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脾利水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论文

健脾利水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论文

健脾利水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论文
健脾利水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论文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x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本共识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专家经验制订,主要涉及成人慢性心衰的诊断和药物治疗,力争在符合临床实际的基础上,做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供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参考使用。本共识并非医疗行为标准或规范,仅根据现有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形成,随着临床实践发展以及新的证据不断出现,将会不断更新和完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 是心衰发生发展善。推荐本共识的目的是帮助医师进行临床实践,但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且就共识本身而言,并不包括所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不排斥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具体治疗措施需医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经验及患者意愿做出决定。 关键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维持心功能,减少再住院率。(2 )慢性心衰中医学认为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益气、活血、利水为心衰的治疗大法。(3)慢性心衰A、E阶段中医主要针对原发病辨证论治,E阶段尚可酌情选用具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的中药。(4 )慢性心衰C、D 阶段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疲最多见,其次为阳虚、阴虚、水饮、痰油。各证候要素常以复合证型兼夹出现。(5)慢性心衰C、D阶段常见中医复合证型有气虚血疲证、阳气亏虚血疲证、气阴两虚血瘀证。①气虚血振证处方选用桂枝甘草汤或保元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参益气滴丸(推荐用于冠心病)心等;②阳气亏虚血瘀证处方选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苈强心胶囊、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等;③气阴两虚血瘀证处方选用生脉散加味,中成药可选用生脉胶囊、生脉饮口服液、生脉注射液等。(6)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治疗需 注意潜在的中西药间相互作用。 1.前言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所致

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范畴,中医药治疗心衰取得较好的效果。为 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最佳诊疗方案,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对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这些经验对于临床治疗急心衰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对制订心衰的中医诊疗方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赵锡武认为本病证属心肾阳衰,水气上逆,凌心犯肺。肺满、喘促、心悸诸症较为常见。其心悸之治非补益气血、养心复脉之所能,当取强心扶阳、宣痹利水之真武汤为主,辅佐“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治水三法”,方能奏效。李介鸣认为心衰若以心悸气短为主症,多以气阴两虚为主,当以益气养阴,方以生脉散为主方。以呼吸困难为主症,多以温补肺肾为主,方以右归饮加减。心衰若以水肿为主症,治疗宜用抑阴扶阳、温阳化气利水法,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其对临床常见症状的处理也具有经验。(1)尿量减少:利尿为治疗心衰之关键。最常用的利尿中 药有:获苓、猪苓、车前子、冬瓜仁、冬瓜皮、泽泻等。对水肿较重的患者,尤其是腹水者多用牵牛子末;腹水肝大者可加三棱、莪术。胸水与心包积液者可在辨证基础上加己椒苈黄汤治疗。(2)心律失常:心衰患者往往心率偏快,多伴有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或室性早搏等等,可加琥珀末、紫石

英、珍珠母以加强镇心安神作用。心率偏慢或有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低下,可加独参汤或保元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用补肾阳药,如仙茅根、淫羊藿、鹿角胶、补骨脂等以温肾阳促心阳。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强调用温药。(3)感冒与感染:本着先表后里的原则,先纠正感冒再治心衰。(4)咳血问题:心衰患者因肺动脉高压或肺瘀血易出现咳血或痰中带血丝的症状,在辨证基础上加入代赭石、旋复花、紫苏子霜等降气止血药,同时还可加大小蓟、侧柏叶、血余炭、藕节炭等。(5)胃肠症状:心衰患者多有胃肠道瘀血,又多长期服用强心、利尿以及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易出现胃肠功紊乱,如恶心纳呆、胃脘胀满等症状,又常可加重心衰,可加砂仁、陈皮、佩兰等健脾行气的药物,调和胃肠功能,以助后天之本。(6)口干渴:心衰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而损伤阴液,常表现为口干渴,可用生地黄、石斛、元参、沙参等养阴生津的药物。