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服务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标志保证和源动力

服务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标志保证和源动力

服务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标志保证和源动力
服务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标志保证和源动力

服务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标志保证和源动力

基业常青的源动力和谐社会的助推器我们已经走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都是服务员、行行都是服务业、环环都是服务链、个个都是文化者、处处均显文化味”的“新经济”(顾客经济)时代!我们生活在服务和服务文化的包围之中,服务文化已经和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观念,服务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标志保证和动力,服务文化是激发员工用心快乐创新服务、创造顾客忠诚提升竞争力的文化。服务文化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成为竞争的亮点焦点热点,成为评判、修正企业、员工乃至政府行为的社会标准,建设服务文化,提升服务竞争能力,是各行各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每个行业企业都应从生存发展的经营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使命的高度建设服务文化,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信赖度和文化服务贡献度。积极创建服务型、文化型、创新型、智慧型健康型和谐企业。

一、研究提升服务的科学成就顾客和谐共赢的文化

-----服务文化的内涵、结构

1、服务、服务文化的内涵

服务是满足他人需求的价值多赢的情感性劳动。服务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的沟通、价值的确认、情感的互动、信任的确立。

服务是企业之本,而文化是服务之根、服务之魂,是服务的最高境界。服务的竞争实质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的经营是最高层次的经营。

服务文化定义:服务文化是企业群体信奉践行的服务价值理念。

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顾客忠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在这里强调的是,认知认同共识共事是前提,自觉执行融入制度形成行为规范是关键。个性鲜明、员工认同、社会共鸣的文化才有竞争力。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价值理念如果只停留在老板层面、或只存在于报告文件文字口号之中,而员工背道而驰,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文化。

2、服务文化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科学体系

服务文化和高品质服务是一门科学,只有形成体系才能相互支撑交相辉映,才能产生文化的魅力效力,提高服务竞争力。服务文化科学体系至少包括:(1)服务文化的核心、高品质服务的动力、员工职业化修炼的基础。包括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心态。(2)服务文化的载体与支撑、高品质服务的保证、员工职业化修炼的内容。包括服务行为、服务规范、服务流程、服务机制。(3)、服务文化科学的展示升华、高品质服务的创新升级。包括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星级服务和服务品牌。

二、服务文化是一门新兴科学,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和功效魅力

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主流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讲,服务行业的企业文化就是服务文化。服务文化除了具有大文化、企业文化的一般特性外,至少有其六大独特功效魅力。即:开发服务; 经营管理; 快乐感恩;品牌创新;情感共鸣;和谐共赢。

服务文化是专门研究开发服务的文化,是研究开发顾客、员工、团队如何提升服务效益的新科学。服务文化要解析服务的密码探寻科学规律、推动服务的升级,提升服务的品位、展示服务的魅力,激发服务的活力,创新服务的品牌,提高服务的竞争能力。服务文化是经营管理的文化,提倡义字当头义利并举;服务文化要激励员工感恩快乐的服务,用快乐服务凝聚快乐忠诚的员工和顾客;服务文化要强化服务意识,赋予服务生命的意义,激励员工用心用情智能服务;着眼顾客多元需求,创新服务理念机制流程手段,完善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品质,打造服务品牌,达到员工顾客企业社会共享共赢和谐进步。

另外服务文化还有它的社会性普遍性。服务文化的原理适用于社会各个行业单位。建设服务文化是各个行业不容回避的战略课题。制造业应该尽快建设服务文化,政府机关媒体应带头建设服务文化,垄断行业应率先建设服务文化。

