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老建筑整修与改造再利用分析

医院老建筑整修与改造再利用分析

医院老建筑整修与改造再利用分析
医院老建筑整修与改造再利用分析

医院老建筑整修与改造再利用分析

摘要:本文就如何合理的使用医院老建筑的室内空间,以及改造室内空间所面临得问题做了详细的研究。并结合具体实例,提出科学改造老建筑室内空间的态度,以期老建筑的改造在实际施工中能够有一个完美的设计方案,确实处理好空间和建筑完美结合的功能问题。

关键词:空间适应;医院老建筑;配套改造;功能调整

医院老建筑具有的特点

1.1用地杂乱

某医院有着50多年的历史,建筑老化。因为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政府未能及时投入对医院的建设,而医院业务又不断增加,造成医疗用房的占用绿地、停车位、办公用房等。这样虽然缓解了医疗用房紧张的问题,但也带来房屋维护成本的提高、绿地面积不足、停车位不够等问题。医疗用房的杂乱也增加了医护工作者的压力,不便于医护管理。

1.2老建筑不能达到现行的标准

医院老建筑的层高一般到在4—6层,不能满足现行的需要;柱网布置不科学,楼房结构、消防疏散与现行的标准不符,而新建的医疗用房又是同老建筑直接相连,基于此等情况,首先需要加固、改建老建筑物,再合理改造新扩建的医疗用房。此外,新医疗工艺与医疗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对老建筑的改造。

老建筑需要整修的部分

2.1建筑的基础部分和墙体

医院老建筑的房屋结构主要是纵墙承重体系,有少量一部分是横墙承重。屋面的荷载由檩条传送至南北向的木屋架,木屋架由南北方向两道纵墙的砖壁柱所承载。通过对承重墙的现场施工,发现承重墙的地基采用的是砖砌大放脚条基,属于刚性基础。此外还发现砂浆和砖砌体等标号较低,房屋的年代越久远,室内外的标高越低。对建筑物墙体的整修,要根据具体情况。在不改变原结构受力体系的条件下,充分考虑房屋的使用方面。就本次医院老建筑的改造而言,对墙体的整修,只对那些高于室内地面1米以内的墙体进行防水处理,以此来确保当阴雨时,潮气或雨水不会渗透进来。

2.2室内地面

根据改造后建筑物的用途,需要将原地坪降低,来使得改造后的建筑物有充足的高度。通过房屋检测报告所显示,预建场地的浅部地下水属于潜水类型,由地表径流和大气降水所补给。在勘测过程中地表距地下水大多处在0.34—1.42m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19世纪60年代,第一个具有国际性意义的宪法——《威尼斯宪法》由文物保护专家和建筑师等共同提出。宪法对历史建筑进行了定义并设定了新的标准,认为历史古迹是以能见的某种文明或历史事件的城乡历史环境。直至现在该宪法仍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处理国际文化遗产事务的准则。1976年颁发的《内罗毕建议》,在《威尼斯宪法》对历史遗产的认识基础上将保护范围发展到“历史地段”,保护内容包括史前遗迹、历史城镇、老村庄遗迹相似的古迹群等。其后的1987年美国编制的《华盛顿宪法》将保护范围扩大至“历史城镇”,明确提出保护历史建筑、街区及城镇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并提出对于历史建筑等考虑保护与部分牺牲的态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历史建筑的理论研究开始关注到历史建筑保护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层面。1999年,澳大利亚编制了《巴拉宪法》,依据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提出“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强调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应该注入“相容”的功能。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2003年国际颁发的《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法》,对产业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了评价依据和标准。 一、产业类建筑改造的实践发展 随着历史保护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产业遗存得到了更好更多的保护,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也达到了全新的阶段。设计师们利用创新的设计手罚,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生命。产业类历史建筑不再是文明衰落的象征,而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城市形象的多样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和北美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与地段保护工作比较成熟,有十多处工业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综合体改造模式。1965年,美国的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旧金山的吉拉德里广场(GhirardelliSquare)将一个巧克力工厂改造成为一个集娱乐、居住、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购物广场。这是第一个产业建筑商业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运用了建筑再循环理论。该项目在改造之初就本着对原有产业建筑充分尊重的原则,并镶嵌一些现代设计元素,使得人们在享受娱乐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建筑带来的历史底蕴。很快,吉拉德里广场作为商业性改造的成功典范,在美国开始被大规模地效仿,比如波士顿昆西市场(QuincyMarket)改造,将码头仓库区改建为商业综合体,又如著名的旧金山渔人码头,将军工厂改建为展览中心。这种改建模式甚至影响到世界的其它区域,比如澳洲的岩石区也是直接套用这种改造模式。 “阁楼”(LOFT)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美国自发式地探讨产业类历史建筑改造与更新,