顾景琰认为心衰乃五脏同病。治疗原则当以扶正补虚为本,祛除实邪为辅。补虚主在培补心肺肾脾,调和气血阴阳;祛邪主在和血通络,温化水湿。治疗常以参附汤与生脉散为基本方药。颜德馨认为心衰是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关键点是心气阳虚,心血瘀阻,提出“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瘀血乃一身之大敌”的观点。在临床上将心衰分为心气阳虚、心血瘀阻即可基本把握心衰的辨治规律。心气阳虚为主者,以温运阳气为重要法则。心血瘀阻为主者,行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一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指舒张性心衰。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足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白噬等)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 AMI)、重症心肌炎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心衰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基础。 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心衰的危险因素进展成结构性心脏病,出现心衰症状,直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可分成前心衰(A)、前临床心衰(B)、临床心衰(C)和难治性终末期心衰(D)4个阶段(表1)。这4个阶段不同于纽约心脏协会( NYHA)的心功能分级。心衰是一种慢性、自发进展牲疾病,很难根治,但可预防。心衰的阶段划分正是体现了重在预防的概念,其中预防患者从阶段A进展至阶段B,即防止发生结构性心脏病,以及预防从阶段B进展至阶段C,即防止出现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尤为重要。 表1心衰发生发展的各阶段 阶段定义患病人群 A(前心衰阶段)患者为心衰的高发危险人群,尚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有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应用心脏毒性药物史、酗酒史、风湿热史,或心肌病家 族史者等 B(前临床心袁阶段)患者从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但已发展成结构性心左心室肥厚、无症状性心脏瓣膜病、以往有心肌梗死史脏病的患者等 C(临床心衰阶段)患者已有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以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有结构性心脏病伴气短、乏力、运动耐量下降者等 状和(或)体征 D(难治性终末期心患者有进行性结构性心脏病,虽经积极的内科治疗,休因心衰需反复住院,且不能安全汁j院者;需长期静脉用衰阶段)息时仍有症状,且需特殊干预药者;等待心脏移植者;应用心脏机械辅助装置者 慢性心衰的治疗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重大的转变: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并积极应用非药物的器械治疗。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住院率。 本指南包括成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涵盖心衰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本指南在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和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阳1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发布的新药物和新技术应用的临床证据,进行了内容更新,为心衰的诊治提供依

(医疗药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或称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 CH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本质上是一种超负荷的心肌病,也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其症状复杂,预后不良,是心血管疾病中一大难题,正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概述 lCHF及其发病 lCHF时心脏结构的改变 lCHF时心脏功能的改变 lCHF时多种神经体液系统的变化 lCHF时心肌肥厚反应的信号转导 lCHF药物治疗的演变 CHF及其发病 lvCHF时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是指在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心脏不能排出足量的血液来维持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

l主要由于心肌收缩性心脏排出量不足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灌流久而久之发展成为CH F。 lCHF的发病逐年增加。发达国家罹患人数已超过总人口的1%,且有上升趋势。CHF预后甚差,估计5年内病死率达30%~50%。病情严重者1年内病死率高达50%以上,病死者约一半为心律失常所致之猝死,另一半死于进行性泵功能衰竭。 CHF时心脏结构的改变——心肌细胞凋亡(apoptosis) 多年来认为成人心肌细胞是最终分化细胞,不再增殖,也不会凋亡。近年发现心肌梗死、缺血和再灌,压力超负荷及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时均可发生凋亡。终末期心肌病时,也发生心肌细胞凋亡。人衰竭心肌中,P53蛋白(抑癌基因)的表达增加,促进细胞凋亡。CHF时心脏结构的改变——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 细胞外包围着细胞的许多大分子物质,由各种纤维丝、胶原、纤维粘连蛋白、蛋白多糖等组成。CHF时心肌出现肥厚与纤维化,此时ECM也发生变化,各种成分都增加、堆聚。胶原堆聚将使心肌顺应性降低,导致心室舒张功能障碍。