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俸禄制实行之前北魏官吏的收入

论俸禄制实行之前北魏官吏的收入

论俸禄制实行之前北魏官吏的收入
论俸禄制实行之前北魏官吏的收入

延 边 大 学 (

二 〇 一 五 年 五 月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本科毕业设计 题 目:论俸禄制实行之前北魏官吏

的收入 学生姓名:赵婉

莹 学 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历史学 班 级:2011级 指导教师:李玉顺 讲师

摘要

北魏(386-534)建国后至太和八年(484)为止,国家对大部分中央、地方官僚没有颁发俸禄,使北魏持续了近一百年百官无禄的状态。北魏建立到439年华北统一为止,长期以征战为立国的重心。当时维持整个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征战掠夺、临时征发等特殊途径上,较多地保留了军事部落联盟原始形态,统治政策缺乏制度化和稳定性。通过收集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现行的研究成果,对北魏建国初期面临的多种社会性质和多种经济形态共存的社会经济状况,没有建立俸禄制度的主客观原因,无俸禄制度下中央、地方官吏的收入来源,以及这样的收入途径对北魏统治的影响,进行了较细致的探究。北魏建国后,具有游牧部落传统的鲜卑拓跋族统治者面临民族构成复杂和社会经济状况非常复杂的局面,不仅维持了原来的游牧部落的传统分配模式,还受到了开国皇帝道武帝个人意志的干预。无俸禄制下中央官吏的收入来源于班赏、廪给、赏赐物的自然增值、经商等,而地方官吏的经济收入主要靠自行解决。无禄制下的北魏官吏的收入模式又对北魏统治稳定起了积极和消极双向的作用。

关键词:百官无禄;官吏的收入;班赏;廪给;腐败

Abstract

Northern wei dynasty (386-534) after the founding until wo eight years (in 484), the country for most of the central and local bureaucrats not issue the salary,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lasted for nearly one hundred years without Paul state officials.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o the unification of north China in 439 founded, to for a long time in the center of gravity for statehood. Was to maintain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ic basis for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machine is based on their plunder, temporary purveyance special ways, such as more to retain the original form of military tribal alliances, and lack of institutionalized and stability rule policy.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in the early days after foundation of coexistence of a variety of social nature and a variety of economic form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did not establish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of salary system, no salary system source of income for the central and local officials, as well as to the incom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rule, carried out a detailed inquiry.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northern wei xianbei extension postscript to the families of the traditional nomadic rulers face a national complex and the situation of social economic situation is very complicated, not only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traditional distribution mode of the nomads, also by the founding emperor emperor wudi personal intervention of will. No salary income is derived from the class of the central officials to watch, Lin reward, natural value, business, etc., and mainly depend on the local officials' economic income. No under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official eloth, revenue model and stability to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rule played a positive and negative two-way role.

Key Words:Before the salary system ; Officials' income; Class of the reward; Lin to; Corruption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俸禄制颁布之前北魏的社会经济状况 (2)

1.1 北魏前期复杂的社会状况 (2)

1.2 北魏前期的经济形态以及财政状况 (2)

第二章北魏前期没有实行俸禄制度的原因 (4)

2.1鲜卑拓跋部氏族部落传统的影响 (4)

2.2统治者的意志干预 (4)

第三章俸禄制颁布前北魏官吏的收入 (6)

3.1中央官吏的经济收入 (6)

3.1.1 班赏制度 (6)

3.1.2廪给 (7)

3.1.3赏赐品的自然增值 (8)

3.1.4中央官吏的经商和贪污受贿 (8)

3.2地方官吏的经济收入来源 (8)

3.2.1地方官吏自行解决的原因和现象 (8)

3.2.2地方官吏收入来源的途径 (9)

第四章无俸禄制下官吏收入的反思 (10)

4.1无俸禄制度的积极影响 (10)

4.1.1解决官吏的基本生活需要 (10)

4.1.2激励将士积极参战获胜 (10)

4.2无俸禄之制度的消极影响 (10)

4.2.1贪腐之风盛行 (10)

4.2.2官吏间贫富差距大 (11)

结论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

谢辞 (15)

引言

北魏建国到孝文帝太和八年(484)颁发俸禄为止,近百年持续了百官无俸禄的状态。那么无禄状态下百官的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国家又如何运行了这官僚机构呢?学界关于北魏前期官吏的收入问题,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具有代表性的力作,为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国内研究方面:如王烨《北魏国家物质考略》、王大良《试论北魏前期的官吏生活保障制度》、李静飞《北魏从班赐到班俸过渡期的俸禄制》等,考查了北魏前期战争掠夺、战后赏赐的现象,集中论述了班赏制度在北魏建国初期官吏收入中的地位。又有张维训的《北魏官俸制度的确立及其对鲜卑族封建化的意义》、《试论北魏的食邑制度》,朱大渭的《两晋南北朝的官俸》,黄惠贤的《中国俸禄制度史》等研究中,关注北魏的官俸和爵禄问题时也涉及到了北魏颁禄前百官的收入问题。国外研究方面,如韩国朴汉济《北魏王权与胡汉体制》、日本川本芳昭《北魏的封爵制》等对北魏的俸禄制度进行了研究,也对无俸禄制度下官吏收禄来源进行了考查,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但是,上述研究成果相比较于其他历史问题的研究仍然是不够深刻,不够全面的。对于北魏实行俸禄制度之前官吏的收入研究方面存在缺失,仍然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本文就北魏前期颁布俸禄制度之前官吏的收入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文献资料和先贤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探讨北魏前期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主要经济形态以及政府的财政状况等。

第二,探讨北魏前期没有实行俸禄制度的原因,分别从客观条件和主观干预方面进行了考察。

第三,探讨无俸禄制下,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收入来源,重点论述班赏制度,尤其重视战后班赏制度。

第四,揭示无俸禄制度下官吏的收入来源对北魏统治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通过研究,阐明了北魏前期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没有确立俸禄制的原因,考察了各级官吏不同经济收入来源,揭示了无俸禄制下官吏的收入来源对北魏统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第一章俸禄制颁布之前北魏的社会经济状况

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落首领拓跋珪趁淝水之战使前秦崩溃的良机,在牛川(今呼和浩特东部)重建代国。同年四月,改称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建国初期,受复杂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未能建立起一套保障官吏收入来源的俸禄制度,所以北魏前期出现了近百年百官无俸禄的现象。

1.1 北魏前期复杂的社会状况

北魏建国初期,拓跋部仍处在游牧军事部落联盟阶段,建国后逐渐与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明产生交融和碰撞。这种交融和碰撞并没有使落后者在短时间内摆脱落后,改变其政治经济生活状态,而先进者因为被征服长期处于被统治的地位。换言之,处于统治地位的拓跋部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与被其统治的封建的农耕民族处于同一社会发展水平。北魏初期被统治地区居民主要包括中原地区的汉族和进入中原地区的鲜卑慕容部及边远各地的氐、柔然、高车、贺兰、库莫奚、独孤、匈奴等民族。北魏初期面临的社会状况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成分层次非常复杂,并且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有各的部族和部落,由他们的部落酋帅治理,各有各的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

北魏前期,战争掠夺成为维系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经济形态之一,战争中仍然保留着浓厚的游牧部落战争的特征,将战争中掳掠的牲畜、武器、金银、俘虏、生口等,赏赐给王公贵族和所有参战建功者。此外北魏统治者任意征调赋税,以满足频繁的战争消耗。当时北魏官吏没有正式的俸禄与这样复杂社会状况不无关系。文武百官在近百年间,其经济收入来源于战争掠夺之后的赏赐和大规模狩猎之后的赏赐以及赏赐物的自然增值、任意征调赋税搜刮民脂民膏、经商等途径。因此北魏前期面临着非常复杂的社会状况。

1.2 北魏前期的经济形态以及财政状况

北魏建国初期,畜牧业、战争掠夺、狩猎、农业、商业、手工业等各种经济形态并存,但游牧经济特征非常突出。畜牧业、战争掠夺、狩猎、农业、商业为当时的北魏提供了生活资料的来源,为拓跋氏战胜其他部落打下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北魏前期,分部制与郡县制的并存,行政管理上实行了双轨制,还没有建立稳定的财政制度。为了确保拓跋族的统治地位,财政政策上保持着多种经济形态,并不断

