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 越轨与社会控制 2.1

8 越轨与社会控制 2.1

第六讲 越轨及社会控制

第六讲越轨及社会控制 一、越轨deviance ●越轨被用来指任何违反规范的行为,无论这种违规行为是轻微的超速行驶,还是 严重的谋杀。 ●导致某种行为越轨的,并不是这种行为本身,而是人们对这种行为的反应。 霍华德贝克(Howard Becker) ●与一般公众不同,社会学家使用“越轨”这一中立的词来指任何被人们否定的行为。 社会学家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并不是说他们认为某种行为是错的,而仅仅表明人们用否定的态度来对待它。 ●越轨意味着某些共享的规范是否被打破以及社会如何反应。 ●因此,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而言,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一种或另一种行为的越轨者, 因为我们都时不时地会违反一些规范。 二、越轨的本质 1)越轨与遵从 遵从,作为越轨的对立面,通常被视为健康的和有正功能的,因为它能起到稳定社会系统的作用。 越轨,是一种病态,一种机能障碍,对社会稳定起着瓦解作用。 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 越轨=不遵从 2)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自愿的。 越轨与污名 一个人即使并未付出行为,也可能被认为是越轨者。欧文·戈夫曼用污名(stigma)来形容名声不好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包括能力方面不同于常人(失明、失聪、精神障碍)和外表异样的人(面部有胎记、肥胖),以及非自愿的成员身份,例如艾滋病受害者或一名强奸犯的兄弟。这些污名会掩盖他的其他身份而成为其主导地位。 3)越轨行为未必意味着犯罪。 既是越轨又是犯罪,如谋杀; 是越轨但不是犯罪,如检举揭发。 4)越轨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涂尔干指出:越轨是“任何健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越轨者。 例如:作弊

●199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83%的大学生承认至少有过一次学业不诚实行为,1/4的大学生 表示他们曾经伪造过学期论文的资料,1/3的大学生曾经在考试中偷看其他同学的答案,1/5表示曾经在论文中剽窃。 ●新技术的出现则推动了作弊的现象,互联网上出售考卷和答案已经成为一项利润可观的 生意。 ●5)越轨是相对的。 ●哪些行为被定义为越轨,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群体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同。 ●比如说,在许多文化中,同性恋被认为是越轨,与青少年发生性行为是犯罪。但在新几 内亚岛的某些部落,成年男性和男孩之间的同性行为却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还是当地文化的核心部分。 三、对越轨的解释——社会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 ●社会生物学家、心理学家从个体内部找答案。前者认为是个体生理结构中的某种 物质导致越轨,后者关注人格与越轨的关系。 ●社会学家则认为是个体之外的环境因素导致人们越轨。 社会生物学解释: ●1)智力因素——低智商导致犯罪。 ●2)xyy基因理论——男性多一条y染色体容易导致犯罪。 ●3)身体类型—“身体结实、肌肉发达”的人容易街头犯罪,如行凶抢劫、强奸、入 室盗窃等。 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家关注人类个体内部的变态。假设:越轨者有越轨性人格,其潜意识动机 驱使人们越轨。 ●外向型性格的冲动特质更容易使人越轨。 社会学家的解释 ●社会学家则认为,越轨的原因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他们寻找导致人们违背规则 的社会影响因素。诸如社会化、亚文化成员和社会阶级等等。 ●一个关键问题: ●如何在人们之间寻找一种稳定的因素,以解释在一个社会中被认为是循规蹈矩的行为, 在另一个社会中却被人认为是越轨的行为。 ●符号互动论功能主义冲突论 (一)符号互动论 ●一条基本原理:我们根据对情境的理解来行动,而不是根据盲目的禀性。 ●符号互动论认为越轨是具有相对性的。不同的群体(文化)有不同的规则,对一 些群体(文化)而言是越轨的行为对另一些群体(文化)来说则不然。 ●这一原理对于越轨的一种具体形式即犯罪(crime)也同样适用。在极端情况下, 在一个群体内受欢迎的行为,在另一个群体中可能会受到处罚并将被处以死刑。 ●1)“分帮理论”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人们学会越轨还是遵循社会规则,主要取决于交往的不同群体。越轨是习得的。 ●我们所属的不同群体,即我们的不同“帮派”,提供给我们关于遵守规范还是越轨