肌纤维化减少心肌收缩单位,致使心肌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均遭损害。 CHF时心脏结构的改变——心肌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心肌肥厚或CHF时,心肌细胞骨架的含量增加而其结构却遭破坏。肌细胞负荷增加, 加重心功能不全。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心瘅(心热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高>(16cmH 2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浅谈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浅谈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该病中医属“心悸”、“痰饮”、“水肿”、“怔忡”、“喘证”、“心痹”等范畴,中医药在治疗此病方面可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对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治疗进行探讨。 标签:心力衰竭;慢性;中医药疗法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指患者由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导致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1],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的表现[2]。美国心脏协会把慢性心力衰竭定义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疾病损伤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的结果,其临床表现复杂,发病率与病死率居高不下,是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长寿、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1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从我国古代医籍《皇帝内经》等相关描述中可以看出,中医自古就对类似心衰症候群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有所认识,《内经》中“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及《素问·举痛论》曰:“劳则喘息汗出”[3],详细记载了此类疾病可有心悸、烦躁、呼吸困难、水肿等症。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中就有“心衰”一词。《金匮要略》中有:“心水者,其人身重(肿)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类似心衰的水肿。 近代,中医学将心衰归属于“心悸”、“痰饮”、“水肿”、“怔忡”、“喘证”、“心痹”等范畴,尽管临床表现多端,对其病机的认识已基本达成共识,主要为本虚标实证,本虚为气虚、阳虚,以心肾阳虚为根本,标实为血瘀、水饮、痰浊等,是病理基础,病位以心为本,与肺、脾、肝、肾关系密切。据其病机,治疗原则应以益气温阳为法,佐以利水消肿、活血祛瘀。 2 典型病例 患者,丁某,男,75岁,主诉“反复胸闷憋喘两年余,加重半月余”,既往“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Ⅳ级”病史两年余,平素予服用抗心衰西药,反复住院治疗,主症:胸闷,憋喘甚,不能平卧,稍动即作,卧床休息亦不能缓解,恶心,腹胀,纳差,尿少,舌暗,舌体胖大,舌边齿痕,苔白,脉沉细,查体:T 36.3℃P 98次/min R 24次/min BP 140/90 mmHg,精神差,口唇紫绀,双肺呼吸粗,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律欠齐,心尖区可闻及4/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下肢凹陷性浮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室上性早搏左前分支传导阻滞ST-T改变,心脏彩超示:EF 34.8%左心增大伴左室壁运动整体性减弱二尖瓣中-重度返流右心稍大伴三尖瓣中度返流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退行性变伴轻度返流左心功能不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第二十六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一、选择题 A型题 1、强心甙起效快慢取决于: A.口服吸收率 B.肝肠循环率 C.血浆蛋白结合率 D.代谢转化率 E.原形肾排泄率 2、奎尼丁升高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原因是: A.促进地高辛吸收 B.减慢地高辛代谢 C.增加地高辛肝肠循环 D.增加地高辛在肾小管重吸收 E.置换组织中的地高辛 3、属于非强心甙类的正性肌力作用药的是: A.肼屈嗪 B 胺碘酮 C.依那普利 D 氨力农 E.毒毛花甙K 4、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的药物是: A.地高辛 B 氨力农 C.洋地黄毒甙 D 依诺昔酮 E.卡托普利 5、强心甙作用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 A.口服吸收率 B.含羟基数目多少,极性高低 C.代谢转化率 D.血浆蛋白结合率 E.组织分布 6、强心甙治疗心房纤颤的主要机制是:

A.降低窦房结自律性 B.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 C.减慢房室结传导 D.降低浦肯野纤维自律性 E.以上都不是 7、强心甙中毒时出现室性早搏和房室传导阻滞时可选用: A.苯妥英钠 B.氯化钾 C.异丙肾上腺素 D.阿托品 E.奎尼丁 8、强心甙中毒与下列哪项离子变化有关: A.心肌细胞内K+浓度过高,Na+浓度过低 B 心肌细胞内K+浓度过低,Na+浓度过高 C 心肌细胞内Mg2+浓度过高,C a2+浓度过低 D 心肌细胞内C a2+浓度过高,K+浓度过低 E 心肌细胞内K+浓度过高,C a2+浓度过低 9、米力农只作短期静脉给药,不能久用的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减少 B.耐药 C.心律失常病死率增加 D.肾功能减退 E.β受体下调 10、能逆转心肌肥厚,降低病死率的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是: A.地高辛 B 卡托普利 C.扎莫特罗 D.硝普钠 E.肼屈嗪 11、解除地高辛致死性中毒最好选用: A.氯化钾静脉滴注 B.利多卡因 C.苯妥英钠 D 地高辛抗体 E.普鲁卡因胺心腔注射 12、对强心甙的错误叙述是: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_毛静远