进行调整。

有资料研究显示,北魏前期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于:部落制公共财产、所灭部族或国家战利品的获得、国家直接控制特殊人口劳动收获的积聚、农牧民赋税收入、临时征调以及附属部落或国家的纳贡等1。一般来说,国家财政收入是官吏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北魏前期的财政收入并没有成为官经济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即使部分官吏的经济来源于此,但是只是极少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北魏前期没有实行俸禄制的原因,和当时国家的财政状况无重要关系。

北魏建国初期,面临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多种社会性质、多种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多种生活方式共存的社会状况,同时面临着多种经济形态并存、财政收入多重来源的经济状况。因此,北魏前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经济状况,也是北魏建国初期没有建立俸禄制度的客观原因之一。

第二章北魏前期没有实行俸禄制度的原因

北魏建国初期没有建立俸禄制度的原因,除了受复杂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鲜卑拓跋部氏族部落传统的影响以及统治者意志的干预也是重要原因。

2.1鲜卑拓跋部氏族部落传统的影响

北魏前期没有实行俸禄制度的原因,有这样的记载:“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2,但是更多的原因还是源于拓跋部落政权本身的问题。北魏建立后政治体制中仍保留了许多游牧部落联盟时代的习惯。北魏建国后一直到统一华北为止,征战成为立国的重心,依然延续其原来的部落供给制和战利品分配制度。在其官吏构成中的核心是原氏族部落酋长,经济收入来源以畜牧经营的收获为主,并且通过战争掠夺、狩猎之后的赏赐以及私人经营等多种途径作为补充。汉族中央官吏的收入靠赏赐为主,并靠私人经营所获;郡县官吏的收入靠征收的赋税以及私人经营。然而,无论游牧官吏或者农耕官吏并非都有私家经营,而且其经营能力和手段不同,加上政府给汉族官吏的赏赐有限,所以官吏收入实际存在很大的差距,衣食不给成为普遍现象。

2.2统治者的意志干预

采取什么样的官员薪酬分配形式,除了面临着复杂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客观条件和传统习惯的影响,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对其也有很大的影响3。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是一个拥有良好政治素养的统治者,他对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有很多思考。所以说北魏前期百官无禄是道武帝理性思考的结果,而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游牧部落传统经济形态的影响。

道武帝拓跋珪总结了上古以及周、秦、汉国家兴衰的经验和教训,他认为官禄制度是治乱兴衰的关键因素。他认为上古之治是成功的,原因在于有任而无爵,他认为古代设置三公是委以重任,不是贪慕高官厚禄,职司地位高低,取决于人的意志。而周朝由于制定了世卿世禄制度,造成了权臣干预政治,挑起了战争,进而“下陵上替”。到了秦汉时期俸禄制度的产生,导致崇尚高官厚禄的社会风气,从而使“庶官失序,任非其人;”4。他认为贪慕高官厚禄是“忠义之道寝,廉耻之节废,退让之风绝,毁誉之议兴5。道武帝得出结论以道义治理国家是根本之策,以爵禄制度治理国家会导致国家的灭亡,所以他借鉴殷周之失,改革秦汉之弊,想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官吏薪酬

分配制度。

总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总结北魏初期没有建立俸禄制度的原因,一方面是客观原因,北魏建国初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经济状况,没有摆脱游牧部落联盟时代的习惯。另一方面是主观原因,北魏道武帝个人意志的干预,他认为官禄制度是治乱兴衰的关键因素,所以不能作为治国之策。

第三章俸禄制颁布前北魏官吏的收入

北魏建国初期,由于没有建立俸禄制度,中央、地方官吏都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统治者为了保障官员的基本生活所需,采用非制度的方式解决官员的收入,即中央官吏靠班赏、廪给、赏赐物的自然增值、经商和贪污受贿等途径获得收入,而地方官吏则是靠搜刮积聚、断截官物、役使众力经营田产、经商射利等途径自行解决。

3.1中央官吏的经济收入

3.1.1 班赏制度

北魏建立前期,社会动荡,大规模的战争频繁发生,战争的结果总与战利品的分配有直接的关系,有时甚至仅仅为了获得战利品而发动战争,“以大众远出,不有所掠,则无以充军实,赏将士,”6,战争掠夺成为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之一。为缓解其中央官吏因没有固定收入而造成的社会矛盾,对中央百官实行以战利品再分配制度为特征的班赏制度。由北魏皇帝率军亲征掠夺财物对从征将士和贵族进行赏赐,也就是“亲征-掠夺-班赐”的行为,以赏赐代替了俸禄制度7。这样的中央官吏薪酬分配模式确立于拓跋珪时期,基本内容包括班赏、廪给等,其中作用最为显著的是战后班赏,以功次为标准,在功勋群体内部进行赏赐,最后则是对个体的赏赐。这种赏赐制度,是不定时地在战争胜利或者帝王狩猎后的收获物中拿出一部分进行分配,具

有不定时、不定量的特点。

3.1.1.1赏赐的对象

北魏前期,中央、地方的官僚机构经历了由简至繁的过程。北魏建国后,随着讨伐战争的胜利,统治地区的不断扩大,官僚机构也随着庞大起来,受赏赐的对象也随着发生了一些变化。

初期受赏赐的对象主要为从臣即随军征战的官员、将士,但也包括文武百官,例如“赐留台文武所获军资生口各有差”8。尽管他们的受赏次数、数量各不相同,但基本涵盖了中央文武官员和全体将士,其中文臣、地方军、郡县官员获得赏赐机会较少。

从道武帝到太武帝时期,赏赐规模呈上升趋势,道武帝在位24年间,赏赐次数为18次。而太武帝在位29期间,赏赐次数到达了24次9。而太武帝统一华北之后赏赐的次数、数量逐步下降。随着战争次数的减少,大规模的群体性赏赐转变为个别人物的赏赐。

3.1.1.2赏赐的种类

对中央官吏的赏赐,以农畜产品最多见,其中包括谷物、通过战争虏获的牲畜即马牛羊等。二是手工业品,金银器物、兵器、纺织品、服饰等。三是钱财,包括金银器物、军资、杂财等。国家赏赐中涉及金银。四是不动产,包括土地、宅第等。五是生口,主要是战争中俘虏的战俘,被赐予将领作为奴隶使用。由此看出赏赐种类比较多。

在对外战争比较频繁的道武帝和太武帝统治时期,赏赐品的种类一般是牲畜和生口;在对外战争相对少的明元帝、文成帝、献文帝时期,赏赐物品以狩猎物、布帛、

衣物之类的生活用品为主。

3.1.1.3赏赐的特点以及原则

北魏前期,赏赐主要是对战利品的瓜分,赏赐的规模大,数量也很多。对外战争不仅带来了北方的统一,也获得了大量的杂畜、人口、钱财、金属器物等,都是作为论功行赏的战利品。赏赐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赏赐的次数和时间都与对外战争相关。赏赐的物品中杂畜、生口所占比重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北魏前期仍然以游牧经济为主,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生活资料自然成为了掠夺的对象。赏赐的对象主要是因功受赏者,以获得军功的将军和将士为主。

在分配方面赏赐的原则是论功行赏,同时辅之以按政治身份等级来行赏。皇始二年(397)十月,破贺麟后“其所署公卿、尚书、将吏、士卒降者二万余人”10,同时“获其所传皇帝玺绶、图书、府库、珍宝,簿列数万,班赐功臣及将士各有差”11,这里特别指出“功臣”,说明论功行赏,而且有一定的功勋等级和政治等级。

太武帝统一华北后,战争次数越来越减少,赏赐的数量和次数也随之减少。作为北魏前期中央官吏主要收入来源的班赏制度也逐步消失。为了保障中央官吏的收入,廪给制度开始发挥作用。