最新胡荣社会学概论_第7章_越轨行为资料

第7章越轨行为 越轨是一个生活中时刻无法回避的现象。如果说你每天的生活都是井然有序的,那么,你越轨的机率就会比较小;如果你是个不拘小节、生活放肆的人,你越轨的倾向就可能比较明显。 【第一节越轨行为】 为越轨下定义是件困难的事。 阿尔伯特·柯亨为今日美国社会中万花筒似的越轨现实勾勒出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画。他说,他的一部著作的主题是“耍无赖、诈骗、撒谎、不端、犯罪、偷窃、装病、投机取巧、不道德、不诚实、陷害人、贪污、腐化、心怀恶意、过失,简言之越轨”。因此,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越轨的涵义以及几个不同视角的界定标准。 一、越轨的涵义 道格拉斯的“越轨漏斗”—— (1)某种事物不对劲、陌生、奇特的感觉。 (2)厌恶、反感的感觉。 (3)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感觉。 (4)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和道德价值的感觉。 (5)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的判断。 (6)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的判断。 (7)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轻罪法的判断。 (8)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重罪法的判断。 (9)某种事物违反人类本性的判断。 (10)某种事物绝对邪恶的判断。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对越轨所做的定义是: 越轨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又称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越轨行为的特点有: (1)具有相对性,即它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成为越轨行为。某一社会成员或群体中的越轨行为,在另一群体中可能是正常或正当的行为; (2)必是违反重要的规范; (3)是多数人不赞同的行为; (4)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 (5)越轨的程度以及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行为触犯规范的重要性。 二、越轨行为的界定 1.医学标准 2. 价值标准 3. 统计的标准 三、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1.越轨行为的社会危害 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 破坏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降低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 2. 越轨行为的积极作用 积极的越轨行为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越轨行为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 越轨行为可以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越轨行为可以成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预警器。 【第二节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以及心理因素的解释 1. 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有机体来解释越轨 2.用心理因素来解释越轨

越轨

社会越轨是指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有积极性、消极性、中性三种不同类型。其中积极性社会越轨是对社会发展起积极进步作用的越轨行为。这种社会越轨是打破因循守旧、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社会越轨-定义 社会越轨是指越轨行为,或称社会越轨、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越轨行为具有相对性,即它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成为越轨行为。某一社会或群体中的越轨行为,在另一社会或群体中可能是正常或正当行为。(2)越轨行为是多数人所不赞成的行为。任何社会或群体的大多数成员在其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某种越轨行为。但是,只要人们不一再重复此种行为,就不会被视为越轨行为者。(3)越轨行为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只有当某种越轨行为频繁地发生且对社会造成危害,使相当数量的人受到威胁时,才会转化为社会问题。(4)行为越轨的程度以及此种行为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种行为所触犯的规范的重要性,即取决于该规范在维系社会与群体上所处的地位。当越轨行为触犯到与社会及其统治者生死攸关的规范时,其越轨程度与所受惩罚必然严 社会越轨-特征 从社会控制的本质看,它具有普遍性与阶级性;从社会控制的方式看,它具有统一性与强制性;从社会控制的作用及其过程看,它具有多重性与闭还性。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在1901年出版的《社会控制》一书中首次且是最早从社会学意义上使用“社会控制”一词。在他看来,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限制人们发生不利于社会的行为。社会控制可包括三类:(1)对于意志的社会控制;(2)对于情感的社会控制;(3)对于判断的社会控制。自从罗斯提出社会控制这一概念以来,社会控制成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社会控制是指社会或社会组织利用各种手段来影响社会成员以便其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全部过程。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控制不仅包括对社会成员的约束、批评、监督和制裁等手段,还包括帮助、支持、指导、教育等积极的影响过程。

什么是社会控制

1、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1)社会控制是指社会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 (2)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 ①国家政权,这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也是实行社会控制的基本方式;②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划;③纪律,是一定的社会组织为自己的成员规定的具体的行为准则;④习俗,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通过相互模仿逐渐形成的并共同村手的风俗、习惯;⑤道德,是以善恶、荣辱等观念来评价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行为规范;⑥宗教,是社会共同持有的一套信仰和惯例;⑦社会舆论,是特定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具有切身性、重要性、新异性和争议性的问题所公开表达的情绪性的一致意见。 2、什么是越轨?越轨行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1)越轨是指那些由于违背了重要的社会规范或期待,结果被许多人给予否定的评价的行为或特征。 (2)越轨行为的功能: 反功能:①越轨行为会弱化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的动机;②越轨行为会使生活变的不可预知并导致遵从者与越轨者之间的紧张和冲突;③越轨行为破坏了信任;④越轨行为还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正功能:①越轨行为的存在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指出社会容忍的限度;② 越轨能增进社会团结;③越轨行为能带来社会系统所需要的变迁;④越轨促使人们更愿意遵

