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摘要:要想让今日的学生成为明天的栋梁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科学教师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树立科学之风,大力提倡学科学、爱科学、注重知识教育和培养能力相结合,最终形成并提高学生终身的科学素养。

小学是科学素养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科学素养是指在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而我国的小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科学素养比较薄弱。现在的小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未来的生力军,他们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未来科技的发展,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名科学教师,如何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培养科学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都怀有浓厚的兴趣。

学习科学首先是让学生获得兴趣,让学生做喜欢的活动。学生活动时,我们应当鼓励他们;当学生探究时我们应该友好地支持他们;当学生提问时,我们尽量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当学生有所发现时,

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或科学素养(小论文)

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或科学素养 【摘要】人文素养是人的重要素养之一,对一个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的人文素养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习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殷切期望。【关键词】教师;人文素养;科学素养 时间飞逝,转眼间作为教师的我已经在东莞这个教育行业服务了十年之久,很高兴能利用本次的网络继续教育学习来提升自己、充实自己、认清自己教学现状,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才能更好的为学校教学服务,才能更好从事教育工作,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或科学素养?我个人觉得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加强业务学习,教育方式必须丰富灵活,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要加强自身修养,转变观念,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德高为范”。教师的高尚师德对学生具有吸引和感化作用,我们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要思想进步——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事业心强——具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治学严谨——具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热爱学生——对全体学生全面负责,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人师表——语言文明、举止端庄、严于律己,堪称学生表率.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具有豁达的心胸,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见解、思想与情感、价值观念等,倡导创造、允

许失败、鼓励成功;能客观地理解学生,真诚、积极地与学生相处,能由表及里,通过现象了解本质,深刻全面地了解学生,并能正确把握和控制自己。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其次我们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是否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或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成才的标准,作为检验教育理念是否现代的标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即使在教学中,也不仅仅是以“客体”的身份出现,他们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好教学中的互动氛围,让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要树立终身受益。现代教育中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必须丰富灵活,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教育对象,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选择最佳的教育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诸如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书教活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教师运用精当的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可以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深能自探,终生能受益”的效果。教学方式切忌华而不实,杜绝纯形式、无效果的“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是实践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录音机、电视机、投影机、计算机等充满现代气息的先进教学手段不断涌现,多媒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

最新浅谈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浅谈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小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与深度思考。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科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探寻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无疑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一、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素养提高的前题和保证。一个科学知识储备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提高他的科学素养的。 第一,介绍科学发展史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我们在科学教学活动要抓住有关点滴,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方面,我们教师要以情导学,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我在教学《磁铁》、《纸》等课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活字印刷的发现、利用和世界性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像这样的实例在

科学史上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渗透科学家的故事,为学生们将来投身于科学事业提供了榜样,这当然是对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好素材,要充分地利用。 第二,在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小学生喜欢动手,容易被具体、新奇的材料所吸引,他们收集到或面对新异、奇特的实验材料后,肯定会自觉探究的。当孩子们遇到一些富有生趣的材料,他们就会去摸抚、去拨弄、去观察、去探究一番,当材料发生变化时,更会牢牢地吸引他们。例如在“认识磁铁的性质”时,学生会被形状各异的磁铁吸引,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去看、去“玩”、去比较;再如学生在了解热空气的性质时,学生的探究材料是一种“走马灯”,当灯里的蜡烛点燃后,就会看到灯罩上画的人和马在不停地转动,这种新奇的材料不能不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既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又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掌握,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好举措。 第三,教学过程渗透科学技术新信息。如从“神舟六号”到“嫦娥计划”,从磁悬浮到子弹头,从人类转基因工程到人类克隆技术,从超导到纳米等等,教学中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时代感,树立了科学意识,并从中获得启示: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创造和发现。 二、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自然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概念的引进、规律的得出都和实

