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冯立梅MG0027006

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冯立梅MG0027006

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冯立梅MG0027006
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冯立梅MG0027006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3)

前言

第一章引言 (1)

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0)

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1)

第二章理论研究综述 (12)

1 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12)

1.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演化 (12)

1.2 可持续旅游的提出 (12)

1.3 可持续旅游的内涵 (13)

2 区域旅游竞争研究进展 (14)

2.1 旅游竞争研究的兴起 (14)

2.2 旅游竞争研究的发展 (14)

3 著名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 (17)

3.1 著名风景名胜区与竞争力 (17)

3.2 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提升 (18)

3.3 影响风景名胜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9)

第三章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分析 (21)

1 比较优势 (22)

1.1 区位优势 (22)

1.2 产业协调优势 (26)

1.3 旅游吸引优势 (27)

2 市场需求 (30)

2.1 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31)

2.2 客源市场季节性特征分析 (38)

2.3 旅游者需求分析 (43)

3 环境保障 (48)

3.1 优质环境 (48)

3.2 旅游环境承载力(容量)保障 (49)

第四章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策略 (51)

1 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51)

1.1 风景名胜区发展与环境保护 (51)

1.2 满足社会需求与环境保护 (54)

2 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的策略和措施 (55)

2.1 转变观念 (55)

2.2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 (56)

2.3 旅游创新工程 (56)

2.4 充实旅游形象 (57)

2.5 开发多种产品 (58)

2.6 整体功能优化化 (58)

2.7 加强市场营销 (59)

2.8 提高旅游质量 (60)

2.9 区域合作与竞争 (60)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62)

1 结论 (62)

2 讨论 (62)

3 展望 (63)

表目录

表1-1 中山陵与南京市国内旅游接待对比(1995-2001年)............ 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3-1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主要旅游资源及其分类 (28)

表3-2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吸引功能 (29)

表3-3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现状 (30)

表3-4 南京市经济情况(2001年) (23)

表3-5 苏南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2001年) (23)

表3-6 江苏省及南京市国际旅游情况 (24)

表3-7 江苏省及南京市国内旅游情况 (24)

表3-8 苏南各市旅游业发展对比(2002年) (25)

表3-9 一些旅游地地理集中指数比较 (32)

表3-10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客源类型划分 (32)

表3-11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国内游客的空间分布比较(2000年) (33)

表3-12 一些旅游地境外客源市场空间分布指数比较 (36)

表3-13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境外客源分布 (36)

表3-14 一些地区旅游季节性强度指数对比 (39)

表3-15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客流季节特征及成因分析 (43)

表3-16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游客满意程度(%) (47)

表3-17 景区主要生态环境因子网格调查评价结果(2002年) (48)

表3-18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大气质量调查结果(2002年) (49)

表3-19 中山陵园主要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估算 (50)

表4-1 中山陵园各景区剩余环境容量 (53)

表4-2 景区游径与自辟路径生态状况调查结果(2002年) (54)

表4-3 景区游径调查概况统计(2002年) (54)

图目录

图1-1 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基本框架 (11)

图3-1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分布图 (29)

图3-2 中山陵园地理区位图 (22)

图3-3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交通与资源分布示意图 (26)

图3-4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经济发展(左)及产业构成(右)(1996-2001年) (27)

图3-5 中山陵园国内客源份额在空间上的分割(2000年) (34)

图3-6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境外客源市场地理集中指数变化(1996-2000年) (35)

图3-7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境外客源市场变化(1995-2002年) (37)

图3-8 中山陵园境外游客量份额 (37)

图3-9 中山陵园客源市场目标层结构 (38)

图3-10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游客季节性强度指数变化(1993-2002年) (39)

图3-11 中山陵园游客量逐月分布(1993-2002年) (40)

图3-12 中山陵园月平均客流量分布(1993-2002年) (40)

图3-13 南京市气温和降水分布情况(1999-2001年) (41)

图3-14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游客年龄构成 (44)

图3-15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游客月收入分布 (44)

图3-16 中山陵园游客职业结构示意图 (45)

图3-17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游客文化层次构成 (45)

图3-18 游客停留时间分布 (45)

图3-19 南京市民来景区频率 (45)

图3-20 外地游客来景区频率 (46)

图3-21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散客(左)及团队游客(右)花费构成 (46)

图3-22 景点知名度构成 (47)

图3-23 旅游媒介构成 (47)

图3-24 游客兴趣分布 (47)

图4-1 各景区游客分布(1997-2001年) (52)

图4-2 峰值期游客分布(2000年) (52)

图4-3 旅游地生命周期 (52)

图4-4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国内(左)和国际旅游(右)生命周期示意图 (53)

图4-5 中山陵园各景区生命周期分类示意图 (53)

图4-6 通过增加景区次要功能优化总体功能 (59)

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文摘要首页用纸毕业论文题目: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自然地理专业2000 级硕士生姓名:冯立梅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杨达源教授

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各地的风景名胜区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对带动地方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国风景名胜区作为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过20多年的旅游开发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建设与管理还处在发展阶段,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日益深刻而不容忽视。同时旅游市场竞争逐渐国际化,中国的风景名胜区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的挑战。肩负着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与促进发展双重任务的风景名胜区,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著名风景名胜区的竞争力进行研究对于促进旅游地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风景名胜区提升竞争力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在时空尺度的有限度的发展,提升竞争力就是在此限度内充分利用优势基础和挖掘市场潜力,满足社会需求和兼顾环境保护的发展。

著名风景名胜区的竞争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按照影响竞争力的因素类型,可以分解为比较优势、市场需求和环境保障等3个主要方

面。区位、产业协调和旅游吸引等构成的比较优势是风景名胜区提升竞争力的基础,对提升风景名胜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风景名胜区提升竞争优势的潜力来自市场需求。使潜在的竞争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能力离不开优质环境和充足环境容量,这是著名风景名胜区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根本和关键。