三、建设服务文化的意义、回报

---成熟的标志持续的回报

(一)建设服务文化的重要意义

只有用文化统领服务行为,提高服务的文化含量,才能保持服务的持久活力,展现优质服务的独特魅力,把良好的服务行为升华为自觉的服务习惯。实现服务从“形变”到“神变”,由强制遵从到自觉自悟、自律自动的转变。服务文化能引导人们探索服务的规律,观念突围与“市”俱进,实施服务创新,塑造服务品牌,提升服务的竞争力。文化能引领人们在更高的层面上经营创新,按价值观的要求创造性满足参差不齐的顾客的多元化需求,艺术性的应对没有标准答案的突发事件。服务文化是和谐共赢的文化:员工在服务文化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素养的提升价值的实现;顾客在文化中得到愉悦和需求的满足;企业在文化中得到发展、形象得到提升,市民在优质服务中提升了品位;政府在优质服务中提升形象,城市在优质服务中提升了文明层次增添了魅力,社会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总之,建设服务文化有六大必然性:1、时代的要求经济的必然;2、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标志、保证和助推器;3、最高层次的经营提升竞争力的利器;4、基业常青的秘密武器、走向卓越的成功秘诀;5、价值多赢的平台,成就员工顾客的充电器;6、破解误区的金钥匙,提升服务品质的源动力。服务文化是破解服务秘籍、解决服务瓶颈的金钥匙;是解决服务倦怠症忧郁症浮躁症的灵丹妙药,是激发员工潜能的充电器。

(二)服务文化培训和建设能创造巨大价值。给我们带来丰厚持续的回报

1、观念突围头脑风暴;顾客为是乘势而上

2、强化使命责任;提升员工用心用情服务、快乐创新智能品牌服务的动力能力

3、服务革命创新升级;创建深度精细科学的五星级服务,提升整体服务品位效益

4、审时度势文化自觉;建设员工认同社会共鸣和谐共赢的服务文化

5、撞击共鸣提升品位;培养内部讲师服务明星;打造一流职业化团队保证文化深植,这是企业的真正竞争力,也是对员工发展的关爱和对和谐社会的贡献。

6、提升形象资质和谐内外关系;创建高文化服务贡献度有尊严有感召力的典范名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社区文化建设与便民服务

第九章社区文化建设与便民服务 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企业管理与时俱进的必然;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物业管理锻造企业品牌与核心竞争力;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企业参与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是物业管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在物业管理服务当中举办各类社区文化活动,不但能营造良好的人文居住环境,还能直观的提高居民生活品味和满足不同客户的生活体验,我们根据中海环宇城定位于城市大型商住综合体的特点,致力于使中海环宇城除了自身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定位外,更是社区文化服务的综合体和社区便民服务的综合体,在“打造繁华时尚之区,建设幸福魅力之城”的实践中,利用城市社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打造整合集教育功能、展示功能、文化精神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融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于一体的社区文化,努力满足业主和商户的多无元文化需求,营造一个“身心和谐、自然健康”的社区居住和经营环境。 第一节社区文化服务 一、社区文化服务整体思路 1、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专职运营、策划、管理队伍。从专业角度配备社区文化管理专员,以管理专员自身素质为纽带,将一批热爱社区文化活动、具有相当专业素养的业主整合起来,共同组建社区文化活动小组。 2、以年为单位开展每季、每月不同主题的系列活动和不同类型的社区文化节。将多个单独活动由文化节主线串连到一起,成为文化节的一系列活动,以第一个活动开幕,打造声势,中间的活动都以为文化节系列活动来宣传,用最后晚会等大型活动闭幕。活动形式各种各样,有文化宣传、便民服务、专家讲座、游戏、比赛、文娱活动、商演晚会、商家赞助和政府赞助的公益巡演等等,以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题影响力和丰富性。每年不定期举办各种针对不同群体的文化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巨大杠杆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 文明进步的巨大杠杆 一、科学技术的一般特征 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的特点是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的形式,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过程,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科学是人们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科学实验等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扩大,科学知识的积累不断增加,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科,归结起来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三大门类。 自然科学和技术是有区别的。技术是人们的劳动的手段和学说,它既包括工具、设备等物质手段,又包括人的知识、经验、技能等主观的精神因素。科学的任务是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而技术的职能是运用科学原理在实践中改造世界。科学和技术有着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科学理论武装,尖端技术的突破取决于科学理论的突破,一般技术的重大改进也需要科学理论来指明方向。 科学技术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控制和调节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它是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密切相关,而又有区别的特殊的劳动形态。科学技术活动同物质生产劳动一样,也有劳动者——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劳动对象——自然界和纳入技术范围的社会现象;劳动过程中,同样要支出体力和脑力;还有劳动成果——知识形态的科学发现、发明和实物形态的新产品。然而科学技术活动和物质生产劳动又有区别,科

