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岭区域成矿与深部探测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西藏钨锡找矿的指示_李建康

南岭区域成矿与深部探测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西藏钨锡找矿的指示_李建康

南岭区域成矿与深部探测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西藏钨锡找矿的指示_李建康
南岭区域成矿与深部探测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西藏钨锡找矿的指示_李建康

2013年1月地球学报Jan. 2013 第34卷第1期: 58-74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Vol.34No.1: 58-74 https://www.doczj.com/doc/bb14435578.html, www.地球学报.com

南岭区域成矿与深部探测的研究进展及其对

西藏钨锡找矿的指示

李建康1), 王登红1)*, 粱婷2), 许以明3), 张怡军3), 梁华英4), 卢焕章4),

赵斌5), 李建国5), 屈文俊6), 周四春7), 王汝成8), 韦龙明9), 林锦福9)

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037;

2)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4;

3)湖南省湘南地质勘察院, 湖南郴州 423000;

4)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640;

5)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 山西运城 044004;

6)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北京 100037;

7)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成都 610059;

8)南京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3;

9)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4

摘要: 本文通过对桂西北矿集区、湘南矿集区和赣南粤北矿集区的地质学、地球化学、矿床学等方面的研

究, 扼要对比了南岭西段、中段和东段的地壳演化历史和区域成矿特点, 发现在矿集区尺度上, 南岭成矿带

西段表现为燕山晚期的爆发式成矿作用; 南岭成矿带中段表现为伴随多期岩浆活动而发生多期次成矿, 形

成多金属矿床; 东段虽然也发生多期次的岩浆活动, 但成矿作用以燕山期早期第一阶段为高峰; 南岭西段也

具有发现东段式钨矿的潜力。在不同矿集区深部找矿方向上, 南岭西段的少花岗岩地区应重点探测与深部隐

伏花岗岩体有关的成矿作用, 高温高压成矿实验也表明溶洞式矿体也应列为找矿重点; 南岭中段应根据不

同的成矿环境探测深部矿体, 如黄沙坪矿床深部存在“柿竹园式”矿床; 南岭东段, 应该在“五层楼”下部

寻找“地下室”矿体。在物质来源方面, 在湘南骑田岭矿集区的探测技术试验结果表明, 骑田岭岩体深部存

在地幔物质上涌的通道, 岩体中心相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较外围的粗粒黑云母花岗岩混入了较多的幔源物

质, 白蜡水矿区的富锡流纹质次火山岩脉, 也暗示深部存在一期更晚的、含幔源物质更多的岩浆活动, 与锡

矿成矿物质多来源于地幔的认识一致。根据以上认识, 并综合对比南岭与西藏成矿的异同, 本文认为在西藏

地区, 宜在低剥蚀地区的中低温热液矿床的深部探测钨锡矿床, 在发育老地层的高剥蚀地区寻找中高温热

液型钨锡矿床。

关键词: 南岭成矿带; 成矿规律; 深部探测; 地球物理; 西藏

中图分类号: P617; P62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75/cagsb.2013.01.06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and Deep Exploration in Nanling Region and Its Indication for W-Sn Exploration in Tibet

LI Jian-kang1), WANG Deng-hong1)*, LIANG Ting2), XU Yi-ming3), ZHANG Yi-jun3), LIANG Hua-ying4),

本文由国家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编号: SinoProbe-03-01; SinoProbe-03-03)和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编号: 1212011120989;

1212010633903)联合资助。

收稿日期: 2012-06-20; 改回日期: 2012-07-11。责任编辑: 魏乐军。

第一作者简介: 李建康, 男, 1976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学研究。E-mail: Li9968@https://www.doczj.com/doc/bb14435578.html,。

*通讯作者: 王登红, 男, 1967年生。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产资源研究。E-mail: wangdenghong@https://www.doczj.com/doc/bb14435578.html,。

第一期李建康等: 南岭区域成矿与深部探测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西藏钨锡找矿的指示 59 LU Huan-zhang4), ZHAO Bin5), LI Jian-guo5), QU Wen-jun6), ZHOU Si-chun7), WANG Ru-cheng8),

WEI Long-ming9), LIN Jin-fu9)

1) 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2)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54;

3) Southern Huna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Survey, Chenzhou, Hunan 423000;

4)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5) Shanxi Institute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Survey, Yuncheng, Shanxi 044004;

6)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Geoanalysi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7)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8)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9)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typical ore

concentration areas, the authors summarized the evolution of the crust and regional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in the

western, middle and eastern regions of the Nanling metallogenic belt. In the western region, magmas intruded into

the late Paleozoic and early Mesozoic crust in a short time with an explosive type Sn mineralization in late

Yanshanian epoch; in the middle region, magmas intruded into the late Paleozoic crust for a long time

accompanied by polymetallic and multi-stage mineralization; in the eastern region, magmas intruded into early

Paleozoic crust with the W mineralization peak in Yanshanian epoch, indicating that W mineralization might have

occurred in the early Paleozoic crust of the western Nanling region. Correspondingly, the concealed granite, the

Shizhuyuan-type deposit under Huangshaping type deposit, and the “basement” under the “five-storey” type W

deposit should be the deep exploration targets in the western, middle and eastern Nanling regions,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deep exploration across the Qitianling intrusion in southern Hunan Province shows the existence of

an upwelling pathway for mantle material indicated by artificial earthquake test at the center of the intrusion,

where the later fine-grained granite contained more mantle material than the early coarse-grained granite in the

light of Os isotope. In addition, the Sn-rich rhyolite subvolcanic rock vein that intruded into the early coarse

grained granite in the Bailashui Sn deposit is a indicator of a later magmatism characterized by enrichment of

mantle materiald in the depth of Qitianling intrusion. These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in Nanling have indicating

significance for W-Sn exploration in Tibet, i.e., to explore W-Sn mineralization in the depth of epi-mesothermal

deposits in low erosion areas, and to explore the meso-hypothermal W-Sn deposits in the high erosion areas.

Key words: Nanling metallogenic belt;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deep exploration; geophysics; Tibet

南岭成矿带是我国, 乃至世界上W、Sb、Sn、Bi、Pb、Zn等重要资源基地, 也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陆内花岗岩成矿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地质找矿工作不但提供了大量的矿产资源, 还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勘查与矿山生产资料, 创立了“五层楼”、“地洼学说”、“成矿系列”、“三源成矿”等原创性的成矿理论,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地表地质找矿与评价的技术方法体系。但是, 深部找矿仍存在较大的研究空白, 隐伏矿床的定位预测技术、典型矿集区的深部探测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停滞不前, 制约了地质找矿的深入与发展。造成我国优势的W、Sb、Sn等矿产资源的保有储量下降, 老矿山先后出现资源危机。在此背景下, 国家启动了“地壳深部探测工程”(董树文等, 2010), 选择南岭成矿带作为深部探测计划的工作区之一。

在南岭深部探测项目(SinoProbe-03)实施过程中, 先后开展了矿集区、矿田尺度的深部成矿规律研究, 并在典型示范区进行了深部探测技术实验研究, 本文将系统阐述南岭深部探测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矿产资源的勘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解决矿产勘查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及时服务于大花岗岩省的地质找矿工作(如西藏地区)。

1 南岭成矿带重点矿集区的研究进展

按照空间和成矿特点划分, 南岭成矿带可以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

南岭西段主要是指广西中北部的九万大山—元

60 地球学报第三十四卷

宝山和丹池地区、广西西部的“右江褶皱带”以及云南东南部的个旧—文山地区, 主要出露小花岗岩体或岩珠, 出露面积较南岭东段和西段明显减少, 发生了以锡为主的大规模成矿作用, 以矽卡岩型矿床为主。其中, 以桂西北矿集区成矿作用最为强烈, 该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中三叠统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 出露的岩体主要为笼箱盖等小岩体或岩珠, 产出大厂、五圩和芒场等锡多金属矿床, 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岩浆活动以中酸性的侵入岩为主, 出露面积小, 主要有笼箱盖复式岩体和长坡—铜坑的花岗斑岩岩脉和闪长玢岩岩脉(梁婷等, 2011)。

南岭中段一般指的是湘南(湘东南)和桂东北一带, 与南岭东段相比, 花岗岩的出露面积有所减少, 以钨、锡多金属成矿为特征, 矿床类型以石英脉型、花岗岩型和矽卡岩型为主。地层从下古生界震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分布, 但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砂岩、板岩等分布范围有限, 泥盆系、石炭系白云岩、灰岩大面积分布。岩浆岩主要由骑田岭、千里山、香花岭、姑婆山、花山、九嶷山、诸广山等岩体组成, 与之相关发生了大规模的成矿作用。

南岭东段主要是指赣南和粤北地区, 并向东延伸至闽西, 以出露大面积花岗岩和大规模钨矿化为特征, 以石英脉型或花岗岩型成矿作用为主。出露的地层主要为震旦系、寒武系砂岩为主, 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分布范围较小。花岗岩出露面积较南岭西段和中段明显增加, 出露面积约50%, 与之伴生大量钨矿。

本次研究对南岭成矿带不同区段的主要矿床和岩体开展了系统的定年工作, 共包含124个定年数据, 其成果见王登红等(2010a)文章。此外, 还有93个尚未发表的南岭东段93个岩体的锆石年龄, 将另文发表, 此处也不再累述。根据以上的年代学资料和前人测定的相关数据(李红艳等, 1996; 肖红全等, 2003; 付建明等, 2005; 张文兰等, 2009; 蔡明海等, 2006; 丰成友等, 2007; 毛景文等, 2007; 彭建堂等, 2007; 刘国庆等, 2008; 珺

刘等, 2008; 马丽艳等, 2008), 可以归纳出图1所示的南岭不同区段的成岩成矿规律: 在南岭西段桂西北矿集区, 岩浆活动在晚古生代以来浅部(以泥盆纪和三叠纪为主)地壳演化基础上演化, 在燕山晚期发生了突然的、爆发式大规模成矿, 形成以锡矿化为主的成矿作用。南岭中段湘南矿集区是以晚古生代(以泥盆纪和石炭纪为主)以来浅部地壳为背景, 但成矿时代从印支期开

图1南岭成矿带主要矿集区的成岩成矿时代特征Fig. 1 Rock- and ore-forming epoch features of

Nanling metallogenic belt

始, 大规模成矿作用持续到燕山早期第三阶段, 岩浆活动以多期次活动, 多金属的强烈相互作用为特点, 形成了大量钨锡钼铋铅锌多金属矿床。南岭东段赣南粤北矿集区以早古生代(以寒武纪为主)以来地壳演化为基础, 岩浆活动自加里东期开始, 存在多期次、多阶段的岩浆活动, 但大规模成矿作用以燕山早期第一阶段为高峰期但可以延续到燕山晚期。

2 典型矿田的深部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的研究进展

南岭不少矿区单个矿体或矿层的延深可达1000 m以上, 如云南的会泽、广西大厂的100号矿体, 说明1000 m深度的钻孔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急需通过综合研究, 探索深部找矿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2.1 南岭西段桂西北矿集区大厂矿田

在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中, 华锡集团2006年在黑水沟—大树脚区的95#、96#矿体共计探获(333)矿石资源量1836万吨, 合计金属量锌93.66万吨、铜4.34万吨、银542吨。2007年又新增矿石资源量(333)为1733万吨, 金属量锌77.14万吨、铜3.86万吨、银309吨。2008年度在黑水沟—铜坑一带新增(333)矿石资源量941.8万吨, 合计金属量Zn 30.04万吨, 共伴生Pb 4.64万吨、Sb 1.5万吨、Cu 0.87万吨、Ag 557.38吨, 相当于又发现一个大型矿床。在2011年, 广西有色215地质队在ZK27-1深钻过程中, 在

第一期李建康等: 南岭区域成矿与深部探测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西藏钨锡找矿的指示 61

图2大厂矿区ZK27-1钻在超过1500 m后发现的铅锌矿化

Fig. 2 Pb-Zn mineralization features at the depth of 1500 m in ZK27-1 drill hole of the Dachang orefield

超过1500 m时打到了多金属矿化体, 矿层厚度超过20 m(图2)。

本次研究采用碳-氧同位素示踪了大厂深部的成矿条件。样品采自广西第一钻(ZK39-1), ZK39-1钻孔位于大厂矿田长坡-铜坑矿区, 钻探深度1500m, 以每10 m间隔采1样。测试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同位素实验室完成。由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图3、4)可知, 在整个钻孔中, 碳氧同位素变化趋势完全同步, 在深度超过1100 m后, 碳氧同位素

图3大厂矿田ZK39-1钻孔泥盆系礁灰岩碳氧同位素随

深度的变化

Fig. 3 C-O isotope features of reef limestone from ZK39-1 drill hole in the Dachang orefield 的组成同步降低, 且相关性很强, 说明深部地层遭受了深部变质流体作用或岩浆流体的影响, 暗示长坡-铜坑矿区深部存在热源, 存在较大的找矿潜力。

