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CS验船师手册 第一分册 建造船舶入级检验 E-电气设备检验

CCS验船师手册 第一分册 建造船舶入级检验 E-电气设备检验

CCS验船师手册 第一分册 建造船舶入级检验 E-电气设备检验
CCS验船师手册 第一分册 建造船舶入级检验 E-电气设备检验

SECTION E

电气设备检验Survey of Electrical Installation

序号No.

分目录

Description

总页数

Total Pages

E1 一般规定

General

1

E2 电缆和电缆敷设检查

Inspection of Electric Cable and Cable Installation

12

E3 电气设备的安装检查

Inspection of Electric Equipment Installation

5

E4 接地工艺检验

Inspection of Earthing

2

E5 绝缘电阻

Insulation Resistance

1

E6 电气设备的试验

Test of Electric Equipment

6

E7 防爆电气设备的特殊要求

Additional Requirements for Explosion-protected equipment

5

一般规定CCS Confidential Rev. 3.0 9910

1一般规定

1.1核实工厂是否已落实本社的审图意见。并对工厂依据船舶类型和具体场合选定的施工工艺、方法

和标准等予以认可。

1.2根据实船的具体情况,并参照本分册A4的检验项目表的相关内容,和船厂落实电气设备的检验

项目。原则是,重要设备(详细见本社规范)应由本社验船师进行安装检查和试验,如:

◆电力推进装置(若设有时)、为推进装置服务的配套设备和对船舶安全必不可少的辅助电气

设备;

◆保证船员和旅客安全的设备;

◆以及具有冷藏装置船级的船舶中确保冷藏货物安全的设备。

1.3检查电缆和电气设备的选型、安装位置和布置是否和业经批准的图纸一致,若发生改变,图纸应

作相应的修改并经本社批准。

1.4查阅装船的电缆和电气设备的船用产品合格证书,核对证书与实物标志是否相符。关于必须具有

本社签发的船用产品证书的装船产品清单,见本分册A5。

1.5验船师平时应加强巡回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若发现问题,应立即查核批准图纸。若是审图

未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和审图部门取得联系,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如果是不按图施工,应及时通知厂方整改。

1.6电气设备在船上安装完毕后,应按本社批准的试验大纲进行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

2电缆和电缆敷设检查

2.1电缆的选择检查

2.1.1除经本社特别考虑后批准外,船上安装的全部电缆必须是经本社认可的船用电缆。所有电缆和电

气设备的外接电缆至少应为滞燃型。

2.1.2典型的船用低压电缆的组成如下:

.1导体:采用经韧炼的高导电率紫铜,导体一般经股绞,以增强韧性、机械强度和抗震能力。

.2绝缘:采用天然或复合橡胶、丁基橡胶、乙丙橡胶(EPR)、交联聚乙烯(XLPE)、硅橡胶、聚氯乙烯(PVC)等物质,绝缘材料决定了电缆的最高工作温度。有的电缆为了成型和增强韧性,

在绝缘材料之间加上填充物。

.3内护套:采用聚氯乙烯(PVC)、氯磺化聚乙烯、氯丁橡胶等,以防止油、水、化学溶剂的浸入,和防止火焰的转播。

.4金属护套:采用镀锌低碳钢、青铜或铝制成的编织金属丝,以加强机械保护能力。

.5外护套:一般和内护套使用相同的材料,进一步加强防止油、水、化学溶剂的浸入的能力,同时增强电缆的防止机械损伤的能力。一般在危险区域里才使用。

2.1.3电缆的选型必须和其安装处所的环境相适应,并顾及到单根电缆在整个安装长度上可能经过不同

的环境,应根据最恶劣的环境选型。

2.1.4干燥的居住处所以外的处所使用的电缆一般应具有金属或非金属护套,危险区域和处所内的电缆

应具有金属护套,暴露于腐蚀气体或油类中的电缆还必须具有不透性外护套。

2.1.5固定安装的电气设备的电缆必须固定敷设,若实际需要采用移动软电缆时,软电缆的长度应尽可

能短。可携式电气设备应采用移动软电缆。

2.1.6除本社特别批准外,不得编接电缆以增加电缆的长度。参阅I-E2.2.10.2。

2.1.7电缆的额定电压不得小于该电缆所服务的电路的最大工作电压。

2.1.8除通信和仪表使用外,电缆的导体截面积一般不得小于1mm2。

2.1.9用于要求防止电磁干扰的设备的电缆应具有屏蔽保护层。

2.1.10电缆的选择必须考虑的其它因素见本社规范,并可参考IEC 92号出版物和GB/T 17436-98。

2.2电缆的敷设检查

2.2.1电缆的支承和固定

除用于可携式设备及敷设在管子、管道、电缆槽或特别罩壳内以外,电缆必须敷设在支架上并采用紧固件牢固,不得直接固定在舱壁或甲板上。

2.2.1.1电缆支架

电缆支承和附件均应采用耐蚀的金属材料制成,或在安装前进行适当的防蚀处理,一般表面经镀锌处理,使电缆能保持紧固而不损伤其护套或外护层。

电缆支架的构造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并被良好安装并焊接在船体结构上。可根据所支撑的电缆的数量选用各种尺寸的角钢或扁钢组成各种型式的支架。电缆支架和船体结构的典型焊接方式如图2.2.1.1a和b。重型组装支架焊接于甲板、舱壁时,应考虑强度,在撑脚焊接部位,一般加焊补强复板并包脚焊。

用于敷设主、付干电缆的支架应采用单层或双层梯型托架,梯阶间隔的距离一般在300mm左右,撑脚间距一般不超过1000mm。

用于敷设支电缆的支架可采用两端焊接的扁钢,焊接长度不超过900mm;用于过渡固定单根电缆的支架可以是单边焊接的短扁钢或圆钢。通常电缆支架类型如图2.2.1.1c~f。

图2.2.1.1a :扁钢焊接

图2.2.1.1b :角钢焊接

图2.2.1.1c :

(重型)单层焊接电缆支架—用于全船主付干电缆 图2.2.1.1d :

(重型)双层焊接电缆支架—用于全船主付干固紧电缆:

图2.2.1.1e

两端焊接扁钢支架――用于支电缆

图2.2.1.1f

单端焊接扁钢支架――用于支电缆过渡固定

2.2.1.2 电缆紧固件

电缆紧固件的材料的选用必须适用于其使用处所的环境,在室内可采用镀锌电缆扎带,在露天处所使用金属卡子和不锈钢扎带,而尼龙质的扎带可用于分支电缆和电气设备的电缆出口处的固定。电缆紧固件的形式和尺寸必须和其紧固电缆后所受的力度相适应。电缆紧固件必须具有足够的宽度以避免损伤电缆护套。典型的电缆紧固件如下:

图2.2.1.2a :金属电缆扎带

图2.2.1.2b :非金属电缆扎带

图2.2.1.2c :电缆卡子

2.2.1.3 电缆紧固距离

确认电缆紧固件的间距,应根据电缆外径、类型以及敷设场所的振动等因素相适应,但不应超过表2.2.1.3所规定的数值:

表2.2.1.3

对于敷设在梯型支架上面的电缆,如果支架梯阶间距不大于表2.2.1.3,可每三个梯阶的间距距离用紧固件固定。

典型的电缆固定间距如下图:

图2.2.1.3a :垂直敷设电缆

图2.2.1.3b :支架上水平敷设电缆

2.2.2

电缆的走向

2.2.2.1 检查电缆的敷设情况,确认线路应尽可能平直和易于检修,应注意:

.1 电缆成束敷设时,电缆束不应过大,应考虑电缆的散热,以免影响载流量。

.2 电缆束的横断面,宜敷设成矩形,矩形的长边应尽可能大,宽边应尽可能小。其长宽比最好

不小于3∶1,同时其宽边方向的电缆一般不超过3层。 .3 主、付干电缆的宽边一般不应超出电缆支架。

.4 主干电缆暗式敷设时,敷设路线上的封闭板必须便于开启。 .5 所有电缆线路的分支线盒若为暗式安装时,则封闭板必须便于开启。 典型的电缆敷设如下图:

图2.2.2.1a :梯型支架上电缆敷设

图2.2.2.1b :扁钢支架上电缆敷设

2.2.2.2 确认电缆敷设路径应避免潮气凝结和油、水的作用:

.1 尽量避免在有潮气凝结滴水和有油、水浸入的场所敷设电缆。

.2 在易受油水浸渍的舱底花铁板下敷设电缆,如果不是金属护套加不透性外护套的型式,应将

电缆敷设在金属管子或管道内,管子或管道应贴近花铁板安装,其自由端应高出花铁板,并用填料封闭。即使采用了上述型式的电缆,也应在贴近花铁板处设置保护短管,如下图:

图2.2.2.2:电缆在舱底花铁板下的敷设

.3 在潮湿舱壁上敷设电缆时,电缆与舱壁之间应有20mm 的空间距离。

2.2.2.3 查明电缆应尽量远离热源敷设。

电缆离蒸汽管及其法兰、电阻器、锅炉等热源的空间距离一般应不小于100mm ,否则应采取有效的隔热措施,即加装适当的防护或采取避免过热的方法,例如使用专用通风、装设绝热材料或使用特殊耐热的电缆。

2.2.2.4 不应将电缆敷设在隔热或隔音绝缘层内,也不应在电缆上喷涂泡沫塑料等隔热材料。

2.2.2.5 查明电缆与船壳板,防火舱壁及甲板的敷设间距应不小于20mm ,与双层底及滑油、燃油舱的敷

设间距应不小于50mm 。

2.2.2.6 特殊处所的电缆检查

.1 无关电缆应尽量避免穿越易燃、易爆和有腐蚀性气体影响的场所(如油漆间、蓄电池间、乙

炔间、滚装船的特特殊处所等)敷设。参阅本分册E7.2。 .2 电缆严禁穿越油舱。

.3 电缆一般不应穿越水舱,如无法避免时,可用单根无缝钢管敷设,管子及其舱壁的焊接均应

保证水密,并应有防蚀措施。

2.2.2.7 检查下列电缆应避免或尽量避免在一起敷设:

.1 具有不同允许工作温度的电缆不应成束敷设在一起,如敷设在一起,则所有电缆的允许工作

温度应以该束电缆中允许工作温度最低的一根电缆为准。

.2 要求两路供电的设备(如操舵装置的供电及控制用两路供电),其两路电缆应尽可能在水平

及垂直方向远离敷设。

.3 具有双套设备的重要设备(见本社规范)或互为备用完成同一重要功能的双套系统,其各自

的供电及其控制用电缆应尽可能在水平及垂直方向远离敷设。

.4 如果船舶分成防火区,其主用和应急馈电线通过任一防火区时,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尽可能

远离敷设。

.5 电力推进系统的主电路电源电缆,应与励磁电缆和其它用途的低压电缆分开敷设。 .6 不同护套或外护层的电缆,若敷设时可能损坏其它电缆的护套或外护层时,则不应成束敷设

在一起。

2.2.3

防止电缆受机械损伤的措施检查

2.2.