学技术活动的劳动者比物质生产的劳动者具有更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是脑力劳动者;它的劳动对象,一般说要比物质生产的劳动对象具有超前性,特别是科学中的基础研究,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成为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的劳动过程尽管也支出体力,但主要是脑力的支出。因此,科学技术劳动的成果,虽然也有实物的产品,但更主要的是精神产品。 正因为科学技术活动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生产劳动,所以它具有自己的特征。 (1)科学技术活动具有探索性。探索就是在认识过程中变未知为已知;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客观事物异常复杂并且变化无穷,因此探索性劳动风险很大,可能获得成功,也可能失败,甚至可能失败千百次后才获得成功。 (2)科学技术活动具有创造性。科学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基础研究中,就是要发现新事实,创造新概念,提出新理论,揭示新规律;在应用和开发研究中,就是要创造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创造性是科学技术活动的核心。如果重复别人已经做过并已经取得结果的研究,不能算作名副其实的科学劳动。 (3)科学技术活动具有连续性。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技术成果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与同时代人协作,又经历千辛万苦的探索之后才产生的。一个科技工作者必须有连续作战的精神,不经过持续的辛勤工作,难以攻下科学技术的堡垒。正因为科学技术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所以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那些不畏劳苦而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

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 作者:陈晓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中华名族名人辈出,文化荟萃,具有极为可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继承儒学精髓,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的 举措,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思想广阔,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提供思想 基础,那么,追究儒家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和谐”要先了解何为儒 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确立及儒家文化的发展史。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前活跃,文化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等百家蜂起,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并且,也由此奠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其中儒家学说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学说体系。 追究其渊源,儒家学说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创立的学派,是当时 百家争鸣中重要的一家,居于世家之首。并且后来著有《论语》、《孟子》、《荀子》等著名著作,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作品。儒家思 想从狭义上理解,是指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源 远流长的儒家学派的思想。但无论是从狭义上还是广义上理解,有 三点是共同,即主张“礼乐”、“仁义”、“忠恕”和不偏不倚, 无过之而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提出“德治”、“仁政”和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养,这些思想在孔子、孟子、荀子的思