DOI:10.13288/j.11-2166/r.2014.14.026标准与规范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 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6BAI08B02-01,2007BA120B07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1007001)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由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变化,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已逐渐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1]。虽然现代医学对心衰治疗理念和手段不断进步,心衰患者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中医药因其在稳定病情、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衰的治疗中[2]。然而心衰的中医诊疗至今尚未在业界形成共识,制约了中医药在心衰治疗中的规范应用。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立项启动的针对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路径及评价方法等相关研究[3-6],在文献回顾分析、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专家咨询问卷、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常用中药系统评价等研究工作[7-30]的基础上对心衰的基本证候特征、证候演变规律、临床辨治及用药规律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评价,初步把握了心衰中医诊疗的基本规律。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起草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初稿,经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第三届学术论坛初步讨论,进一步通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近百名中西医心血管病学专家以会议、邮件的形式充分征求意见、修订完善,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现公布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听取意见,不断完善。 1心衰的诊断 本共识所涉及的心衰诊断可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1]等。 2心衰的中医证候特征 心衰的基本中医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气虚为主,常兼有阴虚、阳虚;标实以血瘀为主,常兼痰、饮等,每因外感、劳累等加重。本虚是心衰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心衰的发展趋势;标实是心衰的变动因素,影响着心衰的病情变化,本虚和标实的消长决定了心衰发展演变。心衰中医基本证候特征可用气虚血瘀统驭,在此基础上可有阴虚、阳虚的转化,常兼见痰、饮。 3心衰的中医辨证分型 心衰中医证型可概括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气亏虚血瘀3种基本证型,均可兼见痰饮证。 3.1气虚血瘀证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次症:①倦怠懒言,活动易劳累;②自汗;③语声低微;④面色/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不胖不瘦,苔白,脉沉、细或虚无力。 3.2气阴两虚血瘀证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次症:①口渴/咽干;②自汗/盗汗;③手足心热;④面色/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瘦,少苔,或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3.3阳气亏虚血瘀证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如何预防心力衰竭

如何预防心力衰竭 发表时间:2020-01-13T14:49:39.7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0月10期作者:刘火军 [导读] 心力衰竭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而且大部分人对于心力衰竭的知识了解并不多。 刘火军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蒲江县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1600) 心力衰竭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而且大部分人对于心力衰竭的知识了解并不多。如果人们在生活中不注意避免心力衰竭以一些致病因素,随着时间的积累非常容易致病,掌握心力衰竭的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症状有利于人们判断自身是否患有该疾病,尽早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下面是对心力衰竭的一些较为常见的致病原因和预防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一、心力衰竭的预防 1、防寒 在寒冷的秋冬季节,尤其是季节交替时期,要注意保暖,尽量不要出门,如果一定要出门,要注意加衣,戴口罩。同时减少前往拥挤场所。因为如果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将增加病情的发展,我们应该立即积极治疗。 