3.1 尽量避免在货舱、贮藏舱、甲板上、舱底花铁板下等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敷设电缆。若无法避免,

则需设置电缆护罩或电缆管或铠装等加以保护。

.1 货舱或储藏室等存在异常机械损伤危险的处所的电缆,即使有铠装,也应加予适当的保护。 .2 露天主甲板上主干电缆必须采用金属罩管或金属管敷设,并设有膨胀连接箱。注意电缆必须

留有余量以适应电缆本身和船体的伸缩性能,通常每10m 电缆应留有 10mm 的伸缩余量。电缆在膨胀连接箱两端的部位应采用铅皮或其它材料包扎加予防护。如下图:

2.2.

3.1a.甲板电缆

2.2.

3.1b.电缆管膨胀连接箱

.3 甲板上的分支电缆必须穿管敷设,电缆管的厚度一般不应小于3mm 。

2.2.

3.2 尽量避免在可动或可拆的场所敷设电缆,以免活动体移动或拆装时损坏电缆。

2.2.

3.3 电缆一般不允许敷设和紧固在舱室木质封闭板的表面,如果敷设在其表面,则封闭板必须是固定

安装的。

2.2.

3.4 电缆穿越无水密和防火要求的船舶结构(如甲板、舱壁、桁材、粱材等)时,必须用电缆管、电

缆筒或电缆围框保护,或者采用铅皮或橡胶等软性材料包扎电缆在孔口处的部位做衬垫。如果船舶结构的厚度等于或大于6mm ,则适当倒圆孔口可以被接受。

图2.2.3.4a :电缆穿越一般船舶构件的保护

图2.2.2.2b :电缆穿越一般船舶构件(厚度大于6mm)的保护

2.2.

3.5 电缆穿过通道甲板时,应采用金属导管或围框加予保护,其高度不得低于甲板面100mm 以防止

被路过的人员踢伤。

2.2.

3.6 电缆敷设不应横过船体伸缩接头,如确实不能避免时,应将电缆弯成一个环形伸缩弯头。该伸缩

弯头的长度应正比于船体伸缩长度,伸缩弯头的最小内半径应为电缆外径的12倍。

2.2.4

电缆的弯曲半径

2.2.4.1 一般电缆的弯曲内半径不得小于6倍电缆外直径,具体见本社规范。

2.2.4.2 注意特殊用途的电缆,尤其是高频射频电缆的弯曲必须符合其用途的特殊要求。 2.2.5

电缆穿越水密或防火分隔舱壁

2.2.5.1 电缆穿越具有特殊要求的舱壁后,其贯穿方法应能保持舱壁原来的完整性。

2.2.5.2 电缆穿越一般的水密舱壁或甲板(如上层建筑或甲板室的外舱壁)时,必须采用金属电缆管、电

缆围框或其它型式的水密填料函,填料函的空隙采用水密填料均匀地填满。电缆穿越特殊部位的水密舱壁时其方法必须经本社同意,必要时需经冲水试验,以确认舱壁或甲板的水密完整性未被损坏。如下图:

2.2.5.2a.单根电缆穿越水密甲板

2.2.5.2b:单根电缆穿越水密舱壁

2.2.5.2c.成束电缆穿越水密甲板

2.2.5.2d:成束电缆穿越水密舱壁

2.2.5.3 电缆贯穿防火分隔舱壁或甲板时,必须采用金属电缆管、电缆围框或其它型式的防火填料函,电

缆在填料函中应均匀分布,采用经认可的防火填料均匀地填满填料函的空隙。金属电缆管或电缆围框的长度、绝缘材料连续覆盖金属电缆管或电缆围框的长度、以及电缆的填充系数等,必须符合舱壁的防火等级要求,并经本社同意。典型的贯穿工艺如下图:

图2.2.5.3a :B 级防火分隔舱壁的贯穿

图2.2.5.3b :B 级防火分隔甲板的贯穿

图2.2.5.3c :A-0级防火分隔舱壁和甲板的贯穿

图2.2.5.3e:A-60防火分隔舱壁和甲板的贯穿

2.2.6电缆在管道或电缆槽中的敷设

2.2.6.1电缆管或电缆槽内壁应光滑,并有防蚀措施,一般采用镀锌钢管。

2.2.6.2电缆管或电缆槽的端部应经打磨处理,以防损伤电缆,电缆在端部位置应采用密封填料或扎带加

予固定。

图2.2.6.2:电缆在管口的固定

2.2.6.3 电缆管或电缆槽的弯曲不应导致电缆的弯曲半径不符合本社规范要求。

2.2.6.4 电缆在电缆管或电缆槽的穿管系数(电缆总截面积和电缆管内截面积的比值)应不大于0.4。 2.2.6.5 电缆管或电缆槽的布置应使水不能在内部积聚,如设以便空气流通的通风口或排气口,并设排水

口,或者对露天甲板上的管子端口进行密封。

2.2.6.6 采用非金属管道或电缆槽敷设电缆时,管道或电缆槽应由阻然材料制成。 2.2.7

电缆在冷藏处所的敷设

2.2.7.1 与冷藏处所无关的电缆不得穿越冷藏处所。

2.2.7.2 冷藏处所内的电缆应全部明线敷设。电缆应具有耐低温、耐潮和抗机械损伤的特性,例如在金属

护层外加水密的或不透性外护套。若采用铠装电缆,则铠装应经防潮处理。

2.2.7.3 如果电缆必须穿过舱室的绝热层,则电缆应敷设在管子内,管子垂直穿过绝热层,该管子的入口

端应配有防止氧化的材料。典型结构如下图。

图2.2.7.3a :单根电缆穿越绝热层

图2.2.7.3b :成束电缆穿越绝热层

2.2.8

交流单芯电缆的敷设

交流电力系统应尽量采用双芯或多芯电缆,如必须采用单芯电缆而线路的电流又超过20A 时,其敷设工艺必须符合本社规范的要求。

2.2.9

电缆的并联使用

导体截面积等于或大于10mm 2的电缆才允许并联使用。

并联使用的所用电缆的阻抗、截面积和导体最高工作温度必须相同,并联后的电流额定为并联导体的额定之和。

2.2.10

电缆的连接 2.2.10.1 电缆的端头处理

.1 截面积大于4mm 的导体的端部应使用焊接的接线头、压接型接线头或者机械夹头。 .2

在矿物绝缘电缆的端头,应将其端部密封,以防潮气进入。

2.2.10.2 电缆的连接

.1 由于电缆敷设后受损需修理或分段制造需要,造成电缆必须连接时,应注意保持导体的导电

连续、绝缘、机械防护、接地连续等特性,最好采用接线盒。

.2 电缆分支应采用接线盒,接线盒的额定电流和额定电压应不低于所分支电缆的工作电流和工

作电压。电缆的连接应注意电缆接地的连续性。 .3 电缆的连接和分支处必须具有和图纸一致的清晰标志。

2.2.11

成束电缆的防火隔堵

2.2.11.1 核实电缆是否经成束滞燃试验,如果没有证据证明已经成束滞燃试验合格时,成束敷设(支架敷

设或非全封闭电缆槽敷设)的电缆应采取成束电缆防火隔堵工艺,以阻止火焰延燃。防火隔堵可采用设置防火隔板的方法,也可采用防火敷层的方法,敷层涂料需经本社认可。

2.2.11.2 防火隔堵的效果至少应不低于穿越“B-0”级防火结构时的贯穿方法。 2.2.11.3 水平敷设的成束电缆每不超过14m 长度处应装设防火隔堵。

若采用隔板时,隔板应是厚度不小于3mm 的钢板,贯穿方法及贯穿件必须符合本节2.2.5的要求,隔板的四周大小应不小于最大贯穿尺度的1倍。见下图:

图2.2.11.3a :水平电缆槽隔板

图2.2.11.3b :水平明线敷设隔板

若采用敷层时,敷层涂料的长度不小于1m ,覆盖厚度在干燥后一般不小于1mm 。见下图:

图2.2.11.3c :水平电缆敷层

2.2.11.4 垂直敷设的成束电缆每不超过6m 长度处应装设防火隔板,隔板的厚度不小于3mm 的钢板,贯

穿方法及贯穿件必须符合本节2.2.5的要求,隔板的四周大小应不小于最大贯穿尺度的3倍。见图2.2.11.4a

若采用敷层时,对超过6m 的垂直敷设成束电缆应对全长度进行涂层,涂料的覆盖厚度在干燥后一般不小于1mm 。见图2.2.11.4b 。

图2.2.11.4a :垂直电缆隔板

图2.2.11.4b :垂直电缆敷层

2.2.11.5对于具有防火分隔的封闭电缆围阱,要求在每个电缆进出口处设置相应防火等级的贯穿件,而不

再要求每6m垂直长度设置防火隔板或全长度涂层。见下图:

图2.2.11.5:封闭电缆围阱

3电气设备的安装

3.1一般要求

3.1.1电气设备的安装检验一般和设备的试验一起进行。

3.1.2电气设备的安装应考虑到使用安全,和操作、维修、安装接线的方便等因素。因此应安装在容易

接近的位置和高度,留有足够的空间,并具有良好的照明和通风。

3.1.3电气设备的外壳防护型式、等级,以及防爆类、级别与温度组别的选择,应与其安装处所和位置

相适应,并符合本社的要求。详见本社规范,并参阅本分册E7和IACS No.6建议案。

3.1.4设备的安装位置

3.1.

4.1舱室的封闭板内一般不应安装电气设备,但线路的支接线盒(箱)可安装在便于开启的封闭板内,

并应在封闭板上标有明显的开启标志。

3.1.

4.2电气设备不应安装在上层连续甲板以下的船壳板上。

3.1.

4.3电气设备不应贴近油舱、油柜或双层底储油舱等外壁表面安装。若必须安装时,该设备与此类舱

壁表面之间,至少应有50mm的距离。

3.1.

