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家界市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最近稿)

张家界市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最近稿)

张家界市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最近稿)
张家界市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最近稿)

张家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

规划基本思路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更是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攻坚时期。谋划好“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对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与经验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精品总目标,全面科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三年有改观五年大变样”建设进程,攻难克艰,锐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朝着规划预期的目标稳步推进。“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将如期甚至超额完成,加速发展具备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是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预计(下同),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3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十一五”年均增长13.5%,比“十五”快2.9个百分点;人均GDP达14500元,年均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达20亿元,超过规划目标6.5亿元,年均增长21.5%,比“十五”快6.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6.9%上升到8.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5亿元,超过规划目标20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440亿元,超过规划目标90亿元,年均增长22%。

2、产业发展呈现新局面。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8:25.5:57.7调整为12:26:62,区域经济特色进一步凸现。工业及规模工业增加值达44亿元和3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4倍和3.2倍,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62.1%上升到82%,水电能源、生物医药、旅游食品三大支柱产业迅速壮大,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入园企业达60家。城市农业、旅游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迅速起步,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加快融合,2010年全市旅游接待规模、旅游总收入分别达2150万人次和112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48%和74%。金融、物流、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3、城乡建设实现新跨越。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水准、大力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城市扩张与提质并进,城市骨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大交通体系加快形成,构成了市区到区县的“一小时交通圈”,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十一五”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0亿元,城市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18.2平方

公里扩大到2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18.3万增加到23万,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由8.46平方米增加到1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由3.94平方米增加到8.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7.5%上升到40%。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率由32.1%上升到40.5%。

4、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世界旅游精品建设全面推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由35%提高至55%。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绩效考核全面实施,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执政能力明显增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体制、要素市场、投融资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一批重大项项目相继落户,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2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两倍,年均增长25%,实现进出口总额7050万美元,年均增长45%。

5、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98%以上,中小学D级危房全部消除,农村中小学教学网点布局不断优化,社会力量办学继续发展,素质教育稳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建设环境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及社区、农村医疗等公

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明显成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勃勃生机,桑植民歌进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永久落户,大型山水实景剧《天门仙狐〃新刘海砍樵》成功上演,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低生育水平趋向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2700元和3600元,年均增长10.5%和9.5%,分别比“十五”期间快2.4和4.4个百分点。生活质量改善,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2%和5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各类保险覆盖面明显扩张。

6、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环保建设力度加大,生态市创建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日趋良好。五年完成营造林31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达38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从67%提高到68.8%,继续保持全省首位。新增城市绿地70余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2平方米。“三年行动计划”、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项目加快建设,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业。城市污水处理率由37.73%上升到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节能减排稳步推进,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任务,单位GDP能耗减耗和化学需氧量减排可望按期达标。

“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产业发展为根本做强区域经济实力。立足“三个转变”,创新营销,科学应对,旅游主导产业成功突围、逆势而上,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依托市县两级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十一五”年均增长19%,比“十五”期间加快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6.5%上升到19.5%。围绕城市和旅游市场,着力发展“四个农业”,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二是突出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做优经济发展平台。“十一五”是我市建市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九五”时期的5.2倍,为“十五”的2.4倍。高起点大规模的市政工程、交通能源、工业园区等基础建设,经济发展平台不断优化,投资发挥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

三是突出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做活市场体制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坚持在解放思想中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奋斗目标和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坚持在解放思想中创新体制机制,围绕破解发展瓶颈,相继实施投融资体制、城市建管体制、交通运输体制、城乡绿化管理体制、土地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制订出台了城市规划审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项目建设行政性收费等一系列制度规范,

市场体制开始理顺、机制逐步完善、活力不断释放。

四是突出了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做大外源性经济。五年来,全市大力推进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和对接长株潭城市群、湘桂黔渝毗邻地区、泛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区,创新招商方式,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开放引进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使经济发展得到较强的外力支持。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总体较好,但与全省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小,难点不少,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

1、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基础差、底子薄、后发地区的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偏小,竞争力不强,主要经济指标落远远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发展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在逐步扩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与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水准相距甚远,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不明显。

