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

怎样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

怎样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
怎样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年第20152期作者:丁国旗

丁国旗. 怎样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5 (2): 15-20.

作者简介: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西方马克思主义(以下简称“西马”)文论对我国文艺理论的影响,自新时期被大规模引入以来,一直势头不减,所受到的热捧今天仍在持续。因此,对30多年来我国文论界有关“西马”文论的态度做一回顾与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西马”文论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对客观评价“西马”文论,汲取“西马”文论资源,发展我们自己的文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西马’非马”论

学界一般认为,“‘西马’非马”的观点是1982年由徐崇温在其《“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提出来的,在该书中,徐崇温通过大量的分析认为,“从大体上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股左的激进主义思潮,它所反映的,并不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而是小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世界观,而且其中还包含有相当的无政府主义的成分”。[1]其实早在1978年撰写的一篇有关“西马”的综述文章中,徐崇温就写道:“‘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十月革命以后,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股修正主义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攻击和反对‘恩格斯和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而用唯心主义去曲解马克思的某些著作”。

[2]这里用“修正主义”、“唯心主义”等术语来介绍“西马”,显然已经表达了“‘西马’非马”的意思,由此可知,徐崇温“‘西马’非马”观点的提出,显然可以前推至1970年代末新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

新时期之前,国内学术界对于“西马”的了解一直比较少,“文革”时期曾经译过几篇“西马”的文章,但那时的译介主要是作为批判之用,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新时期之初,当西方马克思主义再次译介进来并被众多学者开始关注的时候,徐崇温就在他的文章和著作中提出了“西马”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显然易于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左右大家的判断。徐崇温不仅是较早介绍“西马”的学者,而且也是国内公认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大家,由他牵头主编的规模浩大的42卷本“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由重庆出版社从1989年到1997年历时近10年编辑出版,该丛书规模宏大,许多“西马”原作都是首次译介进来,对国内学者了解与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和理论具有开创意义,丛书的出版也进一步奠定了徐崇温在“西马”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其在新时期之初所提出的“‘西马’非马”的观点也就自然为许多国内学者所接受,对国内“西马”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徐崇温对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有一个基本界定,他认为,“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的表述和论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实践唯物主义一方面高度强调实践的作用,主张对于事物、现实、感性,不只要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且要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另一方面,又始终坚持唯物主义,坚持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而以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为代表的“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解释成一种实践本体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人的实践,而把物质和精神看成是统一在人的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而否定了马克思所始终坚持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这样,它就偏离了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了一个和它所指责的‘正统派马克思主义’方向相反的歪曲,这样那样地陷入了唯心主义”。[3]也就是说,在徐崇温看来,“实践唯物主义”成为区分“马”与“非马”的试金石,“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正是基于这种判断,徐崇温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具有两重性质。“一方面用西方唯心主义去解释、发挥、补充、结合马克思主义,将它奉为指导思想,以此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抗衡;另一方面,冲破苏联模式教条主义的束缚,考察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揭露和批评苏联模式的弊端和缺陷。这两重性反映在人们的认识中,往往由于立足点和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认识和评价。”[4]然而,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派观点迥异,各代表人物在不同时期的理论倾向也可能不同,但这些“差异性并没有改变‘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流派、各种倾向全都用西方唯心主义去解释、发挥、补充、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共同性”,[5]这也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被称为“非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所在。当然,1980年代,学界对于徐崇温的“‘西马’非马”的看法也并非只有赞成,实际上关于“西马”到底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徐崇温与杜章智、翁寒松等人之间曾引发过一场非常激烈的争论,徐崇温的以上许多观点也都是在这场争论中不断得到完善和阐释的。

杜章智是翻译卢卡奇著作的学者,1988年第1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现代哲学》杂志上,他发表的题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含糊的、可疑的概念》和《谈谈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两篇文章,对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及其观点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在他看来,自上世纪初以来,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科技革命给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心理都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客观情况的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随之要有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才能保持活力。因此,他认为,对于新出现的这些理论思想,“除了对一些明显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以外,我们不要轻易给它们扣上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帽子,或贴上其他各种各样的标签,不妨把它们统统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看待。似乎可以说,它们就是国外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某些同志想象中的那种绝对正确的、纯而又纯的、可以‘照搬照抄’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6]应该说,杜章智对“西马”宽容开放的理解,有利于人们更客观地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遗产,在对待一个新的理论思潮时,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徐崇温认为“实践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是评判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尺度,然而,在翁寒松看来,什么是“实践唯物主义”却是值得进一步深究的。翁寒松在讨论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就是社会存在本体论;以实践作为社会存在本体就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最本质含义”。“我们不能因为《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所著的,‘唯批’是列宁所著的,就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其提出异议是‘反马克思主义’”。[7]翁寒松对徐崇温把列宁某些具体论断不加批判地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完全把列宁跟马克思当成是一回事,提出了批评;同时他还认为,“卢卡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等等的确在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性的贡献,他们开辟的思想道路的确就是我们理论工作者今天正在行进的改革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崇温意义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确是到了该废弃的时候了。这是改革发展的必然,真理发展的必然,是不会由于多喊几个‘实事求是’而发生改变的”。[8]

