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_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_苏怡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_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_苏怡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_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_苏怡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_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_苏怡

裁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

苏 怡,王其亨,刘彤彤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摘 要:环境与生态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文章在以往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概述并比较西方当代生态思想和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起源、演进及主要观点,着重指出发掘和整理本民族传统生态观,特别是其中蕴含的生态伦理观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关键词:生态;生态思想;生态智慧;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X 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00)01-0001-06

CONCEPTION &SIGNIFICANCE OF C HINES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IDEOLOGY

SU Yi ,WANG Qi -heng ,LIU Tong -tong

(Schoo l o f Ar chitectur e,T ianjin U niv ersit y,T ianjin 300072,China)

Abstract :Enviro nment and eco lo gy have become the commo nly concerned to pic all o ver the w or ld .T his paper int ro duces,analyzes,and com par es the or ig in evo lutio n and main conceptio n o f Wester n ecolog ical ideo log y and Chinese tr aditio nal eco lo gical wisdom.F inally it emphasizes the impor tance o f native tr adit ional eco lo gical theor ies,especially its ethical theor y t o these day s.

Key words :ecolog y ;ecolog ical wisdom ;ecolog ical ideolog y ;eco lo g ical ethics

在千年之交回顾即将走过的20世纪,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既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伟大而进步的时代,又是史无前例的患难与迷惘的时代”

。工业物质文明的

发展,尤其是本世纪后半叶以来微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类在各个领域创造了一系列奇迹:航空技术、基因工程、电脑网络……并因之把人类的“控制”范围扩展到宏观和微观世界里一切可以想见的区域。但是人所共知,这种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已导致前所未有的环境和生态危机。不仅使人类自身生存受到了最严重的威胁,还致使人类社会道德沉沦,“导致了人谋求财富和权力与追求道德和精神完善的深刻

矛盾”

。人类的未来该向何处去?这是当今世界每一

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深刻命题。

对此,目前有两种理论较为典型:其一认为应该用

更先进的科技去消除那些产生于较低生产力基础上的科技所造成的危害,从而寄希望于新技术的发明;而另一些学者则完全相反,认为人类必须放弃技术乐观主

义的幻想,因为从伦理角度来讲,科学是中性的,既能用来行善,也能用来作恶,所以“科学所造成的各种恶

果,不能用科学本身来根治” 。于是相应地,实践中形

成了两种途径:一是致力于开发新科技;另一则是着眼于发掘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但归根结底,这种两相分离、甚至于对立的状况仍是西方“二元论”一贯思维方式的反映。

一、西方生态思想概述

追根溯源,人类尤其是西方社会道德伦理和物质

2000年3月M ar.2000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 RN A L OF T IA N JIN U N IV ER SIT Y (SO CIA L SCI ENCES)第2卷第1期V o l.2 N o.1 

作者简介:苏 怡(1975—),女,天津大学工学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1999-12-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778005].

追求的矛盾,来源于长久以来西方世界观中人与自然对立的传统。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一著名论调无疑是人类随意支配自然的坚强后盾。此后诞生的犹太教、基督教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其教义中用世界缔造者——上帝的口吻指示人类:“你们要生养众多,遍布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种行动的活物” 。这种宗教世界观“使人类在上帝的特别关照下成为了地球的主人”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当人类可以将科学技术更加系统和大规模地用于征服自然的时候,内心潜在的优越感得到了最充分的显示:人们完全无视自然利益,肆意侵占与掠夺自然资源,将人类利益抬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尽一切可能的手段来满足自己无限膨胀的占有欲……直到今天,“在所谓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中,贪欲是作为美德受到赞美的” 。

然而近年来,随着生态形势日益严峻,不同程度的生态灾难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生。“人类中心论”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不得不有所缓和,对他们的理论加以修正,形成了“现代人类中心论”,但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仍是强调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正如前东德哲学家霍尔茨所说:“是否需要维持合理的生态平衡,对自然界来说确实是无所谓的,环境保护与自然无关,而只是涉及人类自身的利益,环境保护实际上是人类保护。……它主张以对人有利的形式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客观上人类虽然对生态和环境保护作出了一些努力,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1991~1992年日本制定《绿色行星计划》和《新地球21计划》;德国每年在全球生态环境研究方面投入经费2.3亿马克 ;德、法、荷兰、瑞士及卢森堡共同投资2000万美元用于治理流经境内的莱茵河水…… 但由于主观上“现代人类中心论”和“自我中心论”的错误导向,破坏自然的行为并没有停止,只是局部减弱或者被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后者是更恶劣的行径)。爆发性的全球生态灾难虽然因此有可能被延迟,但“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在每一个现代人的头顶,形势不容乐观。因此不言而喻,单一依靠科技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生态问题逐渐暴露,人类对生态环境前所未有地关注起来。生态学、生态美学、景观建筑学、花园城市以及山水城市等学科理论先后产生,其中心议题都是试图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其中生态哲学家们更是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以往的生态价值观和伦理观,对世界、尤其是西方生态保护具有重大指导意义。1933年,[美]莱奥波尔德发表了著名的《大地伦理学》,意图在有机自然群落的基础上建立维护自然整体性和完美的秩序;1949年,美国学者W?福格特的《生存之路》强调人类要维护和恢复生态平衡;1962年女作家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则用人情味十足的口吻,唤起了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关于《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发表,真正敲响了人类全球生态危机的警钟……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把人类活动看作既对全球环境变化有影响而又受其影响……(认识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所进行的研究,需要社会科学——在学科内及跨学科和通过产生新兴领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以下就是较有代表性的理论: 现代生态伦理学奠基人莱奥波尔德在其《大地伦理学》中指出:地球是有机的整体,人类是生物联合体中的平等成员;反对局限于人类自身的利益来利用自然,但也承认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享用生物资源和其他非生物资源的正当权利;强调人类应承担保护自然的道德责任,必须将道德概念从人类伦理学中扩展到自然的一切实体和过程中去。人类在自然中的作用不在于征服和统治,而在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去促进人和自然的和睦相处,共同进化。