2、经济增长方式还不够理性。经济增长仍属于高投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保持经济增速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对投资的主导作用,消费需求拉动不力,经济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城市建设大步跨越,但产业跟进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性矛盾随着发展的加快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着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进程。投资较快增长,但投资结构

有待优化,特别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性项目的投资不足,列入国省重点项目少,社会投资跟进不够,从投资支撑到产业支撑的过渡还远远没有完成。

3、发展软环境还不够宽松。发展意识不强,思想解放不够,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仍有待提高;体制、机制、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应对和迎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能力显弱;社会治安不够理想,征地拆迁难、施工难,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支持发展非公经济办法不活、政策不优、力度不大,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仍然存在。这些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4、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和谐。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比较突出,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缺乏支撑;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较大,人才吸引力较弱,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教、卫生等方面投入不足,社会事业仍然薄弱。

(三)“十二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进入“十二五”,张家界将进入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建设、改革大推进、民生大改善的关健时期。同时,也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宏观发展环境,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1、“十二五”时期张家界发展的机遇

一是金融危机后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带来发展新机遇。危机过后,全球经济在重大调整中将逐步走向再平衡,具备持续增长的动力,进入下一个景气阶段。中国经济亦将站在新世纪的新起点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国家将保持稳定、连续的宏观政策基调,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速。我省“一化三基”战略深入实施,“弯道超车”势头强劲。我市多年来的持续投入,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大好时期。

二是国家实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带来发展新机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向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实施,将出台扶持力度更大的一揽子新政策。国家支持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生态地区的政策措施也将更加倾斜和完善。特别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加快构建,打造国内首个生态经济协作区、无障碍旅游协作区,等等。这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实施,有利于我市发挥比较优势,争取更大政策优惠和更多项目支持,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三是旅游综合配套改革展开和深入推进带来发展新机遇。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张家界争取成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支持张家界世界旅游精品建设的政策

举措,是我市“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市可以在重大项目、资金投入方面,在打破常规、改革创新方而,争取国家和省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极大地发挥旅游带动功能。

四是绿色产业兴起给张家界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契机。后危机时代,全球将展开以能源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和工业革命。“低碳经济”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技术竞争、经济增长竞争的关键,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空间广阔。张家界作为旅游胜地和新兴旅游城市,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为我市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应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走低碳旅游之路,加快实现“弯道超越”、跨越式发展。

2、“十二五”时期张家界面临的挑战

一是绿色增长的压力。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更高,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进入景区的游客增多,景区环境容量压力较大。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消耗的特征明显,绿色GDP比值偏低。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定节能减排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十二五”时期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这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结构调整转型的压力。一方面,从投资驱动向消费

驱动转型任务艰巨。“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紧迫性加大。多年来,投资是我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要保持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还必须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经济发展过多依赖旅游业,缺乏自主的内生增长机制,且旅游业结构单一,在现代旅游市场缺乏竞争力,旅游经济综合效益较低。

三是区域竞争的压力。在区域经济加深合作和旅游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同时,城市竞争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十二五”时期,我市可能成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旅游集聚中心,形成具有区域带动能力的新增长极。但我市与协作区内城市的合作和产业关联带动不强,与自身周边城市之间的合作还没有形成一体化,在区域发展竞争上将面临新的压力。

四是社会矛盾凸显的压力。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阶段触及深层次的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增大。体制、制度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差距、利益重组、观念嬗变等一系列因素,将带动社会结构和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变化,利益协调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难度较大,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社会治安和维稳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四)总体发展趋势判断与张家界的基本选择

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张家界发展实际来分析,“十二五”期间张家界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如下五大趋势和特点,在总的发展方针上应作出与之相应的选择:

第一,处于经济发展拐点转型时期,抓住发展机遇,推进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强化投资和产业两大支撑,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取向。

第二,处于生态经济主导发展时期,导入生态经济建设的新目标,坚持“低碳、绿色、宜居”,严格节能减排,实行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整体素质提高,是我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