2.2南岭中段湘南矿集区黄沙坪—宝山(坪宝)矿田

在湖南黄沙坪铅锌矿, 通过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的实施, 在301靶区新发现了受F3断裂带控制的W1-1矽卡岩型钨钼多金属矿体, 现已控制的矿化深度从200~–370 m, 初步估算钨钼多属矿332+333资源量4.03万吨, 其中WO3 1.53万吨, Mo 1.35万吨, Bi 0.33万吨, Sn 0.82万吨; 在深部301岩体的东南部56中段(地表向下224 m)施工的坑内钻ZK1105进尺达850 m(距地表1074 m), 仍未穿过含矿矽卡岩, 初步估算新增333 钨钼多金属资源量8.37万吨, 其中WO3 4.59万吨, Mo1.14万吨, Bi 0.86万吨, Sn1.77万吨。目前, 全区已获钨钼多金属矿石量1929万吨, 333资源量钨钼8.62万吨(WO3 6.13万吨, Mo 2.49万吨), 铋1.19万吨, 锡2.59万吨, 铁矿石

图4大厂矿田ZK39-1钻孔泥盆系礁灰岩碳氧同位素同步变化关系(图例与图3的图例相同)

Fig. 4 Variation of C isotope with O isotope sampled from reef limestone of ZK39-1 drill hole in the Dachang orefield

(legend as for Fig. 3)

62 地球学报第三十四卷

量达到1478万吨。充分展示了矿区的深部良好的找矿远景。

目前的深部探测结果表明, 黄沙坪矿床的垂向分带规律大致如下(图5): 浅部为充填交代型方铅矿—闪锌矿—硫铁矿(伴生Ag、Sn)矿体, 矿体多、规模大(当其顶板为砂泥质岩石或石英斑岩), 是矿山最重要的可采矿体分布空间; 浅中部(近矽卡岩的矽卡岩化结晶灰岩中)为充填交代—矽卡岩型(铁)闪锌矿—方铅矿—硫铁矿—毒砂(伴生Ag、Sn)矿体; 中上部为矽卡岩型磁铁矿—锡—萤矿矿体; 中部(大约为0~–400 m标高)为矽卡岩型白钨矿、辉钼矿—磁铁矿体; 中深部(大约为–400~–800 m标高)为矽卡岩型白钨矿—辉钼矿—辉铋矿矿体。后三者即是岩体接触带矽卡岩型矿体类型的垂向空间分布。

根据深部成矿特征, 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可描述如下: 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基底重熔型岩浆, 成矿介质属于弱碱→弱酸环境, 成矿过程经历了从矿液中心向外的接触带高温成矿阶段的交代型铁、钨钼(锡铋), 到中高温交代充填型铜锌矿、铅锌矿, 到外接触带中低温交代充填型铅锌(银)矿的演化过程。矿床主要就位于“井”字或“环形”

图5湘南黄沙坪铅锌钨锡矿床勘查模式图Fig. 5 The exploration model of the Huangshaping

Pb-Zn-W-Sn deposit, southern Hunan 圈闭构造范围内受屏蔽构造控制的空间内。反映出在岩浆岩、构造和围岩条件各异, 而导致的矿带、矿床类型和产出形式的演变, 构成三位一体的复式成矿特征。

2.3南岭东段赣南粤北矿集区瑶岭矿田

赣南粤北脉钨矿床的“五层楼”模式开创了模式找钨的先河, 为隐伏矿的寻找提供了理论支持, 使赣南钨矿找矿由单一大脉迈向细脉标志带—细脉带—混合带—大脉带—巨脉带的系列找矿, 为我国钨储量扩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 根据近年地质找矿工作及矿山开发的实践, 发现其根部带存在云英岩型、蚀变花岗岩型钨锡矿体, 可使矿床规模成倍扩大。根据这一客观事实, 笔者所在的科研团队提出了“五层楼”的深部还有“地下室”的找矿观点, 以此建立了“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型, 并分别于淘锡坑钨矿的补勘扩储、赣县于都地区的深部找矿等具体实践中得到成功运用(许建祥等, 2008)?

南岭东段瑶岭矿田是“五层楼”成矿模式的诞生地之一, 相对于在赣南许多矿山的深部均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矿体, 瑶岭矿田的深部找矿工作进展较为缓慢, 故本次研究以此作为研究重点。

(1)梅子窝矿床深部的蚀变花岗岩型钨矿化

本次研究发现, 粤北梅子窝矿区深部花岗岩体内有一定强度的白钨矿化, 即使在花岗岩脉(枝)中也发现了有白钨矿化, 而且从花岗岩闪长岩到下部的花岗岩400 m的范围内都有白钨矿化, 矿化主要在钾化带的上部和绢云母化带中。在产出状态上, 白钨矿与黑钨矿伴生。在花岗岩中, 白钨矿或产在含黑钨矿的石英脉边部, 或石英脉的裂隙中产生(图6)。此外, 另有一些白钨矿沿花岗岩裂隙分布, 受控于岩石裂隙和断裂构造, 一些白钨矿呈星点状分布于花岗岩中, 但规模一般较小。此外, 在白钨矿化相对不强的石人嶂矿区, 其下部中段的坑道内, 也已经发现白钨矿化与黑钨矿化共生(图7), 或白钨矿交代黑钨矿(图8)。

(2)石人嶂矿区深部的云英岩型钨矿

石人嶂矿区深部+380 m中段和+340 m中段分布有许多矿脉, 如V11带、V13带、V14、V17、V22、V26、V61、V62、V92、V93、V94、V95等。本次研究发现, 这些矿脉两侧花岗岩均发育有较强的云英岩化, 且离矿脉越近, 云英岩化程度越高。在云英岩带局部地段有黑钨矿化, 肉眼就看到细粒黑钨矿, 黑钨矿多在石英脉壁或石英脉附近的云英岩中出现, 也有少量直接在云英岩中出现, 一般呈不规则状分布(图9)。部分硅质团块发育部位钨矿化强度更高,

第一期李建康等: 南岭区域成矿与深部探测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西藏钨锡找矿的指示 63

图6粤北梅子窝钨矿深部花岗岩中的白钨矿化现象

Fig. 6 The deep scheelite mineralization features of the Meiziwo deposit, northern Guangdong

A-白钨矿产于石英脉边部及附近; B-白钨矿产于花岗闪长岩中; C-白钨矿化呈带状分布; D-白钨矿产于绿泥石化带中

A-scheelites existent in the vicinity or border of the quartz vein; B-scheelites existent within the granodiorite;

C-zonal distribution of scheelite in granite; D-scheelites existent in the chlorite zone of granite

图7石人嶂矿区白钨矿与黑钨矿共生

(单偏光, 样品采自550 m中段14#脉)

Fig. 7 Paragenetic relation of scheelite and wolframite in the Shirenzhang orefield(plainligh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No. 14 vein at 550m level)

Qz-石英; Wol-黑钨矿; Schl-白钨矿; Mus-白云母Qz-quartz; Wol-wolframite; Schl-scheelite; Mus-muscovite

图8石人嶂矿区白钨矿交代黑钨矿

(单偏光, 样品采自340 m 中段14.11#脉)

Fig. 8 Wolframite replaced by scheelite in the Shirenzhang orefiled(taken under plane polarized light, and samples are from No. 14 vein in 340m level)

Wol-黑钨矿; Schl-白钨矿

Wol-wolframite; Schl-scheelite.

图9 石人嶂矿区穿插石英细脉的云英岩化花岗岩Fig. 9 Greisenized granite with fine quartz veins in the

Shirenzhang orefield

图10 石人嶂矿区云英岩化硅质团块部位发育的钨砂包Fig. 10 Tungsten concentrated pocket produced in greisenized granite of the Shirenzhang orefield

甚至见到钨砂包(图10)。

本项目对121件样品进行了多元素分析, 测试结果表明, 除了石英脉以外, 云英岩中的多种元素矿化强度也很高(表1), 平均值(除了As以外)多比石英脉还要高, 甚至高出一个数量级。另据矿山的53件刻槽取样分析结果, 各金属的平均品位为: 钨

64 地球学报第三十四卷

表1石人嶂-梅子窝钨矿区元素含量统计表(Ag含量单位为10-9, 其余单位为10-6)

Table 1 The content of main elements in the Shirenzhang orefield (unit of Ag content is 10-9, that of other elements is 10-6 )

W Cu Sn 岩性样数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变质岩 4 21.29 3.09 11.89 601.56 3.38 174.47 54.00 1.60 27.00

花岗岩13 109.68 5.89 32.44 976.44 32.18 184.80 358.00 1.80 128.23

云英岩8 141.67 2.05 51.03 559.08 14.75 302.87 277.00 27.90 136.68

石英脉96 1350.20 0.06 31.38 2757.60 1.02 94.42 752.00 0.60 27.26

As Mo Ag 岩性样数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变质岩 4 1699.0 7.90 541.40 3.39 0.70 1.69 19480 271 5550

花岗岩13 1824.0 9.40 379.77 933.0 0.75 94.71 90000 234 13028

云英岩8 752.7 24.50 180.96 683.0 1.96 136.52 1008200 393 162843

石英脉96 63636.0 2.30 1934.70 1477.0 0.30 80.60 2584700 110 58708

(WO3)0.34%, 锡(Sn)0.06%, 铜(Cu)0.10%, 铋(Bi)0.075%, 钼(Mo)0.005%, 它们虽然没有达到独立矿体的品位要求, 但仍达到了钨与其它多金属共伴生综合回收利用价值。目前, 矿山已经通过广东省政府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提交《2010年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资金》示范工程“云英岩钨多金属选矿流程”项目。

3 高温高压成矿实验的研究进展

桂西北大厂矿床100号矿体赋存于泥盆系礁灰岩中, 为一形态不规则的巨大块体, 总体上呈向西突出的新月形, 长达1240 m, 宽105~240 m, 一般厚7~25 m, 平均厚14.46 m, 中心部位最厚达33 m(张起钻, 1999)。虽然单矿脉的规模如此巨大, 但矿体中几乎没有夹石存在, 仅偶见“捕虏”礁灰岩岩块和沥青团块分布, 而且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截然。从这些特征可以推断高度富集成矿物质的流体快速贯入成矿空间, 但仍然无法解释的是为什么热液未与礁灰岩发生反应, 矿体围岩几乎没有发生热液蚀变。为了解释100号矿体的成因, 人们提出了各种假设, 一种比较科学和切合实际的解释是: 100号矿体是在成矿流体进入到古溶洞后突然失去了压力而导致流体“失压沸腾”, 进而成矿物质大量聚集和沉淀的结果(王登红等, 2004; Wang et al., 2004)。但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 该假设尚未通过实验研究证实。

本次研究利用最新式热液金刚石压腔, 原位观测到高温环境中, 压力骤降的极端条件下的失压沸腾现象。实验的初始固体样品为LiAlSiO4- NaAlSi3O8-SiO2, 初始流体样品为10wt% LiCl水溶液, 二者同时封存于样品腔内。在加热过程中, 样品腔内的空气泡在263℃消失, 而后样品腔内的压力沿着体系的等容线快速上升。当加热到850℃时, 硅酸盐熔体珠几乎完全溶解于水溶液(图11A), 而后样品腔发生一定程度的泄漏, 大量熔体珠又重新出溶; 当加热到870℃时, 样品腔的铼片发生破裂, 压力骤然从几千大气压降低到接近一个大气压, 同时大量晶体瞬间自样品腔边缘向内定向生长(图11B); 在随后的缓慢降温至100℃过程中, 晶体的生长程度很小(图11C)。此外, 大量的同组成和近似组成的实验说明, 在温度和压力逐渐降低的过程中, 只有熔体珠出熔的现象, 晶体较难成核和结晶。

本次研究中, 实验物质在850℃完全均一成硅酸盐水溶液, 其相当于岩浆热液。在大厂矿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热液(陈毓川等, 1993), 如果赋矿的礁灰岩在成矿前存在较大的空间, 例如原来礁灰岩中的油储在燕山期花岗岩作用下被破坏而形成的古溶洞(曾允孚等, 1982; 张起钻, 1999), 则成矿热液贯入后会造成压力骤然降低, 这与本次实验过程中样品腔突然断裂的情景相近。而且, 本次实验现象说明, 在高温高压环境中, 压力的骤然降低能够促进晶体的定向生长, 形成定向结构(图9C, D)。在大厂100号矿体中也存在这样的定向结构, 黄铁矿-铁闪锌矿-脆硫锑铅矿组合按一个方向自脉壁向内定向生长排列, 与本次实验的结果也极为相似。此外, 压力是围岩发生热液蚀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压力的骤然降低不利于围岩蚀变的发生, 由此也可以解释100号矿体围岩蚀变程度很低的原因。

4 湘南骑田岭矿集区深部探测技术的试验与进展

本次研究以南岭中部骑田岭矿集区为重点, 部

第一期李建康等: 南岭区域成矿与深部探测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西藏钨锡找矿的指示 65