3.1.2廪给

3.1.2.1廪给的对象

廪给是一种保障官吏的基本生活,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供应手段。北魏前期对中央官吏实行了廪给,由官府向其供应食品、酒盐等。太和以前,政府的财政支出主要是支撑频繁征战所带来的庞大的军费开销,拓跋族官吏大多有军职,所以从征官吏在廪给之列。廪给的对象也包括文官以及汉族的文官。由于其供应的对象仅限于当官者自身,不对其家庭供应,因此作用十分有限,远远不及战后赏赐制度的作用。

3.1.2.2廪给的内容

廪给的内容都是满足官吏的基本生活,如粮、盐、酒、肉等。“辛亥,赐诸侯王将相已下大将粟万斛,帛千匹,金银各有差等;”12,可见当时廪给的内容主要是官吏生活所需,廪给也根据官员的等级有差别。官服也在官府供应之列,冠服的制定依品级的高低有差别,“是岁,魏主珪始命有司制冠服,以品秩为差;”13。

3.1.3赏赐品的自然增值

由于这一时期中央官吏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赏赐,赏赐的内容又异常丰富,其中除了布帛谷粟等一次性用品,还包括马牛等牲畜、生口以及其他杂物。而赏赐品的自然增值渐渐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官吏把受赏赐的牲畜和人口投入畜牧业、农耕、家庭手工业、商业等诸多方面,展开财产的经营,使其赏赐品不断的增值。这不仅满足了中央官吏基本生活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他们对财富贪婪的欲望。

3.1.4中央官吏的经商和贪污受贿

北魏前期官吏利用职务之便经商的行为成为普遍现象。随着北魏王朝统治地区的扩大,政府又允许官吏经商,所以以获利为目的的贪赃黯货行为也在增加,使北魏前期的吏治极度腐败。在太武帝时期,不仅作为太子的拓跋晃“至营立私田,畜养鸡犬,酤贩市廛,与民争利”14,尚书令刘洁“既居势要,擅作威福,….拔城破国者,聚敛财货,与洁分之。”15,这样明显的贪污行为,成为北魏前期官吏行为的典型。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国家物资,都属于当时常见的贪污腐败行为。甚至出现了一些中央主管官吏公然盗窃所监守的国家资财的不法行为。

在北魏前期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尽管中央的文武官吏其收入的状况不同,但都可以依靠皇帝的赏赐和自主经营,解决生活所需,而地方官吏则要自行解决。

3.2地方官吏的经济收入来源

3.2.1地方官吏自行解决的原因和现象

北魏建国初期,地方行政机构和职官具有机构重叠、分区治理、队伍庞大、人员庞杂的特点,在不同的地区推行不同的统治制度。北魏前期,任职官吏及其属吏的数量都很多,有些地方的官吏及属吏的人数甚至超过了辖区的人口,官僚队伍十分庞大。天赐三年(406)北魏推行三三制,就是州郡县中都同时设立三位长官,其中一人是拓跋部人,另外两个是其他部族的人或者是汉族人。北魏初期,各地都有庞大的行政机构和官僚队伍。北魏政府无论是对地方长官还是对其属吏,基本都不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其又因为远离中央难以得到赏赐、廪给的机会,所以地方官吏缺乏经济收入

和生活来源,只能靠官吏自行解决。

地方官吏由于缺乏收入来源,为了保障基本生活,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经济收入。贪污受贿、监守自盗是最便捷的手段。“受纳民财及商胡珍宝”16,贪污受贿的不法行为成为普遍现象。有些官吏也通过经商、放贷等方式获得财富。

3.2.2地方官吏收入来源的途径

地方官吏获得收入的途径主要有:搜刮积聚、断截官物、役使众力经营田产、经商射利,还包括一些拥有大地产的人私有经济收入等。“每因发调,逼民假贷,大商富贾,要射时利,旬日之间,增赢十倍,上下通同,分以润屋;”17,,从中不难看出地方官吏除了自己经营商业外,还和大商人联手,牟取暴利。

地方官吏因为担负着为国家征收赋税的责任,直接面对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为了生存,地方官吏或贪污受贿或者监守自盗。在俸禄制实行以前,地方的贪污受贿一直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这种行为为保障地方官吏的生活来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中央官吏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战争和赏赐带来的战利品分配为核心,廪给、赏赐物的自然增值、经商等收入方式并存。而地方官吏则是通过搜刮积聚、断截官物、役使众力经营田产、经商射利等方式自行解决18。这样的官吏收入模式保障了官吏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是同时也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

第四章无俸禄制下官吏收入的反思

4.1无俸禄制度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北魏前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没有实行俸禄制度原因、中央和地方官吏的主要收入来源的考察,了解到中央官吏的收入主要是靠赏赐、廪给等,地方官吏的收入则是搜刮积聚、断截官物、役使众力经营田产、经商射利等方式自行解决,这样的收入分配模式给北魏前期的统治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4.1.1解决官吏的基本生活需要

无论是对中央官吏还是地方官吏,为了保障其基本生活,北魏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中央官吏主要是班赏和廪给等,对地方官吏则是使其自行解决。虽然地方官吏获得的赏赐有限,但是地方官吏直接面对的是国家财政来源—征收赋税,所以以贪污受贿方式自行解决经济收入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的收入来源模式,为中央、地方官吏提供了经济收入的来源,解决了官吏的基本生活需要,起到了稳定统治的作用。

4.1.2激励将士积极参战获胜

北魏建国初期的主要的任务是用武力征服周边诸游牧部落和诸分立政权,以实现北方的统一,所以北魏前期国家的重心就是征战,班赏制度在此时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北魏的统一战争中,需要骁勇善战的将帅、奋勇杀敌的士兵,将士们为了获得财富就必须奋勇杀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将士的作战积极性,同时也为统治者统揽了人才,对征战的胜利具有推动作用。尤其是论功行赏,极大地激励了受赐者努力作战。战争的胜利与赏赐建立直接的联系,也就意味着,下一场战争的胜利,会带来更多的土地、人口、财富,对于北魏在中原逐步占据统治地位,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4.2无俸禄之制度的消极影响

4.2.1贪腐之风盛行

无论是中央官吏还是地方官吏作为国家的服务人员,有一定的生活保障是其服务质量高低的客观基础。若这些保障不能的得到维持,那么以牺牲服务质量为代价来满足其生活的需要,会成为官吏无奈的选择。所以想要保证吏治清明和统治稳定,就必须保障官吏有足够的生活保障。

北魏前期,财富的分配模式是一种带有严重部落残余的战利品分配习惯,战利品

的来源具有非经常性,随着时局的变化也随之降低其作用,这种战利品分配制度不能够完全代替俸禄制度。由于北魏又没有及时的建立其他制度进行代替,官吏的经济来源也随之减少甚至枯竭,官吏不得不自行解决,吏治腐败的问题也随之出现19。在太平真君四年(443)太武帝的诏书中我们可以窥探一二:“朕承天子民,忧理万国,欲令百姓家给人族,兴于礼义;而牧守令宰不能助朕宣扬恩德,勤恤民隐,至乃侵夺其产,加以残虐,非所以为治也。”2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地方官吏侵夺百姓财产的现象非常严重。虽然中央官吏有获得赏赐的机会,但是随着战争的减少,赏赐的次数和数量也随之减少,为了保障其生活来源,贪污腐败现象也频繁发生,如文成帝时期尚书谷洪:“性贪奢,仆妾衣服锦绮,赀累千金,而求欲滋剧”21,依靠贪污所得过着奢侈的生活,也是北魏前期中央官吏的典型。

4.2.2官吏间贫富差距大

在北魏前期,国家没有建立俸禄制度为官吏提供保障基本生活的收入来源,加以各位官吏的经济收入途径各不相同,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贫富不均的现象。

当时皇亲国戚、朝中显贵、立功将领、宠臣等,有更多获得赏赐的机会,往往家财万贯,衣食无忧。对于那些有机会跟随皇帝出征的将士、中央官吏或者是善于贪污敛财的中央、地方官吏来说,已经是美女珍宝无数,马畜成群。然而那些没有机会参与战争的中央官员,特别是汉族官员,因为得不到赏赐,更多的是衣食不给。对于那些不屑于贪污搜刮民脂民膏任职清明或者贪污搜刮无门的官吏来说,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得到满足,往往是“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22。