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是钟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经过20多年的开发,目前进入发展成熟阶段。从比较优势来看,具有区位条件优、产业协调强和旅游吸引强等优势;从市场需求分析,国内和境外客源市场有足够保障;就环境保障而言,风景名胜区拥有优质环境和足够环境容量的空间。

针对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目前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与发展、满足游客需求与环境保护等矛盾,作者提出转变观念、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创新工程、充实旅游形象、开发多种产品、景区功能多样化、加强市场营销、提高旅游质量、加强区域合作与竞争等对策和措施。

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还只是初步尝试,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还很多,本文谨作引玉之砖。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旅游,旅游竞争力,中山陵园风景区

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英文摘要首页用纸THESIS:Study on Competitiveness——

Sustainable Tourism in National Parks of China SPECIALIZATION: Physical Geography

POSTGRADUATE: FENG Li-mei

MENTOR: Prof.YANG Da-yuan

Abstra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in the future. Now tourism is a flourishing industry in our courtry as a new growth point of economy. Being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ourism, the national parks of China have been functioned in economic and social advancement regionally .

As a leading part in tour destinations, though has got great achievement in last years , the national park of China is confronted with many problems such as environment , adminstrativeness and exploiture, while competitiveness internationalizing is intense increasingly. How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is imperative to both protecting tourism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upgrade .

Study on competitiveness in famous national parks of China is essential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which is amed at meeting social requirement, giving attations to entironment shielding from destroyed , is consistent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It is not only based on some limits whic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cided in spatio-temporal scale , but also based on making full use of superiority, exploitating market potential.

Because affected multi-factored , the competitiveness is marked off

several primary aspects such as comparative predominance,market potential and entironment ensurence . The comparative predominance which are composed of location , industry cooperation and attraction is foundational . Competitive potential which comes from market demand,and entironment ensurence which is key and fundamental to competitiveness,will transform underlying advantage into practical competition power.

This thesis takes Dr.Sun Yat-sens Mausoleum Scenic Area as an object of study. As a main part of Scenic Area of Zhongshan , Dr.Sun Yat-sens Mausoleum Scenic Area are growing ripely after many years.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volve superiority location, multi-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strong appeal for tourists. Booming market-demand and excellent atmosphere ensure to enhanced continually competitiveness.

It’s certain that practicl and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e be taken to harmonize among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satisfaction with tourists and evolution of scenic area.

The following nine aspe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ness, for instance, changing idea, reinforcing entironment manage, innovation system, enriching destination image, developing various products, diversified functions in scenic area, market innovation, elevating tour quality,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national park of China;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competitiveness;Dr.Sun Yat-sens Mausoleum Scenic Area

前言

旅游业是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四大功能的现代朝阳产业,快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业不仅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柱产业之一(付蓉,1998)。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每年国际游客将达1.3亿人次(陈建斌,2001)。同时,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积极宽松的政府政策,也大大推动了国内旅游的迅速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旅游业迫切需要迅速提高旅游竞争力,以满足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需求,更积极地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

风景旅游是我国旅游资源中的坚实基础,但长期以来,错误的认为“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使得我国大多数风景区处于粗放式开发状态。由于管理体制、经营模式等方面存在与市场经济不合拍的因素,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地的旅游发展意识很浓,但开发的科学意识、环境生态意识尚未建立起来,科学知识积累不足(崔凤军,2001),风景区的旅游发展面临着景区城市化、破坏性建设、人造景观过多、景区资源过度开发、人满为患等问题的冲击,成为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风景区依然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中流砥柱,是当前旅游研究者和风景区管理者、经营者的当务之急。

笔者在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学习期间,曾先后参与江苏茅山、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等多个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江西“庐山世界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实践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多次思考并与导师探讨著名风景名胜区发展的有关问题。因此,将论文选题定为著名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研究。

风景区旅游在我国已占半壁江山,著名风景区的持续发展对城市旅游业和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为例,对影响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比较优势、市场需求、环境保障等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制约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限制因素,提出提升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由于本人时间、资料及水平等限制,本项研究仅仅是对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的初步尝试,难以兼顾方方面面,文中难免疏漏之处,诚望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人类旅游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已成为各国各地区普遍关注和重视的对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2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者9790.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203.85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国家统计局,2003),居世界第五位,已经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崔凤军,1999)。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将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转变(陈建斌,2001)。

江苏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旅游大省、强省之一,积极推行的“旅游倍增计划”和“国民旅游计划”,正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2002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22.6万人次、创汇10.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1.2%和27.8%;接待国内旅游者10038.2万人次,旅游收入830.2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4.3%和22.8%;南京市接待入境旅游者561319人次,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076.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83.96亿元(江苏省统计局,2003)。旅游业已经成为江苏省和南京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与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构成我国旅游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崔凤军,2001),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日益深刻而不容忽视。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提升竞争力以实现旅游地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给旅游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我国15000多个旅游区(点)中,风景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资源的“半壁江山”。我国风景名胜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1%以上,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已达151个(截止2002年底)。仅据11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截止2001年底)年游人数统计,1991—2001年间的年游客增长率为82%(仇保兴,2002)。风景名胜区已经成为推动国家旅游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许多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对带动区域经济的腾飞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厉以猷,2002)。鉴于我国风景名胜区对我国旅游业的巨大贡献与不可替代性,其可持续旅游发展显得更为重要。

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可持续旅游正日益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选择。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还处在发展阶段,尽管不乏“精品”,但总体上是管理者“摸着石头过河”,在风景名胜区的功能设置、服务内容与质量、管理水平和层次、资源环境景观保护力度和方式方法、经营方略等方面与国际水准相差甚远,因此亟需科学指导(崔凤军,

2001)。目前,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严重制约着著名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如现实基础薄弱,管理体制不顺,服务质量不高;著名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迅速增长的旅游需求与旅游资源承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生态环境退化;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低,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足等。著名风景名胜区是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同时担负着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多重任务;随着旅游市场国际化,地区间、国家间的旅游竞争日益激烈,提升竞争力成为著名风景名胜区协调多方关系和得到市场认可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