4.4调节电阻、启动电阻、充电电阻、电热器具以及其它在工作时能产生高温的电气设备,不得安装

在上述油舱、油柜外壁表面,即使安装在其它位置,也必需设有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防止附近的物体过热或起火。

3.1.

4.5电气设备安装位置的上方应避免油、水、汽管的法兰接头或软管。电气设备不应安装在容易被到

机械损坏的位置。若无法避免时应设置附加的保护措施,以防止法兰接头泄漏时直接喷射和机械损坏。可用设备置于附加保护外壳中、在设备和法兰间设置挡板、在法兰上安装保护套等方法。

3.1.

4.6电气设备和导线的安装应考虑到电磁兼容性,注意和磁罗经保持适当的距离,和无线电通信设备、

导航设备的相互干扰,对自动化设备的干扰等情况。

3.1.5设备的固定

.1在水密的舱壁、甲板、甲板室的外围壁上,不应钻孔以螺钉紧固电气设备。

.2设备一般应安装在和船体结构焊接的支架上,支架一般应采用角钢焊接构成。支架底座应根据设备的重量和工作时的受力进行适当的加强,焊接应牢靠、平整。设备的安装紧固及可拆

的紧固件应有防止因振动而松脱的装置,例如采用弹力垫片或螺纹垫片等。电气设备安装完

之后,设备应完整无缺,同时不应影响舱壁或甲板的原有特性。

3.1.6设备的防护

.1对于设备的外露的旋转部分(如电机的转轴),除非安装在专门舱室,否则必须装设栏杆或保护罩。

.2对于电气设备的对地电压或工作电压超过50V的带电部位,除非安装在专门舱室,否则必须加予防护,以防止偶然触及而触电。

.3对于外壳温度超过80°的设备,应加予防护,以防止偶然触及而灼伤。

3.2主配电板

3.2.1主配电板应和主发电机组位于同一主竖区内,如机舱、设在机舱内的机器控制室或集中控制室。

3.2.2主配电板应尽量避开湿度和油气较大的位置,不得直接安装在机舱底层甲板(花铁板)上,若无

法避免时,主配电板底部应设有紧密的底板,电缆贯穿底板必须具有水密的贯穿工艺。

3.2.3主配电板的前部和后部均应留有通道,前部通道的宽度不小于0.8m,后部的通道不小于0.6m(若

具有加强板或肋骨,通道宽度可不小于0.5m)。

若配电板的结构型式可在前面和侧面进行维修,则可不设后通道。

3.2.4主配电板的前后通道上均应铺设有防油、防滑和绝缘的地毯或格栅板。

3.2.5主配电板的前后应设有坚固的绝缘手柄。

3.2.6电缆进入主配电板处应设有防止漏水沿着电缆进入配电板内部的措施,例如在电缆进口处填上水

密填料。

3.2.7主配电板内部的引线应成束固定在配电板的骨架上,并注意和主汇流排保持一定的距离,远离发

热元件。

3.3应急配电板

3.3.1应急配电板应安装于最高连续甲板以上易于从露天甲板到达之处,在防撞舱壁之后。

3.3.2应急配电板必须和应急发电机安装于同一处所,其安装应符合上述3.2.3、3.2.5至3.2.7的要求。

3.3.3如果以蓄电池作应急电源,则应安装在接近应急蓄电池间的处所,但不得和蓄电池在同一处所内。

3.4分配电板

3.4.1分配电板若是安装在橱柜内时,橱柜的材料至少必须是阻燃的。橱柜(包括柜门、电缆入口、通

风开口等)和内部配电板的组成的整体所能达到的外壳防护等级,应能适用于其所安装场所的要求。

3.5发电机和电动机

3.5.1发电机组和大功率电动机应安装成使其转轴与船舶首尾线平行,其它卧式电动机,也应尽量使其

转轴与船舶首尾线平行安装。对于横向安装的电动机,必须查明整个泵系的设计和滑油系统的布置是否能够满足本社规范关于环境条件中倾斜角的规定。

3.5.2发电机和电动机的转轴和传动皮带等部件必须加予防护,以防偶然触及。

3.5.3电动机的起动和停止装置应位于电动机旁,且容易接近。

3.6变压器

3.6.1变压器应安装在通风良好,没有烟气或腐蚀气体的地方,远离可燃材料。注意安置在应急发电机

室的变压器应和发电机起动蓄电池保持尽可能远的距离,或者为起动蓄电池设置专用箱并设置通向室外的通风口。

3.6.2每台变压器应设有独立的外壳或等效的分隔结构。

3.6.3湿式变压器应安装在机器处所或专用的金属舱室中。

3.7蓄电池组

3.7.1船用蓄电池一般为铅酸电池或镍碱电池,也可采用其它经认可的型式的蓄电池。铅酸电池不得和

镍碱电池安装在同一处所。如果采用经认可的阀控密封型电池,经本社同意可不必全部满足下列要求。

3.7.2原动机的起动电池应尽可能接近该原动机安装,以减少电流损耗,必要时启动电池可安放在专用

的箱或柜中,并设置向室外排气的透气管。。

3.7.3应急电源(包括临时应急电源)使用的蓄电池应接近应急充放电板间,并应安装于最高连续甲板

以上易于从露天甲板到达之处,在防撞舱壁之后。

蓄电池可安装在专用的舱室内,也可安放在露天甲板上的专用箱或柜中,不得安放在生活区域内。

专用舱室不得向生活区开门或开通风口,除面向露天甲板的气密门和通风口外,不应有其它的开口(如玻璃窗)。

充电功率(电池组充电电压乘最大充电电流)大于2kW的蓄电池组应安装在专用的舱室内。3.7.4专用舱室、箱或柜应设有上下两个通风口,以保证适当的通风,并且通风口应装有防止水进入的

弯头和防止火星进入的格网。

3.7.5蓄电池专用舱室内应尽量避免安装电气设备,和蓄电池无关的电缆不应通过专用舱室,参阅本章

E7.2。

蓄电池专用舱室内的照明灯具应是防爆型,若采用机械通风时,其通风机也应是防爆风机,并参阅本章E7.2。

3.7.6安装蓄电池组的托架或托盘应结实可靠。每只蓄电池周围间隙应大于20mm,并用不吸潮、耐电

解液腐蚀的绝缘材料楔隔、衬垫和固定。

3.7.7蓄电池的馈电线必须具有足够的截面积,以减少线路的电压降。

3.7.8蓄电池组上应设有耐用的铭牌,标明制造厂、型号、出厂日期、放电率的安-时定额及电解液比

重。

根据铭牌标志查核其容量不低于业经本社批准的“蓄电池容量计算书”。

3.8照明、航行灯

3.8.1所有灯具都必须设有适当的外罩,以防止灰尘和潮气聚集在灯具的带电部件和其绝缘体上。一般

为透明的玻璃罩。

3.8.2核实线路电压和所用的发光源的功率不大于灯具的额定电压和额定负载,参见本社规范关于“照

明灯具”的要求。

3.8.3安装在货舱、露天甲板、外走廊、机器处所的低位处、储物间及其他易受机械损伤处所的灯具应

设有坚固的保护栅或具有坚固的外罩。

安装在振动较大的处所的灯具应设有减震措施。

直接固定在木板或其它易燃材料上的灯具,应采取防火隔热措施。

3.8.4消防设备控制站、干货粮食舱、冷藏粮食舱、行李舱、邮件舱、运煤船货舱,以及其它类似舱室

的照明开关不应设在室内。

干货粮食舱、冷藏粮食舱、行李舱、邮件舱的照明开关处,应装有接通指示灯。

3.8.5采用隔壁照明时,照明窗的材料和结构型式应经本社同意,以保证和所安装处所的环境相适应,

并注意检查照明窗是否坚固、气密、以及机械保护和温升状况,根据安装处所的特性,必要时应进行气密试验。

3.8.6工作电压大于250v的放电灯必须固定安装,并设有“高压危险”或类似的永久性警告标志。3.8.7应急照明灯具上应标有明显的标志,如红色或红点,或在结构上与一般照明灯不同。

3.8.8除驾驶室、救生艇筏存放处的舷外应急照明灯、以及应急照明兼作主照明的应急照明灯外,在应

急照明电路中不得设就地开关。

3.8.9不得在临时应急照明的馈电线上装置开关。

3.8.10探照灯和弧光灯的布置应能在操作时不对操作人员造成触电危险。

3.8.11用于甲板、货舱、机舱或类似处所的可携式照明灯应设有一只钩或环用于悬吊。

3.8.12客船脱险通道的低位照明灯具的下端距甲板高度应不超过0.3m,灯具应为嵌入式,灯具表面与

通道舱壁齐平安装,照明窗上具有脱险通道的标志。具体要求见IACS UI SC135。

3.8.13客滚船的附加应急照明应牢靠地安装于不容易受损的位置,安装型式应能够容易地定期更换内藏

的蓄电池。附加应急灯具的外壳防护等级和防爆类、级别必须适用于其所安装的处所的要求,参阅I-E7.4。

3.8.14航行灯的外壳防护等级应为IP55,其安装必须符合避碰规则(1972)的要求,参阅本须知III-D2。

3.9插座

3.9.1在机器处所内花钢板以下,围蔽的燃油和滑油分离机室内不准安装插座。

3.9.2不同电压的插座应具有不同的型式,以防止插头插进不同电压的插座中,也可在插座上标有电压

额定值的永久铭牌。

3.9.3除了电压低于AC30V或DC50V或者经双绝缘变压器输出电源的插座外,一般的插座均应具有

接地端。

3.9.4冷藏集装箱用的插座应有专用的分配电板供电,在该分配电板上应设有指示灯以指示插座是否通

电。

3.10电热器具

3.10.1所有电热器具应固定安装,不得使用移动式取暖器或电炊设备。电饭锅等设备应加予固定。

3.10.2在可燃气体和灰尘易于聚集的地方不得安装电热器具。

3.10.3电取暖器的安装对甲板、舱壁或其它周围物品应不致产生过热的危险,可在电热器与其安装的表

面或与其相邻表面之间,隔有非燃性的隔热材料或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便空气流通。

3.10.4安装在居住处所的电取暖器应为嵌入式或与舱壁齐平安装,或者顶部倾斜式,以防止在电取暖器

上放置毛巾、水杯等物,电热器的上方不应安置茶水架。浴室里不得安装电热器。

3.10.5安装在厨房内的电热器具及其控制设备的外壳防护等级至少为IP44。

3.11船内通信和报警

3.11.1主机船令钟

主机船令钟一般为电气型式,设有复示装置和失电的听觉和视觉报警,由船电和蓄电池供电。车钟的控制必须符合“前进指向船首”的原则。每台主机必须设有单独的车钟。

位于驾驶台的车钟应位于驾驶台的前部比较空旷的位置。机舱的车钟应位于主机就地控制台和集控室内,如果在集控室可以采用机械控制系统对主机的转速或推进器的螺距进行控制,则不必设就地控制的车钟。