当时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官吏,有些人因为功劳较大或者政治地位特殊而有较多的经济来源,或者有些人可能善于搜刮积聚,以及原本的经济基础,使其成为不仅贵而且富的人,这些都是造成官吏贫富悬殊的直接原因。

无俸禄制下官吏收入的来源是多种方式并存的,无论是中央官吏还是地方官吏的收入来源方式,都为北魏的官吏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稳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魏统一北方。但是同时也滋生腐败,拉开了官吏间收入差距,也引发了很多的社会矛盾。

结论

北魏前期百官无禄的状态从北魏建立(386年)至太和八年(484年)一直持续了98年,近100年间没有实行俸禄制。其主要原因在于北魏前期复杂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鲜卑族传统氏族部落习俗的影响,加之北魏前期征战频繁以及统治者的干预等。其中,统治者的干预起了重要作用。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认为俸禄制度是以往历朝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因素,因此不能作为治国的基本政策,所以想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官吏薪资分配模式。

从形式上看,北魏中央官吏的收入主要来源与班赏、廪给、赏赐品的自然增值、利用职务之便的经商和贪污受贿行为。北魏地方官吏的收入主要是自行解决,而地方官吏为了维持生计,就不得不搜刮民脂民膏,征收赋税成为地方官吏贪污的最直接途径,使腐败成为普遍现象。从影响上看,这一时期官吏的收入来源方式具有两面性,虽然这种方式成为滋生腐败的肥沃土壤,官吏间贫富差距拉大的源头,但也不能否定其中战后班赏制度对于战争胜负结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官吏的基本生活需要,稳定了北魏前期的统治。北魏颁禄前官吏收入的考查对当今我国公务员收入的管理,仍有借鉴意义。根据我国财政收入状况,制定合理的官员薪资分配体系,缩小官员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能够从根源上遏制腐败现象。

本文作为对俸禄制度实行之前北魏官吏的收入问题的研究,与以往相关问题的研究相比,具有条理性,分别论述了无俸禄制下北魏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收入来源,以及这样的收入模式对北魏统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但是存在论述不够全面、挖掘深度不足的问题,希望通过更加深入的探究和挖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以完善本论题。

注释

1.参见:韩国磬.《南北朝经济史略》【M】下篇.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参见:严耀中.《北魏前期的政治制度》【M】.第五章.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2.参见:《魏书·高祖纪》卷7上.第2条

3.参见:徐美莉.《试论北魏前期的官员薪酬分配模式》.《民族研究》第6期.2003

4.参见:《魏书·太祖纪》卷2.第47条。

5.参见:《魏书·太祖纪》卷2.第47条。

6.参见:《魏书·明元六王》卷1

7.《乐平王丕传》.第1条

7.参见:黄慧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M】.页117-118.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8.参见:《北史﹒魏本纪》卷2.第7条

9.参见:朱飞芳.《北魏俸禄制度论述》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参见:《魏书·太祖纪》卷2.第43条

11.参见:《魏书·太祖纪》卷2.第43条

12.参见:《三国志·魏书》卷2.第2条

13.参见:《资治通鉴》卷第113.第35条

14.参见:《魏书·高允传》卷48.第11条

15.参见:《魏书·刘洁传》卷28

16.参见:《魏书·李欣传》卷46.第5条

17.参见:《魏书·高宗纪》卷5.第26条

18.参见:王大良.《北魏官吏收入与监察机制》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0

19.参见:王大良.《试论北魏前期的官吏生活保障制度》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第2期.2002

20. 参见:《魏书·世祖纪》卷4下.第11条

21. 参见:《魏书·谷洪传》卷33

22. 参见:《北史》卷21,列传第9

参考文献

1、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6

2、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75

3、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

4、韩国磬.《南北朝经济史略》【M】下篇.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5、(韩国)朴汉济.《北魏王权与胡汉体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6、严耀中.《北魏前期政治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7、朱大渭.《六朝史论》【M】.中华书局 .1998

8、(日本)川本芳昭.《北魏的封爵制》.东方学第57辑.1954

9、(日本)川本芳昭.《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民族问题》.东京汲古书院.1998

10、王大良.《试论北魏前期的官吏生活保障制度》.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第2期.2002

11、徐美莉.《试论北魏前期的官员薪酬分配模式》.《民族研究》第6期.2003

12、王晔.《北魏国家物质赏赐考略》.硕士学位论文.2012

13、王大良.《北魏官吏收入与监察机制》.博士研究生学位论.2000

14、朱飞芳.《北魏俸禄制度论述》.硕士学位论文.2006

谢辞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忙碌和学习,本次毕业论文已经顺利完成。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希望得到你们谅解。感谢这四年中给予我教诲和知识的历史系老师们,是你们的孜孜教诲为我完成本科生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你们的辛勤付出和悉心教导,我才能顺利完成学业。感谢李玉顺老师给我制定了这么有研究性的论文课题,以及在写论文过程中对我的帮助和督促。时间走总是走得太快,来不及感叹,伴随着本次论文的完成,我的大学生活已经接近尾声。在这里对于大学四年间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献上诚挚的感谢。

北魏均田制及其经济思想

北魏均田制及其经济思想 北魏均田制产生的两个原因: 一是北魏统一后,国家有大量的荒地,长年征战使得土地荒芜严重,从而给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先期条件,均田制的实行必须有土地比起其他朝代中所存在的严重土地兼并问题自然是好多了。 二是但是的社会上产力相对底下,农民的生活水品基本不能自足,社会上流民较多,长年的战乱,使得经济下滑儿政府即国家要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不得不采用均田了,这样才能使得经济快速的从战乱中恢复过来 当然,北魏的统治者是北方的鲜卑族,从其当时的少数民族思想意识形态上也有关系。均田制的内容: 均田制的内容主要包括授田对象及数量,土地产权,种植对象,征课数量等四项 一授田对象及数量 农产:男子15岁以上露田40亩,倍田40亩,桑田20亩,麻田10亩 女子,妇女露田20亩,倍田20亩,麻田50亩 官吏:公职田依官衔分 奴婢从良 二土地产权 农产:露田无所有权,身死或满60岁,必须归还官府,桑田私有 奴婢授田,耕牛授田无所有权,随有无以还受 官吏授田属于公职田,本人无所有权,离任移交 三种植对象 规定露田种植谷物,桑田种植桑树和一定数量枣树,榆树 四征课数量 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帛一匹,栗两旦”,15岁以上未婚的,4人出帛一匹,奴婢8人出帛一匹,耕牛20头出帛一匹 均田制的发展过程 一开始阶段 由公元485年李安世提出并被孝文帝采纳,针对当时国家占有的土地面积远大于地主占有量,以及相对低下的社会生产力这一条件下出台的,符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 流民,奴婢这一社会最底下阶层都能有得自己的土地,这一点极大的给予了人性化的考虑,尊重人权,这是中国封建历史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充分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和了封建专制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二发展,繁荣阶段 隋文帝统一后,颁布了开皇新令沿袭了后齐之制,分永业田与露田及公职田,并采纳了高颖的轻徭薄赋来争取大量的劳动力,并在开皇十年下令:凡年五十,免役收庸,即允许五十岁以上的人纳布或绢来代役,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农民的剩余劳动时间有所增多,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而且也由于轻徭薄赋的原因,使得荫蔽在世家大族庄园下的依附农民有机会出来耕种均田,这就是所谓的“浮客悉自从于编户” 又到公元609年隋炀帝时期“诏天下均田”,改革了豪强大族利用奴婢授田而多占土地的弊端,进一步使得人口从依附中解脱出来,并立分居,各立户籍,不得合产,使政府剥削对象增多,兵源扩大,财源拓宽,王权加强。 三衰退期 唐王朝在建国之初,攻克后的土地基本上都分给了随其在太原起兵的6万多将士,作为永