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春秋时期怒国人,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及教育学家, 孔子提出的思想中的“礼”、“仁”、“中庸”构成了孔子思想体 系的核心,孔子从“礼”出发,发展了“仁”的思想,总结出自觉 的“中庸”观念体系,因而是儒学发展成为了一宗学派,“礼”的 观念只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和综合,而“仁”和“中庸”则体现了 他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孟子,战国时期人,孟子得以发展和扩大了儒家思想文化,他 的思想是“孔子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及世界的 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孟子》一书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而“仁政”的提出的根据是人性善,并 且一直影响着孟子的整个思想及人生的处事态度。 荀子处于百家争鸣的晚期,以儒学为基本立场,兼诸子百家的 思想,形成了一种比较开放的儒家学说,综其三大儒家的思想,都 离不开“和”、“仁”、“德”的思想,因此,对后世的影响较为 深远,儒家思想称为现代思想的基础,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 想基础。 一、儒家思想中“和”的观念 “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的观念,早期的《尚书》、《诗经》、《国语》等重要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了“和”这一个名词及 思想观念。大体而言,“和”既有天道观的意义又有人道观的内涵,从天道观上看,“和”主要理解为事物的生成、运行、存在的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成人高等教育 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所学专业:2014级小学教育本科班 学院(函授站):文学院 学生姓名:xx 指导教师:x老师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目录 摘要 (3) 引言 (4) 1、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概念 (5) 2、和谐的哲学内涵 (5) 2.1人与自然和谐 (5) 2.2人与人和谐 (5) 2.3人与自身和谐 (6) 2.4人与社会和谐 (6) 2.5国与国和谐 (6) 3、和谐的基本特征 (6) 3.1包容性 (6) 3.2差异性 (7) 3.3互补性 (7) 3.4平衡性 (7) 4、和谐的核心功用 (8) 5、传统“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8) 5.1“和而不同”与独立文化价值 (8) 5.2“兼容并包”与文化融合精神 (10) 5.3“和实生物”与多元文化内涵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内容摘要:正一切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都是由一些相对稳定的思想元素所构成的。这些思想元素对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奠基与导向的作用。在先秦诸子百家富有原创性的思想中,儒家强调中庸的和谐观,墨家提倡兼爱的和谐观,管子提出爱民的和谐观,道家强调自然的和谐观,法家主张法制的和谐观,而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是儒道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谐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促进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和谐的词源涵义、哲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意义、哲学定义等方面的系统观念。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多元化;和谐观;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资源意义及其局限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资源意义及其局限性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民族特点的重要概念,其内涵丰富,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非常突出的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天道”之尊,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也具有相当丰富的思想内涵。这种“和”的理念也在日后广泛渗透于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得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也因此弥漫着和谐之气。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认真领会和梳理传统文化中这一思想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给“和谐”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可使我们这一悠久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重放异彩。 一、传统和谐思想的基本内涵 “和”与“谐”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是分开来使用的。《尚书·舜典》中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水,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话。在这里,“和”与“谐”字义同。在古文献中,由于“和”字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谐”字,且意义相通,故本文中的“和”与“谐”以及“和”与“和谐”是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的。在传统文化中,“和”的含义极其丰富,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差不多涵盖了社会国家、天地自然、个人精神和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当然,和谐思想由于语境的不同,其中心重点亦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和”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第一,“和”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和协调。“和”字从构造上看属形声字,甲骨文从“龠”,形口吹排箫,声禾。“谐”也是个形声字,形也从“龠”,声“皆”(谐转),所以,“和”与“谐”从本义上都指的是声音相应,和谐地唱或伴奏之意。由于“和”与“谐”最早是从礼乐文化中来,而“乐”要达到悦耳的功效,客观要求多样统一,协调有序,这样才能赏心悦耳,实现其审美功效。故《说文》上解释说:“和,相譬也,又和调也。”事实上,在远古的中国人那里,“和”实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于对象事物、日常生活、社会政治、养生卫体等冲突多样性的协调。“和”的哲学阐述最早见于《国语·郑语》。公元前八世纪,周朝太史史伯在同郑桓公讨论周王衰落的问题时,指出其原因是周幽王在政治上“去和取同”,排除异己。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对此,

构筑社区文化打造和谐新城(社区文化)(精)

构筑社区文化打造和谐新城 ——新城办事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汇报 新城党工委书记:饶新昌 2005年 6月 16日 新城办事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 经过三年多来的摸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天,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各位代表亲临我办, 对社区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这是对新城社区文化工作的肯定, 也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在此, 让我代表新城党工委对各位代表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近年, 在上级有关职能部门的精心指导下, 办事处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动力,以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为着力点, 以建设文化社区为出发点, 在理论中认真研究, 在实践中深入探索, 在推进中不断完善, 努力建立和谐的新型社区文化管理体制。下面向各位代表汇报新城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情况,请多提宝贵意见。工作中我们主要做到: 一、抓认识,落实长效管理制度 思维催生行动, 认识推动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文化不仅标志着一座城市的 知名度与美誉度, 更是赢得城市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 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建设, 是贯彻落实党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做好新时期社区群众工作的重要抓手。因此, 办事处切实把社区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在工作中经常深入群众,实行党员带头机制、协商对话机制、民主管理机制、齐抓共建机制,将管理和服务与广大 群众的需要与利益挂起钩来 ,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深化。同时,把此项工作作为民心工程来抓,做到书记亲自抓,党群副书记、分管领导全力抓, 成立专项工作小组, 经常研究社区文化工作, 对小区建设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有总体、长期的规划, 对开展工作有目标、有部署、舍得投入,建立长效机制,以制度促规范,以制度促发展,不断完善社区文化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目标责任制, 做到各单