科学素养论文.docx

读《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有感 读了《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与传统的教师有着很大的区别。新时代的教师是幸福的,同时也是肩负着更多使命的,除了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很多其他素养,比如心理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素养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最早由美国学者赫德在1958年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提出的,是用来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国际上普遍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越来越迅速,学生的求知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所任学科上,知识要专、要深,在其他知识上要广、要博。要努力提高知识的广度和综合程度,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知识结构;其次,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21世纪是学习多元化的社会,要学会使用先进的现代教学仪器,学会运用多媒体的教育手段,做到一专多能。 我自己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上课时,我们普遍要接触到信息化的辅助工具,信息化课堂是和传统课相对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教师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信息化课堂教学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成为了主体。信息化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作为导学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有很多不懂的事物,为了让我们更好的适应教学生活,学校经常安排我们参加外出听课,培训活动,这些都对我们的成长很有好处,能很好的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当然,我觉得其中最有效的还是继续教育形式的终身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学校内的继续教育就是针对教师及其它教育工作者的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进修或学习。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教学工作所需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管理方法等等。作为教师,则应抓住和利用继续教育的机会,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自主地选择教育、参与教育,主动地成为教育对象,在继续教育中弥补不足,充实自己。职业素养教育也属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范畴,职业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我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呵护儿童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至打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有责任的。 二、引领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过去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科学教育往往既枯燥又乏味,教师实行的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方面: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1?问题情境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3.发现、概括阶段,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结论。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核心素养论文 (终稿)

构建初中数学“生态”课堂,拓宽核心素养发展之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初探 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学王春林 摘要:本文从实用主义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出发,围绕学生素养的培养,针对数学课堂教学时弊,提出构建初中数学“生态”课堂建设的主张。即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谐发展关系。这样的数学课堂应当拥有和谐的氛围,关注生命的成长过程,充盈教师的智慧之光,激发学生的自主之思,也必将值得期待。进而,笔者对初中数学实施“生态”课堂建设策略从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过程的关注以及教师智慧与学生自主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关键词:“生态”课堂核心素养自主智慧成长 正文 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教师及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备现代核心素养的合格公民,数学学科教学当然应当承担起其应有的使命。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可见,其一,核心素养的主要培养路径依赖于学校,依赖于学科教学,学科素养是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合格公民的核心素养的基石,学科素养培养关乎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成败。其二,核心素养的培养从人的角度出发,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教育教学,思考学校的一切活动。 以此视角审视我们的数学学科教学,我们发现:我们的教学理念已从以往的教给学生知识(知识本位)发展为培养学生能力并重(人本位)。我们进一步发现:教给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固然是我们的应有之义,但我们真正所要做的应该是在这个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学会有逻辑的推理,辩证的去判断,即让学生获得成长和成长的力量,为他们的人生奠基。以此视角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无奈的承认:我们的课堂却几乎没有发生太多质的改变,PPT、投影仪、互联网+等等再高超现代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堆砌不起理想的完美课堂,僵化、机械、死板的教学形态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有鉴于此,我们提出数学“生态”课堂建设的理念。那么什么是“生态”?“生态”原意为: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内容摘要: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中,应注意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文中主要从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知道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大力阅读科普读物四个方面阐述科学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科学素养兴趣科学态度 《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是对科学术语基本既念的基本了解;2、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3、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 那么作为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一但对科学产生兴趣,那么对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是非常有益处的。 1.利用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生充满着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对科学现象的好奇。他们热衷于老师的演示实验和自己小组合作的分组实验。在课堂上,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这些有趣的颜色、气味、温度、形变、位置变化、运动状态等变化现象会对科学知识产生神秘感。从而引发他们对科学的浓厚的兴趣。 有的学生会告诉老师:他就喜欢做科学实验。其实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科学态度。学生知道能够通过实验去揭示身边有趣的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实验发现和揭开身边的未解之谜。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实验,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提出科学问题;通过动手实验,学生能够解释这个现象的真正原因;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克服探索科学的困难。 2.利用我们身边的环境,指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兴趣 笔者教学《植物》这一单元。这一单元主要介绍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植物的叶及其变化等知识。我让学生分好组,每一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这是一种有意注意,这种有意观察比平时的无意观察要有意义的多。因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有目的的带着探索的眼光去看待校园里的植物。这比在教室里照着教科书、课件效果上要好得多。 二.着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提高儿童科学素养除了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外,主要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好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步骤,选取观察的对象和实验的器材。 教师指导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时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注意分工合作。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实验怎么做,得出什么结论应尊重实验事实,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在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科学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必备的基础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为基础。科学课程也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注重科学态度的养成、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转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设计与旧知既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想去进行思考与探究,但又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使其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例如在教学《小水轮》一课,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特别爱“玩”,于是我在刚上课时,就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玩小水轮,老师和大家一起玩。我们要相互合作,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在玩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这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个