企业财务风险及控制论文.doc

企业财务风险及控制 一、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而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加,在众多风险中,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企业财务风险贯穿整个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企业的各种风险在财务上的表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更加深入,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更加严重。本文,以我国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如今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总结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财务环境。并研究了企业所面临的这些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提出具体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和类型 1.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作为21世纪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在市场经济下面临着各种风险。而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在企业资产上的集中表现。由于资金是使得企业鲜活的血液和灵魂,没有了资金的支持,企业的任何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在研究企业风险时,必须首先重视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目前对财务风险的定义主要可以分为狭义上的和广义上的。狭义的财务风险称为集资风险,是指企业面对即将到期的债务没有偿还能力的风险。在狭义的财务风险观点下,如果企业内部资产都是企业自己的资产,没有任何债务,则不会存在该类风险。广义上的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发展需要,企业本身受到外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的实际收入情况与预期收益存在的偏差的风险。本文中所研究的财务风险就是指广义上的企业财务风险问题。 2.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为了更好的研究企业的财务风险,需要将财务风险进行分类。财务风险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按照风险影响因素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财务风险和外部财务风险。顾名思义,在此种分类方法下,内部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部因素导致的企业的资产遭遇风险的状况。而外部财务风险,则是由外部影响因素对企业资产造成的财务风险的状况。按照企业财务风险的程度可以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可控风险是指,企业的财务风险的程度较轻,在企业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而不可控风险,则是指企业财务面临的风险情况较为严重,已经超出企业的控制范围内。按照企业的财务流向可以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风险。 3.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分别总结如下。 (1)客观性客观性是指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企业规模如何,经营管理情况如何,企业的财务风险都是存在的。 (2)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性,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可能面临的经济损失。尽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风险是不确定的,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或者可能马上就会发生,也可能很久以后才会发生。因此说,财务风险是不确定的。 (3)可度量性可度量性是指风险一旦发生,风险预算人员可以用相关的科学方法度量风险带来的损失。而财务风险控制就是将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的范围,如果财务风险不具有可度量性,那么就以为着财务风险控制失去了意义。 (4)双重性由于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务风险存在另一个特殊的性质———双重性。财务风险的双重性是指财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4原始资料:均田制

原始资料:均田制 (太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于分虽盈,没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 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 诸应还之田,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地入还分。 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诸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田十亩,妇人五亩,奴婢依良。皆从还受之法。 诸有举户老小癃残无授田者,年十一已上及癃者,各授以半夫田;年逾七十者,不还所受;寡妇守志者,虽免课亦授妇田。 诸还受民田,恒以正月。若始受田而身亡,及卖买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还受。 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了种莳。役有土居者,依法封授。 诸地狭之处,有进丁受田而不乐迁者,则以其家桑田为正田分,又不足不给倍田,又不足家内人别减分。无桑之乡,准此为法。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民有新居者,三口给地一亩,以为居室,奴婢五口给一亩。男女十五以上,因其地分,口课种菜五分亩之一。诸一人之分,正从正,倍从倍,不得隔越他畔。进丁受田者,恒从所近。若同时俱受,先贫后富。再倍之田,放此为法。 诸远流配谪、无子孙及户绝者,墟宅、桑榆尽为公田,以供授受。授受之次,给其所亲;未给之间,亦借其所亲。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6篇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6篇 第一篇: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概述和原因 (一)财务风险和分类 财务风险也称为融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因为各种 不可预测的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是一个经济利益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未来经济利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分为广义和狭义,决 定论者定义风险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这是狭义的风险。其他专家认为, 损失的风险不但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从这 个角度看,风险是不确定性,这盈利和亏损可能会对企业构成威胁,可能 也带来机会,这是广义的概念,财务风险能够大致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外部看,中小型企业业务活动的各种类型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也会受到自己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大致分为外部和内部原因。当一些行业激励措施鼓励和倾斜的状态,对一些产业也将是有限的。在内部,中小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的企业财务风险的最重要原因。 未知的内部责任,财务管理混乱导致严重的资本损失,所以不能保证基 金的安全性、完整性,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内部融资,增加了财务风险管 理的不科学因素。 二、财务管理的现状和风险分析 从财务管理现状的角度来看,有以下主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资产管理水平低、结构不合理 很多中小企业现金管理不严,导致闲置资金或不足,没有严格的信贷政策。中小企业基金中,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怀疑的可能性非常大。

(二)很多中小企业基金的使用往往是没有计划性的 需要时资金紧张,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导致财务风险,进而使得公司 遭受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负债比率越高,财务风险的不 确定性。对未来的业务和财务都有影响。 (三)盲目的投资 多样化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个要求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很多中小企业甚至在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之前,选择了多元化的 投资,使投资最终失败。 (四)缺乏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财务控制失效 很多中小企业不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如财务库存系统,成本会计系统,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不完善的基本体系虽然得以构建,但没有认真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缺乏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理解,内部意识薄弱,导致混乱基金账户管理。财务管理是基于运企业的 管理需求,人为地增加了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从风险的角度看,一 方面,财务风险没有适当的评价体系。中小企业会依赖于会计和财务部门的控制功能,而不是实行特定的评估和分析财务活动的活动,会计部 门就承担财务预测、分析得功能,一些公司甚至处于不健全会计部门的会计制度,会计信息不完整的状态,从而使财务会计信息对财务风险评 估不足。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仅仅专注于销售增长和总利润实现, 导致过度使用基金。中小企业,因为盈利水平有限,更关心生产和销售收益。注重短期收益,即使它也可能意识到财务风险的优点和缺点,但 是成本因素,他们不愿意改善财务风险预测和控制技术投资。所以,虽 然表面上降低成本,但可能会增加商业风险。 三、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现实,从而要想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小财务风险,但能够采取预防措施,将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北魏均田制

北魏均田制研究 戴轶群 1. 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背景和原因 晋统一天下仅仅晏安十一年便再次陷入战乱之中,八王之乱、永嘉之祸,然后便是五胡乱华,“天下大乱,生民道尽,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馑,其幸而自存者盖十五焉”[1]。不断的战争和屠杀使得生灵涂炭,中原萧条,百姓流离失所,真正又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北方的鲜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后面对的是一片断壁残垣和萧索破败,大量的荒地上任凭兔走雉飞,杂草丛生。虽然人烟稀少,土地荒废,但是也使得北魏能够将这些无主土地收归国有,为均田制的推行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而到了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时,更是产生了实行均田制的迫切需要。据正史记载,对于均田制的讨论始于北魏当时的给事中李安世。[2]李安世在向朝廷写的上疏中陈述了当时北魏社会稍事稳定后流民回迁过程中出现的占地纠纷。李安世提到当时的强宗豪族“远认魏晋之家,近引亲旧之验”,肆意侵占土地,造成了对原有土地所有者的争端不断,“听者犹疑,争讼迁延,连纪不判”,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对此,李安世建议土地的占有和开发应当贯彻“力业相称”的原则,使得占有土地的数量和拥有劳动力的数量相称。李安世事实上提出了实行均田制的建议,力图“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3]这可以说是北魏均田制的先声。然而均田制的推行,必然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史书记载的李安世的上疏实际上也应该是不止一篇的。 北魏政府之所以会非常重视李安世的建议,并且大力支持推行均田制,是因为这对其统治来说意义重大。具体来说,北魏实行均田制有三个考虑的原因: 1、实行均田制能够使土地和劳动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发展农业生产,恢复和保护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对于十六国时期北方经济的沉重打击,要恢复和发展生产,推动国力的强盛,必须要大力扶植小农经济。而这关键和首要的就是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民能够附于土地之上进行劳作。 2、实行均田制能够有效地遏制豪强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土地兼并和荫占人口,从而使国家扩大税收收入和徭役。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势力膨胀,逐渐形成了拥有自己的武装和完整的生产体系的割据势力。在这种大家族之下,大量的农民为了躲避徭役而隐匿和依附于此,从而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对中央政府构成了威胁。所以,北魏政府必然要通过均田制来削弱和约束大贵族的势力和占田趋势,理清户口从而保证税收收入,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3、实行均田制能够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在长期的战乱,繁重的徭役和日益肆无忌惮的土地兼并下,农民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阶级矛盾尖锐,起义不断会爆发。当时“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4],所以北魏要维护其统治,必须要果断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2. 均田制的内容 2.1内容 北魏的均田制是在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颁令实施的,诏令“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孝文帝在诏书中明确表态要改变“富强者并