【9A文】离婚率上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四辩稿成稿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离婚率上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四辩稿 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 今天对方辩友想说的无非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出轨暴力等消极因素导致了离婚,所以离婚率升高不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但是我方要再一次强调出轨暴力是导致离婚的原因,而并非是离婚率升高的原因。离婚率一直在上升,而这些消极因素一直存在没有发生变化,这两者之间并不同步,所以对方辩友的论证并不成立。正如我方一辩所阐述的,经济的发展才是与离婚率增长同步的,是物质文明进步推动离婚率走高,离婚率上升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二.离婚率上升存在着消极影响,因而离婚率上升不是文明的表现。对方辩友的这种论证逻辑是错误的。我们今天的辩题并非是说离婚率上升代不代表社会文明进步,而是离婚率上升是或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我方承认离婚率上升有存在消极影响,但消极影响并不妨碍其对社会文明的体现。按照对方辩友逻辑,化疗会导致脱发等不良反应,因而化疗这种方法的出现就不是医疗进步的体现了吗?所以说对方的论述是站不住脚的。 而我方始终认为离婚率上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两方面来看。 一.物质文明上。 过去,物质匮乏,生产力低下,只有夫妻合作才能勉强维持生存,失去伴侣基本意味着死亡,离婚是不可想象的。而今天,工业文明的成果使得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经济迅猛发展,离婚的成本大大降低。并且更多的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经济能力,对男性的依赖减少,有能力养活自己和孩子。经济发展使得不依赖他人独立地生活成为可能,离婚不再可怕,结束错误的婚姻不失为一种选择。因而,离婚率上升正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 二.精神文明上。 过去的封建伦理社会,离婚是伤风败俗,是家丑,离婚被千夫所指。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夫妻再不和也不会走到离婚这一步,只会在婚姻枷锁中继续作茧自缚。但在今天,社会婚姻观已经转变,社会风气趋于开放自由,对离异者更加包容。男女平权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更具独立精神,也更愿意放手一段没有未来的感情。可以说,精神文明的进步直接推动了离婚率的上升,因而离婚率上升体现了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当婚姻只剩下争吵时,当夫妻已经没有感情时,过去的我们只能含着泪继续维系婚姻,别无选择。但今天的我们却有选择的能力,选择去结束这一切,拥抱新的生活和爱情,而不必面对来自父母的压力,不必面对他人的冷言冷语,这难道不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吗?因为这个社会的高度现代化,因为这个社会的文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敢于离婚,敢于对令人失望的婚姻生活说不。 文明进步社会中的我们,更应理性的看待离婚这种行为,更慎重的对待和经营婚姻,对婚姻负责,而当婚姻真的穷途末路时,离婚也是一种很好的解脱。 谢谢大家,这就是我想说的。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思想至今还为我们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一、儒家文化的概述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通过董仲舒的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孔子所谓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原善》下)。“仁”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 1 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二、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在古今社会的广泛体现 (一)中国古代的和谐及孔、孟的和谐思想

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思想史上的各家各派,尤其是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和”的祈求与向往,这些思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积淀和凝聚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和谐”意义的形成,还与“天人合一”等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大命题。自先秦理性精神确立之后,“神人以和”逐步让位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董仲舒把儒家的基本理论与战国以来风行的阴阳家的五行宇宙论结合起来,为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论体系基石。 “和”是古典中国哲学在探究“天(自然)—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对此都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各有侧重地发展和丰富了“和”的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系起来,主张“尽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以人性为中介将天和人沟通和统一起来。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