这场争论持续的时间是较长的,争论的内容也涉及到“西马”研究的许多方面,以上挂一漏万的粗略梳理,只能大体反映这场争论的热烈情形。进入1990年代末直到本世纪初,对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及其论断的质疑之声再次出现,爆发了另一场王雨辰、段忠桥等与徐崇温的激烈争论。事情的起因是王雨辰在《江汉论坛》1997年第9期发表文章,对徐崇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批评,在王雨辰看来,“徐崇温不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去总结、概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而是直接借用不符合‘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实际的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观点,来建构带贬义的、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和理论体系,其结果常常是:或者以先入为主的定性研究代替了具体的科学分析,或者是让‘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符合这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非科学性,已成为我们深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阻碍。”[9]王雨辰的文章再次将徐崇温及其观点推到了前台,新一轮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相关争论由此拉开。此次争论从1997年一直持续到2005年前后,争论双方都投入了很多精力,撰写了大量文章,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详细阐述。[10]

可以这样说,从1980年代末直到本世纪初,国内学者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引发的讨论,主要就是围绕“‘西马’非马”而展开,在争论中各方各抒己见,虽然澄清了不少问题,但各方对“西马”的基本判断却并没有达成一致。以上主要发生在哲学领域的两次论争,对文艺理论界有关“西马”的认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艺理论界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对话和讨论,但基本观点仍然是“‘西马’非马”,突破不大。如孙铭有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意义》(《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李思孝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等都认为“西马”思想中的许多观点都是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张凌甚至专门以《“西马”非马》(《美与时代》1992年第6期)为标题撰写文章,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西马’非马”这一立场。

二、警惕“西马化”倾向

关于“西马化”倾向问题的讨论,发生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之时。2011年,针对如何正确认识关于文艺理论的中国化问题中存在着的明显分歧,如何认识文艺和美学审美性和功利性、形式美和内容美以及怎样看待国外批评理论尤其是“西马”文艺批评理论的局限性等问题,由《湖南社会科学》第1期、《天津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了两组文章,批判了学界存在的“西马化”倾向问题。

《湖南社会科学》发表的这组文章共4篇,分别是董学文的《文学理论研究的“西马化”倾向》、马龙潜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的反思》、李志宏和于建玮的《怎样理解功利性在文学审美性中的地位和作用》、赵文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局限》;《天津社会科学》发表的这组文章共3篇,分别是董学文的《文学理论研究“西马”化模式的反思》、马龙潜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的理论指向》、马建辉和郭一文的《维护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科学本性》。在以上7篇文章中,《文学理论研究的“西马化”倾向》一文可以看作是两组文章中纲领性的一篇,该文指出:我国文学理论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明显出现了一股“西方马克思主义化”倾向。作者以“本体论”和“审美论”为例,分别分析了这两个概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我国美学、文艺理论界的理论内涵。作者指出在“本体论”方面,我国美学、文艺理论界的“实践本体论”、“生存本体论”、“实践存在论”等思想的理论根据和理论来源主要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部分学者将“实践”及“生存”理论同“物质本体论”对立起来,将美学、文学理论转移到存在论的哲学根基上;在“审美论”方面,国内一些学

者用“审美”替代“意识形态”,便是将“审美”的功能和领域无限放大,从而同文艺的唯物史观发生偏离。作者认为这种企图用一些“西马”材料来“填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或者把马克思主义文论同“西马”文论无条件“调和”起来的做法,是不新鲜也不可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创新,还是要走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路。

董学文的文章对“西马化”文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批评,其他文章大体围绕这一主旨从不同的角度对“西马化”倾向进行了阐释、分析或延伸研究。如李志宏、于建玮在《怎样理解功利性在文学审美性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从“形式主义审美理论的弊端”、“审美性与功利性的关联”与“审美性与文学的本体性形式和技术性形式”等三个层面逐步深入,通过对人的审美知觉过程、审美关系构成过程的分析,论证了文学接受时的审美关系的多种形态存在,由此作者认为:把功利价值从审美价值和审美关系中排除出去的见解,不符合艺术实践,也不符合科学的审美原理。赵文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局限》一文中从“厘清‘西马’批评理论、文学理论与马克思思想之间的关系”入手,从“西马”批评理论中分离出了与马克思主义相“异质”的话语。作者认为这些“异质”话语虽然有很多是有价值的,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但也正是这些“异质”话语制约了“西马”自身的理论效果,局限了它的理论普适性;而如何“回到文学问题本身”,如何将“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有益命题重新纳入中国本土文学的理论思考语境之中,进而形成我们自己系统的、科学的文学理论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马龙潜则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的理论指向》中梳理了当代中国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理论指向上的一致性。但他同时指出:“正是这种理论指向上的一致性,在相当程度上混淆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区别,甚至大有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取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以‘西马化’取代中国化的趋势。”[11]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弱点和局限性,此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关于“西马化”倾向回应的文章不太多,张瑜在《实践存在论美学“西马”化了吗?》一文中认为:实践存在论美学最初其实是源于海德格尔的启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作为一个中介,启发和促使我们重新学习和发现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遮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存在论维度,这样,在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这一构想。虽然在马克思主义存在论思想的探索中,我们与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观点有某些相近或者相通之处,但是对董学文贴上“西马”化的标签,我们认为是不妥当、不科学、也是不准确的。[12]该文所提到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是董学文在前文所批评的“本体论”、“审美论”中之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论”和“实践存在论美学”是我国学术界发生的两次非常有名的理论论争。如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论争,大约从1981年就已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不仅时间持续长,而且参加者许多都是国内公认的学术大家,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争也是这样,双方论战比较激烈,出版了不少专著和大量的学术论文。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我国新时期文艺理论发展状况的话,这两次论争都是绕不过去的。