财务控制l论文

目录 1、引言 (1) 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概述............................................. .2 2.1、企业集团的特征及形成动因 ........................................ ..,..2 2.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内容及特点 ..................................... .3 3、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选择....................................... ..4 3.1、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模式种类和划分依据 ............................. .4 3.2、财务控制模式选择的依据........................................... .6 3.3、影响财务控制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 .7 4、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8 4.1、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9 4.2、基本财务信息不完善 (10) 4.3、财务结构不合理 (12) 4.4、资源分散,配置不合理 (14) 5、企业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构建........................................ .15 5.1、财务人员控制系统............................................. . (16) 5.2、财务制度控制系统 (17) 5.3、财务目标控制系统 (18) 5.4、财务信息控制系统 (19) 6、案例分析——宝钢股份公司财务控制体系 (20) 6.1、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21) 6.2、从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入手 (22) 6.3、从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出发搞好资金管理 (22) 6.4、构筑财务创新的技术支撑 (24) 7、总结 (27) 8、参考文献........................................................................... . (28) Zusammenfassung Heute haben viele Unternehmen zusammengelegt, so dass grosse Unternehmensgruppen ergibt weiden. Aber Anteil der Unternehmensgruppen haben so keine guten Finanz-controlling, dass sie den Umfangeffekt ergeben. Durch den Artikel gibt es die meinung, wie die Unternehmensgruppen guenstig die Finazl-controlling realisieren koennen. Zuerst zeigt der Aufsazt, was ist die Unternehmensgruppe, und was ist die Charaktere der

农业科技史话(上)_均田制

北魏到唐前期的一种土地制度。从北魏太和九年(485)政府颁布均田令开始实施,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到唐建中元年(780)废弛,前后约三百年。 均田制的内容 骨耜北魏颁布的均田令由其前期实行的计口授田制度演变而来,是当时北方人口大量迁徙和死亡,土地荒芜,劳动力与土地分离,所有权和占有权十分混乱这一特殊情况下的产物。其主要内容是: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加倍或两倍授给,以备休耕,是为“倍田”。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桑田为世业田,不需还官,但要在三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榆、枣树。原始陶器上的麻布印纹不宜种桑的地方,则男夫给麻田十亩(相当于桑田),妇人给麻田五亩。家内原有的桑田,所有权不变,但要用来充抵应受倍田份额。达到应受额的,不准再受;超过应受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受额部分,可以买足。贵族官僚地主可以通过奴婢、耕牛受田,另外获得土地。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耕牛每头受露田三十亩,一户限四头。凡是只有老小癃残者的户,户主按男夫应受额的半数授给。民田还受,每年正月进行一次。在土地不足之处,有满十五岁成丁应受田而无田可受时,以其家桑田充数;又不足,则从其家内受田口已受额中匀减出若干亩给新受田者。地足之处,居民不准无故迁徙;地不足之处,可以向空荒处迁徙,但不许从赋役重处迁往轻处。土地多的地方,居民可以随力所及借用国有荒地耕种。园宅田,良民每三口给一亩,奴婢五口给一亩。因犯罪流徙或户绝无人守业的土地,收归国家陶猪圈石斧所有,作均田授受之用,但首先授其近亲。地方守宰按官职高低授给职分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各六顷,不许买卖,离职时移交于接任官。 均田制与赋役制密切联系。均田令公布后,北魏又制定了新的租调制。均田农户除丁男负担征戍、杂役外,一夫一妇出帛或出布一匹(四丈),粟二石。十五岁以上未婚男女四人,从事耕织的奴婢八人,耕牛二十头,其租调都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以上内容,各朝有过若干变动。北周主要是取消倍田之名,应受额改为一夫一妇一百四十亩,单丁一百亩;受田年龄改为十八岁成丁受田,六十五岁年老退田。赋役负担改为一夫一妇纳调绢一匹、绵八两(或布一匹、麻十斤),牛耕(甘肃)租粟五斛,单丁减半。十八至五十九岁丁男一年服役三十日。北齐河清三年(564)重新颁布均田令,规定邺城三十里内土地全部作为公田,按等差授给洛阳刚迁来的(原来从代京迁洛阳的所谓“代迁户”)鲜卑贵族官僚和羽林、虎贲;三十里以外、一百里以内土地按等差授给汉族官僚和兵士。一百里以外和各州为一般地区,应受田额与受田、退田年龄大致与北周同。奴婢受田人数按耙地(甘肃)官品限制在三百至六十人之间。赋役负担,一夫一妇之调与北周同,租为垦租二石、义租五斗。奴婢则为良民之半。隋代开皇二年(582)令,丁男、中男的永业、露田受田额与北齐同。补充内容中突出的一点是官人永业田与品级相适应,自诸王以下至都督,最多授给一百顷,最小四十亩。此外,内外官按品级高下授给职分田(职田),最多五顷,最少一顷。内外官署又给公廨田,以供公用。赋役负担以一夫一妇为一床,纳租粟三石,调绢一匹(第二年减为二丈),绵三两。单丁及奴婢、部曲、客女按半床纳租调。丁男每年服役三十日(第二年减为二十日)。隋炀帝杨广即采桑(甘肃)位,免除妇人和奴婢、部曲的租调,大概也同时废除了他们受田的制度。 唐代均田制,在隋代基础上,明确取消了奴婢、妇人及耕牛受田,土地买卖限制放宽,内容更为详备。综合武德七年(624)令、开元七年(719)令、开元二十五年令等记载,主要内容为: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见丁中),各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老男、笃疾、废疾

均田令

均田令 均田令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开创性措施。鉴于北方多年战乱,人民流离失所,田地大量荒芜,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这一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有积极的作用。后来的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唐中期以后废除。 历史背景 太和九年(485年),任魏主客给事中的李安世首先上书,建议实行均田。当时中央集权已得到强化,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北魏又有“计口授田”的传统,实施这一政策有较大的可能性。当年十月北魏发布均田诏令,均田制开始实行。[1] 主要内容 (一)男子年15岁以上受露田(只种谷物)40亩,妇人20亩。为了轮种,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田。 (二)百姓原有土地为桑田,桑田是世业,不在还授之列。按制度每人可拥有20亩。 初受田时,原无桑田者,依制受田;桑田不足者依制补足,多余者将多余部分充做倍田;再有多余的也不充做露田来还授。随着人口的增减,多余的部分可以卖出,不足部分可以买进,但买卖都不能超过应得份额。在桑田上,除种谷物外,还必须依制种上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非桑之乡给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还授法和露田一样。 (三)奴婢受田与良人相同。耕牛1头受田30亩,限4牛。还授依奴、牛有无而定。 (四)土广人稀之处,如果民有余力,政府可暂借土地任民超额耕种;以后人口增加或有新户迁来,再依制受田。土狭民稠之处,增丁应受田又无田可授,民又不愿徙至宽乡者,以其家桑田抵充新丁应受之正田;如不能授足,则举家不给倍田;再不足,全家正田减额。 愿迁者,任到空荒之地,但不得逃避赋役。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迁移。 (五)官吏给公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8顷,县令、郡丞6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1] 主要作用 第一,以法律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从而使自耕农民能比较稳定地占有和使用土地; 第二,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使他们转向定居的农耕生活方式,也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2] 意义 均田制的目的是建立一套限额授受的土地制度,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被统治者的反抗,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以利于政府对农民的控制,以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赋役来源。同时通过奴婢、耕牛受田(隋以前)或依照官品授永业田(隋以后)等方式,保障贵族官僚地主利益。 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是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