创建于1968年的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报告中提出:人类从属于自然,其生存发展依赖于人类诞生之前自然创造的各种条件;自然界存在着多重极限,遏制使用高压手段不断剥削地球的人类。技术尽管可以延长人口和工业增长的时间,却没有排除增长的最终极限。人类同自然和解与协调以及人的开发,是现代绝对必要的事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重建人类文化上的平衡,根据“新的生命伦理”制定长期保存自然财富的政策,指导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生物圈是目前人类和所有生物唯一的栖身之地,也是我们所能预见的唯一的栖身之地” ;人类是大地母亲的孩子之一,与其他物种一样必须服从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但人类同时生活在生物圈和精神世界里,仅依靠技术无法消除物质追求和精神完善之间的矛盾。他提倡以崇高的精神力量来驾驭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东方宗教来医治西方贪欲,把人类的爱扩展到生物圈中的所有成员,以此获得拯救大地母亲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

奥地利物理学家卡普拉在学术研究中发现:现代物理学特别是在量子理论体系的建立及深入理解过程

?

2

?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

中,都曾深受东方神秘主义的启迪,从而引发了他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研究兴趣,并在其影响下建立了普遍联系的生态世界观。他主张把人类经济活动重新置入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中,创建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社会组织形式,在精神深处培育深层的生态学智慧。

综观上述西方现代生态哲学思想,它们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可以说,这种思维方式在当今西方社会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历经人类物质追求和科学技术暴风骤雨式的发展后,自然资源渐近极限,仅仅依靠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科技力量确实回天乏术,的确应当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非物质因素,尤其是人的道德伦理素质上来。而这些西方生态哲学家们之所以能提出这样有见地的观点,相当程度上是受了东方特别是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影响。例如:罗马俱乐部创建者佩切伊博士曾经在中国长驻8年,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汤因比认为东方宗教尤其是大乘佛教,在存在的最深处提供了正确对待欲望的态度;佩切伊和汤因比还分别与[日]池田大作合著了《二十一世纪的警钟》和《展望二十一世纪》;而卡普拉更是认为东方的文化传统中,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等宗教哲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智慧 ,其中“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是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以及两者潜在的基本一致” 。

二、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与西方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生态观念渊远流长,深入人心。尽管其思想体系内部各流派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然而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却具有明显区别于西方文化体系的整体特点,无论儒家、道家乃至后来的释家都是如此。这一点早已被中西方学者所认可,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就曾经总结说:

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此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对中国人来说,自然界并不是某种应该永远被意志和暴力所征服的具有敌意和邪恶的东西,而更像是一切生命体中最伟大的物体,应该了解它的统治原理,从而使生物能与它和谐相处。如果你愿意的话,可把它称为有机的自然主义。不论人们如何描述它,这是很长时期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人是主要的,但他并不是为之创造的宇宙的

中心。不过他在宇宙中有一定的作用,有一项任务要去完成,即协助大自然,与自然界自发的和相关的过程协同地而不是无视于它地起作用。 用一句古语概括这种传统生态观念,就是“参天地,赞化育”。

“参天地,赞化育”始见于《国语?越语》:“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 。《中庸》进一步阐释说“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它一方面强调人必须尊重最高本体的运行规律,做到天人相谐;另一方面又主张可以通过人对天地运行的积极参与,促进天地大系统的正常运转,将人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加以特别地强调。这种富有远见的生态智慧是人们在农业社会背景下,长时期的生产实践中自觉总结出来的,进而演化成为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主张和核心精神。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由于自然地理条件而走上了农业文明的道路。在早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人们不可能完全认识和驾驭自然,因而在原始的劳作过程中自发地产生了对天地乃至整个自然的依赖、敬畏和崇拜。“至载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对天地的热情歌颂说明先民们已经意识到自然环境是农业的基础,也就是人类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础,必须加以悉心的照料。人们把天当作具有生命力的神灵加以顶礼膜拜,祈求上天的保佑和恩赐,从而导致了原始的自然崇拜,也产生了巫祝这种与天对话的特殊中介神职人员;其中又进一步分化产生了“原始儒”,他们的特殊身份和职能使其逐渐“明于天人之分”,认识到天地运行的规律才是最高本体。因此,尽管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流派众多,但正如在政治以及其他精神生活领域一样,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了绝对的代表地位。其根植于农业社会基础的自然观,一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另一方面则成为生态美学的雏形。

早在公元前600年左右,鲁太史里革提出“人助宣气”之说,引出了中国生态伦理的话题;其生态伦理观在先秦就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左传?昭公十六年》载郑国大旱,子产因屠击等人斩桑山之木而夺其官邑,原因就是他认为“有事於山,艺山林也;而斩其木,其罪大矣” 。又《国语?楚语》王孙圉对赵简子谈“国之宝”有六,其中“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 。可见在中国人心目中早已清楚地知道森林足以防旱,应加以悉心养护令其繁殖,而斩伐林木、破坏生态,必然带来国家的灾难。因此和谐、良好的生态被视作国家的

?

3

?

第2卷第1期苏 怡等:裁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 

珍宝而备受重视。

在孔子那里,整体意义上的生态观念更加突出,以至于儒家的许多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源头。如《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在《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中,孔子又亲口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说明他的生态保护意识不仅上升到了伦理道德的高度,并且已经落实到了行动。同时孔子儒学还进一步将这种生态伦理扩展到自然生态以外的社会生态环境,提倡“泛爱众而亲仁” 。他指出:“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身” 。孔子提出爱人、保身、安土、乐天、成身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人生修养和发展轨迹,其中蕴含着对天地万物的善意关怀与观照。他认为“天”是一切现象和自然变化过程之根源,是宇宙的最高本体,人以及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活动不能违反自然生态的运行规律。美国著名景观建筑师西蒙德(J.O.Sim onds)在其所著《景园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 e)中,早已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深远意义:

在所有中国的诗、艺术与宗教中都宣示中国民族对自然的特殊态度,并表现在他们伟大圣哲

的思想中,他们的哲学均以天人并行不悖的思想

作主宰。此思想透过孔子的伦理哲学而大放异

彩,在孔子的伦理哲学里,维持人与人间和谐关

系的法则,被视作获致人与宇宙间更深的和谐关

系的规范。

继孔子之后,与其一脉相承的孟子提出以“善”为基础的“亲亲、仁民、爱物”的伦理观念:“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在这里以“爱物”为“仁”的最后一个层次和环节是有深意的。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对“爱物”的解释为:对于禽兽草木,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物”固然包括禽兽草木,更包括所有非人格的、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在人们视野之中的所有存在物:高山大川、风雨霜雪、日月星辰等等一切自然的景观、过程、环境;人们创造、生产的一切以及人的活动本身。而这种“爱”既指爱惜,也指保护、不干涉、促使其发展,更指欣赏、审美和移情!从而涵盖了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全部内容。在孔子生态观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儒家的生态观: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

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

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

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

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儒家主张“不违农时”、“养生”等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是实行“王道”的基础。包括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的荀子也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强调国家的统治者要制定保护自然资源的制度。汉武帝时提出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治国的董仲舒也指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 这种将生态观念和圣王之制联系起来的思想,由先秦而起,经由世代儒家总结、发扬,已经成为两千年来中国帝王施政和评价的重要标准。深受儒家传统影响的清帝乾隆就曾说:“天地之间,万事万物莫不有理。理者,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是故日月星辰之朔望躔度,阴阳寒暑四时之推迁往来,皆天地之气也,而有乾健于穆不已之理主宰乎其中。山川河岳,百谷草木之丽乎地以生者,亦莫不赖坤元载厚之理以为之根柢。人性之仁义礼智,赋乎天之正理也……故圣人之教人讲学,亦曰明理而已矣。……道之大,原出于天,其用在天下,其传在圣贤,而赖学者讲习讨论之功以明之” 。

总而言之,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类社会的运行是与自然相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使人们认识到只有保持自然生态的平衡、协调,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有意无意地贯彻着“参天地、赞化育”的精神境界。如果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当代西方生态思想作一比较,毋庸置疑,其共通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大地伦理学”倡导人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去促进人和自然的和睦相处,共同进化,事实上就是“参天地、赞化育”;“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也就是承认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享用生物资源;罗马俱乐部主张制定长期保存自然财富的政策,又与荀子的“圣王之制”何其相似!

三、传统生态智慧的现实意义

时至今日,“参天地,赞化育”的现实意义首先体现在:它承认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并立的同时,高扬人之主体地位。从《尚书?泰誓》中的“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论语?述而》的“天生德于予”,《易传》

?

4

?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

的“天地之大德曰生”,《易?彖传》的“其见天地之心乎”,《礼记?礼运》的“人者,天地之心也”,到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的“天地之心”、“惟人参之”,再到张载

的“为天地立心”等等都在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这种万物皆一的认识普遍存在于先秦诸子的论述之中,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由此推而广之,就是一种仁爱之心,赤子之心,以宽容和善意的态度,关注天地万物之间无所不在的生命精神。“参天地、赞化育”的另一积极意义更体现在强化主体的能动作用,为人类积极参与、辅助自然的运行提供了理论指导。《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在强调人与天地自然相统一中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这里所反复强调的主体意识与西方思想体系的“人类中心论”和“自我中心论”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也就是说在尊重自然的同时,也鼓励发展技术协助自然运行,提倡科学技术和道德伦理的有机结合。这才是“参天地、赞化育”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精髓所在,例如:明嘉靖年间马一龙所写的《农说》指出明代农业科技成功的秘诀是“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功倍矣。……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

。说明自古以来,在可耕面积不多、拥有大量人口的中国,使人民得以生聚,就是靠着传统生态智慧引导下精耕细作的农业和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此外明代杰出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仅从字面上理解的含义就是“从?天然界中借人?工技巧?开发?物产”

……都可作为

以上观点的佐证。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渊远流长,影响遍及中国人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帝王的大规模城市园林建设,到士人私园的营造,甚至于普通百姓的四合庭院,处处都洋溢着“大化生机”。北京城的绿化曾经让马可?波罗以及近代西洋传教士惊叹不已,就是极好的例证

。但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洋务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西学东渐”带给我们先进科技以抵御外侮的同时,也淡化了这种古已有之的跨越时空的生态智慧。注重分析的理性思维使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更加具体和全面的同时,却不知不觉失落了“参天地、赞化育”的淳朴生态情感。人们在物质利益的追求中逐渐迷失了自我,而十年浩劫造成的蒙昧更使我们的环境问题在远不如今天严重的时候丧失了治理的良机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证实,在其全球环境监测网覆盖的54个国家的272个城市中,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依次为太原、米兰、北京、乌鲁木齐、墨西哥城、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和德黑兰,我国城市竟占7个之多;而且我国还是继欧洲和

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个酸雨区。“中国的环境问题既多

又复杂,世界上有的污染,中国几乎全有”

。仅1995

年我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875亿元,占当年GDP (国民生产总值)的3.27%,而每年对环保工作投入的资金却仅占GDP 的1%(当然,在当前综合国力状况下,这个比例已达到发达国家环保投资平均水平,实属难能可贵)。然而,在积极保护和治理的同时,破坏却仍在持续。1998年全国完成造林481万公顷,比1997年增长10.5%;但同年仅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就查处滥伐案件21005起,比上年增长11%;1994~1998年全国共发生毁林开垦案件98万多起,面积

达124万公顷,乱占林地17.3万公顷

。这些数字可谓

触目惊心。所以,面临当前环境治理中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种种不利的因素,更多需要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制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化和严重化。这首先依赖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自觉维护,并努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伦理与行为的恰当结合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以其民族性和地方性能够引起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鸣,它在唤醒人们良知、激发情感以及指导行动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使优秀的生态保护传统得以继续发扬下去。做到立足今日,着眼未来。注 释:

 吴良镛执笔:“国际建协‘北京宪章’(草案)”,《建筑学报》1999

年第6期,第4页。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第66页。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