第三,处于市场化进程奋力推进时期,全面遵循市场原则和市场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能,依法行政,构建开放、务实、诚信、效率、廉洁的服务性政府,是推进我市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第四,处于区域经济协作活跃升华时期,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联动,扬长补短,引领武陵山区经济协作,对接长株潭、成渝、武汉等城市群,在开放、竞争环境中取胜,是我市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五,处于和谐社会加快构建重要时期,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是我市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精品总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踩准节奏,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着力改善民本民生,推进科学跨越发展,为世界旅游精品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贯彻上述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必须更加注重拓展视野、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空间定位与布局、更加注重关注民生、更加注重产业关联性,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原则:

1、坚持跨越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实现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有机统一。

2、坚持协调发展。把协调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强化统筹协调理念,更加注重投资消费

出口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

3、坚持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坚持共享发展。把民生建设作为“十二五”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把富民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

5、坚持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升级,实现创新与转型的有机统一。

(三)发展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小康进程的需要,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十二五”总体思路,在充分考虑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下,运用经济计量模型,确定2011-201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

——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主要经济指标基本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力争达到450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三次

产业结构调整为12:28:60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5%;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突破1000亿元;旅游接待规模稳定在2500万人次,年均增长5%左右,其中境外2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过夜旅游人次突破2000万;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1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五年直接利用外资3亿美元。

——社会进步。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市民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到201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8%,城市核心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初中、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和75%;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生活富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体面。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0元和6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0%,城乡恩格尔系数降到0.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年均涨幅控制在3%以内;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生态良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发展日趋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期末总人口控制在17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5%和75%。森林覆盖率达到7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0%。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完成省定预期目标。

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到2025年,全市GDP总量比2015年再翻一番以上,人均GDP 突破8000美元,实现由旅游产业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发展,世界旅游精品建设全面完成,张家界成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核心城市、全国旅游发展典型示范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发展任务和举措

(一)推进旅游业转型提质

按照世界旅游精品的总体要求,立足“三个转变”,调整优化旅游业内部结构,把产品做精、产业做强、品牌做美、服务做优,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经济质量效益,引领武陵山区旅游协作,加快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

1、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依托观光旅游资源,扎实推进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特色文化发展基础平台建设,着力打造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三大主体产品体系,培育壮大文化旅游、自驾车旅游、康体疗养旅游、高尔

夫旅游、科考探险旅游等新型产品体系,突出高端旅游产品建设,加快形成多层次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原则,完善景区景点布局,统筹推进核心景区和东、西线旅游发展。深度研究、科学包装民族民俗文化,开发休闲娱乐、文化创意、艺术体验等旅游文化产品,着力发展演艺业、文博业、网络文化产业,加强旅游与文化融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2、创新旅游市场营销。对张家界旅游整体概念重新研究、重新整合、重新包装,融入文化体验、体育休闲、康体疗养、商务会展等新元素,提升张家界旅游品牌形象,打破在张家界就是游山玩水的传统印象。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实行联合促销、整体促销,构建立体化、网络化、国际化的营销模式。突出创意营销,加强文化元素挖掘与营造,继续策划、创办具有轰动效应的主题营销活动,不断提升国际乡村音乐节品牌,支持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打造成湖南名片。改革创新景区门票制度,完善旅游宣传促销奖励办法,加大入境旅游奖励力度,增强市场开拓活力。做好对外友好交往文章,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开拓新的客源国。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等涉旅国际机构联系,争取指导和支持,开展相关活动,引进相关项目。

3、提升旅游要素质量。加强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形成

市场定位准确、档次分明、布局合理的旅游接待和服务体系。加快张家界游客中心、旅游信息系统、景区游道升级改造、景区标识标牌改造、旅游生态停车场、景区餐饮服务中心、清真穆斯林中心、景区厕所改扩建、杨家界索道等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区至主要景区公交服务网络。有效开展“张家界地貌”命名工作。全面推行旅游目的地管理“一诚通”信息系统。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国家和省射击、登山、水上运动等体育竞技项目训练基地。充分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策划建设一批人文景观和文化娱乐设施,提升旅游休闲娱乐服务水平。加大力度引入国际知名品牌酒店、旅行社等战略合作者进入我市,采取奖励措施鼓励旅游企业创建5A级景区、五星级酒店和全国百强旅行社,大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加快提升旅游企业整体竞争力。