旧建筑改造概述

旧建筑改造概述 在西方国家,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一直是建筑界讨论的一个热门问题,1979 年澳大利亚编制了《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简称《巴拉宪章》,其中针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明确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即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这种做法因为没有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而受到鼓励和推广。改造性再利用的关键是为历史建筑寻找适当的用途。在发达国家,利用废弃建筑物(如厂房、仓库) 进行改建,使其转换为有用的另类空间(如商业、娱乐、居住建筑) 的实例大量存在。澳地利威尔海姆·霍兹鲍耶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Flakurm 防空炮塔改建,利用了二战时遗存在维也纳6 座防空炮塔分别设计成水族馆、展室、博物馆和咖啡屋。九十年代初,英国大量建于战后六十年代的居住区因不合时宜而面临拆除,弗洛里安·贝热尔成功地对哈洛地区的住宅进行了改造。内容包括了建筑物的空间完善,新型构件和材料的应用以及适应该地地形的幕墙式正立面,在提供新功能的同时,赋予了该地区的传统地标,对建筑改建这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对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在节约造价、缩短工期以及保存城市肌理方面的益处已逐渐受到建筑界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利用废厂房(库房) 和学校公寓改建方面,涌现了一些优秀的工程实例。 旧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历程 城市更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城市旧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具体方式之一。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城市建设大体都经历3 个发展阶段,即大规模和新建阶段、新建与维修改造并重阶段以及主要对旧建筑更新改造再利用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为了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让旧城区重赋活力,开始在大城市及城市中心区对大量一般性旧建筑进行改造与更新,把城市中的一般性旧建筑同样看作社会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的载体,重视此类旧建筑在经济、文化和生态层面的价值,通过合理地改造,充分挖掘旧建筑的潜能,避免了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使旧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区域再现生机。 旧建筑改造的原因与优势 旧建筑的改造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1) 经济因素。一幢建筑结构造价约占其总造价的1/ 3, 改建比新建可省主体结构所花的大部分资金。同时, 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可减少开发商初期投资( 包括拆迁、土建费用等) , 基地内原有的基础设施

公共建筑案例分析

公共建筑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班级:13建筑学3班姓名:杨林青学号:1310641320 摘要 在公共建筑案例分析中,本文选择了文化类的公共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并通过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加以辅助分析。通过两者做个比较,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对建筑设计师;对建筑本身的历史环境关系、法规控制、功能和指标要求、造型构思、空间效果、立面材料风格和细节设计等方面;对建筑的独到之处和自己的体会来逐步进行分析。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建筑特点 Abstract I n public building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chose the culture of new public buildings - suzhou museum. And through the hangzhou academy aided analyses folk art museum. By compare the two,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rchitect; The relationship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regulation control of the building itself, function and index requirements, design conception, space effect, the facade material style and detail design, etc; For building is unique and his own experience to gradually for analysis. Key words: suzhou museum、Pei 、architectural features 目录 一、绪论 二、案例所选建筑 1)苏州博物馆新馆 2)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 三、第一章:设计者的设计理念 1)贝聿铭 2)隈研吾 四、第二章:案例分析 1)历史环境关系 2)法规控制 3)功能和指标要求 4)造型构思 5)空间效果 6)立面材料风格 7)细节设计 五、第三章:建筑的独到之处 1)苏州博物馆新馆 2)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 六、第四章:体会和收获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摘要】历史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建筑,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紧迫任务。本文将以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民大街伪满建筑的保护研究现状,提出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建议和思考,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作出总结。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历史建筑再利用;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 历史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它的每一个细节无不对于当时的生活状况、工作状况、生产工艺、结构组成等提供了最好的参考资料。该文将要介绍的伪满建筑所在的时期是长春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一段屈 辱史,是在其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压迫中国人民的情况下,建造的这些建筑,它们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对于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爱国情感,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1 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概述 被称之为“长春市第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民大街,是长春市著名的大街之一,位于市东南,由地质宫广场一直延伸到新民广场,街宽二十多米,长达五华里。它曾是伪满时期的政治中心,这条政治”中央大道”当时被称为顺天大街,大街东西两侧坐落四部一院

一衙。四部是伪满洲国军事部、伪满洲国经济部、伪满洲国交通部、伪满洲国司法部;一院是伪满洲国国务院;一衙是伪满洲国综合法衙。其它还有四部分布在新民大街周围,他们分别是伪满洲国文教部、伪满洲国兴农部、伪满洲国外交部、伪满洲国民生部。这四大部和位于新民大街的四大部,共同构成了伪满洲国八大部(日本占领东北,建立伪满州国,把长春立为首都,称为新京。日本为了永久占领,在新民大街及附近建起了政府部门。这些建筑大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造,大部分带有当时的日本宫廷风情,解放后作为文化遗存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统称为八大部。) 2 新民大街伪满建筑保护再利用现状 2.1 保护取得一定成果 新民大街的历史保护建筑占整个街道界面的71.9%,长春市政府、文物保护单位等有关部门积极采用了三种方式进行修缮,即复原重点建筑,简单修复以及复建建筑等。本文所提到的新民大街伪满建筑在尊重历史的风貌方面,对于历史文脉的延续方面做到了恰到好处,因为四部一院一衙在伪满时期属于政治建筑,在这些历史建筑的修复改造保护过程中,对于其具体对象在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上,没有在其内部空间盲目的大拆大建,而是将内部空间更加有序地重组、分隔,更好地为今天的医疗建筑即吉林大学的教学建筑和办公建筑服务。同时,这些建筑是在政府、文物保护单位、民众等各个部门共同监督下,共同改造、规划和实施完成的。为了避免错

