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运动与静止教案1(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运动与静止教案1(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运动与静止教案1(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运动与静止教案1(新版)北师大版

《一、运动与静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办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及媒体展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运动与静止时相对的。

2、了解参照物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点动鼠标,播放录像片段,(内容包括行驶的汽车、流星等)

2、点动鼠标,屏幕上的“运动”二字由远小逐渐变近变大,最后在屏幕中间展示“运动”二字)。

(二)提出问题

1、点动鼠标屏幕显示:请用同学们用“运动”造句、或说出含有“运动”的短语、名言名句等。

2、通过键盘输入学生的语句、词语等,例句:生命在于运动、五四爱国运动、路上的汽车正在运动等等。(尽可能多)

3、摇头晃脑地对学生说:老师正在“动”脑筋思考问。请学生找出跟老师“晃动”大脑一样的“运动”语句。

4、将属于机械“运动”一类的语句用不同的字体或颜色标出。

5、提出问题:标出颜色的“运动”跟其它“运动”有显著的不同特点吗?

(三)机械运动

1、点动鼠标,显示课题:

2、在走廊里走走停停,并反复询问学生:我此时正在运动吗?

3、提示学生:你是如何判断我运动没运动?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无论正确与否)

4、点动鼠标,显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5、展示一些物体位置变化的影像片段。

(四)参照物

1、提示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设计自己的实验,提出类似的问题。前后座位的同学四人一组共同设计,合作探究。

2、将两拳头举在胸前大约10厘米处,从教室的前面走到后面。向学生发问:老师的两个拳头运动了吗?

3、阐述自己左右手的相对运动状态:要求学生模仿着老师的叙述:选择左手做标准右手没有运动,选择坐在座位上你们(学生)左手和右手都是运动的。

4、被选做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5、点动鼠标,屏幕显示:事先被选定的标准叫参照物。播放影像片段。

列举不同的物体,如树木、房屋、山水、日月星辰等,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运动与否。

6、点击鼠标,显示机械运动的完整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强调宇宙万事都万物无不运动,我们所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向学生渗透科学的世界观。

(五)运动的分类

1、播放FLASH动画,①小球甲沿直线运动;②小球乙沿曲线运动;③小球丙做变速运动。

2、引导学生:前面我们对“运动”进行了大分类,现在我们对机械运动再进行一次分类。根据你看到的三个动画,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3、屏幕显示: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的叫直线运动,运动的路线是曲线的叫曲线运动。

4、点动鼠标,屏幕显示:同学们再列举各自见到的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

(六)课堂总结

媒体逐项展现: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

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的标准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春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教案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单元分析】 本章是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的继续,在“平等线的证明”一章中,我们给出了8 条基本事实,并从其中的几条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运用这些基本事实和已经学习过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图形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探索的同时也经历过一些简单的推理过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从而为本章进一步严格证明三角形有关定理打下了基础。 【单元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由情景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2)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 【单元重点】 在证明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证明过程,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单元难点】 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教学思路】 1.对于已有命题的证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探索、说理过程,从中获取严格证明的思路;对于新增命题,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探索、证明过程,关注该命题与其他已有命题之间的关系;对于整章的命题,注意关注将这些命题纳入一个命题系统,关注命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对相关图形整体的认识。 2.对于证明的方法,除了注重启发和回忆,还应注意关注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获得多样的证明方法,并在比较中选择适当的方法。 3.证明过程中注意揭示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归纳、类比等。 4.作为初中阶段几何证明的最后阶段,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命题的基本要求,掌握规范的证明表述过程,达成课程标准对证明表述的要求。