版公司1985年版,第37页。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三

联书店1957年版,第133页,转引自佘正荣《生态智慧论》,第226页。

 《旧约?创世纪》,转引自佘正荣《生态智慧论》,第226页。 M ?兰德曼:《哲学人类学》,彭富春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第101页:转引自佘正荣《生态智慧论》,第227页。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第55页。

 H ?霍尔茨:“自然、技术、生态学”,柴方国译,《国外社会科学》

1989年第8期;转引自佘正荣《生态智慧论》,第228页。 丁树荣主编:《绿色技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

11页。

 龙应台:“大山、大河、大海”,《青年文摘》1999年第11期,第47

页。

 M ?F ?Pr ice:“全球环境变化的演变?问题和研究计划”,《科

学对社会的影响》,1993年第2期;转引自佘正荣《生态智慧论》,第41页。

 A ?Toynbee ,M an kind and M other Earth ,Oxford Univ ,Press ,Lond on 1976,P.5;转引自佘正荣《生态智慧论》,第64页。

 卡普拉和大多数西方人一样,在这里产生了误会,正如冯友兰先?

5?第2卷第1期苏 怡等:裁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 

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说:“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象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F?Capra,U ncommon W isdon.C on versations w ith Remarkable People,Sim on and S chus ter,1989,36.转引自佘正荣《生态智慧论》,第12页。

 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李约瑟博士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论文和演讲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88页。

 《国语?越语》,引自《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50页。

 《周易?彖传》,大意为“万物依赖大地获得生命的基础,它顺承着天道的变化。大地厚实,承载万物,它的美德广大无边。它蕴藏深厚,地面辽阔,各种物类皆得其所。”转引自佘正荣《生态智慧论》,第3页。

 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82页。

 《国语?楚语》,引自《国语》,第581页。

 孙钦善译注:《论语注释》,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116页,第21页。纲:大绳,此处指用大绳横遮流水,绳上再用生丝罗列

系钩以取鱼的方法。

 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5页,第15页。

 J?O.西蒙德:《景园建筑学》,王济昌译。台湾台隆书店,1982年版,第9页。

 《孟子?尽心上》。

 《孟子?梁惠王上》,刘聿鑫,刘晓东译注:《孟子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6页。

 其实荀子的本意也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是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但遗憾的是多年以来这种观点被我们断章取义地曲解了。

 《荀子?王制》,转引自佘正荣《生态智慧论》,第6页。

 《春秋繁露?仁义法》,转引自佘正荣《生态智慧论》,第7页。

 “读书以明理为先论”,《乐善堂集》卷一,转引自唐文基,罗庆泗:《乾隆传》,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4页。 潘吉星:《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4页,第73页。

 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描述北京北海时写道:“trees and rocks alik e……as gr een as g reen can be……no other color to be s een”,Th e Oxfor d Comp anion to Garden s,Oxfor d U niv.Pres s, P.44.

 1972年在瑞士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United Nations C on feren ce on th e Hum an En vironmen t),由于周恩来总理的高瞻远瞩,我国也组成了代表团参加。“但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我们参会的目的只能是阶级斗争”(全国人大常委会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在为“绿色经典文库”丛书《只有一个地球》作序时如是说),引自[美]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于 滨,刘 蓓.“为了‘再造山川秀美’——访全国人大常委会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望》1999年第43期,第22页。 庄会宁:“森林法执法还需重锤”,同 ,第24页。

参考文献:

[1]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2.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 潘吉星.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89.

[5]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 孙钦善译注.论语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1990.

[7] 唐文基,罗庆泗.乾隆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 刘聿鑫,刘晓东译注.孟子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0.

[9]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

版公司,1985.

[10] 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1] T he Ox ford C om panion to Gardens[M].London,Oxford

U niv,Pres s.

[12] [美]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M].长

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3] 吴良镛执笔,国际建协“北京宪章”(草案)[J].建筑学报,

1999,(6):4.

?

6

?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第十章单元测试(2016春).doc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第十章测试(2016春) 1 【单选题】(1分) 能概括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地位的观点是(B ) A. “国亡史存” B. “六经皆史” C. “在史言史” 2 【单选题】(1分) “二十四史”采用史学编撰体例是(A) A. 纪传体 B. 编年体 C. 国别体 D. 典志体 3 【单选题】(1分) 以下史学著作属于通史体例的是B A. 《三国志》 B. 《资治通鉴》

C. 《宋元学案》 D. 《元和郡县图志》 4 【单选题】(1分) 乾隆帝在“国史”修撰中创设“贰臣传”体现出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是(D) A. 秉笔直书的精神 B. 官修史书的传统 C. 史官崇高的地位 D. 强烈的道德教化意识 5 【单选题】(1分) 制度完备的“史馆”出现在哪个朝代(D) A. 北魏 B. 隋 C. 汉 D. 唐 6 【单选题】(1分)

刘知几将史家素养概括为“史家三长”,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A A. 史德 B. 史学 C. 史才 D. 史识 7 【单选题】(1分) 朱彝尊提出:“国史,天下之至公,不得以一毫私意梗避其间者也。”表达了中国传统史学所蕴含的理念是(B ) A. 道德教化 B. 秉笔直书 C. 通古今之变 D. 殷鉴不远 8 【单选题】(1分)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被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与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具有( D )的意识。 A. “以任故国之史报故国” B. “在史言史,不识忌讳” C. “史官所任者,万世之事”

D.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9 【单选题】(1分) 万斯同“布衣修史”反映出中国传统史学的文化理念是(A ) A. “国亡史存” B. “誓不食周粟” C. “通古今之变” D. “借史言事”

道家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道家思想之精髓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班级:11中药国交班姓名:李龙辉学号:201101008020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流传于世几千年,生生不息延绵不绝,它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明确地表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享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地、法天、法自然,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之理。“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而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

