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 物质文化地理

第2章 物质文化地理

第2章 物质文化地理
第2章 物质文化地理

第二章物质文化地理

一、物质文化概说

(一)物质文化的定义

●物质文化是文化要素或文化景观的物质方面,是人们创造的可见的、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内容。

●物质文化包括满足人类生活及生存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等。

(二)物质文化的特点

?1、物质性。物质文化具有感官可知性,既可悟又可视。

?2、基础性。物质文化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

?3、时代性。物质文化的内容具有随时代变迁的特点,比如交通工具的进步。

(三)物质文化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物质文化可以进行如下不同的划分:

?1、按年代,可分为古代物质文化、现代物质文化。

?2、按特征的稳定性,可分为传统物质文化、流行物质文化。

?3、按用途归属,可分为生产性物质文化、生活性物质文化。

?4、按使用主体,可分为平民物质文化、士大夫物质文化、宫廷物质文化。

?5、按内容要素,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建筑等。

?在上面的类型中,还可划分物质亚文化。以生产性物质文化为例(参见教材第24页)。

本书将物质文化分为生产性物质文化、生活性物质文化。

二、生产文化地理

?生产文化大致可分为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第三产业文化,下面还可进一步细分。生产文化的分类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具体内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农业文化

?农业文化是生产性物质文化的基础。根据人类社会农业的产生、发展过程,农业文化经历了采猎文化、牧养文化、耕作文化三个阶段,而园艺文化是在耕作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

1、采猎文化:包括采集文化、狩猎文化、捕渔文化。

2、牧养文化:包括驯化文化、饲育文化、游牧文化。

3、耕作文化:

?自从人类开始驯化种植作物,从野蛮过渡到文明阶段,耕作文化也就逐渐成为最基本、最大量的物质文化景观,历史悠久且地域特色明显。

?农业文化是生产文化的基础,而耕作文化又是农业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耕作文化景观及与地理条件的关系等内容,就成为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根据不同的指标,

耕作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亚类:

?(1)按生产动机,可分为粮食作物生产文化、经济作物生产文化。

?(2)按作业方式,可分为旱田耕作文化、水田耕作文化。其中旱田耕作文化的典型代表

是小麦种植文化,水田耕作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稻作文化。

?(3)按生产技术,可分为刀耕火种文化(原始耕作文化)、传统耕作文化、机械耕作文化。

4、园艺文化

?园艺文化是在粮食生产相对富足、剩余劳动力出现、多元化需求发生三种力量共同作用达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结果。

(二)工业文化

?工业的初级形式是手工业,手工业的产生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手工业与农业逐渐分离,开始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就产生了。但从手工业、采掘业发展到现代意义上的工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现代意义的工业文化,始于18世纪。

?我国的工业文化长期处于采掘文化和初级加工文化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现代化的大工厂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家庭小手工作坊,加工业发展到高级阶段,并出现了进一步分工。(三)第三产业文化

?第三产业主要表现为服务业。服务业因为服务对象的地理区域差异而有所差别,其中餐饮、娱乐、休憩等行业是反映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多地体现地区特色。

(四)生产文化的地域性

1、农业文化的地域性

?由于农业受到地带性因素(比如经度、纬度、海拔、季风等)的深刻影响,因此农业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世界农业文化区可分为如下类型:

(1)热带雨林农业文化区

?该区地处低纬度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繁茂,人类的农业开发使其形成热带雨林农业景观。

(2)草原农业文化区

?该区地处中纬度地区,为半湿润半干旱区,草类生长茂盛,畜牧业发达,形成草原畜牧文化景观。

(3)干旱沙漠农业文化区

?该农业区位于从北非撒哈拉沙漠,经西亚、中亚,到中国新疆以至蒙古,是世界最主要的干旱区。该区以畜牧业为主,而在水源相对充足的地方,形成“绿洲农业”。

(4)季风农业文化区

?该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暖湿润,适于水稻等粮食作物生长,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耕区。该区的文化景观主要体现为精耕细作型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产集约、高效,形成了深厚的农业文化积淀。

(5)地中海农业文化区

?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大致分布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这种气候对发展果树、园艺有利。因此,该区不仅适宜农业、畜牧业,而且可发展果业、园艺业,属于最为混合的农业。其农业文化景观也呈现出复杂多彩的特点。

(6)温带农业文化区

?该区位于中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适宜作物生长,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分布带和人口集中带。农业技术发达,盛行商业性混合农业。

(7)苔原农业文化区

?位于高纬度冻原地区,只有少量的温室种植业,大部分居民从事采集、渔猎、放牧驯鹿等农业生产活动。

(8)山地农业文化区

?山地农业受海拔影响,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特点。山地农业是在人口压力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多种植一些耐瘠、耐旱的粮食作物(如玉米、番薯、荞麦、薯芋)和能够适应山地气候的经济作物(如茶叶、蓝靛)等。但山地农业开发易于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环境恶化。因此,未来山地农业的发展趋势是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2、工业文化的地域性

?工业布局受到自然条件、资源、能源、市场、劳动力等因素的制约,呈现出区域差异,因此工业文化也因工业布局的区域差异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

?工业发展地域性的形成,必然会造成工业生产景观以及相应企业文化的地域特色。

三、生活文化地理

?生活文化可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细分,如果按照人的需要层次,可以分为基本生活文化、非基本生活文化。

?基本生活文化又可分为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非基本生活文化又可分为婚嫁文化、丧葬文化、岁时文化、游憩文化等。

(一)基本生活文化

?基本生活文化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1、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反映了人类生理需要、营养需要、心理需要的不同层面,而不仅仅是吃喝这么简单。具体包括食物原料文化、食物加工文化、烹饪文化。

?食物原料文化是饮食文化的最基础部分,因为原料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饮食生活的基本面貌,决定着饮食内容、饮食方法和营养结构。食物原料本身具有的区域性,也影响着饮食文化的特色。

?食物加工文化反映着人类对食物加工观念的增强和加工技术的提高,体现了饮食文化的进步。

?烹饪文化反映了人类对食物在营养、心理方面的需要。同时,不同地域饮食风味的差异,也体现了烹饪文化的区域特色,比如中国菜系“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2、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是人类通过服装、服饰与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一种文化。保温、御寒是服装的起因和基本目的,装饰则是服装的附加目的。