公共建筑中中庭设计的分析与总结

公共建筑中中庭设计 的分析与总结

姓名:王光辉 学号:1001081027 班级:建筑学10. 公共建筑中中庭设计的分析与总结 【摘要】从中庭的背景谈起,针对国内公共建筑(特别是商业建筑)中庭设计现状,指出了我国建筑师在学习国外成功案例时,应充分重视其中技术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并主要的总结了相关的公建中庭设计的方法和要点。 【关键词】公共建筑中庭商业建筑空间 对于公共建筑来说,中庭因具有良好的空气品质、环境品质更具有突出的公共性、平 等性,所以备受人们的欢迎。近年来,中庭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公共建筑空间,在办公、 科教、医疗等各类公共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中庭空间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据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藻井的形式便是现在中庭空间的雏形,在皇家建筑、佛教建 筑中为了体现封建制度的集权性、体现威严、敬畏的至高无上的权利,使庭内空间高大。 在近代建筑中,山西、安徽等商人民宅设计中,围合的2层庭院中也有出现。最为典型的中 庭出现在福建地区的“围屋”居住建筑中,当地居民为了防御外族的入侵,建筑成圆形布 置,中庭为族民日常生活的活动空间。在国外古罗马建筑中不覆顶的开敞庭院,才真正地 把自然引入到了建筑室内空间。 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越是发展到高级阶段越是需要自然的回归。因此,20世纪60- 70年代,在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条件下,人们开始对崇尚于机器美学而建造起来的钢筋水泥 的建筑森林产生了厌倦,开始以一种返朴归真的心态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庭院空间。但是 这无疑具有一定难度,为此,设计者们作了多种的尝试,尝试把庭院重新引入现代建筑中。 1967年,由约翰·波特曼设计的“中庭旅馆”(亚特兰大海亚特摄政旅馆)展现在世人 面前,在美国甚至全球的建筑界立即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庭旋风”。现代中庭的使用和 推广,一方面是由于这种方式满足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对亲近自然的渴望,另一方面也 离不开现代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建筑的发展趋势由水平伸展到垂直向上或是向下,垂直绿化系统随之产生。建筑 庭院从原先的单一平面进入到了三维立体空间,即向垂直方向发展。通常意义上的庭院是 二维的、平面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像空中庭园这样的在垂直系统 上发展的庭院形式已经屡见不鲜了。 传统庭院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有趣且赏心悦目的环境。而现代建筑庭院有时是作为一种 新的功能元素应用于设计中,例如在生态建筑中,这类庭院突破了现代庭院以消遣、娱乐 和增加建筑趣味为首要需求的局限,被赋予了生态和节能上的功能意义。庭院作为生态建 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现,在改善建筑内部环境,提高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以及建 筑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庭不仅是有趣的建筑空间,也是光和净化室内空气 的载体;在附属于建筑的空中庭院中 ,一方面,绿色植物满足了人们希望能与自然界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绿色植物可以吸 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生氧气,所以,它们的存在也 为使用者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与新鲜的空气。因此,功能 性也是现代庭院发展中所凸现的一种新的特征趋势。以 多向度的绿色使建筑充满自然的意趣,为在用地条件限 制下,尤其是在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自然生态的建 筑环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在很多实际的方案中,设 计者都采用了建造空中庭院的方法在建筑中加入自然的. 元素。建筑中存在很多凹入的空间,大大小小,从里面伸出茂密的植物,形成垂直向的绿色改善自然通风,补充自然采庭院体系。在一些建筑中,花卉植物从底层深凹的大平台一直螺旋上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1.概述 历史建筑具体反映了一个城市在某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及历史特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建筑产生了新的要求,很多优秀的历史建筑被无情地拆除。显然,这种消极的改造方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当采用一种更为积极的保护方式,即结合历史建筑本身的特点对历史建筑做适当的改造和功能置换,挖掘原有建筑的新潜能,使它们能够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 比如:年久失修的老住宅被改建成博物馆、美术馆;废弃的厂房被改造成展览馆和艺术中心等。 2.相关概念定义 2.1历史建筑的定义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建筑的定义为: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多建造于20世纪初,并且目前仍处于较好的物质结构状态。 2.2再利用的定义 美国著名景园大师劳伦斯最先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环”理论:“再循环不同于保存或修复,再循环是功能的改变,是将其内部组成再重新调整成为人能接受的”。1965年,劳伦斯在美国旧金山市吉拉德里广场的改造中实践了再循环理论,将一个意大利家族的巧克力工厂改造为当地具有特色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 3.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的发展概况 3.1国外发展概况 从20世纪开始,对于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升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通过了一