著名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表明:对著名风景名胜区的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为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市场营销和旅游规划等提供科学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在简要综述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区域旅游竞争的理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著名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进而提出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的战略和对策。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对日益损耗的资源问题和日趋紧张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解决人—地关系矛盾的发展模式或指导思想。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Rechel Carson)所著《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关心生态环境问题的开始。然而,20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不仅使环境问题迅速恶化,并演变为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及荒漠化、大气污染和酸雨、水资源出现危机及海洋资源的破坏等。

可持续发展主要经历三个基本阶段的演化: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宣言》,首次提出了“环境与发展”的主题。

·1982年之后联合国成立“环境规划署”等3个高级专家委员会,并相继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共同的安全》、《我们共同的危机》三个纲领性文件,提出为了保障安全、克服危机、创造未来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2年之后联合国召开高层次环境发展大会,形成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文件,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推广和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赵媛,仲伟周等,2000)。

我国早在1994年通过了世界第一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并在学术研究上渗透到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人口政策、海洋资源、国土资源等上百个学科(崔凤军,2001)。

2 可持续旅游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初,Dower在闲暇研究中曾提及旅游业的持续生产(Sustainable Yield),但未进行深入分析。直到80年代,国际旅游学界才开始广泛关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1990年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旅游分会上,首次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构筑了可持续旅游的基本理论框架,阐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即增进人们对旅游地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的理解;在发展中维持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牛亚菲,2000)。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旅游组织和岛屿发展国际科学理事会,在西班牙召开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两个重要文件,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可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即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开展时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旅游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旅游需要产生损害。无论国际社会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是不同国家对可持续旅游的阐述、规定(如英国环境部制定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有多少差异,但都包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即满足需要、资源的有限性和社会公平性(田道勇,1996)。

中国学术界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和论证始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旅游课题“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与宏观配置研究”(郭来喜,1996)。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学界对可持续旅游的理论及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刘鸿雁,1992;崔凤军,1995,2001;陆林,1994;吴必虎,1996;匡林,1997;郭来喜,1997;牛亚菲,1999,2000;张二勋,1999;李立华,2000)。

3 可持续旅游的内涵

可持续旅游发展是基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提出的,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延伸和具体体现,其基本含义(陶伟,2001)包括:·可持续旅游发展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不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并能对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给予资金、政策等全方位支持,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可持续旅游发展应在满足当代人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要的同时,保证后代人能公平享有利用旅游资源的权利,满足后代人旅游和发展旅游的需求。

·可持续旅游发展必须与当地经济有机结合,以其提供的各种机遇作为发展的基础,满足当地居民长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可持续旅游发展要求摈弃狭隘的区域观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实现全球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

针对中国国情,中国的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充分认识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珍稀性及其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明确每一代人对风景名胜区的责任和义务。

·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

·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自觉理智地循序渐进,并保障风景名胜旅游资源利用的永续性。

·旅游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发展形式,应充分发挥其保护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潜力。

·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风景名胜区,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文化完整、基本生态进程、生物多样化和生命支持系统,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方面的需求。

·及时转变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方法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的关系。

第二节区域旅游竞争研究进展

1 旅游竞争研究的兴起

区域旅游始于二战以后至6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和快速发展,国内旅游需求激增,同时以相邻国家为目的地的国际旅游初步发展。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旅游竞争局面逐渐形成,随之展开旅游竞争研究。

2 旅游竞争研究的发展

(1)旅游资源的竞争

旅游业开展初期,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指导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行为受旅游资源的品质影响比较大(窦文章,2000),故最初的旅游竞争研究是以旅游资源的区域禀赋和品质为研究重点,研究主题是如何开发传统的旅游资源(杨英宝,2002)。如G.Deasy和P.Griess(1966)曾运用旅游无差异曲线对美国宾西法尼亚两个互相存在竞争的景点进行研究,发现旅游景点和客源地之间是资源指向型的。S.Smith(1989)对引力模型、概力模型系数进行修正,研究旅游资源与旅游流之间的关系,并计算和预测了加拿大各省区相互吸引的客流。

我国旅游竞争的研究始于90年代,保继刚(1991,1994)分别对名山旅游地、喀斯特石林和滨海沙滩类旅游地的空间竞争进行了研究,其实质是旅游资源之间的竞争。张凌云(1989)介绍了William 与B.Kurtz用价格需求交叉弹性分析法对亚利桑那州大型水库进行分析的成果。

(2)旅游需求的竞争

80年代旅游需求的竞争成为旅游竞争研究的主题,主要从两个角度考虑:

①对进入旅游地的旅游者进行研究

K.Wober(窦文章,2000)通过测量欧洲39个首都城市旅游竞争力认为,旅游需求是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因子之一。Paul Saunders(窦文章,2000)也发现旅游需求是产生游憩机会的最主要因子。P.Loed(1982)研究了影响美国旅游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认定收入水平、相对价格水平、相对汇率和旅游目的地的特殊事件是影响国际旅游需求的主要因子,其中相对价格差异是首要因子。

90年代后期,我国出现了若干分析旅游需求和客源市场的专项研究,如吴必虎(1994)运用空间曲线和时间曲线分析上海市游憩设施需求状况,认为:旅游者的个人原因、客源地与旅游地距离、设施引力和可达性等均与游憩设施需求有关。万绪才(1998)研究了南京市客源市场结构,董观志(1999)通过深圳市几个主题公园的实地调查,揭示特定城市旅游客源市场分异规律。张江(窦文章,2000)分析我国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旅游流空间分布的特征。

②从旅游者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目的地行为模式分析法)

C.L Morley(1992)认为,普通居民一般根据个人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兴趣爱好等决定旅游形式,最终使个人效用最大化。Ryan(1991)根据心理需求解释对目的地的选择。Iso-Ahola,S.E(1990)认为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是通过旅游逃避压抑的日常生活、工作环境,寻求心理补偿,从体验到需求,有一被动转为主动的变化过程。A.J Haahti(1986)认为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认知包括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吸引物)属性、旅游目的地中心性的认知和同类旅游地意境地图的比较认知,并建立认知过程模型,得到了旅游者旅游定位的认知结构模式。P.Rearce(1982)把行为理论引入旅游需求研究,通过比较游客旅游前后意境地图的差异,发现差异较大。