?服饰文化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地理环境对服饰的深刻影响,比如我国南方与北方服饰文化景观的迥然不同。南方人的服饰以短衣、裙类为主,服饰文化景观的特点是轻、薄、浅、彩、形;北方人服饰文化景观的特点是重、厚、浓、鲜。

?民族服饰地理学的兴起:民族地区的服饰除了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外,还与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比如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多采用兽皮作原料(皮袍、皮靴、皮帽等)。

3、居住文化

?人类居住文化是各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风格、式样、结构的形成,所用的材料等,是与各区域地理环境长期协调的产物。

?陕北的窑洞、客家人的围屋土楼、湘西鄂西土家人的吊脚楼、蒙古人的蒙古包、傣家的竹楼等,反映了各地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建筑文化景观。

窑洞景观

窑洞教室

(二)非基本生活文化

?非基本生活文化包括婚嫁文化、丧葬文化、岁时文化等,一般来说,这些文化主要属于民俗的内容,纳入精神文化的范畴。

?但这些文化也有物质的体现方式,比如婚嫁文化中的物质要素(花轿、火盆、马鞍等),丧葬文化中的物质要素(丧服、棺材、葬式等),岁时文化中的物质要素(如春节的年画、对联,元宵节的灯,清明节的挂坟,中元节的河灯,中秋节的月饼,端午节的龙舟、粽子、艾叶、菖蒲、雄黄酒等,腊八节的腊八粥等)。

1、婚嫁文化

?从物质文化的角度看,婚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生命繁衍的物质准备和仪式。儒家确立的婚嫁程序包括如下5个步骤: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每一道程序都涉及一些物质要素。

2、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死后的尸体处理仪式、处理方法和处理地点。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民族习惯的不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丧葬文化上也具有一定差异,呈现出不同的丧葬文化景观。

?从世界范围看,葬式主要包括土葬、火葬、地面葬、水葬、天葬、木乃伊葬法、风葬、塔葬等。

天葬与秃鹫

?事实上,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存在的葬式远不止以上几种。根据蓝勇先生的研究,历史上西南地区比较有地域特色的葬式包括:船棺葬、悬棺葬、崖墓、石棺葬、大石墓等。

?船棺葬:四川地区曾发现大量汉代以前的巴蜀式船棺,一般长5米左右,宽1米左右。这些船棺分成两种:一是完全独木型,一是木板船型。后随着中原汉族文化的传入,船棺逐渐消失。

?悬棺葬:悬棺葬是由船棺葬发展演变而来的,我国悬棺葬主要分布在闽赣区、川渝鄂湘黔区、川南区、广西左右江区四大区,而最早可能出现在东南沿海,然后向西传播。

?悬棺葬的分布除了与民族文化传统有关外,还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西南地区悬棺葬的分布图与该区岩溶地貌图几乎重叠,因为岩溶地区多天然洞穴,有利于放置悬棺。

?悬棺葬主要包括天然洞穴式、岩礅式、人工开凿式、木桩式4种,除了人工开凿式,其他三种方式基本上都是依赖原始的岩层。

?崖墓:就是在石崖壁面以90°的角度向内开凿成的一种特殊墓葬。崖墓的结构一般分成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前堂、侧厅、耳室、侧室等部分。小型墓一般长5米以上,中型墓长6~15米,大型墓长16米以上。

?汉晋南北朝时期,崖墓在四川盆地颇为盛行,集中分布在岷江中下游、涪江中游和川南地区,多开凿于面水靠山的峭壁和山坡上,距离水面几米至几十米。

?石棺葬:是一种以石棺为葬具的墓葬,其基本构造是在长方形的土坑内用若干块石块或石板、砾石筑壁,石板或石条盖顶,进而形成棺形。石棺葬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地区都存在。西南地区的石棺葬主要分布于川西和滇西横断山六江流域,其地理背景是该区处于横断山新构造地带上,岩石资源丰富,多岩层崩塌现象,岩石易于开采和取用。

?大石墓:是利用巨大的石块作为建筑材料,在地面上砌筑墓室,其上封土丘(或石丘)的一种墓葬。所用大石重达千斤,甚至重逾万斤。主要分布于川西南安宁河流域、滇西北金沙江至怒江河谷。其地理、文化背景是,一是该区域岩石资源丰富,为大石墓流行提供了基本条件;二是反映了墓主人的大石崇拜意识。

3、岁时文化

?岁时文化又称节令文化,是与年节假日相关的一种生活文化。

?按地域范围,可分为世界性岁时文化、东方岁时文化、西方岁时文化;

?按民族,可分为汉族岁时文化、藏族岁时文化、白族岁时文化、彝族岁时文化、壮族岁时文化等。

(三)生活文化的地域性

1、居住文化的地域性

?居住文化的地域性,包括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居住形式等方面的地域差异。从居住形式看,我国的房屋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口袋房:这是我国东北平原地区的主要房屋建筑形制。房屋一般为一字形平房,多为三开间或五开间,少数为七开间。只有中间的房屋开门与外界相连,中间的房屋称为“堂屋”,两边的房屋称“里屋”。

?(2)帐幕:是草原游牧地区常见的一种房屋类型,比如蒙古大草原、中亚草原等地的蒙古包。蒙古包为圆形,外观像一把撑开的伞,顶端中央有可以开合的天窗,用于通气、采光、出烟。帐幕易于拆卸、安装,属临时性建筑。

蒙古包

?(3)四合院:该类型房屋在我国华北平原、关中平原、云贵高原等地广泛分布,是一种四面为房屋、中间为院子的住宅结构。四合院有围墙封闭成矩形,房屋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排列。其规模有大小之别,小型四合院只有一进院子,大者有二三进和东西跨院,有的还有后花园。

广西灵山县大芦村民居

云南“一颗印”建筑

云南“三坊一照壁”

?(4)洞穴:是一种利用天然土质人工挖掘而成的房屋类型,典型代表为黄土高原的窑洞。优点是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凉;缺点是阴暗潮湿、通风不良。

?(5)干栏: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传统民居,是适应高温、高湿环境的一种建筑类型。

?干栏建筑的历史很悠久,从考古发掘看,商周至两汉时期成都平原已经盛行干栏式建筑,一般认为干栏式建筑是从原始的巢居、构木为巢发展演变而来。

?干栏多为二层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圈养家畜,堆放柴草杂物等。干栏式建筑的功能为:避潮湿、避洪水、躲避毒蛇猛兽烟瘴百虫、节省耕地。