守规范。 3、结合实际阐述社会控制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解答:社会控制就是通过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它既是指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的群体、组织对其成员行为的指导、约束或制裁,也是指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相互批评。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实施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我们说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限制是要有个度的问题,适度的社会控制对社会的运行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反之,则会激化矛盾,限制个人的发展,阻碍社会运行。 社会控制有三个维度。一是控制的力度。表示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空间的大小,力度越大,社会活动的空间就越小;反之,则社会活动的空间大。二是控制的刚度。表示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越轨行为受到的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反之,则可能性小,制裁轻。三是控制网络密度。社会活动空间被社会规范体系包围起来,它就像是个网络。这个网络的密度表示社会规范的严密程度。密度越大,受到控制的社会行为越多;反之,则表示受到控制的社会行为越少。 力度、刚度、密度即是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又表现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力度和密度是由社会预先规定好的,即运用法律、纪律、风俗、道德等社会控制手段,对社会成员予以事先的规定,超出了这个规定范围就成为越轨行为。刚度则是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越是严格依据社会规范对越轨行为实施制裁,控制刚度越高。 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一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即考察社会控制是否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社会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社会控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是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维系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需要利用规范对其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约束和调整,尤其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犯罪率的急剧上升,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可以减轻由越轨行为产生的犯罪问题对社会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越轨;行为;社会控制 在目前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有一些具有犯罪特征的越轨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维持、运行和发展,因此社会规范调适人们的行为非常重要,相关规定的制定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凝聚和协调。自从社会规范产生时起,人们的行为同社会规范之间的偏离或违背亦同时存在,正因为如此,“一幅完整的社会画面不仅包括了与社会规范相吻合的人或事,还必须呈现出那些与社会规范相背离的人或事,即越轨现象的发生”。 一、越轨行为的内涵 什么是越轨行为?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界定。作为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行为的越轨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也应该属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可以将越轨行为纳入犯罪学的研究领域。 中外学者对越轨行为的界定都试图将人们的行为所违背或偏离的社会规范进行一定的范围限制,即希望明确人们的行为对众多不同层次的社会规范体系中哪一些社会规范的违背或偏离才能将其界定为越轨行为,但认识差异较大。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美国社会在较大范围内的动荡不安,犯罪的研究持续受社会学的不轨行为理论的影响,认为越轨是指一些社会的行为和社会的特点超出了社会和社会上传统的范围与标准。在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的《越轨社会学概论》中作者认为“越轨是被社会集团成员们判断为违反他们的价值观念或社会准则的任何思想、感情或行为”。在美国学者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的《越轨社会学概论》中,作者将“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判断”作为界定“越轨”的范畴。 二、越轨行为的成因 越轨行为如何形成,国外社会学家及犯罪学家们从社会原因、个人心理原因和个人心理原因对越轨行为的可能做出了解释。 1.生物学派或生理学派的观点。最早从生理方面寻找越轨行为原因的是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他提出了天生犯罪类型说,企图从罪犯身上找到一些异常特征来说明犯罪与生理的联系。他的天生犯罪说问世之后,曾盛极一时,但后来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抨击而被淘汰。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生物染色体的研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越轨与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越轨与社会控制 14.1复习笔记 一、越轨行为 1.越轨的定义及类型 (1)社会越轨的含义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2)社会越轨的类型 ①违法行为。指违犯法律规定的行为。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②违警行为。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 ③违规行为。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2.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1)生物学解释 ①生物学解释,即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②主要有体态理论和染色体理论。 (2)心理学解释 ①心理学解释,即从人们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

②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 该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之间应该有一个协调、平衡的关系。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是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致个人的越轨行为。 (3)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解释主张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研究社会越轨产生的社会原因。 ①默顿的社会失范论 默顿认为,失范,就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的时候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默顿根据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两个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五种适应模式(见表14-1)。 表14-1五种适应模式 +表示承认文化目标,或采用制度化手段。 -表示不承认文化目标,或不采用社会认为合法的制度化手段。 a.附和:既接受社会的文化目标,又遵循社会认为是合法的制度化手段。 b.创新:是指人们认为社会的文化目标是正当的,是应当努力去获得的,但他们又不情