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三.“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臵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名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对于人的问题,《道德经》除了讲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还讨论了人自身的和谐问题,即人自身的内在和谐。他首先阐释了生态人的内涵。人之生态首先是:“无乐”、“至乐无乐”。“无乐”即是不为身外的利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的一种平常心,是一种放弃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情乃人之常情,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安适、恬静、自然,“无乐”才是人的自然常态。人应恬然淡泊、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诗意般生活在世上。提倡“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的节俭生活方式,“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9-14 08:07:00 ] 作者:程嘉宏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 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特征? A.传统是延续性的 B.传统是指向未来的 C.传统是历史的 D.传统是革新的 答案: 传统是革新的 2、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辅以道家和佛家。 答案: 对 3、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答案: 错 4、《易经》是由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A.马可波罗 B.郑和 C.利玛窦 D.魏源 答案:利玛窦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

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林则徐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司马迁 答案:梁启超 第二章 1、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协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 )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A.母系氏族 B.分封制 C.父系氏族 D.家国一体 答案: 家国一体 2、近代中国人则通过对比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从这两种文化生态的差异中,对自己文化的特质重新加以认识。 答案: 对 3、孔子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学”传统,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地区,对各类学生都采取( )的态度。 A.因材施教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D.不耻下问 答案:因材施教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答案: 对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答案: 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 )。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答案:司马相如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 )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领导智慧

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代表,它地很多内容对当代领导智慧和领导方法是有所启示地.在我国古代经典中最出名地有两部书,一部是《易经》,一部是《论语》.《论语》这部书主要是讲怎么做人,《易经》这部书主要是讲怎么做事. 领导者地素质 我们知道,素质其实就是个修养问题.自古以来,很多圣人、哲人、良相、良将都有很好地领导者素质.那么领导者地素质应该是什么样地呢?我用《易经》地一句话概括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很著名地一句话,《易经》把它放在乾卦上,为什么呢?就是说当领导地人,必须要具备有自强不息地精神.自强包括自立,也包括自省.君子以厚德载物,对自己要求自强自立,对他人要宽容厚道,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就可以做完美地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要当好一个领导,必须要有三个力:魄力、魅力、凝聚力. 首先,领导要有魄力.有魄力就是必须要有王者风范、大将风范,必须是一个站得高、看得远地人.要成为一个真正好地领导人,一定要有大志.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有魄力需要有大智,并且要能够吃大苦.领导在顺境时,要能够创新、开拓;在逆境时,要能够力挽狂澜,带领大家走出低谷,在任何灾难面前,都要能够经受住考验.这次汶川大地震,很多基层、中层、高层地干部都是走在最前边,这样才不愧是领导者,这也就是我们所说地有魄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那么领导地魄力从何而来呢?这就既要提高智商又要历练情商.并不是说长得人高马大、体格魁梧,说话声音洪亮就是有魄力,这只是外表,魄力是内在地一种不可攻破地力量.有魄力地人,必须要锻炼自己地决策能力.因为很多情况下,领导是要拍板决定路线方针地,因此必须要有决策力,要有决策力就必须要有洞察力、判断力,还要有胆识、要果敢,敢为天下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其次,领导要有魅力.魅力就是必须要有一种高超地能力,让别人崇拜你、佩服你.所以必须要有处事地能力、应变地能力、科技地能力.当领导虽然任务很重,我还是建议领导们刻苦研究一些专业方面地知识,否则到时候就会对下级地汇报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发现不了错误,拿不出决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第三,领导要有凝聚力.凝聚力就是要有亲和力,不要让大家看到你就想逃跑.那怎么样才能有凝聚力呢?一要正派或正直,其实要做到正派正直是很难地,要会拒绝那些阿谀奉承.二要谦虚谨慎,就是说别人给你提地意见,你要能够容纳,当领导地就要有大海般地胸怀,能够容纳百川.三要讲诚信,当领导地人,不能随便说话,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四要有开拓精神,要能创新.领导要有敏锐地目光,能够发现新事物.《易经》里说,日新,也就是每天地太阳都是新地.《论语》里也有一句很有意义地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也有一句话很出名,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如果我们有了这样地观点,那么我们就会创新,就会有成果.这就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地素质.用《易经》乾卦地话来说就是:元亨利贞,要做到这四个字才算是一个很好地领导.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领导者地智慧 什么叫智慧呢?智慧就是认识、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地能力.知识就是力量,领导一定要多学习.学习掌握了知识,才可能有创新、开拓能力,知识是所有能力地物质基础,有了知识以后,才能激活、调动人地潜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怎么样才能有超出常人地智慧呢? 首先,要学点哲学.《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地结晶,谈到《易经》,大家就想到算命,其实它是我国古代最有哲理性地一部书,其次才是《老子》.《易经》是强调唯物主义地辩证法,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章节满分答案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章节满分答案 案场各岗位服务流程 销售大厅服务岗: 1、销售大厅服务岗岗位职责: 1)为来访客户提供全程的休息区域及饮品; 2)保持销售区域台面整洁; 3)及时补足销售大厅物资,如糖果或杂志等; 4)收集客户意见、建议及现场问题点; 2、销售大厅服务岗工作及服务流程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前阶段1)自检仪容仪表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进入工作区域 2)检查使用工具及销售大厅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登记并报告上级。 班中工作程序服务 流程 行为 规范 迎接 指引 递阅 资料 上饮品 (糕点) 添加茶水 工作 要求 1)眼神关注客人,当客人距3米距离 时,应主动跨出自己的位置迎宾,然后 侯客迎询问客户送客户

注意事项 15度鞠躬微笑问候:“您好!欢迎光临!”2)在客人前方1-2米距离领位,指引请客人向休息区,在客人入座后问客人对座位是否满意:“您好!请问坐这儿可以吗?”得到同意后为客人拉椅入座“好的,请入座!” 3)若客人无置业顾问陪同,可询问:请问您有专属的置业顾问吗?,为客人取阅项目资料,并礼貌的告知请客人稍等,置业顾问会很快过来介绍,同时请置业顾问关注该客人; 4)问候的起始语应为“先生-小姐-女士早上好,这里是XX销售中心,这边请”5)问候时间段为8:30-11:30 早上好11:30-14:30 中午好 14:30-18:00下午好 6)关注客人物品,如物品较多,则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如拾到物品须两名人员在场方能打开,提示客人注意贵重物品); 7)在满座位的情况下,须先向客人致歉,在请其到沙盘区进行观摩稍作等