?干栏有许多类型,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也略有差异。蓝勇先生将干栏式建筑分为4类:井干干栏式、千脚落地式、吊脚楼式、典型干栏式。

?井干干栏式:先用横木叠起为脚,成井干状,然后架空铺板作地面。比如纳西族、独龙族、傈僳族的“木楞房”,白族、彝族的“垛木房”等。

?千脚落地式:先用竖木插地为脚,然后在离地2~3米处铺横木作地板。比如云南怒江州的傈僳族、怒族的竹木结构楼房。

?吊脚楼式:分成全楼居和半楼居。在不同民族中略有差异,比如苗族与壮族存在全楼居和半楼居,侗族和土家族称吊脚楼,布依族称半边楼等。

?据田汝成《炎徼纪闻》卷4载:“僮人居舍,茅缉而不涂,衔板为阁,上以栖止,下畜牛羊猪犬,谓之麻栏。”

←壮族干栏式建筑

湘西、鄂西南吊脚楼建筑

典型的干栏式建筑:以云南傣族竹楼、西双版纳哈尼族的“拥戈”最有特色。

?(6)其他民居

?包括广东开平的碉楼、客家人的围屋等。其中客家人的围屋非常典型,集中分布在我国福建永定、广东梅州地区。围屋有圆有方,高三四层甚至更多层,大的每层有房间近百个,圆形直径有七八十米。

客家围屋一

客家围屋二

?川西高原上羌族、藏族的碉式建筑

?这是一种平顶无肋、碎石为墙的地面式建筑。川西地区的碉式建筑可分为三类,一是用于防御观察作战,多为正方形锥台立体,最高可达14层,高10余丈,多建于山峰或关隘上;二是用于居住的堡垒式庄房,有二层式或三层式,包括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碉式;三是综合性的,在碉房上建碉楼,既可住人,也可驻兵防御。

?川西地区的碉式建筑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在不绘图、不吊线、不加肋柱的情况下,从下往上用碎石片和黄泥砌合二三十米高,在川西高原地震带上可以屹立数百年而不倒。

川西高原上的碉楼

碉楼二

碉楼三

2、服饰文化的地域性

?服饰文化的地域性,体现在衣着方式、制衣布料、服装色彩、服装形态等方面。

?衣着方式的地域性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比如热带——极少着衣,亚热带——单层着衣,暖温带——二层着衣,中温带——三层着衣,寒温带——四层着衣,极地严寒带——极地冬季型着衣。

?制衣布料的地域性:东亚——丝绸,南亚——黄麻、短绒棉,西南亚、东非——长绒棉,中美洲——波罗麻、龙舌兰。

?服装形态的地域性:参见教材第42页表2—2。

?服装色彩的地域性:人们审美观念的空间差异,以及对衣料、服装形态的偏好,造成了服装色彩的区域差异。

?奥地利人喜欢绿色,而法国人反感绿色;丹麦、捷克喜欢红色,而美国人反感红色。欧洲人认为白色象征纯洁、神圣,而在中国则表示悲哀、悼念。黑人喜欢黄色、橙色,而白人喜欢咖啡色。

?蓝勇先生将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分为4大系统,即披毡系统、皮裘系统、斑斓系统、桶裙系统。

?披毡系统属于氐羌系民族南分支,皮裘系统属于氐羌系民族北分支,桶裙系统属于百濮、百越系民族,斑斓系统属于苗瑶系民族。

?披毡系民族包括彝族、白族、傈僳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等,皮裘系民族包括藏族、羌族等,斑斓系民族包括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桶裙系民族包括傣族、哈尼族、阿昌族、壮族、佤族、布朗族等。

彝族与纳西族的披毡服饰

黎族与傣族的桶裙(筒裙)

壮族服饰的传统版与现代版隆林壮族男女服饰之区别

四、影响物质文化地域差异的因素

?影响物质文化分布地域性的因素,大致可分为自然、人文两方面。

(一)自然因素

?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生物等方面。

1、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对物质文化的形成和分布影响很大,既影响生产文化,也影响生活文化。比如水稻种植,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在珠江三角洲为一年三熟,在东北平原则为一年一熟。在居住、服装方面,地处亚热带的广州住宅墙壁薄、着衣少且薄;地处寒温带的哈尔滨住宅墙壁很厚,着衣多且厚。

2、地形和水文因素

?地形对交通运输工具的影响非常显著,在南方山区,背篓、背架成为常见的小型运输工具;而在北方平原地区,轮车则是农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就水文的影响而言,我国向来有“南船北马”之称,即是说南方的出行工具主要靠船,而北方则依赖马匹。

?在地形、水文对生活文化的影响方面,素有“近山者樵,近水者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之称。亦即地形、水文对生计方式的影响。

3、地质和生物因素

?地质因素对居住文化、饮食文化的影响,比如黄土高原多窑洞,西南高海拔山区的人民喜欢食用较油腻的食物。生物因素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比如牦牛为高原之舟,骆驼为沙漠之舟,江南用水牛作畜力,华北用黄牛作畜力,鄂伦春人用驯鹿作畜力。

(二)社会与人文因素

1、经济条件

?经济条件制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物质文化的内容、发展方向。

?一方面,经济水平的提高对物质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水平的提高为物质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物质基础。比如经济发展对交通文化、居住文化的影响。

2、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

?凡是信仰宗教的民族,其物质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响。特别是在饮食文化、丧葬方式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穆斯林忌食猪肉,而食用牛、羊肉;印度教徒敬奉神牛,不食牛肉,只能饮牛乳。喇嘛教信奉火,只有上层喇嘛才举行火葬,俗人则只能实行天葬或水葬。

3、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促进物质文化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民族交往的增强、人口迁移的频繁,一方面可能使某些文化得到加强,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某些物质文化被削弱,甚至彻底消亡。