第 12 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什么是偏差行为 一、偏差行为的概念 偏差行为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和差异行为。 二、偏差行为的类型 1、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和偏差文化 (1)偏差习惯是指个人行为嗜好因不为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2)偏差心理是指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3)偏差文化是指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行为。 三、偏差行为的功能 1、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2、偏差行为的正功能 (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3)有助于社会预警。 (4)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节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偏差行为的生物学解释及其根本缺陷 生物学解释是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它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因而主要着重于寻找偏差行为者的个人生理特质,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最早的生物学解释是由意大利军医隆布罗索在19世纪后期提出的。隆布罗素对意大利监狱里的男性犯人进行了测量,发现这些罪犯具有"野蛮种族所具有"的体态特征,令这些人很像猿而不像人,隆布罗素认为,这种生理退化使他们"看上去就像罪犯"。另一个把体态和

犯罪联系起来的著名理论来自于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谢尔顿的研究。他把人们的体态分为三种类型--圆胖型、瘦长型和健壮型,并认为不同体型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解释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偏差行为是因为个人心理方面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心理学解释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理论。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不是遗传导致了行为偏差,而是由个人的童年经历所形成的人的性格导致了成年后的行为问题。 行为理论不强调童年经历的作用,而是强调成年人的行为特征,认为人们总是依据惩罚和奖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之所以产生偏差行、为是因为行为者通过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认识到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 三、偏差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一)失范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学者默顿应用涂尔干的失范概念,建立了著名的失范理论来解释偏差行为的产生。 默顿认为存在两种社会规范,一种是社会对个人所追求目标的规范,另一种是对个人追求目标所使用手段的规范。当社会成员经过社会化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目标后,社会同时又为其提供了追求这些目标的手段,这时目标和手段之间就是平衡的。问题在于社会在提供目标和提供手段二者上有可能是断裂的,即社会成员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目标,但却无法获得实现这些目标的合乎规范的手段,这时就产生了失范。 社会失范会使人们处于失范性紧张状态,为缓解这种紧张,默顿认为人们可能有五种适应方式:其中除了遵从者是以社会允许的方法获得社会鼓励的目标以外,其他四种适应方式都可以被视为偏差行为。 所谓革新者,即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的手段。 所谓形式主义,是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 所谓退缩主义,是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 所谓反叛,是指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 (二)文化传递理论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与社会越轨

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一、社会越轨的涵义与类型 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有社会规范的行为。 二、社会越轨的原因(越轨理论) 关于社会越轨原因的解释,从大的方向上可以归结为三类,即生物学解释;心理学解释和社会学解释。 (一)、生物学解释 主要是从人的生物、生理特征的差异寻找越轨行为发生的根源,也称为体质理论。其主要观点是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缺陷造成的(因而越轨具有先天决定性)。 1、龙勃罗梭的退化犯罪说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越轨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的创始人。 龙勃罗梭通过对一些犯罪者的头骨的测量发现,犯罪的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由此他得出结论:犯罪的人是退化的人,是再现于现代文明社会的野蛮人,犯罪的人是生来就要犯罪的。 2、体态理论 这一理论将人的体态分为三种: 内容型:特征是身体柔软、圆胖; 中胚层型:其特征是肌肉丰富,体格健美; 外胚层型:其特征是肌肉较少,体制羸弱。 体态理论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胚层型的人要比其他体型的人更容易犯罪。

3、染色体理论 染色体理论建立在染色体异常学说的基础上。 正常人的细胞核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与性别无关;1对是性染色体,分为X性染色体和Y性染色体,决定人的性别:男性细胞核中的一对性染色体是XY型,女性是XX型。 但有一部分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Y型的。即比正常男性多了一个Y性染色体。这种人在体质上也有比较明显的外部特征,比如一般个子较高,智商较低,而且往往都有严重的粉刺、青春痘等特征;在行为上往往具有进攻性和反社会性。统计发现,这种人在精神病医院和监狱中占有较大比例。 所以染色体理论认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 (二)心理学解释 主要是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即无意识。由欲望和本能构成。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生物性) 自我是一种认识过程。其行为原则是趋利避害,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和本我与外界现实之间起调节作用。(统一) 超我是社会中的禁忌、准则、规范在人的意识中的反应。超我代表社会的道德标准,按至善原则行事。超我在人格中起着检察官的作用,与良心相违背就会产生紧张、罪恶感、焦虑和紊乱等不良情绪。(过度社会化)(迪尔凯姆“过度整合”)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与社会越轨