2、适度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和暴力的活动,绝对不能参加长跑,篮球等相对运动量较大的活动,因为这很容易导致心力衰竭的进一步加重。 3、营养均衡,由于患有心理衰竭患者的肠道和肝脏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在日常饮食中肠道的吸收消化能力比较差,所以患者应采用少食多餐的饮食方法。最好每天吃4-5餐,每餐8分饱,食用液体或半液体食物最好。同时,我们应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鱼肉,蛋类,牛奶,蔬菜水果等,因为这些食物对心脏造成的负担相对较少,而且容易消化营养丰富,同时蛋白质含量高,对于疾病的恢复和身体的功能需要有很大的帮助。 4、控制钠盐的摄入:在某些内分泌因素的作用下,钠盐引起动脉痉挛,升高血压。同时,根据研究发现,钠盐具有吸水的功能,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所吃食物食盐含量较高,会影响患者体内水的含量,导致血液浓度增加,心脏泵血难度加大,使心力衰竭进一步严重。所以对于心力衰竭的患者来说,控制日常饮食,含盐量非常有必要。当然,在控制盐量摄入的同时还要注意,每天都要饮用足够的水来维持体内正常的渗透压和血容量。 5、多休息少剧烈活动:保持每天足够的休息,可以有效地减少我们体内的有氧代谢,有利于减轻心脏的负担,从而减缓心率,防止心力衰竭的加重或复发。对于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只要在床上休息几天就可以控制心力衰竭。对于仍有心悸、心率快的静息患者,除需长时间静息外,还应辅以强心利尿药。对于病情正在好转的人来说,他们可以下床做一些轻微的活动,但活动的限度不是引起心悸和呼吸急促。 上面是关于预防心力衰竭常识的总结。 二、常见症状判断,帮助预防疾病 1、心力衰竭最典型的症状是呼吸困难,严重程度不同。当活动加剧时,有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时会出现大量的白色粉红色泡沫状痰液,食欲下降和下肢水肿症状。此外,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扩张型心肌病和高血压患者应在夏季更加警惕,并应定期检查心脏病,有些患者到医院检查时心力衰竭已比较严重。早期心力衰竭患者在爬楼梯或走路距离较长后会感到明显的胸痛,且随着疾病的发展所能够承担的步行距离将变得越来越短。如果心力衰竭较为严重,在晚上睡觉时很容易被憋醒。在临床治疗中只有确定了患者心力衰竭处于哪个阶段,才可以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2、早期心力衰竭患者在剧烈活动期间会出现呼吸短促。当他们上楼时,可能会有胸闷和气短。有一些患者在晚上临睡前,会出现呼吸困难和胸闷等症状,这需要多枕几个枕头才能有所缓解,除了晚上出现的症状外,还会出现下肢水肿,疲劳,头晕,记忆力减退等。除了通过上述临床表现来确定疾病类型外,还可以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如心脏超声检查,这是诊断心力衰竭最准确,最简单的方法,也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诊断。还有一部分患有隐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当疾病发展到最后才感到身体的不适,如果不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几乎不能在早期发现疾病,有些患者几乎都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3、出现水肿,有90%的心力衰竭患者会有水肿,在小腿根部袜子口处会出现较深的沟,用手轻轻按压小腿时会出现明显的凹陷,几分钟后仍未恢复。长时间走路在午休后会发现脚部或脚根部出现水肿,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后会消失,对于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在背部或腰骶部区域容易出现水肿。如果婴儿或儿童患有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面部水肿。长时间的水肿会导致下肢皮肤色素沉着,以及硬化和发红,特别是在手臂区域和小腿前侧的皮肤上症状更明显。在疾病的后期,会发展成为全身性水肿,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防止病情恶化。 3、全身虚弱,几乎所有心力衰竭患者都会出现全身无力的症状,走路几步就会气喘吁吁,走路时腿部很重,这主要是心脏功能障碍引起的,如果患者在6分钟内未行走超过300米,则体力虚弱的直接表现。这些是心力衰竭的典型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去医院接受治疗。平时要注意预防,脾气一定要注意,不要经常生气,情绪波动过大,很容易引起心力衰竭,饮食也要注意,特别是老年人,清淡饮食,少盐,多吃少吃的东西少吃。 4、心力衰竭以咳嗽为主要表现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咳嗽,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当患者晚上睡觉时,咳嗽特别明显,主要是阵发性咳嗽,甚至是午夜咳嗽,伴有胸闷和气短等症状。抱枕或侧卧可以减轻咳嗽;有时患者会因突然的胸闷和哮喘而被憋醒。此时,患者需要坐起来或站立才能逐渐缓解症状;有时患者可能有类似支气管哮喘样咳嗽,并且咳出大量白色泡沫状痰液,特别是在白天走路,上楼,爬山时,常有呼吸急促症状。这些都是早期左心室心力衰竭的表现,但如果不注意,可以长期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6、心力衰竭伴胃肠道症状一些心脏病,如肺心病,主要涉及右心室。当心力衰竭发生时,右心室的静脉血液受到阻塞,导致下肢水肿,肝脏肿大,颈静脉充盈,甚至发怒等。 人们应积极了解一些心力衰竭常见的预防,而且时常注意自身状况的改变,避免一些致病因素,避免疾病恶化。经过临床经验可以证实心力衰竭对人们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上面是关于心力衰竭的一些常见的预防方法以及一些常见的典型症状。当身体出现以上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避免因不知道自身患有心力衰竭做一些对疾病不利的活动,造成疾病的进一步严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方略