个兴高采烈地“玩”起来。他们个个积极动手,人人动脑思考,做—做,议一议,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大约20分钟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汇报实验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小水轮在水流作用下会转动。”有的说:“我发现水流越大,小水轮转动越快”。还有的说:“我发现杯子提得越高,小水轮转动越快”。……这样把学与玩结合起来,不仅轻松地获取了新知识,提高了动手的能力,而且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一杯米和一根筷子,说“同学们,你能用筷子把这杯米提起来吗?”学生跃跃欲试,有的相互私语,几名学生上来尝试:把筷子插进米内,没有提起杯子。我将杯中的米压紧,然后手提筷子,杯子被提起来了。学生非常惊奇、赞叹。我说:“杯子提起来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的导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矛盾和问题之中,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自发的兴趣,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课上来。 三、理论结合实际,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自然

科学素养有关论文

公民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具有足够能力阅读报纸和杂志中表达各种科学信息的科学词汇,二是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具有基本的了解,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具基本的了解。 大多数人认为,在这个研究领域内,提出一个符合目前状况的标准是必要的。然而,制订一个符合所有国家适用的标准是十分困难的。世界各国现在仍然在全部或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采用米勒的标准。我国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也采用了这一被公认的指标体系。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差距仍大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了解中国公众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对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看法和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手段等各个方面情况的重要方法。 我国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展这项研究工作以来,已经形成每隔两年进行一次的调查研究工作程序。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即每千人中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比例比5年前提高了1.2个百分点,在过去的5年里,平均每年增长0.24个百分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实现了连续五年的持续增长,这是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结果,也是我国正规教育迅速发展的结果。但同时也应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据美国1985年的调查显示,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即每千人中有50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1990年时,这个数字已经达到每千人中的69人具备科学素养。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我国公众在性别、职业、学历、年龄、城乡、经济发展地域的分布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人群的科学素养偏低的状况令人堪忧。 公众科学素养关乎综合国力分子、激光、DNA等科学概念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公民了解这些科学概念都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普通公民,我们每天都通过媒介接受科技方面的新名词、新信息。诸如“纳米”、“克隆”、“干细胞”、“转基因”等等,公众对这些新名词的接受程度,直接体现出科学素养的高低。基于我国的国情,这次普查选择了在报纸和刊物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分子”、“INTERNET”、“DNA”、“辐射”和“科学研究”这几个基本科学术语和概念,作为衡量我国公众掌握科学知识水平的标准。然而结果并不乐观,在五个选项中,对“科学研究”自报了解的比例最高,达到80%以上,对“分子”、“辐射”的了解人数也过半,而对“INTERNET”和“DNA”了解的比例最低,都不到20%,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公众对科学术语的了解程度比例还不太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如今已成为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并已经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实验课很难组织,教师为了减少“麻烦”,能不触及实 验的,尽量不触及,虽然随着新教改的深入,近几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不过,教师在教学中,不知如何把握:小组合作怎样更有效?怎样指引学生合作、交流,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长时间处被动参与的应付层面,这与我们追求的科学素养背道而驰。因此,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修,分别观看高秀丽老师执教的〈〈有趣的磁铁》和刚老师的〈〈我们的呼吸》等一系列实验的巧妙,惠文老师执教的〈〈认识岩石》这一自然界事物的过程和方法,周伟老师执教的〈〈我们的身体》、 外部的秘密,森老师执教的〈〈寻找生物的家园》的欢乐旅程,鲍星海老师执教的〈〈彩虹的秘密》六位老师的课,真正领略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彩的教学艺术,真是受益匪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行动的改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做到让学生乐意做实验,首先应该从精彩的导课入手,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这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导课,自然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在短短的几分钟抓住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 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验证猜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的不单是使学生“做”得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怎么样“做”,因而,教师应当在“做”的方法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神会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特点。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奥秘。在科学课堂的探究中,动手实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冲突是学生探究的动力,证据是学生探究获取新知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情境,每个未知的答案都不是从教师口中说出来,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科学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同时,教育学生做任何事也不能弄虚作假,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三、科学课上的细化问题。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在提问时,往往问的问题太笼统,致使课堂上出现学生答非所问、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做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针对想要验证的猜想制定出实验方案,这是有效实验的关键。要想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细化问题,使实验的指向性明确。其次,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每个学生都喜欢实验活动,但由于小学生的个人能力参差不齐,观察事物时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主题。他们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因此要在学生开始探究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出一个相对完善的探究方案,了解实验注意事项,更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探究方案,教师指导完善,并让学生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说出来,这样,学生探究目的明确,更能尽情地享受实验的乐趣。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教师为了追求有序的课堂效果,过多了关注表现积极的学生,忽视了其他学生,很多学生始终是倾听者。 今后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小组合作,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引 导他们参与其中。我们要注意教法的灵活运用,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合作、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情感,面向全体,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等科学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论文