图11在高压状态下, 压力突然降低条件下晶体快速生长的过程

Fig. 11 Rapid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during sudden fall of pressure

A-在850, ~500

℃ MPa的条件下, 熔体珠逐渐溶解在热液中; B-在870,

℃压力突然降低为接近1 bar的条件下, 晶体在样品腔上快速呈针状生长; C-实验结束后自样品腔定向生长的晶体; D-实验结束后, 样品腔内的晶体生长分布情况

A-the melt balls were dissolved into aqueous fluid at 850, ~500

℃ MPa; B-crystals rapidly grew on the chamber wall in needle shape when

pressure fell to 1bar suddenly at 870; C

℃-the oriented crystals when experiment was finished;

D-the crystal distribution in sample chamber of HDAC when experiment was finished

署和完成了穿越骑田岭的60 km长的综合探测剖面(图12), 涵盖人工地震、大地电磁、多元素地气测量、Os同位素示踪、“岩石探针”等多方法联合工作, 为深入研究地壳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4.1骑田岭矿集区的地球物理探测实验研究

本次研究在骑田岭矿集区实施了黄沙坪—廖家湾剖面的人工反射地震探测工作, 剖面长度49 km(图12)。地震时间剖面成果显示(图13), 在深、中部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三个地震构造单元, 其中最深的地震构造单元(定名为T m)出现在10 s左右, 深度预计35 km(平均速度用7000 m/s), 初步分析该构造单元为莫霍面的反射。7 s和4.5 s出现两个地震构造单元, 分析认为是上、下地壳界面的反射(在定名为T上、T下), 地壳的两层结构形态比较明显。在浅部1.5~2.2 s左右存在能量较强反射波组, 在黄沙坪-清和、永春-廖家湾区段连续性较好, 波组产状在黄沙坪—清和段向东倾, 而在永春—廖家湾段向西倾, 宏观上看形似平缓“向形”构造。

深部的莫霍面T m构造单元在永春一带不连续, 出现无反射波组异常。该异常自下而上穿越了莫霍面, 上、下地壳地震构造单元, 说明岩体的形成与地幔岩浆岩上侵有关, 为岩体深部形成机制提供了直接、直观的信息, 深部岩浆岩的上侵活动为矿集区丰富矿产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赋存空间、热源和物质来源。

4.2 骑田岭矿集区的Os同位素示踪

Re-Os同位素在基性-超基性岩物质来源示踪方面已得到较广泛应用, 但在酸性岩方面尚属少见。与其它同位素体系不同, Re、Os均为高亲铁元素, 在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 Re属于中等不相容元素, Os 属于强相容元素, 地壳和地幔两端员Os同位素组成差别较大, 因此, Re-Os同位素是研究花岗岩中是否存在幔源物质贡献的灵敏示踪剂。本次研究在黄沙坪—廖家湾综合探测剖面上, 采集了29个新鲜的花岗岩样品, 测试了16件样品的Os同位素组成(图14)。将骑田岭岩体不同阶段花岗岩所得Os同

66 地球学报第三十四卷

图12湘南地区的地质矿产分布略图

Fig. 12 The distribution of ore deposits in southern Hunan

图13 南岭中段湘南骑田岭矿集区, 黄沙坪—廖家湾人工地震探测剖面(剖面位置见图12) Fig. 13 The Huangshaping-Liaojiawan 2D seismic probe section in Qitianling area located in middle Nanling region

(for section location, see Fig. 12)

第一期李建康等: 南岭区域成矿与深部探测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西藏钨锡找矿的指示 67

图14骑田岭岩体及采样位置分布图

(地质底图据Zhu et al., 2009)

Fig. 14 Sampling locations in Qitianling intrusion for Os isotope analysis (base map after Zhu et al., 2009)

位素初始比值进行对比, 发现三个阶段花岗岩的Os 同位素初始比值相对于上地壳平均值(187Os/188Os=1.69)来讲较低(Esser et al., 1993), 而且Os同位素初始比值比较分散, 显示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特征。

测试结果还显示, 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的Os 同位素初始比值较低, (187Os/188Os)i平均值为0.5559, 其中QTL-10号样品(187Os/188Os)i为0.3543, 并且每一期花岗岩不同样品的Os同位素初始值也相差较大, 显然在岩体形成过程中存在幔源物质加入, 并非只有老地壳的重熔, 且壳幔混合得不均匀。早期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Os同位素初始比值相对较高, (187Os/188Os)i平均值为 1.160, 显示壳源物质为主, 尤其是靠近岩体边缘的QTL-28, QTL-2-1两件样品更明显, Os同位素初始比值更高。中期浅灰色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187Os/188Os)i平均值为0.9124, 介于早期和晚期黑云母花岗岩之间。早中晚三个阶段花岗岩的Os同位素初始比值均不一致的特点, 反映花岗岩多阶段侵位过程中, 早期花岗岩的活动为晚期更多地幔物质上升到地表创造了构造通道, 使侵位于深部的富地幔物质的岩浆得以上升到浅部。

4.3 骑田岭矿集区的岩石化学探测实验

湘南白腊水超大型锡矿赋存于骑田岭复式花岗岩岩体南部的中粒斑状角闪黑云母钾长(二长)花岗岩中, 部分产于内外接触带, 已发现构造蚀变型锡矿、蚀变岩体型锡矿和花岗斑岩型锡矿3种类型的矿脉25条。

本次研究在该矿区发现了一条4.5 m宽的黄玉流纹岩质次火山岩脉(图15), 切穿了中粒黑云母花岗岩, 包含了大量的锡石, 金红石, 萤石和铌钽矿等。流纹质岩脉还包含花岗岩的角砾, 界限清晰, 角砾中也含有相似的矿物组合。流纹质岩脉和角砾中的矿物组合与骑田岭第三阶段细粒花岗岩中的矿物组合有截然的区别。流纹质次火山岩脉具有强过铝性, 富集Be、Li、Rb、Ga等元素, 全岩Sn含量可以达到2745×10-6, 达到了斑岩锡矿的工业品位。流纹岩的稀土配分曲线与骑田岭第三阶段花岗岩的很类似, 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 较平缓的海鸥型, 轻稀土分异, 重稀土富集, 这是典型的成矿岩脉的特征。锆石U-Pb定年表明, 20颗锆石的U-Pb年龄为147 Ma, 与骑田岭岩基第三阶段侵入处于同期。奇古岭次火山岩脉的存在暗示, 骑田岭岩体深部尚存在与Sn成矿关系密切、含更多地幔物质岩浆岩。

5 讨论与结论

5.1 区域深部成矿规律分析

前文所述可以发现, 自南岭东段→南岭中段→南岭西段, 出露岩体的规模逐渐缩小, 岩浆岩从南岭东段加里东期花岗岩大量出露, 到南岭西段主要出露燕山晚期花岗岩, 出露地层从早古生代、到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演化。这些特点, 暗示从南岭东段到西段, 地层的剥蚀程度逐渐降低, 提示在南领西段深部可能存在更多较大规模的花岗岩, 在深部可能发现大量的加里东期和中生代花岗岩。这是因为, 在岩浆多期次侵位活动中, 早期岩浆活动开辟了上升通道, 使晚期岩浆得以上升到浅部。因此, 可以推测南岭西段深部可能存在南岭东段, 即南岭成

68 地球学报第三十四卷

图15 南岭中段湘南骑田岭矿集区白蜡水锡矿中发现的流纹质次火山岩脉

Fig. 15 The Sn-rich rhyolite subvolcanic rock vein with granite breccia that intruded into coarse grained granite in the

Bailashui deposit, Qitianling, middle Nanling region

a-产在粗粒花岗岩中的黄云流纹质次火山岩脉; b-包裹在流纹质次火山岩手标本及包裹在其中的花岗岩角砾

a-the rhyolite subvolcanic rock vein intruded into the early coarse grain granite;

b-the rhyolite subvolcanic rock sample containing granite breccia

矿带不但存在西锡东钨的平面分带, 在南岭西段还可能存在上锡下钨的垂直分带。

传统上认为南岭西段以锡成矿作用为主, 但滇东地区产出了大量钨矿。如老君山地区, 区域出露地层为早古生代寒武系, 与南岭东段相近。矿集区内南秧田钨矿区的辉钼矿Re-Os成矿年龄为207 Ma, 云发矿区白钨矿Sm-Nd等值线年龄为159 Ma, 保良街拉白村附近的伟晶岩脉的白云母Ar-Ar年龄为144 Ma(笔者, 尚未发表数据)。这些资料说明南岭西段早古生代地层中也存在印支晚期和燕山早期的成矿作用, 也暗示在南岭西段晚古生代地壳深部的早古生代地层中可能产出南岭东段式钨矿。

5.2 不同矿集区的深部找矿方向分析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可以发现, 南岭成矿带深部找矿具有较巨大的潜力, 但在不同区域的矿集区, 具有不同的深部找矿方向。

在南岭西段少岩体出露地区, 虽然许多矿床的矿体倾角小于45°乃至层状, 但找矿方向应该是寻找深部隐伏岩体, 探测岩浆热液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矿体, 甚至可以探测岩体内部的岩体型矿体。如, 广西大厂长坡—铜坑91#和92#等锡多金属矿体本身就是世界级的矿床(二者的锡金属量相当于10个大型锡矿), 其钻探深度一般在500 m以浅。近年来, 通过实施1000 m以浅的钻探又发现了95#和96#矿体; 本文对ZK39-1孔的碳氧同位素研究也表明, 岩体埋藏深度超过1500 m, 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ZK27-1钻孔证明超过1500 m后仍存存在厚层交代型矿体, 但仍然没有打到燕山期花岗岩体。预计通过2000 m深度的钻探, 将打到龙箱盖岩体与泥盆系的接触带, 所发现的矿床类型也将由中低温铅锌矿向高温的铜矿和钨锡矿演化, 岩体内部能否发现云英岩型、破碎蚀变花岗岩型矿体值得期待(王登红等, 2010b)。此外, 成岩成矿实验也暗示, 在南岭西段的喀斯特地区, 应注意巨大碳酸盐岩溶洞可以为成矿流体提供沉淀空间, 应列为深部找矿重点。

相对于南岭西段, 南岭中段的找矿工作要相对复杂, 这主要归因于多期多阶段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 以及多样的围岩地层和构造环境, 需要根据具体的成矿环境来确定深度找矿方向, 不但要注意地层中的找矿工作, 也要注重花岗岩中成矿, 如近年来在湘南骑田岭岩体内部发现的大型锡矿——芙蓉锡矿, 印支期的王仙岭岩体中发现了燕山期的成矿作用(湘南地质勘查院提供的资料)。归纳起来, 南岭中段的成矿模式可描述如下: 在靠近含矿岩体的外接触带, 细粒花岗岩脉或似伟晶岩脉往往可以看到逐渐变为长石石英脉, 再变为钨矿石英脉。在离含矿岩体接触带外数百米范围内的较早阶段花岗岩体中或硅酸盐质围岩中, 常形成石英脉型钨矿床。含矿岩体位于较早阶段花岗岩的深度不大的范围内, 则可能形成内接触带型磁铁钨锡钼铋矿脉; 若含矿岩体直接位于沉积岩或变质岩之下, 则可能形成外接触带型钨矿脉; 在钙质围岩中, 则形成矽卡岩型钨矿、矽卡岩和云英岩复合型钨矿或矽卡岩型、充填交代型铅锌矿。当含矿溶液通过较早阶段的花岗岩时, 下部常有强烈的钠长石化及钾长石化, 上部常形成强烈云英岩化, 甚至构成岩体顶部的云英岩型钨钼矿体, 在远离岩体的钙质围岩中常有铅锌矿

第一期李建康等: 南岭区域成矿与深部探测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西藏钨锡找矿的指示 69

图16南岭中段湘南矿集区成矿模式图Fig. 16 Regional ore-forming models for the middle

Nanling region

①-斑岩型锡矿; ②-云英岩型钨锡矿; ③-蚀变大理岩型锡矿;

④-矽卡岩型钨锡矿; ⑤-石英脉型钨锡矿; ⑥-硫化物型钨锡矿;

⑦-网脉大理岩型锡矿

①-porphyry type W-Sn ore deposit; ②-greisen type W-Sn deposit;

③-altered marble type Sn deposit; ④-skarn type W-Sn deposit;

⑤-quartz type W-Sn deposit; ⑥-sulfide type W-Sn deposit;

⑦-stockwork marble type Sn deposit

床分布(图16)。

与南岭中段相比, 南岭东段的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燕山早期第一阶段, 成矿类型以石英脉型钨锡矿床为主。但除了这种产状陡立、产在张性裂隙的矿体, 也应注意沿岩体上部, 似层状的云英岩型矿体, 以及破碎带热液充填-交代蚀变岩型的黑钨矿矿体。即, 黑钨矿既可以出现在张性裂隙中, 也可以出现在张扭性的构造破碎带, 若二者均不发育则可能形成云英岩型矿体。反映出构造环境仅是决定成矿类型, 而成矿物质的供应是决定成矿与否的关键。这些“非传统的”矿体若与“传统”成矿模式——五层楼结合, 则发展出“五层楼+地下室”成矿模式(图17)。

