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RA诊断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9例报告)附

MRA诊断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9例报告)附

MRA诊断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9例报告)附
MRA诊断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9例报告)附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令狐采学 首都医科年夜学从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悦 一、颈动脉狭窄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最罕见病因;其他多个病因可招致颈动脉狭窄,但自然病史和临床过程迥异,这些病因包含: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夹层、动脉炎、放疗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全身动脉的系统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不竭增年夜的斑块最终招致管腔狭窄、前向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亦可涉及颈动脉,增加了相关患者的卒中风险。 (二)纤维肌发育不良 纤维肌营养不良 (FMD) 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可以累及中等直径动脉,比方:肾动脉、颈动脉,一般病变的长度较长,它的表示主要是分为无症状的,还有是长久的脑缺血爆发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为罕见,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典范表示是多发的向心性的狭窄成“串珠征”。

(三)颈动脉夹层 颈内动脉夹层是由于钝性损伤或颈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数情况可以自发呈现,夹层引起的内膜撕裂可以招致管腔变窄或者继发血栓形成。 (四)血管炎 虽然少见但也可以累及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 (五)放疗后颈动脉狭窄 放疗可以招致动脉的损伤,放疗后数年颈动脉可能成长成为狭窄甚至闭塞。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 2 年产生的再狭窄年夜多与内膜增生有关,产生率年夜约为 5 %,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也可以招致再狭窄,一般在内膜剥脱术后数年呈现。 二、颈动脉狭窄的影响 动脉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可能与一些心脑血管疾患相关,包含: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一)卒中和心脏病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财国家,卒中是第三年夜死亡原因和第一年夜致残原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缺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治疗新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Stroke)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目前已经成为继心肌梗塞和恶性肿瘤的第三大致死性疾病。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近1/3的发生与颈动脉病变尤其是颈动脉狭窄有关。研究证实,在颈动脉狭窄程度>75%的患者中,1年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为10.5%,5年发生的可能为30%-37%。 病因及临床表现 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动脉炎、肌纤维发育不良和放射线等其他因素。颈动脉狭窄引起脑部缺血,可表现为单眼失明或黑朦、单侧肢体或偏侧肢体无力、麻木、语言障碍、偏盲等。一般认为,根据症状持续的时间把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缺血分成四种类型: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指持续时间小于24小时)、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持续1天到3天)、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前两型均为可逆性,经积极及时的治疗预后较好;后两型则为不可逆性脑梗塞,预后较差。 诊断 随着各种诊断手段的发展,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的检出已成为可能,为防治脑卒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目前较为常用的有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这些手段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血管病变的狭窄程度、形态、范围及回声或信号强度的特点等,可以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多方面的信息。 目前,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方法参照北美颈动脉外科学会(NASCET)标准:轻度(0-29%)、中度(30-69%)、重度(70-99%)。狭窄程度计算公式:(狭窄病变远端正常颈内动脉直径—颈动脉最窄处直径/狭窄病变远端正常颈内动脉直径)×100%。 治疗 目前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保守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和颈动脉腔内治疗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CAS)。三种方法中,药物治疗是基本治疗方法,主要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和波立维等,适用于所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已经被多组临床研究证明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手段,可以有效的预防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在冠脉和周围动脉领域的应用,颈动脉腔内治疗(CAS)也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并得到迅猛发展,在一些不适宜手术的高危患者,CAS已经替代CEA,成为首选术式。 CAS适于下列手术高危人群: 1)严重心肺疾病,如严重心衰,无法耐受CEA手术者 2)CEA术后再狭窄,需要二次手术,尤其是发生了对侧声带麻痹者。 3) 外科手术无法解剖:位于或高于C2平面;或低于锁骨平面 4) 放射线导致的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腔内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颈动脉腔内治疗适应症和外科手术基本相同: 1)? 无症状患者,如果影像学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80% 2)有症状患者(如中风、TIA发作、黑朦等),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 颈动脉腔内治疗的禁忌症: 1)进展性脑梗塞或3月内发生脑出血 2)主动脉弓解剖位置困难或颈动脉严重迂曲,介入器材无法通过 3)病变部位有新鲜血栓;大于99%的严重狭窄 4)股动脉入路困难 5)同侧颈动脉瘤或颅内存在动脉瘤 6)有造影禁忌: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或曾发生过严重造影剂过敏史