待;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中工作程序工作 要求 注意 事项 饮料(糕点服务) 1)在所有饮料(糕点)服务中必须使用 托盘; 2)所有饮料服务均已“对不起,打扰一 下,请问您需要什么饮品”为起始; 3)服务方向:从客人的右面服务; 4)当客人的饮料杯中只剩三分之一时, 必须询问客人是否需要再添一杯,在二 次服务中特别注意瓶口绝对不可以与 客人使用的杯子接触; 5)在客人再次需要饮料时必须更换杯 子; 下班程 序1)检查使用的工具及销售案场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上级领导; 2)填写物资领用申请表并整理客户意见;3)参加班后总结会; 4)积极配合销售人员的接待工作,如果下班时间已经到,必须待客人离开后下班;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的幸福和人生成就与自身的品德以及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家哲学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的著作,给出了人类品德提升的方法和价值观。分享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下面举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第一:虚荣心带来的痛苦 如果以品牌,炒作,证书来证明一个人或某件物的价值。人们往往会被蒙骗。人们应该去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真正价值所在。因为虚荣心的关系,人们往往会花大价钱买性价比超低的东西。好比一个人买了一件名牌花了两千,而他去在别人面前炫耀时,别人却会认为这件衣服值两佰元。这是因为别人是以这个人的水准来横量这件衣服的。这样花大价钱不仅没得到快乐反而得到痛苦。有的人去有名的大

学校花几万学知识,只是为了证书。而在名气小的学习班可能只要几千就能够学到同样多的知识。往往学习班的老师在教授时会更用心。等毕业大学校当然有证书,可是应聘去,老板要的却是实力,那个证书就没有用了。而且如果以证书来评价一个人的水平时,往往会有一些人花钱买来假证书,滥竽充数。使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不能去发挥自己的价值。只有去掉虚荣心才能远离这些痛苦。 第二:无私的人才能成就自己 老子用天地做比喻,天地因为无私所以才长久。这个道理其实以经证实了,很多伟人就是以群众的利义为第一,所以他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而且会名垂千史。就算老百姓,一个尊重别人,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的人,人际关系就不会变坏。一个喜欢帮助人的人,自然也是受人喜爱的。 第三:去掉对物质过份追求,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的成就和人生观,如果建立在以金钱数量衡量和物质享受上。就不容易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很容易变成那种如同无头苍蝇一

道德修养与领导智慧

道德修养与领导智慧 何良安(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 湖湘论坛 关于道德,人们往往是这样理解的:对社会来说,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强制的特殊规范体系;对个人来说,它是对人的种种规范要求和做人的品质,很少有人把道德修养和生活智慧联系在一起。其实,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道德既是人生的智慧,也是“领导”的智慧。 一、道德修养是一种人生智慧 首先,道德修养是个体确证自我的方式。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考证,“道德”(ethos)一词的原始含义是“居留地”、“空间”,意思是道德为人类开启了社会生活的空间。人类生活既需要自然空间,更需要“精神空间”,没有道德提供的“精神空间”,社会如一盘散沙,个人则被社会排斥,正是道德把分散的个体联结起来,否则人类世界将与动物世界一样处于“自然状态”之中。所以,孟子说:“夫仁,天下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孟子·告子下》)如果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野兽),即人性是自然性和超自然性(社会性)的统一的话,那么人只有以道德的方式生活才能从自然性迈向超自然性,即人只有以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人。当人们平常说一个人不是“人”的时候,就是指这个人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 其次,道德修养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人都是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在孤立的状态下追求自身的价值和幸福,因此,能不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赞许与合作,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利害攸关的,道德修养于是就成为个人在社会或他人面前的通行证。中国传统伦理中“德”“得”相通的原理,就直接揭示了道德修养之于自我实现的价值。中国文化对德的经典定义是:“德者,得也”,这意味着在纯粹的道德领域中,它是相对于“道”而言的,个体分享、获得了作为普遍原则的“道”,便凝结为自己的德性,故“德”便具有“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之意;而在社会生活中是指“得于人”之意,其意思是说,“德”是“得于人”的原因和条件。“德”“得”相通的原理可展开为多样性的结构内涵:第一,“得”必须“德”;第二,“德”为了“得”;第三,“德”必然“得”这是中国特有的道德信念;第四,“得”应当“德”;第五,“德”就是“得”; 第六,“得”就是“德”,六个方面的结合,形成中国复杂的道德智慧,渗透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原理,是一种无功利的功利性,超功利的功利性。如果说经济生活追求的是获得的话,伦理生活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获得。“德”“得”相通的道德智慧,可以成为经济与道德的整合点;对个体来说,它要求人们树立有“德”才能“得”,以“德”获“得”的理念,正如孔子说的:“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慎德》)一个人即使非常有才能,但是为人处事中没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就无从实现自我的价值,或者守着财富与权势却可能众叛亲离。所以,“德,智也”,“大德者,大智也”。 第三,道德修养是个人幸福生活的保障。人的富贵名誉需要靠道德的涵养,不能靠权势或其他外在条件来获得和长久保持,正如《菜根谭》里所讲:“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7公管1班崔惜舜 20173216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于《老子》,应在中国或是华夏子孙,炎黄后代口口中流传。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常说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更有人以为:中国根蒂全在道教。 在诸多影视作品、志怪小说、远古传奇中都有着关于道家的各种描述,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封神榜》、黄巾军张角的传于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道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蓬勃发展,潜移默化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要说道,又不得不说老庄。老子被誉为道家祖师,写出《道德经》的皇皇巨著,其思想主要存于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叫道生万物。这个思想,是为我们中国人,当然也是为世界人,提供了一个解释宇宙的框架。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顺服自然。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治理国家,各个方面提供了一个根本的准则,根本的原则。第三,就是相反相成。我们也用四个字来总结,相反相成。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的基本法则。第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持盈,盈是盈满,把这杯慢慢的水端在手上这