武汉市旭光学校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假期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针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 六年级组邹四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与实践。 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这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只讲语文能力相比较,教学目的的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有整体素质培养要求。所以,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如现在教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要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相结合,才是针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的有效活动。 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做法总体上同一位教育家指出的相同,他说:“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其具体做法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教学要给学生四个实用的课堂。一是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如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样。二是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三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小学语文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区,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所在地。在教学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让学生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于每一个时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童是未来科技进步的储备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成为重中之重。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经验的逐渐增加。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耐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 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大任务。可以说先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是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的文明人。科学意识就是不迷信,不盲从。学习一定的科学知识,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日后人生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品质。这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以此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科学素养论文

读《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有感读了《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与传统的教师有着很大的区别。新时代的教师是幸福的,同时也是肩负着更多使命的,除了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很多其他素养,比如心理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素养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最早由美国学者赫德在1958年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提出的,是用来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国际上普遍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越来越迅速,学生的求知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所任学科上,知识要专、要深,在其他知识上要广、要博。要努力提高知识的广度和综合程度,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知识结构;其次,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21世纪是学习多元化的社会,要学会使用先进的现代教学仪器,学会运用多媒体的教育手段,做到一专多能。 我自己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上课时,我们普遍要接触到信息化的辅助工具,信息化课堂是和传统课相对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教师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信息化课堂教学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时时处处都能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者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有别于其他学科。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儿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呢?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我总结了点滴体会。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恳求各位同行批评指争,以求共勉!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对其产生了无穷的兴趣之后,就会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也一样,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

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兴趣的培养,将取决于学习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逐步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借助可用素材,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总是巧妙地把科学的学习内容寓于生活实例当中,把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富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真知。例如,我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活当中有哪些东西容易生锈,然后再在课堂上呈现一些生了铁锈的金属,如生了铁锈的自行车车轮,爬满了铁锈的金属锁头,长满铁锈的铁钉等等,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生了锈的金属,并适时的设置悬念:为什么这些金属会出现这种生锈的现象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预期目标。二、巧妙创设学习情景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科学课程新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核心素养论文(终版)

关于教师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实践分析 兴城市红崖子梁屯小学陈婷婷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核心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在教育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且不断引入教学实践当中,为了使教学管理模式跟上时代的发展及适应当下的教育观念革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班级治理及教学实践中被摆在重要位置。本文以对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为主题,对教师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践操作中的现状和有效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核心素养;实践 “核心素养”一词源于国外,近年来受到了中国教育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在我国已经形成的素质教育认知基础之上开展了广泛的讨论,正式形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着眼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适应中华民族特性,经过广泛的科学论证产生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新型教育观念。 “核心素养”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文化基础。它强调了既要学习我国悠久的、深刻的文化精神,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自主发展。它强调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确定明确的目标,从而调动主观能动性,获得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三是社会参与。它强调具有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处理好与外界之间的关系,能够自主纠偏道德规范的失常行为。 “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普遍性。它是小学生在今后个人发展中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也包括培养小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应当把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培育学生具备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和技能相融合。而且,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过程是持续性的,是从培养到完善再到不断改进的不间断的过程。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能够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1.教师与学生主体错位。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Word编辑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小学荣志华 摘要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兴趣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得到了大力的响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活泼好动且好奇心较强。教师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该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与兴趣需求入手,促使学生在对科学探究产生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具备内在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去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发展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分析问题