中国文化地理心得体会.doc

中国文化地理心得体会 篇一:中国文化地理心得 农业起源对人类古代文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我们知道,全世界有三个主要的农业起源地――我这里讲的农业主要是指谷物农业,是栽培作物。 一个在西亚,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及其周围地区。这个地方是小麦与大麦的起源地,也是绵羊和山羊的起源地。这种农业叫做有畜农业。这类栽培农业分两种,一种是有畜农业,一种是无畜农业――就是只有栽培作物,不养家畜。西亚的农业是有畜农业的,这种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产生了两河流域的文明,就是古苏美尔、阿卡德和后面的巴比伦。这种农业传到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传播到印度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这个印度河大家要知道,现在不是在印度,而是在巴基斯坦,因为巴基斯坦跟印度原来是一个国家,都叫印度。所以这个以小麦、大麦为基础的农业,传播范围相当广,在历史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二个就是中国,中国是小米和大米的起源地。小米是指粟、黍,主要在黄河流域起源和发展,后来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北方现在主要的谷物是小麦,而小麦又是从西亚那边传过来的,不是中国原生的。中国的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所以中国是两种农业的起源地――北方是以小米为主的农业,南方长江流域是以大米、稻作农业为主的农业起源地。西亚那边小麦、大麦是在一块儿的,它不是两个系统,这跟中国是有所不同的。

第三个是在美洲,美洲是玉米的起源地。我们中国现在也大量地种玉米,玉米是在明代才传过来的。美洲的农业是无畜农业,它没有 家畜。它是以玉米为主体,还有南瓜、豆类,所以这个玉米、南瓜、豆子,在印第安人的传说里是叫做“农业三姐妹”。 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起源中心,就是这么三个。它们都对后来古代文明的产生起了决定性作用。美洲有美洲文明,大家知道现在美洲的印第安古代的文明,像玛雅文明、安第斯文明,年代也比较早,当然比中国还晚一点。但是它的影响范围仅限于美洲。中国的文明代表了东方文明,它对周围的国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和印度河流域的种种文明,后来发展为古希腊、罗马文明,这就是西方人的古代文明。所以就全世界看,或者说是有三大文明中心,或者说是有两大文明中心――也就是东方、西方,中国占了一方,这个与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 篇二:文化地理学习心得2 文学与艺术地理学习心得山大第三幼儿园张婷婷 谈起地理在我的印象中那是中学时代的代名词,与我现在的工作又有何关联呢?于是我带着疑问参加了周六《文学艺术与地理》的培训。我清楚的记得从教师开始讲之前就用“天高地迥,绝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虑之有数,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展开了从宇宙到现在的现实生活,从海陆空到空间,从太阳光、南北两极到四季变化,从昼夜交替到国家现存在的钓鱼岛问题及中国的三大岛屿和新疆、四川的美丽风景。涉及到了名人的诗词歌赋,化学,物理等各科的综合讲述加上幽默风趣的讲解风格,丝丝入扣的把地理与艺术

文化地理期末测试及标准答案

《文化地理》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 关于民间文化的特点,下列选项错误的是(C)。 A、自发性 B、传承性 C、政治性 D、俗化和程式化 2 中国古代文献对雅利安人的有多种称谓方式,其中不包括(D)。 A、赛种 B、萨迦 C、伽罗 D、斯基泰 3 下列选项不属于原始佛教根本教义的是(D)。 A、四圣谛 B、八正道 C、十二因缘 D、天人合一 4 下列哪一个民族的族源是以中亚和西亚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体?(A) A、回族 B、满族 C、蒙古族

D、藏族 5 基督教信奉者的主要分布区域不包括(D)。 A、欧洲 B、南美洲 C、北美洲 D、亚洲 6 中国古人的排序方式不包括(D)。 A 三才 B、四德 C、五行 D、六道 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吴方言区主要分布地的是(D)。 A、浙江 B、江苏 C、安徽 D、河北 8 伊斯兰教的绘画艺术元素不包括(D)。 A、植物 B、几何图案 C、山河 D、动物 9 穆斯林到麦加朝拜的圣物是(C)。

A、《古兰经》 B、圣训 C、天房 D、穆罕默德 10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催生了一系列新事物,其中不包括(C)。 A、租界 B、同文馆 C、私塾 D、铁路 11 基督教的派别不包括(D)。 A、天主教 B、新教 C、东正教 D、犹太教 12 关于中国民族的族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中国国土之内土生土长的民族 B、从域外迁入中国,保持着原来民族独立性的民族 C、带有自身文化特点的民族迁入中国后,与中国当地民族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D、以上都对 13 近代地理学和地理学家早期以(D)为中心。 A、英国 B、希腊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李孝聪教授 【内容提要】: 从中国历史上的地缘政治结构,阐述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地貌与交通线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区域环境的变迁,环境变化的模式与区域社会的互动;自然环境对城乡居民建筑、民间习俗的影响。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授课按中国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内陆、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山东丘陵、东北平原与山地、内蒙古草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低山丘陵、沿海岛屿、岭南地区等大自然区域,分别讲授区域历史地理。内容涉及:气候与环境、地貌与水系、交通与城市分布的地带性与形态特征、经济开发、区域文化景观。 本课程是《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的下编,建议学生在学习过上编:历史地理学理论、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的基础上,连续选修。讲授本课程的目的是从区域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与文化历史地理的综合性认识,适应学术研究或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区域性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是对以往的整体性、概括性描述之不能自圆其说的批评和补充,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的"接口"。 为了能够便于理解,以加强地理空间观念,建议听课同学自备地图。希望这门课的内容能够对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些新的启发。 【授课大纲】: 第一编导论: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概念与基础理论: 历史上中国区域的划分:方式、原则、类型与命名;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等级体系; 地缘政治结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关系,羈縻、联邦制的特点和适应性;三边:边缘、边疆和边界,住民对边缘、边疆和边界的看法。 研究的切入点: 当今社会是读图的时代,读图与读书并重。地理现象在地面上的分布是一种空间关系,"语言是一种经过时间的延续先后相接的表示符号,单以语言表述地理现象,是不适合的。地图是表示地理现象的最好工具。"地貌、流域与土地利用。把握历史政区与现代政区的差别,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互动,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的"天人合一"。交通与城市体系。任何一座城市的兴盛都必然具备交通区位的优势,交通优势的丧失也必然导致城市的衰落。文化的地带性与文化区。方言、习俗、信仰与居住方式,理解区域(地方)文化的钥匙;景观的特质与再造。 第二编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第一章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 1.气候、地貌与水系 2.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 中国地大物博,有哲学不完的地理知识,它既包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成因,又囊括了成百上千种的人文形态。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篇一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