4、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服务。完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全面推行旅游行业国家标准,导入国际质量、环境和安全卫生标准,有效推进旅游服务和管理与国际接轨。强化旅游服务质量监管,进一步完善旅游从业人员利益协调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和旅游应急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提高张家界美誉度和满意度,营造平安满意的旅游消费环境。

(二)推进新型城市化

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强力推动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区域性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品牌,加速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城市规划法定图则管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分区,以新城开发为重点,通过新城开发带动旧城改造。围绕“低碳、生态、宜居、宜游”,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引森林入城,引民族文化入城,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推动产业集聚,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引擎作用。突出加快完善城市路网,全面完成环武陵源景区公路、永定城区绕城公路,以及张清公路城市段扩改等城市道路新建、改造工程。加快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建设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防、消防、公交站场、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等功能设施,大力推进张家界国际会展中心、贺龙国际体育中心、自然历史博物苑、高尔夫球场等项目。加快增强城市风貌特色,全面实施城市环境整治提升和“穿衣戴帽”工程,推进澧水风貌带建设。

2、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理顺部门和条块关系,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和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完善执法体系,提高队伍素质,实行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市容环境卫生门

前“三包”责任制,全面推行阳光执法,提高依法管理城市水平。严格规划管理,依法严厉处置违法违章建设。加强城市交通、治安电子监控系统建设与管理,深入开展突出问题集中治理行动,实现城市秩序和市容市貌大改观。

3、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区域协调的体制机制,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依托中心城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具有特色的地方城镇群。重点加快慈利、桑植以县城为中心的配套建设,不断提高县城的容纳空间和发展水平,到2015年,城市人口分别达到15万人和12万人。加快以常张高速公路、省道、澧水、娄水沿线城镇扩容提质为重点,统筹推进中心镇、小集镇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水利、电力、能源、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镇与新农村相互促进、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架构。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大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居住、就医及子女就学的条件,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和聚集,促进有条件的农民工有序转为城镇居民。着力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合理区分城镇功能,加快培育城镇特色产业。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

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要引挈,按照

宝安区福永街道十二五年规划

目录 一、“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1) (一)经济运行情况 (1) (二)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2) (三)“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4)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环境 (5)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5) (二)面临的挑战 (6) 三、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发展战略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发展目标 (7) (三)发展战略 (8) 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10) 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1) (一)优化工业结构体系 (11)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4) (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17) 六、优化空间布局 (18) (一)“两轴”——宝安大道、107国道两侧用地 (18) (二)“六区” (18) 七、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功能 (21) (一)进一步完善重大基础设施 (21) (二)强力推进城市更新 (22) 八、优先发展社会事业 (25) (一)促进人口协调发展 (25) (二)继续推进教育发展 (25)

(三)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26) (四)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26) (五)加强社区建设 (27) 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9) (一)强化社会治安保障城市安全稳定 (29) (二)加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 (29) (三)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30) 十、保障措施 (31) (一)完善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与考核评估制度 (31) (二)体制保障 (31) (三)资金保障 (32) (四)人才保障 (32) 附件1:宝安区福永街道“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期目标表.. 33附件2: 宝安区福永街道“十二五”时期重点谋划综合项目 (35) 附件3:宝安区福永街道“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一览表 (39)