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科学探 究精神的重要前提。比如:以《有趣的浮沉现象》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准备两个烧杯,烧杯里装着半杯水,把鸡蛋放进一个烧杯,鸡蛋下沉,而把鸡蛋放进第二个烧杯,鸡蛋却浮起来了。在此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学生对这一小魔术产生好奇心,然后带领学生共同来探宄下这个魔术背后的秘密。 二、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素养的培养或者发展更多依赖的是个体的实际操作,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主动探究既是开展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所以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利用可用的资源探究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校往往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开展的活动也是相当有限,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教学知识点,设计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教学情境中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小 学生科学素养或者说是核心素养养成的一个过程。 同时,目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教学内容,而没有从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中引入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认为学习科学没有用,和日常生活又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融入一些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相关内容,要积极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相连,促使学生在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的过程中,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来实现对科学奥秘的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地实践研究论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 各学科教育者,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将生活作为基础的教育学科。因此,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当下教育的重要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核心素养在该学科中的渗透。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核心能力和必备素质。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作用和魅力充分表现出来。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 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 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 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 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 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 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二、如何让核心素养走进课堂 课堂教学关键就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兼顾过程和方式,技能和知识以及价和态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学校将立德树人思想落实到实处的一项 重要措施。因此,教师目标的制定必须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 征,并结合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寻找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核心素 养之间的落实点以及触发点。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想要更加有效地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并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就应该加强教师的核心素养思想的认识,进而才能与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该对核心素养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其次,就是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够将核心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 透。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为学生起表率作用。身教大于言传,只有这样不断地提升自

小学各阶段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分学段发展要求对小学生科学行为基本要求,应根据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分学段提出不同要求 (一)小学低年级 小学低年级是由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转变过渡的阶段,是人一生科学素养的奠基性时期。但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学前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因此,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该在幼儿阶段科学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由于小学低年级阶段没有开科学课,对科学素养的行为要求只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在德、智、体、美、劳各育之中,特别要结合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让他们形成科学的习惯行为。 1、能简单栽培几种常见花草,饲养一些小动物;能观察田野,说出自然环境的好坏;能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 2、养成在日常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遇到有兴趣但不太懂的事情喜欢问教师、问家长,会动手查资料、找答案。 3、能说出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的好处,养成经常洗澡、勤剪指甲、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卫生习惯。 4、能够反对各种迷信活动,能简单使用一些科学道理和方法;形成尊重科学家、热爱科学技术的感情,至少能说出两个科学家的故事。 (二)小学中年级

对小学中年级行为要求,既要遵循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又要结合科学课程提出。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学生思考问题仍然依赖于具体形象思维。此阶段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主动性增强,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迅速发展,独立性、创造性、概括性和逻辑性也开始得到发展。因此,科学行为要求应该在低年级阶段基础上,结合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程,课程反映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内容,单元主题有20个:《我们都是科学家》、《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它们是什么做的》、《提出问题》;《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固体和液体》、《太阳和月亮的移动》、《观察与测量》;《我们周围的空气》、《冷和热》、《奇妙的声音王国》、《吃的学问》、《排序与分类》;《骨骼和肌肉》、《养蚕》、《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调查和预测》。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科学课程内容,对本阶段学生应提出如下行为要求: 1、会提问。能大胆提出问题,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并会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带着好奇心和兴趣提问题;能为了获取信息提问题;能在自己探索中提问题;能提出复杂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2、会观察。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植物、水、空气等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描述;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观察田野,会写观察日记。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