颈动脉支架治疗适应证禁忌症

颈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治疗适应证禁忌症 一、颈动脉狭窄介入手术治疗适应症: 1、症状性患者,曾在6个月内有过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症状(TIA)的低中危外科手术风险患者,通过无创性成像或血管造影发现同侧颈内动脉直径狭窄超过50%,颈期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率小于6%; 2、无症状患者,通过无创性成像或血管造影发现同侧颈内动脉直径狭窄超过70%,颈期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率小于3%; 3、对于颈部解剖不利于CEA外科手术的患者应选择CAS,而不使用CEA。 4、对于TIA或轻卒中患者,如果没有早期血管重建术的禁忌证,可以在事件出现2周内进行干预。对于大面积脑梗塞保留部分神经功能患者,应在梗塞至少2周后再进行CAS治疗。 5、CEA术后再狭窄,症状性或无症状性狭窄大于70%。 6、CEA高危患者:年龄大于80岁;心排血量低(EF<30%);未治疗或控制不良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近期心梗病史;不稳定心绞痛;严重COPD;对侧颈动脉闭塞;串联病变;颈动脉夹层;假性动脉瘤等。 7、急诊患者,如假性动脉瘤;急性颈动脉夹层;外伤性颈动脉出血。 8、颈动脉血管重建术不推荐应用于已有严重残疾的脑梗死患者中。 二、颈动脉狭窄介入手术治疗禁忌症: 绝对禁忌证:无症状颈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 相对禁忌证: (1)3个月内有颅内出血;

(2)伴有颅内动脉瘤,并且不能提前或同时处理者; (3)2周内曾发生心肌梗死或较大范围脑梗死; (4)胃肠道疾病伴有活动性出血者; (5)难以控制的高血压; (6)对肝素、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类药物有禁忌者; (7)对造影剂或所使用的材料或器材过敏者; (8)有严重心、肝、肾、肺疾病; (9)血管迂曲或变异,导管或支架等输送系统难以通过; (10)血管病变广泛或狭窄范围过大; (11)血管炎性狭窄,广泛的血管结构异常; 三、颈动脉狭窄介入手术治疗可能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包括穿刺点的并发症,栓塞、血栓形成和高灌注脑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心动过缓、低血压、血管损伤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病变处血管、操作路径血管及远端血管的损伤,心血管事件及死亡,支架内再狭窄等;导管、导丝断裂及所致并发症;造影剂过敏;穿刺点血肿、瘀斑、假性动脉瘤或夹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四、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手术技术路线: (一)、术前准备:1.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术前必须经影像检查,准确评价颈动脉狭窄的病变性质、程度及病变范围,有条件者可行脑血流灌注成像。也需进行相关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临床资料搜集完成后,由至少1名副主任医师组织术前讨论,以确认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案。本术应按照三级介入手术标准执行相关规定。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 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疾病(extracranial carotid stenostic disease)指可引起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和/或闭塞。 一、流行病学资料 脑卒中(stroke)是目前我国人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城市为20% ,农村为19%。25~74 岁年龄组人群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男性为270/10 万,女性为161/10 万,平均年龄标化死亡率男性为89/10 万,女性为61/10 万,平均年龄标化病死率男性为33%,女性为38%[1]。在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病变和出血性病变的比例为4:1。其中颅外颈动脉狭窄与脑缺血性疾病特别是脑卒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引起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2年卒中发生率可 以高达26% 二、病理与病理生理 ㈠发病原因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其余10%包括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动脉迂曲、外部压迫、创伤性闭塞、内膜分离、炎性血管病、放射性血管炎及淀粉样变性等。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形式是颈动脉形成硬化斑块造成狭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主要是颈总动脉的分叉处,特别是颈动脉球。按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斑 块可分为纤维性板块和复合性斑块两类。 (1)纤维性斑块,早期的动脉硬化斑块为附着于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其中主要成分是胆固 醇。同时斑块周围的炎症反应又伴发血管壁纤维增生,覆盖于斑块表面。 (2)复合性斑块,纤维性斑块经不断的变化最终成为复合性斑块。引起临床症状的颈动脉复合性斑块通常具有溃疡形成、附壁血栓或斑块内出血等特点。斑块进展造成血管内膜层破裂,粥样物质碎屑释放入血管腔内。随着粥样碎屑的不断脱落,在病变的中心可出现溃疡腔。该病灶可使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成为致栓物质不断脱落的出口。钙盐沉积参与斑块的形成过程,造成病变处有不同程度的钙化。随着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进展,斑块逐渐增大,有效血管腔不断缩小。粥样斑块内出血可导致斑块突然增大,引起血管腔急性闭塞。 2.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是一个非动脉硬化性的病变过程,主要影响中等大小的动脉。病变可以累及到颈动脉。30%的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瘤;65%的患者发生双侧病变; 25%的患者同时伴有动脉硬化改变。 3.颈动脉迂曲:颈动脉迂曲多为胚胎发育所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在胚胎过程的早期阶段,随着心脏及大血管从纵隔下降时,迂曲的颈动脉被拉直。如果这种发育过程没有完成,部分患者在儿童阶段即可发生颈动脉迂曲,大约50%为双侧病变。在成人,颅外段颈动脉迂曲多伴有动脉硬化。在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中,颅外段颈动脉迂曲的检出率为5%~16%。动脉迂曲由于血流减慢或斑块形成伴远端栓塞而产生症状,当两个动脉段之间角 度小于90度时可认定为动脉迂曲。 ㈡致病机理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引起脑缺血症状主要通过下述两种机制: 1.斑块或血栓脱落形成栓子,造成颅内动脉栓塞:颈动脉硬化斑块在进展过程中,表面可有碎屑不断脱落,碎屑本身可形成栓子流至远端颅内血管形成栓塞;碎屑脱落后,斑块内胶原等促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血栓形成后不断脱落导致远端血管反复栓塞。 2. 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血流低灌注:既往认为颅外颈动脉直径减少50%时可以使压力降低,流向同侧半球的血流量减少,引起脑缺血症状。近年来研究表明,颈动脉管腔狭窄引起缺血、