我国学者吴必虎(1997)研究了上海市民旅游活动规律和中国城市居民选择旅游地的规律,探讨了旅游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与目的地选择之间的关系。宋章海(2000)讨论了旅游目的地如何根据旅游者的需求特征进行形象设计,认为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因是游客的需求。

(3)旅游形象的竞争

90年代末期旅游竞争的主题是以旅游形象的竞争为主。白祖诚(1994)认为北京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极其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建设好北京的旅游形象、优化北京的旅游产品,从而提高北京的国际旅游竞争力。屈海林、邱汉琴(1996)通过统计分析,对香港旅游竞争优势进行分析,认为拥有特色旅游形象和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实施不同营销策略是保持都市旅游魅力永存的关键。李蕾蕾(1995,1997,1999)指出今后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孤立旅游景点,必须推出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通过形象定位、主题口号的提出、视觉形象的设计等战略全面发展城市旅游,增强城市旅游发展的潜力;并认为旅游者在选择旅游地和进行旅游决策,除考虑距离、交通方式和价格等因素外,还非常重视旅游地的感知印象,这主要取决于旅游地旅游形象状况。聂献忠(1998b)认为城市旅游产品及配套设施等视觉要素的建设,旅游行业管理、服务质量等所表现出来的旅游行为形象在城市旅游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金卫东(1995a)、李娟文(1999)等对旅游形象进行研究,崔凤军(1999)、张景和(2001)分别就历史文化名城和资源型城市的形象设计进行研究。

(4)旅游竞争力的提出

旅游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旅游竞争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日益激烈,竞争力大小反映了各旅游企业综合实力的强弱,因而如何培养和提升旅游竞争力成为世界经济国家化市场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的焦点。若干学者对旅游竞争因素进行不同的分析和评价:N.Leiper(1979)认为,决定一个旅游系统发展状况的四个因素是客源地区域、目的地区域、旅行路径和旅游产业本身。K.Wober(窦文章,2000)等人认为旅游需求、过夜旅游增长率、游客季节分布及旅游地承载力等四项指标是影响欧洲39个首都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因子,并对39个城市进行比较,勾画出39个城市自1975年以来的综合竞争力空间分布图。S.Demars (杨英保,2002)认为一个旅游度假地的竞争能力取决于旅游市场、本身的开发情况、可进入性等。E.Canestrill(1991)等认为,旅游地的竞争力除了体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主要还是要看其发展潜力,旅游地承载力是影响旅游地竞争潜力的因子之一,因此在研究旅游地竞争力时必须考虑旅游地承载力。

我国学者郭阳旭(2000)提出整体竞争力的概念和定义,提出了提升重庆市旅游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意义与基本途径,他认为一切竞争都是知识人才的竞争,旅游整体竞争力最终体现在旅游管理者、旅游活动的操作者身上。张明清等(2000)借鉴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旅游业竞争力,并分析我国旅游业面临的竞争问题。他的研究丰富了旅游竞争理论的内容。黎洁、赵西萍(1999)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提出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六大影响因素和四个演进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特征。郭鲁芳(2000)提出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多相测度法,认为评估一国旅游国际竞争力,不仅要反映目前市场的占有率,而且要体现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万绪才等(2001)从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三个方面建立国际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对江苏省各地市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提出各地市优劣势以及相应竞争策略。陈建斌(2001)提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并以广东省为例,分析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因素:背景因素(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技术因素的综合)和决定性因素(包括比较优势、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与能力、产业结构、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环境等)。

(5)旅游竞争策略的研究

关于如何制定相应竞争策略,将竞争优势转化为竞争实力,对此进行的研究有:J.Tribe(1997)指出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和消费者,旅游产品的竞争策略是不同的。

我国学者邹益民、韩晓燕(2001)认为,竞争要立足于服务对象,根据游客

需求制定竞争方案,竞争要着眼于创造市场,不能只局限在目前的市场。徐虹(2000)认为,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饭店业不仅要有竞争目前的策略,还要有竞争未来的战略,在国际旅游竞争中,可以暂时放弃最终产品的竞争而提高企业核心产品竞争能力。王滔(2000)等分析了洛阳面临的竞争情况,提出了洛阳和开封、郑州、西安等城市合作开发战略。王莹(1998)、阮思阳(1998)、吴国华(1998)、王国江(2000)、毛端谦(2002)等等就具体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提高旅游竞争力的策略。沈钢(1998)分析了上海市旅游饭店竞争结构状况,提出了旅游饭店在竞争中如何求生存的对策。杨森林等(1999)在《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策略》一书中提出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六大策略。

第三节著名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

1 著名风景名胜区与竞争力

(1)著名风景名胜区

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对风景名胜区定义如下:“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价值,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考察、文化活动的地区。风景名胜区是旅游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崔凤军,2001)。

陆林(1997)根据加拿大学者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及Hovinen(1982)对勃特勒模型的修正,提出将巩固阶段和停滞阶段合并为成熟阶段,本文即以发展成熟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一般具有如下特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品位高,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服务和基础设施完备,拥有稳定的客源等。

从旅游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到县、市乃至一个省区、国家和大洲,风景名胜区属于级别最低、范围最小的一级旅游区域,对其进行研究是对更高级别、更大范围区域进行研究的基础,具有一定代表性。而且风景名胜区拥有我国高质量的风景名胜资源,经过早期的开发,面临着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问题。著名风景名胜区竞争力的增强或减弱往往会对其所属城市及更大地域范围内的旅游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或带动作用。因此,著名风景名胜区的竞争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2)著名风景名胜区竞争力的定义

关于旅游竞争力已有的定义,郭阳旭(2000)提出“旅游整体竞争力”的概念,指在区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在与周边地区|、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能保持其发展、壮大,保持其竞争优势的长期性、全局性的能力。陈建斌(2001)提出的“区域旅游竞争力”是指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