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

尔雅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上期末考试答案.doc

1 由于生产力、通信交通的落后,周朝采用()来管理国家。(1.0分)1.0分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我的答案:B 2 下列疆域类型中,属于民族或地方自治区的是()。(1.0分) 1.0分 A、 初郡 B、 侨郡 C、 都护府 D、

羁縻府 我的答案:D 3 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支流是()。(1.0分) 1.0分 ?A、 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 ?B、 东西之间,由东而西 ? ?C、 南北之间,由北而南 ? ?D、 南北之间,由南而北 ? 我的答案:C 4 唐太宗时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临时派遣使者观察,未成定制。(1.0分) 1.0分 ?A、 十四刺史 ? ?B、 十三刺史 ? ?C、 五十郡

? ?D、 十道 ? 我的答案:D 5 ()时期,唐朝击败东突厥,疆域范围扩展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1.0分) 1.0分 ?A、 唐高宗 ? ?B、 唐太宗 ? ?C、 唐玄宗 ? ?D、 唐文宗 ? 我的答案:B 6 清朝国土沦丧的原因是()。(1.0分) 1.0分 ?A、 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 ?B、 边疆长期封禁,造成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 ?

受“四夷”观念的消极影响,用四夷守边疆 ? ?D、 以上都对 ? 我的答案:D 7 由于怀疑反朝残余势力在海上搞破坏活动,以及日本海盗、倭寇的骚扰,()下 令实行海禁。(1.0分) 1.0分 ?A、 朱元璋 ? ?B、 朱标 ? ?C、 朱允炆 ? ?D、 朱棣 ? 我的答案:A 8 南宋的首都和行在所分别是现在的()和()。(1.0分) 1.0分 ?A、 开封和南京 ?

2018文化地理尔雅课课后习题

1.1地理学思想史 1.什么是现代地理学所依托的基础?地理大发现 2.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是被()的航海切身经历证实麦哲伦 3.历史上通过欧亚大陆腹心地带以陆上交通形式进入到中国的路径被称为()。丝绸之路 4.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与文化现象的形成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1.2近代地理学与地理学家 1.()提出了纬度地带性,为科学地理学的创立做出巨大贡献。洪堡 2.近代地理学和地理学家早期以()为中心。德国 3.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对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区域地理的描述 4.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认为哪三种地理因素支配人类迁移及发展?()位置、空间、界限 5.康德的星云说是目前解释宇宙最接近事实的假说。()√ 1.3文化地理的概念及其发展脉络 1.()是源于希腊人的“文化”所代表的内容?耕作、教育、教养 2.()不属于自然地理学的范畴。交通 3.哪个时期的文化指的是培养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品质和能力?()古罗马时期 4.中世纪的“文化”与宗教活动有直接关系的认知是否正确。()√ 5.自然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是系统地理学的两个分支。()× 1.4文化地理的地位及其研究的内容 1.()理论是西方在探讨文化源地过程中最早提出来的?泛埃及论 2.在营造文化景观过程中,人作为文化之中的一个核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指()?文化生态 3.文化区是文化地理研究的终结点,文化源地是一切问题的起始点。()√ 4.世界文化的唯一源地在埃及属于泛埃及论。()√ 2.1文化的起源 1.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哲学家是()。马克思 2.()时期建成的巴黎凯旋门。拿破仑时期 3.中国古人把圣人或者祖宗归结为文化的起源。()√ 4.世界文化源地具有单一性,两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中心。()× 2.2文化的积累和发展 1.在文化积累过程中,文化发展新阶段的代表是()的增加。异质文化 2.中国古人认为()是帝王之尊?北方 3.()不属于中国古人排序方式。六道 4.【多选题】文化积累包括哪些形式()?物质,民族,外来文化的积累 5.【多选题】文化积累是通过哪些形式实现的?()语言,文字 2.3文化的突变 1.特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经过接触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的过程是指()。文化突变 2.【多选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催生了()一系列新事物?租界、同文馆、铁路 3.文化突变导致了汉传佛教。()√

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地理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制三班 学号: 姓名:

菜谱之湘菜 摘要:湖南菜简称湘菜,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逐步发展成为颇负盛名的地 方菜系。湘菜,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风味菜。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 浓郁的山乡风味。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 当高的水平。它蕴涵的文化深厚,值得探讨。 潇湘风味以湖南菜为代表,简称“湘菜”,是中国八大(浙菜、苏菜、 湘菜、川菜、闽菜、粤菜、徽菜、鲁菜)菜系之一。湖南省,位于中南地区, 长江中游南岸,南岭以北。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 南有雄崎天下的南岳衡山,北有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流经 全省。自然条件优厚,利于农、牧、副、渔的发展,故物产特别富饶。湘北是 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产鱼虾和湘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史记》中曾记载,楚地“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长期以来,“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更 是广为流传。湘东为丘陵和盆地,湘南为南岭山脉,农牧副渔都很发达。湘西 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丰富的物产为饮食提供了精美的原料,著名特 产有:武陵甲鱼,君山银针,祁阳笔鱼,道州灰鹅,洞庭金龟,桃源鸡,临武鸭,武冈鹅,湘莲、银鱼及湘西山区的笋、蕈和山珍野味。在长期的饮食文化 和烹饪实践中,湖南人民创制了多种多样的菜肴。据考证,早在二千多年前的 西汉时期,长沙地区就能用兽、禽、鱼等多种原料,以蒸、熬、煮、炙等烹调 方法,制作各种款式的佳肴。随着历史的前进,及烹饪技术的不断交流,逐步 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的湖南菜系。 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气 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湘东 南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渔发达;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称"鱼米之乡"。在《史记》中曾记载了楚地"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物产丰富, 素称“鱼米之乡”。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富饶的物产,湘菜在选料方面提供了物 质条件。 湘菜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为基调的三种地方风味组成。湘 江流域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其中以长沙,衡阳两地为主,讲究菜肴 内涵的精当和外形的美观,色、香、味、器、质和谐的统一,因而成为湘菜的 主流。洞庭湖区菜以常德、岳阳两地为主,擅长制作河鲜水禽;湘西地区菜则 由湘西、湘北的民族风味菜组成,以烹制山珍野味见长。饮食文化 一般说来,湖南饮食风俗主要有着以下背景和特征:(1)在湖南,“吃”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意义。 首先在人们的婚嫁丧娶这类大事中,总是以吃作为其重要内容。结婚称“吃喜酒”;死了人,俗称“吃肉”;添了人口,一定要吃“满月”;过生日,则要吃荷包蛋,吃“寿面”。其次,“吃”也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熟人见面,第一句问候常常是:“吃了饭吗?”去朋友家做客,能够吃到10样或12样菜,就意味着受到了主人最热情的款待。