颈动脉狭窄与脑血管病有多大关系

颈动脉狭窄与脑血管病有多大关系 颈动脉狭窄主要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膜增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造成血管狭窄。颈动脉是脑部血管的主要通道,那么,颈动脉狭窄与脑血管病有多大关系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一些问题的解答来了解。 1.脑卒中、脑中风、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梗塞是一回事吗? 答:不完全是一回事。脑卒中、脑中风是脑血管意外的总称,它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血管闭塞性脑血管病,这两种病都可以造成脑梗塞(脑组织坏死)。脑出血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简称。血管闭塞性脑血管病则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栓形成多是因为脑动脉本身硬化狭窄,在血液高凝时,局部凝血造成脑动脉阻塞的。脑栓塞则是脑外血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漂浮物堵塞脑动脉造成的。

2.脑栓塞是脑血管病,和颈动脉狭窄有什么关系? 答:两根颈动脉为脑组织提供80%以上的供血。颈动脉狭窄除了可造成脑供血减少外,因狭窄部动脉硬化斑块可破碎、局部血栓形成脫落、斑块内出血而发生脑血管病。 3.这样发生的脑栓塞有多少? 答:发生的比例很高,脑血管病中75%~90%是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脑卒中60%是由颅外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相关报道指出,动脉硬化33%位于颅内,38%位于颈动脉分叉;在美国,60岁以上的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为70%,约50%以上的缺血性脑卒中是颈动脉病变引起的。 4.得了颈动脉狭窄就会得脑栓塞吗? 答:当然不是。不过得了颈动脉狭窄就容易得脑栓塞。有颈动脉狭窄时会有脑栓塞的风险,特别是在狭窄严重时。 *无症状狭窄>80%者在6个月内35%的人发生了卒中、TIA(小卒中)或闭塞。

*无症状狭窄>75%者每年有神经系统症状发作的为18%,完全卒中的为5%。 *完全卒中却无发作前症状的是3%。 *有TIA症状者第一年的卒中风险至少有10%,其后大约是每年6%,3年后逐渐恶化。 *卒中恢复期患者,卒中侧颈内动脉有明显狭窄则是不稳定的,卒中复发率约为每年9%,若伴TIA3年后这一比例也不会减少。 5.颈动脉狭窄有哪些症状? 答:(1)TIA是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 *常突然发作,头昏目眩;一侧眼暂时性发黑; *一侧胳膊、腿发麻无力; *说话不清等。 这种症状出现可仅数分钟,也可数小时,但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中风”或“脑血管痉挛”。 (2)患者还可表现为较长时间的或永久性的神经系统损害——