个叫持盈,持就是把持,持盈守缺以柔克刚。第四个方面可以用这八个字来总结,后面四个字也行,就是以柔克刚。而庄子则是继老子后道家中集大成者“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的一个人。”《庄子》其书,以落天外的构思,意深旨远的寓言,曼妙朦胧的情致,与天地万物共舞的神采,渊深海涵的襟抱,使其受到了后世文人毫不吝啬的称誉:“其言汪洋自恣”,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在我的体会中他的文章主要体现了他的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对于我而言,听了关于于丹对庄子的解读,了解了庄子的世界观和生死观,发现他的思想,是我们这些羡慕田园生活、渴望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无比向往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他对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可火炬没有熄灭,对于光亮而言,不是太难堪了吗?应时的雨已经降临,可浇灌还在进行,对于润泽而言,浇水不是多余的吗?如果立先生为天下之主,那么天下定然太平;而今我还身居其位,这不是多余的吗?请让我将天下交给你。”肯将天子之位出让,尧乃是一片公心;也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日月可鉴。但许由不这么认为,他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了,还要叫我来接替你,难道我是为了虚名吗?回去吧,君王,天下对我来说没有好处。”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人文系10级政教班韩东生10010106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德治国" 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二、“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要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

“领导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领导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王艳执笔人:张立新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领导科学 课程编号:203021 英文名称:Leadership Science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54 实验学时: 0 学分:3 开设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先修课程:管理学(管理类)(202021)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领导科学》是管理学领域一门新兴的重要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对领导的基本规律、领导环境、领导力、领导决策、领导艺术、领导体制和领导文化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决策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领导素质教育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 获得必要的领导学基本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掌握探索领导学基本规律的一般方法; 2. 懂得领导科学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领导科学基本素养 3.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自己将来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 了解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兴起;

2. 掌握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 3. 了解领导科学的研究范围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 掌握领导科学的特点; 5. 掌握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和方法。 本章重点: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难点:领导科学的研究范围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领导的本质及其基本要素 1. 了解领导的含义; 2. 理解领导与管理的关系,理解领导环境对领导的影响; 3. 掌握领导的本质; 4. 了解领导者的含义、特征,领导者权力与职责,了解追随者的含义、特征及其对抗权的来源,了解领导环境的含义、特征与构成; 5.掌握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领导环境的类型。 本章重点:领导的本质; 本章难点:领导与管理的关系,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领导环境与领导的关系。 第三章领导智慧与领导理论 1. 了解:中国传统领导智慧产生的时代背景; 2. 理解: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的基本内容; 3. 掌握: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的基本特征。 4. 了解:西方领导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5. 理解:西方领导理论学派的各种基本观点; 6. 掌握:西方领导理论的新发展。 本章重点:领导行为理论与领导权变理论; 本章难点: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的特征,西方领导理论的最新进展。 第四章领导体制 1. 了解理解领导体制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2. 理解领导体制演变和变革的根源及趋势;了 3. 了解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 4. 掌握领导体制的结构和类型; 5. 理解我国领导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领导体制的类型;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教育史》结课论文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但以往人们较侧重对儒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却未予以应有的重视,甚至还有人误认为道家没有教育思想。实际上,道家思想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道家以其深邃的大智慧,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实施着其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道家思想亦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关键词:因材施教创新启发 一、自然无为,顺应时势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和核心,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本规律,它内在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万物,自然无为是“道”的基本特性,人类必须遵循这一特性,以之作为基本的行为原则:“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以下凡引此书,省略书名)在这里,“不敢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顺应时势,而不主观妄为,才能获得成功,这就是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对此,秦汉时期新道家的作品《淮南子》、《吕氏春秋》作出了更为明确的阐释。《淮南子》说,无为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告诫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这就告诉我们,只有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务实中求应变,在应变中求进取,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功立业,不断走向成功。 这些主张对于我们自觉地转变教育思想是富有启发意义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不能只是进行纯学术研究的“象牙之塔”,而要更加贴近社会现实需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承担责任,为解决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而出谋划策。又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文化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必须打破大学以培养少数“精英”为己任的传统目标,与社会生产和经济过程相结合,培养出能适合社会需要的多种多样的人才。这就要求有关领导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革。但迄今为止,传统教育还以其强大的惯性在教育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步伐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故重温道家所提出的顺应规律、顺应时势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从思想上更自觉地顺应时势,认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而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改变传

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必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冲击,科学进步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面对我们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和泱泱古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感受着现当代社会文化融合带给我们的芬芳。源远的儒家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使我们树立远大理想,激扬爱国之志,陶冶精神情操。从先秦诸子的天人之辩,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而为一”命题的提出,再到宋明理学家“万物一体”论的形成,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这种主流观念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百花齐放的今天,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剔除其封建宗法和唯心主义,弘扬其整体、和谐、统一的合理内容,树立严谨的人文科学态度,进而使先进的文化传统得到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束缚 纵观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发展,特别是在长期的君主专制社会中,无论是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学术、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物宝藏,一直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等,都可以说与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息息相关,在儒家思想传承的过程中,精华与糟粕杂陈。到当代社会仍然有许多不好的或糟粕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发展。我认为这种负面上的影响主要有二个大的方面。 1、君主专制制度和专制主义思想的惯性,对当代社会影响深远。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最为活跃。诸侯国日益强大,逐鹿中原,争霸称雄,征战不已。知识分子受到很大重视,“重士”、“征士”、“养士”成为一种风气,思想相当活跃。他们对社会的各种问题以及自然界进行了新的观察探讨,出现“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盛况,形成儒、墨、道、法、阴阳、名辩、纵横、兵、农、杂家及史家等各种学派,互相争论诘难,又互相吸收补充,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思想如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或实学等,对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哲学宗教、学术理论等都有所发挥或发展。但是,这种发展越到后来也越为缓慢,乃至成为八股教条而僵化,科举考试只能在经书中寻章摘句作文章,特别是尊卑贵贱,君道臣节,专制主义尤为严重,这也是影响当代社会人文思想的根源所在。 中国君上专制的历史很长,从商代开始,君主就自称“余一人”,以示其独尊无二。周代君主称为“天子”,开始“奉天承运”,管治兆民。春秋战国时,法家主张君主专制独裁和中央集权。在传统的治国之道中,儒家主张仁政德治礼教,被称为“王道”。法家强调“不贵义而贵法”,“以法为本”“以法为教”被称为“霸道”。其实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相通互补的。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当然是肯定德政礼制,否定政刑。但是,他又称赞法家的代表人物郑国大臣子产的“宽猛相济”。孔子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