2015-2016尔雅网络课程《文化地理》期末考试答案

2016年尔雅课程文化地理期末考试 1 文化积累通过()实现。 A、语言和文字 B、形象和声音 C、历史和发展 D、艺术和科学 我的答案:A 2 伊斯兰教的绘画艺术元素不包括()。 A、植物 B、几何图案 C、山河 D、动物 我的答案:D 3 下列哪一个民族的族源是以中亚和西亚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体?() A、回族 B、满族 C、蒙古族 D、藏族 我的答案:A 4 关于印欧语系中南亚语族的语种分布,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印地语-柬埔寨 B、乌尔都语-巴基斯坦 C、孟加拉语-孟加拉 D、比哈尔语-印度 我的答案:A 5 雅利安人仍然存在的分支不包括()。 A、日耳曼人 B、斯拉夫人 C、吐火罗人 D、拉丁人 我的答案:C 6 下列哪一个节日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A、万灵节 B、复活节 C、逾越节 D、五旬节 我的答案:D 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日耳曼语族的语种是()。 A、英语 B、德语 C、日语 D、荷兰语 我的答案:C 8 民族学界认为,古代巴人到达川东一带,最后留居在湖南地区,形成了()。

A、羌族 B、彝族 C、土家族 D、苗族 我的答案:C 9 分布在台湾的少数民族主要是()。 A、赫哲族 B、基诺族 C、高山族 D、独龙族 我的答案:C 10 流行文化是()衍生的文化。 A、文化传承 B、文化交流 C、大众传播 D、传统文化 我的答案:C 1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民间文化的是()。 A、《梁山伯与祝英台》 B、《白蛇传》 C、《牛郎织女》 D、《史记》 我的答案:D 12 ()指的是一种文化要素实际分布的空间,它有一个文化核心区,但边缘界限并不清晰。 A、文化景观区 B、形式文化区 C、机能文化区 D、文化核心区 我的答案:B 13 比利时南部所持的语言是()。 A、英语 B、德语 C、荷兰语 D、法语 我的答案:D 14 犹太教的重要节日不包括()。 A、复活节 B、逾越节 C、五旬节 D、住棚节 我的答案:A 15 下列不属于徽州的地域文化景观的是()。 A、贞孝牌坊 B、徽州古道

传统文化之地理知识教案

传统文化之地理常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常识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理常识对于古代人的作用。 2.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积累、背诵关于地理常识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理常识的相关知识,积累关于地理常识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 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自比管仲乐毅之贤,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猜猜这是谁?----诸葛亮。诸葛亮可以说是天文地理通晓的天才,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天文,这一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古代地理常识,主要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等。 二、地区名 【陇西】古地区名。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西域】西域之称始于汉代。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 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汉书》有《西域传》。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泛指北方。社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合称。《吕氏春秋·恃君》:“扬、汉之南,百越之际……多无君。” 【瀚海】也作“輸海”。含义随时代而变。①北海,在蒙古高原东北。一说指今内的呼伦湖、贝尔湖。《史记匈奴列传》:“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術临瀚海而还。”②泛指我国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③指沙漠。皇甫冉《送客》:“城下春山路,营中海沙。”④唐都护府名。贞观中置瀚海都护府,龙朔中以燕安都督府改号瀚海都。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如:洛阳、淮阴、衡阳、江阴。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的总称。这五岭是南岭山脉的主体,位于江西、湖南与广东、广西各省之间。《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成。”毛泽东《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走泥丸。” 【三秦】项羽灭秦以后,以秦的关中之地分封秦朝的三位降将章邯、司马欣、董为生,因称三王或其所辖地域为“三秦”。《史记·曹相国世家》:“三秦使章平等攻参,参出击,大破之。”泛指陕西关中一带。杜甫《冬至》:“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是三秦。”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三楚】地名。战国楚地为“三楚”。《汉书·高帝纪》注引孟康说: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后用以泛指湘、鄂一代。西楚约为今准河以北,泗水、沂水以西的地区;南楚北起淮水、汉水,南包江南;东楚跨长江逾准河,东至于海。项羽灭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 【三关】古人对三个重要关口的总称。但各朝代所指不同。①东汉指上党关、笑、石陉(xng)关。②三国时指阳平关、江关、白水关。③南朝时,义阳(今河南信阳)南的平靖关、武胜关、黄岘(xian)关总称为“三关”。④五代日时,把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总称为“三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常识考点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常识考点,太全了! 1.地区名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精品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朔气指北方的风,也叫朔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2.政区名 精品

文化地理2020年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 分) 1 ()地区是B型血分布最广的地区?(1。0分) 1。0分 ?A、 北欧地区 ? ?B、 南亚地区 ? ?C、 非洲地区 ? ?D、 美洲大陆 ?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羌族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1.0分) 1。0分 ?A、 贵州 ?

?B、 四川 ? ?C、 内蒙古 ? ?D、 甘肃 ?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 在()中可将肚皮舞视为其代表.(1.0分) 1。0分 ?A、 古罗马文化 ? ?B、 俄罗斯文化 ? ?C、 古希腊文化 ? ?D、 阿拉伯文化 ?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在印度教人的眼中,()是非常神圣的动物。(1.0分)

1.0分 ?A、 牛 ? ?B、 猪 ? ?C、 狗 ? ?D、 鸡 ?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 ()是浙江的地理特征.(1.0分)0。0分 ?A、 多江少山 ? ?B、 多江多山 ? ?C、 多江多平原 ? ?D、 多山少平原

?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C 6 下列地名中不属于军事驻扎地的是()。(1。0分) 0。0分 ?A、 吴堡 ? ?B、 珠市口 ? ?C、 驻马店 ? ?D、 蓝旗营 ?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C 7 ()是中国新疆人群的主要人种。(1.0分) 1.0分 ?A、 欧罗巴人种 ? ?B、 蒙古利亚人种 ?