在笔者看来,“西马化”倾向的提出和讨论是实践存在论美学与审美意识形态论论争的一种继续。如果没有原来的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没有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争,有关“西马化”倾向的问题,可能就不会这样顺其自然地提出来。正如董学文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说:“目前的文学理论‘西马化’模式,主要表现在文学审美论、意识形态泛化、实践本体论化或实践存在论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实际上多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那里袭用来的。为了科学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精义与活力,

我们有必要对文学理论建构中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因素加以反思和辨析,这也是眼下文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13]所以,“西马化”倾向问题不仅是过去论争的继续,同时也是为过去论争找到的新的理论批评武器,是过去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当然,“西马化”倾向问题的讨论,也是起源于新时期之初的“‘西马’非马”讨论的继续,正如马建辉、郭一文在文章中所言:“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由于其强烈的批判精神和主体意识,也由于他们由实践领域向精神领域的退缩,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更多地采取了一种‘六经注我’的态度与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非历史性和非客观性扭曲。在这个意义上,‘西马非马’论断无疑是可以成立的。”[14]“西马非马”与“西马化”倾向两场讨论之间的理论联系,由此得以呈现。

如果说以上两场论争是国内学者对于“西马”文论的一种显性的态度,那么在“西马”研究方面还一直存在着另一种隐性的态度,这就是对“西马”文论的极度推崇与赞赏。这种态度虽然并没有引发什么论争和讨论,但在文艺理论的现实研究中却随处可见,这从研究论著的数量,硕、博研究生的选题兴趣都可以看出来。“西马”理论家对艺术与美学的兴趣、对人的解放的分析、对既有社会深刻的批判精神、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与构建,等等,所有这些都令无数青年学子和研究者怦然心动,充满敬意。在他们看来,“西马”理论家就像是一个个精神导师,批判着当下社会的问题,引领他们走向未来人类解放和幸福的美好社会。一些学者认为,只有“西马”研究才能做出学问,而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却难以恭维。不仅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美学各个流派为我们提供的研究资料和理论路径能够批判地分析与改变我们当前的文化形态,发展一种具有实践性的社会批评理论和新的文论研究路径”。[15]这就是说,我国文论今后的建构之路是无法离开“西马”文论的,我们需要“西马”文论给我们提供建构自己理论的启示与刺激。国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没有太多建树,的确是“西马”理论在中国得以大受追捧、广泛传播的一个原因。既然我们自己的理论建树不多,那就应该去向别人学习。可以说,“西马”在我国文艺理论的隐性影响确实是不可低估的。

三、对“西马”研究的几点建议

本文从“西马”非马、“西马化”倾向以及隐性的对“西马”的推崇以上几个方面,谈了自“西马”引入之后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虽然未必全面,但由这些分析可知,国内对于“西马”的看法既表现出了某种与时俱进,同时也有固执己见的地方。由此我们也看到由“西马非马”争论所留下的许多理论问题,30多年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我们可以简单化地将这些论争概括为两派:挺派和抑派,那么我们将会清晰地看到“挺派”关注了“西马”的长处,“抑派”则紧盯着“西马”的不足。任何理论的存在与价值,都关联着诸多复杂的因素,对于“西马”而言,尤其这样。一方面它是一种外来理论,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被冠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加之“西马”文论本身博大庞杂,流派众多,这些因素足以让中国学术界感喟几分、难下定论。本文从“西马”研究的方法论上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第一,既不捧杀也不棒杀。笔者认为,对“西马”研究要尽量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既不捧杀也不棒杀,要回到学术研究上来,把它看成是我国文艺理论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当然,“重要资源”并不是唯一资源,除“西马”文论外,我们还有当代西方文论的资源,还有我国古代文论的资源,还有自“五四”以来形成的我们自己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资源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资源,“西马”只居其中之一。另外,“西马”的现实关怀,即“西马”对现实的关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从黑格尔

走向马克思主义,从人的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走向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其理论建构的任何一次突破,都是其始终关注现实(生活现实和理论现实)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回到历史中,而是真正回到对现实的研究中。理论需要在一个更高层面上来建构,但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只能紧接现实。“西马”学者分别构建了自己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认识,卢卡奇的“回到马克思”,马尔库塞提出的“具体哲学”,都是如此,理论由现实而出,受现实实践检验,这才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发展的动力。正如2006年《中国图书评论》在其所开设的“西马英雄传”专栏语中所说:“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在于灵活的(而非机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历史状况,并结合新出现的理论洞见,不断对马充思主义经典文本作出富有启发性的阐释。正如在哥白尼和弗洛伊德之后大家都分别成了哥白尼主义者和弗洛伊德主义者一样,在马克思之后大家都成了马克思主义者,因为他们以他们的发现从此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社会或人性的角度。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可能的样板,同时,它也洞开了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更深广的阐释的可能性。”[16]

