 摘要:城市中轴线是城市空间形态组织的重要骨架,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也是城市功能、交通、景观和公共空间的重要联系纽带。城市中轴线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被广泛运用,本文从城市中轴线地区空间形态和尺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以轴线长度、空间序列、尺度比例、开发时序等角度进行分析,为规划城市中轴线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中轴线;空间形态;尺度研究 1 城市中轴线地区定义 《中国建筑史》把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城市轴线的定义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 城市中轴线是城市空间形态的结构性要素,是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中的骨架,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有序组织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中轴线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被广泛运用,如巴黎城市轴线、北京城市轴线等。城市中轴线的空间组织形式,可以使得城市具有非常强烈的秩序感、认知度和标志性,对于聚集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城市中轴线地区是指与城市中轴线两侧紧密联系的周边地区,以中轴线两侧500-1000米不等的重要联系区域组成。城市中轴线地区是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往往串联城市的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和重要公共空间,也往往成为城市拓展、新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投资平台。 2 城市中轴线地区空间组织特征 2.1轴线长度 根据对国内外城市中轴线案例的分析看,城市中轴线长度呈现出长短各异的情况,没有统一的标准。城市中轴线长度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关,历史悠久的超大型城市的城市中轴线长度会较长,如北京、柏林等。这种历史悠久的超大型城市往往是在原有城市中轴线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城市中轴线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延长。在中国城市化快速进程中,新城区或城市新区的建设往往也会规划建设较长的城市(城区)中轴线,特别是北方城市,如西咸新区城市中轴线规划长度达20公里。 表1:轴线长度统计表 2.2空间组织模式 城市中轴线是展示城市发展脉络的意向缩影的集中承载地,伴随城市的不断发展进行生长和功能更新,整体空间组织形式与城市格局紧密关联。轴线空间组织模式主要有节点放射式、通廊开敞式、鱼骨串珠式和带型并联式等四种模式。 节点放射式是以城市空间节点突出,体量大于周边并形成广场,多以空间围合形式出现。空间组合方面,通过低于节点标志的建筑进行界定,围合性强,并且有明显分段感。该模式常使用于旧城更新、新城建设中,典型代表有巴黎拉德芳斯新城。 通廊开敞式是以轴线两端节点突出,中间的城市节点收窄进行组合。空间组合方面,通过绿地景观、道路的塑造界定线型的轴向空间,空间的围合度较低,并无明显分段感。该模式常用于新城建设中,如华盛顿。 鱼骨串珠式是以多节点沿主轴串联、次轴连接的方式,根据功能需求进行空间组织,组织形式较为多样和丰富。空间组织方面,主要通过沿街建筑界定中轴空间,但建筑形式多样,空间围合度一般,且有明显分段感。该中轴组织模式常使用于方格网型城市,如北京、西安。 带型并联式以开敞空间在外,与中轴闭合的线型空间形成对比。空间组织方面,通过高层簇群塑造闭合空间,中轴空间围合度较高,无明显分段感。该模式常用于带型城市的中轴塑造中,如迪拜。 图1:中轴线空间组织模式对比图 2.3节点布局特征 城市中轴线空间组织中,节点布局对城市中轴线空间统领作用非常明显。根据对国内外城市中轴线节点空间布局的研究发现,巴黎城市轴线的节点布局间距较密,1-1.5公里/个,华盛顿1-2公里/个,北京2公里/个,西安为3公里/个,城市中轴线的节点布局大体间距为1-2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