·90·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Sep.2008 Vol.15 No.9 ·思路与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方略 徐贵成,潘立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疗法;治疗方略 中图分类号:R259.41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304(2008)09-0090-02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由于心脏的泵血功能衰减,导致体循环(压力负荷)供血不足、肺循环(容量负荷)淤血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居高不下的致残率、死亡率、再住院率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进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已从经典的强心、利尿、扩血管这一短期的、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治疗模式,转变为全新的、更长期的、修复性的常规治疗策略。多项循证医学研究表明,治疗策略的转变,已经取得了明显疗效[1-2]。然而,治疗过程中伴发的咳嗽、低血压、极度疲乏、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低钾血症、“利尿剂抵抗”等一系列问题又都无法回避。 中医辨证论治既可较快缓解心悸气短、疲倦乏力、劳力性呼吸困难、下肢浮肿等症候,提高生活质量,又能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针对“心室重塑”这一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心环节,减缓神经内分泌激素对心脏的刺激和毒性作用[3]。同时,中医药治疗的“补气强心极少蓄积中毒”、“利尿消肿无低钾低钠之虞”等明显优势,又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长期的临床实践使笔者体会到,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须明辨缓急、虚实、轻重、病位、兼证五大内容,方可执简驭繁,统筹治疗。 1 辨缓急知病势,勿失良机 慢性心力衰竭因患者基础病变、病程、兼证、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诸多不同,就医时病情轻重、病势缓急、临床表现可谓千差万别。故须详查细诊,方不致误。 辨缓急者,意在知其病势,勿失良机也。而缓急之辨者,当须首辨临床证候。其病势缓者,虽见心悸气短、疲倦乏力、咳嗽咳痰,但呼吸均匀,汗出较少,体力活动轻微受限,夜间能平卧,面色如常,舌淡红或黯红,脉弦滑或沉细。其病势急者,证见急性病容,呼吸急促,焦躁不安,端坐呼吸,汗出如珠,体力活动明显受限,面色 白,口唇紫黯,舌淡黯或紫黯胖大、瘀点瘀斑,脉沉细或促、结、代或脉微欲绝。 再辨基础病变或兼证。一般而言,因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风心病、肺心病等基础病变所致者,其病程长,兼证多,年龄较大,来院就诊时一般病情较重,病势较急。虽有时患者自述轻描淡写,看似病轻,实则病已晚期,累及全身;或因经济窘迫,无力常临医门,致使病变迁延,如不及时救治,随时会危及生命。而高血压、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等基础病变所致者,其病程短,兼证少,年龄较轻,来院就诊时一般病情较轻,病势较缓。虽有时患者主诉甚多,看似痛苦,经细心查体或各项辅助检查,实则病情轻缓,并无大碍。 三辨辅助检查。临证诊治慢性心力衰竭,除有深厚的中医理法方药功底、娴熟的物理诊断技能之外,对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生化检查的掌握和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凡心电图缺血明显、严重心律失常、X线胸片示肺淤血、心脏超声示心脏扩大明显、左室射血分数≤40%者,可视为病情较重,病势较急;反之则较缓。 病势较缓者,单纯中医辨证论治即可取得满意疗效。病势较急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互补,方为上策。笔者曾遇一老年女性患者,因“胃脘胀满、呕恶乏力1年”在某医院以胃病治疗,或调理脾胃,或舒肝理气,病情依旧,且日渐加重,动则呼吸急促,乏力汗出。一次偶然机会邀余诊治,问症查舌按脉,遍看前医处方,方证吻合,并无不妥。可为何屡治乏效?经详诊细查后,疑云才得以释然。原来患者素有冠心病多年,查体见心界向左下扩大,两肺底中小水泡音,肝大右锁骨中线肋下6 cm、剑突下10 cm,双下肢中度浮肿。此乃全心衰竭,心功能Ⅳ级。胃肠道淤血水肿,怎能不胃脘胀满、呕恶乏力?遂处以地高辛、速尿等强心利尿之剂,配以黄芪、制附片、桂枝、葶苈子、车前子、赤芍等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药,1周后复诊,病去大半,调理1月而收功。诊余思之,前医仅以证候施治,未予系统检查。岂不知心病晚期,阳虚水泛必会累及脾胃,湿阻中焦,呕恶纳差只一症耳。不识此证,不明病理,焉有不重之理。 2 辨虚实明病性,补泻适宜 “心者,君主之官”,“心主血脉”。血液之所以能在脉中运行,循环周身,发挥濡养作用,与心气的推动作用密切相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是由于久病体虚、年老体弱,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而心气亏虚,鼓动无力所致。临证以心气虚乏、心阳不振、脾肾阳虚等虚证居多,治疗重在益气温阳补虚为主。然而,慢性心力衰竭尤其是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病程长、原发基础病变较重、兼证多,偶触感染、劳累、生气等,极易诱发或加重。笔者临证多年,深知该病病势之凶险,稍有疏忽迟钝,就会落下遗憾;病情之繁杂,绝非一个“虚”字所能概之。观察发现,初来就诊或刚收住院患者,其病情反复或加重多有明确诱因使然。一方面有心悸气短、汗出乏力、形寒肢冷、舌质淡胖有齿痕等阳气虚乏之虚证;另一方面,又见咳嗽痰多、胸闷憋气、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大便干结、舌质紫黯、瘀点瘀斑、舌苔厚腻等痰饮瘀热的实证。此时临证治疗须分三步。 第一步泻实祛邪为主,使邪去正安。痰热蕴肺,不去则肺气

心力衰竭预防与治疗