5.3 幔源物质对南岭成矿的贡献

南岭优势矿产资源如钨锡等, 其成矿物质来源于何处?壳幔作用对成矿有无控制作用?该问题是有关南岭成矿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近年来的一系列同位素研究表明, 南岭地区的大部分矿床表现出地幔流体参与成矿的特点, 一批花岗岩被归为A型花岗岩(陈培荣等, 1998; 包志伟等, 2000; 范春方等, 2000; 柏道远等, 2005)。以湘南矿集区表现最为明显, 从加里东期益将岩体、印支期的高坳背矿区的花岗岩、再到燕山期的荷花坪矿区花岗斑岩脉、骑田岭岩体及相关矿床, Hf、He同位素均显示出壳源和幔源岩浆的混合作用(李兆丽等, 2006; 王彦斌等, 2010a, b; 章荣清等, 2010; 刘勇等, 2011)。

本次深部探测研究, 提供了多角度研究成矿物质来源的方法。以骑田岭岩体为例, 人工地震探测从深部构造角度显示, 在骑田岭岩体中心(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深部存在深部物质上涌的构造通道; Os同位素从物质组成方面, 显示岩体中心的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较岩体外围的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具有更多的幔源物质, 是晚期富地幔物质岩浆活动的

图17南岭东段“五层楼+地下室”模式图

Fig. 17 The sketch map of prospecting model of “five storeys + basement”

70 地球学报第三十四卷

产物; 奇古岭富锡次火山脉进一步暗示岩体深部存在一期晚期的岩浆活动, 此期岩浆活动可能含有更多的地幔物质, 对区域锡成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即骑田岭岩体深部可能具有更大锡成矿潜力。该探测结果与区域构造环境相一致。骑田岭岩体临近“钦-杭带”断裂带, 即是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在新元古代的碰撞对接带, 此后多次沿该带开合, 为地幔物质上涌加入地壳的一条重要通道(洪大卫等, 2002; 华仁民等, 2010)。

5.4 南岭成矿带深部找矿进展对西藏地区找矿的

指示意义

太平洋和喜马拉雅成矿域是我国最重要的成矿单元, 二者均与板块俯冲碰撞有关, 产出大量花岗岩类矿床, 分别以南岭成矿带和西藏成矿省为代表, 找矿方向具有一定的可类比性。西藏地区的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型铜(金-钼)矿床、矽卡岩型铁铜-铅-锌(银)矿床、层控铅-锌-银矿床、火山岩型金-银矿床及雄村式铜-金矿床, 属于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以铜、铅、锌等中低温矿种组合为主, 花岗岩及其成矿围岩主要为中生代地层, 成矿时代主要集中燕山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期。但与之不同的是, 南岭地区的成矿作用属于石英脉型钨锡矿床, 是一种中高温热液矿床, 围岩主要为古生代地层, 成矿时代从印支晚期可以持续到燕山晚期。因此, 南岭成矿带和西藏地区的成矿作用是不同时空岩浆构造运动的产物, 二者处于不同的构造层位。但是, 这并不说明西藏不具备寻找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的潜力。西藏与南岭花岗岩地球化学组成的相近性暗示出钨锡是西藏的潜在优势矿种(雍永源, 2007)。借鉴南岭深部找矿的经验, 西藏钨锡矿床的找矿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 在低剥蚀程度地区的深部找矿, 即在斑岩型或矽卡岩型铜铅锌矿床深部寻找钨锡矿化。此类地区的探测方向类似于南岭西段大厂矿田, 以探测隐伏花岗岩以其矿化为目标; 也可以参考南岭中段黄沙坪铅锌矿的找矿模式, 在深部探测“柿竹园”式钨锡多金属矿床。例如, 在甲玛矿区, 出露地表的是层状铅锌矿体, 深部为矽卡岩型的铜金属矿体, 更深部的矽卡岩型矿体还富集钨, 钨的含量明显高于中浅部矿体, 暗示深部具有一定的钨成矿前景(应立娟等, 2011)。因此, 随着勘探的深入, 在甲玛矿区深部可能产出斑岩型、甚至云英岩型钨锡矿床。又如, 冈底斯泽当大型钨铜钼矿床的明则矿区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 上部为早期层矽卡岩型铜矿, 中下部则产出斑岩型钼(钨铜)矿床; 在西藏念青唐古拉成矿带哈海岗钨钼铜铅锌矿床, 虽然赋矿围岩主要为上二叠统旁那组, 但因其形成于燕山中期, 剥蚀程度仍然相对较弱, 故存在远离岩体为铜铅锌矿化、靠近岩体为钨钼矿化的水平分带性(王立强等, 2012)。这些矿床与湘南黄沙坪矿区上为铅锌、下位钨钼的分带具有一定相似性。根据王登红等(2010b)的观点, 这类矿床也可以归类于“五层楼+地下室”的找矿模式中。

二是, 在较高剥蚀程度的地区以寻找钨锡矿床为目标, 即在较老地层单元, 如古生代地层出露地区寻找钨锡矿床, 这类似于在高剥蚀程度的南岭东段寻找石英脉型钨锡矿床。例如, 冈底斯成矿带北部昂孜错—崩纳藏布—甲岗雪山—色日荣成矿亚带产出石英脉型甲岗雪山钨、钼、铋多金属矿床, 该矿床规模达到中型, 成矿时代为21 Ma(王治华等, 2006)。不同于同时期的甲玛矿区主要出露侏罗系、白垩系等中生代地层, 甲岗矿区地层以石炭系的灰岩、砂板岩和火山岩为主, 说明区域遭受了较大程度的剥蚀, 从而使甲岗这类成矿深度较大的高温热液型钨锡矿床得以发现。又如, 在西藏类乌齐县的石英脉型赛北弄锡矿床和月穷弄锡矿点(湧

申屠保等, 1991; 董树义等, 2002), 矿区主要出露三叠纪、二叠系和少量前震旦纪地层, 亦是高剥蚀地区寻找中高温热液型钨锡矿床的实例。

反之, 西藏的勘探工作也可以指示南岭深部的找矿工作。如西藏甲玛矿床, 早期被似层状的矿体所迷惑, 认为是喷流沉积型矿床, 后逐渐归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该认识过程与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的认识过程相似, 后者也存在似层状矿体, 也曾被认为是热水沉积的产物(韩发等, 1989)。目前, 甲玛矿区深部的发现了斑岩型成矿作用, 这能否暗示大厂深部的隐伏花岗岩也可能发生斑岩型或者云英岩型等岩体型成矿?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柏道远, 陈建超, 马铁球, 王先辉. 2005. 湘东南骑田岭岩体A 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4(4): 255-272.

包志伟, 赵振华, 熊小林. 2000. 广东恶鸡脑碱性正长岩的地球化学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 地球化学, 29(5): 462-468.

蔡明海, 陈开旭, 屈文俊, 刘国庆, 付建明, 印建平. 2006. 湘南荷花坪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辉钼矿Re-Os测年[J]. 矿床地质, 25(3): 263-268.

第一期李建康等: 南岭区域成矿与深部探测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西藏钨锡找矿的指示 71

陈培荣, 章邦桐, 孔兴功, 蔡笔聪, 凌洪飞, 倪琦生. 1998. 赣南寨背A型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地质意义[J].

岩石学报, 14(3): 289-298.

陈毓川, 黄民智, 徐珏, 胡云中, 唐绍华, 李荫清, 孟令库. 1993.

大长锡矿地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361.

董树文, 李廷栋, 高锐, 吕庆田, 吴珍汉, 陈宣华, 周琦, 刘刚, 刘志强, 梅琳. 2010. 地球深部探测国际发展与我国现状综述[J]. 地质学报, 84(6): 743-770.

董树义, 唐菊兴, 辛忠雷, 罗布次仁, 郭衍游. 2002. 西藏类乌齐县月穷弄锡矿点的发现及其意义[J]. 西藏地质, (2): 45-50. 范春方, 陈培荣. 2000. 赣南陂头A型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J]. 地球化学, 29(4): 358-366.

丰成友, 丰耀东, 许建祥, 曾载淋, 佘宏全, 张德全, 屈文俊, 杜安道. 2007. 赣南张天堂地区岩体型钨矿晚侏罗世成岩成矿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J]. 中国地质, 34(4): 642-650.

付建明, 马昌前, 谢才富, 张业明, 彭松柏. 2005. 湖南金鸡岭铝质A型花岗岩的厘定及构造环境分析[J]. 地球化学, 34(3): 215-226.

韩发, 哈钦森 R W. 1989. 大厂锡多金属矿床热液喷气沉积的证据——含矿建造及热液沉积岩[J]. 矿床地质, 8(2): 3-5.

洪大卫, 谢锡林, 张季生. 2002. 试析杭州-诸广山-花山高εNd值花岗岩带的地质意义[J]. 地质通报, 21(6): 348-354.

华仁民, 李光来, 张文兰, 胡东泉, 陈培荣, 陈卫锋, 王旭东.

2010. 华南钨和锡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差异及其原因初探[J].

矿床地质, 29(1): 9-23.

李红艳, 毛景文, 孙亚利, 邹晓秋, 何红蓼, 杜安道. 1996. 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床的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研究[J]. 地质论评, 42(3): 261-267.

李兆丽, 胡瑞忠, 彭建堂, 毕献武, 李晓敏. 2006. 湖南芙蓉锡矿田流体包裹体的He同位素组成及成矿流体来源示踪[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1(1): 129-135.

梁婷, 王登红, 侯可军, 李华芹, 黄惠明, 蔡明海, 王东明. 2011.

广西大厂笼箱盖复式岩体的LA-MC-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岩石学报, 27(6): 1624-1636.

刘国庆, 伍式崇, 杜安道, 付建明, 杨晓君, 汤质华, 魏君琦.

2008. 湘东锡田钨锡矿区成岩成矿时代研究[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2(1): 63-71.

刘, 叶会寿, 谢桂青, 杨国强, 章伟. 2008. 江西省武功山地区浒坑钨矿床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学报, 82(11): 1576-1584.

刘勇, 李廷栋, 肖庆辉, 耿树方, 王晓霞, 陈必河. 2011. 骑田岭

花岗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 寄主岩及其暗色闪长质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证据[J]. 地质科技情报, 30(2): 19-27.

马丽艳, 付建明, 伍式崇, 徐德明, 杨晓君. 2008. 湘东锡田垄上锡多金属矿床40Ar/39Ar同位素定年研究[J]. 中国地质, 35(4): 706-713.

毛景文, 谢桂清, 郭春丽, 陈毓川. 2007. 南岭地区大规模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 成矿时限及地球动力学背景[J]. 岩石学报, 23(10): 2329-2338.

彭建堂, 胡瑞忠, 毕献武, 戴童谟, 李兆丽, 李晓敏, 双燕, 袁顺达, 刘世荣. 2007. 湖南芙蓉锡矿床40Ar/39Ar同位素年龄及地质意义[J]. 矿床地质, 26(3): 237-248.

申屠保, 王增. 1991. 藏东类乌齐赛北弄锡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类型[J]. 矿物岩石, 11(4): 74-92.

王登红, 陈毓川, 陈文, 桑海清, 李华芹, 路远发, 陈开礼, 林枝茂. 2004. 广西南丹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J].

地质学报, 78(1): 132-138.

王登红, 陈郑辉, 陈毓川, 唐菊兴, 李建康, 应立娟, 王成辉, 刘善宝, 李立兴, 秦燕, 李华芹, 屈文俊, 王彦斌, 陈文, 张彦. 2010a. 我国重要矿产地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新数据[J].

地质学报, 84(7): 1030-1040.

王登红, 唐菊兴, 应立娟, 陈郑辉, 许建祥, 张家菁, 李水如, 曾载淋. 2010b. “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型的适用性及其对深部找矿的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40(4): 733-738.

王立强, 唐菊兴, 王焕, 李超, 罗炳学. 2012. 西藏哈海岗钨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定年[J]. 岩矿测试, 31(1): 113-119.

王彦斌, 王登红, 韩娟, 陈郑辉, 王清利. 2010a. 湖南益将稀土-钪矿的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特征: 湘南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年代学证据[J]. 中国地质, 37(4): 1062-1070.

王彦斌, 王登红, 韩娟, 雷泽恒, 陈郑辉, 屈文俊, 许以明, 资柏忠, 王清利. 2010b. 汝城高坳背钨—钼矿区花岗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矿石辉钼矿Re-Os年龄[J]. 地质论评, 56(6): 820-830.

王治华, 王科强, 喻万强, 黄辉, 吴兴泉. 2006. 西藏申扎县甲岗雪山钨钼(铋)多金属矿床的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意义[J].