颈内动脉支架置入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颈内动脉支架置入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张俊玲 洪震相凤兰李阔(沧州市中心医院,河北沧州061001) 〔摘 要〕目的观察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CAS )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67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分 别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进行MMSE 、ADL 、RVR 、DS 量表评分。结果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3、6个月时,患者的 MMSE 、ADL 、RVR 、DS 评分逐步增加,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60名患者成功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随访12个月的患者其认知功能较6个月时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认知功能不断提高,但在术后 6 12个月的过程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停留在一定的程度保持不变。 〔关键词〕重度颈动脉狭窄;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认知功能〔中图分类号〕R5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2-0245-02;doi :10.3969/j.issn.1005- 9202.2012.02.011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指导计划项目(072761514) 第一作者:张俊玲(1963-),女,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研究。 临床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是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 〔1,2〕 。而在解除颈动脉狭窄后, 患者的认知功能可以得到改善。本文针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了随访研究。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在沧州市 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67例,入选标准〔3〕 :(1)反复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非致残性中风;(2)所有狭窄的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证实,狭窄程度≥70%,参照“北美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剥脱试验(NASCET )”标准评估狭窄程度;(3)年龄<80岁;(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其中行左侧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32例,右侧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35 例。男40例,女27例,年龄53 80岁,平均(62.4?7.3)岁。1.2 治疗方法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前完善各项术前常规 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常规、心电图、双下肢超声。患者术前3 5d 口服阿司匹林(拜耳)300mg /d 和氯吡格雷(波立维)75mg /d 。术中根据狭窄性质及部位的不同选择是否行球囊扩展及支架的种类。术后连续3d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同时 口服氯吡格雷75mg 、阿司匹林100mg ,3个月后改为阿司匹林100mg 口服维持终身。1.3 认知功能的检测 各项神经心理学测试均由获取心理测 试资格的专业人员在标准神经心理测量室实施。患者均在术 前7d 及术后1、 3、6、12个月进行跟踪测试复查。认知功能测试量表包括简明智能状态检测(MMSE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快速词汇测验(RVR )、数字广度测验(DS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对不同时间段随访 结果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对相邻时间段的随访结果进行配对t 检验。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 。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一、颈动脉狭窄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最常见病因;其他多个病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但自然病史和临床过程迥异,这些病因包括: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夹层、动脉炎、放疗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全身动脉的系统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不断增大的斑块最终导致管腔狭窄、前向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亦可波及颈动脉,增加了相关患者的卒中风险。 (二)纤维肌发育不良 纤维肌营养不良 (FMD) 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可以累及中等直径动脉,比如:肾动脉、颈动脉,一般病变的长度较长,它的表现主要是分为无症状的,还有是短暂的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典型表现是多发的向心性的狭窄成“串珠征”。 (三)颈动脉夹层 颈内动脉夹层是由于钝性损伤或颈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数情况可以自发出现,夹层引起的内膜撕裂可以导致管腔变窄或者继发血栓形成。 (四)血管炎 虽然少见但也可以累及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 (五)放疗后颈动脉狭窄 放疗可以导致动脉的损伤,放疗后数年颈动脉可能发展成为狭窄甚至闭塞。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 2 年发生的再狭窄大多与内膜增生有关,发生率大约为 5 %,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也可以导致再狭窄,一般在内膜剥脱术后数年出现。 二、颈动脉狭窄的影响 动脉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可能与一些心脑血管疾患相关,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一)卒中和心脏病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达国家,卒中是第三大死亡原因和第一大致残原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卒中风险较正常人高 3-4 倍。 (二)心肌梗死 有卒中或者 TIA 病史者有更高的心肌梗死或非卒中血管性死亡的风险。 (三)高血压 高血压也是卒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舒张压 5-6 mmHg 、降低收缩压 10-12 mmHg 可以使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33-50% ,既往有脑血管事件者通过控制血压可以临床获益。 (四)相关危险因素 其他的一些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 三、颈动脉狭窄的症状 (一)颈动脉狭窄相关症状 主要由以下机制所致: 1. 低灌注 2. 粥样斑块所致的栓塞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 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近年临床研究证据及2008年学组编写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基础上,参考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布的相关指南,2016年CREST(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和ACT(Asymptomatic Carotid Trial)临床试验结果,结合中国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本指南中涉及的颈动脉狭窄除特殊说明外均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外段颈 动脉狭窄。提示本指南涵盖概述、诊断、治疗三大部分内容,本文仅就治疗部分的CEA和非手术治疗方式展开讨论,对全文感兴趣的读者可订阅中华血管外科杂志2017年第二期。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有创治疗包括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CAS),应根据患者的自身疾病情况结合循证医学证据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正确选择患者进行干预治疗与操作过程中良好的技巧是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重 要因素,两种手术不推荐应用于因卒中导致严重后遗症的患者。01CEA 该术式已被视作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最经典术式。1手术指征:

绝对指征: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颈动脉狭窄度≥ 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超过50%。相对指征:(1)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狭窄度≥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60%;(2)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狭窄度5年;(4)对于高龄患者(如70岁或以上),与CAS相比,采用CEA可能有较好的预后,尤其当动脉解剖不利于开展血管腔内治疗时。对于较年轻患者,在围术期并发症风险(如卒中、心梗或死亡)和同侧发生卒中的长期风险上,CAS与CEA是相当的;(5)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术前的相关检查综合评估为不稳定斑块的患者倾向于行CEA手术,稳定性斑块者则CAS 与CEA均可选择;(6)对于符合治疗指征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多数国际指南推荐首选CEA手术,因为有充足证据证明CEA手术可以更好的控制围术期乃至远期脑卒中及 死亡率。对于符合治疗指征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多数也是建议CEA手术,将CAS作为备选治疗。2禁忌证:(1)12个月内颅内自发出血;(2)30天内曾发生大面积脑卒中或心肌梗死;(3)3个月内有进展性脑卒中;(4)伴有较大的颅内动脉瘤,不能提前处理或同时处理者;(5)慢性完全闭塞无明显脑缺血症状者;(6)凝血功能障碍,对肝素以及抗血小板类药物有禁忌证者;(7)无法耐受麻醉者;(8)重要脏器如心、肺、肝和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9)严重痴呆。3麻醉方式选择:

血管成形术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治疗的疗效

血管成形术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治疗的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应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62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单纯内科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心血管并发症、终点事件及术后1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心血管并发症及终点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20.0%、13.3%,与观察组的12.5%、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总发生率为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科药物治疗仍是预防脑卒中和改善临床症状的重要方法;血管成形术也是一种可以改善颈动脉狭窄临床症状以及预后的新方法,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颈动脉重度狭窄;血管成形术;内科治疗 颈动脉狭窄主要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引起的,大动脉炎、外伤和放射性损伤等也是常见原因,该病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指出,20%~25%的脑卒中患者是颈动脉狭窄诱发的,且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1]。脑卒中患者当斑块脱落时会引起远端脑动脉的栓塞,导致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2]。目前临床上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方法除了内科单纯治疗外,还有手术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成形术。为了探讨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应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效果,作者选取62例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4月5日~2016年4月4日本院收治的62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所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影像学以及临床检查诊断,诊断标准参照我国第7版《内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70%,并排除术前3周内有与狭窄病变相关的脑梗死、有严重出血倾向、同侧颈动脉多部位狭窄、手术无法达到的远端病变、合并颅内动脉瘤及伴有严重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将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2~80岁, 平均年龄(52.5±15.6)岁;70%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单纯内科治疗。患者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疗程为90 d;同时管理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主要危险因素以及糖尿病、吸烟、超重、运动不足等次要危险因素。 观察组患者采用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患者术前3~5 d开始服用氯吡格

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技术规范

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技术规范 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的治疗方案应依据不同的时间阶段进行组织和实施。首先进行术前评估,包括仔细记录神经功能状态和确定合并症,以决定是否为 CAS 治疗适应证,第二阶段是治疗过程,包括术前治疗、麻醉以及监测、手术过程和支持治疗;第三是术后即刻阶段,需要持续的院内支持治疗和监测,需要控制血压、预防出血和穿刺点的并发症,并进行神经功能的再评估;第四和最后阶段通常在门诊完成,主要是长期的术后随访,目的是保护健康的神经系统和对动脉粥样硬化全身并发症的二级预防。 1. CAS 适应证 1.1 症状性患者,曾在 6 个月内有过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症状(TIA,包括大脑半球事件或一过性黑)的低中危外科手术风险患者,通过无创性成像或血管造影发现同侧颈内动脉直径狭窄超过 50%,预期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率小于 6%。 1.2 无症状患者,通过无创性成像或血管造影发现同侧颈内动脉直径狭窄超过 70%,预期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率小于 3%。 1.3 对于颈部解剖不利于 CEA 外科手术的患者应选择 CAS,而不使用 CEA。 1.4 对于 TIA 或轻微卒中患者,如果没有早期血管重建术的禁忌证,可以在事件出现 2 周内进行干预。对于大面积脑梗塞保留部分神经功能患者,应在梗塞至少 2 周后再进行 CAS 治疗。 1.5 CEA 术后再狭窄,症状性或无症状性狭窄大于 70%。 1.6 CEA 髙危患者:年龄大于 80 岁,心排血量低(EF<30%),未治疗或控制不良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近期心梗病史,不稳定心绞痛:严重 COPD;对侧颈动脉闭塞,串联病变;颈动脉夹层;假性动脉瘤等。 1.7 急诊患者,如假性动脉瘤,急性颈动脉夹层,外伤性颈动脉出血。 1.8 颈动脉血管重建术不推荐应用于已有严重残疾的脑梗死患者中。 2. CAS 禁忌证 随着器械材料和技术的进步 CAS 的适应证逐步扩太,既往的绝对禁忌证已经变为相对禁忌证。 2.1 绝对禁忌证 无症状颈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 2.2 相对禁忌证 2.2.1 3 个月内颅内出血; 2.2.2 2 周内曾发生心肌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 2.2.3 伴有颅内动脉瘤,不能提前处理或同时处理者; 2.2.4 胃肠道疾病伴有活动性出血者; 2.2.5 难以控制的髙血压; 2.2.6 对肝素,以及抗血小板类药物有禁忌证者; 2.2.7 对造影剂过敏者; 2.2.8 重要脏器如心、肺、肝和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