心力衰竭预防与治疗 摘要 简要介绍《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和《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撰写工作的背景和意义,指出指南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工作出发,在心力衰竭早期识别与诊断、转诊和社区管理、患者自我管理和家庭管理方面给出了明确的指导。 踏着"健康中国2030"的脚步,伴随着国家对民生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设施建设得到了非常大的支持,尤其是硬件设备方面初步达到了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水平。然而,在软件方面上,无论在医护、药事人员的构成上,还是在基层卫生管理人员构成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结果是,现有的基础医疗不能发挥相应的、较高的服务效能,跟不上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仍需要不断努力和奋斗。 以心力衰竭(心衰)的基层管理为例,基本是一个空白。很多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有效的康复。心衰成为了我国心血管病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最快、医疗花费最大、导致国家和家庭医疗支出最多的疾病。面对这个现实,问题的症结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在管理层面上,对心衰的危害认识不足,没有理解心衰是当前心血管病中有待攻克的最严重的问题,没有认识到心衰患者因病致残和反复再住院是导致因病致穷的一个社会问题,是导致医保消耗和家庭支出增加的重要问题;在医疗层面

上,大多数基层医生医生对于心衰没有正确的认知,对病情的观察、对诊断的把控、对规范治疗的流程和对疗效的评价等都很欠缺,同时,对大部分的指南和共识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仔细学习和琢磨。这些问题阻碍了心衰防治工作的进步,影响了对心衰患者治疗的效果,增加了再住院率,不利于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心衰防治水平,加强心衰质量控制管理,是我们面对的重大社会和经济问题。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编撰了这份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和《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这两个指南针对心衰,重点强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如何做到快速、准确地识别,如何正确地转运和管理,如何监测等,以期为基层医护人员防治心衰提出一个明晰的指导建议和路径。 一、心衰的早期识别和判断 本组指南提出了心衰早期识别的基本要点,指导医护人员掌握心衰的基本症状和体征特点,如:活动后呼吸困难(气短)、夜间平卧后咳嗽和/或呼吸困难,上腹胀满、下肢水肿等典型的心衰症状。告知心衰诊断的基本依据是有心衰的临床表现,结合已有基础疾病或可能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病史、大量饮酒史、瓣膜病或心肌病等,则可给予初步诊断。之后,这些患者应该及时进入转诊路径,让他们到有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明确病因、确定诊断、制定规范的治疗和管理措施。而对于已经明确诊断并接受治疗和康复的心衰患者,基层医护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也要掌握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1] 。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一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指舒张性心衰。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是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心瘅(心热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57kpa(16cmH 2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 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 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就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心力衰竭的预防措施

心力衰竭的预防措施 心衰(心力衰竭)又称心功能不全,是指在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心脏不能排出足够血量致周围组织灌注不足和肺循环及(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心力衰竭会患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以免受到此病的侵害。 预防心力衰竭的有效措施 1.预防感冒 在感冒流行季节或气候骤变情况下,患者要减少外出,出门应戴口罩并适当增添衣服,患者还应少去人群密集之处。患者若发生呼吸道感染,则非常容易使病情急剧恶化。 2.适量活动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但切忌活动过多、过猛,更不能参加较剧烈的活动,以免心力衰竭突然加重。 3.饮食宜清淡少盐 饮食应少油腻,多蔬菜水果。对于已经出现心力衰竭的病人,一定要控制盐的摄入量。盐摄入过多会加重体液潴留,加重水肿,但也不必完全免盐。 4.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定要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衡,不让情绪过于兴奋波动,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5. 重视体检 每年除常规体检项目外,要增加一个心脏彩超筛查,看有无心脏结构或功能改变。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出现了气喘、心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夜间咳嗽、腹胀、尿少、下肢浮肿等典型的心衰临床症状才去就医,这时,一切治疗都不再是逆转而是控制心衰。 6. 适当运动 心衰患者在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应保证适当运动。卧床太久,人体血液流动缓慢,在心衰尤其是合并房颤时,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当血液流动至肺部时就会造成肺栓塞,严重时可猝死。因此,散散步、打打太极,甚至走路5分钟都有很好的效果。 7.及时治疗原发病 积极治疗各种心脏疾病,如心痛、胸痹、肺胀、心悸、怔忡、眩晕等,以防止心衰的发生,一旦发病,应积极抢救,及时治疗。