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区域共同体所包含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和,具有区位性、多元性、共赏性、和谐性和群众性等特征。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如何服务人和培养人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政治与社会的和谐、文化与社会的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基础首先是“构建和谐社区”,只有每—个社区都是和谐的,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灵魂,构建和谐社区,必须以社区文化为切入口。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市民综合素质,既是当前社区建设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社区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区域共同体所包含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是区域性的、全方位的大众文化。它既包括市民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思维定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包括为提高市民素质、满足市民精神需求的社会性、公益性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是一个地域性的综合文化现象,具有一些与其他文化现象和活动所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区位性。这是社区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它反映的是某一特定地域内的社会文化特色。首先,由于受到社区特定环境条件、居住人口、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各个社区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次,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倡导者的素质爱好不同,会对社会文化活动起到不同程度的导向作用,形成不同的文化生活风气。再次,社区文化是以一定地域内的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的,文化活动的组织也是依靠这一地域内的社会群体和团体,在社区范围内开展的文化活动都是依据服务主体的特点和地理环境条件而展开的,所以社区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2、多元性。现代社区人口异地化程度高,居民因职业、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文化兴趣。因此,城市社区就像一个“万花筒”,各种各样的文化杂陈其中。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都市文化和乡土文化、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等等。社区成员的异质性是社区文化呈现多元化的根本原因,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因而体现出较大的异质性,导致他们的文化需求的差异性。因此,以他们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文化在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3、共赏性。从本质上看,社区文化是由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一经形成,便会对社区成员产生深刻的影响。社区成员既是社区文化的参与者,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他们在创建社区文化的过程中,身心也享受到充分的愉悦。对他们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更容易产生认同感。社区成员由于生活于社区之

重视儿童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重视儿童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儿童从来没有像“六一儿童节”这一天这样受到关爱和重视,但是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儿童是不太受关注的,在人类的历史上,在人类历史的记载中,我们经常是看不见儿童的。 最早的一部儿童宪章是1923年起草的《儿童权利宪章》,1959年的联合国大会才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也就是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到上世纪中叶,我们才开始承认了儿童,才承认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才承认儿童所拥有的权利。 而真正从法律意义上承认儿童的权利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情,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第44次大会以25号决议的形式正式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而这个《公约》现在已经有将近200个国家参与,我们国家在1991年12月经过全国人大正式批准,成为这个公约的缔约国。 重视儿童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1990年世界上举行了首届儿童问题的首脑会议,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一切为了儿童”,同时提出了儿童优先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世界各国应该向所有的儿童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保护,在所有的社会资源分配的情况下,儿童的基本需求应该得到高度的优先,其实原因很简单,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 刚刚孩子们用儿童的未来给我们已经说明了这一点。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制定了一份国际儿童友好城市的方案,他们关于

儿童友好的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保护儿童权利;第二、满足儿童需求;第三、确保儿童参与。 我们在研究这个论坛主题的时候,我们曾经讨论过很多主题,比如说儿童友好、儿童参与、儿童阅读、儿童优先等等,最后我们选择了儿童优先。为什么要强调儿童优先?我觉得至少可以有四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相对于成年人的社会而言,儿童是弱势人群。 这个社会的所有规则都是我们成年人制定的,所有标准也都是成年人决定的,所以儿童的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发言权、没有表决权、没有决策权。儿童的主张经常没有人代言,儿童也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儿童只有在18岁以后才能作为一个公民拥有自己相应的权利。 第二,童年生活是否幸福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今天的儿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他们如何度过自己的童年。 意大利的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讲过一段很精彩的话,他说:“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童年是真正灿烂的、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 其实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心理学家们一直关注童年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幸运的人生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也就是说我们成年人的幸福和他的童年是不是幸福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经常打着为儿童未来的幸福旗号牺牲儿童当下的幸福,我们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条长河,对儿童当下的关注就是对儿童一生的关注。现在

中国传统和谐社会观

中国传统和谐社会观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 潘岳发布时间:2006-08-07 06:00光明日报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一、人与自然和谐。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基本一致。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还落实到制度上。如孟子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 二、人与自身和谐。儒家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主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锢蔽,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佛家讲修来世,力图以事事无碍的超然态度进入一种彻悟的心灵境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三、人与人和谐。孔子提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并以“仁爱”为原则,实施两条途径: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各大文化、宗教中都有相似表述,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儒家重视“礼”,主张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道家也反对人与人