对于驾驶台即可直接控制船舶推进的船舶,除了直接控制手柄外,还必须按上述要求设有应急车钟。如果应急车钟和直接控制手柄组合时,两个系统应使用分开的内部部件,只有操作手柄、外壳、照明组件和连锁装置是公共部件。

3.11.2电话系统

驾驶台至机舱和驾驶台至舵机舱的通信一般采用各自独立的声力电话,也可采用能由应急电源供电的独立电话。安装在机舱和舵机舱的声力电话应设在隔音室或隔音罩内,也可采用隔音帽状的送受话器。

安装于室外的固定式电话装置即使是水密型,也应安装于结实的风雨密外壳中以减少外部损坏的可能性。

3.11.3轮机员报警系统

在集控室或主机操纵台上设置能手动启动呼叫轮机员的报警装置。报警器一般安装在各轮机员居住舱室、餐厅、值班轮机员餐厅及娱乐室内,如果仅安装在走廊,必须确保具有足够的声响,使得轮机员在这些处所内时能清晰地听到该报警。

对于自动化控制船舶,轮机员报警系统通常和轮机员呼叫系统结合在一起。

3.11.4广播系统

广播系统应能在驾驶台和救生集合地点控制并进行广播,扬声器的布置应符合业经批准的图纸的要求。安装于室外的扬声器必须是水密型。

3.11.5通用报警系统

通用报警系统应能在驾驶台、消防控制站和救生集合地点进行控制,在客船上能够单独地向船员或乘客发出报警,或同时发出报警。

警铃的分布应符合业经批准的图纸的要求,布置在全船的所有起居处所、通常船员工作的处所以及客船的开敞甲板上。机舱等高噪音处所应采用显眼的红色闪灯补充。安装于室外的警铃必须是水密型。

3.11.6探火和失火报警系统

查核各种探测器和手动报警按钮的布置是否和业经批准的图纸一致,详细见本须知I-G5.1,并注意:

◆探测器应安装在不容易受机械损伤的位置;

◆探烟型探测器不应安装在边角或通风管道附近等可能影响其探测性能的位置;

◆手动报警按钮应安装于各探火处所的出口附近;

◆危险区域和处所内的探测器的应是本质安全型,参阅本章E7。

◆探火系统的电缆除直接用于探火和接通电源外,不应通过高度失火危险的处所(如厨房、A

类机器处所、危险处所等)。

3.11.7灭火剂施放报警

在每一施放位置均应设有施放报警装置,施放报警最好和施放装置联动,在施放灭火剂前就启动报警。

在机舱应有明显的声光报警,一般为汽笛和闪光器。在泵舱的报警器必须是防爆型。

3.11.8冷库关闭报警

如果冷库门不能从内部开启时,每一伙食冷藏库和冷藏货舱内靠近门口处应设有报警启动按钮,以防被意外关闭。报警应能在驾驶台有指示,伙食冷藏库的报警还应在厨房指示。冷藏库中的报警按钮必须是水密型,并带有指示灯。

3.11.9风机油泵应急切断

机舱风机和油泵应急切断按钮位于机器处所以外,其布置具有防止偶然触动的保护措施。

居住处所的风机应急切断装置应位于驾驶台和消防控制站内。

厨房的风机切断按钮应位于厨房的入口处。

4电气设备和电缆的接地

4.1一般要求

接地的目的在于防止触电和减少电磁干扰。

为了防止人员触电,电缆和电气设备的带电部件以外的所有可接近的金属部分必须接地,一般指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和框架、电缆的金属护套、铠装和管道。

为了减少电磁干扰,高频电气设备、变压器、变流装置等必须根据生产厂的技术说明书进行有效的高频接地。在驾驶台或上甲板上的金属扶手、栏杆和桅杆等,如非直接焊接在船体结构上,应与船体或上层建筑有良好的电气连接,以减少第二次电波发射。

4.2接地导体

接地导体应由紫铜或其他抗腐蚀金属制成,其他材料的接地导体的电导应不小于紫铜接地导体的电导。

接地导体的截面积应符合表4.2有关要求。成束电缆如采用公共接地导体接地,则截面应按该束电缆中最大载流导体的截面选择。

表4.2

4.3电气设备的接地方法和检查

4.3.1电气设备的金属框架或金属外壳可采用下述方法接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单独依靠电缆的铅

护套作为唯一的接地方法:

.1用金属接触的方法固定在船体上。安装设备的支架焊接在船体上,通过螺栓、螺母和镀锡的铜质锯齿垫片等将设备和支架紧固在一起。安装时支架与设备外壳的接触表面,尤其是螺栓

孔周围应是清洁而无铁锈,无氧化皮或油漆。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分配电板、控制箱、开关、

插座、灯具等小型低压电气设备。

.2用接地导体引到船体接地线接头上。船体接地线接头应采用直径不小于4mm的铜或其它耐腐蚀材料制成的专用螺钉,焊接在船体永久结构或与船体相焊接的基座、支架上,其位置应

容易接近,不易受到机械损伤和不易受油、水浸渍。在接地导体接地端的两侧应垫以镀锡铜

垫圈,并应设有防止松脱的弹簧垫圈或螺母。在螺钉紧固前,应保证接触处的金属表面明亮

净洁。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电气设备,尤其是发电机和电动机、室外的控制设备等。

.3露天处所设备的接地导体的电气接触部位应敷上保护油脂。

4.3.2下列设备部件可不接地:

.1工作电压不超过50V(交流电压为方均根值)的设备,且不经自耦变压器取得此项电压。如24V直流系统;

.2仅安装在非导电材料上的金属部件。可通过设备的结构图进行确认;

船舶焊接质量控制要点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船舶焊接质量控制 专业班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所属助学单位

2012年03月24日 目录 引言 (03) 第一章:焊接检验 (04) 1.1 焊缝的焊前检验.. (04) 1.2 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05) 1.3 检验内容、精度标准与检验方法 (07) 1.4 检验注意事项 (08) 第二章:焊缝的焊接规格和表面质量检验 (10) 2.1 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10) 2.2检验内容、精度标准与检验方法 (14) 2.3 注意事项 (18) 2.4 焊缝内部质量检验 (20) 第三者:无损探伤检验 3.1 检验钱的准备工作 (21)

3.2 检验内容与评级标准 (22) 3.3 检验主要事项 (23) 第四章:总结与感谢 (25) 第五章:参考文献 (26) 引言 在现代造船工业中,焊接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连接形式,相对于铆接等传统连接方法,焊接体现了其成本低,现场操作性强,有效减轻结构重量,而且也能很好的满足船舶水密连接的要求。焊接在因为它的巨大

优点而成为造船工业最主要连接方法的同时,其本身存在的缺点也应引起足够重视。焊接是一种通过加热(或不加热),添加(或不添加)填充材料,同时在加压(或不加压)的情况下达到原子间结合,形成永久性接头的连接方法。针对目前船厂的焊接方法,主要属于焊接方法分类中的熔化焊,通过热输入的方式使得母材和填充材料熔化,从而形成焊接接头,这样的焊接方法将导致母材及焊接接头的组织、成分发生变化,并且在焊接过程中,焊接环境(油污、水、锈等)、焊接设备、焊接工艺参数等都会对焊后组织产生影响,从而最终影响焊接接头的强度、韧性等各种力学性能。在整个造船成本中焊接成本约占20%,焊接的施工量大,并且焊接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船舶建造及运行安全,所以对焊接质量的控制就尤为关键。 就焊接质量而言可以主要从焊接工艺制定和焊接检验两个方面进行控制。本论文主要讨论的是焊接检验方面的问题。

船舶检验管理规定

船舶检验管理规定

船舶检验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船舶检验管理,规范船舶检验服务,保障船舶检验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和海上设施检验条例》以及我国缔结或者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船舶检验活动及从事船舶检验活动的机构和人员的管理适用于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船舶检验是指对船舶、水上设施、船用产品和船运货物集装箱的检验。 军用船舶、体育运动船艇、渔业船舶以及从事石油天然气生产的设施的检验,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船舶检验管理。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负责对船舶检验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据各自职责权限开展船舶检验监督工作。 第二章船舶检验机构和人员 第四条船舶检验机构是指实施船舶检验的机构,包括交通运输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置的船舶检验机构(以下简称国内船舶检验机构)和外国船舶检验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验船公司(以下简称外国验船公司)。 交通运输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审批国内船舶检验机构或者外国验船公司时,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规定的验船机构审批条件作出是否予以审批的决定。予以审批的,同时应当明确国内船舶检验机构和外国验船公司的检验业务范围。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应当向社会公布船舶检验机构的检验业务范围。 第五条国内船舶检验机构按照A、B、C、D四类从事船舶法定检验:

(三)船舶检验机构签发的证书失效时间不超过一个换证周期; (四)涉及船舶安全的修理或者改装,但重大改建除外; (五)变更船舶检验机构; (六)变更船名、船籍港; (七)存在重大安全缺陷影响航行和环境安全,海事管理机构责成检验的。 对于前款第(三)项所列情形,船舶、水上设施申请检验时,国内船舶检验机构须对失效期内应当进行的所有检验项目进行检验,检验周期按照原证书检验周期计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内的外国籍船舶,有第一款第(一)、(七)项所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原签发检验证书的船舶检验机构申请临时检验。外国籍船舶的发证机构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验船公司的,应当向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指定的船舶检验机构申请临时检验。 第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内对移动式平台、浮船坞和其他大型船舶、水上设施进行拖带航行,起拖前应当申请拖航检验。 第十七条船舶试航前,船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当向国内船舶检验机构申请试航检验,并取得试航检验证书。 国内船舶检验机构在签发试航检验证书前,应当按照相关技术检验要求进行检验,并确认船舶试航状态符合实施船舶图纸审查、建造检验的船舶检验机构批准的船舶配载及稳性状态。 第十八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内从事钻探、开发作业的外国籍钻井船、移动式平台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当向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授权的船舶检验机构申请下列检验: (一)作业前检验; (二)作业期间的定期检验。 第十九条中国籍船舶、水上设施所使用的有关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止水域环境污染的重要设备、部件和材料应当进行船用产品检验。