_UpLoad_20130304cz_教案_初中物理_八年级_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课题:第七章运动和力§7-1 力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教具:实物投影仪、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刷子、三角板 教学过程: 第七章运动和力 §7-1 力 一、什么是力 教师先投影图片"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或观察教材90页中前四幅图片(通过课件),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 演示:起重机吊起钢管,磁铁吸引铁棒. 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磁铁吸引铁钉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力的相互性 演示: 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 2.两小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松手后两车同时开始运动、手托球. 3.穿旱冰鞋的同学互推 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N).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 那么,"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我手托两个鸡蛋,告诉学生,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大约需要1牛的力.然后举起我们用的物理书放在手上,该书对手的压力大约2.5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实物投影仪展示: 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三、力的三要素 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 力的图示 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要注意作图顺序,应先定标度,再定点,定方向,定长度,最后画箭头,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 力的示意图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2、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 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 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预习提纲: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声音的速度有多大?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 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 话听不回声?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4、回声: 声音的反射。 <0.1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板书设计: 第一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能够传声的物质叫介质,声音 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V V V >>固液气 (相同温度时);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学生自学:科学世界: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六、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最新精编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同庆初中教学设计 (导学模式)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年月日 第一章勾股定理 §1.1 探索勾股定理(一)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 (章前的图文 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 (书中的P2 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1—2中,A,B,C 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 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 2、1— 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2 2c 2 a= + b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1、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 24 2 c=25 = 3+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2 2 2c a= +,题目中并为 b 交待C 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练习P7 §1.1 1 六、作业 课本P7 §1.1 2、3、4 §1.1 探索勾股定理(二)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运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人教版] 精品

第一章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①静电小实验 ②三原色陀螺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精华版)

1.1 不等关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 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1. 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 ㎝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 =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 =12呢? (4)改变l 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 )4 (l ,圆的面积可以表示 为2 2?? ? ??ππl 。 (1) 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就是 25)4 (2 ≤l ,即25162≤l 。 (2) 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就是 2 2?? ? ??ππl >100, 即 π 42 l >100 (3) 当l =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41682 2cm =,圆的面积为)(1.54822cm ≈π ,

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 =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916122 2cm =,圆的面积为)(5.1141222cm ≈π , 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4) 不论怎样改变l 的取值,通过计算发现:总是圆的面积大,因此,我们可以猜想, 用长度增色为l ㎝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π42l >16 2 l 2. (1)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能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 离地面1.5m 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这棵树至少要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只列关系式) (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 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2m/s ,人离开的速度为4m/s ,导火线的长度x (m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答案:(1)设这棵树生长x 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则5+3x >240。 (2)人离开10m 以外的地方需要的时间,应小于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410<2 .0x 分析巩固练习: 用不等式表示: (1) a 的相反数是正数; (2) m 与2的差小于3 2; (3) x 的 3 1 与4的和不是正数; (4) y 的一半与x 的2倍的和不小于3。 解答:(1)a 的相反数是-a ,正数是比零大的数,所以“a 的相反数是正数”就是-a >0; (2)“m 与2的差”就是m-2,“ 差小于 32”即是m-2<3 2 ; (3)“x 的31”就是31x ,“x 的31与4的和不是正数”就是3 1 x+4≤0; (4)“y 的一半”不是2 1 y,“x 的2倍”就是2x ,“不小于3”即指大于或等于3,故 “y 的一半与x 的2倍的和不小于”就是2 1 y+2x ≥3。