颈动脉狭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悦 一、颈动脉狭窄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最常见病因;其他多个病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但自然病史和临床过程迥异,这些病因包括: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夹层、动脉炎、放疗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全身动脉的系统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不断增大的斑块最终导致管腔狭窄、前向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亦可波及颈动脉,增加了相关患者的卒中风险。 (二)纤维肌发育不良 纤维肌营养不良 () 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可以累及中等直径动脉,比如:肾动脉、颈动脉,一般病变的长度较长,它的表现主要是分为无症状的,还有是短暂的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典型表现是多发的向心性的狭窄成“串珠征”。 (三)颈动脉夹层 颈内动脉夹层是由于钝性损伤或颈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数情况可以自发出现,夹层引起的内膜撕裂可以导致管腔变窄或者继发血栓形成。 (四)血管炎 虽然少见但也可以累及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 (五)放疗后颈动脉狭窄 放疗可以导致动脉的损伤,放疗后数年颈动脉可能发展成为狭窄甚至闭塞。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 2 年发生的再狭窄大多与内膜增生有关,发生率大约为 5 %,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也可以导致再狭窄,一般在内膜剥脱术后数年出现。 二、颈动脉狭窄的影响 动脉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可能与一些心脑血管疾患相关,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一)卒中和心脏病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达国家,卒中是第三大死亡原因和第一大致残原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卒中风险较正常人高 3-4 倍。 (二)心肌梗死 有卒中或者病史者有更高的心肌梗死或非卒中血管性死亡的风险。 (三)高血压 高血压也是卒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舒张压 5-6 、降低收缩压 10-12 可以使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33-50% ,既往有脑血管事件者通过控制血压可以临床获益。 (四)相关危险因素 其他的一些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 三、颈动脉狭窄的症状 (一)颈动脉狭窄相关症状 主要由以下机制所致: 1. 低灌注 2. 粥样斑块所致的栓塞

颈动脉狭窄概述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是将血液由心脏输送至头、面、颈部的大血管,是脑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据文献报道,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即便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控制,2年内脑缺血事件发生率也高达26%以上;而60%以上的脑梗塞是由于颈动脉狭窄造成,严重的脑梗塞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故而,颈动脉狭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 疾病病因 多种原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不同病因导致颈动脉狭窄的特点亦不相同。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中、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等其他易导致心脑血管损害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脂质物质在血管壁上堆积,而血管壁内的巨噬细胞吞噬脂质物质形成脂质池,同时伴有脂质池表面纤维帽的形成,脂质核心与纤维帽构成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组成成分。斑块逐渐增大使管腔逐渐狭窄,或是斑块不稳定,发生破溃,斑块内脂质成分裸露在血管腔内,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均可导致脑缺血事件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常位于颈总动脉末端,颈内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虹吸部以及颈内动脉末段分为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部。 颈动脉夹层 颈动脉由内膜、平滑肌层及外膜层构成,正常情况下各层之间相互连接为一统一的整体,血液在血管壁围成的腔中流动。所谓动脉夹层,顾名思义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进入血管壁各层之间导致的血管壁各层间的分离。在以美国和法国社区为基础的调查中,颈动脉夹层的发生率为10万分之2.5-3。而45岁以下的年轻患者的脑卒中,由颈动脉夹层导致的可达25%。与发育、炎症或自身免疫有关的血管病变 临床表现: 其它一些病变,与发育、血管炎症及自身免疫相关,也可以导致颈动脉狭窄,但所占比例极小。如大动脉炎、纤维肌发育不良、烟雾病等。在这部分患者中,年轻患者所占比例较大 部分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对于临床出现与狭窄相关的症状者,称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 概述 1 指南制定的方法和背景 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近年临床研究证据及2008年学组编写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基础上,参考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发布的相关指南,2016年CRRST 临床试验结果,结合中国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本指南中涉及的颈动脉狭窄除特殊说明外,均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 2 流行病学 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脑卒中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比中最主要的原因,成为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农村脑卒中的死亡率为150.17/10万人,城市卒中的死亡率为125.56/10万人。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左右,其中约25%~30%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脑卒中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40~64岁的劳动力人群占近50%,而且危险因素的控制率在我国很低。

3 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及致病机制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0%以上,其他原因包括慢性炎症性动脉炎(Takayasu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放射性动脉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颈动脉迂曲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累及颈动脉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而引起脑缺血及卒中症状,是全身性动脉硬化在颈动脉的表现,病变特点是主要累及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可导致相应器官供血区的血运障碍。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引起脑缺血症状主要通过下述机制: (1)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过程中,表面可有胆固醇结晶或其他粥样物质碎屑不断脱落,碎屑本身可形成栓子流至远端颅内血管形成栓塞; (2)碎屑脱落后,斑块内胶原等促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血栓形成后不断脱落导致远端血管反复栓塞; (3)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血流低灌注; (4)动脉壁结构破坏致颈动脉夹层或内膜下血肿等原因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临床研究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15例分析