船舶设备名称

C C S通 函 Circular 中国船级社 建造入级处(2006)通函第001号总第008号 2006年 1 月 23 日(共 2 页)发:本社全体验船师 关于产品证书标注船舶工程号的通知 根据本社船舶建造入级检验质量控制的需要,并为在PSMIS系统按照船舶工程号统计和查询产品证书打好基础,进而实现PSMIS与SSMIS衔接,进一步加强船舶检验与产品检验的信息沟通,经总部研究决定对用于要求授予CCS船级船舶的重要、非批量生产产品(见后附清单)在产品证书中标注船舶工程号。具体说明如下: 1. 制定本清单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和追溯本社要求持证产品,不等于船用产 品持证清单,船用产品持证要求应按本社规范执行。 2. 对于清单中要求标注船舶工程号的产品,各产品检验单位在颁发船用产 品证书时应在“用于”一栏中注明船舶工程号(Hull No. XXXX)。 3. 为实现这一目的,各产品检验单位在受理这些产品检验时,应要求制造 厂向订货方索要船舶工程号。如有必要,可通过本社内部网站(通过CCS 专网访问)https://www.doczj.com/doc/bd13857527.html,查询本社入级船舶相关信息。 4. 对未列入清单的船用产品,应鼓励制造厂提供船舶工程号,并在证书中 标注;对无法确定船舶工程号的产品,产品证书必须标明产品的使用范 围和限制。 5. 船舶建造检验现场验船师应按照本社验船师须知的要求和规定对上船使 用的产品进行核查,并在验船师日志中记录,应特别注意记录救生和消 防等涉及安全的设备验收情况,包括船东是否参与验收的信息。 本通函自2006年2月1日起实施,凡在2006年2月1日以后受理检验申请的产品检验均应按照本通函要求执行。

船舶质检大全

船舶建造质量检验大全 船舶建造质量检验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船舶建造质量检验的原理和方法。内容包括:质量检验概论,以及船用材料、船体、船装、机装、电装、涂装、内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检验方法和接受准则。全书共由十一章组成:第一章概论,第二章船用金属材料检验, 本书可供船舶质量检验人员,设计和工艺师、验船师、监理人员,工程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专业人员作为培训教材和工作参考书。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质量检验的概念和历史 一.质量检验的历史 二.船舶的入级、法定和监督检测 三、质量检验方面的术语 第二节质量检验过程 一.质量检验活动和职能 二.质量检验的实施 三.不合格品的控制和纠正措施 四、质量问题的处理 第三节质量检验组织 一.质量检验部门的设置 二.质量检验人员的配置

第二章船用金属材料检验 第一节概述 一、材料检验的基本要求 二、材料复检的程序和内容 第二节钢材检验 一、钢板和型钢检验 二、钢管检验 第三节焊接材料检验 一、概述 二、焊接材料的检验程序 三、电弧焊条检验 四、埋弧自动焊焊丝和焊剂检验 五、电焊条保管 第四节铸钢件和锻钢件检验 一、铸钢件检验 二、锻钢件检验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质量检验的概念和历史 一、质量检验的历史 质量检验,包括船舶检验,作为一项管理手段,它是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一)质量检验的产生和发展

早在一万年以前的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对所制作的器物的质量有所意识,开始对石器进行极为简陋的检查。 在古代,制造工场的规模都很小,罕有超过12人的工场。由工场主主持所有的生产活动,包括监视和检验产品的质量。 那时,基本上没有专职检验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场规模的扩大,产量的提高,工场主亲自承担全部管理事务显得力不从心。于是,由工场主的助手,各生产领班来分管检验。检验是一项费时较多的工作。随着工人人数的增加,检验工作量超过了领领所能支配的时间限度,就产生了专门从事质量检验工作的专职检验员这一岗位。 关于最早出现的检验员,在国外,在埃及的塞增斯(Thebes)城发现的公元前1450年建造的墓上的浮雕,描绘了检验人员在检查加工后的石块的平面度。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四面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在文献上已有了有关质量检验的记载。例如,在《周礼?考工记》一书中就有“命百工审查五库器材,审曲面势,以饰五材和以辨民器”的记述。 工业革命导致了大型公司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检验员人数的增加,这种趋势促使工厂的管理发生变化。在本世纪初,泰勒(E.W.Taylor)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策划”(相当于科室职能)与撝葱袛两者要分开。改变的根据是,在那个时代,工长和工人缺乏制订计划应具备的知识。泰勒提出将制订计划的工作交给工程师和经理,而工长和工人的工作就限于执行计划。泰勒制在

焊缝无损检测规定

无损检测规定 《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1996) 第124页第8章船体结构建造工艺第6节质量检验 8.6.2焊缝检验 8.6.2.1.所有完工焊缝均应经外观检查。外观检查可用眼或5倍放大镜检查。焊缝的尺寸应符合图纸或有关标准的要求,表面平顺,成形良好。 8.6.2.2.焊缝表面不允许有裂纹、夹渣、未填满、气孔、焊穿、过烧和焊瘤等缺陷。板厚小于或等于3mm者,不允许存在咬边;板厚大于3mm者咬边深度应不大于0.5mm,其累积长度不得超过单条焊缝长度的10%,且不得大于100mm。 8.6.2.3.船体主要结构的焊缝应经无损检测,检测范围由工厂与验船师商定。建议射线检查范围应不少于主船体对接焊缝的5%。重要结构的角焊缝应经超声波检查。缺陷的评定标准应经本社同意。 《内河小型船舶建造检验规程》(1987) 适用范围: 钢质船舶:船长不超过30m;主柴油机额定功率不超过220KW(300马力),或双机不超过440KW(600马力);发电机单机容量不超过15KW。如船舶某部分超过规定,超过部分的

技术监督检验应按本局的《船舶建造检验规程》实施。 第258页第3章船体装配及焊接的检验 3.4焊缝无损探伤的检验 3.4.1.船体焊缝的无损探伤检验应在焊缝表面质量检验合格后进行。 无损探伤检验可采用射线透视,超声波探伤或其它有效的方法进行。 3.4.2.射线透视的底片质量和焊缝无损探伤质量的评级,应按验船部门同意的评定标准。3.4.3.无损探伤的检查范围和位置,应经验船师同意,验船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检查范围或指定检查位置。 探测位置应重点选在船中部0.4L区域内的强力甲板、舷侧外板、船底板等纵横焊缝交叉点和分段大合拢的环形焊缝。 探测长度与船舶主体焊缝总长的比例,应不少于0.5%~1%,具体拍片数量应征得验船师同意。 对非机动船和船长小于20米以下的机动船,验船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少探或免探。 3.4.4.经无损探伤后发现有不允许存在内在缺陷的焊缝时,应对该段焊缝中认为缺陷有可能延伸的一端或两端进行延伸探伤。不合格的焊缝应批清重焊,返修后应再次进行无损探伤。如仍不合格,须查明原因后才准进行第二次批清重焊。 3.4.5.验船师如对超声波探伤的检查结果有疑问时,可对有疑问的焊缝部位要求用射线透视复查。 《船舶建造检验规程》(1984) 1.2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下列钢质船舶: 总吨位为150及以上的海船;

船舶建造检验开工前检查评审细则

船舶建造检验开工前检查评审细则》(B.2版) 1.目的 为提高船舶建造检验质量,规范船舶检验行为,核实造船厂的生产条件、设施、质量控制制度等处于符合且持续有效状态,确认船厂在建造(含重大改建,下同)船舶开工前基本具备建造相应类别船舶的技术条件,依照《船舶及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船舶建造检验规程》、《国内航行船舶船体建造检验管理暂行规定》、《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其评价方法》(CB/T3000-2007)及本局的相关管理规定,制定本细则。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局管辖范围内的船舶修造厂建造的法定授权范围内、船长20m及以上的民用船舶建造检验的开工前检查评审,对于船长20m以下民用船舶的建造检验的开工前检查评审可参照执行。 本细则主要针对《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其评价方法》(CB/T3000-2007)所定义的三级Ⅲ类钢质造船企业(其造船能力见本文件附注)而定,其它类别企业可参照本细则及《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其评价方法》的相关条件执行。 3.职责 3.1区船检局 区局船检科负责对各船检局建造检验开工前检查评审的业务指导。 3.2各船检局 各船检局负责本局职责范围内所有建造船舶的建造检验开工前检查评审。 (1)船检局组成评审小组负责对造船厂资质的复核。 (2)船检局、所验船师负责对单船开工条件的检查。 4.工作程序 4.1船厂在船舶开工前应向当地船检部门申请开工前检查评审,分两个步骤进行: (1)对船厂资质的核实,每年进行一次。 (2)对船舶开工条件的检查,每艘船舶开工前进行一次。 4.2对船厂资质的核实 每年2~3月份评审一次,评审小组对照造船厂的自评记录核查并确认本条款,如果相关项目发生重大变化的,评审小组对其重新核实。若造船厂能提供造船工业主管部门对本厂的生产条件评价结论的,船检局不再对除,船检局应出具评审结论。对于评审不合格的造船厂,其整改后应重新申请资质核实。 考虑现阶段我区造船厂的实际情况,对于造船厂目前无法达标的项目,评审小组可根据该项目对于影响造船质量的程度,作出是否暂缓执行的决定,但应确保暂缓执行后其建造质量可使检验机构和验船师满意。 造船厂应于每年1月份向船检局提交如下材料: (1)造船厂资质核实申请表。 (2)造船厂平面布置图。 (3)造船工业主管部门出具的对本厂生产条件评价结论或本厂按《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其评价方法》(CB/T3000-2007)规定相关项目的自评记录(按《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其评价方法》附录A表格)及相关证据材料。 ,资金应不少于100万元。 ,占地面积应不少于0.5万平方米。