道家平等思想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摘要:道家思想主要讲究无为而治,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包含了平等的思想。平等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另一个则是讲究天与人之间的平等。本文主要分析道家平等思想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家平等思想;内涵;现实意义 老子和庄子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问题。又在肯定人的力量的同时反对人定胜天的想法,讲求天人关系的平等。虽然道家思想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它也同时弥补了儒家思想的缺漏。不可否认,道家思想也深刻长久地影响了我们。 一、人人平等的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 道家讲述了平等思想,内容和含义都十分丰富,总而言之,能够概括成以下两点:第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第二是指人和天之间的平等。在第一点上,道家分别从两个方面体现了人的平等问题。第一,从人的生理条件上看,每个人的生理构造不同,导致有的人长得健全,有的长得残缺,但是这并不代表人与人之间就不平等,先天不足完全可以靠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比如说,一个身残志坚的人,可以靠着后天的努力,成长成有美好精神世界的人。而一个先天条件十分优越的人,也可能因为后天的颓废堕落。在《庄子》这本书中,我们就能看到许多我上面描述的两类人,而且有很多人的原型是庄子等人,这两类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警戒着我们,这本书也通过这些列子,说明了人人平等,先天的不足并不会完全掌控一个人的一生,人们可以通过后天精神的培养弥补先天的不足的思想。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重男轻女,女性在旧社会是极其没有地位的,连孔圣人都说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这是儒家思想的缺憾之一,但是道家却弥补了儒家思想的这个缺陷。道家思想没有和儒家思想一样,大力宣扬男权主义,而是赞扬和歌颂了很多女子拥有的品质,甚至提出以柔制刚,这被人们认为是女性哲学。但是,也不意味着道家赞成女子任何方面都可以完胜男子。就像老子就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调和而成,只不是每种事物所占的阴阳比重不同罢了。 二、“天人平等”思想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不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对天和人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相应的表述,而道家也不例外,在人和天的平等问题上,道家思想作出了不一样的理解。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哲学发展是丰富璀璨而不断进步的,每一个时期的哲学家或者哲学派系对于天与人的关系问题在理解上都不一致。最早的时候,生活在商周时期的大多数人都把天作为他们的最高主宰,于是他们不可避免地在处理天人关系上往往顺从于天,所谓“天命不可违”,所以出现了流行于商周时期的代表天的最早出现在我国哲学史上的词“至上神”。后来到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出现的时候,这种思想也没有什么改变,孔子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还是秉持着前人的看法,即人的生死、命运、富贵、贫穷都是由天命决定的。众所周知,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完全是平等关系的,但是他却也不能在天人平等上坚持自己的理论,反而人为创造了一个凌驾人类的“天志”,反映人们畏于天命的想法实在难以改变。不管是孔子还是墨子的学说,都说明了当时这样的一个观点,天是可以主宰人的,人是不能也没有能力反抗的,所以天和人之间是绝对不可能作为平等关系存在的。除了这种天命论,当时还产生了与之完全相反的另外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中国哲学史上可以说是进步的,甚至代表着先秦时期所产生的哲学观念的最高层次。荀子是提出这种观点哲学家,他认为天不是人的主宰,相反,人能够通过各种方法控制天,甚至使天为人类服务。虽然荀子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在哲学角度上达到了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他在天人平等关系方面却有失偏颇。荀子虽然为当时的哲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即改正了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偏激的地方,但他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也没有客观公正地看待天人关系,他过于强调人能够改造自然,控制自然还有利用自然,在现代人看来,这种思想有它先进之处,但未免也太过偏激,所以荀子的理论其实也不能很好的解释天与人的关系。 这样看来,中国哲学史上能够客观公正处理天人问题的派系就只有道家。道家思想认为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文/郜良 儒家学派由孔子所创。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其间受到外来佛教文化的冲击,在近代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五四运动”中受到“打倒孔家店”的否定,“文革”中受到“批林批孔”运动的批判,儒家思想文化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作为传统的力量,顽强地积淀在当代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体系之中,以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渗透到我们的骨髓和血液,发挥着积极或消极作用。起积极作用的为精华,起消极作用的为糟粕。我们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必须用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引领时代潮流,在大胆吸收西方符合现代化规律的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扬弃”。因此,必须对儒家思想文化的现实利弊影响有清醒的认识。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每个字都能写一篇大文章。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如“仁”,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本质;“仁者爱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应该有道德自律意识;“杀身成仁”,彰显了坚守信念、不怕牺牲的决心。又如“忠”,抛开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体含义之外,可贵之处在于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方面上。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应具有的美德,封建社会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而忽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体现的是过度的“慈”,很容易丢掉传统的“孝”,所以,当今更需要强调“孝”。此外,“义”即正直、正义,“礼”即礼貌、礼仪,“信”即诚信、信誉,“温”即和蔼、平易,“恭”即谦虚、敬人,“俭”即勤俭节约,“让”即宽容忍让,“廉”即清正廉洁,“节”即骨气、气节,“耻”即自尊自爱等,它们的一般意义都可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我们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服务。 2.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儒家思想对鬼神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无神论倾向,否定超自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时,引导人们注重“现世”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孔子的学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体现出对务实和理性精神的崇尚。虽然中国有土生的和外来的宗教流传,但都没有形成全民族的宗教狂热,真正推行的是“政德合一”,宗教在中国从来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不像西方搞的是“政教合一”,有时教权比王权还要大。在中国正是由于信奉儒家思想,抑制了宗教的作用。直到现在,全世界有60多亿人,信教的有48亿人,不信教的绝大多数在中国,这和受儒家思想文化的长期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