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中国中医急症2013年1月第22卷第1期JETCM.Jan.2013,Vol.22,No.1 ·综述·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以及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死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心力衰竭各时期证候主要见于中医的“喘证”、“水肿”、“心悸”等病。现就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况综述如下。 1中医专法 临床治疗心衰多从瘀、虚、水立论,以益气活血、益气养阴、温阳利水、泻肺逐水为治疗大法[1]。研究发现补气化痰也能达到较好效果。 1.1益气活血法心气虚是心力衰竭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证候。张成山等[2]以益气活血法(紫菀、生地黄、当归、半夏、山楂、人参、炙甘草、桑白皮、丹参、黄芪、白术、茯苓,随症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两组同时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唐剑林[3]用益气活血利水法(党参、丹参、茯苓皮、麦冬、益母草、万年青根、玉米须、泽兰、葶苈子、炙甘草、五加皮)治疗心衰48例,总有效率91.1%。 1.2益气养阴法益气养阴法用于心衰早期气阴两虚证。邱志明等[4]研究表明对心力衰竭治疗的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生脉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以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有关。杜铁民[5]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利水的中药自拟方加减(青皮、柏子仁、西洋参、麦冬、当归、五味子、生黄芪、泽泻、丹参、三七粉、葶苈子、桂枝、葛根、川芎)治疗本病2~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1.3温阳利水法温阳利水法代表方为真武汤。董德保等[6]用真武汤加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40例,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郑氏[7]用温阳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8例,药用制附子、白术、炙甘草、泽兰、桂枝、党参、泽泻、桑白皮、茯苓、益母草、丹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1.4泻肺逐水法华新宇[8]用宣导泻肺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宣导泻肺饮(葶苈子、桑白皮、杏仁、川厚朴、陈皮、莱菔子、泽泻、猪苓、川木通、当归等),共治疗8周。结果表明宣导泻肺饮治疗心衰,与西药常规有协同作用,不仅可以增强疗效,改善心功能,更快地稳定病情,更好地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减少地高辛和利尿剂的使用,提示其可能有部分替代地高辛和利尿剂的作用。另外,宣导泻肺饮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较好。1.5补气化痰法周焱萍[9]将40例确诊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心功能分级,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气化痰的中药(苓桂术甘汤合瓜萎薤白半夏汤加减),观察治疗14d。结果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气化痰法,可明显改善治疗组心功能情况,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及心搏出量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高,BNP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表明补气化痰法治疗气虚痰阻证心衰比单用西药治疗效果明显。 2中医专方 2.1保心方戴雁彦[10]研究发现保心方(党参、黄芪、桑白皮、葶苈子、猪茯苓、丹参、桂枝、泽兰、车前子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轻中度慢性心力衰竭,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6MWT、降低脑钠肽水平方面的疗效与西药洛汀新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相当,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西药对照组。保心方具有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作用。能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血清B型钠尿肽水平,无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是治疗早期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长期应用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方面可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2参附健心汤罗亚等[11]将115例心功能Ⅱ~Ⅲ级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王雅君1陈晓虎2刘春玲2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中图分类号:R541.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13)01-0087-03 【关键字】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研究进展综述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基金资助项目(LZ11019) 8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