第二,在学习与反思中建构。应该说,新时期以来,是我们向国外学习的阶段,这也是我们的“学徒期”阶段。而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走出“学徒期”,建构我们自己的理论话语。因此,有关“西马化”倾向的反思正是我国理论界开始“中国化”理论建构的思想准备,是我国深入学习与研究“西马”文论30多年之后的必然结果。关于“西马化”倾向这一问题的争论,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争论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学者开始去反思外来理论的一种学术自觉。只要有反思和批判,距离建构也就一定不会太远。其实我国文艺理论界早已意识到了新时期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发展过度追逐西方的片面化问题,大约2005年前后,国内就有学者提出“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也引发了一些争论。最近一两年,对西方文论的反思与批评文章也多了起来,这些都是中国学术研究回归理性的一种表现。我们不能开口闭口全是西方的那套话语,什么德里达、海德格尔,大家随手拈来,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却有抵触情绪,对中国古代文论恍如隔世。对西方文论话语体系的反思是必要的,对西方文论的问题与局限进行探讨是理智的,这些对我国文论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对“西马”文论的反思也是这样。

另外,在学习和反思“西马”文论时,我觉得还是要对“西马”文论及其美学所表现出的差异性给以足够的尊重。在我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研究“西马”?为什么几十年长盛不衰?原因就在于“西马”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其他西方文论以及中国古代文论不同,它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差异,从而构成一种不同于其他文论的话语体系。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不必试图把它的这些差异抹去。笔者认为,“西马”文论的合法性存在,应由其自身的理论价值所赋予,而不由别的什么来决定。只有真正维护了“西马”文论的差异性,它才能真正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发展建构可供参照的重要资源,如果丧失了差异性,“西马”文论也就不会再有可取之处。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现代社会不需要夜郎自大、孤芳自赏,要不断学习别人的东西,要有一个宽容融通的发展观念。在对待“西马”文论方面,我们也应该这样,要更好地研究“西马”文论与我国文论的互融互通关系,汲取“西马”文论的有益成分,找到中、西、马之间理论接洽的交合点,真正做到“西马”文论的“洋为中用、开拓创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这样就能在对“西马”文论的学习、反思和研究中,使之服务于我们自己文论体系的理论建构。

参考文献:

[1]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第51—5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徐崇温《关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流派和观点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第5期。

[3]徐崇温《就“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答杜章智同志》,《马克思主义研究》1988年第3期。

[4][5]徐崇温《应该怎样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求是》杂志1993年第20期。

[6]杜尚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含糊的、可疑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研究》1988年第1期。

[7][8]翁寒松《当前“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新争论之我见》,《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第1期。

[9]王雨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我见》,《江汉论坛》1997年第9期。

[10]相关内容可见徐崇温、王雨辰、段忠桥等人相关争论文章。另外,洪睿、沈云都《再评“西马非马”:问题及其形式——徐崇温与王雨辰论战10年回顾》(《学园》2010年第2期)一文对争论的部分内容做了梳理,可参考。

[11]马龙潜《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的理论指向》,《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12]张瑜《实践存在论美学“西马”化了吗?》,《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13]董学文《文学理论研究“西马”化模式的反思》,《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14]马建辉、郭一文《维护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科学本性》,《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15]马驰《我国当代文论与“西马”的不解情缘》,《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9日。