安徽地质, 16(2): 112-115, 119.

肖红全, 赵葵东, 蒋少涌, 姜耀辉, 凌洪飞. 2003. 湖南东坡矿田金船塘锡铋矿床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矿年龄[J]. 矿床地

72 地球学报第三十四卷

质, 22(3): 264-270.

许建祥, 曾载淋, 王登红, 陈郑辉, 刘善宝, 王成辉, 应立娟.

2008. 赣南钨矿新类型及“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型[J]. 地

质学报, 82(7): 880-887.

应立娟, 王登红, 王焕, 郑文宝, 孙艳, 钟婉婷, 胡正华. 2011.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中白钨矿的产出特征及其找矿

意义[J]. 矿床地质, 30(2): 318-326.

雍永源. 2007. 锡和钨: 西藏冈底斯带潜在的优势矿种[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7(1): 1-8.

曾允孚, 王正英, 田洪钧. 1982. 广西大厂龙头山矿区矿床成因新探[J].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3): 15-26.

张起钻. 1999. 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100号矿体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探讨[J]. 矿产与地质, 13(6): 324-329.

章荣清, 陆建军, 朱金初, 姚远, 高剑峰, 陈卫锋, 招湛杰. 2010.

湘南荷花坪花岗斑岩锆石LA-MC-ICP-MSU-Pb年龄、Hf同

位素制约及地质意义[J]. 高校地质学报, 16(4): 436-447.

张文兰, 华仁民, 王汝成, 李惠民, 屈文俊, 季建清. 2009. 赣南漂塘钨矿花岗岩成岩年龄与成矿年龄的精确测定[J]. 地质

学报, 83(5): 659-670.

References:

BAI Dao-yuan, CHEN Jian-chao, MA Tie-qiu, WANG Xian-hui.

2005.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Qitianling A-type granitic pluton in southeast Hunan[J]. 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 24(4): 255-27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BAO Zhi-wei, ZHAO Zhen-hua, XIONG Xiao-lin. 2000. Geo-chemistry of Ejinao alkali syenite and its geodynamic signifi-

cance[J]. Geochemica, 29(5): 462-46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CAI Ming-hai, CHEN Kai-xu, QU Wen-jun, LIU Guo-qing, FU Jian-ming, YIN Jian-ping. 2006.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Os dating of molybdenites in Hehuaping tin-polymetallic deposit, southern Hunan Province[J]. Mineral Deposits, 25(3): 263-26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CHEN Pei-rong, ZHANG Bang-tong, KONG Xing-gong, CAI Bi-cong, LING Hong-fei, NI Qi-sheng. 1998.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 of Zhaibei A type Granitic Intrusives in South Jiangxi Province[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14(3): 289-29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CHEN Yu-chuan, HUANG Min-zhi, XU Jue, HU Yun-zhong, TANG Shao-hua, LI Yin-qing, MENG Ling-ku. 1993. The Ge-

ology of Dachang Sn deposit[M]. Beijing: Geological Pub-

lishing House: 1-361(in Chinese).

DONG Shu-wen, LI Ting-dong, GAO Rui, Lü Qing-tian, WU Zhen-han, CHEN Xuan-hua, ZHOU Qi, LIU Gang, LIU Zhi-qiang, MEI Lin. 2010. International Progress in Probing

the Earth's Lithosphere and Deep Interior: A Review[J]. Acta

Geologica Sinica, 84(6): 743-77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

stract).

DONG Shu-yi, TANG Ju-xing, XIN Zhong-lei, LUOBU Ci-ren, GUO Yan-you. 2002. The Discovery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the Yueqiongnong Sn Ore Spot in Riowqe, Tibet[J]. Tibet Ge-

ology, (2): 45-5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ESSER B K, TUREKIAN K K. 1993. The osmium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57(13): 3093-3104.

FAN Chun-fang, CHEN Pei-rong. 2000.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 of Beitou A type grantic intrusive

in South Jiangxi Province[J]. Geochemica, 29(4): 358-36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FENG Cheng-you, FENG Yao-dong, XU Jian-xiang, ZENG Zai-lin, SHE Hong-quan, ZHAN De-quan, QU Wen-jun, DU An-dao.

2007. Isotope chronological evidence for Upper Jurassic petrogenesis and mineralization of altered granite-type tung-

sten deposits in the Zhangtiantang area, southern Jiangxi[J].

Geology in China, 34(4): 642-65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FU Jian-ming, MA Chang-qian, XIE Cai-fu, ZHANG Ye-ming, PENG Song-bai. 2005. Ascertainment of the Jinjiling alumi-

nous A-type granite, Hunan Province and its tectonic set-

tings[J]. Geochemica, 34(3): 215-22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AN Fa, HUTCHINSON R W. 1989. Evidence for exhalative orgin for rocks and ores of the Dachang tin polymetallic field: the

ore-bearing formation and hydrothermal exhalative sedi-

menaryt rocks[J]. Mineral Deposits, 8(2): 3-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ONG Da-wei, XIE Xi-lin, ZHANG Ji-sheng. 2002.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Hangzhou-Zhuguangshan-Huashan high-εNd granite belt[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1(6):

第一期李建康等: 南岭区域成矿与深部探测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西藏钨锡找矿的指示 73

348-35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UA Ren-min, LI Guang-lai, ZHANG Wen-lan, HU Dong-quan, CHEN Pei-rong, CHEN Wei-feng, WANG Xu-dong. 2010.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differences between large-scale tung-

sten and tin mineralizations in South China[J]. Mineral De-

posits, 29(1): 9-2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 Hong-yan, MAO Jing-wen, SUN Ya-li, ZOU Xiao-qiu, HE Hong-liao, DU An-dao. 1996. Re-Os isotopic chronology of molybdenffes in the Shizhuyuan polymetallic tungsten deposit, southern Hunan[J]. Geological Review, 42(3): 261-267(in Chi-

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 Zhao-li, HU Rui-zhong, PENG Jian-tang, BI Xian-wu, LI Xiao-min. 2006. Helium isotope composition of fluid inclu-

sions and the origin of ore-forming fluids of Furong tin ore-

field in Hunan province, China[J].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31(1): 129-13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ANG Ting, WANG Deng-hong, HOU Ke-jun, LI Hua-qi, HUANG Hui-ming, CAI Ming-hai, WANG Dong-ming. 2011.

LA-MC-ICP-MS zircon U-Pb dating of Longxianggai pluton in Dachang of Guangxi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7(6): 1624-163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U Guo-qing, WU Shi-chong, DU An-dao, FU Jian-ming, YANG Xiao-jun, TANG Zhi-hua, WEI Jun-qi. 2008. Metallogenic ages of the xitian tungsten-tin deposit, eastern hunan prov-

ince[J].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32(1): 63-7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U Jun, YE Hui-shou, XIE Gui-qing, YANG Guo-qiang, ZHANG Wei. 2008. Re-Os dating of molybdenite from the Hukeng tungsten deposit in the Wugongshan area, Jiangxi Province,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J]. Acta Geologica Sinica, 82(11): 1576-158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U Yong, LI Ting-dong, XIAO Qing-hui, GENG Shu-fang, WANG Xiao-xia, CHEN Bi-he. 2011. Qitianling Granite Magma Mixing Origin: The Host Rock and Its Microgranular Dioritic Enclaves of Zircon U-Pb Dating and Hf Isotope Evidence[J].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30(2): 19-2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MA Li-yan, FU Jian-ming, WU Shi-chong, XU De-ming, YANG Xiao-jun. 2008. 40Ar/39Ar isotopic dating of the Longshang

tin-polymetallic deposit, Xitian orefield, eastern Hunan[J].

Geology in China, 35(4): 706-71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

stract).

MAO Jing-wen, XIE Gui-qing, GUO Chun-li, CHEN Yu-chuan.

2007. Large-scale tungsten-tin roineralization in the Naming region south China: Metallogenic ages and corresponding geodynamic processes[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3(10): 2329-233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PENG Jian-tang, HU Rui-zhong, BI Xian-wu, DAI Tong-mo, LI Zhao-li, LI Xiao-min, SHUANG Yan, YUAN Shun-da, LIU Shi-rong. 2007. 40Ar/39Ar isotopic dating of tin mineralization in Furong deposit of Hunan Province and its geological sig-

nificance[J]. Mineral Deposits, 26(3): 237-24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SHENTU Bao-yong, WANG Zeng. 1991.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rgin type of the Leiwuqi Saibeinong tin deposit, eastern Xi-

zang[J].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1(4): 74-9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Deng-hong, CHEN Yu-chuan, CHEN Wen, SANG Hai-qing, LI Hua-qin, LU Yuan-fa, CHEN Kai-li, LIN Zhi-mao. 2004.

Dating the Dachang giant tin-polymetallic deposit in Nandan, Guangxi[J]. Acta Geologica Sinica, 78(1): 132-13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Deng-hong, CHEN Yu-chuan, CHEN Wen, SANG Hai-qing, LI Hua-qin, LU Yuan-fa, CHEN Kai-li, LIN Zhi-mao. 2004.

Dating of the Dachang superlarge tin-polymetallic deposit in Guangxi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genesis of the No. 100 ore-

body[J]. Acta Geologica Sinica, 78(2): 452-458.

WANG Deng-hong, CHEN Zhen-hui, CHEN Yu-chuan, TANG Ju-xing, LI Jian-kang, YING Li-juan, WANG Cheng-hui, LIU Shan-bao, LI Li-xing, QIN Yan, LI Hua-qin, QU Wen-jun, WANG Yan-bin, CHEN Wen, ZHANG Yan. 2010a. New data of the rock forming and ore-forming chronology for China’s important mineral resources areas[J]. Acta Geologica Sinica, 84(7): 1030-104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Deng-hong, TANG Ju-xing, YING Li-juan, CHEN Zheng-hui, XU Jian-xiang, ZHANG Jia-jing, LI Shui-ru, ZENG Zai-lin. 2010b. Application of “Five levels + Base-

ment” Model for Prospecting Deposits into Depth[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on), 40(4): 733-73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74 地球学报第三十四卷

WANG Li-qiang, TANG Ju-xing, WANG Huan, LI Chao, LUO Bing-xue. 2012.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Os Dating of the Hahaigang W-Mo Polymetallic Deposit, Tibet[J].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31(1): 113-11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Yan-bin, WANG Deng-hong, HAN Juan, CHEN Zheng-hui, WANG Qing-li. 2010a. U-Pb dating and Hf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zircons from quartz-diorite in the Yijiang REE-Sc deposit, Rucheng County, Hunan: constraints on the timing of Caledonian magmatic activity in South China[J].

Geology in China, 37(4): 1062-107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Yan-bin, WANG Deng-hong, HAN Juan, LEI Ze-heng, CHEN Zheng-hui, QU Wen-jun, XU Yi-ming, ZI Bai-zhong, WANG Qing-li. 2010b. U-Pb Dating and Hf Isotopic Charac-

teristics of Zircons and Re-Os Dating of Molybdenite from Gao'aobei Tungsten—molybdenum Deposit, Southern Hunan Province[J]. Geological Review, 56(6): 820-83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Zhi-hua, WANG Ke-qiang, YU Wan-qiang, HUANG Hui, WU Xing-quan. 2006. Re-Os isotopic ages of tung-

sten-molybdenum (Bismuth)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in the Jiagang Snowy Mountain, Shenzha county, Tibet and the im-

plications[J]. Geology of Anhui, 16(2): 112-115, 11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XIAO Hong-quan, ZHAO Kui-dong, JIANG Shao-yong, JIANG Yao-hui, LING Hong-fei. 2003. Lead Isotope Geochemistry and Ore-forming Age of Jinchuantang Sn-Bi Deposit in Dongpo Ore Field, Hunan Province[J]. Mineral Deposits, 22(3): 264-27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XU Jian-xiang, ZENG Zai-lin, WANG Deng-hong, CHEN Zheng-hui, LIU Shan-bao, WANG Cheng-hui, YING Li-juan.

2008. A New Type of Tungsten Deposit in Southern Jiangxi and the New Model of “Five Floors + Basement” for Pros-

pecting Download Fulltext[J]. Acta Geologica Sinica, 82(7): 880-88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YING Li-juan, WANG Deng-hong, WANG Huan, ZHENG Wen-bao, SUN Yan, ZHONG Wan-ting, HU Zheng-hua. 2011. Occur-

rence feature of scheelite from Jiama copper polymetallic de-

posit in Tibet and its ore-prospecting significance[J]. Mineral Deposits, 30(2): 318-32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YONG Yong-yuan. 2007. Tin and tungsten: potential dominant mineral species in the Gangdise belt, Xizang[J].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27(1): 1-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ENG Yun-fu, WANG Zheng-ying, TIAN Hong-jun. 1982. New consideration on the origin of cassiterite-sulfide deposits in Longtou Mountain, Dachang, Guangxi[J]. Journal of Chengdu College of Geology, (3): 15-2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

stract).