水平与区域内旅游业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旅游竞争力。胡冬梅(2002)认为,“旅游竞争力”是旅游地在维护自身市场地位时创造和整合能保护资源、增值产品的能力。

本文作者结合以上研究,将“风景名胜区竞争力”定义为:风景名胜区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为维护自身市场地位所创造和整合的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增值产品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由于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地位的外部表现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等指标,反映的是旅游地过去和当前的发展状况(或竞争地位),它受到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市场需求、环境保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未来发展(旅游竞争力的持续增强)同样与这些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2 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提升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将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结合起来,是体现可持续旅游竞争力的思想(黎洁,赵西萍,1999)。旅游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代际公平的原则,对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损害后人的审美愉悦的获取,要为后人留下可持续的景观资源。

著名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顺应市场需求,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促使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模式不断发生变化,也使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不断发生变化。对旅游市场的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作出有效反映,是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对保持和提升竞争力也非常关键。

未来影响旅游需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旅游者对环境质量的关注,而良好的环境质量也是可持续旅游的前提。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必须以环境的可持续完善为最低标准。环境可持续完善是指环境的改变将限定在一个可恢复的范围,并且不对其多样性造成损害。由于资源—环境结构的不可分割性,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必然是伴随着对环境的改变甚至破坏,而对资源的利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因此,旅游发展必须以对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完善为前提。

增强旅游竞争优势,提升旅游竞争力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风景名胜区开展旅游活动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地方,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大量游人的到来加剧了风景名胜区生物、环境的损耗,地方文化和特色有时也遭到消退。风景名胜区需要持续的竞争力,但不能以暂时的旅游流量增加来损害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而需要以创新思维注重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以及发挥风景名胜区教育游客的功能(崔凤军,2001)。

风景名胜区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发展依赖于独有的资源和环境,可持续旅游能为风景名胜区实现社会和经济

效益提供动力,而社会和经济发展为风景名胜区的竞争力提供保障。

3 影响风景名胜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风景名胜区的竞争力研究是以风景名胜区为空间尺度对提升旅游竞争力的战略进行扩展和深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和旅游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衡量竞争力的关键。从理论上来讲,在特定的时空尺度,影响旅游发展与资源、经济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因素是有限的,起主导作用的也是少数几个,并且这些因素变化幅度也是有限的,这就使旅游发展与资源、经济、环境相互作用所能达到的最大强度和最高水平有了界限(马勇等,1997)。所以,著名风景名胜区竞争力获得提升的前提必须是在此限度之下的发展,最终的发展实际上是一定时期、一定限度内旅游发展与资源、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综合实现。因此,风景名胜区提升竞争力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由于风景名胜区竞争力是受多因素影响的,按照影响竞争力的因素类型,可以把区域旅游竞争因素分解为比较优势、市场需求和环境保障等3个主要方面(图2-1)。

风景名胜区提升竞争力必须立足于现有基础—比较优势,挖掘在竞争中继续发展的潜力—市场需求,并且保持将潜力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的关键—环境质量。

风景名胜区提升竞争力的比较优势。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竞争基于一定的资源基础、经济基础、区位条件和产业的联合等,这些构成了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的基础实力。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成熟,旅游业已经不再单纯依赖旅游资源优势。而区位、经济、环境等其他因素往往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起到更大推动作用。

风景名胜区提升竞争力的市场需求。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是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挖掘和开发利用更多的资源、充分利用区域的经济优势、区位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管理优势等,深入分析并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实现更大发展。

风景名胜区提升竞争力的环境保障。没有高质量的资源和环境,就难以创造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更难以满足游客高质量的需求。在经济和社会日益发达的当前和今后,旅游者对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会日益提高。风景名胜区能否满足游客的需求,是否拥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将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力持续发展的潜力。

图2-1 著名风景名胜区竞争力主要影响因子

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及经济效益

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及经济效益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发展的新阶段,它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会让我国的生态环境水平上一个等级。本文主要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与其经济效益展开探讨,为林业未来的科学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内容,大自然创造的条件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要想发展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同时大自然环境的优劣又直接影响着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质量,其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为人类的生存条件提供一定的保障。 2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林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也就是传统林业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林业快速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储备了大量的资源,也是森林被大量砍伐的阶段。之后进入到探索林业的发展阶段,在一些林区集中的地带开展稳定森林植被数量的稳定的活动是这阶段的核心,同时在探索阶段,确定了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制度规则,而由于对林业改革认识不到位,造成我国林业改革的工作进度远远落后于其他方面,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探索出来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之后就进入到林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我国当时的林业状态比较差,环境恶化程度不断加剧,国际上也召开了国际环保大会,受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这个阶段比较的漫长。在第三阶段,林业的经营方式开始转向科学经营路线上来,于是兼顾经济和生态双向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模式被提出来。这也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全

新阶段。 3对林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3.1林业的生态效益 通俗来讲,林业的生态效益也就是指林业的发展将会给我国的 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环保力度的逐渐加大,森林的生 态效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林业的生态和经济双向效益是 密不可分的,林业生态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创造生态效益,而 林业的经济效益又建立在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生态效益本身就具有 比较大的经济价值,所以它们两者是共同存在、相辅相成的。 3.2林业生态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增长很快,但 是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破坏,这些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也逐 渐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要在 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也加强对环境对生态的建设力度,既要保证经 济的持续增长,也要保证生环境态的平衡。 4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我国林业的开发和发展 必须严格遵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林业开发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计 划之上的,计划包括对什么区域的林业进行开采,什么时候什么人 进行开采等,这些都需要作出明确的规定,避免乱砍乱伐的现象出现,同时要对林业加强科学化的管理,开采的同时也要加强种植植 被的力度,以保证我国的植被覆盖率不会因林业的开采而下降,只 有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意保护国家的生态环境,经济才能 以良好的势头快速发展,而且可以长远地健康地发展,如果经济的 发展是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那么迟早会造成国家经济的崩塌。