财务内部控制论文15篇

财务内部控制论文15篇 财务内部控制论文 摘要: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制度,要定期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多种因素合理确定,形成书面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建立与实施财务内部控制的总体情况,并针对融资控制进行评价。 关键词 财务内部控制财务论文财务 财务内部控制论文:SWC集团公司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如何更好地对集团公司财务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是当今集团公司管理者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以swc集团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为例,通过excel工具来设计一套集团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定性评价流程和定量评价体系,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集团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集团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在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行业平均水平的不断下滑以及资本市场风险的逐级放大,债权人以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越来越得不到保障。而我国集团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大多是类似于日德国家债权主导性的治理模式,在经济发展模式、股权结构以及融资方式上都还没有像英美国家股东主导性公司发展的完善,其整体的财务内部控制能力在当今萧条的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受到挑战。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集团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自我良性循环与发展,以保障集团公司利益是每个企业的当务之急。因此,本文以swc集团公司为例,研究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绩效评价,无疑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 一、集团公司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背景 作为企业集团的一种特殊形式,集团公司是以特大型公司为核心,通过控股、参股、契

约而形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作为以资本为主要连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题的具有一定规模多层次组织结构的企业法人联合体,需要根据集团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需要和自身特点,结合经济活动的特征,依照集团公司内部建立的授权机制来设计一套用于维持集团治理结构中各利益主体相互制衡的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在公司财务内部控制方面,管理者与经营者存在较大分歧。更多情况下管理者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财务内部控制,但经营者在执行方面存在许多偏差。比如预算制度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控制制度行为短期化、缺乏事前和事中控制、协同效益差、存在多重目标、财务信息失真、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雷蔚青提出过相应的解决方法,对于整体的宏观政策而言,国家应通过法律法规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对外披露,成立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委员会,建立统一科学的评价标准,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相关的评价工具。在企业的微观管理方面,应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优化集团内部的投资管理、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体系用来预防财务风险、完善考评和奖惩机制等。如何为财务内部控制提供更多可行的评价工具,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比较关注的话题。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在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检查方面,常见的方法有记述法、调查法、流程图法以及核对法等;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测试方面,有证据检查法、穿行测试法、实地观察法等。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主要以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权值因子确定法为主。 从以上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出,在集团公司财务内部控制方面,较多采取的是定性或定量的解决方法。定性评价的结果未能被定量评价使用,而定量评价又没有相应的定性评价结果作为基础,很难从整体的角度来反映企业整体的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现状。因此,有必要结合相应的定性流程和定量评价体系来进一步完善集团公司财务内部控制。 二、swc集团公司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的设计思路 swc集团公司一直以来较为重视财务内部控制,将货币资金、成本费用、工程项目和财务预算等方面作为集团财务内部控制的关键风险点,较好地遵循了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及相关具体规范。但是由于公司对有关财务内部控制方法的初始运用和公司内部各子公司财务内部控制水平的不平衡,公司集团财务内部控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设计swc集团公司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显得格外必要。 (一)定性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全国总工会——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精)

总工发[2009] 47号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印发《基层工会经费收 支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中国民航工会全国委员会、中国金融工会委员会,中央直属机关工会联合会,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 为了规范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进一步提高基层工会财务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工会会计制度》、《工会预算管理办法》和其他有关规定,全国总工会对1998年颁布的《基层工会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制定了新的《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并将于2010年1月1日起执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组织贯彻实施,并将执行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及时函告全总财务部。 中华全国总工会 2009年10月28日 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 为规范和加强基层工会经费的收支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工会为职工服务、为发展工运事业服务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工会会计制度》、《工会预算管理办法》和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原则 1、遵纪守法原则。各项经费收支,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所在地方政府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工会财务会计制度,遵守财务纪律。 2、经费独立原则。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基层工会,应单独开设银行账户,实行工会经费独立核算。 3、预算管理原则。工会经费收支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按照《工会预算管理办法》执行。 4、依法收缴原则。基层工会应依法收缴工会经费,并按规定留成上缴。 5、服务职工原则。工会经费使用要突出重点,保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开展职工服务和工会活动。 6、勤俭节约原则。工会经费使用要精打细算,少花钱多办事,节约开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7、民主管理原则。要依靠职工管好、用好经费,定期公布账目,实行民主管理,接受会员监督和经费审查委员会审查。 二、工会经费收入范围 工会经费收入包括: 1、会费收入。指工会会员依照规定向工会组织缴纳的会费。

关于财务控制的论文范文五篇

关于财务控制的论文范文五篇 【篇一】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提出了原则上的要求,如何根据规范中的总体性要求,保障《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执行和有效性,解决执行中出现的规范性问题。已经成为了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系统贯彻和实施中需要思考和应对的一大问题。事业单位作为国家职能机构,担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事业单位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例外。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规范研究,对于保护国家资产来说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事业单位财务控制规范执行未达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四个规范性原则。但由于我国事业单位财务控制规范尚未在各个单位落实到位,财务控制许多方面的执行没有达到标准。 (一)全面性 财务控制规范提出了事业单位财务控制需要具有全面性。全面性囊括了事业单位从方案到决议再到执行的全套过程,实现对管理的全控制。当前,源于事业单位对建立内控的意识淡薄,导致了内控系统无法建立一整套流畅且全覆盖的管

理制度。在较重视和擅长的部分,内控系统建设较好。在学习较为滞后或对事业单位内控系统、对安全重要性模式的部门,则处在内控系统的薄弱环节。缺乏活力,内控系统不全面,不能完整的反映事业单位的内控情况。 《规范》中还明确规定了要建立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系统,全系统一起构建内控的序幕也在徐徐拉开。有的单位一马当先;有的单位不疾不徐,虽进程较缓,但步步稳扎稳打;而有的单位是东郭先生,在内控建设中滥竽充数,这些单位大多只是在财务作出一个内控系统正在建设的幌子,没有尽责分析和研究,仅仅为了在上级单位抽查的时候能对付过关。有的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只停留在了财务部门,领导没有建立起全单位内控贯穿的思想氛围。这就导致了仅仅财务单个环节的数据有效性,丧失了内控整个链条的联动性和全局性。 (二)重要性 和会计核算的关注要素一样,财务控制将重心放在了事业单位的关键领域和风险较大的领域。财务从业人员能力决定了财务部门的控制系统发展水平和深度。重要性要求了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从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能够合理且较为精确的判断事业单位所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流动慢,接受新事物的水平相对不高,与日新月异的财务发展要求不能相匹配。例如许多事业单位在建设财务控制

唐朝实行均田制反而导致土地兼并

均田制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北魏开始推行,到唐朝中期瓦解,它的实行对封建经济的恢复和繁荣起了决定性作用,它的瓦解也是唐朝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然而《中国古代史》(高中选修本)对均田制仅作简单的交代,特别是在第八章“唐朝衰落”一章中,重点突出安史之乱和潘镇割据,对均田制瓦解的影响仅仅涉及两税法,用墨很少,使学生不能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中去理解,笔者认为教材中应补充有关均田制的一些内容,使学生对均田制与唐朝的盛衰有明确的认识. 为了保证封建国家的收入,624年,唐高祖下令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代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是; (1)对百姓授田的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废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受田三十亩,尼姑、女冠受田二十亩. (2)对贵族官僚受田的规定有爵位的贵族和五品以上的官员,依照品级可受永业田五顷至一百顷.有战功者,可依照,勋级受勋田六十亩至三十顷.另外,各级官府还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和公廨田,职分田的地租作为官僚俸禄的补充,公廨田的地租充作官署的费用. (3)对土地买卖的规定.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老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出卖永业田.迁入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碾垲的,并准许出卖口分田. 均田制并未触动地主官僚的私有土地,对农民的授田只限于无主荒地.农民所受土地大都达不到法定数额.但一般说来,农民都从国家获得了相当数量的授田.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不合理的土地占有状况,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在授田对象中,增加了杂户、管户和工商业者,这说明这些人的地位在逐渐上升,变成了均田农民.均田制取消对奴婢、部曲的授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地主乘机占有大量土地的机会. 均田制是唐朝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役期的最高限额,特别是“输庸代役”的规定,使农民的生产时间有了保证,这都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均田制也是府兵府存在的基础.府兵制始于西魏、北周、隋唐虽屡有变更,但都相沿不废.唐代的府兵制是:基层单位是折中府,全国共有六百三十四府,分隶中央十二为统率.十二卫各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十.大将军是府兵的最高长官,直接受皇帝节制,每府兵额八百人至一千二百人不等,编制单位有团、族、队、火.军府绝大部分驻京师附近,意在“居重驭轻”加强中央集权.唐代的府兵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兵农合一,兵士均田制农民中选拔,被选中者,免其祖庸调,士兵自备军诫从军征战,虽然兵役负担很重,但由于他们尚能分配到足够的永业田、口分田,府兵本人也能够免除租庸调.因此他们的经济比较优裕,这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也使兵源有了保证.第二,中央十二督率各府,军府又相对集中于京师附近.第三,战士平时有训练,保证了战斗力.第四,府下有兵,但无调动权利,将帅受皇帝之旨有统兵之权,但事毕“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将帅不能长期控制士兵,士兵因“取之土著,恐累亲族”,所以也不敢“外叛内侮及杀帅自擅”,因此在府兵制下不会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它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封建统治的稳定. 1、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唐代确立了一种称为「租庸调」的赋役制度,主要是配合均田制的施行。所谓租、庸、调,即指田租、力役和户赋。唐代规定丁男十八岁以上,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老死还官。人民向政府取田而登记户籍,政府依据授田纪录而向人民征收租庸调。均田制以男丁为单位而授田,租庸调制也是以丁作为征收对象。又因为均田制中所有领田者,皆领定额的田,故此制中以廿一至六十岁的男子为丁,不论贫富,一律缴纳定额的租庸调。 2、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创两税制,核心内容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