ZHANG Qi-zuan. 1999.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No. 100 Ore Body In Dachang Tin Poly-

metallic Ore Field, Guangxi[J]. Mineral Resources and Geol-

ogy, 13(6): 324-32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Rong-qing, LU Jian-jun, ZHU Jin-chu, YAO Yuan, GAO Jian-feng, CHEN Wei-feng, ZHAO Zhan-jie. 2010.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Hehuaping Granite Porphyry, Southern Hunan Province,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 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16(4): 436-44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Wen-lan, HUA Ren-ming, WANG Ru-cheng, LI Hui-ming, QU Wen-jun, JI Jian-qing. 2009. New Dating of the Piaotang Granite and Related Tungsten Mineralization in Southern Ji-

angxi[J]. Acta Geologica Sinica, 83(5): 659-67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U Jin-chu, WANG Ru-cheng, ZHANG Pei-hua, XIE Cai-fu, ZHANG Wen-lan, ZHAO Kui-dong, XIE Lei, YANG Ce, CHE Xu-dong, YU A-peng, WANG Lu-bin. 2009.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framework of Qitianling granite batholith, middle part of Nanling Range, South China[J]. Science in China Serial D: Earth Science, 52(9): 1279-1294.

国内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

国内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 彭亚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长沙 410083) 摘要:综合阐述了我国尾矿资源的现状、对其进行综合利用的途径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尾矿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字:尾矿资源;现状;综合利用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内 95% 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 以上的工业原料、70 % 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矿产资源[1]。但由于我国贫矿多;单一矿少,共伴生矿多;矿石组成复杂,难选冶矿多的特点[2],以及多数矿山选矿设备陈旧、老化现象普遍,管理水平和选矿回收率低[3],矿产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据统计,我国现有矿山 15.3 万个,其中 80% 的矿产资源为共伴生矿。我国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到20% ,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 30% 。即使在一些大型国有矿山企业开展了资源综合利用,也只占国有矿山的 10%。大量有用资源进入了尾矿废石之中。 1 尾矿资源现状及综合利 用的必要性 1.1尾矿资源的堆存现状 尾矿是选矿厂在特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将矿石磨细选取有用组分后所排放的固体废料,是矿业开发特别是金属矿开发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同时,受选矿技术水平、生产设备的制约,也是矿业开发造成资源损失的常见途径[3]。 一般而言,化工、黑色金属矿山中,尾矿的量要占矿石量的 50%~80%;有色金属矿山中,尾矿量则要占到70%~95% ;而在黄金、钼、钨、钽、铌等稀有金属矿山中尾矿量更是占到 99%以上,几乎可以说是来多少矿石就得丢出去多少尾矿,量是十分巨大的[4]。据统计,中国现有大中型尾矿库 1500 多座,如加上各种小型尾矿库,总计超过 1 万座。据中国矿业联合会绿色矿业办公室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类矿石堆存的尾矿已高达80.51亿吨,并以年排放 6 亿多吨的速度在增长。尾矿的大量堆存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也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1.2尾矿综合利用的必要性 尾矿资源是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废弃物中数量最大、综合利用价值最高的一种资源[4]。将尾矿丢弃不仅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给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而且要投入各自处理和维护费用。而进行尾矿资源的综合回收与利用,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矿产资源,扩大矿产资源利用范围,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也是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的重要手段;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解决就业问题,造福于人类社会,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5]。所以在全球矿产资源供应紧张的局势下开发利用好长期累积的大量尾矿是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尾矿废石资源化开发利用新阶段的新思考

尾矿废石资源化开发利用新阶段的新思考 网友评论 [进入论坛] 时间:2010-06-13 作者:李章大周秋兰来源:低碳网 【导读】建立矿山固体废物资源化开发利用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矿山,企业、职工、科技和管理人员,研究生和培养后备人才,支持专项研究成果的工业中间产品试验,推进新产品,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一、25年实践的体验 25年来,通过铁、铜、钼、铅锌、金、镍、铬、钨、锡、铌钽、锰、钛、绿柱石、玉石(东陵石)、高岭土、煤碳矿山及花岗岩、霞石正长岩、斜长岩、辉长岩、凝灰岩、石灰岩(大理石)、煤矸石等18种矿产、7种岩石及粉煤灰、河砂、风化红粘土等,60多个矿山的尾矿、废石的直接采样试验研究,深深体会到矿山应该而可能真正成为矿产资源的综合基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矿产可以进行整体开发利用;矿山可以应用无害化生产技术,逐步成为无废料矿山;切实做到节约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强国富民,形成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出适合中国矿产资源特点,具有自主创新的中国式矿业发展道路。综观当今祖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矿业开发现状,矿山尾矿、废石资源化开发利用已进入新阶段。总结新中国矿产地质工作者几十年的矿山资源综合利用及矿山环境治理辛劳成果和经验教训,整合相关科技力量,使矿山发挥国家循环经济的基础-先行作用,此其时也!吾辈当为之再作一搏! 囿于历史原因和科技条件,矿产地质工作者无不为矿山尾矿,废石被作为废弃物而惋惜!尽管企业和科研院校的有识、有志之士不断努力,众多成果却未能冲破生产关系的桎梏,被视为矿山固体废弃物,生态环境的污染源和地质灾害隐患的废料其实都是从地下被搬到地面,并且经过破碎、乃至磨成细颗粒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它蕴藏着巨大的原料效应和已投入的能源及经济成本。矿山固体废弃物如不资源化开发利用,矿业就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矿业也就不能使国民经济实现真实的循环经济的良性循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已使工业生产从“吃精料”进入“吃复合料”的两条腿走路新阶段;社会需求已从“大批量、单一品种、低(少)性能”生产,发展为当今世界性的“中小批量、多品种、高(多)性能”生产营销,这就为矿山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创造了广阔生产和市场前景,是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解放了生产力。可以预见、随着矿山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开发利用,必将促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产品多样化,矿业开发管理体制、机制、法规,生产(工作)规范、技术标准、产品及产业开拓的发展和完善,配以矿山进一步找矿,生产矿山乃至停产、关闭矿山定能再度辉煌!同时也将带动和促进矿产地质科技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我从西藏高原来(连载七)

我从西藏高原来(连载七) 雪山窃贼 中国论文网/5/view-5828390.htm 女孩子的胃比男孩子要小,所以她们正餐时吃得很少,但经常要吃零食。 西藏能供给女孩打牙祭的东西太少了,我们每天馋得思来想去,只好精神会餐。 有一天,国平对我们说:“喂!想不想吃烤羊肉啊?”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还用问?当然想吃啦。”连我也跟着一块儿喊,虽然我不吃羊肉,但我喜欢凑热闹。 国平说:“那我们先筹集原料。”大家就分头活动,很快就搞到了孜然、辣椒面和盐。但烤羊肉最主要的材料――

羊肉,还在羊身上长着呢。 大家很着急,国平如此这般地把她的计划说了一遍,我们就只好耐心地等待一个日子。 西藏的羊群经过了一个夏秋的游牧放养,冬初的时候最肥了,要是不杀,经过一个冬天的折磨,到了来年春天,就骨瘦如柴了。在第一场暴风雪来临之前,炊事班长带领人,在操场上把预备整个冬季吃的羊都杀完了。然后把羊堆积起来,拎了水桶往剥了皮的羊肚子里灌水。这样经过一个严寒的夜晚,水就结成巨大的冰坨,羊像琥珀中的昆虫一般,保存得很新鲜。 羊肉暴露在室外,一年只有这一个晚上。到了天一亮,班长就会把冻好的羊搬进库房。再想偷出羊肉来,比登天还难。 那天,我们每个女孩手里都捏了一把手术刀,静静地躲在屋里,盼望黑夜降临,众人入睡的时刻。 终于等到了。半夜时分,我们身穿

皮大衣,偷偷地溜出房门。天黑得如同墨鱼的肚子,冻彻骨髓的寒风把我们吹得东倒西歪,可是大家都毫无退缩之意。有什么比在漆黑的夜晚冒险,更令人兴奋? 我们很快摸到了堆放冻羊肉的操场。除了成垛的死羊,这里空无一人。我们并不害怕,可是对着城墙一般坚实的冻羊,不知如何下手。 国平掏出随身带的小手电,上下左右照了照说:“每人找准一只羊,用刀子割肉。注意不要割了自己的手。” 我们手持利刃,纷纷操刀而上。手术刀倒是很锋利,但它太小了,好像一片银色的柳树叶,面对着骨骼完整的冻羊,简直是杀牛用鸡刀,实在力不从心。再加上羊身上结满了冰,好像披了水晶盔甲,又硬又滑,刀尖根本插不进去。 大伙忙活了半天,没有一点战果。国平不慌不忙地说:“别着急。两个人一组。一个人扳住羊身子,另一个人用刀切羊腿上的肉,那儿的肉最好吃了。”

钨锡分离及其除杂技术

钨锡分离及其精矿除杂技术 梁经冬 (长沙矿冶研究院) 我国钨、锡资源极其丰富,但钨、锡往往共生,这两种矿物比重相近,重选时成为混合精矿,因此,钨锡分离是综合回收和提高精矿质量的必要作业。 随着国内外用户对钨、锡精矿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其混合精矿的分离与精矿精选除杂技术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几乎囊括了现有的各种选矿手段,如重、浮、磁、电以至化学选矿(表1)。无疑,这方面的成就,对于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钨锡分离 一、白钨—锡石混合精矿的分离方法 1、浮选法 香花岭锡矿过去采用加温(100℃左右)浮选法在粒浮槽中进行粒浮,以脱除白钨精矿中的高含量锡,但回收率低,所得白钨精矿含锡0.094%,钨回收率88.87%,且工人劳动条件差。改用常温浮选法脱锡后,显著提高了技术经济指标。 工业试验用粗精矿含(%)WO363.24,Sn0.696,As0.176,S0.65,CaF211.52,SiO20.92,CaCO317.82。用碳酸钠将矿浆pH值调至11,添加大量水玻璃(9—14公斤/吨)抑制锡石,以氧化石蜡皂为捕收剂(2公斤/吨),在常温下浮选白钨,用3A浮选机浮选细粒级(-0.3毫米),粗粒级(-0.8+0.3毫米)采用粒浮槽。所得白钨精矿含锡0.12—0.094%,钨回收率95.93—92.65,比加温法提高了7.06—4.08%。该工艺经过多年生产考验,能获得国标一级白钨精矿。 2、重—浮和浮—重—浮联合法 淳安锡铁矿用摇床得到的钨锡混合精矿中,含锡8—40%,锡石和白钨约占70%,其中前者少量与角闪石连生,后者全部单体解离;脉石主要为石榴子石,其次为弱磁性铁矿物和角闪石等。 原采用苄基胂酸浮选锡石-重选除脉石-油酸浮白钨流程,其缺点是:苄基胂酸毒性大,锡石回收率不高,锡精矿中铁、钨含量过高。改用重-浮流程后,取得了较好效果。该流程先用重选除去脉石,然后以碳酸钠和硅酸钠为调整剂,用油酸浮选白钨(用硫酸脱药精选),尾矿即为锡精矿。生产指标为:当混合精矿含锡26.93%,WO335.30%时,锡精矿含锡46.00%,铁由15%降到10%,WO3由12%降到2—4%,锡回收率86.30%,钨精矿含WO379.00%,回收率44.6%。这样,不仅免除了苄基胂酸的污染问题,而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锡精矿质量。 3、电选法 1964—1965年长沙矿冶研究所与西华山钨矿合作,采用YD-2型高压电选进行了白钨精矿脱锡工业试验,获得含WO365.45%、Sn0.17%的白钨精矿和含Sn53.81%,WO312.17%的锡精矿,钨锡回收率分别为77.39和83.03%。该工艺随即用于生产。珊瑚锡矿用同类型电选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练习题 最新

《西藏高原》同步训练题 一、直呼其名(给加点字注音) ()()()() 资.源丰富.矿.藏草毯. ()()()() 哺.育肥沃.富饶.土壤. 二、快乐连连看 清澈的牧草 茂密的草原 广阔的森林 丰盛的湖水 三、造句我最棒 光洁—— 清澈—— 哺育—— 四、花落谁家 1.西藏高原上有()的草原,肥壮的牛羊。 2.()的草原上,骏马在飞快地奔驰。 3.校门前,一条()的马路横贯东西。 五、句子赏析台 1.那光洁的蓝天,想琢磨得十分光滑的蓝宝石,又像织得异常精致的蓝缎子。