近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分析

近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分析 摘要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以来,我国从学术界到社会各界分别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动态、开放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资源管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系统工程、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相关领域。为了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加大了对可更新资源保护的力度、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布局、区域综合减灾规划制定与工程的建设。与此同时,国家有关资源、环境、灾害管理等职能部门,从制定可持续发展途径出发,开展了大量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这些工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论建设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案例研究。利用中国知网网络平台和Google搜索引擎工具,检索并分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近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分类和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的模型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可持续发展过程与机理研究、尺度问题、区域要素和地域结构的整合、区域综合集成以及区域要素变化、区域整体关系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知网平台;GOOGLE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20)03-0122-07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

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议程》从中国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的总体情况出发,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1994年7月4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出《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通知》。通知指出:《议程》是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件的原则立场和实际行动。此后到目前为止的10多年的时间里,学术界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由此本文总结和分析我国近10年来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进展,并做出分析。 1 资料来源和方法本研究采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网络平台和Google网络搜索引擎检索的资料,包括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见表1)。资料年限从1987~2020年以公开发表为准。实际上知网平台提供的资料年限,除了期刊全文资料是该时段外,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是1999-2020年,报纸资料从2000-2020年。以上资料分别以年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以数据库平台提供的关键词为关键字段,分别以“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应结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生态林业建设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林业建设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17-10-11T12:10:26.8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作者:陈婧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态林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林业建设是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发展林业经济,不但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经济转型以及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成都市林业勘察规划设计院)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态林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林业建设是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发展林业经济,不但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经济转型以及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对生态林业的含义、功能、建设生态林业的意义以及生态林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详细探讨了生态林业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旨在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以退耕还林、生态造林等工程为主的生态林业建设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生态造林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林业经济是由林业部门和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并进行组织管理,而发展林业经济是进行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其实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而在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漫长进程中,要想实现其经济的可持续,就必须要对我国的国情、林情和人情进行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1 生态林业的含义、功能及建设生态林业的意义 1.1生态林业的含义 生态林业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分析,以此来进行森林的经营和管理。以生态林业为基础的经营模式是新出现的一种经营模式,其对经营过程和理念提出了要求,必须保证生物和地球化学的有效循环,保证森林系统充足的养分供给,只有这样才能保留森林系统现有养分不流失,而森林的养分来源更重要的是依靠自肥和永续经营。一般来说,森林经营要遵循少投入多生产的理念,即以最低的投资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需要充分认识森林的过去、现状和将来发展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当中必须充分分析森林的演替过程,对每个演替过程进行详细研究。其中要特别注意自然演替过程是否符合森林经营要求。 1.2生态林业的功能 生态林业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对水利工程使用寿命都有巨大作用,对农牧畜产、稳产起到屏障作用。生态林业建设是生态经济多样化和生态平衡的环境基础,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生态林业的建设:能够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化创造条件,保护和发展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建设和恢复生态系统,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林业不仅可以提供多种可再生资源、能源,还能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能够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前景。目前国际社会判别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的一个最根本尺度就是看资源的使用和保护是否维持平衡,一种经济只有尊重生态学诸原理才会是可持续发展的,才会是和谐的,生态经济的发展正在带来新的环境革命,森林及其生物资源的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必将为新的环境革命、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极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能够为科技发展生态化奠定重要的物质和环境基础。 2 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林业要以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转型,这就促使传统林业要向新型林业-生态林业转变。 木材生产就是砍伐、运输、加工,它是人们追求林业短期经济效益的一和方式,林业经济总量偏小,但这种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的生产是有限的,现已被人们渐渐认识。而生态林业建设意义则不同。创建生态林业是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高效,要求在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题,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标志着我国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时代已经结束,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代已经开始,林业战略思想发生的这种历史性转变顺应了世界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了新世纪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大潮。 2.1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要求 强调可持续的、生态性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要求。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是生态经济多样化和生态平衡的环境基础,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第一,能够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化创造条件。保护和发展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建设和恢复生态系统,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林业不仅可以提供多种可再生资源、能源,还能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第二,能够为科技发展生态化奠定重要的物质和环境基础。追求生态化发展已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污染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已列入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目前我们主要采取直接减排即工业减排方式,从长远看也可借鉴国外经验实行间接减排,即造林固碳。森林固碳以其低成本、多效益,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建设森林生态系统,是科学技术发展重要的物质和环境基础。第三,能够为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提供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必然带来人类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人们的衣食住行已开始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追求无污染,保持天然特性。食品、人居环境等方面生态化趋势尤为明显,由此带动了物质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同时,生态环境服务成为有价的消费品,生态旅游不断发展,生态补偿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消费方式的重要因素。人们生活、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有赖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和恢复,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 2.2加快生态林业建设是我国建设生态经济的重要力量 建设生态经济是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在准确把握国情基础上的高度概括。林业提供的丰富而多样化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利益、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相统一的现代林业建设、绿色产品和旅游产业开发等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潜力正在成为我国建设生态经济的重要内容。 2.3加快生态林业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目前国际社会判别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一个最根本尺度就是看资源的使用和保护是否维持平衡。一种经济只有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措施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措施 一、甘肃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甘肃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地型高原省份,整体山地面积巨大,同时林业覆盖范围广泛,山区、林区中的人口相对集中,全省现有林业面积是耕地面积的1.8-1.9倍。因此结合甘肃的特殊地理环境,林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还占据了甘肃现在的主要发展方向。当期时期国家和政府都以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环节中更是十分重视的,因此林业的发展对于甘肃来说首先要以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下进行的,同时。甘肃林业的可持续的发展主要是以生态环境为蓝本,要求人们在进行林业互动中要首先保证整体林业生态系统的不被破坏,保证林业在甘肃地区以健康持续的发展路线为主。同时还需要主要甘肃各个地方之间的保护。 二、甘肃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现状 从中国的林业发展现状来分析,你会发现中国的森林面积排名世界第五位,人造林的覆盖率也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在森林资源的人均占有率却出现明显的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以甘肃地区为例,甘肃地区林业在发展历史中总共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以1949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主要是传统的林业发展阶段。这时期甘肃省首要以发展工业化为主,以此加快林业的整体砍伐力度,使得这时期甘肃地区的林业资源大大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在90年底初期,甘肃地区对于林业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管理,同时也明确的山地、森林的归属地问题,加强了林业的保护严禁乱砍乱伐,可以说这个时期是甘肃省在保护林业资源发展的黄金时期,该时期中主要以保护为主,加强林业休养生息的时期同时以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根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该时期在保护中任然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在建设期间也缺乏一定的建设经验,在改革方式处于落后的情况各地各自为政的林业改革保护为今后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20世纪初期,甘肃地区的林业发展开始真正步入可持续的发展快速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大国的地位确定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甘肃各地区争相开始重视林业的保护与开发活动,从宣传到可持续保护策略的推出,不断的向一个新的发展道路迈进。但是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确实一个很漫长的事情,随着甘肃地区对林业的