系列宪章及建议,确定了保护的原则。1933年,《雅典宪章》的颁布 提出了对于历史古迹保护的框架和建议。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明确了历史建筑的概念,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和修复 历史建筑。1979年,在澳大利亚通过的《巴拉宪章》首次提出了改造 性再利用的概念,在改造的过程中尽量使对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和用途。这些文献为各国的历史建筑再利用实践提 供了理论指导。 在建筑再利用实践方面,在20世纪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在第一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 一批建筑师开始大胆地将新的建筑修复理念融入到再利用的实践中, 在一定水准上打破了原先固有的修复思维。1928年,在巴黎的一栋老 式公寓的改造中,法国建筑师首次运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已有的 建筑中插入一个裸露的钢结构,并将外墙改为玻璃砖墙,以充满想象 力的手法创造出了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宽敞空间,也就是著名的“玻 璃屋”(图3.1,图3.2)。 在第二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历史建筑的保护已经和整个 城市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因为新建建筑将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 对一些旧建筑进行再利用会是更为经济的方式。70年代中期,位于波 士顿的昆西跳蚤市场因为当时的经济危机已衰败不堪,建筑师对其进 行了功能改造,拆除部分隔墙和屋顶,原有帆布棚被改建成玻璃廊, 使其成为娱乐休闲中心。这一实践的成功改变了以往大拆大建的观念,并在之后的类似建筑功能调整工程中被多次借鉴利用。 在第三阶段,历史建筑再利用在西方城市建设中得到大规模普及,保 护的规模和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出现了一大批成功的旧建筑、旧城区 的改造实例。人们对于历史建筑再利用产生了空前的热情,产业类建 筑的再利用开始大量普及,越来越多原先被遗忘的废弃工厂被改造成 博物馆、艺术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例如,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座煤气 厂被改造扩建成商业中心;原先生产螺旋桨的德国蔡瑟工厂被改造为 汉堡媒体中心(图3.3)等等。

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摘要: 结合国际上和国内对老建筑改造的不同手法,并分析国 内外多个改造成功的经典案例,通过临平绸厂创意园改造项目的实例,总结各种改造手法在工业建筑中的运用方式。 关键词: 保持、保护,修复,适宜性再利用,重建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Comb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ifferent techniques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old buildings, and analyze the successful classic cases, through LinPing ChouChang creative park renova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summarizes various techniques used in the industrial building. Key words:preservation,restoration,adaptive reuse,reconstruction 临平老绸厂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河南埭路108号,建于八十年代,厂区共由十多栋建筑组成,厂区背面临河,南面靠近沪杭铁路。是临平目前仅有的保留较为完整的工业建筑,厂区内绿树成荫,光影斑驳。 国内外改造项目成功的案例很多,经实地考察及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案例各有特色,克拉码头改造后功能业态为餐饮、娱乐、酒吧、零售,建筑设计上完整保留了改造前的建筑形式,最突出的是在内街之上设计了一个膜结构天篷,形成了局部微气候;设计了具备景观价值的亲水开放式休憩餐饮空间,改变了克拉码头原本临水不亲水的局限性。红坊原先为上海炼钢厂,改造后功能业态为商业、餐饮、办公、展示,新建筑比重为1:1,建筑设计上以原有红砖为主要元素、保持工业时代粗犷的特质,纯粹、简单,其另一特色为园区中央7000平方米的超大面积草坪,为举行大型艺术展览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部分大空间厂房室内保留原样,包括原先钢铁厂设备的基坑,用作室内会场和大件雕塑品展示。 800show的点睛之笔是120米长的 活动长廊,设计大胆拆除了建筑第一个柱距的外墙,玻璃立面的设计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1964年5月,第一个具有国际性意义的宪章——《威尼斯宪章》由文物保护专家和建筑师等共同提出。宪章对历史建筑进行了定义并设定了新的标准,认为历史古迹是以能见的某种文明或历史事件的城乡历史环境。直至现在该宪章仍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处理国际文化遗产事务的准则。1976年颁发的《内罗毕建议》,在《威尼斯宪章》对历史遗产的认识基础上将保护范围发展到“历史地段”,保护内容包括史前遗迹、历史城镇、老村庄遗迹相似的古迹群等。其后的1987年美国编制的《华盛顿宪章》将保护范围扩大至“历史城镇”,明确提出保护历史建筑、街区及城镇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并提出对于历史建筑等考虑保护与部分牺牲的态度。中国知识写作网,包过。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历史建筑的理论研究开始关注到历史建筑保护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层面。1999年,澳大利亚编制了《巴拉宪章》,依据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提出“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强调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应该注入“相容”的功能。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2003年国际颁发的《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对产业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了评价依据和标准。 一、产业类建筑改造的实践发展 随着历史保护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产业遗存得到了更好更多的保护,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也达到了全新的阶段。设计师们利用创新的设计手罚,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生命。产业类历史建筑不再是文明衰落的象征,而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城市形象的多样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和北美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与地段保护工作比较成熟,有十多处工业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综合体改造模式。1965年,美国的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旧金山的吉拉德里广场(GhirardelliSquare)将一个巧克力工厂改造成为一个集娱乐、居住、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购物广场。这是第一个产业建筑商业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运用了建筑再循环理论。该项目在改造之初就本着对原有产业建筑充分尊重的原则,并镶嵌一些现代设计元素,使得人们在享受娱乐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建筑带来的历史底蕴。很快,吉拉德里广场作为商业性改造的成功典范,在美国开始被大规模地效仿,比如波士顿昆西市场(QuincyMarket)改造,将码头仓库区改建为商业综合体,又如著名的旧金山渔人码头,将军工厂改建为展览中心。这种改建模式甚至影响到世界的其它区域,比如澳洲的岩石区也是直接套用这种改造模式。 “阁楼”(LOFT)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美国自发式地探讨产业类历史建筑改造与更新,苏荷(SOHO)区的改造是一个典型案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纽约作为世界的艺术中心,许多艺术家租用了租金低廉的苏荷(SOHO)区的旧产业建筑,他们运用全新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将