临床研究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15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05-31T08:48:49.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卢志刚邱成才杨树忠杨波于尚进吴庆沿[导读] 探讨支架血管技术治疗颈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临床效果。 卢志刚邱成才杨树忠杨波于尚进吴庆沿 (黑龙江鸡西矿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鸡西158100) 【中图分类号】R 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107-02 【摘要】目的探讨支架血管技术治疗颈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置入支架,术中12例进行球囊预扩张、15例均应用脑保护装置。结果15例支架置入均获成功,血管残余狭窄程度<30%。术后随访13例(10~18个月),1例发生再狭窄(狭窄率 > 50%)。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以明显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发生率。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支架血管成形术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value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tenting in treating extracranial carotid stenosis. Methods The course and results of treatment of percutaneous stenting for extracrarial carotid stenosis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15 patients were received cerebral angiography to comprehend the condition of cerebral vessels, then they were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lf-expanding stenting. During the operation, dilation with the balloon was used in 12 patients, cerebral protection of filter devices were used in 15 patients. Results All the stents were successfully placed and residual stenosis<30%. Restenosis occurred in 1 patient. Conclusion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tenting is a hopeful method to treat extracrarial carotid stenosis。 【Key words】Carotid artery narrowing Stent Angioplasty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是其主要的发病因素之一[1],有数据显示,颈动脉狭窄发生同侧脑梗死的比例以每年5%-15%的比率递增。重视颈动脉狭窄的治疗能够降低脑梗死的发生,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支架血管成形术成为治疗该类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现将作者应用此项技术的临床体会报道如下。 1 对象 一般资料:2007年11至2010年11月作者共收治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为42~74岁,平均64.5岁,其中12例颈内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15例患者均伴有至少下列1种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全部病例血管狭窄程度均在70%-99%之间。其中颈总动脉狭窄1例,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14例。3例合并对侧颈动脉狭窄。5例合并椎动脉中重度狭窄。 2 方法 2.1 血管狭窄程度的判定: 采用双功能多普勒(color duplex flow imaging, CDFI)对TIA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初步评价,同时可观察斑块性质,对符合条件并同意血管内治疗的患者行血管造影,对狭窄程度进行进一步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依照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测量标准,即:狭窄率(%)=[(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直径-最狭窄部位血管直径)/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直 径]×100%。 2.2适应证: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本组病例颈动脉狭窄治疗的适应证为(1)临床反复出现颈内动脉供血区的TIA,内科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 (2) 临床检查(双功能多普勒、TCD、MRA)证实血管狭窄程度>50%[2];(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非严重溃疡型及非严重钙化型(4)狭窄远端血管正常;(5)无严重全身性疾病及无近期(3周)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 2.3 禁忌证:(l)慢性完全血管闭塞;(2)严重溃疡型和高度钙化的斑块;(3)卒中后留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4)有严重出血倾向;(5)严重全身器质性疾病;(6)对肝素、阿斯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禁忌者及对造影剂过敏者。 2.4 治疗:(1)术前3~5 d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硫酸氯吡格雷75 mg/d)。(2)手术方法:全身肝素化,局部浸润麻醉,一般取股动脉穿刺,然后置入8 F动脉鞘,将8F导引导管送至颈动脉狭窄处的近端,行血管造影,测量狭窄病变的长度及狭窄远端和近端血管直径,以选取合适的支架或球囊;首先以微导丝通过狭窄处,然后沿微导丝送入支架装置,准确定位于狭窄段后,释放支架即可,支架两端超过狭窄部位5~10 mm。