2.祖国的西藏,真是一个复燃可爱的地方。 六、快乐阅读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五月,正是它摆开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suō)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中秋时节,银梨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它的外形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它总爱“三只一群”、“五只一伙”地生长着。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深变黄了。来到这里的人们一看就会想到山区人民的生活一定比蜜甜。 走进果园,微风阵阵,你还可以问到一股股清香,当好客的主人把又大又甜的银梨树送给你品尝时,你就会知道银梨皮薄、肉脆、水多、味甜,可口极了,银梨确实可与鸭梨媲(pì)美。 银梨,你不但把美的花和美的果实奉献给人们,还为家乡人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1.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的细雨()的露珠()的绿叶 ()的梨花()的阳光()的海洋 2.读短文,找出银梨的特点并填空 (1)形状: (2)颜色:开始呈,后来 (3)气味:

锡尾矿中回收锡实例(云南云龙锡矿)

立志当早,存高远 锡尾矿中回收锡实例(云南云龙锡矿) 云南云龙锡矿所处理的矿石为锡石-石英脉硫化矿,尾矿矿物组分较简单,以石英为主。其次为褐铁矿、黄铁矿、电气石、少量的锡石、毒砂、黄铜矿 等。尾矿含锡品位0.45%,全锡中氧化锡中锡占96.26%,硫化锡中锡占 3.74%,铁3.71%,其他含量较低,锌0.051%、铜0.08%、锰0.068%,影响精矿质量的硫、砷含量较高,硫1.88%、砷0.1%。1992 年云龙锡矿在原生矿资源已目趋枯竭的情况下,开始在100t/d 老选厂处理老尾矿,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提出在选厂基础上改扩建为200t/d,采用重选-浮选流程,于1994 年4 月正式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为断地改进工艺流程,最终 确定的生产工艺见图1。 图1 云龙锡矿尾矿选矿生产流程 为适应生产,其中筛分所用筛面前半部分为0.8mm,后半部分为1mm。分泥斗为φ2500mm 分泥斗,利用该工艺可获得含锡56.266%、含硫0.742%、含砷0.223%、锡回收率68.3%的锡精矿和含硫47.48%、含锡0.233%、含砷 4.63%的硫精矿。 云锡公司有28 个尾矿库、35 座尾矿坝,现有累计尾矿1 亿多吨,含锡达20 多万吨,还有伴生的铅、锌、铟、铋、铜、铁、砷等。公司有一个50t/d 试验 车间和两个选矿工段专门处理老尾矿。1971 年到1985 年间再选处理尾矿112 万t,回收了锡1286t,选出铜精矿含铜443t。 栗木锡矿用重-浮硫程从老尾矿中回收锡。该矿积存尾矿650 多万t,尾矿中 主要含锡、钨、铌、钽及硅质和长石等矿物。再选流程包括重选、硫化矿浮选 和锡石浮选。经重选后得到的精矿含SnO226.84%、WO39.6%、Ta2O52.7%、Nb2O52.04%,重选回收率SnO32.99%、WO324.05%、Ta2O542.47%、

西藏高原

《西藏高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根据旁批展开想象,感受西藏高原的美丽神奇,富饶可爱。 3〃 尝试边读边做旁批,记录自己的感受。 4〃 激发学生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西藏高原是一个美丽神奇、富饶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青藏高原》歌曲,优美的旋律激起多少人对那片神奇土地的向往与追求。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西藏,感受她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上台找出西藏高原。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 美丽神奇透蓝透蓝珠穆朗玛峰 皑皑雪峰土壤肥沃富饶可爱 指名读,齐读。西藏高原是一个的地方? 2〃词语掌握的不错,相信这些句子也难不住大家。 那光洁的蓝天,像琢磨得十分光滑的蓝宝石,又像织得异常精致的蓝缎子。 看上去,天空好像离你很远,怎没也不能接近;又好像离你很近,只要一举手就可以摸到。 西藏高原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资源丰富。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部分主要写西藏高原的 --------,后面部分主要写西藏高原的---------。 三、自主朗读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内容。 2〃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西藏高原的美?

3〃画出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4〃边读边想象,结合批注栏里的提示,批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品味课文,领悟美景 指名汇报反馈。相机板书: 天空高峰湖泊丛林 出示西藏的图片, 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风景的优美。 通过大家声情并茂的朗读,老师已沉醉这美景中,读: 西藏高原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我们应读出什么情感呢? 怎样读能使这种感情更加强烈呢? 西藏高原真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啊! 这美好的景致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好的礼物,在赞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护大自然的美,保护生态平衡。 西藏高原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资源丰富。 四、学习课文5〃6自然段。 自学提示1〃自由读5〃6两段。 2〃找出给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做上批注。 如: 。

《西藏高原》教学设计

《西藏高原》教学设计 酂城镇第三小学 张文龙 教材分析: 《西藏高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述了我国的西藏高原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资源丰富。那里有珍贵的药材,稀有的矿藏,茂密的森林。讴歌了祖国的西藏的美丽、富饶、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祖国西藏高原风景优美、资源丰富,是个好地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字典,联系实际,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西藏高原是一个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富饶可爱的地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育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祖国的西藏高原是一个风景优美、资源丰富的地方,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藏高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自学法、阅读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幅《中国地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西藏高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启发谈话,揭题,解题。 1、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平原右高山,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在我们的西藏高原上,那里有着胜似仙境的优美风景,还有那丰富的资源。今天,老师带领你们一起进入西藏高原,共同了解哪神奇的西藏。 2、板书课题,齐读。 3、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上台找出西藏高原的位置。启发:找到了西藏高原,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通读课文,了解西藏高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了解西藏高原的风景优美。 (指明学生朗读,明确学习目标) 三、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 1、自由读课文,勾画出本课生字新词,遇到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把生字和它组的词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并讨论哪些字写的时候容易出错。 (5分钟后看谁读得好) 1、自学质疑: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字。 2、合作释疑:学生组内自由练读生字,交流容易写错的字及所组词语。 3、展示评价:每小组选代表展示本组认为哪些字容易写错,写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其他同学评价。 4、巩固深化:出示生字写错,检查认读情况。 第二循环 四、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二 各小组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想一想: (1)1、西藏高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叙述了西藏高原的富饶、可爱? 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5分钟后展示,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找的更准确) 1、自学质疑:小组内同学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同学讨论、交流。 3、展示评价:每个小组选代表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并评价。。

三年级二单元《西藏高原》精编版

第九课:西藏高原 骆筱璐 学习目标 1 2 3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西藏高原是一个美丽神奇、富饶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祖国版图的西部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出示中国地图)这就是——西藏高原。来,通过镜头,让我们走进——西藏。(播放《走进西藏》) 瞧,大伙的目光都被西藏那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面,给深深吸引住了。西藏还有什么吸引我们的地方呢?(点课文题目)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西藏高原》。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师: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你能把它们读准吗?来,先听老师读(2遍)。好,请同学们一起读,起——(2) 2,师:细心的孩子们,在这些生字中,有一个字是多音字,你发现了吗?对,就是挨着的挨,除了读

挨,还有一个音读挨,比如可以组词:挨打,忍饥挨饿。大家可要区分清楚了! 师:在写这些生字时,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两个字。土壤的壤和富饶的饶。先看饶字,同学们注意,不要在他的右边多写一点。而壤字,由于笔画较多,所以写的时候,要注意在田字格中摆放的位置。来,我们通过观察横中线和竖中线,可以发现壤字和饶字都是左右结构,并且都是左边的偏旁写得小,右边的偏旁写得大。好,同学们请在你的练习本上把这两个字各写两遍。比一比谁写得好!(留3分钟) 师:现在,我们再来做一做趣味小练习吧,你能把今天学习的生字从汉字朋友里边认出来吗?(点)我们来看“把字宝宝送回家”。(出示形近字练习,每个等30下)老师要念答案 3,同学们,你们做对了吗!来,让我们打开书,边读准课文,边思考:通过课文,你,都知道了关于西藏高原的什么?(播放录音) 3整体感知。 4,读了课文,关于西藏高原你都知道了什么?

青藏高原对于气候的作用

你的问题比较大,我对高三学生一般分析如下要点: 一、对气温的影响 1.机械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D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D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表6?10中A、C、E三站位于印度半岛北部,其冬季各月平均气温皆分别比同纬度、同高度的B、D、F三站为高,其中尤以C、D两站的差异最大。这是由于D站沅陵正位于高原以东的平原上,寒潮畅通无阻,而C站德里又位于高原以南的正中地位,屏障效应十分显著的缘故。 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从冬季北半球700hPa与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从夏季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由巴基斯坦北部和东北部阿萨姆两个地区总是有两个伸向西藏方向的暖舌,其中有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根据我国衢县与同纬度德里各高度上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以看出在500hPa及其以下各层的气温皆是衢县低于德里,尤其是冬半年的差异更大。 2.热力作用 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夏季则偏高。根据观测资料分析计算表明,高原地-气系统逐月向四周大气输送的热量如表6?11所示。从11月至翌年2月是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提供热量,这时青藏高原是个冷源,其强度以12月、1月份为最大,向四周自由大气吸收热量600多J/cm2d。春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其强度以6、7月份为最大,向四周大气提供热量850J/cm2d以上。就全年平均而论,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一个热源。冬季青藏高原的冷区偏于高原的西部。夏季的暖区范围很

世界金属矿山尾矿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前景

世界金属矿山尾矿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前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矿产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矿产资源领域中,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其中矿山尾矿的开发利用将是21世纪矿产综合利用范围最广、潜力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好的领域之一。 尾矿是人工矿床,开发利用价值大 尾矿是矿山二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矿石在经过粉碎、浮选、磁选等提取有用成分之后的矿渣,是在当时条件下不宜再分选的矿山固体废弃物,堆放在开采矿山附近修建的尾矿库内。日积月累,堆存的尾矿数量越来越大。据报道,世界各国矿业开发所产生的尾矿每年达50亿t以上。据估计,我国全部金属矿山的尾矿堆存量已超过60亿t,而且还以每年约3亿t 的速度增加。随着矿业开发规模的增大和入选矿石品位的降低,尾矿堆存的数量还将逐年增大。大量尾矿的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对尾矿的治理和开发利用已成为21 世纪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课题。 在对待尾矿问题上,首先要有一个认识上的转变,要认识到尾矿利用就是一大笔财富,而尾矿丢弃则就是祸害。昔日视为废弃物的尾矿是今日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是宝贵的人工矿床(Artifical deposit),也就是经人工活动而形成的矿床。因为绝大多数尾矿含有现在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回收的有用组分。由于受当时选矿技术和设备的限制或选矿工艺流程不够合理,造成选矿回收率低,致使大量有用组分存在尾矿中。据知,我国目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达到30%,国外也只达到50%左右,以采、选回收率看,铁矿约67%、有色金属矿约50~60%,因此在尾矿中目的组分含量高,如我国云锡公司现有尾矿累计达1亿多吨,平均含锡0.15%,即有20万t以上的金属锡仍存留在尾矿中;又如我国产金大省河南,入选矿石平均金品位7.9g/t,金回收率85%,尾矿中含金品位仍在0.8~1.2g/t,留存在尾矿中的金达2.3t以上。乌克兰克里沃罗格铁矿区积存有5亿多吨尾矿,从磁铁石英岩尾矿中仅回收磁铁矿一项每年就可多产铁品位达65%的铁精矿200万t。 除目的组分外,尾矿中还有大量可利用的伴生组分,由于以往忽视伴生组分的综合利用,或受选矿技术水平限制,使许多伴生组分仍留存在尾矿中。如广西平果铝土矿中伴生十余种有益组分,其中镓、钛、稀土、铌、钪、铁等伴生元素进入尾矿,其品位都达到或超过工业品位,每一种都相当于一座大型矿床;广西南丹矿区尾矿堆存总量为2522万t,这些尾矿中含有大量的有色金属锡、锑、铅、锌、银、金、铟、镉以及非金属砷、硫等,品位都在国家工业指标之上,有的已达到大型或特大型规模;湖南柿竹园是一个钨锡钼铋多金属矿床,现主要回收钨、钼和铋,其他很有价值的锡及非金属萤石、石榴石、云母、长石和石英等均留存于尾矿中。四川攀枝花铁矿的尾矿中含有铜、镍、钒、钛等十几种伴生组分,相当于一座大型有色金属矿山。 尾矿资源除具有一般矿床的资源性质(即开发利用其中的目的组分和伴生组分)外,还具有其可整体利用资源的性质。可以视尾矿矿物组分、化学成分和工艺性能不同,以尾矿为主要原料,制成尾矿产品,如制造微晶玻璃、陶瓷、墙地砖、玻璃、铸石、水泥等,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机械及日常生活等领域中。 因此,世界各地堆积的数量巨大的尾矿资源将成为21 世纪人们竞相开发利用的目标。 国外尾矿开发利用现状 随着世界可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日益减少,原矿品位日趋贫化,尾矿作为二次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始对长期堆存的尾矿进行开发利用,逐渐建立起“二次原料工业”。 一些矿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前苏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和一些本国资源相对贫乏、而经济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日本、德国和英国等,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加强尾矿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和兴建“二次原料工业”;另一方面,制订政策法规,强化包括尾矿在内的二次资源开发利用,同时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开发二次资源市场和使用二次资源产品。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措施得力,这些国家的尾矿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国外尾矿的利用率可达60%以上,德国包括尾矿在内的各种工业废料的利用率已达80%以上,欧洲一些国家已向