旧建筑改造调研报告

调研题目:城市旧建筑改造模式 2006年5月20日,位于杭州市中心区块的杭州汽车发动机厂主厂区整体搬迁协议正式签署,这意味着这家有着近50年历史,毗邻古运河畔的大型工业企业将在未来两年内完成搬迁,而其占地两百余亩的老厂区将被作为房地产用地进行拍卖。 一些曾经位于城市边缘的工业厂区随着城市的扩展逐渐被围合在城市中心,不仅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对城市的更新及环境治理造成了不利影响;还有更多仍位于城郊的工厂由于主导产业的更替而处于衰败的边缘,难免不被湮没在城市发展的轨迹下。以搬迁的形式调整城市的产业布局是较为理想的模式,应该正确认识其中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对原地段、原建筑以整体拆除再整体新建的单一模式进行大规模的更新开发却值得商榷。 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一直是建筑学界的关注对象。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不断地拓展和完善下,旧城改造中以合理的更新、改建过程替代大拆大建的方式,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性选择。近两年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出现的工业(产业)建筑改造,即称之为“LOFT”的一些旧厂房改造项目,应该说在一定意义上为城市旧建筑改造性利用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本,如杭州的杭印路49号、上海建国中路“8号桥”、北京的798艺术工场等。但是,由于这些旧厂房改造项目的形成机制或建设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对于城市旧建筑改造性利用这一课题而言也就意味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差异性。 目前在城市旧建筑改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对象,大部分是“五四”以后建造的。许多在建国后不同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造的民用公共建筑,由于渐渐地被岁月抹去了昔日的光芒,成为新一轮城市改造的目标。这类建筑建成时间短则一、二十年,长也不过六、七十年,尽管大部分未达到其自身的使用年限,但眼前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拆毁、改造、保护、闲置等等。这种随意的处置方式既缺少政策法规的依据,更缺乏学术上的理论体系支撑。 这些旧建筑不管是古典折中主义风格还是现代主义建筑,往往在建筑学上的成就并不显赫,但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们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也很难有多少“文脉”的传承关系。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而辛亥革命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短暂繁荣,更多的是外因使然,而非遗传变异。就像上海外滩建筑群,在建造之初,建筑师难道考虑了建设区域内的“建筑文脉”了吗?可能它们更容易被理解为一种西方文明的舶来品。今天对这些建筑进行的改造利用,尽管不能全面否定这段历史,但有必要背负“文脉”的重荷吗?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上海外滩18号,9号等改造项目),由于特殊的背景限制了改造性利用的范畴和手段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S ichuan Buil ding Sc i ence 第36卷 第6期 2010年12月 收稿日期:2009 08 10 作者简介:方 舟(1985-),男,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E -ma i:l 80815045@qq .co m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方 舟,周 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摘 要:通过对当前一些历史建筑再利用实例的分析,结合笔者自己的设计实践,对保护城市历史和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城市文脉与记忆;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TU 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933(2010)06-216-05 So m e idels about architectural adaptive reuse F AN G Zhou ,Z HOU Bo (A rchitecture and Env iron m ent Co llege ,S i chuan U niversit y,Chengdu 610065,Chi na) Ab stract :T his a rti c l e ,co m bi ned w it h t he w riter s desi gn practices ,represents an analysis on so m e current practices regard i ng the reuse of h i stor i ca l arch itect ure ,and fi na lly renders a ser i es o f propositi ons and t houghts on t he protection of c ity s h istory and t he adapti ve reuse o f arch itecture .K ey w ords :h isto rical bu il d i ng;adapti v e reuse ;context and m e m ory ;parti c i pate i n 0 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历史建筑不是指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古迹,而是泛指所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具有能代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特定建筑风格,某一特定建造背景的能反映城市发展史,能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建筑或建筑群。如果某些建筑的存在能够唤起我们对城市过去的记忆,那么它们就值得保护下来,作为城市发展史中的坐标点,标注着我们的城市是怎样从过去一路走来的。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城市的物质遗产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建筑,包括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它们追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展现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 1 建筑的 适应性再利用 概念 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Architectura l Adapti v e Reuse)这一概念早在1937年就出现在美国的 住宅 与花园 期刊上发表的一篇将华盛顿的马厩改建成一批公寓住宅楼项目的文章中。但它真正被广泛关注始于过去的30年,在我国则要更晚。其含义是指 转化和改造旧的建筑以适合新的使用方式和内 容,而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其历史特色 [2] 。其中, 适应性 并非是指建筑自身的适应力,而是指通过人为的介入改建,使旧建筑 适应 某一新的用途,同时又保留其过去的一些风貌和性格。而 再利用 主要是指旧建筑本身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建造意义,面临废弃或拆除的命运。但因为看重其在某些方面的价值,使得人们乐于用新技术、新材料对建筑进行改建,让旧建筑适应新的功能需要。这些价值是多方面的,包含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和间接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方面的价值。其中,经济价值是直观的,但并非是促使人们进行改建的最重要目的,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改建的费用甚至超过了新建一座建筑的费用。旧建筑背后蕴藏的作为历史遗产的价值,才是真正被人们所看重的。故无论改建后的建筑使用功能是否发生了变化,体现这些价值的要素:建筑历史风貌、岁月特征在适应性再利用的过程中是必须被保留的。 从适应性再利用的含义中可以看出,虽然这是一种保护历史建筑的方式,但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文物古迹似的 以保为主 ,而是一种动态的保护过程。在注重历史建筑的遗产价值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历史建筑的潜力,让历史建筑适应城市的发展,并可以创造社会价值,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如果都像保护古迹一样的保护历史建筑,仅仅 216