我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识和体会

我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识 和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我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识和体会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文利平老师的带领下领略了马克思一生的传奇与不平,体味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不凡友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们社会、国家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与帮助。学习了这门课,我感受到的是思想上的升华,精神上的洗礼,于是我便想讲讲我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情与体会。 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第一步是了解卡尔.马克思。他与恩格斯一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集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等荣誉称号与一身,同时他又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创作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其中《资本论》阐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原则,使得后人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研究下去。 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后我才渐渐的发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就世界观一谈。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是否有所意识到,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同时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清楚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明晰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且不可将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老师教导我们,要习惯的、正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因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就是围绕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的.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以实际问题为联系,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才能处理好实际中的问题,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带给我的并不仅仅只有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其中马克思的资本论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研究商品,研究市场,研究资本主义,发现了商品价值里面的剩余价值,发现了资本剥削和积累的秘密,发现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使得哲学摆脱了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论成为彻底的科学。不仅仅是这些,马克思主义还让我懂的只有历史唯物主义发现后,历史才正真的成为了一种客观的存在,才有了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认识,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认识,才有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认识,才有了对不同的历史的生产方式及其所决定的历史社会形态的认识,才有了对阶级阶级斗争的深刻认识,才有了对阶级的国家对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深刻的认识,从而建立起了对社会的一整套科学认识的体系。历史再也不是一团乱麻,不是亘古不变的,变成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接触马克思主义已经有好多年了,然而,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是模模糊糊,不过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对其了解之上也有一定的个人见解,在此我就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属于无产阶级的理论,这是我最为经常听到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的说法,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它在很多领域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各个方面上都推动了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就开始在中国产生作用,在哲学上,它让中国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了世界,对各种规律都有了新的了解,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中国有了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并让他们重新观察国家的命运,考虑自己的问题。在政治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无产阶级拯救中国、统治中国的良好武器,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了我们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没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和飞快成长。在经济上,马克思主义给了中国的大量经济上的策略,在其引导下,中国诞生了邓小平主义,让中国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使中国成功走出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一切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突飞猛进的巨大动力。在科学社会主义上,最突出的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开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果,这让它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另外,我很青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二字。“辩证”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完备深刻的,是极其理想的。作为一个数学人,我们需要的、崇尚的也正是辩证的思想,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有理有据,是对的就是对的,能推到哪就只是到哪,绝对没有办点虚假与臆测。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就有数学的一部分,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它又与各门科学紧密联系,并给予了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为的是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名普通人民来说,这一点对我们至关重要,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维护我们的利益,所以才会为人民大众所拥护,才会有那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来说,我听得最多的就是事实求是,这是科学的,也是革命的,它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实实在在的理论才真正是有用的,真正能让我们的社会发展的。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也是很另我们期待的,那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影响 姓名孙明珠 班级 13国贸3班 学号 20131401307 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题接近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在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本质、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社会主义三个问题的研究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上述三个问题,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趋势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 一、背景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出现的独立于马克思学派之外,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很多西方哲学家的理论而形成的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有深刻的分析批判,探索西方革命的途径,提出了推翻资本主义的道路设想;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前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提出尖锐的批评,描绘了他们理想的社会主义蓝图。 二、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本质的认识及影响 当代西方马克思经济学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联系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它不同于流行的正统的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区别在于它从阶级的和历史的观点出发,分析当代经济的结构特征,揭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展的现存的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1] 条件。 本文研究了以下主要西方马克思代表人物,阐述他们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1、巴兰在《增长的政治经济》中分析了不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在不发达国家, 由于缺乏西方国家的增长条件,使之不能有健康的资本主义发展; 2、弗兰克在《资本主义和拉丁美洲的不发展》中,认为资本主义的演变和扩张产生发 展和不发展,不发达国家的不发展是资本主义及其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内在矛盾包括少数剥削者对大多数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占有,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宗主国中心和从属国外围国家[2] 的结构; 3、沙米尔阿明在《世界规模的积累》,《不平等的发展》等书中,论述了资本的对外扩 张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的原意在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心(宗主国)的结构的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至它们仅包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个特征是资本积累过程基本实在内在地产生的,它产生于阿明所说的自动集中的积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企业中使分工国际化,加深了不平等形式。 4、伊曼鲁尔在《不平等交换:贸易帝国主义》中,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转化 为生产价格理论基础,论证了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对欠发达国家的国际剥削。 他认为,工资是独立的变量,而且决定资本有机构成和国际分工。因此,因工资不平等而引起的价值转移是首要的。要通过深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市场和对外扩展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我们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但当时的我们根本搞不懂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个什么样子,马克思主义到底要干什么。只知道老师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坚定地马克思主义者,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到了中学,我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的许多世界观与方法论都对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这时,我才对“马克思主义”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五个字确实有分量。进入大学,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机会就更多了,先后系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其思想内涵可谓博大精深。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的前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科目,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不一样的感受! 现在让我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 一、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 要认识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内容以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主要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这三部分的中心概论又分别为: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就是对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的科学把握,即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唯物史观、实事求是,其中提到实践的重要性,后来发展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历史的发展就是人类实践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历史需要英雄,但并非英雄创造了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理论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学。他吸收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通过有机的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前提是19世纪形成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社会科学前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阶级斗争学说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就形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从而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 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 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着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超一流 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超一流 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超一流 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 (一)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代) 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超一流 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超一流 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着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一流 4、赫伯特·马尔库塞(Marcuse, Herbert 1989——1979)德国人,是“弗洛伊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你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体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你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后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几代领导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大学里面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我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以下几点指导意义 第一、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一个人的世界观制约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而纵观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各种消极、糟粕的世界观肆意横流。若没有良好的引导语与指导,科学的世界观将会被打压得不得翻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名良师益友,它能帮助我学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我在学习、生活中受益.也指导我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我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会我怎样积极做人,教我明确人生的价值,不自暴自弃,要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 第二、帮助认清客观规律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的,人的意识活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规律的支配。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跟消灭。规律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它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更具有指导实践跟改造客观世界、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而想要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就必须尊重规律。现在处于学生阶段的我们,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 第三、监督做好实践工作,做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中表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生

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识和学习规划 当我踏入大学校门,我才逐步了解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让我第 一次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书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马克思主义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 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 博大精深。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是短浅的, 粗略的。 正如书中所说,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作出不同的回答。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这是无庸置疑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但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知道提出了强烈地需 求。现实的时间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知道,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从另个角度思考,书中亦提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 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他们通过革命的时间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 , 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 ,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