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越轨的涵义与类型 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有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越轨的原因(越轨理论) 关于社会越轨原因的解释,从大的方向上可以归结为三类,即生物学解释;心理学解释和社会学解释。 一)、生物学解释 主要是从人的生物、生理特征的差异寻找越轨行为发生的根源,也称为体质理论。其主要观点是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缺陷造成的(因而越轨具有先天决定性)。 1、龙勃罗梭的退化犯罪说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越轨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的创始人。 龙勃罗梭通过对一些犯罪者的头骨的测量发现,犯罪的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由此他得出结论:犯罪的人是退化的人,是再现于现代文明社会的野蛮人,犯罪的人是生来就要犯罪的。 2、体态理论 这一理论将人的体态分为三种: 内容型:特征是身体柔软、圆胖; 中胚层型:其特征是肌肉丰富,体格健美; 外胚层型:其特征是肌肉较少,体制羸弱。 体态理论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胚层型的人要比其他体型的人更容易犯罪。 3、染色体理论 染色体理论建立在染色体异常学说的基础上。

正常人的细胞核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与性别无关;1对是性染色体,分为X性染色体和Y性染色体,决定人的性别:男性细胞核中的一对性染色体是XY型,女性是XX型。 但有一部分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Y型的。即比正常男性多了一个 Y性染色体。这种人在体质上也有比较明显的外部特征,比如一般个子较高,智商较低,而且往往都有严重的粉刺、青春痘等特征;在行为上往往具有进攻性和反社会性。统计发现,这种人在精神病医院和监狱中占有较大比例。 所以染色体理论认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 二)心理学解释 主要是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即无意识。由欲望和本能构成。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生物性) 自我是一种认识过程。其行为原则是趋利避害,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和本我与外界现实之间起调节作用。(统一) 超我是社会中的禁忌、准则、规范在人的意识中的反应。超我代表社会的道德标准,按至善原则行事。超我在人格中起着检察官的作用,与良心相违背就会产生紧张、罪恶感、焦虑和紊乱等不良情绪。 过度社会化)(迪尔凯姆“过度整合” )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应当有一个协调、衡的关系。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本我过度膨胀,破坏了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本我没有受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致个人越轨行为的产生。 但是如果超我过分发展也会导致越轨。因为极端的、无时不在的犯罪感也会使一个本来正常的人做出不正常的举动来。 三)社会学解释 对社会越轨的社会学解释的共同特征是反对从生理因素和心理方面去寻找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而主张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探

第十三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第十三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一、什么是越轨 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存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这种规范是指现存的社会规范:为什么是现存的:(1)动态的。(2)地域限制。社会规范是动态的,它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人们对行为是否违规的认定,也会发生变化。 二、越轨的类型 1、失常行为和不遵守行为; 2、被社会认可的或不被认可的违规: 3、不能遵守和没能遵守; 4、个人违规与集体违规。 三、越轨的特点 1、行为禁区的模糊性。 角色规范一般都是原则性的,概括性的,没有也不可能规范人们的全部言行,而人是在具体的,复杂的现实环境中生活,难免有不明确规范的时候。规范是以划禁区的形式出现,指出此路不通,逾越界限就受制裁。因此Cohen说:只有当我们越过禁区而受到别人这样或那样的制裁时,才真正地知道行为禁区的界线。 2,越轨的普遍性。 (1)社会层次: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存在越轨行为。 古今中外,任何社会都有越轨现象,因此涂尔干说:没有社会不面对犯罪问题,形式、内容会因时因地发生变化,但违规越轨现象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存在。(2)个人层次:任何人一生中都难免或多或少地做出越轨行为,有时越轨行为源于规范冲突,这样的越轨是无可奈何的。此外,前面谈到的为了一些社会认可的目标而破坏规范的行为也被社会当作可以理解的。 四、越轨的社会功能。 越轨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首先我们看它的破坏性。 1、越轨的负面功能 2、越轨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划清行为禁区的界线。 (2)它能带来社会体制中所需要的变化。 总之,有些规则必须要打破时,就会因为一些成员的越轨行为而使群体中的其它成员都意识到某一条规则不太合理,从而改变这个规则。