由于单纯支架置入一般对于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扩张力不足,因此建议在支架置入前给予球囊预扩张,或在支架置入后进行球囊后扩张。本组病人12例在支架置入前给予球囊预扩张,3例在支架置入后进行球囊后扩张。在颈动脉支架成形过程中,由于斑块的脱落可能造成急性脑缺血发作,对于有条件的患者建议使用脑保护装置,减少斑块或栓子脱落到远端血管的可能。本组病人均使用了脑保护装置。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要给予机体的肝素化,防止操作中的血栓形成。 2.5 术后处理及随访:围手术期应严密监测患者血压,既保证脑组织充分血供,又要防止血压过高导致高灌注性脑水肿或出血,目标血压应控制在140-110/70-90 mmHg,不宜过高或过低,必要时可以应用多巴胺或硝普钠等药物控制血压。患者术后应持续高强度抗血小板聚集治疗8-12周,一般采用阿司匹林100 mg /d 和氯吡格雷75 mg /d进行治疗,之后以阿司匹林100mg/d维持终生。术后用颈部超声定期随访,如超声提示再狭窄程度≥50%,则行脑血管造影。 3 结果 所有患者颈动脉支架均获得成功,血管残余狭窄率<30%,支架形态良好,血流通畅。其中10例术中出现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其中3例心率低于40次/min,静脉注射阿托品后缓解。1例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均为使用EPI的患者,以罂粟碱30 mg加等渗盐水缓慢静脉注射后缓解。 对其中13例患者进行了10~18个月的随访,术后6个月发现1例患者再狭窄率为50%,血管造影显示狭窄位于支架内,连续观察12个月,患者无脑缺血发作,故未进行处理。 4 讨论 脑血管病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75%左右,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是其主要的发病因素之一,重视颈动脉狭窄的治疗能够降低脑梗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现状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现状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0年第1期第21卷 综述 作者:赵铁强 田野 孟繁超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分类号:R5 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34(2000)01-0001-03 Present Treatment in Carotid Stenosis ZHAO Tie-qiang, TIAN Ye, MENG Fan-chao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e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Haerbin 150001)▲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还有多发性大动脉炎、手术及放射性损伤 等。已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与脑中风密切相关,这类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 死率,因此探讨有效的防治方法至关重要。目前除药物治疗外,临床还有外科手术和介入疗 法。本文就后二者做一综述。 1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terectomy;CE ) CE 于1954年首先由Eastcott 等提出,最初的一些尝试显示效果不佳,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 其并发症越来越少,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国每年约有10万人接受CE 手术。九十年代初,几项大 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相继报道,对CE 的有效性进行了客观评价,认为CE 治疗颈动脉狭窄 优于内科药物疗法,一些学者甚至称之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1.1 疗效和手术指征:(1)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欧洲颈动脉手术试验协作组(ECST )对778 例重度颈动脉狭窄(70%~99%)患者进行治疗,445例行CE ,323例用药物治疗,其围手术期死 亡率为7.5%,随访3年,累计中风、死亡率在CE 组和药物组分别为1 2.5%和21.9%,大中风 和死亡率在两组分别为6.0%和11.0%,结论认为对70%~99%的颈动脉狭窄CE 的疗效远优于 药物治疗。该协作组对颈动脉狭窄0%~29%的患者研究表明:3年内这些 患者发生中风的可能 性很小,CE 的危险性远远超过了从中的获益[1]。此后,ECST 对1 591 名颈动脉中度 狭窄(30%~69%)的患者研究表明:CE 术后4~5年内此类患者未获明显利 益,认为CE 不适于中 度狭窄患者[2]。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协作组(NASCET ) 对659例颈动脉 重度狭窄(70%~99%)患者进行治疗,328例行CE ,331例用药物治疗,围手术期死亡率和中风 发生率为5.8%,随访2年,累计中风、死亡率在CE 组和药物组分别为9.0%和26.0%,NASCE T 的结论与ECST 一致。但NASCET 对狭窄度为30%~69%的研究结 果尚未报道[3]。总之 ,对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度为70%~99%的可行CE ,狭窄 度为0%~29%的不宜行CE ,狭窄度为30%~69%者初步认为不宜行CE ,但有待NASCET 的进一步验证。(2)无症状性颈动 脉狭窄——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组(ACAS )对1 662例患者分组行CE 和药物治疗,结果 表明:颈动脉狭窄程度≥60%的患者,累计中风和死亡 率在两组分别为5.1%和11.0%,CE 的 效果远优于药物治疗[4]。一般认为无症状性颈动脉 狭窄≥60%者可行CE ,有的学者 认为由于无症状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可待狭窄≥80% 时再行手术[5],有的则 主张按美国心脏病学会推荐的方案执行[6]。 1.2 手术方法[1,3,7]:(1)麻醉——因为全身麻醉可较好地控制呼吸和血压, 减低 脑组织氧代谢率,故多数医生倾向于用全麻。(2)术式——根据是否采用分流术(即建立 自颈总动脉近端到颈内动脉远端的临时旁路)将术式分为三种:①单纯动脉切开去除斑块。 切开范围从斑块起始部至颈内动脉起始部,不需分流,优点是手术快捷,颈内动脉开口处不 易因切开而产生狭窄,缺点是远端血管内膜暴露不充分。②术中分流加移植片修补。切开范 围从颈总动脉斑块起始部至颈内动脉斑块边缘,需用分流术,术中用静脉或合成材料修补扩 展血管,防止术后再狭窄,其优点是斑块暴露充分,分流术可保护脑功能,缺点在于手术时 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