船舶检验法规试题

船舶检验法规试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复习题: 1.按《沿海小船建造规范》,适用本规范的船舶,其材料可为(D) A.钢质 B.铝合金 C.纤维增强塑料 D.A+B+C 2.我国开展船舶检验工作的船舶检验机构有(D)A.中国船级社 B.地方船检机构 C.渔船检验机构 D.A+B+C 3.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适用范围是( C ) A.内河船船长大于或等于20米,船长小于或等于140米的焊接结构钢质民用船舶。 B.除另有规定外,本规范适用于航行我国内河水域船长大于或等于20米的钢质船舶。 C.A 、 B都对。 D. A 、 B都不对。 简答题: 1.开展船舶检验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答:船检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船体结构、安全性能、动力装置、安全设备及其所用重要材料和部件等的监督检验和试验,促使船舶、海上设施和船运集装箱符合国际公约、国家法令和船检机构规范的各项要求和规定,使其具备安全航行和安全作业的技术条件,以保障水上人命和财产安全,防止船舶和水上设施污染水域。 2.船舶重大改建、修理、和改装通常是指哪些情况答:⑴实质上改变船舶的尺度和容量;如新增一个平行中体使船舶的长度和容量增加。 ⑵实质上改变船舶种类,如客船改建成货船或车辆甲板改建成乘客处所等。 ⑶实质上改变船舶寿命,如对某一层甲板上的起居处所或乘客处所的更新。 ⑷实质上影响分舱因素,如减少水密舱壁。 ⑸实质上改变主推进机械。 3.“老船老办法,新船新办法”是什么含义 答:新法规仅适用于生效之日或以后安放龙骨或处于类似建造阶段的船舶;新法规生效之前建造的船舶应继续符合其原先适用规范的要求。现有船舶在进行修理、改装、改建以及与之有关的舾装时,至少应继续符合其原先适用规范的要求。 是非题:

救生艇艇钩

Form: RWPRR401-B C C S通函 Circular中国船级社 (2014 年)通函第25号总第509 号 2014 年6月12 日(共6+6页) 发:总部有关处室、上海规范所、各审图中心、各分社、本社验船师、有关船厂、产品制造厂、设计院及航运公司、海洋工程业主 实施有关救生艇钩的SOLAS公约和救生设备规则修正案的的补充通知 (本通函替代我社“(2011年)通函第81号总第145号”的正文部分,还新增两个 附件。为便于使用,显示删改标记。) 背景 1. 为防止救生艇事故,针对SOLAS 公约船舶所配备的救生艇的释放及回收系统(以下简称“艇钩系统”)的安全性,在2011年5月的第89次海安会上通过了一套对SOLAS 公约和救生设备规则的修正案以及相关文件。这套修正案及相关文件适用于所有船舶上以及海上移动设施上安装的救生艇(及适用的救助艇)上的艇钩系统(含现有及新建的客船和货船不包括自由降落救生艇上的艇钩系统,也不包括1986年7月1日前建造的船舶上配备的救生艇无载艇钩系统)。 本通函供海上固定设施参照执行。 实施要求 2. 于2014年7月1日及以后建造(铺设龙骨)的船舶 2014年7月1日及以后建造的船舶上配备的艇钩系统必须是符合经MSC.320(89)号决议(见本通函附件2)修正的LSA规则4.4.7.6节要求的新艇钩系统。应按照MSC.321(89)号决议(见本通函附件3)对“救生设备试验建议”的修正进行试验。3.于2011年5月20日及以后但在2014年7月1日前建造的船舶 虽然这些船舶可以仅满足本通函第4条关于现有艇钩系统的要求。但是根据89次海安会通过的MSC.1/Circ.1393号通函“关于尽早实施新的SOLAS III/1.5款”(见本通函附件6)的建议,鼓励船东及各艇钩系统制造厂为这些船舶配备本通函第2条所述的新艇钩系统。 4.于2011年5月20日前建造的船舶

船舶法定检验质量管理体系(作业文件)

检验工作档案目录 1、船舶服务申请书 2、船舶建造能力评估报告复印件 3、会议纪要(适用于省局委托的检验) 4、受理回执(如有时) 5、船舶检验计划(或“检验项目、数据记录表”) 6、检验项目交验单及附件(对应“检验计划”或“检验项目、数据记录表”) 7、船舶服务工作联系单 8、无损检测计划(附射线探伤片位图、超声波探伤区域图) 9、龙骨安放申请书 10、龙骨安放日期确认书(系统打印) 11、倾斜试验核准/免除申请书 12、倾斜试验核准/免除通知书 13、船舶下水申请书 14、船舶下水核准书 15、资料流转记录单(如有时) 16、船舶吨位丈量记录 检验技术资料目录

1、船舶技术图纸、资料 2、船舶建造质量证明书 3、船舶吨位丈量计算书(系统打印) 4、船舶检测、试验记录汇总(对应“检验计划”或“检验项目、数据记录表”) 5、船用产品证书复印件 6、无损检测报告(X射线、超声波) 7、密性试验报告 8、倾斜试验报告 9、CO2灭火系统检修(含称重、吹通报告)(如有时) 10、油水分离器水样分析报告 11、磁罗经自差表(如有时) 12、完工图 13、海事机关登记(或证明)文件复印件(含船名、船舶所有人、船舶经营人) 建波建造(改建)检验计划编制工作指南一、目的

指导各市局验船师小组编制“船舶检验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二、使用范围 适用于各市局管辖区域内授权范围(或省局委托)非“船长小于等于80米内河船舶”建造(改建)“船舶检验计划”的编制。(现有船舶的初次检验可参照执行) 三、船舶建造(改建)概况描述 “计划”须描述以下内容 (一)船名/工程编号及船舶主尺度、机电主要设备型号及参数。 (二)业经验船师小组确认的建造及安装工艺文件记录。 (三)全船焊接、无损检测及密性试验计划。 四、责任的明确 “计划”须充分体现船厂、船东/船东代表、验船师小组保证船舶建造(改建)质量所应承担的责任。 (一)船厂的责任 1、依据《江苏省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船舶的建造质量负责。 2、严格执行船检法律、法规、规程和有关技术标准,保证提交的检验/检测资料、文件和报 告的真实性。 3、确定本厂质检人员或外委方检验/检验人员,参与船舶建造(改建)全过程的检验/检测等 质量管理工作。 4、按照要求完成“计划”中确定的所有检验项目的自检工作,并在自检完成后按照“计划”确定的检验类型(B/W)经船东/船东代表确认后向相关专业的验船师提交“检验项目交验单”。 5、某个项目如未交验完成所有内容,未经船东/船东代表、验船师共同确认,不得遗留至下 个工序交验。 (二)船东的责任: 1、确定相关专业人员保证“计划”的正常实施。 2、监督船厂按照船检机构/验船师小组认可的施工图纸及工艺文件进行施工,发现问题及时 与相关专业的验船师进行意见反馈。

关于加强船体结构焊接检验的指导意

格式号:QR-5.5-02-01 信息联络处理单 编号:10-5300-CJ-0013

关于加强船体结构焊接检验的指导意见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加强船舶焊缝检测是提高船体焊接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船舶焊缝检测质量的通知》(船检〔2010〕9号)文,加强我区船体结构焊接检验工作,提高我区建造船舶船体结构焊接质量,并确保全区焊接检验做法统一、平稳过渡,特编制本指导意见,请各局遵照执行。 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船厂船体焊接质量 (一)按照已经认可的焊接工艺规程施焊 经了解,目前各船厂编制的焊接工艺规程基本上采用的是正面碳弧气刨V型或U型坡口→正面焊接→反面刨缝清根→反面焊接的方案。 但各船厂在实船外板对接缝的焊接时,由于没有专业刨边机等开坡口设备,通常的作法是采用正面(内缝)无坡口(甚至板缝间隙为0)施焊、反面碳弧气刨刨缝后焊接外缝,由于正面施焊熔深较浅,反面刨缝时难以刨到足够深度,并未彻底清根,导致了大量未焊透缺陷的存在。 为此,要求各船厂严格按照已经认可的焊接工艺规程施焊,各船厂在施焊中如无法达到目前本厂已经认可的焊接工艺规程,各船检局应要求船厂重新制订与其实际情况相符或有能力实施的正确的焊接工艺规程,并报船检机构认可。签于目前船厂的《焊接工艺规程》存在着叙述模糊或不到位的情况,请各船检局按照《材料与焊接规范》(2009)等相关规范重新审核各辖区船厂《焊接工艺规程》,以便切

实指导船厂焊接工作。在审核船厂报送的焊接工艺规程符合性、适宜性时还应注意其焊条直径与焊件厚度之间、焊条直径与焊接电流之间的匹配关系。 (二)重视定位焊的焊接质量 定位焊是为装配和固定焊件接头的位臵而进行的焊接。目前大部分船厂的定位焊位为点焊,容易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裂纹,或使原点焊处脱焊造成板材错位,而随后的焊接也未消除定位焊存在的缺陷,从而影响了整个焊缝质量。 定位焊应按批准的焊接工艺规程要求施焊,且满足下列要求。 1、定位焊的质量应与该部位正式焊缝的质量要求相同,有缺陷的定位焊应在施焊前清除干净; 2、定位焊用的焊条牌号应与正式焊缝用的焊条牌号相同; 3、定位焊的起头和结尾处应圆滑,否则,易造成未焊透现象; 4、若焊接件要求预热,则定位焊时也应进行预热,其温度应与正式焊接温度相同; 5、在焊缝交叉处和焊缝方向急剧变化处,定位焊离交叉点距离不小于10倍板厚; 6、定位焊的数量应尽量减少。对一般强度钢,其长度应不小于30mm。定位焊应具有足够的高度,但其高度不得超过正式焊缝高度,且焊后熔渣应立即去除; 7、构件开坡口时,定位焊应施于坡口的反面(即无坡口的一面);角钢的定位焊应施于角钢的内缘;T型材采用单面焊时其定位焊应施

船舶建造检验项目表模板

船舶建造检验项目表 船舶建造检验项目表 填写说明: 1、检验或验证合格的项目在”□”中标记”√”, 反之标记”×”。 2、不适用项目在”□”中标记”—”, 或编辑时删除。 3、必要的, 但本格式未包含的项目和内容, 现场验船师应增加。 4、本表应作为检验资料归档。 5、本表责任人是现场验船师。 6、本格式供现场验船师和建造厂参考 一、船体 序号项目检验内容 1 钢板及型钢□审核材料等级、规格、炉批号及质量证明文件 □核对钢印或检验标志 □外观检查 □板材抽样理后化试验 2 焊接材料□焊接材料等级、规格及质量证明文件 3 船体放样□放样后线型检验 □样板、样箱检验 摆墩、胎架检验□墩点布置及墩基强度

□船台的长度、宽度, 精度 □胎架的形位尺寸检查 预制构件□构件装配/焊接工艺 □焊接质量 □制成后测量 4 船体各舱、散件装配及焊接□板材质保书 □各舱及舱内构件的装配完整性, 结构尺寸 □焊接质量 主机座装配、焊接□审核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焊接工艺□形位尺寸、焊接质量 5 整体装配□对接缝间隙、边缘高低偏差, 纵横结构的连续性□局部加强结构 □结构完整性, 板材规格 6 焊接质量检查□焊前检验 □焊缝近观检验 □无损探伤 7 船体密性试验□密性试验大纲审查 □密性试验 8 船体完整性及主尺度□主尺度测量 □舵、螺旋桨、锚设备安装完整性 9 水尺、载重线标志检验□水尺及载重线勘划的正确性 10 下水前检验及下水后复查□水下开口关闭设施检验