?C、 尼格罗人种 ? ?D、 乌拉尔人种 ?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8 麦客的特点不包括()。(1。0分)0。0分 ?A、 季节性强 ? ?B、 非流动性 ? ?C、 成群结队 ? ?D、 地域性逐步推进 ?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C 9 分布在埃及的人种主要为()。(1。0分)1。0分 ?A、 欧罗巴人种

“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整合的研究”开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整合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泗洪县实验中学尹修会 课题的来源: 自2009年起五一长假取消,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假日,加之平日与学生闲聊,发现学生对韩国歌星津津乐道、信手拈来,对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日更是热情高涨、情有独钟,而对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则没有多少感觉,充斥学生口中的是服饰潮流,金钱美女,似乎早已把我们的老祖宗忘得一干二净,更别提传统的思想文化了。这些都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免学生在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环境中迷失自己。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当代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伦理观、价值观、世界观。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地理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相关思想及内容,既能在当今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能增加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并能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历史等实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世界各国对于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扬、教育都不遗余力,很多国家都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发扬以及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对于在课程中尤其是地理课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却少之又少。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当前哈韩、哈日等国内外大环境下,利用自己的课堂有的放矢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对教学的负责,也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国家民族的负责。 国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最近几年才提上议事日程,很多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如古诗文诵读、传统文化讲座等,而对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仅仅是得到了一小部分语文老师的重视,广

世界地理文化圈+中国地域文化整理

地理文化圈整理 【世界文化圈】 1.西欧文化圈包括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文化深受西欧尤其是(英)国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造就了(乳畜)生产文化,居民普遍使用刀叉,不同风格的(西方古典)建筑,展示了浓郁的西方文化风情。 2.东欧文化圈,以(斯拉夫)民族为主的东欧地区,信奉(东正)教,文化深受(俄罗斯)的影响。东正教堂、俄罗斯精湛的(芭蕾舞)艺术,构成了靓丽的文化风景。 3.东亚文化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化圈,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和(汉字)的影响。(季风)气候造就了本地区的(稻米)生产文化,居民普遍使用筷子;中国的(旗袍),日本的(和服),朝鲜的(高腰长裙)和(蒙古袍)组成了东亚特有的服饰文化。 4.南亚文化圈,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是古文明中心之一,受(古印度)文明影响,语言数据印欧语系,民族、语言、宗教都比较复杂;(印度)教、锡克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混杂;印度(泰姬陵)等各式宗教建筑,(纱丽)服饰等,展现了独特的南亚风情。 5.东南亚文化圈,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文化受(中国)、(印度)、及(欧美)影响,丰富多样。主要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而(菲律宾)是亚洲唯一以天主教为国教的国家。(吴哥窟)、(婆罗浮屠)等各种宗教建筑以及多姿多彩的宗教节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色。 6.伊斯兰文化圈:分布在(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阿拉伯)民族占主导,传统服饰是宽松的(阿拉伯)长袍,可预防日晒和风沙。(清真寺)(建筑)和朝(麦加)方向虔诚祈祷的穆斯林,是这里随处可见的风景。 7.非洲文化圈,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种族以(黑)色人种为主,民族、宗教复杂。多信奉(原始)宗教,原始的(图腾)崇拜。

2016年尔雅通识文化地理期末考试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
下列关于雅文化和俗文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雅文化代表的是社会上层的文化
?
B、
俗文化具有阳春白雪的特征
?
C、
雅文化和俗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
D、
俗文化代表的是人民大众的百姓文化
我的答案:B
2
徽州山区的主要物产是()。
?
水稻
A、
?
丝绸
B、
?
茶叶
C、
?
井盐
D、
我的答案:C
3
伊斯兰教的经典是()。

?
A、
《盂兰盆经》
?
B、
《般若经》
?
C、
《古兰经》
?
D、
《阿含经》
我的答案:C
4
流行文化是()衍生的文化。
?
A、
文化传承
?
B、
文化交流
?
C、
大众传播
?
D、
传统文化
我的答案:C
5
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是()。
?
A、
南传佛教
?
B、
藏传佛教

?
C、
汉传佛教
?
D、
大乘佛教
我的答案:A
6
我国的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西部地区,信仰()。
?
佛教
A、
?
B、
加尔文教
?
C、
伊斯兰教
?
犹太教
D、
我的答案:C
7
下列选项中,分布在太平洋岛屿的人种不包括()。
?
A、
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
?
B、
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
?
C、
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
?
D、
波里尼西亚地理人种

浅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浅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地理学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青少年的生存态度和人生观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培育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把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质和文化魅力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拓展地理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利于净化学生心灵,提升他们的基本素养。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对人文素养的诠释 按《课程标准》界定的教育范畴,地理课程是“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的内容,是人文与社会教育的课程,也自然具备了人文教育的属性。就基础教育而言,许多课程都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进行人文教育的任务,但每门课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地理课程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属性最主要的就是直接与科学素养培养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并在这一基础上,有独立解决地理问题的解答能力,这一直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遵循的原则。可是,这样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地理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地理是来源于自然、人文的科学知识,它本身就不只是单纯的知识,而是和人文紧密相连的,教学目标应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克服了以往只重视强化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弊端,将地理教育的归宿和落脚点放在了人文教育上。 二、高中地理课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举措 1、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意识思维 教师和学生如果被应试教育的思维紧紧的束缚,那么,什么新鲜的有益的思维都是不肯接受的,因为,应试思维的目的就是考高分,别的都是次要的,更别说什么人文素养了,在这样的问题上下功夫,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其实,提高人文素养和地理教学并不冲突,它是为地理学习服务,又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服务的。它更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向着良好的方面发展。因而要鼓励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帮助教师逐渐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地理教师在人文教育专业化成长之路上走得更远。 2找到地理教学和人文积淀的契合点。 在讲气候的成因这一部分时,我先让学生会议能表现气候的四季古诗,春天的诗: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夏天的:朱淑真的“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秋天的诗句:“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高中地理-高二地理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1 最新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 布吉高级中学:蔡金海 一、教学目标: λ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体会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λ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地理图片资料的比较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的影响。 2.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对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客观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讨论归纳法 四、课时安排 整节内容2课时,“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为第一课时,“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和案例研究为第二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一些图片,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并调动学生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的问题的思考。 师: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的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又会影响当地人们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使其深深烙上当地地域文化的印记。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因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域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特色,表现在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里、习俗等方面。其中城市建筑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 (一)对城市建筑布局的影响 展示一组有关城市空间布局形态的图片,比较分析图片中的建筑布局特点以及反映的地域文化?λ λ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引导学生从答案中总结出地域文化对建筑布局的影响。(发展历史因素:美国——发展历史短;欧洲国家——发展历史悠久) (二)对城市建筑结构的影响 λ展示一组中国园林和西方国家园林的图片,通过学生讨论,比较分析,总结出两种园林的建筑结构的特点。 λ学生分析讨论形成这种结构特点的地域文化特征,总结地域文化对建筑结构的