八年级物理《7.3 重力》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7.3 重力》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仪器材料铁架台、细线、斜面、一重物;弹簧测力计、钩码(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小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课时安排 1 板书设计 第三节重力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与表格: 钩码的质 量m/kg 钩码受到的 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 比(N/ k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 g=9.8牛/千克 3. 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 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 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 “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 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 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 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 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 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 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 解)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 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7)师:大家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 到重力的现象呢?(强调:地面上以及 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师: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 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地 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 观看视频,思考其共同特 点: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 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问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 飞机失事坠毁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 力物体. 2.直观讲解:重力的方向(1)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 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 竖直悬挂静止.(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 片) (3)师: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 重力的方向吗?(学生容易回答:垂直 向下)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 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 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 直水平面的方向) (6)师: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 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观察粉笔自由下落的方 向. 观察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 时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观察铁架台倾斜过程中细 线的悬挂方向,思考竖直向下 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掌握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 下,不能简单的说“向下”也 不是“垂直向下”.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运动的描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节运动的描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有关知识,感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精彩纷呈的特技运动效果。 重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难点:利用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如图所示,图中的小明和小丽同司机有不同的看法。 请你思考:小明和小丽与司机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机械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16~1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实例:甲:正在飞奔追赶猎物的猎豹;乙:天空中下落的流星;丙:小明骑车上学;丁:月亮每天都在绕地球转动。总结这四个实例,它们共同的规律:位置发生(选填“发生”或“没有”)改变,都是机械运动。 知识板块二参照物 自主阅读教材P17~1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2.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小强连续拍了两张照片,如下图甲、乙所示,黑蜗牛相对于水杯的位置发生了改变,白蜗牛相对于水杯的位置不变。以水杯为参照物,黑蜗牛是运动的,白蜗牛是静止的。 4.如图所示是特技跳伞运动员在离地面3 000 m的高空表演时形成的一定造型。以A运动员为参照物,B运动员是静止(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知识板块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自主阅读教材P1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我国已全面掌握大型加油机的空中加油技术。如图所示,位于上面的是加油机,位于底下的是受油机。要实现空中加油,两架飞机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1: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静止。 问题2:受油机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运动。 对学: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方案做一做:把课本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问题1:选择桌子作为标准,尺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运动的。 问题2:选择课本作为标准,尺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静止的。 问题3: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问题4: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为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第二章教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教学点滴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 (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三)物理学的召唤 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练习设计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和物质的一门科学。 2.请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成果。这两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点滴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 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 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 3.长度单位 (1)活动: 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 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 仔细观察刻度尺上的1mm 、1cm 、1dm 、1m有多长,动手在纸上画1mm 、1cm 、1dm在黑板上画一画1m的长度,形成长度的具体概念。 3.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 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把人类建立、演变和统一单位制的认识过程展示给学生。 尽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如投影图片或实物投影仪,以提高可见度。组织学生多观察、多测量、多记录、多交流,从中发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更能让学生发现并意识到自己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助于避免错误的发生。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享,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在小学,他们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部分学生听说过“勾三股四弦五”,但并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勾股定理”.此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究意识较强,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待加强.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一节第1课时.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此外,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用数格子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

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历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内容: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 意图:紧扣课题,自然引入,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效果: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热情. 内容: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 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

§1—1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nm—μ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前分析: 课本图介绍了几种测量时间的工具,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说一说各种工具测量时间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教学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最新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

最新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 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1. 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 ㎝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 =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 =12呢? (4)改变l 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4(l ,圆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 2?? ? ??ππl . (1) 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就是 25)4 (2 ≤l ,即25162≤l . (2) 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就是 2 2?? ? ??ππl >100, 即 π42 l >100 (3) 当l =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41682 2cm =,圆的面积为)(1.54822cm ≈π , 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 =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916122 2cm =,圆的面积为)(5.1141222cm ≈π , 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4) 不论怎样改变l 的取值,通过计算发现:总是圆的面积大,因此,我们可以猜想,用长度增色为l ㎝ 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π42l >16 2 l 2. (1)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能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m 的地方 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这棵树至少要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只列关系式) (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 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2m/s ,人离开的速度为4m/s ,导火线的长度x (m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答案:(1)设这棵树生长x 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则5+3x >240. (2)人离开10m 以外的地方需要的时间,应小于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4 10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三)的学生,从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这是新开设的一门科目,新科目,新起点,新观念,难教难学,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1).学生对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认识,有待于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有待于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学生对机械运动、声和光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不清楚。(3).学生对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不是很清楚,对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含义没有认识。(4).具有实验操作积极性,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能力有待于培养,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的方法不够规范。(5).对记录实验数据,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的实验报告的写法,以及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待于培养。 2.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历过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3)学生对拟定探究计划、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还没有经历。(4)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对自然界有好奇心,有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愿望。(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3)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4)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识。 五、教学计划 1、教材分析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教材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全书共5章,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四章声现象;第五章光现象。每章下面又分小节,每节内又有若干小标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交流讨论”,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2、教学目标 (1)第一章物态变化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

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