公共建筑案例赏析

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世界景观佳作鉴赏案例分析三 朱家角人文艺 术馆Zhujiajiao Museum of Humanities & Arts 教师:姓名:学号:日期: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一、简介 项目名称: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建筑设计:祝晓峰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设计团队:李启同、许磊、董之平、张昊 结构与机电设计:上海现代华盖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TOPO景观设计事务所 委托人:上海淀山湖新城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上海朱家角 基地面积:1448m2 建筑面积:1818m2 设计建成时间:2008—2010年 材料;白墙、锌板屋面、玻璃、锈石 人文艺术馆所在的银杏广场在朱家角北端的美周弄,广 场得名于两棵47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清末小说家陆士 鄂的铜像立在树边,朱家角人相信,他在发表于1910年的幻想小说《新中国》里预言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建于2010年9月。人文艺术馆2010年5月正式落成,是栋全新的建筑,这栋小型艺术馆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展品以表现朱家角传统文化生态为主题,包括由俞晓夫等艺术家创作的绘画、雕塑。 人文艺术馆由著名设计师祝晓峰设计,占地面积近2000㎡。共有大小室内展厅十个,室外庭院五个,充分体现了江南传统宅院错落有致,明暗辉映的建筑风格。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馆名由画坛泰斗吴冠中亲笔题写。馆内藏品由俞晓夫,廖炯模等125位国内当代著名油雕艺术家历时近两年时间创作完成,包含130件艺术作品,其中115幅油画,15件雕塑。经过反复的修改,充分尊重历史的记载,借助画笔刻刀,细致描绘了朱家角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民生,形成“商镇市井”、“寺庙堂观”、“珠溪文儒”、“节日习俗”、“神话传说”等六个篇章,内容涉及风貌、人物、掌故等。这种大量油画作品围绕小镇人文风貌主题进行的集中创作,在国内尚属首创。也是朱家角将文化与旅游结合,提升景点内涵的积极探索。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的建立,是中国改革开放步入转型期后,强调文化发展的一个鲜活的例子,具有前瞻性和当下性,对古镇在保护和拓展上意义非凡。 二、景观设计特色分析 1、保留470年的银杏树,极具历史底蕴:设计 师祝晓峰说,“这是一所展示朱家角当地风貌的 艺术馆,我们希望能把象征朱家角历史的古树, 像展品一样收藏进艺术馆里。”作为上海保存最 完整的水乡古镇,朱家角以传统的江南风貌吸引 着日益增加的来访者。人文艺术馆位于古镇入口 处,东邻两棵47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这两棵银杏树像是人文艺术馆的招待员,用自己诉说着历史,也诉说着朱家角这片江南特色的古地。古树,表达着人们对自然神奇之力的崇拜和