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阅读,分析了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优化发展的主要策略。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主要存在人多地少,土地承载压力大;资源开发不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化问题突出等问题。而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城乡政策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控制人口增长,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科学规划城市,合理布局产业。 关键词:关中地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资源 1引言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用永恒主题[1-2]。李振泉认为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其中" 人" 是指社会性的人," 地" 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3]而王黎明则将人地关系概括为,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4]。也有学者把人地关系定义为,人地资源及其相互关系[5],人地关系是人类需求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关系[6]。而更多的学者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称为人地关系。[7-8]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形似“新月”。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随着人们对于关中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大,关中地区的资源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对于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关中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概况 2.1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十五”与“十一五”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稳定、持续的增长势头,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08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到达4314.63亿元,占全省的62.98%。人均GDP为18778.53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323.96亿元。与2000年相比,总GDP/人均GDP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增加了2倍多,而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了近4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则增加了6.5倍。 2.2关中水资源概况 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有渭河、泾河、洛河、汾河、灞河、黑河等,关中地区大多属于黄河流域。区内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有135条,其中黄河的主要支流渭河在陕西段河床长502km,流于面积3.32km2,横贯整个关中平原市关中地区的主要地表水源。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 林业发展对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当前林业保护中存在着问题,使林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就林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和增强林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进行了一些探讨。 标签:林业;可持续发展;现状;措施 0 引言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但是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林业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危害,其可持续发展进程受到阻碍。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保护人们居住生态环境,促进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林区经济效益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林业可持续发展内涵概述 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我国政府加大了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相互协调。林业发展作为生态环境发展中的重要组成环节,其可持续发展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林业生产包括森林产品、木材等相关林木资源经营活动。林业生产经营不仅包括对林木的采伐,还包括对林木的保护和更新,使林木资源能够持续不断地供应给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因此,林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开展林业生产时,要根据林业生态环境的特性采取科学合理的开采方式进行,保证林业生态系统不受到严重破坏,使林业生态系统能够稳定、健康的持续发展,使林木资源能够持续更新,而不是被无休止的完全开采,使林业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生态效益、經济效益的增加[1]。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第一,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够给人类和动物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污染源,净化居住环境,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第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林业提供大量的木材资源,如果林业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们开展经济生产活动就会受到原材料缺乏的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人类各行业生产需要的木材资源,进而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历程 我国林业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此时期内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假设,需求林木资源较多,对林木资源开采力度较大,造成大量的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使林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使林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后至1992年这段时间,此段时期

林业经济作用发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林业经济作用发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关于我国林业经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理念。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后,有效的推动了林业的建设速度。过去的林业建设注重点在经济利益方面,对于生态效益和林业可持续发展都十分不重视,没有考虑到未来的林业状况,只是一味的顾眼前利益的进行林业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行业的发展,人们已经慢慢的对生态林业建设重视了起来。林业的生态效益有了保障后,林业的经济效益也有能够有效的进行发展。文中,从多个方面入手,对两者的有关内容进行研究。 【关键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林业建设;生态林业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目光放远,在发展林业的同时,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共同发展,从而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按照规定合理的计划生态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对林业生态进行全面的保护。在日常开展经济活动时也要以环保为主,杜绝对林业生态造成影响的行为,从而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目标,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林业的资源过度发开,要想改变现有情况,必须要

时刻遵循林业可持续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推进林业生态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生态保护的共赢。 一、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生态林业建设工程也在努力进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问题成为了我们主要关注的话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可利用资源快速减少,导致我国当前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国应加强对林业建设的重视程度。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林业建设过程中扔存在一些不足。林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对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且还能够有效提升会社经济的发展。同时林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发展具有很深的关联,两者的发展都是促进地区经济效益提升的关键。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原有生态进行大面积的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政策,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随之增强,林业有助于地区环境的优化,能够抵抗环境的不断恶化,但是因我国目前相关方面的技术还不够支撑林业的建设,林业资源不够丰富,导致我国林业经济无法全面的为可持续发展带来帮助。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作者:————————————————————————————————日期: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电子商务论文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文/栾贵勤王壹慎 摘要:本文以上海市为例,以区域旅游系统理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上海在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及寻找解决的对策,以促进上海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上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落实到具体区域层面,必然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其他产业间更加有机紧密地结合、融合,旅游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区域发展实现更加紧密地结合。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研究的理论基础 2.1区域旅游系统理论 系统论是运用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把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来进行研究的理论,它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主张通过抓住事物的主要功能和结构来提示事物的动态特征,从而预测事物的演变方向与强度。因此,运用系统论指导区域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2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世界旅游组织给予的定义是:旅游的可持续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又满足了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旅游的可持续含义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1.公平性,公平分配有限的和不可更新的旅游资源。2.持续性,适当开发旅游资源与发展旅游业,保证可更新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同时使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最小化。3.共同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总目标必须依靠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反对狭隘的政治观、区域发展观。 3、上海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概述 2014年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城市榜单中,上海位列第二。据上海市旅游局统计,截止至2014年12月底,上海市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达到791.3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523.34万人次,增长2.4%;香港同胞49.06万人次,增长17.09%;澳门同胞1.9万人次,增长14.85%;台湾同胞65.3万人次,增长9.85%。 国际入境游客数量的上升,拉动了国际旅游入境过夜人数的同步增长。外国游客入境过夜人数达到了254.94万人次,增长4.9%;港澳同胞26.05万人次,增长33.2%;台胞30.65万人次,增长14.9%。(见表1) 2010年由于世博效应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360.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8.0%;2011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411.2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4%;2012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497.6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