浅谈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浅谈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程时珍(湖北师范学院政法0601班) 【摘要】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本文对儒 家核心文化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再从儒家文化对个人自身,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以及个人与自然方面的阐述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儒家文化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既是构建友爱社会的基础、维系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促进人与自然亲密相处的前提,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一种良好的道德精神。 【关键词】儒家文化;仁爱观;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主干,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体系博大,义理宏深。胡锦涛同志指出,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不但是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1]儒家文化到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哪些启示呢?笔者认为,儒家的文化包含了许多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这其中包括孔子的“仁爱观”,“中和观”,“尚公观”,“忠信观”,还有“和合观”。 一,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一)儒家“仁爱观”,倡导“仁者爱人”理念,启迪人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情怀,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去关心人,爱护人。“仁”和“礼”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人”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爱人”的具体含义是把人当人看,尊重人的价值,特别是人的独立人格,加强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沟通,要求每个人都能承受相应的道德制约和社会义务。[2]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大力借鉴我们祖先留下的“仁爱”遗产,激发自觉地“仁爱”情怀,真心实意地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立身做人的基本原则,在日常平凡工作中,实实在在地去关心人,爱护人,使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成为全社会人们的自己行动。若能如此,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到来,就指日可待了。 (二)儒家的“中和”观,倡导“尚中贵和”理念,启迪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化解呵呵矛盾,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发展。“中和”包括“中”与“和”两方面。“中”指适中,中正。“和”就是和谐,协调之义。 (三)儒家的“尚公”观,倡导“天下为公”理念,启迪人们确立对社会,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消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天下为公”,贵在一个“公”字,其旨意在于提倡以公义战胜私欲,强调人们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儒家经《礼记〃礼运篇》所阐述的“天下为公”与“世界大同”的思想,导源于儒家仁学思想的扩展与推演,是“仁者爱人”,“泛爱众”,“安百姓”,“四海之内皆兄弟”思想的逻辑发展,因此长久地成为儒家文化追求的社会理想。[3]这种“天下为公”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已陶冶出千千万万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贤哲志士。从梦中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德追求,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

繁荣社区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社区文化经验材料)

繁荣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社区文化经验材料) 区始建于年,2000年11月份在原奋斗、团结、金山三个街道办事处24个居委会基础上组建奋斗、金山两个街道办事处,下辖11个社区,总面积平方公里,常住户12213户,总人口35532人。近年来,XXX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加强社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加强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坚持以创建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为目标,精心组织和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于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增强了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林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强化领导,健全网络,建立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领导的重视程度是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XXX区将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进成部分,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城市社区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予以重点发展。一是领导重视。无论是区委常委会、区委全会,还是人代会、政府常务会,都予以社区文化建设极大关注。区党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社区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及时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协调驻社区企事业单位支持社区文化建设,推动了社区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凡是全区性的社区文化活动,区委、区政府都要专门制定活动方案,主要领导不仅坚持参与活动方案的策划,亲自协调解决一些重大问题,而且还经常亲临现场参加各种活动,与民同乐。二是组织健全。为加强对社区文化的领导,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和区长为组长,由宣传、文体、教育等部门组成的文明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配齐配强了文体局、文联领导班子,各街道和居委会也配备了主要从事社区文化工作的人员,一个区、街、居三级联动的文化工作网络,为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三是多方联动。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驻区单位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组织、卫生、科教、文化、妇联、工会等部门和组织也纷纷走进社区,各驻社区单位积极支持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实事共办,共驻一地、共谋发展,不断把社区单位的资源优势整合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发展。二、建设阵地,培养队伍,打牢社区文化发展的基础繁荣和发展社区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XXX区把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放在首位,通过大力加强文化阵地和文化队伍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提高了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区文明程度。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几年来,采取政府投资、企业赞助、职工群众捐资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300多万元,修建了40000平方米的文化体育休闲广场、4000平方米的迎宾花园、500平方米的职工文化馆、380平方米的经济社会发展展示中心、300平方米的图书馆,安装了价值6万多元的文化体育健身器材,修缮了占地77公顷的金山公园文化设施。同时,结合实施“老年星光计划”和“文明社区”工程,在奋斗和金山两个办事处建立了3处老年服务中心。各社区和驻社区单位也都相继建立了文化活动站(室)、图书馆,各林场所建立了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这些分布在全区不同社区的文化活动场所,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社区居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自娱自乐的群众文化活动的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文化队伍建设上,充分发挥各文化协会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组织、协调、引导作用,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场所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培养和形成了数量较多,各具特色的群众业余文化团体,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基层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目前,全区已有全国作家协会、省摄影家协会会员8名;省作家协会、省书法家协会、省摄影家协会、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46名;区各类协会会员350多名。成立了少儿小百花艺术团、老年红松情歌唱团、秧歌队、健身队、文艺演出队等群众性文化团体20多个。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各种文化培训站点21个,这些活跃于城乡各个角落的社区文化骨干队伍,成了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在此基础上,组织有文艺专长的同志对群众文化骨干进行