西藏的历史与文化期末考试满分答案_2016版

《西藏的历史与文化》期末考试新2016版 姓名:### 班级:默认班级成绩: 99.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藏民所说的中阴共有()天。 1.0 分 A、 9 B、 36 C、 49 D、 81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巴厘岛的达迪亚制度在通婚方面优先的是()。1.0 分A、 父系平表婚 B、 父系交表婚 C、

母系平表婚 D、 母系交表婚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象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 分 A、 公元前7-8世纪 B、 公元7-8世纪 C、 公元前4-5世纪 D、 公元4-5世纪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曾经与吐蕃部落抗衡的羊同,历史上也被称为()。1.0 分A、 女国 B、 苏毗 C、 附国 D、

宝髻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西藏与印度存在领土争议的地区是()。1.0 分 A、 阿克赛钦和藏南 B、 查谟-克什米尔邦和藏南 C、 阿克赛钦和查谟-克什米尔邦 D、 藏南和麦克马洪线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6李安宅在()开始学习社会工作的相关内容。1.0 分A、 齐鲁大学 B、 清华大学 C、 燕京大学 D、 河南大学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藏传佛教在藏区的三大寺不包括()。1.0 分 A、 色拉寺 B、 甘丹寺 C、 哲蚌寺 D、 昌珠寺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8青藏高原是以下哪些主要河流的发源地?()1.0 分A、 黄河、长江、珠江 B、 黄河、恒河、湄南河 C、 湄公河、湄南河 D、 恒河、印度河、萨尔温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藏传佛教最大的特点是与()进行了结合。1.0 分A、

青藏高原

1.青藏高原研究进展和争论 一、高原岩石圈结构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是由5条缝合带和被它们分隔开的6个地体组合而成的。综合地球物理的观测研究,揭示了高原具有巨厚、多层、高低速相间的地壳结构。青藏高原北部的陆块不仅阻挡印度大陆向北的碰撞,而且塔里木-阿拉善地块正向高原下俯冲,问题在于是主动俯冲还是被动俯冲。 二、高原形成演化模式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中外地质学家提出了关于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碰撞变形及隆升机制的一系列解释模型,如双地壳模型、挤入模型、逃逸模型、挤压模型、旋转模型等。由于缺乏对三维变形量与变形方式的详细研究,这些模型各自较好地解释了某些现象,但却与另一些现象相矛盾,因而未能被大家所接受和公认。 大陆碰撞后印度板块持续北移,在南北向强大的挤压作用下,高原岩石圈在经向上缩短并被压扁。经历多次叠加变形后,高原岩石圈的刚性不断增强,塑性和变形能力减弱,变形域缩小,在周围刚性块体的夹持下表现出以整体抬升为主。在岩石圈深部温压条件增大,受分异作用和热作用的影响加大,岩石塑性增强,主要以垂向拉伸为主。南北方向的压缩量等于垂向伸展增厚量加东西向流展滑移量。将高原多次叠加压扁变形、南北缩短、垂向拉伸、东西流展以及热作用过程归纳起来,提出了青藏高原形成与隆升的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型。 三、高原的隆升过程 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者在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000m以上的上新世地层中发现高山栎化石,提出青藏地区在第三纪末期以来发生强烈隆升的观点。70年代末李吉均等认为,青藏地区在上新世中晚期,地面的平均海拔在10000m以下,自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早期才开始强烈隆升。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这一观点相继提出了挑战。有人认为高原隆升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是在新生代晚期隆升速度显著加快,而对开始加速隆升的时间存在重大分歧。 我国学者对岩石圈地球物理和大地构造、岩石抬升年龄、侵入体剥离速度等的研究结果与从新生代地层、湖芯所获得的信息作了比较。新近的研究揭示,自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多阶段、非均匀、不等速过程。夷平面的研究表明,青藏地区在新生代大致经历了三期地面抬升(分别在距今45Ma~38Ma,距今25Ma~17Ma和距今3.6Ma以来)和两度夷平。前两期地面抬升造成的高原平均高度可能均不超过海拔2000m;在3.6Ma前形成一个面积广阔的夷平面,估计其高度低于海拔1000m。最强的隆升运动发生在第三纪末和第四纪早期,高原主体是经历了由此开始的新构造运动才形成目前面貌的。 四、高原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 高原季风的形成演化与高原隆升过程紧密相联。早第三纪青藏地区主要为行星风系导致的纬向分异。约在37Ma,随着高原隆升的水平尺度达到斜压大气地转适应的临界尺度,高原季风开始形成。3.6Ma以来,青藏地区开始以整体强烈隆升、主夷平面瓦解、大型断陷盆地形成为代表的“青藏运动”。2.5Ma隆升达到影响大气的“动力临界高度”(约2000m),以爬越高原为主的行星风系变为以绕流为主,高原季风由浅薄系统变为深厚系统,形成现代季风格局,开始了中国北方黄土信积。刘晓东等的GCM数值试验表明,东亚季风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地响应于高原隆升。在高原隆升达到现代高度的一半之前,东亚大约30°N以北地区近地面风冬、夏反向意义下的季风现象不存在;高原隆升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均匀大于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 距今0.8Ma~0.5Ma高原面上升至海拔3000~3500m左右,山地更达4000m以上。这次抬升的降温与称为中更新世剧变的全球性轨道转型导致的降温相耦合,高原主体全面进入冰冻圈,出现最大规模的冰川作用,冰川面积超过500 000km2。高原气候发生突变,以高原冬季风大加强、夏季风大减弱为主要标志。我国中东部降水为现代2~3倍,西部已很干旱。高原积雪形成强大的冷源,沙漠、黄土面积扩大。150ka以来,随着间冰期来临,冰雪消融,地表反射率减小,高原对大气又变为热源,具现代高原气候特点。 在距今150ka的前期,高原存在一次剧烈但不均匀的构造上升运动,高原边缘山地成了暖湿气流内侵的

《西藏》阅读答案

《西藏》阅读答案 西藏 祖国的西藏,山河壮丽,资源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西藏是个高原,那里有无数的高山,珠穆朗玛峰海拔近九千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高原上的天空经常透蓝透蓝的。那光洁的蓝天,像琢磨得十分光滑的蓝宝石,又像织得异常精致的蓝缎子。看上去,它好像离你很远,怎么也不能接近,又好像离你很近,只要一举手就可以摸到。 高原上不但有许多高山,也有好些湖泊。有的湖大得像海一样,一眼望不到边。近处,挨着湖的是墨绿色的密密丛林;远处,连着天的是终年不化的皑皑雪峰。这些一块倒映在清澈的湖水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西藏高原森林资源丰富。据估计,光是茂密的地方的森林就有55万亩。森林里的大树很多,有的私运竟达3米。用这么粗的树干做成独木船,一条船就可以载三四十人。 高原的物产,有珍贵的毛皮,有熊掌、鹿脯等稀有食品。还有雪莲、鹿茸等珍贵药材。 西藏的地下矿藏正在为四化建设出力。煤、铁、铅、盐……源源不断走进工厂,走进农村,走进人民的生活中。 高原上有广阔的草原,如云的羊群在绿茵茵的草毯上游动,丰盛的牧草育着成片的.牛群和马群。高原上还有土壤肥沃的平原,青稞熟了,人们跳起欢乐的舞蹈,喜庆丰收。 西藏人民是勇敢、勤劳的人民。他们热爱自己的土地,热爱伟大的祖国,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打扮自己的家乡,使它变得更加美丽可爱。 阅读题: 1、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一段起什么用作? 2、文章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西藏? 3、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归纳2~4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从文中找出一词来归纳5~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5、文中的“ ”表达了作者对西藏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前后照应,点明中心。 2、1风景优美2物产丰富3人民勤劳。 3、山河壮丽。 4、资源丰富。 5、是个可爱的地方。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的形成 姓名:马卓妮班级:015141 学号:20141003347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0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南侧是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过8000米的高峰有7座,以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著称。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分布,东边有岷山和横断山等排列,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高原内部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海拔均在5000—6000米以上,主要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在这些山脉之间,分布着地表起伏平缓、面积广阔的高原和盆地,并有星罗棋布的湖泊,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等亚洲著名的大河发源地。山巅白雪皑皑,高原上牧草如茵,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这么样一个独特的地方向来受到地质学家们的青睐,因此有很多学者在这里做了不同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知识的精进,对于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青藏高原(青海-西藏高原)由几个大陆碎片组成,其中有一些属于东特提斯海域,是检查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和造山带演化学说的关键部位之一。 早期地质学家们一致认为青藏高原是一个被夹持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被挤扁了的地块。在古生代,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两大陆(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之间的特提斯海的一部分,由于相继发生的地壳运动,特提斯海由北向南逐渐后退,每次运动后留下一条山脉,山脉间为稳定地壳段落,表现为现在的山间盆地和广阔的高原面。 之后板块学说的解释兴起,认为印度板块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低角度的逆断层俯冲到山底下去的事实是众所周知的,而且是主动北进,印度板块的北进首先在青藏高原南部造成以喜山为主的压缩带,高原内部表现为东西向拉伸,地壳的这种大规模水平运动和形变必然伴随软流圈物质的流动和重新分布,软流圈的物质流动作业于不平的岩石圈底面,一方面促进基底部分局部重熔,活化以增厚地壳而整体上升,并且使拥有较厚地壳历来比较活跃的各造山带作想对更剧烈的上升,这就是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期间做大面积隆升,隆升又显示波形的根本原因。喜马拉雅山使许多向南的仰冲印度板块前缘的碎片堆砌形成不断增高扩大的最新造山带。青藏高原既受南北波浪运动的挤压也面临东西张性波浪运动的拉伸,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共同作用,中更新世聂聂雄冰期后发生过强烈隆升,使喜马拉雅山终于成为印度洋季风进入高原内的障碍,从此高原内变得干寒。 之后的几十年中,学者们对青藏高原的构造成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在西藏境内长达5余米,该带西部过喀喇昆仑噶尔曲右旋走滑断层与印度河蛇绿岩带相接,在印度河蛇绿岩带之西又被萨罗比和恰曼俩左旋走滑断层所搓,岩带沿扎戈罗斯和拖罗斯山展布。岩带沿走向分为三段:西段(岩带西端到萨嘎),西段可分为南北俩分支,南支岩体规模大,北支岩体规模小且多呈透镜体;中段(萨嘎到仁布),主要由桑-昂仁和日喀则一大竹林俩岩体群组成,后者规模最大,蛇绿岩各个岩石单元出露最全,剖面连续,研究程度最高;东段(仁布及其东岩体)该段不少岩体以赋存工业烙铁矿床闻名。蛇绿岩类型与形成环境比较复杂。雅鲁藏布洋板块推测自早侏罗世后期开始向北俯冲于拉萨板块之下,形成冈底斯带中侏罗世叶巴组,有人用锆石定

西藏的历史与文化尔雅满分答案

————————————————————————————— 1.1已完成 1 下列关于西藏地理信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西藏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边疆省区。 B、西藏从纬度上来说应该算是我国的一个北方区域。 C、西藏约占全国面积的八分之一。 D、西藏是我国第二大省区。 正确答案:B 2 下列关于西藏周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北边只于新疆相接 B、东邻居四川、云南和重庆 C、南边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接壤 D、边境线有1000余公里 正确答案:C 3 西藏与印度存在领土争议的地区是()。 A、阿克赛钦和藏南 B、查谟-克什米尔邦和藏南 C、阿克赛钦和查谟-克什米尔邦 D、藏南和麦克马洪线 正确答案:A 1.2已完成 1 根据地质学家的估算,青藏高原在上升过程中的上升速度是()。 A、1.2米/万年 B、12米/万年 C、120米/万年 D、1200米/万年 正确答案:B 2 在地球的海洋变为陆地的过程中,青藏高原的()最早成为今天的陆地。 A、东部

B、西部 C、南部 D、北部 正确答案:D 3 四条进藏的路线中,由于西藏地形特征而最容易通行的是()。 A、新藏线 B、滇藏线 C、川藏线 D、青藏线 正确答案:D 4 青藏高原是以下哪些主要河流的发源地?() A、黄河、长江、珠江 B、黄河、恒河、湄南河 C、湄公河、湄南河 D、恒河、印度河、萨尔温江 正确答案:D 5 下列关于西藏高原气候,说法不对的是()。 A、白天由于太阳辐射强烈,氧气相对晚上更加稀薄。 B、大部分地区最暖月均温在10℃以下。 C、降水等量线略呈环形。 D、固态降水多余液态降水。 正确答案:A 6 西藏的农业主要分布在()。 A、东部、南部 B、东部、东南部 C、中部、东南部 D、东部、北部 正确答案:B 7 从智人出现到现在,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变化不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