□舵杆、螺旋桨固定的可靠性 □下水后的复查 二、舵设备 序号项目检验内容 1 舵杆、舵叶□审核质量证明文件、核对实物 □舵叶与舵杆的安装精度及焊接( 连接) □舵叶密性试验 2 舵设备的安装□舵杆中心线与轴系中心线的偏离情况 □安装的完整性、正确性、可靠性, □舵叶零位标志, 机械限位装置 □舵叶转动灵活性, 转动最大舵角 3 操舵系统及其安装□审核质量证明文件, 核对实物 □外部检查 □安装的完整、正确、可靠性检查 三、锚设备和系泊设备 序号项目检验内容 1 锚机、绞盘、锚链、锚及附件□审核质量证明文件、核对实物 □外观检查 2 锚泊、系泊设备的安装□锚机、绞盘安装的的完整、正确、可靠性 □制链器、系缆桩安装的的完整、正确、可靠性

(完整版)建造船舶船体焊接工艺

建造船舶船体焊接工艺 一、总则: 1、要求施工者严格按照《焊接规格表》进行施工; 2、船体艏艉外板的对接缝(非自动焊拼板部分)应先焊横向焊缝,后焊纵向焊缝; 3、在建造过程中,先焊对接焊缝,后焊角焊缝; 4、整体建造部分和箱体分段等应从结构的中央向左右和前后逐格对称的进行焊接,由双数 焊工对称施焊; 5、凡超过1m以上的收缩变形量大的长焊缝,应采用分段退焊法或分中分段退焊进行焊接 缝; 6、在焊接过程中,先焊收缩变形量大的焊缝,再焊变形量小的焊缝; 7、边箱分段、内底分段、甲板分段、艏艉分段分层建造,在合拢口两边应留出200~300mm 的外板缝暂不接焊,以利合拢时装配对接,且肋骨、舱壁及平台板等结构靠近合拢口一 边的角焊缝也暂不焊接,等合拢缝焊完后再焊; 8、靠舷侧的内底边板与纵骨、底外板与纵骨至少要留一条纵骨暂不焊接,避免自由边波浪 变形太大,不利于边箱合拢; 9、二层底分段艏艉分段大合拢,边箱分段合拢的对接缝要用低氢型(碱性)焊条或用相同 级别的711、712的CO2焊丝对称焊接,一次性连续焊完; 10、构件、分段、分片等部件各自完工后要自检、互检、报检,把缺陷修补完毕,把合格品 送下一道工序组装,没有拿到合格单的部件不能放到下一道工序组装。 二、焊接材料使用范围的规定 (一)焊接下列船体结构和部件应采用低氢型焊条(碱性焊条)或相同级别的711、712系列的CO2焊丝。 1、船体环型对接焊缝,中桁材对接缝,合拢口处骨材对接焊缝; 2、主机座及其相连接的构件; 3、艏柱、艉柱、艉轴管、美人架等; 4、桅杆座及腹板、带缆桩、导缆孔、锚机座、链闸及其座板等; 5、艉拖沙与外板结构等; 6、上下舵杆与法兰,舵杆套管与船体结构之间的连接。 (二)普通钢结构的焊接用酸性E4303焊条焊接或JM-56系列CO2焊丝焊接; (三)埋弧自动拼板,板厚≥8mm,用Ф4.0mm焊丝焊接,板厚5~8mm,用Ф3.2mm焊

船舶涂料验船师须知

中国船级社船用品部 版本号: XMPN03-1.0-2001 生效日期: 2001.06.01 A.通则 A.1编写目的和依据 (1)为明确和统一对船舶涂料的认可和检验要求,特制订《船舶涂料认可验船师须知》,以 下简称本须知,本须知为仅供中国船级社(CCS)内部使用的指导性文件. (2)本须知编写的主要技术依据为:中国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材料与焊 接规范》,《产品检验规则》,并参阅《产品检验项目表》,《CCS产品图纸送审项目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IMO A.798(19)决议"专用压载舱防腐蚀系统的选择涂装和维护导则", IACS的有关规定及本社接受的其它标准.针对有关的公约,规则和国家标准在不断修 订的情况,本社将密切跟踪有关的信息和动向,遵循最新标准的规定,及时对本须知进行补充 和完善. A.2适用范围 本须知适用于船舶涂料的工厂认可和检验,船舶涂料主要指:船用车间底漆,船底防锈漆, 船底防污漆,船用防锈漆,船壳漆,船用水线漆,甲板漆,货舱漆,舱室内部用面漆,船用饮 水舱漆,船舶压载舱漆,船用油舱漆,机舱舱底涂料. A.3船舶涂料分类 涂料可根据基料类型,使用部位,作用特点,施工方式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本须知将船 舶涂料按在船舶上的使用部位和适用范围分类如下: 分类及名称适用范围 船用车间底漆适用于船用钢板,型钢和成型件经抛(喷)丸表面处理达到要求的 等级后的施涂,作为暂时保护钢材的防锈底漆. 船底防锈漆适用于长期浸没于海水的钢质船舶船底部位防锈用的配套系统, 也可用于其他海洋钢质结构设施的水下防锈系统. 船舶水线以下涂料: 船底防污漆适用长期浸没于海水的船底部位的防污漆系统. 船用防锈漆适用于船舶水上部位(除液舱以外)钢铁表面的防锈. 船用水线漆适用于船舶满载和轻载水线之间船壳外表面,不具有防污作用. 船壳漆适用涂敷在船舶满载水线以上的建筑物外部所用的涂料,亦可用 于桅杆和起重机械等. 甲板漆适用于船舶甲板,码头及其他海洋设施的钢铁表面保护. 货舱漆适用于船舶干货舱及舱内的钢结构部位防护,部分可用于装运散 装谷物食品的货舱. 船舶水线以上涂料: 舱室内部用面漆适用于机舱,上层建筑内表面的面层涂料. 船用饮水舱涂料适用于涂敷在船舶饮水舱内表面的涂料系统. 船舶压载舱漆适用于钢船海水压载舱内表面的涂料系统. 船舶油舱漆适用于装载除航空汽油,航空煤油等特种油品外的石油烃类油舱 船舶液舱涂料: 机舱舱底涂料适用于钢船主机,辅机及泵舱舱底的涂料系统. B.认可程序 根据本社《产品检验规则》及《产品检验项目表》,生产上述产品的工厂应申请并取得本 社的工厂认可,且产品经检验可供CCS级的船舶,海上设施及设备使用.

船舶建造质量检验3

第二节 轴系安装检验 一,尾轴管前后轴承安装检验 (一)巴氏合金轴承安装检验 1.检验内容 (1)安装前的检验. (2)轴承压装检验. 2.检验方法与要求 (1)安装前的检验 ①清洁检验.尾轴管内残留的铁屑,毛刺,型砂,焊接飞溅,焊渣以及油污等多余物和 垃圾已清除,并用清洁的布擦干净. ②润滑油管已装好,并经密性试验.若有测温用的热电偶装置,则应装好,校准. ③对尾轴管前后轴承外圆直径及尾轴管内孔进行复测. 复测时, 环境温度与轴承及尾轴 管的温度应相同,若温度不同,将会导致实际过盈配合量不真实,从而影响压入力的数据. (2)轴承压装检验 大型船舶的螺旋桨轴轴承内孔大都采用巴氏合金材料, 轴承与尾轴管为过盈配合, 轴承 安装普遍采用液压拉伸器将轴承压入尾轴管孔内,其压入方法见图 6-9 所示.
图 6-9 用液压拉伸器压入轴承 1-尾轴管;2-半圆垫木;3-长丝杆;4-液压缸;5-尾轴承;6-油泵. 轴承压入时须认真检查轴承上的"TOP"标记,使"TOP"标记的部位向上,千万不能 搞错. 用液压拉伸器压入轴承前,应测量环境温度,尾轴管及轴承温度,从开始压入起,每压 入 50mm 应记录一次液压压力及压入距离.在正常情况下,随着压入面积的增加,其压入 时的油压力也会随之上升,直至全部压入到位,其最终压入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压入力可以 根据液压拉伸器的活塞面积与油压力计算得出. 当图样没有规定压入力要求时, 其压入力要 求可参照表 6-22 规定的数值. 表 6-22 尾轴管轴承安装压入力 压入力 压 入 力(kN) 轴承外圆 D 名称 前 轴 承 后 轴 承 68.65~294.2 147.1~588.4 300

船舶焊接工艺

1.编制说明 1.1 目的 本工艺规定了船舶在建造过程中对有关焊工、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和焊接程序以及焊接质量的要求。保证该船按期完工。 1.2 船舶的主尺度 总长:Loa=63.98m 垂线间长:Lbp=60.80m 型宽:B=14.20m 型深:D=4.80m 设计吃水:d=3.60m 1.3 船体的基本结构及建造方法 1.3.1 船体结构 本船为钢质全电焊焊接结构。结构形式为混合骨架式,泥舱区域的斜边舱为纵骨架式,机舱、艉舱、艏尖舱以及上层建筑均为横骨架式。全船在FR3、FR19、FR23、FR39、FR56、FR73、FR90、FR94、FR103处设有船底至上甲板,贯通两舷的水密横舱壁。甲板室共二层,依次是驾驶甲板和罗经甲板。 1.3.2 建造方法 根据生产施工场地和起重能力,对该船拟采用内场加工,分段场地装配焊接,形成平面分段,在船台(船坞)上组装成立体分段。上层建筑根据主船体的进度,制造成各层甲板室的立体分段,逐层进行船上安装。 2. 编制依据 2.1 中国船级社CCS颁发的2009版《钢质海船入级规范》; 2.2 中国船级社CCS 颁发的2009版《材料与焊接规范》;