期末考试文化地理试题及答案

期末考试文化地理试题及 答案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因创作成就突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A)(2分)A.老舍B.田汉C.曹禺D.郭沫若 2.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的作者是(A)(2分) A.王蒙 B.张贤亮 C.铁凝 D.张洁 3.《爱,是不能忘记的》的作者是(D)(2分) A.王蒙 B.张贤亮 C.铁凝 D.张洁 4.下列土地资源中,我国人均最少的是(C)(2分) A.草地 B.林地 C.耕地 D.难以利用的土地 5.下列不属于先锋小说家代表性的是(D)(2分) A.马原 B.格非 C.余华 D.池莉 6.诗歌《致橡树》的作者是(C)(2分) A.北岛 B.食指 C.舒婷 D.顾城 7.伍子胥是春秋末期下面哪一个国家的军事家:(B)(2分) A.宋 B.吴 C.晋 D.鲁 8.“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顾城(B)(2分) A.《黑眼睛》 B.《一代人》 C.《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D.《远和近》 9.孙犁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D)(2分) A.《荷花淀》 B.《铁木前传》 C.《山地回忆》 D.《风云初记》 10.四大佛教名山与所在省区组成不正确的是(C)。(2分) A.峨眉山——四川 B.五台山——山西 C.九华山——湖南 D.普陀山——浙江 11.有位历史学家叫顾继刚,他写了一篇文章,解释一个学说是(A)(2分)

A.递层演进说 B.历史进化说 C.帝皇演进说 D.传位演进说 12.具有道家文化色彩的寻根小说名作是(B)(2分) A.《爸爸爸》 B.《棋王》 C.《小鲍庄》 D.《最后一个渔佬儿》 13.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D)A.自信B.看不惯社会上的许多现象C.能力强D.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14.长江和黄河均流径的省区是(B)。(2分) 15.A.西藏B.四川C.湖北D.甘肃 16.以生活“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为哲理思索的作品是刘白羽的(C)A.抒情散文《日出》B.报告文学《早晨的太阳》C.游记散文《长江三日》D.通讯文学《历史的风暴雨》 17.影响中国沙尘暴的沙源主要位于下列哪个国家境内(A)(2分) A.蒙古 B.阿富汗 C.吉尔吉斯斯坦 D.俄罗斯 17.(D)的小说在新时期以“记忆迷宫”而着称。(2分) A.孙甘露 B.洪峰 C.格非 D.马原 18.短篇小说《狗日的粮食》的作者是(C)(2分) A.方方 B.刘震云 C.刘恒 D.池莉 19.文化扩散的途径不包括(B)(2分) A.人群迁移 B.文化生态形成 C.文化增加 D.文化冲突 20.我国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哪里(C)(2分) A.南方 B.北方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二.多选题(共10题,共30分)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多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前面的括号内。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剧本中,作者是老舍的有()(3分)A.《女店员》B.《茶馆》C.《龙须沟》D.《西望长安》》E.《神拳》☆考生答案:A,B,C,D,E

2017尔雅课文化地理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基督教的派别不包括()。(1 0分)1 0分 A、天主教 B、新教 C、东正教 D、犹太教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1 0分)1 0分A、列维·斯特劳斯B、马克思C、康德D、弗雷泽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3邦克楼是()的典型建筑特征。(1 0分)1 0分 A、教堂 B、道观 C、清真寺 D、佛寺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关于民间文化的特点,下列选项错误的是()。(1 0分)1 0分A、自发性B、传承性C、政治性D、俗化和程式化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下列选项中,非波斯语音译词的选项是()。(1 0分)1 0分A、葡萄B、菠菜C、茶D、石榴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中国古人的排序方式不包括()。(1 0分)1 0分 A、三才 B、四德 C、五行 D、六道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的区别在于()。(1 0分)1 0分

A、生活地域不同 B、历史渊源不同 C、文化渊源不同 D、宗教信仰不同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文化景观和文化区的特点不包括()。(1 0分)1 0分 A、空间性 B、功能性 C、时代性 D、永久性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9源于希腊人的“文化”所代表的内容是()。(1 0分)1 0分 A、耕作、教养、风俗 B、教育、教养、风俗 C、耕作、教育、教养 D、耕作、风俗、民族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在南美洲,教皇子午线以西的官方语言是()。(1 0分)1 0分 A、英语 B、法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基督教信奉者的主要分布区域不包括()。(1 0分)1 0分 A、欧洲 B、南美洲 C、北美洲 D、亚洲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2在民间文化中,()是唐装的一个标志性特点。(1 0分)1 0分 A、左衽 B、右衽 C、中衽 D、无衽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3下列哪一个民族的族源是以中亚和西亚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体?()(1 0分)1 0分 A、回族 B、满族 C、蒙古族 D、藏族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浅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也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4年3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核心主题是个人修身成德和自我完善,对于建构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有基础作用。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

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民族性,因此,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历史土壤之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例如,在教学亚洲地形地势的内容时,结合亚洲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喜马拉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号称地球之巅),让学生感受祖国之大好河山,雄踞世界之林是多么的伟大;在教学亚洲众多河流一节内容时,长江的长度和流量都是亚洲之首位,居世界第三,让学生感受长江、黄河——母亲河和长城、故宫等先辈们创造的人类历史奇迹,已成为全世界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但要好好保护它,还要在工作学习中不断发扬光大它的精神;在讲到亚洲的人口时,既要知道中国的人口是世界第一,更是有着优秀灿烂的文明史,建国七十年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拼搏奋进,又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全世界也走到了前列,让学生自然产生爱国之情,在学习中不断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等等,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在此不一一赘述。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将传统文化更好的渗透于地理课程教学之中,为培养更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