第十二章 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什么是偏差行为 一、偏差行为的概念 偏差行为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 在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套对其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用以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这就是社会规范,人们通过社会规范可以知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里应该如何行事和不应该如何行事。 那么,具体有哪些行为属于偏差行为呢,这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事实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偏差行为的列表。因为偏差行为的具体界定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偏差行为的相对性源于社会规范本身的相对性。社会规范是相对于特定的社会,特定的历史时期而言的,在不同的社会里,同一社会在没的历史时期,社会规范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人们对偏差行为的认识也是没的。 二、偏差行为的类型 (一)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工可分为三大类型: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和偏差文化。 1、偏差习惯是指个人行为嗜好因不为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2、偏差心理是指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3、偏差文化是指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行为。 (二)按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 1、违法行为是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前者是指对社会具有较大危害性,且按照法律条文应该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后指指虽已触犯法律,但情节尚轻微,并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2、违章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这类行为虽不如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大,但体现在许多法律不能管到的方面,因此对实际的社会生活影响也很大。 3、违规行为是泛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工,风俗习惯的行为。 三、偏差行为的功能 (-)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偏差行为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如果各种偏差行为大量出现,无疑会严重影响社会

第三节 社会越轨和社会控制

第三节社会越轨和社会控制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及其类型 1、含义:社会越轨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额外那么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因此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2、类型: (1)违法行为: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2)违警行为: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 (3)违规行为: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1、生物学解释 生物学解释把人类生物和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接轨的原因,因此又称之为体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所以犯罪人是退化的人,是再现与现代文明社会的野蛮人,生来就要犯罪。此后,有学者将这种体质理论进一步具体化,产生所谓体态理论和染色体理论。 体态理论将人的体态分成三种:一种是内容型,其特征是身体柔软圆胖;一种是中坯层型,其特征是肌肉丰富,体格健美;还有一种是外坯层型,其特征是肌肉较少,体质虚弱。该理论认为中坯层型要比其他人更容易犯罪。 染色体理论认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正常人第23对染色体是性染色体,男性细胞核性染色体为XY型,女性细胞核性染色体为XX型。但人们发现有一些男性有一种XYY型的结合体,这些人在体制上具有个子高,智商低,面部有严重的粉刺等特征,在行为上具有进攻性和反社会性,在精神病院和监狱中占得比重较大。 2、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解释即从人们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其中以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即无意识,由欲望和本能冲动构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争取自私的满足。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从中分化出自我和超我,又在暗中支配着自我和超我。本我的活动受道德和良心的压抑,不得不以求得变相的、象征性的满足。 自我是一种认识过程,它通过后天的学习、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按现实原则行事,在本我和超我之间以及本我和外接现实之间起调节作用,使个体维持在达到目标的轨道上。 超我是社会中禁忌、准则、规范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超我代表社会的道德标准,按至善原则行事。超我在人格中起着管制和约束的作用,与良心违背就会产生紧张、罪恶感、焦虑和紊乱。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应该有一个协调、平衡的关系。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是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致个人越轨行为。但是,如果超我过分发展,也会导致社会越轨,因为严重的犯罪感也会使一个本来正常的人做不出正常的行为来。 3、社会学解释 (1)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分享共同的价值,文化价值为社会树立起发展的目标,这种文化目标是社会依据它的规范体系认为是值得存在和值得拥有的东西;同时社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第六讲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 卢梭:人类应该在公共秩序(通过社会化和一定的社会控制实现)和个人自由之间实现二者的平衡。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适度的社会控制(平衡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很难实现的原因有: ①人们对自由与控制的重要性的看法不同。②利益的复杂性。③现实的复杂性。 2、社会控制的概念 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3、社会控制的类型 ①统治与制约:统治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之上的控制方式,当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手段迫使他人去遵守既定规范时就表现为统治;制约也称社会制约,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 ②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正式控制也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非正式控制是指用不那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③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是外在的社会环境对其行为产生了约束和压力,使其不敢违反社会规范,即外在控制;内在控制的直接控制力量来自于行动者本身,如果一个社会成员接受和内化了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规范,自觉地实践角色规范,这就是实现了内在控制。