旧工业建筑功能空间的改造与再利用分析

旧工业建筑空间的改造与再利用分析 摘要: 关键词: 1.研究背景 工业建筑是指供人民从事各类生产活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中国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 了工业化历程,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这些工业建筑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在工业化 向后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城市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工业外迁、转产,于是出现了大量废弃的旧工业建筑,但它的使用寿命却还没有终结。 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来看,我们应该对工业建筑进行再利用。我们知道,一幢建筑结 构造价约占其总造价的1/3,改造比新建可省去主体结构所花的大部分资金,节约资源,相 比推倒重来,改造再利用的开发方式可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及其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旧工业建筑记载着工业时代的元素,代表着一种历史文化,它们是城市文明进程的见证者,参与了文明进步,我们有必要通过改造再利用的方式将其生命延续,使他们重新在历史的舞 台上散发光芒。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的目的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旧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改造问题。随着我国对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意识的加深,出现了大量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功能空间类型,其中不乏成功改造的优秀案例,像北京的798,上海的八号桥、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等。但不可否认存在着改造类型的盲 目性,像现在很多地区将旧工业建筑改造成为创意产业园,但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对现有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功能空间类型进行,改造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使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潜能作用。 2.2研究的意义 对工业建筑功能空间的改造与再利用,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传承工业建 筑的文化、保护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2.1.1经济效益 旧工业建筑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坚固的主体结构,与新建项目相比。改造建设周期短,资金投入大大减少,投资资本的回收也比较快,具有建造成本低,见效快,投资风险小的优点。同时一些具有创意的改造设计,又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这是其显性的经济效益;而改造好的旧建筑同时会促进地块内部和周边的经济,甚至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复苏,起着隐性的经济效益。 2.1.2文化意义 许多旧工业建筑虽然自身历史价值不太高,但反映了一定的城市发展过程,是城市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见证。对一些废弃的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再利用,是保留了工业时代的痕迹,同时也保留了城市的记忆。把工业废弃地进行更新再利用,赋予其新的功能,让其存在的更有意义,不仅缓解了城市发展的用地紧张,同时也增加了用地的可识别性。 2.1.3环境意义 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不仅能避免因拆毁重建所造成的无谓浪费(有的建筑一旦拆了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 发表时间:2016-01-07T11:52:49.7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8期供稿作者:刘小芳 [导读]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设计分公司本文首先分析了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必要性,然后说明了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原则,最后详细阐述了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方法。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设计分公司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摘要:改造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建筑陈旧的内容注入新鲜血液,让其鲜活起来,从功能、体量、外观等各方面满足需求。作为建筑的一个分支———工业建筑亦存在此类需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必要性,然后说明了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原则,最后详细阐述了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土地;功能 一、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必要性 (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各类资源价格上升,导致综合成本上升,而随着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成力约束性指标,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增强,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均出现了不等程度的结构性衰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取代了传统制造业,成为城市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必然面临对旧工业建筑如何处理的问题。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反映了兼顾环境与发展、全面优化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二)实现城市土地价值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城市土地价值最大化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三产业创造出来的效益要远远高于工业,而大批低端落后企业的大量老旧厂房占据了宝贵稀缺的城市土地资源,这使得土地资源应有的价值无法获得充分实现,形成了严重浪费。而受房价日益升高的影响,土地本身的价值与其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不再对等,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对土地产生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必然要求实现原有土地的价值最大化。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是土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必然要求。(三)推动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城市转型发展中,需要对城市的衰落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旧工业建筑大多位于城市的衰落区域,因此,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是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性的和整体性的目标和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 对旧工业建筑综合的、整体的改造,使之承担起现代城市生活中新的社会职能, 带动城市文化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长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 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和游憩环境。 二、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原则 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情况较为复杂,对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要求较高,必须制定相应的改造原则,确保工业建筑改造规范化、合理化,从而避免出现随意、盲目改造的情况,具体原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工业建筑改造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并将其作为工业建筑再生、再利用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为此,工业建筑改造必须建立在全面分析建筑本身与环境的基础上。 (二)绿色生态原则 由于旧工业建筑往往存在很多废弃物,在改造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建筑垃级,影响周围环境,所以必须遵循绿色生态原则改造旧工业建筑,体现环保理念。 (三)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旧工业建筑具备历史价值,在改造之前要对旧工业建筑的价值进行分析,建立合理的旧工业建筑保护制约机制,转变以往大拆大建的做法,妥善保护旧工业 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适当延续旧工业建筑的寿命,力求做到保护与发展相协调。 三、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方法分析 (一)重视室外环境的改造 由于长期的衰败与没落,城市环境改造又无法较多地涉及相对独立的工业区,旧工业建筑周边环境大多以“脏、乱、差”为主要特征,这样既严重影响了城市整体面貌,也不利于旧工业建筑的重新开发与利用。因此,要想使旧工业建筑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重新融入老百姓的生活,除了要对其自身进行更新改造外,还要对其室外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改造。因此,在改造中常常通过拆除一些品质较差的景象,并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来设置一些绿地和广场,为旧工业建筑的更新利用塑造一个生动、积极的场所环境,使建筑与环境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 (二)功能置换 良好的使用是一半的维护。对于旧工业建筑的保护不仅要维持它的原真性,还要强调使用,注意发挥它在现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很少看到历经千百年后一直作为一种用途的建筑,我们常常会看到将旧厂房改造成为艺术中心、博物馆、购物中心的例子,因此将旧工业建筑以功能置换的方式引入商业、文化 创意产业或金融等适合现代城市需求并对原建筑破坏小的新功能,使之成为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激活旧工业建筑的经济和文化活力。 (三)空间的重构 许多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大都为矩形,高大宽敞但却略显单调呆板,显得规整有余而生气不足,也不利于建筑空间的充分利用。因此

历史建筑的改建和保护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建 文章来源:作者:发布时间: ( 2010-3-15 ) 浏览次数:3 正如耐人回味的小说都有相同的特征:主题明确且内容衔接上时空交叉,小说结构因此而显得严谨、逻辑性强。历史建筑正像小说中的插叙、倒叙和夹叙夹议,人们因此加深了对似水流年中经历的珍视。历史建筑大多外观质朴,主体结构基本完好,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细节,它们应该被继续使用下去。如何继续原有的用途或者寻找新的用途,一直是历史建筑保护的焦点问题。将一个基础设施不怎么样的旧房子变为众人称道的家园;将一座原本堂皇的砖石建筑剥去数十载岁月的浸染,还其本来面目是人们努力的方向。 一几个案例 1 居住建筑的保护 上海淮海路(旧称霞飞路),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就达到了鼎盛期,受西洋生活方式的影响,伴随着大家庭生活方式的逐渐解体,这里出现了新式里弄住宅。1924年重建的尚贤坊,位于淡水路和马当路之间,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在此拉开浪漫爱情的序幕。它乃红砖清水墙,还具备砖砌发券的过街楼、小天井、阳台、亭子间、老虎窗等里弄住宅特有的要素。 尚贤坊在南北高架的缝隙中得以保留实属不易。它由此成为老建筑保护中的一项典型案例,通过立面修整、拆除违章搭建,保持了独具一格的巴洛克装饰风格。人们可以借此体验淮海路旧有的市井风情。 2 公共建筑的保护与改建