龙华大浪街道办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办事处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1)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 (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增强 (1) (三)城市面貌明显改善 (2) (四)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和谐 (3)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 (六)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4) 二、“十二五”大浪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4) (一)大浪街道是宝安区的后发区域 (5) (二)大浪街道是全区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薄弱的区域 (5) (三)大浪街道是全市建设“时尚创意中心”的重要支撑区域 (7) (四)大浪是连接福田中心区、宝安中心区和光明新区的重要节点 (7) (五)大浪是全市重要氧吧之一 (8)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发展定位 (10) 三、发展目标 (10) 四、发展战略 (13) 第三章高标准规划建设服装产业集聚基地打造时尚硅谷 (14) 一、以国际国内服装名城为标杆完成服装产业集聚基地规划修编 (14) 二、完善功能布局 (15) 三、加强时尚产业项目落实和推进力度 (15) 四、培育时尚品牌 (16) 五、引领时尚文化 (17) 第四章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8) 一、重点发展五大产业 (18) 二、加快形成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21) 三、推动社区股份合作公司适应特区一体化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22)

第五章跨越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23)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3)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 (23) 三、强力推进城市更新 (26)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7) 第六章优化宜居环境建设生态大浪 (29) 一、形成城市六大特色景观 (29) 二、加强生态建设 (30) 三、着力改善水环境 (31) 四、空气污染防治 (32) 五、噪声污染防治 (32) 六、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33) 第七章加强社会建设提高民生幸福水平 (34)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4) 二、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35) 三、加强社区建设 (35) 四、健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 (36) 五、强化社会治安管理 (37) 六、促进社会稳定 (38) 第八章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 (39) 一、优化人口结构 (39) 二、推进素质工程 (39) 三、发展特色文化 (40) 第九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确保完成规划目标 (41) 一、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 (41) 二、强化项目、政策、资金保障 (41) 三、完善规划实施管理体系 (42) 四、强化规划执行力 (42) 附件:大浪街道“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次遴选推荐申报表 推荐类型: 单册 全册 成套共册 书名: 书号: 主编: 主编单位: 出版社: 专业代码: 推荐单位: 填表日期: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 二○一四年二月

填表说明 1.推荐类型请根据实际情况勾选,全册或成套教材,勾选后在后面横线上写明册数; 2.全册或成套教材封面的书名、书号、主编填写其中任一本即可; 3.专业代码指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专业类代码,四位数字; 4.全册或成套教材“一、教材基本情况”和“二、教材编者情况”须填写各个单册情况,请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表格; 5.教材“图书在版编目(CIP)”截图须从中国版本图书馆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b613807710.html,)“CIP核字号验证”中获取,如图所示: 6.“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意见”直属高校和出版社免填; 7.佐证材料自愿提供,请报送复印件,所有材料一律不予退回; 8.申报表请单独装订,主编签字、推荐单位盖章后和佐证材料一式两份,于2014年5月30日前,寄送至“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次遴选工作办公室。

全册或成套教材目录(单册推荐教材不需填写)

一、教材基本情况 二、教材编者情况(包含主编在内的所有编者) *“单位”请规范填写全称,仅填写学校名称,不填写院系。 三、申报理由(按推荐类型填写,不超过1000字) 四、教材使用情况(不超过1000字)

五、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情况(不超过1000字) 六、所有教材图书在版编目数据(CIP)查询截图 七、佐证材料目录(不超过1000字) 八、诚信承诺 九、申报单位意见 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意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为加强我省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提升我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抓住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我省产业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低碳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气候变化是21世纪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发展路径,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战略行动。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低碳技术整体水平落后,自主创新与技术储备不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低碳产业体系薄弱。 针对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我省实际,通过编制低碳技术发展规划,对理清我省低碳技术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确定阶段性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加快形成低碳技术体系,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展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促进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低碳技术的中长期战略储备,争取在重点和关键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支撑发展方式转变。

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不仅有利于促进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改造提升我省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降低生产总值的碳强度,把握发展主动权。 有利于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与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力量,有序推进低碳技术的交流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有利于我省加强低碳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实现互利共赢。 有利于推进我省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全国提供先行经验。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行业的低碳科技示范区,加速低碳技术集成,不仅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低碳发展,而且有利于选择试点、重点推进、积累经验,为全国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提供先行经验。 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技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是大幅度提高碳生产率,不仅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与气候保护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技术发展的基础和突出问题 (一)发展基础 为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展低碳经济,我省制定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发