④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积极的社会控制是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动机之上的,以倡导、鼓励为特征的防止违规行为发生的控制方式;消极的社会控制是指运用惩罚手段来制裁某些违规行为的控制。 4、社会控制的方式 ①习俗、道德和宗教 ②政权、法律和纪律 ③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 从众与服从:米尔格拉姆有效区分了社会控制的两个重要层面即从众与服从。从众是与同辈一样的行动,同辈指的是和我们处在相同地位且没有特别权力指导我们行为的个人;服从则是对等级结构中具有较高权威者的依从。 二、越轨行为 对社会学家而言,越轨行为这个名词并不代表堕落或邪恶。 越轨行为是破坏规范或违反群体与社会期望的行为。越轨行为包含了违背可能会或不会正式转化为法律的团体规范,因此这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不仅包括犯罪行为,还包括许多不受法律起诉的行为。 越轨行为不完全是负面的。 一个人有多种途径取得越轨身份。由于身体和行为特征,有些人是不情愿地被抛到负面社会角色之中,一旦被赋予越轨角色,他们便不容易在其他人面前表现正面形象。戈夫曼因此创造名词“污名”代表社会用来贬低特定族群价值的标签。 1、功能论者的视角 ①涂尔干的遗产。涂尔干的社会学调查集中在犯罪活动上,其结论仍然可以应用于所有类型的越轨行为。涂尔干认为社会控制有利于定义可接受的行为并因此有助于社会稳定。如果不适当的行为没有被处罚,人们很容易扭曲其中的标准。涂尔干用“失范”来描述当社会控制对个人行为失效时,社会所经历的失序感。失范2是发生在社会改变或失序时的一种无规范状态。 ②默顿的越轨行为理论。默顿认为破坏常规规范的行为也许和其他人一样有着共

12 社会学概论—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第一节什么是偏差行为 1.偏差行为: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差异行为等。 2.社会规范:每个社会都存在一套对其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以调节人们之间 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3.偏差行为的类型 (1)按照表现方式分为 ①偏差行动: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如偷抢/强奸/杀人/自杀。 ②偏差习惯:个人行为嗜好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如打麻将。 ③偏差心理: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 的偏差行为。 ④偏差文化: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变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2)按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分为: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 ①违法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②违章行为: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如交通违章,考试作弊。 ③违规行为: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如不适应行为,不从众、不道 德行为。 4.偏差行为的功能 负功能:①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②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③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④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正功能:①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②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③有助于社会预警 ④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 第二节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1.生物学解释(隆布罗梭和谢尔顿):是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 原因,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根本缺陷:在于它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生理因素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查理斯戈林发现。 2.心理学解释(费洛伊德):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之 所以出现偏差行为是因为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偏差者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心理学主要从个人层面出发解释偏差行为,有助于我们了解个人产生偏差行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特定的偏差行为的个体发生机制。 3.社会学解释:更强调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偏差行为的影响。 (1)失范理论:(涂尔干,默顿)认为是社会失范导致了个人的偏差行为。 (2)文化传递理论:也称为亚文化理论,认为偏差行为者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是从其所处的文 化环境中习得的,他们不是偏离了社会规范,而是遵循着所在团体的社会规范,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只是因为他们所在团体的规范和主流的社会规范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 (3)标签理论:认为一种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是因社会的权力集团给这种行为贴上了偏 差的标签、偏差行为只是一种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第三节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 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则主要指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社会控制的内容:包括对社会行为的控制、对社会关系的控制、对社会价值的控制。 3.社会控制的特点:普遍性/规范性/多重性。 4.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①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 ②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③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5.社会控制的类型 (1)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宏观控制:指社会利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对稳定社会、促进社会进步意义重大。 微观控制:相对于宏观控制而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的控制,这些领域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 (2)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 制度化控制:指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由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包括法律控制、宗教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 非制度化控制:指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规定的条文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互动所形成的共识来实现。包括习俗控制,道德控制,社会舆论控制。 (3)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外在控制: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控制,规章制度,习俗,道德控制。 内在控制: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 (4)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积极性控制:利用奖赏性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这些手段包括物质性奖励和精神性奖励。 消极性控制: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行为。 6.社会控制的方式: ①法律控制:由国家强制力推行的,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是由国家 制定或认可的一种社会规范,是所有社会规范中最有权威的一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给予强制执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②道德控制: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套辨别是非、辨别善恶、辨别正义与非正义 的价值标准。 ③习俗控制: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 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④宗教控制: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方式,能够对其教徒产生很强的约束力。 7.社会控制的度:社会控制应避免社会过控和失控,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 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社会过控: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社会失控:指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