社会文明的理解

社会文明的理解 广义:社会文明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获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等方面的统一体。 狭义:社会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并列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的“五个文明”之一。社会领域的进步程度和社会建设的积极成果,包括社会主体文明、社会关系文明、社会观念文明、社会制度文明、社会行为文明等方面的总和。我们日常谈到的社会文明指的是狭义的社会文明。 具体解析“五个文明”中的狭义社会文明:包括社会主体文明(个人发展、家庭幸福、邻里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关系文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团关系、群体关系)、社会观念文明(社会理论、社会心理、社会风尚、社会道德)、社会制度文明(社会制度、社会体制、社会政策、社会法律)、社会行为文明(社会活动、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总和。我们日常谈到的社会文明指的是狭义概念。而“五个文明”共同构成文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前提,物质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基础,政治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保障,精神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灵魂,社会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目的。强调“五个文明”共同发展、协调发展,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回应,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再一次升华,必将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社会文明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只有把握了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内在系统机制及和谐文明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明。恩格斯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也就是说,文明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它受社会形态制约而具有社会性。文明首先是实践的事情,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成果,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的结果。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都根植于人们现实的物质实践活动之中。在唯物史观视野中,实践活动是人类文明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石,因而对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系统分析也要建立在对实践及其基本矛盾的正确分析之上。 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社会生活有多少种形式,实践也就有多少种形式。而在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种: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生态生产实践。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始源性活动。人们在进行物

传统文化哲学分析

传统文化哲学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儒、墨、道、法、兵、佛等主要思想学派以及近代思想家都对和谐思想有深刻的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理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从古至今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受到了这种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纵观中国文化史。儒家、道家、佛教主要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极,其有关和谐思想的论述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儒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主要观点有:一是“和而不同”。孔子提出“和为贵”,并以“和~同”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不仅是儒家判断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而且对“和”与“同”的区分成为儒家和谐思想的理论前提。二是“天人合一”。孔子认为,天道寓于人道之中,天道即是人道,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达到天人相知、相通、和谐的境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从心性上解释天人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合一”肯定了天与人、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并视这种统一性为和谐的最高境界。三是“中庸之道”。孔子首次提出“中庸之道”,以中庸为最高美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子思提出:“君子之中庸,君子而适中”,进一步提出“中和”思想。 宋代的程颐、程颢提出“不偏之谓中,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中庸、中和、中行、中道,是儒家用来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儒家和谐思想的特色是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从人性本身出发调解人际关系,使之趋向和谐,强调社会和谐的功能。通过“和而不同”、“中庸之道”,最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和合”境界。儒家和谐思想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中庸、中和作为个体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通过谋求人际关系的普遍和谐,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道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主要观点有:一是“道法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道家以“道”为最高法则,主张遵循道的规律,顺应自然,合乎天道。提出“天人和乐”的思想:“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是“无为而治”。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庄子说:“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老庄所谓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以“人为”违拗自然,是人体道、悟道、得道的和谐状态。三是。知足常乐”。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家立足于“道”本身的超越性,要求人们超越各种世俗的名利、善恶、是非观念,提出“争之无益”、“不争之德”的思想,强调淡化名利,看淡生死,复归自然,这一切都表达了道家对自然和谐境界的向往。道家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