2.3《中国造船质量标准》(CB/T4000—2005); 2.4《船舶钢焊缝射线照相和超声波检查规则》(CB/T3177-94); 2.5《船舶钢焊缝射线照相工艺和质量分级》(CB/T3558—94); 2.6《船体建造原则工艺》; 2.7 本船设计有关要求。 3.所有焊接人员资格 在建造的船舶上进行电焊的焊工应持有由CCS船级社或其他等效船级社签发的焊工资格证书,所持证书应在有效期限内。焊工在船上的允许施工范围应在焊工合格证合格项目的覆盖范围内,不允许超范围焊接。适用的工作范围规定如下:3.1 持有Ⅲ类焊工资格证书,合格项目为SⅢV10、SⅢH10和SⅢO10的焊工,可从事厚度>8mm的重要板结构的全位置焊接。 3.2 持有Ⅱ类焊工证书,合格项目为SⅡV10和SⅡH10的焊工,可从事厚度8~20mm的主要板结构的平、立焊和横焊。 3.3 持有Ⅰ类焊工证书,合格项目为SIF10的焊工,可从事厚度8~20mm的一般板结构的平焊。 3.4 持有高强度钢焊工证书者,可以从事相应类别的普通强度钢材的焊接。4.焊接材料的选用 4.1 凡用于船上焊接的所有焊接材料均应由CCS船级社认可的工厂制造证书,船厂应出示焊接材料合格证书及其它相关的技术文件。 4.2 本船船体结构所采用的焊接材料均应满足CCS船社级《材料与焊接规范》(2009)II级焊接材料要求。

船舶建造检验项目表

” ,反 。 ” ” 船舶建造检验项目表船舶建造检验项目表 填写说明:1、检验或验证合格的项目在“ □中标记“√” 之标记“×” 2、不适用项目在“ □中标记“—,或编辑时删除。 3、必要的,但本格式未包含的项目和内容,现场验船师应增加。 4、本表应作为检验资料归档。 5、本表责任人是现场验船师。 6、本格式供现场验船师和建造厂参考 一、船体 序号 项 目 检 验 内 容 1 钢板及型钢 □审核材料等级、规格、炉批号及质量证明文件 □核对钢印或检验标志 □外观检查 □板材抽样理后化试验 2 焊接材料 □焊接材料等级、规格及质量证明文件 3 船体放样 □放样后线型检验 □样板、样箱检验 摆墩、胎架检验 □墩点布置及墩基强度 □船台的长度、宽度,精度 □胎架的形位尺寸检查 预制构件 □构件装配/焊接工艺 □焊接质量 □制成后测量 4 船体各舱、散件装配及焊接 板材质保书 □各舱及舱内构件的装配完整性,结构尺寸 □焊接质量 主机座装配、焊接 □审核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焊接工艺 □形位尺寸、焊接质量 5 整体装配 □对接缝间隙、边缘高低偏差,纵横结构的连续性 □局部加强结构 □结构完整性,板材规格 6 焊接质量检查 □焊前检验 □焊缝近观检验 □无损探伤 7 船体密性试验 □密性试验大纲审查 □密性试验 8 船体完整性及主尺度 □主尺度测量 □舵、螺旋桨、锚设备安装完整性 9 水尺、载重线标志检验 水尺及载重线勘划的正确性 10 下水前检验及下水后复查 水下开口关闭设施检验 □舵杆、螺旋桨固定的可靠性 □下水后的复查 二、舵设备 序号 项 目 检 验 内 容

1舵杆、舵叶□审核质量证明文件、核对实物 □舵叶与舵杆的安装精度及焊接(连接) □舵叶密性试验 2舵设备的安装□舵杆中心线与轴系中心线的偏离情况 □安装的完整性、正确性、可靠性, □舵叶零位标志,机械限位装置 □舵叶转动灵活性,转动最大舵角 3操舵系统及其安装□审核质量证明文件,核对实物 □外部检查 □安装的完整、正确、可靠性检查 三、锚设备和系泊设备 序号项目检验内容 1锚机、绞盘、锚链、锚及附件□审核质量证明文件、核对实物 □外观检查 2锚泊、系泊设备的安装锚机、绞盘安装的的完整、正确、可靠性□制链器、系缆桩安装的的完整、正确、可靠性 四、救生设备、航行/信号设备、桅杆 序号项目检验内容 1救生衣、救生圈□审核质量证明文件、核对实物 □外观、规格、数量检查及搁放位置 2救生艇□审核质量证明文件、核对实物 □外观、标志、乘员和主尺度检查 □属具检查 3吊艇架□审核质量证明文件、核对实物 □安装的完整、正确、可靠性 □效用试验 4桅杆□桅杆结构 □桅杆定位 5航行/信号设备检验□审核质量证明文件、核对实物 □安装的完整、正确、可靠性 □效用试验 五、防火结构、消防设备/用品、风油摇控切断装置 序号项目检验内容 1防火分隔□审核质量证明文件、核对实物 □防火分隔正确性、完整性检查 2固定灭火系统□管系装船前后的压力试验 □安装的完整、正确、可靠性 3消防用品□审核质量证明文件、核对实物 □型号、规格、数量、安装位置 4风油摇控切断装置□摇切装置安装检查,可靠性 六、通风、透气、舱底水、压载水系统、船内/外标志、栏杆等安全设施 序号项目检验内容 1通风、透气系统□审核产品质量证明文件,核对实物 □安装完整、正确、可靠性检查

《验船师须知》试航部分

II-B8 航行试验 Sea Trial 序号分目录 No. Sub-contents B8-1 一般要求 General Requirement B8-2 船舶性能和设备试验 Maneuvering and Anchoring Tests B8-3 机械、电气设备及自动化试验 Tests of Machinery, Electric Installations and Automated System

一、试验前的准备 1.1航行试验是对船舶的航海性能、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等进行试验,检验船舶的总体性能和设备满 足入级规范、船旗国政府和国际公约等要求。 1.2在航行试验前,应对主辅机及附属设备、锅炉系统、舱底排水系统、锚设备、舵设备、救生设 备、消防设备、航行设备、信号设备、通讯设备、压载水装置、水密装置、倾斜试验报告、载重线标志勘划、吨位丈量、防止油污设备、警报及安全设备等已经检验完成的项目进行核对,确认遗留项目已经消除或不影响航行试验。 1.3船舶试验海区不应超过设计的最高航区限制,临时救生设备的配备应满足按试验人数在相应海区 船舶配备的要求。 1.4航行试验大纲已经与船厂、船东进行了协商,试验项目符合入级规范或认可的标准(如国标3471 《海船系泊及航行试验通则》)要求并审批。 1.5船舶航海试验项目一般由两名验船师完成,对于试验项目较少的船舶,参加航海试验的验船师可 以减少至1人。 1.6 在参加的航行试验具体项目中,验船师应认真记录试验数据和发现的问题。 1.7 确认船舶吃水已达到试航设计要求。对于操舵试验,应验证主操舵装置和舵杆能在船舶最深航海 吃水和以最大营运前进航速前进时将舵自一舷35度转至另一舷35度以及于相同条件下在不超过28秒内将舵自一舷35度转至另一舷30度;经主管机关同意,可以采取替代措施满足非液货船操舵试验的吃水要求。 1.8 航行试验还包括主机负荷试验项目,确认主机磨合完毕。对于液货船,一般选择在船舶的满载吃 水。对于非液货船,其航海试验时的吃水一般是根据船模试验来确定的某一状态下的吃水,在该状态下考核主机的各项参数及船舶的航行试验,在此时应相应的提高主机转速或螺距角,使主机达到满载状态下的设计负荷。

船舶建造质量检验-第七章 柴油主机和辅机的安装检验

第七章柴油主机和辅机的安装检验 第一节柴油主机安装检验 船用小型柴油机,通常采用整机吊装工艺进行安装,大型船舶的柴油机,在起重能力及码头设施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整机吊装。目前大多数船厂由于受起得能力、运输和码头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对大型柴油主机大多采取组装吊运办法。即主机在制造厂经验船师、船东代表验收后,将主机拆成若干大部件,经油封保养后装箱发往造船厂,船厂再按工艺阶段将部件吊到船上进行组装。本节主要介绍组装检验,按安装顺序进行阐述。 一、主机基座加工检验 船舶柴油主机的基座要承受柴油主机的全部重量。除此之外,它还要承受柴油主机运转时运动部件所产生的不平衡的惯性力和反作用力矩所引起的力,以及船舶运行中(如摇摆时)所产生的柴油主机倾倒的力。因此,基座应具有足够的刚性和强度。 中小型柴油机的基座通常是钢板焊接结构件,并焊接在船体双层底上;大型柴油机基座,通常依靠双层底结构作为基座。 (一)检验前应具备的条件 1.基座使用的材料应有船检证书; 2.基座的安装、焊接质量已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 (二)检验内容和方法 1.接触检验 (1)将小平板放到基座的面板上,用0.05mm的塞尺进行检验,一般不应插入,但局部允许插入,其深度不大于10mm。用0.10mm塞尺检验,不应插入。 (2)在平板上涂上一层薄薄的色油,然后放到面板上来回拖动,平板拿掉后检验面板上的色油点,要求在每25×25(mm2)面积内不少于3点,接合面大于75%。 2.基座面板倾斜度检验 将直尺横放在基座上,用塞尺检查直尺与面板之间倾斜度。倾斜度通常应小于1:100,且要求向外倾斜,便于今后配制垫片。 3.螺栓孔质量检验 (1)用内径千分尺或气缸表检验螺栓孔直径,要求圆柱度和圆度符合图样要求。 (2)螺栓孔的表面粗糙度应符合图样要求。 二、主机机座安装检验 主机机座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在机座上面安装机架、连杆、活塞、气缸盖等部件,能承受这些部件的重量。 2.机座上装有主轴承,用以安装曲轴。机座与机架作为曲轴旋转的空间。 3.机座可作油池用,收集和盛储滑油。 4.机座能承受各运动部件所产生的惯性力。 为了满足上述用途,要求机座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如果机座变形,将导致上述运动件发生故障或加速磨损。 (一)检验前应具备的条件 机座须有验船部门的合格证书和钢印。 (二)检验内容和方法 1.机座平面平面度检验 对机座平面平面度的检验方法有许多种,通常,工厂采用何种方法施工,检验时就采用与这种施工方法相应的检验方法。现将几种常用的方法介绍如下: (1)拉钢丝检验法 如图7-1所示,在机座平面的一定高度处,拉四根钢丝L1、L2、L3、L4。钢丝直径一般为Φ0.3mm至Φ1.00mm,拉力为钢丝拉断力的70~80%(如MAN-B&W50-95MC/MCE机采用Φ0.5mm钢丝,拉紧力为40kg的负重)。 检验机座平面平面度时,测量L1、L2、L3、L4两根钢丝至机座平面之距离,以确定机座平面的平面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