文化遗产的基础上 ,实现人类思想史上伟大革命。马克思注意在实践 中不断发展和丰富。 而在今天,如此繁华的社会。马克思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马克思主 义哲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当代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 哲学。正如德里达所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 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 不断发展,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分析,对层出不穷的问题的解决,无不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 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始终聚焦于改变世界。我们应该牢牢把 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新 情况,解决新问题,回答时代的课题,坚持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要通过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创新来实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创新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卓有成效地回应 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挑战,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就要实现自身的理 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必须担 负的历史使命。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内 在要求和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富有生 命力和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随着自然科学划时代的发展, 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刻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重大变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演变 主义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演变“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它产生以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只在学术圈子内存在和发展,对社会影响不大。但196年法国“五月风暴”以后,它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解。为了准确地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划清“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以更完整、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有必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演变,以及它与“马克思学”、“新马克思主义”、“欧洲共产主义”的关系作一些考察。 “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革命活动家柯尔施提出的。1923年,卢长奇、柯尔施分别发表了《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两书。但发表以后,立即遭到第二国际特别是第三国际理论家的批判。为了对这种批判进行反击,1930年,柯尔施写 下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 ------ 个反批判》。在这里,他第一次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他说,必须记住,尽管对俄国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批评性对照来_今日俄国执政党的一个政治反对派,然而它的作者是一个正统的普列汉诺夫的信徒,一个在哲学上站在俄国马克思主义一边的人。然而,他的批评根本不是旨在反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历史结构,而是只反对它的最近的滑稽形式,这种滑稽形式使得“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显得不是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一种“继续和发展”,而是一种“败坏和歪曲”。[①]当他谈到方法与内容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应当把侧重点从唯物主义转移到辩证法时这样写道:“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这已经成了很时髦的做法。”[②]可见,柯尔施在《反批判》中不止一次地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而且还把“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列宁主义的对立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他说,自从20年代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已经不再是在第二 国际的理论家和第三国际的理论家之间的争论,而是新老“正统马克思主义” 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争论。前者的代表是考茨基和列宁主义,后者的代表就是卢长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但是,柯尔施从思想路线的角度提出的这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55年法国哲学家梅劳一庞蒂《辩证法的历 险》一书发表以后,这个概念才引起了较大反响并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梅劳一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中,象柯尔施一样,也是从思想路线的角度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对立,而且指出在这种对立中,只有前者才真正掌握真理,并且明确地把卢长奇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历史和阶级意识》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③]尽管卢长奇本人抗议梅劳一庞蒂把他当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甚至想否认“西方马克思主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我的态度 一句话 就是理性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我尊崇马克思 也象尊崇孔夫子 亚里斯多德一样 认为他们都是伟大的学者 伟大的历史人物 我有时间时也在学点马克思主义和四书五经 我不是盲目的信徒 但是我愿意作个虔诚的学生 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去研究、理解他们的学说和思想 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我有这样一种感觉 由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搞阶级斗争乱施专政和其它问题 引起许多人对民主、自由、人权等格外重视 但与此同时 一些同志对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社会主义等观念 产生厌恶抵制甚至否定 而且追溯到最后 把源头锁定在马克思那里 说他的主义是一派邪说 这显然是一种偏激、缺少理性的态度。一、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 我的政治观点倾向自由主义。我认为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尊重人权、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方面与自由主义大致相同 其区别只在于 他认为在存在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 不可能有最大多数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说“不可能” 并不是“不应该” 只有进入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 才可能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和“人的澈解放”。马克思的民主观没有抛弃民主的普遍概念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 反对剥削 但主张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在这一点上 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毫不迟疑地发扬马克思的民主观。我是这样想的 马、恩预言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空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如果这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实现 其政权组织方式必然会参照继承已经发展成熟的、符合民主普遍价值的、资本主义原有的民主体制 而决不会倒退。斯大林、毛泽东的集权专制模式 表现为一党专政、个人崇拜和中央政府高度集权 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五、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实现的条件是在资本主义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后。其主要内容有 1、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 2、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夺取政权 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改造社会 努力发展生产力 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一种理想主义。这是我从关心政治开始 经过学习、思考结合观察社会实际的结果 是一种个人的认识和看法。关键问题是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 能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或者是反而会束缚、滞缓生产力的发展。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生产工具、劳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 各个阶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的演变过程 1.20世纪20—30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探索时期 (未成为独立的社会思潮) 主要流派: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布洛赫 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和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主要观点:卢尔奇,柯尔施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卢尔奇曾为自己部分错误的观点道歉) 小结: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误 入歧途,我们所做的就是要加深理解,及时纠正。