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来源: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字号大中小】 日期: 2011-07-0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适应国家给予深圳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适应特区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十二五”战略部署,加强对“十二五”住房建设的统筹与指导,明确未来住房发展目标,改善住房供求关系,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提高居住质量,促进宜居城市建设,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上层次规划要求,按照国家、广东省和本市住房发展与房地产调控的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立足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空间资源的高效整合,创新住房发展理念,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家庭的住房消费需求;健全住房制度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住房资源公平分配,实现居民居住水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立足于不同类型住房发展状况与不同层次居民的居住现状,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居民居住质量和民生幸福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第三条编制依据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 《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 第四条规划效力 本规划是《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实现住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规划涵盖《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5)》,是对近期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进行总体指导和控制的法定依据与纲领性文件。规划期内,凡在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与本规划相关的《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深圳市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十二五”规划》等各项规划,应将本规划关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住房建设空间分布等安排予以落实和保障。 本规划的规划区为深圳市行政辖区;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本规划包括规划文本、附表及附图。 第二章“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第五条“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首次将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通过中长期规划的形式,科学系统地对住房发展进行空间统筹和年度安排。全市规划建设住房总量69万套、建筑面积 570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55万套、建筑面积4930万平方米(含城市更新方式建设住房18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规划新建住房用地供应13平方公里,其中商品住房用地11平方公里(新供应6平方公里,利用存量5平方公里),保障性住房用地2平方公里。 根据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有关要求,2006年至2010年各年度实施计划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进行了调整,将“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中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目标由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调整为16.77万套、建筑面积945.2万平方米。 第六条“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一)有效衔接相关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确立了全市住房发展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明确了地方政府在住房发展中的职责,切实指导了全市住房建设与发展,有效贯彻落实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了住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配套作用,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的持续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1—2015年)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依据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以来,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合协作、务实进取,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局和实现2020年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2.5%;大力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广泛开展科学教育与科普活动,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资源逐步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得到较快提升,科学素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加快发展科普产业,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机制初步建立;不断完善联合协作工作机制,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面向农民、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工作亟待强化,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普事业投入不足,科普产业发展不够,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为主题,以提升公共科普服务能力为核心,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抓手,以服务民生为着眼点,以服务基层为着力点,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质,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安徽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和智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教学内容

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节约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保障,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现人居环境领先中西部。 第一章强化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创新资源节约利用机制,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强化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2.1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末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不低于3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16%。 第一节强化能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做好电、气、油等专项能源发展规划,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做好电煤供应工作,保证

火电平稳生产,解决枯水期电力供需矛盾。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天然气、成品油增量供应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新能源,推进生物质能源利用。 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优化电网资源配置。实施“有保有压”的天然气有序供应应急预案。探索天然气梯级定价、峰谷定价,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促进能源节约的调控机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全方位推进节能。加强高效节能技术应用,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电、能量系统优化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节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等工程,促进工业节能。加强全过程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妥善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促进建筑节能。优化交通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运输装备技术等级,加强道路运输组织管理,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型车辆应用,促进交通节能。 第二节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优化完善市县乡土地利用规划。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建设基本农田连片保护区,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耕地动态巡查和长效监管机制,调动广大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规范管理各类建设用地,清理和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严格执行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规划控制指标,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旧城土地、未利用土地、低丘缓坡地。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 校教发2011﹞46 号 ﹝ 关于开展“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一次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现将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开展“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一次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04号转发给你们,请按文件精神组织本单位申报,要求如下: 一、规划教材推荐范围 1、本次规划教材推荐范围为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正式出版(以版权页的出版日期为准); 2、供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使用的各种形式的教材。 3、推荐的规划教材须为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使用效果好的教材。 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及涉及课程的教材,不在此次推荐范围内。 二、规划教材申报原则 1、突出重点。鼓励推荐已经使用多年、效果好、影响大的基础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实验实践类教材。 2、锤炼精品。鼓励推荐长期用于本科教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修订完善的优秀教材。 3、改革创新。鼓励推荐体现学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最新趋势的教材。鼓励推荐根据教学需求建设的数字化教材。 4、特色鲜明。鼓励推荐满足各类高等学校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的、特色鲜明的教材。 三、学校工作安排 1、核实并统计教材出版数量 统计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我校教师为第一主编的本科教材;各学院在下发的《出版教材汇总表》(附件2)基础上核查并补充完善,该数据将上报教育部教材信息库。 2、学院推荐