国外关于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题目:可持续发展国外研究现状 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生:蒋奇杰 【摘要】:三次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成效,世界人民生活水平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出现了资源“透支”、能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一些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也不利于全人类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在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维护好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如何实现两者兼得呢?世界范围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经过漫长的定性研究现已经进入了定量方面的研究。就国外来看,主要是从城市、农村和企业三个方面对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定量研究,这对于我国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verseas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Student: Jiang Qijie Abstract : The economic of our world has obtained a huge growth and a fast speed since three “Industry r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third one. And much improvement we have had about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the human. But meanwhile lists of environment problems come out: shortage of energy,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tc. And these factors are threatening our health and impacting the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us. So we must take measures to protect our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while maintain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 to achieve both of them? The world ha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e have entered the quantitative studies after a long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eign countries research how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inly from the city, country and enterprise three aspects. And we can obtain some reference value from these researches. Key Words: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untry””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of enterprise”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

文章编号:1004-9479(2008)01-0001-08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 韩增林,狄乾斌,刘桂春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连 116029)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第17卷第1期 2008年3月Vol.17,No.1 Mar.,2008 收稿日期:2007-05-12;修订日期:2007-1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1052);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L06CJL020)。 作者简介:韩增林(195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Email:hzl@lnnu.edu. 摘要: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各方面为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地理学也在可持续发展 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表现在地理学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 方法支撑等。作为反映人海交互作用力最明显的典型区域,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已受到 普遍关注与重视。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在人 地关系及其优化、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与差异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资源环境承载 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本文从地理学视角探讨了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 的研究领域与贡献,并提出未来地理学应该适应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地理综合集 成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地理学;视角与贡献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以来,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科学,目前正朝着在数量化和理论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理论与应用并举的方向发展[1],通过对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和地球信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沿海地区是人类活动最剧烈的地区之一,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作为反映人海交互作用力最明显的典型区域,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已受到普遍关注与重视[2]。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在理论模型与实践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1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1.1人地(海)关系及其优化研究 地理学被公认是一门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3]。现代人地关系问题,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现代人地关系问题即是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和发展)(devel-opment)的问题,即PRED问题,协调人地关系的本质就是协调PRED问题[4]。现代地理学正致力于通过对人地关系的研究,认识和寻求人地关系的整体化、综合平衡及有效调控的机

浅谈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一)

浅谈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一) 论文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我国正处在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过渡时期,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林业发展的核心理论。针对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等各个层次,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1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为前提,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和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实现各种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事业。林业部门包括营林和森林工业两大部门,其主要职能是有计划地绿化现有荒山荒地,扩大森林资源;科学地经营管理好现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并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提高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增加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的生产,以满足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通过林业建设,可充分发挥森林的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环境保护等多种效能,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而服务;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森林再造及抚育间伐和城市森林的建立和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林业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年),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二是1978~1992年,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在集体林区和其他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即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三是始于1992年至今,受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状况影响,我国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原林业部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确定了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实现对策 3.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以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社会系统中的功能维护为中心,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向社会提供可持续的服务,而不仅仅是某种物质产品。这种功能的维护不仅是获取森林使用价值的基础,而且是由使用价值所表现出的经济获益持续的保障,更是人类持续生存所依赖于生命支持系统的根本,是森林价值的本质所在。 林业可持续发展决定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和资本可替代性等;二是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等;三是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承载力、资源环境等。 3.2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诸多方面发展 3.2.1依靠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因而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

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事实上,中国的高速增长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为代价的,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必须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指标,必须建立一整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利用国家、市场、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的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四方面具体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丰富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 一、可持续发展的丰富涵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 反之则应予摒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

浅谈我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点认识

浅谈我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点认识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笔者就自身工作经验以及学习心得入手,谈一下我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八大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 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

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一)

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一) 诸大建,管理学博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联合国—同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责任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高级研究学者,1994—1995年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建设部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顾问、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城市化委员会理事、《世界资源论坛》国际专家委员会专家,以及《EcologicalEconom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PublicManagement》、《EnvironmentalPolicyandGovernance》等SCI、SSCI杂志的国际编委。2010年12月受邀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讲解《从上海世博会看世界发展新趋势与新理念》。 主要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城市与区域发展、宏观政策与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等,研究成果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在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研究方面,研究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性大学等。1998年起针对传统线性经济及其管理模式的问题,在国内首先引入循环经济的概念,围绕循环经济的理论、方法与政策开展了有国际视野、有中国特

色的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得到广泛引用的观点、概念与方法。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一是在把握国际绿色经济与政策动向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经济增长及其环境管理模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中国发展情景、有经济管理意义的循环经济概念与理论框架;二是将资源生产率作为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以此为目标建立了有系统性的循环经济规划、实施与评价的研究方法与管理方法;三是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概念融入循环经济的合作治理研究,提出了以主体、过程、政策手段为内容的中国循环经济的政策推进思路;四是提出循环经济的中国发展C 模式,区别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绿色战略,研究了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可持续消费的发展方式与实施路径。在本研究领域主持过的重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课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课题、上海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等。出版的著作有《循环经济2.0——从环境治理到绿色增长》(2009)、《上海建设低碳经济型城市的战略研究》(2010)、《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2007)等,主编有《循环经济与中国绿色发展》、《上海资源环境白皮书》和《绿色前沿译丛》等系列丛书,译有《绩效经济》、《超越增长》、《自然资本论》等。研究成果获得过国家发改委优秀研究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在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方面,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发展战略与管理、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