2.20世纪30—60年代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鼎盛发展时期 主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1)法兰克福学派(又称新马克思主义) 起源:1923年2月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成立的“社会研究所”,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始作俑者。 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塞库,哈贝马斯,施密特等 主要观点:在求得人在精神方面的真正解放,现代社会中包括理性,科学和技术在内的所有意识形态都在批判之列,构建了自成体系的批判社会理论 小结:a. 对大众文化以及文化工业的批判和排斥使其理论充满了贵族式的颐指气使的气息,并使其丧失了客观的立场, 未能认识到电视这一媒介及其文化的积极功能。 b.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宏观的研究媒介的视角。 (2)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威尔海姆·赖希,艾瑞克·弗洛姆,马尔库塞 主要观点: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弗洛伊德主义补充,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小结:a.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运用 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运用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潮流下当代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度下降的趋势。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本文将浅谈本学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点点认识并用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谈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体现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认识信仰和谐社会 经过前人的探索与发展,并付诸实践,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前人拿着它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革命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又用它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改革开放使中国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当今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度下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动摇、对思想政治教育态度不积极的趋势。 当今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当今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度下降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大学生不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出于功利性目的才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入党。在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员的评价和态度上,有人持否定或怀疑态度。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我认为出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度下降的原因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层出不穷的腐败现象,收入分配不公、教育、住房等现实问题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产生疑惑和不解;一些媒体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过度宣传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上层建筑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生活水平普遍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这与马克思主义预言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有很大出入,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怀疑。 要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的疑惑就更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仔细体会其中的真谛,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根本指导价值。科学信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灵魂,通过共同信仰所产生的凝聚力去维系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社会精神,使人们既有自身的自由又不使行为失控,自觉地为共同的社会目标而奋斗。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作为价值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就其本身来讲,它不仅包含知识性、科学性,尤以革命性和价值性见长。作为科学信仰的真理,其确定和实现既要诉诸人的工具理性,也要诉诸人的价值理性;既是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也是人的情感和意志的体现。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科学真理的尊崇与信服,是对扎根于现实世界、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从思维方式上看,它确定了以实践为核心的统一理性与信仰这对矛盾的思维方式;从方法论上看,它对现实世界的研究成果,通过正确的抽象和科学升华,形成了关于未来社会的根本观点,它从有限看到无限,由暂时把握永恒,通过相对寻求绝对,使信仰不断地在实践中实现从应然到实然、实然到应然的转化与平衡;同时,这一过程又使实践在科学实践的牵引下不断地深入和超越。其次,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从现实实践中分析和概括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人们指出的是一条现实道路。遵循这条道路,人们通过努力和奋斗,就能逐步达到追求的目标——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实践理性,鼓舞和激励了100多年来的共产主义运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所能完成的每一项历史任务,都是这一世界性伟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都内蕴着共产主义的实践内容。再次,体现在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东西方的比较

在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的20世纪中,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按照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林·费切尔所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许多国家已不再只是工人阶级政党制定政策和开展政治活动的理论基础,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它成了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力量。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自苏联东欧剧变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又一次面临着新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在前苏联东欧和西欧地区的部分衰退,使人们很容易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忧患和危机意识;同时,由于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长期分野,也影响和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鉴于这样一种事实,正确认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分野的根源与原因、表现形态和内容的差异,大力倡导和实现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互补,成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任务,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是巨大的。 一、分野的渊源与原因 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条基本的线索:一条是着重反映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的列宁主义路线;一条则是着重反映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那么,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的理解和阐释,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况和结果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实践需要。 在东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领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他们面临的斗争实践相结合,阐发了一系列具有东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形成了我们比较熟知的、由斯大林所概括的从物质观讲起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体系。我们在这里不再赘述。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哲学思想的产生。 首先应当明晰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本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表现出了复杂的态势。戈尔曼曾在《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辞典》中称这种状况为“马克思主义的马骞克”。但按照目前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主流的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区别于“新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学”的一个概念,主要是反映20年代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思想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发展并于40-50年代已成雏形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本文所比较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从这样的概念出发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与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杂状况密切相关的。佩里·安德森在其《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曾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传统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和在俄国之外的失败,以及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是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共同背景。十月革命的结果,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等欧洲地区爆发的大革命浪潮却在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下相继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国际反动势力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包围,使它无法对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起义施以直接的影响;由于这些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不够成熟,它们对发动革命的主观条件认识和准备不足;等等。但是,更为根本的原因则在于,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强大、稳定,即使在面临严重的情况下,也仍比工人阶级占优势,这是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 实践上的挫折向人们提出了严峻的理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断言,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西欧发达的、因而也是阶级斗争尖锐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 胜利。而事实却相反,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取得胜利。那么,西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接触马克思主义已经有好多年了,然而,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是模模糊糊,不过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对其了解之上也有一定的个人见解,在此我就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属于无产阶级的理论,这是我最为经常听到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的说法,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它在很多领域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各个方面上都推动了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就开始在中国产生作用,在哲学上,它让中国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了世界,对各种规律都有了新的了解,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中国有了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并让他们重新观察国家的命运,考虑自己的问题。在政治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无产阶级拯救中国、统治中国的良好武器,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了我们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没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和飞快成长。在经济上,马克思主义给了中国的大量经济上的策略,在其引导下,中国诞生了邓小平主义,让中国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使中国成功走出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一切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突飞猛进的巨大动力。在科学社会主义上,最突出的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开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果,这让它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另外,我很青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二字。“辩证”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完备深刻的,是极其理想的。作为一个数学人,我们需要的、崇尚的也正是辩证的思想,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有理有据,是对的就是对的,能推到哪就只是到哪,绝对没有办点虚假与臆测。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就有数学的一部分,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它又与各门科学紧密联系,并给予了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为的是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名普通人民来说,这一点对我们至关重要,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维护我们的利益,所以才会为人民大众所拥护,才会有那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来说,我听得最多的就是事实求是,这是科学的,也是革命的,它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实实在在的理论才真正是有用的,真正能让我们的社会发展的。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也是很另我们期待的,那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虽然现在有很多言论都说这种社会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这是一种极大理想化的社会,它需要的条件极高,我们根本就没办法给予,但是,我觉得起码我们可以为着这个理想而不断奋斗,让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善,这样就足够了。 总之,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好处是很多的,而目前我对它的了解还是很少,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并且在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中运用它才能渐渐地掌握它,并用它来帮助我做好未来的事业——为国家培养出一代代有理想,有志向,有能力的人才。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 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 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着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超一流 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超一流 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超一流 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 (一)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代) 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超一流 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超一流 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着作:《德国悲剧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修正主义对待晚年恩格斯的两种态度