财务控制方面的论文

财务控制方面的论文 浅谈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 【摘要】本文分析了财务控制的三种模式的特征及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讨 论了影响企业集团选择财务控制模式的内外部因素,本文对企业集团选择财务控制模式做 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控制模式影响因素 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或基本职能,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根据企业集团的实际,围绕企业战略,确立一种适合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通过组织 结构的设计、制度的制定、工作组织的规划、程序的编排以及恰当的措施,保证会计数据 的完整可靠,保证国家财经政策和内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推动企业资源的整合优化, 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最终目标。具体讲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包括以下三种:“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分权型” 财务控制模式和“集分结合型”财务控制模式。 一、“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特征及其优缺点 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是将子公司业务看作是母公司业务的扩大,所有战略的决策与经 营控制权都集中在母公司,这种模式下的母公司拥有子公司的全部财务决策权,对子公司 进行高度集权下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各级子公司没有财务决策权,只是负责具体实施母公 司所计划的具体内容。其特点是:集团内部的各项决策均由母公司制定和部署,集团内部 可充分展现其规模与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风险损失,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母公 司的人才、智力、信息资源,达到机构健全、内部目标控制制度完善,使决策统一化,制 度化。 实施“集权型”财务控制的优点主要有:管理效率高,能全方位控制子公司的财务行为;能实现集团一致性战略的控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协调能力较强。把重大投资决策权 集中在集团总部,母公司可以集中各成员企业的资金,调剂余缺,优化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集团总体目标的实现;有效的融资决策,集团可以凭借其资产和信誉优势,采取向银 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或为子公司融资提供担保等,广泛筹集资金; 统一纳税有利于企业集团的税务筹划,能最大限度降低税负。 实施“集权型”财务控制的缺点主要有:决策信息掌握不完整,可能造成决策低效率 甚至失误;管理主体与管理权限界定不清,无法将所有权与经营权从真正意义上分开,财 权与行政权混淆,导致无法按经济规则有效地进行管理,权利的过于集中易挫伤成员企业 经营者的积极性,制约了成员单位理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利于成员企业灵活性和创造 性的发挥;应变能力差,由于决策集中、效率降低,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足。

北魏均田制下产权制度变迁分析

北魏均田制下产权制度变迁分析 杨勇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062) 【内容提要】本文着眼于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我国历史上的均田制进行了分析,认为作为国家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形式,均田制依靠国家的力量得以推行,为国家建立税收基础,实现国家租金收入的最大化。但是,在均田制实施的过程中,却遭遇到了来自下层的变通与退出力量,使得均田制度的演进过程呈现出既定利益结构下的诱致性变迁。 【关键词】制度变迁、均田制、变通、退出 Equally Dividing Field System:A Property Right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the Soil YANG Yong (School of Busines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Shanghai, China)【Keywords】Institutional Change、Equally Dividing Field System、Alternative、Exit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qually Dividing Field System in Chinese history. It argues that Equally Dividing Field System is a compulsive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the Country, so it needs the state power to enforce it,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tax base of Country and make Country to get as much as revenue. But, in the procession of the Equally Dividing Field System, there are the powers of alternative and exit, which come from the low stratum, and these powers make the Equally Dividing Field System change to different direction. 【研究领域】经济史

基层工会收支决算说明书

基层工会收支决算说明书 一、收入情况: 1.本年度收入总额89,701.92元,比上年度增加98.44 %,为工会开展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 2.会费收入:会费收入是工会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待岗职工增多,会员组织观念日趋淡薄,会员不愿缴纳会费的情况下,积极做好会费收缴工作,会费收入17,738.00元,比上年度增加17.16 %,占收入总额的比例为19.77 %。 3.拨缴经费收入:在公司经济十分困难,任务严重不足,连续多年亏损的情况下,经工会艰苦努力,最终完成了拨缴经费收入指标,拨缴经费收入22,108.00元,占收入总额的比例为24.65 %。 4.上级补助收入:(本项项收入年初未编预算,原在往来科目中核算,年终接到文件后转入本科目)在市交通建设工会的关怀下,获得节日送温暖和金秋助学金共49,830.00元,占收入总额的比例为55.55 %,为开展节日送温暖和金秋助学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支出情况: 1.本年度支出总额88,959.20元,比上年度增加99.68%。职工活动支出和维权支出是工会经费开支的重点,两项合计77,919.00元,占支出总额的比例为87.59%。 2.职工活动支出26,589.00元,比上年度减少了35.46%,占支出总额的29.89%。其中,文体活动费14,963.00元,比上年度减少了25.40%,占支出总额的16.82%,宣传活动费5,036.00元,比上年度减少了44.78%,占支出总额的5.66%,其他活动费6,590.00元,比上年度减少了45.17%,占支出总额的7.41%。通过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宣传活动、女工活动以及会费管理竞赛活动等,陶冶了职工情操,提高了职工素质,增强了企业活力。 3.维权支出51,330.00元,占支出总额的57.70%。 (1)困难职工帮扶费19,500.00元,占支出总额的21.92%。其中,日常低保工作支出1,500.00元,金秋助学支出(本项项支出年初未编预算,原在往来科目中核算,年终接到文件后转入本科目)18,000.00元,对6名新入学的大学生(本科4名,专科2名)进行了帮扶。 (2)送温暖费(本项项支出年初未编预算,原在往来科目中核算,年终接到文件后转入本科目)31,830.00元,占支出总额的35.78%。其中,元旦春节支出22,710.00元,对147户建档困难职工进行了帮扶,端午节支出3,040.00元,对152户建档困难职工进行了帮扶,中秋国庆支出6,080.00元,对152户建档困难职工进行了帮扶。 通过坚持开展低保工作、金秋助学活动和节日送温暖活动,发挥了工会的维权职能,实现了工会工作方法的转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激发了困难职工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增强了工会的凝聚力。 4.业务支出3,352.00元,比上年度增加了214.45%,,占支出总额的11.85%。其中培训费2,590.00元(市总劳保干部培训350.00元,全总社保法培训2,240.00元),占支出总额的 2.91%,专项业务费7,600.00元,占支出总额的8.54%,其他业务费350.20元,占支出总额的0.39%。本年度加大了工会自身建设的投入,通过对职代会代表的培训,提高职工代表的民主管理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通过对工会班干部和工会骨干的继续教育,建家活动和争先创优的开展,提高了工会工作的质量,增强了工会的活力。 三、经费结余情况: 本期结余742.72元,比预算增加了5,792.72元,比上年度增加了 13.54%,。期末滚存结余5,944.53元,比上年度增加了14.28%,。 四、其他说明: 1.职工总数为2010年12月份公司基地形成工资总额的人数。 2.本决算不包括总公司项目部施工点的资料。进入总公司项目部施工点的人员、工资、费用以及工会活动的开展,均由总公司项目部和总公司工会统一管理。 重庆分公司工会 2010年12月31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