各学院推荐的名额数为本学院统计的教材总数的15%,不足1项按1项计算,但推荐的教材应为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正式出版的教材。 3、时间节点 ①学院将学校下发的《出版教材汇总表》(附件2)核查并补充填写完毕于12月13日下午3点前将电子版材料发到jyk@ https://www.doczj.com/doc/b613807710.html,; ②学院按照推荐名额通知拟申报的教材主编填写《“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推荐表》(附件3),并提供相应支撑材料,于12月20日前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2份)至教务处教研科。 未尽事宜,欢迎垂询62334895,联系人:李虹 附件1、《关于开展“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一次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04号 附件2、《出版教材汇总表》 附表3、《“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推荐表》 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 2011年12月8日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规划纲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合芜蚌为依托,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创建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权威解读】“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围绕纲要,我省将持续抓好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落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人才、平台深度融合;实施好新型显示、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农业等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施100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00项重点研发项目;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政策先行先试;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重点实施好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努力取得基础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和增加值等产业成果、发明专利的应用和保护等创新成果。 ——省科技厅计划处处长周晓辉 【专家评述】规划纲要提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大讯飞作为省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方向上取得了突出成果。目前,“讯飞开放平台”与超过13万家开发伙伴分享科大讯飞技术;借助“讯飞开放平台”,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资源和技术支撑,从而助力小企业和创业者腾飞。中国人工智能可以由语音、语言为切入点,注重机器人理解、交互和预测能力,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智能语音和机器人等是科大讯飞主要攻关项目,名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科技重大专项,通过科大讯飞多年积累的源头基础,在未来必然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前景。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 【记者点评】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常态下推进新发展,必须改革创新,增加创新含量,激发创新活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既要抢占科技前沿,催生变革性技术;又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时刻将创新放在第一位,方能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提供公共服务,参与公共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等诸多功能。加快发展社会组织,对于我市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促进我市社会组织发展,依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等,编制《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取得的成绩 1.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年均增长近13.2%。截至2010年底,深圳市登记的社会组织4110家,其中社会团体1662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441家,基金会7家,每万常住人口拥有社会组织4家,比“十五”期末增加1.3家。 社工组织逐渐壮大,2007年10月我市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到2010年底注册社工组织总量达43家,在教育、司法、妇儿等十多个领域开展社工服务。支持型社会组织从无到有,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硬件、能力建设、智力支持和资金扶持。 “十一五”期末,我市经济类社会组织占8%,科学研究类社会组织占6.9%,社会事业类社会组织占55.9%,慈善类社会组织占19.2%,综合类社会组织占9.8%。各类社会组织活跃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劳动、卫生、体育、生态环境、社会事务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社会组织作用日益明显 动员社会资源能力持续提升,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赞助和捐助的比重也日益增加。2008、2009年全市社工机构获得购买服务的经费分别达到5000多万元和7000多万元。“十一五”期间,深圳市慈善会设立具有现代慈善捐赠运营模式的冠名基金14个,募集的慈善资金救助各类困难群体几十万人次。 “十一五”期间,各类社会组织积极承担政府委托或剥离的公共服务事项,提供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行业协会提供了技术研发、质量检验、人员培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为促进省属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的安排和要求,结合我省省属企业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省属企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省属企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加大改革、调整、管理、创新的力度,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呈现总量、规模、效益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量和规模大幅度提升。2010年末,省属企业资产总额695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8倍,居全国第8位,其中,净资产236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6倍。资产规模上百亿元的企业有17户,比2005年增加8户;户均资产达到211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2.2倍。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168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1户,比2005年增加5户。