尚贤坊的对面就是气宇轩昂的中环广场,红坡顶、老虎窗、凝重的红砖墙,还有檐口等部位细腻的纹理告知人们它与众不同的身份。它最初作为法公董局,后又是比乐中学校址,90年间曾数易其主。20世纪90年代初,淮海中路商业街全线改造,法公董局被确定须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进行保留。为此,中环广场的开发商专门为老建筑的保护、新老建筑的连接进行了设计。老建筑用特殊的方法进行了全面清洗,并在新、老建筑间仅15 m宽的空间内设置一个中庭作为共享的过渡空间,使新老建筑浑然一体。 沙美大楼原名沙美银行大楼,位于外滩附近的滇池路黄金地段。它距今已有约100年的历史,先后作为沙美洋行、上海信托,后亦曾作为居民住宅、企业办公等用途。“沙美”保留了外滩建筑的特色,空间开敞,多处采用了巴洛克式的雕刻,使整幢建筑物尽显欧洲古典主义的雅致风范。因其地处外滩金融贸易区内,尤其适合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需求。基于建筑坚固的结构和精美的装饰,原则上基本维护原貌,仅做必要的整修。但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备,水电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几乎没有停车场地,若成套改造成本较高,高价位使其难以找到合适的买主,这是它在寻求改造定位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3 近代工业厂房的改建 历史建筑的活化几乎成为最有效的保护手段,哪怕是最乏味的仓库和厂房也不宜轻易拆掉,而应充分利用它们的空间高度、砖石木等天然材料的质感、独特的结构体系进行改造利用。上海最有名的仓库大概要算苏州河西藏路口的四行仓。1937年10月上海弃守前夕,坚守在此与日军作战的八百壮士,凭借这一钢筋混凝土的堡垒,书写了爱国主义的颂歌。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楼极为坚固,

旧建筑的改造与利用1(纯手粘)

旧建筑的改造与利用 前言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动态过程, 在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中, 如何对待现存的旧建筑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列入国家历史遗址保护名单的旧建筑,还包括大量存在的虽然仍处于设计寿命期,但功能、设施、外观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根据法规条例得不到保护的一般性旧建筑。随着城市的发展日趋成熟与饱和,如何在已有的限制条件下为旧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完成旧建筑的重生成为近几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 旧建筑改造概述 在西方国家,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一直是建筑界讨论的一个热门问题,1979 年澳大利亚编制了《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简称《巴拉宪章》,其中针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明确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即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这种做法因为没有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而受到鼓励和推广。改造性再利用的关键是为历史建筑寻找适当的用途。在发达国家,利用废弃建筑物(如厂房、仓库) 进行改建,使其转换为有用的另类空间(如商业、娱乐、居住建筑) 的实例大量存在。澳地利威尔海姆·霍兹鲍耶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Flakurm 防空炮塔改建,利用了二战时遗存在维也纳6 座防空炮塔分别设计成水族馆、展室、博物馆和咖啡屋。九十年代初,英国大量建于战后六十年代的居住区因不合时宜而面临拆除,弗洛里安·贝热尔成功地对哈洛地区的住宅进行了改造。内容包括了建筑物的空间完善,新型构件和材料的应用以及适应该地地形的幕墙式正立面,在提供新功能的同时,赋予了该地区的传统地标,对建筑改建这个 较为普遍的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对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在节约造价、缩短工期以及保存城市肌理方面的益处已逐渐受到建筑界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利用废厂房(库房) 和学校公寓改建方面,涌现了一些优秀的工程实例。 旧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历程 城市更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城市旧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具体方式之一。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城市建设大体都经历3 个发展阶段,即大规模和新建阶段、新建与维修改造并重阶段以及主要对旧建筑更新改造再利用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为了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让旧城区重赋活力,开始在大城市及城市中心区对大量一般性旧建筑进行改造与更新,把城市中的一般性旧建筑同样看作社会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的载体,重视此类旧建筑在经济、文化和生态层面的价值,通过合理地改造,充分挖掘旧建筑的潜能,避免了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使旧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区域再现生机。 旧建筑改造的原因与优势 旧建筑的改造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1) 经济因素。一幢建筑结构造价约占其总造价的1/ 3, 改建比新建可省主体结构所花的大部分资金。同时, 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可减少开发商初期投资( 包括拆迁、土建费用等) , 基地内原有的基础设施可继续利用。由于建设周期短, 可让业主尽快投入使用从而获得较大利润, 在经济上是非常合算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