理论界 2008.9□祁海军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修正主义对 待晚年恩格斯的两种态度 在马克思逝世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马克思的早期手稿把马克思黑格尔化(以卢卡奇为代表),不仅把早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的学说加以割裂(以阿尔都塞所断言的马克思的认识论断裂为代表),而且热衷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在早年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中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之间寻找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是可能存在的,但是绝不象看起来那么大,从而具有质的差异,成为思想历程的不连贯性的症候)。这种努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但是似乎造成了这样的印象:晚年的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早年的马克思恩格斯。既然马克思反对马克思(或者说,恩格斯反对恩格斯),那么必然要求对这种不一致做出某种修正,正是“这种不一致”给后来的阐释、补充以及修正埋下了伏笔。 如果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具体表述和当时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以及实际的社会政治运动割裂开来,那么很容易就会导致某种修正的冲动。这种重新阐释和修正大致有两个路向:第一个路向比较重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我们所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学者从马克思早期思想出发,把马克思描述为“人道主义者”以及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者。第二个路向则是关注马克思的政治思想(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论述),即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当然,两个路向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论述马克思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同时,也会联系马克思的政治思想;而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为了政治思想的修正而对马克思的学说加以全面修正。伯恩斯坦在其代表作《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的修正主义思想,后来成了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的理论来源。 这两个路向最终都集中表现在对恩格斯的不同态度上。第一个路向在卢卡奇那里表现尤其突出,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批评恩格斯以及第二国际对马克思辩证法 做了知性的、科学的理解,反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这一提法,同时反对恩格斯把实践概念具体化为工业、实验,指出总体性范畴以及主—— —客体统一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在修正主义者那里,则认为恩格斯对早期革命策略反思的结果是放弃了暴力革命的策略和共产主义,提倡改良主义。前者在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 以及《自然辩证法》(写于1875-1876,恩 格斯逝世以后的1925年才全文发表) 中寻找恩格斯误解辩证 法的证据,后者则在《卡尔马克思〈1848-1850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的导言》(1895年2月14至3月6日)以及《对法 国费加罗报记者的谈话》(1893年5月11日)中为修正寻找 依据。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晚年恩格斯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出于革命的目的而批评恩格斯的论述(在卢卡奇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很少论及恩格斯的理论贡献,法兰克福学派甚至不提恩格斯的名字),修正主义则出于改良的目的而赞赏恩格斯对早年革命的反思(他们以为找到了恩格斯放弃最终目的的证据)。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认为恩格斯所论述的辩证法和马克思有质的差异,他们把辩证法当作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同一个辩证法被解释成总体辩证法、否定辩证法、差异辩证法等等)。批评恩格斯,同时批判修正主义抛弃辩证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通过挽救马克思的辩证法(实际上是回到了黑格尔,有时也把黑格尔误解了),强调作为革命主客体的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时西欧无产阶级运动低落的原因的诊断,即认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不成熟导致共产主义运动在西欧陷入低谷,卢卡奇指出,“与资本主义的潜在持续的危机相适应,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始终是理论的和潜在的……但是在马克思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里认识到和意识到的理论和实践的统 (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摘要:从哲学史的角度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修正主义对晚年恩格斯的态度,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恩格斯的革命态度。两种不同态度反映了对恩格斯哲学以及政治思想的重视,由于最终误解了恩格斯,导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抛弃,前者的替代理论是乌托邦,后者的替代理论是民主社会主义。两者一致之处都是从价值方面来论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乌托邦〔中图分类号〕B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08)09-0089-02 【争鸣与探讨】 089

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时代在不断进步,思想也在不断解放。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俄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经过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发展是有用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让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认识实践的重要性,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和剥削,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它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它的最高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是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学习的。马克思主义让我们学会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我们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让我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若没有了实践,社会就会缺乏前进的动力。同时实践与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中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这让我们学会要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认识到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使社会制度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于国情,总结实践经验,从而推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人民群众,我们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我们要处理好社会矛盾,发展好社会主义,要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坚持走群众路线和维护好群众的利益。 再次,在马克思主义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和资本家如何剥削。同时揭示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只是在改变它的形式而没改变它的实质。让我们了解到资本家的剥削,了解到工人的苦难。 最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并且揭示了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才能在将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当代的大学生也应从自身做好,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让我们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中的方法论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指导作用,让我们更好地处理问题。让我们大学生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让大学生知道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