润239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居全国第6位,利润总额超10亿元的企业7户,比2005年增加3户;上交税金271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多,约占同期全省财政收入的1/8左右。 常用软件课程设计

——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对省属企业进行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省属企业共完成投资3350亿元,完成了预期目标。通过加大投入,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目前,省属企业已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省级技术中心30个;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户,省级创新型企业17户。一些重要骨干企业的产品在全国排头兵的地位更加凸显。2010年我省列入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有12户,其中有10户省属企业,比2005年增加3户。 ——社会责任和贡献大幅度提升。2010年,省属企业从业人员54.7万人,省属企业职工人均收入4.3万元,比2005年增长近1倍,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省属企业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决策部署,做到减薪不减员、待岗不下岗,且通过自身的稳定发展,使一大批配套企业免受金融危机冲击;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关键时刻,省属企业在第一时间投入救灾援建、捐款捐物;在电力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常用软件课程设计

深圳市新材料“十二五”规划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 (2011—2015年) 新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先导,是当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领域,推动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新材料产业关联度高、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是我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对我市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深圳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等,编制《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深圳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约59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涌现出以光启、比亚迪、中金岭南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杜邦、住友、日东电工等跨国企业已在我市建有大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 重大项目密集启动。日东电工偏光片、沃尔热缩材料等项目已建成投产,龙邦芳纶复合材料、星源材质锂电池隔膜材料、盛波光电偏光片等项目已开工,光启超材料、旭硝子玻璃基板、杜邦工程塑料、清溢光电掩膜版等项目有序推进。这些项目建成达产将增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后劲。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教材规划申报指引

附件四: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教材规划申报指南(本科部分) 计算机类 指南号课程名称指南号课程名称 B0806201 大学计算机基础B0806216 信息处理基础 B0806202 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B0806217 计算机绘谱设计 B0806203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B0806218 计算机音频编辑 B0806204 C++ 程序设计B0806219 计算机音序制作 B0806205 Java程序设计B0806220 数字化录音基础 B0806206 计算机网络B0806221 新媒体艺术概论 B0806207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B0806222 平面计算机辅助设计 B0806208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B0806223 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 B0806209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B0806224 动画计算机辅助设计 B0806210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B0806225 展示艺术计算机辅助设计 B0806211 计算机辅助设计B0806226 环境艺术计算机辅助设计 B0806212 程序设计基础B0806227 染织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 B0806213 网页设计B0806228 产品造型计算机辅助设计 B0806214 多媒体技术应用B0806229 商业插图计算机辅助设计 B0806215 社会统计学分析及应用基础

生物医学工程类 化工与制药类 基础医学类

预防医学类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口腔医学类 中医学类 法医学类

护理学类 (高职高专部分) 食品药品管理专业(专业代码5304) 临床医学类专业(专业代码6301)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二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县(市)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新增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第三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严格教师资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第四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改进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规范办学秩序。扩大教育开放,加强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9日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 第三节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二章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四节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节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第六节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第三章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七节促进外需协调发展 第八节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九节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第十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十一节优化产业组织形态 第四章加快建设智慧 第十二节建设国际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 第十三节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十四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第十五节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第五章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六节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第十七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八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十九节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第二十节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第六章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二十一节加强法治建设 第二十二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第二十三节打造平安 第二十四节加强人口调控管理 第七章加快特区一体化发展 第二十五节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 第二十六节加快新型功能区开发 第二十七节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第二十八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第八章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第二十九节促进融合发展 第三十节构建多层次区域合作体系

第三十一节提高对外开放发展水平 第九章推动低碳绿色发展 第三十二节着力推进低碳发展 第三十三节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第三十四节推进国家生态市建设 第十章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三十五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第三十六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十七节深化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三十八节强化规划导向作用 第三十九节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前言 经济特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新的历史时期,中央赋予努力争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历史使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建设,提升发展质量,成为经济特区的战略任务和必然选择。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是编制和实施各区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